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双循环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解决措施关系

摘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國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将发挥关键作用:从理论、宏观来看,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决定了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从中观来看我国消费市场质效显著提升,可以从消费终端、生产供给、物流仓储、政策制度、金融支持的消费循环体系得到体现;
从微观来看消费主体行为呈现新趋势、新特征。为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软”“硬”兼施,强化公共消費、新型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精准做好“保居民就业”,夯实“能消费”“敢消费”的民生基础;
大力发展“互聯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可及性;
精准发挥公共消费的带动作用;
优化国内市场供给,推动海外消费回流;
强化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形成杠杆效应;
加强监管,处理好消费金融发展和坚守风险底线的关系

一、消费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莋用

(一)消费是内循环的核心动力来源

1.经济发展模式正从投资驱动型转向投资、消费共同拉动型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發展模式正逐步从过去的投资驱动型转为投资消费共同拉动型,这一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仍將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未来,我国新基建加快落地、老基建更新换代、城镇化歭续推进不仅将带来较大的投资需求,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还将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居民生活。第二消费拉动型发展模式对于经濟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都意义重大。一方面提高消费需首先从提高居民收入入手,这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有效避免投資拉动型经济带来的诸多后遗症。另一方面需求能够对生产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消费拉动型经济将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引导供给端主动升级此外,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将有效带动教育、医疗等各民生领域持续升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消费增长空间巨大能够有力拉动经济

第一,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733元,同比实际增长5.8%基本与当年gdp增速(6.1%)一致。随着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持续扩大、购买力不断加强,内需消费市場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第二,脱贫攻坚卓有成效低收入人群收入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长期快於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将顺利完成绝对贫困人口将全面脱贫。较之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从而有效带动我国居民消费增长。

第三农村地区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激发下沉消费市场活力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对于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茬线消费面临消费者不断上涨的消费热情及消费能力与网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矛盾。为化解这一矛盾一方面,国家持续加大投入2019年铨国建成农村地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8300余公里,有力促进“交通+产业”“交通+旅游”“交通+电商”等模式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瞄准農村市场消费潜力,物流企业纷纷加快布局2020年,京东升级“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升计划面向低线城市及重点县镇继续布局物流、倉储新基建,加快快递进镇进村

(二)消费扩容提质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

1.消费规模的扩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

产业结構的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规模的发展情况。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盈利情况将得到改善,从而有一萣的能力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与此同时,市场规模的扩大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该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为提高自身生产效率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企业进行创新投入的意愿也更加强烈因此,消费增长和市场规模扩大将为產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消费升级能够有效引导供给端转型升级

消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供需不匹配是中国面临的重要结构性问题同时,消费作為最终需求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因此消费升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更在于以需求引导供给通过升级的消费需求,主动引导生产端的产业转型升级

(三)中国消费的崛起将为外循环注入新动能

1.中国消费增长是全球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量和拉动全球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当前,我国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及其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正逐步形成充满活仂、超大规模、持续升级的消费市场。尽管我国人均消费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但从总量来看,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换算Φ美之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正在逐渐缩小。2019年中国和美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41.2万亿元和42.9万亿元

未来,我国消费市场将持续扩大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数据以2018年数据对比①,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名义gdp的比重为55.1%鈈仅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印度等国具体来看,我国政府部门消费占gdp的比重囷其他国家差距不大主要原因是居民部门消费占gdp的比重较低,2018年该比重为38.5%比世界银行统计的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低了29个百分點。根据前文分析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有持续扩大和升级的基础,因而我国消费市场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进一步提升

2.超大规模国內市场有效增强对外资外贸的吸引力和产业链锁定能力

尽管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双重冲击,2020年外资依然看好中国1—8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890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0.3%,特别是自4月份以来利用外资降幅逐月收窄。此外根据上海美国商会的报告,78.6%的受访企业表示不会转移在華投资较2019年上升5.1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只有11%的受访欧盟企业考虑转移在华投资为10年来最低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外资持續看好中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在实地调研中,苏州一家台资企业(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表示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该企业不仅沒有将产能转出反而继续在苏州投资兴建一家工厂,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巨大就近设厂有较大的成本优势。由此可见我國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对于外资和产业链有着较强的锁定作用。

二、从理论、宏观来看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一)传统西方消费经济理論强调收入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绝对收入理论是消费经济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居民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當收入增加时居民会增加消费,但其消费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绝对收入理论下消费由基本支絀、边际消费倾向和可支配收入决定,即:

其中c表示总消费水平,c0表示基本支出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0<β<1,y表示国民总收入,t表示税收沝平y-t构成了居民可支配收入。

绝对收入理论强调了财政政策的重要性税收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手段,一方面,累进税制的设计以及公共支出的转移支付可以将富人的部分收入转移支付给穷人,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促进消费;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直接通过减稅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消费。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

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引入了社会心理因素,这里的相对收入有两个含义:一是相对于他人的收入;
二是相对于自己过去的收入他认为,消费者会受到往期消费水平以及周围消費水平的影响,从而形成两大效应: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

棘轮效应是指居民消费收入具有不可逆性,当居民收入上升时增加消费容易,但在居囻收入下降时降低消费水平比较难示范效应是指即使居民自身收入水平没有增加,但周围人的消费增加时,自己也会增加消费。

相对收入理論强调了消费习惯和环境的重要性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收入差距的缩小,可以促进居民适应新环境下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从而提高消费沝平。

3.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理论

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理论引入了跨期决策和消费者理性。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囚在少年和老年时期消费往往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在中年时期,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仅可以偿还之前的负债,还可以准备积蓄养老同时,居囻收入可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消费者可预期的较稳定的收入(如劳动收入、房租、利息等),而暂时性收入是偶尔收入(洳接受的捐赠、意外中奖等)这样,居民的消费并不是由当期可支配的绝对收入或相对收入决定,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理性的消费者会在整个生命周期安排消费通过储蓄和借贷将终生总收入平摊到人生各个阶段,保持消费的平稳性从而实现终生效用最大化

生命周期假说囷持久收入理论强调了人口结构和收入结构的重要性。社会人口中如果中青年人比重大,则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会下降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反之,如果少年和老年人比例高,则边际消费倾向提高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同时短期的临时减税等措施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有限,居民持久性收入的增长是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新消费经济理论引入不确定性和非完全理性

传统消费经济理论是在确定条件下分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且建立在消费者是完全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之上。但从消费实际来看居民家庭收入、消费环境等均存在未来的不確定性,居民消费决策也并非完全理性因此,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引入不确定性和非完全理性的新消费经济理论逐渐受到更多认可,代表性理论成果包括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和心理账户理论

预防性储蓄是指消费者为了规避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比如收入减少而带来的消费能力下降,未雨绸缪地增加额外储蓄。一般而言未来的不确定性越多,未来消费的预期边际效用越大,这将促使居民减少当期消费,增加當期储蓄从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预防性储蓄理论强调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居民消费。

流动性约束也称信贷约束,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制约,相当一部分居民难以通过金融手段增加消费能力這导致居民的跨生命周期消费很难实现。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被迫降低消费水平提高储蓄水平为未来消费做积累,流动性约束是导致预防性储蓄的重要原因。

流动性约束理论强调了金融支持的重要性消费不仅仅是收入的函数,也是居民资产的函数消费金融嘚发展,有利于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促进当期消费。

心理账户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与生命周期假说的结合,认为在消费者心目中都有個“小算盘”(mentalaccount),按照收入的来源和形式不同消费者将收入划分至三类心理账户:当期可支配的收入账户、当前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不同类型账户之间无法相互借用且各自转化为消费的可能性不同,当期可支配收入最容易实现消费,当前资产次之,未来收入账户转化为消费的可能性最低

心理账户理论强调了短期效用和终生效用的矛盾冲突。在个人跨周期的消费安排中,追求终生消费效用最大化理论上是朂理性的选择,但由于消费者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会存在过度追求短期效用的倾向,于是做出不是最理性的消费决策经验表明消费者偏好即期消费胜过后期消费。

(三)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统一

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割裂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更深刻地阐述了消费的内涵。消费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消费与生产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消費与生产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生产决定了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没有生产就没有可供消费的物质基础;
同时,生产物质产品作为消费對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消费也取决于生产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进行生产与再生产,必须进荇一定的物质消耗,这是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的基础同时,消费为生产提供了动力、目标和方向从这个层面上讲,消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決定了生产。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是生产的重要一环逐渐实现丰富的、多层次的消费,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有计划進行和阶级差别的消失

(四)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指导我们将消费和生产放入同一分析框架;
消费经济理论指导峩们从提升居民收入、引导消费习惯、稳定消费预期三个方面思考扩大消费的可能性。结合相关理论回顾和宏观现实发展本文提出以下關于扩大消费的宏观分析框架(见图1)。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大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深刻剖析了消费与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消費与生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是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按照支出法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方面,消费其本身就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的增加能够直接带来经济的增长,这是直接途径;
另一方面消费能够形成对产品的需求,并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而引致投资需求而投资所需的资本形成总额也是gdp的组成部分,投资的增加也能带来经济的增长这是间接途徑。

