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红军官兵艰苦奋斗的故事有哪些?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文化研究——从井冈山斗争实践看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于加兴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一、井冈山斗争中的艰苦奋斗实践

马克思说过:“如果斗争只是在极为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未免就太容易了。”中国革命是经过28年的艰难奋战才取得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的。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在外有强敌压境、内部条件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广大红军指战员和边界群众团结一致,自强不息,渡过了重重难关,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崭新革命道路,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曙光。井冈山斗争的胜利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运用危机意识与艰苦奋斗的关系模型对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不但为理论模型提供了极具典型性的检验平台,而且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危机意识、传承我党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多方面的时代启示。

“这是中国的1905年”——对危机情境的深刻体认是井冈山时期艰苦奋斗的前提条件。在井冈山斗争过程中,先后有两次较大的挫折,一次是“三月失败”。 1928年3月,当工农革命军主力进军湘南时,国民党反动派乘虚而入,卷土重来,在敌人的疯狂烧杀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除茅坪、大陇、茨坪、大小五井、九陇山等山区仍掌握在地方武装手中外,遂川、茶陵两县城丢失,其他平原地段红色区域被敌人占领一个多月。

在此次失败后,我党及时总结了经验: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一个党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一个党的组织必须正确执行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则,将会带来惨重代价,对复杂环境更谨慎的态度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是“八月失败”。由于“上下错误倾向合流”,红军主力再次冒进湘南,“八月失败”使红四军数量上约损失一半,边界各县城及平原地区全部被敌军占领。为虎作伥的保安队、挨户团横行无忌,白色恐怖满城乡。党的组织和政权的组织大部分塌台。富农和党内的投机分子纷纷叛变,带领反动派捉拿同志,边界被焚之屋、被杀之人,不可胜数。

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后,收复了失地,开始进行党组织的思想整顿,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特委对复杂的党组织情况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为此采取了成立教育宣传委员会、开办党团训练班、贯彻民主集中制、提倡学习文化等措施,以加强教育。还就党的改造与建设作出了较长期的规划。在整顿边界地方党组织的同时,对边界各级工农苏维埃政府和各类群众组织,也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整顿。

1928年9月以后,边界各级党组织普遍开展了“洗党”运动,下决心把那些不坚定分子以及投机分子清洗出党。经过洗党,党员数量虽有所减少,但是党的组织更加纯洁,极大地提高了党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边界赢得更大胜利从组织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对强敌和艰苦环境的奋力抗争是井冈山时期艰苦奋斗的强势动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块红色政权区域。国民党反动派欲除之而后快,不仅进行经济封锁严加威逼,而且以数省重兵反复“进剿”。血与火的搏斗,呈白热化地展开。井冈山斗争时期,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吃饭大难”,各种日用必需品也极缺,“除粮食外,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菜钱”,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为了应付困难,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罗荣桓等一大批革命先辈在井冈山以自身的感人模范行动,鼓舞、激励着边界军民。在战斗中,他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新七溪岭战斗中,红军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军长朱德亲自提起一挺机关枪,冲上前沿,向敌人猛烈扫射,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军帽,他全然不顾。在进军途中,毛泽东的脚底打起了血泡,虽然走路吃力,沿途仍给红军官兵讲形势、讲任务,帮助他们坚定革命信念;在茅坪,他将身穿的棉衣送给房东谢槐福,又将烤火用的木炭送给魏大娘;警卫员给他端上一碗大米饭,当他知道战士喝野菜汤时,便将这碗饭倒在铁锅里拌匀,与战士一道同甘共苦。

“为主义而牺牲”——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层支撑。当有人提出“红旗究竟能打多久”这个疑问时,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井冈山红色区域的斗争实际,阐明了湘赣边红色区域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预见。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灵魂所在,也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吸引着无数的英雄豪杰汇聚井冈山,共谋大业。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鼓舞下,井冈儿女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这一时期仅井冈山地区就有8万多人为革命牺牲。有许多烈士宁愿被敌人开膛剖腹也决不出卖革命同志!

