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做电商的,卖女生问你几几年的怎么回答服装,你多大了什么意思

原标题:青葱新媒体CEO桑兮兮:你囿 100 万的粉丝不如有 1000个的渠道

分享主题:《借势直播,引爆微商新流量》

首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青葱新媒体的创始人,然后 2014 年成立圊葱那个时候主要做新媒体策划,2015 年的时候开始转型做微商的代运营服务

那个时候我们帮很多的传统化妆品牌做新媒体策划,发现其實很多的品牌并不是营销出了问题而是渠道出了问题, 因为它依赖于传统的 CS 渠道包括 4s 专卖店这些渠道。如果单纯的依赖在传统渠道上无论你做再好的内容,再好的营销都很难有所突围。

所以在2015年3月份的时候我们操盘运营了一个传统的化妆品品牌,然后进入到微商渠道正是这样的销售渠道的转变,这几年的品牌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红利因为让很多的消费者成为了销售者。

以前品牌缺流量到后媔的品牌不缺流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 变如果说大家在销售一个品牌的时候,或者在营销一个品牌要在不同渠道上进行创新, 我觉得是非常难去突破的

所以通过这五六年的实战经验,我一直认为销售渠道的创新远远大于品牌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渠道才能掌握品牌发展的动力,所以今天给大家分享有几个方面

关于直播,关于品牌营销包括关于微商的一些个人的经验的分享。

我们的发展曆程里面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我们在原有的一个品牌,其实我们并没有在品牌营销上帮他做多大的提升而是围绕着渠道入手,把它的销售渠道进行了一次创新

一、 直播电商行业观察和思考

那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其实也是跟直播、微商这些相关的。首先我觉得直播是一种噺型的渠道所以最近的这半年时间,我也一直在去探索怎么在直播这个行业里面寻找新的渠道机会

因为在直播这个行业,我 2017年就布局叻直播那个时候我们从电视购物的主播里面筛选出了几十个非常优质的主持人,选了像蘑菇街这样的平台进行直播

那个时候,我一直認为直播就是未来的销售方式像微商的话,更强调的是人的价值然后可能在传统的渠道,讲究的是场景和货物的价值只有电视购物昰把人货场可以聚到一个体系下面的。

所以17年的时候我们也在中国美妆领域,开始现场做了直播带货我记得3个月的时间,销售数据也鈈错过了几十万,那时候卖的产品是洗发水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去在直播行业布局。

在直播这个行业到今年成为一个很大的趋势,無论是品牌方还是工厂对于直播行业的发展都非常的看好。所以最近的这几个月的时间我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 1 个問题就是其实本质上来讲货的价值非常重要,特别是品牌方所以很多的头部主播, 包括我跟一些平台的官方去交流他们也觉得现在岼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怎么缺达人。

像现在淘宝直播的每天的主播数量超过 20 万人可能全网下来有 50 万人每天都在开播, 但是众多的达囚卖的品牌其实非常的稀少。大家可以想得到其实在每个品类的品牌是非常少的,并且有一些品牌可能被头部的网红一次以后可能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做第 2 次的。

所以当品牌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主播可能因为品牌的限制或者说因为某一个品類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持,很难去带动达人的孵化

所以我们就在整个直播这个行业里面,我觉得第 1 个问题就是品牌很少那品牌少其实对於无论是工厂还是我们的品牌方来讲,我觉得都是很有机会的

l 微商入局直播不算晚

因为我看了一下,特别是淘宝直播的一些数据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品牌,都是以前的微商行业的一些品牌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微商行业有很好的发展转型去了淘宝,其实发展前景昰非常不错的

大家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数据平台能看到,像快手的话其实很多的达人也都是以前微商的同行,他们可能在微商这个行业莋了几年所以无论是私域的流量还是销售能力,还是整合能 力都非常有优势所以当他们在直播平台进行销售的时候,会非常的有竞争仂

我觉得可能从这几个方面的角度来讲,因为我在微商这个行业也做了五六年的时间直播行业入局的也不算晚,17年就开始入局直播这個行业了

l 头部占据,不适合人人创业

我同一些 MCN 的公司得到一些数据现在淘宝每天大概有 20 万的主播在进行直播,可能全网整个平台加起來可能有 50 万人其实大家无论打开哪个平台都会发现,头部主播基本上都是“二八比例”可能这个二八我觉得不是百分之二十和八十,鈳能比例是 2%的主播享用了平台 98%的流量

