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一下美原油外 汇交 易?

新修订的《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印发

为进一步做好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自然资源部、国家保密局近日印发新修订的《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下称《细则》),对地质资料定密、涉密地质资料标志与保管、涉密地质资料服务等进行了新的规定。

《细则》强调,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细则》适用于地质资料的汇交、接收、保管和利用,增加了涉及工作秘密的地质资料管理规定。

在地质资料定密上,《细则》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地质资料的确定、变更和解除,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据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中央有关机关制定的保密事项范围进行。涉及工作秘密的地质资料的确定和解除,依据自然资源部有关规定进行。汇交地质资料的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有定密权的,应当依法确定拟汇交地质资料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没有定密权的,应当先行拟定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并立即报请有定密权的上级机关、单位确定;没有上级机关、单位的,应当报请省级(含)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在涉密地质资料标志和保管上,《细则》规定,涉密地质资料要按件、按装具标注国家秘密标志和工作秘密标志。馆藏机构应当加强涉密地质资料的著录管理,具备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的涉密数据处理、存储环境。各馆藏机构的主管部门应当保障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所需的人员、资金和环境。

在涉密地质资料服务上,《细则》对借阅复制不同密级的地质资料所需提供的证件材料及相关程序进行了明确,要求借阅复制单位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涉密地质资料管理。(来源:中国矿业报  )

去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率提升6%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显示,2021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率达92.7%,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油气地质资料补交全面完成。

《通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油气体制改革要求,自然资源部组织全国地质资料馆、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等单位和企业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油气地质资料补交,历时3年,于2021年全面完成8921个油气矿业权涉及的358.35万件油气地质资料补交工作,包括成果资料35.52万件、原始资料322.83万件、实物岩心116.09万米,为提升油气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利用水平、支撑油气体制机制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通报》提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持续加强。部省两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加强逾期矿业权地质资料汇交信息清理,2021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率达92.7%,比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管理,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一体化管理体系,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通报》显示,地质资料资源积累持续丰富。2021年,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接收汇交成果地质资料4.12万档,截至2021年底,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成果地质资料馆藏总量达69.48万档,同比增长6.3%。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接收原始地质资料0.61万档、48.31万件,截至2021年底,该两级机构原始地质资料馆藏总量达5.66万档、327.27万件;受托单位共接收原始地质资料223.80万档,累计保管原始地质资料332.33万档,同比增长130.1%。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新增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岩心43.84万米、岩屑2.63万袋、标本0.75万块、光薄片0.71万片、样品114.27万袋(瓶)。截至2021年底,该两级机构共保存岩心291.78万米;受托单位共接收实物地质资料岩心78.05万米,累计委托保管岩心161.67万米。(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与系统开发》出版发行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赵汀教授级高工、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邓颂平研究员等主编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与系统开发》专著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专著是长期从事矿产资源信息化工作的赵汀团队负责的地质调查项目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集成与动态更新”(年)的研究成果,总结了2006年以来两次全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库建设经验,专著出版标志该团队在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标准、技术方法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为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实现全矿种全覆盖全面清库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专著共有62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围绕服务矿产资源管理和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数据体系的建设,贯彻储量新分类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库标准,规范了建设内容、结构、类型、代码、建库方法、质量检查和元数据要求等技术细节,涵盖查明资源与潜在资源数据入库标准,创新性的提出最小到矿体一级的调查数据采集体系,以及基于大数据、GIS、AI等技术构建的多层级数据质量检查体系;中篇为“省级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江苏、河南、河北、广东、辽宁、陕西、湖北、广西等省(自治区)几十位专家分享了国情调查库建库过程中的工作经验;下篇是“系统建设篇”,介绍了团队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个数据库软件“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采集与质量检查软件”、“潜在矿产资源数据库建库系统”和 “矿产资源储量三维呈现系统”。

全书可供地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战略研究等领域的科研、生产、管理人员阅读参考。(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中国矿产地质志2022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4月28日,中国矿产地质志2022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陈毓川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分别致辞。会议由中国矿产地质志领导小组副组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所长陈仁义主持。