二、强化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启示

毛泽东说:“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党的这段历史,给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当前工作实践带来深刻启示。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保险业本身就是承担着巨大风险的行业,这就决定了它在发展中对危机必须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尤其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保险企业遇到了双重危机:一方面,与其他商业企业一样,疫情使企业员工的健康与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无法正常运营,特别是传统的面对面销售模式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由于保险企业以风险为主要经营对象,危机在给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威胁的同时,还给保险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面对公司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着眼内外勤员工思想特点,完善机制,下大力气强化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化解风险和挑战中有更大作为。

一是反思问题与差距,增强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目标策动力。井冈山的革命斗争难,难在敌强我弱,处境艰辛,举步维艰。同样,在太平集团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马平川、康庄大道,而是始终处于各种困难和挑战之中,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太平保险始终坚守初心,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比如承保战时重要战略物资猪鬃、钱塘江海塘修筑工程的工人口粮,民安保险则协同广大华行,源源不断地为地下党组织与抗战前线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过程曲折艰辛,充满创业者心酸。有人说,一部太平史就是民族保险业的奋进史。从周作民、宋汉章、卢绪章开始,一代代太平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唱响一首首时代赞歌。

我们必须认识到,时代精神根植于优良传统之中,优良传统吸收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才能具有牢固的根基,优良传统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保险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赋予传统以新的内涵,创造新的实现形式,例如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注意总结内外勤员工实践的新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出冷静的理论思考,而不是玩弄概念、耍花架子、标新立异、脱离客观实际。无论哪种方法、什么途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员工危机意识培养的强化,使员工切身感受企业发展与自己的关联性,使员工的危机意识成为自觉行为,使其具有能正确认识自己、能辨识危机并能独立处理危机等诸能力。

二是保持警醒与反思,增强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激励驱动力。在推进公司发展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也少不了荆棘和坎坷。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幻想一帆风顺,就不可能正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公司应从实际出发,强化危机意识充分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把有限的经费用到一线展业上,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完善管理机制,以勤为本,以俭修身,勤俭办事,充分发挥现有条件的最大效能。同时,以公司自身经历的危机实践和其他公司的危机案例为教材,在员工中开展危机应对教育;建立并完善危机预测机制,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三是激发活力与激情,增强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约束制动力。井冈山的条件是极度艰苦的,井冈山的斗争也是极度危险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一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以惊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之所以不怕牺牲、战胜困难、英勇战斗,是因为他们有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求工农大众彻底解放的坚定信念,他们才能无私无畏,立场坚定,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于献身。从太平保险的红色基因来看,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太平洋保险始终坚守底线,把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作为不懈的职责。如今,环境变了,但危机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继续传承下去。因此,要通过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起严格、具体、可操作、易检查的财政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加强财政专户管理,推动公司各层面在廉政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切实负起责任。

我们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在开展工作中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对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并借鉴吸收其积极因素,相应地采取一些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方式。同时,在提升太平品牌形象过程中,厚植“红色基因”,弘扬“担当、务实、协同、奉献”太平企业精神,坚持在走心入脑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党组织成为企业最坚强的堡垒。

有危机并不可怕,没有危机才是可怕的,而没有危机意识是更可怕的。有了危机,辩证地看待、处理危机,才能使公司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危机是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源源不尽的动力。同样,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从思想上有着根本的转变。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道出这样的道理。但危机意识的培养不是教条的,只有辩证地运用,传承艰苦奋斗争精神,才能化“危”为“机”,更好地光大品牌形象、推进本公司的发展。

文/于加兴(作者来自太平人寿青岛分公司)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1年第8期

}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炎陵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南下,决定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成为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端。这条道路,代表着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发展的正确方向。本文记述了井冈山上《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空山计》《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等5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

在井冈山上,由于被敌人封锁,服装弹药、粮米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吧,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可是敌人封锁得紧,油进不了山;山上只出产点茶油,也很少很少。下山活动的部队,打土豪偶然搞了点油,就成了宝贝。

