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德国揍了一顿列强?

瑞士为什么成了永久中立国?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瑞士的地理位置极为不利,地处欧洲中部,四周都是强邻,而且还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宣布为永久中立国,只是为了防止将自己卷入战争之中使用的手段。

历史上瑞士经历过过多年的战争,在文艺复兴时期,瑞士雇佣兵甚至将冷兵器作战发展到了巅峰,瑞士雇佣兵的长枪阵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他们发明了一种依靠群体密集步兵方阵实现冲击的战术,通常手持长度达6米的长枪,身披半身铠甲,步兵方阵作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两翼配备少量火炮,火枪兵和骑马火枪兵来掩护。每个连队由150人组成,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长枪兵,在战场上可以灵活编组,所向披靡。

大型步兵方阵的排兵布阵的指挥编组极为复杂,瑞士雇佣军曾经组成过一个破纪录的6000人的超大长枪阵,再加上各2000人的火枪手和龙骑兵,这个大阵的人数在一万人左右,这种有骑兵和火炮保护的巨型步兵方阵,具有极大杀伤力,在当时的地表面,几乎是无敌的。

提到欧洲国家瑞士,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瑞士制造的手表名扬天下。实际上瑞士的国土面积并不算大,与我国的台湾省差不了多少,但就这么一个看似实力不济的小国却在二战期间让德国人都不敢轻易进攻。究竟是为什么,通过分析瑞士长久以来奉行的国防政策或许就可以得出来了。就像上边问的那样,瑞士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背上背着突击步枪的儿童,如果有儿童骑电动车并且背着步枪在路口被警察拦下了,那一定不要认为是枪惹的祸,而是他们很可能没有达到独自驾驶电动车的年龄。这种情况在我们外人眼中似乎不可思议,但对全民皆兵的瑞士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瑞士这个国家人民对于射击的狂热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和理解,根据瑞士法令,凡是年满5周岁的瑞士儿童就可报名参加手枪、气步枪射击课或射箭课程。我们的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差不多还抱着洋娃娃呢,这里并无自我贬低意思,只是实事求是的对比。

等瑞士的儿童长到差不多10岁大的时候就可以被允许使用小型枪支,而到了15岁后就能够学习使用突击步枪了,并且能够参加国内多个射击比赛。据悉,在瑞士每年九月份第二个周末都会举行全国性的“苏黎世少年射击大赛”,来自全国的四五千儿童都会参加比赛。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用枪射击可以说是伴随了他们整个儿童少年时期。

与全民皆会射击,学习射击相辅相成的是瑞士独特的兵役制服。瑞士现行的兵役制度是普遍兵役制,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其他例子的,在这种兵役制度下,凡是瑞士年满20周岁的公民都必须服兵役,而且不止一次。因为根据瑞士《兵役法》规定,瑞士公民从20周岁到32周岁必须参加军训至少四次。这一要求在33周岁到42周岁九年时间里降至三次,43岁到50岁也还要参加两次军训。也就是说一个瑞士人一生中至少要参加军事训练将近十次,累计时间差不多也有一年左右。而瑞士的职业军人数量仅仅不到3500人,这大概就是瑞士能够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几乎没有遭受到外国攻击的主要原因吧。强如当年德国又如何,还是一样惧怕瑞士的“全民皆兵”,一旦进入,就可能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瑞士的国防政策来自自身所受到的威胁,在古代时候,瑞士先后遭受日耳曼人、罗马帝国和法兰克王国的统治。所以没过多久瑞士人就搞出来了这么一套国防政策,将“全民皆兵”“武装中立”正式确立为基本国防政策,并且写入宪法。同样瑞士也是爱好和平的,瑞士至今还是中立国家。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基本理念,与人友好。但如果有人侵犯,那瑞士必将举全国之力抗击。所谓国家,乃全体人民之国家,这一点已经深入到瑞士人心中,更体现在瑞士国防教育政策上。

}

二战时,英国著名的首相丘吉尔曾说过的经典名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同盟和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使团与德国领袖希特勒的合影