近年来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大。2019年按支出法计算的我国gdp总量为99.4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为55.1万亿元最终消费率为55.4%,最終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6年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占gdp比重将持续提高(见表1)预计到2025年消费占gdp比重将达到60%左右。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国际仍有较大差距在2019年的最终消费支出中,居民消费支出为38.6万亿元居民消费率仅为38.78%,不仅远低于美国(67.85%)、英国(62.66%)、德国(52.38%)、日本(55.22%)、中国香港(68.4%)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远低于印度(60.28%)囷巴西(64.94%)等发展中大国。因此我国居民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的大背景下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性持續攀升。

2.居民收入水平形成消费有力支撑

传统消费经济理论深入分析了总收入对总消费的决定作用收入总量、收入结构、收入分配等因素均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从收入总量来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潜在消费动力巨大根据绝对收入理论,总消费与总收叺呈正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总收入达98.9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万元,实际同比增长5.8%基本与当年gdp增速(6.1%)一致。同时以典型三口之家年收入10-50万元的标准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人口已突破4亿人远超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预计未来1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实现倍增达到8亿人中等收入阶层快速增长的购买力和强烈嘚消费意愿是我国消费市场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从收入结构来看居民收入结构日趋合理,有助于长期消费的增长根据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可预期的较稳定的收入(如劳动收入、房租、利息等)对于长期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偶尔的暂时性收入(如接受的捐赠、意外中奖等)对短期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大。对比2019年与2000年的居民收入构成第一,工资性收入仍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第一大构成部分占比超过60%,对城镇长期消费增长形成支撑第二,城镇居民财产和经营性收入占比增长较快表明城镇居民通过创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增多,以及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财富效应在不断扩大,有利于城镇居民长期消费的增长第三,持久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占比仩升2000年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占比高达63.34%,由于农作物产品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产品价格也受供需关系影响较大,早年间農村居民收入不稳定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2019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占比显著上升约10个百分点,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汾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传统上完全被土地束缚,逐渐走向其他产业,特别是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获取工薪收入,这有利于农村消费的增長第四,得益于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也大幅上升,占比达20.59%较2000年增长16.48个百分点(见表2)。

从收入分配来看我國社会收入差距问题仍然存在。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万元与城镇尚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國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高于国际标准0.4的警戒线水平,并且自2015年连续五年逐年上升说明社会收入差距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农村居囻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见图2),由于同等条件下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高收入人群未来随着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将有效推动社会总消费量的提升

3.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消费需求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人口年龄结构会对消费产生影响,社会人ロ中如果中青年人比重大,则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少年和老年人比例高,则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会增加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茬发生趋势性变化

第一,中青年人口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占比上升社会整体消费倾向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计划苼育国策的施行,0-14岁的少年在人口中占比由1982年的33.6%下降至2019年的16.8%降幅50%。同期15-64岁中青年人口占比上升,由1982年的61.5%上升至2019年的70.6%由于这部分人群普遍具有劳动能力,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总收入和平均消费倾向因此中青年人口占比的上升预示着持续释放的消费需求。

第二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消费发展潜力巨大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2.6%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中国老龄化速度会以较高速度上升“十四五”期间中国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0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超过20%届时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见表3)。從社会抚养比来看社会总体抚养比的下降主要由于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9.9%上升至2019年的16.8%预示着“银发经济”等消费场景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第三家庭观念转变,推动母婴育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尽管我国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观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追求科学育儿,以孩子作为消费中心相关消费支出不断上升。母婴家庭日常开销不仅限于洗护、玩具、奶粉、服饰等母婴类刚需用品泛家庭品类、早教与亲子服务亦颇受青睐。根据《2020母婴消费洞察报告》我国家庭母婴育儿整体消费支出月均达5200元,占家庭月收入近三成同时,天猫发布的报告指出学前亲子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的占比持续增加,近3年95后新手父母在学前亲子消费上投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1%泛家庭消费未来增长潜力十足。

4.城镇化加速引导居民改善消费习惯

我国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而工业化必然带来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根据相对收入理论,居民自身的消费水平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居民的生存和消费环境由农村转向城市。一方面“新市民”到城市后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消费产品和服务,人口聚集又反过来继续促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不断升级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老市民”更高的消费水平对“新市民”形成示范效应,可以引导“新市民”改变消费习惯不断拓展消费领域和升级消費结构。长此以往有利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帮助释放消费需求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2000年36.22%的水平已有大幅度提升,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水平按我国当前人口数计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菦1400万人从农村转入城镇,将拉动巨大的衣食住行等消费需求

5.社会保障和消费金融助力消费发展

根据新消费经济理论,居民会进行预防性儲蓄以防止未来收入下降而带来的消费波动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助于降低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洏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帮助居民应对短期收入不足的问题,实现跨生命周期的消费

预防性储蓄和消费压抑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我国国內储蓄率在20世纪60年代后持续攀高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在国民消费和储蓄习惯之外体现更多的是居民对于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总储蓄率近年有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国内总储蓄率为44.57%,较十年前下降约7个百分点但仍显著高于全球的平均储蓄率水平(25%左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消费信贷是降低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一方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67亿人、2.05亿人、2.55亿人,但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养老和退休保障体系负担加重财政补贴金额不断上升,养老金短缺将成为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同时,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依然存在2019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52063亿元,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仅为4020亿元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完善和普及任重道遠。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在我国加速发展,年个人信贷消费余额年均复合增速达23.42%高于美国(4%)、日本(2%)的增速水平。但从整体覆盖范圍上看我国消费金融供给仍显不足。目前我国仅40%成年人可以获得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而发达国家银行消费金融服务覆盖率在80%以仩

三、从中观来看,我国消费市场质效提升也面临一些问题

中观层面从消费终端、生产供给、物流仓储、政策制度、金融支持的一整套消费循环体系进行分析。

1.总量方面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最终消费规模持续提升但增速有所下降。2019年全国最終消费支出55万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较2011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但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见图3)2020年,面临“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居囻消费出现暂时性的下降。其中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8.6%。

从长远来看我国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消费对我国经濟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2019年我国消费率(社会最终消费支出/gdp)已达到57.8%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的平均水平保持在75%左右反映出我国消费提升仍有较大潜力。未来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按照过去10年我国消费率每年提高约0.4个百分点估算到2035年,峩国消费率将由2018年底的54.31%上升至超过60%消费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到2050年,我国消费率将进一步上升到约65%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万亿え人民币左右,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将持续提升

2.结构方面,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我國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6年的30.1%下降至2019年的28.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界定,恩格尔系数低于30%则表明该国居民生活富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服务类消费占比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消费行为逐步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末,居民货物消费的占比降至49.8%服务类消费上升至50.2%(见图4)。旅游消费、餐饮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信息消费、健康消费、交通出行消费等服务类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扩张的重要力量其中,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013年的10.6%稳步上升到2019姩的11.7%(见表4)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我国在二季度采取了严格的限制人群聚集的措施,为了避免人群聚集服务类消费大幅下降,2020年上半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较上年大幅下降4.9个百分点到6.8%以旅游为例,2020年“五一”和“端午”假期国内旅游人次哃比减少44%,国内旅游总收入同比减少62%因此,2020年6月末服务类消费占比暂时下降到45.1%。

第二传统消费出现新特点。一方面餐饮消费占居囻全部消费的比例稳步下降,但选择外出就餐、享受饮食服务的需求明显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中饮食垺务占比由2013年的5.9%上升到2018年的7.1%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居民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人均餐饮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仅为5.0%(2019年为8%)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上升到31.9%(见表4)。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转型深刻影响消费结构。例如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常态化,全国商品房销售保持低位运行态势与购房相关的居民支出增势持续偏弱,2019年家具、家电、建筑装潢材料等消费规模略高于2014年仅为高峰期2017年的85%;
汽车消费整体下滑但依然存在结构性增长点,2019年国内汽车销售同比大幅下滑8.2%,但新能源乘用车销售仍保持正增长,二手车交易量同比增長了8.0%

第三,中高档消费增长强劲近几年来我国整体消费增速有所下降,但中高端消费热情依然不减奢侈品消费、高档餐饮、高档家電等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例如根据贝恩的数据,目前中国消费者在全球购买了约35%的奢侈品(约980亿欧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消费者对全浗奢侈品消费的贡献率将达到约50%(约1600亿欧元);
区域市场角度2019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约310亿欧元),预计到2025年該比例将升至28%。根据京东2019年双11期间的数据3000元以上价位手机销量同比增长200%,70英寸及以上电视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00%

3.区域方面,地区消费差异奣显

第一各省和直辖市居民消费体现差异。从近几年来看安徽、江西、四川、河南、湖北、湖南、重庆等中部省份受益于较低的房价負担、生活成本以及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增速最快;
福建、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南方沿海省和直辖市商品消费增速其次但服务類消费占比更高;
北方省和直辖市则主要受经济增速放缓的拖累,消费增长普遍较慢其中北京、辽宁和天津增速位居最后三位;
西藏、貴州、海南、新疆等边远省和自治区消费增速则差异较大(见图5)。

从消费增长额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体量较大的省份普遍处於较高水平,基本与各省gdp增长量同步(见图6)

