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骂彼得一世国王违法吗?

导论:在俄罗斯历史和文化之谜的背后

19世纪的普鲁士(德国)宰相俾斯麦(曾担任普鲁士驻俄罗斯使馆武官)

【刚强忍耐,好勇善战】

生于19世纪成名于20世纪初俄国学者别尔嘉耶夫(俄国的黑格尔和20世纪的黑格尔之称)

【女性的民族: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对强权的崇拜/恐惧和胆怯】(蒙古鞑靼人入侵,金帐汗国两个半世纪的

19世纪桂冠诗人丘特切夫

【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尺度无法衡量它,在那里存在的是某种特殊的东西,对于俄罗斯,你能做的只有信任】

为什么要学习俄国史:1.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是中国的最大邻国,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历史文化

(苏联时期中苏两国边境线7300公里,解体后中俄边境线4374公里)

2.19-20世纪俄苏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广/大/深的国家

孙中山【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否则断无成就】

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俄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将为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以激进革命为代表的法国式

19世纪中期后起步,与同时期德国/日本/土

耳其/中国都被称作“晚发的现代化”/“迟到

的现代化”—不同于英/美/荷

时间:公元9世纪俄罗斯第一个国家诺夫哥罗德罗斯—公元21世纪初(前后约1200年)

政治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专制独裁,违背人性)

·自16世纪中期确立一直存在到20世纪初(前后维持三个半世纪)

·统治方式:自上而下,绝对专制

·自15世纪末建立存在到19世纪60年代(三个半世纪)

·15世纪末欧洲各国已废除农奴制,18世纪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而俄国18世纪为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黄金时代

普希金(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沙皇)-《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高尔基(俄国革命的海燕)-《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俄国第一所大学)奠基者 化学家、博物学家、理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

文化特点:文学中心主义

(尽管苏联文学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是非常明显的,但同样也是文学中心主义色彩的最好体现)

文学中心主义是什么?诗言志(中国文艺美学相似原则)

高尔基【俄罗斯是恋女,知识分子是情郎】

以赛亚·柏林(俄裔英国思想家):

英语中的知识分子含义: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知识的掌握了高超技术的人

俄语中的知识分子含义:除了包括受教育掌握了高超技术等等之外,还有智慧者、思想者的含义,包含了为民而忧、为民请命者的含义

曾经走过的70年道路被当成是唯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经验

苏联70余年的发展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鲜活的资源(为世界历史和中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崭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诞生—旧制度和旧文化传统的阴影

列宁等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执着探索—人们对一成不变的斯大林模式的困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赫鲁晓夫式的急躁冒进

经济赶超的历史性大跃进—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停滞不前

苏维埃政权的凯歌前进—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走上不归路

1.这个问题曾困扰自认为是欧洲血统、语言、宗教信仰的俄国人近三个世纪,也让苏联人困惑了70年

2.1991年苏联解体,俄国人准备重返欧洲大家庭时,

塞缪尔亨廷顿(美)《文明的冲突》

【俄罗斯人所代表的斯拉夫民族和东正教文明已成为衰老并行将死去的文明,它宣布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表明俄罗斯这个民族已经成为被世界所抛弃的民族。他本来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

【俄国历史的发展在这1200年中就像一个钟摆一样在东方和西方摆来摆去,忽而走向西的道路(彼得大帝欧化改革),忽而走向东的道路。】

*重返欧洲大家庭(遭到了双拒绝):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瓦解,俄罗斯想加入美国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法国主导的欧盟

*1993年叶利钦【不要忘了俄罗斯的国徽是双头鹰,一个头看向东方,一个头看向西方】自此改变了对西方和欧洲、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了东西方协调的欧亚主义外交政策

普京执政之后把欧亚主义作为国家头号战略

第二讲 走出大森林:俄罗斯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起源:

斯拉夫人(欧洲最古老的民族集团):罗马帝国时期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起被自认是文明人的罗马人合称为欧洲的三大野蛮民族(蛮族)

曾经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随意奴役的奴隶

在拉丁文与后来主要的欧洲语言(英、法、德、西班牙)中“斯拉夫”就是奴隶的意思,在斯拉夫语系(俄、捷克、保加利亚、波兰)中却是光荣的意思

原始的斯拉夫人起源于何处,生活于何处?

语言学家:在斯拉夫各个语种中,与海洋相关的单词出现的时间相当晚(且多是希腊语拉丁语中的外来词),山脉草原相关单词也较少,湖泊沼泽森林相关的词则极多。说明原始的斯拉夫人生活区域远离海洋、山脉和草原,他们来源于森林、湖泊和沼泽地区

考古资料:原始的斯拉夫人起源于中欧地区(波兰维斯瓦河畔),随后向东、南、北开始迁移

东斯拉夫人—欧洲第三条大河地区(乌克兰及俄境内第聂伯河地区)—向东北至俄罗斯境内伏尔加河地区

斯拉夫人—向南至塞尔维亚及保加利亚的科尔巴阡山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地区

公元前1000年左右,斯拉夫人的各个部族已经散居在欧洲的中部和东部的平原之上,范围:西起今法德交界的易北河流域东至伏尔加河上游,北起波罗的海地区南至巴尔干半岛的科尔巴阡山

*公元1到2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将斯拉夫人统称为维涅德人(可能来自波罗的海的维涅德湾)

把他们与居住在今俄境内的伏尔加河下游和乌拉尔河流域的游牧部落萨玛特人相提并论,强调维涅德人能征善战,有固定的栖身之所,他们有盾,喜欢步行,并且以抢掠为生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史学家:把南部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区别开,把西部的斯拉夫人称作维涅德人(拉丁语中维涅德为河流的意思,德语中为转动的意思),称南部的斯拉夫人为斯洛文人(可能来自一位建立了城市“斯洛文”的斯拉夫大公),把东部斯拉夫人称作安特人(古希腊语中他们/异族的意思)

东斯拉夫人:最初居住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境内的第聂伯河以及乌克兰西部的德涅斯特河下游地带,直到黑海沿岸以东或更远的地区

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及渔猎经济

已学会加工和使用铁器,居住的房子外面由树枝和芦苇编成,并涂有泥土,为集中居住的村落,四周设有防御用的沟壕和土墙

*成书于12世纪(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早的历史著作)的《往年纪事》:东斯拉夫人共有30多个部落,他们居住在东欧的森林地带,以游牧和农工为主

公元8世纪,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生活以及经济生活已经取得了较迅速的发展,促进了父系氏族公社的瓦解,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村社)

*村社:除了农村公社的含义之外,还有世界、和平、安宁安静的含义(实际上是对他们祖先生活的时代及周边世界的认识和评价,是东斯拉夫人原始的哲学所在

至此时(公元8世纪),东/西/南斯拉夫人的民族界限已较为明显,但东斯拉夫人内部(今俄罗斯族、白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的三大民族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晰,至17世纪中后期,随着全俄统一市场的形成东斯拉夫人民族意识才逐渐强化:基于共同的血缘关系、语言、文字、民族心理的俄罗斯民族逐渐形成 / 居住在东北、西南和西北的东斯拉夫人则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俄罗斯民族名称来源罗斯含义:

芬兰语:划船人、划桨人

白俄罗斯:由于居住在东斯拉夫人的最西北部,没有被迫与蒙古鞑靼人融合(俄罗斯),没有被迫与波兰人融合(乌克兰),是东斯拉夫人中血统最纯正的

乌克兰:居住在东斯拉夫人的最西和西南部,距伏尔加河(东斯拉夫人中心)最远

俄语及乌克兰语中为天边之人之意

*18世纪中期,沙皇政府在居民登记时才把上述三个民族区分开来

白俄罗斯人-俄罗斯族的一个分支(被承认为独立民族则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时代)

瓦西商路:公元8-9世纪,今亚洲和欧洲之间,始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今瑞典),经波罗的海和今圣彼得堡涅瓦河进入现俄境内,向西南进现乌克兰境内,顺第聂伯河下抵达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

作为从瓦良格人(北欧)到希腊人(黑海沿岸)的商路

瓦良格人:身材高大、好勇斗狠、善

于海上冒险,也更善于抢夺他国财物

*诺曼人:(在瓦良格人的北方部分)诺曼在德语中意为北方人

*维京人:德语中的诺曼人/俄语中的瓦良格人

*在历史上,来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曾经对欧洲各国发起了32次毁灭性的攻击,他们经常去夺取沿岸地带的土地或是海岛作为自己的常驻领地,不仅限于军事侵扰和抢掠,精明强干的瓦良格人也会从事商业活动(三大传统职业:打仗/海盗/经商)

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诺夫哥罗德罗斯):原是处在瓦西商路上的小村庄,后由于瓦西商路的兴盛开始演变:村庄—镇子—城市—国家

俄语中诺夫意为新,哥罗德意为城市,诺夫哥罗德则意为新城

*瓦良格人(顺瓦西商路南下)进入诺夫哥罗德,屡屡发起进攻,为了防御瓦良格人的入侵,诺夫哥罗德就建立起了石砌的城墙

*当时的诺夫哥罗德是一个城邦国家,实行贵族共和制(因此史称诺夫哥罗德共和国)

往年纪事:自公元9世纪中期始,诺夫哥罗德城内发生内讧,城中两大家族(诺伊和伊尔明)不相上下,于是贵族们彼此商议给自己物色一个能够秉公办事,正常管理的王公,于是他们派人出城找瓦良格人。瓦良格人接受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500金币,派出留里克三兄弟带领他们的亲兵队南下至诺夫哥罗德共和国

留里克三兄弟:长兄留里克-坐镇统治诺夫哥罗德

二弟西涅乌斯-坐镇别洛奥泽罗区

三弟特鲁沃伊-坐镇伊兹鲍尔斯克

由于这些人来自北方,于是用北方家乡一条河的名字罗斯来命名这个国家(因此史称诺夫哥罗德罗斯)所以罗斯便成为俄国最早的国家名称(首都便是xx罗斯)

罗斯:此时的罗斯国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更像是一个民族的地域性共同体

苏联史学界把这些斯拉夫人的民族共同体称作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形成近代的俄罗斯国家)

公元897年留里克去世,他的后人奥列格继位,他通过武力统一了东欧斯拉夫的各个部落,将罗斯国家的首都搬到了基辅(今乌克兰首都),于是国家改名为基辅罗斯

到公元1000年左右,奥列格大公已经建立起以基辅为中心幅员广大的国家(包括今天的东斯拉夫人的绝大多数的部落),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万(基辅罗斯在当时的领土面积、居民人数上已经是欧洲大国),它构成了未来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雏形