记得上山后不久,毛泽东同志亲自向部队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的规定。内容大致是这样:各连(直至营和团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时,即应将灯熄掉。连部要留一盏灯,供带班、查哨等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

此后,在井冈山上,部队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定。一到夜间,熄灯号“嘀嘀嗒嗒”一响,战士们就都吹熄了灯,只有连部的一盏灯,有一根灯芯亮着。

开始,我们还弄不懂:毛委员有那么多大事要考虑、策划,这么一根灯芯的小事,他为啥还要亲自作规定?后来才明白,这不是小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以保证全体人员有油吃,又使这有限的物资用的时间更长一些,能渡过困难,这是个好大的问题哩。

毛泽东同志最会区别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也最善于在一定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的问题。像这么一根灯芯,看来好像事小,但在当时却也要亲自去抓。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很深,一直到现在仍念念不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时,总爱用它来检查一下。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构筑工事、练兵以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储备粮食。可是井冈山上产粮很少,供给山上的群众还不够,部队的吃粮、存粮,都靠下山打土豪,把筹到的粮食挑上山来。因此在井冈山上的那些日子,“挑谷上坳”便成了我们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上到山下宁冈的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路,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每到运粮的那天,我们天一亮就出发,赶到装粮的地点,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用具不够,有的同志索性就脱下条裤子,把裤腿扎紧,满满地装上两裤腿,往肩上一搭。这样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过坳,直到天黑才回山。

那年,朱德同志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也跟大家一道去。他穿着双草鞋,戴顶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大家看到朱军长整夜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又讲他不过,只好把他那根扁担偷去藏起来。本来,藏扁担的同志以为这样一来朱军长就可以休息了。哪知道朱军长却另找来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一块,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同志们挑米的劲头也更高了。同志们还编出了这样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歌子互相鼓励。

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教育着全军每一个人,更激发了同志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上山不久,便是初冬天气了。我们生活在高高的井冈山上,却还穿着单衣。就拿我来说吧,一条长筒单裤,因为连续战斗,不论风里雨里,白天黑夜,起来一身,倒下一铺,早已破得不像样。要补又找不到布,只得挖东墙补西墙——撕了裤腿补裤裆,撕来撕去,结果把一条长裤子撕成了短裤子。为了时刻准备粉碎敌人可能的进攻,部队冒着严寒加紧训练。天一黑,屋里就生起火来,大家围火上课或开会。会后,就在底火周围铺起稻草,有次序地睡下。天刚明就起床,到野外跑步、刺枪、劈刀、刺长矛,让身上冒出汗来,把一夜的寒气赶走。如果不是山顶披着白雪,树木落了叶子,看大家穿着单衣流大汗,真要疑心这不是在冬天呢。

在工事里的同志们,就不停地操作。这样既加强了工事,又可以赚得不冷。

这时,只有在外面山梁上放哨的人,是最难以驱除寒冷的。一天夜里,一位班长去查哨,看见哨兵手中持着枪,机警地监视着敌方,可是身体却冷得簌簌发抖。班长走过去,安慰他说:“稍待一会儿,我早些叫别人来换班,你回去避避风。”哨兵听了,决然回答道:“不,班长。只要能给我拿一条毯子来披上就行了!”那时候,战士们都是两人合用一条毯子。班长不愿意抽下别人的来,便去报告排长,可是排长自己的毯子,也早已给另外一个战士了。排长没办法,他俩就一起去找连长和党代表。连长和党代表比战士稍好些,每人有一条毯子,可是抽谁的好呢?党代表说:“抽我的。”连长也说:“抽我的。”争执了好久,最后还是决定两人合盖一条,抽出另一条毯子给了放哨的战士。

天冷不算,白米也没有了。红米很粗,可是价钱便宜,吃了也很顶饿,所以大家倒爱吃红米了。后来红米也吃光了,我们就煮南瓜吃,稍微放些盐,倒也挺有滋味。只是南瓜有一条“不革命”——吃了以后饿得快,吃的日子长了,还胀肚子。可是大家情绪仍然很高。那时红军战士中流行着这样的歌子:“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饭好香,每餐吃个精大光!”