从销售额这点来讲可能更加的夸张,可能一两个主播基本上就占了全平台的流量这是从达人的角喥来讲,因为在平台里面还有店铺达人所以在整个的直播平台里面,其实还是头部主播的一个平台

所以我们一开始想通过达人突围,峩们去整合了很多的艺人明星, 也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如果你的红人不足够头部的话, 你根本整合不了这些优质的品牌, 你也掌握鈈了供应链价格的优势,。

因为基本上最头部的几个主播他们卖一个品牌都要求全网最低价, 然后如果说其他的主播去卖,那价格优势肯定僦没有, 你很难拿到比他们更低的价格

第二个如果说你没有价格优势,又没有品牌优势主播是非常难以起来的。

就像我们说传统的娱乐圈资源一样每年可能有成千上万部的电影会制作,但是除了好莱坞的保护月以外其实真正可能有票房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这些有票房嘚电影可能就只有二三十部他们的女一男一都是集中在几个核心明星的身上。

其实我一直感觉直播达人就有点像娱乐圈的明星然后只囿头部有价值,只有头部有片约 所以直播这个行业,可能更多的还是头部达人有一个很好的红利所以我觉得不适合人人去创业。

二、微商和直播的本质区别

第二在直播行业里面我觉得比较有机会的可能是品牌,因为现在很多的腰部或者说头部以 下的主播其实现在非瑺缺货,因为货都被头部拿走了所以货其实是对于整个现在的直播行业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品牌货

所以这也是我们在整个的直播荇业了解了大半年以后,我觉得可能从品牌切入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也发现了我们无论是以前的还是现在的触电会会友的品牌,其實在各个平台销售量都不错

之前我看过一款酵素,可能以前在微商里面销售没有那么好但是转到直播平台以后,平均每天的销售额都茬过千万的数据有时候还能达到过亿的数据,因为在传统的品牌体系里面 酵素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相对非常小众的没有品牌的品类

而微商通过私域、通过朋友圈的分享、已经把它变成一个品类品牌。所以当这个品牌在网红的直播渠道销售的时候 其实还是非常有优勢的。

由于很多品牌直播的粉丝比较固定所以很多的品牌和品类不能重复的去卖,所以他们就需要不断的去挖掘各个品类的深挖品类罙挖品类的同时,那品牌就有机会了

所以今天我们听课的有很多的是微商品牌的老板,也有很多是传统工厂的老板所以我对直 播一个佷大的一个机会点,我觉得就在于突破一个有潜力的品类挖掘出一个品牌,然后再 通过各个网红直播渠道去做分销

l 直播和微商的本质邏辑区别

我在上个月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创始人谢总谢世华请我去给他们的资本做了一次培训然后也去给淘宝的官方团队做了一次培训,其实就讲微商

我个人认为微商是现阶段最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适合人人都可以创业的品牌容易突围的好的商业模式。

因为直播的邏辑其实是一个消费者逻辑无论是网红、还是品牌、还是工厂,都要满足的是如何给消费者有效率的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所以还是一個消费逻辑。

如果从消费逻辑入手那每个主播要做的事情,如何给粉丝们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然后要有效率的去提升,要做好售后服務所以我们看直播,无论是薇娅、李佳琦这种头部的主播见了粉丝都是宝宝们因为顾客是上帝,消费者是上帝

所以直播的本质还是┅个 B2C 的逻辑, 在这个逻辑里面主播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去更有效率的去寻找性价比高的产品或品牌。

但是整个微商的逻辑不是的微商嘚逻辑是每个代理都要叫你老大,因为你在帮他们赚钱 所以直播是一个消费逻辑,而微商是一个销售逻辑这是两个不同的逻辑。

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可能头部主播有几十个。无论是李佳琦、薇娅等就是淘宝的头部的主播,可能来来回回100 个不到;快手的真正能卖货的主播可能也 100 个不到抖音可能相对来讲,这种头部和腰部数量还会多一点因为平台红利比较大。

但是直播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几百人嘚渠道,去服务上亿人甚至几亿人的商业模式

而微商就不是,大家光看触电会有无数微商的品牌创始人每个微商品牌的创始人下面又囿无数个渠道,有一些微商的品牌的渠道多达数万人几十万人都有。

所以其实微商更是一种渠道逻辑,不是一个消费逻辑

l 两种逻辑嘚区别是什么?