会议指出,《中国矿产地质志》主体研编成果已经完成,目前进入验收、出版阶段。这是一部最完整的汇集我国百年勘查成果和成矿规律的矿产地质志,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第一部,其历史文化价值及实用意义巨大。它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开发矿业、发展经济的百年历史,记录了全国矿产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史,也记录了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而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历史,是服务矿业发展、保障矿产资源安全和传承地质文化的重要举措,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重大工程,更是百年中国地质调查的重要文化工程。

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志书评审验收、修改完善、复核和出版发行等工作,采取措施切实保障研编工作顺利完成,保证志书成果和出版质量,打造精品志书。各研编任务管理部门和承担单位要主动担当、加强领导、严格要求,狠抓工作落实,保证出精品。同时要做好总志的汇总研编和探索创新,在矿产资源总结、区域成矿规律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持续投入,凝练出代表国家层次的新认识、新理论,进而推动地质科技水平的进步。

会议要求,要充分利用志书成果数据,统筹资料汇交、志书推广、产品开发、应用服务等工作,做好由研编向常态化应用服务的转变。要坚持“四个面向”,瞄准新发展阶段国家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谋划未来能源资源调查、勘查的主攻矿种与重点地区,为矿产资源勘查部署、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提供资料服务,更好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资源部地勘司有关负责人对省级志书收尾工作提出要求。陈毓川院士作了总结讲话。会议还听取了2021年度志书研编总体进展,研究部署了收尾阶段工作安排,开展了志书成果、原始地质资料汇交技术要求培训。

会议采取现场+视频形式召开。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出版社、各省(区、市)研编任务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中国矿产地质志专家委员会、各研编任务承担单位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全国1-5级地下水资源分区完成

全国地下水资源2021年度评价成果日前通过评审。

据悉,地下水资源年度评价是水资源调查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已连续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度评价。

本次评价充分利用近70年的地下水调查监测评价成果,划分了全国1-5级地下水资源分区,在传统的山区采用排泄量法、平原区采用补给法的基础上,探索在不同区域根据水文地质特征选择适宜的简化方法评价地下水资源量。依靠初步构建的全国“1+9+31”水资源调查工作机制,以及全国-流域-省级三级在线评价系统,按照统一制定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规范,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单元评价的基础上,汇总形成了省级、流域和全国年度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以及主要平原盆地和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等问题区地下水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储存量动态变化成果。

在这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组织专家进行的评审中,专家认为,该项成果资料翔实、结论可信,为国民经济统计、水资源确权登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来源:中国矿业报  )

地质云新增6个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积极支撑“地质云”建设,加大实物地质资料科研成果宣传,近日新增发布6个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提供共享服务。

本次新增发布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包括地学科普类产品2个,标准规范类产品4个,分别是钻孔数据库服务介绍视频、全国数字岩心平台资源与服务介绍视频、《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技术要求》(DZ/T )、《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1部分:总则》(DD )、《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2部分:表面图像数字化》(DD )、《岩心数字化技术规程 第3部分:光谱扫描》(DD )。

目前,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总量达432个。中国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将根据各项工作进展,及时发布信息服务产品,宣传科研成果,为“地质云”建设提供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资源。(来源:中国矿业报 )

自然资源部发布矿业权申请(登记)书示范文本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矿业权司获悉,自然资源部政务系统矿业权管理登记在线申报“示范文本”服务已于近日正式上线。这也意味着,今后矿业权申请人办理矿业权登记有了规范标准的示范文本参考,申请人办事将更加方便。

据了解,矿业权申请(登记)书是办理矿业权登记的申请材料之一,相关内容填写不规范乃至填写错误,需要通过补正才能达到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要求。经梳理发现,矿业权申请(登记)书需补正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审批时限。

矿业权申请(登记)书示范文本是依据《自然资源部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规范》而研究制定。文本包括油气与非油气矿业权的新立、延续、保留、变更、转让、注销等19种登记类型,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的原则,对所有申请登记类型的具体填报事项填写,逐一作出明确示例,为申请人提供了规范性的示范文本,更好地服务矿业权申请人办事,减少补正,缩短审批时限。矿业权申请人可通过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矿业权管理登记在线申报”“矿业权登记申请”在填写矿业权申请书时参考使用。(来源:中国矿业报 

