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内容

【小鹿听课】、、、、、课程全部更新完成啦,还有最新上线的、 及重磅推出的英语课文精讲(、、),更有免费专辑:、 等你来听!专业有声教育服务,助力孩子轻松高效学习!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喜马拉雅小鹿听课,快来跟小鹿一起学习吧!!(点击、、、、、即可进入收听)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未来一定要在北京大学这所学术殿堂里面追梦呢?那么你们知道吗,其实北大它自己也在追梦,它从建校以来就不断地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北大建校的百年里,它一直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那么,是什么赋予了北大这样的使命呢?这就不得不谈到戊戌变法了。因为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诞生于戊戌变法时期。

戊戌变法发生于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它在哪些方面着手进行了变法?这些变法举措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就是我们这期考点的重要逻辑线索。

首先,戊戌变法指的是,清政府在1898年6月11日,也就是旧历的戊戌年,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开始实施变法的一场运动。一开始,康有为等人在面对《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些民族危机时,上书光绪帝,要求迅速变法改变现状。而在康有为等人的影响下,光绪帝不敢沉沦,决心变法,从而吹响了变法维新的号角。

在这场变法中,在4个方面实施了很多力度空前的措施:

首先,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官冗员。也就是对国家大事向朝廷提意见和建议,这样皇帝不用微服私访也能了解民间疾苦,同时能集思广益,引发头脑风暴,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而裁撤冗官冗员指的是取消闲散机构,让那些不好好干活的官员卷铺盖走人,同时废除旗人特权,这样就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第二、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在各省设立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此外还设立了铁路矿务总局。我们要知道,这些措施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戊戌变法也被看做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变革。

三、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地方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其中,京师大学堂就是今天的北大。建立学堂就是普及教育,这样有利于民风开化,使近代化教育得到发展。

最后,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不再练八卦阵,练习匍匐前进,齐步走。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裁员几十万人。这样有利于提高军代战斗力。

但是问题来了,首先,在变法中丢掉铁饭碗的人,接下来要怎么生活?因为他们觉得,国家根基是祖辈打下来的,国家应该一直养活他们,现在突然说没饭吃了,也没有给任何补贴或者下岗再就业的方向,这样能不引发一场天崩地裂的大地震吗?

另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这事就大了,读书人十年寒窗准备,一朝临考,你突然告诉大家四书五经不考,要考策论,写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论文。

尽管变法改革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中华民族,但绝对不利于统治中国的满洲贵族,因为他们的特权和地位受到了损伤。于是,一波又一波的人赶到颐和园中,向慈禧请愿,说皇帝要废祖宗之法,信任汉人,大清的天下从此不姓爱新觉罗了。

就这样,在1898年9月21日,守旧派向维新派发起了致命的一击。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返回紫禁城,重掌国家政权。守旧派囚禁了光绪帝,甚至动了要撤换光绪帝的念头,同时还在菜市口将戊戌六君子斩首示众。

最后,仅仅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就这样在六君子的鲜血中结束了,所以它又称“百日维新”。

我们知道,洋务运动虽然更新了技术,但是最后却败给了日本,这说明了空有技术革新是不能救国的。于是病入膏肓的大清朝在维新派和光绪帝带领下,开始了制度上的革新,也就是戊戌变法。

那么,这样一场失败的运动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它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扼杀,但却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接着,这样的变法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要知道,不变是没有出路的,变才是古今通用的道理。变法让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承认人民尤其是资产阶级有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让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同时更多的西方学说被传到中国,使得中国的思想界变得更加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国内的文化事业却没有因此衰落。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这些蓬勃发展的新兴文化事业,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期的核心内容,《马关条约》签订后,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不想沦为亡国之君,1898年6月11日毅然决定实施戊戌变法,它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这场变法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后,由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宣告了变法失败,各项政策被废止,但是因为京师大学堂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被保留了下来。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近代第一次政治制度的探索,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把它放在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所以在这次的学习中,我们要明白,当国破家亡时,既没钱又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的情况下,如果要对国家进行大动手术的改革的话,准备就必须要充分,上下也一定要齐心。同学们可别忘了,维新派借鉴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它是先进行了倒幕运动,扫除了改革阻力再推行改革的。当守旧派与维新派争锋相对时,当颁布的改革诏令多如雪花片时,当主持操刀权给了一个手无实权的皇帝时,戊戌变法改革的夭折其实是一个必然。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里说道:“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请问,康有为的主张是什么?与洋务运动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额  ( )

B.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由材料关键信息“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即可判断,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A。

}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

}

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今天,人们给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因为这个正面的评价,直到今天,有人还在发问:如果没有慈禧阻挠,戊戌变法会成功吗?回答其实很简单,不但是不会,而且是一定不会。历史学家会对此给出种种书面的说法,但在我们看来,它只有9个字:无经验、心太急、没基础。