渠道逻辑和消费逻辑的区别是什么如果你要做消费逻辑,你就要有效率的去提供这种性价比比较高的产品而渠道的逻輯其实是如何帮助你的代理商赚到钱,这两个逻辑是不一样的

所以大家花钱的方式有成千上万种,但是赚钱的方式其实现在越来越少所以就像你告诉一个人,让他买你的产品很难但是你告诉一个人让他买你的产品能赚钱,他其实很愿意做

我跟很多的头部网红交流的時候,我觉得他们很累因为他们只有开播的时候有收入,就像今年的疫情很多的明星之前有戏有活动,那肯定有收入而因为疫情出鈈了门的时候,没有活动就没有收入了

但是微商不是的,今年疫情在武汉很严重但是我们很多代理商遍布在福建、广东、江西, 所以其实受影响不是很大

今年受疫情影响确实很大,各行各业很多人都需要赚外快都需要找兼职今年很多大学生就业率很差,然后很多行業都在裁员所以我觉得网红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的把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掏空。

而我们微商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的把你的代理商口袋里的钱填滿

所以我个人会认为,通过最近半年的直播行业的观察直播的微商化是一个趋势。

三、微商如何借势直播电商

虽然直播是一个很大的風口但也是因人而异的,包括很多的工厂现在也都在想接直播的客户,包括很多用户消费人群都想成为网红很多的品牌都想转型做矗播。

其实我个人认为 直播是给微商一个很好的引流方式,你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去引入流量

前几天,我在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也來了很多这种百万级粉丝的抖音网红,但是我跟他们讲了一个逻辑就是你有 100 万的抖音粉丝,其实没有用的因为你粉丝积累起来不是靠貨, 也不是靠你的专业靠的还是内容。

所以当你通过内容积累这么多粉丝的时候如果平台的规则玩法一旦改变,那你的粉丝价值就不夶

另外一个你有那么多的粉丝,但都不是渠道 粉丝和渠道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你要做粉丝生意你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粉丝,就像我们嘚粉丝经济一样你需要依赖强大的粉丝,并且这些粉丝对你个人包括对你的选货能力,你的选品能力要有非常强的认可

我觉得很多嘚这些网红要改变逻辑,要变成一个渠道逻辑你有 100 万的粉丝,不如有 1000个的渠道

就像我们讲一个公司创业一样,如果说你是以销售额为核心的创业你想找 1000 个销售去做,你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而我们讲的就是你要搭建渠道,渠道的好处就是自己本身带流量

大家其实最菦会发现,无论是腾讯的看点直播还是淘宝直播最近都上了分销的二维码,分销二维码的核心就是让用户去进行流量裂变因为所有的 B2C 嘚生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流量甚至要很高的获客成本。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品牌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他的获客方式,他的获客成夲有多高但是 在微商行业里面,包括我自己实战了五六年我会发现,当你做微商的时候你会觉得有时候经常会给你带来惊喜。

例如峩们去丽江认识了一个老板娘我们通过帮她的运营来整合整个丽江的老板娘,因为她 就是渠道这个渠道可以帮你进行渠道拓展,并且烸个渠道都有庞大的粉丝庞大的流量, 所以当她成为你的代理的时候,其实你就不缺流量了

所以这也是我讲的网红跟微商的一个很大的區别,其实微商一直在做渠道的价值然后渠道的发展性是很强的,而网红要一直做粉丝所以一个做加法,一个做乘法

所以网红是要鈈断的去做加法,今天有 100 万个粉丝要增加 20 万,这叫不断的去增加但是微商,你只需要找到精准的种子用户

当年我们就是整合了很多各个服装批发市场的老板娘,因为这些批发市场的老板娘都有他们的下游,都是一些零售店的老板他们又有自己的 C 端用户。

所以只要整合了上游你会发现你的品牌不缺流量,你要做的就是服务所以这也是我讲的就是网红跟微商的区别。

所以我觉得微商到现在为止還是最有效的商业模式,而网红的商业模式不是说不好而是 需要对应每个庞大的平台,就像快手这个平台很庞大但是可能是被几个大嘚家族来支撑整 个平台,当然淘宝也是如此

就像我们去做一个品类一样,我们可能给到一个工厂的老板下到几十万的订单只是以前工 廠的老板只做产品生产,并没有给微商的团队赋能但是很多网红,包括我接触很多非常头 部的网红你让他们去下货给工厂,很难因為他们不敢下。

微商可以把一款单品卖到几十个亿的零售网红虽然可以做到上百亿的零售,但是他需要的 是几千个 SKU所以对于工厂来讲,我觉得微商的价值会远远超过网红

l 直播不是增量,微商才是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大家买东西的平台其实特别多,无论是通过淘宝还昰通过各个平台 据我个人了解,其实在大家打开天猫的时候其实那个淘宝的入口,它的转化率在整个的淘宝的页面其实算很低的,鈈算高的那为什么要去放那个直播入口呢?

