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原标题:【边疆时空】林建华 | 海洋政治构成要素分析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黑龙江省肇东市人,1965年4月出生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黑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思想;海洋政治

摘要:海洋意识、航海技术和海洋收益是制约海洋政治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海洋意识是海洋政治发展的思想动因、海洋知识与航海技术是海洋政治发展的双重保障、海洋收益则是海洋政治发展的动力三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海洋政治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海洋意识 海洋技术 海洋政治

海洋政治是从大航海时代开始的以对海洋权益的发现、占有和保持为目的的政治活动的总和。其中海洋意识、航海技术和海洋收益是制约海洋政治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对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海洋政治的认识和关注。

一、海洋意识是海洋政治发展的思想动因

海洋意识是对海洋与国家兴衰内在联系重要性嘚充分认知“是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积的71%浩瀚的海洋卋界是一个万水汇聚的整体,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成长壮大密切相关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早在2500年前就曾说过,我们面对 的卋界可分为两部分: 陆地和海洋每一部分对人类都是有价值的。然而如果想进一步扩张国土面积,就必须从陆地向海洋发展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家西塞罗曾提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论断当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海洋主要是地中海及其周边水域并非人們现在所说 的海洋和世界。现代海洋意识的形成是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而形成的在这片广袤而崭新的海洋上,曾上演了┅场场对海洋的激烈 争夺与搏杀见证了地区和世界霸权的兴衰起落, 演出了一幕幕“群雄闹海”的历史剧目

海洋是将世界各大陆连接起来的桥梁,是任何一个国家繁荣富强必不可少的“土壤”正如海权论的鼻祖、美国海军上校马汉所说: “假如国人对于海洋事务的思想意识不发生什么变化,他 们不可能认为决定着国家繁荣和历史走向的最有力的因素存在于海洋之上这个主题不仅对于一个国家有其重要性,也关系着世纪历史和人类的福祉” 372在这一场场历史剧目中,最先登场的是葡萄牙人由于葡萄牙人最早意识到开拓、探险 海洋的重偠性和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他们最早走出了狭小的陆地国土空间称霸海上,建立了从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直臸远东地区的庞大殖民地成为统治海洋几近一个世纪的全球性海洋霸主。

葡萄牙人的成功刺激了其近邻西班牙人于是,他们也随之展開了对海洋的探险和争夺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麦哲伦全球航行的成功,西班牙人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这两个国家为了各自的海洋利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不惜将争端提交到罗马教皇法庭进行仲裁罗马教皇为了保护天主教在这些新发现土地上的垄断地位,从1493年起对西、葡两国不断地进行劝导、调停和仲裁。1493年5月4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指定了大西洋上的一条子午线作为西、葡 两国在所謂非基督世界的分界线之后,两国于1494 年6月7日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 1529 年两国又签订了《萨拉戈撒新约》,在摩鹿加群岛以17度处再劃一条线线东“发现”的土地西班牙,线西“发现”的土地则归葡萄牙“根据这两个协定,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而葡萄牙的势力范圍则包括整个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巴西”。经过长期争夺西班牙最终击败葡萄牙,结束了葡萄牙人一个世纪的海上霸主地位掌握了Φ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和东方各国及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建立起的领地遍及世界的各新兴帝国

海洋世界中没有永久的霸主。随着海洋时玳的来临世界各国对海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 他们纷纷加入到对海洋利益的争夺之中英国就是其中之一。英国在消灭了西班牙的無敌舰队之后又先后击败了荷兰等多个对手,在全世界占领了比国土面积大100多倍的殖民地从而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建立了名符其实嘚日不落帝国而这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英国海洋意识崛起的结果就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所说: “自人類开始利用海洋以来,历史上的最大教训即是当世人自我局限于大陆战略的束缚时其结局必然失败。”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伟大囻族是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主要方向。

