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时期苏州知府是谁?

李端修,桑悦纂清宣统元年(1909)缪朝荃汇刊《太仓旧志五种》本,抄本。悦,字民怿,号思玄居士,邑人,成化元年(1465)举人,曾任柳州府通判,著有《思玄集》、《桑子庸言》、《周礼义释》等。弘治10年(1497),巡抚朱瑄奏准,割昆山、常熟、嘉定3县部分地区立太仓州,辖崇明县。李端为首任知州。弘治13年,李端聘里人桑悦主纂州志。本志目次:卷1沿革、分野、里至、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市镇;卷2城池、坊巷、乡都、桥梁、牌坊、官廨、衙院、仓场、铺舍、坛壝、军卫;卷3学校、户口、田亩、税粮、课程、赋役;卷4寺观、祠庙、宅墓、古迹;卷5科贡;卷6名宦、仕宦、儒林;卷7隐逸、艺文、孝友、义行;卷8列女、杂传、艺术;卷9封赠、游寓、释道、杂志、考证;卷10诗、文。每卷之前,各系前言一节,述其源委,有提纲挈领意。旧例方志生者不立传,本志则“凡人年过古稀,晚节可保者,间或书其一二”。

周士佐修,张寅纂明嘉靖27年(1548)刻本,明崇祯2年(1645)刘彦心重刻本,清抄本。士佐,字仰峰,明浙江余姚人,进士,嘉靖27年来任太仓知州。寅,州人,进士,累官右春坊右司直兼翰林院国史检讨。嘉靖6年,张寅谢政乡居,当时的太仓知州万某聘张寅纂修州志,寻因万某改任作罢。周士佐莅任后,又请张寅重辑州志,张寅遂与邑人陈之箕,陈之裘等人,汇集昆山、嘉定、常熟3县宣德、成化间诸旧志,并搜阅典籍,金石之文,访之故老,参之群议,历1月而成书。凡平列27目:卷1建置沿革、疆域(形胜、星野附)、山水(冈、墩、堤附);卷2风俗(节序、方言、占候附)、城池(关隘附)、坊巷、桥梁;卷3兵防(平海事迹附);卷4公署、学校(社学附)、祀典;卷5乡都、户田(均徭、课程附)、物产;卷6职官、选举(荐举、恩荫、武举、例贡附)、名宦;卷7~8人物(宦绩、文学、隐逸、孝友)、列女、艺术、杂传、恩典;卷9古迹、冢墓;卷10寺观(淫祠附)、杂志、遗文。前有王积、王忬、周风歧等《序》、张寅《后序》、《跋志后》及旧志序、图考。图含州和昆山、常熟、嘉定3属县共6幅。卷5《户田》记事至嘉靖19年。明永乐年间,倭寇屡为东南之患,且朝廷通商西洋,太仓均为咽喉之地,故专设《兵防》,并以十分之一的篇幅,详记有关事物。元至正12年(1352),昆山州在太仓城内立水军都万户府,统令定海、靖海、宁海三千户所,此为重要军事机构,《元史》竟付阙如,而此书记述颇详,足补正史之不足。书中常于正文之后附以档案、文书等,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如卷5《户田》所附万敏《太仓州清理田粮书册序》,其中说,“太仓,苏属邑,土赋视他名郡为雄,上供半取足焉。然斗则不同,猾胥祁(大)奸,操盈缩以与豪右为市。积渐所乘,赋法大坏。”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各门之前多设无题小序,行文之中又往往插入编者议论,其中多出自张寅手笔,也有陈之箕所撰。如张寅的卷1《太仓州志议》、卷2《海潮论》、《海塘论》、陈之箕的卷5《乡都》“箕按”等。人物立目,旧志常常径直分类,此则一一加以简要说明,所谓“仕有功业述宦迹,业多著述述文学,德潜弗耀述隐逸,行能振俗述孝友”之类(人物无题序)。张寅崇尚正统,视佛教等为异端,故题祠庙庵院为“淫祠”。

钱肃乐修,张采纂明崇祯15年(1642)刻本;清康熙17年(1678)补刻本;抄本。肃乐,字虞孙,鄞县人,进士,明崇祯10年来任太仓州知州,15年升刑部员外郎。采,字受先,州人,崇祯进士,曾任临川知县,在任摧强扶弱,有政声,南明福王时官礼部员外郎,有《知畏堂集》。早在崇祯6年,当时的太仓知州刘士斗聘张采纂修州志,志稿未成而刘士斗罢去,张采又身患重病,修志遂告中断。崇祯14年,钱肃乐再聘张采修志,张采于是重理旧录,立例成编,稿成后又由钱肃乐续之《赋役》篇并捐俸助梓。崇祯6年初纂时,邑人吴仲起曾参与编辑,多所贡献。至清康熙17年(1678),朝廷诏修通志,此时是书刻版已朽腐不全,文字又多漫漶不可辨认,在任知州朱世华又行将离任,不及纂修新志,故命刻工补其脱落,重新印行。书中所记,上限往往追溯事物的起始发端,下限断于崇祯15年9月。编者采用纲目体结构方式,凡立15志,志各1卷。依次为:封域志(附图):沿革、星晷、里至、形胜、山、冈、墩;营建志:城池、公署、坊巷(牌坊附)、铺舍、铺、坛壝、市镇、桥梁(闸、关附),官师志:官制、胥徒、职名,学校志:学宫、祭器、学田、师儒、胥徒、题名;风土志:流习、节序、占候、方言、物产;选举志:前代科目、贡生、举人、进士、荐辟、恩典、恩荫、武举;水利志:水道、开浚、治水议(开河法附);赋役志:户口、田赋、税粮、乡都;海运志:原始、元岁运数、元脚价、海道、漕司、漕迹;兵防志:太仓道、镇海卫、刘河堡、兵备道;海事志:吴、三国、晋、唐、宋、元、国朝;名宦志、台司传、州正传、悴贰传、学官传;人物志:列传、孝友、节义、隐逸、耆行、文学、武功、列女、艺术、释道、杂传、艺文志、书籍、诗征、文征;琐缀志:名迹、园林、冢墓、寺观、灾祥、逸事、稗说。卷前有朱世华康熙17年《序》和张采《太仓州志纪事》,目录后有祝允明,张溥等11篇旧《序》。太仓濒临东海,且与海运至关密切,是志因专设《海事志》、《海运志》。《海事志》记禁海盗、御倭寇之事甚详。《海运志》元岁运数逐年记载历年漕粮海运情况,海道则注重记述自上海至北直隶大沽口杨村码头间航线的变化。当时太仓佃户偏喜种棉,而米价腾贵,地主强责佃户种稻,又惜工本不愿开河,使佃户戽水灌田,而河道尽塞,无水可戽,编者遂于书中反复强调。如卷1《封域志》附图共9幅,其中水图就有7幅之多。在编纂态度上,此书也颇为严谨。如篇内引用古代资料,往往附以按语,以阐幽发微,辨证真伪,其中凡较为重要者,一概署名,以示文责自负。

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六十五卷

鳌图、汪廷昉修,王昶等纂清嘉庆7年(1802)刻本。鳌图、汪廷,《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鳌图,字伯鳞,汉军镶红旗人,乾隆35年(1770)举人,曾任太仓知州,历徐州知府等。廷昉,字晓山,清休宁人,乾隆42年拔贡,曾署理太仓知州,历苏州府海防同知、户部湖广司员外郎等。昶,字德甫,清青浦人,乾隆19年进士,累官至刑部右侍郎。乾隆60年,太仓去崇祯《张志》已150余年,知州鳌图聘程维岳等开局修志。维岳,字申伯,清嘉善人,乾隆45年进士,累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不久,维岳辞去。嘉庆元年4月,王昶来主娄东书院,鳌图又延聘王昶主持志事。嘉庆3年,汪廷昉来任知州,适志稿草成,汪氏又拾遗补阙,付之梓工,最终于嘉庆8年仲夏成书。卷前有序文,总目、纂修姓氏、考证凡例。卷1恩旨(前代蠲赈附);卷2图;卷3封域:沿革、星野、形胜、四至八到(山冈墩附);卷4~5营建(上、下)、城池、坛庙、公署、坊巷、里铺、桥梁(关津附)、恤养;卷6职官:官制、职名;卷7~9职官表(上、中、下)、州属官师表、镇嘉官师表、宝崇官师表、卷10~12名宦(上、中、下)、台司、提镇、州属官师、镇嘉官师、宝崇官师;卷13~14学校(上、下)、庙学、祭器、学田、书籍、乡饮、书院;卷15选举:制科、科贡、制科表、科贡表、武科、武科表、未立州卫前科目、未隶州属未专隶州属前科目;卷16~17风土(上、下):风俗、节序、占候、方言、物产;卷18~20水利(上、中、下):水道(洋面海潮附)、开浚(海塘闸座附)、治水议、开河规制(筑岸附);卷21~22赋役(上、下):户口、人丁、徭役、乡都、田赋(屯田附)、课税、盐法、积贮;卷23~24兵防(上、下):营制、前代军制、城堡、营汛、纪兵、海防议、海岛险要;卷25漕政:卫制、卫职、海运考;卷26~50人物:列传、忠节、治行、孝义、文学、武功、隐逸、艺术、列女、名媛、释道、流寓;卷51古迹;城仓公廨、第宅、园林、祠墓、名迹、寺观;卷52~57艺文;卷58~62杂缀:祥异、纪事、纪闻、稗说;卷63~64旧序;卷65补遗:封域补遗、营建补遗、职官补遗、名宦补遗、学校补遗、选举补遗、赋役补遗、人物补遗、古迹补遗、艺文补遗、杂缀补遗、选举续补。末有嘉庆7年汪廷昉《补遗后跋》。太仓州域近海,且系三江下游,水利关系特巨,故《水利》1门3卷初稿纂成后,特约康基田审订。康氏曾2任太仓知州,总督江南河道多年,于水道兴废精熟,经他增删正讹,《水利》更为科学。艺文旧志多采录诗文入志,此则仿正史经籍、艺文志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经籍考》、钱曾《读书敏求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例,只收书目,不录诗文。所收书目,往往附有提要。又以古书多已亡伏,旧志以经、史、子、集为类,仅从书名推测,入此入彼颇多乖谬,故只以书从人,以人从代,不复分类。记述人物,重实事,少泛论,入《治行》者则纪其所兴何利,所除何弊,平反者何案,入《忠节》者则纪其参劾何人,条奏何事,得罪何因,入《文学》者则纪其穷何经,通何史,诗文宗法何人,著作现有何集,各集有若干卷帙,等等。此志曾经孙星衍复校,资料考订颇精。如《艺文》明龚诩《野古集》,旧志在张洪书目之下,书中考证龚诩为建文帝旧臣,而张洪仕履在永乐,宣德间,前后倒置,故移于张洪之前,至为的当。书前《考证凡例》出自王昶之手,其中有关志书体例的见解不乏中肯之论。

