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日报总编室邮箱?

3月6日,昆明市召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第七次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以“疫情防控一线 团结奋战的故事”为主题,五位普通工作者来到发布会现场,分享他们在一线“战疫”的故事。

昆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黄杰

黄杰:各位记者朋友们,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参加昆明市疫情防控工作第七次新闻发布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无数的党员和基层工作者冲锋在一线、奋斗在一线、奉献在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1.6万余个党组织、13.7万余名党员,7万余名医疗工作者,3万余名公安干警和辅警,1万余名基层社区工作者和3.6万余名志愿者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正是他们的团结奋斗和默默奉献,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杰:今天,我们举办的是一场特殊的发布会,我们请来了五位普通工作者来到新闻发布厅,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在一线战疫的故事。我先介绍一下他们:

疫情防控一线医疗工作者代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白劲松同志

基层党员代表,官渡区新亚洲体育城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成林同志

基层社区工作者代表,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陈艳坤同志

基层公安民警代表,五华公安分局红云派出所社区民警曹红兵同志

新闻媒体一线记者代表,昆明日报记者张晓莉同志

黄杰:下面,我们请这几位同志分享他们在一线战疫的故事。首先,请防疫一线医疗工作者代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白劲松同志分享。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 白劲松

我是疫情防控一线医疗工作者代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昆明市新冠肺炎诊疗专家组组长白劲松。疫情发生以来,昆明市共有70000余名医疗工作者投入到了全市疫情防控和赴鄂援助工作中,作为其中的一员,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市卫健委的领导下,承担全市疑似病例会诊排查、确诊病例救治方案的制定和指导全市各县(市)区的诊治工作。

下面我代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把我们的防疫工作情况给大家作一个通报

一、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是昆明市传染病院和昆明结核病防治院,成立于1954年,经历过SARS、禽流感、甲流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经验。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昆明市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市三院反应迅速,成立了疫情应急防控指挥部,下设综合医疗救治、医院感染防控、应急物资保障、后勤保卫协调等12个专职工作组高效运转,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关闭其他门诊部份住院服务,快速腾空住院病房,全院职工取消休假,严阵以待快速部署了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院防控体系,及时制定了以预检分诊、急诊科、发热门诊、留观病区、隔离病区、重症隔离病区和医学观察区为核心的分级诊疗方案和工作流程,提前做好了人员、技术、病床、物资等重要储备。我们深知,我院的防控工作是全市防控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有效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医护工作者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在昆明市疑似病例的排查中,为了避免漏诊产生的风险,医院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专家会诊制度,通过远程会诊、对症诊疗、多次核酸检测高于国家标准的监测体系,严格排查,坚持“宁可错,也不能放”的原则,对所有病例逐一分析,成功确诊了多例假阴性、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有效避免了疫情扩散的风险。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远程可视会诊系统运用到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中,这套系统的使用得到了一线医务人员和专家组的高度好评。效率高、行动快、影像清晰,为新冠肺炎的甄别提供了助力。同时,医院获省卫健委批准成为云南省第一批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提高了诊断的及时性,截至3月1日,市三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共开展核酸检测3347例次,为新冠肺炎和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根据防控指南要求,我院制定了院感防控的具体流程和方案,设立了院感监督员,对进出隔离病区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流程、隔离区消毒、医废处置转运、工作人员的体温和症状监测、病人出入院流程等环节进行了全程监管,有效阻断了新冠病毒的院内交叉感染。

我院积极落实“四个集中”(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收治了36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数量居全省之首,对其中31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采用了克力芝、阿比多尔、利巴韦林和干扰素雾化吸入等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联合昆明市中医医院国家级重点专科肺病科的技术力量,制定“一人一案”的方案,开展中医药治疗,在减轻症状、改善体征、阻断疾病进展等方面发挥了明确的作用。

对4例重症患者和1例危重患者,我们积极邀请了省、市级专家会诊,组织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力量,给予了机械通气、抗病毒、抗炎、激素、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

对所有的确诊病例,及时采取了心理干预治疗。针对患者的焦虑、紧张、孤独、无助等情绪,采取面对面和加微信聊天等方式适时进行的心理疏导,并由后勤保障部门按患者的需求提供生活用品等,极大了缓解了病人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

截至3月2日,我院已筛查发热患者2575例,收治疑似病例和医学观察患者502例,收治核酸检测阳性患者39例,其中确诊病例36例(确诊病例收治人数全省第一)、无症状感染者3例;成功抢救危重症1例,重症4例,无死亡病例;36例确诊患者和3例无症状感染者全部治愈出院,无医务人员感染。

如今市三院新冠肺炎诊治阶段性成功,不是那一个人的功劳,是市三院整个团队的艰苦努力,是无数医务人员无私的付出换来的。当然,这个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我院的付出,更是市委市政府反应迅速,统一领导,精准施策、联防联动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昆明市各条防控战线上的战友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成绩。

举一个例子:1例危重患者惊心动魄的发现和抢救过程,患者武汉人,72岁,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独自一人到缅甸旅游,回昆后在某酒店隔离观察,一直没有明显咳嗽咯痰和发热症状,但腹泻有五天,工作人员发现后,报告了指挥部,120急救车将患者送到我院发热门诊,进行胸部CT检查后,我院专家组一看胸片,“白肺”,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症状,专家组迅速做出反应,没有等到核酸结果出来就将患者送到了重症监护室抢救,送到抢救室时病人已经出现休克症状。我们第一时间向市卫健委报告,市卫健委积极协调并组织省、市级呼吸、重症、影像、感染、中医专家对收治的危重症病例、重症病例进行会诊,我们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通过我院重症医学科的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给予了机械通气、抗病毒、抗炎、激素、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才使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设立武汉或湖北籍人员医学观察点的决策,如果没有联防联动机制,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及时发现和报告,如果没有市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并积极联系120转送病人,如果市三院发热门诊没有及时给病人检查胸片,如果没有专家组的反应迅速,如果没有省市专家组的多学科会诊,如果没有隔离病区医护人员的诊疗及抢救,也将无法取得如今阶段性的胜利,这也充分体现了昆明市疫情防控体系的成功。

(四)逆行者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防疫工作中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全院医院人员的“不顾生死,义无反顾”,疫情发生以后,市三院数百名医护人员纷纷写下了请战书,摁下红手印,主动提出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不是他们不知道害怕,而是一种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到底多可怕?它的传染源是谁?发病率、死亡率是多少?传染性有多强……疫情就是命令,当一切都还懵懂的时候,我院医务人员已经奋不顾身地冲进了第一线。冲在前面的人中,有党员,有普通群众,还有一批90后的年轻人,在不少人眼里,90后似乎和“太脆弱”、“吃不了苦”等联系在一起,但疫情发生后,我院这样的年轻群体却“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展现出勇敢、独立、坚强的青春形象。在这场战“疫”中,让大家看到了90后的责任与担当。整个疫情防控工作,我院共有980名医务人员投入了防控第一线,这一道道奋战在一线的身影,构筑了一张生命健康的防护网,让我们对疫情防控增添了必胜的信心。

