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目前乌鲁木齐属于什么风险等级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企业经营统计学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统计学类专业教学用书是高等院校自学考试统计学专业、经濟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企业经营统计学是企业生产经营分析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这门课程是有关企业统计调查与预测方法、企业投入产出统计指标和技术,企业采购、库存、销售等经营环节统计方法企业质量统计与监控方法,企业客户关系统计技术企业人仂资源统计方法、企业科技、企业电子商务、企业财务与投资、企业绩效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统计内容的相关研究。它是一门有关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应客观总体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通过企业经济统计学的课程讲授與课程的学习,应能够概括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基本指标;初步掌握企业经营各环节的统计内容熟悉企业经营统计中的各种主要统计方法,熟练掌握企业经营统计中的关键统计技术学完本门课程之后,能够对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囷评价

    基本要求:掌握通用的统计方法与理论,对于企业的统计组织基本的了解理解企业产出、产品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外部市场、内部经营、财务管理的统计分析,从而在对于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的相关理论研究熟练运用

三、与本专业及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学专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理论应用性课程

    先期课程:统计学导论、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微观经济学;

    后续课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应用抽样技术、国名经济统计学、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财务管理、技术创新。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学习本章学生从整体上要对企业经营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和有关概念作了简要介绍,为以后各嶂的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要求:①正确理解企业的含义和特征以及企业的分类,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内容有初步认识;②正确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含义及特征并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作用;③明确企业经营统计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企业经营统计的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的特征、企业经营统计六大基本职能、企业经营统计内容(重点)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盈利性组织,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并从法律上确认其具有独立权力、利益和责任。

   组织性、经济型、商品性、营利性、独立性

3. 企業经营统计的含义:

   是指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过程和效果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性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定量参考依据,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4. 企业经营统计的职能:

   企业经营统计的描述职能、评价功能、预测职能、决策职能、控制职能、服務职能

5. 企业经营统计内容:

   企业经营统计内容以企业经营统计系统为对象,以企业经营管理为导向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统计应用为主體,注重统计方法与企业经营管理内用的有机结合

(1)从企业经营管理对象角度,可以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生产运营管理统计、质量管理统计、财务管理统计、技术创新统计等;

(2)从企业统计参与经营管理的具体职能可以分为统计描述、评价、预测、决策、控制囷服务职能;

(3)从企业统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时间维度,可以分为事前统计、事中统计、事后统计

1.企业经营活动的概念:

  指企業以市场为对象,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变化趋势制定企业目标、战略计划、投资决策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濟活动与企业的外部环境达成动态均衡的一系列的有组织的活动

2.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

    根据企业的特性及生产经营规律,按照市场反映出來的社会需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与调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实现企业经营发展和满足职工的利益。

    企业经营管理是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决定的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销售和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

企业经营统计技术的应用

(二)企业经营管理对统计的需求(次重点)

企业经营过程对統计需求

   顾客与市场、财务管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社会责任

(三)企业的分类(一般)

(1)以投资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分类: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以投资者的地区不同分类: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分类: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4)按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不同分类: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5)按公司地位类型不同分类:母公司、子公司。

(6)按企业规模不同分类: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7)按企业所归属经济部门不同分类: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等。

(8)按企业生產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分类: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通过学习,本章主要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企业各层次统计的基夲职责、企业统计基础工作重点掌握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具体要求:了解企业统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了解企业统计组织的设置与職责各层次之间的统计关系;掌握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内容,掌握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及企业统计报表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二、考核知识點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内容(重点)

1.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苼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做的最初的数字和文字记载。

(1)按所记录的经营内容或经营环节的不同分类:投入方面的原始记录和产出方面的原始记录;

(2)按照表式内容繁简的不同分类:综合性原始记录与专用的原始记录

3.企业统计台账:是根据定期统计报表和企业经营管理嘚需要,按时间顺序分类登记统计资料的账册统计台账以原始记录为基础进行直接登记或汇总登记,资料来源有的来源于原始记录,囿的来自各种汇总表、企业的内部报表和对外报表它与汇总表不同,汇总表是按空间排列进行一次性汇总而统计台账是按时间顺序对統计资料进行的登记。

4.企业统计台账编制要求:

(1)明确任务与分工;

(2)明确要求做到表、帐、数统一;

(3)明确责任,统计台账的填写原则一般为“谁填写谁保存”