光绪太仓直隶州志四十卷

吴承潞修,叶裕仁等纂清光绪4年(1878)稿本,清光绪间抄本,抄本。已残,稿本今存卷1~23,35~40。《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作“佚名纂”,误。承潞,曾任太仓知州。裕仁,邑人。嘉庆初元,太仓知州鳌图聘王昶纂修《直隶太仓州志》,至光绪改元,已历70余年,中更太平天国革命,世事纷繁,书籍散亡,吴承潞遂于光绪2年设立志局,延聘名流,据《鳌志》为张本,覈之前志,并搜罗里志之可采摘者,重纂新志。据《民国镇洋县志·艺文》,参与其事的尚有顾师轼、王祖畲、汪承庆、徐应台、沈嘉树、凌锡祺、缪朝荃、王程,当时又无总纂,分纂之别,以叶裕仁年望较崇,遂以之为首。后因嘉定、宝山、崇明3县志稿未集,故只就太仓州、镇洋县资料编纂,历两年余于光绪4年成稿。未刻。卷1图(全境图、州境图、镇洋县境图、嘉定县境图、宝山县境图、崇明县境图、太仓城图)、凡例、目录;卷2封域:沿革、星野、形胜、里至、山冈(墩附);卷3祥异;卷4~5营建(上、下)、城池、坛庙、公署、仓储、驿馆、堂局、坊巷、里铺、市镇、桥梁;卷6风土、风俗、节候、方言、物产;卷7~9职官(上、中、下)、官制、太仓州未设各官、太仓州文职务官、太仓州武职各官、太仓州文职表、太仓州武职表、镇洋县文职表;卷10名宦:台司、郡守、知州、知县、悴贰、教职、武职;卷11~12学校(上、下);卷13~15选举(上、中、下);卷16~18水利(上、中、下):水道(海潮附)、开浚(海塘、闸坐附)、治水议、开河规则(筑岸附);卷19~20赋役(上、下):蠲赈、户口、人丁、徭役、乡都、储积、田赋、减科、解文、屯田、课税、学租、盐法、积储;卷21~23兵防(上、中、下):营制、纪兵、防海议(海运考附);卷24~34人物:列传、忠节、孝友、儒林、文苑、宦绩、耆硕、义行、隐逸、艺苑,技术、流寓、释道、杂传、列女、名媛;卷35艺文:经、史、子、集;卷36古迹;卷37卫制;卷38~39杂记(上、下);卷40旧序。卷7《太仓州未设各官》实为太仓未设州以前各官,卷19《赋役》上《储积》有目无文。记事《职官志》下迄于光绪2年,最晚者《学校》下止于光绪4年。《嘉庆志》首列《恩旨》一卷,而内容或统论苏州,松江数郡,或关系江苏全省及江、浙两省,此则仅录与太仓关系密切之蠲赈诸条,列入《赋役》门中。太仓滨海,早潮夕汐,尤易淤垫,水利为全州要政,书中遂专立《水利》一门,且洋洋3卷,详记有关内容。所收历代治理太仓水利主张、办法,诸如禁栽芦苇,样河估费,坦坡定率、坡度测量法及其所绘示意图等,为历代治水经验总汇,于古代水利史的研究颇有裨益。旧志编纂多以夸饰风土为事,叶氏等人却能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其《风俗》所记差票、扛孀、嗜赌等恶俗,入木三分,颇属难能。各门之前均设有无题序,行文之中间附按语。《风俗》记地保、衙役差票之害以后,编者谓;“谨案:小民之膏血几何?多一人则多一人之害!”评论切中时弊。但据《凡例》,《忠节》列有死于太平天国之战者姓名凡数千人,未免于义为滥。《风俗》斥花鼓戏等群众文艺为淫俗,观点亦过于陈旧。

钱宝琛撰光绪6年(1880)刻《钱颐寿中丞全集续编》本。此为太仓州的《人物志》。宝琛(1785—1859),字楚玉,又字伯瑜,晚号颐寿老人,人称茧园先生。江苏太仓人。嘉庆24年(1819)进士,历任贵州学政、河南归德知府、云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湖南、江西巡抚等官。著有《存素堂诗稿》、《存素堂文稿》、《补遗》、《奏疏》等。此《志稿》据其孙溯耆《识》语称:“吾乡鳌《志》(指《嘉庆太仓州志》)以后,失修已历五十年。咸丰二年(1852),先大父创议重修,偕季耘菘、赵耳山、叶涵溪、毕雄伯诸先生开局分纂。旋以军兴,未及卒业,仅成“人物传”数十卷。先敏肃公暨叔父通守公屡欲付梓,以公冗未果。光绪6年,溯耆携之武昌,敬治剞劂,阅六月工竣。以先人未成之书,仍其名曰《壬癸志稿》,盖壬子,癸丑二年所作也。”《志稿》载太仓州与镇洋县人物,略如清代一般志书的体式。卷1名宦:太仓州台司、郡守、知州、悴贰、教职、武职;卷2~18人物:太仓州列传、忠节、孝友、文学、宦绩、耆硕、义行、隐逸、艺苑、技术、流寓、释道、杂传、列女、名嫒;卷19名宦镇洋县知县、佐贰、教职;卷20~28人物:镇洋县列传、孝友、文学、宦绩、耆硕、义行、列女。既然称《志稿》,当然表示其为原始性。所收人物,与旧志比照要多,记述也较征实。

王祖畲纂清光绪32年(1906)稿本。此为《太仓州志初稿》。《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祖畲(1842~1918),字岁三,号紫翔,清镇洋县(今属太仓县)人,光绪9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河南汤阴知县。返里后历主本县及宿迁、海门、崇明、宝山、嘉定诸书院讲习。学识渊博,尤精于理学。早在光绪2年,知州吴承潞设局修志,王祖畲曾参与其事,当时因未经统稿,缺误颇多。光绪32年,王祖畲依嘉庆《王志》,并参考前此州志,又搜罗乡镇志,正《光绪志稿》之讹,同时补其缺漏而成此篇。凡8卷。卷1封域(建置沿革、四至、星野、形胜、山冈墩、风俗、方言、物产);卷2水利(水道、开浚);卷3县水利;卷4祥异;卷5卫所;卷6~7学校(庙学、礼乐、学额、乡饮、学田、书院、社学义学);卷8杂说。前有《例言》。记事始自宋,止于光绪30年。太仓塘浦棋布,河流纵横,地处太湖下游,苏州、杭州、嘉定等处洪水于此宣泄,故水利尤重。而水利之中,又以河道疏浚最为迫切,祖畲遂于开浚记述不遗余力,逐年、逐河,逐段详叙,乃至每段工程长度、土方、经费数量及经费来源等,都详细载明。《杂说》记清初剃发,“民汹汹思变,街巷间相视以目”,终于形成广大农民同清王朝的严重对立,所谓“有发者不得入城,削发者不得下乡”,这不仅为研究当时的反清斗争提供了资料,而且对于了解当时人民的心态,研究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民心向背的关系也都颇有裨益。祥异向来多附于杂缀,此志独以为“灾变之至,天之所以示之修省”而升格独立,并将位置提前,置于学校等之上,未免欠妥。

宣统太仓州志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王祖畲,钱溯耆等纂修,王祖畲续纂民国8年(1919)刻本。祖畲,生平已见前。早在光绪2年(1876),知州吴承潞设局修志,叶裕仁、王志畲等纂成太仓州及镇洋县《志稿》先藏于州署,拟待其余州属各县志稿完成汇辑成书,后嘉定,宝山、崇明各刊新志,而太仓、镇洋志稿迁延未能刊行。光绪30年(1904),王祖畲、钱溯耆等再据前稿稍作增益,重订成《太仓州志》30卷,《镇洋县志》12卷,仍未能刊刻问世。民国初续修,王祖畲任总纂,不另定体例,于每卷下注明“原修”与“续修”以示区别。于民国8年刊行。此时州的建置已取消,与镇洋合为太仓县。因断限止于宣统3年(1911),所以仍称《太仓州志》。全志首有洪锡范、温绍梁、卢鸿钧、冯如衡4《序》,次为《凡例》、《纂修姓氏》,再次为目录、舆图。图有州县境全图、浏河图、七浦图、杨林图等。卷1~2封域:建置、沿革、四至、分野、高度、山冈、墩、形胜、古迹、第宅园林、坟墓、寺观;卷3风俗、节候、方言、物产;卷4营建;城池、坛庙、公署、驿馆、试院、学堂、仓廒、坊巷、里铺、市镇、桥梁;卷5~6水利:水道、开浚、海塘、闸座、治水议、开河规制、筑岸;卷7赋役:户口、徭役、乡都、科则表、田赋、解支、蠲赈、蠲赈表、课税、学租、盐法;卷8~9学校、庙学、礼乐、学额、乡饮、学田、书院、社学、义塾;卷10选举:科贡表、武科表、荐举、特科、荫袭、封赠、例仕、卷11职官:官制、州县分治前文职表、州县分治后文职表、武职表;卷12名宦、台司、郡守、知州、倅贰、教职、武职、卷13~15兵防:营制、纪兵、防海议;卷16两卫:卫制、卫职、屯田;卷17~24人物:古今人传、艺术、杂传、流寓、方外、列女(节烈、贞孝、贤能、秀淑);卷26祥异;卷27~28杂记;卷末旧序。此志征引较为丰富,注明出处的就有《娄东耆旧传》,《复社纪略》、《朝野见闻记》、《星槎纪事》、《涌幢小品》,《沙溪志》,《平阳家乘》等一百余种,张采、钱谦益、吴梅村、祝允明数十家各种诗文一百多篇。略仿范成大《吴郡志》例,许多诗文以注的形式出现。原纂有谬误及引文有抵牾处,辄加“按语”详加考订。各门所记,较为翔实.由于太仓人文荟萃,刘家港又是出海口,故此书于郑和下西洋、复社、昆曲师录、清初乌龙会反清斗争、民俗的嫁娶、丧葬、四时习俗、以及物产、方言等方面,都有不见于他书的资料。如《风俗》中“其有爱女,或无子嗣,赘婿于家,或即受资为养老”的记述,可以见出太仓自古并不轻视生女。此种习俗,一直相沿至今,太仓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之所以远远低于邻近诸县,大约与此正有密切的关系。