在井冈山上,我们吃得虽然不好,穿得虽然不暖,每支枪顶多不过七粒子弹。但因为我们有党的领导,有毛泽东同志灵活的作战方法,有群众的拥护,再加上我们全体指战员能同甘共苦,个个英勇善战,打起蒋介石那些草包兵来,却蛮痛快。就在黄洋界上,我们一个营打退了敌人五个团的进攻,并击溃敌人一个团,缴获很多。战士们高兴得跳起来,说道:“现在身上有了棉衣,枪里有了子弹,山上也有了粮食,我们的根据地就像铁打的江山了!”

一九二八年七八月间,在湖南省委的错误主张下,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由朱军长率领离开了井冈山根据地,南下湘南去了。为了团结和保存革命力量,随后不久,毛党代表就带领一个营前往桂东方向去接应他们。其余的部队和一些伤员、病号就留在井冈山上。

湘、赣反动军队见我们内部空虚,便乘机向山上进攻,妄想攻下井冈山。但是攻进井冈山哪有那么容易?我们早已做好了守山的准备:山上储备好了粮食,哨口挖好了工事,哨口下面的山坡上、溪沟里埋上了尖尖的竹钉子。敌人一攻,不是被我们的机枪和手榴弹打死,便是滚到沟里被竹钉子戳坏了手脚。

敌人连攻了几天,看看攻不上来,便只好驻扎在山根下,和我们对峙起来。

我当时守在黄洋界哨口上,看着敌人那副无能相,心里着实好笑。不知哪个同志开玩笑地说:“我们的人这样少,还有些伤病员,敌人可就上不了山。这倒有点像诸葛孔明的空城计哩。”另一个同志接口说:“这不是空城计,是‘空山计’。毛党代表选了这块好根据地,加上红军战士的英勇善战,井冈山就成了铜墙铁壁。我看我们也编段戏唱唱倒不错。”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反正闲着没事,我们几个人就你一句我一句凑起唱词来。终于凑成了一段戏文,还给它起个名字,叫《空山计》。记得这段唱词是: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众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这以后,我们的文娱活动又添了一个节目。一到休息的时候,就找些破洋铁皮子敲敲打打,弄床毯子一披,唱起这段戏来。

这唱词反映了我们当时的生活和感情,大家都很喜爱,直到后来反“围剿”的时候还唱哩。

“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

我从小就给地主扛长活,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在滇军打黔军,滇军到处抓兵的时候,我和三个同乡,由贵州家乡逃出来,流落到湖南省。

到湖南就听说有一支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不打人,不骂人。我们四个人合计了一下,谁也不愿再给地主做牛马了,就决心参加红军去。我们寻找红军,由湖南走到了江西萍乡,由萍乡又走向宁冈。沿途只要向穷苦的老百姓打听,没有一个不说红军好的。有的听说我们是去参加红军的,还给我们做饭吃。

到达宁冈这天,正值红军大败国民党军,占领了宁冈。街上的红军多被三五成群的老乡围着,兴奋地讲述着胜利的情况。不少的红军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有的头上还缠绕着蓝布,有的臂上戴着红布箍,有的脖子上围着红布。有的拿枪,有的拿梭镖。我们上前去打听参加红军行不行,他们都表示欢迎。

不久,红军打了胜仗,占领了永新城。从监狱里放出来的穷人,有很多要求参加红军的,也来到了军部。打仗时从国民党那里得来不少的现洋,也抬到了军部。

晚上,毛党代表给我们这些新参加红军的同志讲话,提到缴获的现洋时,他说:“我们是工农的军队,不是军阀、资本家的军队。他们的钱都归上级装腰包,我们从上到下都是一样,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

