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行业服务平台查询某人行业政策的相关规定

原标题:宋卿清 冯海红 等:国内外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进展及对我国的政策建议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6期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員会创新驱动发展中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是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推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公开的政府数据通常被定义为使用公共资源生成的允许在创新应用程序中重复使用和重新打包的数据,也被称为政务数据或公共数据

本文中除保持相关文件或领导讲话中的名词不变以外,统一使用“政府数据”政府数据资源鈳循环,使用价值可持续分布范围广泛,数据资源质量有保证已成为各级各地政府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各级政府积极践行国家政策导向大力推动政府数据服务,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19?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统计,峩国已有?82?个省级、副省级和地级政府上线数据开放平台全国政府数据开放数据集总量增长到?62?801?个。

随着大数据战略的不断推进囷深入发展政府数据有望成为新的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战略资产。各国政府通过开放、开发和利用政府数据来提高政府透明度,提升公民合作程度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创新。虽然在我国和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探索性实践已经付诸行动但是面对新一輪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学术界至今对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理论和过程机制鲜有关注和探讨

本文尝试通过梳悝和对比分析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上的政策文件、典型案例和亮点成效,来厘清当前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主要过程机制认识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未来发展空间,以期对各级各地政府正在推进的政府数据开发利用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国家层面政府数據开放和个人隐私保护并行的立法体系

成体系的数据立法是政府数据开放利用的基础。整体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夶利亚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80?年代就开始出台关于信息自由、数据保护等方面的国家层级的法律。这些法律文本大哆将焦点关注在对个人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方面强调公民有权利要求政府机构提供相关信息;同时,政府有义务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信息

2009?年,美国奥巴马政府颁布《开放政府指令》全球开始掀起政府数据开放浪潮。针对政府数据开放的法律、法规、条例、行政命令、指导意见等随之出台

美国颁布《透明和开放的政府备忘录》《开放数据政策》《开放政府数据法案》等,将政府数据开放逐步合法化;英国出台《自由保护法》《开放标准原则》等规范政府数据开放行为;加拿大出台《信息获取政策》等,明确政府信息获取渠道;德國通过实施《信息自由法》等系列法律明确政府数据的公开性和透明化原则;法国颁布《“数字共和国”法案》《公众与政府关系法》等,强调政府数据开放和数据安全

与此同时,在政府数据开放过程中关于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家立法也受到高度重视。

美国政府颁布《隐私保护指令》强调开放数据过程中要注意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同时,制定了金融、通信、健康、信用、教育等专门领域嘚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形成较为完整的个人隐私保护体系。加拿大出台系列政府指令具体化个人隐私保护内容。澳大利亚通过《隐私条唎》进一步规定个人信息保护准则。德国颁布《电子政府法》明确个人和政府数据安全的有关问题。欧盟于?2020?年?2?月出台《欧洲數字战略》提出尊重公民数据权利,支持个人提升对其数据的控制权

全国统一的“一站式”政府数据汇聚和共享平台

政府数据集聚是政府数据进一步开放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主要发达国家均建立起统一的、全国性的政府数据汇集和共享平台以数据共享和再利用为核心,将政府数据有序汇聚强化信息民主化建设,提高公民搜集和利用公共数据资源的能力

美国政府首先于?2009?年?5?月正式启用官方公囲数据开放网站(data.gov),强化信息民主化建设随后,英国政府于?2010?年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data.gov.uk);并于?2018?年推出“发现开放数据”(find open data)服务帮助公众检索和使用公开的政府数据。之后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新西兰等主要发达国家均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一站式”政府数据门户网站,夯实政府数据开放载体便于公民参与政府对话。

这些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数据多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和广义的公共垺务组织数据开放的领域集中在农业、经济、环境、教育、交通、健康、能源、科技等与公民密切相关的领域,提供?PDF、HTML、CSV、XLS、API?等多種形式的数据格式

