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呀#微观经济学?

这个药是一个非常著名医院的专家开出来的。它体现了我们当今中国医疗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精准医疗的概念”。精准医疗首先要对疾病精准分类,惯性医疗的方式是:头痛就是一大类,所有治疗头痛的药都可以给患者服用,没有概念要去考虑患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头痛,所用的药物作用机制是否针对了头痛的发病原因?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惯性医疗(非精准医疗)”,用阻止神经痛机制的药物,治疗血管引起的疼痛,导致无效治疗,并让患者承受了诸多药物不良反应。用硫必利片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时,很多孩子出现头痛症状。虽然硫必利可以阻止一部分顽固性头痛,但也可能导致药源性头痛。

我自己以前也是血管性偏头疼患者,大约一周发作一次。年轻时去痛片有效,到了40多岁去痛片就无效了,发作时只能“硬扛”,在床上剧烈疼痛1-2天。如果发作时我有课,就去医院输注“甘露醇”,这是一个脱水药,一般15-30分钟可以缓解疼痛,但这个药不能常用,对肾脏有损伤,只在万不得已时使用。万般无奈我开始服用西比灵,我的家族基因属于那种对药物不良反应非常敏感的一类,哪怕是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我都可能遭遇,我知道西比灵可以使一些人发胖,一直不敢用,但丑总比疼痛好,所以服用了2年左右的西比灵,可以将头痛周期延长至2-3个月发作一次,但人长胖了18斤多。后来,因为自己的高血压不能服用降压药,研发了梅芹茶,意外解决了偏头疼问题,停西比灵后,体重恢复到标准状态。

血管性偏头疼有两种原因,一是血管痉挛型;一是血管扩张型。血管痉挛型可以用西比灵通过改善脑循环获得解决,血管扩张性型则不能用西比灵,而是需要用“麦角胺咖啡因片”,收缩血管,改善疼痛,但其无预防和根治作用。

案例2. 今天早上,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了安慰及反馈信息。以下是她给我的一段话:

@丁教授,看到您与父亲相处的文章,我想说说我的看法。我们普通老百姓医学知识很有限,真的是只能相信大医院和专家,每个医生且都要求病者相信医生,配合医生,可病未医好,自然就出现了不信任甚至怀疑。我现在是相信您和您的科研成果的,因为我有事实基础。我是去年7月份开始出现头部不确定位置疼痛的,随时随刻都可以出现丝丝的阵痛,位置不固定,每次几秒钟,每天有几十次之多,给个人带了困扰。去年11月住院核磁检查有轻微腔梗,但医生说不是头疼的原因,其它检查基本正常,只是尿酸略高于指标上限。住院期间口服养血清脑颗粒,用了2种西药输液,一个营养神经的,一个好像是扩充血管的,名字记不得了。第二种药输了2天感觉头昏,向医生提出停用了。继续养血清脑颗粒和神经营养液,外加针灸,按摩。一周后头疼频次改善效果不明显。我提出中医会诊开始吃中药。二个星期中西医治疗头痛还是每天不断,可喜的是频次有所减缓。出院带的药用完了,头疼仍然不断,我不想再继续用药,想通过自身运动,心情调理来进一步改善,可是我希望的效果并未达到。其实我今年也一直在关注丁教授及您的科研,但也抱有怀疑态度。直到今年3月底,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了梅芹茶。我平时吃药很少很少,一旦用药吸收效果都很好。莓芹茶服用一周既有了明显效果,头疼几乎没有了,我打算继续服用莓芹茶改善。谢谢你!

你与你父亲的经历,其实也是大家共同的经历,是人心与家庭社会相处的缩影,不必太过自责。老人们这一代比起我们还是幸福的,因为老年有那么多的亲人儿女的照顾,关怀。我和丁教授是同辈人,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照顾好自己也才能更好的照顾家人。我们现在也开始步入老年了,恳请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体预防及生命安全方面教我们一些东西,让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都生活的健康快乐![抱拳][抱拳]

首先感谢朋友对我的劝导,我确实很难走出失去爸爸的悲伤,因为我很自责,我是对医和药都理解非常深刻的人,我应该做的更好。但当今中国医疗强大的惯性,让我爸爸同样遭遇了无效治疗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贫血引发的心衰。支撑我坚强的动力是,希望我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些当今医疗的问题,虽然这个梦想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率,因为当今中国的惯性医疗太强大了,要改变难度堪比登天,但总要有人去做,万一成功了呢?