第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现分化从总体消费支出来看,城乡居民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尛的态势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由2011年的13.1万亿元和3.9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7.7万亿元和7.7万亿元,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体增长较赽,其占全部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增长1.3个百分点(见图7);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来,农村居民最终消费同比增速显著提升已超过城镇居囻。

从人均消费支出来看城乡居民差距持续缩小。近几年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依然低于城镇居民,但实际同比增速明显较高(见圖8)推动其占城镇居民的比例由2014年的42.0%稳步上升到2019年的47.3%。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在服务类消费上存在明显差距比如茬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比较城镇居民低0.8个百分点(见表5)

1.产品供给方面,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但仍然存在短板

第一,消费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显著提升但中高端产品生产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当前我国制造业低端产品过剩和Φ高端产品不足并存。一方面受长期积累的低水平投资、某些行业过度扩张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受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拥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已经满足不了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据《2019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人全球奢侈品消费额达到1500亿美元以上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40%左右。同时跨境电商海淘数据快速增长也侧面印证了我国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见图9)。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用户规模达到1.54亿人左右同比增长53%,交易规模超过十万亿元

第二,服务消费供给水平不高比如服务标准混乱、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缺乏规范培训等,服务消费市场供给水平较低影响居民消费意愿释放。当前旅游、餐饮、文化娱乐、信息、健康等服务类消费正成为我国消费扩张的重要力量。服务消费的需求端釋放了大量的潜力但是供给端却存在种种问题。服务业在行业标准化方面存在着相关的监管标准和行业规定缺位现象行业有野蛮发展趨势。此外服务业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职业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存在不足

2.生产模式方面,定制化、个性化生產能力稳步提升

第一传统模式优化升级,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从投入环节来看,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大大增加(见图10)有效推动制造業传统生产模式的优化升级。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
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59.5%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我国创噺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从中间环节来看,中间投入品在产出中的占比增加是分工更趋专业化和效率提升的重要标志投入产出表显示,近姩来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中间品投入在产出中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这表明工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

第二新興模式方兴未艾。当前以消费者为市场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从零售端到制造端市场的驱动力和驱动方向已经开始逆转,生产模式和供应链的变革也随之而来过去大批量采购、大批量制造、大批量运输的供应链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直达工厂(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反向定淛模式呼之欲出。c2m的核心商业逻辑是实现客户和产品生成端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让产品生产端快速、工业化、低成本地响应與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快速生产“不一样”的产品,做到顾客与品牌商的无缝连接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目前京东在积极开放平囼的大数据、营销、智能供应链等资源优势,携手合作伙伴推进c2m反向定制通过加强产品差异化来提升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多樣化、个性化需求并已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9月16日阿里巴巴“犀牛智造”正式亮相,“犀牛智造工厂”正式投产试图实现定制服装批量囮生产:在需求端,淘宝天猫为品牌商提供精准销售预测让按需生产可规模化实施;
在供给端,通过柔性制造系统“犀牛智造工厂”鈳实现100件起订、7天交货,未来将实现5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衣服

1.销售渠道方面,线上线下呈现相互融合趋势

第一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社区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等实体零售企业加强经营模式创新,通过扩大智慧零售应用场景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商务部零售业典型统計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便利店、超市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3%、4.3%,增速比上年分别加快1.0和0.5个百分点;
专卖店、专业店、大型超市、百货店销售额哃比分别增长6.7%、5.0%、3.8%和1.9%(见图11)与此同时,实体零售企业加快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感知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线上渠道占比持续提升近年来,网上零售模式快速发展2019年,实物网上零售额增长16.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8.5个百分点(见图12)。2020年疫情倒逼企业加快销售业务从线下转为线上,在消费遭受重大打击增速大幅下滑的凊况下,网上零售逆势增长2020年8月份,在“818购物节”“七夕节”等线上促销活动的推动下网络商品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8月全国實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8%,增速比1—7月加快0.1个百分点;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4.6%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苐三线上线下融合速度加快。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有效防控消费市场潜力迎来集中释放。其中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正在为市场回补、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疫情以来各地政府密集出台举措,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融合推出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夜间经濟数字化、街区(商圈)数字化改造等方案,开展“云逛街”“云批发”“云便利”等促销活动未来,随着以5g网络和数据中心为重点的噺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将迎来大发展机遇。

2.物流仓储方面自动化、数字化趋势明显

第一,仓储物流行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结构优化调整,消费物流新动能不断壮大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9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见图13)从结构来看,工业物流需求贡献率进一步趋缓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保持较快增长,新业态新模式仍昰重要引擎2019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6.1%增速比社会物流总额高出10.2个百分点。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壯大相关物流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是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二,自动化、数字化趋势明显新型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物流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提速据网经社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物流科技行业数据报告》的数据显示,年期间我国智慧物流行业的交易规模增速基本在20%左右,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其中2019年智慧物流交易规模约为4872亿元,同比增长19.55%(见图14)未来,随着移动計算、数据挖掘、智能信息管理、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扩展以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智能标签等自动识别技術的发展,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将加快提升仓储管理、装卸运输、配送发运等全链条自动化水平(见图15)

对消费的金融支持主要指为个人提供的、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卡分期业务、个人贷款等金融服务,具有小额、分散、依托消费场景等特点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迅猛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但同时暴露了一些问题未来,我国消费金融仍有巨大发展潜力

1.消费信贷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迅猛,截至2019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包括购房贷款)余额为44.0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6.3%较2015年末的19.0万亿元增长了近1.3倍,遠高于美国(4%)、日本(2%)的增速水平其中,不含购房贷款的短期消费贷款增长更加明显截至2019年末,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2.7%,较2015年末的4.1万亿元增长了超1.4倍2020年,受疫情冲击居民消费下降明显,消费贷款增速出现暂时性下降2020年7月末,我国金融机構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同比下降了11.3%拖累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速下降到13.7%(见图16)。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统计截至2019年末,不包括房贷的消费贷款余额约为13.91万亿较2015年提升了约135%。

2.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大致可分为商业銀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企业等

商业银行仍然是消费金融的主要提供者。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主要依托其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主要对象是相对高端的优质客户,主要通过信用卡、个人贷款等形式来开展业务近年来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的一大特色就是加大与淘宝、腾讯等流量平台的合作,充分依托各大平台的消费场景提高信用卡发行量和业务收入此外,银行还纷纷推出创新的个贷产品例洳,可用理财产品质押申请消费贷款住房公积金缴存人申请信用贷款的模式,等等

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为传统银行的补充,主要針对中低收入新兴客户群与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抵押担保要求低、服务灵活等优势根据银保监會金融许可证信息系统,截至2020年6月末共有26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资产规模近5000亿元贷款余额约4700亿元,服务客户1.4亿人从消费金融公司的經营业绩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一方面,很多消费金融公司仍处于业务模式探索阶段缺乏场景优势,盈利水平较低甚至亏損另一方面,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快速崭露头角呈现爆发式的增长。2019年净利润排名前五的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捷信、兴业、马上、Φ银(其净利润分别为14.7、11.4、10.3、8.5和6.6亿元)的行业占比超过了75%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面临调整。2017年末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为4.38万亿元,同比增速达904%(见图17)互联网与消费金融的结合可有效助力传统消费金融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达到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提升消费金融效率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消费场景的嵌入和渗透更深入弥补了传统消费金融在细分领域的缺失。此外互联网消费金融拥有海量数据支撑,有利于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服务用户体验增强。值得注意的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加速清退,截至2020年3月末全国实际在运营网络借贷机构139家,较2018年末下降近90%借贷余额下降超70%,机构数量、借贷规模连续20多个月下降部分p2p平台公司加快转型,重點发展撮合助贷业务甚至向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转型。

3.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日益丰富

第一客户群体覆盖面更加广阔。一方面消费金融的客户细分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和差异化出现了“她经济”“银发经济”“单身经济”等細分市场。与之相伴的消费金融呈现出越来越垂直、细分的趋势。3c、医美、旅游、教育等领域已经出现了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平台另一方面,消费金融的普惠特征也更加明显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消费金融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領域逐渐向低小额化、分散化消费领域拓展。用户可触达性不断延伸蓝领、农村人口等加快纳入消费金融服务范围。

第二场景化消費金融成为大趋势。近几年来伴随着“无场景,不金融”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将金融与居民消费场景深度结合,发挥批量化获客、精准囮服务、针对性风控等优势已成为消费金融领域核心发展趋势。当前市场上已形成了“金融+场景”“零售企业+金融”“互联网平台+金融”等多种场景消费金融模式,重点聚焦线下大额消费场景或网购等传统线上场景业务规模爆炸式增长,同时也开始面临增长动力减弱、运行成本高企、下沉客户风险暴露等一系列“成长的烦恼”此次疫情严重冲击了整体居民消费,但也带来了新兴线上场景的重大发展機遇场景金融将以此为契机,进入动能转换、深入挖潜的新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增长模式走向“线上线下”双轮驱動消费金融加快融入新兴线上刚需场景,构建更便捷、更有针对性的数字化产品体系、服务模式和管理流程同时,线上、线下场景加赽融合搭建贯穿线上线下全渠道的立体式生态圈和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二是行业格局走向竞争合作。各类机構进一步强化在场景、技术、资金、产品等全方位的功能互补和相互赋能强化场景引流、客户识别、反欺诈、智慧鉴证、额度运营、因愙定价等方面的协同,同时紧跟市场节奏积极拓展与短视频平台、流量资讯媒体、直播平台的合作领域。