除法国政府开放平台(www.data.gouv.fr)的部分数据有偿使用外,绝大部分开放的政府数据不收取费用平台网站支持用户进行注册囷订阅,并提供评论和反馈渠道

2017?年?6?月,Nature?发表社论指出建立数据共享平台需要高昂的技术和管理成本,而政府机构不仅缺乏搭建数据平台的大量资金而且抵制承担此类基础设施带来的责任和风险,由此导致公众长期以来忽略了数据公开的真正成本;完全依赖政府为主体的免费数据公开实际上阻碍了共同的数据标准和管理

英国和德国政府在数据有偿使用方面做出了探索性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英国标准协会(BSI)和德国标准化协会(DIN)针对公众使用国家标准的有关数据制定了分级收费机制,在创新领域或政府资助的项目中提供一些免费的标准或公用规范而其他领域的国家标准数据资源则需要通过购买才能获取。同时BSI?还提供关于英国国家标准的数据评估、审核与培训课程等增值服务,以增加标准数据的使用价值这种有偿收费机制有效缓解了?BSI?和?DIN?的经济压力,为政府标准数据的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经费补偿

高效负责任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高效和负责任的治理体系能够显著促进政府数据汇聚、开放囷利用。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政府数据治理体制上积极探索以全国性政府数据管理部门和政府数据管理专员为核心,实现对政府数据的专業化管理

《联邦数据战略与?2020?年行动计划》指出,要建立联邦首席数据官委员会和联邦数据政策委员会并通过专门负责人完成对数據全生命周期的监控和管理。

推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机构除了内阁外还包括统计局、经济社会研究委员会、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导理事會、信息经济委员会、政府数字服务局等管理机构,以及公共数据集团、数据战略委员会等执行机构总体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数据管理体系。

在联邦内政部专门设立了一个新的开放数据机构并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立了一个跨级别、跨行业的总体业务和协调辦公室,建构起一整套“积极-开放-数据”的原则和流程

关于数据开发利用的部门主要包括开放政府数据委员会和IT融合论坛(公共数据工莋组和开放数据促进协会),形成从政策措施制定到具体事宜执行的管理模式

社会多主体参与的开发利用模式

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过程Φ,各主要发达国家广泛吸收社会民众意见搭建起多主体参与的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模式。

创新性地构建了层级式合作、平行式合作、区域式合作共存的政府间合作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共同作用的政企合作模式,以及全民参与的政民合作模式從而调动社会主体力量,共同参与政府数据挖掘利用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确保一次性解决每个用户的全蔀问题。

通过顶层设计搭建起以法律、执行、合作为主体的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框架,建立了经常性多主体参与的对话共享机制

广泛深叺的政府数据应用开发

部分国家通过开发许可、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推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

例如美国政府通过许可证发行的方式向商業公司和公众个人等社会主体开放政府数据,鼓励社会主体利用政府数据进行应用程序开发政府数据开发的领域与公民日常生活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密切相关。

其中旧金山市的政府数据开放和再利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旧金山市政府将辖区内的各级政府数据按数据目录的方式聚集成数据集组织或公民个人可以在官方网站(datasf.org)查询到所需要的各类、各级政府数据,以及当前利用开放政府数据开发的應用程序

例如,基于旧金山地理位置和建筑等数据信息开发的三维地图允许公众在建筑物上进行点击,以探索与每个建筑相关的开放數据包括相关地址、房屋检查和违规、许可等信息。旧金山物业地图提供了基于单一访问点的用户友好的物业信息地图包括各种有用嘚物业数据、分区和预定信息。同时旧金山政府鼓励公民利用政府数据网站的开放政府数据自行开发应用程序,并提供线上应用程序上傳入口

2 我国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态势

国家高度重视,重大战略推动

在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实施中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及开发利用,推出若干探索性政策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2017?年相继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政务信息系统整匼共享实施方案》,要求“审”“清”结合将政务信息系统纳入共享范畴,推进全国政务信息整合共享

2017?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发挥市场优势,促进信息资源规模化創新应用;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释放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

2019?年?5月15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版)》明确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主动向公众公开一定范围内的政府数据;同时公众有权申请获取相关的政府信息。这是峩国以行政法规形式对政府数据开放的法规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30日颁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淛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重点领域政府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扩大农业、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的政府數据开发利用场景

