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曹操 探讨曹操司马懿历史地位位和评价?

众所周知,罗贯中先生的小说《三国演义》的主旨是“扬刘抑曹”,在这本书里刘备宅心仁厚,爱民如子,而曹操则是虚伪奸诈,嗜杀成性。因为小说的影响力空前巨大,曹操也成为历代文艺舞台上的头号反角。戏曲舞台上的曹操都是一张大白脸,于是这个白脸奸臣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不 过近几十年来为曹操翻案的声音也很多,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早已跳出了历史小说的思维,尤其是曹操这个集大奸与大雄为一体的人物更 是有众多的粉丝。如果卸下舞台上的那张大白脸,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功劳大还是过错大,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 呢?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曹操的功绩,很多人都知道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在政治上的主要功绩是屯田,兴修水利。曹操在三国群雄中是比较重视民生的一 个,当时因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及其艰难。这也影响到了军队,因为筹集军粮也出现了困难。在公元196年,曹操击败黄巾军,夺取了一批 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曹操手下的羽林监枣祇建议曹操用这批农具在许昌一带屯田,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招募流民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 成由国家和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农民的穷苦。在实行屯田制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三国志·魏书·武帝记》)接着曹操将屯田制推广到全国各郡县,收到了显著成果:“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三国志·魏书·任峻传》)屯田制使得逃避战乱而四散奔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中,被闲置的土地也有人开垦,农民得到了实惠,军粮的筹集也不再困难。使得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难”(《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因此也就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影响了历史的发展。除了在全国范围推广屯田以外,曹操还特别重视兴建和修复水利。在公元204年,为向袁绍的重要根据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进军,曹操组织修建了白沟(今卫河)运渠工程。“遏淇水入白沟,以通漕运。”(《水经注·漳水》)开辟了白沟漕运的历史。公元213年,曹操又开通了利漕渠,“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漕河,名曰利漕渠。”(《水经注·漳水》)在取得邺城之后,曹操在战国时引漳十二渠的基础上,修建了天井堰。天井堰是一套比较完备的灌溉系统,也惠泽后世,部分功能至今仍在使用。曹操还修建了漳渠堰,使邺城周围形成四通八达的漕运交通网,不仅改善了邺城的交通,也让邺城的经济得以发展。此外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曹操重视人才的事迹却少有人知。实则曹操爱才惜才比刘备尤甚。在建都许昌后,曹操三次下达求贤公告。一曰《求贤令》,二曰《举士令》,三曰《求逸才令》。在《求逸才令》里这样写道:“昔 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 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 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发的这篇求贤令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之举。不仅打破了门阀的限制,而且也重才不重德,即便是品德不佳之人,劣迹斑斑之人,只要有才一样可以得到重用。这 在注重品德选拔人才的汉朝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但曹操却因此网罗到了一大批的人才。在三国时代里,曹操的北魏集团人才最为茂盛,而且也流传下很多佳话。 如在官渡之战时赤脚迎许攸,雅量容留写征讨他檄文的陈琳,用金璧赎回流落匈奴的蔡文姬等等。甚至和他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再次投奔他时也没有受到任何责难。对 于那些有个性的人才,曹操也是死缠烂打。比如阮瑀、徐庶、司马懿等曹操都是请了多次,连哄带吓唬把他们网罗到自己账下。徐庶进了曹营一直有抵触情绪,未献 一策,曹操也一直养着他。曹操甚至想把江东的周瑜挖过来,为此特地叫周瑜的老同学蒋干去江东请周瑜,怎奈周瑜不为所动。尽管如此,也可见曹操的求贤若渴 了。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巨大,在理论上他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著作。而实践方面更是战绩辉煌。