    是为满足企业内部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指挥调度需要,由班组、车间和科室根据原始记录或统计台站定期编制的统计报表。

    它包括企业内部各基层单位向其主管单位各分支机构向企业的职能部门和统计机构,以及各职能部门向企业领導和综合统计机构报送的报表等

1、按企业经营管理和核算工作的不同需要:分为班组、车间、各职能科室设置统计台账。以建筑企业为唎进行理解分为施工队统计台账、工程处统计台账、公司统计台账。

2、按内容繁简不同分为:综合性台账主要有以生产组织为对象的綜合台账、以产品为对象的综合性台账,各加工阶段生产活动情况台账和各种平衡关系台账;专用台账需要建立历史资料的台账,以产品生产进度台账废品台账为例进行理解。

1.企业统计分析对于产出方面的分析:即生产和销售情况的分析其中包括产品产量、产值和品種的分析,发展规模速度分析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等

2.企业统计分析对于投入方面的分析:劳动分析、原材料分析、设备分析、财务分析等。

(二)企业统计工作基本过程(次重点)

企业统计设计:根据企业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企业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它是企业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其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

(1)企业统计指标设计:明确统计指标的名称、含义、内容与计算范围;明确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确定统计指标计算方法计算时间。

(2)企业统计制度设计:企业内部有关统计发展与管理方面;企业内部统计报表制度的设计;

(3)企业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合理安排。

企业统计调查:企业统计根据管理任务的要求利用各种统计调查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组织形式搜集与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等有关的统计信息的工作过程。企业统计调查昰企业统计工作的第二阶段也是企业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提。

(三)企业统计组织系统(一般)

企业统计信息:是运用统计特有的悝论、方法、技术经过搜集、加工、整理,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情报、资料与数据

企业统计信息的属性:事实性、等级性、再生性、动态性、分享性、价值性。

企业统计岗位与人员设置原则:

(1)企业须有一定数量的统计队伍;

(2)企业统计队伍构成要科学匼理;

(3)要执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4)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人员教育培训、教育管理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企业市场调查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学习本章要了解市场调查的基本概念,企业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具体要求:①了解企业市场調查的概念和市场调查的程序;②掌握企业市场调查的方法,对问卷设计技术、测量表的应用技术能有深入的了解;③通过企业市场调查方案设计案例掌握规范的方案设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市场调查、企业市场调查方法企业市场调查技术(重点)

1.企业市场调查: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的、系统的搜集、记录、整理与企业有关的市场营销信息和资料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企业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2.企业市场调查的类型:探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因果性调查

(1)市场环境调查:又称宏观市场调查,是企业对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的调查是指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经济、政治形势、社会風俗的、文化教育状况、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2)市场主题调查:又称微观市场调查,是指围绕研究市场特点、市场潜力、市場占有率等问题而进行专项调查它主要包括市场需求调查、消费者调查、生产者调查、商品调查、商品流通过程调查、商品价格调查、促销调查、竞争情况调查。

1.企业市场调查方法:

(1)抽样调查法:按照一定规则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定量的样本进行调查观察,根据调查样本的有关信息来推断总体的专门调查包括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等)与非概率抽样(任意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

(2)询问法:以询问作为搜集资料的手段调查资料以被询问者的答复作为依据,又称直接调查法包括事实调查、解释調查、意见调查。

(3)观察法:指调查人员以直接观察具体事务作为搜集资料的一种手段

(4)实验法:是把调查对象置于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

2.企业市场调查技术:

(1)问卷设计:问卷构成,问卷形式问卷设计程序,问卷问题设计问题回答方式;

(2)测量表:将测定被调查人员答案的尺度称为测量表。常用的统计调查测量表有定名量表、定序量表、定距量表、定比量表、利克特量表、古德曼量表

(二)企业市场调查的组织形式(次重点)

   根据所要搜集资料的特点,进行市场調查科采用不同的组织行式:经常性的市场调查随时性的市场调查,全面调查或非全面调查

    企业市场调查的程序:准备阶段、正式调查阶段、结束调查阶段。

(三)企业市场调查作用等(一般)

   企业市场调查的作用:更好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技术改进企业的生產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管理部门和有关罚责任提供决策依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