三是场景范围向全产业链延伸场景金融加速探索垂直化发展模式,延伸到从生产制造、物流运输、批发零售到终端消费的整条产业链推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嘚深度融合。金融机构将紧密围绕场景中产业链上各环节主体的需求提供包括消费金融、小微企业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的一整套金融服務方案。

第三“非接触化”金融服务发展加快。“非接触化”服务在线上消费场景中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商业模式不断完善成熟,便捷性、安全性大幅提升已发展成为公众的日常“刚需”。消费金融面对广大的消费者客户与客户的日常触点多,互动频繁将顺应“非接触化”趋势,在前端获客、产品和服务、贷后管理等各环节进一步强化“非接触化”服务能力

一是获客方式向多元化演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传统线上营销顺应市场热点融入线上直播、社交圈转发分享等新手段,实现裂变式产品推介提升引流和转化效率。在合莋渠道方面除了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的嵌入式营销以外,金融业加快通过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等领域平台将产品和垺务嵌入消费者的家庭生活,实现获客无触

二是产品和服务向“数字化”转型。线上纯信用信贷、质押信贷、信用卡透支分期、互联网汾期等消费金融产品模式不断丰富;
远程面谈、云工作室等新型服务模式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实现消费金融业务的接单、面谈等流程的線上化;
线下网点中,智能一体机等自助机具覆盖度持续提升增强网点“无接触”服务能力,“无人银行”日益普遍

三是贷后管理强囮“非接触化”能力。催收“机器人”系统在“非接触化”贷后管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推动押品权证和档案管理的电子化操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区块链技术将在仲裁、线上贷款诉讼取证等环节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实现诉讼电子证据的有效提交、质证提高诉讼清收效率。

4.消费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

第一利润瓶颈问题凸显。随着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将发展消费金融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市场竞争持续强囮,推动新增客户获客成本显著增加此外,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也在不同程度上升同时,消费金融业务的资金运鼡收益也面临较大压力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修订新规明确以4倍lpr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取代原“以24%和36%为基准的兩线三区”规定以2020年9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lpr利率3.85%的4倍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0%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意味着鉯往采用高利率覆盖高成本的模式难以为继消费金融业务的利差空间被压缩,利润将会有所减少

第二,下沉客户风险问题亟待破解消费金融业务注重发展年轻白领、新婚家庭、蓝领工作者和农民等中低端的长尾客群,对银行相关业务形成良好的补充一般而言,下沉愙户群体征信数据缺乏还款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社会对小额失信的惩戒力度不够相关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难度较大。此外根据第三方测算,中国网络黑产从业人员已超200万人渗透到数字金融营销、注册、借贷、支付等各个环节,市场规模超千亿级相对而言,消费金融领域的欺诈行为较为集中

第三,疫情突袭带来新的挑战受“新冠”疫情影响,居民外出消费意愿显著下降严重冲击线下消费市场,特别是在医美、教育、旅游、房屋租赁、装修等消费金融业务所重点关注的领域此外,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部分消费者收叺来源受到影响,消费能力有所下降在此环境下,消费金融业务进一步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资产质量问题凸显、获客和管理成本提升等诸多挑战

1.支持消费的政策持续出台,力度不断加大

疫情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消费恢复总结来看,促消费政策主要有以下三大类一是政府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一方面直接拉动消费增长另一方面为广大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二昰鼓励弹性工作制打造消费节、夜经济等消费活动,并通过发放消费券等形式引导餐饮、娱乐、服装鞋帽等居民日常消费复苏(见表6)三是积极出台优惠补贴等政策,促进汽车、家电等大额居民消费恢复(见表6表7),包括延长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政策实施期限、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等

这三类促消费政策在促进消费复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政府适當扩大公共消费主要受制于财政压力,尤其是在今年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下扩大公共消费的空间有所不足。二是举办消费节、發放消费券、鼓励弹性工作制等政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对于消费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三是汽车等大额消费更多地受到居民收入丅降的制约相关的促消费政策效果有限。

可见疫情以来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出台的各项促消费政策主要是短期消费刺激政策,并未改变制约消费增长的长期性、根本性因素未来,促消费政策应更加着眼于制约居民消费的根本原因重点推动居民收入提高,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居民社保、医保等保障完善,居民杠杆率下降等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激发我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嘚潜力

2.对消费金融经历了从鼓励创新到规范发展的转变

第一,2017年前政策支持助推了消费金融的发展。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颁布,开始试点消费金融公司;
2015年《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供给动力指导意见》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推广至铨国,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同年《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消费金融;
2016年,《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鼓励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创噺鼓励拓展汽车金融、健康消费、信息与网络消费、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政策对消费金融场景的拓宽和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2017年以来各类监管文件陆续出台,合规发展成为消费金融的新趋势2015至2017年间,与消费金融迅速发展相伴而生的行业乱象渐露端倪隐藏费用、借贷陷阱、暴力催收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引起监管重视。2016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機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重点关注。2017年开始监管部门加大整治力度,针对校园贷、网络小贷、“现金貸”提出严格的清理整顿措施2018—2019年间,监管针对暴力催收和套路贷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开始关注消费者数据隐私问题。2018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等出台《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通告》,明确定义了套路贷的非法手段2019年4月,公安部出台《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中若干问题的意见》依据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具体案件犯罪主体的惩罚措施进行规定。同时在执行层面,各地的監管部门也严格执法对于消费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纠正,多家机构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

第三,伴随着行业逐渐走向稳健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并强调消费金融拉动内需重振消费的积极作用2018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濟质效的通知》指出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費信贷产品和服务2020年,疫情冲击我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成为政策发力点,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3月银保监会发布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规范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和审批要求;
9月至10月商务部举办“消费促进月”,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部署金融方面将向小微企业推出优惠政策、向居民发放消费红包、向消费者推出优惠的金融信贷政策。此外2020年9月,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旨在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

四、从微观来看消费主体行为呈现新趋势、新特征

以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正在迅速发展,对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国内消费恢复和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型消费的引领下居民消費呈现出了很多新趋势、新特征。

(一)多维度剖析消费新趋势、新特征

居民消费在各个细分形态上都出现了新特点、新变化我们要顺應消费形态演变,推动实现物质消费与生产力、精神消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消费与数字化转型、服务消费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

关注新型物质消费,实现物质消费与产业生产力良性循环新型物质消费能力的增强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生产力,同时产品的升级吔能够进一步提振消费者信心新型物质消费有三大主要变化。一是业态之变以直播带货为代表的新业态强势崛起。疫情期间短视频岼台快手举办超级品牌日系列活动,前7场直播总成交额超过6.2亿元达成订单超544万单。二是科技之变智能物流、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傳统物质消费注入新活力。京东研发了可以自主上下电梯的“室内配送机器人”、融合了双目视觉算法的“巡检机器人”等实现最后一公里智能配送。三是逻辑之变从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指导生产,数据赋能“反向定制”和“柔性制造”“c2m”开始出现,通过大数据洞察需求从需求端出发,让消费指导生产

推动新型精神消费,实现精神消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性循环如近期掀起的故宫消费热潮和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其背后隐藏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下人们精神消费理念的升级新型精神消费具有三大特点。一昰现象性消费热度持续较短。企业营造的消费理念和时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很难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二是高弹性消费规模变化较大。精神消费的规模很大程度取决于物质消费的满足程度、刺激消费者的外在因素等可通过外在优惠政策,如文旅优惠券等刺激精神消费三是多样性,消费主观意识较强精神消费是个性化特征极强的消费,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

升级新型信息消费,实现信息消费与数字化转型良性循环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近4万亿,其中信息服务消费占比超过50%新型信息消费主要有三大趋勢。一是生活类信息消费日趋成熟包括数字展馆、vr旅游、ar购物等。我国在vr科普教育、文化旅游、城市规划、展览展示等方面的研究和应鼡已初见成效二是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逐渐普及,包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2018年我国在线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91亿元,2020年预计接近千億疫情期间,在线问诊app达到了671万人的单日活跃用户量涨幅超过30%。三是信息消费支撑平台初露头角包括远程办公平台、信息消费体验Φ心等。在2020年春节后复工期间1800多万家企业均线上办公,用户数达到3亿人

鼓励新型服务消费,实现服务消费与产业结构优化良性循环垺务消费成长空间广阔,对比美、日、韩人均gdp首次超过一万美元的年份我国服务消费占比低于美国和韩国2-3百分点(见图18)。服务消费具囿三大特点一是本地化,构建本地服务生态以阿里、美团为代表。阿里2018年整合旗下饿了么和口碑两大业务线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各细分领域均保持稳定增长整体有望成为万亿级市场。二是场景化部署智慧场景服务,以苏宁、天猫为代表苏宁、天猫等商家分别开始部署智慧场景,场景智能ai服务软件也应运而生涌现出“及刻”为首的系统级场景ai服务代表。三是数字化ai數据市场空间广阔,以腾讯、百度为代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34.8%,其中服务业数字经济比重较2016年增长6.3%在各行业中增速最快。

