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秘策和宝露露哪个好用怎么样 揭秘古代宫廷的神秘策略?

旧体诗,古典诗 古体诗 特点与分类 不对仗,押韵自由
四古 诗经
五古 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秦中吟》
七古 曹丕《燕歌行》(今存最早的七言古诗)、杜甫《哀江头》、白居易的《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杂言 三五七杂言、三五杂言、五七杂言、四五杂言等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首笙诗,有目无词。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160(十五国风,民间歌谣,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
周南11篇 《关雎》
《桃夭》
召南十四篇
邶(bèi)风19篇
鄘(yōng)风10篇
卫风10篇 《伐檀》
《硕鼠》
王风10篇
郑风21篇
齐风11篇
魏风7篇
唐风10篇
秦风10篇 《蒹葭》
陈风10篇
桧风4篇(桧即“郐”kuài)
曹风4篇
豳(bīn)风7篇
雅105(即正,宫廷正乐)
大雅 文王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 小雅:共74篇,大部分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采薇
鹿鸣
颂40(宗庙祭祀之乐) 《周颂》31
《鲁颂》4
《商颂》5
表现手法 赋 排比
比 类比
兴 引出
第一部诗歌总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 最后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订成书。
诗的来源 公卿烈士所献之诗
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
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
内容: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方面的各个方面《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宗教颂赞祷祝诗:甲骨卜辞中的韵文等
政治叙事诗:《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颂》等
言志抒情诗:《小雅》的大部分、《国风》的全部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农事诗
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徭役诗
“三家诗”:指鲁齐韩三家诗 鲁诗出自申培
齐诗出自辕固
韩诗出自韩婴 《韩诗》《韩诗外传》
鲁人的“毛诗”后出,并最终压倒了四家,盛行于世,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
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
艺术特点 结构形式: 复沓叠唱,造成一种含而不露、回环往复的效果
句式结构 :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等
重章: 整篇中同一/不同的诗章重叠,以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句句用韵或者常是一章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用的押韵方式)
语言: 具有音乐美;并且具有很好的表意和修饰的效果,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开辟了我国的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风雅”精神: 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经后世的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对我国后世的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深广的影响
楚辞 浪漫主义诗集
楚国文化 楚国虽然受封于周,但是地处偏远,没有及时加入到周公礼制作乐的文化变革中,因此楚贵族多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楚地原住民直到战国时期仍然在较为原始的文化状态中,楚文化整体是显得较为落后的。 到了战国中期,楚国成为领土最大的国家,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楚国由此走向没落。
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与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
中原礼乐文化在出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崇尚巫风,明显不同于中原文化。
楚辞:有两个含义 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
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无论在句式还是结构式,都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
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用“楚辞”作书名。内有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以及宋玉、景差等辞体作家的作品。
屈原 被楚怀王放逐 至汉北
被顷襄王放逐 至江南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离骚》 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诩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后一部分及其幻漫诡奇,突出了屈原的苦闷彷徨和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多用“兮”或“些”字以助语气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诗歌形式特点为回旋复沓,诗人的苦闷、哀伤不可遏制地反复迸发。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主旨:爱国和忠君。
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和发而严正的批判精神,是《离骚》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美政”理想 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修明法度。
两类意象:香草、美人 美人:《离骚》中美人描写通常具有夫妇伦理的内涵;而早在西周春秋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夫妇伦理又是政治关系的象征 一般认为是圣君的象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或象征贤臣,“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或是自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形象 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
借用香草变质、恶草当道来表达世道的衰败。
与《诗经》的不同 形式 《诗经》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
《离骚》形式是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离骚》中有很多楚地方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强了生活气息,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离骚》用“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法的使用,促进了句式的变化,与楚声相结合,更利于不同的情绪和语气的表达。
《九歌》11篇 《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作为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共11篇。首位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九章为娱神曲。 《湘夫人》
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最动人的是人神情感的描写。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中,爱情表现得如此缠绵哀婉,所流露出来的不可抑制的忧愁幽思,显然契合了屈原的心态,所以可以看做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
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歌、乐、舞”三者合一,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即是对当时歌、乐、舞同时表演的记录。
其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
无论是歌乐舞合一,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九章》9篇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九章”大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加上的。
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全篇比兴,四言体,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
秦已破郢,楚国处于危急之中,而屈原念念不忘故都,情感沉郁愤慨,实是对楚国即将覆亡的哀叹。这种情绪几乎贯穿于《九章》各篇。
《九章》与《离骚》的不同 比《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我们研究屈原的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九章》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书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
《九章》的浪漫色彩略逊于《离骚》
《天问》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对天发文,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虽然记事庞杂,但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用问句组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这是《天问》的特点。
全诗基本以四言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句一韵。 四言为主的长诗
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层次错落,奇崛生动。
《招魂》,是在怀王以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有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来楚怀王的亡魂。诗中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再加上辞藻缤纷富丽,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 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哀苦之情,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汉赋 汉代文学样式 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新体赋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体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喻
楚辞体作品:“骚体赋” 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与新体赋形成了明确的分工
重在咏物抒情,多抒发抑郁之情,格调与《离骚》相近
楚辞类作品渐渐和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
诗歌 四言 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这种体裁在汉代继续沿用,但已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五言 汉代产生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七言 西汉时期七言句子已大量出现
