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信金融中新老基建分别是哪些,有何特点?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交出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GDP超过100万亿元,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济博弈,我国依靠自身强大的内部市场,实现了经济上的又一个“奇迹”。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经济内循环、新基建等政策指导下,消费、科技的发展将对经济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助推我国实现综合国力崛起。

  一、中国崛起势不可挡

  1、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博弈挡不住中国崛起的步伐

  2020年以来,特朗普主动对中国发动经济挑战,将约600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实体清单”,导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几乎接近零,并对3700亿美元中国产品施加额外关税。美国和中国经济博弈背后,是美国对丧失世界经济主导权和中国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恐慌和焦虑。

  但是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经济博弈,无法阻挡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疫情加大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依赖,中国供应生产口罩的必需原料熔喷布占全世界的80%。期间,美国使用的青霉素有45%为中国制造,而布洛芬则接近100%由中国制造。在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同时,美国又通过“排除清单”,豁免了防疫物资等部分商品的关税。

  另外,美国对中国家电、家具等商品进口的需求量庞大。特朗普针对很多商品加征关税,导致本国进口商成本大增,需要通过第三方国家转运、低报进口额等方式来避税,最终这些成本还是要通过涨价的方式,由美国的消费者来承担。增加关税的成本绝大部分都传导到了美国进口商这里,从而导致许多企业的不满。

  值得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逆全球化”大幅降低跨国公司海外销售,对拥有大量跨国公司的美国影响更大。

  实际上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两大强国,已经紧紧捆绑在一起。

  虽然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很激烈,但是2020年中美两国的贸易规模增长8.8%。美国形成以金融资本和高科技为支柱的本国土壤,重塑制造业产业链的代价会很高。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国际产业链紧密结合、交织在一起,大家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新就任的美国总统拜登已经认识到了“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两国需要加强沟通,给双方以至于世界一个更好的经济环境。

  当前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崛起趋势不可阻挡。总体来看,当前世界格局正在朝多极化发展,中国有充分的意愿加强全球合作,链接更多国家,实现全球经济共赢。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相信未来中美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2、新时代的新目标引领中国前进

  2020年,在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我国将要迈向更高的目标。

  根据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到2035年,我国要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近20年来,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是从人均GDP和GNP来看,中国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2019至2020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已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但是仍旧相当于世界各国人均GDP的90%,仅达到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2020年中国GDP已经达到美国的70%,然而美国人均GDP是中国人均的6倍。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一个国家的人均GNP超过12535美元,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中国距离高收入国家标准还有约20%的差距。

  从收入群体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9》,5.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人口总数的4成;3.1亿人月收入在之间;3.8亿人月收入在之间,这三部分人群加起来接近我国人口的9成。

  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三口之家收入在10万到50万元人民币的人群。目前我国这一群体的规模大约为4亿人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收入为53604元。低收入群体绝大部分在农村。因此,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把注意力放在2.8亿进城农民工身上。

  目前,发达国家的门槛是人均收入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大概是3万到4万美元。我国未来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在15年中维持4.7%以上的经济增速。

  这样的经济增速实际上处于可达到的范围内。据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经济就可能超过美国。

  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十四五”期间,我国与技术进步、企业效率改善息息相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稳中有升,有望与资本并驾齐驱,共同带动我国经济向好发展。未来三十年,我国有希望快速加入高等收入国家阵营。

  与此同时,面对艰巨的任务,也不能忽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一帆风顺。

  二、中国当前的困难与解决方案

  1、中国与美国在科技方面的差距还很大,需要加强创新

  2020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动“逆全球化”,前有打击华为和中兴,后有封禁TikTok和微信,导致中国在科技领域感受到非常大的被动。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起步晚于美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大多是复制美国模式,当前在互联网标准方面仍旧是受制于美国。

  我国在高端领域进步很快,在人脸识别系统、基建工程、5G、人工智能、电子科技、无人机等领域迅速实现了弯道超车。

  过去20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猛增200倍。2019年中国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58990份,首次超过美国的57840份。202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比2019年同比增长了16.1%,连续两年排名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达到2.21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研发市场。按照科技发展规划,我国在2035年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到2050年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未来中国有充分的实力赶超美国。

  在芯片方面,美国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牢牢占据着全球芯片产业链的顶端。美国正是看到了中国芯片存在崛起并赶超的可能性,才不遗余力地打击中国半导体科技企业,巩固自身优势。我国注重半导体和芯片的发展,在美国对中国进行科技封锁的情况下,会加速倒逼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上发力,进行国产化替代。据机构研究,对华禁止或限制半导体供应,将促使中国和韩国加强研发,或许会导致两三年内美股半导体芯片占世界市场比重从48%降至30%。