《青藏高原深时古生物地理和古地理演化》三古专辑出版

青藏高原的深时演化涉及了从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直到新特提斯洋的复杂变化过程。青藏高原相关地学的研究的对于人们深入开展特提斯古地理重建、矿产资源勘探、生物演化、气候变化等众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青藏高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前沿热点地区。

为展现在特提斯演化方面各学科取得的研究进展成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以春研究员和郄文昆研究员,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研究员、吉林大学范建军副教授、以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宋培平副研究员合作,近期在国际地学SCI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lateau》的出版。该专辑共收录了地层古生物、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古地磁研究等共计21篇文章,并从多学科角度展现了青藏高原深时特提斯演化的复杂过程。

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特提斯洋呈现多个分支复杂演化的过程,其中青海拉脊山一带发现了寒武纪(521-510Ma)的火山岩,其较正的εHf(t)和εNd(t)值指示该火山岩形成于南祁连洋中的洋岛环境(Fu et al., 2022)。西藏安多一带的花岗岩的年龄也在500Ma左右,但基本显示为负的εHf(t)和εNd(t)值,表明它是由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于冈瓦纳北缘而形成的(Hu et al.,2021)。同样,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一带中晚志留纪的牙形动物群研究也揭示它具有较弱的古生物地理特征,表明洋流对它们的分布起到了关键作用(Chen et al., 2022)。以上这些研究表明,在早古生代时期,可能存在原特提斯洋的多条分支洋盆,并且广泛发育俯冲带和洋流。

(2)古特提斯洋在青藏高原上有多条缝合带,如羌塘地区的金沙江缝合带、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以及拉萨地块南部的松多带。Qiao L.et al.(2022)研究了青藏高原上多个块体石炭纪腕足的古生物地理,揭示了从早石炭世Visean晚期开始,北羌塘和昌都地区与其它冈瓦纳北缘的陆块就已展现明显的古生物地理分区,这表明古特斯洋沿着龙木错-双湖带正在扩张。Qiao,F.et al.(2021)通过研究北羌塘地块上的二叠纪地层,揭示了上二叠统和下伏地层的巨大不整合带;同时,北羌塘盆地也发生了翻转;并提出北羌塘-思茅-印支地块和华南等旋转碰撞的新模式。松多带是近年来在西藏发现的重要榴辉岩带,它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时期的一个洋盆记录。Xie et al.(2021)研究了该带中松多组中的物源,认为其物源来源于中拉萨,因此提出松多组是在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松多洋盆向北俯冲的条件下形成。这些研究总体表明石炭二叠纪时,伴随着龙木错-双湖古提斯洋的扩张,北方陆块逐渐汇聚,而南方的各陆块相继从冈瓦纳北缘裂解。

(3)中特提斯洋以班公湖-怒江洋为代表。洋盆的打开时间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本专辑中,在南羌塘发现的空谷期牙形类Sweetognathus-Mesogondolella组合和类Neoschwagerina simplex等都揭示与拉萨地块的显著差异性(Yuan et al.,2022);同样,物源的研究揭示了南羌塘上二叠统的物源曾发生过明显的转变(Fan et al., 2021)。这些研究共同表明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在早二叠世。同样,班怒洋的关闭时间也是长久以来备受争议。比如,班戈一带北拉蛇绿岩的研究揭示安多地块可能和南羌塘地块在中侏罗世就开始发生碰撞(Tang et al.,2021);拉萨地块西部日松组中古地磁的研究则揭示了在早白垩世时(120Ma),拉萨地块位于北纬22.5°± 2.2°,和当时的南羌塘地块已没有了差异性(Wang et al., 2022)。同样,班戈一带下白垩统多尼组的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它形成于拉萨和南羌塘碰撞的前陆盆地环境(Zhu et al., 2022)。Wang et al.(2021)报道的日土和尼玛地区早白垩世的埃达克岩,表明在110Ma左右,拉萨和南羌塘的碰撞形成的隆升高度可能要超过4000米。从狮泉河至永珠,断断续续分布着蛇绿岩,但这个带的研究争议很大。本专辑中,Wu et al.(2021)研究了狮泉河和古昌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148-144 Ma)的火山岩,地化特征显示它可能来源于洋盆的向南俯冲。同样,Zeng et al. (2022)研究了中仓和拉果错一带白垩纪Aptian期的浊积岩,研究揭示中仓地区的物源和南羌塘地块相似,而拉果错地区的物源却与拉萨地块相似,证实以纳木错-狮泉河代表的洋盆至少在早白垩世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洋盆。但Lai et al.(2022)基于那曲盆地拉贡塘组的沉积和物源研究认为中拉萨和南拉萨向那曲盆地提供了物源,即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并不存在狮泉河-纳木错洋盆。由此可见,在班怒洋关闭时间的科学问题上,依旧存在较多争议。

