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进驻晋察冀解放区的河北建平县什么村

<article>
<section>
1928年5月,根据中央的指示,井冈山的工农革命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下面设立了军部特务营,主要负责军部的安全警戒,毫无疑问,红四军特务营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整个时期的创建活动。 &lt;br&gt;&lt;/h3&gt;&lt;h3&gt;
1929年3月,军部特务营改为特务支队。1930年6月,红四军、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红十二军等组编成立了红一军团。军团指挥部由红四军军部兼。红四军军部特务支队也改为军团指挥部特务队。&lt;br&gt;&lt;/h3&gt;
&lt;h3&gt;  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在湖南成立。下辖红一、三军团。红一军团指挥部特务队遂改为红一方面军总部特务队,也称“总前委特务大队”,下辖三个连,肖华任第三连政治委员。1930年10月,“总前委特务大队”扩编为红色警卫团,下设三个营。次年5月,因红色警卫团在攻打宁都土围子时伤亡较大,7月整编为警卫营,营长黄永胜。&lt;/h3&gt;&lt;h3&gt;
1931年9月,红军总部与苏区中央局迁驻瑞金,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同时成立。从此,红色警卫营改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lt;/h3&gt;&lt;h3&gt;  1932年6月,中革军委随军到前方。红色警卫营大部分留下成立中央政府警卫营继续驻守瑞金,营政委方强。留驻瑞金的红色警卫营又称“中央警卫营” ,营址在瑞金叶坪村。&lt;/h3&gt;
&lt;h3&gt;  1933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迁驻瑞金。为加强警卫能力,同年3月或5月,苏维埃中央政府又以中央警卫营为主体,扩编成立中央政府警卫团。不久,中央政府警卫团被整编为瑞金中央模范团,简称“瑞金团”。瑞金团政治委员由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伍修权担任。&lt;/h3&gt;&lt;h3&gt;  在扩红运动中,瑞金团与瑞金模范师一道整编为红三师,先后归红一、红九军团建制,1933年初,左倾路线领导者发动了大规模的扩红运动。整个中央苏区迅速扩红6万余人。瑞金县仅在6天之内报名参加红军的就达4500人,成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瑞金模范师,又称红军瑞金师。&lt;/h3&gt;
&lt;h3&gt;  瑞金模范师成立不久,即与东南战区模范团、红一军团教导队,和瑞金中央模范团也即瑞金团一道,组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师,编入由林彪任军团长的红一军团。师长周昆,政治委员伍修权。9月以后,师政治委员由瑞金人刘英接任。&lt;/h3&gt;&lt;h3&gt;  红三师下设第七、第八、第九团。第七团由瑞金团组成,第八团由东南战区模范团组成,第九团由瑞金模范师组成。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命令把红三师独立出来,以红三师为基干力量,扩编成立红九军团。&lt;/h3&gt;&lt;h3&gt;
1934年4月,在第“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瑞金团与瑞金模范师的突出表现,瑞金团、瑞金模范师所在的红九军团,此后几乎都被上级委任为警戒保护部队。&lt;/h3&gt;&lt;h3&gt;  1934年7月,红九军团受命护送红七军团北上。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利,瑞金团随中央红军于10月10日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lt;/h3&gt; &lt;p
class="ql-block"&gt;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为掩护红军主力北上。瑞金团单独活动达4月之久。期间,团历经磨难,在川南黔北顽强博敌,比主力红军多走了不知多少的路。长征途中,瑞金团、瑞金模范师随部改编为红三十二军。&lt;/p&gt;&lt;p
class="ql-block"&gt;  1935年6月,瑞金团所在的红九军团改编为第三十二军,所辖的红七、红八、红九团相应改编为第一0七(瑞金团)、第一0八、第一0九团(瑞金模范师),编入左路军归张国焘指挥。&lt;/p&gt;&lt;p class="ql-block"&gt;
1935年9月,瑞金团所在的红三十二军被挟持南下,遭到惨重损失。12月中旬,瑞金团、瑞金模范师随军再次奉命掩护南下主力部队北上转移,沿途历经数不清的磨难。&lt;/p&gt;
&lt;h3&gt;  1936年6月,红二、四方面军汇合,红三十二军划入红二方面军。此时,一路风雨的红三十二军,由于部队兵力仅剩两千多人,第一O七团即瑞金团、第一0九团即瑞金模范师均不足八百人,只得将一0七、一0八、一0九三个团改编为第三十二军第九十四师第二八0团、二八二团。第二八O团主要由瑞金团组成,第二八二团主要由瑞金模范师组成。&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三十二军改编为第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原二八0团、二八二团被缩编为第七一八团第一营。瑞金团和瑞金模范师分别整编为其中的一个连。七一八团成立后,奉命留守陕甘宁边区,继续担负警备任务。&lt;/h3&gt;
&lt;h3&gt;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为加强边防,将八路军留守陕甘宁边区的各部统一整编为警备团。第一二O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团被改编为警备八团,瑞金团和瑞金模范师分别成为陕甘宁边区警备八团第一营中的其中一个连。&lt;/h3&gt;&lt;h3&gt;
1939年夏,警备八团调归绥德警备司令部指挥,继续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lt;/h3&gt;&lt;h3&gt;  1939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绥德警备司令部改编成立为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调往陕甘边区关中地区,兼关中警备司令部。瑞金团、瑞金模范师所在的八团改为警备一旅第八团。&lt;/h3&gt;&lt;h3&gt;
1942年6月,中央军委命令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此后由联防军直接指挥。第八团改称警备一旅一团。1945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将警备第一旅旅部部分干部和第一团大部,组成为八路军南下第三支队。南下湘粤边扩大抗日根据地。瑞金团又纵横驰骋数千里南下湘西粤北,历尽艰辛。&lt;/h3&gt; &lt;h3&gt;&lt;b&gt;2,八路军总特务团 (朱德警卫团部分)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最早前身——“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于1935年12月下旬,在陕西省延长县正式成立的。团辖三个步兵连,一个炮兵连和一个工兵排,无营部。以军委警卫营一连、工兵排,军委教导连(长征归来的干部组造)和十五军团青年连,依次编为一、二、三连,总部炮兵连(红一、三军团炮兵营长征后缩编而成)和工兵排编为团的炮兵连、工兵排。组建团的几个连队中,以军委警卫营一连成立最早,是卓有功绩的一个模范连队。&lt;/h3&gt;&lt;h3&gt;
全团共600余人。总部授于团旗一面。首任政委邱创成。特务团成立后,除炮兵连在瓦窑堡单独执行任务外,其主要任务是警卫毛主席和红军总指挥部。&lt;br&gt;&lt;/h3&gt;
&lt;h3&gt;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为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援助主张抗日的友军,特务团随总部由“三边”地区开往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担任西方向的警戒。&lt;/h3&gt;&lt;h3&gt;
1937年2月,团于云阳镇扩编,补入部分总部机关精简、伤愈出院人员和扩红新兵,扩编为三个营,每营三个连。其中,一连编为七连,四连编为五连,二、三连和炮兵连、特务连编制未变。新组建一、四、六、八、九连。特务团直有特务连长(骑兵排、侦察排编入)、通过连长(排扩编)、炮兵连由瓦窑堡归建,特务团机关设参谋处、政冶处、供给处、卫生队。&lt;/h3&gt;
&lt;h3&gt;  此时,团长曾保堂调红大学习,由红六团团长朱水秋接任团长。5月初,团奉命以一、二连为基础,抽调各连骨干,组创第四营,由一营营长谢周仪、总支书记严雄带领至延安(该营至延安后,9月脱离团的序列,隶属中央警卫团,即现八三四一部队前身)。第四营调走后,军委警卫营由组织股长肖光明带领补入特务团。该营到达后,即打乱建制,充实各营、连。5月下旬,团于云阳镇补入部分新兵,为三四制,原七连编为一连,原六连编为三连,原三连编为六连,原四、五、八、九连,特务团直特务连,炮兵连,通讯连及团参、政、供、卫机关和机枪连,全团近三千人。团长朱水秋,政委邱创成,参谋长刘兴隆,政治处主任肖文玖,供给处主任况开田。&lt;/h3&gt;
&lt;h3&gt;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8月,特务团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部特务团”。其主要任务是警卫朱总司令和八路军总部。9月,团随总部从云阳镇出发,开赴抗日前线——五台。到五台后,二营警卫总部,三营到代县的于口镇、峨口镇一带执行侦察警戒任务,阻止日寇对总部的侵犯,其余部队就地开辟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发展地方武装。&lt;/h3&gt;&lt;h3&gt;
10月中旬,总部命令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同志留守五台山区,创立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我团奉命将三营的九、十、十一连和抽调机关熟悉情况的同志,由参谋长刘兴隆、主任肖文玖带领留在五台开展敌后根据地工作(仍属团建制)。&lt;/h3&gt;
&lt;h3&gt;  特务团主力,在政委邱创成带领下随八路军总司令部向晋南转移,由五台返回洪洞。11月21日,特务团到达洪洞马牧后,补入红四方面军归队人员五、六百人和谢振华带来的新兵,充实部队,编为三三制。一连与五连、二连与七连对调、十二连编为九连。三、四、六、八连及团直机关编制未动。全团共三千余人。此时,政委邱创成调八路军总部,组建炮兵团,特务团炮兵连亦调临汾,谢振华继任政委,李志明任政治处主任。12月初,成立了晋察冀二分区,朱水秋团长调二分区任副司令员,特务团留守五台的同志也调归二分区制,黄鹄显继任团长,尹先炳任参谋长。&lt;/h3&gt;&lt;h3&gt;