  2、金融风险笼罩,需要合理的化解方法

  除了在科技上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在国内我们同时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需要重点防控金融风险。

  在地方债方面,自2009年发行,经过12年的扩张,已成为债市第二大品种,仅次于金融债。地方债券的偿还高峰将于2021、2022年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将逼近3万亿大关。目前城投平台的债务压力也很大,2021年到期、回售的城投债规模将超过3.3万亿元。

  长期来看,为了减轻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的压力,需要合理分配事权和财权,增加地方税收来源。近些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为50%,而支出上地方占比高达80%,中央政府需要更多承担具有全局协调性以及较大外部性的事权,例如养老、教育等。还需要对税收体系进行完善,适当提高地方的共享税分享比例,增加地方主体税收来源。

  其次,需要地方政府减少资本性支出,更多的将其交给民营部门。这就要求打破市场准入壁垒,打破“卷帘门”“玻璃门”,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

  除了地方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债务率较高,需要大力发展股权融资补充实体经济资本金。与直接融资相比,通过银行信贷间接融资的规模更大、更集中,更易引发金融风险。

  2018年国内资本市场共实现融资7.1万亿元,股权融资只有1.41万亿元,占比不足20%,比重明显偏低。未来,要立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导向,积极稳妥推进主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以及股权众筹市场建设,协同发展场内和场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债券和期货等分层有序、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持续丰富资产证券化等各类直接融资工具,拓宽投融资渠道。

  3、低生育率及老龄化社会困境

  截至2020年11月,全国房价平均水平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71元/平方米。

  过去20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黄金20年,促成了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高房价造就了“房奴”,成为社会低生育欲望的助推器。同时“老龄化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现象,生育主力80后、90后,很多人面临赡养4个老人的压力,想生也不敢生。

  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我国百姓自有住房率在全球也是前列。未来应当把大量的社会资源从房地产行业解放出来。

  坚持“住房不炒”,解决居住问题,去除“房地产过度金融化”,各类限制政策不能放松。与此同时,面对低生育率和养老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生得起、养得起”。

  三、中国应该如何走好未来的路

  如今广东一省GDP就超越了包括俄罗斯和韩国在内的90%以上的国家。从经济体量来看,未来中国会稳步发展,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将再上一个台阶,达到创新国家的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首先要做好“内循环”。在全球经济萎靡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速快速恢复,依靠的是自身强大的市场。要通过内循环,让老百姓有钱消费,让民营企业有销路,让社会创新有动力,让社会资本愿意投资,形成良好的内循环。技术方面,中国要加强研发,从芯片到技术行业标准等方面逐步脱离对欧美的依赖。

  其次,要减少贫富差距,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今“先富起来”的人已经远远跑在前面,在“带动后富”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拉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将开启“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再次,需要促进国际大循环。贸易方面,2020年东盟以4.74万亿元的进出口额,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以4.5、4.06万亿元分列中国第二、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应继续加强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积极布局亚太经济中心。

  最后,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当前各地“十四五”规划中,新基建崭露头角,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等12个重点领域。从短期来看,传统基建、新基建能够快速拉动国内投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持续恢复贡献力量;从长期来看,能够增加有效供给,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新技术、新产业。

  政府应当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投资于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两新一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基建是逆周期行业,是提振经济的有效调控手段,是未来我国托底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大量投资机会、创业机会,也创造了许多造富机会。

  2021年我国经济不仅要维持6%增长率,更需要高质量的增长。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有困难,也有机遇,总体上是机遇大于困难。中国当前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未来世界的主题是合作共赢,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中国作为一个自信的大国,要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着眼点,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作者 何晓宇 征信投资 分析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在古代,如果出现重大灾情疫情,朝廷为了恢复民生,促进经济的发展,大都会“以工代赈”,时至今日,演变成“国难思基建”。

记忆犹新的要属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四万亿”基建工程。主要涉及的“老基建”,铁路、公路、桥梁等。只要一提到基建,有人就会“上纲上线”,说是刺激“铁公基”(铁路、公路、航空等)、是信贷放水、是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重来。这或许是一种误读、误解。把“新基建”与2008年“四万亿”“老路重来”等说法混淆,可以说这种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一时间,“新基建”成为经济大热词。5G、云计算等板块纷纷掀起涨停热潮。如何概括此次“新基建”?两个字:硬核。四个字:硬核科技。

