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期间为官方献策的公众号文章有哪些

魔方生活服务集团是中国公共租赁业市场规模领先的“连锁长租公寓”运营商,集团业务已覆盖全国20余个主要城市,管理7万+房量。魔方集团从2009年起步,如今已经成为行业内开业规模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集中式长租公寓品牌,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数字化管理为驱动,为新生代年轻消费人群打造舒心的社群生活方式,为精英人士、白领、企业基层员工提供安全、便捷、舒适、友好的租住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作为上海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集中式品牌公寓,魔方公寓在上海市各区的门店数超过100家,服务租客超过5万人。从2020年起,上海加快“一张床”“一间房”宿舍型租赁房源供应,解决一线劳动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魔方集团推出“9号楼”宿舍型公寓产品,主打企业定制,为企业员工提供多人居住空间解决方案。

面临困难和应对总体思路

疫情防控期间,魔方公寓由于公寓体量大、客户群体数量多,因而面临更大的物资缺口问题,包括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等,以及核酸检测压力。同时,公寓“大体量”还导致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此外,应街道要求,魔方集团还承担着感染住户及密接的隔离费用,增加了企业的防疫及运营成本。

在“9号楼”宿舍型公寓的管控中,面临人员密集、公共区域交叉感染风险大等问题,疫情防控和维稳管理的难度十分大。

此外,魔方公寓配合政府防疫工作,积极接收“公寓征用令”。由于此前有同行公寓品牌因为临时征用导致租客被快速迁移,产生投诉,社会面也产生了“长租公寓居住不稳定”等负面评价,因此魔方在接到征用令后,第一时间制定了周密的租客安置计划,与租客并肩,解决燃眉之急。

面对上述困难,魔方集团首先主动向政府和街道寻求帮助和合作,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政企合力,共克时艰。同时,依托企业自身平台的强大内生力,积极发挥企业在社会治理、疫情防控中的主观能动性。在集团统筹层面,在已有的“疫情防控等级管理”预案体系下,针对“住前—住中—住后”各环节均部署了详细周全的管理方案,并抽调全国各地人力资源,确保管理体系的运转;在门店运营层面,设立防疫小组,提倡“因店制宜”门店创新,以维持公寓的正常运维。此外,企业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发挥动员能力,确保短期内实现物资的供应。

1. 门店住户数量大,防疫压力重

①背靠政府,政企协同,争取权益

抗疫初期,公寓面临核酸检测未及时到位的情况。集团主动对接政府和居委会,反复强调长租公寓的“居住属性”及其特殊性,为客户们争取到了相关保障措施及物资。

如9号楼苏州通园路店主动向街道申请将核酸检测点设在公寓门口,方便住户每日核酸。

②实施等级管理,打赢防疫战役

在本轮疫情中,魔方集团高度重视防疫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指令。

在集团高层,同时,企业在进行管理方案部署时,均采用 “战区”等字样,极大提升了企业上下的抗疫决心。

在门店内部,在专业预案管理的基础上,成立防疫小组,针对人口等级、核酸筛查、定时消杀、送餐上门、垃圾分类消毒、安抚客户情绪、客户召回等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事实上,魔方公寓在疫情之前,就一直坚持着常态化防疫工作,较好的防疫基础和管理秩序,为应对本轮疫情封控减轻了不少压力。

③企业内部统筹,力保人力充足

为应对上海防疫压力,保障公寓日常运营,,人员包括集团总部各部门的成员,还有北京、杭州等多个战区的员工。企业员工不畏困难,不惧风险,不舍昼夜,接过了特殊时期上海战区公寓的运营工作。面对公寓/社区感染人数增加导致的工作量激增、门店人手不够、保供物资不充足等问题,志愿者们从始至终坚守岗位,保持着超高负荷的工作,用爱心与坚守力保客户的平安和生活。

2.  物资流通困难,生活保障不足

在全域静默时期,住户的生活物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此,魔方公寓主动联结多元主体,调动多方资源,发挥政府、企业、社群等多主体力量,为维护住户的正常生活出力献策。

①积极联结政府,寻求物资支援

②善用社会资源,保证物资充足

集团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和其他企业共同合作,解决客户生活等基本问题。如再如,门店店长发挥个人社会资源的作用,及时联系了饭店,为住户们解决了吃不上饭的问题。

③集合社群之力,充盈人文关怀

公寓门店内部利用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开展了多样的社群活动,以丰富住户的生活,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如此外,还有等活动。

面临封控期间门店服务人手短缺的问题,等,防疫工作在门店一线伙伴和住户志愿者的管理下变得井井有条,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此外,住户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其他的住户服务。如等,更有住户发动自身社会资源,

3.  疫情严重影响门店服务正常运维

疫情对门店服务的冲击十分大,魔方公寓应对方案包括:

①强化公寓管理体系,确保服务高效高质

在疫情防控时期,首先是做到严格的公寓消杀工作,杜绝安全死角。

其次,努力保持服务高水准。疫情期间,尽管客户的诉求比平日里多出好几倍,管理压力也日益激增,但是魔方公寓始终保持高水准的服务热情和质量。

常态化的服务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4)看房服务:提供线上看房服务,为看房签约提供生活大礼包,并支持“7天无理由退”等服务;同时,为老客回归提供300-500元的优惠券。

(6)留房服务:针对因防疫政策原因封禁的已签约未入住客户。可于活动期内申报享受免费保留房间或免违约金退房,最长可享受免费保留15天(其中含14天封闭管理+1天行程时间)。

当然,疫情中门店仍会经常面临诸多非常态的情况,但凭借员工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得以有效化解。

住户出现紧急疾病时,魔方员工当机立断,及时做出反应,一刻不拖延,积极联系街道,并亲自驾车将住户患者送往医院就诊。面临医院不接诊的情况,员工一家家地陪伴住户寻找医院。

如公寓封闭管理期间,魔方总部的志愿者自愿驾车前往超市为住户购买生活物资。

② 鼓励创新之举,实现因店制宜

各门店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性地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并在实践运行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如9号楼公寓的管理中,

③巧用多重技术,存续日常运维

4.  门店受征助力抗疫,住户不理解投诉多

防疫特殊时期,魔方公寓积极响应政府的征用工作,在24小时内完成了公寓住户的转移,但也因此引发了住户投诉、舆论压力等问题。主要表现为:(1)生活物品的搬运问题,许多“长租”住户在公寓里居住多年,屋内存有许多生活物品、软装家具等,在24小时内进行转移,意味着租户要进行繁重的“搬家”活动;(2)新住处的再寻觅;(3)面临搬家途中的交通物流、感染风险等问题。

政府部门提供了相应的补助,车辆,并在防疫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派遣志愿者协助工作。在此情况下,魔方集团快速响应,提供了如下解决方案:

第一步,在魔方集团总部的快速部署下,一支由门店一线、城市分管团队以及集团高层组成的支持小组成立,紧急商讨搬离和补偿方案,尽一切力量降低对客户的不利影响。

第二步,支持小组对全上海超过100家魔方公寓的空余房源进行盘点和对接,快速制定完成所有住客的搬离计划,补偿方案以及周边可承接房源,同时搬家、物流等资源同步对接

第三步,全员通知+1V1情况说明,缓和住户情绪,短短数小时,住户从怀疑、不满、抗拒到接受、配合、支持,在得知魔方集团为了配合防疫工作而做出的统一安排后,都给予了高度的理解。