唐文治、王保譓、钱诗棣纂民国24年(1935)铅印本。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老人,太仓人;晚年定居无锡,自称无锡人。光绪进土,官至署理农工商部尚书,后任南洋大学(原为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后改交通大学)校长,无锡国专校长。著有《茹经堂文集》等十余种。此为太仓县志的人物志稿。太仓志书,自王祖畲的《太仓州志》和《镇洋县志》刊行之后,因为两志成书虽在宣统,民国时,而其中记叙的人物,却断于光绪初年。因此,县人议续修县志,聘唐文治任总纂。唐氏又请王保譓(字慧言,祖畲子)和钱诗棣(字诵三)共纂。因种种原因,全志一时难以完成,因仿钱宝琛《壬癸志稿》例,先就人物一门,各就所知,略加增益后付印。全书分名宦、人物(古今人传、艺术传、列女传)。前有《乙亥志稿例言》及唐文治《乙亥志稿序》、后有钱诗棣《跋》。所记人物不过数十,时限止于民国24年。这些人物,虽没有煊赫当代的,但也有足以备人征考的,如洪锡范生当清末民初,对太仓作有贡献。又如朱文熊(字叔子),就是邹韬奋在回忆交大读书生涯时所提到的历久不忘的一位师长。

王保譿撰稿本。保譿,生平已见《乙亥志稿》提要。此编1937年撰成,为拟修中的太仓志的艺文志底稿。上自宋元,下迄民国,按经、史、子、集分卷。对前艺文志作了“订误、补逸、续新、删繁、备考”,共收书2630余种,比前志增加约900种。

乾隆镇洋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金鸿修,李鏻等纂清乾隆10年(1745)刻本,清抄本。清雍正2年(1724)析太仓州置镇洋县,1912年废入太仓县。鸿,字介岩,浙江山阴人,雍正8年进士,乾隆4至9年任镇洋知县。鏻,字健斋,山东诸城人,乾隆9年任镇洋知县。此志为设县后首次纂修,记事止乾隆9年。总分为14类,类各1卷,水利、艺文、人物3类于卷中又另分卷,子目85。卷首恭纪圣恩;卷1封域类:沿革(星野附)、形胜、里至、冈墩、风俗、物产;卷2营建类:城池、公署、仓储、坛庙、坊巷(牌坊附)、里铺、市镇(村附)、桥梁、恤养;卷3水利类:水道、开浚(海塘附、闸座附)、开河法、筑岸法、治水议;卷4赋役类:户口、都图圩、田制、粮额、课税、徭役;卷5学校类:学制、祭器、庙乐、师生、学田、书籍、社学义塾、乡饮;卷6兵防海防类:营制、城堡、营汛、海事考、防海议;卷7漕司类:卫制、卫职(明世官附)、军田、海运考;卷8旧迹类:堡寨(关附)、公所、居宅、名迹、园林、寺观、冢墓;卷9职官类:官制、官师表、武职表;卷10宦迹类:台司、守牧、县尹、悴贰、学官;卷11选举类:选举表、武科表、荐辟、例选、封荫;卷12人物类;列传、忠节、治行、孝友、儒林、文学、武功、隐逸、耆硕、流寓、艺苑、杂传、释道、列女;卷13艺文类:书目、奏疏、文、诗;卷14杂缀类:祥灾、逸事、稗说、丛谈;卷末补编。各类皆有小序,每子目首备数语,言每事之始末,文后题“金鸿识”3字。补编为李鏻续辑,只补《封域》、《旧迹》、《宦绩》、《人物》、《杂缀》5类。此志立目繁冗,如封域类小序所言:“以沿革始,风俗随疆土而异,物产为地域所宜,皆列入焉”,体例欠妥,以市镇纳入营建,均为是志之不足。

民国镇洋县志十一卷末一卷附录一卷

王祖畲、钱溯耆等纂修,王祖畲续纂。—民国8年(1919)刻本。纂者生平及《镇洋县志》原修与续修经过,已见民国《太仓州志》提要。镇洋县志虽续修于民初,其时镇洋已入太仓,而且与原修合而为一,但断限止于宣统3年(1911),所以此书仍以镇洋为名。设目也和州志体例一致而略有减削。卷1封域:建置、四至、山冈、形胜、物产、古迹、第宅、园林、坟墓、寺观;卷2营建;城池、坛庙、公署、仓廒、坊巷、里铺、市镇、桥梁;卷3水利;水道、开浚、海塘、坝;卷4赋役:户口、乡都、科则表、田赋、解支、课税、学租、盐法、卷5学校;卷6选举:科贡表、武科表、荐举、特科、荫袭、封赠;卷7职官:文职表;卷8名宦:知县、佐贰、教渝;卷9~10人物;古今人传、列女(节烈、贞孝、贤能、秀淑);卷11艺文:经、史、子、集;卷末旧序、跋;附录自治:县自治款产(仓谷、学堂、城镇乡区域方里户口议员田亩银米细数表)、城自治款产(慈善、实业、城自治所分田表),城自治祠庙、州境乡自治款项、县境乡自治款项。与州志一样,记载颇为谨严而翔实。《物产》下记有老筘、蒲鞵、陈子冈雕玉、胡伯通三弦、顾后山麦柴灯等名特产,而以鹤(今作岳)王棉花记述为详:“较他处所产,柔韧而白,每朵有朱砂斑一只,离市十里则无。闽、广人贩归、题布太仓鹤王镇棉花。”而最为突出的是附录《自治》:戊戌变法,“时陆增炜自京回籍,持京官陆宝忠,唐文治等公函,以设学堂、兴工艺、开会议、核度支、筹生计、防耗财六事谆劝。爰于是夏间,由州,县邀集合邑绅衿一百五十余人共同会议,并仿投票选举法选出议员三十人,设立会议公所于义仓,将全邑款产分学务、庶务、实业、仓谷四类,各设经理、稽察,分项任事。”这在同时其他方志中是少见的。

曹炜撰,陆松龄增订清抄本。沙头亦名沙溪,原属常熟,今属太仓县沙溪乡。炜,字晖吉,号—庵,沙头里人,布衣,笃学励行。好著述,有《一庵随录》、《曹氏世谱》。沙头里向无志书,此系一庵于顺治17年(1660)首创。设目计有:卷1乡域志;地名,属隶、形势里至,山、冈、墩、田赋,营建志;街,桥梁、祠院、牌坊、义庄、义垫、义田、义井、义冢;风俗志:流习、物产;卷2选举志:进士、举人、副榜、武进士、武举、贡生、例贡、荐辟、才能、恩典;卷3~4人物志:宦绩、孝德、友恭、儒林、文学、隐、逸耆硕、义侠、艺术、列女;卷5水利志:水道、明浚、水议;兵警志:元、明、清;卷6琐缀志:书籍、名迹、寺观、冢墓、园林;卷7灾祥;卷8稗税、逸事;卷9诗征;卷10文征。是书;摭拾采谘,精详悉备。乾隆5年(1740),里人陆松龄(字鹤芬,一字徕亭,诸生)以曹志已历60余年,时势变迁,因此松龄广采众说,加以增订。其立目略异于曹志:卷1地名、属隶、形势、里至、水口、都图、徭役(附属隶始末、太仓州赋议)田赋;卷2街、桥梁、风俗、节序、物产;卷3寺观、祠院、牌坊、义庄、义垫、义田、义井、义冢;卷4山、冈(堰)、墩、名迹、园林;卷5水利、潮汐(附娄江考);卷6进士、举人、副榜、武进士、武举;卷7贡生、例贡、荐辟、恩典、乡饮;卷8儒林、文苑、隐逸、孝友、独行、耆硕、艺术、游寓;卷9列女、兵警;卷10逸事、稗说。地域兼及穿山、戚浦。无关镇人镇事者,一概删去。诗征,文征附于所载人事之后。显而易见,较优于原作。曹志于记事后有疑问者,均加按语,予以考证,颇见谨严。三江之说,历来聚讼纷纭,《水利》附《娄江考》,言之有据,可备一说。《兵警》记方国珍、张士诚及御倭诗事颇详。后附吕雪州《沙溪兵荒记略》一文,记明末清初沙头里民生之惨状,“逸事”后附《雍正十年潮灾记略》,都有一定史料价值。

倪大临纂,陶炳曾补辑清抄本,1986年7月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清抄本影印。茜泾,今属苏州市太仓县茜泾乡。大临,字端夔,号自山,居茜泾。少受诗法于沈德潜。乾隆42年(1777)举人,卒年69岁。有《自山文稿》行世。炳曾,字子麟,亦茜泾人,附贡生,品学兼优,又精医理,名噪当时,为人乐善,贫病不计索。初,里中遗老蔡时雍曾汇编《茜泾记》,乾隆12年春夏之间,大临为其删冗杂。同年7月原稿不幸被海潮浸毁。大临遂于乾隆37年重撰该志,由周怀莪厘订而成。同治9年(1870)陶炳曾再补。其《祥异》部分,止于光绪5年(1879)。所记内容分风俗、古迹、寺观、河道、桥梁、园林(附记清娱社姓氏)、儒林、武职、宦迹、孝义、隐逸、流寓、名媛、坟墓、画师、释道、坎舆家、医家、星卜家、卜筮家、杂技、殉难、节列节孝列女、物产(鱼类、飞走类、五谷菜茹类、树木类、花卉类、草类、入药类)、潮信(附谚语、观潮诗)、祥异、茜泾镇建城城形风水论。其《武职》、《宦迹》主要详记历代守备、游击、千总、都司,分州等人的事迹,较他志尚详。