简单来说,“新基建”就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领域全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有些还是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哪怕现在不干,将来总有一天还是得干。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疫情使经济陷入短期“停摆”;经济处于转型阵痛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向着深水区推进。那么,该怎么对冲这些风险?据任泽平的观点,“新基建”短期来说,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定就业;长期来看,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1、“新基建”是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点

中国经济今年一个很重要的稳增长举措在于稳投资,而稳投资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在于稳基建。而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正在下降,需要推动“新基建”来优化投资结构,使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相匹配。

2、“新基建”与中国经济长期转型方向一致

据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团队分析:第一,“新基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关,聚焦点在于科技创新,包括5G建设、大数据中心等。第二,“新基建”与新型城镇化相关,聚焦点在于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第三,“新基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聚焦点在于“补短板”,包括公共卫生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3、“新基建”背后有着巨大市场需求

“新基建”背后藏着大生意,无论是5G基站建设,还是大数据中心,每一个领域身后都是千亿、万亿、乃至数十万亿的大市场,投资潜力巨大。不少人正“虎视眈眈”。以5G建设为例,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5G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更关键的是,5G建设还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10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济,为中国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基础。从这次疫情不难看到,整个中国经济“在线”进程迫在眉睫,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经济一夜崛起,这背后也意味着对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巨大需求。

新基建那么好,我们这些散户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俗话说的好“有多大锅下多少米”,我觉得可以从自身的资金量,风险偏好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近期A股的基建板块走强,跟政策传导紧密相关。但小编不建议将传统基建板块作为主要资产配置,因为这类企业属于政策驱动型,主要依靠政府回款,且投资规模巨大,杠杆率和负债率都较高。虽然是基建大年,但目前还都处于喊口号和做计划阶段,能否落地,落地多少,主要看配套资金能否到位。所以传统基建公司能够走多远,还需持续关注。
另外,今年的方向是“新基建”,跟传统基建的逻辑不一样,比如科技基建和医疗基建,可以重点关注5G、工业互联网、生物安全、医疗设施等。但由于这属于全新的行业,投资者需要深入研究个股,才能准确判断。
股市“一赢二平七亏”的铁律一直没有被打破。如果您有专业的技能技巧,在这板块轮动中踏准节奏,及时的做到低位吸筹高位获利清仓,那么股市适合您。否则建议您还是观望的比较好。如果能把握合适的行情可以做一波。但是往往都是--凭运气赚来的钱,靠实力亏出去。

大部分普通人对债券型基金的了解很少,原因很简单:普通人大概率是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关注股票、基金,都怀揣着一颗当年翻倍的心,所以只会在排行榜上找靠前的产品。债券型基金的策略比较保守,不可能冲榜,普通人也看不上年化3-4%左右收益率的债券型基金。节后市场上股票型基金发行火热、债券型基金无人问津的局面就是如此。

今年的大基建,城投公司一定是非常活跃的。为了完成投资任务,城投公司需要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其实个人觉得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在运行的政信信托,融资方的融资渠道更加多样,而且成本更低,可以缓解其未来的还款压力。此时的信托可以实现安全退出。另一方面,未来政信信托会相对减少,很多基建项目会换其他渠道融资。这些项目除了政府出资之外,肯定需要向金融机构募资,但是像这类有具体还款来源的项目,会被银行和保险公司瓜分走,信托10%的融资成本没有优势,这类项目基本抢不到,此外人家也会考虑低成本的债券资金。

所以小编建议投资者选择政信信托产品,应该尽量避免债务负担过重、经济体量较小、财政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网红地区信托产品。

}

  信托曾经一直是“高冷”理财的代名词,动辄百万起步,超高的门槛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是随着国家愈发繁荣昌盛,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大提升,每年高净值人群的增长速度也是相当的快,到2019年为止,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197万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将突破200万亿元。

  凡事总有第一次,安小妹经常在后台收到新手投资人的咨询,表示自己以前都是买的银行理财,现在了解到信托这种理财产品后觉得很有兴趣,但是对信托又不太熟悉,想买却有点无从下手。

  俗话说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安小妹很荣幸受到大家的信任,那么今天就根据安得财富数位资深理财师从业多年得出的经验来给大家罗列一下,第一次买信托你必须知道的那些事儿。

  一、信托真的安全吗?

