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怎么样了,最后怎么越国终能灭吴的原因有哪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一句鸡汤激励了很多奋发向上的人,而这句鸡汤里面有两个非常励志的典故,前者是项羽灭秦,后者是勾践灭吴。从工程难度上看两者半斤八两,但是从励志程度上看越灭吴更有励志意义。

阶下囚勾践低声下气服侍吴王换来了一次翻盘机会,之后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成功翻盘,成就了一代霸业。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勾践是如何灭吴的,看看励志的人生有多励志。

在长江下游有两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分别是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是天生的冤家,地缘政治、大国博弈造成了两者之间的零和博弈。

两国西部是巨无霸(楚国),吴国北部更是有着中原霸主(晋国)镇场子,受制于两个大国的挤压,吴、越生存空间非常狭小,他们两个国家无论谁要崛起,朝对方动刀无疑都是最佳选择。而且出于地缘政治的影响,他们两个国家很难结为盟友,大国的介入更是让两国矛盾加重。

当时晋国为了遏制楚国的发展,建立了“联吴制越”的政策,通过扶持吴国来牵制楚国北上。晋国长期的扶持见了效果,吴国开始伐楚,也就是“柏举之战”。楚国也不傻,看见晋国扶持吴国之后赶忙扶持越国。就这样,吴、越成了大国博弈的棋子。

越国西部是盟国(楚国)、东部、南部都是海,这就导致扩张方向极其狭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北部地区的吴国。所以越国在吴国伐楚的时候越王允常出兵突袭吴都姑苏,吴王赶紧班师回救。越王深知自己打不过人家,所以在吴国抢掠了一波就跑了。

之后允常死了,吴国就趁机伐越。越王勾践派遣大军迎敌,但是当时一连几波攻击都被吴军击溃。勾践为了动摇吴军军心,他派死刑犯持剑走到吴军面前,然后直接抹脖子自杀。吴军哪里见过这阵仗,一时间都吓蒙了。勾践趁机指挥大军进攻,一举破了吴军,吴王在此战受伤,败退的路上伤重而亡。

老吴王临死前嘱托儿子(夫差)千万不要忘了复仇(必毋忘越),一定要替我整死那个瘪犊子。吴王夫差发誓要为父报仇,并且还请了一个人天天提醒他。那个人一见夫差就说:“夫差,你忘了你爹被勾践弄死了吗?”,夫差每次都回答:“不敢忘”。通过这段对话,我们能看出来夫差确实是想要为父报仇,但是这手段着实有点过激,我都有点怀疑他有受虐倾向了。雇个人来在他伤口上撒盐,这想法挺有创意,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

吴国和越国的矛盾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他们两国国土接壤,自古以来因国土纠纷而引发的战争不绝于书,其背后最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地缘政治。

越国为啥不打秦国?因为秦国和他隔了十万八千里,两者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但是吴国不一样,吴国就是盘踞在北方的猛虎,逮住机会就会咬你一口,轻则掉块肉,重则丢了命。

吴国伐楚对越国看似没有影响,但是如果楚国被灭了,那吴国必定会灭越。为了避免悲剧发生,为了进一步扩张,越国只能把矛头指向吴国,吴、越必定会陷入“零和博弈”的地步,最终结局必定是一死一活。

对于吴国来说,老吴王的死给新任吴王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警惕越国,那么老吴王的结局就是新吴王的结局。

为父报仇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两者注定的矛盾才是最深层次的因素。

这种矛盾促使吴王夜以继日的强军、强国,并且在夫椒之战中战胜了勾践。吴师乘胜攻破会稽,勾践向吴国求和,并且到吴国给吴王当牛做马,伺候吴王起居。

《左传》、《国语》这种可信度比较高的史书都记载勾践委身事吴,前者还记载勾践当吴王的马夫。《史记》、《吴越春秋》这两本史书描写得越来越惨,前者写了勾践卧薪尝胆,后者更夸张了,都写勾践吃吴王的粪便了。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借鉴的资料非常杂,有很多史料没有考证就写到书上了,因此对于“卧薪尝胆”这件事的真实性还是有待考证的。

《吴越春秋》这本书的定义就是野史,勾践吃吴王粪便这件事的真实性非常低,不排除作者是为了博关注故意写得勾践特别惨。

但是不管怎么说,勾践确实委身事吴,待遇还是比较差的。在经过几年的屈身服侍,吴王放松对勾践的管控,并且把他释放回国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纵观历史,无数帝王将相都死于对自己不能掌握的事抱有幻想。