1938年初政委谢振华调延安学习,李志明继任政委,尹先炳任团长,欧致富任参谋长。从此,特务团在担任警卫八路军总部的同时,随总部在武乡、辽县、襄垣、屯留、潞城一带,宣传群众,开展太行根据地工作。9、10月,开往襄垣大黄庄进行整训。&lt;/h3&gt;
&lt;h3&gt;  1938年起,特务团曾编有两个五连和两个六连,新五连随总政组织部长周桓到冀中吕正操部队邦助训练干部,老五连随团活动。老六连长期在总部担任内卫,新六连在河南渑池至阳城、高平、襄垣一线保护兵站。&lt;/h3&gt;&lt;h3&gt;
1939年初,特务团在襄垣县大黄庄整训期间,补入部分新兵,扩编为三四制,即三个营,十三个步兵连(欠十二连),新编九、十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连未动,九连编为十一连。团机关、团直除1938年下半年由总部调来一个山炮连外,其余建制未变,全团共三千余人。团长尹先炳,政委李志明,副团长欧致富,参谋长李东潮,主任黄胜明。2月,新建的九、十连奉命与一一五师的两个红军连队对调,以一一五师特务营二连编为九连,以六八六团特务连编为十连。&lt;/h3&gt;
&lt;h3&gt;  1939年10月,成立“特务第二团”,编三个营,一、二营由太岳游击队编成,三营编为“特务第二团”的三营。团长姚敬芳,政委李志明。成立特务二团后,团主力改番号为“特务第一团”,一、二营和团直机关编制未动,缺三营。团长李东潮,政委曹光林。&lt;/h3&gt;&lt;h3&gt;
1940年4月,特务二团于武乡洪水镇归建,特务一、二团合编,番号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特务团”。特务团仍编为三四制,团、机关编制未变。全团共三千余人。团长欧致富,政委曹光林,副团长陈波,参谋长陈雪道,主任邹开盛。团的主要任务是警卫八路军前方总部。&lt;/h3&gt;
&lt;h3&gt;  抗日战争胜利后期,特务团一分为二,团长欧致富带团机关大部,主力二、三、五、六、七、九连调往延安 ,编入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一旅二团。&lt;/h3&gt;&lt;h3&gt; 1945年7月底,警一旅编入南下三支队离开延安,任务是赴广东开辟根据地。八月下旬行至河南沁阳焦作一带,日本投降,停止待命,后奉命挺进东北后,发展沿革为东野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九团
,四野四十五军一三四师四0二团(五十四军一六一师四八三团)。&lt;/h3&gt;&lt;h3&gt;
1940年4、5月,老五连随中央巡视团到敌后活动。同年十月,关家战斗后,山炮连调归总部,三营的九、十一连调良沟守卫兵工厂,代号为良沟自卫大队一、二连,新编三、四连。团补入晋察冀新战士五百余名(全是共产党员),编为三三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连未变,十连编为九连,特务团机关、团直除机枪连改为炮连外,其余未变。郭林祥任政委,其余首长未动。此时,特务团部驻扎在武乡寨坪村,主要任务是保卫黄崖洞兵工厂,帮助修筑工事,后参加了保卫黄崖洞水腰兵工厂的战斗。&lt;/h3&gt;
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一旅,该旅是1940年1月由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缓米佳吴清司令部在陕西省富县改编,下辖警备一团、警备二团、警备三团。&lt;br&gt;&lt;/h3&gt;&lt;h3&gt; 1945年6月,警一旅一团(瑞金团)与新编入的警一旅二团(朱德警卫团)合编为南进第三支队(该旅原所辖警备二团编入南进第二支队,警备三团留在陕北)。&lt;br&gt;
1945年11月,旅直一部在辽宁省锦州市编入冀热辽军区,警备一团编入冀热辽军区三十旅,改为六十六团,警备二团编入冀热辽军区二十二旅,改为六十五团。&lt;/h3&gt; &lt;h3&gt;  1946年1月,冀热辽军区改为热辽纵队,二十二旅、三十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分别改为热辽纵队二十二旅、三十旅。&lt;br&gt;&lt;/h3&gt;&lt;h3&gt;
1946年4月底,热辽纵队缩编,三十旅建制保留,纵直机关大部加强三十旅,二十二旅撤编编入三十旅。原热辽纵队二十七旅七十团(欠二营部、四连、五连)与纵队特务团一部合编的七十团也调归三十旅。&lt;/h3&gt;&lt;h3&gt; 1946年5月底,三十旅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改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一旅。&lt;/h3&gt;&lt;h3&gt;
1946年8月初又在辽宁省黑水镇改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十六旅,所辖之七十团、六十六团、六十五团分别改为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四十八团(8月底,四十六团拨归独立第十七旅,12月,热河军区特务团补入十六旅,改为四十六团)。 &lt;/h3&gt;
1948年11月1日,二十三师在辽宁省腾熬堡改为东野第四十五军一三四师,所辖各团依次改称四OO团、四O一团、四O二团(1952年11月,四OO团在广东清远县调出该师入朝作战。12月,四十四军一三一师之三九一团在广东省东莞县补入该师,1953年4月在辽宁省庄河县清堆子改为四OO团),1952年11月,改为五十四军一三四师。&lt;/h3&gt;
1985年10月,陆军第一六一师建制撤销,师部编为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炮兵旅旅部。&lt;/h3&gt;&lt;h3&gt; 四八一团建制撤销改编为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工兵团,其一营编入483团。&lt;/h3&gt;&lt;h3&gt; 四八二团、四八三团编入陆军第一六O师建制。&lt;/h3&gt;&lt;h3&gt;
1998年一六0师缩编为旅时,四八二团一营和四八三团一营留在了一六0旅,分别为一营二营。&lt;/h3&gt;&lt;h3&gt; 四八二团二营调入四八四团与该团二个营合编,三营调入四八五团与该团二个营合 编。&lt;/h3&gt;&lt;h3&gt; 四八三团二营调入四八六团与该团一个营合编,三营调入一六二师装甲团。&lt;/h3&gt;&lt;h3&gt;
2003年一六0旅撤编时,四八二团一营调入军炮兵旅反坦克导弹营,四八三团一营编入军侦察营。&lt;br&gt;&lt;/h3&gt;&lt;h3&gt; 四八二团撒编后,瑞金团称号由四八五团继承,现已随一六二旅调入81(65)集团军。驻河北宣化。&lt;/h3&gt; &lt;h3&gt;  炮兵团建制撤销,团部调入陆军五十四集团军炮兵旅机关。&lt;/h3&gt;&lt;h3&gt;
85加农炮营二连调入陆军第一六二师四八六团组建122榴弹炮兵营。&lt;/h3&gt;&lt;h3&gt;
关于朱德警卫团当时的时空背景,一是朱德警卫团分编时,时任团长欧志富(越战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后享受大区正职离休)带部分机关丶连队组建二团,时任政委郭林祥(后任南京军区政委、总政副主任兼军委纪委书记)扩允一团,因战争背景下未象现在这样规范明确其他事务!二是以前对传统认知有异,483一直未申报红军团及朱德警卫团称号,而108团申报较早(也可能与政委郭林祥注重历史承续又在南京军区任职有关),所以108团获称早,483团直至越战前未得认可!越战时在广西才接到上级批复认可,在广西崇左与482团同时获颁红军团团旗!三是85年精减整编483团由步兵团改炮兵团,原481团报道员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朱德不在了,朱德警卫团还要不要?引起高层关注,康克清还专门作了批示!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团在续写团史和筹建团史馆,走访了郭林祥(时任总政副主任)、欧阳家祥、谢家祥等老首长,均认可483团朱德警卫团历史,91年54军军史馆和483团团史馆开馆,杨成武等一大批老首长(曾在团工作过领导)来团阅兵并参加开馆仪式均对此历史予以认可!98年团撤消时丁盛(原54军军长、南京、广州军区司令员)到团时对团的历史给予了肯定。&lt;/h3&gt;&lt;h3&gt;
0二五八部队(师,云南保山):0二五九部队(四00团)……0二六0部队(四0一团)……0二六一部队(四0二团)0二六二部队(炮五四一团)。&lt;/h3&gt;&lt;h3&gt;五&lt;/h3&gt;&lt;h3&gt; 0一七六部队(师,河南焦作):
三三九八0部队(师,河南焦作):三三九八二部队(四八一团)……三三九八四部队(四八二团)……三三九八六部队(四八三团)……三三九八八部队(炮团)。&lt;/h3&gt;&lt;h3&gt;七&lt;/h3&gt;&lt;h3&gt; ,后勤部:&lt;/h3&gt;&lt;h3&gt;
衛生科、战勤科、装备科、财务科、运输科、军械科、军需科,油料科,军械科、军马所(四十至六十年代)军马科(七十年代)汽车连、汽车教导连、修理所。&lt;/h3&gt;&lt;h3&gt;二,步(炮)兵序列:&lt;/h3&gt;&lt;h3&gt; 步兵四00(四八一)团 ,步兵四0一(四八二)团 ,步兵四0二(四八三)团,
……河南……河北……辽宁……内蒙古……天津……北平……河北……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朝鲜……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河南。&lt;/h3&gt; &lt;h3&gt;&lt;b&gt;补充资料:54集团军(83)后续军改概况:&lt;/b&gt;&lt;/h3&gt;&lt;h3&gt;
83集团军(原54集团军)部队的调整比较大。&lt;/h3&gt;&lt;h3&gt; 83集团军的162旅从河南安阳调防河北张家口,归属81集团军。81集团军的193旅,从张家口调防安阳,归属83集团军。&lt;/h3&gt;&lt;h3&gt;
综上,原54军的主力番号162师、127师、160师,全部调出第83集团军。&lt;/h3&gt;&lt;h3&gt;193师在原65集团军是主力师,是一支红军师,即红一师。&lt;/h3&gt;&lt;h3&gt; 113师在原38集团军,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三所里、龙源里阻击阻击美军精锐部队作战的师,38军万岁军的称号和荣誉主要归功于这次作战。&lt;/h3&gt;&lt;h3&gt;
131旅是新成立的。原44军的131师在1952年就已经撤销了。&lt;/h3&gt;&lt;h3&gt; 这次整编看得出来,军委、总部还是非常认可162师部队的素质与战斗力。162师三个团分别扩编为三个旅。484钢刀团扩编为161空中突击旅,调防辉县,485铁拳团扩编为162旅,调防张家口,486猛虎团扩编为特战旅,调防确山。&lt;/h3&gt;&lt;h3&gt;
161这支有着红军血统的部队番号终于又重新启用了并留在了83集团军。&lt;/h3&gt;&lt;h3&gt;据说这次换防和调建制,各部队的重装备一律不准带走,留给接防部队。&lt;/h3&gt;&lt;h3&gt;显然162旅的装备远远优于193旅的装备。&lt;/h3&gt;&lt;h3&gt;从另一方面看,好的装备没有调走,留在了83集团军。&lt;/h3&gt;&lt;h3&gt;
据说83集团军还是保留铁军的称号。82集团军还是保留万岁军的称号。&lt;/h3&gt;&lt;h3&gt; 但是,铁军的根(127旅)去了82集团军。万岁军的根(113旅)去了83集团军。&lt;/h3&gt;&lt;h3&gt;
