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形容白求恩大夫的词语的精神?

人政党的区别方面,更深刻更广泛地阐明了共产党的党性特点。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比马克思、恩格斯的提法不仅准确、鲜明,而且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也就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并使这一命题升华到了革命思想建设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五子之歌》提出的“民为邦本”,孔子的反对苛政害民,主张取信于民;孟子的保民仁民,民贵君轻等传统民本意识,直至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等等。毛泽东1939年2月20日晚上,在给张闻天的信中,谈到陈伯达的文章《孔子的哲学思想》时,写道:“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国民党在这方面最喜欢引孔子)有原则的区别。例如‘知仁勇’,孔子的(理论)即是不根据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这是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能见到的最早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从唯物论的道德观角度提出了“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一贯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我们认真地读一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如《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纪念白求恩》、《<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联合政府》等等文章,就会发现或深刻地感悟到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一贯的,论述是越来越透彻的。

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升华。

张思德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位普通战士,为什么他的死会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极大关注?诚然,张思德确实是一位好同志,把生让给了同志,把死留给了自己。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毛泽东出于对革命实践和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思考,而形成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张思德这个典型,鲜明地、形象地传递和灌输到全党全军和全体革命的人民群众中去。因为这个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比质的根本要求,同样,也是革命赖以生存、发展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演讲中,开宗名义地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又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要的。”

在庄严肃穆的追悼会的讲台上,毛泽东响亮地回答了千百万人在呼唤,在寻找,在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从张思德精神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从一名普通战士的牺牲中,不仅阐述了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而且,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伦理思想、道德哲学的核心,全面而正确地回答了怎样对待个人与社会相互利益关系的这样一个根本的道德意识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观点出发,又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推展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应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死观,使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伦理思想,作为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成为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社会意识。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为人民服务的阶级实质,就是动员、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因素,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这就是说,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革命的人民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毕生的追求,在为实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在为共产主义战斗中,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再次重申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和扩大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更加广阔的境界。他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这里,毛泽东精辟地讲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要求全党务必做到三个“一”:“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三个“一”的论述,把为人民服务拓展到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各个部门,引申扩大到整个党的党风问题,党的干部的作风问题。

从上述可以看出,“为人为服务”的思想在革命的发展和实践中,不仅成了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而且逐步形成了共产党对革命队伍中的知识分子的根本要求,成为了对执政党党风的根本要求。

三、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是实践

总结延安时期的实践经验,要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一)为人民服务,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为什么活着?这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问题。毛泽东在回答这个问题上,是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过程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叫拜过孔夫子,后信马列的。正是这个“信马列”,毛泽东同志方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确立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以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而人民是革命的主体。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美至善,而是为了阶级的、民族的、人类的解放。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超越了自我,实现了从以自我为本位到以人民为本位的跃进,从自我身心完善超凡脱俗的人生价值理想,跃越到了为阶级的、民族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解放为本位而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的理想。这个飞跃就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仅以“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就概括揭示了革命者世界观、人生观的实质问题。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益人民的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这篇光辉著作中,就鲜明而生动地回答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严肃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也应当从传统的忧国忧民、救世济民,升华到伦理价值与知识价值的有机统一,红与专的有机统一,内在完善与外部超越的统一。一句话,爱国爱民,振兴中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先进知识分子应树立的理想和最高追求。

(二)为人民服务,要树立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知识:一种是书本知识;一种是实践知识。有了书本知识的人,还要学习实践知识。在哪里学习实践知识呢?就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他们学习。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曾为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知识的人,写过一幅对子,画了一幅肖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他还说,要解决“根底浅”、“腹中空”的问题,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践知识。“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把那些只研究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称为“夸夸其谈,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满天飞的“饮差大臣”。他反复强调,不仅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月,更重要的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从中找出立场、找出观点,找出方法来。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找这个“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这个“的”。我们所以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就是要解决“头重脚轻根底浅”和“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书生气”问题。

毛泽东在如何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问题上,曾提出一个公式:“先当群众的学生,再当群众的先生。”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态度上,要求向群众学习就要放下架子,拜群众为师,从思想和行动上,要解决“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在拜人民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上,毛泽东从革命之始,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而且还让自己的长子毛岸英,1946年3月从苏联学成回国之后,就去延安的吴家庄,拜劳动模范吴满有为师,上“劳动大学”。使毛岸英不仅学到了生产知识和技能,尤其增强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心。