吴王抱有勾践会一辈子低声下气的幻想,放弃继续掌握勾践,直接导致吴国被灭,自己自杀。无数鲜活的例子教会了我们,不要对事情抱有什么幻想,斩草必要除根,妇人之仁往往会带来杀身之祸。

勾践跑回国后卧薪尝胆,开始励精图治,当时文种提出了“伐吴九术”

第一术:遵天地,事鬼神(烧香拜神)。

第二术:重财昂,以遗其君(用钱贿赂吴王)。

第三术:贵籴粟缟,以空其邦(购买吴国粮食)。

第四术: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让吴王堕落)。

第五术: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让吴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第六术:遗其谀臣,使之易伐(派遣奸臣去吴,搞乱吴国内政)。

第七术:强其谏臣,使之自杀(捧杀吴国谏臣)。

第八术:邦家富而备器(积攒粮食,准备战备)。

第九术:坚厉甲兵,以承其弊(准备打仗)。

文种的伐吴九术适用面非常广,是用来提高自己、祸害他人的好手段。勾践为了报仇,苦练伐吴九术,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如下:

勾践大肆吸收四方人才,在越国灭吴之前就已经“聚死臣数万”。勾践也知人善用,让范蠡管军事、文种管政事,其他人根据才能授职,这批人才很好的建设了越国,在各方各面发光发热。

积攒粮食和军备这两点和国内经济建设是分不开的,没有钱,你什么都搞不成。勾践为了刺激国内经济,他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且他还带头节俭,跟百姓一起耕种、跟妇女一起织布,恢复农业、手工商业的发展。

同时他开始想尽办法促使人口增长,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的一重要因素,同时极大的影响了兵员扩充。

当时勾践下令女子超过十七岁还不嫁人,那父母就有罪;男子二十还不结婚,那父母也有罪。勾践通过这手段减少单身人口,同时鼓励生育。生个男娃给两瓶酒、一条狗;生个女娃给两瓶酒、一头猪。

中国古代婴儿的死亡率一度高达200‰,杀婴、溺婴的事件频发,为什么?就是因为养不起孩子。勾践通过一系列措施减缓了百姓生儿育女的代价,使国家生育率突飞猛进,人口也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

人口大幅增长对应的就是内需变大,越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勾践离自己的复仇梦越来越近。

这个搞乱有好多手段,我们看看勾践是怎么玩的。首先离间吴国君臣,导致能臣伍子胥被杀,奸臣横行。当一个国家都是奸臣,那就很快走下坡路了。不过勾践不满吴国衰败的速度,他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吴国衰败。

他给吴王送去一些珍贵木料,这批木料怎么处理就成了问题,当劈柴烧?那就太可惜了。吴王想了想,反正都有木料了,加工一下弄个楼台吧。

楼台弄完之后,吴王又想,反正都有楼台了,再扩充一下宫殿吧。

宫殿扩充之后,吴王又想,反正都有宫殿了,再弄一些名贵家具点缀吧。

之后勾践又给他送了一个美女(西施),这美女怎么处理就成了问题,扔了?那就太可惜了。吴王想了想,反正都有美女了,让她当个舞女吧。

西施学会跳舞之后,吴王又想,反正都有一个舞女了,再弄个舞女团吧,

之后又演变成妃子团,丫鬟团,各种各样的衍生品随之而出。大兴土木导致国内劳民伤财、美女导致夫差不问政事,吴国开始迅速衰败。

公元前482年,吴王率领国内精兵北上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勾践趁虚而入,起兵攻打吴国。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勾践有没有借助外援。《吴越春秋》记载:“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戈”也就是说勾践借用了楚国的军队,这才击败了吴王军队。当然了,我们在上面就说了《吴越春秋》不是正史,所以关于细节还需要我们考证。

《韩非子》: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楚)而攻晋。意思就是就是越国灭吴之后又借楚国兵力攻打晋国,这句话中的“又索”很有意思,如果是第一次借兵那就不会用“又索”,只有第二次或者多次借兵才会用“又索”这个词。

而且勾践从被释放到伐吴,这期间一共才12年。勾践虽然刺激人口增长,但是这个时候受政策刺激的婴儿都还没长大啊。就算第一年发布人口刺激政策,男女去造人,那也需要怀胎十月啊。勾践伐吴的时候那些人刚十岁出头,勾践哪来的人扩充兵员?勾践当年被打得求和,现在过去十来年他就有能力灭吴?兵员、粮食、钱财都是凭空变出来的吗?

