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暑的传统民俗,你知道多少?

23日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大暑。民俗专家表示,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尽管天气炎热,但各地的时令民俗却依然会及时上演。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

米糟——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大暑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给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的伟大发明创造。秦汉时期就已经确立,公元前104年正式纳入历法。历经2000多年,沿用迄今,仍深具深远现实和指导意义。

立春是24节气之首。随着立春的到来,逐渐昼长夜短,天气日暖。河堤有“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孢,泥土中有蠢蠢欲动的小草。正等待“春风吹又生”。

立春时节,各地风俗不一。但吃春饼,吃春卷,吃萝卜(特别是心里美红心萝卜),咬春、迎春、备春耕民俗则是一样的。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这是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居夔州,回忆在长安、洛阳过立春的盛况。诗中不免流露了惆怅情绪和漂泊异乡的无奈。

雨水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渐向北移。日照时数和强度日增,意味着雪花纷飞、寒气浸骨的天气日消,春风佛面,冰雪融化,潇潇细雨正向我们走来。但乍暖还寒天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雨水时节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女婿为岳父母‘接寿’等风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小诗极其生动地展现了早春景象。犹如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画。

惊蛰一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春雷乍鸣,蛰居于地下的虫被惊醒,钻出地面活动。所以民间有“春雷惊百虫”之说,山东一带烙煎饼,江苏炒糯米,陕西、福建炒豆子、意为‘炒虫’、‘驱虫’之意。宁波、梅州、川西等地也有相应民俗活动。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渐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分时昼夜等长,我国大部地区春光明媚。岸柳青青,莺飞草长,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花黄。有时北方春旱,南方则细雨绵绵,春江水涨,恰逢桃花盛开,又称桃花汛。古有‘祭日’扫墓拜祖之俗,迄今客家人扫墓祭祖自春分始至清明止。现在人们多吃苋菜或煮汤铭记。

欧阳修在春分时节送别行人有一首词,唯美动人,悱恻幽回,情深意远。欣赏如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清明时节,冰雪融化,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是其写照。目前已定为国家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早已成俗。李易安在《点绛唇》中写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词句。

其实,写清明的诗很多。流传千古,我们能郎朗入口的杜牧《清明》则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兹欣赏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是春天里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南方已柳絮飘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 一派暮春之色。过去常见北方黄沙飞扬,刮起沙尘暴,南方则雨水充沛。

南方民俗有谷雨摘茶,北方沿海渔民开海祭祀。各地食香椿,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谷雨每年约在4月20日左右,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的桃花刚刚盛放。白居易路过此处,见桃花盛开,喜出望外,得诗一首:《大林寺桃花》,构思奇妙,富于情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立夏时节,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炎暑即将来临,雷雨日渐增多。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年景已成定局。各地有吃立夏蛋、立夏饭,吃青梅、喝立夏茶习俗,以期夏日平安、五谷丰登。

南宋.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中就这样描写梅子成熟、芭蕉分绿的初夏风光: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满者,谓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如小麦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小满时节适宜水稻插栽。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雨水进一步增多,各地风俗不一。

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小满时节,天气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的壮阔场面。仿佛天水一色,水花四溅的风光就在眼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芒种芒种忙忙种。此时正值三夏季节,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种,夏季作物快管理,故名之。 芒种差不多是阳历六月份,每隔两年端午是在芒种期间。因此,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已成各地风俗。

宋朝的贺铸用华美的文笔在这样一个悲伤的时节写下断肠的诗行。佳人已去,满眼空芜,仿佛在身后默默地目送你纤秀的行踪。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才能知道一个人的秘密世界.忧愁犹如飘散在原野上的袅袅青烟,好似飞舞的柳絮,恰如黄梅季节里无休无止的雨滴。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夏至这天昼最长,夜最短。对流天气频频出现,雷阵雨易形成。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绝妙诗句,生动描写了雷阵雨的景象。

民俗里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这天,北方人大多吃打卤面、炸酱面、冷面等,南方人多吃阳春面、三鲜面、过桥米线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动描述了夏至时节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的画面。在暮色中看到天空轻云漂浮,星星稀疏,想过桥小溪去避雨,却因天晚找不到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那所茅屋了。转了个弯,茅店才突然出现在眼前。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小暑只是小热,故名。民俗有“食新之说。即吃新米,尝新酒。吃新意为吃辛,以抵抗炎热。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诗人从纳凉想到弹琴,进而想到‘知音’,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念友人,希望能共度良宵,梦里相会。诗意盎然。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正值三伏,防止中暑。此时,雷暴常见,雨水充沛。大暑大暑,以吃为主。民间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喝暑羊肉汤,吃仙人草,据说能消除疲惫,防止祛暑。闽浙地区吃南国四大果品(荔枝,香蕉、菠萝、龙眼),据说有增强免疫、补心安神之功效。

立秋是秋天第一个节气。天气逐渐由热变凉,进而转寒至冬。然而,我国之大,气温各异。立秋前后气温仍较高,把这种短暂炎热又称“秋老虎”。黑龙江、新疆北部八月中就进入秋季,而三亚在元旦期间秋天才姗姗来迟。

民俗里有贴秋膘、啃秋之说,立秋之时,天气渐凉,家家户户炖猪肉、炖鸡鸭、红烧鱼等,滋补身体。江浙沪一带立秋这天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称为咬秋或啃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展现出一幅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断然否定了寂寥悲凉的悲秋观念。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之歌。