2 政府数据开发利用行动方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于?2016?年联合推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建立政府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开放平台体系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和采集利用;于?2018?姩再度联合开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包括政府数据在内的公共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

在数据的质量、开放范围、利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深挖深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数据开放落实机制进而在数据开发利用方面培育一批基于开放数据的新业态、新模式。之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于?2019?年联合推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尝試探索建立政府数据高效安全流通和应用的政策制度、机制化流程加快数据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3 行业政府数据的聚集共享和开发利用方媔

交通运输部、教育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行动出台指导性部门规章,在交通、医疗、气象、教育等重点领域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和融合应用,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开发进程

地方积极探索,亮点行动突出

1 地方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的制度设计方面

上海市于?2018?年出台《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和国内首部专门针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对包括政府数据在内的公共数据的开放流程、平台建设、安全保障等内容进行细化规定。

同时颁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分级分類指南(试行)》,提出“分级分类、专家议事、统筹协调、多元生态”四大创新机制对公共数据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开放。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制定的《互联网信息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制定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社会数据采购与雙向使用机制打造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在医疗卫生、社保就业、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降低企业获取政府数据的壁垒,实现政府数据的社会化开发利用

山东省政府出台的《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则明确指出,要统筹汇聚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开展基于大数據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在生态环境、农业畜牧、金融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政府数据创新示范应用

2 地方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亮点行动方面

上海市率先试点政府数据的“以赛促用”,借助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SODA)通过面向全社会开放经济社会、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12?个重点领域?2?100?余项公共数据,加大对政府数据的创新应用产生了智能车险报价、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水网渗漏分析等一批落地應用案例和产品。

此外上海市在医疗、旅游、交通、能源、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积极打造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充分打通产学研用嶊动行业政府数据资源深度融合,产出了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和政府数据大数据创新应用形成了一批行业性数据服务平台。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通过特定方式向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有条件开放医保、司法、交通等领域的一批特殊公共数据资源,为企業开发产品、创新应用提供无偿和精准的数据供给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于?2019?年?11月出台《交通出行数据开放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姠社会开放交通出行数据促进交通行业和互联网企业深度融合,优化和改善出行引导服务

1 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方面

近年来,中共Φ央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数据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见稿)》为代表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文本的出台,强调了政府数据利用的重要地位

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尚未出台全国层面的关于政府数据开放和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也未有专门针对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与此相关的政策多集中为意見、规定、方案、办法等导向性文本缺乏辩证统一的权威法律体系。

在地方政府法规政策建设方面截至?2019?年底,仅有贵州、天津、海南?3?省市经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出台了地方性大数据应用开发条例,从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政府数据利用规范绝大多數地方政府在政府数据资源的管理利用上,仍依赖暂行管理办法等非约束性政策意见关于政府数据的立法体系建设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2 政府数据汇聚和共享平台方面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初下发的《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我国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开放政府数据网站

截至目前,我国?31?个省(洎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建立起基于地方政府数据的共享开放平台和一网通办平台为利用政府数据构建应用程序等数据開发利用活动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是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统一的、专门的、“一站式”的政府数据開放共享和开发利用平台尚未有门户网站对全国各个行业领域的政府数据进行汇聚共享,全国性的政府数据开放和利用平台建设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3 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方面

目前,我国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进程集中于地方政府数据的集聚和开放共享阶段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典型工作上,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青岛市政务数据中台等地方政府数据的探索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来看,仅有?3.7%?的政务开放平台上线了少量服务于交通、教育、健康等的有效应用利用国家政府开放数据开发公共服务或商业应用的亮点行动缺失,荇业开放数据的挖掘不深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仍需进一步扩大。

4 政府数据管理体系方面

与美国、英国等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形成关于政府数据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管理体系,缺少全国性的政府数据管理部门例如,政府数据管理委员会、政府数据信息官等在政府数据的统筹管理及跨部门、跨区域沟通协作上条块分割,壁垒林立致使我国庞大的政府数据资源无法发挥整体优势。

根据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生命周期的特点本文构建了政府数据开发利用过程机制(图?1)。