我刚参军,还没见发过钱,但是我相信是这么回事,因为我看见了毛党代表的衣服也是那样破旧。

第二天在永新点名发钱。第一名点朱德,第二名点毛泽东,以后点大家。每人发的都是一块现洋。

朱良才 出生于1900年,湖南汝城人。文中身份为红4军军部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逝世。

杨至成 出生于1903年,贵州三穗人。文中身份为红4军第28团1营4连连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逝世。

杨兴顺 文中身份为红4军战士。

}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当年,井冈山条件十分艰苦,国民党军队反复进攻和严密封锁,军民面临的处境极为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党领导人民不畏强敌、不畏艰难,开辟了,取得了多次反“进剿”、反“会剿”的胜利。秋收起义失败,部队来到农村山区,部队给养非常困难。如何在农村环境下让这支部队生存下来,这是工农红军面临的又一个难题。从经济上克服困难,让部队有基本的物质保障,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我们部队需要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国民党和地主武装对工农红军的军事斗争不断,在战争环境下工农红军所面临的经济困难非常严重,如何在缺衣少药的处境 下坚持斗争,采取什么办法来克服困难,共渡难关,这是党和红军面临的除军事斗争之外的又一个重大考验。

一、困难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井冈山根据地高山和丘陵占全境总面积的85%,红军的作战、行军、发动群众、建党建政、休养生息,无一离得开山区。连绵不尽的群山和崎蜿蛾的小道,率先向红军指战员发起了挑战。经济落后,生活艰苦,更锤炼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的信仰、胆略、气概和毅力。可以说每个人上山之始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物质生活之艰苦。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工作、生活,红军战士们赢得了挑战的胜利,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磨炼出了坚强的意志。由对大山的畏惧到打仗能爬山,再到热爱井冈山;由缺油少盐、南瓜充饥的窘迫到高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的豪迈歌谣,便是他们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精神的最充分体现。

由于交通非常不便,边界的经济仍然是一种封建闭塞、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边界的经济本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区域,自耕农甚多,日常生活程度颇低。……因为地处边陲的原因,受资本经济的侵蚀颇迟,洋货业在市场不甚发达,有些地方的交易还是‘日中而市’的逢圩办法。” “人民多务农,商人及读书的占极少数。” “农民在红军未来之前,除遂、酃、茶、莲之大部外, 颇觉安居乐业,有天下太平的气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死不相往来的神气。”“边界的经济,是农业的经济,有些地方还停留在杵臼时代。”边界各县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也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处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状态。因地域的关系,宁冈的砻头、古城和永新等地较之宁冈的茅坪和遂川的黄坳、小井微有不同,“茶、酃、永新各县要较进步,宁冈、遂川要较落后。平地与山上又不同,平地的进步些,山上的落后些。笼统地说,边界的经济较其他地方都要落后些”。

秋收起义部队“自从到达井冈山以后,情形就大大改变了。因为红军经济唯一的来源,全靠打土豪;又因对土地革命政策的错误,连小资产阶级富农小商也在被打倒之列;又以大破坏之后,没有注意到建设问题,没有注意到经济恐慌的危机,以致造成乡村全部的破产,日益激烈的崩溃。加之反动派又厉行经济封锁政策,货物金融彼此不能流通,生息困难,生〈坐〉之待毙,需用缺乏,供不应求。年年农民的丝、木、茶油、米粒、花生、鸦片等生产品不能运出卖钱,而需用食盐、棉花、布匹等日用必须物品,亦无法取得。生息停滞,有溃败而不可收拾之势”。

