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云”和“心”属于同一个韵部吗?

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 PAGE 有信心不一定会赢,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会成功,没有行动一定会失败。 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 有信心不一定会赢,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会成功,没有行动一定会失败。 古代汉语练习册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代汉语教研室编    2012年4月 目 录 一、工具书............................(1) 二、文字..............................(4) 三、词汇..............................(9) 四、语法.............................(22) 五、古书注解.........................(37) 六、古书句读和今译...................(41) 七、修辞.............................(48) 八、音韵.............................(51) 九、诗词格律.........................(56) 附 参考答案.........................(65) 后记 ...............................(103) 一  工 具 书 [练习一] 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_________编著的《______________》,共分为________部首,收_________单字,重文_________个;主要用于查检字的本义。 4.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__》等。 5.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语言文字学属于四部之______________。 8.王引之的《______________》、刘淇的《______________》、杨树达的《______________》和今人裴学海的《________ ___》等都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臧庸等编的《 》;在此基础上,今人宗福邦等主编的一部汇辑从先秦至晚清的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的重要工具书是《  》。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训诂专书是刘熙的《   》。 11.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是汉代扬雄的《   》,全称是《   》。目前该书最新、最详的校释本是华学诚著《       》。 12.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称为“十三经”,它们分别是《    》、《    》、《    》、《    》、《    》、《    》、《    》、《    》、《    》、《    》、《    》、《    》、《    》。 13.唐代学者陆德明撰写的一部用于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著作是《  》,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十分推崇此书。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汇校本,即黄焯《  ___》。 14.唐代两位僧人编撰的解释佛教词语的音义书分别是《____________》和《    》。辽代又有希麟编撰的《       》。 15.蒋礼鸿所著考释敦煌文献的疑难字词的工具书是《      》,是研究敦煌学的必备工具书。 16.今人所编写的查检汉语字词的大型工具书分别是《    》和《     》。 [练习二] 一、略述许慎《说文解字》一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得失。 二、举例说明《康熙字典》的

}

  写诗时,韵律和意境哪个更重要?有哪些不押韵的古诗名篇?

  首先,这不是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把韵律(平仄关系)拿来和意境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题主接着问有哪些不押韵的古诗名篇,很显然就是将押韵和意境对立起来提问。

  诗是什么?从内容上来说诗是感情的载体,从形式上来说诗是带有节奏感和韵律(高低起伏)的韵文。

  一首文字作品,是不是诗,我们不是从内容和意境上来判断的。并不是你的内容写得很美,就自以为是在写诗。因为所有的文字作品都可以写得很美。

  判断是不是诗只有从形式上下手。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语音起伏有致(不一定要合平仄)、具备了节奏感(适合朗读、吟诵)、押韵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称之为诗。

  押韵是一首诗最根本的条件。即使是很多朋友认为全无规则的现代诗,明里暗里无不遵从这三大诗的要素。否则的话就是散文、段子、金句、俳句,什么都好,唯独不是诗了。

  请不要拿泰戈尔的简单小句子来反驳。语系不同的文化作品在格式上没有可比性,但是你如果有机会去读英文原版,会发现即使是外文诗也是押韵的。

  押韵是必须的,但是有很多种情况

  比如我们写遵守格律的近体诗,那么一般就要押平声韵,而且押韵很严格,不允许押邻韵,不允许转韵(律诗、排律),即使是超长的排律,也必须使用同一个韵部的平声字。否则就出律。

  如果我们创作不遵守格律的古体诗,押韵规则就相对宽松,但并不是没有。我们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但是在同一个押韵段中绝对不允许平仄通押。比如第一句尾字是“朋”,那么第二句尾字是“蹦”,虽然在今天这两个字韵母是一样的,但是声调平仄不同,这就不属于押韵。

  但是古体诗是允许转韵的,也就是说可能前四句是平声韵,后四句是仄声韵。这是可以的,转韵本身就是换韵脚字,与换得字平仄没有关系。

  而作为专业反叛格律的现代诗,长短句,字数,句数都不受限制,那么是否还押韵呢?其实还是押韵的,只不过更加宽松。也许平仄通押也没有问题,随时转韵也没有问题。

  而且古诗中的押韵最多分为隔句韵(单句不押,双句押韵)和排韵(句句押韵),现代诗则可能出现跳押(三四句才出现韵脚)、串押(二四句同韵,三五句又是另外一个韵),形式更加灵活,但是我们顺着他的节奏感是可以找到整首诗的韵脚字的。

