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室的收入比西汉皇室的低吗?东汉汉朝皇帝能力排名表的号召力比较小吗?权力比西汉汉朝皇帝能力排名表的分散吗?

个人认为,西汉东汉一脉相承,其实是不能割裂开来看的。开始答题:一、曹魏得国不正刘汉诛暴秦灭项羽扫平天下开国,加上思想工作做得好,汉室天命所归的理念在人民心中的植入是比较成功的,人心思汉并不是说说而已。大汉前期的对外强盛树立了民族认同,对大汉的认同感甚至持续到了两千年后的现在,其影响可谓深远。其实从东汉开国就能看出一些,光武位面之子的名号,除了个人实力,民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反观曹魏,走的是军阀实权位极人臣之后,把皇帝的房本过户过来的套路。所谓的禅让,也就是曹魏名不正言不顺状态下的无奈之举。禅让的基因从夏启家天下之后就断了根,后世走这条路的往往都很难长久,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篡权的美化说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套路,手底下的人也不好带的。二、皇室积累不同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的重要性在这个问题里完美展现。炎汉四百年的积累,虽然积累了一堆问题,但也积累了庞大的影响力,还树立了较为牢固的正统地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要内部积累的问题不爆发,后期虽然小皇帝多,但大框架在那,也能勉强撑下去的。曹魏就不同了,从头到脚都透露着一股底气不足的味道。曹操自己活着的时候,再怎么过分地加魏公加九锡,就是没敢跟献帝换房本。曹丕着急忙慌地逼着献帝过户,说到底是自身能力气势压不住底下的人,代汉之后才有了更多的利益交换空间。这种仓促上马也就意味着,曹魏的皇位其实是和手下各大势力(主要是士族)妥协的结果,九品中正制,其实是在士族用推你曹家上皇位的从龙之功交换到的一份士族权利的保证书。虽然中学教材上讲九品中正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在当时来讲,其实是进一步锁紧了底层的上升通道,将用人权集中到了世家士族手中,选举成了限于家族内部的选拔,门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军阀+篡权+门阀,再加上不断的战争、徭役的繁重、统治者的德行问题等等,也就导致曹魏很难得到民心的认同,自然也很难积累到那种人心的力量。三、外戚、宦官、士族制衡模式的坍塌,士族坐大,军阀崛起本身这个外戚、宦官、士族的制衡模式,东汉是玩得很溜的,但到了汉末,由于统治者的骚操作,军阀登上舞台,这个模式就开始坍塌了。当军阀踏上了政治舞台,基本上就要出问题了。其实这也是东汉末年渐渐倒掉的原因之一,但到了曹魏就更明显了。军阀想要跟皇帝换房本,至少得赢得士族的全力支持。因为国家机器其实主要是靠着士族在运转,少了他们,国家机器军阀玩不转的。曹魏作死的地方在于直接让士族转化成了军阀,这你不死谁死!曹魏有个很坑的debuff:一代不如一代。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估计是真羡慕。原因有很多,比如每一代都会出现的继承人选择问题、统治者寿命不长的问题等等,但不管怎么说,从曹操开始,曹魏统治者对整个政权的控制力一直都是在走下坡路的,直到司马老贼的高平陵之变,曹家对政权就彻底失去了掌控权。曹操时代,军政大权都在自己手上,手底下的军政分开,军事归亲族,政事在士族,所以走的很稳;到曹丕,由于能力气势对比老爹差别太大,自信心不足,对自己兄弟严重缺乏信任,主要倚仗的是一帮外姓太子党。这帮太子党,主要都是士族。政权上,本身就主要倚仗士族,而曹丕为了获得士族支持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不得不下放部分权力,比如九品中正制主要涉及的人事权;军事上,自身军事能力的不足加上对亲族的不信任,还是只能用身边的士族班子,于是士族也能染指军权了。