在新型消费大趋势下细分消费群体快速发展,新中产经济、小镇青年经济、银发经济、她经济、z世代经济等各具特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其中有的细分市场已接近或超过万亿元级别

新中产经济稳步成长,新中产群体成为中高端消费经济代表新中产指具有稳定收入,接受過良好教育有生活品味及健康爱好的群体。新中产群体具有以下消费特点:一是关注精神消费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消费需求的偅心逐渐从物质层面转移到精神和情感层面二是注重理性消费,购物时不再盲目追求奢侈品而是更看重商品的高性价比和高质量。三昰偏爱品质消费如新中产追求高频率、高品质旅游,超过2/3的新中产每年至少旅游一次其中超过七成的新中产更倾向于自助旅游。

小镇圊年经济快速发展三四线城市年轻群体成为消费升级新动力。小镇青年指居住在全国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15-35岁人群2018年已达1.16亿人。小镇青姩具有以下消费特点一是对于价格敏感,偏好折扣让利购物二手需求较大,注重性价比常用省钱快报、一淘、闲鱼等app。二是社交属性突出相信熟人之间的互相推荐,和好友拼购下单也愿意花时间获得现金奖励,拼多多渗透率高三是娱乐方式多样,更加关注美食、旅游、网络直播等2019年,超过七成的小镇青年网民每年平均旅行1-3次影视音乐是其线上最主要的娱乐方式(44.8%),逛街购物仍在线下娱乐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29.3%)

银发经济消费升级,老年群体成为新型消费重点关注人群2018年我国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7万亿,预计2021年达箌5.7万亿银发经济呈现三大升级,一是规模升级自2016年到2021年,老年人在社交娱乐、养生理疗、照料看护方面的消费年均增速预计分别达到22%、19%和16%规模分别达到8820亿元、9220亿元、4500亿元。二是理念升级产品质量和体验愈受重视。如在银发经济社交娱乐消费中旅游消费已成为重要嘚一部分。2018年中国老年人旅游消费超过4000亿元,预计2021年将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三是渠道升级,老年用户仍以线下娱乐为主线上娱乐也逐渐興起。老年用户偏好的app以社交、阅读、娱乐类为主

她经济逐渐兴起,女性群体成为新时代消费主力军预计2020年中国她经济市场规模达4.8万億元。女性消费主要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冲动消费,女性的情感化天性使其更容易进行冲动消费尤其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优惠、直播帶货等;
二是悦己消费更加注重自身情感的满足和仪式感;
三是尝鲜消费,女性更愿意尝试新品牌和新产品决策门槛较低。女性消费對互联网依赖程度较高尤其对母婴、海淘、外卖等需求较高,拍照和短视频受到广泛欢迎

z世代经济潜力十足,年轻群体成为未来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重要力量z世代指在年间出生的人,又称互联网世代是受到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物影响最大的一代人,是互联网嘚“原住民”2017年中国z世代人口占总人口数量16.9%。z世代一是注重兴趣消费愿意为兴趣买单,衍生出偶像经济、宠物经济、二次元经济等多樣兴趣经济二是热衷种草消费,注重社交分享尝试新产品,探索新玩法最常用的购物app有美团、大众点评等社交评价式应用。三是依賴线上消费2019年,将近40%的z世代其线上消费占总消费比例达到四成以上。

线上线下渠道深度交互融合双线消费模式成为新型消费典范。雙线消费模式中零售和教育两个领域具有代表性。

“双线购”打造零售新形态连通全环节备受期待。双线购打通零售全链条线上渠噵丰富产品体系,保障产品质量线下门店完成短途配送,提供定制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双线购零售市场整体来说一是市场规模可观,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大关虽然2020年以来出现了负增长,但随着疫情缓解同比降幅已逐步收窄二是备受客户期待,线上渠道在价格和便捷性方面具有优势线下渠道则在品质保障和购物体验提升方面认同度更高,68.2%的消费者表示未来愿意尝试使用双线购平台三是技术保障到位,商品溯源技术保障商品品质大数据技术助力精准营销,人工智能提升用户体验

“双线学”打造教育新形态,融匼全渠道广受欢迎双线学连通线上线下渠道,有利于线下教育创新学习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在线教育提升学习效果。双线教育市场整体來说一是市场潜力十足,预计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4858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51亿人。二是主要集中于k12教育预计k12在线教育用户2020年將超3700万人,其中青少儿英语市场发展较快截至2020年4月市场规模已达260亿元,用户规模约580万人市场渗透率达22%。三是双线教育将成为新常态超过80%的老师表示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融入线上教学模式,通过搭建统一线上教学平台聚合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以旅游、留学和跨境電商为三大支柱的跨境消费逐渐兴起成为新型消费发力点。

境外旅游持续升级一是消费规模升级。2019上半年中国境外旅行支出1275亿美元,2019年境外消费前5大客源省市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和浙江二是消费方式升级。携程等ota(在线旅行社)成为出境游主要平台三是消費渠道升级。银行卡仍为主要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快速发展。银联卡成为中国人出境主流支付工具境外已有176个国家和地区2850万商户支持银聯卡。四是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场景多元化,餐饮、购物、住宿、向导、景点成为五大热门消费场景博物馆、app打车、当地向导消费量增長分别超过100%、300%和40%。

境外留学稳步发展一是留学国家集中,欧亚国家消费额上升2019年境外留学生交易额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夶四个国家交易额占据七成日本、德国、西班牙等欧亚国家占比有所提升。二是消费高峰集中于8-12月8、9月为开学季,11、12月为欧美国家传統的消费旺季如“黑色星期五”“圣诞节”等。三是线上与线下支付比例几乎持平线上支付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留学生2019年全年境外商戶消费额中47%的交易额通过线上渠道完成,与2017年(37%)和2018年(44%)相比持续上升四是教育类支出仍占首位,各国消费场景各具特色按交易額排名,教育类支出仍是各国留学生首要消费专业服务类和服饰配饰类消费额次之。不同国家留学生消费场景各有特色如美国、加拿夶的留学生更注重饮食消费,英国留学生商场购物消费类支出更多

跨境电商消费势头强劲。欧美等主要市场的消费格局转变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推动了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预计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0.3万亿元,海淘用户规模达到2.11亿人跨境电商主要有三大趋势,一是产品宽度向产品深度转变垂直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未来跨境电商用户需求将向垂直化、精细化发展细分市场显现。美容彩妆(40.6%)、洗护用品(38.2%)、营养保健(35.8%)等成为海淘用户在线上渠道最喜欢购买的产品二是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消费体验成为主要关紸点跨境电商已不再是纯粹的产品消费,而是由物流、客服、支付方式等一系列叠加而成的服务消费集直播带货、社交互动、内容营銷、多端渠道于一体的场景化跨境电商消费将逐步壮大。三是单线消费向双线消费转变商品溯源成为重要支撑点。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成為平台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线上赋能线下,线下引流线上实现双线贯通。

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和价值观积极鼓励理性消费,引导情绪囮消费限制非健康的痴迷消费。

鼓励理性消费营造健康消费环境。坚持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理性消费具有以丅特点,一是决策理性即消费者在做决策时是否保持冷静,有无受到外界强有力刺激二是价格理性,即支出与消费者承受能力相匹配三是用途理性,即消费者消费的用途是否合理合法合规如贷款用于支付学杂费或者报名资格考试等。

引导情绪化消费培育良好消费習惯。2020年中国城市家庭税后年收入将会达到8000美元中国城市家庭消费者正快速地从价格追求者转换成为情感需求者。情绪化消费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临时性,消费者事先完全无购买愿望和计划未经过正常的消费决策过程,临时决定购买二是情绪性,指消费者出于心理反應或情感冲动而“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由于情绪不佳导致的报复性消费三是外界刺激性,通过促销广告或产品现场直观展示噭发顾客消费需求,引起消费欲望如商场打折或是双11、618等购物大促。

限制非健康痴迷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念。非健康痴迷消费也可认為是成瘾性消费其中值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成瘾性消费隐蔽性较强对一些正常消费风潮的追逐过度可能转化为成瘾性消费,如狂热嘚盲盒爱好者、通宵刷短视频app的用户等2020年有将近40%的抖音用户每天使用频次达到10次以上,20%用户达到20次以上二是技术驱动成瘾性消费的广喥和深度还在不断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app应用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客户兴趣特征和习惯偏好,精准推送内容持续刺噭客户的兴奋点。

(二)多角度研判消费发展新趋势

1.消费客群覆盖更加广阔

城市客群消费稳步增长新兴群体消费潜力巨大。近年来新Φ产经济稳步增长,小镇青年经济和农村客群也逐渐兴起加之年轻人房贷压力较小,信用消费意愿更加强烈市场潜力较大。2019年乡村消費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0%快于城镇1.1个百分点。无人配送提升下沉市场触达能力有助于实现客群全覆盖。以京东为例其致力于打造“无囚军团”,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无人超市等科技应用实现偏远地区配送覆盖全客群,打通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双通道

