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产后现场访问和调查询问的区别会询问你生过几个孩子吗?

川普政府发布“公共负担”新规影响有几何?

经过一年的酝酿,川普政府星期一正式公布了“公共负担”新规,10月15日起就将生效。从此,那些在一定时间内领取过公共福利的移民,将被视为“公共负担者”,可能被驳回绿卡或部分签证的申请,包括游客、学生、短期工作、短期探访等等,当然,受限最大的可能还是绿卡申请。

}


个人与社区的共生式转型

孩子只有女性能生,该怎么平权呢?

「怀孕」、「生产」确实是大部分女性特有的生理机制。但无论是卵子与精子结合的自然现象,还是孩子出生前后大大小小的家庭与社会事宜,女性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唯一的义务劳动者。

生育是伟大的社会贡献,是一切人类传承发展的源头。然而在性别不平等的历史进程中,「自己想要什么」、「人生有多少种可能」、「如何与疲惫、愤怒、自贬的情绪共处」等等(准)妈妈们面临的问题,无不要让步于家庭或企业的需求与稳定。

这不是男性群体、也绝非具体哪一个人的错。男性如何学习关于「聆听」、「奉献」的重要性;政府如何引导、激励企业去回馈而不是处罚「员工怀孕」的可能性;社区如何帮助妈妈们解决困难——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都需要反思: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女性,都不得不面对生育惩罚。

「可能成为母亲」这件事,让我们承担的真的是太多了。 初入职场,我们就需要立刻面临来自职场、家庭的花式双打。

左滑一下(下方图片),切换 人生



一面是领导看到 年青劳动力 可塑之才 的殷切期盼,一面是爹妈对于女儿未来 子孙满堂 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我们还没学会制服刁蛮客户的「降龙十八掌」,就先学会了在父母和领导的夹缝之中「打太极」。


工作踏上正轨,来自同事因怀孕被撤离项目组的小道消息却让我们常常胆战心惊。「晚几年再生」似乎成为了女性职场的必备修养。与此同时,来自家人的不满也产生了,在家庭聚会的时候,我们总是竭尽全力展示作为妻子的贤淑,生怕一停下来就会被问未来的「生育计划」。

有时候「生育计划」真是比「计划生育」还要让人苦恼。



尽管心里一万匹羊驼呼啸而过,我们也只能在每次听到这类话时,心里底气全无也要换上早已准备好的面具和措辞,佯装信心十足:「早就在计划中了呢」。


终于,要迎接这个新生命了!

身体越来越重,工作的压力也没有减缓,还有心里的激动与期盼,真是度日如年! 听闺蜜说她工作到待产前一刻,之后40天就复工了,要不要这么拼?



望着这个皱巴巴的小东西安详的睡着,我暗暗发誓,要把所有的爱都给到她。

最开始的日子确实难熬。每隔两个小时的喂奶让我彻底昼夜颠倒。当然哺乳是很甜蜜的。她哼哧哼哧寻找乳头的样子,喝饱后满足的睡相,我会永远记得这些画面。

腱鞘炎、乳汁淤积引起的硬块、怀孕期间加重的痔疮...…一系列挑战随之而来,身体上强烈的不适让原本以为会轻松惬意的产假变得难熬。 站在镜子前看到走样的身体,因为睡眠不足导致的 困倦,让精神也逐渐开始崩溃。

孩子咯咯的笑声成为了新手妈妈平凡日子里唯一的慰藉。


果不其然,怀孕生子远不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坎,最多是一座小土坡罢了,喜马拉雅的攀爬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每天都在情绪爆炸的边缘试探。



一边是难搞的客户经理,一边是还没熟练处理的屎尿狗屁。崩溃大哭不是一个选项。但家人朋友们时而的一句「都是这么过来的」,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我曾也是发烧冒大雨,提着鞋光脚去送文件的硬核少女,真的是我变脆弱了吗?