  即便是现代诗,也是要符合诗的三大基本特征,才能称之为诗。

  实验作品没有讨论必要

  至于北岛的《生活》:“网。”这种一字诗,那是因为北岛是著名诗人。我今天在这里写个《天空》:“蓝。”看有没有人会认为是诗?只怕会被打哦。

  这种作品,类似于行为艺术,不是正常的文艺创作,不能以普遍规则去要求它。那当然是不需要押韵了,从何押起呢?

  换句话说,我根本不认为这是诗。至于别人认为是诗,那是别人的事情。

  中国公认最早的诗就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是两言诗: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即使在类似于原始人的口头清唱(诗本身就是歌词发源)中,“竹”、“肉”在口头上也是押韵的。

  为什么呢?因为不押韵,就是普通说话,我们就不认为他是诗了,自然就不会记录成为第一首诗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说“无韵不成诗”。

  那么就会有很过朋友举出很多不押韵的古诗例子来,其实这完全是古代发音和今天发音的区别。同时有很多诗在创作的时候是使用方言的,也和我们今天流通的普通话截然不同,这样才造成了我们在读到很多古人作品的时候,认为不押韵。

  几首总是被认为不押韵的古诗详解

  下面就选几首被很多人认为不押韵的古诗解释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就是古今发音不同的一个典型。其实在平水韵中,“者”和“下”同属“二十一马”部,者读“zhǎ”,也就是上声。下读“xià”,是去声。上声和去声同属仄音。所以这首诗不但押韵,而且还是同部仄声韵,连邻韵都算不上。

  我们再来读,用“zhǎ”来发“者”的音,是不是就顺口多了?

  再看大家反映比较多的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个同样是因为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在平水韵中,“原”、“昏”二字同属“十三元”部。这说明在当时的发音中,“原”和“昏”是差不多的,因为元朝兵马南下,古代官话大幅向南方撤退,导致了今天在北方语言基础上的普通话中这两个字的发音完全不同了。所以,这首诗在李商隐的时代肯定是押韵的。

  但是也有在《平水韵》中不同部的,比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的两个韵脚字“事”、“未”即使在平水韵中也不是一个韵部。“事”属于平水韵“四寘”部,而“未”属于平水韵“五未”部。

  那么是不是就不押韵了呢?不对。

  这就不是时间的断裂了,而是空间的差别。《平水韵》的成书是南宋,虽然和唐韵一脉相承,但是几百年语音是有些微变化的,从《唐韵》的193部合并成《平水韵》的106部,韵部区别应该说是越来越宽松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杂诗》的韵脚字“事”、“未”依然不押韵,这只说明一点,方言发音区别。王维使用了即使《唐韵》也不记录在案的方言发音。而在这种语音中,“事”、“未”是同一个仄声韵。

  我们来看这两个韵部的其他常用字的大致发音。

  “醉”、“泪”、“睡”、“坠”等等这些在现代汉语中与“未”字韵母相同的字在平水韵中与“事”同在“四寘”部。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搜集整理增补《切韵》成《唐韵》的过程中,整理者孙缅的口中这些字的发音是有区别的,而在王维的口音中,这些字的韵母是一致的。

  当然,也许孙缅区分这两个韵部只是源于声母的不同,但是后人在修改韵书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两个韵部进行合并,造成这两个韵部的字按照韵书来看一直不押韵。而“事”字的发音也在后世中越走越远,直到如今的普通话中与“未”字完全不同了。

  但是在当时,这首诗必然是押韵的。

  和王维这首诗出现同样问题的还有清朝大才子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按时间线来说,清朝虽然有北方民间韵谱“十三道辙”,更符合元后汉字发音的押韵,但是文人依旧遵守南宋末修订的《平水韵》写诗。而“樾”字属于平水韵“六月”部,“立”字属于“十四缉”部,这又不是王维那个韵书整理善不完善的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押韵的现象呢?