这种恢复能力至少在春秋时期不可能,晋、楚、齐、秦这样的大国都没有这么强大的造血能力,越国何德何能这么快就恢复?

越国本身是楚国盟友,而且也有借楚军的传统,同时自己的国力不支持他开展这么大的灭国战,综上所述勾践借助外援是非常有可能的。

越国派水军两千、士兵四万、君子六千、诸御千人讨伐吴国,这些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率领,前往淮河地区,阻断吴国主力班师;另一路由勾践亲自带领,沿吴江直捣姑苏。

当时越军侮辱吴国边将,吴将气不过,所以派兵出击,结果被越军俘虏,越军开始进入吴国本土。之后勾践率领主力趁吴军主力不在的时候攻破了吴国都城,火烧姑苏台。

当时吴国派人把消息传给夫差,结果夫差一连杀了七个使者,拒不透露消息。这一目的就是避免晋国以此为借口争霸,当时晋国还真被吓住了,吴国顺利争霸。之后夫差率领大军回援,勾践知道吴军主力实力还在,所以就班师了。

在这一战过后吴国的军力、国力大损,但是夫差还想发展实力,准备复仇。不过天不助吴,吴国遭遇大旱灾。夫差向越国求救,越国给了吴国炒熟的种子,这些种子根本就种不出粮食,吴国迅速衰败。勾践趁机起兵,把老弱病残全部遣返,率领精锐攻打吴国。

在越国的攻击下,吴国的土地不断丧失。勾践也开始举倾国之力灭吴,包围吴国三年,迫使吴王求和。当时越国国力也不支持大规模灭国战,毕竟周围还有一个楚国虎视眈眈,勾践一时动了议和的念头。

范蠡:你忘了你当年的事了?勾践瞬间醒悟,当年吴王放他一马,结果就是勾践灭吴。如果勾践也放他一马,那会不会是吴王灭越?这种事难说,勾践拒绝吴国求和,攻下了姑苏,俘虏了吴王夫差。本来勾践想要监禁夫差,结果没想到夫差自杀了,吴国因此灭亡。

吴国灭亡后越国也不好受,虽然吞并了吴地,但是楚国趁机大肆攻越。越国国力十分虚弱,为了避免灭国,只好割地求饶。之后楚国开始独霸南方,越国逐渐沦为陪衬,直到灭亡。

总结:吴国被灭其实并不全是战争失败,而是因为政治失败。勾践通过长期的治理,国家开始逐渐强大。同时勾践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搞垮了吴国,吴国不断走下坡路。越灭吴之战并不是突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双方的矛盾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行,吴国灭亡后勾践成就了一代霸业,但是楚国开始全心对付越国。由于缺少吴国的牵制,越国衰败的也非常快。越国犹如昙花一现,在南方短暂称霸但是又很快衰败。不过勾践还是成功了,他灭吴的典故被炮制成了鸡汤,不断勉励着那些积极向上的人,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

越王勾践,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执政之初,越国大致仅有百里之地:南到句无(今浙江诸暨南),北抵御儿(今浙江嘉兴南),东达鄞(yín,今浙江宁波境内),西至姑蔑(今浙江衢州境内)。可勾践却以区区百里之越,吞并了号称两千里的强大吴国,堪称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成功吞并吴国后,勾践又率兵北渡淮河,与齐、晋等国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南)会盟,并主动向周王室进贡。见越国如此强大,周元王顺势封勾践为东周霸主,并赐予他胙肉。成功当上霸主后,勾践又将泗水以东百里之地都割让给了鲁国,将淮河上游一带土地割让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返还给了宋人,以笼络各诸侯国。一时间,越国军队在长江和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纷纷前往越国朝觐,以示臣服。

从此,越国雄踞东南,迈入东周强国之列。

可仅过了一百六十多年,在与楚国一次决战中越王无彊兵败身亡,强大越国竟因此分崩离析,其吴、越故地大多被楚国吞并!为此,清人顾栋高曾大发感慨道:“(勾践)其后世地兼吴、越,而楚灭之如反掌之易,其故何也?”

在读到勾践将长江、淮河之间土地都割让给楚国后,顾栋高顿时大悟:“其故仍勾践自贻之也。当其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以北,使楚东侵,广地至泗上,是为画江自守之计。弃其地利与人,其得延至五世,幸矣!”