汉代文学的发展的四个时期 初创期:自高祖至景帝 多种文体基本沿袭赵国文学的余续,同时又新的因素萌生:《七发》,为汉赋体制奠定了基础。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全盛期:自武帝至宣帝 新体赋定型、成熟。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专史文学也发展到高峰,《史记》撰写完毕。
由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争论散文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
乐府的强化,使大量民歌被采集并记录下来,宫廷乐人也竞相创作乐府诗
中兴期:自元帝至东汉和帝 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班固《汉书》问世
由盛转衰期(汉代文学的转变期):自安帝至灵帝 从张衡开始,抒情短赋陆续出现。
京都大赋发展到顶点。
五言古诗进去成熟阶段。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分类 骚体赋 “九体”
贾谊 《吊屈原赋》
《鵩鸟赋》
汉大赋 “七体”
梁园文学群体 “彬彬之盛”
枚乘 《七发》
扬雄 “四大赋”
抒情小赋
述行赋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 骚体赋高手 《长门赋》 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景的一篇
大赋名家 《哀秦二世赋》
天子游猎赋 《子虚赋》
《上林赋》
《大人赋》 以骚体形式而用大赋手法
扬雄(西汉)
“四大赋” 《甘泉赋》
《河东赋》
《羽猎赋》
《长林赋》
《蜀都赋》 仅限于地方,且无深刻蕴涵。但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
《方言 第一部方言词典
下笨功夫
班固 东汉 《两都赋》 上篇《西都赋》
下篇《东都赋》
在艺术上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同时又有冲突和创新。 一是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形成“劝”和“讽”均衡布局
二是详略有致,别具匠心
张衡 东汉 《二京赋》 上篇《西京赋》
下篇《东京赋》
《归田赋》 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其中的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马相如和扬雄,也超过了班固。
在旧的格局中注入了新内容 一是叹为观止的民俗事项
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乐府诗 汉乐府诗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实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由四言诗向杂言诗、五言诗的过渡
管理部门 西汉音乐管理部门 乐府
太乐
东汉音乐管理部门 太予乐蜀
黄门鼓吹署
含义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西汉乐府发展 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
武帝到成帝期间的100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
哀帝登基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
内容(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郊庙歌辞 燕射歌辞 鼓吹曲辞 横吹曲辞 相和歌辞 清商曲辞 舞曲歌辞 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 近代曲辞 杂歌谣辞 新乐府辞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 相和歌辞 杂歌谣辞中 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苦与乐 收录于相和歌辞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爱的大胆泼辣,恨的痛切果决
爱之所爱,恨之所恨
受《诗经》影响 有国风,小雅余韵
生与死 乐生
恶死
继承楚文化传统,《庄》《骚》遗响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
对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明显的尚奇倾向
拥有比较完整的情节
刻画人物手法高超 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叙事详略得当,简繁有法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
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以寓言形式叙事 寓言诗的创作:汉代以前,寓言故事不少,但是寓言诗却极为罕见。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形式叙事
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诗体演变 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楚声演唱歌诗,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导致诗体的转变
乐府诗歌的曲调来自于中土(楚声)和西域,以及五言歌谣
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
陌上桑
古诗十九首
五言
主要内容 游子之歌
思妇之词
抒发游子的羁旅之情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涉及的关系 永恒与有限的关系
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忧郁与欢乐的关系
来去亲疏的关系
所表达的独特感受 敏锐的节序感
微妙的空间感
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艺术特色 长于抒情,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又抑扬有致。
情景交融、物我互法
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歌、歌行 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风歌
行 (《琵琶行》)
引 (《李凭箜篌引》)
吟 (《秦中吟》)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环境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主要的文学创作主题 生死主题:感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祈求长生的愿望。
隐逸主题: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成为了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和门阀制度呈正相关关系
重视门第的风气在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的伦理观念的强调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后又吸收了佛学的成分,步入了新阶段。
魏晋玄学提供了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打破汉代烦琐经学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重要的论题
魏晋玄学不能直接转换为文学,转化的失败例子:玄言诗。没有“理趣”,直到谢灵运将玄言诗转化为山水诗,其才得以新的生命。
魏晋风流 认为汉儒为人准则以及所提倡的明胶就是所需要破除的屏障
魏晋风流所表现的在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欣赏、深情。
也就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佛教和佛教翻译 起源 佛教的传入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对文学的影响 丰富了想象世界,从今生今世拓展到了前世来世。
加强了故事性。
反切的产生以及四声的发现: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了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而反切想更准确,就注意到了声调。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异常地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 文学成为独立的门类
对文学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史的的到来。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文心雕龙》共50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主要的贡献为 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终结,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魏晋南北朝孕育着新变 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以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文体的发展/文学成就(相当可观) 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的基础上,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发展并达到鼎盛。
骈文(诗化了的散文:新的、抒情性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音形式美的文体)的兴盛。
汉代的大赋演变成了抒情小赋,并在骈文影响下增加了骈俪的成风。
七言古诗建立了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
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为唐代的绝句的繁荣作了铺垫。
小说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到魏朝前期)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此时汉朝已经名存实亡。
此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文学家。 “三曹”
“七子”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诗歌) 三曹 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
曹丕
曹植 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七子” 孔融、陈琳、徐幹、阮瑀、应玚、刘祯、王粲
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其中王粲、刘祯的成就最突出
竹林七贤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主要内涵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慨叹
强烈的个性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之音(在文学上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司马氏掌握了大权,非常残暴,形成了恐怖的政治局面。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大肆诛杀异己。
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
文学史代表人物是、阮籍,他们本身也是玄学家 嵇康
阮籍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
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过渡的状态。
两晋文学 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 太康诗风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助长其发展并占据诗坛数十年之久。
西晋灭亡后,东晋南北朝文学在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
宋初,文学发生了重要转折,在谢灵运的启发下,玄言诗转向山水诗,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
宋代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作出了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齐梁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 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
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并形成了三个文学集团