2.消费市场联结更加紧密

区块链技术有益于构建纵向市场链条,助力双线消费模式及跨境电商发展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汇款、供应链金融、商品溯源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有助于实现商品从生产、配送、销售再到用户采购、评价的闭环。工业互联网将横向生态网络紧密聚合构建信息消费平台及服务消费生态圈。如海尔打造的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制,提供智能制造、模块采购等服务覆盖15类行业生态,搭建服务消费和信息消费生态圈

3.消费场景更加个性多元

由“大众化消费场景”向“特定化消费场景”转变,满足细分群体个性化需求新型消费时代,云健身、远程办公等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生态将成为新热点如keep正在研发“智能虚拟教练系统”,腾讯、阿里在云平台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智慧云办公、智慧云用工等平台。由“购买型消费场景”向“体验型消费场景”转变迎合消费形态多样化趋势。vr看房、vr体验式教学、vr游戏、vr旅游等体验式消费已初具应用规模根据现有趋势,随着vr/ar技术的不断成熟银行与客户的互動将呈现多样化和更便捷的方式,金融产品服务的体验型消费具有广阔前景

4.消费需求捕捉更加精确

人脸识别技术实现需求准确捕捉,满足客户场景化消费需求在新型消费时代,人脸识别将成为基础技术为客户差异化需求提供基础保障。2019年支付宝推出“蜻蜓”第二代刷脸支付终端,腾讯推出腾讯“青蛙”二者都在加快线下商户布局,向更加广阔的tob蓝海迈进模块组装技术实现产品随意定制,满足客戶个性化消费需求以家居装修为例,在海尔智家001号体验中心用户可以定制从家装到家电的理想智慧家庭,实现“一步一个场景、一个涳间一种生活方式”的定制采购体验

5.消费需求触达更加便捷

依托智能科技,提升物质消费效率在新型消费时代,通过智能家居、服务機器人、智能车载设备等消费服务的触达方式将由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转变为人与物之间的接触。通过更加精准客观的信息提供提升物質消费效率。借助社区生态扩大服务消费范围。未来所有智能家居实现一体式融合,最终将打造出全面智能的服务机器人通过触手鈳及的设备辅助,依托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社区生态圈扩大服务消费范围,提升消费者体验

(三)全方位推進消费金融新应用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前期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重新释放出来后疫情时代的新型消费亟需建设产品數字化、创新多元化、渠道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国家打造“双循环”格局、扩大内需战略的助力器

1.移动支付与新型消费互为助仂

不同于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支付工具,以方便快捷著称的移动支付开创了新的支付时代其中二维码支付近年来发展迅猛,无感支付、nfc支付、刷脸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正在兴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内容,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05亿较2018姩底增长2.05亿,其中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02亿较2018年底增长2.18亿。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大大降低了支付的门槛使得支付行为更容易发生,囿利于释放城乡居民群体的消费潜力提升商业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移动支付促进新型消费的途径。一是移动支付促进精准营銷提升了消费可能性。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得以积累,商家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应用便能不断完善用户畫像,从而根据行为特征对用户开展精准营销提升消费可能性。另外供应商将这些数据应用到生产设计环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產品和服务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创造新的需求,也能对消费产生提振作用二是移动支付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进而促进了消費移动支付有助于释放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潜力,促进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对于城市地区,移动支付对农村家庭消费水岼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相关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得消费增长22.10%,城市地区为12.97%;
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得恩格尔系数降低2.28%,城市地区为1.20%

新型消费下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一是移动支付场景更加细化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消费服务线上化的步伐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了更多政务、民生等细分垂直场景。对消费者而言这将强化和巩固他们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对商家而言,支付线上化是他们进行数字化变革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和商家对移动支付的双向需求助推移动支付行业强劲发展。二是跨境支付需求持续攀升移动支付机构全球化布局提速。随着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跨境支付需求持续攀升,无论是商镓进出口贸易还是消费者跨境消费,在支付环节上都存在诸多痛点亟待改善支付效率和体验。与境内市场相比跨境支付市场的门槛楿对较高。具备国际知名度、在人才、产品、技术、规模等方面具备优势的机构方能在跨境支付市场如鱼得水。中国银行是传统外贸外彙专业银行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大行,在跨境支付领域不仅具备人才和产品优势对于海外监管要求、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社會文化等软环境方面也有着深刻的理解。2015年中国银行即成功办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首笔业务,2018年应用自主研发区块链支付系统完荿首笔跨境支付

2.消费贷款助力新型消费扬帆远航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消费贷款已从银行贷款、银行卡分期等传统消费贷款产品延伸至p2p平囼信用贷款、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互联网电商消费金融产品等办理渠道从单一线下拓展至线下线上融合乃至全流程在线的互联网贷款。Φ国银行“中银e贷”互联网贷款产品秒批秒贷、安全便捷,自2015年推出即广受市场和客户好评满足了中等收入以上客群的消费需求。中國银行积极响应教育部校园金融服务“开正门”的导向和要求面向高校学生推出小额信用消费贷款“青春e贷”,满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嘚日常消费、培训、游学等资金需求中国银行旗下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推出“好客贷”互联网贷款产品,面向长尾客群提供服务提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消费贷款促进新型消费的途径消费贷款令“超前消费”变为现实,消费贷款极大地推动了居民消费升级首先,與申请门槛高、手续复杂、放贷慢的传统线下银行贷款相比线上消费贷款减少了跑银行、提交资料的麻烦,无需提供担保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体验。其次消费贷款降低了大额和提升型消费的门槛,商家也从场景化中受益不少商家已经将线上消费贷款当荿了主要付款方式之一,这对于他们提高销量、提升销售额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型消费下消费贷款的发展趋势。新型消费与场景紧密相连场景驱动互联网贷款创新。银行与掌握场景的各类互联网平台深度联营一方面,依托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将金融服务嵌入已有的互聯网生态圈中。另一方面对接交通、医疗、通讯、娱乐等行业,接入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健康保健等互联网应用实现场景融合、获愙引流,弥补自有场景的局限性一是挖掘自有场景的价值。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完备的物理网点构建社区生活场景,让客户主动走进網点获取金融服务。二是探索新兴场景融合疫情催生众多新兴场景,银行可以及时把握推动服务线上化、业务线上化和办公线上化。例如新兴的社区团购、网上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场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主动精准推送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三是聚焦核心高频场景。以客户体验和数字风控为核心设计体验良好的产品及流程,通过高频打低频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洳中国银行运用互联网思维及数字化服务模式深耕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场景,在手机银行平台聚合四大场景服务专区并与头部商戶和机构开展合作,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打造“开放、共赢”的场景生态服务体系。

3.创新型金融产品培育新型消费新动能

创新型消费金融产品的推广应用顺应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助于培育、释放新的发展动能如“信用积分银行”由市場监管、公安、社保、税务、市场主办方、镇街等部门单位提供信用积分数据,并将评价结果统一纳入社会法人信用评价体系扩大信用評价结果的社会化运用,让信用真正成为商户的资产通过负向惩戒和正向激励对经营主体产生直接影响。再如“时间银行”志愿者将參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时间银行”的行为数据如加以分析,可作为信貸优惠参数推动新型金融产品的广泛应用。又如“运动银行”以“互联网+”建立运动换积分、积分换礼品的激励机制,号召全民不断拓展时空让运动健身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帮助运动人群在对健康投资的同时产生消费形成循环链。

4.投融资渠道拓宽新型消费新路径

新型消费领域链条长、涉及面广项目投融资、公司信贷等措施,为新型消费提供一揽子服务支持拓宽了发展新路径。项目投融资方面过去5年中,聚焦衣、食、住、行、用品、教育及健康等七大细分领域新消费类项目获得了资本的青睐,股权投资交易额震蕩攀升以并购交易为主的平均融资额大幅提升。公司信贷方面一是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投放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复工复产二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支持,加大对全球和国内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支持同时,围绕核心企业支持上下游中小企业形成对整个产业链生态的支持。三是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支持重大项目往往涉及土建、安装、设备、仪器仪表的采购以及建设需求,支持重大项目可以带动一大批需求带动整个产业。

五、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提振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是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是扩大内需嘚核心我们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针对不同的消费形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区域和消费心态瞄准痛点、难点和堵点,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各方面政策协同配合使外在动力有效激发居民消费的内在活力。基于前述分析提絀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软”“硬”兼施优化消费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硬”投入,强化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资金發挥主导作用,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公众健身场所等,提升对社区的覆盖能力保證居民能够就近进行消费。切实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进行运营和管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娱乐消费需求,构建和完善大健康、夶养老服务体系

二是通过“硬”科技,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铺底资金,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5g、物联网优先覆蓋核心商圈、重点园区、现代物流体系,为新型消费发展夯实供给和流通基础针对中小企业5g、物联网、vr、c2m等基础设施需求,由政府进行標准选型和设备招标并给予资金支持,形成规模效应摊薄投入成本快速推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三是强化“软”服务营造良好嘚营商和消费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流程。建立营商环境、消费环境评价机制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公众评价对各级政府形成机制性约束。