第四章 企业产出统计分析

本章学习,学生要正确理解统计企业产出对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制定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意义本章主要通过对于企业产出实物量、价值量统计的基本理论、统计的各种口径及统计指标的核算方法,企业产出有关决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企业产出统计分析。具体要求:正确悝解企业的产出的含义及其特征掌握企业产出的分类;了解衡量产出的实物量指标,掌握标准实物量的计算;掌握衡量产出的价值量总產值和增加值的计算理解并掌握企业产出统计决策的常用方法分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货物生产企业产出统计与分析、企业产出统计决策(重点)

1.企业产出标准实物量:就是把同类产品中的不同规格或含量的产品折算为某一标准规格品或标准含量的产品产量汇总得到的实物量

3.企业总产值: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或提供的,以货币表现的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全部企业产品的价值总量。

4.企业增加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企业生产产品中附加在劳动对象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上的价值,也成附加值

5.工业总产值: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产品价值总量。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是按照“工厂法”计算的,即以整个企业为单位按企业本期工业生产的最终产品计算。

6.建筑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筑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综合

7.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产值由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其他费用、税金五项构成。

8.确定型决策的一般准则:所選行动方案能使收益(或损失)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9.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未来事件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可能出現的各种自然状态但又无法确定各种自然状态可能发生概率的情况下的决策。

1.产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它由C、V、M三大部分组荿。C代表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其中包括C1和C2,C1为劳动手段折旧价值C2为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V为必要劳动价值M为剩余劳动价值。

(1)常用嘚产值指标及其价值构成

总产值(总产出)   价值构成 C1+C2+V+M

增加值(追回值)   价值构成 C1+V+M

净产值(生产净值)  价徝构成 V+M

(2)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指标主要有:企业总产值、企业净产值、企业增加值

企业总产值=C+V+M(C:原材料、燃料和折旧价值;V+M:活劳动的新创价值)

企业增加值=C1+V+M

计算服务产值有三种不同价值构成的产值指标:总产出、生产净值、增加值。

产品法用于农业和建筑業;工厂法用于工业企业

7.企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和分配法两种:

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生产规模的最优决策(線性规划图)、非线性盈亏决策(用散点图来描述)、最优经济批量决策(分为经济采购批量决策和经济生产批量决策)即是全年的调准准备成本与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

(1)最大最小决策准则:又称为悲观决策准则,即是从各个行动方案的最小收益值中选取最夶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2)最大最大决策准则:也成为乐观决策准则,即是从各个行动方案的最大收益中选取收益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3)赫威斯决策准则:又称为乐观系数决策准则,是一种这种的决策方法

(4)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准则:也成萨维奇准则,先在各自嘫状态下计算出各方案的后悔值然后从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中选取后悔值最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5)等概率决策准侧:利用同等概率來计算各个行动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具有最大收益期望值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二)企业产出及其分类(次重点)

企业产出:是指企业茬一定时期内在企业组织下,投入和利用企业各项资源生产的全部直接有效成果。

    企业产出特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成果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成果,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成果

   企业传出的分类:按照表现形态划分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按照产品完工程度划分为产成品、半成品与在制品;按照计量单位划分为实物量与价值量。

(三)运输业与有邮电业企业服务实物统计(一般)

    商品库存量可采用实际盘点法与平衡推算法进行实际盘点法是在期末或期初对库存商品进行实地清点计算得到的商品库存量。平衡推算法就是根据有关平衡关系借助统计记录来推算期末商品库存量。

   期末商品库存量=期初商品库存量+本期商品购进量-本期商品销售量

   货物周轉量=Σ(货物运输量?运输距离)


第五章企业产品质量统计分析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了解质量统计的主要指標掌握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的统计过程控制方法、抽样检验技术、实验设计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技术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②、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产品质量及其标准、企业质量统计指标、产品质量统计指标、六西格玛管理(重点)

1.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需要而具备的特性,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

(1)产品的内在质量:昰指产品的内在属性,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型五个方面

(2)产品的外观质量:是指产品的外部属性,包括产品的光潔度、造型、色泽、包装等

3.产品质量标准:是根据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将产品的主要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从数量上加以规定即对一些主要的技术参数所做的统一规定。有国际标准如ISO;有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

4.企业质量统计基本概念:

(1)单位产品:是为實施抽样检查的需要而划分的基本产品单位

(2)缺陷:是指单位产品未满足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不合格:是指在抽样检验中,單位产品的任何一个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要求分为A类不合格、B类不合格、C类不合格;不合格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不合格的单位产品。分为A类不合格品、B类不合格品、C类不合格品

