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绝子,无语字图片子”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呢?

登录后你可以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查看全部 277 个回答
我觉得网络流行词大体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经过沉淀成为广泛应用的新词语,适用性广,词意的可替代性不强。
刚出现时可能只用来形容某特定事物,或只适用于特定场景,流行之后随着使用场景扩大,大家渐渐发现这个词语的含义不易替代,如果想用其他词句准确诠释需成本较高。适用性广也是这类的关键属性。
典型例子:“屌丝”
其最初含义就是字面意思,(你们就是一撮)屌上的毛。由贴吧时代的相争产生,从最初攻击帝吧用的脏话,帝吧自嘲回击用的调侃,逐渐演变为对人的特定状态、身份的形容。攻击性性直线降低。虽然有很多近义词(土,loser,穷矮挫,不上进等),但由于没有能完全准确替代其含义的,且词意在当今环境适用性广,已经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用语。最初也经过了令人不适的阶段(因为最初的含义侮辱性太强,且当时正是贴吧大火的时期,太多跟风者的滥用令很多人人反感)。而现在,很多不需要太严肃的正式场合,用起来也不再令人不适(如部门开会)。大家逐渐忘记了它最初的网络流行词属性。
其他例子:水军,凡尔赛等
第二种:词意可替代,但比传统词语更生动
最初大多以梗的形式出现,梗久成词,与第一种一样适用性很广。
典型例子:“安利”
当年安利式销售席卷全国的时候,互联网还并不算普及,但很多8090后当时都见过家长被这种近乎疯狂的贴脸推销骚扰的场景,当互联网普及后,这个令人深刻的现象,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推销过分,广告夸张的代名词。经过网络上的长期使用,由贬义的梗慢慢演变成了褒义的词,现指真诚的推荐。不仅用于网络,也常用于现实朋友之间。虽然词意可以用"推荐"替代,但“安利”二字明显劲头更足,也更诙谐,更生动有趣。
其他例子:吃瓜,躺枪,百度(动词),颜值等
第三种:无特殊含义,有一定自然形成的原因
没有不可替代性,最初多在小圈子内使用,因小圈子容易约定俗成,所以缩写类大部分也在这一种里。最初只是某一群体内部互相认同的说话方式,这类群体或以兴趣划分,或以年龄划分,或以性别划分,本是这其的独特沟通习惯,但因网络阻隔性弱的特点而逐渐传播。
例子:yyds,绝绝子,xdm等。
第四种:含义与传统词语完全相同,也无产生的意义
例子:蓝瘦,香菇,神马都是浮云等
除了这四种,还有一种是为了绕开各平台的屏蔽规则而产生的词语,就不列在分类里了。
先留个坑,明天写对题主所说的这一类的评价
编辑于 2021-08-11 04:05查看全部 277 个回答}

假如李清照活在当下,会怎么说话?
“今天跟集美出去逛街啦,
对不起,我真香了
隔壁那家酒馆新推出的桂花酒绝绝子,我直接暴风吸入,没有人可以拒绝它。”
“绝绝子”这个词有段时间在手机上刷屏,有网友编了上面这个段子来调侃。刚看到这个词,我的第一反应是绝绝子是谁?谁的瓜?
知乎上说泻药,哔哩哔哩上说下次一定,虎扑上说高铁真晃,打英雄联盟的直播弹幕上全是777。懂的都懂,不懂的真不懂。因为网络语言带有排他性,有语言学研究将其与古代市语作比。市语发端于唐,成熟于宋元,就是市井行业见的隐语行话,在唐代又叫查语,在宋代又叫锦语,到了清代叫切口。宋人说市语,苏轼也大呼“会不得”。
在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之外,中文网络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字表达。从现在看,流行表达的一个特色就是游戏性,重玩法而不是语法。有时候这些网络用语也形成了一种社交屏障,给人造成了一种紧迫感,似乎一旦对某些热词不理解了,就意味着站在圈外了,上了年纪了,大脑停止更新了。
一个词又能有什么坏心眼呢?当年冯小刚批评“屌丝”这个词引发不小争议,他批的不是词,是自称屌丝的心态。绝绝子的流行,不可忽略的是与其勾连的饭圈心态。不明所以,跟风说话,才该引以为戒。
B站弹幕“爷青回”
能把子当了用吗?
“绝绝子”是个名词吗?