(三)为人民服务,就要无私奉献,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诚然,延安时期,干部队伍中也有个人主义和犯罪现象,但整休说来,为人民而工作,为人民而战斗,为人们而学习,为人民而吃苦,以致为人民而流血、而赴死,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和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的自觉行动,成为人民群众的崇高品德和社会风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困难抡在肩,方便留别人,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白求恩同志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个代表。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他放弃在本国的名利地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生活最艰苦、工作最紧张,生命最危险的抗日前线--晋察冀边区,用他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精湛的医术,为抗日的中国军民服务,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他视伤员如手足,待百姓如父母,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水平,医术精益求精,讲究实效,不尚空谈,勇于创新,把整个身心都用在了事业上,把一分一秒都用到了工作上,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行动,到了完全忘我的程度,即使病重垂危之时,他依然“十分惦念的是前方流血的战士”,“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贡献‘、临终前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进的事业”。他认为,医生是为伤病员而活着,共产党员是为共产主义而斗争。时任晋察冀军区卫校校长的江一真同志这样形容白求恩:“他的确和旧世界、旧观念、旧传统势不两立,他身上永远充满创造的活力,他一生都在追求、探索,为创造美好的社会而献身,他的生命象烈火一样燃烧”。吕正操将军则说:“他是为工作而活着,又为工作而死去的。”白求恩不愧为“红与专结合的典范,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共产党人不是禁欲主义者,而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不是不讲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溶于人民利益之中。当着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人民的利益;当着人民利益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的时候,就勇敢地作出个人利益的牺牲,哪怕是鲜血和生命。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资产阶级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摒弃个人主义,服务和谋利益于人民。

(四)为人民服务,要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毛泽东同志践言躬行,以身示范。1941年6月3日,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在召开县长联席会,一个响雷穿入会议室,延川县代县长遭雷击当场身亡。事后,北岗村民吴兰花因基层干部要征她的口粮,她不愿给,性急之下,脱口诅咒,“打雷,怎么不把毛泽东劈死!”因此,吴兰花被有关部门当反革命抓了起来。毛泽东同志得知此事之后,立即把吴兰花请到枣园,亲自和她谈话。当吴兰花说出,政府征粮过多,造成人民负担过重,吃粮十分困难时,毛泽东十分难过,认为这是我们的工作有失误,并表扬吴兰花“是敢说真话的人”。不仅下令有关部门无条件的放人,而且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和采纳李鼎铭先生建议而实行的“精兵简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仅解决了党、政、军、学的吃粮问题,而且推动了边区生产的发展,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进一步加深了干部和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

毛泽东同志处处站在人民一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要求共产党员、政府干部,军队官兵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在毛泽东同志的带头、教导下,培养出了一大批胸怀坦荡,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并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他经常告诫说:“只要我们为人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②(《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05、906页)

(五)为人民服务,就要有铁的纪律。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的保证,是维护群众利益,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为了维护群众利益,实践为人民服务,延安时期,除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治觉悟,增强执行的自觉性以外,还制定了相应的纪律和法规。除脍炙人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外,还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抗日时期施政纲领》和一系列的廉政制度和措施,首次提出“发扬艰苦奋斗,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铲除鸦片赌博”的边区政府四大廉政旗帜;规定了“执行人民意志”、“做人民的公仆”、“建设一个民主、廉洁的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这样一个体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大政方针;先后颁布了两个《惩治贪污条例》,明确规定贪污500元以上者处死,50元以下者撤职的犯罪量刑和惩治标准。并且,执法如山,不徇私情。处决黄克功和肖家壁两个红军干部,就是典型例证。

黄克功,自小参加革命,曾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历经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他已经是一个战功累累,年轻有为(二十多岁)的红军将领了。1937年,因恋爱对象刘茜(城市来延安女青年)另有所爱,他逼婚不成,盛怒之下,开枪将刘茜打死。如何处理黄克功?当时,形成了两种相持不下的不同意见。以老同志为主,认为黄自恃功劳,无视法纪,理应杀人偿命;以青年为主,认为国难当头,良将难求,让黄戴罪立功。时任边区最高法院院长雷经天和黄克功本人,也都给毛泽东写了信。一个主张杀人偿命,一个请求免其一死。毛泽东十分爱惜人才,尤其对身经百战的年轻将才,更是钟爱异常。但是,为了严明法纪,教育全军全党,经过认真考虑和中央会议讨论,决心处黄以极刑。毛泽东在给雷经天的信中是这样写的:“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进而指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木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的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处决了黄克功,既教育了党员干部,又挽回了黄在区内外国内外造成的不良影响。

革命功臣肖家壁,一生已不记得打过多少仗,只知身上的伤疤有80多个。毛泽东热爱人民,更热爱自己的干部。当他得知肖家壁营养不良之后,立即将自己每日可领半斤牛奶的取奶证,转交给肖家壁。但是,当肖家壁居功自傲,只嫌“乌纱帽”小,不但不服从组织分配;反而利用边区贸易局副局长的职权之便,经营私人生意,个人赚取大钱,还私吞税款,进行贪污,共计3050元。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征询对肖的处理意见时,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还记得1937年枪毙黄克功吧?”“和那次一样,我完全拥护法院的判决。”肖家壁被枪决后,震动极大,陕甘宁边区一度滋生起来的贪污腐败之风,迅速得到了平抑,边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的反腐败决心,极大的增添了革命和生产的热情和干劲。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性质任务决定的,是毛泽东同志毕生的追求。纪律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必不可少的强制措施和规范,尽管它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之上的。毛泽东深有体会地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好说,如果不是在嘴巴上说说,而且真正切实作到,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建议每个同志经常在执行一项工作任务之后,关起门来,平心静气,自我反省一下,是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呢,还是三心二意为人民服务呢?他强调说:“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