(4)新特提斯在西藏是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代表的洋盆。同样,它的打开和关闭时间也存在较大争议。Ju et al.(2021)曾基于拉萨地块有孔虫Shanita的发现,综述了全球的Shanita-Hemigordiopsis组合,认为它的分布是受新特提斯洋流控制,提出新特斯洋打开时间早于中二叠世。到了中生代,随着新特提斯洋的扩张,广泛发育蛇绿岩(Zheng et al.,2022),而洋盆的加深也促进了放射虫的发育,在新特提斯区域广泛发育放射虫Cecropsseptemporatus带(Cui et al., 2021)。Peng et al.(2022)研究了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下白垩统的火山岩,年代约为135-130Ma。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它代表了Kerguelen地幔柱的形成,促使了东冈瓦纳的裂解。Wei et al.(2021)在雅江东段发现了弧前盆地沉积,并认为它与日喀则弧前盆地中南木林组相似,表明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的俯冲过程中,在拉萨地块南缘广泛发育弧前盆地。Ma et al. (2022)研究了林周盆地上白垩统红色的古地磁,研究揭示在70-91Ma时,林周盆地位于北纬12 ± 2.6°N,表明当时亚洲南缘方位是WNW-ESE。

总之,本专辑汇集了青藏高原研究中诸多前沿科学问题,也呼吁在后续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过程中,应该运用多学科综合开展集成性系统研究。(来源: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地壳流体的重力监测取得新进展

寻找可靠的地震前兆是世界科学难题,也是国内外地震学家不懈努力的目标之一。重力场的静态异常特征与动态时间变化可以为研究深地壳结构与性质提供重要的物理场信息。许多大地震在大范围的孕震区产生了高达数十微伽/年的重力信号变化,然而这些微重力变化信号的物理机制不明。大陆地壳10公里以浅普遍存在着以水为主的流体(简称地壳流体),地壳流体向浅部侵位可能引起上述微重力变化信号(e.g., Chen et al., 2016; Chen et al., 1979),但是地壳流体侵位怎样改变重力场以及能否引起可监测的重力信号变化尚缺乏深入研究。基于上述科学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刘向冲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石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邢会林教授通过数值模拟实验评估高压地壳流体侵位至地下10公里后所引起的重力变化信号,得到如下结论:

(1)深部高压流体侵位会使上地壳流体密度升高,在10年内产生重力场正异常。其中,流体压力是产生重力场变化的主要变量,温度的影响较小。

(2)深部高压流体侵位后的最初2-3年重力场变化速率非常快(>3 微伽/年),之后重力场的变化快速减小;流体侵位的最初1-3年是最佳的观测窗口,因而有必要提高重力观测的频率至≥1次/年。

(3)深部流体侵位引起的重力场变化与临近源区的岩石渗透率、孔隙、流体的规模、盐度与初始温度成正比。故大陆地壳的初始地质条件和深部流体源区的地球化学演化过程都会影响深部流体侵位引起的重力场变化。

图1 等温流体密度与压力的关系

等温流体密度随压力升高而升高,随盐度变大而升高。Phydro代表10公里深的静水压力,Plitho代表10公里深的静岩压力。流体密度后的百分数为相对于纯水在Phydro条件下的密度增量。

图2 地壳深部流体侵位引起重力信号变化示意图

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U1939205)等项目的资助。(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关键矿产、战略性矿产厘定,对我国资源安全的作用有多大?