顾栋高以为,勾践割让长江、淮河之间的领土给楚国,是主动放弃了地利,让楚国得以轻松向东扩张,埋下了后世楚国吞越的后患。

可在楚文王之时,楚国就已突破了南阳盆地;楚成王之时,楚国早已在江、淮之间站稳了脚跟。勾践所割让的土地,不过是江、淮之间的吴国旧地;越国此时还占据着淮河和长江以东的广大土地,依仗淮河、长江两大天险,足以防止楚国东扩。以此来批判勾践“画江自守”而引发了后来的楚国吞越,理由似乎不够充分。

进入战国后,越王朱句在公元前414年灭了滕国(今山东滕州市),又在公元前413年灭了郯(tán)国(今山东郯城西南)。战国之初,越国依然能保持如此迅猛的扩张势头,可见勾践“画江自守之计”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

可后来一战而败却让越国突然分崩离析,楚国灭越确实如反掌之易——为什么进入战国后,越国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吕氏春秋·仲春纪》记载下这么一个故事:在越国,曾有三代国君连续死于宫廷内乱之中。鲜血染红了越国王宫,把即将继位的太子吓得六神无主,急忙逃出王宫、躲入一山洞中,不敢再当越王!

太子一逃,越人都成了无头苍蝇,急忙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太子的行踪还是被发现了。越人聚集到山洞之外,想将太子接回王宫。可太子早成了惊弓之鸟,说什么都不敢走出山洞。越人没法,只得在山洞外烧起艾叶,向山洞里猛灌浓烟。被浓烟熏得受不住的太子,被迫走了出来。越人如获至宝,立刻一拥而上,将他扶上了马车。

在上车时,太子抓着马车上的攀引绳,不住地哀嚎道:“列位啊!为何就不能放过我呢?”这哪里是像去做越王,简直就是在赴刑场!

虽然正史并未记载这一故事,但从《竹书纪年》记载可知,从越王翳到越王无彊越国确实经历了数次内乱,数位国君都死于非命。《竹书纪年》的相关记载,证实《吕氏春秋》之说并非子虚乌有。

连太子都主动放弃了做国君的机会,足见越国内部权力斗争确实太过血腥。

难道是因为越国内部政治割据势力强大,才导致了越国后来的分崩离析?

东周时代,列国内部都存在利益不同的政治割据势力。因为卿族势力的崛起,让晋国陷入了不断的内乱之中,引发了战国初的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也因内部政治割据势力强大,导致姜齐由田齐所代。

越王无彊时期,越国北侵齐、西伐楚,国力依然强盛。可无彊一战败亡之后,越国突然就分崩离析,这显得极为特殊。齐、晋二国的衰亡,是内部政治割据势力经历了长期的明争暗斗,最终取代了旧有政权;越国的衰亡,却是突然遭遇外部强敌而陷入了休克状态!

越国的兴衰历程与齐、晋不同,却与另一个国家极其类似:这就是吴国。公元前584年,吴国在晋国扶持下开始崛起,一度败楚胜齐而称霸;可到了公元前473年,吴国却突然被越国所灭——从兴到衰,不过短短一百二十余年。自勾践灭吴称霸,到无彊败楚而衰,越国也仅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春秋最后两任霸主之国,兴衰都如此突然,正可谓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本是生死对头,其兴衰历程却恰似一对同命鸳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在分析越国衰亡原因时,顾栋高说,“其故仍勾践自贻之也”。虽然他没找到越国衰亡的根因,却找对了越国衰亡的关键人物。

在越国灭吴之后,辅佐勾践灭吴的最大功臣范蠡主动找到勾践,向他辞行:“君王请努力治国吧,下臣不能再回越国了!”勾践极为吃惊,连问为什么。范蠡答道:“下臣听说,作为臣子,主忧则臣劳,主辱则臣死。当年君王会稽受辱,下臣之所以不死,正是为了此刻的灭吴。现在吴国已灭,范蠡请求补上在会稽时就应受到的惩罚!”尽管勾践竭尽全力挽留范蠡,但范蠡依然不顾一切地离开了。

为何在功成名就之际,范蠡却毅然选择了离开?

在私下面对好友文种之时,范蠡终于揭开了离开的真相:“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人共患难,却不可与人共享乐,您为何不离开越国?”