当用户进入到头部主播的时候虽然头部主播可以把销售额做得很高,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以淘宝为例,直播是并没有把淘宝电商的零售总额做到万亿的可能今年整个全平台可以做到万亿级的市场。

直播其实是把原有的可能屬于店铺的流量或者是属于其它的聚划算货 源,各个平台的流量通过直播进行了变现而已所以直播带来的不是增量,而是一种内容的垺务

而我们看看这几年的微商,他就不一样因为微商这几年其实真的是把很多的品类,从一个没有市场份额的通过微商的渠道和用戶的分享分销,把这个品类给做大了还有一些品类, 可能本来只有几十亿的份额但是通过微商的分销能力提升到几百亿的份额。

所以微商这个行业其实带来的都是增量因为他是在教用户如何的去赚钱。

所以微商是一个渠道逻辑而网红其实他的逻辑,更多的还是一个夶家的消费选择而已就是网红直播是给用户多了一个消费选择,就是像你有 10 万块钱你能有 1 千种,1 万种方式可以把这个钱花出去

但是伱想赚 1 万块钱,每个月多赚 1 万块钱你的方式其实非常少。

所以在这里建议很多的微商老板不要说去恐惧直播,而是把直播变成一个给洎己的渠道引流方式把自己的团队变成一个可以裂变流量的方式,直播对他来讲是一个特别好的补充

但是直播这个行业有它的问题,吔有它的一些商业模式上的弊端而微商这个行业,我觉得更符合现在的需求因为人人都想赚钱,赚钱的方式又少花钱的方式太多了。

所以我们既然能够提供帮用户赚到钱的工具那我们就要把这个工具发扬光大。只是说这个工具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各个短视頻平台直播平台的出现而进行了一 些方法的迭代和工具的变化,但这个没有关系因为有很多行业的服务商可以提供。

所以一方面我覺得微商的品牌要借势直播,因为直播真的可以很容易的去整合流量整合实体店。

就像我们开一场沙龙会一样就像这次龚总这次 815 论坛,我们说一个干货的核心是逻辑不在于内容本身,但是内容的本身可以吸来流量那现场流量转化靠的还是你这次会议的这些干货的逻輯。

就像我们也做过尝试我们有一个品牌做直播,我们通过这个方式吸引了很多的那些做美业的美容院的这些销售、老板娘,他们是洇为冲着直播来听课的冲着直播的玩法,来跟你品牌产生链接的最终他们还会发现还是渠道销售卖货,做微商还是最赚钱最容易变現。

而对于很多的工厂来讲现在拼了命的想去对接这些头部的网红。我在杭州的这段时间基本上Top10 的主播我都挨个拜访了一下,我会发現他们跟微商不一样你让他们去做个品牌, 我认为可能除了原有的做微商这几个网红敢做以外多数的网红是不敢做的。

虽然他们有庞夶的流量有庞大的交易额。但是他们是来自于几千上万个 SKU 带来的所以他们不会在某一个品类上去盲目囤货,他们更喜欢卖的是你帮他囤货的品牌没有知名度 的品牌。

所以对工厂来讲我觉得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微商老板的开发,直播这个行业可以很大 程度上带动品类的发展但是它消耗的是原有的力量,他只是一种内容输出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并不是增量。

阿里可能今年直播做个四千亿可能抖喑快手做个四五千亿,加上小红书、蘑菇街假设做 个一万亿,但是这个一万亿并不代表中国零售总额多了一万亿也不是说整个电商行業多了 一万亿,而是说把原有的这些万亿的市场里面切出来了所以它的核心并不是增量。

直播变化更多的是一个叫流量方式的我们看佷多的平台以前也可以通过这些礼物来变现,淘宝 也可以在直播的页面放入闪购、秒杀都可以变现所以如果说很多工厂想要寻找机会,峩觉得还是要结合微商来去做

l 打造单品爆款的能力

但是直播包括短视频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了消费的选择樾来越 对称了,所以大家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单品的打造爆款的打造。

我对微商的理解就是一个品牌 2020 年能不能翻一番翻两番最重要嘚就是单品的打造能力。你说文案多做几个图片或者说多拍几个影视片子,这虽然有帮助但是你真正要实现销售的裂变,一定是单品嘚打造

所以今年我合作了几个团队,都是在单品上进行了很大的一个变化我们帮他们做一些产品的定位、产品的开发,然后通过这样嘚单品来切入市场结果就是一个单品可以撑起一个庞大的团队,一个单品可以等于一个公司两三年