时宝臣撰清道光15年(1835)稿本,同治抄本,广陵刻印社影印稿本。直塘,今属苏州市太仓县直塘乡。编纂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作凌德纯。宝臣,字子白,清太仓州双凤人。生卒年不详。其先世居直塘里,康熙时迁至双凤。直塘与双风毗连。道光6年宝臣纂成《双凤里志》后,即着手纂辑此志。凡一见一闻,皆加以搜辑考证,于道光8年撰成草稿,道光9年与同里凌朝宗“互相质证”,并把朝宗撰的《直水见闻汇抄》全部采入,成《直塘里志初稿》;再在《初稿》的基础上,“遍访博采,递补递增”,并请施若霖作序,完成第3稿。道光12年春,其友张应鏖把稿携归苏州,请顾沅“相与增益若干条”,再请王宝仁撰《序》,至道光15年完稿。卷1志里地:地名、地至、街巷、都圩、冈墩、水利、开浚、风俗、节序、物产;卷2志古迹:书院、祠墓、坊表、第宅、寺庙、桥梁;卷3志选举;荐辟、进士、举人、贡生、例选、武科、封荫;卷4志传人:高隐、宦绩、忠孝、文学、耆行、材艺、佛老、贞节、贞烈、孝女、名媛;卷5志艺文:书籍、文征、诗征;卷6志杂缀:兵燹、逸事、稗说。其中《里地》详细记载从宋范仲淹开七丫浦始,至道光15年止,先后“开浚”46次,《风俗》记载“世间亦有火葬”,《物产》载有元朝富室何氏制造砂糖等资料,都颇有价值。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主人,历代志书中记载不一,有徐泰时、徐泰、徐世泰之说,在《志传人》、《志选举》和《逸事》门中,记有留园主人徐泰时及其家族有关史实;为澄清留园主人这一历史悬案提供了依据。《稗说》裁有宋乾道时“富民张三八用机械起家”的“谈助”,对于我国机械科学史的研究也有所裨益。

施若霖纂民国29年(1940)璜水丛书铅印本;传抄清道光10年(1830)本。璜泾,清属太仓县双风乡,今属太仓县璜泾乡。若霖,字润斋,清贡生。曾于顾树堂家授馆6年,在课徒之暇,先后用近3年时间撰写该志,至道光10年完成该志初稿,后不断采访修改,约于道光26年后正式定稿。书中采用资料,出自赵曜《璜泾志略》者十之三、四,曹炜《沙头志》者十之二、三,卢镇《琴川志》、桑悦《太仓州志》、张采张寅《太仓州志》、金鸿《太仓县志》、王昶《太仓州志》及常熟《邓志》、《管志》,《钱志》亦兼采—、二。卷1乡域志(沿革、形势、里至、山冈、田赋)、营建志(街、分巷、桥梁、祠院、牌坊、义冢、义井)、风俗志(流习、节序、占候、方言、物产);卷2选举志(贡生、举人、进士、武科附、荐辟、例选、恩典)、人物志(仕宦、忠节、孝友、儒林);卷3~4人物志(文学、隐逸、耆硕、义侠、流寓、艺术、列女、杂传、释道);卷5水利志(水道、开浚)、兵警志(元、明、本朝)、旧迹志(名迹、寺观、园林、冢墓);卷6~7艺文志(书目、诗征、专列文征)、琐缀志(灾祥、逸事);卷3琐缀志(稗说、丛谈)。其《水利志》是作者实地踏勘调查研究的结果,内容最为详实。《兵警志》、《人物·义侠》门目的设置颇有新意。《流习》目中,记载了道光8、9年时邑人始吸鸦片,成志时已有80多人吸毒;又记滩黄、花鼓戏兴起的情况,为研究吸毒和地方戏曲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在《逸事》中有明沈周画“穿山图”,唐寅为赵一蓬画一图,对画面作了详细记载,并收入两人的题画诗,为研究沈周、唐寅提供了新资料。但把宋宝祐时双凤乡所辖之12个都、乡名、村名,以及田亩不入《乡域志》或《营建志》,而入《逸事》,似有未当。

赵曜纂稿本,抄本;1986年7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稿本影印本。王保进于民国24年(1935)撰《璜泾志略·凡例》称;“查州志艺文,《璜泾志略》冯恒纂,此为赵曜。而卷端‘璜泾赵曜撰’五字,系割补,疑是曜就《冯志》删改,意欲重加修辑,然未成书,不当遽列已名也。’冯恒字立方(一作笠舫),乾嘉人,年48卒,撰有《贞录》等。按《寒山留绪》有赵耀,字涧香,号仁如,少承家学,能诗文,善通事,以监生例受征仕郎,候选布政司经历,纂有《璜泾志稿》等。盖曜,耀为一人。《贞录》卷末说:“今采《璜泾里志》补之”,可能是恒先辑《贞录》,而后在《璜泾里志》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为《璜泾志略》,赵曜又在此基础上删辑而成。此志门目设置:1沿革、里至、山川、水利、水道、浚、川泽、桥梁、祠庙、寺观、园林、第宅、冢墓、义冢、义井;2流习、节序、占候、方言、物产(植物、动物、货物、药物);3选举(贡生、举人、进士、荐辟、例选、武举人、武进士);4人物(明)、诗征;5文征(碑记、叙、疏、志铭);6灾祥、杂记、人物;7列女、8艺术、流寓、释道;9书籍、书征。纲目归类杂淆不清。所记止于乾隆54年(1789)恩科举人陆遵路。志前附有民国28年(1939)唐文治撰《镇洋王文贞公遗书室记》。《占候》是此志一大特色,用较多篇幅收录“邑人所常谈”的农谚。《方言》不但篇幅多,注释详尽,而且分类很细。有“不见之古书者”、有“翻语(反切)为字者”、有“方音存古者”、有“音转者”、有“音转而字亦转者”,有“音转而字误者”,对吴方言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邵廷烈纂清道光16年(1839)刻本,海石山人刻本,光绪忏庵增辑抄本,光绪20年(1894)铅印《小方壶舆地丛抄补编》本。邵氏,字子显,太仓人。勤于搜讨乡邦文献,辑有《棣华斋丛书》50余种。曾任职维扬学舍,是书即成于此时。卷上为山图、山考、古迹、选举、列女;卷下为集诗、集文。作者取材于地方史志及邑人著述,并一一注明出处,集穿山有关史料之大成于一帙。其卷上的山考、古迹等目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续编》。忏庵增辑抄本。卷末附有忏庵所书跋及署名山逋农氏《穿山小识书后》各一篇,称是书“采择颇富,而体列不精”。另据《书后》记载,时此抄本由“海石山人携之武林,印订千册,以存古逸”。

狄辰撰民国37年(1948)稿本;抄本。穿山,今属太仓县。辰,字弘微,太仓人。穿山,一名(帆)山,位于太仓县东北40里,为一座小山。其乡东至浮桥镇,南至老闸镇,西南至涂松镇,沙头镇,西至三里桥,西北至归家庄,王秀桥镇,北至璜泾镇。明代陆钺曾作《穿山志》,已亡佚。清道光间,邵廷烈《穿山小识》与周煜《穿山小识补遗》,颇受士林珍视,狄辰以为《小识》“疏漏不备”,《补遗》“增订仍有未尽”,于是“发兴重编”。于“山考”删其讹误繁琐者数条,于“园居”、“祠墓”博采而裒益之”。(《穿山志稿自序》)“人物”增删的就更多。其设目本《穿山小识》而略有变动,卷上山考(市集附)、溪桥(义井、电讯、公路附)、园居、祠墓(坊表、庙宇附)、学校、选举、人物(列女、流寓、氏族附);卷下艺文(诗征附)、杂记、旧序。前有《自序》,穿山图(原目录列有“摄影”,稿中无)。《凡例》称“断限于民国37年(1948),《自序》作于旃蒙协洽(1955)清明节日。征引资料较广,凡太仓方志,常熟县志、吴县志、沙头、璜泾等乡镇志,以及徐崧《百城烟水》、张大纯《采风类记》、管一德《常熟文献志》等无不采录。关于山、园亭、寺庙又注以明清数十家诗文,比起《小识》与《补遗》,说它后来居上,确乎当之无愧。《山考》记有“正统(1436—1449)间近山居民景升氏凿池得桅梢,径尺许。其为海中岛无疑”,又“今山在平陆,去海二十里”,可证海陆的变迁。所记电讯、公路,也略见近代科技于农村发展的痕迹,还记有1940年7月,日寇清乡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等,均为值得重视的史料。

周侃、周偁、周僖增辑。鹤市续志一卷许瘦蜨续著,许久安校订—民国7年(1928)抄本,民国36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周侃、周僖。鹤市,一名鹤王市,今属太仓县岳王乡。书名一作“鹤王市志”。

侃,字谔臣,清镇洋县(今太仓市)鹤王市人。偁,字缵禹,诸生,侃之弟,承家学,能文。僖,字东侯,诸生,僻之弟,以诗名。瘦婕,名泰,生平不详。先是,里人林晃撰有《鹤墅纪略》,已有年。周氏3兄弟感“天道有变更,人事有兴替”,遂增修而成《增修鹤市志略》3卷。卷1原始、河道(附开浚)、桥梁、寺庙、旧迹、坟墓;卷2贡生、举人、进士、例选(附议叙)、封赠、乡饮、人物(附侨寓)、杂传、方外、列女;卷3艺文,物产(附工作)、纪闻、稗说。上续林氏之书,下限止于道光8年(1828)。此书承《林志》之长,而补其不足,内容较前略有增删。《物产》有关木棉的记载,不仅记鹤市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和鹤市棉花的特点:“比之他产,柔韧而加白,白朵有珠砂斑一点,离市十数里即无”,还涉及棉花的加工业和棉花的交易;“闽广人每秋航海来市,无虑数十万金”,地方特色鲜明,笔墨详而不滥。凡非当时鹤市境内的物产,艺文等皆不收录。如顾仲瑛的玉山草堂,在鸦村与鹤市之间,地属茜泾,虽玉山草堂唱和皆名流,周氏仍未收录。后人称之体例精审,详略得宜,洵为善本,盖非虚妄之言。此后,许泰又“征诸典籍,访诸耆旧,缀拾经营,别为一卷”,附于《周志》之后,题曰《鹤市续志》,上续《周志》,下限止于民国35年。续志承《周志》之体例而于篇目增都图表、科则表、区域方里户口议员田亩银米细数表,以及乡公产表、鹤王一镇三乡原有保甲户口表等,用以反映鹤市民国初年算赋、田赋等科的内容。其中有关抗战史事的内容,记载了王同文、薛金奎、陶德辉、王道土等人与日寇英勇斗争的事迹,体现了续志的时代特点,也表现了作者爱国、爱乡的情感。

时宝臣重编抄本。双凤乡今属太仓县。《双凤里志》首里地全境图,次道光5年(1825)谭天成《序》、徐元润道光9年《序》、时宝臣编辑说明。卷1地域志:地名、里至、水利(开浚附)、田赋、风俗、流习、节序、占候、方言、物产;卷2占迹志:社学、祠墓、山水、第宅、寺观、坊巷、桥梁;卷3选举志:荐举、进士、举人、贡生、例选、武科、封荫;卷4人物志:宦绩、忠孝、文学、耆行、训导未仕、隐逸、材艺、佛老、贞节、贞烈、孝女;卷5艺文志:书籍、文征、诗征;卷6杂缀志:祥异、兵燹、旧论、逸事、稗说。下限到道光26年止。此志采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加强对水利、节序、人物、艺文、特产等项内容的记述,以突出人文荟萃、鱼米之乡等地方特点。主要问题是篇目混乱,书前并列篇目2份,均与正文目录不合。