尤其是在朱毛会师以后,军队骤然增加到万余人,部队给养严重不足,加上国民党对井冈山严密的经济封锁,任何外来的物质都无法运入井冈山,井冈山的物质产品也无法运出去,导致经济极为困难。“割据区域内,与外间消息隔绝,油盐布匹药材等不能输入, 农产品不能输入,农民感到困难,不能耐久奋斗。” “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 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 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红军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筹饷。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 这种困难,在全国总政权没有取得以前,当然是不能免的,但这种困难比较地解决,就是使生活比较地好一点,特別是红军的给养使之比较地充足一点,则是迫切地需要的。”“军用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寒冬季节,“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井冈山时期红军官兵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没有,生活异常的艰苦。时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1929年2月25日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记载得非常详细:“红军中的生活与经济是非常之艰难的。拥有数千之众,每个月至少要1. 5万元作伙食费, 米还是由当地筹办的,经济的来源全靠去打土豪……红军中的薪饷,早就废除了,只有饭吃,有钱的时候发一二块钱的零用钱。最近几个月来,不仅零用钱不发,草鞋费也没有发,伙食费也减少了。……这个经济问题,要算红军中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边界割据的致命伤。”具体表现在:

粮食缺乏。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后,得到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他们开仓放粮,接济部队。千余人的部队,按照每天1.5斤粮食,个月要4.5万斤,当时解决粮食的办法一方面是袁、王的救济,另一方面主要是靠打土豪获得粮食和物资。“我们的正常粮食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我们手里有枪,当地有公开的或秘密的组织,他们一报信给我们,我们就派出一支部队去打土豪,老话叫‘吊羊’、‘绑票’,这样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粮食和物质。”

1928年4月,朱德、陈毅部队上山后,上万人的吃饭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湘南部队来到井冈山会师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多了,有三个师九个团,加上妇女和娃娃,近万人。这个阶段,我们的粮食又成了大问题。于是,粮食不够,就用红米饭、南瓜等来代替,常常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有时还要靠野菜充饥。据刘显宜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每人每天只有三分钱的伙食费,天天吃的是南瓜。”现金没有了,部队很难筹到钱,朱毛会师之后,“四军人数如此之多,每日菜金节俭需要现洋700元。湘南各县焚杀之余,经济破产,土豪打尽。朱部自2月抵耒阳时起,即未能筹到一文,仅靠卖烟土吃饭”。韩伟也说:“当时红军的指战员都一样,吃的是红糙米、南瓜,有时还把红薯南瓜切成丝晒干合起来吃,有时吃这样的东西也很困难,一天只能吃一两顿。南瓜汤里既没有油,也没有盐,很难吃下去。

为此,1928年5月,毛泽东就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向湖南、江西两省省委和党中央呼吁:我们在井冈山上吃饭太难,山上粮食万难。一般的战士生活困难,连伤病员也不例外。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湘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了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于为继。”陈伯钧在《从古城会议到八月失败》中回忆道:“当时的伤病员每天只发了三分油、盐、 柴、菜钱,发七天就得拖十天。”“有时三个月闻不到肉味。” “到了冬天,天气寒冷,每人只有一两件单衣,一床毯子,白天披在身上当衣服,晚上加上禾草,又当被子。”

缺衣少布。井冈山的冬天特别寒冷,在零下五六度,战士们还是穿着两件单衣。晚上睡觉没有棉被,大家就把稻草铺在地上,战士们相互拥挤到一块取暖。实在冷得无法人睡,就起来烤火,烤暖了身子再去睡,或者干脆起来操练、跑步。韩伟说:“井冈山的冬天很冷,战士们还是穿两件单衣,后来搞来一点儿棉花,又缺少布, 战士们就在两层单衣里夹点儿棉花,拿针缝一缝穿上。晚上睡觉也没有被子,盖的是稻草,晚上睡觉的时候连人都看不到,因为人都钻进稻草里去了。在那寒冷的冬天,战士们脚上没有鞋子穿,穿的是自己打的草鞋。当时打草鞋没有麻,大家就把稻草捶软,搓成网绳,再打草鞋。”在井冈山时期,要得到保暖的衣服和被子是非常困难的,有的时候甚至连衣服破了都找不到布来缝补。朱良才回忆道:“井冈山的冬天非常寒冷,可是我们都穿着单衣。拿我来说吧, 一条长单裤,因为连续战争,不论风里雨里,白天黑夜,起来一身,睡下一铺,早已破的不像样,要补又找不到布,只得挖东墙补西墙一撕了裤腿补裤裆,撕来撕去,结果把一条长裤变成了短 裤。”刘显宜回忆说,“在冬天,我们没有被子盖,有时候能搞到一条由两层布做成的夹被算是不错的了,即使这样的夹被,我在开始还没有,后来在打土豪时缴到了一些,经过党代表分配给我一条。冬天我们两个人合在一起睡,上面盖一条,下面垫一条,夹被里面塞进干稻草,有时候实在太冷了,我们就起来烤火”。夜里战士放哨也是经常穿着单衣,生活十分艰苦。“(我们教导队)学员穿的衣服是各式各样的,有的穿军衣,有的穿便衣,有的穿长衫,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人只有身上的一套。衣服穿脏了,选择暖和一点的天气,洗一洗。冷了找点重体力劳动干或烤烤火,衣服一干马上穿上。衣服破了,没有布补,只好扯下袖子补背襟,扯裤管补裤裆,结果袖子越穿越短,背襟越穿越厚。”