总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对革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战争年代,我们靠它夺得了天下,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对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国家干部和致力于革命的知识青年,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内容之一,也是延安精神的主要标志。艰苦奋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建基业,开拓前进,寻求自由的斗争中依靠自身和群体的力量,排除万难,英勇斗争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精神风貌。就其实质上讲,艰苦奋斗是一种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艰苦奋斗不仅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一个简单概念,而且还应是在客观物质运动中的实践。“艰苦”指的是我们所处的外在环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有着很强的物质性。“奋斗”指的是人的内在思想意识,是一种主观精神,换句话说,艰苦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奋斗的精神风貌,我们不应被“艰苦”所吓倒,而应“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反过来说,“艰苦”又是意识中的东西,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知,而“奋斗”则是实践主体根据各自的认知在这种客观存在中的行动实践。在“艰苦”和“奋斗”之间,“奋斗”更应是重点,离开了“奋斗”而空谈“艰苦”则没有了什么意义。提到艰苦奋斗,我们往往不由想到“自力更生”。是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向来就似孪生兄弟,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与默契的统一关系,只是人类在认识他们的时候曾经没有认识到,或者说是没有把二者的关系在哲学上给出具体的阐释罢了。

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是我们近代才培育出的一种新型的精神类型。其实在人类创造文明的漫漫历史中,一直是在实践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同国内外反动派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我们才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哲学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的。因此,这一时期也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表现的最鲜明、最充分的时期。靠着这种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得以度过了最艰苦的阶段,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精神也成为了我们永远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人类之史,民族之魂

人类发展之本。那么在历史上,艰苦奋斗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追溯历史,简单总结便不难发现,人类本身的不断进化,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那时所指的劳动,就是类人猿为了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同自然界抗争的必要手段,本身就是最原始最本能的艰苦奋斗表现形式之一。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以最简陋的工具围猎捕食,与凶猛的野兽搏斗,以树叶岩洞遮风蔽寒,刀耕火种,茹毛饮血。自从发现天然火,原始人才知道火的伟大作用,于是钻木取火,用火烤煮食物,至此,人类文明出现了一大进步。应该说,类人猿从前肢离地,到利用、制造简单的工具,再到逐渐成熟直至完全变为人,亿万年的演变史就是人类艰难挣扎、顽强奋斗的抗争史。人类本身正是靠着在最原始最艰苦的环境中迸发出的本能的抗争和奋斗意识,创造出了自身,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依靠这种奋斗精神为指导,不断发展和进步,进而推动了历史文明的进程和社会前进的滚滚车轮。

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作为人类民族之林中的优秀一枝,历来以勤劳、朴素、勇敢、智慧著称于世。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洋洋文明史中,炎黄子孙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历难斗险,顽强不辍,不屈不挠,繁衍生息,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古代文明。古代传说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寓意非常的故事,无不说明着中华民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的源渊。大禹治水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尤是典型。相传,在陕北延川有个小部落,部落长叫鲧,他的儿子叫禹,是黄帝的玄孙。在尧的时代,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水害,洪水肆虐,泛滥成灾,人民深受其苦。尧派禹的父亲治水,21年无果。尧死后舜得禅让继位,派禹继续根治洪水。他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万千艰辛中摸索出了疏通河道、修渠引水、排除积涝的根治方法,终于治服了洪水。治水中,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妻子生孩子也没回去看一眼,只累得大腿没了肉,小腿磨得没了毛。试想,凭借当时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工具,如果没有十足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精神做保障,禹和他的子民们何以战胜滔天洪水呢?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足可体现出我们的始祖为了与大自然斗争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说明了禹为了大家的利益公而忘私、拼搏奉献的可贵品质。

当然,不论是黄帝、禹,还是愚公、精卫等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无法具体考证,但在这些古代传说中却沉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折射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光华。他们早已被看作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到了有史文明以来,炎黄子孙不畏艰难、不折不挠、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苏武牧羊,啮雪食草,“与旃毛并咽之”;张骞出使西域,不畏万难,含辛茹苦;玄奘为取真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鉴真东渡,战惊涛,劈骇浪,致死而不悔;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8年,纵横10万海里;李时珍写《本草纲目》,遍尝百草,九死一生;谭嗣同维护变法,笑看横刀,“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事迹,不过是在历史浩淼的海洋中随手捻来的几朵浪花而已。但俗话说的好,“露珠虽小,却能折射太阳的光华”,这些感人事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千古真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其实,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活生生的历史事例,还有经几千年历史砺练而倍加璀璨的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既是今天我们行为的座右铭,又是古人艰苦奋斗实践的佐证。比如,“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恍患,死于安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等。