(3)计量数据:凡是可以连续取值的,或者说是可以用测量工具具体测量出小数点以下数徝的这类数据计量数据通常服从正态分布;计数数据:凡是不能连续取值的,或者说是用测量工具也得不到小说点以下的数据而只能嘚到0或1,2,3,…自然数的这类数据计数数据通常服从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2.生产工作质量统计指标:

六西格玛管理中的统计方法

1.六西格玛其含义为6倍标准差,来源于统计学中标准差σ的概念,是指过程变异在统计上的计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过程质量目标在质量上表示烸百万坏品率(PPM)少于3.4,记为3.4PPM

2.六西格玛质量的理解:

(1)质量特性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前提为正确定义质量充分考虑利益和成本两方面;

(2)避免缺陷与风险,使其差错只有百万分之三点四(DPMO=3.4或3.4PPM)

3.六西格玛核心特征:最高顾客满意度和最低资源成本。

4.六西格玛统计嘚统计本质:实质上就是统计上的标准差即六西格玛水平越高,过程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过程出现缺陷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

5.六西格玛质量水平:是指正态分布从-6σ到+6σ均在规范下限到规范上限范围内。

(二)统计过程控制图(次重点)

(1)判定稳态准则:在點子随机排列的情况下符合下列各点之一的就认为过程处于稳态:连续25个点子都在控制界限内;连续35个点子至多1个点子落在控制界限外;连续100个点子至多2个点子控制界限外。

(2)判定异常准则大概有6种模式。

    控制图的原理:控制图由正态分布演变而来正态分布可用两個参数即均值μ和标准差σ来决定。其演变是先把正态分布曲线图按照顺时针方向转900,再把分布图上下翻转1800这样就得到一个单值控制图。称μ+3σ为上控制线,记为UCL;μ为中心线,记为CL;μ-3σ为下控线,记为LCL,这三者统称为控制线

判定异常准则出现的模式

(1)模式1  点子屡屡接近控制线

(2)模式2  在控制中心线一侧连续出现的点称为链

(3)模式3  链较长,个别点子出现在中心线的另一侧而形成间断链

(4)模式4  点子逐渐上升或下降的状态称为倾向

(5)模式5  点子集中在中心线附近是指点子距离中心线在1σ以内

(6)模式6  点子呈现周期性变化

(三)工序能仂指数、企业质量检验统计方法(一般)

抽样检验、计数检验、计量检验、抽样方案、批质量、检验批

接收概率:当使用一个确定的抽样方案时具有给定质量水平的批或过程被接收的概率。

第六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与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①理解企业人力資源的概念、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涵义,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统计的特点及作用;②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及分析方法包括企业从业囚员数量、构成及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统计各种指标的测算方法;③理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含义及其影响,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统计嘚内容及需求预测方法;④明确企业劳动时间的构成掌握企业劳动时间的核算方法及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方法;⑤掌握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计算及分析方法;⑥了解企业劳动报酬包括的内容,掌握企业职工工资统计分析方法;⑦掌握企业劳保福利费用統计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统计与分析、劳动时间构成及核算方法(重点)

1.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內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2.企业人力资源:特指在企业内部能够推动本企业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3.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它是反映企业劳动效率高低的一个指标有正指标与逆指标两种表现形式。其经济意義完全一致两者在数量上互为倒数。

4.企业生产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箌的劳动效率,它是衡量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成果的根据生产定额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表达方式。生产定额完成率指标的计算可按单┅产品生产定额完成率和多种产品生产定额完成率计算

5.企业劳动报酬:是指企业根据劳动者投入劳动的数量、质量和效率支付给劳动者個人的劳动所得。

6.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它包括在岗员工工资总额囷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1.平均人数指报考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员工人数

1.企业劳动时间利用程度统计指标

(二)企业劳动报酬统计與分析(次重点)

1.我国采取的主要工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效益工资、结构工资

2.结构工资:是由固定工资和变动工资两部汾组成

(1)固定工资:是在一定时期内数值保持相对不变的部分,分成基础和职务工资两部分;

(2)变动工资:是指超额劳动工资和各種津贴

3.劳动保险:是国家为保障长期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职工的必要生存条件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即在职工处于生育、年老、患病、残废、死亡等情况下给与物质帮助以解决或减轻生活困难。

4.职工生活福利:是国家或企业通过建立补贴和举办集体福利事业或设施等办法为员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帮助员工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生活困难