文年生(1906-1968),湖南省岳阳县人。1926年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教导团当兵。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排长、连长、副团长、团长,红三军团司令员侦察科科长,第三师十团团长,第八十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团长兼团政治委员,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八团团长,绥德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警备第一旅旅长兼关中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南下第三支队司令员。&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纵队副司令员,冀察军区代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华北军区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六十八军军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湖南军区副司令员。&lt;/h3&gt;&lt;h3&g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8年不幸去世,1978年恢复名誉,被追认为烈士。&lt;/h3&gt; 1906年出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德发历任红十一军三十一师、红一军战士、班长、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师长等职。在跟随徐向前等转战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率部先后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发动的“罗(霖)李(克帮)会剿”、“鄂豫会剿”、“徐(源泉)夏(斗寅)会剿”和一、二、三、四次“围剿”斗争及湖北河口等战斗。&lt;/h3&gt;&lt;h3&gt;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向川陕进发,并参加了攻打四川的南江、通江、旺苍、广元等战斗。在粉碎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和刘湘的“六路围攻”战斗中,张德发率部英勇作战,受到上级表扬。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他率部强渡嘉陵江,打开剑门关,连克昭化、剑阁、梓桐、北川、理番等数城。同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lt;/h3&gt;&lt;h3&gt;
后因受到张国焘分裂主义的破坏干扰,红四方面军南下川西、天荃等地,伤亡惨重。1936年2月,在党中央的教育感召下,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部队继续北上,历尽艰险,于1936年6月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共同北上,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后,张德发率部参加了山城堡、甜水铺战斗。&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被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张德发先后任团参谋长、团长、旅长等职。在保卫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率部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战斗和粉碎日军的“六路围攻”战役及响堂铺伏击战等战斗。&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23师师长,1948年4月底因老婆长期种大烟,作战指挥、部队建设不能胜任等问题被撤职,调第四纵队,后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师长。参加了攻打一溪、鞍山、辽阳、北宁路战斗、张家口保卫战,塔山阻击战等,为全国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lt;/h3&gt;
钟明彪(1910—2006)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八团排长、连长,红三军第四师十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军野战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lt;/h3&gt;&lt;h3&gt;  一九三
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八团排长、连长,红三军第四师十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军野战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 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团政治委员、团长,第二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工人总队副队长,辽吉军区保一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第一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四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总高级步兵学校物资保障部部长,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因病于2006年5月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6岁。&lt;/h3&gt;&lt;h3&gt;人物成就&lt;/h3&gt;&lt;h3&gt;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lt;/h3&gt; 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岐滩村人。1929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进入 彭杨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12军第34师101团连政治指导员,军部独立团连长,红军总部1局作战科参谋。参加了 中央苏区第二至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9月随红军总部留在川康边区,后任红4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科长,红30军参谋长。&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造币厂副厂长,军委经济建设部企业处处长, 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后进入中共中央党校第2部学习,参加了平型关战斗。&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纵队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第2旅副旅长,热河 省军区代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4师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和广西等战役。&lt;/h3&gt;&lt;h3&g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2月调华北军区战车师第一师任师长。1951年5月参加
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指挥员、坦克师师长。1952年7月回国后任军委装甲兵副参谋长。1956年8月进军事学院装甲兵系高速二班学习。1958年5月毕业后任装甲兵学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劳动。1979年12月恢复工作,调任湖南省国防工办副主任。后任军委装甲兵顾问、顾问组组长。&lt;/h3&gt;&lt;h3&gt;所获勋章&lt;/h3&gt;&lt;h3&gt;  1956年6月13日授予 少将军衔。荣获二级 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 自由独立勋章、二级
张晓冰(.25)、河北省丰润县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在延安抗大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司令部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部作战股股长,第二十三团代理参谋长,饶武献地区队代区队长,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军教股股长。&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二十二旅六十七团团长,第二十二旅代参谋长,热辽军分区第六十四团团长,军分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1951年后任134师师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副参谋长。回国后,历任第二海军学校校长,海军工程学院副院长,海军舰队参谋长、副司令员。1964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lt;/h3&gt;