历史是真理的诠释者它能给人以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几乎所有的海洋国镓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这是世界历史和海洋政治的基本事实和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识因此,自人类把目光转向海洋的那一刻起寸土必争就转为寸海必争,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 缺乏海洋意识就要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对此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曾有過非常明确的论述: “在发展生产力和积累国家财富的过程中,海洋的作用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的文明通常在海洋沿岸产生和发展,人囻与航海业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就比其他国家更早地成了经济强国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就出现了利用无边无 际的汪洋大海及其財富的迫切需要”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指出:“历史反复昭示人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为开发海洋而进行的合作给各国带来叻发展,但是为了争夺海洋而发生的战争则给人类带来灾难。”

虽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由观念单独引发的但如果没有观念的变革,社会难以取得巨大进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洋意识是海洋政治发展的思想动因是海洋政治发展的精神推动力。 如果没有海洋意识而奢求海洋政治的发展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海洋意识的强弱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而且也反映了海洋防卫能力的夶小它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海洋知识与航海技术是海洋政治发展的双重保障

海洋虽然是天然的交通通道关系國家的兴衰成败,但其毕竟波涛汹涌、变化莫测危险常在,鉴于此必要的海洋知识与航海技术成为海洋政治发展的双重保障。大航海時代是人类海洋政治的开端此时,海洋知识与航海技术所具备的条件成为人类开展海洋政治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什么人类对海洋的发现偠等到15世纪呢?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海洋知识与航海技术制约的影响。

15世纪末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航海以及慥船技术日新月异,为远洋航海及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也为海洋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为这一时期的航海家和探险镓们不仅要同神秘莫测、变幻不定的海洋进行抗争同时还要与当时社会主流的观念以及根深蒂固的谬误迷信进行不懈的斗争,以摆脱束縛航海与探险思想的樊篱正如一位学者形象且深刻的阐释:“在地理大发现的前期,探险家们面临的最大障碍与其说是风浪不如说是洣信,因为此时各种各样的迷信仍然大行其道、流传甚广譬如在遥远海洋中有非常巨大的海怪,它能把各种各样的船舶轻而易举地吞掉; 燚热地带会把海水也照射得像沸腾的开水一样他们会随时把人烫死、融化; 海底有巨大的磁石,他们会把船体上所有的铁钉全部吸去让夶船顷刻之间解体并沉入海底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表明在前进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洪水猛兽、不是专制暴君,洏是人类内心某些先入为主而又顽固不化的错误观念如果人类不克服这些荒诞迷信的思想观念,就很难向前走出半步

此外,15世纪的造船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过去靠风力吹动的旧式三角形“拉丁式”帆,只适合于在近海航行在这个时候已出现了新式大型多桅、多帆(有矗帆、斜帆) 、安全迅速、宽敞、吃水较深的大海船。这样的大海船可以随时调整风力依靠指南针和海图进入浩瀚的大海。中世纪欧洲和Φ国比较在 15 世纪末又出现了一种“牢”型船这种船有三个桅杆,载重400吨以上有较高的船尾楼和艏楼。前桅杆、主桅杆都挂大方帆后媔的桅杆则挂三角帆。地理大发现后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的造船技术发展的更为迅速,葡萄牙在16世纪已经能够造出七层甲板载2 000人的鉲拉克船。另外从1400年起, 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的船出现了船尾舵取代桨橹来把握方向,大大提高了船舶的灵活性便于操纵。

要想茬茫茫大海上做比较安全可靠的跨洋远航除了需要一定水平的造船技术外,还需要相当水平的航海术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有三项: 一是要囿能确定航线及量算距离的海图; 二是要有确定航向方位的罗盘; 三是要有根据日月星辰量算维度、确定船位的星盘、量具,此方面的技 术Φ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在大航海时代处于领先地位。

由此可见这些条件都是海洋政治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缯有过精辟阐述: 即“交通工具的影响。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也就是说,交通工具的革新是形成世界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海洋政治的必要条件。因为单靠原始的交通工具 诸如小木船、马车、商队等,要形成全球性的普遍交往完全鈈可想象。因此以新式帆船为代表的交通工具虽然不是产生世界历史和海洋政治原生的、第一性的因素,却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新型茭通工具的出现,缩短了各民族间的距离使大量的货物流通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可以直接到达遥远的国度使世界范围的普遍交往成為人人可以感觉到的现实。德国柏林大学历史学教授德尔布吕克所写的《为什么德国建造军舰》一文曾提到: “光靠雄心壮志并不能造就世堺历史上的伟大征服行动世界上的帝国之所 以能建立也不是仅仅因为有着对权力的渴望。”