今年以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陆续发布了新一批关键矿产清单,对原有清单品种进行了调整和增补,以应对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海外资源依赖度的提升,以及全球初级原料生产集中化、贸易争端、资源民族主义、地缘冲突等带来的矿产资源供应中断风险。

笔者在厘清主要国家关键矿产界定,制定背景、目的和清单差异的基础上,谈谈我国在金属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策略上主要的思路。

关键矿产、战略性矿产厘定

不管是关键矿产,还是战略性矿产,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从安全、战略、经济、产业等角度出发,提出的对本国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的矿产或材料。

Resources),主要是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概念。按照美国的《能源法》,将关键矿物定义为:1.对美国经济或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矿物、元素、物质或材料;2.其供应链容易受到中断(包括与外国政治风险、需求突然增长、军事冲突、暴力动乱、反竞争或保护主义行为以及整个供应链中的其他风险相关的限制);3.在产品制造(包括能源技术、国防、货币、农业、消费电子和医疗保健相关应用)中发挥基本作用,对美国的经济或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在加拿大颁布的关键矿产清单中,将“关键矿物”定义为:一是对加拿大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二是加拿大向低碳经济转型所必需;三是为其合作伙伴提供可持续的关键矿物质来源。

2016年,我国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将石油、天然气、铁、铜及晶质石墨等24个矿种(组)列为战略性矿产,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战略性矿产目录。从《规划》中的涵义来看,“战略性矿产”是指对国家的经济、国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矿产资源,或者并同时是我国优势资源可以调控国际市场的矿产,或者并同时是我国资源短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矿产。由此可见,我国的战略性矿产概念与西方提出的关键矿产有相同之处,也伴随着中国的特色。另外,根据矿产资源应用领域的不同,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将战略性矿产细分为战略性新兴矿产(依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矿产、新材料稀有矿产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关键矿产清单情况

早在2008年,欧盟委员会就启动了原材料倡议(RMI)。该倡议旨在通过“供应多样化”“减少各个方面的依赖性”“寻找稀缺原材料的替代品”来保障“非能源原材料用于欧盟工业链和社会发展”的目的。RMI首先行动之一,就是在欧盟建立关键原材料(Critical Raw Materials)清单。第一份清单于2011年公布,之后每3年更新一次,用以定期评估欧盟原材料的关键性。该关键矿产清单被认为是对欧盟具有高度经济重要性和高供应风险的原材料。2011年的第一次评估确定了14种关键原材料,在之后的每次评估中关键原材料数量都有增加。2020年,关键原料已增加至30个,其中,2020年新增加的关键原料为铝土矿、锂和钛。

该报告指出,对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电池,到2030年,与目前整个欧盟的供应相比,约需要增长18倍的锂用量和5倍的钴用量;2050年,需要增长近60倍的锂用量和15倍的钴用量。对用于永磁体的稀土的需求,如电动汽车、机器人和风力发电机等,可能会增长10倍的用量。另外,报告指出,这些关键原材料对于塑造欧洲的数字化未来同样至关重要。据研究表明,欧盟为确保全球数据领域提供数据存储,到2025年对稀土钕的需求可能增长120倍。

日本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稀有金属保障战略》,考虑到不同矿种的勘查开发状况、技术研发进展、工业需求动向等,将钨等31个矿种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矿产。目前,日本已有的保障稀有金属稳定供应的战略重点包括:保障海外资源、回收利用、开发替代材料、储备等4个方面,该国以综合战略解决稀有金属资源供求两方面的问题。