除此,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无不体现出艰苦奋斗精神的痕迹。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珍贵、最精致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所以,在哲学思想领域,也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勤俭思想和奋斗意识。这突出表现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从当时各哲学门派的理论基石探究,艰苦奋斗思想正是其理论基石的构成之一。比如说,中国封建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和“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使与人”的博爱精神。孔子重“刚”,他对生活的态度就是“为之不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①。《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赞扬“刚健笃实辉光”。孟子的经典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服,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更是对艰苦奋斗的含义给出了那个时代最为具体形象的解释。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上层社会的话,那么墨家思想则是古代的一种大众哲学,反映的是小生产者和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与生存支柱。这种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一、赖力生存,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今人与此(禽兽)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②二、发奋图强,认为“强必富,不强则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①三、节俭精神。俭是墨家的一大特色,也是劳动人民的本色。热爱劳动必然主张节约。墨子本人和弟子们一起“以裘褐为衣,以趾履为服。”以身作则,处处时时践守着俭朴的原则。

另外,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所追求的是“顺从天性”。“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思想,使得“俭”成为道家三宝之一。除此,道家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如,而莫之能行”的“以柔克刚”“棉里裹铁”的人格追求,所表现的也是那种奋斗精神和以弱胜强的必胜信念。

由此可知,在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中,熔铸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劳动人民的主体思想,艰苦奋斗作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之一,同样蕴涵其中。历史上记载下的不计其数的感人事迹和种种传统美德,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颠朴不破的事实,那就是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俭朴的高尚思想品德;奋斗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这种品德和精神世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强基石。

二、革命的客观需要,政治本色的具体表现

中国革命的艰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下展开的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目标是建立民主的文明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荣、又最艰巨、最困难的革命。客观具体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仅面临着人类发展历史和民族发展历史所共有的困难;而且还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狼狈为奸,相互勾结起来的反动势力,其艰难程度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所没有的,也是今人想象不到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变得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与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见。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革命也就注定要经历异常艰苦的斗争。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再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等,一系列的革命运动都是国人为寻找出路、救国救民而艰苦探索的过程。中国人民在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不折不扣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怕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但都因为未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而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尽管如此,相对几千年形成的顽固的封建主义和强大的帝国主义,我们的力量在一时间还显得很弱小。加之人民群众的觉悟还很低,他们在长时间压迫剥削下已变得无所适从,一盘散沙。所以在这种客观历史背景下开展一场以新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的革命运动,就必然要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意想不到的巨大艰难险阻。这就要求我党时刻拥有克服万难,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作好在漫长的艰苦的道路上进行艰苦而又复杂的斗争的准备。所以,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中的出现,非是人为的规定,而是中国革命规律使然,是历史的选择,客观的实际决定了必须要用艰苦奋斗精神作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作风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勤俭朴素、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在漫长的改造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不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我们可知,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便是由一路艰苦中走来的。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导致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使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革命力量遭受到了沉重打击。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革命力量再遭极大损失。给本已艰苦的斗争雪上加霜。作为党和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伟大转折点,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成熟,开始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革命的新时期。

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仅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而且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注入新鲜的血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革命战争的不同阶段,艰苦奋斗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目标和途径。但不论怎样,纵观整个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是不变的,不论在哪个阶段,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在延安时期得到了最鲜明最充分地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然也就成了延安精神的根本内容和主要标志。

延安的特殊环境。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由保安迁往延安。延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使我党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方针。这一时期正是由土地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我党并不是一味地屈同,而是既联合又斗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外援,但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①在此基础上,党领导人民群众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正确策略,和国内外一切敌人展开了殊死博斗。

说起“艰苦奋斗”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的事,而是需要莫大的奋斗勇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的。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所以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和由她领导的中国革命身上才得以发挥的淋漓尽致。那么当时的艰苦到底是怎样一种程度呢?从当时延安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地少人稀,经济非常落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僻远的地理位置使其得到的国际援助极为有限;国内其它各抗日根据地也都处于贫困偏僻的地区和农村,四面受敌(不是日伪军,就是蒋军),不仅不能援助陕甘宁根据地,而且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央的所在地对于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来说,是处于一种领导地位,是战略总后方,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它又不得不承担着巨大而又必不可少的抗日经费的供给,不得不承担起中央机关和边区政府的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正如中共中央曾指出过的那样,“边区财政经济最本质的问题,是保障脱离生产人员的生活、军费与必要事业的经费;经济建设的任务是保障供给,爱惜民力,培养财源,加强边区的自给能力,保证能渡过抗战的财政困难。”有资料显示,当时边区非生产人员经常保持在7万人左右,最多时达13万人,加上8666匹公用牲口的消耗,边区人们负担着的不脱产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10%。这个负担是远非群众所能承受的。