下面分析下这个朋友的案例。虽然医生说,她的脑腔梗不是她头痛的原因,但从她头痛的症状看,她不是典型的头痛,她的症状是:头部不确定位置疼痛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出现丝丝的阵痛,位置不固定,每次几秒钟,每天有几十次之多。虽然脑腔梗不直接导致头痛,但脑腔梗的体质“血粘度增高、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等可能与头痛相关。

脑腔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就是通常所说的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于中老年人,是大脑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发生病变,形成血栓或微栓塞导致血管闭塞,最终形成腔隙性软化病灶。由于发病的地方和大小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状。有的人是脸部、舌头、肢体不同程度感觉麻木,或有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或沉重感;还有的人会吞咽困难,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做精细动作如书写时觉得很困难等。

脑腔梗临床治疗指南为: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同时指出“扩张血管药物疗效不确定”。而这个案例的朋友住院期间一直采用的是:扩张血管的药物和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输注扩张血管药物导致头晕,可能与“低颅内压”有关。同时开了中药“养血清脑颗粒”,也未见效果。

精准医疗的原则就是:用的每一个药要对患者讲出道理。西医开出中药,应该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或者是诊断不出什么病,用中药做一个安慰剂。由于我们没有学过中医,我们并不知道中药是如何“辨证论治”的,大多数西医只是根据药品名称觉得它“可以有效”。养血清脑颗粒我不了解它的药理,但是很多中药止咳剂我是研究过的,它们中的成分主要发挥的是“祛痰作用”,但由于写的是“止咳糖浆”,因此,很多西医拿它当止咳的药去用,但我们临床上,很多咳嗽是“干咳”,并没有痰,因此,“望文生义”的使用药物,而不深刻了解药物作用机制是可怕的,导致了当今中国医疗存在大量的“无效医疗”。

这个朋友梅芹茶有效,可能是因为梅芹茶通过营养的方式改善了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改善微循环,梅芹茶不是药物,它只是补充了“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营养素缺乏”,是一个膳食营养补充剂。

要想精准医疗,首先要根据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精准的分类,然后根据现有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精准的治疗。下面为常见头痛分类,如果你有头痛的问题,可大致了解自己属于哪类头痛,该怎样合理治疗。有些头痛目前没有有效治疗药物,那么我们应该避免无效治疗导致的药物副作用,而不是火上浇油,病没治好,产生了一堆药物副作用。

常见头痛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

一、原发性头痛:绝大多数头痛是原发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又称为肌收缩性头痛,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约占头痛患者的70%~80%。表现为头部的紧束、受压或钝痛感,更典型的是具有束带感。作为一过性障碍,紧张性头痛多与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有关,但如持续存在,则可能是焦虑症或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紧张型头痛根据头痛每月发作频率可分为偶发性紧张型头痛、频发性紧张型头痛及慢性紧张型头痛,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的年患病率仅次于龋齿和潜伏性结核感染,位列第三位,年患病率为11%~45%。

病因:紧张性头痛是由于头部与颈部肌肉持久的收缩所致,而引起这种收缩的原因有:①作为焦虑或抑郁伴随精神紧张的结果;②作为其他原因的头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的一种继发症状;③由于头、颈、肩胛带姿势不良所致。