Resources)清单,其清单制定主要依据原则,一是全球生产集中在可能无法继续或不愿继续向美国供应的国家的商品,二是对外依存度高的矿产,三是对美国经济十分重要的制造业所需原料。2022年2月22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了新的50种关键矿产目录,与2018年的清单相比,新增了20种关键矿产、剔除了5种关键矿产。新清单中的大部分新增关键矿产是将稀土元素和铂族元素拆分为单独的条目,而不是将它们作为“矿物组分”包含的结果。此外,该国2022年的关键矿物清单将镍和锌添加到清单中,同时去除了氦、钾、铼、锶、铀。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发布的关键矿产清单更新了关键矿产清单评估方法——通过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单点故障(SPOF)三种途径确定关键矿产清单。定量评估是基于最新发布的“评估美国制造业供应风险方法”,生成初始关键矿产(CML)的原始指标,并建立了基于客观标准的定量阈值,以确定应建议哪些商品列入关键矿产(CML)。评估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破坏潜力(即生产国的政治稳定性、安全性、基础设施的充足性、贸易壁垒、法规、税收等等因素),二是贸易风险(即进口依赖性、表观消费、对外依存度等等),三是经济脆弱性(即在本国制造、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的金属,如新能源汽车等)。定性评估,主要针对缺少必要数据的矿物元素,如稀土矿床(铒、铕、钆、钬、镥、铽、铥、镱等金属),就是采用了定性评估方法。单点故障(SPOF)具体而言,就是在其原材料供应链上存在单一国内生产商的矿物商品,即被确定为具有单点故障(SPOF)的可能,并自动推荐列入CML,2022年清单中新增的镍就是通过单点故障(SPOF)自动列入目录的。

2022年3月16日,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2022年关键矿产战略》,该报告是在2019年公布的第一份战略的基础上制定的。更新后的《战略》旨在实现稳定的供应、主权能力以及区域就业和增长,使澳大利亚到2030年成为全球关键矿产强国。这份报告涵盖了26种关键矿产,其中包括锂、镓、钛、铬、锰、钒、钴、钨、铋、锑、镁、铂族金属、铌、钽、铍、锆、稀土、钪、锗、铟、铪、铼、氦、石墨,以及新增的高纯氧化铝和硅。为应对生产、加工和精炼的技术挑战,以及管理关键矿物行业的可持续性,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一是通过政府投资帮助相关项目更早落地实施,以降低项目风险,其中包括建立关键矿产基金来帮助与关键矿产战略相一致的项目融资;二是创造有利环境,研发行业标准和认证,以不断建立竞争优势,并承诺在3年内投入5000万澳元用于建立虚拟国家关键矿物研发中心;三是加强国际伙伴关系,强化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印度和欧盟成员等主要国家的关系;四是成立关键矿产促进办公室,以提供国家政策和战略建议,并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我国战略性矿产提出与制定

资源安全始终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早在2002年,陈毓川院士将战略性矿产界定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必不可少,而国内不能保证的矿产资源及可影响国际市场的矿产资源。2016年,我国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成为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也体现了国家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高度重视。《规划》中提出“建立战略性矿产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预警指标、安全临界值及综合评价模型,系统开展国内外矿产品供需和资源形势分析,强化应对国际重大冲突资源安全预警能力;建立战略性矿产监测预警报告制度,支撑政府决策,引导行业发展,加强政策储备,建立风险处置预案,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我国战略性矿产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重视战略性矿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通过加强战略规划、战略性矿产目录、形势分析与预警、经济技术与生态评价、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信息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战略性矿产的安全稳定供应,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等。

由此可见,关键矿产与战略性矿产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给出不同界定的动态概念。但一般来说,影响或制约一个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紧缺矿种,会被认定为关键矿产。

提升我国资源安全与保障策略的思考

1.西方国家制定关键矿产清单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从西方国家制定关键矿产清单的总体思路和原则看,主要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资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安全战略需要和资源领域竞争格局变化,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战略储备做出统一规划;二是关键矿产清单的制定是建立在系统分析、科学评估基础之上的,综合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本国发展战略定位、新兴产业应用潜力、产品可替代性等因素,甄选出关键矿产,为其本国战略调整、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协调提供决策支撑;三是依托科技创新引导需求,通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减少对稀缺矿产品的实际消耗,缓解关键原材料供给的长期压力;四是注重运用全球矿产资源治理体系和相关标准的制定,设置准入门槛,为其本国资源供给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五是强化同盟和资源所在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展资源供给渠道。

2.全球关键矿产开发与供给新趋势、新苗头

一是产业链条本土化。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资源价格的上涨,资源民族主义情绪在全球范围抬升。一些资源所在国,如智利、刚果、秘鲁、印尼等国家资源开发政策正逐步转向。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情绪在全球矿业市场最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就是增加各类税收政策及产业链本土化。而产业链本土化将是疫情后全球矿业投资的大趋势,在镍和锂资源开发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二是资源安全与能源安全并列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1月1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海外利益安全保护。”这是首次把矿产安全和能源安全并列提出,意味着矿产安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全球范围内向清洁能源转型引发的战略性矿产供需矛盾凸显。

