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定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里面包含什么线索和什么线索?

我也不懂什么是“线索”,这是一个很玄妙的词,你应该跟老师去沟通这个问题。

首先学习方面,你到学校是为了学习的,老师在学校是为你解惑的。你有不明白的地方,最好的方法是跟老师交流,就像这个问题,“线索”是什么?天晓得这个“线索”指什么!语言本身就是思维的一个解构重组过程,解构本质上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这个时候你应该跟老师深入去探讨这个问题,他说你没线索,你让他举例子啊!直到你了解你的问题出现在哪里,直到你了解你该如何改善,甚至直到你发现老师是错的!学会思考,更应该学会交流。

然后,我再说这个“线索”可能指的东西。

“线索”如果直接理解,我可以理解为“设计的理由”或者“设计逻辑”。设计逻辑是基于信息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的,学校里最常见的分析法是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初学者可以利用这个分析法帮自己理顺逻辑,一个方法对应一个问题,然后再开始煅逻辑,煅逻辑的过程的太复杂了,每个人的深度都不一样,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一个大策略下统筹各种小策略对应不同的场地问题。本科教育大部分学校过于注重纸面表达,学生往往设计逻辑是不足的,好的设计逻辑,基本上是图面上每条线的弯曲角度都对应背后的需求,这种要求不太可能实现,但是设计的时候追求极致地接近是可以做得的,下笔之前多思考,每一笔都问自己一个为什么。

“线索”也可能是景观节点之间的关系,一般处理为视线渗透,心理诱导。这是基于人的尺度的设计,最简单的思考方法是代入,就是把自己当作使用者,放到自己设计的每一个场景里,如果你发现人物根本没有理由从一个场景移动到下一个场景,那你可能要思考一下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出问题了,不过节点之间也可以是相互孤立的关系,这取决于你希望营造的效果和整体的景观序列。如果理论知识足够丰富,其它操作也可以做出优秀的设计。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了解一下环境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及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景观序列处理手法,例如对景、框景、借景,又或者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的一个噱头——蒙太奇,讲述的是用明暗尺度等手法,营造戏剧效果的环境过渡。

“线索”也可能指景观序列。对于小空间,不同功能空间上的渗透和保护是重要的,但对于城市公园这种尺度的大设计,景观序列则更加重要。景观序列统筹着各个小空间之间的关系,它们如何过渡、渗透,它们自身又如何定义自己。各个小空间之间组成一条故事线,人游走其中,就像经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开端,有发展,跌但起伏,再到高潮。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序列方面做到的极致是很难媲美的,可以多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基于画论,说的是居游山水的故事,不止包括空间上的变化,也体验四季的更替,如果你研究古典园林,你就会发现它其中运用了大量环境心理学的技巧,甚至利用消极的厌倦心理(迷失),去营造一个完整的心理体验。现代理论方面,西方有过渡性景观,讨论的是规划尺度景观序列的问题,还有其它一些学者,也有讨论空间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并营造一种有趣的氛围。

最后,“线索”也有可能是指构图方面的空间形态关系。本科教育注重图面表达,很多老师在说你空间之间没联系,很可能只是说空间形态没有统一,“看起来”没有线索而已。例如你画了一个圆,然后又在旁边画个方形,那这两个图形看起来就是没有关系的。有例如你画了一个圆,然后又在这个圆外面加一个同心圆,那他们看起来就是一体的。这就是图面关系的作用。本质上没什么作用,环境中的人不会在乎这种上帝视角的问题,但是汇报的时候,看图的人在意。这种情况,你需要做的是统一设计语言,如果你一直用方形,那就一直用方形,如果用曲线,就一直用曲线,进阶一点就是混搭使用,但是这需要你的审美能力。另外一些方法也可以帮助图面关系设计,例如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讲究等级,他们会用对称等手法去控制空间形态,表达庄严,又例如解构主义设计中,常会用到方格网定位法,就是画图之前定一层方格网,线条随意,但是却会用示意物把方格网外显出来,把结构显化。这方面的知识最简单,但也最复杂,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不一样,因此很难做到让每个人都觉得你的画面舒适,空间感强,这往往是一种主观判断,你可以参考一下大厂们的图都用什么形态,然后模仿一下,例如SWA喜欢用硬曲线,做出带有张力的空间形态。老师不会主动去批大厂们的图丑,毕竟本科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们送到大厂里面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条线索并行的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