临床特征:双侧非搏动性、轻中度头痛,一般不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儿童也可患病,女性略多见。病初症状较轻,以后渐渐加重。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特征是头痛部位不定,头部呈钝痛,无搏动性,头痛位于顶,颞,额及枕部,有时上述几个部位均有疼痛,头痛程度属轻度或中度,不因体力活动而加重,常诉头顶重压发紧或头部带样箍紧感,另在枕颈部发紧僵硬,转颈时尤为明显,无畏光或畏声症状,少数患者伴有轻度烦躁或情绪低落,许多患者还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查体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颅周肌肉如颈枕部肌肉,头顶部及肩上部肌肉常有压痛,有时轻轻按揉,患者感到轻松舒适,脑部CT或MRI(磁共振成像)应无异常,不伴有高血压及明显的耳鼻咽喉等疾病。

1.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等亦有效。对于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可采用预防性治疗,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塞平,或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或氟西汀等,或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等。伴失眠者可给予苯二氮卓类药如地西泮口服。

以上均为对症治疗药物。由于紧张性头痛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无对因治疗药物。

2.非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可使紧张性头痛得到改善。有学者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四部分:

(1)训练坐位、站立、睡眠及工作时颈部和头部的正确姿势;

(2)在家中练习改善头部位置和俯卧位练习,加强颈后部肌肉的动作,并在颈后部放置冰袋;

(3)在背和肩部进行中至深部按摩2分钟;

(4)被动伸展斜角肌、斜方肌上部、提肩肌和胸肌5分钟。

属血管性头痛,头痛位于单侧颞额的眶部,呈搏动性跳痛,常伴恶心及呕吐,为发作性头痛。头痛前可先有视觉障碍如视物模糊视野,视物有盲点或偏盲等先兆,也可无任何先兆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单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约60%的偏头痛病人有家族史。

病因: 传统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是原发性血管疾病。颅内血管收缩引起偏头痛先兆症状,随后颅外、颅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导致搏动性的头痛。先兆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后,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因此视觉先兆最先出现,然后越来越多的神经元功能受到影响,再逐渐出现手指发麻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特征:单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目前临床标准治疗方法:

1.轻-中度头痛:单用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等可有效,如无效再用中枢成瘾性镇痛药:吗啡类制剂如哌替啶。

2.中-重度头痛:可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如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以尽快改善症状。①麦角类制剂:为5-HT1受体非选择性激动剂,药物有麦角胺(ergotamine)和二氢麦角胺(dihydroergotamine,DHE),能终止偏头痛的急性发作。②曲普坦类:为5-HT1B/1D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可能通过收缩脑血管、抑制周围神经和“三叉神经颈复合体”二级神经元的神经痛觉传递,进而发挥止痛作用。常用药物有舒马曲普坦、那拉曲普坦、利扎曲普坦、佐米曲普坦、阿莫曲普坦。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焦虑、周围血管收缩,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肢体缺血性坏死。以上两类药物具有强力的血管收缩作用,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和孕妇患者均为禁忌。另外,如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应用过频,则会引起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议每周用药不超过2~3天。

3.伴随症状:恶心、呕吐是偏头痛突出的伴随症状,也是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因此合用止吐剂(如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是必要的,对于严重呕吐者可给予小剂量奋乃静、氯丙嗪。有烦躁者可给予苯二氮类药物以促使患者镇静和入睡。

以上是临床标准治疗方案,但很多偏头痛患者对以上治疗无效,偏头痛已经成为难治性疾病,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偏头痛的血管源性学说,我个人比较倾向采用“西比灵”这类改善脑供血的药物,对因预防偏头痛的发作,一味采用镇痛药,甚至采用有成瘾性的镇痛药,可能引起“药源性头痛(药物滥用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是所有头痛中比较严重的一种,也属于血管性头痛,和下丘脑功能障碍有关。因头痛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发作而得名。多见于青年人,20~40岁,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4~5倍,一般无家族史。分为发作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头痛位于单侧颞额的眶部,重者波及整个头部,头痛发作呈密集性,剧烈且无先兆。头痛发作迅速并可突然停止,发作时伴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及多汗。少数出现上睑下垂,每天发作数次,并可在睡眠中发作,每次发作历时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并可连续数天至数周。但缓解期可长达数月至数年之久,经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和发作观察不难与紧张型头痛鉴别。呈丛集性发作时,即每天发作1次至数次,每天大约在相同时间发作,有的像定时钟一样,几乎在恒定的时间发作,每次发作症状和持续时间几乎相同。丛集性发作可持续数周乃至数月后缓解,一般1年发作1~2次,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春秋季多见。缓解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本病60岁以上患者少见,提示其病程有自行缓解倾向。