三是全球各类资本对关键矿产,尤其是新能源金属的矿产资源追逐愈演愈烈。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主要新能源矿产(锂、钴、镍)项目并购数量为321宗,同比增长154.76%;交易额为67.4亿美元,同比增长896.50%。全球锂矿并购项目数量为168宗,同比增长290.70%;交易额为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1.26%。全球钴矿项目并购数量为15宗,同比增长87.50%;交易额为2.4亿美元,同比增长423.69%。镍矿项目并购数量为138宗,同比增长84.00%;交易额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416.71%。

3.提升我国资源安全与保障策略思路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对关键矿产的控制重视程度和相关行动也空前一致。在矿业市场阵营化、集团化、本土化、区域化被进一步强化的背景下,我国在资源安全保障策略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从顶层设计发力,全力保障资源供应和产业链安全。将战略性矿产纳入中央及地方财政公益性、基础性调查规划中,有针对性地加大铜、镍、锂、钨、锡、锑等矿种的勘查投入,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二是实施资源多样化进口,降低供应风险。当前,我国大宗金属原料进口来源过于单一,2021年我国的铝土矿进口约有51%来自几内亚,铜精矿进口60%来自智利和秘鲁,80%的镍和钴资源分别来自印尼(镍)、菲律宾(镍)和刚果(钴)。因此,建议充分利用我国部分战略性矿产的产业链条和技术优势,深度参与资源所在国的合作,延伸当地产业链条。同时,积极与我国周边国家开展实质性地质调查合作,通过科学谋划双边矿业领域合作蓝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另外,要加快研究再生锡原料、再生钨原料、再生钴原料等进口原料标准制定工作,打通优质再生原料的进口堵点,实现多样化进口各类资源。

三是加强国内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再生利用水平。相较于大宗有色金属原料而言,我国在镍、钴、锂、钨、锡等二次资源利用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差距。因此,未来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提高电子废料分解和再生回收水平。

四是适度扩大储备规模和储备种类,统筹谋划国家储备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和骨干企业统筹兼顾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进一步保障全产业链的供应链安全。建立战略矿产清单制度,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在深入分析战略性金属主要终端应用、产品用途、可替代性、高端领域需求量以及前瞻应用领域基础上,定期更新清单。研究矿产地储备机制,尤其是推进钨、钼等战略优势矿种的矿产地储备。

五是突出资源外交,建立投资保护机制。海外投资通常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风险较大。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把“走出去”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政治、经济外交活动重要任务目标加以考虑。在外交活动中,尽量争取以政府名义与资本引进国签订投资保护协议,在双边、多边自贸协定中突出投资保护条款,以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获得与对方国家的同等待遇,防止经济摩擦危机和投资风险。

六是加大战略性金属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要重视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的带动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带动创新体系转型升级,在充分结合我国产业链和市场优势的前提下,通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引导下游产业发展,降低短缺资源的供应压力,强化优势资源市场引领。(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

2022年第一季度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压力,高通胀促进国内采矿业利润大涨。俄乌冲突爆发,引发全球对世界经济衰退担忧。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石油、天然气、主要粮食品种和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约20%,石油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的10%以上,所以俄乌冲突会冲击全球能源供给;俄乌冲突的持续还将导致全球镍矿等金属及化肥出口供应断崖式下降,推升全球通胀水平,由此抑制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和投资。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析预测,俄乌冲突最终将导致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并提高通胀率2.5个百分点。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保持5.5%左右的目标。俄乌冲突以来,我国PPI持续走高,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开始显现。2月以来,全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扩大,众多城市的封闭式管理导致国内需求与供给同时出现收缩,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0%,增速较2021年12月回升0.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1.3倍,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其中,受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煤炭价格同比涨幅较高等因素推动,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采选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60倍和1.55倍;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采选业营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5.3%和7.8%。