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福建省武平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宣传分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宣传队长、青年干事。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宣传队长、宣教股长、师政治部教育股长,鲁南军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进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独二旅五团政委,热河军区第16旅48团政委,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23师68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4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lt;/h3&gt;&lt;h3&g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2兵团45军134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师长、师长。回国后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第16军46师师长,解放军防化学兵部参谋长,总参军务动员部部长,解放军炮兵政委,兰州军区副政委、顾问,当选甘肃省第五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贡献。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1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lt;/h3&gt;
白斌(—),安新县南冯乡白庄村人。生于贫农家庭。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任丘县共青团宣传员,1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县大队政治教导员,任丘、高阳、安新3县中心大队大队长,冀中9分区区队长兼参谋长。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残酷地“扫荡”;参加了百团大战、“五一”反“扫荡”等著名战役、战斗,取得了反“蚕食”、反清乡斗争的胜利。&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冀中6分区71团副团长、冀热辽军区13旅66团团长、第12兵团45军133师399团团长。指挥所属部队转战于热河、察东、平北地区,连克重镇,歼灭了大量敌人,巩固了热河解放区。后参加了辽西战役,四战四捷;又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及解放广西等重大战役。&lt;/h3&gt;&lt;h3&g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斌曾任45军134师参谋长、师长,54军副军长,率部参加了进剿广西土匪的斗争。1958年,率部参加平息青海海南反革命叛乱战斗。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9年,进军西藏与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西藏分裂分子和上层反动集团的武装叛乱。1968年,担任21训练基地司令员,在茫茫戈壁上参与领导了中国核实验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发展祖国尖端技术做出了贡献。后又担任济南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内长山要塞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担任军区领导期间,认真抓部队的行政管理和后勤建设,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87年,离职休养。1988年7月,获独立功勋荣誉章。&lt;/h3&gt;&lt;h3&gt;
&lt;/b&gt;王清贤,男,汉族,1925年11月15日出生,河南滑县人。1942年7月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河南省信阳军分区司令员。&lt;/h3&gt;&lt;h3&gt;
主要业绩:中南军区干部文化速成学校,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1942年7月起,历任太行军区朱德警卫团四连战士,班长,团特务连班长。东北冀热辽军区二十二旅侦察连排长,冀热辽军区十六旅四十八团特务连排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六十九团五连排长,副指导员,副连长,连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四师四0二团副营长,营长。四十五军一三四师四00团副参谋长,副团长。四十五军一三四师四0二团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四军一三四师四0一团团长。五十四军一三0师副师长,五十四军一六一师师长。河南省信阳军分区司令员,1984年离休。&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太行山参加了,木池、白玉沟、清泉、花山、祁县、解放左权等战斗。&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秋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剿匪。两次立三大功,一次立两大功。荣获毛泽东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建国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西藏平叛。荣获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1950年夏作为四十五军战斗英雄代表,参加了中南军区军事行政委员会会议。1953年作为志愿军归国英雄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北京十一国庆节观礼活动。业绩曾编入《军旅春秋》等书。&lt;/h3&gt;
阎红彦(—),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人。&lt;/h3&gt;&lt;h3&gt;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与吴岱峰、拓可宽、杨重远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 留守处警备第3团团长。&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邯郸、陇海路、定陶等战役,1947年春在豫北攻势中,全歼国民党军暂编第3纵队,俘其司令孙殿英,继而参加鲁西南战役,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参加郑州战役、淮海战役等战斗,全歼国民党黄维兵团。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lt;/h3&gt;&lt;h3&gt;
1952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1月被四川省人代会选为四川省(省长李大章)副省长,9月23日被授予上将军衔,成都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9年8月,调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11月兼昆明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云南省政协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lt;/h3&gt;&lt;h3&gt;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于1967年1月8日在昆明饮恨自杀。1978年1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lt;/h3&gt;&lt;h3&gt; 他是唯一一个在“文革”中自杀身亡的解放军上将。&lt;/h3&gt; 张德生(—),学名张世德,陕西榆林
(今榆林市榆阳区)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原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党员任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长。 &lt;/h3&gt;&lt;h3&gt;
1932年任中共宁夏特别支部书记。1933年1月至5月任中共宁夏区委书记,6月至8月任中共甘宁青特委组织部部长,同年11月至1934年2月陕南(汉南、汉中)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lt;/h3&gt;&lt;h3&gt; 1934年2月至9月任中共陕南特委宣传部部长期间于8月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局汇报工作。10月赴川北传达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军指示。&lt;/h3&gt;&lt;h3&gt;
1935年2月任中共汉中道委宣传部长、川西道委宣传部部长。1935年3月先后担任中共川东、川西道委宣传部部长、 川陕省委宣传部干事。 6月调入红军总政治部地方部和中央局工作。10月长征到陕北。 11月任中共陕甘省委宣传部干事。&lt;/h3&gt;&lt;h3&gt;
1936年1至3月任中共关中特委宣传部部长兼。10月至11月任中共三边特委书记。&lt;/h3&gt;&lt;h3&gt; “西安事变”后,参与重建中共陕西省委的工作,同年12月至1941年6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lt;/h3&gt;&lt;h3&gt;
1942年12月至1946年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政治委员。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12月任关中分区友军工作核心领导成员。&lt;/h3&gt;&lt;h3&gt; 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7月至8月指挥爷台山反击战。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0月任西北局秘书长。&lt;/h3&gt;&lt;h3&gt;
1954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部长。1954年7月兼任中科院西北分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10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兼陕西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lt;/h3&gt;&lt;h3&gt; 1955年3月至至1962年5月任陕西省第一、二届政协主席。&lt;/h3&gt;&lt;h3&gt;
1956年9月出席中共八大,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作大会发言,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lt;/h3&gt;&lt;h3&gt;1960年11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lt;/h3&gt;&lt;h3&gt;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重新设立西北局, 张任第二书记,仍是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lt;/h3&gt;&lt;h3&gt;