陈伸撰。伸,字延令,明初邑人,洪武中曾任茶运副使、富阳县丞。此书撰于永乐中。所记详于太仓的沿革及海运,基本内容曾多为陆容弘治《太仓志稿》所引用。嘉靖27年(1548)张寅纂辑《太仓州志》时,此书已佚。今陈伸白序尚存,见于《宣统太仓州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作《光绪太仓州志》)卷末《旧序》中等地方史志。

陆容撰。容,字文量,号式斋,邑人。成化进士。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累迁浙江右参政。著有《式斋集》、《菽园杂记》。出仕期间,丁父丧归里,读书之余,漫记郡志中有关太仓的资料,后又由杨东溪《昆山州志》以及陈伸的《太仓事迹》采摭前朝遗事,并加之近世新事,于弘治元年(1488)编成是稿。未刻。早佚。陈容自序今存后此诸志中。

刘世龙修,都穆纂。世龙,曾任太仓知州。穆,字玄敬,明吴县人。弘治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以太仆寺少卿致仕。清修博闻,老而好学不倦。著有《西使记》、《金薤琳琅》、《周易考异》、《史外类抄》、《壬午功臣爵赏录》、《南濠诗略》等。嘉靖5年(1526),刘世龙聘都穆继修州志,志垂成,穆病卒。已刻,崇祯2年(1629)重刻。清嘉庆13年(1808)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目录尚有著录,不久散出,佚于何时未详。书前原有祝允明《序》,今存于清嘉庆7年(1802)王昶所纂《江苏直隶太仓州志》卷63中。

龚持宪撰。持宪,邑人,州学诸生。据持宪自序;弘治13年(1500)知州李端聘桑悦编纂州志,桑悦历数月而成,用时短暂,实非易事,“然读者往往不满,谓其负才疏阔,致成可议,而令予重修之”。由此推测,此为重修的州志,重修时间晚于弘治。当时仅成书稿,未刊行。佚于何时未详。书前龚持宪自序及张槚《序》今并见于《嘉庆江苏直隶太仓州志》卷63和《宣统太仓州志》卷末《旧序》等志乘中。

姚廷发撰。《光绪太仓直隶州志》卷35《艺文·史·志乘》:“姚廷法《太仓州志稿》八卷。”新编《太仓县志》附录三《历代地方志略述》:“《太仓州志稿》八卷:明姚廷发编纂,请助官方成书不能,志稿亦不见传世。”廷发,邑人。此书编纂经过及基本内容和亡佚时间均未详。

朱汝砺撰。《光绪太仓直隶州志》卷35《艺文·史·志乘》:“朱汝砺《太仓州志稿》。”新编《太仓县志》附录三《历代地方志略述》:“《太仓州志稿》;清顺治年间朱汝砺著。知州白登明探得其杜门著作州志,欲求访之,朱以未曾完稿婉绝而藏于家,后不知所终。”汝砺,邑人。余未详。

}

内容提要:八旗会馆出现于晚清,主要分布在内地各省会都市。文章利用会馆《章程》《同乡录》《同官录》等史料,对各地八旗会馆概况进行了梳理,就其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与民间会馆异同等问题加以探讨,借以揭示晚清时期旗民关系——核心是满汉关系的新变化。

关 键 词:八旗会馆/旗民关系/满汉关系/同乡关系

会馆最初是指民间社会以地域关系为建馆基础的同乡组织,后来向工商业组织发展。会馆之设立,或出于同乡情谊,或用于同行间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会馆首见于明,大行于清。清代各地,商业都市或交通冲要、水陆码头,均有同乡会馆,而以京师为最集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①中外学人于民间会馆,已有大量研究,唯独对其中特殊一类即所谓“八旗会馆”,迄未有专门探讨。笔者长期关注清代旗人社会与满汉关系,对八旗会馆的兴趣亦由此而来。八旗会馆出现于晚清,主要分布于中原内地和东南沿海各都市。各地八旗会馆的基本状况如何?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其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与民间会馆有何异同?而其发展,又与旗人(核心是满洲人)地域观的演变有何关联?以上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②

晚清八旗会馆的基本情况

八旗会馆,③主要分布于中原内地及东南沿海省会城市,已知有18处,其中文献记载较详者8处,以下分别述之。

1.江苏(苏州)八旗会馆

江苏八旗会馆位于今苏州园林博物馆,现归属拙政园。拙政园为苏州名园,在阊、齐二门间,本大宏寺遗址。明嘉靖中,御史王献臣建斯园,取潘岳“拙者为政”句命名。水石林木之胜,为苏州诸园冠。清初,园归大学士陈之遴。陈宦于京师十载未归,图绘咏歌,未睹园中一树一石,及穷老投荒,穹庐绝域,此园籍没入官,为驻防将军府。驻防兵撤,又为兵备道馆。继为吴三桂婿王永康所得,崇高雕镂,备极华侈。“三藩”乱起,永康惧而先死,园籍没入官,改苏松常道新署。旋裁撤,园散为民居。历蒋氏、查氏,后归吴氏。咸丰庚申(1860),太平军陷苏州,忠王李秀成据为王府。城复,善后局发银3000两作值付吴氏,不久以园归公,暂为巡抚行辕。同治十年(1871)冬,江苏巡抚直隶南皮人张之万与右布政使恩锡、苏州织造德寿、粮储道英朴3位满洲官员倡建会馆,以价银3000、修理银2000汇交藩库,购得此园。④此即苏州八旗会馆之由来。

苏州八旗会馆,全称八旗奉直会馆。所谓“奉直”,指清代奉天和直隶地区。“八旗”与“奉直”并称,说明会馆由旗籍以及民籍的奉天、直隶三部分人群组成。这种跨省合建(或称联省合建)会馆,在民间亦常见,如山陕会馆、闽浙会馆、两广会馆等。但由旗籍人士与民籍人士合办会馆,从旗民关系(满汉关系)角度而言,却有特殊意义。清朝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旗民分治,即以八旗制度统率旗人(主体是满洲人),以省府州县制度管理民人(主体是汉人),故“旗民分治”的实质还是满汉分治。自顺治元年(1644)清朝入关起,各地旗人均自为一区(无论在京师还是各驻防地),并与民人居住区彼此隔离。清中叶以来,随着旗民隔离状态逐渐剥蚀,旗民(满汉)交往日愈密切,反映在观念上的变化,莫过于彼此认同的加强。旗人主要生活在京师、畿辅、东北三地,而当地除旗人外,均生活着众多汉人。他们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地域认同感不断增强,以至视为同乡。这是一个长达200余年的长时段演进过程,也是八旗奉直会馆应运而生的基本背景。

苏州是东南一大都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各类会馆应运而生。乾隆年间,苏州会馆已有90多所(包括公所)。有学者将苏州会馆分手工业、商业、手工商业、工匠、同乡、官商捐资合建、地方官吏创办7类。其中第六类同乡会馆,由外地在苏州商人组成,他们不分行业,按地域纽带(同省或同地区)组合在一起;八旗奉直会馆则属第七类即“地方官吏创办的会馆”,并指出:这是原籍盛京、直隶而在江南及苏州任官的同乡,为联络乡谊而建,完全是“游宦者群集之所”,与商业贸易没有直接联系。⑤作者将会馆划分为7类,自有其道理。但进一步考察,就发现苏州八旗会馆实际兼有第六、七类会馆的某些共性,首先它是按地域纽带组合的同乡会馆,只不过其“同乡”认同更为宽泛,不仅突破了旗籍民籍畛域,而且破除了省籍界限。严格讲,它并不是“地方官吏创办的会馆”,而是由外来旗民籍官员所创办,从而反映近代以来旗奉直籍官员在地域观上逐渐趋同的演变。

苏州八旗会馆曾悬有浙籍名士俞樾撰写的一副楹联:“胜迹冠吴中,有梅村诗句,衡山画图,坐对茶花思往事;名流来日下,是丰沛故家,金张贵姓,好凭酒盏话升平。”⑥吴中是苏州古名,“梅村”即吴伟业,字梅村,与钱谦益同为清初两大诗人。“衡山”是文徵明字,为明代四大画家之一。两者皆苏州人。如前述,八旗会馆前身即拙政园,文徵明曾作图记以志其胜。图中诸景凡三十有一。每一景系以一诗,诗有小引,述命名意。而清初陈之遴方盛,曾力荐吴梅村祭酒,意将虚左以待,及梅村至京,之遴已败,故梅村作《拙政园山茶歌》,感慨惋惜,有不能明言之情。⑦可知楹联上联是借文衡山、吴梅村两名士与拙政园渊源,彰显名园胜迹之非同凡响。“日下”指京城,也是旗人最大聚居地。满洲皇室爱新觉罗氏,“爱新”汉译为“金”,此处“金张贵姓”的“金”,应指旗籍满洲官员,他们或出身世胄,是典型的“丰沛故家”;“金张贵姓”的“张”,是汉人大姓,此处应泛指民籍官民。这楹联,生动概括了会馆在旗民籍乡人共同倡始下设立的事实。此一事实,在各地八旗会馆中具有普遍性。楹联还表明:满汉名流,在会馆内饮酒赋诗,话旧迎新,正是他们联络感情、相与契合的重要方式。

苏州的繁盛颇得益于海运便捷,它如青岛、宁波、厦门、潮州、泉州等沿海商业城市,同样深得海运之惠,会馆设置亦多。但问题是,在上述沿海城市,唯独苏州设有八旗会馆。究其原因:苏州作为重要商市,同时亦为国家财赋重地。明朝曾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专掌丝织品织造事宜,以供皇室消费。清沿明制,仍于三地置织造衙门,简任内务府旗人,管理织造。苏州又是苏省巡抚衙门所在地,除省级大员,担任道府州县官旗籍人士颇多。仅此两点,足证苏州八旗会馆之设并非偶然。

福州西北控扼延、建、劭、汀、福宁五府,永春一州,东南襟带兴化、漳、泉三府,龙岩一州,实为全闽中权;且地属省会,四民辐辏,五方萃处,虽有督、抚之设,而滨海重镇不能无虞,故自清初即有驻防将军之设。