  我们借助方言发音工具对照“樾”和“立”两个字,按照袁枚的家乡(浙江钱塘)的方言——吴语的苏州话发音,“樾”字读“yuih23”,“立”字读“lih23”,这是押韵的。所以袁枚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使用了方言。

  我们可以为古诗押韵找出一百个原因,只要舍得去找。

  因为诗的创作基本条件就是押韵,否则就不是诗。

  当然了,今天的“诗人”一定要说他写的不押韵的东西叫作“诗”,咱们也没必要去争论。

  毕竟和谐社会,犯不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article>
<section>
&lt;p&gt;格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因其严整之格式规律而得名。唐人称“近体诗”、“今体诗”是与其前之古诗区别,时人多称“律诗”,似欠严谨,有称“旧体诗”,也觉不妥,还是称格律诗吧。&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格律诗之主要特点或者主要注意处有以下几点:&lt;/p&gt;&lt;p&gt;一、押韵&lt;/p&gt;&lt;p&gt;韵母声调相同的字相和应,谓之押韵。韵押在句之最后一字,故称韵脚。&lt;/p&gt;&lt;p&gt;汉字之发音由声母和韵母拼读而成,先人依字音之韵母不同予以分类,组成了不同的韵部。若要押韵准确,必先对此熟悉,这就要有韵书辅佐。&lt;/p&gt;&lt;p&gt;古代韵书复杂,查检匪易,至南宋平水刘渊归纳整理为一〇七个韵部,世称“平水韵”,以清汤文璐编《诗韵合璧》最佳(并为一〇六个韵部),沿用至今,仍为诗案之必备。五四运动以后,音韵学家为谋求语音统一,编辑出版有《中华新韵》,后经中华书局重新编印为《诗韵新编》,归纳现代汉语为十八个韵部,附有《佩文诗韵》(平水韵)可作参考,乃时下最简易实用之韵书。&lt;/p&gt;&lt;p&gt;格律诗之押韵须注意:一韵到底,不能出韵,不可中途换韵。韵押在偶句上,起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韵,不押仄韵。不可重韵,尽量避免重音。韵母相近而又相邻的韵部可以通押,即可在同一首诗中通用。&lt;/p&gt;&lt;p&gt;通押主要用于古诗韵,新诗韵已将相邻韵部合并,不存在此问题。平水韵的平声有三十个韵部,且有上平、下平之分,有些可通押(邻韵),如一东、二冬;四支、五微;六鱼、七虞等。有些音韵,如十三元中,一部分只能与十一真、十二文通押,另部分则与十四寒、十五删通押。而下平声的十二侵,只能独用,虽与真、文同韵,却不能通押。现有主张以《词林正韵》为通押依据,分部便于把握,可作参考。古韵虽较复杂,但应习惯,否则对传统诗词的吟诵和欣赏会有很大的影响。&lt;/p&gt;&lt;p&gt;古诗韵之仄声仅上声、去声便有五十九个韵部,通押很复杂,仄韵在格律诗中又极少用,故略而不述。&lt;/p&gt;&lt;p&gt;二、平仄&lt;/p&gt;&lt;p&gt;所谓平仄,指汉语之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句式讲究平仄,乃格律诗之基本特点。&lt;/p&gt;&lt;p&gt;古代汉语分平声(包括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皆为仄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二声为平声,后二声为仄声。随着历史的变迁,语音有很大变化,现代北方语系中已很少入声,但原入声字在格律诗中习惯读法依旧,仍全作仄声使用,需要特别注意。新诗韵把入声归入八个韵部,即“麻、波、歌、皆、支、齐、姑、鱼”(其中“支、齐”二部为同一韵母),之外的韵部不会出现入声字,因此碰到这八个韵部的字小心就是。&lt;/p&gt;&lt;p&gt;平仄的应用与变化在下边相关段落分别具体说明。