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道路生成的突破点在于什么政策的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深刻改变着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书写怎样的崭新篇章?本期学术版对此进行探讨。——编者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学术圆桌)张蕴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深刻影响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对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尽管各国在现代化发展中互有关联,但现代化发展进程往往并不同步,推进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作为人类共同的探索和实践,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多样性特点。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可以借鉴先行者的成功经验,但照抄照搬鲜有成功者。只有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才能平稳有力推进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对实现现代化有着强烈的追求,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驶入快车道。我们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不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开辟现代化发展道路,立足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启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立足本国国情就能够探索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科学回答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重大命题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是一场深刻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先天性地包含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种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在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有效的减贫和扶贫政策举措,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构建起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养老保险体系等。中国在实现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了社会稳定有序,并且不断提升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努力促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如果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最大多数的人,或者造成人精神空虚,这样的现代化就走错了方向。这也正是人类当下遭遇的一些现代化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才有不竭的动力,现代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回顾世界现代化进程可以发现,以传统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化在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大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大危机。一些国家未能处理好生产与生态关系带来的严重后果警示我们,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把“绿色”写入新发展理念,把“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实实在在的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中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影响不仅仅限于自身,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摒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错误观念,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的关系,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学术圆桌)丰子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转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赓续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属性,凝结着现代文明的时代精华,具有集成性、融合性和创新性、创造性,展现了人类文明向上向前发展的光明前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一点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更加生机蓬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路径。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为开端、以西方国家为主体,因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曾被很多人认为是唯一的。但一些发展中国家追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到头来却并没有解决好自身的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后发性的,其发展的背景、起点、推进方式以及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解决这些复杂矛盾和问题,没有现成答案,而要着眼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赋予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成功实践,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也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走自己的路,并不是排斥借鉴别人的路,而是强调克服盲从,加强自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样的成功探索,对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程都是新的推动和拓展。丰富人类文明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创新创造,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比如,中国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要思想理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在现代化探索进程中,许多立足中国大地、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创造具有深远意义。比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超越了以往单一强调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摆脱有增长无发展的低度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再如,在经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先例。我们党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创造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样的创新创造,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使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动力。中国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给参与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在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下降的严峻时刻,中国提出并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为彷徨于十字路口的全球发展事业注入希望和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在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中推进,不断为世界发展提供机遇、贡献力量。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类文明成果空前繁荣。但与此同时,人类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层出不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叠加。面对全球性问题,有的国家将其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筑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高墙”;有的国家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试图用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世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事实证明,这些思维和主张不仅行不通,还会将世界带入分裂对抗的危险境地。站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为构建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倡导命运与共、团结合作、多赢共赢,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世界上的有识之士越发认识到,霸道强权从来不是一个文明走向强盛的必然选项,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也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才能永续繁荣。深化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人类文明是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人类文明体系中,各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交流交融,人类文明才能绵延不息、繁荣兴盛。如果封闭自己或者企图以“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改造同化其他文明,就会给自己、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灾难。历史上,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不断发展。而今,中国式现代化也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推进和拓展,并以平等交流互鉴的方式丰富人类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的特质,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指明不同文明的正确相处之道,深化人类对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进步。(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为人类对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作出新贡献(学术圆桌)曾峻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等重大问题,阐明了在现代化问题上的鲜明立场和主张,形成了全新的现代化理论,为人类对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作出新贡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从根本方向、领导力量、发展道路、基本特征、根本价值到总体目标、战略步骤、重点任务、根本动力、推进路径、战略保障等,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形成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认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走出立足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说明,资本主义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制度选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得益彰……各个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造,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开放性和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鲜明的主体意识。人类历史表明,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就在于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并以兼收并蓄姿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但反对照抄照搬,反对把其他国家的做法绝对化、教条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继续坚守独立自主的立场,弘扬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破西方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垄断,拓展人类对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时序看,西方国家现代化处于先发行列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一度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样板。与此相对应,基于西方实践建构起来、反映西方国家现代化规律的现代化理论被一些人奉为金科玉律。这种外部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支撑、内部以资本及其政治代理人为支撑的理论和话语垄断,导致一些人认为无论是现代化的标准还是实现路径都应模仿西方,从而陷入西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迷思中,以致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其结果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还导致国家发展失序、社会动荡不安。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全新方向和图景,使人类对现代化问题有了崭新的认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垄断,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类对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内涵拓展。