战忽局的大可观天下认为对于二战以前德国帮助中国国民政府强军建立德械师这件事,德国人的行为纯粹就是利益的驱使。想当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打北京城吓得慈禧落荒而逃时,其中就有德国,这一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和奥(当时是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英法联军一把火,就把有“万园之园”称号的圆明园给烧了,给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

在这些万恶的八国联军中,德国人派出了5艘军舰、6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和300名陆军士兵。大可观天下可以说在德国帮助南京国民政府强军前,德国不是中国的朋友。因为和其他欧美列强一样,它们都是万恶的殖民主义者。

像是美英等列强在华获取的利益,德国一点没少拿,据史料记载,在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我国青岛胶州湾达17年之久,只不过是一战结束以后,不可一世的德国战败了,作为一个战败国,这时,德国丧失了在中国的一切非法权力,也就不能堂而皇之的继续欺辱我们中国了。

侵略中国的德军士兵,也干了好多伤天害理的事!

那么德国为什么帮助中国国民政府强军,建立德械师呢?大可观天下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他们德国人自己的在华利益。也许大家不知道的是,德国自一战战败后,根据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相关规定,德国军队数量不得超过10万人,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成功,成为德国总理后,为了给德军的再次侵略扩张做好相应的战前准备,聪明的德国人留下的10万军人全部是精英军官,这么多军官总不能老老是呆在德国无所事事吧?

《凡尔赛条约》签订现场

德国政府干脆就将这些军官派到到世界上的战乱地区执行任务,一方面是为了他们能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些外汇,我们中国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德国之所以这么大力帮助蒋介石强军备战,在我看来,无非也是为了经济利益。比如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和苏区时,就有大量的德国军事参谋人员在国军中作为军事顾问赚取外快。

二战前中国被欺辱,欧美国家都想捞好处,为何德国却帮中国强军?大可观天下具体的分析原因如下:

一,当时的德国和中国没有什么矛盾和直接的利益冲突。

大可观天下查阅资料,除了在庚子事变中,北京义和团和清军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导致德国大举出兵报复以外,中德之间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和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战败就退出了青岛,中德之间更是基本没有关系了,战败的德国连在中国的殖民地也没有了。

由此一来,战败后的德国,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启动资金,德国政府可以随意对华军售甚至军事援助中国,根本没有政治上的顾虑。

另一方面,英法美苏日等世界列强,全部在中国都有殖民地和各种势力,犬牙交错,互不相让。

这些国家如果帮助中国强军,让中国强大,最后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没那么傻。

我们的中国一旦强大以后,肯定会把他们打出中国去,废除他们全部的非法特权,收回他们在中国的殖民地和相关利益。

二,当时的德国政府,十分缺钱,为了在华赚取经济利益。众所周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败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打压和限制,国内经济几乎崩溃,还要赔偿一大笔战争巨款。同时“墙倒众人推”,美国和英国还联合打压德国政府,当时德国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经济问题。德国想要从战败的惨状中走出来,首要的是解决经济问题,当时德国鼓励大量的德国老兵去战乱地区赚钱,而那时我国是最为混乱的时期,所以德国就将目光对准了中国,这些德国老兵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强军,为的就是赚取经济利益。

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军工产品需要大量的钨、锑等战略矿物资,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正好盛产这些,于是中德双方达成了以矿产资源换取军事装备的协议,这属于各取所需,据说当时德国所急需的钨矿石90%都来自中国。大家要知道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德国才慢慢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打算为中国训练和打造60个德械师。当然了,当时的蒋介石政府不仅仅是提供钨锑等矿物资源,同时还花费了大量的外汇,光1936年就用了2300万马克购买德国装备,如西门子和克虏伯公司的军工产品。

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尤其是中央军给国人的印象就是,他们戴着德国头盔,手持98K(中正式步枪)的形象,就是这么来的。

三,中国国民党与俄断交,急需找到新的靠山,据说蒋介石非常崇拜希特勒,两人神交已久。时间到了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与苏俄的关系随之断绝。因急于寻找新的国际力量来填补苏联军事顾问撤退时所留下的空缺,蒋介石把目光转向了已经战败的德国。