第四步,魔方将周边门店的空余房源全部协调完毕供住客择选,直到每个人选到满意的房子。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方向,再开始下一阶段的搬离工作,同时将打包物资分发到户,志愿者连夜进场全力协助收拾行囊。

第五步,帮助住户打包、搬运行李。同时,协调好空房的门店早已做各项接待工作,等待家人的到来。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确保魔方住客可以得到始终如一的服务品质。

此外,面向选择“自寻住处”的住户,魔方给予一个月的租金补偿,并提还押金和租金,以减缓住户的负面情绪,提振对长租行业的信心。

①配合政府公寓征用行动

魔方公寓接受了上海政府的征求要求,有一家门店作为隔离之用。

②协助政府接待特殊独居老人

魔方集团主要基于“等级管理、因店制宜、服务优先、人文关怀”等思路开展服务工作。

集团对常态防疫及城市突发疫情按等级实施管理,形成集团内部“自上而下”的严格防控体系:集团层面,建立“防疫工作组”对防疫工作实施全面管理,针对“住前—住中—住后”各环节均部署了详细周全的管理方案,并统筹全国人力安排,抽调其他战区的志愿者支援上海战区一线;门店层面,在专业预案管理的基础上,成立防疫小组,针对人口等级、核酸筛查、定时消杀、送餐上门、垃圾分类消毒、安抚住户情绪、客户召回等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并且各门店“因店制宜”,创新性地设置特色管理模式,员工也始终保持“以服务为首位”的原则,尽全力满足住户的日常及紧急需求,确保疫情期间服务的高质、精准、快捷。

同时,魔方集团主动借助多主体力量,实现协同治理:主动联结政府,争取防疫资源,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分担社会防疫压力;集结社群之力,注重人文关怀,组织住户志愿者团队及丰富的社群活动,缓解住户负面情绪;善用社会资源,和其他企业平台形成合力,保障物资供应。

此外,为保证企业服务的正常运维,魔方集团借助多重智能技术,开展“在线看房在线签约”等服务,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客户的服务体验。
1. 魔方公寓公众号():气氛烘托到这儿了,今晚就开始…….
2. 魔方公寓公众号():上海48小时,魔方公寓防疫一线的光与热.
3. 魔方公寓公众号():这世界没有超级英雄,只是无数人在同时发光!
4. 魔方公寓公众号():爱有共鸣,来自1200公里外,心有牵挂,只因1200个你我他.
5. 魔方公寓公众号():从黑夜到黎明 不管有多难,跟着那一道光 一起实现梦想!
6. 魔方公寓公众号():“足不出户”下的公寓社交:宅男宅女联结的新型邻里关系.
7. 魔方公寓公众号():现在,你最想听到的消息是?
8. 魔方公寓公众号():我的城市病了,可我依然爱它.
9. 魔方公寓公众号():继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后,又一新的隐藏身份被曝光.
}

今天(4月2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了第100次全员核酸检测。自疫情发生以来,为了让医院正常的诊疗工作不停摆,为了与奥密克戎病毒赛跑,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每天的例行院内核酸检测已成为常规,检验科的工作量惊人。据相关数据,自3月1日起至4月26日,中山医院共完成患者、医务人员、社区居民及保障任务核酸检测137万余人次。

“八个疫情防控小组各司其职,做好预案,处理好防疫与日常医疗的管理,以防疫为第一要务,适度调整、灵活应对。坚决服从上海市统一调配,无条件做好各项任务,及时应对,从容不迫,坚决服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3月14日召开的防控疫情专项院务扩大会议上“下达命令”,也体现了中山医院面对这次形势严峻复杂的疫情的战斗决心和战略方向。

“要筑牢防线,坚持科学防疫,全面落实医院各项防控政策,有条不紊开展医疗服务,将‘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贯彻始终;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关爱一线员工,带领全院职工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抗疫和医疗工作中!”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在会上反复强调“以人为本”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院领导驻院工作、抵前指挥,医院“总司令部”坚持每日晨会制度,根据每天的情况全盘统筹“1+3+X”,即医院总部和三个新冠救治机构及其他临时医疗保障任务等工作,各部门密切协作,把各类问题也做到“日清日结”,保证了疫情防控、常规医疗、急救抢救、核酸检测、定点救治等医疗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院党委先后两次面向医院全体党员、团员及职工发出了倡议书和致全体中山人的一封信,号召大家要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形成齐心协力共抗疫情的全院氛围。

门急诊始终开放,全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边治疗边做核酸,抢救患者生命第一

“患者两小时前突发急性胸痛!”4月26日上午7:30,120救护车从封控小区送来一名68岁男性患者。“患者体温正常!请立即启动应急抢救第三通道!”抢救班护士拿着对讲机迅速为患者开通“生命通道”。不到1分钟,患者已被安置在有隔断措施的急救缓冲区,医生护士早已做好防护,一边为患者做抗原和紧急核酸,一边快速开展胸痛诊治,很快明确患者为ST段抬高的心梗,需立即开通患者闭塞血管。从120抵达急诊,不到半小时,患者已被送往心内科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抢救患者生命第一,急诊医护分秒必争。

疫情之下,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中山医院急诊始终处于开放状态,且保持高位运行。4月25日中午,短短15分钟,急诊就迎来了7部救护车,还有1位由警车运送而来的危重患者。面对急救“井喷”,抢救区医生无法同时接诊如此多的患者,于是急诊台面医生、留观医生、急诊总值班一起紧急支援,处理好患者病情,再继续返回原岗位工作。

近两月,急诊多次单日接诊量超1000,较平日上升42.85%;救护车单日接诊多次超100辆,较平日上升68.33%;抢救室患者多日突破160人,较平日上升23.07%。面对挑战,中山急诊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配人力。面对“连续作战”和“长时作战”,党员、团员带头主动请缨,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和危重孕产妇的救治。

门诊不停摆,率先开设“社区配药门诊”

“我拿着社区居民的几十张医保卡来配药,半天就能拿到所有的药品,中山医院真的帮大家解决了燃眉之急!”中山医院周边小区的志愿者黄先生如是说。

3月28日起浦东进入了静态管理状态,许多患者因无法到医院配药发了愁。中山医院预判到了患者可能面临的缺药问题,当天药剂科、门诊部、财务科、网络中心即召开相关会议,担当起保障广大患者用药的重任。

次日,中山医院率先全市开出了社区配药门诊,每日开诊,坚持至今。为了提高配药效率,中山医院门诊专门为社区志愿者开设了挂号和取药的专窗,凭病史记录由全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医生开药,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病情适当放宽配药时限。为避免取药时发生人群聚集,药剂科会提前告知志愿者取药时段,并创新性地在后台设置了多辆“药车”,分流取药,确保了快捷高效。4月18日,社区配药门诊挂号量达到885人次。

在全域静态管理期间,中山医院坚持门诊血透、门诊放化疗,保障重、大疾病患者的就医需求。门诊化疗每日预约量在100个以上,与疫情前基本持平。随着全市按照“三区”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管理,医院从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出发,自4月18日起坚持所有科室门诊开放,并根据本日就诊人数实时增派医生。为了给医患双方创造安全诊疗环境,医院门诊全面提升了门诊工作人员防护级别,医院还进一步增加环境消杀的频次,每天开诊前、开诊后都要进行所有门诊区域的环境消杀。4月18日不包括核酸检测,门诊量达8095人次。