病因:组胺试验可诱发典型疼痛。与内分泌无关,发作时血浆中5-羟色胺并不减少,而组胺升高,由于颈部血管对组胺超过敏反应所致。紧张、饮酒、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激发,亦有人认为缺氧也可以诱发。

治疗:目前临床标准的治疗方案:与偏头痛治疗基本相同。发作时可口服麦角胺。

我个人认为,根据病因,口服VC+芦丁,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强度可能是有用的;口服西比灵,改善脑供血也可能是有用的。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1、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对70%的患者止痛有效,但大约1/3的患者不能耐受其嗜睡、眩晕、消化道不适等副作用。开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

MVD手术是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是:全麻下,于患侧耳后、发际内纵行4cm的直切口,颅骨开孔,直径约2cm,于显微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对三叉神经走行区进行探查,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松懈”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经核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从以上各类原发性头痛看,大多数头痛都与血管相关,保护血管健康,可能是从根本预防头痛的方法之一。我以前“偏头疼、紧张性头痛”均经常出现,目前因改善了脑血供,恢复血管弹性,偏头疼基本不发作了,紧张性头痛频次和程度也明显减少。

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是我比较喜欢推荐的一个药物,为选择性钙拮抗剂,可阻滞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防止细胞内钙负荷过量,也可防止缺血缺氧时大量钙进入神经元,改善脑微循环及神经元代谢,抑制脑血管痉挛、血小板凝聚及血液粘滞度增高等,此外还有细胞膜稳定作用。其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

继发性头痛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病因有:

2、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面积脑梗死,颅内水肿;

3、颅内肿瘤,牵拉神经或者占位,颅内压增高;

4、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

5、肺部疾病,缺氧合并头痛;

6、肾脏疾病,肾内电解质紊乱;

7、青光眼、鼻炎、鼻窦炎、中耳炎;

8、心因性头痛即精神疾病引起头痛;

三、药源性头痛——药物滥用性头痛

是仅次于紧张型头痛和偏头痛的第三大常见头痛类型。常由于头痛患者过量、频繁地应用止痛药物、活血化瘀药而引起。

(一)为什么会出现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1、大多数头痛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过度使用止痛药物可以加重头痛,所以,当止痛药物疗效不佳或头痛加重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增加止痛药物的剂量和频率,或者加用其他种类的止痛药物。

2、患者对头痛疾病缺乏认识,将急性对症药物当成预防用药而每日服用。

3、对头痛和头痛导致的功能障碍恐惧,害怕头痛发作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为了提高生存质量和工作效率,常提前用药,无意间导致了药物过量。

4、慢性头痛患者往往伴有抑郁和焦虑,这也易导致药物的过量应用。同时,撤药后头痛的发生也使患者对药物依赖,导致过量药物的持续使用。

5、含咖啡因的止痛剂中咖啡因会引起精神兴奋,导致患者对药物的依赖,以致药物过量滥用。

(二)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药物有哪些?

国内引起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常见药物主要是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包括去痛片(索密痛)、复方阿司匹林、酚咖片、脑清片及某些中成药,还有一些是由于过量使用了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曲马多、麦角胺等。

(三)如何诊断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1、头痛≥15天/月;

2、规律地过量使用一种或多种急性或对症治疗的药物≥3个月;

3、在药物过量应用期间头痛加重或恶化。

(四)出现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怎么办?

