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外骨骼装甲装甲能抗鱼雷吗?

日本93式“长矛”重型鱼雷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来自日本媒体的消息说,日本将投资155亿日元(1美元约合119日元)用于试验GRX-X新型反潜短程鱼雷,以提高浅海攻击能力。这项试验从今年开始,到2009年结束。日防卫官员声称,有了新鱼雷,就可以与在浅海活动的邻国潜艇进行有效对抗。在亚洲,日本是研制和使用鱼雷最早的国家之一。还在19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购买德国的鱼雷,接着由仿制转入自我研发鱼雷。20世纪初,日本便建立了专门的鱼雷研制机构,研制的鱼雷型号五花八门。二战时,日本使用最多的自制反舰鱼雷是93式和95式,不过都不被国际鱼雷专家看好。其中95式鱼雷的故障率竟高达75%。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消停了一段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扶植下日本又恢复了鱼雷的研发和生产,但无论是轻型鱼雷还是重型鱼雷都有美国印记。日本现役鱼雷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获美国许可由日本企业生产的Mk46-M5式轻型鱼雷。这种鱼雷直径324毫米,雷长2.67米,重232公斤,航速45节,航程11公里,潜深750米,采用主/被动声自导的制导方式,主要配备在日本各式驱逐舰、护卫舰上,是主要的舰载反舰/反潜武器。另一类是日本自行研发的轻型和重型鱼雷。此中有大型的93式“长矛”重型鱼雷,其雷径达610毫米,战斗部重500公斤,由液态氧动力驱动,因而有更大的续航力和速度,最高航速49节。它以36节慢速可航行40公里,即使以49节的高速航行也可运行22公里,比常规533毫米直径鱼雷攻击距离长。由于93式“长矛”鱼雷的氧气泡易在海水中溶解,它没有尾流航迹,所以隐蔽性强。但它过于笨重,携带量受限。在春潮级、亲潮级潜艇上,每艇都携有20条89式鱼雷。这种日本产重型鱼雷有美国Mk48重型鱼雷的影子,制导方式属于线导主/被动寻的。鱼雷直径533.4毫米,雷重1.579吨,潜深900米,最大航程50公里,以高速55节航行时航程也达38公里。97式鱼雷是日本现役最先进的轻型鱼雷。鱼雷直径324毫米,雷体约长2.6米,重200多公斤,最大航速超过50节,航程5公里,潜深600多米,采用声自导。应该说,日本现役的鱼雷性能先进,完全能满足日本自卫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上自卫队却感到很不够,主要是在需要攻击浅海活动的邻国潜艇时还没有攻击成功的把握。正如一位日本专家所认为的:日本不缺适合深海使用的鱼雷,缺的是适合浅海使用的性能先进的鱼雷。由于浅水海域有声音的紊乱反射,影响声呐的侦测能力,现有的用于浅海反潜反舰的97式鱼雷“在浅海难以通过声呐探测到目标”,因此日本要研制新型短程反潜鱼雷。要在今年试验的新鱼雷尚未公布具体代号。日本在实验中的鱼雷通常按GRX系列编号,当其服役时则被其申报使用时的财政年度代号所取代。如GRX-2实验鱼雷在1989年服役时更名为89式鱼雷。按照这个模式,日本的新型短程反潜鱼雷可称作GRX-X。GRX-X将采用新的抗干扰声呐技术,还要采用一些别的方法来增强探测、跟踪和精确攻击能力。日本海上战力的扩张由远海到近海、从平台到武器,下功夫如此之大,其动机怎不令人生疑呢!(来源:中国国防报 编辑:陈凡)}

近来,纳米技术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各国专家评论认为,这种新兴高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将会迅速改变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纳米技术如果应用于军事领域,必将会引发一系列重大变革,并将加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进而使未来信息化战场发生重大改观。
纳米技术“点石成金”
纳米技术是研究纳米量级(0.1-100纳米)物质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特定功能产品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的问世,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使人类最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操纵原子、分子团,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技术兵器“服役”后,将会创造诸多神奇。