二、下一步疫情防控建议

虽然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来临,我市面临新一轮疫情防控工作的压力,目前还没有到摘下口戴,完全恢复正常生活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再坚持一段时间,建议复工人员还是要做好自身的健康防护。

一、建议工作场所要全程佩戴防护口罩。尤其是多人办公时建议佩戴口罩。

二、有条件的办公场所应该适当加大座位之间的距离。注意周围环境的定期消毒。

三、建议加强手卫生措施。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的习惯,不能确定手是否清洁的时候避免用手接触口鼻和眼睛。

四、减少人群聚集,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通风条件比较差的场所,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五、有食堂的单位可以实施错峰就餐,或者打包到各自工位、休息室就餐,也可以提供盒饭,鼓励员工自带饭盒。就餐时要注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减少交谈。

六、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要避免接触他人并佩戴口罩。要及时到医院就医,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去医院的路上以及医院内,一定要全程佩戴防护口罩。

黄杰:下面,请基层党员代表,官渡区新亚洲体育城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成林同志分享。

官渡区新亚洲体育城社区党总支书记 王成林

各位领导、媒体的朋友们:

非常感谢给我这次机会,作为基层党员代表,和大家分享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我也特别想借这个机会,感谢来自各级领导的关怀,感谢上级部门的全力支持。正是有了这些鼓舞,加上社会各界的爱心关注以及广大居民群众的理解包容,党群同心,众志成城,才让我们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此期间,各级领导干部,包括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们,都顶着很大的压力开展工作,也面临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作为基层的一名党员,在努力克服困难的同时,时刻不忘共产党人的身份,努力将工作做到实处,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护网

以必胜的信念,保障基层工作开展

面对疫情,每个人都会本能的恐惧,特别是在一线的社区人员,有时会不自觉的出现“畏首畏脚”的情况,这也请大家理解。我学过医,知道这绝对是场“硬仗”,就第一时间整理材料,为社区工作人员提前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专业知识的培训,给大家演示,如何正确防疫,科学做好自我保护,这个很有用,很快就打消了大家的顾虑,让最攻坚的基础排查工作,得到高效的推进。

我们新亚洲体育城社区是一个多元化社区,其中包括老旧小区、商业区,小区范围大,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强,这就造成管控难度相对较大。面对这个难题,我们通过“3+X”工作模式,很好地做到了群防群治。“3”是指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民警和卫生员,“X”包括了物业、小区党员、自发参与的志愿者等群体,把能发动的力量全部发动起来,动员群众,互相配合,全力做好此次疫情防控工作。

因为社区居民较多,前期宣传可能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我们通过物业管家,做到了宣传全覆盖。这要感谢我们的网格员,他们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疫情爆发开始,他们就开始在微信群里积极转发相关信息,同时向社区反映自己负责的楼栋的相关情况,成为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

除了管理难和宣传难,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物资极度短缺。对此,我们积极想办法,到处“化缘”,加上各级的支持、公共单位和爱心人士慷慨捐赠,很快保证了基础消毒防疫物资到位。现在,我仍然是每天带着大家,给办公环境消毒;天天群发防疫政策,告诉同事们注意休息、保护好自己,一线的“战士”更需要有好身体。

带头冲锋,将群众利益放在最前

大家都知道在1月29日那天,体育城社区作为首批医学隔离区,封闭了星体花园北区13幢的1个单元,但按要求,还需尽快完成隔离区入户信息采集。不否认这是个危险又艰巨的任务,作为社区书记,我和大家说:“是党员的都不要退缩,我带头上!”就这样,挨家挨户敲门,安抚居民情绪,在最短时间,大家一起保质保量地完成了22户,共64人详细的个人信息采集。

隔离在家,生活难免不便,后勤保障是我们要做好的首要工作。我们采取爱心代购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满足隔离居民的生活需求,针对不方便做饭的住户,我们安排工作人员提供送餐服务,对住户的生活垃圾,我们安排专人进行收集,消毒后统一处置,社区每天都要对小区进行全面消毒,尤其是对该单元的楼道、电梯等进行无死角多次消毒。此外,每天对隔离户进行两次体温监测、三次电话回访,除了询问日常生活所需,还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社区的同志也很给力,手写祝福卡,送鲜花,微信喊话,变着法的给居民带去温暖和定心丸。

群众就是这样,辨得出真心,到隔离顺利解除,没有过多影响居民的生活,没有发生隔离户投诉,大家对社区的工作都很认可。我也深深体会到,把群众放心上,基层工作就没有干不好的。

用“党员身份” 激发更多工作热情

党和国家对我们信任,给了我们党员的身份,也给了我们一份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当时写下《请战书》, 也是想,是时候把“初心”落行动上,把“使命”担肩上了,将主题教育,学以致用,带动更多的党员同志加入到抗“疫”战斗中,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我们社区共有118名党员,在这种特殊时期,我必须带好头,联合所有的党员,发挥党员的影响力。我们拿起“工具”放下“面子”,挂起大喇叭、拿着体温枪、背上消毒桶,深入社区、挨家挨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点燃“激情”放开“步子”, 紧张的复工排查、严格的检测登记、苦口婆心的劝说、认真的卫生消杀……这些标准动作要执行到位,结合实际精准施策也要下足功夫。

印象最深的是隔离那天晚上,防护装备不齐全,但是我们必须要去入户了解情况。怎么办,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也有过担心犹豫,但我是党员,就必须身先士卒,我先上了,才会有跟我上,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妥善处理隔离区垃圾转运,避免二次污染,我在疫情“重灾区”出出进进,也是想自己带个头,让大家胆子“大”起来,心“细”起来,工作做“实”了。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休息了,我们也很累;我们的口罩几天才能换一个,因为要先保障居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居民;我们人手不够,经常在几个卡点之间来回跑,尽管辛苦但必须坚持,因为我们是党员。在隔离的居民里,也有两名党员,他们同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天给大家加油鼓劲,不断带给大家正能量,成为大家的“主心骨”。

2月4日,社区决定成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有15名党员,分别来自街道、社区、公安、疾控、卫生服务中心。15名党员被分成三个组——疫情监测组、后勤保障组、信息收集组,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党员们始终冲在前面,用一系列暖心举措缓解居民的焦虑与不安,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一线。

联防联控重在基层,胜败抉择也在基层。作为坚守一线的基层党员,我深刻认识到,党员身份就是军令状,要以坚定的信念,必胜的决心,挺身而出、浴血奋战,全力以赴守护好基层防控的“最后一公里”, 全面筑牢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最重要的防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3日北京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说道:“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在官渡区,像我这样的基层党员有2000多名,每一名党员都积极“备战”、主动“请战”,勇敢冲向疫情防控最前线。我们把防线织进小区各角落,做好卡点监测,人员排查,志愿服务等工作,凝聚民心、群防群控;把宣传引导变为行动自觉,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创新开展正面宣传工作;把关爱落到广大群众心里,尽全力解决疫情期间群众的生活所需,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疫情防控任重道远,我们是党员,我们将誓死坚守、不胜不归!