奥列格:大公-伟大的公爵

三.“诺曼说”与“反诺曼说”:众说纷纭三个世纪

持“诺曼说”学者:罗斯的名称起源于瓦良格人的家乡(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的第一个国家说由来自北方瑞典的瓦良格人所建

东斯拉夫人长期处于一个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经济分散和落后,社会进化缓慢的环境之中,他们没有力量,无法建立国家,只能等待外部力量来推动,帮助他们建立国家

*外部力量:瓦良格人留里克三兄弟

*持诺曼说学者大多数是外国人(德国/法国/瑞典)

*诺曼说至今在国际史学界仍然占据支配地位

持“反诺曼说”学者:罗斯一词本就来自俄罗斯,在俄国南部第聂伯河中游地带有一个第聂伯河分支名罗斯

早在瓦良格人到达俄国之前,俄国南方已经称自己的国家为罗斯

留里克三兄弟入主诺夫哥罗德之前,俄罗斯人已有了自己的国家

*苏联历史学家雷巴科夫:留里克三兄弟来到俄国之前的前300年波利安人的王公基伊已建立了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后为了纪念该王公,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基伊基辅)

*持反诺曼说学者大多数是俄罗斯和苏联的学者

*第一个提出反诺曼说的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奠基人)

两说从19世纪争论至今,仍在继续

第三讲 皈依基督:找到“天上的庇护者的”基辅罗斯

拜占庭帝国编年史:东斯拉夫人住在森林中,像所有的野兽一样,他们互相残杀,吃一些不干不净的东西,他们经常不举行婚礼就把少女抢去成亲。

信仰上:东斯拉夫人把万物皆视为神灵,认为自己生活的周围的一切动植物以及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神怪力量的体现

雷神-帕伦万物和生灵的主宰,雷声是盛怒的帕伦驾车在天上巡行

太阳神为主神,火是太阳的儿子,每年夏季白昼最长的日子他们都要隆重的祭祀太阳神(6月24日这天要挑选最美丽的少女投到水中去侍奉太阳神)

为什么后来东斯拉夫人接受了基督教?谁是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俄罗斯人?

在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便成为罗马帝国遗产的继承者,后来形成了两大基督教的中心:

罗马为中心的基督教会(以拉丁文作为教会用语)强调自己的教会才是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教会—拉丁语中“普世”中译天主教

另外还形成了一个以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基督教会(以希腊语为教会用语)强调自己才是最正统的基督教会—由于君士坦丁堡在罗马东部,因此被称为东方的正统教会(简称东正教)

随着东斯拉夫人向南部的迁移,它与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日益增多

编年史:东斯拉夫人中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是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奥莉嘉(尊称为女大公)

奥莉嘉对灿烂辉煌的拜占庭文明十分仰慕,曾乔装打扮秘密访问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认真的考察了那里的东正教。她对东正教会宣传的王权神圣这一点非常感兴趣,认为拜占庭的宗教信仰是巩固俄罗斯统治者权力和将分散的东斯拉夫人统一的最好武器,于是就秘密的第一个接受了东正教。回国后,奥莉嘉想在基辅罗斯实行基督教化,拜占庭教会给她派来一个主教,但由于信仰多神教的亲兵们抗拒,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得以实现

公元980年,弗拉基米尔通过血腥政变登上了基辅罗斯大公的宝座,为了安抚俄罗斯人的各个部落,命令在基辅的一个山岗上建立一个多神教堂,树立起各个部落所崇拜的偶像,但当时基辅已经是一个相当基督教化的城市,所以人为的将各种不同部落的偶像强行结合在一起的办法实际上行不通,原来的多神教崇拜已经不能满足那些秘密皈依了基督教的基辅王公的需求,此时就历史性的需要一个统一宗教巩固国家的意识形态,而弗拉基米尔大公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他决定放弃多神教选择一神教。

编年史:弗拉基米尔大公有四种选择方案

「西部大多数斯拉夫人—天主教 否决-天主教不是正统的基督教

西亚和中亚已几乎成统一之势—伊斯兰教(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基辅罗斯并且影响巨大) 否决-伊斯兰教不允许偶像崇拜,得不到原来信仰多神教的斯拉夫人拥护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喝酒)

犹太教 否决-尽管犹太教历史悠久,但在弗拉基米尔大公看来,犹太教已经是一个没落的宗教

最终选择—拜占庭东正教」

随着奥莉嘉秘密皈依东正教,拜占庭教会也积极的在基辅罗斯推行东正教,于是基辅城内的东正教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势力,弗拉基米尔便顺水推舟,最终选择了东正教

公元988年,拜占庭帝国发生内乱多瑙河畔的保加利亚人向他们发起了进攻,拜占庭帝国无力抗击 保加利亚人的进攻,于是被迫向他们原本视为野蛮民族不屑一顾的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求助,于是双方订立盟约:拜占庭皇帝将他的公主安娜嫁给弗拉基米尔大公,弗拉基米尔大公则必须皈依东正教,这个条件正中弗拉基米尔下怀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与安娜正式成亲,并接受了希腊东正教的洗礼,同时弗拉基米尔也答应了拜占庭皇帝的请求,派兵助阵去打保加利亚人

弗拉基米尔大公回到基辅后,特下诏书晓于全国上下:在寒冷的日子里去接受希腊神父的洗礼。在圣旨宣读完毕后,大公的清兵们驱赶着东斯拉夫人去城南的第聂伯河畔,用大斧头敲开厚厚的冰层,命令不论男女老幼跳下去,由希腊神父施行洗礼,尽管大家满腹牢骚,但是为了保全性命,也得跳入冰冷的水中,就连三岁的孩子也得用树枝蘸一下冷水滴在头上(所谓的洗礼)

公元997年,在基辅设立了希腊正教的大主教区—这件事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作罗斯受洗

公元1488年,俄国东正教会认为自己是第三罗马,俄罗斯人是所有基督教世界的拯救者,于是把俄罗斯教会由都主教区升格为主教区,并选举俄罗斯人约纳为东正教会的最高领袖(大牧首)

三.接受东正教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

10世纪下半期至11世纪初,中欧北欧和东欧的许多民族都已经基督教化(10世纪下半期:波兰、匈牙利、丹麦、瑞典、挪威)在该历史背景下,罗斯受洗也算得上是合乎历史潮流的现象—结果加速了俄罗斯人尽快融入欧洲国家和欧洲文明的进程之中

1.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俄罗斯文明的第一次开化

因为基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的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文明的重要载体

改变了俄罗斯国家的国际地位,使其成为按照当时欧洲公认的行为规范形式的一个文明主体

*拜占庭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遗产,而俄罗斯人从拜占庭接受了东正教,实际上打开了以拜占庭文化/思想/制度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大门

2.为早期的俄罗斯国家建立统一的思想和宗教打下了基础,使基辅罗斯的建国进程得以完成,使俄罗斯民族进程得以加速

*基督教的传教士在东欧平原的各个语系(斯拉夫语系/芬兰语系/突厥语系)部落中和居民中的传教活动不仅吸引了这些部落进入到基督教的文明范围之列,也不断柔化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对立和痛苦的

*俄罗斯国家并不是在单一民族的基础上,而是在同一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俄罗斯人皈依东正教对俄罗斯的民族进程起到了统一和谐的重要作用

3.东正教改变了罗斯社会的生活形式,对古罗斯人的精神生活尤其发挥了长久深刻的影响,除了与教会有关的人外,教会的法庭对于所有的基督教徒在违反宗教道德方面(尤其是关于家庭关系方面的事务)都有司法审判权,例如涉及婚姻矛盾以及家庭成员纠纷时,教会将以教会的范例及法律来予以干预,以教会婚姻来象征丈夫与妻子终身结合的神圣,并以此来反对从前的野蛮习俗(如多妻制,混乱的婚姻关系等)

4.拜占庭帝国的政教合一和君权神授思想才是弗拉基米尔大公下决心把东正教引入俄国的最大动力和目的

按照拜占庭教会的主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大公是上帝的仆人,大公的统治权不是来自于民间,而是来自于上帝的神授,而大公自上而下的进行国家统治和对外战争则是奉上帝的神意

希腊主教曾对弗拉基米尔大公说【你以上帝之名去惩罚恶人,怜悯善人】于是所有的大臣、王公、贵族以及老百姓都应该自下而上的服从大公自上而下的绝对统治,因为反对大公就是违逆上帝。从此世俗政权与教会权力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传统

*16世纪初,东正教莫斯科教区长老菲洛费伊上书莫斯科公国大公瓦西里三世【人类历史由三个罗马组成,第一罗马为罗马帝国之罗马,由于西哥特人(蛮族)的入侵而瓦解;第二罗马为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而瓦解;第三罗马则为莫斯科】意味着俄罗斯和俄罗斯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是所有基督教世界最后的拯救者(因为菲洛费伊上书中第四罗马是永远不会存在的,因为第三罗马永垂不朽)

*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历史时对罗斯受洗的评价:罗斯受洗把北方征服者的军事统治与拜占庭皇帝后裔的神权专制制度合为一体,从而同时使成为他的臣民在地上的统治者和在天上的庇护者

「北方统治者:金帐汗国所带来的蒙古鞑靼人东方式的军事独裁统治

拜占庭皇帝后裔的神权专制制度:神权与皇权合一的西方式政治独裁统治」

东方加上西方使得俄国成了欧洲独一无二的专制独裁国家,并且这种制度的生命力极其强大,一直维持到了20世纪初(准确的说到1917年2月)

第四讲 尤里节的悲哀:俄国农奴制的起源与确立

「老太婆啊老太婆,王公家的日子如马牛,尤里节也不让你过」——流传于17世纪俄国南部的一首民谣,讲的是老太太终于盼到了11月26日每年一度的尤里节(东正教节日),这一天被视为耶稣基督赐给人世的节日,人们都在这天休息,家人团聚,但这一年统治者实行了禁止流动的年份的法令(禁年令),于是她和儿子都被束缚在各自的庄园里

一.“斯梅尔德”地位的衰落

在留里克三兄弟时代,无论是他们在瓦西商路上的杀人越货还是入主诺夫哥罗德都是靠强调兄弟情谊和同生共死的武士队来维护他们的地位和荣誉的,因此每次的抢掠财产都共同分享

留里克成为诺夫哥罗德的大公后,对武士队的弟兄们进行分封—留里克为大公,其他人为公爵

随着商品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出现,看似平衡的平静被打破了,少数王公贵族开始巧取豪夺大多数(往日的兄弟)身份平等的自由民日益穷困潦倒,甚至沦为暂时的奴隶,卖身投靠,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曾作为留里克三兄弟武士队的自由民的命运骤变