床头灯下宝宝均匀的呼吸声,是我们最深刻又心酸的记忆。加班归来的夜晚,只能通过家人的转述了解娃今天又新学了什么东西,额头上印上轻轻的一个吻里藏着作为母亲的内疚和不安。



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让老公动起了劝我做「全职妈妈」的念头。

话刚开口就被我打断:「你怎么不辞!」大哥,我也是有事业追求的人,凭啥一说牺牲自我回归家庭就理所应当是我呢?

老公哂笑着摇摇头,不再明摆着劝我离职,只是会假装无意地分享有关「缺乏陪伴导致孩子说话晚」的营销号文章在家庭群里。 主动劝说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婆婆肩上: 「你这样太不着家」


娃终于上幼儿园了,原以为可以喘一口气,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明明留了老公和我两个人的手机号,为什么电话总会先打到我这里呢?



「马上」成为了我口吐芬芳前说的最多的一句,见到老师和客户还是得收回芬芳之语,点头哈腰,这两位我一位都惹不起。

成年人的愤怒有时候来的很简单。

老公对孩子说一句「去找你妈」,就能让人揭竿而起。

被迫点满的吵架技能,在公司和家里都得到了充分释放,对组里新人生气和对老公生气似乎成了每日的必备项目。



「女人都是这样」、 「她那种母夜叉你可别去惹」、「哄哄就好了,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 孕后的情绪波动成为了一种原罪,总会被有意无意地归拢为「生完孩子脾气不好」。

但那些本就应该完成的工作、那些柴米油烟的生活造就的家务,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专属于我的「分内之事」?

自责的情绪,贯穿家庭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学校见老师,作为总是缺席家长会的家长,只能凭借真挚的眼神和绷紧的成标准弧度的身体表示歉意。在公司见老总,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只能用「一次疏忽」来掩饰多重负担下的精力不足。



每次看到网络中爆出的「妈妈典范」,脑海中就会响起自我否定的声音「是不是我做的还不够好。」


不同于职场女性,也有一部分女性选择回归家庭。她们原本挤满了工作日程的时间表,变成了充斥着生活琐碎的待办事项。



工作对家庭的贡献是可以量化的,这个月我拿回多少就是多少。但是从早忙到晚的家庭工作好像是隐形的一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带娃忙活一整天,晚上等到老公回家,累积的心声却不能一吐为快,说多了免不了被嫌「唠叨」,甚至还会被埋怨「闲得慌」、「没用」、「怎么给孩子做榜样」。

每每这个时候总想大喊一声「老娘不不干了」,但如果我不主动承担家务、照顾孩子,还有谁能指望呢?

这个社会强加给女性太多的刻板印象。



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

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会有人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的本分,天生如此,没什么好抱怨的。

回到最开始的那一个问题:孩子只有女性能生,该怎么平权呢?

性别平等从来都不是一刀切的、强制性的「标新立异」。对于生育这件事,生理性的怀孕、生产只是重重难关的一隅。能生孩子的标签之前,女性首先是她们自己。无论产前产后,或者不打算生孩子、亦或者打算生很多的孩子,女性自身的需求为何被习惯性地忽视、甚至被弱化为不值一晒的「无病呻吟」?我们如何能改变现状,减轻生育惩罚对女性的阻挠?

明天,我们将继续探讨生育惩罚的问题。

至于现在,或许我们能起码达成这样一个共识:

社会的进步是要让更多人幸福,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被尊重选择的权利,期待有一天,女性能在不设限的环境中做出自由的选择。


我们搭建了一个线上行动学习(项目式学习)平台,对于在成功学所构建的暴力下喘息的你,行动村是一座陪伴你失败的学校。通过立项、找伙伴、协作、自组织,在行动村上试错与实践,扩大项目影响力规模,获得个人成长地图与个人影响力账户等。

“行动学习的基础设施” 行动村是什么?

如何推动个人与社区的共生式转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场访问和调查询问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