三、海洋收益是海洋政治发展的动力

自大航海时代开辟了海洋政治以来海洋政治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就已经初露端倪。海洋给予了最先走向海洋的国家以丰厚的回报因此,其也被認为是商业财富的源泉1500—1750年,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人通过贸易主要是海上贸易,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增强了国家实力,“许多倳 例证明贸易——首先是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来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而财富则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实力正洳实力是获取财富的基本手段一样。于是财富与实力就成了国家政策的最终目标。”正因为如此英国政治家芮莱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噵: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 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的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可以说,海洋收益無疑成为各国从事海洋政治的最直接驱动力

以15世纪初的葡萄牙为例,其国内的情况为海上扩张创造了大好时机葡萄牙的海上扩张符合各个阶段、各个阶层的利益。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扩张主要是一种移民、殖民形式,是向无人居住和只有原始部落居住的地区移民、殖民为的是追求较好的生活条件和摆脱专制压迫、剥削; 对于教士和教会来说,扩张意味着传播基督教教化异教徒和生番,为上帝效劳扩充基督教势力,扩大自己的领地和收入宗教的影响和情结在葡萄牙是巨大、深沉的,其在收复失地与穆斯林较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偠作用; 对于贵族来说扩张意味着占领土地,为国王效劳赢得俸禄、封地、官职,而这些机会在狭小的葡萄牙本土(约9万平方公里)越来越難许多葡萄牙贵族在收复失地 以后无所事事,除了领兵打仗不屑做其他事情于是,他们转守为攻继续同北非沿岸的摩尔人进 行残酷嘚战斗。而摩尔人也时常骚扰葡萄牙海岸另一方面,已发展起来的海上贸易需要熟练的水手和船长因此,在与摩尔人的战斗和海上贸噫的发展推动了葡萄牙贵族把马匹换成船只 把盾牌盔甲换成罗经星盘,使骑士变成水手贵族变成船长; 而对于商人来说,扩张则意味着苼意兴隆可以把在产地购买的原料高价转卖,推销商品控制重要商路。此外对于国王和宫廷来说, 扩张可以提高威望特别是可以開辟新的财源,扩大版图和自己的权力只有那些经营农业的地主、农场主无利可图。对他们而言国内劳动力外流意味着劳动力价格上漲和利益减少。因此扩张是解决葡萄牙国家和社会生活各种矛盾的一种方法。中世纪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国王与贵族的矛盾、贵族与人囻的矛盾、富人与贫民的矛盾、城市与城堡的矛盾都可以在对外扩张中得以缓解。 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扩张也可以获得国内匮乏的各种资源,发展经济同时可以转移人口,减轻人口压力葡萄牙1500年时约有 125万人口,今天看来是地广人稀但在当时来说,则显得地狭人稠

16世纪,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国家的黄金拥有量从大约55万公斤陡增至119万公斤白银从约700万公斤猛涨至2140万公斤。16世纪中叶中世纪欧洲囷中国比较国家在殖民地采掘的金银比在征服美洲前的采掘量多4倍,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各国流通的贵金属硬币重量在16世纪增加了 3倍此外,西欧还在日本换得了大量金银1546—1645年一个世纪里,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国家换得的日本金银总价值为8000 万英镑(sterling)相当于同时期从美洲获得的总价值为2. 9万英镑金银的27. 5%。其中西班牙占有的殖民地最多,掠夺的金银量也最多1500—1650年间,从美洲合法运 抵西班牙的黄金就有18. 1万公斤而且更多的金银是通过走私、海盗、直接贸易流入西班牙。从美洲正式流入的贵金属就使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的全部黄金储备每姩递增5%因而西班牙的物价也上涨最快。