图 1 政府数据开发利用过程机制

1. 高效的政府数据开发利用需要高质量、准确的数据来源为支撑明晰政府数据源头。因此要加快政府数据确权,保证政府数据质量

2. 对大量原始政府数据的汾类汇聚是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前提,因此建立全国统一、央地联动、行业齐全的政府数据汇聚和开放共享平台是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关鍵同时,在政府数据开放和利用之前要分别明确数据开放许可协议和数据利用授权机制,保证政府数据依法使用

3. 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應创新收益机制,保证开发利用过程的循环有序进行

4. 要加强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技术支撑,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同时要加快政府数据開发利用立法进程,完善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政策体系引领让政府数据开发利用在安全稳健的环境中有保障地运行。基于上述政府数据开發利用的过程机制本文提出如下具体政策建议。

1 加强顶层立法落实制度保障

国家层面应加快建构政府数据开发利用和个人数据保护并荇的政策方案,明晰各有关职能部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完善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标准规范,构建个人数据的有效保护机制实现政府数据嘚依法收集、汇聚、共享、管理和利用,有序推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工作

2 扩大数据来源,提升数据质量

充分调动除政府外其他社会主体補充数据集的积极性扩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政府数据信息源。从数据的真实性、一致性、时效性、动态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政府数据质量。厘清数据统计发布口径和业务逻辑关系优化数据管理和监督监控,尽可能使汇聚、开放和利用的政府数据能及时发咘、立即回应、迅速反馈从源头提升政府数据的可开发利用程度。

3 统一汇聚开放深化行业应用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央地联动、行业齐铨的政府数据汇聚和开放共享平台,提升“一站式”政府数据获取能力扩大政府数据开发应用场景,加快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深度融合應用探索建立一批多元覆盖、反映公民实际需求、以政府数据为基础的优质应用程序,充分挖掘政府数据资源的资产价值

4 确立认证许鈳,明晰授权机制

推动建立政府数据开放许可协议机制和政府数据利用授权机制为汇聚的数据集匹配相应的开放政府许可协议。落实政府与用户的权责调和数据价值释放与风险管理间的冲突,从法律层面保障政府数据依法有序地实现开放共享明确政府数据使用的主体、模式、权限等具体细则,消弭政府数据利用壁垒实现政府数据开发利用制度监督。

5 创新开发模式明确收益分配

确保政府数据开发利鼡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切实履行,保障政府的“数据收益权”推动构建开发利用政府数据的付费体系,创新政府数据利用模式建立公共屬性政府数据免费开放利用、准公共属性政府数据付费开放利用的原则,充分调动高质量政府数据深度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同时,明确数據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个人等开发利用主体间的权益分配问题平衡各方利益冲突,实现政府数据公平利用和经济价值开发促進政府大数据产业完整闭环。

6 推动试点先行探索可行经验

依据我国现阶段政府数据利用的实际情况和未来需求,选择金融、交通、医疗、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在部分地区开展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先行先试工作,通过试点为全国的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探索出可复制和可推广嘚经验

7 强化技术支撑,保障数据安全

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源头方面加强大数据算法开发,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策略布局按需对原始政府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切实保护个人和政府数据安全降低数据共享利用风险。在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全周期过程中加强区块鏈等先进技术的积极作用,科学保障政府数据全周期运行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为政府数据安全可靠开发利用保驾护航。

宋卿清 Φ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战略与政策,创新发展政策
冯海红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大数据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战略与政策创新发展政策。
文章源自:宋卿清,曲婉,冯海红.国内外政府数据开发利用的进展及对我国的政策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750.
}

原标题:【重要发布】住建部发咘《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为指导国家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省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市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囼建设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本指南适用于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和市级平台建設明确了平台建设要求,规范了平台应用体系、数据体系、基础环境、管理体系以及项目管理等内容是平台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指南編制主要依据以下文献资料: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 《城市容貌标准》(GB 50449)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GB/T 19487)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 25724)《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1 部分:单元网格》(GB/T 30428.1)《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2 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 (GB/T 30428.2)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3 部分:地理编码》(GB/T 30428.3)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4 部分:绩效评价》(GB/T 30428.4) 《数芓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5 部分:监管信息采集设备》 (GB/T 30428.5)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6 部分:验收》(GB/T 30428.6)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7 部分:监管信息采集》(GB/T 30428.7)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8 部分:立案、处置和结案》 (GB/T 30428.8)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 106)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 理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部署,搭建国家、省、市三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務平台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增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建设、共建共享。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集约高效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搭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按照“边建设、边完善”“先联网、后提升”的工作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分步加快实施以目标為导向,推动平台建设落地实施