  有太多太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他们对信托了解还不够。

  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于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倡导。

  荣毅仁和王岐山两位国家副主席都曾经担任过信托公司老总。

  信托是唯一能够横跨资本、货币和实业领域的金融机构。

  信托是我国金融四大支柱(银行、信托、保险、证券)中管理资产规模仅次于银行的存在。

  全国只有68家信托公司,银监会也明确表示以后不会再发放信托牌照,曾有银行出价30亿想买一块信托牌照,当然最后也是无功而返——信托牌照就像是“摇钱树”,是有市无价的。

  了解完信托的历史,相信您也能看出信托完全就是一位“根正苗红、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呀,近几年信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逐步提升,自然也成了高净值人群财富保值增值的最佳选择。

  二、去哪里买信托?

  因为信托是私募型产品,所以大家不会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公开渠道看到信托的宣传,这也为信托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目前市场主流的三种购买途径就是信托公司、三方理财机构、银行。

  每家信托公司只能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在选择面上比较狭窄,同时信托公司有个多年来饱受诟病的问题——服务太差,投资人抱怨客服电话老是打不通、好不容易联系到理财师,问个问题要等几个小时才得到一句简短的答复。

  其实也难怪,信托公司规模庞大,员工难免有点“高高在上”,理财师对个人投资者这两三百万真的不太在意,在售后这方面和三方理财是无法比拟的。

  银行和三方一样都属于代销信托,但是银行的客户经理对信托的相关情况其实知之甚少,毕竟他们还有这么多银行本身的产品、保险公司的代销产品要卖,在专业度上还是差了些。

  综上所述,三方理财机构从各方面来考虑都是最适合的购买途径,一对一的专属私人理财师实时为您答疑解惑,因为三方主营业务就是信托、政府债,所以他们每天都在和信托打交道,专业度远胜银行理财经理。

  确定好从何处购买信托后就要看看具体的流程了。

  首先您要确定下来认购哪个产品,要注意的是信托的小额(300万以下)额度一直很紧张,所以您要和理财经理沟通确认好想要的产品是否还有额度,确认完成后由理财经理为您预约,您要向理财经理提供:认购人的姓名、身份证、预约金额,接着理财经理就会安排寄出合同,一切准备完毕就可以打款了,信托公司查到款项进账记录后理财经理会与投资者确认。(一般流水单都是在下午五点左右打出来。)一切都完成后就是发放确认函,坐等收利息啦。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现在大部分信托产品都需要进行双录,即录音录像,以防范误导销售和违规销售金融产品。

  四、我该买哪种信托?

  《资管新规》出台后现在信托业的主基调就是去通道、严监管,以往热门的通道业务大幅收缩,更考验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集合资金信托占比不断提高,而集合资金信托主要分为基建类、房地产类、工商企业类。那么对于新手投资人来说哪一种信托才是最安全稳健的呢?

  答案是基建信托中的纯政信类,很简单的道理,帮大家捋一捋。

  去年在“房住不炒”的政策红线之下监管部门多次约谈各家信托公司,要求限制、减少房地产信托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对于不符合“432”原则的一律不批。

  中国的楼市泡沫有多大我想大家其实都心照不宣,在刚兑时代大家冲着房产信托的高收益肆意买买买,没有问题,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房产信托没了刚兑的保护后频频爆雷,对于稳健型投资人来说它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再来看看工商企业类信托。过去几年里多家信托公司集体踩雷14家上市公司,中江信托更是每月一雷炸的面目全非,在宏观经济下行的今天,民营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资金流动性困难频出,连上市公司都爆雷了,普通的民企自然是更加脆弱的,公司倒闭了老板可以申请破产,但是你的信托本金还能拿回来吗?

  从当下的节点来看,受疫情影响中央为了恢复经济也是重新祭出“基建”这把杀手锏,政信类项目也自然而然成为了经济托底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地方债还是政信信托,它们的表现其实一直都很出色,不同于房产、工商企业类信托干脆的爆雷违约,政信信托最极端的情况就是项目延期,比如云贵这类经济欠发达的“网红地区”,但是延期的项目无一不是在积极兑付的,政信类项目没有发生过实质性违约,在信托中还是相对安全的领域。

  综上所述,政信信托是最适合第一次购买信托的新手投资人的,虽然信托总体风险率是低于银行的,但是其中还是有优劣之分,投资难免有风险,选择政信信托就是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对于政信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避免债务负担过重、财政自给率过低的区域,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违约意向就越低,毕竟政信信托是背靠当地政府信用的,一旦发生违约,损害的是整个地区日后的发展,其影响是毁灭性的,而政府不会允许发生这样的恶劣事件。中央近期也是多次点名“新基建”,新一轮大基建正式开启,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金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