1955年3月、1959年7月,还被选为政协陕西省第一、二 届委员会主席。&lt;/h3&gt;&lt;h3&gt; 1965年3月4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56岁。临终时曾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主要遗文收入《张德生》一书。&lt;br&gt;&lt;/h3&gt;
谢镗忠(1916-1989),赣县南塘镇大都村人,1931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九军团三师七、八团指导员、教导员、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二军教导队代政委、第九十六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第一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兼党委书记。参加了保卫黄河、延安、陕甘宁边区的战斗。&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三十旅政委、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十六、十七旅政治委员、独立第一师政委、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一师政委。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一四二师政委,担负解放赣南的任务。谢镗忠凭藉是赣县人,熟悉赣南的情况,知道只要占领了南康,就截断了国民党军南逃退路。8月11日,师先头部队按计划进至南康北面大路坪,国民党军一个连不战而退,至8月12日17时占领了唐江镇,退守南康的二十三军仓皇逃离,14日拂晓一四二师胜利进驻南康城。16日解放大余。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和一四四师也先后解放赣南各县,顺利地完成了军部交给他解放赣南的任务。&lt;/h3&gt;&lt;h3&g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政委,海南军区副政委、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顾问。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89年病逝于武汉,享年71岁。&lt;/h3&gt;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黄念卓,1914年9月22日生于江西省崇义县过埠乡高坌村。7岁开始上学,先后就读于河口蒙馆、高坌小学、思顺经馆、过埠普育学校,读书8年。1929年夏,于普育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高坌村党支部书记。&lt;/h3&gt;&lt;h3&gt;
1931年6月奉派任崇义县上堡暴动队政治委员兼特支书记,不久任上堡、麟潭、丰州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并改名为黄志勇。1932年2月调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9师第43团2连党支部书记。7月,第43团编入红3军团第7军后,随军参加了南雄水口战役。后任红7军第19师56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第56团3连代理政治委员,红7军政治部地方工作团宣传队分队长,红3军团第6师16团俱乐部主任、第18团党总支书记、师俱乐部主任,红8军团第21师6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lt;/h3&gt;&lt;h3&gt;
长征初期,任红8军团第23师67团政治委员,红5军团第13师39团政治委员。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随红四方面军南下转战川康边,曾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政治教导员。&lt;/h3&gt;&lt;h3&gt;
到陕北后,编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政治教员兼教育干事、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第3大队政治委员,期间因工作成绩显著,获抗大颁发的“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奖状。1940年5月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科代理科长、作战室主任。翌年11月,抗大第三分校与八路军军政学院第3、4大队合组为军事学院,他调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9月起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反“扫荡”斗争。&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任干部第2团政治委员,后任冀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14旅副政治委员。1946年2月起任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独立第16旅政治委员,热中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1947年8月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协助司令员程子华率部参加了东北1947年秋、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前方第2指挥所,继任参谋长,后任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前方指挥所参谋长,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后任东北野战军第13兵团参谋长,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津、衡宝战役和湘西剿匪作战。&lt;/h3&gt;&lt;h3&gt;
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荆江分洪水利工程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中南军区工程兵部队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65年8月调任装甲兵政治委员。1969~1972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12月离职休养。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lt;/h3&gt;
曹德连(1907~1995),曾用名曹远山,南康龙回乡人。1930年3月参加龙回农民武装暴动,并任暴动大队长,同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lt;/h3&gt;&lt;h3&gt;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二十六纵队三大队战士、班长、宣传分队长、师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红四军电话大队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三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侦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副总支书记、陕北红军三十军二六二团政治委员。&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二九师炮兵营教导员、警备一三团营教导员、营长、警备一团副政委。&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第三十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代政委、冀察热辽军区十九分区政治委员兼分区独立四师政治委员、四野十五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代部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三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志愿军直属党委副书记、西海指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西海指直属党委书记。&lt;/h3&gt;&lt;h3&gt;
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后方勤务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荣誉勋章。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5年6月在沈阳病逝,终年85岁。&lt;/h3&gt;
谢家祥(1914—2010),江西省瑞金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少将,原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都军区政治委员,为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lt;/h3&gt;&lt;h3&gt;
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谢家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文书、技术书记、连副政治指导员、组长、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闽西将乐、钟屋村和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等战役战斗,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局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特派员、干事、科长、大队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师政委等职,参加了宁城、古山、赤峰、杨家杖子、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战斗。&lt;/h3&gt;&lt;h3&gt;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第三政委、政委,福州军区顾问等职,参加了广西剿匪等战役战斗,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四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2010年8月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96岁。&lt;/h3&gt;