黄杰:下面,请基层社区工作者代表,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陈艳坤同志分享。

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 陈艳坤

我是疫情防控一线志愿者代表——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纪工委书记陈艳坤。疫情发生以来,五华区1052名社区干部数万名志愿者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我参与到了护国街道威远街社区进行志愿服务。

我们护国街道在1月22日,区上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议的当天下午,就开了第一次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1月23日社区主要负责人就已经先行开展工作。25日,护国辖区7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基本到位,全面开展防控。开展疫情防控的44天以来,我们入户摸排、清洁消杀、推广督促抗疫情二维码使用、在小区值守。

威远街社区共有41个小区,2148户,共5500多人,其中无物业小区16个,社区干部仅有14人,但我们先后进行过3次入户,进行了6000多次电话访问。1月29日前我们完成了对重点疫区到昆人员的排查,这项工作我们持续在开展。

街道组织了由35名城管队员组成的消杀队对护国街道辖区内的106个无物业的小区的重点公共区域开展消杀,并全面开展城市清洁工作。社区则持续敦促物业公司按标准进行消杀。

社区在收到二维码使用通知之后,两天之内督促沿街330家铺面及企业申请、张贴、使用二维码。没有复印店,我们就拿到社区打印,再送去给商家。

护国街道共有106个无物业小区。区级下沉部门、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对这些无物业小区进行值守,对出入的人员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督促重点疫区回来的居民自行居家隔离,在14天的时间里,每天定时给居家隔离群众测量体温,登记隔离情况,直至期满结束。自行隔离及其他出门不便的群众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帮他们代购生活用品,并送到群众家门口。

专家说,疫情防控中会有一个拐点,拐点来了,疫情就会向好。我们就盼呀盼,等待的过程中,和我们一样着急的就是辖区各类企业,在复工和不复工之间做着最艰难的抉择。复工,危险显而易见,不复工,企业的生存有可能成为问题,而企业背后,还有一个个等着工资养家糊口的家庭。

企业复工,对我们来说,又是一场考验。要支持好企业的复工复产,又要保证疫情防控不松懈。街道和社区在得知部分企业复工中缺乏额温枪等物资的情况下,立刻把筹措到的为数不多的物资送到企业手中。但是缺口很大,我们威远街社区把社区自用的一把额温枪也送去给护国大厦用了,社区干部自己就用普通体温计测量。

在企业陆续复工以后,我们前期是督促企业按要求报备,登记返岗员工详细情况。后期是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威远街社区557家企业,目前已经有411家企业陆续复工。社区有7栋写字楼,如傲城大厦、巨龙大厦、右弼大厦等,我们走访各类企业,敦促企业继续做好防控不放松,了解企业复工存在的困难,我们也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五华,商业区较为集中,各类企业和楼宇很多对此,我们及时出台了《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共渡难关的十条措施》,也将奖励扶持资金900万兑现到了160户中小企业手中

在这四十多天连轴转的防控工作中,我看到了我们普通人在疫情防控中的团结、配合和互助,很多人给了我满满的感动。长春剧院听说社区防控物资短缺,立刻送来了两大桶消毒水和一桶酒精;昆明剧院、五华区政协给社区干部送来了口罩;吉康集团党支部每天安排两名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排查;无物业小区值守缺人,瓜子二手车就派职工帮助社区值守;奈雪员工说看我们每天都在外面跑,要做饮料给我们喝;帮一个曾经因为不遵守门前三包规定互怼过的百货铺子老板申请二维码,他说我们太辛苦,要送饮料给我们饮料喝。我没有喝,但情义万分解渴

我参与志愿服务的威远社区,社区书记王洁年前刚做了手术,但第一时间回社区开展防控,街道领导了解情况后,强行让她在家休息,但她休两天又偷偷跑回来上班,我让她回去养好,我会顶上,把社区防控工作负责好。她说:在家不安心,老想着社区的事,不如来社区,能做一点是一点。

这段时间,《真心英雄》这首歌老会在脑海中响起,是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昆明的春天已经来了,路边的杜鹃花都悄悄开了,人民中路又开始堵车了,一切都在慢慢恢复中。

最后,还有一点特别想要表达,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的社区是细致负责的,我们的街道是认真全面的,我们的区委区政府早早就进行了安排部署,省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国家层面的动作大家看在眼里。这些史无前例的响应和工作有什么让我们不去相信我们会好,一切会好?

黄杰:下面,请基层公安民警代表,五华公安分局红云派出所社区民警曹红兵同志分享。

五华公安分局红云派出所社区民警 曹红兵

我是疫情防控一线民警代表——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红云派出所社区民警曹红兵。疫情发生以来,昆明市共有1.3万名民警、2.5万名群防群治力量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人类与病魔的斗争如同战争一样残酷,过去的一个月里,从警31年的我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战——1月29日,我所管辖的耀龙康城小区确诊一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当晚11点,上级指令,将于一个小时后对耀龙康城小区八栋三单元35户、96名群众实施封闭隔离管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在2002年那场记忆犹新的抗击非典战役中,云南幸运地躲过了病魔的肆虐。而现在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是对昆明公安决策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组织行动能力的一场严峻考验。

1月29日,那天是我轮休的日子,从接到命令到实施封闭隔离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准备时间,一场简短、扼要的部署防控工作会议迅速召开,上级要求各参战单位要切实做好疫情小区单元隔离防控、群众安抚和心理疏导工作,切实解决好小区被隔离群众的生活必需品的后勤保障工作。我当机立断,向派出所党支部主动请缨取消休假,与战友们并肩作战。

零时钟声敲响了,隔离警戒线迅速拉起,隔离清消工作随之展开。夜深了,而八栋三单元的业主信息排查工作才刚刚开始,在社区和物管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我们必须赶在天亮之前将业主身份、职业和工作单位等情况梳理清楚。