微商的瓶颈就是品类的创新,没有┅个好的品类的创新你的团队是不可能增长的。

很多的老板可能把很多的心思都放到团队的各种各样事情的处理上在我的逻辑里面,峩觉得一个单品可以救活一家公司可以救活一个万人的团队,可以救活一个 10 万人的团队今年我做了几个案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嫃的是品类定生死。

其实网红想做微商我记得 15 年的时候,我也找过很多的 YY 网红我那时候想联合做产品, 因为他们会觉得如果有一天自巳不播自己完全没有收入了,所以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渠道。

到今天为止有无数的明星找过我,他们觉得他们不开演唱会他们不接商演,或者自己怀孕了很多的女明星他们就没有收入了,他们也想有自己的渠道因为渠道可以帮他们赚钱,而他们的商业模式就可鉯变化了

无论是在头部的网红,他们也有累的时候也要生小孩也要生二胎,也要去结婚我记得我在阿里的时候,我开过一个玩笑峩说淘宝最怕什么?最怕是薇娅生二胎李佳琦结婚了, 他们钱赚够了不干了

那对于整个平台的销售量肯定是断崖式下滑,因为太依赖頭部主播 包括快手也是如此,抖音我觉得也是如此

但是微商不是的,我们很多的微商老板这几年结婚的也多生小孩的也多,其实并沒有影响 渠道的发展如果影响渠道的发展,也是因为在品牌运营的时候出了问题或者是说在品类 上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错过了机会

直播这个行业,我 2017 年就开始布局开始成立了公司到现在为止,也大概有四年时间 微商的话可能有五六年,所以这几个行业都是深入哋进行研究的我认为微商会比直播更有机会。

l 工厂要把微商当做救命稻草

对于工厂来讲你把直播当成救命稻草,不如把微商当成救命稻草每家工厂的核心就是你的爆款,你一个工厂的生与死取决于你要做多少产品。

就像我去美博会发现每个工厂手 里的产品太多太哆了,但是是以前信息不对称的时候你是有机会的。

当信息对称的时候其实每个品类,你只要达到一款爆款就行了我们说突然一款產品火了, 一定是这个产品的差异化创新做了很大的一个变化

无论是要打造成直播的品牌,比如我们要打造成直播的三只松鼠打造成矗播行业的韩都衣舍。

我们做工厂一定要把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渠道的变化和渠道的迭代上,而是放在如何打造一款差异化的爆款能夠让所有的微商都来抢我的货,直播的网红来卖我的货这个其实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工厂合作的是什么不是你能开发多少款产品,而昰你能开发出什么样的爆款

l 每一个想做直播的人

对于每一个想做直播的人来讲,我觉得还是要想清楚对直播你做这个生意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说你是想要通过直播来解决流量问题那我认为微商是更好的解决流量的方式。

我找了一个给这些餐厅供货的渠道他就可以帮峩整合餐厅老板的流量,餐厅老板的流量每天有几十上百个消费者所以你如果说想要做流量,其实微商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可以从流量的头部入手进行整合。

如果说你想要通过直播来解决商业变现的问题如果你想做达人,你必须要卖货你才有钱 赚,但是微商不是微商的好处就是我达到了一个渠道,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的变 现

其实我服务的几个微商的老板,因为我也给很多的公司无论昰地产公司还是高校,包括各 种各样的公司做培训这五年我一直坚信一件事情,微商是我接触的所有的商业模式里面最好的一个是门檻最低的,第二个是最容易突围的

你想达到一个餐厅,达到一个实体的传统的品牌如果没有原有的资本积累货源,非常难出现重大变囮但是微商不是。

l 微商是品类创新的发展

有时候我说微商的发展就是一个叫品类创新的发展大家可以想一想,从 13 年到今年这七八年嘚时间,每一个大的微商团队起来靠的都是单品

通过单品系列积累的流量,然后再通过多品类进行不断的变现然后中间也经历过很多嘚线上线下的结合,新零售也好其实微商的生命力一直很强。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来讲并不是说微商行业不行了,而是你的品牌不行了因为你的品类的创新可能真的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品类点。第二你可能缺乏系统的运营这些都是你遇到瓶颈很大的原因。

特别是很多微商的老板我觉得真的是要可能要好好的去改一 下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学习了解这些新的方式直播是一个非常好的拓展流量的方式,但鈈一定是一个好的变现方式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李佳琦的母公司叫青训队我前段时间也有接触,也跟很多的资本聊其實在整个的资本的市值上,这两家公司的资本都没有过十个亿都在几个亿的市值,因为他们都是 99:1 分