范蠡离开后不久,就有人污蔑文种作乱。勾践也不辨别真伪,立刻赐剑给文种,让他自杀:“您教寡人灭吴七术,寡人用了三术而灭吴,其余四术还掌控在您手中,请您为我跟随先王而试之!”无奈之下,文种被迫自杀。

在灭吴称霸大业一完成,勾践就毫不怜悯地残杀功臣,说明他内心确实有见好就收的思想。顾栋高批评他只想着“画江而治”,也并非完全是虚言。

残杀功臣,不过是勾践的过失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在勾践执政期间,只是急功近利地想复仇,却缺乏了越国长期发展所需的制度性建设。

公元前475年,在勾践即将发起对吴国最后一战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前来越国访问。在楚国濒临灭亡之际,申包胥凭借一己之力从秦国搬来了救兵、拯救了楚国。勾践对申包胥极为敬重,主动开口向他询问:“吴国不行正道,图谋灭亡我国。我想和吴国决一死战,车马、武器、士兵我都已准备齐全,现在就差最后的出征了。请问,越国到底还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战胜吴国?”

作为出使国外的使者,公开妄议他国军国大事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刚开始,申包胥始终推托,不敢回答。然而,在勾践再三诚心请教下,申包胥终于开口答道:“吴国是霸主之国,诸侯们都要向其进贡。冒昧地问一下,君王您凭什么来与吴国作战呢?”

越国仅有百里之地,吴国不但地方二千里,还能得到诸多诸侯国的进贡,越国凭什么来与吴国决一死战?不分析清楚敌我优劣而贸然伐吴,就必然会遭遇一场灾难!

一听申包胥问出这话,勾践想都没想,开口就答:“日常酒、食、饭、菜,我都不敢不与身边人分享;我自己不敢吃山珍海味,不敢听靡靡之乐,一心只想报复吴国,想凭此而战胜吴国。”为了复仇,勾践卧薪尝胆多年,放弃了一切休闲娱乐,付出了巨大代价。可光有个人付出,显然还不足以打败吴国。申包胥听了后,说:“好倒是好,可单凭这些还不行。”

勾践想了想,又答道:“越国之中,我抚慰有病之人,埋葬死去的人,敬老爱幼,抚养孤儿,关心民间疾苦,希望可以凭这些来战胜吴国。”从吴国回来之后,勾践就采取各种手段鼓励越人生育,抚孤养老,放宽刑法、奖善罚恶,不但大幅增加了越国人口,还让越人同仇敌忾、都期盼着一雪前耻。可越国人口再多,也难以与吴国相提并论,还是无法确保战胜吴国。申包胥听了,还是那句话:“好倒是好,可单凭这些还不行。”

勾践又继续说道:“在国中,我安抚富人,接济穷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让贫者富者都能获利,希望能以此而战。”在准备伐吴的十余年内,勾践常年节衣缩食、减少各项开销,几乎没有向民众征收过税赋。此举是为了藏富于民,让百姓人人家中都备有三年存粮,实现了安居乐业。百姓都富足了,越国整体国力自然也就更上一层楼。可这样就能确保战胜吴国吗?申包胥仍不认同:“好倒是好,可单凭这些还不行。”

最后,勾践又将眼光投向了国外:“越国在南边交好楚国,向西交好晋国,向北交好齐国,四季未尝缺少贡礼,以求报复吴国!”多结交盟友固然能增强自身实力,可盟友并不会因为这些小恩小惠就与越国同仇敌忾,共同去讨伐吴国。

听到这里,申包胥不得不中止了对话:“好了,无以复加了;可单凭这些依然不行。战争,首先要有智谋,其次要有仁义,最后要有勇气。没有智谋,就不知民心向背,无法衡量敌我力量对比;不仁义,就不会和三军将士同甘共苦;不勇敢,就无法果断排除疑难、以定大计!”

勾践听了,不由得赞叹道:“我同意!”

通过勾践与申包胥的这次对话,就可知为了复仇,勾践确实付出了许多:他长年节衣缩食,不敢安逸享乐;为让越国得到充分休养生息,他还四处视疾问苦,抚老养孤,鼓励越人生育,藏富于民,以凝聚越国民心。