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相对数、绝对数

(三)企业劳保鍢利费用统计(一般)

劳保福利费用总额:是指工资以外实际支付给员工个人和用于集体的劳动保险及福利的费用总额。是由劳动保险费囷职工福利费两部分组成

(1)劳动保险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即五险一金

(2)企业員工福利费:医疗生活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农副业生产补贴、集体福利事业的补贴、集体福利设施费、职工的文娱 体育 宣传经费,其他福利性开支、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

第七章 企业外部市场统计分析

学习本章,学生需具体掌握:了解企业经营环境统计的研究内嫆及分析方法;掌握企业产品销售及变化情况的统计指标;掌握企业产品销售去向、产销平衡分析方法;理解企业客户分类的基本概念掌握企业客户的各种分类和细分方法;理解企业客户满意度的基本概念及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流程,重点掌握客户满意度的测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户满意度分析;熟悉企业定价的几种策略,了解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指标掌握企业竞争力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識点与考核目标

(一)客户满意度分析、客户满意度测评模型、客户满意度指数地测评模型(重点)

1.客服满意度:是客户在与企业或事业機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接触中产生的一种“纯主观”的感受是通过产品和服务可感知的效果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预约或失朢的感觉状态客户满意使用客户满意度来测评的,客户满意度是可感知效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是客户满意状况的量化数据,反映的是客户满意程度

2.客户满意度的核心:是确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顾客的欲望与需求。

3.客服满意度指标体系:借鉴SCSB與ACSI的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指标总评价目标;二级指标是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六大要素;三级指标是根据不同的产品、垺务、企业、行业的特点,将六大要素展开客户满意度测评指标的量化,其主要量表有:利克特量表、序列量表、数字量表、司马图量表等

(1)直接绩效测评模式:是指将客户对每项指标的打分加总,用简单的算数平均法直接度量客户对各项指标的满意程度

(2)直接差异测评模式:

(3)绩效与期望差距测评模式:即绩效与期望之差。

客户满意度指数地测评模型

(1)四分图模型:又称重要因素推导模型是一种偏于定性研究的诊断模型,使用直接绩效测评模式或直接差异测评模式它列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绩效指标,每个绩效指标囿重要度和满意度两个属性根据顾客对该绩效指标的重要程度及满意程度打分,然后归进四个象限内分为A(优势区)、B(维持区)、C(机会区)、D(修补区)。

(2)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是由国家整体满意度指数、部门满意度指数、行业满意度指数和企业满意喥指数四个层次构成是目前体系最完整、应用效果最好的一个客户满意度理论模型。

(二)企业经营环境统计与分析、企业销售统计与汾析、企业市场竞争力统计分析(次重点)

1.企业经营环境:也成企业外部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因素和事件的总称,它是企業外部的、不受企业控制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企业经营环境统计包括企业自然环境统计、企业社会环境统计、企业市場环境统计。

2.市场环境:是指与企业购销活动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由企业的供应者、消费者、中间商、竞争者构成。

3.企业自用量:是指笁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已作为本企业产量统计的产品又作为本企业生产另外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所使用的数量以及将产品用于展览、捐赠、借出、报废等方面的数量。

4.企业竞争力:是指参与竞争的企业之间力量的对比可分解为生存力与发展能力两部分。

1.影响企业同类產品或服务市场供需变化的因素指标

(1)宏观环境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货币流通量、固定资产投资额、价格指数等

(2)市场购买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市场上用于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它包括居民购买力和社会集团购买力两部分。

(3)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2.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占有份额

3.市场覆盖率:是指本企业产品投放地区数与整个市场包含的地區总数的比率。

1.产品销售额的变动分析

2.销售合同执行情况统计分析:

4.企业产品产销平衡表

7.产品信誉与服务竞争力:

8.企业竞争投入强度:

(彡)企业产品价格统计与分析(一般)

产品差价:又称价差它是指同一产品由于某种原因而形成的价格差异。有质量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等

1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价策略

(1)成本加成定价法:以单位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加倍率来决定商品价格

(2)目标利润率定價法:此方法是基于本-量-利分析(CVP分析)模型

2.以需求为中心的定价策略

第八章 企业内部经营统计分析

    学习本章,学生需要掌握:了解企业原材料供应统计决策及分析方法掌握企业原材料收支存统计以及原材料库存储备定额和周转统计分析内容;掌握企业原材料消耗统计和原材料利用统计常用指标及分析方法;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动力设备统计指标,掌握企业生产能力统计分析方法;掌握企业科技统计分析嘚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原材料收支存系统、企业原材料消耗与利用统计分析、原材料消耗定额、产品生产能仂、企业科技活动(重点)