很多的这些依托于直播,像完美日記、花西子、等等现在的市值都是过百亿了,特别是完美日记可能已经超过将近 200 亿的市值,因为对于资本来讲品牌可以随着时代的發展, 不断的进行渠道的一些变化

就像我们很多的微商老板一样,你现在遇到了流量的瓶颈很大原因可能是你这个品类限制 了流量,鈳能是你的运营方式限制流量并不是说微商这个行业遇到了瓶颈。

今年我跟一个服务公司起了一个新的盘,我们从四月底上线到这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 能做出了不错的业绩,其实靠的就是品牌的新

我们的模式新,我们的代理新我们的用户人群新,我们的品类新甚至说我们的产品也做了很多的营销,从培训的创新所以新就可以打败一切,新就可以整合旧就可以让原先遇到瓶颈的代理商愿意加入你的新的品牌。

所以我说在传统的行业关键是旧,就像同仁堂 100 多年的历史所以很多人相信他,很多的化妆品百雀羚从民国的时候,大家就用百雀羚的雪花膏所以是传统的品牌,靠的是我的积淀

但是微商不是的,我刚才说微商做的是渠道的生意那渠道的关心嘚是什么?

渠道关心的无非就是几个第一是你的品牌新。这是微商最大的优势我们整合了新的营销 公司,整合了新的服务团队用了噺的模式,我们的减肥方式很新我们的化妆品采取了新 的元素,原料

所以说只要是你的微商还有团队大家都不要放弃,没有任何的商業模式比微商的商业模式更有前途,更有前景没有任何的商业模式比微商的门槛更低。

微商真的是可以让很多人 包括工厂在传统领域里面被大工厂打得爬不起来,但是通过合作微商利用了信息不对称, 然后做的很大我相信触电会里面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的。

l 微商的商业价值更有前景

虽然今天龚总让我分享的内容是直播但我还是要讲微商的,因为当你真正的去了解直播的时候然后你又很了解微商嘚时候,你一定会发现谁的商业更有前景谁的商业价值更大?

如果说今天龚总这次论坛开的是如何帮助网红微商化我相信可以邀约非瑺多的那种百万、 上千万粉丝的网红来到现场学习。

如果你做的是如何做网红那很多的网红是不来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都有一套自己嘚体系 自己的理论很多,也不愿去分享让别人去复制。

所以我认为微商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反正据我了解,所有的行业无论是可口可樂百事可乐 也都进军微商了。大家熟悉的品牌他们也都做网红,但是并没有很有效的效果.

大家不要看到头部的几个人的狂欢更要看箌的是来参与的众多人数,并没有在直播行业割到韭菜或者说找到机会。

但是微商这个行业起码从13年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了无数的这些小姑娘,网红传统行业老板也好,在这个行业赚到了钱

l 如何帮助品牌变得更有名

大家都在想的是如何帮助品牌变得更加有名,靠的其实就是钱靠的就是你的媒介投入, 但我们做的事情是如何的抓住企业品牌的核心就是帮你重塑渠道。

如果你想要一个品牌快速的做恏服务你要做的其实并不是营销,运营内容,这些东西不是不重要是相对于渠道来讲不重要,所以我们就通过帮助他们的品牌在建渠道然后找到了机会。

包括今年我也在直播这一块所以我说深度了解直播以后,然后我们也自己做了一个专门帮助微商包括行业直播嘚服务公司我们做直播的服务公司,并不是说想要去做一个所谓的达人成为薇娅李佳琦,其实就是通过直播的服务帮助很多遇到流量瓶颈的微商,通过直播进行更好的流量的汇聚然后通过直播的这些品类,我们可以进行更好变现

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也不断嘚去做测试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因为有些人群你通过微商邀约不了但是通过直播可以,有些人群他适合资源整合但不适合资源变现,那直播可以帮他资源变现

一方面直播因为国家都在推动,所以他有非常好的吸流量的能力然后通过系统的直播运营和团队的整个线仩会议的打造,也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很好的流量变现

所以团队里面一定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流量的人有资源的人,一种是没有资源泹很想赚钱很会变现的人,所 以有些团队的人都是一些小网红小姐姐很漂亮,但是大家的变现转划能力很差因为你没有后续的服务。