现在歪说五子登科,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和孩子。这五子的“子”,叫词缀。加在词根前面的叫前缀,又叫词头,比如阿姨的阿,老鼠的老。放在词根后面的叫后缀,又叫词尾。
“子”当词尾,说来话长。汉语里有三大词尾,子、儿、头。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中说,词尾“子”字比“儿”字出现的早。就现代普通话来说,“子“字是不是词尾,一般看要不要读轻声。古代典籍不给注声的,只好凭词义区分,像《礼记·檀弓下》“使吾两婢子夹我”,婢子就是妾,这里的子当词尾才讲得通。魏晋之后,子做词尾普遍起来,车子、宅子还有面子的说法都有了。唐宋诗词里例子很多:“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好道秦朗供帖子,尽驱春色入毫端”(苏轼)。
说回“绝绝子“的子,不能读轻声,应该不算词尾。可是不作词尾,作为词就讲不通了。“绝绝子”确实不能当作一个词来谈。
“绝绝子”是个梗,出自百度贴吧里的乡村天后吧。这个贴吧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粉丝聚集地,吧友喜欢把一句话或一个词后面加个子,子是当做了来用的,绝绝子就是太绝了,无语子就是无语了。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大热,节目中的姐姐们,以宁静为例,被粉丝称为静静子。这个子的用法,倒是怎么解释都通:
一是使用叠字。对小孩子或是女性,经常会使用叠字来称呼。比如一个玩笑梗,“我想静静,静静是谁?”这样的称呼,让粉丝觉得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
二是“子”字作为词尾时,有小的意思。《释名·释形体》中说“瞳子,子,小称也。”所以静静子,可以解释为小静静。
三是当子不作为词尾时,会被用于尊称,像夫子、君子。静静子的说法打破了性别的限制,既可以用于女性,还可以用于男性。
把子当作了来用,真有典可据。明代冯梦龙编著《山歌》,收集吴语民歌,其中一首“天上星多月弗明,池里鱼多水弗清。朝里官多乱子法,阿姐郎多乱子心。”当时的吴侬软语,就是把子当了用的。
市语因地因时,虽有流变和差异,但语汇大致相同,在辨析语义方面是有规律可循的,网语不外如是。市语用典,就像网语玩梗。宋代《绮谈市语》里说,宋人用“渭阳”称呼舅舅,因为《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媒人称伐柯,因为《诗·豳风·伐柯》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种造词法,思维够跳,脑洞够大。市语会借用外来语,元代无名氏《岳飞精忠》剧:“大家又去弄虚头,丢了撒娄休后悔。”撒娄是蒙古语,意思是脑袋。市语还有反切法,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梨园市语:“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音,如以秀为‘鲫溜’,以团为‘突栾’”……”现在网络上说“表酱紫”,大致相仿。
市语常见的拆字大法,现在少见。比如宋时说天为“一大”、二为“空工”、五为“缺丑”之类。清末菜蔬行有个词“非非子”,意思是韭菜。要按绝绝子的理解方法,该是“太不对了”的意思。
除了子、儿、头,市语里常用“老”字作词尾。顶老说的是小孩子,海老是酒,滑老是油,嗅老是鼻子,樵老是柴火,扶老是拐棍,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明代李开先《词谑》收录的《莲花落》曲词中连续有数个“老话”:嗑着齿老(牙),剪着稍老(烟熏子),睁着睩老(眼),侧着听老(耳),耸着训老(鼻),舒着爪老(手),执着磁老(碗碟),就着盏老(杯),饮着海老(酒),吃着气老(饭)……现在网语里,“货”“咖”“系”之类则成了常见词尾,比如吃货、大咖、森女系。
南宋《宋杂剧眼药酸》图页
扯淡是扯淡 调皮不调皮
市语,顾名思义,就是市井语言。唐宋市语的兴起,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关。
市这个词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到了唐宋之际,像长安这样的百万人口城市出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开始形成,市语由此也见诸于史籍。“长安人市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鏁子语、纽语、三摺语,通名市语。”(唐代《秦京杂记》)
唐玄宗好宴乐,有个叫唐崇的人要当教坊判官,求伶人许小客帮着向皇上要官。许小客后来回复唐崇:“今日崖公甚蚬斗,欲为弟奏请,沉吟未敢。”崖公蚬斗就是当时教坊里的市语,崖公指皇上,蚬斗是高兴的意思。后来梨园称豪客为老斗,或是从这里来的。
宋代出现了不少专门记录市语的专著,如《绮谈市语》《园社锦语》。此后在历代戏曲、小说、笔记、杂著中,多有市语收录,元杂剧中就多有市语。明代大量市语进入白话小说中,以《金瓶梅》最为典型。到了清代,《新刻江湖切要》收词1600多条,丰富详尽且类别广泛,几乎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些市语到了今天仍有广泛应用,有些保持本义,有些已经被曲解。试举几例:
扯淡。明代《金陵六院市语》载:“扯淡则胡说之辞”。《梨园市语》:“言胡说曰扯淡。”
扫兴。《梨园市语》:“有谋未成曰扫兴。”《金陵六院市语》:“有望不成,则云扫兴。”
撒颩。《行院声嗽·天文》说,“风,颩子。”撒颩就是抽风的意思,一语双关。元代曲作家曾瑞有首小令《梧叶儿》,“你撒颩,怨温柔,自落得出乖露丑。”看来现在说人彪,或该作颩。
煞风景。一做杀风景,《梨园市语》载“言涉败兴,曰杀风景。”这个词最早见于李商隐《义山杂纂》,李商隐一口气列举了数宗杀风景的事情:松下喝道,苔上铺席,石笋系马、月下把火,果园种菜,背山起高楼,花架下养鸡鸭。
图书。在宋代,图书有个意思指的是私人印章,唐代开始有常见鉴藏印上有“图书”二字,加盖在书画典籍之上,或许后人误称印名为“图书”,于是“图书”成了印章的别称。有学者认为,这个书字是后缀,应该读轻声,就像秘书的书,都会读轻声一样。《绮谈市语·器用门》说“印,图书。”宋代有专门的“剔图书”一行,指以雕刻印章为业者。《水浒传》里的金大坚,就是这行的能手,书中有吴用的话介绍金大坚:“这人也是中原一绝,见在济州城里居住。本身姓金,双名大坚,开得好石碑文,剔得好图书玉石印记,亦会棒打。”明清小说里提到图书,多指印章,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当时盐商买字画:“见了东西,也不问真假,先要有名人图书没有;也不问这名人图书的真假,只要有了两方图书,便连字画也是真的了。”南宋时印章还有个说法叫合同。
调皮。《金瓶梅》二十四回里说“这三行人不见钱眼不开,嫌贫取富,不说谎调诐也不行的”,调诐同调皮,此处是夸口说谎的意思。现在说调皮则指的是顽皮了。调皮常与说谎连用,如元曲《三战吕布》中有:“凡为元帅,须要机谋,批吭捣虚为头,说谎调皮无赛。”
街谈市语 皆可入诗
市语有排他性,大家一张嘴,就分出谁是同行。网语也一样,一发帖子,就知道是论坛老炮。比如进了足球论坛,要说西班牙的拉莫斯,不说名字,只说“水爷”,也算是入乡随俗、同行谈天了。
苏轼仿李商隐,编《杂纂二续》,专记市谈巷议,俚语习俗。在“会不得”的条目下把“诸行市语”和“番人说话”并提。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曾感慨:“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神通广大,也要对唐僧坦陈:“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
市语行话再进一步,就到了黑话的范畴。清代《江湖通用切口摘要》一书,就说“至于各行各道,另有隐切口,乃避同类而用,隐中又隐,愈变愈诡矣。”这就像饭圈里的“毒唯”“泥塑”,这些词绕了不少弯弯绕,如果不在其中,自然难解其意。
知乎上有篇《互联网黑话指南》,调侃现在IT业都是工程狮、程序猿、运营猫、市场牛,都不会说人话,还举了个现今互联网从业者的说话模本:“谭总,待会咱们对一下需求,找用户痛点,给产品赋能,找到正确的赛道,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项目试错落地就有望了。”这些年互联网行业,常听什么闭环、护城河、垂直、下沉,感觉还挺生动的。早些年读《杜拉拉升职记》,那时的职场到处蹦英文单词,嘴里像炒豆子似的,现在应该算是进步了吧?“踩点”“上手”这些原本的黑话,时过境迁,不是也成了熟语?
苏轼谈市语,就持包容态度,说“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镕化耳”。宋代《邵氏见闻录》说唐朝诗人刘禹锡曾经要做九日诗,打算用糕字,“思六经中无此字,遂止”。相较而知,用词说话是要胆子的。
苏门子弟黄庭坚推崇唐代僧人王梵志的诗,诗写得有土味:“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诗中的些子是方言,意思是些许、一点儿。宋太祖让宰相卢多逊赋诗新月,限用“些子儿”,卢多逊诗云:“太液池边玩月时。好风吹动万年枝。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李清照也有“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之句,不避俗词。
网语也是俗语,好不好关键在于怎么用。苏轼说镕化,就是说没必要对俗言市语一棍子打死,活学活用,照样可以有诗意。刘禹锡不敢写糕,苏轼敢写牛粪:
半醉半醒问诸黎,
竹刺藤稍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到了清代,纪晓岚说“牛矢(屎)”太俗了,编注苏诗的王文诰反驳说,《左传》写过“马矢”,《史记》写廉颇“一饭三遗矢”,都是据事直书,未尝以“矢”字为秽。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里评价最到位:“毫无渣滓,何其大也!”
古往今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活下来的。而把话说明白,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语字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