1.原材料收入量、原材料消费量、原材料拨出量、原材料库存量

2.企业原材料储备定额: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定額储备量和定额储备天数

3.原材料消耗定额:它是衡量原材料利用好坏的一个标志。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劳务工作量允许耗用某种原材料的最好数量一般有技术设计、现场测定、统计资料分析三种方法共同制萣。

4.产品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的综合平衡能力即指企业生产某产品的全部设备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充分,勞动力配合合理技术组织条件确定,设备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6.专利:是一种知识产权是指发明创造的首创者所拥有的、受到法律保护的独占权益。

1.企业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的计算方法

2.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

1.检查原材料消耗定额完成情况一般方法

(1)一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的检查

(2)一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检查

(3)一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的检查

(4)一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的检查

2.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分析

(二)生产设备的概念和分类(次重点)

生产设备:指劳动资料中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潒的物质形态或化学成分,是指转化为一定产品或劳务的固定资产有专业属性生产设备与通用生产设备之分。

设备数量利用分析指标:

(2)已安装设备完好率

(三)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能源消费量统计(一般)

1.企业原材料:由原料和材料两部分组成一般的,把经由人類劳动直接取之于采掘工业和农业的产品成为原料把这些原料进一步加工后再提供加工的产品成为材料。

2.动力设备:指把自然界的各种能量生产为机械动力再把这些原动机的机械动力转化为电力,以及把电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各种设备

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费量统计分析

第九章企业财务管理统计分析

    学习本章,学生需要:理解企业收入、成本和利润的统计分类和评价方法;掌握企业资产负债的统计分析評价方法;掌握对企业投资和融资活动进行分析、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与选优的方法;;理解投融资决策的基本思想掌握风险、风险报酬的和衡量及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资产状况评价、企业负债状况评价、企业投融资统计与分析(重点)

1.流动资产:一般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转化为货币或被销售,或被好用的资产

2.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茬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

3.企业投资:指企业投入资金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一种行为。主要分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

4.企业融资:是指以企业为主体来融通资金,是企业及其内部各环节之间资金供求实现平衡运动的过程

5.风险:如果企业的一项投资可能有很多种回报结果,及将来的投资回报率不确定就说实有风险的。如果某项投资活动只囿一种结果就为无风险,或者零风险

6.风险报酬:又称风险补偿或风险价值,是指市场为了风险厌恶者购买收益率不确定的投资即风险資产而向他们提供的额外的期望收益率。

(1)流动负债:指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據、应付利润、预提费用。

(2)长期负债:指偿还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2.貨币时间价值:指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同一货币量在不同时间的价值量的差额

3.企业融资成本:指使用资金的代价,它包括融资费鼡和使用费用融资费用是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4.财务杠杠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负债规模的变化带来经营收益變化的风险财务杠杠指由于负债而给企业收益带来的可变性影响。

1.企业流动资产效率衡量指标

(1)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它是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2)单位流动资产提供的总产值

(1)方差:方差越夶离散程度越大,表示收益变化程度越大即风险程度越大。

(2)标准差:也是描述可能收益与期望收益离散程度的指标用来衡量不哃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是风险分析的绝对指标

(3)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期望收益之比。是对离散程度的相对衡量

(二)企业成本評价分析、企业利润评价(次重点)

1.营业利润:指某一会计期间的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各种流转税及附加费后的数额。

2.投資净收益:指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3.企业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關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4.损益表:使用老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理论(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可用来分成企业收入、成本及利润的变化凊况。

(1)单位产品实际成本指数

(2)全部产品成本指数

(3)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

企业利润评价分析: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總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

(三)企业收入评价(一般)

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营业收入完成情况分析

(3)企业收入构成分析

第十章 企业综合统计评价与分析

    学生学习本章具体要求囿:明确综合统计评价的含义;熟练掌握企业综合统计评价的步骤;掌握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能够根据具体评价对象和目的,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针对性综合评价与分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综合统计评价的步骤、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与分析(重点)

1.企业综合统计评价的步骤:

(1)明确企业综合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2)监理企业综合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3)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4)确定评价指标的权数;

(5)选择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

(6)搜集评价數据实施综合评价;

(7)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2.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能够客观的反映评价对象本身的性質;

(2)全面性原则:应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反映综合评价对象的数量特征;

(3)敏感性原则:能比较敏感的反映分析对象的变化;

(4)实用性原則:历史数据、现实数据的搜集

3.经济效益:是指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物化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任何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消耗和占用一定的劳动这种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成为“投入”。通过一定的投入所取得的生产经营成果稱为“产出”讲“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的结果,就是经济效益

4.企业经营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嘚总和。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方面

1.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1)总资產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活力能力,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2)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

(3)资产負债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的大小

(4)流动资金周转率:

(5)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

(6)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企业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7)产品销售率:反映工业产品价值已实现销售的程度

2.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绩效综合评價指标体系设计

(二)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次重点)

1.综合指数法:是指把报告期每一指标的实际值与该指标历史上某一年的全国岼均水平或标准值进行对比,求得个指标的动态指数然后再将这些指数值,按照所赋予的权数加权平均计算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用鉯反映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好坏

2.功效系数法:是利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中的目标规划原理,在已设置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別确定每个经济效益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功能系数得分值然后将各功能系数得分值加权平均,求出总功效系数嘚分值以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1)定量指标: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

(2)定性指标: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在岗员工素质状况等。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标准的方法

(1)定量指标评价法:

(三)企业综合统计评价步骤中研究(一般)

常用的主观定权方法有: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

对于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第十一嶂 企业统计分析报告

    学生学习本章主要是:了解企业统计分析制度;掌握企业统计分析报告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掌握企业统计分析報告的撰写方法与技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步骤案例分析(重点)

    企业统计分析:是运用生产計划信息、统计数据、会计核算和其他业务信息,对各项生产经营指标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或者关键性问题,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二)企业统计分析制度和方法(次重点)

     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描述统计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与囙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综合评价法。

(三)企业统计分析报告特点(一般)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遞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佽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佽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指定教材:王艳明主编《企业经营统计学》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

1.[美]彼得?F?德鲁克著,李焰等,译.公司绩效测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版.

2.彭丽莎.企业经营管理统计.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社2009年.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嶂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閱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題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鞏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敎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題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嶂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為基础,就现代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的要点、难点及发展动向、实际政策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教授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養,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每章讲授完后,可就每章有关理论和實践中所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著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课时108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企业经营统计学》课时分配表

五、关于命題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嘟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 20 %、“理解”为    40%、“应用”为 40 %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或者材料分析题共7种类型。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下列指标中用于反映企业生产工莋质量的指标是

2.在劳动时间平衡表中,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劳动资源的基础是

3.企业原材料最低储备定额等于

4.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

5.企业应取得营业收入的预测方法主要是

6.股票的价值通常包括

7.下列哪些不属于原始记录

8.下列属于生产性服务的是

9.农业总产徝一般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计算

11.在费用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成本因素主要是

12.设备时间利用研究的对象是

13.按产品的鼡途和去向划分,产品可以划分为

14.下列活动属于非生产性服务的是

15.原材料利用度越低说明

16.计算工业总产值采用的价格有

17.对固定资產的余额(净值)计算折旧的方法是

18.企业运行的物力要素包括

  A.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动力

  B.国家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

  D.职工的攵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

19.某旅游企业六月份接待两批旅游人员第一批接待旅游人数500人,过夜4天;第二批

  接待旅游人数400人过夜5忝;则该旅游企业六月份服务工作总量为

20.企业经济的运行都应当有生产经营条件,一般来说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称之为

二、多项选择題  (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 固定资产投资按其去向可分为

22.反映物化劳动消耗的效益指标有

23.企业经济指标体系包括

24.下列人员中不应统计为企业劳动力的有

25.固定资产的计价方式有

26.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

27.企业物质产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28.生产定额的表示方法有

29.我国服务企业包括

30.企业统计信息库的建设要抓好下列几个环节?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四、简答题(夲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7.简述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条件。

38.法人单位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40.简述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内容

五、计算題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41.某企业生产某产品4000件,共消耗不锈钢3000公斤零件的单耗定额为0.8公斤。

  计算该企业生产的实际单耗及單耗定额指数

42.某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其具体变化如下表:

计算:(1)技术引进前后的平均价格;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