斯梅尔德:俄语中死尸臭尸的音译,因为从前每当王公贵族去世时,都要在武士队最勇敢和最忠诚的兄弟中选一个人来殉葬

这一身份不仅是光荣的,并且从此之后殉葬者的家人及其后代都衣食无忧,同时社会地位也非常的高尚,因此斯梅尔德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是自由民的概念,是早期大公政权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在身份上是自由民,拥有一定的田产和马匹牲畜

但是随着社会的分化,斯梅尔德不再是仅仅只为贵族殉葬的自由民了,意思变为散发臭气/臭气熏天的庄稼汉

公元12世纪拉夫连季编年史:公元1103年春,罗斯王公斯维亚托波尔准备征用农民(斯梅尔德)的马匹来发动战争,结果遭到亲兵反对,斯维亚托波尔不解的表示【亲兵们,我很奇怪,你们为什么舍不得去抢斯梅尔德人的马匹,如果他们反对的话就用箭射死他们好了。】

——说明至少到12世纪初,斯梅尔德仍然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亲兵们去抢斯梅尔德的马匹和财产时依然有所顾忌,但同时也表明此时的斯梅尔德身份已经大大下降,成为王公贵族的主要侵占对象

此时开始,自由民的贫困化越来越严重,经济地位也逐渐下降——一方面少数自由民由于失去了土地和日益贫困,便被迫与从前自己的主人/好朋友/王公签订人身契约(被称作契约农),另外一些人欠王公贵族的债务难以偿还,被迫典身,用他们自己的马匹为王公贵族耕地(被称作债务农)另一方面在往日地位平等的自由民中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占有了更多的耕地,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把原来农村公社共有的土地/森林/水源/蜂场据为己有,驱使那些依附于他们的农民为他生产,自己则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契约农/债务农的特点:在契约未履清前没有人身自由,不得离开土地、不得自由迁居择业,地主则有权对他们施以刑罚,若他们在未结清契约前逃走,就可以派兵追捕他们,一旦被捕身份就永远沦为奴隶

——此时自由民逐渐的分为两大类:地主贵族-占少数人口但地位高高在上

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且失去人身自由

14世纪:农民还保有一定迁徙自由,在还清债务之后可以转投到其他领主的土地上

地主/封建主/贵族则千方百计限制农民的迁徙权,试图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军队/警察法庭/法律)将农民固定在封建领地上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于1497年颁布法令-1497年法典:重申农民在完成一切的田间劳作并清算一切债务后,可以在每年秋季的尤里节(11月26日)前后一星期内脱离原主重新迁居择业

标志着俄国农奴制生产关系在俄国最初的确立

16世纪后半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俄统一市场的萌芽,使俄国的一切区域领地和公国逐渐合成了一个整体

各个区域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换促进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全俄统一市场的形成—对于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特殊经济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占人口少数的地主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转而较多的向农民征收货币地租,并且随意增加地租的份额

1550年法典:增加了农民在尤里节离开主人时必须交纳一笔住宿费的规定

俄国统治者与各级地主贵族都认识到必须以更加强制的手段(超经济强制手段)把农民永远的束缚在土地上(永远的依附于自己),于是国家政权和地主贵族都迫切的需要废除1497年法典中允许农民在每年尤里节(11月26日)前后各一周内自由迁居择业的这个法令——1649年沙皇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地主贵族庄园上的农民不管逃亡多长时间,都必须连同他的妻子儿女和携带的财产返回,永世不得迁移,而地主贵族可以无限期的追捕逃亡的农民,同时凡私藏逃亡农民的地主贵族每年要向原主缴纳每人10卢布的罚金

从1497年法典至1649年法典——俄国经历了从农奴制初步确立到最终巩固的过程,俄国农民最终完成了由自由民向完全丧失人身自由的农奴身份的转变,被牢牢的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农奴的身份世代传承不得改变

三.如何评价俄国农奴制的建立?

农奴制在世界历史中并不是俄国一国的现象,在欧洲各国曾非常广泛,为何一提到农奴制就先想到俄国:

农奴制在俄国存在的时间最长,俄国农奴制下农民地位最低,生活最困苦

国际范围来看,与欧洲国家相较,17世纪的俄国是经济政治极其落后的国家,早在15世纪末欧洲其他国家的农奴制已基本废除,至17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荷兰等国已经萌芽,而17世纪中期的俄国恰恰是农奴制度最终确立的时期

历史背景上看,仅就17世纪中期的俄国而言,农奴制生产关系的确立在当时起到了某种进步意义(正面意义),因为农奴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失去人身自由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国家通过农奴主地主贵族来管理农民,向农民征税来承担国家义务——有利于扩大国家收入、稳定国家统一、增加国家实力来抗击外敌

归根到底农奴制终究是一种超经济强制的生产方式(超经济强制:违反人性)

俄国农奴制恰恰和欧洲走了一个相反的道路—17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荷兰等国已经萌芽,而17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刚刚确立,到了18世纪中期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而俄国则是农奴制度的黄金时代

「此时俄国的最高统治者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被称作是农奴主的女皇—执政时期年是俄国农奴制的黄金时代」

第五讲 亡国生涯:金帐汗国的243年统治

俄国曾经是一个偏安于东欧一隅的小国寡民,曾被外族征服并经历了金帐汗国243年的统治

*2018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发的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将原来的“蒙古枷锁”概念换成了“蒙古依附”,由“枷锁”变成“依附”不仅是一个语词的变化,它背后反映了当代俄罗斯政府和社会对于那一段不堪回 首的历史的重新评价:它强调在蒙古鞑靼人统治的两个半世纪中,俄罗斯人是处于向蒙古统治者的依附地位,但同时也获得了少见难得的民族发展空间

为什么俄罗斯当时受到了奴役?

一.蒙古西征与金帐汗国

公元1206年春,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在今外蒙古肯特山的斡难河源坐帐(他被蒙古各路豪杰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后改名大元国,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元朝)

公元1236年,成吉思汗的长子木赤的儿子拔都统帅大军西征,蒙古大军远征西亚和东欧,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欧洲人非常惧怕他们,称他们为上帝的鞭子(鞑靼人,蒙古鞑靼人)。此时的基辅罗斯由于内部的分裂,各个小公国的王公贵族们忙于内部争权夺利,无力抵御强大蒙古军队的入侵

公元1238年,金帐汗国建立,定都在伏尔加河口的萨莱

公元1240年,基辅罗斯的首都基辅被攻陷之后,从此俄罗斯人将开始了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这些蒙古人极其凶悍残酷,他们常常把俄罗斯人的头颅砍下来当作饮酒的杯子。蒙古金帐汗国每年派出大量武装征税队向各地俄罗斯人征收重税「哪个没有钱就留下他的女儿,哪个没有女儿就留下他的妻子,哪个连妻子都没有那就把他的脑袋留下」——征税队唱的小调

金帐汗国的统治者对于俄罗斯人采取了两手统治:怀柔和安抚的政策-保留各个公国王公的特权和地位,条件是他们必须效忠金帐汗国的统治,从金帐汗那里取的册封书,才得以在自己的小王国里继续实行统治权力,每年必须要向金帐汗交纳大量贡赋,以及战争期间要无条件提供兵源,同时还要把自己的妻子女儿送到萨莱/基辅,作为人质以典压

以俄制俄的方式-从俄罗斯的王公中选择一个最忠诚的人,把他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统治者的意思)全罗斯的大公,代替金帐汗国来统治罗斯的各个部落

一个半世纪后,不堪民族压迫和亡国奴生涯的俄罗斯人开始反抗金帐汗国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小小的莫斯科公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钱袋伊凡”与莫斯科公国崛起

莫斯科公国最初只是基辅罗斯解体之后东北部的一个小公国,莫斯科公国名字的来源是一个谜(有人说它来自于流经莫斯科城旁的莫斯科河,有人说它得名于来自城里最大的桥的名字,因为俄语中桥的音译就是莫斯科)

俄罗斯编年史中最早提到莫斯科的时间是公元1147年

莫斯科之所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公国,是因为它在莫斯科的各个公国中是实力最弱的,但由于它处在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上(从前的商旅商队必经之处),是一个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它可以向过路的行旅坐商征收商品贸易关税,于是就慢慢的富裕了起来,同时莫斯科公国距离金帐汗国的首都萨莱比较远,不容易受到金帐汗国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扰,就吸引了大批逃难而来的居民,使人口大大增加

莫斯科公国真正的崛起始于大公伊凡一世的统治时期,伊凡一世是一个翻云覆雨的王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此人非常贪婪,善于巧取豪夺、聚财敛金来扩大自己的腰包和莫斯科的国库(因此得名“钱袋伊凡”)

伊凡一世用大量黄金和珠宝贿赂金帐汗以及他们成群的妻妾,秘密的送给他们金银财宝,以便让他们去影响金帐汗,从而在1328年从金帐汗国那里获得了弗拉基米尔和全罗斯大公的称号,随后便假借金帐汗国的名义来兼并其他公国的土地去增加税收;另一方面,他以巨额的钱财在莫斯科为俄罗斯东正教的大牧首建立一个豪华的牧首公署,将俄罗斯东正教的大牧首从基辅迁到莫斯科,这样一来,莫斯科不仅是公国中力量最强、最富裕的公国,还成了俄罗斯人精神信仰的中心,而东正教会则利用它控制的精神工具和宣传武器为莫斯科大公大肆鼓吹,为未来的莫斯科领导各个公国、领导俄罗斯人来反抗金帐汗国的统治增加了神圣的光彩

1328年,伊凡一世从金帐汗国那里获得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莫斯科公国也被称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国,于是伊凡一世假借平定叛乱为名来兼并其他公国的土地,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达到鼎盛,未来的俄罗斯帝国版图已基本形成,乃至于金帐汗国对莫斯科公国也不敢小视

1359年,年仅十岁的德米特里继任莫斯科大公,这位年幼的大公立下大志:领导俄罗斯人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使自己成为全俄罗斯的最高统治者。他开始积蓄力量,四处以高官厚禄广纳贤士,同时命令马不停蹄地在莫斯科建立石头城(今克里姆林宫),于是有着塔楼碉堡炮楼和铁门的克里姆林宫在那个时代就已建成