而对于“封控区”和“管控区”的患者也可以通过中山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在线就诊,长期就诊的慢性病患者可以自助复诊极速配药。医院积极协调,尽量解决互联网医院“送药难”的堵点,近期在徐汇区各方的支持下,互联网医院药品已经可以在徐汇区范围内配送,全市配送药也正在多方协调推进中。互联网医院也支持药品自提。   

近千位医护支援抗疫,实现“1+3”联动救治

除了中山医院总部“主战场”,中山医院已陆续派出近1000名医务人员参与建设新冠救治机构、核酸应急采样等“分战场”。向三个新冠救治机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定点医院、闵行体育馆亚定点医院、徐汇西岸A馆方舱医院,派驻医务人员共711人,包括医生227人,护士372人。党员占比40.5%,成立了三个临时党支部。3月初以来,中山医院负责了两个定点救治(后备)医院和两个集中隔离救治场所的筹建、管理和救治工作(其中原负责的徐汇漕宝路集中隔离治疗点4月10日移交至山东医疗队)。截至4月26日三个机构共开放2657张床位。至今已收治新冠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8837人,出院6278人。

“1+3”总部和三个新冠救治机构进行远程会议

为了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中山医院组建了两支应急储备医疗队共100人。储备院感及核酸采样团队438人和后勤人员800余名。

上海市中心是新冠肺炎救治临时定点医院之一,与近期由方舱转型升级而来的闵行体育馆亚定点医院均主要收治新冠阳性普通型及基础疾病(稳定期)患者以及老年群体,医院配备相应专科医护及医疗救治设施设备。定点医院常见基础疾病学科布齐,一方面确保感染者慢性病治疗延续性,一方面加速转阴。

不久前,在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定点医院会议室,一场线上会诊紧张进行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牵头多学科专家团队,会诊一名93岁重症老人,让患者转危为安。

此次闵行体育馆升级为亚定点医院后,将与上海老年医学中心、中山医院母体医院形成闭环救治。一旦定点医院出现感染者急救需求,将在两小时内启动闭环管理,转至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而作为母体,中山医院疫情以来每天定时专家会诊,对疑难危重症进行最优化治疗方案,竭尽全力发挥中山力量,呵护市民安康。

首批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临时定点医院医疗队和首批闵行体育馆亚定点医院医疗队已持续奋战了一个月。当他们收到可以休整的通知,他们选择“不撤防”。历经一个月的“鏖战”,原本可以得到休息缓解的他们,却向医院交上了“请战书”。

为了跑赢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病毒,本市的核酸采样和检测量激增。中山医院检验科作为国家级实验室勇挑重担,闻令而动,时刻保障各类核酸检测任务。

医院单日最高核酸检测量达16000余管。3月份以来,完成院内临床核酸检测37万余人次,外接保障和社区筛查共67万余人次。

为加快新冠救治机构的建设速度,多少个日夜检验科连续奋战,最快七天七夜完成了定点(后备)医院的核酸检测和临床常规实验室建设,确保检验检测仪器的安装和性能验证一切就绪,保障了新冠救治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让“大白”平安下班,解患者燃眉之急

让感控细节深入人心,为医院防控献计献策

“感控老师,我第一次进舱,有点害怕,你一定要看着我穿脱防护服啊!”

“小吴护士,没问题的!有经验的老师会带着你,我们也会从监控里实时观察,通过对讲机进行现场指导。你在培训时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出舱后再到我们感控室回看、巩固一下。”

在每个中山医院抗疫医疗队的方舱和临时定点医院都有一个特殊的“监控室”,在这里进出污染区的医务人员的每一个防护用品穿脱和各项感控操作被一帧一帧地“定格”观察,确保将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降到最低。医务人员也可以通过“回看”及时总结经验。这种防控带教模式深受前线医务人员的好评。

各个方舱和临时定点医院的顺利运行还需依靠大批的保洁、安保、维修等工作人员。由于他们缺乏医学背景,要保证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全面的基本感控概念,正确做到实际穿脱防护用品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感控组每日无休,除了在培训室滚动、地毯式开展培训,还针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类场景,制作了多套图文提示和在线考核题,利用线上和线下的培训考核方式,力求将正确的感控理念和所有细节深入人心。

几乎所有的日常操作都离不开感控组的指导规范,其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需要科学规范,更需因地制宜。感控组在每个方舱和临时定点医院都争分夺秒,建立了一套适合收治环境的制度流程,让每条制度都有据可循。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潜在感控风险的角落,感控组每天长达数小时在污染区现场巡视督查,对隔离点内各个区域进行检查。

中山感染-感控团队“四处战地”迎难而上,除了隔离点需要“感控开荒”,还需要积极响应各类支援任务,留守成员则以院为家,守好“大本营”。中山医院院感科作为上海市院感质控中心,还承担起全市院感防控指导工作,院感科专家每日还奔波在新冠定点医院的巡回督导中,为守护上海市医疗机构安全献计献策。

当“专车司机”,做“单车骑手”,秒变急诊咨询“接线员”

在中山医院总部住院治疗的患者可以出院了,这本是一个好消息,但是面对市内部分交通停运,外地患者陷入了无法回家的尴尬境地。

“我可以下班后用私家车把患者送到高铁站!”胸外科汪灏副主任医师看到组里的外地老年患者康复后和陪护的丈夫归心似箭,但又苦于无法解决交通问题的时候,他决定当一回患者的义务“专车司机”。在向科室报备相关情况并且确认患者及家属完全符合离沪条件之后,汪医生立即帮助两位老人购买了合适时间段的火车票并和老人在老家的子女电话“交接”,确保他们按照当地防疫规定顺利返乡。第二天下午,两位老人经高铁如愿回乡了。

除了外地住院患者的回家难,部分医务人员由于居住地较偏远,又没有私家车,上班通勤成为了难题。“我可以来上班了!”药剂科吴佳妮气喘吁吁地对同事说道。面对突发疫情和科内繁重的工作,原本打算休婚假的她果断调整计划回到岗位,但由于住在距离医院35.3公里的松江区,又还没有购置私家车,她选择骑行上班。一个娇小的姑娘,背着留宿行囊从松江一路骑行3小时终于到达了位于徐汇区的中山医院,这一“壮举”也带动了更多医务人员加入了骑行通勤的队伍。

随着近期就医需求增大,我院总机咨询电话量增长迅速。“电话间需要增援!”于是,院党委向全院各党支部紧急招募党员志愿者,参与接听急诊咨询电话的工作。招募号召发出2小时内近百位党员主动报名。第一批34位志愿者根据需求完成排班,其中90%是来自临床一线的医护技人员,还包括来自民主党派和团委的热心志愿者。神经内科刘颖医生当天下午立即上岗,持续接听急诊咨询热线,一直坚守到晚上22点,为鱼刺卡喉万分着急的患者、为核酸阳性的肺癌患者咨询的居委干部、尿潴留的发热患者家属等进行电话解答,安抚咨询者焦急的情绪,并沟通协调妥善解决就诊问题。