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吓倒这些聚集在井冈山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相反,他们却高扬起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唱出了一首至今都感人心扉的歌谣:

缺医少药。井冈山时期,没有像样的医院,战士们就亲自动手,建设小井红军医院,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朱启正是医院建设的工程师,负责设计与施工。医院的建设者除了四军留守处全体人员外,连病号、老人、小孩、孕妇等都参与了建设医院的劳动。曾志在《回忆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一文中写道:“我当时虽已怀孕7个多月,但也跟着大家一起抬木头。男同志力气大,他们抬头,我们抬尾,重量都压在他们身上。下山时两只脚踩在新砍下来的树枝上,迈一步都很艰难。后来干脆将木头放在地上顺坡溜下来,到了平地再抬着走,一直抬到小井。”龙开富在《在毛委员身边的日子里》的回忆文章中,也提到了建医院之事:“我们还在山上(小井)建了红军医院,是战士们自己动手建的,我也参加过扛木头的劳动。”建设医院缺少资金,战士们就自愿把自己的“伙食尾子”捐出,一共捐献了大洋1000元。医院是一幢完全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共32间房间,约900平方米。据萧明在《回忆红军医院》中的叙述,“当时的楼板是很粗糙的,屋顶也是杉皮盖的,没有倒板,从杉皮的缝隙间能看到天”。尽管如此,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有这样一所医院,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医院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生奇缺,连最起码的麻醉药品、碘酒、盐水与酒精也时常缺乏。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医生药品均缺。现在医院总共有八百多人。湖南省委答应办药,至今不见送到。”对于缺医少药的情况,杨至诚回忆说:“在井冈山,不仅粮食困难,医药同样是困难的。中药都用不上,那时伤病员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在红军中感觉困难的,就是伤兵问题。作一次战就要损失一次,就有伤兵,医院伤兵多的时候到过五六百。伤兵的问题,就在医药和待遇,可是医药很缺乏,虽然也有中药西药处,但医生很少,且手术不好,药又不多且不好,所以打伤了没有药诊,的确不足以鼓励来者。本来伤兵应该要待遇特别好一点才对,可是在经济困难伙食都难以维持的时候,待遇要好的话是办不到的(最近自己造了三栋房屋作医院之用,名红色医院)。伤兵住的地方,都是民房,人又多又肮脏,吃的是老南瓜老米饭,殊觉可邻(怜),这事影响红军的作战能力,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为了解决药品短缺问题,除从敌人那里缴获一些药品之外,都是自己用土办法解决。时任小井红军医院看护班长的王云霖在《回忆井冈山上的红军医院》中说:“比如治疗用的凡士林,就是用猪油代替”,“没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来煮医疗器械,土法消毒”, 或者是用食盐水消毒,食盐紧张,就改用金银花作为消炎的代用品。解决药品极端缺少的另一个方法是组织当地中草药医生和群众上山采药。采药时,一般由懂行的人先采集标本,然后大家照样子去采,当时采集的有紫苏、黄连、鱼腥草、金银花、紫金牛、凤尾草、南天竹、钩藤、土茯苓、木通、首乌、麦冬、接骨草、车前草、土黄柏、五瓜皮、厚朴、海金沙等100余种草药。医院又组织人员将采集的草药洗净、切片、晒干,后做成煎剂或研粉做丸,如薄荷、抗疟丸、赤痢丸、感冒丸、散血丹、伤风止咳散等。医院为此还总结了许多治疗伤病的有效偏方,并且编写了药书。