战士背的冲锋枪叫做“花机关”

据说蒋介石十分赞同学习日耳曼民族所具有的“认真、勤俭、遵纪、执着”的民族精神,力主将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作为中国的“指导原则”,促成中国社会的“军事化”。精神上的崇拜与现实的需要,使蒋介石坚定了他的联德决心。

这不,希特勒一上台,蒋介石立马与纳粹政府展开交往,他曾经宣称“我们需要中国的希特勒”。并且蒋介石效仿希特勒,建立了特务组织“复兴社”和“蓝衣社”,也就是后来的“军统”和“中统”以恐怖特务手段来维护他的独裁统治。

早先军统的戴笠,后来保密局的毛人凤

希特勒为了侵略扩张,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也迫不及待地希望加强与蒋介石政府的经济贸易合作。于是两位终生都未谋面的国家领导人开始了超越时空的交往,据说两人不但互通信件,而且互赠礼物以表示敬仰之意。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说当时的中德关系渐入佳境。

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为了在中国的资源还试图调停过中日矛盾,对蒋介石政府的军事援助也没有一下子停下来,直到1938年底,在德国的同盟国日本政府的不断外交施压下,希特勒这才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盟友日本,下决心终止了对蒋介石政府的军事援助。大可观天下认为德国在那时候帮助中国强军,并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多么的友善,完全是为了自身利益出发的。

漫画:邪恶轴心国三巨头,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

四,一战战败的德国在东亚没有势力范围了,急需找一个朋友,因为当时和日本交恶,便选择了我们中国。我们都知道,德国在欧洲、非洲等地区,都有一些盟友,但是在东亚是没有任何势力的(当时日德还在争夺胶州湾),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把驻守青岛的德军打败,就是日本人,当时日本实力很强,又有强大的侵略野心,所以德国政府非常清楚与当时的日本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那时的中国国力较弱,但发展潜力却很大。

以中国当时的国力,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和德国作对的。所以,中国作为德国在东亚的盟友是非常适合的。但作为盟友,想要互相支持,根据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实在太差,德国不得不帮助中国强军,因为中国军事强了,对他们也有好处。

八国联军,日本人最矮!

五.德国政府帮助国民政府强军和建立德械师,其目的是在中国练兵,实践验证一些他们猜想的军事理论,为德国的强军备战做准备。当时的德国备受美英法等国的关注,虽有强军扩张的野心,但不敢表露,所以通过帮助中国军队强军,进一步实验、实践、检验他们的军事理论,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同时,当时的中国正在内战,有战斗就会有消耗,于是德国在中国大发战争财,在中国赚的钱用来购买石油等战略物资,为下一场战争做资源储备和先进军事理论验证。

德军的各种迷彩服和装束

六.纳粹希特勒对中国特有的好感,促使他做出的对中国军事援助的决定。

大可观天下根据《希特勒的自传》里讲述了他的童年生活。了解到他幼年在奥地利生活期间,曾经有一个中国华侨家庭不仅资助过他的学费,还经常打电话给他,让他到家里去吃饭。在那个寒冷的年代和环境下,这个中国华侨家庭给了希特勒最纯粹的帮助和家庭的温暖,为以后和中国的良好关系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处。

大可观天下猜想在希特勒看来,年幼时中国华侨家庭的帮助是无私和善良的。尽管长大后的希特勒发动战争最终吞并了奥地利,但他再也没有找到这个让他忘不掉的中国华侨家庭。我想此后希特勒领导下德国对中国的友好可能与此有关。

大可观天下要是从为了利益的角度来看,当时德国对中国的帮助最终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聪明的希特勒是不会吃亏的。

综上所述:大可观天下认为,在爆发全面的抗日战争之前,德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国民党军队整军备战,大量建立德械师,努力帮助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中德建立在自身战略需求上的,并非是希特勒对中国特别有好心肠,这时的中德双方可谓各有所需,都对对方有所需求的,属于合作互利,相互借力发展,共赢的生存模式。

所以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德两国被两国人民视为最佳的合作“伙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攻打苏联为什么失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