2019年,五华公安分局为构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全区居民小区等开展视频防控网、物理隔离网、警民互动网“三网建设工程”。作为一名耀龙康城小区的责任社区民警,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方便工作,我为每个小区创建了相应的微信群,业主们遇到什么问题,通过微信群直接问我,都能得到一一解答。当晚,正是因为有了科技信息化的支撑,才让我们在海量信息中准确地筛查出了八栋三单元35户、96名群众的详细情况,为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做好准备。

紧张的不眠之夜过去了,早上7点,按照上级要求,我在微信群里公布了区政府发布的隔离公告,一瞬间,小区业主群炸开了锅!不仅仅是被隔离的单元住户,整个小区1980户、六千余名常住人口,连珠炮式的提问让我的手机一度刷屏。

如何让不良情绪止于萌芽?“老曹,被隔离了我该怎么向单位请假,给我依据!”“老曹,我春节前参加的旅行团,隔离了你负责帮我去取消!”“老曹,我家娃娃去上大学的机票,你帮我退!”“老曹,我每天要去医院治疗,怎么办?” ……作为耀龙康城小区社区民警,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场与疫情斗争的遭遇战里,社区就是我的战场,战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办法有了——凭借平时的工作基础,我继续依托“红云警务互动群”,同时建立“8栋3单元微信小群”,保持信息传播的通畅,只有公开与透明才能杜绝谣言的产生。从那一刻起,我的手机24小时在线,一对一回复住户的每一个问题。

96名群众隔离期间足不出户,只能憋在家里,老老少少,要求多、想法也多,我通过对业主排查,梳理出了其中的13名党员住户,我们联系到这些党员,让他们先稳定情绪、团结起来,发动他们协助做好单元楼其他业主的思想工作。这群特殊战场的13名党员在隔离单元楼中积极配合社区、街道和派出所的工作,为后来每天清消排查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梳理、汇总群众最为敏感的问题,我发现基本医学常识的缺乏和认知的局限性,是产生恐慌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疫情既是一场与病毒抗争的生死战场,也是一场全民科普的重要课堂。我在群里及时分享钟南山权威人士给公众的答疑解惑,分享党委政府防控疫情的措施方法,让大家理智地看待疫情,树立信心。

小区业主们隔离期间在家终日无所事事,感觉时间很漫长,沮丧情绪又开始蔓延,于是我在小区各群发出一个摄影比赛的建议,倡议大家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推开窗子或在自家阳台,用照相机或手机记录特殊日子里身边的美景,业主们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了,2020年2月2日20时20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纷纷在群里发布自己在家所拍的照片,还有业主主动提供奖品,大家在群里立即展开了讨论,讨论这张拍的好,那张有创意。有的业主说,从来没有发现小区的夜景那么美,万家灯火,暖色的灯光中让小区显得格外地和谐恬静。

我还告诉大家,疫情过后,将把小区业主们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做成台历,每户一本,大家都非常高兴,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出现在台历上。通过这个活动,大家增强了战胜病毒的决心和勇气,被隔离的业主也逐渐放松了心情,主动在我的警民互动群里向其他小区业主每天报平安,互相鼓励,积极传播正能量,互相提醒防护措施,1980户小区业主们都能在家安静的等待疫情的结束

小区业主们的心理疏导和安抚问题初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我继续通过微信群宣传:隔离期间,社区每天都安排专人为你们采买生活必需品,有什么需要在群上说一声,老曹马上就到。酒精和口罩一度成为疫情开始以来全国上下的稀缺物资,在我的辖区内,酒精更是一物难求。小区业主由于买不到口罩和消毒用的酒精,怨气和恐慌又在小区里蔓延,有小区业主打电话告诉我,微信朋友圈有微商在卖酒精,平时500毫升10元的酒精在疫情期间卖到50元。我知道后心里很着急,由于在疫情期间,外出时吃饭问题经常无法解决,我经常饿着肚子独自开车奔波在生产酒精的各个厂家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我的一片诚心感动了一个生产酒精的厂家,对方按疫情之前的价格卖给我一批酒精。当我载着来之不易的酒精赶回小区后,立马被住户团团围住。有人提出愿出高价购买,为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我采取每家每户按人头计算,依照出厂价将宝贵的消毒用品合理分配到每一户,在我的努力下,小区再次恢复了平静。

隔离封闭期间,卫建部门对封闭管理区的96名群众进行不间断的严格的医学评估,14天的期限即将到来,人们怀着忐忑的心理等待评估结果的公布。经医学评估,耀龙康城小区八栋三单元符合解除医学观察的条件,2月14日0时,隔离解除。14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工作的遭遇战、攻坚战!微信群再次炸锅了!有业主这样对我说“老曹,今后不管你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都听你的。”“老曹,你干脆把我们的群名改为曹大总管算了。”一位业主在群里发了一张人民日报“基层干部改造设计图”,跟我说“这是您的真实写照”,图片中把基层干部形容成三头六臂的超人,多么可爱的群众,通过这次共患难的经历,他们对我的认可就是给我的最大鼓励!

大规模的复工复产开始了,随着返昆人员的逐步增加,交通秩序逐步恢复,一部分居民逐渐放松了警惕,扎堆买菜,闲聊聚集的现象让人揪心。我在警民互动微信群发送的内容提醒大家:时刻警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任何的麻痹大意都会让之前付出的努力功亏一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才能取得抗疫战争的最终胜利。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昆明市公安局严格执行昆明公安“七个机制、一个要求”战时勤务模式,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严峻的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作为昆明公安的一名普通民警,深深扎根在抗疫一线,还有很多战友们仍然奋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沿,堵卡查缉、走访调查、摸排信息、巡逻防控等等,我和我的战友们在守护春城群众的平安。抗疫期间,昆明市公安局设置98个24小时入城疫情查缉卡点,共累计核查机动车228万余辆,核查人员440万人次;成立65个临时党支部、315支党员先锋队、51支疫情突击小分队,做好定点医院、留观酒店、隔离小区、物资仓库的治安管控;依托公安大数据应用优势和“网格化”管理,对重点人员全部落地核查,通过“云南抗疫情”二维码在全市15.8万个场所扫码登记5896.5万余人次;依法加大打击疫情期间各类违法犯罪,全市治安秩序持续稳定,今年以来“两抢”警情46天“零接报”。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昆明公安决策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组织行动能力的经受住了一场严峻考验,筑起了一道阻挡病毒的铜墙铁壁,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0年的春天,除了温暖与感动,还有奋斗与责任。让我们胸中有家国,肩上勇担当!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黄杰:下面,请新闻媒体一线记者代表,昆明日报记者张晓莉同志分享。