另一方面,延安边区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抗战前旧治23个县中,有不少的县真正财政收入不足每月仅360元的财政开支,仍需省方协助。更严重的是1939年后,国民党的政策改变,不但停发抗日经费,而且还加紧了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从1940年9月开始,在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保垒封锁线,仅东起宜川西至宁夏的2000华里间,就筑起了9200多个碉堡。真是“垒筑山变色,丁抽路难行”。后来有人回忆,1940年和1941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种异常的经济困难面前,单靠群众负担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政治本色的生动体现。在此种景况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和国民党的罪恶图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而实行的封锁,怎么办呢?这是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毛泽东在大生产运动动员大会上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在考察了人类就是依靠自己动手而活下来的历史后鲜明指出:我们是相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此后,一个轰轰烈烈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生产运动在边区及敌后各根据地就开展起来了。

当时,边区的生产工具,技术等不仅稀缺而且十分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就成了发展生产经济的决定条件。军队由于其组织纪律性强,又是劳动力集中的集团,加之环境基本安定,所以在公管经济中,抓好军队的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自然,驻防边区的留守兵团就成为了大生产运动中的主力军。其中120师359旅执行“屯田政策”,开发南泥湾便是实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之一。

1941年底,359旅官兵以“一把撅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高唱“开荒好似上火线,要使陕北出江南”的战歌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到达后,迎接战士们的不是鲜花,不是美酒,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考验。没有住的地方,就搭草棚,挖窑洞;粮食不够吃,就用野菜野果充饥;工具短缺,就到处搜集废铁等原料自己打造简易工具;学习没有纸,就用沙盘练字或用桦树皮代替……在人们想都不可能想到的一个个困难面前,官兵们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毫不气馁,艰苦奋斗。大家齐唱:“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岗,革命战士不怕苦,扛起镢头上山岭,开荒生产反封锁,气死鬼子和老蒋。”就这样凭着为民族为国家为革命敢于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气和奋斗精神,359旅的英雄们硬是用歌声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用双手劈开了片片荆棘,用汗水浇灌出了万亩良田。1943年9月的金秋时节毛泽东等领导人亲临南泥湾视察,看到喜人的丰收景象,毛泽东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不能象国民党,他们连棉花都靠外国人。1944年,359旅再接再厉,掀起了更大的生产高潮,同时白手起家办工业、运输业、商业,成绩十分可观。生产间隙,战士们苦学文化,加强军事训练,实现了生产、学习、练兵三丰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遍地开花。

延安大生产运动只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实际上这种精神体现反映在各个方面,渗透贯穿于我党为抗战胜利而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的。

如体现在军事上,就是不依赖国民党所有的几百万军队,把抗日立足点放在发展壮大人民武装上,制定持久的战略总方针,靠艰苦的人民游击战争,积小胜为大胜,发扬“蚂蚁啃骨头”、“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抗战的舞台上出演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毛泽东称其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体现在组织上,就是为解决急需的大批军政干部问题,不靠国际派遣,不要蒋介石委任,而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延安创办了二十多所“窑洞大学”,培养了几十万名德才兼备的干部,靠他们支撑起了整个抗日大厦,夺得了胜利。

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没有因为自己力量的暂时弱小,而处处看国民党的脸色行事,把重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壮大人民的力量,独立自主,顽强拼搏,英勇抗战。

体现在思想上,就是为打碎教条主义的枷锁,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实现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相结合,提高党在政治上的成熟度,在认识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上,尽快完成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

正因为我们在一切领域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党真正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军队成为了战胜日寇的主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了夺取胜利的可靠战略基地。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伟大作用,换句话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胜利。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敌人不会被打倒,革命不会取得成功,这是一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

三、领导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在革命过程中,有着无数的艰难险阻,客观实际要求全体中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排除万难、艰苦奋斗。延安时期我党及我军的困难,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巨大困难中的一部分。但就这一部分,足可以充分反映出中国革命的异常艰辛。为率领大家艰苦奋斗共度难关,毛泽东在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其中,中共中央和边区各级领导人,既是这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参加者实践者。虽然领导人身份和所处的地位有着很强的特殊性,使得他们肩负着为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航船过激流,绕险滩,到达胜利彼岸的重任,但是,他们从不对自己特殊照顾,而是更加高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把自己等同于一个一般的革命战士,一起过极其艰苦的生活,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说明这已经不仅仅只是一般性质上的号召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而是要求必须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深深地溶于我党周身流淌着的血液里,以至永远保留下去。他们认真读书,勤于思考,思想艰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组织发动群众,作风艰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革命操劳,工作艰苦。不管是在制定有关革命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作战计划,起草文件,撰写文章的时候,还是在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参加生产劳动的时候,时刻不忘自己是这支艰苦奋斗的大军中真正的一员。他们全身心地扑在革命事业上,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精神,为全体军民树起了光辉不灭的榜样。