&lt;/p&gt;&lt;p&gt;三、对仗&lt;/p&gt;&lt;p&gt;对仗即每联的上下两句平仄相对。律诗的四句习惯称作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但首、尾两联不要求真正意义的对联,而颔、颈两联则必须平仄、词性、语法都要相对,不可含糊。首、尾两联也可作成对联。绝句只要求对仗,对联与否随意。&lt;/p&gt;&lt;p&gt;对联要力求变化,避免雷同。如颔联写景,颈联则可抒情,颔联叙事,颈联则可言理,当无堆砌之嫌,而得丰富生动。&lt;/p&gt;&lt;p&gt;四、对与粘&lt;/p&gt;&lt;p&gt;诗中每联的上句叫做起句,也称出句,下句叫做收句,也称对句。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对谓之“对”,对句与下一联之出句的平仄相应谓之“粘”,这是规矩,违背了便是“失对”或者“失粘”。因之,句式之推演应由出句开始,否则对粘就会乱套。还需注意,对句之平仄要相对,粘句之平仄则不尽相粘,这是句式变化的需要,如五言之第三、五字,七言之第五、七字是不粘而相对的(起句入韵式首句中,五言之第五字、七言之第七字除外),这也是规矩。&lt;/p&gt;
&lt;p&gt;五、句式&lt;/p&gt;&lt;p&gt;格律诗之句式初看极复杂,熟练掌握、知其规律后则很简单。其实,句式就有四种,且记住一种,按押韵及对粘之规矩,其它便可推而出之。&lt;/p&gt;&lt;p&gt;以七言律诗平起不入韵式为例:&lt;/p&gt;&lt;p&gt;首联(A)——||——|,||——||—。&lt;/p&gt;&lt;p&gt;颔联(B)||———||,——|||——。&lt;/p&gt;&lt;p&gt;颈联(C)——||——|,||——||—。&lt;/p&gt;&lt;p&gt;尾联(D)||———||,——|||——。&lt;/p&gt;&lt;p&gt;(每联末字的平声即韵脚,以下同,不另作标识。)&lt;/p&gt;&lt;p&gt;其他句式推法:&lt;/p&gt;&lt;p&gt;七言律诗平起入韵式:只须把起句改为——|||——,其余各句不动即可。&lt;/p&gt;&lt;p&gt;七言律诗仄起不入韵式:B句起,之后依次不变,D句后轮回跟出A句即可。&lt;/p&gt;&lt;p&gt;七言律诗仄起入韵式:把B句之出句改为||——||—作起句,之后依次不变,D句后轮回跟出A句即可。&lt;/p&gt;&lt;p&gt;把每句之前两字去掉,便是五言律诗。&lt;/p&gt;&lt;p&gt;绝句也称截句,将律诗之四联任意依次截取两联,即为绝句,AB组合,BC组合,CD组合,DA组合均可。这里必须指出,绝句只能用律诗之四联依次截取,而不可用自身之两联轮回变化句式。&lt;/p&gt;&lt;p&gt;六、拗救&lt;/p&gt;&lt;p&gt;说到格律诗人们爱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句中的第一、三、五字可以不计平仄,二、四、六字平仄不能含糊。其实有些句中的第一、三、五字也不能随意平仄,否则,除了会出现前边讲的“失对”、“失粘”之外,还可能出现“孤平”、“三平调”、“三仄尾”等格律诗之大忌。&lt;/p&gt;&lt;p&gt;“孤平”指一句中除韵脚外,只剩下单独一个平声字。“三平调”指一句的最后三字全为平声,“三仄尾”指一句的最后三字全为仄声。三平调、三仄尾均须避讳。出现了孤平叫做“拗句”,可以救之,称为“拗救”。&lt;/p&gt;&lt;p&gt;拗救有本句救、对句救、兼句救三种。&lt;/p&gt;&lt;p&gt;本句救一般为第一字拗,第三字救;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如:竹溪尘外流(|――|―),原句式应为――||―,“竹”(入声)拗,若不以“尘”救,“溪”便成孤平。几缕夕阳帘影斜(|||――|―),原句式为||――||―,“夕”(入声)拗,以“帘”救之,否则“阳”便是孤平。&lt;/p&gt;&lt;p&gt;对句救指对句上下相应处之拗救。