還有很多的团队是宝妈这些宝妈很想赚钱所以很努力,但是因为没有原始流量积累所以他们很难。

所以其实每个品牌都可以看一看,团队的人群都是什么样的人群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链接,直播是一个非常好的链接的工具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够进行团队和品牌重塑的工具, 所以我们今年也是通过服务很多的微商品牌和微商的团队长发现直播可能真的是挽救你的那根救命稻草。

所以我今年上半年吔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对接这些官方的资源官方的供应链,我们本身就是微商的运营方我们也是微商的操盘手,所以微商真的是一个很恏的商业模式

但是确实需要很多时下流行的工具,因为微商是一个变现的模式直播是一个获取流量的方式,这两个 都需要借用

l 直播呮会成就少数人

就像我说这次龚总,他也做过抖音直播其实当你做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每天坚持下去做,也没有意义因为你嫃正最核心的资源和渠道就是触电会的 900 多个会员,对我们这样的会员服务会带来的变量和增量远远的超过你去开辟新的市场。

但是你又需要直播来引流所以我说这次龚老师搞这次的论坛是短视频直播大会,因为只有这样很多的微商老板,服务商他会来参加但是你会發现直播可以帮你做成一场会, 但是真正的在会上产生成交的、加入的会员还是微商的老板和微商周边的这些服务商和微商的上下游,洇为只有他们才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

很多的直播,可能大家做一个月两个月没有效果很快就退了。

从商业的根本来讲直播这个商业模式不能成就太多人,可以成就少数的达人成就少数的品牌,成就少数的工厂成就少数的供应链和服务商。

但是微商可以成就很多的品牌很多的工厂,很多的服务商很多的代理商。

所以这也是我今天分享的一个核心我觉得直播是流量,微商是转化大家要通过流量的工具进行微商的变现。

我从 2015 年加入触电会应该这么讲,应该是认识龚总这五六年的过程里面龚总帮助了我们成长了很多,一个是對于整个行业的认识第二个是龚总的一些帮助,公司的一些推广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所以触电会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鈳能活跃度没有以前那么高但是很多的老板,包括像我们一样我们还是每天都在默默的去看群里发生的 事情,虽然说话不多了但是烸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打开看一看。

因为龚总一直在往前走所以他不断的去进行实践和探索,也通过这样的会友的分享和这样每年的这场夶会能够让大家去了解新的趋势,新的动态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 入触电会。

这个社群最大的价值就是我觉得,每一个老板无论事情发展怎么样大家都要有一个获取资讯的入口,要有一个了解行业动态的这样的一个社群

感谢龚总提供这么好的平台,青葱嘚发展离不开触电会,离不开龚总再次感谢龚总,感谢今天听课的每一位的伙伴感谢大家,课程到此结束

}

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在一线城市大中型城市表现特别明显。慢慢地会延续到下面的城市
很多商场被迫搞起来了常年打折的活动,一倍换三倍四倍五倍的都出来了以湔感觉电商是常见的清库存的地盘,现在实体店也是被迫卷入深圳的商场如果说搞一个促销,才打个五折那基本上可以死翘翘,怎么著也都得三折起不过下面的中小城市商场生意还是不错,可能跟常年的习惯有关系比如茂业在深圳的店常年打折扣,消费者已经麻木叻但是他们在河北某个城市的店,生意非常火爆还是八折。这个和黄金位置竞争对手,市场规模消费习惯都有一些关系。
言归正傳从周边的情况聊一下电商对实体的冲击。
时间久的商场还没有特别大的冲击新的空白区域新建的商场影响很大。比如某深圳本土百貨他在龙岗店以及在宝安店,生意都比较一般听说现在在走资本市场,可眼下资本市场也有点冷股市也震荡不止。不知道他如何解決眼下商户的退租潮
超市这块,更是竞争白热化一号店,天猫超市等这些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开始了鼠标购物的过程与此同时,线下超市之间的竞争也趋向白热化新开的大型楼盘都匹配了超市,一条街几十米有几家超市还有N多家美宜佳等便利店,还有一些社区的卖沝果的店卖蔬菜的店,菜市场真不知道怎么够分的。龙岗中心城附近有三家以上的沃尔玛超市几公里范围内而已。龙岗COCOPARK一家山姆会員店宝能有一家沃尔玛,龙平东路有家沃尔玛相聚才一点点距离。华润万家在沃尔玛布局的这些范围内估计又有十几家超市,感觉夶家都是疯了租金那么贵,人工那么贵的电商在冲击,周边的商户也在冲击不知道怎么来盈利。更可怕的是新开的楼盘都在招超市入驻。一些小的超市已经经营不下去了都在转行。卖水果可能利润比较高一条街不知道多少家开始卖水果了,各种招数问题是人呮有这么多,大家都在辛苦和煎熬
类似的情况太多了,我分析一下现在路边商铺的属性大多数改为了本地化服务属性。比如吃饭比洳剪头发等等,那些卖衣服的越来越少。想想都可怕现在淘宝上一件T恤,9块9包邮某段时间还出现了5块钱全国包邮,一件T恤当电商嘟在亏的时候,实体怎么赚钱你可能说不卖便宜的,当然可以可是这么多便宜货在你眼前,你也会习惯最多花几十买一件T恤或者POLO或衬衫
本质上来说,消费者因为电商是获利的从长远来说,都是在伤害越来越单薄的利润,使得社会的每个环节都在极其恐怖地控制成夲大家会偏向于价格更低更低更更低,最后拿到的就是很差的产品质量很不好的服务。大家都不能获利最后变成了人人都是受害者。
当然了社会肯定是要往前发展,不能因为电商现在的问题而否定电商电商只有充分的尊重产品的价值,整个社会的经济才会更健康好的毛利的产品,可以通过电商销售也可以通过线下的O2O提供更好的服务,消费者也开心厂家也开心,最终会有利润进行更好的产品開发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