可选择快速停药或缓慢停药。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门诊或住院治疗。对于过量药物用量不大、自控能力强、依从性好、没有戒断后复发史的患者,通过医生建议能够接受戒断的,在门诊就可达到戒断目的。

对自控能力差、有戒断后复发史、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住院戒断会更有效和安全。对镇静剂、阿片或巴比妥过量的患者,主张逐渐停药,并要求住院戒药,尤其对每日用药量较大的患者,住院治疗更方便对戒断综合征的处理。

对原发性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进行规范性的治疗。

四、痛性脑神经病、其他面部疼痛和其他类头痛

缺乏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是导致当今中国无法构建“精准医疗”理念的关键原因

精准医疗的核心要素是:精准诊断病因,根据病因精准选择相应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精准治疗。它需要医者保有一种思维习惯:刨根问底。

目前我们常常看到病历上写的是:肺炎、支气管炎,但真正的刨根问底的思维应该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肺炎和支气管炎?导致肺炎的原因非常多,每种病因治疗药物完全不一样。肺炎常见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细分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军团菌感染、病毒感染、无菌性炎症(间质性肺炎)等,如果仅仅给出一个肺炎的诊断,是完全无法提供精准治疗的。

此次爸爸肺炎的治疗就是没有精准诊断,导致用药错误,爸爸明明是杆菌感染,却用了一个抗球菌的药物,明明有真菌感染,却用了3个广谱抗细菌的药,等我想办法看到检查结果,已经晚了,肺部感染加重,抗菌药导致的贫血让我猝不及防,无力回天。实际上医院每天都在做着各种昂贵的检查,却没有习惯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比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为什么没有思考?而家属只能到出院才能看到检查单,贫血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不检查,我是没法通过症状及时判断的,这是我在心理上一直过不去的坎。

中国医疗就这样在“不讲治疗道理”的惯性中繁忙着,医院的繁荣并不意味着医术的精良,一个个用药错误没有任何阻挡的涌现着,这既有制度问题,也有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

科学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科学的精神是刨根问底,习惯质疑,保持独立的思想。纵观现代科学发展史,中国本土科学家没有人为现代科学做出贡献。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是“技术突破”并非“科学贡献”。指南针做到了“指南”,这是“技术创新”,但中国文化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指南针可以指南,研究就结束了,没有人继续研究,指南针为什么可以指南,这属于科学层面的问题,就是“发现规律”。

在中国的文化中,如果遇到某个现象,我们通常不是“刨根问底”,而是采用“自圆其说”终止研究,掩耳盗铃。比如“上火”就是我们对身体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的一个“自圆其说”。便秘,人们会说你上火了;咽喉痛、唇炎、口腔溃疡等等,很多时候,无论是医者还是普通人,都会用“上火”来解释,殊不知,这些症状的病因是完全不一样的,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多数中国人会非常顺理成章的接受这种解释,很少有人质疑,于是,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降火”、“清热解毒”,于是治病不是依据“科学”,而是依据“文化”。科学具有唯一性,但文化是可以多样性的。

举一个在临床治疗中,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不会“刨根问底”的案例。我的一个研究生,脚部感染,医生说:“对你好,不让你打针吧”,开了2个口服抗菌药,当时花了300多元。我看到这些药非常生气,勒令她放到自己桌上不许吃,永远警示自己,作为一个研究生,最基本的“质疑”习惯都没有,怎么可能做出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我让她在实验室配了一个外用抗菌制剂,一天就开始好转,迅速控制了感染。

她的这个案例,会发生在99.999%的中国人身上,这个问题出在中国教育上。中国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被动听课”,灌输的思想是“书本是正确的,记住正确答案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很少有老师告诉学生,书本的东西可能是错的,应该被质疑。

这个案例应该被质疑的问题是什么呢?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在说明书上都写了可以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似乎这两个药用于治疗脚部感染天经地义。如果有一点刨根问底的习惯就会思考,这两个药吃进去,是如何到达脚部的?这两个药是抗菌药,抗菌谱高度一致,可不可以只用一个药?从这个脚部感染情况看很可能有真菌感染,口服抗菌药有效吗?