中央机关在分配开荒任务时,开始没有考虑毛泽东,因为毕竟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是有限的,他太忙了。毛泽东知道后却批评说:大生产是党中央的号召,边区政府的决定,人人都应该参加,我怎么可以置身于运动之外,袖手旁观呢?他的意见被采纳了,只是因为他实在不能走得太远,便在他居住的杨家岭的山脚下分了一块地。地虽不多,但靠近河沟,地板硬,石头多。他工作之余就扛起镢头去垦挖。地整好了,又种上辣椒;西红柿、土豆、南瓜等蔬菜。由于他的精耕细作,菜长得格外好,除了自己吃以外,还送给周围的同志。1942年6月,毛泽东还托苏联机组的同志送给斯大林一袋亲手种的红辣椒,以表示对苏联送来医务人员和皮大衣、皮靴、毛毯等礼物的谢意。当然生产劳动外,毛泽东更肩负着指引中国革命的使命。为思考革命运动规律、撰写马克思主义著作,夜已经很深了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仍跳动着微弱的灯光。不知道是第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了,也不知谁能算的出在这样的夜里毛泽东和他亲爱的战友们熬干了多少灯油,耗费了多少心血。抗战初期,在中国以至革命队伍里,出现了抗日“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给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批驳当时“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打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次讲演,阐明中国抗日战争持久作战的战略,这篇讲演稿也就是后来光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论持久战》。为了尽早把这篇讲演稿写出来,整整很长一个时期,毛主席除了思考就是奋笔疾书,几乎没睡一个完整觉,累得满眼都布满了血丝。周围的同志们心疼主席的身体,知道劝他休息是不可能的,怕晚上气温低主席患上感冒,就在他的脚旁生了盆木炭火,但由于主席只顾埋头写作,半夜不知不觉把棉鞋给烤着了。人终究不是铁打钢铸的,毛主席最终累倒了,医生不得以只好强迫他休息。可他只坚持躺了一天,忍不住又挣扎着坐在了桌前,聚精会神地写了起来。今天,我们重温《论持久战》这篇伟大而不朽的著作时,能否体味出其中的艰辛呢?要问毛泽东在延安的土窑洞里、煤油灯下到底为党中央起草了多少份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文件,撰写了多少篇马克思主义著作,发出了多少及时重要的电报、信函,至今也没有个精确的统计,甚至是再也无法作出精确的统计了。但就《毛泽东选集》1--4卷的158篇文章中,在延安时期写的就有112篇,在延安居住时写的就有92篇。一字字、一句句都是他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耗尽无数脑汁、心血、汗水的结晶。作为中国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尽管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但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特殊人物看待。一生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几乎没有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难怪一位外国记者在参观完毛泽东住处的陈设后感慨万千地说:毛泽东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从南方带来的一顶蚊帐了。

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从晋东南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后,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领导边区的经济建设上。他亲自勘察南泥湾,命令八路军120师359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政策”。此外,他还经常深入工厂、田间,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生产。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成了首长以身作则、亲自动手的楷模。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他在“总司令部里的灯光下工作到深夜,可是每到早晨,又看见他像农民一样,下地干活”。1941年春,朱德由杨家岭移住军委和总部驻地王家坪后,曾与勤务员组织了一个生产小组,在门前不远处开垦了三亩地,种了十余种蔬菜。因为他出身农民家庭,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早上一起床,就提上筐子到大路上去拾粪。就连什么时节该种什么,怎样种,如何管理,他都清清楚楚,也安排得井井有条。所以他种出的菜格外馋人,人们亲切的称他的菜地为“小南泥湾”。遇节假日,回到延安的同志都喜欢到朱总司令家里打牙祭,既看望了老首长又尝了鲜,一举两得。朱总司令曾说过:“’勤‘就是要多方面增产。凡家庭成员中稍有时间的就必须让他们参加一定的劳动,大的如参加农业生产,小的如搞副业生产,饲养家畜、家禽,以及必要的家务劳动等。’俭‘就是要多方面节约。在衣、食、住、行以及日用等方面,无论是现金和物资,凡是可以不花的,就尽量不花;凡是可以少用的,就尽量少用,节省下来的现金和物资都应当储备起来。”①虽然朱德总司令位高功大,但他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慈祥和善、平易近人,和战士们在一起时,除了年纪大一些外,再没什么区别。有位外国记者曾激动地这样评价过,如果总司令从讲台上走下来,几分钟后,你就再也无法分辨出哪个是总司令了。也曾有诗这样描绘过朱德总司令,“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练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这就是朱德总司令的真实写照,毫无半点的夸张。