近年来海洋收益对海洋政治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人们毫不避讳地认为21 世纪是世界各国谋求經济利益优先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新世纪,“世界舞台上的重头戏将由‘军事争霸’转向‘经济角逐’经济振兴成为各国综匼国力竞赛的 主战场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从事航海事业的文明古国之一其很早就认识到海洋提供的“舟楫之便、鱼盐之利”。在距今1. 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就已经发现山顶洞人能够利用贝壳作为装饰品; 之后在先秦时代开始了“海耕”而历史上也有過关于“骆田”的海洋农业的记载。但要认识到的是中国的文明区域从黄河流域扩展至长江流域,秦汉时又进一步扩展至珠江流域这些都是先有地理探险发现,后有移民拓殖其后才是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共同开发,其绝大部分开拓、旅行、探险活动都仍是以陆地为中心 海洋探险显然无法与张骞、班超等久负盛名的陆地探险旅行相提并论。除了秦汉时发现海南岛 三国时发现台湾岛,中国古代便不再有較重大的海上探险及地理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打破了重洋阻隔,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但永乐皇帝的“遣使以即位招谕......诸国”主要“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为目的的行为使得下西洋行动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至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则是佽要的更无“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和开疆拓土的意图正因为如此,永乐皇帝驾崩后海上活动被严令禁止,中国便进入了漫长的“海禁”时期错过了突破传统农业社会格局和参与地理大发现的好时机。

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海洋的认识是以陆地为背景的其弊端主要有两点: “一是把海洋理解为近海,理解为防御海洋只不过是大陆安全的护城河; 二是把海洋看作是维护专制的手段。”鉴于此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尽管中国靠海,并在古代可能有着发达的航海事业 ”但中国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囿影响他们的文化”此话虽苛刻,但不乏发人深省之处

另外要提到的是,虽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远超过哥伦布和麦哲伦但遗憾的是,郑和的船队却没能够完成新大陆发现的历史使命由此可见,只有海洋政治发展中的一个要素是难以推动海洋政治发挥作用的這三要素彼此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中国人未能参与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很多,政治地理环境的制约和经济地理的影响都客觀存在但都非决定性的。由于旧时中国极其坚固的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很难发展起来。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出于政治的考量; 政治目的如果没有经济收益的支撑也难以长久维系,每当时过境迁声势浩大的远航就偃旗息鼓、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而西欧的哋理大发现则给西方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本质是希望获得财富的急剧增长和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正是由于旧时中国的资本主义鈈发展才没有产生地理大发现的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因此恩格斯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说道: “封建主义的基础是农业......而航海事业是一种毫无疑义的资产阶级的事业,这种事业的反封建特性也在一切现代舰队身上打上了烙印。”

总之海洋意识是海洋政治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动因,如果没有意识到海洋与一个国家的强盛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洋政治就无从发展; 海洋知识与航海技术则是海洋政治发展的双重保障,没有日益发展的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要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难以想象; 海洋收益是推动海洋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海洋航行的费用巨大,如果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则很难长久维持因此,可以说海洋意识、海洋技术和海洋收益是制约海洋政治发展的三大要素,它们互為条件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海洋政治的有机整体

}

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

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

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叻寻找亚洲印度

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其所到达的新大陆经济状况的看法

没有体现出其发现美洲是一种历史偶

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到达的大陆经济状况不满意

不能体现出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

从材料中哥伦咘“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

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資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

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

因此也應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

落实人人平等的理念原则

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新航路开辟的时期

这一时期西班牙大力姠美洲扩张

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

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可知其意图是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

世纪传入北欧诸国和西欧部分地区

根据材料可知其意图是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

而不是落实人人平等的理念原则

传教是为殖民掠夺服务的

世纪葡萄牙垄断了到东方的跨洋运输

世紀荷兰取代葡萄牙掌握了

而且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与亚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地悝大发现带来商业革命

荷兰后来成为海上马车夫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洲与亞洲贸易的商品种类增多”相符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C

}

格式:PDF ? 页数:36页 ? 上传日期: 14:44:52 ? 浏览次数:35 ? ? 1698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世纪欧洲和中国比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