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研究近代史的历史学家家及其代表作和研究方向有哪些?


■ 李 文
提要:
罗荣渠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世界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东亚现代化研究、中国现代化研究等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现代化研究在中国史学界迅速展开,渐次扩展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影响广泛,渐成显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发展轨道后,“现代化”迅速成为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一重大课题一直未能引起学界足够重视。
1982年罗荣渠教授赴美国访学归来后,开始着手现代化理论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从1986年开始连续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就现代化概念的界定,世界现代化总体趋势、动因、类型与进程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独到而精辟的答案,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罗荣渠教授的开拓性研究得到北京大学、教育部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1987年,北京大学授权罗荣渠教授牵头组建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批准罗荣渠教授主持的“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为“七五”社科重点研究项目;1988年,罗荣渠教授开始招收我国首批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研究生、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召开国际会议等方式,罗荣渠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世界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东亚现代化研究、中国现代化研究等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现代化研究在中国史学界迅速展开,渐次扩展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影响广泛,渐成显学。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一些与现代化有关的概念范畴,如“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国家”等已深入人心,罗荣渠教授开创的现代化研究已经开花结果,愈发根深叶茂了。
一、提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社会发展观
1989年初,罗荣渠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提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社会发展观。这一现代化理论方面最具有原创与突破意义的重大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
在罗荣渠教授之前,占据主流地位的历史观和现代化理论大多主张“一元单线”,即认为人类社会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过程中,莫不遵循一种模式,沿袭同一路线,所谓“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条,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一个,真正的价值结构只有一个”。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无论韦伯、帕森斯、罗斯托等学者,还是老布什、撒切尔等政治家,无不把现代化界定为“西方化”“美国化”,坚持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制度与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的变革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但在列宁逝世后的一个时期里,苏联理论界出现马克思主义走向教条化的倾向,主张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必须经由的路线。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苏共领导人强调苏联模式和制度的唯一正确性,把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当作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把本国的模式强加于兄弟党和兄弟国家。
罗荣渠教授提出的“一元多线”论强调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一元”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轴,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多线”意为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发展千差万别,而非划一的、同步的;即使是同一区域,各民族也不是按同一顺序或大致相同的时间迈向下一梯级。由于每种新形态的生产力都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发展弹性和适应性,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使社会发展呈现多向度、多样性特征。
“一元多线”论用对历史发展唯物辩证的阐释代替了机械的、教条的和片面的框定,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以斯大林主义为代表的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合理性限定在特定地域的特定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初步形成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学派的基本架构”。
由邓小平成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观点是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认可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认为适合自己国家的模式、制度和价值不一定同样适合世界其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
“一元多线”论是罗荣渠教授从一个学者的立场出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用中国的尺度去评量一下世界,也用世界的尺度去评量一下中国
罗荣渠教授对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予以高度重视,把现代化作为全球性大转变过程进行整体研究,探索在全球经济社会变化发展总趋势的作用、影响下的不同国家内在结构的嬗变,研究在工业革命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打破世界原有的均衡状态后,不同国家通过不同方式与途径加入全球性现代化过程的必然性,以及不同的环境、不同条件尤其是不同历史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差异性及其对世界历史总体走势的作用与影响。与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研究现代化过程中,将不同国家作为孤立的单位进行比较,强调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单向作用与影响不同,罗荣渠教授的研究揭示和把握全球性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分裂化的总趋势,在现代化大潮的相激相荡中,在发达国家与后发展国家、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内因与外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中比较、确定各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的历史规定性”,勾勒一幅贯通古今、联结内外、经纬分明、因因相循的宏观世界历史发展景观。
现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日益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应通过“一带一路”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历史和现实交汇的背景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罗荣渠教授把一国的现代化置于全球化总体趋势下加以研究,尤其是“用中国的尺度去评量一下世界,也用世界的尺度去评量一下中国”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洞察力与前瞻性,揭示中国发展与全球发展关系的理论所具有的恒久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获得展现与证明。
三、革命化不仅仅是中国巨变的四大趋势之一,而且是中国现代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罗荣渠教授以现代化为主线研究近代以来世界大变革进程中中国社会沧桑巨变,对一百多年来中国的近现代史给出了新的考量。
以往史学界对近代中国历史变革的认识,多以“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作为基本线索和理论框架。罗荣渠教授另辟蹊径,把近代中国的变革放到世界大变革总体进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了以“三大矛盾”(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商文明与以儒教为核心的东方农耕文明的矛盾)交织,四大趋势(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互动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基本线索的新观点。他重视革命的地位与作用,认为“革命化不仅仅是中国巨变的四大趋势之一,而且是中国现代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革命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现象,“只有现代化才能概括中国现代社会转变的广泛内容与宏大目标”。
罗荣渠教授认为自1840年至今的中国现代化艰辛历程经历了三次模式大转换。第一次转换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表现为君主立宪制度下的自上而下的改良型现代化,封建帝制的崩溃和民族国家重建,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开启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第二次转换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后,主要标志为由资本主义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模式,但其特征是学习苏联模式。第三次转换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表现为从封闭式的现代化路线转向开放式现代化路线,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从推倒重来改为“接着讲”,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遂成为一个连贯而持续的过程,中国人民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成为一个历史性与逻辑性高度统一的过程。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放到现代化这一历史大变局中加以考察,更能显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四、历史学家必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中国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本身蕴涵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包含大量等待学界探索与发现的原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罗荣渠教授已经着手撰写《美国的历史与文明》,但现代化大潮的涌起,让他改变主意。他深刻意识到,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梦想,是当前关系到国家盛衰存亡的大事,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能没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历史学家必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个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的学者,罗荣渠教授毅然决然地转向现代化研究,全力以赴地探索和总结中国现代化的新经验,创建新的理论和学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罗荣渠教授深知,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学术,新的学术需要新发现。但同时他也很清楚,“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崎岖道路上,迈出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步子也是很不容易的,何况是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探索。” 但罗荣渠教授以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筚路蓝缕,率先提出要研究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和中国人的现代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现代化研究的新纪元。
罗荣渠教授在其学术生涯里共撰写、编著和主持翻译著作16部,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他的代表作《现代化新论》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迄今已经印刷八次,堪称传世之作、学术经典。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者名片
罗荣渠(1927-1996),北京大学教授,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化研究开拓者、现代化理论奠基者,代表作有《现代化新论》《美洲史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近代史的历史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