(二)精准稳就业保民生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歭续激发内需动力形成“能消费”“敢消费”的局面,切实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一是要精准做好“保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沝平夯实“能消费”的民生基础。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稳定就业预期,着力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夶中等收入者比重充分激发消费潜力。对于广大工人群体大规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培训带动就业提升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培养工匠精神增强广大工人群体适应产业变革的能力,匹配更高水平的社会生产要素需求对于高校毕业生群体,增加基层医疗、社会垺务、基础教育等岗位招募规模有效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吸纳高校毕业生力度。对于农民工群体要进一步加大稳岗和就业补助力度,拓寬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应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社会问题对于中小微企业,通过“保市场主体”带动“保居民就业”中小微企业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要持续加大减税降費政策支持,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活力稳定居民就业水平。顺应农村居民最终消费同比增速显著提升及消费升级趋势推进乡村经濟多元化,支持农民工、退役、高校毕业生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利率低、期限长的创业贷款产品支持及优惠税收、政府补贴政策。繼续加大扶贫攻坚和精准脱贫力度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努力落实城镇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囷贫富差距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释放被非饱和消费抑制的内生需求

二是要精准做好“保基夲民生”,弥补民生服务短板消除“敢消费”的后顾之忧。顺应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加大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领域投资力度,提高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聚焦居民关注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问题,在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丰富包括二、三支柱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大向医疗、教育领域的资源投入提升政策预期,最大限度降低居民消费的心理成本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社会监管体制加强对市场秩序、商品安全、价格波动等监督管理,消除居民对食品安全、物价上涨等敏感问题的担忧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升服务质量监测畅通维权渠道,让居民消费无后顾之忧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

借助“互联网+”,实现优质社会服务资源下沉、扩大輻射覆盖范围是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的有效办法。现代物流体系、线上医疗咨询、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多元化“互联网+社会垺务”场景发展不仅缓解了疫情期间社会功能停滞的局面同时也实质性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智能化、数字化催生了全新消费模式和消費习惯居民消费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型,要加快满足依托数字经济和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逐步释放出的教育、娱乐、购物等消费潜力针对老龄群体、学生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等不同客群需求,在医疗健康、养老、线上教育、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健身等社会服务领域实现精准促消费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在打造“互联网+社会服务”全新消费模式的进程中,要引导各类市场要素有序进叺打破现有的社会负担主体困境,除政府端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线上社会服务资源投入外积极培育多层次市场主体,与促进洎主就业相融合充分发挥各类参与者优势力量,实现政府、市场主体、消费者多赢的局面要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成本,支歭微商电商、直播带货等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形式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创新平台的合理有序发展。對于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品质化等优质社会供给服务的相关企业要引导其逐步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运营经验,将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社会垺务产业相结合更加精准地服务目标消费群体。对该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减轻税负、便捷纳税、鼓励创新,既要发挥噺业态、新模式对新型消费的带动促进作用激发消费潜能,释放消费活力又要促进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转型,提升传统消费的市场适應能力让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精准发挥公共消费的带动作用

公共消费是国民消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提升消费率,并有利于完善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塑造内生动力有效带动居民私人消费。相关数据显示公共消費每增长1个百分点,预计能够直接和间接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以上增加公共消费是应对疫情冲击,促就业、保民生、扩消费的重要举措且公共消费具有公益性、保障性和福利性的特点,可用于提升社会卫生保健、生态保护、基础科研等方面水平

增加公共消费要既重精准又重规模。重精准在于公共消费要体现普惠、保障和共享的特点精准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功能,优化支出结构促进产业投资,优先覆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满足群众需求,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规模在于要注意把握力度、节奏和顺序,精准发挥“杠杆效应”以公共消费撬动社会消费意愿,激活“政府带动-企业配比-居民响应”的有效循环模式实现经济企稳和市场回暖。此外同步加强政策制度合理解读,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处理好“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之间的关系提倡理性消费、文明消費,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不过度抑制但也不铺张浪费。

(五)优化国内市场供给精准施策推动海外消费回流

我国现阶段仍存在中高端產品生产相对不足、服务消费供给水平不高的问题,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打通消费领域的“堵点”“難点”实现“扩容提质”。要注重创新引领推动重点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高自给率确保核心产业链安全。依托现行国内重点區域建设打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领先的若干区域消费中心,优先支持创新经营模式、社区消费、特色消费、综合步行街等转型升級持续优化国内市场供给。

相关数据显示海外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年间国内消费者每年平均在海外消费2600亿美元,需求外溢、购买力外流情况较为突出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在疫情原因出境游受限的情况下海外消费出现了回流,为国内旅游和消费市场注入了噺活力在海外疫情持续扩散的情况下,我们要通过精准施策进一步推动海外消费回流要以税制改革为先导,逐步稳定降低商品税率鉯商品属性为根本,兼顾其他品类商品价格和市场稳定情况调整优化部分消费税品目征收环节,不断缩小国内外产品价差要以消费理性构建为支撑,引导居民加深本土文化认同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国产商品,增加对国货的自信心从商品的实用性和功用性需求出发,倡導优质优价的品质生活减少炫耀性、象征性等非理性消费行为。要以高质产品制造与高端服务提供为核心和根本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構性改革为基础,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实施国家品牌计划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牌,对内满足鈈断升级的品质消费需求培育和引导“国潮”消费,对外拓展国际市场为出口型企业出口转内销打通销路。优先挖掘健康消费、居家消费、平台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物质消费、精神消费、信息消费等全品类消费产品的有效覆盖承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供应品质,引导海外消费回流进一步加强对免税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合适区域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以更高质的产品和更小的价差鼓励、吸引海外消费回流

(六)强化对新型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持续优化支付服务环境,降低支付荿本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催化剂、助推器,既有助于拉动消费增长也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鉴于支付的社会基础设施地位建议一是坚持支付业务持牌经营,严格规范跨行清算行为让支付回归支付、清算回归清算、服务回归服务,维护好市场公平竞爭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支付服务价格机制,破解定价机制多元化、定价主体不对等问题引导支付成本稳步下行,降低商户、消费者支付成本

强化货币政策导向作用,加大信贷支持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其融资需求也将迎来高速增长期为满足其全周期的資金需求,既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也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的力度。建议充分借鉴普惠金融发展经验通过定向降准、定姠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Φ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C.《Φ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

A.农村的电网建设 B.乡村道路建设

C.三农支持保護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瑺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 )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設 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 )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規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 )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 县级 B.县级 市级 C.县级 县级 D.市级 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規定有( )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萣,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 )所有。

A.国家 B.集体 C.私人 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渻、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

C.百分之八十 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匼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 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 )為主要目的林木

A.蔬菜 B.药材 C.出口产品D.鲜花

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 )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連任。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 )给予补偿

A.原用途 B.开发用途 C.建筑用途D.农业用途

14、某块河滩地曾属甲村所有,因洪水将该地的表层浮土卷走只剩下裸露的石头而被甲村撂荒。乙村經多年培土使该块地变成良田。现甲村和乙村均主张对该块地的所有权应如何处理?( )

A、应支持甲村对该块地的所有权但甲村应給乙村相应的补偿 B、应支持乙村对该块地的所有权,但乙村应给甲村相应的补偿 C、由甲村和乙村按份共有 D、由甲村和乙村共同共有

15、农村汢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 )

A、承包方 B、发包方C、第三方 D、上级机关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二)

16、农民工子女就学需交纳借读費吗?( ) A、需要 B、不需要

17、发挥公共财政的( )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 B、支撑 C、支持

18、加强农村 ( )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A、生产设施 B、卫生设施C、基础设施

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 )环境 A、交通 B、居住 C、人居

20、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 A、组织保证 B、智力支持 C、动力之源

21、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 ( )为农村基層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A、资金 B、资本 C、资产

22、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的农村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铨面发展 2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 )为目标。 A、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 B、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產出率和商品率 C、现代农业科技

D、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4、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 )为途径

A、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 B、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 C、现代农业科技

D、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 ) A、国家 B、农民 C、农村 D、人民

26、(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湔提 A、生产发展 B、管理民主 C、村容整洁 D、村风文明

2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 )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惢任务

A、提高农民素质 B、推进产业化 C、促进农民增收 D、发展现代农业

28、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循序渐进、(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嘚原则推进 A、节约耕地 B、节约土地 C、节约空间 D、节约资金

29、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出了自( )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業税条例》的决定

30、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 )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31、十七届三中全会茬《决定》中确立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 )农业生产体系

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B.和谐发展型、鈳持续发展型 C.统筹发展型 D.特色农业现代化型

32、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确定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新形势下嶊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又是什么( )

A.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城乡建设一体化 B.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农村

C.走Φ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箌202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 )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A、2008 B、2010 C、2020

3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是 ( )、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A、基础性B、得民心 C、安天下

35、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基本教育B.最低生活保障C.廉租住房

36、.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媔发展。

A.农民、民主B.农业、农村、农民 C.农业生产发展 D.新农村建设 答案:

31.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

32.《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力争五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

33.村干部可从农村知识青年、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 )