梁陈两代出现了浮靡轻艳的宫体诗,一直延续到初唐,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西晋诗坛 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太康之风” 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由于时代的原因,陆机、潘岳等人的努力只表现在两个方面 拟古(模仿古人的风格形式)
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 语言由朴素古直----华丽藻饰
描写由简单----繁复
句式由散行----骈偶,骈偶化大大超过了曹植、王粲等的诗作
咏史诗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代表:左思的咏史诗
游仙诗 “游仙”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代表:郭璞的游仙诗
兰亭诗 兰亭诗的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兰亭诗无论是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高,但这种尝试为山水诗的兴起作出了预示。
玄言诗 没什么价值,就是占据了东晋建立后数十年,枯燥注疏
东晋诗坛: 陶渊明 个人特点
陶诗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渊明”的符号意义
参考书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清绮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这些民歌本来是徙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现存的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情歌。
形式特点:体制小巧,大多为无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可分为两类
除了吴歌和西曲以外,有一篇抒情长诗《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北朝民歌质朴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篇左右。北朝名歌多半为北魏以后的作,随着文化的交流陆续传至南方,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频繁的战争是北朝社会突出的问题,因此表现战争的诗也较多
北朝民歌中,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最具有地方色彩
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反映穷苦人民饥寒交迫的生活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梁鼓角横吹曲》中的《木兰诗》,是北朝民歌最为杰出的作品。 《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
《木兰》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南梁
《哀江南赋序》
南北朝民歌如何分辨? 音乐的音节与歌唱方式上有差异
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曲与直、刚与柔的区别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的是谢灵运。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和山水诗的兴盛 如果是陶渊明是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而谢灵运则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写意----摹象
从启示性----写实性
鲍照及其创新 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创新: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把逐句押韵转变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永明体 “永明体”:是与古诗体相对而言的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叫作“永明体”。
还发现了四声,诗歌从而富有音乐美。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也是齐梁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
另一个诗人王融,也参加了创制“永明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
齐梁诗人集团 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至齐、梁之世,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的影响最深刻 南齐竞陵王萧子良 文学集团
梁代萧衍、萧统 文学集团
萧纲 文学集团
陈、梁之世,最后出现了了“宫体诗”
唐代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特点(与古诗的区别) 格律严谨
包括律诗、绝句
唐诗 隋唐五代文学环境(唐诗土壤)
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分为两期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
后期下启两宋文学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唐代建立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唐人辉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
唐人生活对文学发展及其影响 唐代诗人的漫游之风
幕府生活与文学:
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
贬谪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佛、道两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
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文学的繁荣 客观条件
具体表现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其发展轨迹
唐赋的发展 唐赋除少数几篇大赋外,多为小赋。
体式多样
题材广泛
诸种文体融合
新体裁的出现 在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出现了传奇小说(唐传奇)
由于燕乐的盛行,出现了新的诗歌体式:词。
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出现了骈文和变文。
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时期的产物。
从总风貌来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更外向。
从文学自身发展来说,它是艺术经验充分积累后的一次大繁荣,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下一次繁荣作出了准备。
在唐诗完成的律诗,成为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体式。
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委后来的宋代作家所发扬,深远的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
唐传奇使我国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构造、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
晚唐五代词的成就,是作为词以后得以发展的很好的开端。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隋代文学的合流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
南北文学的合流
隋炀帝时期,隋朝文学明显向南朝诗风方面发展,鲜有可观之作留存。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互相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隋代的散文:出于骈体已很难发展而散体未能振起的阶段。
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南朝文学:“贵于清绮”,追求声律辞藻,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优点:善于咏歌;缺点是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
北朝文学:“重乎气质”,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优点:贞刚壮大;缺点:表现形式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
南北融合的关键:如何用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潮的辉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
贞观诗风 一开始多为抒怀言志,或咏古之作。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宫中常备虞世南等人的书作为作诗工具,以便把诗写得华美典雅。
“上官体”(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
王绩与“四杰” 王绩 代表作《野望》 初唐的一般人士当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
他曾三仕三隐,最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
他的诗歌创作,是其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初唐四杰”(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重视抒发一己情怀)英年早逝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初唐四杰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他们与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之处。
送别诗中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也是“四杰”诗风与宫廷诗风迥然有异的内在原因。
歌行体: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代诗的一些影响。以五、七言为主,夹少量三言的体式,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往往能使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往往用来抒情,夹以议论。
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以遵守黏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风貌: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他创作的《感遇》诗38首集中体现了,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往时的种种际遇难见于今世,有种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情,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面貌的新内容,即“唐诗风骨”,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在这篇诗序中,第一次将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复归风雅就是要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工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划清了界限。
其次,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他的诗仅存两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刘希夷:代表作《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表明了唐诗意境的创造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充分的准备。
盛唐 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
贤相张九龄 望月怀远
边塞诗人 王翰 凉州词
李欣 古意
王之涣 登鹳雀楼
高适 燕歌行
别董大
七绝圣手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