蓝文兆(1919—2001),福建省武平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宣传分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宣传队长、青年干事。&lt;/h3&gt;&lt;h3&gt;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宣传队长、宣教股长、师政治部教育股长,鲁南军区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3年进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独二旅五团政委,热河军区第16旅48团政委,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23师68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4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lt;/h3&gt;&lt;h3&g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2兵团45军134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师长、师长。回国后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第16军46师师长,解放军防化学兵部参谋长,总参军务动员部部长,解放军炮兵政委,兰州军区副政委、顾问,当选甘肃省第五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贡献。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1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lt;/h3&gt;
),男,汉族,1919年出生, 湖南省茶陵县人,曾用名蓝野农、蓝甲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参加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大专学历,
大校军衔。1938年9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起任八路军总巡视团团员。1942年6月起任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警卫连指导员。1945年5月起任警卫2团党总支部书记,同年夏天起任警卫2团政治处副主任。&lt;/h3&gt;&lt;h3&gt;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起任热辽纵队(冀察热辽军区)第22旅67团政治处主任,1947年11月起任热辽纵队第23旅69团副政治委员。1948年8月至1951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3师69团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4 师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入关后参加了
平津战役,南下参加了衡宝战役、广西剿匪。1951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5军134师进驻广东 花县、佛山、湛江,执行海防保卫任务。&lt;/h3&gt;&lt;h3&gt;
1951年1月至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5军134师政治部副主任,1951年8月至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5军134师政治部主任。1952年10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1952年10月至1953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134师政治部主任。1953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1月至1956年5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134师副政治委员兼师政治部主任(至1954年6月)。1956年夏起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13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朝鲜
西海岸抗登陆、平壤 反空降作战及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1958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4师政治委员。&lt;/h3&gt;&lt;h3&gt; 1957年至1960年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60年5月至1964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政治部主任,1962年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1964年5月至1967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副政治委员,1967年7月至1969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军政治委员。1969年4月至1975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副书记(1969年5月起)。其间:
“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三支两军工作,曾任重庆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昆明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10月至1971年5月任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党的领导 核心小组—中共贵州省核心领导小组代组长。&lt;/h3&gt;&lt;h3&gt;
1971年5月至1973年9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年10月兼任贵州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1973年8月至1980年7月下放工厂学习、劳动。1983年5月至1985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顾问。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lt;/h3&gt;
卜占亚(),男,天津市蓟县人。1936年任蓟县人民武装抗日自卫救国会交通员。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晋察冀军区分区连指导员。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lt;/h3&gt;&lt;h3&gt; 1944年入晋察冀党校学习,任 冀东军区分区团党总支书记。抗战胜利后,任团长兼政委。在国民党军进攻 热河时,指挥全团胜利地完成了保卫
承德的任务。&lt;/h3&gt;&lt;h3&gt; 在辽沈战役中,任东北野战军纵队团政委。参加了辽西大会战和平津战役。参加衡宝战役受到上级通报嘉奖。 1949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 广西的清匪反霸斗争。1951年11月任师副政委并兼任中共广东省南海县委第一 书记。1952年9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任停战委员会朝鲜满
浦江口岸办事处任主任联络官。1955年3月任师政委。&lt;/h3&gt;&lt;h3&gt; 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任师政委。1958年到1959年,率部参加 甘肃、 青海等部分地区平叛作战。1960年入
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3年后任四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68年7月调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同时担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是党的九大代表。1970年4月,任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兼湖南省军区第一政委,1970年11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1973年3月调任 兰州军区副政委,1983年8月离职休养。1999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lt;/h3&gt;
朱志伟,1924年生,名毅,字士心,曾用名朱志义,河南省洛阳市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入伍。曾任401团政治委员、134师政治委员、162师政治委员,54军政治委员等职。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甘南西藏平叛肃反运动,中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和战斗。曾被授予模范青年、三等劳动英雄称号。1955年荣获3级独立自由勋章、3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lt;/h3&gt;
刘瑞林,1930年生于河北迁安。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先后立大功五次。1949年在天津战斗中,任战斗小组长,带一战士机智勇敢地攻占蛙桥桥头堡,俘敌二十余人,并接应连队主力歼灭守桥敌军一个加强连,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同年获旱桥英雄称号。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军副政委,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lt;/h3&gt;
</section>
</article>}