福州八旗会馆,亦如其他同类会馆,是由来闽满汉官员所倡始。会馆位于福州鼓楼区道山路西段北侧,面向乌山,原是明代宦官高案“中使园”(西园)遗址。清初驻兵园中,亭榭皆废。顺治间园归孙氏。后辗转多人之手,改建为旗人旅闽居所,俗称八旗会馆。⑧

关于会馆始建时间,一说“清中叶”,又一说乾隆年间,⑨但均未见有史书印证,且时间明显早于其他八旗会馆,不能不有所存疑。另据山东《八旗奉直乡祠碑记》:光绪甲午(1894),汉军旗人张国正莅任山东布政使,曾“谓江苏、福建诸省均有八旗奉直义地、乡祠,山东独无”⑩。按,八旗奉直乡祠,是八旗奉直会馆别称。据此,知福建八旗会馆建于甲午年(1894)之前,准确时间待考。

今存会馆编《旗奉直东同乡官录》(与《旗奉直东会馆月捐新章》合刊),说明会馆全称旗奉直东会馆,“旗奉直”者已如前述,“东”指山东。会馆作为旗民籍官商旅闽之所,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前后五进,有厅堂、戏台、花厅,还有花园、假山、鱼池、亭台楼阁,面积5000余平方米。(11)

从流传至今的会馆楹联,可窥知当年盛景及若干活动情况:《周彦升先生代张廉访题福州奉直会馆联》有云:“古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师法范姚,以功名气节相高。”(12)旗奉直东人士分属旗民两籍,均来自北方,即所谓“燕赵”之地,正是从“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一点上,他们找到某种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契合。范指范承谟,字觐公,号螺山,辽东人,镶黄旗汉军,清开国功臣大学士范文程次子。进士出身,累迁浙江巡抚、福建总督。“三藩”乱闽,承谟拒不附逆,被耿精忠囚禁,始终坚守臣节。康熙十五年(1676)遇害,清廷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号忠贞。姚指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原籍浙江绍兴。少任侠自喜,为明朝诸生。顺治初年,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求自效。任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顺治十六年(1659),附族人籍,隶镶红旗汉军。康熙年间随康亲王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台湾之役功勋卓著,历任福建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病逝于福州。两人虽属旗籍但先世本汉人,康熙年间同建大功于闽地,故被入闽旗奉直东籍乡人共奉为名宦先贤。同样寓意的楹联还有:“豪士出幽燕,横海功名,遗老能言姚少保;名臣重瓯粤,对山祠宇,行人犹指范忠贞。”(13)福州滨海,近代以来屡有边衅,楹联作者极力彰显范、姚建功闽地伟业,以砥砺乡人。又说明:八旗会馆除秉持团聚乡人、互帮互助的一般宗旨,还继承了旗籍人士忠君爱国精神和以名节相高的传统。

济南是山东省会,地处中原腹地,水陆辐辏,工商毕集。其商业繁荣程度虽不及江南苏杭及东南沿海一带,但较之它省,仍属上乘。济南较早建立的有山陕会馆。至光绪后期,全城有会馆19处,包括八旗会馆。(14)

八旗会馆位于今济南市院后街,东邻忠王祠。《八旗奉直乡祠碑记》载:“济南之有八旗奉直会馆,自同治壬申年始。”(15)在各地同类会馆中,该会馆设立较早。有人说,该会馆由驻济旗人创立,“不涉及任何商业,纯属慈善互助团体”(16)。但从其别称“八旗奉直乡祠”看,其成员兼容旗籍与奉直民籍当属无疑。会馆楹联有:“国家长白发祥,亿万年姬舄姜璜,丰镐衣冠辉帝里;海岱维青作镇,百齐邑齐风鲁颂,圣贤桑梓说宗邦。”(17)“长白发祥”,指满洲贵胄;姬姓为黄帝之裔,姜姓为炎帝之裔,都是汉人最古老的姓氏,与“丰镐衣冠”合指京畿直奉民籍官员,而“海岱维青”“齐风鲁颂”“圣贤桑梓”,皆指鲁地,从而点明旗奉直籍人为宦山东并联为同乡的事实。

据《八旗奉直乡祠碑记》:会馆初建,内无乡祠,因经费未充,屡议屡辍。迨光绪甲午(1894),布政使、汉军旗人张国正莅任,始厘订会馆旧章,谓江苏、福建诸省均有八旗奉直义地、乡祠,山东独无,因与会馆值年、知府天津人李浚三相商,捐资倡议兴建。不久,海城李秉衡就任山东巡抚,(18)而按察使、内务府汉军毓贤,正蓝旗蒙古、都转盐运使丰绅泰亦先后莅任。对张国正增建乡祠(会馆)之议,均表赞成。乃就原购历山门外南营义地,鸠工庀材,筹备兴建。会馆始建于丁酉(1897)仲春,阅十五月,以戊戌(1898)夏全工告竣。计房80余间,额曰“八旗奉直乡祠”。

会馆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大门内建南室五楹,为襄礼执事之地;二门则比栉为廊,对面建北室五楹作为正厅;再内作殡所,凡四十五间,每间列二号,可容九十棺;中三椽为设位受吊之处。随即申明条规,勒之于石:凡停厝之柩以三年为限,过期则代葬东南隙地中。会馆左右尚留余地,以备日后建房舍扩充。(19)馆内有戏楼,每逢年节,在此演戏。可见会馆兼有团拜、敬神、联谊、互助、抚恤、寄厝多项功能,在八旗会馆中,功能属比较完备者。

开封是河南省城,也是商业中心。向为客商云集、仕宦学商汇游群居之地。旅汴同乡会及会馆之多、势力之盛实为其他诸多城市所罕有。康熙年间,寓居开封的山陕商人在今老会馆街即龙亭东侧建山西会馆,是为开封第一家会馆。清代中叶是开封商业发展期,各地商帮在开封所设会馆有四五十家之多。

关于开封八旗会馆始建时间,一说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20)又一说建于道光年间,(21)均未提供可靠依据,故始设时间待考。会馆原址位于今开封市自由路中段路北(儿童医院院址)。近人追述,该馆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有五进大院。第一进院为迎门大厅,乃迎送过往官员洗尘饯别之所,东偏院临街,附设“八旗官学”。第二进院为总管、佐赞及其手下人员处理日常事务场所。第三进院为一南向大殿,内供顺治帝画像。大殿对面是可容纳三百人戏台。每逢年节或皇帝寿诞,旗员聚此隆重颂寿,演戏一至三日。第四进院为花圃,亭台楼榭之间遍植海棠,故名“棠园”,乃过往要员旅宿或名士耆宿赋诗唱和之所。第五进院通后门,为停棺寄柩之地。(22)开封八旗驻防设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23)八旗会馆既由客居开封旗籍人士创设,与当地驻防旗人并无直接联系。宣统元年(1909),王梦熊编有《八旗奉直宦豫同乡录》,知该馆全称应为“八旗奉直会馆”。

武昌八旗会馆,全称八旗奉直会馆,位于武汉菱湖之中,面积占地数千方,风景极佳。恭钊《酒五经吟馆·年谱》丁丑年(光绪三年,1877)记事:“从乡人之议,创办奉直会馆,集资营度,力任其难”,又记次年“会馆落成”。(24)恭钊字仲勉,号养泉,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系出蒙古。八世祖恩格德尔为清朝开国功臣,尚公主。父琦善,仕至总督、大学士。恭钊以恩廕授官,光绪元年(1875)委署盐法武昌道,次年交卸盐道印,仍居武昌。据其年谱,湖北八旗会馆创设于光绪三年,落成于四年(1878)。又,今存《楚省八旗奉直同官录》,光绪五年(1879)刻本,亦可资旁证。《八旗奉直会馆章程》首称:“会馆轫自京师而各省因之,棋布星罗,比比皆是,于以集少长,笃梓桑,诚善举也。矧省垣为仕宦所居停,商贾所辐辏,苟团拜无所,则聚晤难期。虽覩面之偶逢,究交臂而莫识。此会馆之不可不兴也,明甚。迩来川皖湘南吴越已皆渐次落成,即吾乡前者亦曾议及此举,祗缘游宦寥寥以致不果。比年以来,奉直满汉同乡服官在鄂者已多,即游幕富商亦复不少。兹合全省同人公议,拟于鹄垣兴建会馆一所,以叙岁时畅聚之情。即以敦乡里和亲之谊。”(25)说明湖北八旗会馆是在四川、安徽、湖南、江苏、浙江诸省同类会馆影响下建立的。从“比年以来,奉直满汉同乡服官在鄂者已多,即游幕富商亦复不少。兹合全省同人公议”句可知,会馆成员并不限于旗直奉籍在鄂官宦,还吸收了民籍“游幕富商”。

杭州位于钱塘江下游和大运河南端,经济素称发达,是东南地区商业中心,也是清朝财赋重地。南北官商荟萃于此,遂有各色会馆之设。

八旗会馆全称八旗奉直会馆,始设时间缺载。光绪七年(辛巳,1881)《畿辅宦浙同官录》,前有布政使满人德馨序,序中称自己于己卯(光绪五年,1879)冬就任此地,有感于乡人为宦浙省者寥寥,“覩面复漠不相识,姓氏亦茫然莫辨”,为“联乡谊”“乃于公暇之余偕二三同志,汇为是编”。(26)是编系《同官录》与《八旗奉直会馆章程》合刊,可知光绪七年即会馆始设之年。光绪十九年(1893),张大昌辑《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一七“建衙志盛”项下,记“八旗会馆,在积善坊巷西”(27)。该地旧称“金衙庄”(今解放路东端与环城东路交叉处一带),以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福建巡抚金学曾在此建别墅得名。清顺治时,归户部右侍郎严沆所有,题所居曰“皋园”。皋园“古树当轩,流泉绕户”(28),有“杭州第一好园林”之称。(29)园内有梧月楼、沧浪书屋、跨溪、小太湖、墨琴堂、绿雪轩、芙蓉亭、怡云亭诸胜。嘉道年间,归大学士章煦,后归河道总督严烺。咸丰兵火,园毁树石无恙,吴梅村书“沧浪书屋”匾尚存。同治初,园由吴晓帆、濮少霞、陆存斋、万篪轩购得,榜曰“四间别墅”。未几,鬻于官,改八旗会馆,即改建浙江忠义祠,设采访忠义局。(30)