1380年夏天,金帐汗国的最高统治者马麦汗率领20万大军渡过伏尔加河,决定与莫斯科公国决一死战,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立即向各地发出命令,召集各地军队民兵。站前,德米特里大公站在高头大马上,左手持弗拉基米尔大公的权杖,右手举起闪闪发亮的长剑,向在场的十五万人喊道【俄罗斯的兄弟们,马麦汗的大军正在逼近我们,他们要抢去你们王公的称号,他们要焚烧你们的城市,他们要抢走你们的粮食,还要抢走你们的妻子和女儿,让我们冲上去,为家乡的土地而战,为自己辽阔的牧场,为我们的女人田地,为你的荣誉而战】随后俄罗斯大军开始进发,王公率领自己的武士队和有战斗经验的士兵走在最前面,一时间,俄罗斯的长剑、宽大的矛头阿拉伯的弯刀和致命的毒箭在阳光下闪着可怕的青光

1380年9月8日中午12点,在顿河畔的库里科沃草原上,金帐汗国的军队与莫斯科公国的军队开始了激战

后人所著的德米特里大公大战马麦汗的故事中【镀金的金盔叮叮作响,深红色的盾牌咚咚响彻,宝剑呼啸着,锐利的军刀在好汉们的头上闪烁,勇士们的鲜血顺着包着铁皮的马鞍流淌,镀金的头盔在马蹄旁滚动】

库里科沃决战结束,俄罗斯一方战死6万人,金帐汗国一方战死7万人,马麦汗率领残兵退去,最后被手下杀死

莫斯科公国的大军在这场决战中获得了胜利,大公德米特里则被全国上下尊称为“顿斯科伊”(顿河的主人)

库里科沃大决战是俄罗斯人争取自己独立自由斗争的历史关键

顿河王德米特里从此宣布把金帐汗册封给他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称号(以及弗拉基米尔大公国)作为自己的世袭称号(和自己的世袭领地)来支配,他可以不经过金帐汗的同意就把王位传给自己的继承人

德米特里在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瓦西里:上帝将使金帐汗发生变化,我的子孙从此不再向金帐汗国交纳贡赋

100年后的1480年11月,莫斯科公国与金帐汗国在乌格拉河的冰面上展开激战,金帐汗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阿合马汗被俄罗斯的军队一路追杀,最终杀死在伏尔加河的下游。

乌格拉河一战的胜利标志着从此结束了蒙古鞑靼人和金帐汗国对俄罗斯人和俄罗斯国家长达243年的统治

三.是“蒙古枷锁”,还是“蒙古依附”?

蒙古枷锁:由于蒙古人的入侵,金帐汗国的统治,不仅使俄罗斯人蒙受了两个半世纪亡国奴的民族耻辱,更重要的是阻碍了俄罗斯人与俄国同其母体文明(欧洲文明)的关系,阻碍了俄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让俄罗斯人戴上了一幅不东不西不欧不亚的尴尬面具—主张这一观点的是俄国思想界的西方派和欧洲派,因此他们把金帐汗国的统治称为“蒙古枷锁”-蒙古人的统治像枷锁一样束缚了俄罗斯人的思想,也束缚了俄罗斯国家的发展

蒙古依附:蒙古鞑靼人的统治使俄国免除了伊斯兰世界的侵扰,并且保存了正统的基督教(东正教),从而保存了最正统的欧洲文明。因为13到15世纪(金帐汗国统治俄国期间),正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并在欧亚大陆上不可一世之时,在它的冲击下,同样是斯拉夫人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保加利亚人都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例如金原南斯拉夫境内民族冲突的三方(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及穆斯林族)就是原来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只是由于他们接受了伊斯兰教才变成了一个所谓的穆斯林族。俄罗斯正是在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金帐汗国)的过程中,才使各个公国捐弃前嫌,最终促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主张这一观点的是俄国思想界的欧亚派

*这一提法实际上与普京总统2000年执政以来推行兼顾东西方欧亚主义外交政策是有关的,也是俄罗斯历史学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面临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面的转型过程中重新审视俄国历史的结果

第六讲 “莫诺马赫王冠”:终于扬名立万的俄国沙皇

一.沙皇专制制度的东方基因

13到15世纪,蒙古鞑靼人的大举入侵和长期统治为俄国专制制度注入了东方的基因,因为起源于东方的蒙古人是突厥民族的一支,是一个马上的民族,它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独裁组织——它的长官叫达鲁花赤/巴斯哈(突厥语)-统治者或镇守官的意思

达鲁花赤和巴斯哈实际上是军事力量和行政力量合一的统治者,蒙古人入侵俄罗斯建立金帐汗国后,巴斯哈就是金帐汗国派驻俄罗斯各地的最高统治者,尽管1480年俄罗斯人终于推翻了金帐汗国的统治,但这种以军事独裁为核心的巴斯哈制度却遗留了下来,并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俄罗斯各公国的最高统治者(大公)也变成了军事力量和行政力量合一的独裁者,是事实上的巴斯哈

*因此马克思称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一世不仅是莫斯科国家权力的创造者,而且是一位篡权了的奴隶的马基雅维里主义

15世纪80年代,俄罗斯终于推翻了金帐汗国的统治,但是巴斯哈制长达300余年的统治却为俄罗斯的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二.沙皇专制制度的西方基因

公元988年罗斯受洗: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通过与拜占庭皇室的联姻从而接受了东正教,弗拉基米尔大公是这一决策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他轻易的把拜占庭帝国君权神授的理论接受过来并为己所用,这一举动不仅大大强化了当时俄罗斯最高统治者大公的权力,同时也使得被欧洲人视为是野蛮民族的俄罗斯的最高统治者得到了欧洲的承认

在西欧,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和权威一度高于王权(世俗权力)

公元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各国君主积极归属于教皇麾下,发起了八次并持续了200多年的对东方伊斯兰世界的军事远征(十字军东征)

东正教在俄国走了不同的道路,东正教作为教权一如俄国就立即匍匐在世俗权力(大公权力和后来的沙皇权力)的羽翼之下,忠心耿耿的为大公效力,为世俗权力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专制制度提供精神和理论依据

15世纪末,莫斯科都主教佐西马《复活陈述》【人类历史就是三个耶路撒冷的历史,第一个耶路撒冷(耶稣的诞生地)是圣城耶路撒冷,由于异教和异族入侵最终陷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成为第二个耶路撒冷,但最终被异教异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并且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清真之城),第三个耶路撒冷便是莫斯科公国,只有它信仰的基督教才是最正统最正宗最神圣的宗教,它才是上帝恩许的国度。】——深得当时最高统治者伊凡三世欢心

16世纪初,俄国东正教神父菲洛费伊,上奏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瓦西里三世,提出了一个与佐西马相似的理论—见第三讲*补充:还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双头鹰皇室徽章【尊敬的和神明的大公,您就是整个基督教世界唯一的基督教的沙皇,而一切基督教的国度将合并到您的统一的王国中】

在东正教会强大的舆论攻势下,莫斯科公国的最高统治者伊凡三世及瓦西里三世开始在一些官方文件中自称是全俄罗斯大公/沙 皇,甚至在接见外国使节和举行国内重大仪式时头戴模仿拜占庭帝国的莫诺马赫皇冠,坐在有宝石镶嵌的皇座上接受四方朝贺

*沙皇这个词的由来:源于罗马独裁者凯撒之名(原为拉丁文),转译成俄文再翻译成中文就是“沙”的发音,中国最早的翻译者在沙后加上了中国人最熟悉的“皇”,于是译为沙皇

伊凡四世:1547年,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登基,不同以往,在隆重的加冕仪式上,伊凡四世的老师(东正教会的最高领袖)牧首马卡略正式的把莫诺马赫皇冠戴到了伊凡四世的头上,宣布伊凡四世成为沙皇,随后伊凡四世也郑重的宣布:朕(我)生于皇家长于朝中,掌管的是自家天下,非窃自他人,因此所有人等一律不得干政——它表明俄国沙皇专制制度正式的建立了

伊凡四世踌躇满志地登上皇位后,发现在他走向独裁和专制的道路上有一块最大的绊脚石——大贵族

大贵族:来源于留里克时代的亲兵队/武士队,曾经是留里克三兄弟平起平坐的好兄弟,并且他们拥有自己干预朝政的权力机构—大贵族杜马(领主杜马)

伊凡四世把全国分为沙皇直接管辖的特别管辖区(特辖区)和大贵族管辖的普通区

*特辖区:土地肥沃,战略要地

伊凡四世连下诏令,命原来居住在特辖区里的大贵族立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搬迁至普通区,违反者格杀勿论,为了对付武装的大贵族,伊凡四世建立了特别管辖军(特辖军)

特辖军:只服从沙皇的命令,身穿黑衣,骑着黑马,眼睛上戴着黑色眼罩,马上挂着狗头(表明他们像狗一样忠实于沙皇),马的脖子上绑着一条扫帚(象征着他们要向扫地出门一样扫除所有大贵族)

在特辖制实施的七年间,俄国上下一片腥风血雨,4000名大贵族被杀,无辜受害的百姓达数万人之多,而伊凡四世经常参与刑事审判和处决活动,因此获得“恐怖的伊凡”之称(伊凡雷帝)

*俄语中“恐怖的”与“雷声隆隆”的是一个意思

列宾《伊凡雷帝杀子》反映了特辖制实施期间的一件真实历史事件:身为皇太子的阿列克塞反对父亲伊凡四世沙皇所实行的血腥特辖制,并当面指责父亲杀人太多,惹恼了老沙皇,暴怒的伊凡四世举起权杖来打儿子,没成想一杖就刺死了儿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阿列克塞

第七讲 “用野蛮制服野蛮”:彼得大帝的欧化大改革

“睁眼看世界”的沙皇彼得大帝

一.罗蒙诺夫王朝的由来

罗蒙诺夫家族:公元862年,留里克执掌了诺夫哥罗德大权,从此开始了留里克家族的统治(留里克王朝),这一家族遵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无子则女继的顺序,世代延续,被称为留里克王朝

1598年,留里克家族的最后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的儿子(另外一个儿子阿列克塞被他在盛怒之下误杀)费多尔就在他死后继承了皇位,由于费多尔无子无女,他死后留里克王朝便寿终正寝,随后经历了15年混乱时期(外戚干政,以及假称自己为沙皇的人在俄国政坛上上演了一个走马灯式的闹剧),接着罗蒙诺夫家族的米哈伊尔被当时的贵族选为新的沙皇,开始了罗蒙诺夫家族的统治

直到1917年2月,罗蒙诺夫家族的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俄罗斯帝国灭亡

彼得一世:罗蒙诺夫家族的第三位沙皇,1682年登上了俄国皇位,年仅七岁,由于他年幼无法亲政,就由他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作为摄政王管理俄国政治