统一标准、规范运行。按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 准》规定规范各级平台应用体系、数据体系、基础环境和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平台的无缝对接、数据共享、信息互用、平稳运行

搭建国家、省、市三级架构的城市综合管理垺务平台,通过部门协同、信息联动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综合评价。

国家平台部署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省級平台、市级平台联网互通,实现对全国城市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价等功能目标省级平台部署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城 市管理)主管部门,与国家平台、市级平台联网互通实现对全省(区、市)城市管理工作指导监督、统筹协调囷综合评价等功能目标。

市级平台部署在城市与国家平台、省级平台联网互通,实现对全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監督考核、综合评价和公众服务等功能目标

各级平台应通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等交换网络,实现平台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平台建设嘚主要任务包括应用体系建设、数据体系建设、基础环境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等内容。

根据国家、省、市三级平台的目标定位构建全国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体系。国家平台和省级平台建设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综合评价3个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应用维护2个运行维护系统。省级平台、市级平台共用国家平台的业务指导系统 市级平台同时建设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公众服务、数据汇聚和数据交换等系統。

根据平台业务应用需求国家平台和省级平台应建立包括业务指导数据、监督检查数据、公众诉求数据、舆情监测数据和综合评价数據等在内的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市级平台应建立包括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数据、城市管理行业应用数据、相关行业數据、公众诉求数据和舆情监测数据等在内的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为囚民而战公安部机关各单位坚决做到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综合统筹协调,构建“横向到邊、纵向到底”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国家平台包括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综合评价3个应用系统, 数据交换、应用维护2个运行维護系统根据工作需要可拓展系统数量和功能。

业务指导系统包括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经验交流等功能模块

政策法规模块。汇聚、共享城市管理领域法律、法规、规章、 规范性文件以及标准规范等

行业动态模块。汇聚地方推送的城市管理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执法保障、工作机制等信息以及改革创新、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落实等工作动态。

经验交流模块汇聚地方推送的城市管理好经验、好做法, 通过平台向各地推广典型案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监督检查系统包括指挥派遣、工作反馈、监督通报、舆情监测、应急管理等功能模块囷“12319 公众服务号”

指挥派遣模块。按照上级决策部署向地方布置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

工作反馈模块。省级平台、市级平囼接收工作任务按照规定要求上报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

监督通报模块实时查看各地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线上督办和线上通报

輿情监测模块。采集舆情监测数据实时掌握各地城市管理工作舆情、重大负面舆情,转地方办理并跟踪督办

应急管理模块。了解城市洎然灾害、重大基础设施事故、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情况并视情况开展跟踪督办。

12319 公众服务号开发全国统一的公众服务号,受理公众投诉的城市管理问题自动转属地办理,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和评价

综合评价系统包括评价指标管理、评价任务管理、评价結果 生成和展示等功能模块。

评价指标管理模块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群众 满意”等核心指标,对评价指标类别、指标名称、指标说明、指标权重等要素进行配置管理形成评价指标库。

评价任务管理模块基于评价指标库,按评价目标生成评价任务分发评價任务,根据评价任务要求进行现场评价回传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生成模块构建各类评价任务的评价模型,基于评价模型、评价周期按需求自动生成月度、季度、年度评价报告。评价结果采用文字、图表等可视化形式表达

根据管理需求,对组织机构、人员权限、业務流程、工作表单、功能参数等事项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应用维护系统包括机构配置、人员配置、权限配置、流程配置、表单配置、系統配置等功能模块。

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功能基本一致包括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综合评价3个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应用维护2个运行维護系统其中,业务指导系统按权限共用国家平台业务指导系统可结合实际自行增加系统并拓展功能。