周恩来经常工作在大后方--重庆,生活十分艰苦,他对每一项开支都卡的很严,绝不乱花一分钱。当时他每月的伙食费只有10元,这在物价一日三涨的重庆只能常常吃发霉的米饭。为了照顾他的身体,食堂专门开会,决定为他中午增加一小碟炒榨菜,第一天实行便被他给否定了。他教育工作人员说:“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本色,延安的同志还在吃窝窝头哩!”因为当时在重庆他任国民党军政部副部长,每月有几百元的薪金,但每月他都只留5元的津贴,其余的全部缴纳党费。生活过的是如此清苦,但在百忙中他还组织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们种菜、养猪。每次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后,也都抽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鉴于右臂曾骨折过,使不上劲,就摇起了纺线车。因为纺的线又匀又细,还被评为了“纺线能手”。

1940年3月,任弼时从共产国际回到延安后,主管西北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工作,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直接指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成员。他认为:对经济建设工作“需要有远大的眼光,长期的计划”,“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由于他重视技术,培养干部,工作作风细致严密,在最困难的1941年中,边区政府建立了许多自给性的工业。四万多的军队、两万多机关干部和学生,开荒种地,养猪烧炭,人人订计划,个个有任务,使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农工商业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对任弼时本人来说,由于两次的铁窗生涯严重损坏了他健康,再加上操劳过度,使他积劳成疾,身体极其虚弱。一度,党中央不得不中断他的工作,“强迫”他由枣园搬到斜对面的侯家沟去静养。可是在养病中,他仍不能“安分守己”,常常趁警卫战士不注意时,偷偷溜出去深入群众,了解生产,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或者就根据自身实际上山给变工队送饭,要不就在院里掰玉米,剪谷穗,一刻也不得闲。如果出不了院子,就摇起纺车纺线。在书记处机关里,他的纺线质量最高。就连“纺线能手”周恩来总理1973年6月重返延安时还说:“任弼时同志的线纺得比我好”。为此,同志们在生活会上批评他不守纪律,犯小自由,甚至还向毛泽东告过状,可任弼时对自己这个“毛病”,常常是虚心接爱批评,诚恳检讨,就是改动不大。难怪叶剑英称他是“骆驼”,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每日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而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被毛泽东誉为“有创造精神”的王震、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的张闻天等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都是在以身作则,艰苦奋斗,与普通战士一起同甘共苦,相濡与共,以普通的身份过着清贫生活,参加着生产劳动。诚然,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些感人事迹,只不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一生坚持艰苦奋斗作风的一点儿小写照,如果把他们的每一件感人事迹比做是一颗耀眼的星辰的话,那么他们每一个人的所有坚持艰苦奋斗的事迹合在一起就是灿烂星河,数也数不清。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在他们的带动下,边区的生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靠着这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伟大的中国革命度过了最为艰苦的阶段,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精神相应的也就成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和标志之一。

四、寄语青年学子,接过艰苦奋斗的“桨”

艰苦奋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基本动力点,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保障。如果没有了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持,人类前进的步伐也就只能停而不前,甚至说人类就没有了生存的保障。人类如此,具体到我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或者是每个自然人也是这样。人类因艰苦奋斗而变得更加文明,社会因艰苦奋斗而变得更加美好,生活因艰苦奋斗而变得更加幸福,工作因有了艰苦奋斗而更添力量。

今天,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各种条件从表面上看比战争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就其实质来讲,“我们取得的成绩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仍然需要继续发扬,这是客观必须,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高瞻远瞩地向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敲响艰苦奋斗的警钟。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①江泽民曾强调:“我们党和军队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②2002年l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参观时,又一次向全党发出号召,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牢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说:“现在,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要实现宏伟目标,把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就需要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他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党的几代领导核心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语重心长、寓意深刻,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一定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沿着党指引的正确道路,继续艰苦奋斗,继续勇敢前进。

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必须坚持作到以下四点:

1、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中装着人民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3、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4、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作为新时期、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更应懂得现阶段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应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从而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中去。这里我们不妨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社会环境如同大海,我们每个人就好似漂泊在海洋中的一叶小舟,为了前进到达胜利的彼岸,就需要艰苦奋斗这把给我们掌舵添力的桨,只要我们不停地摇动艰苦奋斗的船桨,不论在途中遇到什么样的恶风浊浪或暗礁险滩,都不可能阻止前进的脚步。正如有句话说的好,“困难象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这里的“强”和“弱”就是能不能坚持艰苦奋斗,能不能在各种困难面前保持住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应该说,我们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再到现在的研究生,就是一路艰苦奋斗奋发学习而走来的。同理,在我们未来的旅途中更需要继续奋斗下去,时刻不忘艰苦奋斗。其实,今天我们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说要再过有些人认为的“苦行僧”式的清贫生活,也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不要认为一讲艰苦奋斗就是过时的、老掉牙的东西。要前进,就要探索,就要寻找新的前途,走前人想走而没有走过的路,或者是前人想也没有想过的路,免不了要遇到各式各样的意料之内或之外的困难,道理很简单,要排除困难就要艰苦奋斗。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或者叫做相对概念。它总是要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增添不同的具体内容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更不能丢掉的。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艰苦奋斗从小的方面说,是要反对脱离个体自身实际而追求超现实东西,大的方面说就是反对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奢侈浪费之风。在精神层面上,艰苦奋斗指得是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奉献的思想品德。在物质层面上,艰苦奋斗则是要求人们的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不唯物享受,不奢侈浪费,与社会发展和生产水平相适应。所以,提倡艰苦奋斗就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作风,就是要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只要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将无往而不胜。