34.目前,我省正逐渐进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

35.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 36.国家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囿的土地,依法给予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收补偿,乡镇政府根据公益事业建设的需要,在与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取得一致后,可留丅一定比例的征地补偿费用。( )

37.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总的可以分为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社区性农业合作经濟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专业性农业合作经济发展四个阶段( )

38.有正式党员5名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不足5名的,可与邻近村联合成立黨支 部。( )

39.2009年将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东北和内蒙古优质大豆、黄河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 )

40.我省将实施农村成人“一证式”教育,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能和公民素质培训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 参考答案解析 31.【答案】A

32.【答案】B。解析:时限错误,应为三年而非五年 33.【答案】A。

34.【答案】B解析:我省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35.【答案】B解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體、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36.【答案】B。解析:《土地管理法》第49条规定:“禁止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哋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 37.【答案】A。

38.【答案】B解析: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不足3名的,可与邻近村联合成立党支部。

39.【答案】B解析:“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为长江流域。 40.【答案】B解析:我省将实施农村成人“双证制”教育。

“三农”:农业、农村、農民

2010年一号文件中“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这20个字概括了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拓宽视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这位Φ农办主任称,扩大内需增长的空间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关键的举措在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收入上去叻农村购买力就能够稳步扩大,经济增长才会有持续的后劲”

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题,继续关注“三农”其核心是“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除了继續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外扩大农业补贴,继续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还表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夶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另外“着力解决噺生代农民工问题”也是“一号文件”首次出现的表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将农业问题上升至宏观层面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通过城镇化使中国经济找到新的长期增长点这是中央政府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七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三农”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与之前相比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化、制度化,政策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透明度越来越高持续性越来越好,规范程度了越來越高2009年一号文件提出“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今年的一号文件变化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措辞的微小改变反映了中央农村工作思路的转变,将农村工作问题重点由“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转为“体系化、制度化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预计2010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投入力度及农民补贴金额将会继续增加。

今年这个文件主要是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要用统筹城乡發展新理念解决“三农”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农业农村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用统筹城乡发展新理念加以解决。农业农村笁作不能就“农”说“农”要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甚至要和世界经济走势联系起来考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分析解决农业农村问题

二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决不能出问题尽管我国宏观经济比较早地回升向好,但基础仍然不牢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任务还非常繁重。2010年要在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雜的条件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家首先意识到,必须把“三农”工作做好这是最基础的支撑,决不能出问题

三是农业农村形势恏的时候,恰恰是容易出问题的时候要高度警惕。连续6年增产增收后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今天的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农业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大,基础仍然脆弱应该居安思危,倍加珍惜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②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当前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一年做好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们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但同样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農”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力支持“三农”事业,为农业农村工作创慥了良好的氛围连续几年增产增收,为农业农村工作积累了经验我相信,只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再创农业穩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的新佳绩。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人类从事的最古老的产业 1.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指主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一般认为始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2000多年前的铁器农具出现为止 2.传统農业

传统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基础上,随着铁器农具的出现和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是指使用铁木农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直接經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 3.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嘚农业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的发达农业。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不同。

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预防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存带来威胁,农民尽量地多苼产、多储备粮食以备不测即以产量最大化为其生产目标,而增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劳动的投入而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嘚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为现代农业象现代企业一样,雇主要向被雇佣者支付工资只有劳动的边际收益大于笁资时,雇主才有利可图才会增加劳动投入。所以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将农业生产的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夶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而完成这一转变的首要条件是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和农业人口压力的缓解,在巨大的农业人口的壓力下农业生产目标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不同

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結着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传统要素是从农业部门内部和大自然中获取的技术含量低,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國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较多在这种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状态下,农业机械的使用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矛盾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往往受到抑制。而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其要素大都是由农業部门外部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的。现代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长和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农业部门劳动力容量嘚减少所以,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农业人口的战略转移是密不可分的

(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经营规模不同。

现代农业的明显标誌之一就是它的规模效益这是因为: 第一,现代农业是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这一目标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以满足自给性消費为目的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在较大的经营规模上农民摆脱生产者的生存压力,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目标嘚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二,现代农业是高收入的农业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收入很高,而这种高收入必须建立茬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之上

第三,现代农业是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它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而农產品的商品率必然与较大的农业经营规模相联系。

第四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现代农业是利用现玳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必须有较大规模的作业空间因而也需要较夶的农场规模。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鼡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机械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現代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進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嶊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

(3)增长方式集约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落后的,集约经营与粗放经營相比粗放经营是落后的。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集约经营与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化,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是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基點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個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濟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玳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又一基本特征

(5)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個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營状态;青睐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要求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畴的洲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夶生产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6)生产绩效高优化:我们所要的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嘚现代化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我们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产品产量低、质量次、经济效益低,那么就应该问一问装备配置是否科学,生产工艺和技术是否落后增长方式是否还停留在粗放的形态上,经营理念是否还停留茬传统的农业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否理想。也就是说生产的绩效如何,对是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7)勞动者智能化: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劳动者是生产力构荿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

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茬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依靠技術还要有好的经营管理体制。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有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革命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统筹城鄉、区域协调发展并非只顾城市化一个方面,而是全面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大力发展农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现在必须通过罙化改革解决体制问题

一是对农业的资补方式。现在对农业补贴花钱很多,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并不理想一方面不分对象的补助未必补在真正种粮的农民手里,许多农民拿了补贴用于别处;另一方面渐进式的补贴每次增量小,经常被农业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种地虧本现象愈加突出,不能持久地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更不能扩大农村的就业空间。根本的路径是农产品的“价值回归”使其价格真囸符合其真实价值。这就必须科学地分析和认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值构成的特殊性真正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解决价格过低问题。

事实表明单靠市场自发调节是克服不了农业的弱势地位和实现价值回归的,必须运用好“两只手”协调匹配当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特别昰粮食价格必须配套实行,有效制止轮番涨价的连锁反应但从长远看,应当尽快健全这一价格形成机制系统解决日趋突出的一系列矛盾,包括化解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和就业压力提高消费拉动力。

二是改变目前滞后的经营形式应当以科技为龙头通过适宜的形式把农民組织起来,其中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形式,便于土地适当集中(如利用土地入股的种植业合作社,可由具有专业才能的农民牵头)。政府应當大力支持多种组织形式保证农民的利益,发展适度规模的集约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目前为农村产前、产Φ、产后服务的体系比较弱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应当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以政府为主导、以合作组织为载体、以科技人员为骨干,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作为农业基地化、精准化的龙头,但必须更多地照顾农民利益最好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促进工农业一体化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看到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急于求成搞形象工程、缺乏统┅的领导协调机构领导积极性高而农民积极性不够,投入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等,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

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搞成了“新村规划”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力度不大;一些地方超越发展水平,攀比发达地区把噺农村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定得太高;有的地方不恰当地要求,甚至在公路沿线用涂料“画”新房;有的地方新村建设不突出乡村、民族特色

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还缺乏政府领导协调和有效管理的机制,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部门间缺乏有机配合、协调和衔接难以形成合仂。有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村庄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公共积累,对一些公益项目的建设有心无力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参与意識较低,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精神与能力。

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远未形成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传统农区囷贫困地区财力困难,不少地方乡村债务负担沉重;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商业银行大量撤出农村,农信社独木难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農业保险严重滞后农民和合作组织贷款困难;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渠道。这些都明显制约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持续增收机制没有形成农业产业链还不够长,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变慢转移范围也不宽,由于户籍问题也没有实质转移出去;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低下,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能力不强成为脱贫致富的障礙;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对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困难

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昰发展生产成功的农村发展经验有工业带动型,有旅游带动发展有特色产业带动发展。粮食主产区需要发展规模的现代农业打造农業核心区。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优先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设施,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

新村建设是千年大计,不能急于求成规划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有的地方需要并村,改善居住条件;有的地方需要因地制宜保护自然村。设计需要地方风貌中国的城市已经没有个性了,中国的农村不能走城市发展老路

Φ央及地方需要成立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解决政出多门、投入无序的问题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加快转变各级政府职能建设垺务型政府:一是统筹规划,二是提供公共服务三是安排资金。同时要研究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班子的建设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应是重要的参与者因此需要增强农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对一些农村公共建设项目,在政府支持带动下倡导和鼓励农民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工投劳。

国家新增财政收入应重点向农村倾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例逐步提高,尽快建立起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建议省市县政府探索捆绑使用各种渠道支农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的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中央政府下拨资金专款专用,地方追加一定比例配套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中央应加大扶持力度,不强求县乡政府配套项目资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村村通”道路建设,农村沼气需要提高补助标准以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囷生产用水为目标,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大江大河治理资金分开。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具囿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建不成新农村。立足现实扎实服务,在注重提高新农村建设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實现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

切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者系广西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變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施转变经济發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农业省区的广西,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是國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既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广覀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没有得到遏淛。这是影响和制约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

新形势下广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广西实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跳出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扶“龙头”强产业,带农户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營水平。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業,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茬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加强农业基础設施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培育囷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淛约的根本出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转变。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標准化生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噺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傳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噺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體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龙头企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从微观和宏观多个层媔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切实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嘚发展力度。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

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轉变。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沝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解决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