在此,我只帮助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口服抗菌药,药物是如何到达脚部抗感染的。药物口服后,会在胃肠道吸收到血液,然后通过血液循环首先进入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脏、肾、肝、肺”,大部分药物都分布在这些器官,少量药物会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肌肉、皮肤组织,包括耳、鼻、眼等部位。这个案例用的两个抗菌药,可能只有0.01%的药能够到达感染部位,大部分药都攻击了不需要攻击的重要器官,这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只需要有一点点刨根问底的习惯,这个答案都非常容易获得。为什么我要让学生自己配外用抗菌药,因为局部给药,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比口服高很多,因此,24小时效果就呈现了,如果是口服抗感染,可能需要很长时间都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临床治疗泌尿道感染常常用氧氟沙星、头孢类等抗菌药,一般需要1-2周才能好,我比较喜欢用“呋喃妥因”,这是个极其便宜的药,但一般1-3天就好了,虽然它也有毒副作用,但权衡利弊,还是呋喃妥因利益大于沙星和头孢类,这是因为,沙星、头孢类药物基本是全身分布,而呋喃妥因进入体内后主要分布在泌尿道,尿路浓度高,疗效就比较好。这就是利用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特性做到了精准用药。

科学精神是中国真正走向强大的根基

所有人都知道未来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一定是科学实力的较量。培养中国人的科学精神,刨根问底的习惯是中国真正走向强大的根基。中国目前的医疗从教育到体制都没有做到刨根问底,也都缺乏“质疑”的精神。大家习惯按《指南》行医,因为,按指南,出了问题也不用承担责任,没有人质疑指南真的正确吗?

比如痤疮的治疗指南认为,皮脂分泌量过多是导致痤疮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的一线药物是“抑制皮脂腺分泌”的维A酸。维A酸不仅使患者因皮脂腺被抑制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红肿刺痛,还让患者承担了致畸风险。但并没有多少人质疑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实际上,临床有很多的现象证明这个理论是可能是错的,比如,很多大油脸并不长痘痘,用抑制皮脂分泌的方法治疗痤疮,一定存在误区。我们最近刚刚结束的临床基础研究证明,大油脸但不长痘痘的人与正常肌肤不长痘痘人的皮脂化学组成是一样的,只是分泌量不同而已,而痘痘人群无论皮脂分泌量是大、或小,皮脂化学组成与不长痘痘的人有显著差异,说明导致痘痘的原因,不是皮脂分泌量多了,而是皮脂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通过抑制皮脂分泌量治疗痤疮,存在明显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们采用“高仿生健康人皮脂”的方法,用健康皮脂给痘痘肌肤的患者使用,替换其不健康皮脂,获得了比当今临床一线药物维A酸更高的有效率和安全性,这就是“质疑”的力量。我们可能在这个领域里领跑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科学实力。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要想全方位强大,必须从教育抓起,必须让中国的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精神,保有刨根问底的习惯,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优秀的孩子,鼓励孩子质疑,是老师和家长要努力引导的方向。

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家长,或许可以改变下中国传统的“做人哲学”:“忍一步天高地厚,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出头的鸟儿遭枪打”、“吃亏是福”等等,且不说那“三纲五常”。可以说中国文化最为丰富的精髓,莫过于教人怎样“缩头”、怎样“隐忍”,力求自贬而后生。小孩如若胆敢质疑大人的言行,那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要付出“打屁屁”、“跪地板”之类的惩罚与代价的。在这样的哲学哺育下或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当然不敢“每事问”、“问到底”,上学后的应试教育,为成绩论英雄,质疑成本过高,也是导致当今中国年轻人普遍缺乏质疑精神的原因。

医者是受教育时间最长的一个职业,中国医疗的惯性化思维,只是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的一个缩影,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处世哲学及应试教育。要让中国医疗具有精准医疗的思维,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努力去改变。

}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

一首《朋友》让臧天朔火遍大江南北。

而“朋友”这两个字,也是臧天朔贯穿一生的信念。

他带人热诚、为人仗义,为了朋友能够两肋插刀。

生前好友遍地,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恭敬的喊一声“臧哥”