八旗会馆位于广州城外东隅(今东山区八旗二马路北侧),即驻防城外东南部湛塘涌口。当年此地多为湮塞淤积河滩地,南临珠江省河,北邻水师旗营操场。起初,经水路来粤八旗官员从天字码头(今广州沿江路北京南路口)上岸,当地官员在附近接官亭接待。以后设立八旗会馆,一是方便旗籍京官往来寄寓;二是方便同乡聚会;三是方便官员观礼水师操练。(31)19世纪末粤海关税务司《海关十年报告》载:广州有23个会馆,其中之一是八旗会馆。八旗会馆建于1890年,建馆基金来自筹集捐款。官府拨给一块原为营房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兴建会馆,剩下部分作为房地产经营。所得房租,足敷日常开销。会馆用于会场和供来访旗人居住。(32)

笔者按,会馆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一说不确。(33)据《八旗荣任签题章程》,会馆筹建始于光绪九年(1883)。关于设立会馆理由,《章程》说:“各省人之在粤者皆有会馆,岁时相叙,以联桑梓之情,而租息所余又得行诸善事。吾旗独无此举,未免慊然。即如近年来穷乏乡人偶有迫不及待之需,虽为数无多,亦必作集腋之举,是更不可不早为之计也。”(34)可见成立会馆理由一是联谊桑梓之情,一是救济乡人之困。由驻粤旗员尚其懋、裕宽、长善、崇光、锺泰发起,“集同人公议,仿照浙江湖南江西三省章程,定为缺捐之法,按照缺分优绌,以定题捐数目”(35)。因知会馆最初是由驻粤旗员仿照三省会馆模式,以“八旗之宦粤者”为对象,按缺捐资(即按官秩高低厘定银数)方式筹建。会馆地址选在水师操场,经始于癸巳(十九年,1893)之春,落成于乙未(二十一年,1895)之夏,(36)共靡工费27000余两。

关于广东八旗会馆,最值得关注的一点:会馆成员的范围,一再扩大,即从旗籍到民籍,从官宦到商人。光绪九年(1883)会馆设立初,成员仅限旗籍官员,即《八旗荣任签题章程》所云:“各省会馆义庄公举,均有商贾分别捐助,我八旗仅有宦场一途”。因人数有限,经费不足,且各省同类会馆“皆以八旗奉直得名,而粤东独不同”,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管事旗员与布政使、汉官直隶丰润人张人骏(安圃)议定,扩大规模,吸收“奉天直隶同乡,无分满汉”,联为一会。此后会馆进项虽有增益,仍苦不继。众人又议:“山东襟带畿辅,言语通而风气同,谊宜合也。”(37)随即合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人为一会馆,规模始大。会馆由最初的旗人会馆(1883),一扩至“旗奉直会馆”(1897),再扩至“旗奉直东会馆”(1898),前后用了15年。说明旗民畛域的破除已是大势所趋。非唯广州,这种旗省联合的民间组织在杭州、苏州、武昌、长沙等城已有先例。广东八旗会馆的扩充并未到此为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驻粤满汉官员集议吸收同乡商人参加,增订商捐号捐,置义地,建养病所,兴学堂、运棺椁,“以为休戚与共之意”。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订《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同时标志着会馆成员由单一官员群体扩大到奉直东三省商人,即在原有旗民官员组合基础上,进一步破除官商界限;与此同时,会馆经费亦由官员“按缺捐资”单一渠道扩大到商人“商捐”“号捐”。商人主要居住广州,在香港还有70余户。在各地八旗会馆中,广东会馆商人最多。

广东八旗会馆范围的一再扩大以及捐资来源多元化,是其发展为同类会馆中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上述变化,与广州地区商贸经济高度发达、商人经济实力大、社会开放程度高,以及相得益彰的官商观念较新,显然分不开。有学者指出:“福州、广州等地外籍会馆的兴盛可以看做是沿海城市商业化的重要标记。”(38)如就八旗会馆中商人势力的增长考察,答案何尝不是如此?

兰州自古以来为“陇右襟喉,三秦屏蔽”。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康熙五年(1666),甘肃巡抚由宁夏迁至兰州,兰州从此成为甘肃省会。各地商业人士纷至沓来,到兰经商,并陆续建立会馆。著名者有三晋会馆(山西会馆)、浙江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四川会馆、两湖会馆、江南会馆、山陕会馆、云贵会馆、八旗会馆等。八旗会馆全称“八旗奉直豫东会馆”(又称五省会馆),是已知同类会馆中跨省联合范围最广者。会馆位于今城关区水北门北侧(永昌路),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39)内有前庭、戏楼、正堂、大门等建筑。辛亥革命后,改为五省(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会馆。(40)附近有三晋会馆(山西会馆),反映八旗会馆与晋商关系密切。满洲人崧藩《兰州八旗会馆联》有云:“此地为義轩故里,河岳根源,宜有群贤毕至;其人皆星凤瑰才,云龙硕彦,可谓异代同心。”(41)光绪二十六年(1900),崧蕃由云贵总督调陕甘总督。

除前述8处会馆文献记载较详外,同类会馆已知尚有10处:(1)四川八旗会馆,在成都八旗驻防城内。(2)山西(太原)八旗会馆,在太原府中心地带——中校尉营。(3)山西(大同)八旗会馆。(42)(4)陕西八旗会馆。西安盐店街,全称八旗奉直会馆,辛亥革命后改顺天府、直隶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和绥远省五省会馆。(5)广西八旗奉直会馆,在桂林。(43)(6)奉天(沈阳)八旗会馆,坐落会馆胡同。规模宏伟,建有戏(剧)场。(44)(7)安徽八旗会馆,在省会安庆。(45)(8)江西八旗会馆,在省会南昌,建于光绪九年(1883)以前。(46)会馆楹联称:“人自日边来,甫浣征尘,行李又随归雁北;曲应天上有,未终觞咏,乡情犹恋大江东。”(47)晋明帝幼时聪颖,有长安使者至,元帝问他:长安与日哪个远?明帝称:只闻人从长安来,不闻人从日边来。雁北,为山西雁门关之北,指蒙古游牧地,此处泛指北疆。是八旗官员受命远行的写照。赣江是长江支流,南北纵贯江西省全境。此处意为虽受命远行,犹乡情般留恋着曾经居住的江西。说明对北地的旗籍人士来讲,其与南方的心理距离并不遥远。(9)江苏(江宁)八旗会馆。江宁(南京)曾作为明开国帝都,其后依旧作为南直隶州,成为江南诸省科举应试所在。设在当地的湖南会馆、安徽会馆、八旗会馆、歙县试馆都具有这一功能。(48)八旗会馆在九连塘。(49)(10)湖南八旗会馆,建于光绪九年(1883)以前。(50)

通过上述考察,已知八旗会馆18处。其中,有14省省会各设八旗会馆一:河南开封、广东广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山东济南、湖北武昌、甘肃兰州、四川成都、陕西西安、广西桂林、辽宁沈阳、安徽安庆、江西南昌、湖南(长沙)。又,江苏省、山西省各设八旗会馆二。山西八旗会馆一在太原一在大同。山西外接蒙古,战略地位重要,太原、右卫均设八旗驻防,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扼三关而控五原”(51),是直通塞北通商孔道,清廷设税关由旗员管理。驿传道并理事同知等官亦倚用旗员。故有二会馆之设。江苏八旗会馆一在江宁一在苏州。清代江苏经济发达,既为清廷财赋重地,又是漕粮河运要道,农业、手工业、盐业与丝织业均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故在行政区划上形成“一省两会”格局,即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巡抚驻苏州。且两地各置布政使衙门一、内务府织造衙门一。任职两地旗员较多,尤其位高权重者。这些都是江苏一省设两八旗会馆的背景。

  八旗会馆的组织管理

八旗会馆出现于同治年间,发展于光绪年间,时间上晚于民间会馆,故在组织、管理、经费等方面多取仿后者。会馆议定《章程》,是管理的基本依据。

八旗会馆按成员构成,约有三类:第一类为旗籍官员会馆,成员单一;第二类为旗民籍官员会馆,成员跨旗民两籍;第三类为旗民籍官商会馆。第三类会馆成员构成最复杂,联合程度亦高,不妨以福建会馆、浙江会馆、湖北会馆作为对象略作考察。

据无年月《旗奉直东同乡官录》,福建八旗奉直东会馆成员总计148人,其中旗籍51人,民籍97人。旗籍官员少于民籍官员,但位高权重者多,其在会馆中的影响不容轻忽。(52)

浙江八旗奉直会馆《同官录》有2个版本,一辛巳(1881)本,一甲辰(1904)本,时间相距23年,会馆成员完全更新,说明成员流动性较强。辛巳(1881)本共载成员112人,其中旗籍48人,民籍64人。(53)甲辰(1904)本共载成员115人,其中旗籍45人,民籍70人。(54)其共同处:旗籍官员人数较少,高中品级占优;民籍官员人数较多,但品级普遍较低。

据光绪五年(1879)《楚省八旗奉直同官录》载,湖北八旗奉直会馆中的文官,自湖北按察使庞际云、湖北督粮道署按察使恽彦琦等以下105人(其中旗籍33人);武官自荆州将军宗室祥亨、荆州左翼副都统穆克德布、右翼副都统恩来以下18人(清一色旗籍)。又据晚出湖北《八旗奉直会馆续议章程》,会馆成员122人,其中旗民籍官员106人(文秩94人,武秩12人);直奉籍商号16家。(55)

综上所述,并结合相关资料,可就八旗会馆的成员构成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会馆成员中旗籍官员成分有三,一是八旗驻防官员,自将军、左右翼都统以下至佐领;二是文职的省道府州县官;三是绿营武官。旗籍成员来源亦比较复杂,包括京城满、蒙、汉军,内务府满洲、蒙古、汉军,内地驻防旗人,东北地区旗人。

第二,会馆成员中旗籍官员虽少于民籍,但高中级官员明显占优。这是各地八旗会馆的普遍现象,也是其人员构成的基本特色。

第三,会馆成员中官商之比悬殊。如众所知,在民间会馆中,官商比例不一,有些以官员居多,有些以商人居多。相比之下,八旗会馆均以官员为主体,商人人数很少。福建八旗会馆148人中,奉直东籍商人仅16人(占11%),其中木商7人,茶商9人。(56)湖北八旗会馆122人中,有武汉各商号(帮)16家(13%)。(57)此两会馆,商人所占比例只有十分之一强。此外,广东八旗会馆情况比较特殊,会馆商人虽无确数,已知在香港就有70余家。(58)说明会馆中商人势力不容小觑。这显然与粤港地处东南沿海、商业外贸发达的背景有关。