如:渺渺白衣恋,依依文墨情(|||―|,―――|―)。原句式为||――|,――||―。“白”(也为入声)拗,则以对句相应之“文”救。&lt;/p&gt;&lt;p&gt;兼句救即一字兼具既救本句又救上句之作用。如:篆隶逼秦汉,楷行超宋唐(|||―|,|――|―)。原句式为||――|,――||―。上句“逼”(也为入声)拗,下句“楷”拗,“超”既救本句,也救上句,可谓一举两得。&lt;/p&gt;&lt;p&gt;一些特殊句式,有拗可以不救。一般见于绝句之第三句、律诗之第七句。如:沧江好烟月(――|―|),原句式为―――||,“好烟”可以不救;羌笛何须怨杨柳(||――|―|),原句式为||―――||,“怨杨”亦可不救。初学最好不用。&lt;/p&gt;&lt;p&gt;还须强调的是,拗救只能对句救出句,不能出句救对句。&lt;/p&gt;&lt;p&gt;以上是格律诗最基本的知识,大概不能再简略了。学诗关键是多练,多体会,熟悉以后会发现一些问题的内在关系,譬如对粘与句式,其实,各种句式都是按着对与粘的规矩演变的,掌握了对粘规律,句式自可推出,不会错的。当然,要把诗写出品味就不这么简单了。&lt;/p&gt;&lt;p&gt;附:常用句式诗例&lt;/p&gt;&lt;p&gt;五绝&lt;/p&gt;&lt;p&gt;平起入韵式&lt;/p&gt;&lt;p&gt;冰清不染埃,静寂伴书台。只为人怜故,瓶中细细开。(《题瓶梅》)&lt;/p&gt;&lt;p&gt;――||―,|||――。||――|,――||―。&lt;/p&gt;&lt;p&gt;平起不入韵式&lt;/p&gt;&lt;p&gt;轻铺三尺绢,点染一牵牛。恰遇蜻蜓覗,初开半掩羞。(《题牵牛图》)&lt;/p&gt;&lt;p&gt;―――||,|||――。||――|,――||―。&lt;/p&gt;&lt;p&gt;仄起入韵式&lt;/p&gt;&lt;p&gt;雾散远山明,波平一叶轻。闲鸥栖蓼渚,不识世间情。(《题轻舟图》)&lt;/p&gt;&lt;p&gt;|||――,――||―。―――||,|||――。&lt;/p&gt;&lt;p&gt;仄起不入韵式&lt;/p&gt;&lt;p&gt;月静天心远,云开地气舒。和平神自古,意到便成书。(《无题》)&lt;/p&gt;&lt;p&gt;||――|,――||―。―――||,|||――。&lt;/p&gt;&lt;p&gt;七绝&lt;/p&gt;&lt;p&gt;平起入韵式&lt;/p&gt;&lt;p&gt;残碑断碣任求之,借得兰亭入砚池。一洗千年尊帖病,雄浑拙朴写新词。(《碑体行书赞》)&lt;/p&gt;&lt;p&gt;――|||――,||――||―。||―――||,――|||――。&lt;/p&gt;&lt;p&gt;平起不入韵式&lt;/p&gt;&lt;p&gt;窗前滛雨纤纤落,纸上轻云漫漫抟。写到会心如意处,壁游也觉太虚宽。(《题山水》)&lt;/p&gt;&lt;p&gt;――(―)|――|,||――||―。||(|)――||,(|)—|||——。&lt;/p&gt;&lt;p&gt;仄起入韵式&lt;/p&gt;&lt;p&gt;醉我书房古砚情,新茶细品素琴横。荣华利禄随来去,事到无求意自平。(《古砚情》)&lt;/p&gt;&lt;p&gt;||――||―,――|||――。――||――|,||――||―。&lt;/p&gt;&lt;p&gt;仄起不入韵式&lt;/p&gt;&lt;p&gt;乐道无时知进退,安居净念守方圆。春茶醴酒花间语,莫笑虚空半坐禅。(《守方圆》)&lt;/p&gt;&lt;p&gt;||―――||,――|||――。――||――|,||――||―。&lt;/p&gt;&lt;p&gt;五律&lt;/p&gt;&lt;p&gt;平起入韵式&lt;/p&gt;&lt;p&gt;新茶贵雨前,采得五云巅。玉盏花翻水,时瓶叶煮泉。&lt;/p&gt;&lt;p&gt;――||―,|||――。||――|,――||―。&lt;/p&gt;&lt;p&gt;传杯强我右,落子酌谁先。忽忆随园话,敲诗和紫烟。(《新茶》)&lt;/p&gt;&lt;p&gt;―――||,|||――。||――|,――||―。