人类对现代化标准、对现代性的理解应是与时俱进发展、面向各国开放的话语体系,不能把根据少数国家实践形成的认识固定化、绝对化。各国都可以根据自身现实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等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关于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丰富拓展人类对什么是现代化、评价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现代化成果是否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增强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为破解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两极分化等难题指明了方向。道路拓展。现代化道路是多元多样的,各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各自情况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大地上内生性演化而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彰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强烈追求,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博采众长,并运用审慎鉴别、区别对待的科学方法,坚持以我为主,实现对人类现代化有益经验的为我所用。方式拓展。展现现代性及其蕴含的共同价值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追求。它们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各国实践中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民主,中国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期待,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丰富拓展了人类政治文明。(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3年上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开展重大问题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努力做新时代好青年1.新时代10年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10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和共同意志,是我们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全党才有了“顶梁柱”,14亿多中国人民才有了“主心骨”;正是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才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2.为什么说“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必然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航掌舵,必须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引方向,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历史主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只有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才能把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4.大学生如何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伟大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中国共产党本就是由一批热血青年创立,党的青春基因与生俱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决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代。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大学生要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教学中,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择,是取得伟大变革的最根本原因,“两个确立”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重要论述,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认清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的自觉自信。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刻感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1.为什么说全国“两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会议?2023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举行的重要会议,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备受国内外瞩目。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结合起来,了解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和重大任务,更好领会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更加积极主动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2.全国“两会”为何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发展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破解难题、再造新优势。要结合学习贯彻政府工作报告,帮助学生了解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3.如何理解“两会”是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会,是汇聚全党全国智慧和力量的大会?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是“国计”与“民生”直接对话的窗口,是党心民心交汇、国策民意共鸣的重要平台。从全国“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到两会的民主形式,再到反映民意的实质性重大举措,都充分反映出“两会”是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会,是汇聚全党全国智慧和力量的大会。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了解“两会”的制度安排、运行程序、重大成果,深刻理解我国民主制度的优势和实践成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多维角度,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要紧密结合全国“两会”讨论的重点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和任务,了解党和国家年度重大政策举措。三、正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深入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坚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1.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深。这种现象,既有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因素,也有我国经济自身的原因。要引导学生清醒认识,越是在形势复杂之时,越要科学把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辩证关系,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优势,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可控、长期向好的信心。2.2023年经济工作如何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巨轮穿越惊涛骇浪,取得彪炳史册的发展成就,这是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最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优势,更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实现整体性好转。在具体政策方面,主要包括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3.如何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只有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有效保障民生,才能从容化解风险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经济具备稳定增长的条件,通过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回到潜在增长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重大举措主要包括: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4.如何看待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23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在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要及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动向,既要实事求是分析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又要看到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带来的希望和机遇。全面了解各级党和政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扶持举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干事创业信心,拒绝“躺平”“佛系”“啃老”、眼高手低等不良心态。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整体形势,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战略、整体布局以及2023年“开局之年”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及时调适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求职,积极就业。四、正确看待三年伟大抗疫斗争的历史性成就及其伟大贡献,理性对待关于疫情问题的不同声音1.为什么说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防控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纵观历史,瘟疫是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之一。“一部世界文明史也是同瘟疫斗争的历史”。伴随全球化进程,一种普通疫情暴发都可能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仍在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在各国人员经贸往来频繁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战胜疫情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唯有通过团结、合作、共筑防疫屏障,才能不断降低疫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2.中国三年抗疫取得哪些伟大成就?对人类做出哪些巨大贡献?新冠疫情发生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三年多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筑起应对全球数波大流行的“防波堤”,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同时,中国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提供超过数十亿剂新冠疫苗,并且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了中国力量。3.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以更小成本更短时间控制疫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我国疫情防控的目标。2022年底至2023年初,我国依据病毒特性变化、流行病学特征,主动对疫情防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疫情防控重心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实践证明,这次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既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长远之举。4.如何理性对待关于疫情防控的不同声音?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关于疫情防控问题一直存在不同意见,这与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防疫原则有直接关系,也与人类对于疫情的认知水平和防控能力密切相关。受疫情持续影响,公众出现了疲惫、焦虑、紧张等情绪;中国防疫政策转段调整后,短期内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声音。这些声音有的有一定必然性,有的则以偏概全、混淆视听甚至别有用心,企图用个别极端案例否定我国的整体防疫策略,抹杀几年来有目共睹的抗疫成就和重要国际贡献。我们既要理解抗疫三年来国家、民众、医护、基层等各方面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要警惕将疫情问题复杂化;要进一步看清中国三年抗疫的伟大成就和疫情发展趋势,更加坚定信念信心。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中国抗疫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由于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防控策略必须不断调整,但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要紧密结合社会及校园的抗疫感人事迹、先进典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引导学生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五、深入了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强化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意识,提升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能力1.