纳米技术“再造”军用材料。利用纳米技术研制的功能材料,颗粒尺度细微至纳米级,表面原子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材料。这种特殊的结构,形成了许多优于传统材料的特殊性能,可广泛用于军事目的。比如,一是可用作助燃剂。纳米材料表面具有无序性,活性高,因而催化和氧化作用特别强,在固体火箭燃料中加入适量的镍纳米微粒,燃烧效率可提高100倍,能使导弹的射程增加几倍;将纳米铝粉加入高能量密度材料中制成纳米炸药,威力可增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二是可改善脆性材料的机械性能。传统陶瓷韧性差、难以加工,而经过纳米技术“点化”后,便克服了上述缺点,用于制造军用涡轮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可使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纳米陶瓷还可增强坦克复合装甲的抗弹能力。三是可用作隐身材料。纳米隐身材料对红外光和雷达波的吸收率特别高,把这样的物质涂在目标表面可大大降低反射信号强度,从而起到隐身作用。据报道,国外研制的一种纳米“超黑粉”吸波率可高达99%。
纳米技术铸造“袖珍军团”。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加工技术”等纳米加工方法,能对逐个原子进行加工,精度极高。利用这些技术加工出的纳米齿轮、纳米弹簧、纳米喷嘴、纳米轴承、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机构等零部件,能够制成一系列新产品。据报道,日本已组装出一种只有米粒大小的汽车;德国则研制出了长24毫米、高8毫米、重量只有400毫克的微型直升机;而美国研制的微型发动机,在微小的空间中能装下1000台。所以,纳米技术能够使武器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难怪人们对此格外关注。据悉,用纳米量子器件取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可使武器系统的重量和功耗成千倍地降低,甚至可以把现代作战飞机上的全部电子系统集成在一块小小芯片上,使目前需车载机载的电子战系统缩小至单兵携带;用纳米技术制造的“袖珍军团”,可以遂行各种军事任务。
纳米技术让武器更“聪明”。纳米量子器件工作速度要比半导体器件快1000倍,利用纳米量子器件和纳米存储元件代替传统产品,能大大提高武器系统的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纳米技术还可以使武器表面产生“智慧”。据报道,用纳米材料制造潜艇蒙皮,可以灵敏地“感觉”水流、水温、水压等极细微的变化,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节约能源;还能提前“察觉”来袭的敌方鱼雷,以及时规避。用纳米材料制造飞机的蒙皮,可以灵敏地“感知”各种主动式探测信号,并能主动调节表面电磁波或光波特性,从而达到自适应隐身目的。
纳米“小妖”巧战“巨魔”
据外电报道,目前一些军事强国正在竞相研制纳米微型武器。据悉,现在已有超微型信息系统和攻击系统悄然走出实验室,有的已准备投入战场,将与传统作战巨魔展开拼杀。
袖珍谍报队神通广大。利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袖珍侦察器在信息化战场可令对手防不胜防。这些“间谍”极其微小,很难被发现,它们装备有敏感的微型摄像机、窃听器和感应器等,可以大面积散布,通过网络感知外界各种信息;它们能够深入虎穴,将微型智能侦察系统植入昆虫体内,并进行操纵用以收集情报,甚至引导己方导弹实施攻击;“麻雀卫星”大量布撒在不同的轨道上组网,可连续监视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即使少数小卫星失灵,卫星网也不会受到影响。
微型敢死队无所畏惧。按照国外专家构想,利用纳米技术研制的微型机器人部队,届时将奋勇冲杀在信息化战场,与传统的武器系统进行殊死较量。黄蜂智能微型飞行器,可携带高能炸药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蚂蚁士兵”会各显神通,有的专门破坏电子设备,有的施放各种化学战剂,当接近目标时,它们能感觉到敌方电子信息系统的位置,并渗入系统内部,采取腐蚀计算机电路或蚕食硬盘等方法使系统丧失功能。
纳米技术制造的微型武器系统高度集成,可省去大量线路板和接头,与传统武器相比成本低廉,便于生产,便于运输。一条流水线在短时间内便可生产出上千颗“麻雀卫星”;一枚“飞马座”级的运载火箭一次可发射数百颗乃至数千颗“麻雀卫星”,覆盖全球;据外电报道,在未来10年内将有大批“微型军”服役和部署。届时,“小鱼吃大鱼”、“蚂蚁啃大象”、“以小制大”、“以微胜巨”,将成为战场一大景观。
“纳米军团”加速新军事变革