雄奇瑰丽岑参 逢入京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田园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春晓
过故人庄
诗佛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使至塞上
辋川集
张九龄(一位宰相)的贡献 感遇诗:讲究兴寄慰藉
山水诗:具有一种“清澹”的风格意境,这种诗美对王维、孟浩然为杰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有直接影响
他的贡献也体现在其文学交往中:对王维、孟浩然的知遇
王维的诗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创造静逸明秀之美
早年:对功名充满向往,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少年行》《送张判官赴河西》等,声调高明,气魄宏大。 出塞前后写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使至塞上》
奠基其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他善于捕捉动态中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中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是“寂灭”和“涅槃”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流行于唐代士人中的就有“无生无灭是寂灭义”的说法。
学无生,具体做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
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使六朝以来用玄学意味体会自然的山水审美意识,演进为以禅趣为主而超入禅境,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
孟浩然的诗 与王维齐名,同样写山水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尤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孟浩然的山水诗与王维有别,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更淳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加雕饰的特点。如《春晓》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特点。以气运笔,一气呵成,无雕琢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王昌龄 (七言圣手,著名的《从军行七首》,堪称七绝连章中的神品)、崔颢等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高适、岑森等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高适 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有唐以来,诗人达者,唯适而已。只有他高官而封侯了。
极负盛名的边塞力作《燕歌行》,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的痛苦的深切同情。
岑参 岑参是边塞体裁作品留存最多的盛唐诗人,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高适,无愧高岑并称的荣誉。两次出塞经历,尤其是第二次,写出了同类题材最优秀的作品。
其作品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的特点。
第二次出塞代表作《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衍归京》《火山云歌送别》《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
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诗和七言绝句,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多为佳作,如《逢入京使》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 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 《李白传》
生平
思想
人格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古风
古题乐府
歌行
李白的绝句(五绝与七绝都写得极好) 绝句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可它离首即尾,易流于浅露,所以绝句贵在含蓄。若刻意锤炼,又易流于斧凿,所以绝句贵在自然。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极为明显
静夜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
蜀道难、将进酒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李白的地位及影响 地位
影响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圣) 作品 三吏、三别
望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杜甫传》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杜甫坎坷的一生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杜甫的律诗的成就 拓展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杜诗的艺术风格 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最有代表性的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从容优雅,令人向往
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集大成
影响
中唐
元白诗派 元稹 离思五首
莺莺传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诗魔、诗王) 长恨歌
琵琶行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 诗歌创作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稹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需要及其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写实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生平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补察时政,“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作也。”
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元、白唱和诗
韩孟诗派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马说、师说
诗囚孟郊 游子吟
登科后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的成就
韩愈、孟郊等人的诗歌 意象类型:追求诗中的怪奇之美
技巧创新
诗歌的表现手法:韩愈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式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韩愈作出的贡献/韩愈的地位:反对传统、锐意创新。
李贺诗歌 诗鬼李贺(浪漫主义)
李贺的苦闷情怀。李贺的诗歌总体上都可以视作是苦闷的象征。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李贺诗歌的怪奇特征,还主要得力于他迥乎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
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特殊偏爱
若与韩愈、孟郊相比,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多的幻想,更突出诗人的气质,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缺陷是: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刘柳 诗豪刘禹锡 秋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陋室铭
八大家柳宗元 江雪
永州八记
刘禹锡、柳宗元是中唐诗坛两位重要诗人,他们交情笃厚,政治遭遇非常接近,奠定了他们的思想内容的共同基础。
与当时活跃在文坛中心的韩、孟、元、白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刘禹锡、柳宗元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批荒远的贬所度过,所以主要创作内容:抒写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精神。
柳宗元(柳诗: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 有《柳河东集》,存诗一百六十余首
诗风
刘禹锡(刘诗: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 有《刘宾客集》,存诗八百余首
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的诗作,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具有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以《四塞山怀古》最为著名。
大历诗风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转变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处于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向衰落的标志。
士人心态的转变 追忆往昔,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无奈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韦应物在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其诗歌创作风格变化是颇能说梦问题的
刘长卿 反映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方面,刘长卿的诗歌更具有代表性。刘长卿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后,是位地道的大历诗人。
命运多舛,长期的抑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平添了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
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 “大历十才子”,是这一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重要诗人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堂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因在大力初年在长安的唱和活动而受世人所瞩目,各有所长,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除了应酬唱和之外,他们的诗主要写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冷清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代表作《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钱起)、《听夜雨寄卢纶》(李端)、《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卢纶)、《江村即事》(司空曙)、《寒食日即事》(韩翃)
这一类作品时其较为优秀的成熟之作,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追求清雅闲淡;讲究格律词藻,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虽没有刘长卿浓重的孤独感,但总表现冷落萧瑟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多为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顾况与李益(他们的诗不同于大历诗风淡泊寂寞的主流情调,显示出异于同辈的艺术个性)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李益的边塞诗
晚唐诗歌 小李杜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的心理变化
怀古咏史诗中的悲凉情绪
杜牧的诗歌制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李商隐 无题