党的二十大为何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单独列章阐述,这是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位一体推进有利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相互协同和支撑,有利于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更好更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这一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与大学生成才的密切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支撑。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是大学生成才的努力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导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学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刻领会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及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深刻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大环境,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同时也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大舞台。3.大学生如何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自身发展?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当代青年只有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社会进步同成长,才能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人生追求。大学生应当主动了解、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毕业生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选择就业,中低年级学生可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规划学业和职业目标,提升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能力素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部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所具有的特殊重大意义;要紧密结合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机遇和主要挑战,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重大问题相结合,努力成长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高素质人才。六、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1.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总体国家安全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阐述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辩证看待我国总体国家安全形势,既看到总体形势平稳可控,也看到多方面的不足和风险,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可能导致的社会治理风险,科技“卡脖子”问题可能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国际局势动荡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金融能源风险等,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理解国家安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自觉做国家安全的坚定维护者。2.党的二十大关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哪些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出发,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准确把握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认真落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3.大学生怎样有效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社会关注度高,校园安全稳定关系到千万个家庭,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大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是爱国爱校的具体体现。要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风险意识,依靠组织优势,把安全稳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制度性安排和关键举措;要紧密结合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理解校园安全稳定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政治辨别力、价值判断力、道德责任感,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加强个人情绪管理,培养阳光健康心态,不偏颇、不极端、不盲从、不跟风,防止授人以柄、被人煽动、被人利用、被带节奏,增强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七、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积极拥护党中央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以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战略和关键举措1.近年来“一国两制”取得哪些实践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近年来,中央政府推动香港澳门稳定繁荣的重大举措,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和光明前景。2.如何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前景和当前形势?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尽管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但两岸统一的时、势、义始终在祖国大陆这一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3.大学生如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做贡献?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中国同任何国家发展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面前,任何谋“独”企图和外部势力干涉都注定失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大学生要秉持民族大义、弘扬家国情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同时要勤学苦练、掌握过硬本领,为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等,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这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要紧密结合《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自觉做促进祖国统一的奋斗者、推动者。八、当今世界进入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深刻把握世界格局演变的大趋势,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俄乌冲突对于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作为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地缘战略冲突,不仅给欧洲而且给全球战略稳定都带来巨大冲击,美西方利用该冲突持续拱火,使俄乌冲突日趋长期化,加剧了集团对抗风险,也给世界经济特别是全球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使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对于俄乌冲突,中国坚定坚持基于两点论的积极中立立场。一方面,所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另一方面,所有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和重大安全利益,都必须得到尊重和公正合理解决。是以对抗还是对话方式尽快结束冲突实现和平,不仅事关冲突双方人民和国家的根本福祉,而且事关如何建立战后公正合理的欧洲安全秩序和国际安全规章则。2.如何认识美西方“逆全球化”“去中国化”背后的冷战思维及危害?美国裹挟一些西方国家对华实施以高科技封锁打压为目的的一系列“脱钩断链”措施,使得经济全球化潮流受到进一步严重干扰,进一步助长了“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潮流,一方面,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世界经济乃至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特别是美国以及若干西方国家以“泛国家安全”作为政治工具,把芯片等高端制造业产品武器化,严重扭曲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剧,下行压力加大,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面临被割裂的巨大风险。面对美西方出于冷战思维的对华“脱钩断链”措施,中国的应对是: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在继续扩大以商品、资本、技术等跨国界流动为主的“要素型开放”的同时,更加积极地稳步推进以机制、体制、规则等跨国界对接为主的“制度型开放”,让中国经济的大门越开越大,让中国经济更深更紧密地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去,粉碎美西方对华“脱钩断链”的图谋。让中国的发展更好地依托世界的发展,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3.中国关于推动构建美好世界有哪些核心主张和战略举措?中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深刻和迅速变化的时代,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横行了几百年的“丛林法则”,推动世界各国合作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一是着重搞好与主要大国的外交关系,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二是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同所有周边国家发展好邻居好伙伴关系;三是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推动全球的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在战后国际秩序进入新旧转换的历史过渡时期,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中国关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政策,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乌克兰危机的真正根源,理性看待世界局势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清美西方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的实质和危害;要紧密结合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当今世界格局演进中的“变”与“不变”,认识和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必然趋势。}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征程上,必须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任务,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筑铁路、铺公路、建大港,连通大江南北、内陆边疆……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设想着中国现代化景象。如今,高铁飞驰,公路密布,“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远不是孙中山先生当年能够设想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形成的。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苦苦探索民族复兴的现代化之路,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在新征程上,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为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时,马克龙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令人钦佩。  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为我们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目标,但每个国家都应结合自身实际作出路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的超越,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切实把握好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归根结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怎么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要求,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这些要求,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这些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系统把握,并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必须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一席话催人奋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5条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5条重大原则,是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特点、统筹考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领悟、整体把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强调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国防、外交等方面的主要目标任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紧密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