索菲亚担心自己的弟弟从自己手中夺取政权,于是把他和他的生母发配到莫斯科(郊外的皇村)打入冷宫

在外侨村时,彼得一世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侨村就是外国侨民在俄国经商,或工匠居住的地方,通过跟这些外国人的接触,彼得一世知道了在俄国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一个更发达的欧洲

1689年8月,彼得一世在宫廷禁卫军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软禁了摄政王索菲亚宣布亲政

彼得一世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文武百官宣布:他要率领俄国大使团去欧洲访问

1696年12月,俄国大使团组成了,彼得一世亲自随团前往,他任命瑞典驻莫斯科使馆的武官勒福尔特为俄国大使团的第一任团长,任命戈洛文为第二使团长

戈洛文是一位外交老手,他曾经代表俄国同中国(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彼得一世任命通晓多门外语的秘书官普罗科菲为副团长兼秘书长

在使团中彼得一世处在什么位置?——陆军下士:一方面不引人注目,人身得以安全,但更重要的是彼得一世作为普通一员可以方便他用心观察,认真学习

在临行前彼得一世专门让工匠制作了一个特别的印章-(皇帝印章应称为皇玺)上面画有一个木匠,木匠的周围是一堆木匠的工具,在边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小学生】,大使团中任何人见到此印章便知道沙皇在下达命令—这样的印章实际上表达了彼得一世身为沙皇但谦虚好学、礼贤下士的决心

在彼得一世眼中,俄国大使团是一个身兼多重使命的特殊组织:1.外交游说团-它的任务是沿途游说各国的欧洲宫廷,说服各国宫廷与俄国进行军事合作,共同对付俄国北方的最大劲敌瑞典和南方最大的劲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因为俄国准备从这两个劲敌手中获得北方和南方的出海口

2.招贤纳士团-为了未来俄国的改革(尤其是陆军海军的改革),彼得一世要到欧洲去招聘那些能工巧匠、工程师、船长水手等,广泛的引进各国人才为己所用

3.武器采购团-因为俄国要进行军事改革,创办海军、建立新式陆军,不仅需要高精尖人才,还需要新式的火炮、来复枪以及造船所用的起重设备:高炉、导航仪器等

4.留学考察团-在大使团中有35名成员的身份是特殊的(留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到欧洲各地留学,专门学习各国的造船技术、武器制造技术、战术学、工程学、指挥学、地形学等——在这35名留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是彼得一世(陆军下士彼得)

三.改革从割须断袍开始

1698年8月底,彼得一世率领俄国大使团结束了在欧洲一年半的考察和学习返回俄国

回到俄国之后,彼得一世决定立即进行改革,如何开始改革?改革哪一领域?对于俄国这样一个偏安于欧洲一隅,又由于蒙古鞑靼人的统治与欧洲文明隔绝的时间太长,并且还有浓厚的东方色彩的国家和社会里面,如何去破除俄国人(尤其是上层精英们/贵族们)的守旧思想,进而支持和参与改革——彼得一世决定首先从俄国人的社会习俗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入手,以此惊醒和振兴俄国社会

彼得一世下令召见文武百官、大臣和贵族们,就在这些贵族和大臣们尚没有精神准备的时候,沙皇就亲自拿起剪刀动手把文武百官脸上的大胡子一一剃掉(大胡子是俄罗斯男人视作骄傲的象征),就在这些不知所措的贵族们捂着自己被剪掉胡子的脸的同时,他们发现自己的长袍下摆也被彼得一世动手剪掉了,于是官员们捂着脸拉着下摆敢怒而不敢言「蒙古鞑靼人统治了俄国两个半世纪,留着大胡子穿长袍的蒙古人也把这个习惯留给了俄国人」

随后彼得一世颁布法令,所有男人必须剃掉长胡须,甚至政府派出专门的人员在大街上、城门口、老百姓家里去强迫他们剃掉胡须,对于坚持留胡须的人课以重税(人类历史上特殊的税种—胡须税),政府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小铜牌,上面画着胡子的图案,背面写着胡须税交纳,交纳胡须税的人就可以领到这个证明,每当他进城时就要挂在脖子上以备随时检查

彼得一世颁布法:所有的贵族与官员必须要抛弃已经习惯了的蒙古长袍,改穿匈牙利式或日耳曼式的猎装(短装)

以上进行的改革只是为了让俄罗斯人惊醒和振兴,只是为了让他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习俗入手来认识改革的意义和改革的重要性,是为了未来所实行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扫清道路

贵族:是一个俄国特殊的社会等级,是以俄国政府、军队、官员乃至教会的中高级神职人员的主要来源,因此它是沙皇专制制度统治的支柱

几百年来,俄国贵族养尊处优,好逸恶劳,贵族子弟生来就有锦衣美食,宝马良车,长大之后就可以凭借自己的祖荫父德轻而易举的获得土地、俸禄、官职

因此彼得一世认为想要改变俄国社会,就必须要改变俄国贵族和官员们的腐朽习气,必须从他们的子弟开始

彼得一世下令:贵族子弟必须进入各种学校,学习语言文字、航海、法学等课程,有条件的家庭要送自己的子女去国外留学,没钱的国家承担,谁家的子弟不识字或逃避留学家长就要受到严厉的处分,出国留学的人回来之后要通过彼得一世的亲自考试,成绩优秀的委以高官,成绩不好的则严厉惩处

彼得一世特殊法令(一子继承法):为了防止土地、财产的分散,更是为了让贵族子弟养成自食其力的习惯-规定任何的土地和财产,父亲只能传给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其他儿子只能通过服役、当官或是从军,到教会做神职人员才能获得自己的俸禄和地位

目的:在于使土地和财产永远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借以巩固贵族大土地所有制,保证国家财产来源

迫使贵族子弟放弃坐享其成的安逸生活,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来博得功名和俸禄

保证政府机关和军队官员的来源

东正教会是俄国的特殊力量,即使沙皇统治的舆论工具,也是沙皇统治的心腹之患,为了打击东正教势力,加强世俗政权对东正教会的控制,使其驯服的为沙皇专制制度服务——彼得一世下令:废除东正教的最高领袖(大牧首制),建立东正教事务管理局,局长由世俗官员担任,各级神职人员必须效忠沙皇

彼得一世亲临东正教会向所有神职人员宣布自己是东正教会的最高领袖

彼得一世重大决定:将俄罗斯首都从南部的莫斯科迁往北方临近波罗的海的彼得堡

迁都目的:1.在彼得一世看来,莫斯科是旧俄国的象征,是落后的象征,他要与旧俄国告别就必须迁都北方

2.此时彼得一世和俄国正在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北欧强国瑞典打仗,迁都彼得堡意味着兵临芬兰湾和瑞典的南大门

1713年,彼得堡正式定为俄国的首都

1721年,经历了21年的北方战争之后,俄国打败瑞典夺得了芬兰湾和波罗的海出海口

18世纪20年代,俄国已从偏安于欧洲一隅的野蛮国家变成了欧洲地区性的强国出现在欧洲人的面前

四.“用野蛮制服野蛮”:历史评说

1721年,在北方大战的凯歌中,彼得一世宣布将俄罗斯的国名由俄罗斯沙皇国改名为俄罗斯帝国

俄国最高的权力机构枢密院决定,授予彼得一世为伟大的俄罗斯皇帝之称—彼得大帝

五.如何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

1.如果说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国建立了沙皇专制制度,但还有大贵族及大贵族杜马与沙皇分享权力,因此才有了伊凡四世恐怖的特辖制,说明此时的俄国正处在君主制的特殊时期—从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专制君主制的过渡时期

等级代表君主制:君主虽然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者,但还有代表各个等级的大贵族(杜马)与沙皇分享权力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则完成了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专制君主制过渡,在当时有极大的正面意义(进步意义),彼得一世执政后,皇室内部由以他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的势力的宫廷禁卫军时常叛乱,社会上有权有势的贵族各自为政,在国际上有北面强敌瑞典,南面有强敌土耳其,西面面临着当时是欧洲强国的波兰、立陶宛及日耳曼人的威胁,因此这个时期专制皇权是清除割据势力、整合各派力量、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组织有效的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唯一的政治权威

2.彼得一世的改革前后持续了26年,改革过程中,彼得一世意志坚强,身体力行,为推行改革不怕一切阻碍:他通过游学欧洲,使俄国的上层精英和贵族阶层看到了俄国的落后与不足

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通过强制式、野蛮式的改革(割须断袍)让普通老百姓认识到自己的陈腐习俗和落后意识

通过北方大战使俄国人增强了国民意识和国民自尊心,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于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动员起来了全体俄罗斯人抛弃旧习,投身到追赶世界潮流的运动中去

19世纪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不学习,就灭亡】

马克思评价彼得大帝改革:彼得大帝用野蛮的方式征服了俄国人的野蛮

第八讲 “农奴主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帝国治理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原本是出生于普鲁士什切青市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

1744年,索菲亚被选为俄国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三世)的未婚妻,这一喜讯使索菲亚及她的家人激动无比,她立即在母亲的陪同之下随身仅带两三套连衣裙、一打衬衣、一打袜子的微薄嫁妆经过长途旅行来到了俄国首都彼得堡成婚

索菲亚是普鲁士人,原信仰天主教,婚后改信东正教,并有了自己的教名叶卡捷琳娜,彼得大帝的妻子也叫叶卡捷琳娜,她在彼得大帝1725年去世后继承了皇位(称叶卡捷琳娜一世)

改名叫叶卡捷琳娜的索菲亚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有着寻花问柳之癖的彼得三世经常冷落她,此时的叶卡捷琳娜还不会讲俄语,也没有亲人在身边,她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到【我无时无刻不能没有书本,无时无刻都是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

1762年,叶卡捷琳娜在宫廷禁卫军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她丈夫彼得三世的皇位,成为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沙皇

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帝国治理

叶卡捷琳娜二世所接手的俄国正值动乱之秋,因为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后,俄国的政局就陷入了长期的混乱之中

从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到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在短短37年间俄国换了六位沙皇

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后,她知道必须改弦更张,稳定国内局势,发展经济,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的第五年(1767年)开始,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引人注目的改革:

首先叶卡捷琳娜二世要提到贵族的地位和特权,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深知自己是异国异乡的外来人入主俄国,并且是通过政变这种非常规方式获得俄国最高权力的,她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讨好俄国的上层(地主贵族阶级),要推行符合他们心愿的改革