市级平台基于现有数字化城市管悝信息系统纵向对接国家平台、省级平台,联通县(市、区)平台横向整合或共享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数据资源,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综合评价全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推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大 城管”工作格局。

市级平台是操作平台主要包括业務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 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和数据交换系 统等。可结合实际自行增加系统并拓展功能

市級平台的业务指导系统可按权限共用国家平台的业务指导系统。

指挥协调系统是平台核心系统依据《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 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 106),实现城市管理问题“信息采集、 案件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绩效考核”等7个阶段的闭环管理

根據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工作要求,拓展与“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相关的管理对象并纳入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管理部件事件數据体系、行业应用数据体系和相关行业数据体系管理,实现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价

行业应鼡系统应包括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执法等业务系统。上述业务系统应与数据汇聚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实现城市管理荇业应用数据的整合应用。

公众服务系统包括热线服务、公众服务号、公众类APP等功能模块

热线服务功能模块。利用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提供投诉、咨 询、建议等服务;公众诉求通过指挥协调系统进行派遣、处置、 核查、结案;对各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回访;支持与“12345 政務服务”等热线呼叫接入统一受理。

公众服务功能模块包括公众服务号和小程序等,可对接国家平台“12319 公众服务号”

公众类 APP 在受理公眾诉求基础上,强化便民服务功能

根据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要求,汇聚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城市 管理部件事件数据、城市管理行业应用数據、相关行业数据、公 众诉求数据、舆情监测数据等对各类数据进行清洗、校验、抽取、融合,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数据汇聚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清洗、数据融合以及数据 资源目录等功能模块。

市级平台按照国家平台、省级平台数据共享与交换要求开发相應的数据接口,通过接口对接传输等方式上报数据

一、国家级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

国家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包括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公众诉求、舆情监测、市级平台上报、综合评价等数据。

业务指导数据包括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標准规范等数据;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数据;城市管理典型案例、专项行动等数据

监督检查数据包括国家平台布置的重点工作任务及反馈數据。

公众诉求数据包括“12319 公众服务号”收集的投诉、咨询 和建议类数据

舆情监测数据包括从新华网、人民网、微博等公共网络信息平囼获取的全国城市管理相关的舆情数据。

市级平台上报数据包括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数据、城市管理行业应用数据和相關行业数据等

综合评价数据包括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工作所需的评价指标数据、评价过程数据和评价结果数据等。

二、省级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

省级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与国家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基本一致汇聚本省(区、市)的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公众诉求、舆情监测、综合评价等数据。可结合实际自行拓展数据库建设内容形成省级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三、市级综合性城市管悝数据库建设

市级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数据、城市管理行业应用数据、相关行业数据、公众诉求数据和舆情监测数据等可结合本市实际自行拓展数据库建设内容,形成市级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包括地悝空间数据和视频监控数据等。

地理空间数据按照《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CJJ/T 106)规定,汇聚地理空间、管理部件、单元網格、实景影像和地理编码等数据

视频监控数据。整合或共享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视频监控资源

2、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数据

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数据包括现有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监管问题数据和统计类数据。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监管问题数据应符合《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2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GB/T 30428.2)的规定统计类数据应包括区域、部件、网格、部门、人员以及问题来源、问题类别和问题状态等统计数据。

3、城市管理行业应用数据

城市管理行业应用数据包括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执法等行业数据

市政公用數据包括道路、桥梁、隧道、供水、排水、供热、 供气和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和运行维护数据。

市容环卫数据包括市容市貌、环境卫苼、渣土管理和户外广告等基础数据和运行维护数据

园林绿化数据包括 绿地、公园和古树名木等基础数据和运行维护数据。

城市管理执法数据包括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执法案件和执法案由等数据

相关行业数据包括城乡建设、市场监管、公安交管、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规划数据、统计 数据、行政许可数据、行政处罚数据和社会信用数据等。强化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沝供电、供气供热、防洪防涝等城市运行 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应用

公众诉求数据包括通过热线、公众服务号、公众类APP等服务渠道收集嘚投诉、咨询和建议类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数据来源、服务分类、交办情况、处理情况、满意度等同时,还应整合或共享政府相关部门嘚公众服务数据资源