既要从严从细做好疫情防控,也要全力以赴保障患者救治,这是疫情时期中山医院始终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体中山人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殚精竭虑,守“沪”安全,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市民筑牢疫情防控屏障不懈努力。

}

第一部分 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2020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学校在确保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时代“高教40条”等任务部署,结合教育部、市教委关于民办高校工作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夯实办学基础,强化办学特色,凝心聚力,全面推进学校建设工作。

一、落实四史教育,围绕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一)围绕“四史学习”重要任务,夯实党建与思政工作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习教育工作。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推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初制定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教职工周五学习计划、“四史”学习教育方案,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各基层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做好党员教育。校领导班子集中学习、研讨12个半天,共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培训12期,累计校内参训人员2576人次,党员培训以及党务工作者专题培训实现全覆盖,人均参训达到6次。“学习强国”在党员日常学习中覆盖率达到100%。首次尝试了专题党课的民办高校间的校级分享,“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的首场专题党课,通过网络平台共同聆听讲座人次达1.18万,系列专家专题讲座得到市民办高校党工委的高度肯定。

2.围绕“立德树人”任务,抓好责任落实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强化和落实党委领导主体责任。坚持抓好学习研讨、认真剖析反思,对标对表查找差距和不足。通过制度规范和人员增补,推动学校党组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2020年累计合并、调整党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共9项,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强化党委执纪监督,2020年新增补党委委员3名,推荐纪委书记1名,完成了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统战委员的增选,进一步完善了党委组织架构。2020年学校未发现党风廉政建设负面问题。

3.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抓好组织发展工作。学校党委注重规范党内制度,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着重培养预备党员、逐级加强审核力度,2020年累计发展新党员80人,转正98人。参照入党积极分子答辩模式,对预备党员的学习考察增加答辩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转正的重要评判依据之一。严格要求2019年下半年党校考试不合格的预备党员重修课程,在党员素质上严把关。2020年下半年梳理出台了《上外贤达学院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及操作细则》和图文版《发展党员流程手册》,多次对专兼职组织员队伍进行专项培训,同时通过在企业微信平台的学生事务通,实现发展党员流程、组织关系转接须知等党务基础常识智能问答推送,做好广泛宣传。组织发展等各项工作做到工作有引导、实施有规范、成效有显现。

4.凝聚人心提升服务质量,抓好群团信访工作。2020年工会积极开展教职工医疗保险投保工作,独具特色的“云团建”系列活动,以及六一亲子互动、重阳老同志座谈、业余乒乓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生活,增强教职工凝聚力。团委及学生会不断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协助学校解决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维护师生的正当权益,创建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了保障。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针对信访量增加问题,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相关工作,信访部门耐心倾听广大师生员工的呼声,本着“诉求合理解决到位,诉求不合理解释到位”的宗旨,积极化解矛盾,维护学校利益,保护学生权益,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两手抓、两促进

1.“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学校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了具有贤达特色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探索贤达特点的“三进工作与现行教育教学体系融合”的方式和途径,扩大“三全育人”工作的辐射点和覆盖面,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三年验收工作计划,并纳入了十四五规划。

2.持续发挥“百老团”品牌特色,成立“五老德育工作室”。为贯彻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精神,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和《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2020年工作要点》的精神,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学校2020829日成立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杨怀远、倪豪梅等13位百老成员担任顾问,“五老”为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献计献策,尽心竭力。学校结合“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开展了《讲党史军史故事 筑时代精神丰碑》等5次主题讲座,累计1000多名师生在现场聆听。《一心向党 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主题讲座还通过网络同步线上直播,共计1.2万余人线上收看。

(三)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校党委以“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创新示范项目”为抓手,加强统领和协同,围绕党建思政工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升了学校党建工作的系统性和协作性。在2019年《国之衡器》等六个项目顺利结项的基础上,2020年继续推进围绕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宣传引领、区域共建、样板总支、样板支部、党建带关建等方面,打造360度党建综合平台,相关部门工作结合更加紧密,形成了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1.适应网络新规律,创新思政新模式。00后大学生的网络原住民属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教育引导方式创新的必然性。学生管理服务中心主动适应网络发展新特点,新规律,建立“1+2+1”多层次线上宣传平台,即以“上外贤达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号为中心层,团委、学生会等2个微信平台为紧密层,企业微信“学生事务通”为外围层,明确厘清各层次平台的定位,做好网上思想引领阵地建设,多种形式发布优质内容,积极繁荣校园媒体,打造同学们喜爱、可信的官方媒体平台。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相互支撑的宣传格局,统一宣传出口,形成辐射和联动效应。2020年“学工在线”公众号发布推文136篇,阅读量近4万人次。团学公众号发布推文599篇,阅读量近34万人次。学生会官方微博成功申报中国新青年媒体矩阵官方微博工作室授牌。

2.把握重要时间点,开展相关主题教育。紧紧抓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会议召开、建党99周年、学校第七次学代会召开等重大契机,开展“五四精神,传承有我”“学习寄语精神 致敬抗疫英雄 展现青春担当”“学习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会议精神专题培训”“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团员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

(四)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担当,切实推进疫情防控

学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疫情爆发伊始,学校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立即成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累计召开疫情防控会议18次,专题讨论并决定大小事项共计30余项,并第一时间成立驻武汉疫区工作组临时党支部和海外学生联络组。各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支部通过“学习强国”会议系统,开展疫情防控专题支部生活,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各级文件精神,落实“三会一课”的基本要求,确保全校师生坚定信心、团结抗疫。全校党员响应号召,累计捐款近4万元,党员们还自发向红十字会等机构自发捐款捐物,学校党员捐款率达100%

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根据上级要求不断强化防控工作常态化管理,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校门管控和校园管理,认真落实入校审批、外出备案、健康日报制度。按照市教委的防疫要求,学校筹备了足量的防疫物资,制定了详细的疫情防控预案,设置了隔离观察室,配置了必要的医护和服务人员。有效落实了招生考试、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大型考试及活动的防疫措施,确保了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

二、夯实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办学质量提升

(一)迎评促建强化达标,提升质量优化专业结构

1.落实专业达标评估目标,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专业达标评估工作目标,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水平,2020年外语学院德语、阿拉伯语,商学院法学、会展经济与管理,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学等5个专业于123日接受了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的专家进校考查评估。至此,我校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专业达标评估,共完成了12个专业的评估,占全部22个本科专业的54.5%。根据评估专家意见,学校组织校院两级开展整改工作,各专业和相关职能部门撰写了整改报告。1218日,学校召开专业达标评估整改交流会议,有力促进以评促建工作的稳步推进,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探索新型合作模式,“高本贯通”实现“零”突破。经学校申报、专家评议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核定,2020年学校增设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与我校联合举办的朝鲜语专业中职—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对应中职专业名称为“商务韩语”,学制7年。学校持续进行“中本贯通”项目推荐申报工作,会计学(智能财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商方向)和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推荐申报为2021年“中本贯通”项目。学校“高本贯通”项目申报实现“零”的突破,已联合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组织完成酒店管理、日语两个专业高本贯通项目的申报。

3.紧跟新文科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201910月,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学校紧跟新文科建设时代步伐,踏准时代节拍,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2020113日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内设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新闻学、广告学4个专业,调整商学院内设专业,含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金融学、法学专业9个专业,撤销文化产业与管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筹)。2020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由原来的五个方向调整三个方向。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积极筹备广播电视编导、信息技术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申报的准备工作。