178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俄国贵族权利和特权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俄国的贵族是一个特权的阶层,这个阶层不承担任何的国家义务,也不受任何的法律限制和法律处罚(除了犯国事罪之外);另一方面叶卡捷琳娜二世也非常远见和聪明的看到了俄国社会正处在上升地位的阶层—商人和资产阶级阶层,必须满足这一部分人的经济要求尤其是政治要求,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来承认这部分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于是就在颁布俄国贵族特权和利益诏书的同一天,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了俄国城市权利和利益诏书,宣布赐予城市自治权,商人有权建立自己的城市联合会、城市杜马和市政局,宣布资本在500卢布以上的商人免受体罚、免服兵役、免交人丁税——因此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受到了贵族阶级和处在上升地位的商业资产阶级的欢迎

为了强化沙皇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62年颁布法令,把枢密院(俄国最高的权力机构)划分为六个委员会,由她来主持三个最重要的委员会——陆军委员会、海军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也就是所谓的强力机构

1768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又设立了一个最高宫廷会议作为沙皇主持讨论最主要的法律和国家措施的咨询机构

三.“开明专制”与引入启蒙思想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她推行了开明君主专制

开明君主专制:18世纪由法国而来的一股政治思潮,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几大旗手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是开明专制理论的创建者,也是主要的鼓吹者,这些启蒙思想家认为专制制度缺点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势必造成当权者的专制独裁,扼杀了自由,但在他们看来共和制度也不好,因为它提倡自由平等,而过分的平等就会导致无政府状态,甚至滋生个别人的政治野心

*他们的政治理想(或说理想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所谓的君主与哲学家的结合,他们甚至幻想遥远的东方(尤其是中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开明君主专制的国度,在中国,皇帝清净无为,国家官吏廉洁奉公,老百姓安居乐业

*启蒙思想家达兰贝尔认为:当统治者和教导统治者的人意见一致时,国家最大的幸福就实现了——教导统治的人就是启蒙思想哲学家

在他们看来,启迪百姓要花去数百年的时间,启迪社会的精英阶层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但如果启迪了专制君主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

叶卡捷琳娜二世接来启蒙思想家的开明君主思想,与这些启蒙思想家们建立了频繁的书信联系,并且大量的采购他们的著作,邀请这些启蒙思想家到俄国来访问,跟她探讨俄国如何进行政治改革,甚至把达兰贝尔任命为俄国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叶卡捷琳娜二世儿子保罗)的家庭教师

叶卡捷琳娜二世不仅从法国启蒙思想家那里学来了华丽的启蒙思想的词藻,还形成了自己的开明专制的思想,国际上,叶卡捷琳娜二世也以开明沙皇闻名于世

伏尔泰在写给达兰贝尔的信中写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法国的皇帝迫害哲学家,而俄国人却喜欢他们,我敬仰叶卡捷琳娜,衷心的爱戴她,俄国人将成为主宰一切的主人】

1767年正在编撰新法典的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授予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英明伟大的皇帝和国母的称号,于是俄国历史上另外一位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诞生了

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34年,除了推行开明君主制和政治改革,还积极的对外推行外交政策,纵横捭阖于欧洲列强之间,极大地提高了俄国的国际地位

十七十八世纪的俄国是欧洲的弱国,尽管彼得一世时期大力扩充军备,并且在北方大战中打败了强敌瑞典,但总的来讲,俄国在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上都落后于普鲁士奥地利和法国之后的,仅仅是一个地区性的大国,而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后,则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充分地利用了欧洲各国宫廷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及时调整政策来拓展俄国空间

例如1772、1793、1795年,俄国联合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了波兰,通过两次与土耳其的战争把克里米亚黑海的重要据点克里米亚划入俄国版图,并且最终实现了彼得一世梦想的俄国:南方出海口为黑海出海口,此外还兼并了北高加索和格鲁吉亚的大片地区,把罗马尼亚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并入俄国境内,因此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晚年时曾说【当初我只身一人远嫁俄国时,之随身带了两三件连衣裙、一打衬衣、一打袜子、一打手绢,这就是我的全部嫁妆,而现在波兰和克里米亚和黑海就是我送给俄国最好的嫁妆】并不无遗憾的说【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我会让全欧洲都匍匐在俄国脚下】

如何评价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记忆改革: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的34年是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黄金时代

开明君主专制强化了俄国专制和君主制,提高了俄国在新的国际和国内条件下的适应力

开明君主之的历史经验还表明,君主制和国家政权实际上在一定时期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自主的寻找发展方向,寻找统治所需的社会基础

如果我们把开明君主专制放到俄国现代化进程看,叶卡捷琳娜二世所实行的开明君主专制为俄国的政治现代化推开了一线的门缝

第九讲 “田庄旁的老爷”:俄国贵族阶层及其特权

贵族的概念及起源:在俄语中的贵族有两个词,中国的学者为了区分这两个贵族,把一个翻译成波雅尔贵族,另一个翻译成军工贵族,在俄语中,不管就词根词源或词型词意都是大相径庭的,它标志着俄国两大阶层间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甚至他们彼此消长势均力敌,最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合二为一的历史

波雅尔贵族:留里克三兄弟带领着瓦良格人的亲兵队征服了俄罗斯人,占据了诺夫哥罗德为王,在这里留里克身份最高,受大家尊敬推举就成了伟大的公爵(大公),其他的兄弟是一般的公爵(王公或公爵),武士队的其他成员(斯梅尔德)是自由民,随后这些大公、公爵、斯梅尔德就成了基辅罗斯的第一批封建主和统治者,他们构成了俄国早期统治阶级的上层

伊凡四世登上皇位后发现能与皇权叫板、抗争的是大贵族(波雅尔贵族)和大贵族杜马,于是以血腥镇压对待和他争权夺利的贵族们,在七年间有3000多名波雅尔贵族被杀,加上家属及无辜伤及的则达到数万人之多,从而基本上波雅尔贵族(大贵族)这个古老的阶层消灭了

与此同时,伊凡四世知道消灭了波雅尔贵族后想要获得稳定的统治必须有新的社会基础、社会支柱、支持者(政治精英、军事精英、经济精英),于是伊凡四世从无到有的建立了一个新的阶层——军功贵族/服役贵族

军功贵族:原本词义是宫廷里的人,没有军功或服役的意思

中国学者这么翻译一方面是强调它与留里克三兄弟所建立的波雅尔贵族的区别,另一方面强调这些贵族不是由世袭获得的称号,这些人都是出身低微,以他们对沙皇的忠心、服役,以他们的赫赫军功获得的贵族称号,这些贵族要想维持自己的称号,获得更多的功名和俸禄,必须要积极的支持沙皇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对内忠诚沙皇政府的专制权力,从而这些人就成为沙皇专制制度的核心力量

彼得一世执政后,再次对俄国的精英阶层(贵族阶层)进行了改造,彼得一世认为想改造俄国贵族的腐朽习气,要从割须断袍开始,从改造他们的子弟开始,他颁布了一子继承法(见第七讲)

1722年彼得一世颁布了职官秩序表,把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类似中国历史的品级,九品中正制)

根据这个法令,非贵族出身的文职官员只要升到第七等级就被赐予自身贵族的称号(不可世袭),升到第八等级就被赐予世袭贵族的称号(子女可世代继承),非贵族出身的武官只要升到第五等级就被赐予世袭贵族的称号

该贵族的特点:打破了门阀,不以门第取仕,而是论才论功选官,从而把公职人员与贵族阶层合为一体——为国家服务的是贵族阶层

从此彼得一世把贵族锻炼成了一个统一的社会集团,一个忠于沙皇,服务于国家的特殊社会等级

彼得一世放弃了古罗斯流传下来的众多贵族称号(如王宫、侍卫、封主、廷臣等),认为这些是落后的旧传统、旧俄国的象征,引进了在欧洲通行的贵族的爵位称号(如公爵、伯爵、男爵等)第一个获得公爵称号的是彼得大帝(童年时期)的伙伴,是后来辅佐他的陆军元帅,平民出身的缅希科夫(且是特级公爵的称号)

外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巩固皇权颁布了俄国贵族权利和特权诏书,宣布贵族拥有占有农奴、土地、矿山、森林、水源的特权,拥有在城市购买房屋、土地和投资建厂的特权,在法律上确定了贵族是俄国的特权阶层,这个阶层不承担任何义务,无需交税,除了图谋反对沙皇的国事罪以外不受任何体罚也不受法律限制(第八讲补充)

18世纪80年代中期,贵族及其特权地位就完全形成了,这个时期被称为贵族专政的黄金时代,贵族除了拥有经济/政治/司法特权外,还拥有教育特权—贵族长大之后可以免试免费进入专门为贵族开设的学校,若从文就进入彼得堡皇村学校学习,毕业后即是五等文官;若从武就进入彼得堡贵族武备学校,毕业后即是少尉军官——普希金出身贵族,是皇村学校的第一届学生、毕业生

18世纪下半期,随着国内的政治矛盾的加剧,启蒙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俄国贵族阶层的一些先进人士、有识之士开始了觉醒,从这个阶层中诞生了俄国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拥有显赫的出身,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是专制制度统治之下的既得利益成员,但由于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之下努力的追赶世界潮流,他们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所出生的阶级和生活的时代

这些先进的贵族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们怀着强烈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和济世救民的观念,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自己的笔,自己的思想来批判俄国(专制)制度和沙皇专制文化的传统,揭露俄国社会的黑暗

俄国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苏马罗科夫(著名文学评论家)在诗《论贵族》中对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贵族提出了这样的忠告【在你的头脑里,如果没有脑筋,那你还是去种田或砍树,你同下层人无太大差别,祖先的头衔不能使你变得更伟大】

苏马罗科夫强调何为贵族:贵族应由本国最优秀的人组成,那些仅仅是以门第或者祖荫获得地位的人是不配成为贵族的

苏马罗科夫在另外一首诗里再度对贵族出身的人发出讽刺「贵族这个头衔我们世代相传,试问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给我们贵族身份,我们的祖先是为了社会利益而活在人间的,我们将如何对待它们」

除了苏马罗科夫这些先进的俄贵族之外,还诞生了拉吉舍夫(启蒙思想家)、十二月党人赫尔岑这样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家

同样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列宁曾称赞这些先进的贵族思想家和知识分子【他们是一群从头到脚用纯钢铸成的英雄,是一些顶天立地的战士,他们自觉地赴汤蹈火以求唤醒年轻的一代走向新的生活,并且洗净在专横暴虐和奴颜卑膝的环境中出生的贵族子弟身上的污垢】