夜雨寄北
锦瑟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凄艳浑融的风格
苦吟诗人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乱世之感与时世讽喻
宋诗 宋诗评价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因袭与变革) 宋人对唐诗并非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创作出自成一代诗风的宋诗。
宋人所能做的就是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为成功的开拓,便是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是普通人。因此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志。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宋诗) 宋诗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浓烈、外放;
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
宋诗的长处在于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唐诗的长处在于情韵。
宋初文学 宋初的古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偁的古文 从儒家的政治思想,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
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
他的古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骈散结合。
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风格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王禹偁更加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相当自觉地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应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更可贵的是,将对他人的同情与自己的身世之感结合在一起,情真意切,思想境界远胜于当时诗坛上常见的无病呻吟之作。
晚年以杜甫为典范,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
从整体上看,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经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群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姚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林逋等隐逸诗人 晚唐体的另外一个诗人群体是林逋等隐逸之士。这一群诗人的作风稍异于九僧。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也更丰富一些。
身份独异的寇准 寇准与其余两派晚唐诗人群体均有来往,所以成了晚唐体的盟主。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整体格调近于林逋诗,
西昆体的盛宴 白体和晚唐体是两个松散的诗人群体,其诗风并没有主宰整个诗坛。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
《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杨亿将馆阁文士集中在一起编书时,所作诗唱酬的唱酬之作,变成一集。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将这本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其作者是一个关系相当密切的诗人群体。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艺术特征: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
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少于神采。
西昆体诗人整体上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虽风行一时,而终难自立。
西昆体的衰微的原因 诗歌体裁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
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延续。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是宋诗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江南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 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丰富的人文意象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生活气息与书卷气并存,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
生心廉悍的艺术风格 黄诗更引人注目的是: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创造了生心廉悍的艺术风格
修辞手段出奇制胜
声律奇峭,这也是形成生心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
“山谷体”的内涵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成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如果以唐诗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晚年诗返璞归真 晚年黄诗逐步克服了已有缺点,求新求变的精神仍有所体现,但已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行迹尽泯的境界,平淡质朴,精光内敛。由此可见,黄庭坚的创作道路是以平淡之美为终极目标的
陈师道的诗歌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诗歌理论主张
诗歌艺术主张
诗论内蕴
其诗论能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主要原因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到杜甫身上
苏轼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点铁成金说,摆脱窘境的对策
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 其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
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便于别人模仿
其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使后学者有具体的门径可入
江西宗派的形成 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 ,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借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诗派。
宋末方回提出的的“一祖三宗”之说
江西诗派的演变 黄、陈去世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回响。
靖康事变与江西诗派的演变 金兵的铁马胡茄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吕本中“活法”说
陈与义与曾几的诗歌 爱国的主题
陈与义学社
曾几的活泼诗风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中兴四大诗人(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时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而且自小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更富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的主流地位。) 尤袤
陆游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 诗家三味
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 影响其爱国情操
对“活法”说深信不疑
可是陆游的艺术个性和才力却不是江西诗派所能牢笼的,很快就超越了曾、吕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镳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游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最主要的是抗敌复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陆游的影响 陆游在南宋诗坛的地位
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杨万里 杨万里主要的诗兴是在自然风景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他的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情趣。
所咏的都是十分平常的景物或人生经历,但读者却给人以新鲜感,因为其语言的活泼和联想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自然和人生有着独特的感受
诚斋体 风格特征: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要素
范成大 价值最高的诗 使金纪行诗
田园诗
范成大创造性地把田园风光和农事合在一起,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应农村生活的诗
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 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但是欧诗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
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平直周祥。
得益于李白的语言清新流畅,并与自己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
欧诗的成就不如欧文,但两者的风格倾向是一致的,这种诗风显然是对西昆体诗风的矫正。
梅尧臣 梅尧臣对宋诗艺术有先导作用
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
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他所说的平淡与陶渊明韦应物的不同,而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功能
他们三人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虽然还不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王安石的诗歌 王安石的诗与其作文一样,也有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 但是他把诗歌看作抒情述志的工具,反应的生活内容更为丰富,所以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超过了他的古文。
早期诗风呈现典型的宋调特征: 色泽平淡,寓意直接刻露。
晚期诗风: 王荆公体,修辞巧妙,韵味深永,以风神远韵的风格体现了诗风向唐诗复归
王令的诗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故意和江西诗派对着干)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有“灵”字,所以叶适将他们合称为“四灵”。四人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
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他们的作品局限于书斋中。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作品以五律为主要诗体
由于过分注重炼字琢句,“四灵”的多数五律虽有较精警的句子,全篇意境却不够完整
“四灵”在写作中尽量少用典故成语,都含有与当时江西诗派背道而驰的意图
所以“四灵”与宋初的“九僧”在诗学宗尚、诗体选择乃至艺术风格上都是遥相呼应的
江湖诗派的形成 一些未能入仕的游士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被称为江湖诗派
江湖诗祸:史弥远为了钳制舆论,便从陈起的《江湖集》中找出部分诗句,污为讥刺朝政,对作诗者进行迫害,焚毁《江湖集》并且诏禁士大夫作诗