(二)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打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重视拔尖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英才计划”。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制订“英才培养实验计划”,目前共有19名同学入选英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导师制,通过资深教授授课、开设系列讲座和“一对一”指导等培养形式,激发学生学术志趣,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后续深造提升、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构建高校优质课程,强化项目助推教学。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0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学校启动了2020年度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立项申报工作,择优遴选了6门课程推荐申报市级重点课程,其中外语学院蔡懿焱的《基础英语(AI-II 》、兰晓霞的《朝鲜语翻译理论与实I.II 》、商学院童宏祥的《跨境电商实务》3门课程获批为2020年度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艺术与传媒学院信璟《以艺术设计实践教育驱动崇明“科·艺”文创节展品牌建设》获上海高校产教融合项目立项,评估与建设办公室肖杏兵《独立学院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构建实践》获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20—2021学年5位教师申请全英语/双语教师资格认定,4位教师通过评审,获得学校全英语/双语的课程资格。

3.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打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学校下发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控制点一览表》等文件,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质量保障队伍建设,校长为教学质量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学校重大教学改革和建设事项,审核教材选用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等。学校教学评估与建设办公室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的日常监测、评价、反馈及督导工作,完成了第六届教学督导的聘任工作,共聘任专兼职督导9名。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队伍由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务管理人员等组成。三是加强日常教学质量监控。今年上半年在特殊疫情情况下,学校组织了438门课程进行网上授课。本学期教学督导进行教学巡视共计18次,听课108节,查阅9类专业的18盒试卷,参加27次教研活动,深入基层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审阅毕业论文140余份;5位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听课12次,巡课30余次,重组学生信息员队伍,及时反馈教学全过程情况。四是完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制。在本科状态数据填报的基础上,对学校各类基本数据进行了认真地对比分析,完成了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制。五是建立毕业生质量监控反馈机制。截止202012月,2020届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为79.16%,对现状的就业满意度为95.23%。约八成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外语水平等方面表示满意,特别是对于毕业生的外语交流能力评价较高。编制和发布《上外贤达学院2020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4.提升信息化水平,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新途径。疫情期间,为贯彻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学校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全力保障在线教学,开展系列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技术先导、综合提升、重点突破、示范指导),从在线课程的设计理念、方法实践、经验分享等多方面对一线教师进行远程培训。教务处先后出台《上外贤达学院 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调整教学安排工作方案》等10多项文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成立在线教学工作组、全面摸排开课任务、调整教学计划、开展在线培训、组织网上建课、课程测评等准备工作,稳步有序保质地推进在线教学,上半年,我校在线学习学生人数7411人,在线学习632532人次,在线教学开课438门,在线教学教师人数351,在线教学教师人次数37302,资源上传90028个(其中图片53750,音频5873,视频11257)。教学气氛活跃,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效果良好,圆满地完成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工作任务。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模式,对于优化教学途径,推进在线课程建设,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发挥了示范效应。

为切实提高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运行性能,持续优化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推进教务系统与超星平台、人事系统接口建设,20206月投入使用更新版自助服务终端,12月开通了电子学业证明业务,一系列的教学管理系统升级换代,为广大师生、管理人员提供快捷、整合的一体化服务,为学校未来的教学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

(三)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国际化特色办学道路

1.强化英语课程体系,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我校坚持走国际化的特色办学道路,学校办学实力不断提高。在最新发布的武书连2020中国244所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在精选出的24所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中,我校位列12名。强大的英语语言技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学校在所有非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35学分“英语基础课程”(基础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听力),与英语专业同教材、同进度、同教学要求,并且一二年级建立早晚自修制,配合以英语任课教师为主的班导师制,同时开放并鼓励所有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

为贯通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建设优质全英语双语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严格的全英语、双语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材选用制度,建立任课教师享受1.61.4课程系数的激励机制、教学与课程建设支撑和学生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专任教师有127人,占比35.7%,学校认定具有全英、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为51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7%。全英语双语课程90%选用海外优质原版教材和清华、人大出版社的系列原版教材。全校共开设全英双语课程近80余门,已获2门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4门(全英语双语)上海市重点课程、8门校级全英语双语重点课程。

为确保达到复合型培养目标,学校采用全英双语教学与海外教师短期授课的融合、理论教学与海外实践教学的融合、国内教育与境外教育的融合的“三融合”模式。每年10位专职外教、7所海外大学教授短期授课,10多项海外暑期带薪实习、海外师生研修项目,19项“2+2”、“3+1”等各种中外合作本硕连读、双学位培养项目,20余所大学常态化的出国交流学习、学分互认合作项目等为复合型人才后续发展拓展空间。

2.继续推进“外语+”战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继续推进实施“外语+”战略,完善全英语班、双语班、英语商科复合班的教学,扩大学生的海外学习实习交流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发展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学年为国交学院中法交流班项目新对接了法国Skema高商(全法排名第4)、Noema高商(全法排名第7)两所顶级名校。因香港特殊局势,学校及时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双语班)对接英国诺桑比亚大学、卡迪夫城市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等英国大学。今年聘请7位专职外教、近10名海外大学教授为我校学生开展线上短期授课;学校开展10余项海外短期访学、实习实践类、海外师生研修项目,12项“2.5+1.5”“3+1”“3+1.5”等各类别中外合作本硕连读、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60余所大学常态化的出国交流学习、学分互认合作项目等。2020年落实在校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进行学分互换、双学士学位、本硕连读项目的交流学习学生数74人。海外合作院校包括美国南加州大学、迈阿密大学、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普利茅斯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德国波茨坦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落实完成2020年度政府专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总计65万元的资助金的下发工作,全部用于下发参与我校与5个国别7所海外合作名校(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德国施德拉尔松德大学、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学分互认项目的82名学生资助金。落实在校学生参加海外名校短期线上交流项目学生数3人。2020届毕业生海外名校续硕学生数共计362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9.2%,海外续硕院校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杜伦大学、利兹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

3.各项建设立足国际视野,注重素质与能力拓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和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着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立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以专项通识课程建设项目的方式建设由高级职称教师领衔的校内外师资团队,围绕文学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类、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类、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类、艺术与审美体验类方面打造品牌课程,尝试系列讲座、线上线下融合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注重扩展课程资源,发掘更多资源,借助超星网络课程平台,引入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引入“高顿教育”,共同打造国际会计系类证书课程。

学校立足国际视野、建设多元校园文化,利用广播站播放各种英语新闻、音乐和TED演讲内容,所有设施标志均为中英双语。多媒体教室、英语情景教学厅、日语情景教学厅、西班牙语情景教学厅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提供VOABBC及经典英语电影赏析机会等大力营造校园英语语言氛围。通过开设社会人文类、语言类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外研社和外教社等组织的各种英语类竞赛(演讲比赛、配音比赛、辩论比赛)和两周一次的英语角活动,培养学生语言兴趣。组织英语戏剧节、英语晚会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邀请大使馆、外国商会、外籍知名人士组织日本、韩国、法国、阿拉伯校园文化活动周活动。