武器装备的发展是军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历史上,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装备以及核武器的出现都曾引发了新的军事变革。国外专家认为,纳米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后,也必将对军事领域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纳米军团”将作为—种全新的作战力量,出现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这些微型兵器将以优良的战术技术性能和高效费比立足,将可能出现高度智能化的“纳米军团”和高度信息化的常规部队混合编成的新情况,进而影响到军事力量的整体构成;进一步促使军队规模变小,质量提高,指挥跨度增大,层次减少,使远程遥控指挥、分布交互指挥等成为主要指挥方式。
“纳米军团”加盟还将使战争面貌发生重大改观,使侦察与反侦察的斗争更加激烈,隐形与反隐形的斗争更趋复杂,破坏与反破坏的斗争更加残酷;大小结合、以小吃大将成为全新的作战形式;全新的作战样式和方法将催生全新的作战理论:“隐形偷袭战”、“微型点穴战”、“隐蔽瘫痪战”和“纳米威慑战”等全新的作战理论将层出不穷。
高效能、低成本的纳米武器大量涌向战场,也必将对传统的保障体系产生冲击,从而产生全新的保障模式。纳米武器体积小、重量轻、工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作战中物资能量消耗小,从而将使粗放型保障模式被精细化保障所取代,并使保障重点发生位移。即:传统的物资保障为主将向信息化保障为主转变,现地保障为主将向远程遥控保障为主转变,修救式保障为主将向整体更换为主转变,人机保障为主将向智能化保障为主转变。 (鼎冲)
《解放军报》 2005年03月30日
}
2017-05-28 11:38
来源:
小刘侃大山
关注小编,关注“小刘侃大山”
相信大家看到国产航母时,总有一个疑惑,国产航母的钢板到底有多厚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容易回答,以为我们总会觉得会是一个标准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航母的设计建造问题。我们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国产航母的钢板越厚越好,但其实,国产航母在设计建造的问题上,就是要尽可能得减少重量,需要利用绝大空间去装载较多的设备以及舰载机,这就要求航母的钢板厚度能够最大程度承受一个适当的浮力,所以是相当复杂的!
国产航母中结构用钢板主要是用于飞机跑道、隔舱及船体结构的部分,尤其是飞机跑道,要求是相当严格的,首先是要求飞行甲板能够承载几十吨的舰载机的重量,抵挡得了起飞降落的冲击,其次,还要承受得住喷气式飞机高达几千度的烘烤,这也就应了局座的那句名言:航母上的铆钉可以买一辆奥迪,因此,飞行甲板的屈服强度要达到上千兆帕,同时厚度要求5公分以上,才能不影响飞机的升降。总体上来看,就是强度要高,厚度要小,面积要大,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国产航母的炮台位置的钢板要采用防弹装甲板,才能有效进行保护,其他不太重要的位置则可以采用要求较低的钢板,目前大部分采用的是潜艇用的耐压板,这种钢板的厚度小编不好形容,反正三颗鱼雷如果同时击中同一个位置不会打穿,据说钢板厚度超过了我们楼房的墙的厚度,为了能够鱼雷或者潜艇导弹的轰击,一般都会有隔水门或者是多层装甲,这样多重保护一方面增强防御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空心增强船身的浮力。
国产航母也需要有一定的抗击预防能力,因此,钢板的厚度也不能太薄,尤其是指挥中心和动力系统,这两个部位是航母最关键的部位,需要最大程度受到保护,指挥中心必须是钢板最厚的部分,能达到330毫米,这个就相当于平时我们的汽车的轮胎了,并且硬度还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动力系统也会采用加厚的装甲钢板,否则一旦被破坏,航母就会处于被动,无法发挥最大的功能了。
所以,国产航母的钢板就是分为装甲钢板,船体钢板和结构钢板。装甲钢板防护重要位置。船体钢板就是普通船体钢板,分层加强防护。结构钢板主要是甲板钢,钢制要求高,耐磨,耐高温,还要耐腐蚀等,钢材平面越大越平越好!听了小编的介绍,想必你已经知道航空母舰的钢板多厚了,不同的位置钢板采用的材质厚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因此,保护好甲板,舰载机正常起降,才能让航母保持战斗力,而指挥中心和动力装置必须采用装甲钢板就是这个原因,强度够大才能真正抵挡和防御。
听了小编的回答,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欢迎给小编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纳米外骨骼装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