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村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身后,一处幽静的小院,静静地坐落在山腰。

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聂荣臻元帅,在这里住了10多年。

毛泽东率领党中央进京之前,曾计划把这里作为最后的驻足之地,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城南庄会议”,并发出了建立新中国的动员令“五一”劳动节口号。

城南庄村位于胭脂河畔、菩萨岭下,它曾经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是阜平县建立人民抗日武装的第一村,更是中国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堡垒村。

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村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今年72岁的李银虎是村志编纂者之一,对城南庄村的历史如数家珍。他介绍,1927年,中国共产党阜平县特别支部就已经成立。城南庄村的胡凤翔来到阜平县城加入共产党,成为阜平县最早的11名中共党员之一,为党组织在城南庄村的壮大播下了种子。

1932年,城南庄村成立党支部,胡凤翔担任村支部书记,并担任村民们入党的介绍人。“党支部成立的仪式和入党宣誓在城南庄村东山上的一处树林里举行,那个时候仪式是秘密进行的,没留下记号。我们后辈听父辈们说起,也只有大概方位,不知道到底是在哪棵树下宣的誓,但入党的仪式并没有省略掉。”李银虎说。

1933年,保属特委和定县中心县委制定“行唐团山暴动”计划,集中地区所辖的地下党的力量,夺取县警察局和保卫团的武器。

城南庄村的地下党员郝玉明、谷子珍都是当初的参与者,在短时间内便筹集好枪支,准备率先夺取城南庄区公所的武装。但因为保属特委和定县中心县委组织不周而走漏风声,“行唐团山暴动”计划胎死腹中。但是城南庄村的党员们在这次行动的筹备中,收获了组织经验和成员团结。

据《城南庄村志》载,“城南庄村是阜平县中共党员控制村政权的第一个村。郝玉明、谷子珍当上村长后,对村政权进行改革,将旧政权摊派在农民头上的苛捐杂税改为按土地摊派,减轻贫雇农的负担。”

郝玉明在担任城南庄村支部负责人后,一边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一边秘密发展党员,但在1934年因叛徒出卖而被国民党保定行营抓捕,关入北京草岚子监狱。直到1937年才得以释放。

“在郝玉明被关的三年多时间里,支部工作一直都是由我负主要责任。虽说我们没有停止斗争,可是和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我们就像没娘了的孩子,断了线的风筝。”谷子珍在《胭脂河畔的一支火把——忆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的成立》里写道。

胭脂河畔走出一支义勇军

直到1937年,城南庄村党员们才重新和党组织建立了联系。那也是晋察冀根据地最初建立的时间。

1937年11月,聂荣臻司令员带着从115师分出的3000人,来到了城南庄村。”李银虎告诉记者。时任115师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派遣郄晓峰、张毅忱、李光辉等成立工作组,和城南庄村党员们接上关系,帮助城南庄村开展运动、建立队伍。从那时起,城南庄村的革命运动才步入正轨。

罗荣桓将33个青年组成的队伍,命名为“抗日义勇军”,城南庄区的妇女们赶做红袖标,上绣“义勇军”三个大字,给队员们戴上。抗日义勇军在一个月内就增加到400余人,当地的百姓们将他们称为“阜平营”。胭脂河畔走出的这支义勇军,南征北战,立下了战功,涌现了英雄。

老支书杨文玉的父亲杨瑞文就曾是“阜平营”的一员。

在松柏森森的小院中,杨文玉告诉记者,1937年刚刚18岁的杨瑞文,响应聂荣臻司令员的号召参了军,参加过清风店、百团大战等战役,1940年因伤残复员回乡。

“我父亲的右腿膝盖有一个枪眼儿,右腿不能打弯。回城南庄后做了村副书记,后来又当过村支书。他不能干重活儿,但也不闲着,组织乡亲们修大坝,哪怕一瘸一拐走路,也要忙活一整天。”

和杨瑞文一起参军的,还有很多城南庄的年轻人,他们走出村庄,南下北上,投身救亡的战火之中。而在他们身后的村庄,则成了最核心的根据地。那座山上幽静的小院,后来也成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聂荣臻司令员就住在这里。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内,栽有桧柏、银杏和榕树,不时听到鸟类啾鸣,尽管游人如织,仍不失清静和幽雅。

小院前,“坚强堡垒,前进阵地,战略支点,建国基石”16个大红字耀眼夺目。据介绍,“堡垒”的提法源自于《晋察冀日报》在1941年1月的《论阜平之克服》一文。该文写道:“阜平,素有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县之称……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绝非轻易撼动。”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展示的1948年5月1日《晋察冀日报》(翻拍)。头版刊登“五一”劳动节口号。受访者供图

晋察冀军区和边区政府1937年11月创建后,使得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以阜平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迅速增加,推动晋察冀地区军民们的抗日运动走向高潮。各军分区的部队和新建立起来的抗日义勇军、游击队,积极寻找战机袭扰敌人,在不到一个月内,就打死打伤日伪军一千多人,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日运动的进展。

一枚独立自由纪念奖章,金灿闪亮,让96岁的杨贵荣想起了自己当兵的日子。1940年,晋察冀军区首长在城南庄村东河滩召开抗战反扫荡动员大会,号召有志青年参加八路军,城南庄村陈先达、陈守连、刘庆山等40多名男青年踊跃参军。杨贵荣、杨梅林、王英荣、赵志莲等10多个女孩子也要参军,她们不顾家人反对,加入晋察冀军区温塘供给部后方医院做了医护兵。

杨贵荣1941年参军,参加过多场战役。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5月27日,记者在城南庄见到了杨贵荣。她一头银发,脸色红润,正坐在桌子前吃饭,一碗汤面很快就吃完了。

“我妈妈身体各方面都好,就是耳背了,不大听得见。”杨贵荣儿子郭颜虎告诉记者。

耳背的杨贵荣说话很响亮,喜欢大笑。“我当过两回兵,一次是1941年,在医院里学习到护理知识就直接上战场了。当时我在城南庄不远的温塘村,鬼子扫荡,轰炸了温塘,我和队伍走散了,就回了家。1945年,重新联系到组织,但档案丢了,就重新参了一回军。”杨贵荣说。

杨贵荣的纪念章。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1945年,杨贵荣随部队转移至史家寨,并被分配到军需被服厂工作,1946年又转移到曲阳、唐县等地。石家庄解放后,军需被服厂搬迁至石家庄。

随着军队,杨贵荣走南闯北,参加过很多著名的战役,她不大记得到底走过多少地方了,只是告诉记者,“去的地方可多了。”她和丈夫郭秀树就是在革命队伍中认识的,两人相差12岁,在抗战中结为了革命伴侣。

埋雷好手“炸死一个日本指挥官”

在城南庄村,像郭秀树和杨贵荣这样在革命中结成的伉俪并不少见。已经去世的赵进英和丈夫也是革命伴侣。

5月27日,城南庄,在赵进英女儿高秀英的家里,高秀英向记者讲述了父母的故事。

“我妈妈是在她的娘家谷家庄入党、当兵的,后来嫁到了城南庄,我父亲是在城南庄入党的,”高秀英说,“当时是瞒着我姥姥的,因为我姥爷是被日本人杀害的,所以姥姥有些害怕,不同意。”

赵进英14岁就成为了共产党员。1943年8月,赵进英成为谷家庄妇救会主任后,不仅积极组织妇女们为战士们做军鞋、军袜等,还组织人员跟着战士们埋地雷。

“我妈刚当兵那会儿,在部队里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送鸡毛信。电影里的鸡毛信都是真的,那时候根据地各个机关之间联系,都靠信件,送信的大部分是地方的党员、村民,遇到信上插着鸡毛的,就知道是特别重要的。我妈跟我说,当时她们送‘鸡毛信’,都是一溜小跑地去送。经常跑上10里地、20里地送信,信藏在鞋里,要是被日本鬼子逮着,就装哑巴。”高秀英说。