然而在他出事的时候,却人走茶凉,那些所谓的朋友全部看不到踪迹,在外的情人也离他而去。

只有妻子李梅,默默守护着支离破碎的家

臧天朔1964年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算是地地道道的北京。

他的父亲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员,母亲也是一位教师

算起来,小时候臧天朔的家境已经算相当不错。

在4岁的那年,臧天朔找到父亲,说想要学钢琴。

在这个年代,钢琴可是一个稀罕玩意,寻常人家别说是买了,就是听都没有听过。

即便是臧天朔家里条件还不错,也是买不起钢琴

父母有意劝说臧天朔换一种乐器,但是看着儿子期希的目光,这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最后对儿子的宠爱还是战胜了困难。

父母转身出门,东平西凑攒够500元,为臧天朔买下一架二手钢琴

不仅如此,父母还高价聘请回来一位钢琴老师来教导臧天朔。

这件事情,臧天朔对父母最美好的回忆。

因为很快便发生了一件令臧天朔迟迟无法释怀的事情。

在臧天朔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母离婚了。

母亲带着臧天朔兄妹离开了家、

为了不让臧天朔受到委屈,母亲拒绝了前来提亲的人,决定自己将两个孩子拉扯大

离开父亲之后,母亲一边打工,一边照顾臧天朔与妹妹的日常生说,渐渐疏忽了臧天朔的教育问题。

这导致臧天朔越发的叛逆,经常在街头与人打架斗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1年,年轻的臧天朔已经开始出来打工

不过好在臧天朔还算是有一门手艺,先后加入了不少乐队打零工,四处演出。

到也还算是能顾养活自己。

这段时间,臧天朔积攒了不少的音乐经验,也为结交了不少朋友。

仅仅三年后,臧天朔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

而到了1987年,一首《朋友》更是直接火爆全国

以《朋友》成名的臧天朔,为人仗义洒脱,身边还真的聚集了一大帮所为的“朋友”

而等他成名之后,这种“朋友”便更多了,时常会来寻求臧天朔帮忙。

而或许是因为小时候亲情的缺失,臧天朔对于友情格外重视。

不管是谁请求到他的头上,他都会尽力帮助

还别说,臧天朔这种性格,还真的挺招人喜欢,尤其是当时同样学音乐的李梅。

与臧天朔相比,李梅可是正儿八斤的名牌大学毕业

毕业后李梅也选择走艺术这条路,再一次表演中,认识了此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臧天朔。

对于臧天朔,李梅了解的也不多,大多数都是从朋友们的耳朵中听说。

这些所谓的“朋友”,往往都是些受过臧天朔恩惠的人,拿人手短怎么能不帮臧天朔说话

渐渐的,这些话语影响到李梅,让李梅也对臧天朔芳心暗许。

而在之后的几次接触中,臧天朔也被李梅的年轻貌美所吸引。

到了1999年的时候,两人甚至干脆直接结婚。

看着满脸宠爱的臧天朔,李梅眼中满是幸福。

李梅以为自己终于寻找到自己的幸福了,但是任她怎么想也不会想到,这一切都还只是自己不幸的开始

就在两人结婚的这一年,臧天朔的乐队迎来一位新的女贝斯手,名叫斯琴格日乐

斯琴格日乐自幼学习舞蹈,13岁便考入艺术院校。

后来接触到摇滚之后,斯琴格日乐甚至放弃稳定的歌舞团工作与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自己组建乐队开始四处演唱,甚至还曾远赴菲律宾发展。

