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会反吗说,我们反了吧。说明?

2020-03-12 12:21
来源:
秀影聊历史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衰败,始于“安史之乱”,正是由于安禄山的安史之乱,让繁荣的唐朝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以致李唐王朝喘息了几十年后,被分裂成无数个小国。唐朝也就随即消失了。还真应了那句话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个规律,也是个道理。可这一切完全可以避免的,但被爱情冲昏头的唐玄宗李隆基,整天搂着杨贵妃歌舞升平,把别人提醒当了耳边风,到最后醒悟过来,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了。
说来也怪,聪明睿智的李隆基为什么会轻信安禄山呢?而且把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给他指挥,而且身兼三个镇守使。这不合乎常理和规律呀!说起来,这都是那个该是的杨贵妃给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杨贵妃是安禄山的干妈。有这样的干妈,安禄山能不宠爱吗?或者说,连干妈都叫上,这关系是一般关系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安史之乱的必然性已经存在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朝政制度流于形式,皇帝昏聩,你个一国之主搞什么要死要活的爱情呢!大臣们争权夺利。朝中已经出现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了。
当时宰相李林甫去世,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取得了相位,朝中多人不服。国内的矛盾也突出出来,国库紧张,唐玄宗和跟杨贵妃过度奢靡,国家的军权,都在边将手里,出现了严重的外重内轻,权力失衡的状态。这些,杨国忠这个外行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他只懂得迎合皇上,让皇上高兴。隐患已深深地埋下了。如果说杨国忠没有意识到,皇上意识到了也能及时扭转。可皇上已经被杨贵妃给迷住了,整天在靡靡之音里。得说,这之前,有无数个人提醒过唐玄宗,可他没有当回事儿。
安禄山虽然是胡人,可非常会阿谀奉承,看杨贵妃被宠,竟然认杨贵妃为干妈,而且野史上说他和杨贵妃共浴。巴结了杨贵妃,唐玄宗就对安禄山另眼看待了。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因为讨伐契丹失利,被押到京城治罪。当时审讯他的正是时任宰相张九龄。却说张九龄其人,处事老道,目光敏锐,略懂些相术,阅人无数的他,一看就看出安禄山不是什么好鸟!憨厚之相下藏着奸诈,断定日后必会惹是生非,对大唐不利。于是,就想趁着这个机会把他除掉。可就在这个时候,唐玄宗出面了,说安禄山功劳大于过失,不应该治罪!放了他,表现皇恩浩荡!
皇帝的旨意谁能违背,就这样把安禄山给放了。为此,张九龄亲自跟李隆基辩解,说这个人不能留,可李隆基一摆手,不听张九龄说。最后,把人给放了。而且还官复原职。安禄山非常会巴结,有什么奇珍异石,都要送到宫中来,孝敬干妈,当然也孝敬唐玄宗。唐玄宗对安禄山印象好极了,所以,有人弹劾安禄山,他不放在心上。
天宝十四年,已经是三个要城的镇守使的安禄山,突然请旨,要求将三十二个藩将取代汉将!明显是包藏祸心。可唐玄宗竟然同意了。当时是武部尚书韦建素找到杨国忠说:“这个安禄山用胡人取代汉将,恐怕要造反了!”杨国忠听罢,立即领韦建素去见李隆基,可李隆基摇头说:不会的。就这样,安禄山又一次逃过了制裁。杨国忠不甘心,多次招唐玄宗给安禄山奏本,可还是没有打动唐玄宗,倒是弄出杨国忠和安禄山不和的事儿来。
天宝十八年,边关重臣王忠嗣弹劾安禄山,原因是,他建立一个城堡,这个城堡是防御型的。 王忠嗣领命去查看城堡的进度和规模。可一到安禄山这里一看就有些恼火,因为城堡不是防范外敌的,倒是防范内陆的。这让王忠嗣奇怪,就问安禄山,安禄山自然找了很多理由来说服王忠嗣。王忠嗣回来后,多唐玄宗说了安禄山可能有谋反之心,唐玄宗没把此事儿放在心上。
唐玄宗这个人和李世民正好相反的,李世民愿意听下面的谏言,可李隆基却不愿意听,有时候觉得下边说的是对的,他也要把这个否掉,然后自己来判断。几次否掉了大臣们的谏言,让安禄山有了喘息的机会,为后来的造反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杨国忠这里,迷惑了唐玄宗。因为他和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根本瞧不上他,他也瞧不上安禄山,于是,天天说安禄山要造反。为了验证安禄山是不是有翻心,特意下旨让他进京,都以为安禄山不回来。可安禄山却来了。这让唐玄宗很迷惑!
也正是杨国忠的搅局,让安禄山提早叛乱了。从上边几个例子看,如果唐玄宗听信一个人的,就不至于让叛乱发生。可一切已经不可能。得说李隆基开始登基时候,的确很清明公正,开创了开元盛世,可后来的杨贵妃出现后,李隆基开始昏聩,沉迷于淫逸,这才是安禄山造反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传说李白早就预言了安禄山会反是真的吗?-趣历史网
首页
/历史解密
/历史纪事
/李元亨
/正文传说李白早就预言了安禄山会反是真的吗?
2022-06-01 14:02:44
李元亨
李恪
李承乾
长孙皇后
李世民  传说李白早就预言了安禄山会反是真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曾经有三个人对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反。一个是张九龄,因为他讨厌安禄山,说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一个是李林甫;还有一个则是杨国忠,因为他害怕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不过他们这些都属于恶意的诬陷,没有真凭实据,只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斗争手段罢了。  然而李白却不同,他其实早就预见到了安禄山会反。公元752年,他在游历途中,偶然去了一趟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所在地,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他就写了一首诗,名为《幽州胡马客歌》。诗中的“胡马客”就是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则描写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嘆,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李白的忧国之情。  他之所以会有如此敏锐的觉察力和正确的预判性,多跟他的遭遇有关。首先经过了两次官场失败,对政治有了进一步的警惕性;其次作为局外人,看得更透彻;最后他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后来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用一句“戈鋋若罗星”(戈、鋋都是古代兵器)犀利的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但是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他却没有上报朝廷,为什么?当时安禄山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昏庸的唐玄宗对他那是百般的宠信,就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何况他一介被放逐的文人呢?再者,之前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冷落,如果换做是李白,估计会被砍了脑袋。  此后的他继续游山玩水,求仙访道。三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剑法高超的他不但没有参军报国,反而和其他百姓一样,选择仓皇南下。国难当头,他这一系列退樱逃避的做法,既反映出了当时他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更是反衬出“盛唐”表面下的腐朽和昏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最新更新人物
解密
战史
野史
文史
文化
最新排行点击排行
图库排行
专题排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会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