我是媒体一线记者代表——昆明日报医疗卫生行业的跑口记者张晓莉。我今天要讲述的是我个人及身边同事的采访经历。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昆明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全市2000余名新闻工作者投身到对疫情防控的采访、报道工作中。我所在的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各媒体(包括昆明日报及移动新媒体掌上春城、都市时报移动新媒体一点关注及微博微信、昆明信息港及彩龙社区、昆报头条微公号等)的负责人及相关采编人员都取消春节假期,加大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春节期间,集团各媒体平均每天安排一线记者180余人参与采访报道,参与一线宣传报道的采编人员达230余人。

今年是我进报社的第八个年头,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对自己所跑的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2月7日,昆明阴沉了几天的天气,逐渐放晴,下午3点,当我站在昆明市三院长坡院区的门诊部大楼外,看着昆明市首批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来。穿着红色羽绒服的3岁小女孩,有一双漂亮的眼睛,被爸爸紧紧地抱在怀里。从1月24日我投入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我很想哭。

在这次疫情中,我有机会见证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忘我逆行,聆听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作为记者,我有责任把看到的、听到的,讲给所有人听。

大年三十,是春节放假的第一天,街上的车辆明显少了很多,就在前一天凌晨,昆明市确诊了第二例新冠肺炎患者,当时,媒体上的报道还不是很多,早上8点,我联系了昆明市疾控中心,因为我知道,在确诊病患的这个过程中,市疾控中心承担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中午12点,我打车赶到了市疾控中心,那天的采访不太顺利,因为市疾控中心所有的人都很忙很忙,突发的疫情已经让他们熬了两个通宵,我一直守在国家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门口,最终逮到了一位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工作人员,间间断断地完成了采访,第二天,昆明日报刊登了《市疾控国家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工作 一份样本6小时可完成检测》一文,成为昆明同城媒体中最早关注到核酸检测的媒体。

采访完市疾控中心,下午3点,我又赶往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昆明市定点收治确诊病例的医院,市三院已经提前预警,并做好了预检分诊的工作,虽然是大年三十,市三院的急诊和发热门诊仍然有很多人。完成所有采访已经是下午6点了。7点多到家后,家人一直在等着我吃年夜饭,匆匆吃了几口,我就关上门开始写稿,向新媒体推送内容,一直到凌晨,当手机滴滴响起,朋友发来很多祝福时,我才发现鼠年来了。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的工作进入到了疫情防控报道最密集的时期。我探访了确诊病例隔离病房、急救转运负压救护车、医院预检分诊流程、采写了众多抗疫典型人物报道……从1月24日至今,30多天,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平均每天采写3篇稿件,用5万多字记录了昆明疫情防控工作的方方面面

1月30日,昆明公交、地铁暂时停止运营,采访之路变得艰难。我只能骑着共享自行车出去采访。家住西边岷山车场附近,要到东边的昆明市延安医院采访医护人员写请战书,从西到东,横穿大半个的昆明城,往返距离超过18公里,骑行时间超过3小时。

进入确诊患者隔离病区采访我的生日刚好是1月31日,也是在这样忙忙碌碌的采访中度过的。但是,让我最难忘的一天是2月14日,这一天,我在市三院的确诊病例隔离病房采访近7个小时。疫情发生一个多月以来,父母知道我经常要去医院采访,他们并没多说什么,只是叮嘱我做好防护。但唯独进入隔离病区采访,我没敢告诉他们。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给我们准备了防护装备,每套防护装备有9样物品,N95口罩、刷手衣、杜邦服、防液体喷溅的手术衣、两层橡胶手套、三层脚套、护目镜……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些装备,而这一次,我将穿上它们。

才戴起来的护目镜很快起了一层白雾,视野变得模糊。防护服很闷、水靴很笨重,整个隔离病区很安静,这种气氛让人感到很压抑。

采访时间很紧,听患者讲述医护人员怎么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看医生们在这个密闭而危险的空间里,治病、救人,甚至要当护工、做心理调解员。他们给小患者买玩具,给胃口不好的病人买鲜花饼,发自内心鼓励病患树立信心。那一刻,我真想给她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小心翼翼地采访完,按照程序,我慢慢把防护服脱掉时,脸上已经有口罩勒痕,头发凌乱,满脸是汗,就那么几个小时,我已经觉得闷得头有些晕。脱去这些装备,感到很轻松,也深刻体会到医护人员的艰辛和肩上沉重的担子。我们才是一次采访、一次短暂的停留,而他们每天都要这里,为我们挡住病毒的侵袭,这也让我对“白衣天使”这个词有了更多的敬意,与她们相比,我们的辛苦不算什么。“你们很辛苦呀,天天往外跑,自己要注意安全。”才到家不久,就收到在隔离病区采访过的医生发来的信息,心里感觉很温暖。我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把自己的这场独特的经历写成了一篇4000字的稿子——《走开吧,病毒》。这篇稿子各方反映都很好,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发。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因为我写得好,而是隔离病区医护人员的故事很感人。

真心希望春暖花开之时,这场疫情能早日过去,每一个人都能互道你好,互相微笑。

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复工以来,全体采编人员奔赴一线,全力做好全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报道他们跟我一样,全力为抗击疫情的英雄们鼓与呼

比如,昆明日报的杨世玥,从春节前就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她把才1岁半的女儿送回外婆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没有休息过。除了每天要做好昆明日报疫情报道的策划和统筹外,她也和记者一起,深入一线采访,采写了大量稿件,由于高强度和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她的血压一度升高到近160。

记者黄河清大年初二从曲靖赶回昆明,第二天就奔赴采访一线。妻子2月3日因手术住院,他也一直没有时间在医院照料,经常忙到天黑才赶到医院给妻子送饭。因此,妻子少不了抱怨他,但他总是安慰完妻子后,第二天又去疫情防控一线采访。

昆明日报总编室陈明亮时刻关注疫情变化,1月27日,本是春节轮休的他,主动要求提前到岗,负责每天报纸版面统筹安排,上班时间从每天下午五六点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春节期间,昆明日报调整宣传方案,加大对疫情防控的宣传报道力度,每天用近80%的版面报道疫情防控工作。

掌上春城记者刘莹的姐姐在省急救中心工作,大年三十,姐姐提醒她:“你别出去采访了,好好在家待着。我可能要去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别和家里说。”她回答:“好!”她也提醒姐姐:“你也尽量别去了。”姐姐也说:“好!”但结果姐妹俩都食言了。1月29日凌晨,她收到编辑发来的一篇关于急救中心采访的报道,说这个人像她姐姐。她一下子就慌了,一边读一边哭。她给姐姐发消息说:“你这个骗子说好了不去!”姐姐回复她:“你还不是一样?”春节以来,刘莹一直坚守采访一线,采写了40余篇独家报道。