&lt;/p&gt;&lt;p&gt;平起不入韵式&lt;/p&gt;&lt;p&gt;深山藏古寺,侪辈喜同游。暮岱云中隐,竹溪尘外流。&lt;/p&gt;&lt;p&gt;―――||,(―)||――,||――|,(|)―(―)|―。&lt;/p&gt;&lt;p&gt;钟声何穆静,塔影也清幽。惆怅留书去,中天月似钩。(《风穴寺纪游》)&lt;/p&gt;&lt;p&gt;―――||,|||――,(―)|――|,――||―。&lt;/p&gt;&lt;p&gt;仄起入韵式&lt;/p&gt;&lt;p&gt;妙契识天台,灵山似梦来。佛珠三世现,觉树百年开。&lt;/p&gt;&lt;p&gt;|||――,――||―。(|)――||,|||――。&lt;/p&gt;&lt;p&gt;七塔穿云立,五峰环涧回。幽幽清净地,合什拜隋梅。(《谒国清寺》)&lt;/p&gt;&lt;p&gt;||――|,(|)―(―)|―。―――||,|||――。&lt;/p&gt;&lt;p&gt;仄起不入韵式&lt;/p&gt;&lt;p&gt;沦落天涯女,情文意独幽。浣笺遗妙韵,古井自风流。&lt;/p&gt;&lt;p&gt;(―)|――|,――||―。(|)――||,|||――。&lt;/p&gt;&lt;p&gt;香冢萦尘梦,新篁隐旧酬。剑南多轶事,谁忆望江楼。(《望江楼怀古》)&lt;/p&gt;&lt;p&gt;(―)|――|,――||―。(|)――||,(―)||――。&lt;/p&gt;&lt;p&gt;七律&lt;/p&gt;&lt;p&gt;平起入韵式&lt;/p&gt;&lt;p&gt;清幽苑圃傍邙山,万木霜天叶未残。小浦潺湲穿蕙畹,轻岚半下过蒿蘩。&lt;/p&gt;&lt;p&gt;――|||――,||――||―。||―――||,――|||――。&lt;/p&gt;&lt;p&gt;人稀犬噤疑仙境,路转峰回若古原。倘使柴桑元亮在,当应再写武陵源。(《新桃花源》)&lt;/p&gt;&lt;p&gt;――||――|,||――||―。||―――||,――|||――。&lt;/p&gt;&lt;p&gt;平起不入韵式&lt;/p&gt;&lt;p&gt;高朋入座春风至,几缕夕阳帘影斜。竹馆初煎云涧水,清斋细品紫茸芽。&lt;/p&gt;&lt;p&gt;――||――|,||(|)―(―)|―。||―――||,――|||――。&lt;/p&gt;&lt;p&gt;茶能醉我何须酒,墨亦香人足胜花。丝管声声吟画壁,轻烟袅袅戏诗家。(《水云涧品茶》)&lt;/p&gt;&lt;p&gt;――||――|,||――||―。(―)|―――||,――|||――。&lt;/p&gt;&lt;p&gt;仄起入韵式&lt;/p&gt;&lt;p&gt;小小棋盘六合陈,优游变化动寰尘。棋形妙处生棋理,布势玄时自布新。&lt;/p&gt;&lt;p&gt;||――||―,――|||――。――||――|,||――||―。&lt;/p&gt;&lt;p&gt;把子轻敲幽意远,和盘细算性情真。机心已息何斯事,一笑输赢世外人。(《输赢一笑》)&lt;/p&gt;&lt;p&gt;||―――||,――|||――。――||――|,||――||―。&lt;/p&gt;&lt;p&gt;仄起不入韵式&lt;/p&gt;&lt;p&gt;一缕寒泉攀石下,浮埃落处起轻烟。峰峦幻出少林道,雾霭虚扶金叶莲。&lt;/p&gt;&lt;p&gt;||―――||,――|||――。――||(|)―|,||――(―)|―。&lt;/p&gt;&lt;p&gt;太室孤灯摇佛祖,嵩门素月影枯禅。炼丹台址今安在,不念红尘可惨然?(《忆少林》)&lt;/p&gt;&lt;p&gt;||―――||,――|||――。(|)―(―)|――|,||――||―。&lt;/p&gt;
&lt;p&gt;此文是作者写诗经验之总结,简明扼要,为学诗入门之捷径。(文章作于二〇〇四年元月,此次编发作者有小改。)&lt;/p&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天的古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