}

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前期,中、法、俄三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一位彪炳千秋、威震四方、文韬武略兼备的封建帝王。他们分别是中国的康熙大帝、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一世。他们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政绩,在本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之异同

彼得(1672——1725)与康熙(1654——1722)是同一时代的两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康熙比彼得大帝年长18岁,早于彼得执政约20年,二人都是少年登上帝位。由于年少,二人都曾一度大权旁落。年幼的康熙是四大摄政大臣辅佐,而彼得是摄政女王(彼得的姐姐)辅助,甚至彼得和他母亲一度被赶出了皇宫,只差被废。然而,二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夺回了大权。康熙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了真正亲政的阶段,彼得则把他的姐姐驱逐到了修道院。

治国方略上二人都有不凡的成就。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二人非常的相似:

康熙帝6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16岁靠自己的那些少年摔跤手擒杀了鳌拜。就平定国内反叛势力而论,彼得通过童子军迫使姐姐索菲亚公主下台,平定近卫军暴乱。在这方面,康熙做的事情要比彼得多。

康熙不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卓有政绩。平三藩,收台湾,六巡黄河;平蒙古,定新疆,力挽狂澜,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抗击沙俄侵略和反对罗马教皇无理要求的行动中,他坚决反对外国侵略中国领土和干涉中国内政,力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就此功绩而论,整个中国古代帝王仅此一人尔,不愧为“千古一帝”。

彼得大帝生于莫斯科,是沙皇亚历克西斯与第二个妻子纳塔利·纳里希基纳的独生子。小的时候他在距莫斯科七公里的小村子里长大,后来在自己童年伙伴基础上组建两个童子军团,这两个童子军团为捍卫彼得大帝的权威、铲除异己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载,彼得仪表非凡,高大魁梧,“优点甚多,天资极高”,也是中外历史上最高的皇帝。“精力充沛,潇洒欢快。”彼得这位身高2.05m的皇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

彼得在位时的俄国是个落后的王国,俄国的城市比西欧要少得多,奴隶制在国家中占统治地拉。几乎在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彼得一世决定打开大门,1697年,亲自去西欧考察。

回国后他实施经济改革,使俄罗斯国力迅即大增,完成了由落后农业的一体支撑向工业化、近代化的多元格局跃进;他的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跃升为一流军事强国,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坐。

彼得大帝有着一个强烈的蔚蓝色的梦想——通过占领出海口,把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发展成一个沿海国家。所以,他创设海军院校、造船修船学校。彼得不惜工本,孜孜以求,终于建立起了一个拥有四十多艘舰艇和28000名海军的俄国舰队。

彼得向西方,向南方主动出击,南与土耳其、北同瑞典进行了长期战争,在波尔塔瓦会战中彼得居然打败了神勇无敌的北欧巨强、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终于打通了通向黑海、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国的版图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鄂霍茨克海,从北极圈到里海边的阿斯塔巴德。

“就像波斯王薛西斯的大军一样,在西方的东面地平线上,闪耀出一股可怕的杀气”。从瑞典手中夺得涅瓦河入海口后,1703年彼得下令建造圣彼得堡,不久,一座“在瑞典步枪的射程之内”、却是美轮美奂的“瞭望欧洲的天窗”出现了。1712年彼得迁都于此。

彼得大帝进行了狂妄的扩张和侵略的同时,科学的倡导、文化教育的建设和社会风俗的改良方面更是流光溢彩——他给俄罗斯历史灌注了新鲜的血液,为俄罗斯留下了近代化的锁钥:科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大学……令人数不胜数。使俄罗斯“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了世界光荣的舞台”。难怪恩格斯赞叹彼得大帝是“真正的伟人”。

彼得大帝的一生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交响曲”。

2.手腕强硬,铁血变革

两个人在引导国家变革方面手腕强硬、雷厉风行。彼得从社会、军事方面实行改革,强迫俄国人剃胡子,穿西欧的礼服。康熙则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实施多项变革。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祖母是蒙古人,父亲是满洲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懂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接受汉族师傅的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其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博大而又深厚的汉族儒学的滋养;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熏染。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初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北方,“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在中原,“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在江南,“荒凉景象,残苦难言”;在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在四川,“民人死亡,十室九空”。就全国而言,经济态势,极其严重: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田土抛荒,路暴白骨,村无炊烟,户无鸡鸣。民要富,家要兴,族要盛,国要强。这既是历史赋予康熙大帝的责任,也是康熙大帝的荣光。

经济上,康熙大刀阔斧改革。他的原则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他的旨趣是:“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康熙五十年做出来一项重大决策:“圣世滋丁,永不加赋”。所谓“圣世滋丁,永不加赋”,即“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此后溢出之丁不再承担丁役。”康熙果敢地废除了圈地令、实行“更名田”、奖励垦荒、蠲免钱粮、兴修水利、调整工商业政策、废止禁海令、改革赋役制度等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对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彼得西欧考察回国后,这位天分与身高绝对成正比、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都超乎寻常的大帝,不但认准潮流、顺乎潮流,而且勇立时代前列,用强硬的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文明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却首先是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俗开始的。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剪胡子,下令全国城乡的男人都不许留胡子。彼得以他的先见之明和“留发不留头”的坚定与霸道,空前地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方向”。

今天,刮胡子是大多数俄罗斯成年男子早晨必然要做的事情。然而在300多年,俄国人却以保留着宽阔而密实的大胡子为荣,长胡子是那个时代俄国人自豪的标志。胡子在俄罗斯人的观念里是“上帝赐与的装饰品”,又宽又密的胡子和肥肥胖胖的身子一样,是仪表威严、品行端庄的象征。东正教甚至把胡子看作是“上帝赐与的饰物”,把刮胡子视为异端。如果有人像今天一样保持下巴的光洁,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1698年,俄国贵族的传统审美观被野蛮地颠覆了。彼得说,但是“不行!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俄国与世界文化交往的障碍,实在丢人。如果留下胡子就甭想要你的头了。”他的雷厉风行的改革从刮胡子开始了。

彼得大帝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革除传统的宽袖长袍。他认为这种服装“华而无当,有碍工作,必须禁止”。在皇宫举办的宴会上自己动手,把客人的大袖袍剪个干干净净,一边剪他还一边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祸;不是把玻璃杯子拂下来,就是弄汤弄水,撒人一身。剪下来这一段,你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靴子。”

彼得的改革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彼得结过两次婚,他17岁时与欧多克亚结婚,他俩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时间。1712年同第二个妻子叶卡捷琳娜结婚。彼得在西欧考察期间,他一心扑在向西方学习的热忱中。得知国内有人企图乘机阴谋政变。他立即回国,彼得大帝果敢地镇压,当机立断把幕后支持、煽动叛乱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亚拘禁起来,关进新圣母修道院,并处决了大批参与叛乱的“射击军”。

可是,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最使彼得头痛的是以皇太子阿历克谢为中心的一伙旧贵族、“射击军”残余分子结成的所谓“太子帮”。 阿历克谢不理解父亲伟大的胸怀起来反对改革,他们暗中还得到皇后的支持,继续破坏改革。

彼得大帝掌握了大量的“太子帮”阴谋活动的证据,这位46岁、雄心勃勃的沙皇,决定以严厉的手段对付他的不肖之子和“太子帮”一伙,下令逮捕皇太子及其同谋犯,押送到新首都彼得堡进行审讯。彼得大帝要求法庭根据“法律和正义”的准则,严惩“太子帮”,即使是他儿子也不宽恕。

法庭最后宣布:判处皇太子阿历克谢死刑。入狱后,皇太子遭受严刑拷打,最终死在狱中,“太子帮”其余的人按罪行分别判处死刑、监禁等。不仅如此,彼得大帝还与包庇皇太子的皇后离婚,铲除了“太子帮”,改革才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这场改革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所以,彼得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用普希金的话说:彼得的某些诏令“是用鞭子写成的”。结果却正如马克思的评价:“彼得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3.二人的不同点导致两个国家走上了不同发展轨道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都是俄国与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关键人物,气质相同的两人把两个国家引向了不同的路径,他们对以后各自民族文化道路的形成所嵌下的烙印是独特而深刻的。此种景况,殊堪玩味。

⑴同彼得相比较,康熙这个大帝的荣誉称号仅仅是古典征伐和扩张意义上的

康熙纵横疆场、运筹帷幄,收复台湾,平定新疆,封建统治进一步得到强化和巩固。康熙大帝凭借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山呼海啸般的气势,由偏居一隅的满州文化入主中原,向高度成熟和发达的汉文化学习转化,这种转化是非常成功的。在这样一种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中,康熙大帝与他的子孙们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回光返照式的康乾盛世。

然而,终康熙一生,我们找不出可以同彼得大帝所比拟的新东西,这也正是让人万分感叹,无限悲怆的地方。

康熙大帝本可以做得更多,有能力同彼得大帝一起成为改变中俄两国命运的双子星座。史料记载,康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意识的帝王,人格非常健旺,精神充沛,手不释卷,对新生事物孜孜以求。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康熙居然在日理万机中找出空闲向西方传教士虚心学习,这种情况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

清初,西方正值文艺复兴后期,科学文化稳居世界领先地位。一大批博学多才的西方传教士围绕在康熙身旁,被恩宠有加,成为天生勤奋好学的康熙的数学、地理、天文、历法、工程技术等西学的老师。康熙不但对西学有兴趣,而且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为此他还建立了蒙养斋,被西方称为“皇家科学院”。康熙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一位西方画师曾称他是当时中国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最好的人。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教授皇子们几何、天文知识,其用心可见一斑。

可惜他在位时封建的社会制度日渐没落,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即将走到尽头。据说,那位认为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礼是有违人权准则的英国勋爵马戛尔尼是这样评价康雍乾盛世的: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150年没有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个粉碎……

大清帝国的衰运不幸被他言中。

当康熙大帝尚未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还自我陶醉在冷兵器建立的赫赫武功的兴奋和喜悦之中沾沾自喜的时候,眼光敏锐的彼得却潜入欧洲做了一番实地考察。

为了改革,1697年,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彼得大使团”行动中,共有随员250人。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微服私访使他看到了许多本来不可能看到的事物。考察期间,彼得用4个月的时间学习造船技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工,也曾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还在普鲁士学习过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直至到英国国会旁听。

结束考察后的彼得大帝吃惊之余决心对俄罗斯社会及文化进行彻底改革。他实行全盘西化政策,凡是吸引他注意的东西,他马上就致力于学以致用。彼得强化对外交流,建立对外通商口岸,加强海军建设。

在彼得结束远走天涯、寻师问道之旅,兴高采烈、乐此不疲地追赶西方的时候,东方的康熙仍是仅限于自己迷醉般地“把玩”西学,并无推广之意,更没有形成国策的想法。

⑵与彼得大帝不同,康熙并没有推动中国走的更远

纵观清朝历史,我们未见一个像彼得那样对西学如饥似渴的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居然亲自到西方考察。不仅如此,顺治11年的时候有一个禁海令,更是人为阻碍了中国对外的科学文化交流。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康熙是有可能在传教士的帮助和启迪下,把中国这艘大船带向一个新的、具有非常昂扬向上的新境界的。然而,康熙并没有推动中国走的更远。

彼得大帝全盘西化之时,康熙则坚持封建‘中体’不放,采取了重农轻商政策,致使明末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胎死腹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改变初衷,实行了全面闭关禁海、锁国政策。1720年,康熙下令驱逐传教士,关闭了中西交流的大门,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出新的资产阶级,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他在竭力开创盛世局面的时候,其实已经走上了与近代化潮流背道而驰的道路。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使中国封建王朝进入了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也错过了融入西方文明的最好时机。这实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遗憾。

回首17018世纪之交,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国家的掌舵人指引着各自的国家驶向了不同的航向。其结果是彼得大帝把落后的俄国带入一个新境界,俄国逐步强大起来。康熙之后的中国则日趋衰落。

两位性格、秉性、气魄、胸怀非常相似的大帝,却给两个民族带来如此不同的严重后果。幸欤?不幸欤?