随着曹魏家族的内部矛盾凸显,家族人才梯队和领导人个人实力都逐步衰弱,士族得以一步步坐大,部分大士族更是借机迅速向着军阀转化。曹魏家族和士族阶层的力量对比就这样一点一点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随着新军阀的壮大,曹魏政权的生命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以上是答案部分,写到这里想谈一下士族这个群体,这个以圣贤书理论标榜自己的群体。个人感觉,在外戚、宦官、士族三者之中,士族集团其实是最能看清禅让这种王朝更替玩法的本质的(其实也是他们推动的),这也就导致他们在看待统治者的时候,也是最无情、最逐利的。当曹魏军阀集团能给他们足够的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立刻迫不及待地帮曹魏代汉寻找合法性依据,把汉室赶下台;当司马军阀集团进一步许以重利的时候,他们又会掉转头来把曹家赶下台。但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因为掌握舆论、历史喉舌的,也是他们。不否认也有不少荀令君这样令人心折的君子,但这个群体,真的很难让人喜欢啊。以上都是一点个人看法,欢迎友好讨论。}
其他我不是很熟悉,但官制层面来说吧,东汉和西汉官制差别其实有点大,但在宰相机关的演变上是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宰相机构:著名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西汉的实权丞相被撤销,御史大夫也不再是兰台台长兼副相之任,实质上的权臣大司马也未再重现,取而代之的是作为最高政务监察官和国务议政大臣的三公:太尉掌郡国兵事及太常、光禄、卫尉三寺之考评监察;司徒掌郡国人民事及太仆、廷尉、鸿胪三寺之考评监察;司空掌郡国水土事及宗正、司农、少府三寺之考评监察。另一方面,宰相机构的另一部分政务实权则转移到尚书台中。不过这个变化在西汉就有雏形:孝武之时就已经提拔中人尚书(中尚书)秉政,昭宣就固定为尚书台秉政的制度;三公的这个变化同样在孝哀之世就已经出现,光武新政不过是正式确认而已。九卿权责变化:其实这块的变化是最大的,但是有考察者甚少:1、财政一元化:这个是东汉官制最大的变动,原本西汉体制里面,财政分两块,最主要的实物税这块归司农,财货百工这块归少府,东汉体制里面少府对财货的管理权也归到司农去了,而百工这块,和军事装备相关的也划归到掌车马驿道的太仆去。(少府hit+1)2、近侍官实质独立化:按照西汉制度,近侍武官(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及大夫谒者等议论官属光禄管辖、近侍文官(侍中、给事中等)及黄门官属少府管理,但是在东汉均改为“文属”某卿,实质直属皇帝。(少府hit+2)3、统兵列卿的军权瓦解:相对而言,光禄的权责变化是最少的,其仍掌羽林、虎贲等近卫步骑兵的统领权,但是光禄最为重要的三署郎官整个性质都变了,从原来的外朝卫兵变成了全国试任官僚管理中心(西汉郎官给事他署试用某官制度的终极形态);其余的统兵列卿,卫尉止掌宫城卫兵而不掌京畿屯卫,金吾止掌京师循缴而不掌北军(由直属皇帝的北军中尉统领),少府所掌黄门冗从也改为“文属”。(少府hit+3)4、少府职权瓦解:上面说了一大堆少府hit,还没完,跟禁府用度相关(中黄藏、御府、钩盾、尚方、内者)、禁中人事相关(永巷、宦者、掖庭)、国家行政流程相关(尚书台、符节台)的官署几乎全部改为“文属”,少府实质属官只剩下太官(掌饮食)、太医(掌医药)、守宫(掌笔墨文具)、上林苑(掌御苑蔬果)四署。地方官制:简单来说就是削弱郡国兵,导致除了边郡大镇之外郡国兵实质上变成了后备兵员,最麻烦的郡国兵都试训练事务也都没了,于是除了边郡,各郡都尉撤销,事务由太守兼。从考古的角度看来,个人以为不是。就比如从帝陵角度来看,两汉的变化可是相当之大。且不论逐步放弃外藏还有废除陵邑制度可以通过说西汉后期就开始更改来说,最大的两点是两汉彻底的区别,一个是从覆斗形坟冢变为圆形封土,一个是木构墓室改为石质墓室。估计一堆人会说这能算个什么,然而诸如其他回答所说的什么水德火德的变化,西汉沿用秦甚至更早的封土形制本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天圆地方的思想。