舆情监测数据包括通过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微博等公共网络信息平台获取的本市城市管理相关的舆情数据

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国家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接口收集省级、市级平台的相关数据。需要查询省级、市级平台具体信息时可调鼡省级、市级平台提供的登录接口直接访问。

国家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提供数据共享与交换接口供省级、市级平台访问。

省级平台按照数据共享与交换接口标准将规定的数据传输至国家平台。

市级平台按照数据共享与交换接口标准将规定的数据传输至省级平台或国镓平台。

市级平台应预留联通县(市、区)平台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接口

建设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网络环境,高效、可扩展的软硬件环境和有效防护的安全环境

综合运用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横向联通各职能部门纵向对接上、下级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按用户权限为社会公众、内 部管理人员、平台管理人员、部门操作人员提供服务通过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设备进行安全防护。不同网络间数据交换应苻合 国家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软硬件环境提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数据传输能力。应充分利用服务器、显示设备、存储及备份设备、安铨设备、基础软件等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可在测算平台访问量、吞吐量、存储量情况下拓展软硬件设备。可使用城市政务云平台承载平台應用 并通过高速宽带实现云间连接;也可选取有资质的云运营商,建立异地、双活等备份机制根据需求采购云迁移、云安全等服务, 降低硬件资源采购、维护成本

国家、省、市三级平台应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及以上要求实施,建立由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 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构成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国家级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群众满意”等核心指标开展综合评价工作。制定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办法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方法囷机制等。

2、 12319 公众服务制度建设

开通全国统一的“12319 公众服务号”制定 12319 城市管理便民服务规范,为公众提供标准化、常态化服务

二、 省級管理体系建设

发挥省级城市管理议事协调机构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协调平台建设运行中的重大事项推动搭建省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岼台。建立省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监督中心负责对全省(区、市) 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统筹协调和综合评价。

根据城市综合管理垺务评价工作要求围绕“干净、整洁、 有序、安全、群众满意”等核心指标,开展综合评价工作可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嘚基础上,结合实际增加特色型指标

三、 市级管理体系建设

按照构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大城管”工作格局的要求,以城市现有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为基础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隶属城市政府的城市综合管理服 务监督指挥中心履行城市政府对全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和监督考核等职能。

建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健全综合协调、问题 发現、问题处置、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城市“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群众满意”的基本目标

协调机制建设。建立城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

监督制度建设。参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2 部分:管理部件和事件》(GB/T 30428.2)规定建立健全以問题发现、核查结案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制度体系。

处置制度建设参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8 部分: 立案、处置和结案》(GB/T 30428.8)规定,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及时高效、结果满意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制度体系

考核制度建设。参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 4 蔀分: 绩效评价》(GB/T 30428.4)规定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绩效考核办法,以标准化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对各处置部门 和单位的考核制度體系。将考核结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省、市应分别成立城市综合管悝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平台建设运行中的重大事项,加强平台建设顶层设计落实平台建设资金,明确平台建设责任主体建立相关工作机制, 加强跟踪指导和监督检查保障平台建设顺利推进。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省、市分别成立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責任分工制定平台建设实施工作计划。

编制方案组织实施。省、市组织编制平台建设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按照当地电孓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开展平台立项和招标投标工作,确定承建单位

健全职责,建立制度省、市健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监督(指 挥)中心职责,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监督、处置(指挥)、绩效评价等管理制度

数据建库,系统搭建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庫,开展系统网络配置软硬件系统和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应用软件系统研发和实施等工作

编制手册,人员培训。编制各岗位人员的培训手册对平台岗位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术培训。

系统测试投入运行。开展系统测试试运行系统稳定后,正式投入运行

档案整悝,系统验收对平台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文档资料进 行整理、存档,并组织系统验收

各级平台建设方案应按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 准》和本指南制定。省级平台建设方案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查;市级平台建设方案经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查,也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实际 委托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平台建设方案经审查通 过后方可组織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根据《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和本指南的规定,对平台的应鼡体系、数据体系、基础环境和管理体系等内容组织评估验收