⑶ 听似相同的英雄交响乐,其格调实乃迥异

回顾康熙大帝的一生,我们感觉在听似英雄交响乐的深处,却鸣凑着悲怆的交响曲旋律。两艘巨大航船的舵手,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驶向截然相反的方向:彼得使俄罗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傲视全球;康熙最终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西方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很快步入落日辉煌,盛极而衰,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坠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在被西方列强鲸吞蚕食的同时,竟还遭到来自北方俄罗斯的侵略蹂躏。雅克萨之役,正值彼得在位之时,其后更是从东北和西北蚕食中国领土。    

远在西欧的马克思,情不自禁地对此发出史诗般的浩叹:“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中国历史本来完全有可能由康熙大帝规划出一道分水岭,竖一座万古不可移易的历史里程碑。康熙完全可以创新,因为这个皇帝时时处处在创新,他本来就是为创新而来的。但在最应值得重视的创新领域,这位大帝做的却非常不幸的没有到位。在康熙晚年,西方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他的清帝国仍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恪守祖训,固步自封。他留给后人的历史,看似正剧的背后却是深刻的悲剧。

人们不禁要问,是盛衰无常的历史周期律无可逃遁,还是幸运女神偶然间与中国擦肩而过?重新翻检这段历史,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康熙大帝没有彼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康熙的一生,确是一首悲欣交集的凄凉挽歌,一部令人悲怆之至的英雄交响乐。

总体来说,彼得是一位冷酷的、刚性的皇帝;康熙是柔性的、注重国防安全、开疆掠土的皇帝。康熙孜孜以求西方文化,可惜,他努力学习西方科学仅仅局限于一个狭小天地,并未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这是从小的方面说;从大的方面说,即使康熙具备彼得那样深邃的眼光,然而,整个封建制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决不是以个人之力就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与康熙和彼得大帝同时代的,还有法国的路易十四,一个雄踞在欧亚大陆的西端,一个一个龙蟠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一个位居其中,他们都是大气磅礴的传奇君主,三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称雄于欧亚大陆。

1.少年登基,颇具雄才大略

路易十四的全称是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é1638年-1715年),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英语:the Sun King),与康熙和彼得大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也是冲龄即位,6岁登基。

路易十四与彼得和康熙一样,在位时间特别长,博学多才,励精图治,叱咤风云,具有雄才大略。路易十四比康熙帝年长16岁,年在位。路易十四亲政以后,公开宣称“朕即国家”, 把法国的君主专制推到了顶峰。他采取种种措施,强化中央集权,任用柯尔柏为财政总监,与彼得一样,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工商业,综合国力大为发展,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此时达到极盛时期。

在用武力镇压反叛贵族的同时,路易十四采取怀柔政策,在巴黎附近凡尔赛建造新的豪华宫殿,让地方大贵族都进宫侍奉王室,享受声色犬马之娱,由此彻底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

路易十四积极对外扩张,与西班牙、荷兰、英国、奥地利、瑞典等国家争夺欧洲霸权,拓展海外殖民地,一度称霸欧洲。

2. 都直接或者间接对科学与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路易十四和康熙、彼得一样对于科学与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本国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爱好书法、哲学,对生活万物充满好奇。谁能想象得到,三百多年前,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连地球的概念都还不知道时,他们的皇上已在紫禁城的深宫内摇计算机、玩对数器、开平方根?

康熙的开明和好学,有他身边的“国际友人”的不少记载可为佐证。据传教士洪若翰的信件所述,“神父们给皇帝作讲解,皇帝很容易就听懂他们给他上的课,越来越赞赏我们的科学很实用,他的学习热情愈益高涨。他去离北京两法里的畅春园时也不中断课程,神父们只得不管天气如何每天都去那里”。他们上完课走后,“皇帝也不空闲,复习刚听的课。他重看那些图解,还叫来几个皇子,自己给他们讲解。如果对学的东西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就不肯罢休,直到搞懂为止”。

康熙皇帝对西学的钻研和兴趣是全方位的。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为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他还亲自解剖了一只冬眠的熊。在黄河、淮河、运河交口的大堤上,他指着东流的河水,耐心地向当地负责管理水利的官员讲解如何计算水的流量。他甚至还在中南海丰泽园内试验起了杂交水稻,居然比今天的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还早了三百多年!

康熙晚年组织的两项全国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影响深远。一是组织全国优秀的天文数学家,集体编纂了一部我国科技史上具有很高价值的天文数学乐理丛书《律历渊源》;二是移天缩地,组织人实地勘测绘制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它是我国第一次用科学方法绘制的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西欧各国的所有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康熙对西学的满腔热情,不仅在中国宫廷掀起一股空前的热潮,在西方也不胫而走,引起很多人关注。1697年,德国的著名思想家莱布尼茨惊叹道:“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和先见之明远远地超过所有汉人和满人,仿佛在埃及金字塔上又添加了一层欧洲的塔楼。”

与康熙不同,路易十四根本没有兴趣参与任何科学活动。一次,他的科学家为全国测绘地图,结果比原来以为的小,路易十四很生气地说:“我的科学家比我的敌人让我失去了更多领土。”

有意思的是,完全不热爱科学的路易十四,早在此前的1666年,却以国王的意志支持了科学。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其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每周他们都在皇家图书馆的一个房间里聚会。“他们有独立的刊物,科学家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法兰西科学院成立之时,欧洲的佛罗伦萨西芒托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也先后成立。

路易十四大量开办各种学院,引入欧洲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使得当时的法国文化成为欧洲的典范。路易十四实施王权的集中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并行的政策,大力提倡的科技文化孕育了路易十六时代的大革命。其盖世之功,与康熙和彼得何其相似!

如果说两人有差别,那么,两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康熙本人对科学充满了兴趣,而路易十四则热衷于跳他的芭蕾。”路易十四有极好的音乐天赋,喜爱表演艺术。

究康熙热衷西学的原因,出来个人兴趣之外,还有更多的政治动机。在满族尚未在中原站稳脚跟之前,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个多么有能力有智慧的皇帝,满人也并非‘蛮夷’。”

路易十四虽对科技活动没有兴趣,但他期望科学家们为他建造漂亮的宫殿、美妙的喷泉以显示他的权威;康熙希望通过科学计算获得更准确的历法,更好地治理洪水和河道。二人都希望通过科学测绘,获得自己疆域的版图。

康熙一生勤俭,路易十四则奢靡无度;康熙以大禹为自己的治国偶像,以孔子为自己的道德楷模,路易十四则期望像亚历山大那样,成为统治欧洲的霸主。但在科学这样一个决定国家未来的领域内,似乎前者的努力远没有后者那样影响深远。

中国与法国,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也因为两位帝王的个人特质,平添了不少光彩。

3. 路易十四、彼得不一样,康熙力图维护封建秩序

就个人特质而言,路易十四虽没有康熙好学,但他下令全国推广科技文化,大力赞助法国科技文化的发展。路易十四采取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与康熙最大的不同。

康熙除了对科技文化有个人兴趣外,对整个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深恶痛绝。比如,戴梓发明的能连发28发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康熙弃之不用就是例证。他以文字狱、禁海令的方式大力打压中国的科技文化,扼杀了明末中国同西方科技文化频繁的交流。

康熙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1717年重新颁布“禁海令”,不折不扣的执行祖先的遗训,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然而封建制度在此犹如电光一闪,迅速走上了下坡路。   

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是从纵向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拉到横向,当彼得大帝、“太阳王”路易十四正挥舞着“改革开放”之鞭,硬把他们落后的国家赶上工业化的快车道的时候,康雍乾这三位从白山黑水走出来的靺鞨人的后裔还沉浸在“万王之王”的大梦里遛弯儿呢!近些年有人自夸说乾隆时期的GDP占世界总量的36%,听了让人觉得可笑!有人说,“用土豆、红薯、老苞米堆起来的GDP‘折成’工业马力,还不顶大英帝国的一个零头。”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与康熙帝力图维护封建秩序截然不同,路易十四在法国、彼得一世在俄国实行的改革,虽然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们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减少国内关卡,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一方面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增加财富的欲望,另一方面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因此,法俄两国与中国在其后的一百多年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出现了迥异的巨变:法俄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却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步入痛苦的近代化进程。何以如此呢?细究起来,一点也不令人觉得奇怪。

俄国与法国相比较,做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俄国正是从彼得大帝开始才真正雄起于世界的。彼得不仅仅是一个君主,更是一个改革家,是历史的缔造和变革者。今天看来,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更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正是彼得一世的先见之明使俄罗斯的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

所以,中、法与俄国相比,就历史的跨越式发展而言,虽然康熙和路易十四也有过杰出的政绩,但就其历史贡献来讲显然与彼得相比还略逊一筹。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领先了上千年,最后怎么落后的?封闭,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我们长期是个穷国,我们是个小农经济占汪洋大海的国家,老百姓的视野不可能很开阔。虽然出现了一个热衷于西学的康熙,其视野还是不够开阔。追根溯源,由于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康熙没能放眼看清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只是在原有封建经济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进一步使中国与世界隔离,走上了完全封闭封闭的道路,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国王室是中国人创立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