此外,昆明信息港、都市时报移动新媒体一点关注及微博微信采编人员为了向广大市民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疫情防控信息,常常连续通宵达旦采写稿子。比如,昆明日报移动新媒体掌上春城首发的《谢谢昆明!武汉留观情侣自拍Vlog火遍全网:六天菜不重样!》系列报道,一天时间全网播放量超过600万。1月25日00:29分,都市时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云南已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1例 昆明4例 曲靖、玉溪、红河、大理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一稿,一天时间阅读量达550万,全平台阅读量1800万。2月8日(元宵节当天),昆明信息港推出的短视频《武汉莫慌 昆明挺你》通过快手平台传播,点击量超3028万人次、点赞量79.8万人次。我的同事们还深入一线,蹲守采访,推出了《辅警敖勤礼 将生命定格在“疫线”》《三县交界防疫点的最后一次坚守——在“疫”线加班的苗族党员张正光倒在巍巍大山之间》等一大批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疫情防控期间,一起忙碌的同事更像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大家并肩作战,全力以赴完成新闻报道。一个多月来,集团各媒体平台累计刊发稿件3.3万篇。全市市属媒体发布相关报道4.5万余篇,为全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战“疫”还在持续,我们一直都在。

黄杰:各位记者朋友们,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根本力量。”面对疫情,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形成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勇敢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哪里危险多、哪里困难大,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无论是在城市社区还是在乡村集镇,无论是在车站、机场还是在街道、楼宇,都有党员在坚守,都有群众志愿者在工作。今天参加发布会五位同志,是我市千千万万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默默奉献的代表,在这里,我们向所有战斗在我市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散会。

}

庆祝记者节,致敬记录者

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

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庆祝记者节暨表彰报告会

中央驻滇媒体、云南新闻媒体的

和部分在昆高校新闻院系的新闻学子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广大新闻工作者用双脚丈量大地,把镜头、笔端对准基层群众,紧紧围绕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准确权威传达党中央声音,深入报道云南改革发展,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关切,用优秀新闻作品展示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脱贫攻坚斗志昂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行的伟大成就,凝聚起万众一心、开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会上表彰了第2届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为第36届云南新闻奖获奖者颁奖。沉甸甸的获奖证书,既是肯定,又是动力,激励着一代新闻人担好职责使命,推出更出彩的作品。

表彰先进 坚守新闻理想记录平凡伟大

坚定的新闻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的精神、澎湃的工作激情……这是今年29名获得“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的编辑、记者身上闪烁的共同品质。

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记者杨文明入职7年来,足迹踏遍了全省129个县,每年在人民日报发稿超过百篇;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编播部监制章婷坚持做云南发展历史的记录者,广播消息《云南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智慧旅游继续领跑全国》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怒江传媒中心通联部副主任李春珍“瘦弱不柔弱,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还是跋山涉水、进村入户采访,她一直冲在一线,干在一线……

云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刘同毅为守好报纸出版编辑环节的最后一道关口,曾连续35天坚守工作岗位,每天下午3时进办公室,晚餐后稍事休息,晚上8时30分又准时出现在岗位上,凌晨5时,作为第一个读者,看完刚印好的报纸方才回家休息。

昆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黄翼连续20年坚守夜班岗位,迎着朝霞下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匠人精神,让昆明好声音传递到更多人心里。

德宏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负责人张仁韬从事新媒体工作近8年时间,锐意改革创新,率领大家走出了一条“微信+直播”的宣传模式,每年直播30余场次,单场直播观看最高达100余万人次,成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急先锋……

2020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大考中

特别是赴湖北一线采访的记者

在抗疫前线采写了大批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

铸造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力

今年的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专门设立“赴鄂抗疫采访特别奖”,表彰9位赴鄂抗疫采访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每位优秀新闻工作者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新华社云南分社总编室副总编辑伍晓阳在孝感抗疫一线坚持战斗50天,深入定点医院、病毒核酸检测机构、发热门诊、城市社区和农村防疫一线等采访调研,采写了《非常时期的孝感之行——新华社记者直击》等报道,真实记录了湖北保卫战“第二战场”的抗疫历程。

在咸宁抗疫前线采访中,云南日报摄影部副主任杨峥先后参与一线采访报道80余次,不惧危险对重症患者转运进行现场报道,并深入各基层医院进行“零距离”采访,共计拍摄新闻图片和视频素材近2万幅(条),供云南日报要闻版和春城晚报刊发稿件220余篇、近300幅照片;

春城晚报编委、都市新闻部主任李荣每天只睡4小时左右,跑完了咸宁5个县市和1个区的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医院,采访260多人,每天平均发稿3到4篇,发稿总量达到100余篇。

云南网记者熊强瞒着父母,主动请缨,随云南省第七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每天工作到凌晨,发回大量融媒体报道,采用了Vlog影像日记形式穿插记录云南医疗队在武汉的点滴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云南日报摄影记者陈飞,不分白天黑夜,在武汉优抚方舱医院内一条不到50米的过道内,蹲守拍摄了3000余幅医护人员进舱、出舱的画面,最终完成云南医疗队645人的人像信息拍摄、收集工作。其中10余幅医疗队员“最美战‘疫’照”被省委宣传部选用并制成宣传海报,在省内各州市的楼宇、车站、机场等显著位置滚动播放。

总结在湖北一线采访的经历,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志军说:“我们是无惧危险的新闻铁军,更是‘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记者特种兵!”

锤炼“四力” 触摸时代脉搏书写精品佳作

共评选出322件获奖作品

这些获奖作品既是过去一年全省新闻业务的精品集萃和成果展示,也是全媒体时代新闻事业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力作代表,集中反映了2019年全省各级各类媒体践行增强“四力”要求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对云南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云南新闻奖获奖者进行表彰,既鼓舞士气,又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

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是重大主题新闻突出的一年,各媒体纷纷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新闻主题积极采写新闻报道。

如云南日报获得特别奖的系列评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获得一等奖的通讯《独龙江,总书记的深情牵挂》;

云南广播电视台获得特别奖的电视消息《云南:千里边疆同升国旗 同唱国歌 同看盛典》,获得一等奖的电视消息《马正山在“代表通道”上报喜: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春城晚报获得一等奖的通讯《你向国旗行注目礼的时候最美》等,唱响了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2019年也是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一年。云南省主流媒体紧贴媒体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平台运营、流程再造、技术创新等各方面不断突破,涌现出一批内容、技术、形态俱佳的刷屏力作。

如昆明信息港获得一等奖的《寻找共和国同龄人》网络专题推出13组共和国同龄人的图文、视频,角度广、跨度大,形式生动、多样,制作精细美观。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客户端获得一等奖的《70年70事·云南记忆》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盘点云南70年来发生的70件大事,采用手绘+实景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出精美的长图,再利用老照片制作出视频作品。