假若真像某些人只会看文献咬文嚼字刘秀是如何如何遵循西汉传统的,怎么在很能体现新的一朝墓葬礼制上完全颠覆西汉传统?最搞的是历朝历代也确实很少有人关注东汉帝陵,亦或者确实就是只关注了所谓的"原陵",以至于代代相抄东汉帝陵大部分都是"山方"。结果到现代考古看来,结果大相径庭。另一个,木构改石构,就更能体现统治集团的不同。其实不如说是地下结构的彻底变样。众所周知,西汉最高墓葬等级才能使用黄肠题凑,然而就迄今发掘的诸多案例来看,几乎都是木质墓室。为什么偏偏选择木结构的墓室?假如根据已知的战国时期最高等级墓葬,西汉墓葬基本只和秦楚两国的比较像。三晋高级墓葬基本都是积石积碳,齐国较高等级墓葬多将各种陪葬坑放入大墓坑当中而非墓坑外,中山王陵会在主墓室旁安置几个不联通的器物坑。西汉墓葬和这些的区别显然是很大的。只是在礼制上和战国秦国最高等级墓葬近似(秦始皇陵很特殊,一是只用双墓道,二是地面封土之上可能模仿魏赵中山用建筑包裹封土),而器物上至诸侯下至平民,早期或多或少会有些楚风。比如说战国秦王墓很早就才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四墓道大墓,这点山东六国似乎都没这么做,而西汉显然是向秦国学的,但是墓道下宽上窄,又类似楚人的墓葬。而且不少早期西汉墓葬仍设台阶,楚风延续属于是了。光是阐述这一点说了以上这么多,就是想说明,西汉的建国集团多为楚地人,而入主关中后又学习了秦留下的礼制等(叔孙通等),所以西汉墓葬显然是体现着秦楚风格,并推广天下。比如山东洛庄汉墓齐王墓就和战国齐墓大不相同。河北的话,以中山为例,除了早期受到同期梁鲁楚三国盛行的崖洞墓影响外,大抵还是竖穴木椁墓,包括按理说是魏人的赵王张耳。和本土战国时的燕赵中山墓葬也不同。并且还学习了秦国的外藏制度,虽然到了西汉中后期,中小墓葬的建造观念开始变化,比如说先是有了空心砖墓,后来出现真正的砖室墓。但从考古证据上看,看来并没有彻底影响诸侯甚至帝陵级别的建造理念,几个很有名的黄肠题凑墓葬:神居山汉墓,大葆台汉墓,估计都属于西汉晚期。再者之前著名的定陶汉墓,虽然表面铺砖,但内里仍然是木结构墓室。更何况定陶汉墓级别堪比帝陵,很可能就是丁太后墓,但这也说明哪怕是西汉末期,帝陵仍然还是多少遵循先朝制度的。然而东汉墓葬呢?完全的变化,东汉帝陵的变化,明显是体现着统治结构的变化,西汉起家人员来自于楚地,所以楚风浓郁。而东汉起家多南阳人,而南阳正是西汉中后期典型的砖室墓聚集地。东汉帝陵的建造理念很难让人完全割离其与南阳砖室墓葬的的传承性。从理论上讲,赤眉军发尽西汉咸阳诸帝陵,东汉显然应该是收敛过的,但显然刘秀并不打算遵循西汉的帝陵制度,而是结合了南阳砖室墓的做法,彻底废除了从商西周秦西汉以来传承了差不多1200年的四墓道制度,从此将帝陵改为单墓道。甚至于隋和初唐时,杨坚和李渊本来都是想模仿西汉制度建陵的,但最后都建成了单墓道。(不过后来唐代真有皇帝搞四墓道了,迫真复古)。这从我看来,就是体现出西汉和东汉,根本就是两拨人的政权,它们之间的差异远大于相似性。也许有的人光看书,自以为相似,却不会看到东汉前几代帝王所说和所做差异甚大。光武帝是将地下墓室结构彻底改变,而到明帝时又增添了东汉帝陵独有的石殿,以及取消了帝陵围墙,这下和西汉帝陵的差异就更大了。还有的人会说什么西汉皇室到了东汉一样待遇优厚。或许是只看到汉末刘表刘焉刘备这些旁系能够在乱世一度叱咤风云,然而就发掘证据看来。目前能够在地方享有"东汉式"黄肠题凑的,显然只有刘秀后裔,比如淮阳北关墓,定州北庄子北陵头,还有最近确认的土山楚王刘英墓。还有东汉考古迄今,除了洛阳某处外,从未发现过其他的金缕玉衣。而不像西汉考古都打底十几件金缕玉衣了。这其实也反应两汉结构的不同,西汉虽然有推恩令,但对于地方同姓诸侯仍然算是相对比较宽松的。哪怕是西汉后期,甚至是侯级别的僭越用金缕葬制的情况还是有不少的。而这点在东汉目前看来是不存在的。或许可以说是东汉的中央集权程度高于西汉,也或许存在一种可能即刘秀凭旁支身份成功,以防同类现象反而对诸侯国权利管的更严。还有一个有趣的情况是东汉中后期,诸侯国的财力显然更加窘迫,而地方豪族的墓葬房间倒是越来越多,以至于差不多2世纪后半,地方豪族的墓葬甚至能够大过诸侯墓葬,这在西汉时期是不可能的。从某种角度,是不是也能说东汉相对西汉更加强干弱枝?还有就是东汉士族的相对兴起,我国最早的一批现存于地面的碑刻就是从东汉中晚期兴起的。时间倒是和世说新语里的东汉人物出现时间差不多。