江湖诗派的作品 江湖诗派追求社会的承认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利益,并不在乎沾染庸俗习气,写了不少用于献谒、应酬的诗,空洞无聊,在艺术上相当粗糙
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受到“四灵”的影响,字句精丽,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则胜于"四灵"
从整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效仿“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宋末诗歌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爱国诗人的反抗):英雄与遗民 奋起反抗,以死殉国;以文天祥为代表
隐居守节,不仕异族
文天祥的集杜诗 集杜诗:即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具有独立文学价值。说明了杜甫的传统对宋末诗坛的深刻影响,也说明集句诗这种形式也可能改变其文字游戏的性质而成为严肃的创作。
辽代诗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豪放勇武
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金初到海陵朝 此期的作家主要是由辽、宋入金以及作为宋朝使者出使金朝被羁留北方却拒绝仕金,后来得归宋朝的文士。“借才异代”
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 初步形成了近代文学自身的特色。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都仕宦于金朝,作品已不再有对异族的拒斥倾向;艺术上未完全摆脱宋诗的影响,但总体上已经形成了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的特质“国朝文派”
金朝被迫南渡至金朝灭亡前后 诗歌文学创作相当活跃,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文学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产生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好作品,忧时忧乱的题材走向渐趋加强
元好问
明清诗词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遗民诗人 清除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虽然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
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
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园
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屈大均和吴嘉纪 屈大均
吴嘉纪
其他移民诗人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的行迹与心态 历经坎坷挫折,感世愤世,郁塞苦闷
前期的诗作 叙事抒情,各体兼擅,尤工近体,七言律诗情辞怆恻,陈雄苍凉,入读堂奥,学得精髓,长篇和组诗动辄几十韵和上百韵的有数十首之多
宏伟、沉郁、典丽的《后秋兴》
虞山诗派
诗学建设 对明代复古派和反复古派进行尖锐的批判,也各有所取,对复古派取其借鉴古人精神,对反复古派“取其申写性灵”
强调时代、遭遇和学问的重要性,建立起“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感情为核心,达到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
主张转益多师,兼采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确立有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
王世禛与康熙诗坛 “钱王代兴”
王世禛的神韵说和其神韵诗 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诗歌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以此为宗旨,推崇清幽淡远、不可凑泊的诗情画意,王维、孟浩然的诗是其创作典范
其诗作多为风神杜绝的神韵诗,尤其是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的“山水清音”
冲和淡远,风致清新,含情绵缈而出之纤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
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
神韵诗派
入蜀使粤诗的变化 王世禛宗宋的反映和结果
康熙朝的其他诗人
近代诗文词 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张扬个性与理性的“尊情”与“尊史”
以“史官”自处的社会批判精神
睥睨“乡愿”的“怪魁”
龚自珍的散文 龚自珍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识深(透视现实,认识深邃,多透底之言,发人猛醒)、气悍(“横霸”之气与震撼力)而风格瑰奇(诡异奇崛)
大胆地揭露专制统治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号变革,憧憬未来,反映了时代的重大课题;也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龚自珍的诗、词 童心的复归
龚自珍的新词风
诗作围绕现实政治,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历史内容,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融合了唐音、宋调的优点,浓郁的诗情近唐,以表意与陈述为主近宋,自成一路
多用象征影喻,想象奇特,文辞瑰玮,贯穿着凌厉彪悍之气,飞动郁勃,富有力度
语言大师
革命家,影响戊戌变法
《己亥杂诗》
《己亥》
反帝爱国诗潮 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
魏源 人称“龚魏”,其诗作带有时务家论事的色彩,赋笔多,议论多,虽自成一格,有时难免缺乏诗的韵味与意象
时写山水,有时过于追求形似,一似地貌写生,不免缺少诗情画意
在鸦片战争爆发后的两三年内,他集中地写下了《寰海》《寰海后》《秋兴》《秋兴后》四组诗四十余首,全为七律,一诗一事,广泛地反映了鸦片战事的具体内容和国家倾危形势,堪称“诗史”
林则徐 诗中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鸦片战争时期诗作突出地表现了爱国激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做集中地体现了他的高度爱国胸怀和献身精神。
诗风“气体高壮,风格清华”,近体尤其对仗工稳自然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宋诗派 是指晚晴诗坛以程恩泽、祁寯藻为首偏于宋诗格调的流派,主要作家有程恩泽门下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
主要成就在于描写具体生活方面的艺术开拓,其中郑珍成就最高。该诗派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主张诗歌要有独创性,自称面目;强调诗文要立“真我”,独自“成家”。但大体不出封建伦理范畴和正直士大夫的标格,具有很大的保守性
郑珍 诗的艺术开拓 诗词语洗练,音节造句力求顿挫硬折,浅俗而不流易,沉实而不奥僻,似白而非白,别具一格;朴瘦坚劲,充满诗情画意,自成一家。突出的方面是表现贫士生活
重要贡献:将前人少历的西南瑰奇的山水,发掘彰显给世人
传统词坛 指项鸿祚、蒋敦复、蒋春霖等词人,其中蒋春霖成就最高,其词宗尚宋人张炎、姜夔,传神地表现出大动乱中士子的漂泊离乱的情怀,不用寄托手法,而表情含蓄深沉
桐城派的新趋向 强调加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姚门四杰 指桐城派大师姚鼐门下的四位弟子: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和刘开。他们大体守持桐城派的道统、文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偏于教化,以封建伦理端正人心风俗,思想比较保守
他们虽然也批判现实弊端,多属枝节文体,缺乏经世派那种抨击现实、倡言变革的力度。但在对外方面,同样表现出反侵略的爱国立场。
其中古文成就较高的是梅曾亮,他论文主“因时”,主“真”,文笔简洁蕴藉,气体清明,真切地表现情与事
湘乡派 是指晚晴桐城派以曾国藩为首和门下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四大弟子组成的群体
曾国藩
新体散文的萌芽 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是经世文的进一步发展。
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以内容为本,达意为用,内容剀切,文字切实。王韬针对时务直抒己见,首开报章文体;其文通俗畅达,极言尽论,反映了由古文经由报章文体向散文演变的趋势
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浓厚的历史内容
本着“善作”精神,沿着“矜奇”的趋势,推陈出新,加以创造,形成独特诗风
广泛采摘语言资料,同时也不排斥“流俗语”,词汇丰赡,富于表现力,典雅之中多生气和变化
新文体 语言通俗,条理明晰,“平易畅达”
不避俚语俗言,吸收外国语法,不分骈散与有韵无韵,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
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纵笔所至不检束”,思想新警动人
笔锋充满感情,往往用铺排的笔墨以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
词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词最初作为配合演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音乐。 词最根本的发声原理,是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代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燕乐的兴起 可以追溯到北朝。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
词的起源 配合燕乐日常娱乐的需要,相应地产生了与之相配合的歌辞,词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
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辞除长短句形式的歌辞外,还有齐言的声诗,同时又有一部分声诗。
这些和声、泛声处逐渐被人填成实词,才可能演变成长短句词调。这一部分词在产生过程中经由声诗一环过渡而成。
考察词的起源,应看到这部分词调的形成过;但不可以偏概全,认为词就是由五七言近体诗进化而成。
与酒令著词有关
早期民间词 敦煌词曲的出现在体制上未完全成熟,处于草创阶段。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所谓“咏调名”的现象,与其后词在内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也属于早期词调初创的特征。
保存了民间词的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
早期文人词 透露了词在文人手中自觉而迅速演进的痕迹。
花间词人 《花间集》: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温庭钧 温庭钧在《花间集》中被列于首位,入选作品66首
把词同南朝官体与北里倡风结合起来,吸收了自李贺以来中晚唐绮艳诗歌的艺术经验与词语意象,适歌应俗,奠定了文人词的主导风格,成为花间派的鼻祖。
温词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出闺阁,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秾艳细腻,绵密隐约。 缛采轻艳
其作品不表现于抒情性,而是表现于给人的感官刺激
韦庄(西蜀) 与温庭钧齐名。受白居易、刘禹锡影响较深,明白流丽,多叙述交代。
韦词有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但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而异于温庭钧等人。 情深语秀
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
南唐(词的兴盛)诗人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从花间词到南唐词,风气有明显转雅。
南唐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
境界较为开阔而又有深厚缠绵的情致,这正是南唐词的优长。
元老冯延巳 作词数量居五代词人之首。
虽然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不再侧重描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也不拘限于具体的情节,而是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