根据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今年的云南新闻奖网络和媒体融合奖在设奖项目和数量都较去年进行了增加,特别是媒体融合奖增加20个,达到50个。

此外,民生、环保、舆论监督等题材的新闻也出新出彩,一大批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到基层一线采访出了沾泥土、带露珠,回应群众关切的好新闻。

如云南日报《无理由退货让游客安心放心》一稿,及时关注了云南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旅游业“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无理由退货”工作。

玉溪日报刊出的《万人生态移民 只为呵护这一湖清水》关注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水资源、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抚仙湖保护。

怒江广播电视台的系列报道《“电商小村官”和倩如》讲述大学生村官和倩如为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多方探索,在闭塞的乡村发展乡村互联网电商经济,取得成效的故事。

透过一篇篇与时俱进的精品佳作,读者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广大新闻工作者也找到学习借鉴的样板,推动全省各级各类媒体进一步提高新闻作品质量。

是新闻人庆祝自己节日最好的方式

“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代表

在采访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听他们诉说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蹲守基层练真功 贴近院士当朋友

云南日报文体教科中心记者陈鑫龙用一张怀抱大洋芋的照片,开启了他和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从初识到成为朋友的故事。

2012年,刚参加工作的陈鑫龙接到了采访朱院士的任务,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尽管采访前研读了许多关于朱院士研究专业的内容,但采访中的各种不顺利还是让陈鑫龙记忆犹新。

陈鑫龙跟随朱院士一起调研、一起下地、一起爬山、一起走家串户、一起吃饭聊天、一起摸爬滚打,后来对朱院士的研究课题如数家珍,对朱院士的性格脾气、喜好习惯了如指掌,他再也不是当年的愣头小伙,而是成长为具备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报道接地气的“院士朋友”。

今年4月7日,朱院士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冬季马铃薯示范田里“直播”带货,现场挖出今年春天出产的第一批冬季马铃薯。带货中,陈鑫龙现场通过云报客户端进行了文图直播,并在第二天的云南日报一版刊登稿件《朱有勇澜沧田间变身“主播”——农民院士“带货”冬季马铃薯》。朱院士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黄惠川开玩笑地说:“现在好了,多了一个懂我们专业的记者了,我觉得以后对接采访也方便多了。”

“作为年轻记者,不怕不懂,只要潜心跟随采访对象学习、多在基层蹲守,就一定能够写出好文章。”陈鑫龙感慨道。

冲锋一线担使命 “铁军”记者践初心

“报告云南,云南省第七批援助湖北省医疗队最后两名队员,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志军、李锋,圆满完成最后一班岗,现请求归队!” 这铿锵有力的归队请求,直叫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是云南广播电视台张志军值完最后一班岗,再次路过汉口火车站时留下的珍贵视频。视频中,他和同伴早已泪流满面。

没有披上白色战袍,依然精彩记录医疗工作者在救助病患的奋战身影;没有穿上绿色军装,也像战士一样冲锋疫情防控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张志军和同组成员以音为记、以像为录,当武汉优抚医院最后一名治愈出院患者、76岁的于大爷走出病房的那一天,记者4人组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垫着成人尿不湿,在隔离病房里5个多小时滴水未进,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第一时间实时将这一消息向云南发回报道——云南援助湖北医疗队救治最后一名患者康复出院,云南医疗队完成光荣使命!

张志军坚定地说:“经过1个多月的武汉战役一线报道,我瘦了13公斤。回想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记者组先后20多次到多家医院采访,记者组共计150多人次进入疫情红区,前线的每一天我们都承担着风险和压力双重负担在执着前行。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记者!”

眼里有光聚热点 心里有暖传真情

曹璐已经在云南网供职13年,她的报告,为我们揭开了“新媒体小编”这一新兴媒体职业的神秘面纱。“我们就像一支集合多兵种的‘特战部队’,快速、精准、高效、融合。我们像战友一般,信任、团结、拼搏、付出。”曹璐用16个字为这一特殊群体“画像”。

2018年的8月7日早上,和曹璐一起当班的同事,在朋友圈里看到求助人急寻O型血血小板的求助信息。凭借新闻敏感和对社会负责的媒体责任感,曹璐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核实,并迅速通过云南网微博推送了该求助信息,把微博同步到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内部工作群,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媒体的助力下,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产妇蔺软芹在最短时间内收到了急救血小板,并顺利生产。这一过程,云报集团迅速集结跟踪报道团队,后方多个新媒体平台联动发力,实时播报这场爱心接力。

“从线上到线下,作为此次报道的参与者和记录者,我为我能利用媒体的力量帮助别人倍感自豪,我热爱这个行业!而爱这个行业,尤其是践行‘大爱’,更需要有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曹璐挺起胸膛。

洱海治理牵人心 涓滴澄碧勇担责

大理广播电视台崔恩铭一上台,就向大家展示了两瓶洱海水,一清一浊,对比明显。然而这两瓶由浊变清的水之间,却容纳了洱海治理5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个人的波澜壮阔与点滴汇聚。作为洱海治理的亲历者,崔恩铭从63岁的滩地管理员赵光明身上,跟踪采访到了本地洱海人对母亲湖的痴情;从上海交通大学王欣泽教授十几年的坚守中,挖掘出了科研技术人员对完成国家科研工作的约定。

正是在一次次采访之后,跟随着两位采访对象的脚步,当了5年记者的崔恩铭在2019年向单位申请,加入洱海保护治理派驻流域乡镇工作队,成为了洱海的一滴“水”。

他双脚行走在乡镇的沟渠旁、河道边;双眼观察着每一滴污水、每一方农田;将笔尖扎进泥土,写最接地气的报道;用大脑思考方向,想着这片海的未来。

崔恩铭深爱着这方滋养他的水土,更深爱着记者这份无上荣光的职业:“大理,是我新的家乡,也是云南一角,更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之一。

“当我穿上赵阿叔给我的这件白族扎染马甲,我明白了,记者,唯有将自我融入人民之中,才能去记录时代的伟大和人民的力量。而未来,我也将继续手握镜头、脚踩大地,跟您讲大理故事,带您看中国美景!”崔恩铭说。

心思细腻小见大 瓜藤缠绕胞波情

云南德宏广播电视台记者崔雯身着德宏傣族服装靓丽出场。她生长、工作的德宏州与缅甸毗邻,11年的记者生涯,崔雯一直奔走在国境线上采访。“我深知我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国记者,还要做中缅两国胞波情谊的亲历者、记录者、推动者!”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通过一个缅甸瓜向人们讲述了中缅胞波情谊。