4.深化国际合作项目,推进师资培养国际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积极拓展新的交流模式和发展新的合作项目,深化国际化的内涵建设。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以拓宽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提升教学科研层次、寻求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渠道,推动国际合作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学年学校选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滨分校访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滨分校英语强化培训、强师海外课程研修、强师海外硕博项目、国内外博士培养等8人。深化中外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加强外教师资队伍建设,与10余名全职外教完成合同续签及证照延期工作,更好地稳定了外教师资队伍;根据国交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需求,新引进1名英语外教;落实西班牙巴自大及德国波茨坦大学项目短期集中授课外教各1名;引进了英国合作大学6名对外英语教学专业英国籍留学生来我校担任英语助教。

(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与上海金茂集团、上海新世界集团、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上海设计中心、东方国际、复星集团等知名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29个。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践课程。国际贸易专业与上海东方国际集团签署深度合作战略协议,共建国贸东方班;环境设计专业与上海华建集团签署深度合作战略协议,提供实习实践提供岗位,开设艺术设计类课程;酒店管理专业与多家五星级酒店合作,资深酒店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实战课程;会展专业与会展公司合作,参与多场次上海国际大型会展现场工作;新闻专业与新民晚报集团合作,共建“新民邻声”新媒体崇明中心。

学年,学校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建设多个实践教学平台,并投入使用。语言(多语种)自主学习中心(一期)项目计划总资金152万元,其中108万元用于两个自主学习中心教室硬件建设,44万元用于“Iwrite 2.0”写作学习系统建设。“基于云的示范性共享型自主学习语音室建设与外语智慧教学与智能学习平台”能满足学生课堂内语言学习训练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课下时间进行自主实践和训练条件。商学院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项目总投资123万元,在商学院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建成了商科跨专业综合实验的大商贸平台,满足了商科专业综合实验需要。在该平台开展仿真实践教学,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下多类社会组织协同工作的工作方式,培养学生在协同工作中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高性能协作型数媒教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11万元,是上海市内首批具备光线追踪能力的高性能协作型数媒教学实验中心的项目,能够做到高性能、协作型、敏捷性三位一体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设计

三、强化人才培养,引育措施并举,推进人力资源盘点

(一)推进师资培养项目,培育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教师发展工作以专任教师为主体,2020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有序推进市级、校级培养项目。2020年组织推荐70余人次参加市级“强师工程”项目培训(含新教师培训49人、骨干科研培训3人、课程思政培训4人、信息素养提升培训5人、教学技能提升培训3人,2018海外博士项目4人、2020海外博士项目2人、新加坡硕士项目1人,“专业发展工程”高青培养资助9人)。组织推荐24名教师申报“2020年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10人入选,其中获批重点推荐资格4人。学校鼓励教师立足崇明地域优势,将教师科研项目申报与学校发展、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艺术与传媒学院成功拿下上海市紧缺人才工作室及上海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1227日我校与澎湃新闻合作举办的首届“乡鉴”论坛暨乡创、花博会公共艺术作品研讨会在崇明校区召开。

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21个主题的27场校本培训,覆盖教工近千人次。2020年学校对“入职培训、教师资格专项培训、线上教学与教学改革专题培训与研讨”三个项目的培训形式、内容进行探索,一系列校本培训项目的有序开展为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青年教师导师制日益修订完善,经一年试运行,导师制在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方面作用已凸显,将成为我校新老教师“传帮带”落地生根的有效机制,截至12月底,共结对79组,其中2对均已通过结项考核。2020年新增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第三轮IDD研修班的课程,不断探索与总结。2020年学校继续实施种子教师培养方案,为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导师制、IDD、种子教师三项校本项目的交叉、循序展开,有效助力教师教学能力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助力学校以“激发学生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根据科研处的统计与审核,2020年度,我校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84项,中标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21年度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均为我校首次获得该类项目。2020年度教师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27篇(含CSSCI 4篇),出版译著1部、专著3部、教材3部、教辅2部。

(二)引进高层次名师,搞好人才队伍建设

2020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措施,优化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415人,兼职教师104人,在校生8319人,师生比1:17.8。任教满两年任课教师持证率100%。学校通过拓宽招聘渠道、挖掘有效资源、提高举荐奖励标准等多种举措,以“一人一议、岗位+任务+绩效”的薪资核定办法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32名(其中15名正教授、14名副教授、3名博士),提供 10名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学校充实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培养国内博士研究生4人、国外博士研究生7人。

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成立名师工作室。1113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专项项目——“孙力名师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孙力教授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主打教学,坐实科研”并以“交朋友,结对子”的方式同青年教师们交流学术信息,探讨学术思维,提升教师教学与学术水平,建设稳定的教师核心队伍。针对新教师多的局面,外语学院聘请蔡基刚教授成立名师工作室,蔡基刚教授表示要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与老师们积极开展交流,指导他们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名师工作室为学校谋大局,为学院加强专业建设和提升内涵,为老师搭建科研、教学提升平台。在名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校青年教师们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身、提升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信心和决心。

(三)以比赛促能力,教学技能大赛成绩优异

学校引导青年教师锤炼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各项比赛,鼓励教师通过竞赛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20206月份举行的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教育学院李佳颖获得社会科学组二等奖、商学院张超、基础部吴奇分别在自然科学组和思政专项组获得三等奖,艺术与传媒学院孙琦获得人文科学组优秀奖。“第四届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刘灵傲老师获一等奖,林正奇、信璟老师获优胜奖。首届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沈光耀老师获三等奖,刘灵傲、王哲获优胜奖。2019年上海市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中,教育学院艺术系佟殷老师获得艺术组二等奖;“普契尼国际声乐比赛”亚太赛区决赛中,青年教师沈光耀荣获教师组三等奖;外研社全国“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中,外语学院英语教师团队荣获特等奖。202011月上海市民办高校“说课”竞赛中,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信璟获得一等奖,商学院马妍获得二等奖,商学院刘灵傲、外语学院邵运希、基础教学部王茹获得三等奖,艺术与传媒学院叶冲获得优胜奖。学校组织完成市教委5项评优表彰与人才选拔项目的申报工作,最终入选“育才奖”和“宝钢奖”各一人。学校完成三年“优秀骨干激励计划”的最后一轮选拔工作,共计89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奖励。

四、实行管理改革,强化学生工作,创新推动社区建设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学生资助力度

1.打造心理教师核心队伍,构建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人,兼职教师3人,师生比为1:2746,建立了新生普测及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心理讲座、培训及心理健康活动月等载体,充分发挥校--班三级网络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未发生因心理问题造成的不良情况。在本年度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评选中,我校报送的2则微视频,分获优秀特色项目一等奖和二等奖。

2.贯彻落实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树立优秀典型。学校按照教育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工作要求,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认真做好“奖、贷、助、勤、补、免”资助育人工作。本年度,校内帮困资助经费417.92万元(含奖学金),受助学生达3600人次。2020年学校评选出优秀学生426名,优秀学生干部165名,先进学生集体13个;市级优秀毕业生92人,校级优秀毕业生132人;先进团支部19个,优秀团干部85人,优秀团员189人,优秀志愿者10人。学生管理服务中心注重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典型培育,引领学生感恩社会、服务奉献社会。疫情期间,我校报送的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案例均入选由市学生事务中心组织的网上学习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商学院16级法学专业学生李博恩赴武汉志愿服务案例获评市级“青春力量 责任担当”优秀典型案例一等奖,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艺术与传媒学院18级数媒专业学生何晓龙在2020年“我为资助代言”上海高校十佳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评选活动中荣获优胜奖,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