还有些词,连字面意思也不涉及具体情事,只表达一种心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他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了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
中主李璟
后主李煜 今存词三十多首。
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音乐,均有很高的造诣。
其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又一贯的特点,那就是“真”。在词中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截肢,突出词的本色和真性情。
词的本色和真性情,在三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 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辞藻;
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其言情的深广超过了其他南唐词人。
宋词的文学环境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赵匡胤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
重用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组成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文以载道说的流行 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文以载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印刷术虽然在唐代已经发明,但其繁盛却始于宋代。
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宋代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主题:反映社会、干预政治。
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宋代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其负面影响是:严肃有余而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个体抒情的意味。
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的议论成分加强。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责任感,士人应有忧患意识。 首先,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
其次,宋代的国势不如汉、唐那么强盛,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下。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文学在整体上显得比较冷静、沉稳。
此外,宋代的思想控制比唐代严密得多,又不断发生激烈的党争,士大夫作诗讽世或述怀时顾虑较多,难以发现天马行空、气冲斗牛的昂扬气概。
宋代作家对爱国主题给予格外的重视。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辽和西夏经常骚扰宋王朝,宋王朝以每年供给巨额财产的条件求得妥协。
爱国主题的弘扬 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尊严,这是宋代文学最值得称扬的历史性贡献。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北宋建立后,对佛教进行了保护、鼓励措施,使得在晚唐五代曾受到打击的各种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在宋代非常流行。
禅宗主动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并力求适应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
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 首先,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相互排斥的两极。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比较宁静的心态。
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认识。人生态度趋向理智、平和、键稳、淡泊。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情感不如唐代强烈,但思想的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审美情趣的转变 审美态度世俗化了,更加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促进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
“以俗为雅”,才能具有更为广阔的审美情趣,才能实现由“俗”向“雅”的升华,或者完成“雅”对“俗”的超越。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宋初百余年间,国内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各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宋王朝优待士大夫,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的风气。繁华的都市生活,导致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迅速兴起和发展,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词的发展 大量的财富被集中起来供皇帝和官僚阶层享用。 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成为士大夫生活的重要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自然会异常兴盛。
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 宋代文人大多数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用来述志,词用来娱情。
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 社会对词的广泛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散文
宋诗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成就) 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领域。
在艺术风格上,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
辽金诗文的成就 代表人物: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
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晏殊和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晚唐五代的词的审美规范: 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与此,但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情中有思的晏殊词 绝大部分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晏殊词写男女之情,已过滤掉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纯净雅致。
往往略去女性容貌色相的描写,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词的情感基调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
名作《浣溪沙》,最能代表其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因循求变的欧阳修词 对词作有所革新 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可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名作《朝中措·平山堂》展现了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以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朝通俗化方向开拓的另一表现:他借鉴和吸收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
范仲淹、张先和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开辟新境的范仲淹词 广漠萧瑟的塞外景象、艰苦孤寂的边塞生活、将士们的久戍思乡之情和报国立功之志,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
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是张先词的显著特色
善于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因而得“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的美名。
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改变了以往词有调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标志着词风正在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柳永(柳屯田)词的新变 宋诗到欧阳修等人手里才展示出独特的一面,宋词到柳永手里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词调及词的体式的创用 柳永大力创作慢歌,使慢歌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的篇幅较大,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词的内容的变化 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市民情调的表现(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 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从良的愿望
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大胆的革新 俚俗语言(日常口语和俚语)的运用
表现方法的变革 铺叙与白描的手法
独特的结构方式 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将来,又设想将来再会到现在。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题材取向自我化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词对后人的影响
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创造力最强盛、影响最深远的是苏轼和周邦彦 苏轼 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行
周邦彦 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
受苏词影响的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雅俗学苏轼,俗词学柳永 强调“以俗为雅” 他承认词是“艳歌小词”
认为词与诗一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之体
黄庭坚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日常生活
晁补之自抒胸臆吟咏隐逸 苏门四学士
晁补之词着重论词艺,开创了词话新体式,推动了词学理论的发展
黄庭坚和晁补之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给苏轼以有力的支持,壮大了苏词的声势,对词的革新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古之伤心人 以小令写恋情的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当行本色的秦观 作为苏轼最得意的门生,他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他的经历和个性气质都有关系。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