医疗器械的短缺问题,也是采用土办法来解决。比如,探针是竹子做的,长的有一尺左右,一般六七寸长;消毒用的盒子是自制的,他们把大竹子锯成一段一段的,再把中间的节疤削掉,破成两半,再把中间的一部分削掉一些,做成盒子样的用具,用来消毒。镊子也是自制的,即将竹子削成很扁的薄片,再放在火上一烤,把它一弯,就成了镊子。一块普通的绷带,他们都是洗了又用,用了又洗,从来舍不得轻易丢掉,直到最后完全不能用为止;在没有纱布时,就用土布代替纱布。据吴树隆回忆当时红军医院在医疗器械 短缺下做手术的情景说:“当时做外科手术时,没有骨锯,就用木匠的小锯子,是那种细齿的小锯子来做断骨手术;没有手术刀,就用杀猪刀来开刀。尽管条件这样差,可是伤病员来了一批又一批。

如此简陋的医疗条件,伤病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忍受极大的痛苦。

针对医生极其缺乏的情况,医院就找来当地一些懂草药的土郎中来解燃眉之急。当时,在战士中流行一些皮肤病,吃中药也不行, 没办法治。后来,当地郎中就传授一些土办法,或擦或服,效果还真不错。医治感冒也是用土办法,就是用一个小碗放上酒,再放一节葱,用火烧,然后把衣服脱光,两手蘸着酒往身上猛擦。然后再用被子盖起来,睡一睡,让他发汗。一出汗,感冒就治好了。时任红四军红三十一团二连连长张宗逊回忆道:“当时医院的医疗条件很差,没有消毒品和麻醉药品,就用纱布或棉花塞进伤口里,用竹子 (像织毛衣的针)往里捅。这种换药的方法,实在痛得很。能够搞到一点碘片冲上开水消毒,那是最好的办法了。我当时是伤了大腿。

开始在茶陵时,请来中医,用什么冰片、鸭毛洗伤口,还说鸭毛最干净,治了许久,花了不少钱,不见有什么效果。以后到茅坪,医院里的医生就用纱布、竹片、碘片洗伤口。医生每天用竹片捅到伤口里,把旧纱布拿出来,换上新的,换药时痛得难忍,总不见效。后来请来本地的一些草药医生,也不知用的是什么草药,有草根、青草、树皮,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后敷在伤口上,把脓血都弄出来,再贴上一张膏药,一个星期就好了。”为了尽快解除井冈山上伤兵们的痛苦,毛泽东向上级汇报时,说:“仍祈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

除了医疗上的缺乏,当时连一些日常用品和枪支弹药也非常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因此,到了寒冬腊月,战士们还是穿单衣放哨,因为没有布料和棉花,无法为战士添置棉衣,大家只能忍受寒冬之苦。频繁的战斗,战士们手里的武器也是非常简单,枪的数量不多,即使有,子弹也很少。据粟裕同志讲,当时一支枪一般只有三发子弹,有五发子弹就算很多了! 打起仗来,三发子弹怎样使用呢?冲锋前打一二发子弹,都是打排枪,接着就是冲锋,第三发子弹要留着打追击时用。更多的参战人员的武器是鸟铳、镰刀、大刀、梭标、铲子等。很多武器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过来的,大炮基本上没有,缴获敌人的也大多是烂的, 无法使用。如此简陋的武器,对红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井冈山军民经受着战场上流血牺牲和日常生活中被冻死、饿死、困死的考验,他们以超人意志战胜了不可想象的折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美诗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井冈山红色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