“处”含躲藏、终止之意,表示暑天结束。北方地区秋意渐浓,秋高气爽。南方出伏之后,仍有“秋老虎”的天气。

处暑前后正值中国最有浪漫气息的节日–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一些少女、少妇祭拜织女星。祈求能找一个既有才气又帅气的如意郎君或夫妻和睦、早生贵子。一些热恋情侣也对空祈祷,期望姻缘美满,爱情幸福。一些在读学生则默默祈祷魁星,希望自己能考运亨通,金榜题名。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大意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幽静空灵,夜幕下凉风习习,秋意愈浓。明月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春的芬芳早已逝去,我依然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之中。原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白露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天气变凉。早晨走在路上两旁的草木有了水珠。因阴气重,露凝而白得名。此时,候鸟南迁,其他鸟也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浙闽的民俗是吃龙眼,以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而南京人喜欢喝甘醇清香的白露茶,饮自酿的白露米酒。温州一带的人常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煲汤,据说可去关节炎、滋补身体。对应诗词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秋分时节昼夜等长。降水渐渐少,气温天天降。此时,碧空万里,秋高气爽、凉风习习、丹桂飘香,正值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候。秋分时节最重要的民俗是国家法定假日中秋节。于是,庆团圆,吃月饼,赏明月的活动必不可少。

中秋时分,脍炙人口的赏明月,庆中秋佳作,首推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光洒满天地,诗人想起了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举杯望月,触景生情,叹人间悲欢离合,意绪徘徊。

寒露时节,白云红叶,蝉噤荷残。露气寒冷,终将凝结。雀鸟不知去向,海边蛤蜊突然增多。雨季结束,天气渐寒。

这一时节,恰逢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重阳,是个大吉利日子。定为我国传统敬老节、老人节。这一天登高远望,以畅秋志。或赏菊咏诗,或临水观景,颐养心情。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成为风俗。

宋时柳永与友欢聚,饮酒填词。忆旧怀人,写景叙事,抒发情怀,隽永有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里我们欣赏如下。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光洒满天地,诗人想起了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举杯望月,触景生情,叹人间悲欢离合,意绪徘徊。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近地植物上凝结成六角形且白色疏松结构。霜降时节民间多吃柿子,以清热去燥,润肺化痰,健脾生津,是支气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天然保健食品。民间寒衣节又称鬼节、祭祖节较为流行,这个时刻,今人寄托着对故人的悲悯之情,焚烧夹有棉花的五色纸,为先人送上御寒衣物。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是一首秋色赞歌。借以咏物言志,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立冬为冬日始,每年11月7日或8日。这时节,如冷空气得势,北风长驱直下,速度快、力量强。若不供暖,黄淮以北已感到很冷。而华南地区还是山清水秀,温暖宜人。

但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立冬时节,北方人一般吃倭瓜饺子,拌上醋酸,味道鲜美。饺子源于“交子之时”之说,立冬是秋与冬相交的日子,

过年饺子是两岁相交日子。所以这饺子不能不吃。闽南有“补冬”习俗,苏州吃膏滋进补。欣赏名篇如后:

淮阳多病偶求仙,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小雪节气则寒气降至零下凝为雪。只是因地表较暖,瞬即融化。我们常称之为初雪。在此之后,北方不少地区将呈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初冬景象。南方地区因秦岭、大巴山屏障,仍不时出现“冬暖”现象。华南地区即使冬季,地表温度也在0度以上。但比长江中下游一带还是少见“碎琼乱玉”。

过去民间在这一季节,常挖地窖储存蔬菜如大白菜等,而今大棚种植遍地,随时可以买到,但腌制腊肉仍延续迄今。特别是南方如湖广一带。一是腊肉可长期保存,久放不坏,二是二是腊肉飘香,色香味形都有。但盐分太多,不宜血压、血脂、血糖三高患者。

韩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有诗一篇,阴郁沉雄,苍凉悲壮。

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贬湖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我骨瘴江边。

大雪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说的是降大雪的程度和起始时间。雪花纷飞飘落,大地银装素裹。各地气温显著下降,江南亦进入隆冬季节。寒风萧萧,雪花飘飘。人体阴气益盛,阳气肃杀。故民间有“早卧迟起”之说,饮食也注意“增苦忌咸”。重视温补。

柳宗元《江雪》一诗给我们留有深刻印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至“进九”,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这天,昼最短,夜最长。历来,宫廷和民间都很重视冬至节气。北方吃饺子,江南吃汤圆,浙闽川等地吃混沌。现在多吃火锅、羊肉炖白萝卜等。

谚语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在-30度左右,南方也常有冰冻,最低也在-10度左右。各地民俗不一,但最常见的是在12月初八日,家家户户都煮腊八粥喝。据说,释迦摩尼在修行中饥饿昏倒,一牧羊女为其煮野菜粥,才得以活命。这一天恰是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苏轼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中 写到: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大寒是24 节气中最后一个,1月20 或21日。此时寒潮频繁,道路积雪结冰,渤海湾、莱州湾常有罕见的风暴潮。激起的浪花惊天动地,海面结冰渐渐向纵深发展。

最重要的民俗是过小年。这一天要大扫除,祭灶爷 。过去农村在锅灶旁贴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以图平安。此时 已开始备年货,贴春联,过除夕,放鞭炮。年夜饭后,长辈要发红包。欢欢喜喜过大年。

白居易在唐.元和八年十二月间写过一首《村居苦寒》的诗。说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严寒冬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自己地无半拢,却有吃有穿,不挨饿受冻。以至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感叹。全诗如下: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九八贫。

北风利如剑,步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复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 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解春节的传统民俗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