伤心人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 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韵味隽永,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从而达到情韵兼胜的效果 以小令语言含蓄、结构缜密。意境深婉的长处,来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结构单一疏散,语言俚俗,过于直露的不足。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他不像苏轼直接倾吐苦水,而是把深沉的心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从而给传统的艳情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
秦观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词清丽淡雅,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
侠骨柔肠的贺铸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是宋代词史上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对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奇特的个性
豪侠的悲歌
凄婉的柔情
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河
语言上又承晚唐温庭钧、李清照密丽的语言风格,从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法度井然的周邦彦 飘零不偶的主题 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心酸,因此羁旅行役之感成为他词作的主要主题
开启门径的咏物词 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
如杜甫,创作时精心结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因法度井然,让人有门径可依
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 主要是从柳永词变化而来。柳词善铺叙,但一般是平铺直叙,为时空序列性结构,失于平板单一少变化
周词的铺叙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未来、现在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
融化诗句的语言技巧 几乎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出处,但不露痕迹
和谐严密的音律 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南渡词风的新变 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号易安居士) 成就 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着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平仄,而且还要“协律”“可歌”。否则词就失去了自身的文体特征
词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
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的地位;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在创作上生动展现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情感经历 对丈夫的钟情 轻盈妙丽的望夫词
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语言独具特色 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
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准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语言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评价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达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书写自我的情感世界,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
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作品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
《金石录后序
《才女之累》
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朱淑贞) 《断肠词》《断肠诗集》
主要表现没有爱情的婚姻所引发的忧愁嗟叹、孤独寂寞
一个孤立无援地与不幸婚姻抗争的才女心灵深处的呐喊和呻吟
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 青年的放浪形骸
中年的漂泊忧愤
晚年的逍遥自在
爱国与政治斗争 张元干等词人的现实情怀 张元干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叶梦得词的压抑感
陈与义词的漂泊感与怀旧情结
李纲和岳飞等英雄词人的呐喊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岳飞的英雄之词
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辛弃疾 创作道路 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此期间并非辛派独霸天下,史达祖、高冠国等人另成一派,形成两峰对峙的局面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从金邦脱身回归南宋的士民叫做“归正人”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他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第表现在词作中
艺术世界 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
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
多姿多彩的乡村图景
艺术成就 转换为军事意象群,男子气概的激扬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又是语言的变革
多样的风格:刚柔并济和亦庄亦谐
张孝祥、陆游等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是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而从东坡到稼轩,其桥梁则是张孝祥
学苏而自成一家的张孝祥 是辛派词人的先驱者,风格骏发踔厉,自成一家;艺术境界也别开生面,在词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有众家之长而未能造其极的陆游 (南宋)陆游(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9300多首)
因陈旧的观念,陆游对作词心存鄙视
陆游词主要是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
“以词为文”的张亮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纵横开阖的议论性构成了陈亮词最突出的特点
为江湖游士传神写照的刘过 第一次展现了南宋中后期特殊的文士群体(江湖游士)的精神风度、生活命运和复杂心态
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别立一宗的姜夔(才情天赋)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雅化 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炙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
刚化 秉承周彦邦练字酌句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原来的语言基调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音节谐婉)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姜夔彻底凡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
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争奇求异的吴文英 非仕非隐的人生
艺术思维方式: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亦梦亦幻的艺术境界
章法结构:突变性,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的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又无迹可求
语言:生新求异 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和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语言具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
语言风格:密丽深幽 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
清代词 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
朱彝尊
陈维崧
现代诗歌(新诗)
诗社 创造社:1921.6留日文人组成 郭沫若 天狗
女神
星空
郁达夫
新月社:1923年成立 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闻一多 七子之歌
《死水》《静夜》红烛
徐志摩 诗集《再别康桥》
《沙扬娜拉》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空难去世
朱湘 《采莲曲》
臧克家 闻一多学生
“农民诗人”
有的人
烙印
宝贝
运河
语丝社:1924年成立 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 、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
南国社:1927年成立 发起人: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湖畔派 爱情。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蕙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
象征派 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
现代派 “纯诗”,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七月派 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
九叶派 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
民主革命时期 现实浪漫派 革命文学。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桂林山水歌》,李瑛《酒肆》《鲁迅》,闻捷《苹果树下》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早期写实派 (冯至、冰心、刘半农、胡适等)
早期浪漫派 (郭沫若、田汉等)
中国诗歌会 (芦荻、王亚平、蒲风等)
晋察冀诗派 (田间、陈辉等)
朦胧诗派 北岛《回答》《一切》《宣告》《十年之间》《黄昏,丁家滩》
舒婷《神女峰》《致橡树》《墙》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感觉》《弧线》《小巷》
梁小斌《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王小妮《印象》,王家新《潮汐》
杨炼《诺日朗》《大雁塔》
江河《纪念碑》
食指《相信未来》
第三代诗群 于坚《尚义街6号》《芸芸众生4·罗家生》,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杨克《在地面与天空之间》,李亚伟《中文系》,欧阳江河《蝴蝶》
中间代诗群 沈苇《新柔巴依》《黑的雪》,汗漫《水之书:守望黄河》,叶匡政《城市书》,老刀《关于父亲万伟明》,路也《江心洲》《牌坊街》《文史楼》,李轻松《母兽》《马》《鸦王》,马永波《电影院》
七十后诗群 竖《菜青虫》《老太太哭了》,尹丽川《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沈浩波《心藏大恶》《蝴蝶》
口语诗派——也称民间写作。 伊沙《饿死诗人》《车过黄河》《结结巴巴》,徐江《猪泪》,侯马《金别针》《精神病院的花园》
知识分子写作——也称新学院诗派,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夕光中的蝙蝠》,翟永明《独白》,欧阳江河《玻璃工厂》
八十后写作 代表诗人有肖水、春树、水晶珠链、巫女琴丝、鬼鬼、阿斐、郑小琼、吾桐树、三米深、镭言、丁成、阡陌尘子、泽婴、阿斐、山叶、兰逸尘、远观、八零、苏瓷瓷、嘎代才让、唐不遇、莫小邪
第三条道路——这是一个无派之派, 代表诗人有莫非、娜夜、卢卫平、凸凹、谷禾、李南、十品、谯达摩、林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中秘策和宝露露哪个好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