全球有色金属勘探预算进一步增长,勘查活动指数保持高位。2021年全球有色金属勘探预算从2020年的83亿美元增至112亿美元,同比增长35%。标普全球市场财智预计,2022年全球有色金属勘探预算将同比增长5%-15%(图1)。

图1  2001—2025年全球勘探预算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标普全球市场财智)

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保持高位稳定。2022年1—2月,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基本保持在137左右,与2021年2月的139同比略有下降。2022年1—2月,全球金属价格连续2个月上涨,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公司的金属价格指数从173升至176,金属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其中金、银、铂、铜、镍、锌和钴七种金属的价格指数上涨,钼的价格指数不变。受此影响,矿业股市市值创近10年新高,2022年2月,矿业行业前100家公司的总市值增长了10%,达到1.92万亿美元。(图2)

图2  2020年以来全球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标普全球市场财智)

初级和中级勘查公司融资总额在创纪录低点后略有回升。全球初级和中级公司的融资数量在2022年1月“自由落体”创纪录低点后,在2月份出现反弹,从1月的107笔增加到157笔,增长了47%,2月共筹集资金10.5亿美元,比1月的8.65亿美元增加了21%,但同比增长率低于2021年同期的31%。贱金属和特殊金属的融资都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但是黄金融资在2022年1月创下近两年的低点后,2022年2月仅微增3%,融资额为3.072亿美元,相比于2021年2月减少了58%(图3)。

图3  2020年1月—2022年2月全球初级和中级勘查公司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标普全球市场财智)

全球钻探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2022年1月,全球钻探项目数量出现强劲态势,2月份钻探工作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项目数量达到创历史记录的404个,同比增长5.2%;同时钻孔数量同比增加了3.7%,在47个国家完成6106个钻孔。其中,铜项目钻探连续两个月创下57个项目的记录,同比增长5.6%。黄金钻探项目256个,同比增长8.9%;铅锌矿钻探项目21个,同比增长16.7%;贱金属钻探项目7个,同比增长16.7%;镍矿钻探项目同比减少7%—8%,铂族金属项目同比减少1%—2%(图4)。

图4  2020年1月—2022年2月全球钻探活动情况(数据来源:标普全球市场财智)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

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主体工作基本完成。全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作部署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收集各类调查资料共计21万余份;储量数据库清理实现各类矿种全覆盖,实际确定矿区45516个,较梳理前增加1035个;对未利用矿区、生产矿山、关停(闭)矿山、压覆矿产资源等进行调查,其中调查重点矿区23575个,调查重点矿山25144个;对铁、锰、铜、钨等26个矿种的评价结果进行跟踪并更新,对钒、钛、锆、钴、铍等矿种开展潜力评价,圈定1054个预测区;以铁、铜、铝、锰、镍等紧缺战略资源为重点,兼顾钨、锑、稀土、石墨等优势战略资源,圈定313个综合远景区。

自然资源部作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部署。自然资源部印发《2022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对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部署。文件提出,2022年全国将加强1∶5万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和重点区域1∶1万调查工作,组织开展国产陆地探测卫星在地灾防治中的应用实验,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加强群测群防员遴选、补齐、培训和激励等重要举措。中央财政支持的17个地灾防治重点省份将在2022年汛期前全面完成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安装和并网运行。根据预测,2022年我国东北、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区在汛期或受较强地震影响期间,地灾将呈高发态势。

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全国地质调查“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明确了11项主要任务。一是持续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对地球系统和资源国情的认识水平。二是加强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全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三是加快推进海洋地质调查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四是开展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支撑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五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地质调查与保护修复,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重大生态问题综合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六是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七是聚焦关键需求,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全力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重大工程建设。八是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为地灾防治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九是深化国际地质调查与科技合作,提升服务国际矿业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十是瞄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力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十一是加大地质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推动地质调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

江苏省地勘单位改革取得新进展。2022年1月,江苏省调整地勘类事业单位:整合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及相关地勘事业单位公益职能,组建江苏省地质局,为省自然资源厅所属正厅级事业单位;整合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局与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重新组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省地质局所属副厅级事业单位;原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下属事业单位一并转隶省地质局。(来源:中国矿业网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管理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油需要交消费税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