今年由于疫情,缅甸瓜的销售受到了冲击,几十万吨西瓜滞销。崔雯在这一艰难时刻和同事辗转畹町西瓜交易市场,采访了种西瓜、搬西瓜、卖西瓜、运西瓜各类社会角色,有血有肉地讲述了中缅两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胞波故事。一件件貌似琐碎的小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展现出——面对共同的疫情,中国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的为民理念;在共同抗疫中,中国不落下一个“胞波”的深情大义。

又快到缅甸西瓜上市的季节了,虽然疫情的影响还在延续,但中国畹町口岸已经准备好“代驾”,随时准备将西瓜接进口岸、发往全国。“作为一名记者,我看到在这根瓜藤上,一头是中国,一头是缅甸;在这条路上,一边是缅甸胞波,一边是中国同胞。”崔雯说,“我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我要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中缅两国人民共建‘一带一路’,共享繁荣,共克时艰的生动实践。”

一碗米线成约定 榜样引领树理想

从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邱月婷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感人肺腑的张桂梅的故事。从娓娓动听的讲述中,听众仿佛能清晰地看到张桂梅脸上每一道皱纹中的坎坷,每一滴泪水中的坚韧和每一眼牵挂中的深情。

为了写好、写真张桂梅,邱月婷把自己当成张桂梅的学生、同事、朋友、甚至是孩子,走进大山深处、走进张桂梅空荡荡的办公室;她凌晨5时起床和张桂梅一起喊学生起床,深夜看着张桂梅弯曲着身子关上教学楼最后一盏灯。

“我想多挖掘细节,让观众能够理解她、走近她,甚至成为她。”邱月婷暗下决心。在融入到张桂梅的生活后,邱月婷发现,为了省钱,张桂梅改吃素。当了解到张桂梅上一次吃过桥米线还是10多年前的时候,邱月婷震撼了。“等您来昆明,我单独请您吃过桥米线。”就这样,邱月婷和张桂梅有了一个过桥米线的约定。

“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这是张妈妈办公室墙上的一句话。邱月婷认真地把它记下,作为支撑自己新闻理想的座右铭。张桂梅精神传递到了这位年轻记者的身上,理解她、走近她,甚至成为她,邱月婷的新闻理想因采访而变得清晰丰满。

6位优秀新闻工作者讲述的故事

记录着云南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真善美、兴滇情

彰显了我省新闻工作者的价值与追求

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全省新闻工作者将以好记者为榜样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努力做新时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获奖名单

第二届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奖名单

第36届(2019年度)云南新闻奖获奖名单

部分内容来源于云南记协

即日起至2021年1月3日

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

“民法典云课堂网络普法”

在“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上线了

参与答题不仅能学习民法典知识

答题满分者还有机会获得奖励

然后点击公众号菜单栏中的

系统将随机分配5道题目

全部答对即可获得抽奖资格

将从本周全部答对的参与者中

随机抽取100名中奖者

并将获得价值50元的线上购物抵用券

●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暖心】他们,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

12: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更是新闻人的骄傲与荣光

11月6日,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云报传媒广场一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云南新闻各界庆祝记者节暨表彰报告会,对第36届云南新闻奖获得者和第二届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予以表彰。

据悉,共322件作品获得云南新闻奖,29名来自各级媒体的记者编辑荣获“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称号,今年还特别设置了“赴鄂抗疫采访特别奖”。

322件云南新闻奖作品

来自全省报社、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单位的322件作品获得云南省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云南新闻奖。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评论》等2件作品获特别奖;

《独龙江,总书记的深情牵挂》等46件作品获一等奖;

《“我们一定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等94件作品获二等奖;

《为了勇士的一句临终嘱托》等180件作品获三等奖。

29名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29名来自中央驻滇媒体和省内媒体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荣获首届“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第二届云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评选结果(排名不分先后)

赴鄂抗疫采访特别奖(9人)

伍晓阳 新华社云南分社总编室副总编辑

杨 峥 云南日报摄美部副主任

陈 飞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摄影记者

李 锋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专题部主编

张志军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公共频道主编

姚立伟 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邱月婷 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熊 强 云南网新闻中心记者

李 荣 春城晚报编委、都市新闻部主任

刘同毅 云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

曹 璐 云南网新闻中心常务副总监

赵 琨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闻部主任

黄 翼 昆明日报总编室副主任

宋建波 昆明信息港总编辑

李祥甫 曲靖日报社新媒体部副主任

李 京 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总编辑

陈景锋 普洱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

张仁韬 德宏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负责人

余富全 迪庆日报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

杨文明 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记者

岳冉冉 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

陈鑫龙 云南日报科教部记者

章 婷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编播部监制

秦蒙琳 春城晚报大理新闻部主任

傅 辉 昆明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

丁永权 昭通广播电视台台长

代高鹏 文山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

李 黎 大理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部主任

李春珍 怒江传媒中心通联部副主任

荣获“赴鄂抗疫采访特别奖”的

随驰援湖北的云南援鄂医疗队

第一时间将“抗疫”的信息

云南援鄂医疗队的医生曾这样说道:“我们是用生命来救治患者,你们是用生命来报道我们”。

历经急难险重任务锤炼,善于驾驭宏观重大题材,在正面报道、重点调研、智库课题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曾参与汶川地震、鲁甸地震、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湄公河惨案侦破及审理等重大事件报道。2020年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逆行赶赴疫情第二重的湖北孝感市,坚守50天,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城市社区和农村抗疫一线采访,客观理性真实地记录了湖北保卫战的重要一极。

足迹遍及云南省十六个州市的120多个县、市,累计在云南日报刊发新闻报道12000余幅(篇),其中刊发新闻图片11465幅;2万余幅新闻摄影作品被省内外报刊、杂志以及网络新媒体选用刊发。2020年2月12日,他作为首批选派湖北抗疫前线的云南新闻媒体记者随同云南省援助湖北咸宁医疗队义无反顾奔赴战“疫”第一线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宣传报道工作。在咸宁抗疫前线的40天中,参与一线采访报道80余次,不惧危险对重症患者转运进行现场报道,并深入各基层医院进行“零距离”采访。

多次深入基层和国内外重大事件一线,先后采访过抗冰抢险、2009年云南大旱、江西抚州唱凯决口封堵、“美丽云南·穿越自然保护区”大型融媒体采访等重大采访。2020年2月20日随医疗队抵达武汉进行采访报道。他和队友不惧感染风险,穿着防护服,走进方舱医院。在鄂一个月内,跑遍云南医疗队驻点医院深入采访,和医护人员站在同一战线,同吃、同住、抗击病魔。

坚守新闻一线,履行“新闻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从业19年,采访报道新闻上万条,曾参与汶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日报社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