如此卧薪尝胆长达二十二年,直到公元前473年,越国才成功吞并了吴国。

勾践灭吴与阖闾伐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依靠长时间的休整来积蓄实力,趁敌国衰弱之际再以举国之力发起报复。吴国伐楚,阖闾准备了十余年时间,然后趁诸侯纷纷背叛楚国时,发动了全面攻击;越国灭吴,勾践卧薪尝胆二十二年,在吴国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之际,才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可无论是阖闾伐楚,还是勾践灭吴,他们所采取的休生养息政策都是“人治”手段。一旦“人亡”,就非常容易“政息”:勾践能不吃山珍海味,他的儿孙能做到吗?勾践能不听靡靡之乐,他的儿孙能不听吗?勾践能长期坚持与民同甘共苦,他的儿孙能坚持做到吗?勾践能十年不收民众赋税,他的儿孙还能免征赋税吗?吴王阖闾生前,食不甘味、朝夕勤勉、乐于听谏;可吴王夫差在复仇后,却沉湎声色犬马、好大喜功、刚愎自用——阖闾父子执政风格差异如此之大,勾践又怎能保证后世不会遭遇人亡政息的危机?

人亡政息,就是国家缺乏制度性建设的最大弊病:所以,贤明国君执政时,国家就强大;平庸国君执政时,国家就迅速陷入衰退。在战胜强敌迅速崛起之后,吴、越两国都没能进行制度性改革,让两国先后掉入人亡政息的陷阱,当然难以获得持续性发展。

所以,吴、越两国在称霸后又很快被他国所灭,犹如反掌之易,岂不属正常之事?

}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后灭吴雪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历代与之有关的诗词非常多,其中颇有佳作。而李白的这两首诗尤其让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后灭吴雪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历代与之有关的诗词非常多,其中颇有佳作。而李白的这两首诗尤其让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高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 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今天, 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 心中理想的。 (板书课题)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 ,记述越王勾践与 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国语》 《国语》......

《勾践灭吴》..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侯朝晖 教学目标: 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

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 勾践灭吴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 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

文章叙事平实清晰,有选择地叙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 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画了勾践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 塑造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译文】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

以下《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勾践灭吴》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 父兄昆弟及国子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

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 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

** 勾践灭吴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越王勾践退守到...

勾践灭吴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

1 【背景】 勾践灭吴(文学院*中师一班*李昌林) 前 496 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 494 大败越兵,越几亡。越王勾践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外示弱求和于吴,内取 十年生聚、富国强兵之策,终于......

勾践灭吴全文翻译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一必修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 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 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

勾践灭吴翻译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 “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

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复仇雪耻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但是怎样记述...

三败吴国。 词语:雠更吊卑事广运帅蕃饩絜摩厉辍节亿旅进旅退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 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 历中,我们可以......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热爱生命吧!我的朋友。《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生命如火,照亮我们一生;生命如霞,使我们朝气蓬勃;生命如花,使我们嗅到她的香味;生命如诗,一首首使我们有所感悟。珍爱生命诗歌朗诵篇一《热爱生命》当我黑亮的眼睛闪耀在黑暗中却被黎明刺瞎了视觉神经我依然会用干瘪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写下热爱生命当沙漠的黄风吹裂了我的双唇我依然用滚烫的泪珠在金黄的沙地上写下

热爱生命,才能在这个绚烂的上世界绽开了生命之花完整自己的人生。热爱生命诗歌朗诵稿篇一热爱生命请热爱生命,珍贵的人请接受我这衷心的称呼——珍贵的人这称呼并非只献给——官员、富人、才子、明星它献给这世界上所有生而平等的人——穷人、流

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让我们热爱与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热爱生命》如果你选择放弃成功便是一片孤迹如果你没有勇气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你热爱生命远方的黎明会更美丽既然选择坚强便坚持到底也许远方的美丽很遥远既然目标是远方留给天空的只是彩虹但,只要热

热爱生命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我们也应该像食指那样,永远热爱着生命。食指的诗《热爱生命》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地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我下决心: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热爱生命诗歌篇一我不去想生命的这个过程赋予我什么样的使命在人生这条路上的悲喜我不去想在季节的春天让希望种在泥土发芽洒下和风细雨的亲密热爱生命在春天扬起希望我不去想在季节的夏天酷热的太阳挥洒汗水

生命是伟大的,它就像扎根在边疆的白杨树,可以抵挡风沙,保卫着我们前行。热爱生命诗歌朗诵稿篇一默默的领受一切默默的体味一切象一只蝴蝶象一只鸟不让季节的痛打碎生活的从容不让梦境碎裂的痛苦打破世界的淡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每天早早的起床跑步踢腿跳跃打拳不管寒天酷暑从不间断火热的情感不断发酵成日子深处对梦想

对联讲究对仗,对仗是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的表现力。春节对联篇一: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 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万物的心 林清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朗诵技巧:“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l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国终能灭吴的原因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