无经验很简单,即变法的核心人物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没有治国理政的经验,包括主导的皇帝。由此延伸,即是纸上谈兵,说的都是一些大话、空话、理想化的东西,没可操作和可实施性。心太急亦很简单,即是这些人想要干成一些事,总沉不住气,不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想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把自己的主张给实现了。他们只知道晚清社会沉疴痼疾需要下猛药,但并不知道这猛药也需要慢慢来,需要一个漫长的疗程。比如当时的光绪皇帝就在103天内下达了比103道还要多的圣旨,让下面具体实施和搞落实的人无所适从,真正做到了“欲速则不达”。

另外3个字没基础与无经验有些重叠,但它一定不完全是这些人手上没有兵权,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军事的基础或者支持,就干不成事情。关键问题在于这些人想要改变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内容,但他们始终认为,自己能谈点主张、写几篇文章就什么都可能干成了。其实,他们的这种想法是浮在空中的,没有根基,而他们也并不懂得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看起来可以分个科,实际上对社会而言是一个整体,不管动谁都会都会牵扯到另外一个方面或诸多个方面。因此,他们只要一动就是全盘的事情,整个社会的链条都得动,而在这个链条上,他们始终没有找到关键点,也便始终没有话语权。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像蛇吞了大象,最终难消化,把自己给撑死了。

至于慈禧在最初并不反对变法,她是中立的,最后发现任由这此人折腾下去实在不行,才站到了反对的立场上。所以,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与慈禧的阻挠实在是没有多少关系。读史,我们发现,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不仅表现出看待问题的片面与眼光之短浅,还反应出了他们作为文人的单纯与幼稚。在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

比如谭嗣同就有过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毫无利于中国”,不如卖掉“供变法之用”的想法(《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上欧阳中鹄书》)。这种想法得到了戊戌干将康有为的支持,甚至表现出了一些比谭嗣同更为“激进”的想法。例如,在对待肤色与人种的问题上,康有为分明有着异想天开的意思。在《大通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里,康有为提出了一个近于疯狂的“人种改良计划”,意思是将中国男人“出口”至白色人种国家,让他们同那里的女人们结婚,不出一百年,其后代肤色就由黄而白了。同时,从白色人种国家与地区“引进”女人,让她们定居于中国沿海地区,与中国男人通婚,同样不出一百年,其后代肤色就由黄而白了。

在《大通书·丁部·去人种同人类》中,康有为对这个问题有详尽论述,除了移民通婚的办法,他还提出了“火食”的主张。他认为野人身上之所以有毛,是因为“火食”问题,他说:“云南野人山之毛人,皆由不火食之故,故生毛耳,若改火食,毛即脱落。”他还说,夫人之形色、体格,有出于人种,有出于地宜,有出于天时,有出于饮食、起居、宫室、运动,相错相合而后成。加拿大有一华人,入山采金,迷道而依于烟剪人,随之食生鱼、树叶,而变为喉音,皆作卡渠忌之声,其后遂如哑矣,面形亦变矣,而能作中国字,自称中国人。又有入亚齐诸岛深林中,见人形而满身皆长毛作绿色者,亦能写中国字,自称中国人,误入深山不能出,采树叶果实及鸟肉为食,遂变身形。

为此,康有为大声呼吁,中国人应食西食(餐):盖欧、美人日必肉食,其牛羊之肉必全用脔,不洗其血,不碎切而走其血,肉必烧煎而后食之,故面色多红,盖血盛也。中华人久为西食者皆然。同时,他建议中国人多运动国,多打开窗户通风透光,就能够变成体格强健的白人了。“又血色得于日光,而体健在于运动。今白人自入童学,每日即有体操,皆习兵以强筋骨,暮皆出游以迎风日,屋旁必有花木以吸养气,屋窗多用玻璃以透日光,兴居有时,作工有节,加以食肉烧煎,故体强魄壮,色红肉腴。”

我们先不说这种理论是否科学,很显然的一点是,在这个问题上,康有为当时与西方人的态度是一样的,认为白人是“高贵”的,其他人种都应该向他们学习,把自己都变成白人。这样一来,世界就没有人种的概念,就大同了。但问题恰恰在就这里出现了,为什么“大同”就必须向白人学,而且把大家都要变成白人呢?康有为的大同不过是戴了眼镜的有色大同,在他的眼里只有白色,只有白色优异、最好。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他的主张、建议乃至呼吁,不过是停留在“皮毛”的层面上,即使照办,也不能实现他所谓的 “全地人种,颜色同一,状貌同一,长短同一,灵明同一”。

后来,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在评价《大通书》时,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意思很明显,火山喷发与大地震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不过自然界的火山喷发与大地震是不可抗拒的,而康有为的这种言说却是人为的。也许,当下流行的一句话很能生动形象地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做个总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文|路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