除了辅助前方的战士,村里的党员们还会直接参与战斗,配合部队埋地雷、打伏击等。“我妈她们几个人一起配合,前一个人先把地雷埋好,后一个人赶紧用马蹄和鞋子轻按上印儿作伪装,让鬼子看不出来。地雷不能直着埋,要曲里拐弯地埋,才不易被排除。等到鬼子走了,还得小心把地雷挖出来,要不然就会炸着村民。有好多次,我妈妈埋的雷正巧炸中了鬼子。”

高秀英的父亲高玉明更是一个埋地雷的好手。据介绍,高玉明在城南庄村做游击组组长时,在敌人的交通要道埋设地雷,炸伤炸死十多个日本鬼子,其中还有一个鬼子指挥官,当时在阜平县一带的民间,盛传一句顺口溜:“高玉明真是赞,炸死了一个日本指挥官。”

2015年,赵进英受邀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高秀英告诉记者,当时是她陪着母亲去北京的。她现在还保留着邀请信件和当时参与者的名录。

乡亲血肉铸就的模范根据地

石板甬路、白墙黑瓦、方格木窗,今天的城南庄,一派现代化的气象,城南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韩国红告诉记者,很多年前,村里就通了下水,改了旱厕,现在的生活,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和普通村庄不同的是,这个红色村庄,当初晋察冀根据地的核心地带,几乎每一家人,都能讲出许多革命故事。

据《城南庄村志》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城南庄共牺牲烈士28人,其中13人是中国共产党员。

村民李新江指着不远处的青山告诉记者,那儿埋着自己的奶奶、叔叔和姑姑。

“他奶奶被日本人杀死的时候,才40岁出头,怀孕已经8个月。为了掩护乡亲们,被日军抓住,开膛破肚,日军将腹中婴儿取出来杀死;姑姑还不到6岁,也被杀死。就这样,一家三口全被杀了。”李新江的夫人说。

李新江介绍,祖父李兴洲当时任阜平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县议会驻会议长,奶奶张继兰是妇救会主任。“尽管奶奶已经怀孕,但觉得自己是干部,应该为群众安全负责。所以为了掩护群众,不惜自己出来吸引日军注意力……”

1943年9月下旬,日军对阜平进行了时间最长、最残酷的秋季大扫荡,据载,日军在3个月内制造许多惨案。仅在1943年9月26日的“阜平平阳惨案”中,就有1000余人丧生,房屋5000余间被烧毁。

高秀英说,自己的爷爷当初被汉奸出卖,被敌人推进万人坑活埋。“那时候的人们抗日决心很坚定,因为他们亲眼见过日军犯下的暴行,我妈妈就曾见到一个小孩被开膛破肚。他们对抗日的决心,超出现在很多人的想象。”

在日本投降后,城南庄村已经成为安全、稳定的大后方,但村民们支援前线的意愿仍然强烈。

《城南庄村志》载,在1948年,村民赵国栋带队成立了支援前线的担架队。担架队是一站式任务,兵役站一下达任务,担架队不管白天黑夜务必立刻出发,而且要在确保伤病员人身安全情况下实现不同地点的转移。

“我也抬过担架,那活可受罪哦,又累又疼,休息都是就地休息。”杨贵荣说。

1928年出生的刘富庭,在1947年成为了支援前线的工程兵,“城南庄村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大后方,没仗打,我们就去支援前线。从唐山、张家口、太原到北京,走了很多里路。现在胃不好,腿一到阴天下雨就疼,是那几年风餐露宿落下的病根。”

刘富庭1947年成为支援前线的工程兵。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中央原定进京前的最后一站

1948年,毛主席来到我们这个小院子,看到我叔叔,就拍着他的肩膀喊‘小朋友’。我叔叔今年都84岁了,他说现在还记得主席当年的音容笑貌。每次谈起被毛主席喊‘小朋友’的时候他都感到很有趣。”李新江说。

一些村民向记者表示,毛主席来城南庄村的时候,曾和自家长辈有过一些互动。村民们还提到,其实城南庄村是中央原定进京前的最后一站。“后来出了叛徒,致使毛主席住所在1948年5月18日遭到了敌机的轰炸,所以中央才转移去了西柏坡。”李银虎说。

毛泽东在城南庄村的46天里,做出了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前途的决策。

1948年4月30日,在这里召开的城南庄会议上,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的“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出了建立新中国的“动员令”:“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同样是在城南庄村,1948年5月1日晚,毛泽东又以个人名义致函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民盟中央常委沈钧儒,商议“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事宜。至今,城南庄村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小院里,仍保存着毛泽东当年用的那盏油灯。这盏油灯,不仅点亮了城南庄村的晚上,也照亮了新中国将要建立的曙光。

城南庄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毛泽东曾居住的房间中保存下来的煤油灯等物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雨后,城南庄村通往菩萨岭的柏油路显得更加修长、亮丽,两旁“弘扬担当大义、求是创新、不畏困难、敢于胜利的晋察冀精神”与“推进荒山整治开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标语交相辉映。70多年前,毛泽东初次来城南庄村时曾发出感叹:“你这个城南庄,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难得,难得!”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实习生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

22: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了数十万的军队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并扬言摧毁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缉捕中共要人。中共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暂时撤出延安。以朱德、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率领一部分中央机关从延安撤出后,到达河北,进驻晋察冀解放区。同年5月到达解放区的模范县——平山,并在此安营扎寨。1948年5月,出于工作的需要,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为代表的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也从陕北转移到了晋察冀解放区,终于同朱德、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平山县驻扎了中共中央和军委的庞大机关,可以称之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为什么离开延安之后中共中央要把革命大本营设在平山县呢?主要是由于平山县具备了许多优越的条件。

首先,平山县地理环境特别险要。平山县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东,全县大部分都是崇山峻岭,西北部地势高,东南角地势低,中间还有一些丘陵地带,这种地形进可攻,退可守。抗战八年期间,日军始终只能占领平山县城附近的一小部分,广大的农村则一直是顽强的抗日根据地。

其次,经济力量雄厚。平山县的面积是16625平方公里,人口大约25万。全县共有水田12万亩、旱田25万亩、山坡地8万亩,盛产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其他各种杂粮。全县的经济作物有棉花、山货、药材、果木。其中,棉花除了出口外还能生产土布80万匹,果木和药材年产值大约为10万银元。聂荣臻司令员曾经称赞平山县是晋察冀解放区的“乌克兰”。由于经济力量雄厚,平山县抗战期间在物力、财力方面对晋察冀边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37到1940年的三年间共上缴救国公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察冀根据地是指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