(二)继续开拓招生渠道,不断加强就业指导

1.“一招考一预案”,顺利完成招生目标。面对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教学、考试、招生所带来的严峻挑战,2020年学校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提前谋划、精心设计,以“保障广大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第一要务,规范操作、稳妥实施,以“一招考一预案”联合各院部处通力协作,顺利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工作目标。2020年招生计划2250人,最终录取2290人,实际报到1904人,报到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8人。2020年计划完成率为84.62%2019年计划完成率为82.93%,完成率较去年略微上升1.69%

2.列入“一把手”工程,重视毕业生就业。校院两级不断加强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学校建立就业管理机制,全面保障就业服务质量,开拓校外就业市场,推进就业质量提升工程。排摸就业困难学生,精准施策做好就业援助,强化创业指导,建设创业孵化服务工程。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线上与线下并轨机制,开展直播讲座,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办仅在20205月期间就策划并组织了14场“那些校友走过的路”系列活动,2020年下半年的“就业指导月”活动为即将跨入职场的学生提供了各类实战信息与技巧,收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2020年学校与杉达学院等院校结盟,在智慧树平台开设线上生涯教育课程。就业办在就业服务方面,线上线下拓展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云招聘”和小型企业宣讲会,自20203月起,平均每月1场云招聘综合专场,每次活动为期一周。为提升就业队伍战斗力,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就业办于2020116日举行了为期三天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教师封闭式培训,全体毕业班辅导员和部分职能部门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为更好的跟踪就业情况,毕业班学生均落实“一生一政策”,辅导员建立专门台账,每周跟踪就业状况更新就业数据。2020届共有本科毕业生 1784 人,实际毕业1712人,毕业率为95.96% 。授予1659名应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92.99 %,就业率93.5%,其中,考取国内外大学研究生的比例20.29%

(三)开展特色艺术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1.加强艺术团队建设,营造以美育人校园文化。学生管理服务中心开展特色艺术活动,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校大学生艺术团内设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器乐队、主持队、礼仪队,学生111余人,是我校开展校内外艺术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2020年,各艺术类学生艺术团积极参与和举办校内外艺术展演、专场音乐会、戏剧演出等各类活动10余场,如学生会招新宣传会、歌手大赛、新年晚会等。目前因疫情防控要求,大量艺术类活动改为线上举行。合唱团线上录制5首歌曲:《共同的心愿》《坚信爱会赢》《父亲》《想见你》《凤凰花开的路口》;线上云团训“云舞蹈”—《苏幕遮》;录制云朗诵《致敬,最美逆行者》等。

2.坚持原创作品创作,网络传播扩大影响力。上海学生合唱联盟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艺教委的指导下,与联盟所有成员单位共同发起“为爱传唱 艺起抗疫”上海学生合唱联盟系列线上活动,以歌声战“疫”。我校原创音乐作品《共同的心愿》脱颖而出,荣获高校组艺声天籁奖。这首获奖作品是我校团委策划出品的原创公益歌曲,已在“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教师博雅”微信公众平台、网易云音乐平台等上线。20206月《上海教育》杂志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就业,是检阅教育成果的一次大考”为标题报道了我校就业工作。

(四)“社区制”改革为牵引,践行五育并举理念

为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秉承“全人教育”理念,根据发展战略规划,实行校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20203月,学校成立学生管理服务中心,负责统筹全校学生工作。下设学生事务部和学生发展部,即在传统学生事务基础上,创建六大社区发展模块(第二课堂阵地),旨在把学校的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汇聚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第一线,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土壤”和“养分”。

在各部门、各学院通力合作下,学生管理服务中心已建立跨部门联动协同机制,紧紧围绕“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践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工作重点,推动校、院两级活动资源整合,努力构建内涵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目前,六大学生社区模块活动已全面拉开帷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11-12月期间共开展了40场活动,其中国际公民社区共开展12场活动,5'1'领英社区开展5场活动,You+社区开展5场活动,达尔文社区开展4场活动,3e未来社区开展7场活动,贤德文化社区开展7场活动。崇明、虹口两校区学生参与人数达2300人次。

五、提高行政效能,深化依法治校,全面推进转设工作

(一)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提高行政办公效能

我校着力完善信息化建设,推进办公室自动化。2020年学校“业务信息化申请及变更”达64次,信息技术中心全年研发了20个新业务流程,200%完成OA平台的KPI目标。截止到1215日通过一站式师生服务平台(OA办公平台)办理业务超过16500件,其中学生事务相关事件10000多件,信息技术中心提供的信息化服务1200多次,校办的用印申请1150多件,校内请示800多件。已上线运行的68个业务流程不仅提高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和统计数据准确性,同时方便了数据归档和绩效考核。2020年,学校一站式师生服务平台(OA办公)升级到新版本,界面优化后操作更简便,检索简单,同时支持了抄送功能,优化流程,为数据存档提供便利。

企业微信、OA系统的推广使用方便了日常办公沟通,为疫情期间和两校区的开会提供了便利,累计发起1044次视频会议,总时长 536 小时,有效保障了教职工在线办公的平稳进行。学校推进和启用教务自助打印系统,实现多途径登录方式,能够7*24小时为学生提供毕业证明、成绩单等自助打印服务,有效避免了人员聚集扎堆的现象。图书馆在疫情期间及时沟通,开通VPNCARSI及漫游账号等多种形式的远程访问模式,确保所有师生居家教学期间便捷的获取在线信息,24小时不间断,多渠道提供网络支持保障。图书馆对全网线上中外数字平台资源进行地毯式的海量调查、搜索、汇总和整理,结合我校各学院的专业特点进行优选,免费开通上线 56 个中外优质数据库,海量的资源,多层次的文献信息,为居家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节省经费开支千万元以上。

(二)继续深化依法治校,稳步推进转设工作

2020年,结合高校分类评价体系及依法治校相关要求,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根据上海市民办高校年度检查工作要求,学校认真梳理各项指标,切实落实整改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及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制度的落实,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完成45项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学校依法决策、科学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水平,完善了师生权益保障机制,营造了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2020年,学校获评上海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良好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发厅〔20202号)文件要求, 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贤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制定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转设工作方案》。上海贤达投资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大投入,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学校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贤达投资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将上外贤达学院办成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转设工作计划于2021年底,最迟不晚于202211月底完成。

(三)重点维护安全稳定,打造文明校园环境

1.加强宣传动员,推进垃圾分类。上半年垃圾分类清运工作出现了滑坡,在678月的市教委垃圾分类工作评比中不达标,925日起学校用一周时间全面整改,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整改达到了预期效果,校园内垃圾分类宣传氛围浓厚、全校师生垃圾分类意识得到很大提升,垃圾收集分类器具配置齐全规范、短时间内做到了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垃圾集中存放和交付点干净整洁。在10月、11月的市教委的垃圾分类工作检查评比中两校区连续被评定为优秀。