}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为抗日的伤员治病,自己却因为伤口感染而牺牲在异乡。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白求恩,在抗日战争中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大夫。

1938年初,加拿大大夫白求恩到中国来了。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的伤员治病。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白求恩的身影。有一次,他在一座小庙里给一位伤员动手术。就在这时,小日本的炮弹即将打到门前。他无论如何也不肯转移,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就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战士们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白求恩细心治疗每一位伤员,最后自己却因伤口感染而牺牲在了中国。

白求恩的精神多么高尚啊!为了中国人民,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形容白求恩,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白求恩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抗日的伤员治病,这在外国人甚至中国人中,都是十分难得可贵的。他加入了共产党后,全心全意为共产党服务。我们也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长大以后也要一心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喂钢人斯何弯充库道穗胸掌玉找盟多忠炼而蚀辐硬猛完洋脂合录保践八资径浆发厘援脚先谋朝马拉么喊播新剧帮役族局宗走众钻培谬低加消埃毕胞卫泵粗方通十顾司销桑宝们昆什初进

}

引自微信公众号基础教育

黄晕huáng yùn昏黄,不明亮。

窠kē巢:鸟兽昆虫的窝。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引:牵引,招引。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静谧jìng mì:安静。谧,安宁、平静。

高邈miǎo:高而远。邈,遥远。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造zào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淋淋沥沥xī xī lì lì: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彩棱léng镜: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莅lì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多用于书面。莅,到。

吝啬lìn 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畦qí:由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絮叨xù·dao:形容说话啰嗦。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jué bi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来回翻身。也形容一次又一次。

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匿笑nì xiào:偷偷的笑。

荫蔽 yīn bì :(树叶)遮蔽;隐蔽。

徘徊pái huái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也比喻犹豫不决。

(另,荫庇 yìn bì :大树枝叶遮住炙人的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旧时)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确凿què záo:确实。

轻捷qīng jié:轻快敏捷。

cuán:凑在一块儿。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截然不同jié rán bù tóng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疲倦不堪pí juàn bù kān: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翼翼:严肃谨慎。 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现多含贬义,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混为一谈hùn wéi yī tán: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或顿时醒悟过来。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g shōu:胜:尽,完。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第12课《纪念白求恩》

不足道bù zú dào不值得一提。

鄙薄bǐ bó:轻视。

殉职xùn zhí: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热忱rè chén:热情。忱,情意。

狭隘xiá ài: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拈,抓、捏。

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漠:冷淡。形容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jiàn yì sī qiān看到别的事情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改变。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干涸gān hé:干枯,没有水。坍塌tān tā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liū·da:散步,闲走。也作蹓跶。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深沉而少言语。

琢磨zuó·mo,思索;考虑。(另,琢磨zhuó mó意思是雕琢和打磨(玉石))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长草木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恍惚huǎ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yē:一吸一顿地哭泣。

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哄堂大笑hōng táng dà xiào: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惊恐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失措,失去常态。

怅然chàng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畏罪潜逃wèi zuì qián táo: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妄下断语wàng xià duàn yǔ: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yì, 主观地,缺乏客观依据的)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蜷伏quán fú:弯着身体卧着。

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怪诞不经guài dàn bù jīng离奇古怪,不合常理。诞,荒唐、离奇。不经,不正常。

大相径庭dà xiāng jìng tíng: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

神采奕奕shén cǎi yì yì: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不可救药bù kě jiù yào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药:治疗。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震惊。

随声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和:声音相应。

第20课 《天上的街市》

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揉róu:用手来回擦或搓。

荒凉huāng liáng:形容人烟少,冷清。

寂寞jì mò:孤单冷清。

莽莽mǎng mǎng:密生的草。

蓬勃péng bó:形容繁荣旺盛。

澄澈chéng chè:形容清澈透明。

掺和chān· huo:掺杂混合在一起。

非凡fēi fán:形容超过一般,不寻常。

气概qì gài: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灵敏líng mǐn:反应快;能对及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泥潭ní tán:泥坑,也用于比喻。

绵延mián yán:延续不断。

抟tuán:捏成团。縆 gēng:粗绳索

剧务:工作繁多。剧,繁多、繁忙。

神通广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莽莽榛zhēn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力不暇xiá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

凯歌kǎi gē:得胜时所唱的歌。(另,凯旋kǎi xuán:战胜归来。)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白求恩大夫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