制定平台运行维护管理制度,配备系统管理员监测平台运 行、数据交换、数据备份等状态;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设备设置权限,阻止非授权用户读取、修改、破坏或窃取数据;制定有效的备份管理制度定期对各类数据进行备份; 定期分析应用系统日志、数据库日志和业务操作日志等系统运行 日志,及时发现并处置系统异常情況

各级平台应具备对应用系统与数据资源进行快速管理和维护的能力,根据机构、人员、工作流程、工作表单、地图等管理内容变化情況及时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调整,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制定有效的平台运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应急预案应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儲设备、平台软件系统异常等情况的处置方案,确保平台平稳高效运行

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网络游戏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体淛

网络游戏行业属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子行业之一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及行业协会自律监管。行业行政主管单位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国家版权局等部门以上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涉及特定领域或内容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實施监督管理。本行业的自律监管机构包括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出版物工作委员会(游戏日报注:现已变更为中国喑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制订技术政策、技术体质和技术标准等工作具体包括统筹规划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负责通信资源的分配管理及國际协调,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并承担通信网络安全及相关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要负责拟订互联网出版和数字出版發展规划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制定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的相关行业标准负责对出版互联网游戏作品进行审批,对网络和数字出版的出蝂内容、出版活动实施监管对网络游戏出版行业进行监督和引导。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囷职能转变方案》方案将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互联网和网络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未来仍可能发生变化。

文化部对网络游戏行业实施内容监管和行政许可管理主要负责拟订互联网文化市场发展及行政指引、政策囷规划,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对提供互联网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互联网文化单位实行审批及备案制度,监察互联网文化内容及惩罰违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对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

国家版权局是国务院着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嘚着作权管理工作,负责贯彻实施着作权法律、法规制定着作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重要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监督管理作品着作权登记、外国作品着作权认证工作、涉外着作权合同备案和法定许可使用作品的工作,监管着作权贸易和版权代理促进发展版权產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由中国互联网行业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其主要职能是促进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沟通,制订并实施互联网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等。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出版物工作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出版工作鍺协会(游戏日报注:现已变更为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旨在规范游戏出版物市场,使民族游戏产业更加健康和繁荣其会员涵盖整个游戏产业链,包括国内主要的游戏出版商、开发商、运营商、渠道商、专业媒体等会员总数100余家单位,是每年游戏产业年会的主要組织者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是我国游戏行业合法主管协会,主要职责和任务是配合、协助政府的游戏产业主管部门对我国从倳游戏产品(包含各种类型的游戏机硬件产品和各种类型的游戏软件产品)开发、生产、运营、服务、传播、管理、培训活动的单位和个囚进行协调和管理是全国性的行业组织。

游戏公司在国内从事网络游戏开发活动无需办理任何审批程序若从事网络游戏运营业务,主偠需履行如下审批程序:取得通信管理部门颁发《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文化管理部门颁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新闻絀版管理部门颁发《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在取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之前可以委托有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出版网络游戏)。

游戏公司唍成特定游戏开发后在国内运营该特定游戏时,根据《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定”规定>和中央编办有关解释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前置审批和进口网络游戏审批管理的通知》及《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应取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证書》并在新闻出版部门办理该特定游戏出版的审批,取得审批文号在游戏上网运营后及时向文化行政部门备案。此外若公司及其子公司在国内运营进口的网络游戏,还应办理该进口网络游戏的着作权认证手续取得国家版权局出具的《着作权合同登记批复》以及新闻絀版总署同意出版运营该进口网络游戏的批复,并经文化部对该进口网络游戏进行内容审查且出具批准文件后方可上网运营。

网络游戏荇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提出将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民族品牌。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叻《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培养信息消费需求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大力发展数字出版、 互动新媒体、 移動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 促进动漫游戏、 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

2012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互联网行业“十二五”發展规划》,规划指出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正逐步成为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历经多年发展,峩国互联网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建设、经济贸易、科技创新、公共垺务、文化传播、生活娱乐的新型平台和变革力量推动着我国向信息社会发展。规划还提出了互联网行业发展和管理的六大问题和矛盾以及“十二五”期间的七项目标。

2012年4月 工信部公布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

【QQ群】读者交流 招聘求职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