第四,会馆成员中的本地人员。一般而言,无论民间会馆或八旗会馆,只接纳外来同乡,如前述广东八旗会馆,《章程》规定:“本省驻防虽系同乡,惟世居于粤,与宦游者迥别。”(59)其旗籍成员,只吸收京旗及外省驻防旗人。与之不同的是,福建、浙江、湖北八旗会馆,不仅接纳京旗和外地驻防旗人,对省内驻防旗人也接纳。福建会馆51名旗籍成员中,来自福州驻防的有25人,他们均在省内任官。(60)湖北八旗会馆,亦包括省内荆州驻防旗人,有文官也有武员。浙江八旗会馆情况相同。其共性在于:这些会馆虽吸收本地驻防旗人,只限于少数在省内府州县或绿营任官者。将吸收范围扩大到本地驻防,可能是基于扩大旗籍同乡的需要,在各地八旗会馆中,旗籍成员少于民籍会员,是一普遍现象。再者,这些驻防旗人既已跻身官场,确实也存在与外来官员相互攀附、引为同调的需要。至于这种现象是否反映外来旗人与本地旗人认同感的加强,仍是一个有待深究的问题。

①中国会馆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65-66页。

②笔者收集资料过程中得到日本东北大学水盛凉一博士、台湾政治大学许富翔博士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感谢。

③各地八旗会馆称谓不一,或称八旗奉直会馆、八旗奉直东会馆、八旗奉直豫东会馆,本文除必要之处标明全称外,一般称“八旗会馆”,以省繁文。

④长白世勋:《八旗奉直会馆记》,光绪十二年本;苏州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苏州:苏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64页;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第46卷,光绪九年刊本。

⑤洪焕椿:《后记》,载《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苏州:苏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95页。

⑥蒙智扉、黄太茂、覃务波主编:《名人居室雅联》,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

⑦吴庆坻:《蕉廊脞录》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3页。

⑧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市志》第7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532页。

⑨王日根编:《中国老会馆的故事》,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第68页;《福州市志》第7册,北京:方志出版社,第532页;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福州坊巷志——林家溱文史丛稿》,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134页。

⑩《八旗奉直乡祠碑记》(光绪二十四年),转引自马德坤:《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35页。

(11)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市志》第7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532页;王日根编:《中国老会馆的故事》,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第68页。

(12)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第5册《会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13)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第5册《会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14)马德坤:《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3页。

(15)《八旗奉直乡祠碑记》(光绪二十四年),转引自马德坤:《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16)马德坤:《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页。

(17)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第5册《会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18)李秉衡,祖籍山东,乾隆年间由福山县迁至奉天(今辽宁)海城,故为海城籍。捐资县丞出身,历任直隶、山西等地知县、知州、知府。每到一地均精心吏治,深入了解下情,百姓“口碑载道”,称为“北直廉吏第一”。寻擢广西按察使、安徽巡抚、山东巡抚等职。

(19)马德坤:《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35页。

(20)陈雨门:《河南八旗会馆》,载《开封市志资料选辑》第2期,开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第32-33页;陈雨门:《河南八旗会馆和八旗》,载《开封文史资料》第5辑,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第154-155页。

(21)中国会馆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22)陈雨门:《河南八旗会馆》,载《开封市志资料选辑》第2期,开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第32-33页。

(23)李洵等点校:《钦定八旗通志》第117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2015页。

(24)恭钊:《酒五经吟馆·年谱》第3页,光绪十九年刻本。据《八旗奉直会馆续议章程》,时任按察使衔湖北即补道的恭钊为建会馆捐银120两。

(25)《八旗奉直会馆章程》。

(26)德馨:《序》,载《畿辅宦浙同官录》(又名《八旗奉直宦浙同乡录》),与《八旗奉直会馆章程》合刊,光绪七年刻本。

(27)张大昌:《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第17卷,载马协弟主编:《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绥远旗志、京口八旗志、福州驻防志(附琴江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3页。

(28)厉鹗:《东城杂记》卷上《皋园》,清粤雅堂丛书本。

(29)梁章巨:《金衙庄》,载《浪迹丛谈》第1卷,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30)吴庆坻:《蕉廊脞録》第3卷,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31)汪宗猷、李筱文:《驻粤八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5页。

(32)粤海关《第二期十年报告》(),载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46页。

(33)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032页。

(34)《八旗荣任签题章程》(光绪九年),与《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合刊,无年月刻本。

(35)《八旗荣任签题章程》(光绪九年),与《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合刊,无年月刻本。

(36)《海幢晚钟》,《申报》1896年3月25日。

(37)《重订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光绪三十四年),与《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合刊。

(38)王日根:《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期。

(39)陈永革:《兰州清代会馆》,载《城关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政协兰州市城关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9年,第159页。

(40)王君编:《纵横兰州》,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79-80页。

(41)孟智扉、黄太茂、覃务波主编:《名人居室雅联》,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

(42)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17卷山西省,转引自薄井由:《清末以来会馆的地理分布——以东亚同文书院调查资料为依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3辑,2003年9月。

(43)《广西省桂林八旗奉直会馆记》,光绪本。

(44)沈阳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沈阳市志》第16卷《风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年,第394页。

(45)《开办直隶旅学》,《申报》1908年1月4日,第11版。

(46)《八旗荣任签题章程》(光绪九年),与《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合刊。

(47)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第5册《会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48)吕作燮:《南京会馆小志》,《南京史志》1984年第5期

(49)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

(50)《八旗荣任签题章程》(光绪九年),与《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合刊。

(51)王霷纂、刘世铭:《朔平府志·序》,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2页。

(52)旗民籍高官有:福州将军朴寿、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副都统胜恩、福建布政使汉军尚其亨、福建提法使司直隶定兴鹿学良、汀州镇总兵汉军松煜等;中层官员有福州府知府山东曹州府定陶县曹垣、福宁府知府满洲旗人智格、署延平府知府顺天府大兴县(原籍江苏)恽毓嘉、汀州府知府满洲旗人来秀、候补知府直隶天津府张兆奎等,参见《旗奉直东同乡官录》(与《旗奉直东会馆月捐新章》合刊),无年月刻本。

(53)旗籍高中级官员有:杭州将军古尼音布、杭州副都统恭寿、乍浦副都统庆山、杭州织造连明、浙江布政使德馨、两浙盐运使成允、杭嘉湖道丰绅泰、浙江宁绍台道瑞章、金衢严道联寿、嘉兴府知府宗培、绍兴府知府霍顺武、处州府知府胜凯、补用道候补知府蒋常绂(汉军)、杭州府理事同知英禄、乍浦理事同知廷俊、峡口同知玉权、温州府同知松龄、处州府同知承泽、候补同知宗山、候补知县善广(京口驻防镶红旗蒙古人)等,俱详《八旗奉直宦浙同乡录》(又题《畿辅宦浙同官录》),与《八旗奉直会馆章程》合刊,光绪七年(辛巳)刻本。

(54)旗籍高中级官员有:杭州将军吉和、浙江巡抚崧骏、杭州副都统常恩、乍浦副都统忠瑞、杭州织造英瑞、浙江盐运使惠年、督粮道世春、副都统衔杭州镶白旗协领柏梁(杭州驻防)、杭州镶黄旗协领有连(在京蒙古旗人)、杭州镶红旗协领墨尔根图(杭州驻防)、杭州正红旗协领德楞额(在京蒙古旗人、杭州驻防)、杭州正蓝旗协领长山(在京满洲人,福州镶红旗防御,奉拨杭州驻防)、杭州正白旗协领柏恒(杭州驻防)、乍浦左司协领文秀、乍浦佐领掌乍浦右司关防吉煊、嘉兴府知府宗培、湖州府知府锡光、绍兴府知府霍顺武、衢州府知府保顺、温州府知府德克吉讷、前署温州府知府常绂、候补知府常安(蒙古旗人)、杭州理事同知溥兴(内务府满洲旗人)、乍浦理事同知廷俊等,俱详《八旗奉直宦浙同乡录》(又题《畿辅宦浙同官录》),与《八旗奉直会馆章程》合刊,光绪三十年刻本。

(55)旗民籍高官,文秩有:江宁将军、前荆州将军希元,吏部左侍郎、前湖北巡抚邵亨豫,升任广西巡抚庆裕,前湖南按察使傅庆贻,升任湖南布政使庞际云,浙江盐运使前湖南盐法道惠年,湖北督粮道恽彦琦,湖北即补道胡镛,按察使衔湖北即补道恭钊,按察使衔湖北即补道禧麟,盐运使衔湖北即补道张之渊,湖北即补道张胜亭,湖北即补道崔兰馨等;武秩有:荆州左翼都统穆克德布,荆州右翼都统恩来,提督周得升、总兵魏大全、湖广督标副将凤昌等。俱详《八旗奉直会馆续议章程》。

(56)即木商太和生,办商冯隽峯,直隶天津人;木商华裕荣,办商淡台丰年,直隶南宫冀州人;木商和丰号,办商陈润田,直隶天津人;木商源发号,办商郑少卿,直隶天津人;木商孚兴成,办商赵俊峯,直隶天津人;木商裕庆号,办商王子香、朱焕彩;茶商蔚泰隆,办商隽国泰,直隶永平临榆人;茶商源发合,办商赵文芳,直隶永平乐亭人;茶商泉发合,办商刘志忠,直隶永平乐亭人;茶商德兴昌,办商刘国信,直隶永平昌黎人;茶商协茂德,办商王玉章,山东登州文登人;茶商德顺和,办商寇廷林,直隶保定冀州人;茶商源丰和,办商訾守信,直隶顺天文安人;茶商泉祥号,办商李淇源,山东济南章丘人;茶商正泰兴,办商王培元,直隶天津人;木商成通号,办商张子铭、李蔼臣,俱详《旗奉直东同乡官录》(与《旗奉直东会馆月捐新章》合刊,光绪二十八年改订),无年月刻本。

(57)《八旗奉天直隶会馆续议章程》(与《八旗奉直会馆章程》合刊)。

(58)《重订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光绪三十四年),与《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合刊。

(59)《八旗荣任题签章程》(光绪九年),与《八旗奉天直隶山东会馆章程》合刊。

(60)如黄运昭,福州驻防汉军,翻译举人,官候补同知;黄曾学,福州驻防汉军,官候补通判;额勒登武,福州驻防满洲,南安县知县;宋天锡,福建驻防汉军,候补知县;李九盛,福建驻防汉军,官候补知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知府相当于现在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