其实还有在随葬器物上的变化,有很多西汉常见器物种类东汉就极少出现,就算是结构改变器物保存环境不同,有些器物种类也是显然原本就取消掉了。而同样是分两朝,个人为什么不认为西晋东晋不同,北宋南宋不同。要说差异,完全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但共性真的远大于东西汉的共性。我觉得哪怕多去几个博物馆看看,稍微留意一下年代的标注,也能感觉到东汉西汉器物的差距(当然,有的地方确实可能感受不到,比如说甘肃地区东西汉的差异的确较小)。一般来说倒是挺难感觉到考古层面上东西晋南北宋的不同的。比如东西晋,比较一下洛阳晋墓和洗砚池晋墓,比较一下洗砚池晋墓和几处东晋帝陵,最大的差别是西晋帝陵彰显身份的长墓道取消了,而墓室基本没什么区别,最多稍稍变小一些。(有意思的是关中地区的十六国墓葬墓道倒是和魏西晋墓道差不多,但是关东地区几个燕统治地区的墓葬衰减到都怀疑是不是中国地区墓葬的地步,至少远不如河西地区,甚至和高句丽地区比都不如,显然是极度的乱世)而且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在东晋之前,虽然从吴国后期就开始逐渐缩减墓室数量,但高等级墓葬基本只有单室墓江南地区还是应该从东晋开始的。再有一点,就是江南地区自吴国以来,显然是根据东汉时期的陶楼发展出了特有的堆塑罐,当然也有变形五联罐,这是孙吴地区的特色,并且由于有纪年可以推定时间。然而这个纪年下限只到西晋末东晋初,之后的东晋墓葬就全然没有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东晋初年北方中原士族南下,对江南本土士族的打压,以及"三定江南",可以看出东晋的统治集团显然还是和西晋是一脉相承的,至少也是相当有联系的。也有人说因为武周改了国号就和唐是两个国家,显然是相当可笑的言论。唐墓一个主要的分期就是唐高宗武后时期,这也是高等级唐墓规模最大的时期,墓道普遍最长,天井一般最多,壁画装饰最多,以及最显著的,双室墓最多。除非墓志表明不是大唐而是大周,否则一般很难看出区别。而唐高宗时期的唐墓和唐玄宗时期的唐墓的区别也很小,物质信息实际上还是没什么区别。非要说的话,倒是安史之乱后的唐墓和之前的区别更加惊人。但也还是具有传承性的。(注:主要特指代表唐代统治阶级的两京地区墓葬,两京和两京以外地区的差异性也甚大)。同理两宋也是,地方上,南方南宋墓和北宋墓也是没什么区别的。主要是体现地域的区别,比如北宋特色八角形砖仿木结构墓葬,原本主要出现在河南地区。但到北宋灭亡后,这种形制在河南地区骤减,反而在晋西南地区开始兴旺。客观上体现北宋灭亡后河南大地一时的生灵涂炭。但这种墓葬并不能体现统治阶级的转移,因为目前出土的北宋越是高级的品官墓,越是少装饰朴素。这和历朝历代的规律是相似的。比如东汉,众所周知画像石墓开始兴盛,虽然西汉就有,但显然东汉南阳集团成为统治集团后开始向全国扩散,尤其是山东徐州地区主要是东汉画像石墓开始数量骤增,但最高等级的墓葬几乎是不用画像石的,诸侯王墓基本不用,推测帝陵应该也不用,还有壁画也很难出现在最高等级墓葬中。北魏也一样,洛阳北魏墓葬使用壁画的案例极罕,据说是因为孝文帝时在洛阳主要模仿东汉墓葬形制,反而是北齐墓葬开始从上到下能用壁画就用。而宋代帝陵,就目前通过各种勘测的宋六陵,和《思陵录》的描述大致一致,是规模缩减的极小的北宋帝陵版本。不论是赵构觉得死后怎样无所谓还是宋孝宗的确有还葬巩义的想法,宋六陵的确是以暂安的理念修建的。而上宫下宫,各殿的比例位置等,都是北宋帝陵模式的极度缩减版。(缩减到可能应该还不如去年被盗的钱镠墓大(无论是地面还是地下))总的来说,南北宋帝陵的规制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综上,个人以为,东汉西汉的差异远大于西晋东晋、武周前后的唐朝、北宋南宋等之间的差异,很多地方个人甚至都没展开来详述(尤其是关于西汉东汉的各类器物差别),但稍微说说都已经三千字了。总之,从考古层面上,个人极难认同西汉东汉是一个朝代,我认为王莽的新和西汉的延续程度都远大于西汉和东汉的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朝皇帝能力排名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