直到乐队解散之后,斯琴格日乐才回国,担任酒吧的驻唱

臧天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斯琴格日乐。

在听闻斯琴格日乐追求音乐的故事之后,臧天朔更是被她的个性执着所打动,当场邀请她担任乐队的贝斯手

而斯琴格日乐也被臧天朔的豪迈热情所打动,接受了这个邀请。

两个对音乐有追求的聚在一起,自然是会产生不错的化学反应。

就在1999年的年末,两人合作的一手改编版《山歌好比春江水》让人惊艳不已

甚至还斩获广西民族音乐节的“十大金曲奖”。

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说起来非常理想,但是有时候也很难掌握其中界限。

而臧天朔与斯琴格日乐的关系便是如此。

两人拥有同样的理想追求,拥有同样的天赋,能够互相成就,也能够互相扶持

同吃同住下,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该有多想法。

臧天朔与斯琴格日乐就这样恋爱了。

都说陷入爱情中的女人是忙碌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对外,斯琴格日乐与臧天朔是师徒关系,自然之道臧天朔已婚了。

但是当臧天朔与她诉说与妻子李梅关系不和,想要离婚的消息时,她竟然傻乎乎的就相信了

而臧天朔的妻子李梅,此时正沉浸在新婚与怀孕的双重喜悦中,完全没有察觉到臧天朔的异常。

臧天朔就这样过上左拥右抱的生活

当然,这也和臧天朔的那些朋友脱不了关系。

要是没有这些人两边打掩护,臧天朔脚踏两只船的行为早就露馅了。

或许此时的臧天朔还在庆幸,自己有这帮朋友“帮忙”,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很快臧天朔就会知道,什么才叫做真正的朋友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或许臧天朔会一直瞒着不说,享受这种齐人之福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斯琴格日乐终究还是怀孕了。

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斯琴格日乐逼迫臧天朔与李梅离婚。

然而臧天朔的表现却是模棱两可。

这让斯琴格日乐非常失望,直接挺着肚子跑到李梅家门前,想要以怀孕的理由逼迫李梅主动离婚

然而主动要让斯琴格日乐失望了。

李梅在听她说完之后,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冷冷的回了一句:“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你们的事情,你能自己处理干净。”

说完,李梅扭头就回到屋里,不再看斯琴格日乐的表情。

没有在李梅这里找到结果的斯琴格日乐,转头又跑去找臧天朔哭诉,希望臧天朔能够为她做主。

但是换来的却是臧天朔冰冷的一句:“把孩子打掉。”

这句话让斯琴格日乐目瞪口呆,不过她还是不死心。

斯琴格日乐以自杀的方式威胁臧天朔,还将两人的恋情捅给媒体。

然而这些举动并没有能够挽回臧天朔的心,反而让臧天朔对她更加反感。

臧天朔在一次参加媒体采访的时候,面对镜头脸不红心不跳的说:“我与斯琴格日乐没有任何联系。”

这句话彻底伤了斯琴格日乐的心。

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倾尽所有的感情,在臧天朔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

心如死灰的斯琴格日乐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了。

在2003年的时候彻底与臧天朔分手,结束了这段恋情

与斯琴格日乐分手后,臧天朔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该吃吃该喝喝,整日与朋友们厮混在一起,看不出一点悲伤来

不过这件事情,却让葬台你说看到“朋友”的价值。

臧天朔能够游走于李梅与斯琴格日乐之间这么多年,多亏的朋友们帮忙打掩护。

他能够在与斯琴格日乐事件中相安无事,也多亏的朋友们四处奔走。

正是因为如此,臧天朔对于朋友们更是有求必应

但是臧天朔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竟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2009年的时候,朋友与他人发生争执,臧天朔前去帮场子。

两伙人说不到一块,竟然直接大打出手。

争执演变成聚众斗殴,臧天朔直接锒铛入狱,被关了5年

在这五年期间,臧天朔的那些朋友一次也没有来看望过他,斯琴格日乐也不再与他联系,只有被他伤害过的妻子李梅依旧不离不弃维持着这个家。

臧天朔自问没有愧对过“朋友”,但是对于家人,他有太多的亏欠。

生前便为家人带去许多麻烦,在2018年去世之后,更是给一家老小留下800万的债务

如今李梅背负着债务,独自带娃,其中艰辛自然不必说。

而臧天朔当年交往的那些所谓“朋友”,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帮衬。

不知道臧天朔看到这一幕,内心是否会感到后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是微观经济学考察的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