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在铜雀台大宴文武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念自讨董卓、剿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里的记载倒也符合历史。这里曹操还没有提到平定李傕、郭汜叛乱,北征乌桓之战。而后还平灭了马超和张鲁等诸侯。当然也有很多败仗,比如在赤壁与汉中的失败失去了平定东吴和西蜀的最佳时机,以至于出现后来的三分割据局面,不过曹操仍然是三国时代打胜仗最多的一位诸侯。他征讨黄巾、董卓和李傕、郭汜都是救国家于危难,在讨董卓的时候其他诸侯都有私心,只有曹操一心为公。在其他诸侯停止不前时他还继续追击。李傕、郭汜挟持 皇帝,祸乱朝纲,曹操将他们平灭,迎回献帝,及时稳定住了东汉政权。北征乌桓,将乌桓赶出塞外,统一了北方,保障了边境的安宁。同其他诸侯之战尽管都是内 战,但也有积极的意义。而曹操所代表的是汉室,他所打的仗实际上就是维护国家稳定。而且三国时期的诸侯们都只顾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不 重视民生,老百姓只是被压榨的命,因此由曹操来统一整个国家实则也是对老百姓有利。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那么诸侯割据,军阀混战不止的状态下倒霉 的还是老百姓。所以曹操的军事行动还是有功于国家和百姓的。除了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成绩,曹操还是一位大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有“建安风骨”一说,说的就是东汉末年的建安时代的文学作品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能够真 实反映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而“建安风骨”的开创者就是曹操。曹操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二十多首乐府诗。这些诗风格遒劲,语言质 朴。像《蒿里行》写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堪称东汉末年的诗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能够将视角对着底层的百姓,对他们的苦难有着怜悯之心,这在当时的诸侯里面是非常难得的。而如《步出下门行》系列的《观沧海》是在北征乌桓胜利归来之后写成,全诗慷慨激昂,通过对沧海的描写表达自己的豪迈心情。《龟虽寿》则是抒发自己不服老的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最著名的当属《短歌行》,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曹操面对文武群臣和滔滔江水,横槊赋诗,一代枭雄本色尽显。这首诗先抑后扬,先是抒发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慨,而后又写到对于贤才的渴求和统一天下的决心。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结尾使得全诗又生成一股豪壮之气,可谓诗如其人。当然曹操的过错也是有不少的。不过对于他的过错也应辩证分析。比如他干的最具争议的事就是“挟天子令诸侯”。但联系到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确需要有个人 出头来收拾局面。曹操自然是最好的人选。无论如何他的出现让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得以延续,汉献帝刘协在曹操的羽翼之下也做了32年的皇帝。其实刘协其人软 弱无能,也没有自己的党羽,曹操之子曹丕都能把他轻松废掉曹操想废掉他自立为帝易如反掌,但曹操始终没这样做。尽管他的地位就是个不加冕的皇帝,但毕竟不 是真正的皇帝。而曹操始终没有动过篡位的心思,哪怕群臣劝进也不为所动,可见他无意于皇帝宝座。但如果想要发号施令离开皇帝又不行,因此才挟天子令诸侯, 这只是为自己行动方便而已,不等于有篡位野心。再有就是他的多疑和好杀,这也的确是他的最大缺点。不过对于曹操的那些杀人记载也颇有争议。比如说他杀吕伯奢全家,在徐州屠城,在寿春杀王垕等内容并不见 于《三国志》的记载,而是记录在一本名为《曹瞒传》的野史之中。《曹瞒传》是吴人所作,姓名不详。一看这书名就知道是黑曹操的,里面的内容离奇,颇像小 说,可信度很低。不过《曹瞒传》的内容却被后来的史书中引用,比如《后汉书》里就引用过曹操屠徐州城的内容。而在《三国演义》里则是大量引用了《曹瞒传》 的内容,因此一个大奸大雄的形象才树立在读者面前。所以曹操到底有没有杀过那么多人还存在争议。当然曹操杀过的那些人如杨修、孔融、华佗等人都是社会精 英,也都没犯什么罪,被杀的确很冤枉。所以好杀的本性的确是曹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但总体来说曹操还是功大于过的,也堪称是历史上的一位伟人。当然对于历史人物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对于曹操的争议也还会继续,在今天的社会里评价一位历史人 物已经不在局限于政治观点和文学作品,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也更加清晰,因此对于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评价和争议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摘自
烛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懿历史地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