中国实体经济货币化是什么意思意义?

引言我国宏观货币需求的研究:关于我国宏观货币需求现状——基于货币化率视角货币化率——M2/GDP最早由麦金农在1973年提出,以金融资产存量作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衡量依据,以GDP作为经济发展程度的替代指标,因此M2/GDP的比值则代表货币化率。同时体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对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关于早期我国货币需求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将关注点放在我国货币化率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货币供应量激增,而这也使得M2/GDP的比值大幅提升。针对中国高货币化率的不断攀升,易纲曾系统概述了“货币化理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货币作为媒介的交易量将会扩增,从而促使M2/GDP大幅提高。樊纲认为,我国M2/GDP比值居高不下是受制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加之投资选择范围较为狭窄。曾令华研究发现储蓄率与M2/GDP比值呈显著正相关性,认为我国因为金融市场较为滞后,因此居民的收入通常都流向银行存款,因此M2/GDP随之增长。谢平和张怀清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货币化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信贷规模小,不良资产率高。王磊和朱太辉则围绕M2/GDP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深层次剖析了货币化率季节性波动的根本原因,认为它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季度波动而导致。刘晓欣和梁志杰指出随着经济虚拟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大量货币向金融市场集聚,货币化率将大幅提升。刘建丰等则立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认为在金融风暴爆发后,房产热使得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从而推高了土地、房屋住宅货币化,最终使得M2/GDP比值节节攀升。范从来和杜晴以产业结构变动为出发点研究了我国高货币化率问题,认为不同产业对货币化率的影响不同。多数学者普遍认为高比值的M2/GDP对经济的负面冲击较小,但是有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持否定态度。如张杰认为M2/GDP比值的过快增长,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居民储蓄率过高,对银行依赖性过强,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我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刘金全等利对我国短期和长期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1990—2004年间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万兆泉对我国货币需求稳定性研究后发现,货币需求与实际GDP、利率和物价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闫泽涛和李燃考察了收入、储蓄及企业资产负债等因素对财富持有者货币需求的影响,认为所构建的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在金融市场发展和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稳定性影响方面,王曦以传统货币数量理论为指导,探讨研究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问题,指出制度因素的引进有利于提高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范从来系统归纳了国内外关于货币需求稳定性理论成果,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金融资产种类单一,货币替代品较为匮乏,因此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董晓辉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视角研究货币需求影响因素,以1998—2009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发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特征较为突出。许月丽等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发现数字金融对货币需求产生不稳定影响。战明华等以货币投机需求源自于市场经济主体最优资产投资组合作为假设前提,研究发现中国存在显著的货币需求流动性陷阱,且资产组合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理符合投资组合假说。在汇率因素对货币需求稳定性影响方面,易行健将名义有效汇率引进传统货币需求函数,发现纳入该变量后货币需求更加稳定。万晓莉等研究了1978—2008年间我国货币需求是否长期稳定,发现将汇率和外部因素的约束纳入考虑后,货币需求表现出长期稳定性,并提出需要考虑货币的替代效应和流动效应。项后军等研究改革开放后汇率与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关系,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促进了M2需求的增长,但是与货币需求之间并不存在密切关联性。在经济开放的框架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仍然表现出长期稳定性,并不会因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而改变。国外学者对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外对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Burton&Ha利用误差修正模型,以我国1952—1988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我国货币需求和实际国民收入、预期通货膨胀率等指标之间呈现的长期均衡关系。Cargilletal.估计了中、日、美三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认为相较于收入弹性而言,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弹性更大,不同国家在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需求存在显著差异。Mehrotra通过建立稳定的M2货币需求函数,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在广义货币M2的冲击下,通货膨胀率大幅提升,因此央行采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符合中国国情。Goldstein基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发现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而这也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从而刺激货币性资产需求的激增,从而使得货币化率居高不下。Laurens&Maino对我国1977—2002年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其表现出阶段性的稳定特征,此期间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发展,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Bahmani-Oskooee&Wang利用VECM模型,以1983—2002年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我国货币需求和名义有效汇率、国内外利率、真实GDP均表现出长期协整关系,这意味着在引进汇率因素后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Burdekin&Siklos实证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利率、资产价格、实际产出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并表示尽管中国货币化率高,但是货币供给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存在货币超发问题。Koivu则基于中国1998—2007年的月度数据,考察与分析了利率和信贷需求、真实GD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信贷需求虽然表现出较高的利率敏感性,但是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小。结语Chen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分析了我国货币需求与利率、价格指数、实际GDP、股票收益率等因素间的影响机制,认为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具有长期稳定性。Baharums hahetal.探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货币需求的关系,发现股价与M2货币需求构成了长期均衡关系,且国民收入水平、利率等都是中国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Bahmani-Oskooeeetal.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发现货币需求会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而产生不稳定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体经济货币化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