2.落实网络升级,确保信息安全。虹口校区宿舍区出口带宽从1G提升至2.5G,崇明校宿舍完成网络化改造,并且在非教学时段开放了崇明的无线供学生免费使用,为师生的在线学习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今年两会、国庆、进博会期间等重要时期,信息技术中心全体员工7*24小时待岗,保障学校网络及信息安全。市教委为保障重要时期的网络安全,采取了模拟攻击的策略,扫描到学校10个信息安全漏洞,学校在规定时间内联系各业务部门及承建厂商,及时按要求完成整改,并对所有网站信息安全进行排摸整改,关停了老网站群和一些僵尸网站。

3.抓好校园安保工作,实施消防演练。2020年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以“加强管理、守牢底线、确保安全”为目标,认真做好重要、敏感节点和学校重大活动期间的维稳安保工作。后勤保卫处坚持“安全无小事、学生无小事、服务无小事”的理念,执行每日校园多轮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及时受理和响应师生案(事)件和求助,积极协助属地公安机关查处校园刑事、治安案件。后勤保卫处和学工处对学生宿舍进行卫生、安全常态化检查。

学校重点抓好校区消防工作。后勤保卫处积极维修更换消防设施设备,虹口校区消防设施设备正在进行大修改造。崇明校区积极督促维保单位履职尽责,及时处理消防设施故障、更换过期灭火器具、添置更换老旧损坏的水龙带、阀门、水枪等。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组织开展消防演练。今年119日,后保处和学工处在崇明校区组织进行消防演练,主要围绕防火安全和灭火常识教育、灭火器的操作使用、消火栓箱消防水喉操作使用,对师生进行集中辅导教学,先后有800余人参加了演练,增强了学生的消防意识和逃生技能。

4.认真做好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工作。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要求,两校区普查工作人员顺利完成5438人的普查登记工作,普查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不断完善师生数据信息,做到了及时、准确、无遗漏,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

(四)打好品牌传播基础,提高宣传工作质量

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学校于20203月正式成立品牌传播部。贯彻“打好基础,注重创新”的原则,以“提升品牌质量宣传”为工作核心,在新媒体建设方面,创建新媒体宣传渠道5条(校官方公众号、微博、抖音账号,校友会公众号、微博),其中校官方公众号、微博及校友会公众号展开运营。截至20201231日,校官微已发布81篇推文创作,粉丝数量7584人,围绕贤达核心提取特色传播体系,分别搭建Da家荐书等8个系列,深受师生喜爱。

(五)落实崇明校区建设,不断推进二期工程

崇明校区二期建设项目部克服疫情因素、天气因素等种种困难,及时与总包单位协调,调整施工方案,及时推进二期建设的报建、设计、协调、现场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确保项目平稳推进。项目组于2020218日获取了首批建筑的桩基施工许可证,后续依次取得了不动产权证书、上部工程规划许可证及上部施工许可证等规证,完成了开工放线复验,并及时做好图纸资料收发、合同流程及支付和档案资料收集工作。为配合政府专项项目对证照获取的时间要求,经多方努力在122日提前取得了新文科实验实训中心的施工许可证。

2020年,在董事会的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工作推进缓慢、成效不明显。这其中有的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是主观努力不够,有的是思想认识不完全统一。对此我们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认真谋划好2021年的工作。

第二部分 2021年工作要点

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着巨大变化,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时代高教40条等任务部署,结合教育部、市教委关于民办高校工作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继续稳中求进,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高质量完成转设,夯实办学基础,强化办学特色,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实现新突破。

一、围绕立德树人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政治理论学习考评机制,强化党务干部队伍专业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把握发展新形势,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需将“十四五”规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精心组织、抓紧起草、按时编制完成。三是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四是层层落实“三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一岗双责”制度。完善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建设评价标准,夯实党建责任制、党风廉政责任书签订,并将此作为领导干部的一个关键考核点。五是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传承创新思政课程建设。完善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建设评价标准,继续推进《对话中国》思政育才课程。

二、推进专业达标评估,落实分类评价工作

一是以评促建,落实专业达标评估后的整改工作。以评促建,明确定位,提升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质量,对标对表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完善质量保障建设,规范日常教学管理。二是深化专业改革,体现办学特色。坚持“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内涵建设,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契合社会、市场的需要,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标准运行。三是加强培训,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专业负责人的持续跟踪培养,加强优质课程建设培训。四是完善制度,深化教师考核方式改革。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出台支持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专门文件,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和激励措施。

三、落实校区搬迁工作,推进学校转设进程

一是做好崇明校区搬迁工作。各院、部、处着重制定搬迁方案,进一步做好崇明校区搬迁工作。二是新场馆、新实验中心全面启用。规划崇明新文科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落实崇明二期弱电智能系统建设方案,投入使用崇明校区图书馆新馆等,全面启用新场馆、新实验中心。三是落实“信息技术+”改革,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制定“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力推进“信息技术+”改革,为转设评估做好准备。四是推进崇明校区综合整治。

四、统筹规划资源配置,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一是加大在职教师科研工作培训力度。科研处与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图书馆加强合作,对全校教师开展系列专题培训。二是建设校内外深度协同的科研工作机制。加大科研交流的频度和力度,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与协作,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申报高层次科研立项,争取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三是国家级教育科研项目申报实现零的突破。

五、加大人才引培力度,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保持人才引育势头,提升师资队伍学历层次。研究制定符合市场预期的博士引进政策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二是加强新教师培养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加强进校新教师的培养,建立青年教师导师责任制度,进一步扩大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的选拔范围,推进实施《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并完善校级荣誉表彰体系,打造后备梯队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激励教师相关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打造学校人才战略的核力竞争力。

六、统筹各类招生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是积极筹备招生相关工作。对标部门KPI绩效责任书,根据学校成果性考核指标,积极筹备2021年招生工作。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招生宣传质量。利用线上线下各平台全方位做好宣传和咨询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三是创新就业工作方法,扩大网络“云招聘”影响力。抓紧落实智能化就业办公服务的网络建设,建立并完善相关网站,充分发挥好网络的快速、及时作用,在做好防控的同时,不断扩大网络“云招聘”的影响力。四是大力拓展就业市场,建立企业资源库。梳理学校用人单位信息库,不断完善、更新与补充,加大与各行业、各单位合作力度,大力走出校门,与企业对接,在关注毕业生职场成长的同时,与各用人单位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广开门路。

七、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探索实践人才培养

一是持续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秉持“树立典型、点面结合、一体推进”原则,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重视美育育人,创建和谐、安全、文明的学生园区生活环境。二是努力完善辅导员队伍培训机制。将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等,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质量的培训体系。三是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社区制改革,进一步将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到社区中,营造良好的社区心理健康文化环境。四是深入挖掘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内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对标学生宿舍“6T”建设标准,提前规划,做好学校二期学生宿舍区域形态布局,并将良好的硬件设施转化为育人优势,将“五育并举”理念贯穿全过程,打造宿舍空间多元育人模式。

八、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增强办学服务保障

一是加强行政人员团队建设,做好服务保障。依据“三全育人”原则,着重树立行政人员大局意识,提升育人理念,明确职业定位,做到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管理中贯穿服务。二是重视风险防控,创建平安校园。重点排查风险防控领域,注意定制应对预案,进一步完善高校智慧安防建设,精准防范,有备无患,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擎画,让我们以目标为引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问题为导向,化解矛盾,迎难而上;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神,把握改革关键期,建设高品质新贤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区工作人员未来展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