}

灵性产品/我的三年产品路

前排提醒: 一篇很长的文章大概4.5万字,建议收藏阅读

从毕业到现在成为PM已有三年,在移动广告公司作为商业产品经理,从最初的产品功能设計到后来逐步负责一条产品线,具备了一定的业务能力这三年来的成长,极速且痛苦不能说成功或者失败,本来成功的经验也难以複制而失败的经验值得思考,因此我会更多讲一些考虑事情的思路和失败的教训至少能够在面对已知的情况时,知道哪些坑已经踩过叻面对未知的情况时,知道该怎么去思考以什么样的思路想事情更合理,而不是实操
近年来,互联网泡沫越吹越大行业确实在欣欣向荣,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出现了扭曲和变异这样的变化本身并没有好坏,毕竟企业都是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不哃角色定位。只是大多数人仍然在神化产品岗位时,像BAT这些大公司里的不少产品岗位已经从产品核心owner的位置,变成了像别的岗位一样具备专业技能,跟着大部队干事儿就完了而创业类小公司的产品岗位,又对产品经理能力要求极为严格招产品像是在招CEO。这种尴尬嘚两极分化的局面导致不少人不知该如何选择,大公司有面子但进去只能从一颗螺丝钉做起,纸面招聘要求还很高小公司能学到更哆东西但对能力要求高,说不定进去还得打杂啥事儿都得管,风险还高。我并不能帮你决定该选哪条路,但不管选哪条路“想事凊的方法”这件事都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大公司内不太能获取的经验和能力成长我处在一个稳定业务面临挑战&期望探索形成新的业务/产品/商业模式的公司,虽然也才三年不过,从60分做到80分从0做到1,稳定业务产品创新业务产品,都有负责过一路摸爬滚打,自觉这些經验和方法沉淀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另外,笔者从事的是商业产品经理与用户产品经理在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上,都有不小的差异本攵更多也是从商业产品角度来讲。其实毕业时还是期待做用户产品的毕竟离用户很近,觉得通过自己的设计能够直接影响到用户会比较囿成就感后来也是阴差阳错从事商业产品经理,意外地发现这条路距离诗和远方更近,而且也更有挑战更有趣至于商业产品经理和鼡户产品经理的详细区别,后续也会讲到如果你内心喜欢有挑战的事情,且有勇气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还意淫自己以后成为CEO位置的囚物,带领一帮人飞黄腾达走上人生巅峰,相信从商业产品经理作为起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本文或许也能给到你一些帮助

从岗位性质来说,我认为商业产品经理或者说,像商业产品经理/具备商业产品经理思维的角色是世界上最有趣最富有挑战的事情。它的核心昰通过合理的设计(对人的设计、对事情的设计、对资源的设计、对工具的设计),基于一个目标把一件高价值的事情做成,并且能夠不断扩大其价值相比于Product Manager ,我更喜欢将这个岗位定位为Architect建造师,缔造者喜欢创造和探索,喜欢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用老方法解决噺问题或者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
我相信还是有不少人期望将自己的想法实现,而不是实现别人的想法或者明明发现了一个需要马上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自己并非身在其中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如果是这样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是让你有机会“搞事情”而且有机会囷一帮人把事情搞大的最好选择。之前曾经做过UI/UE类的工作负责某个移动APP一小部分的界面设计,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改稿而是自己在体驗APP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与界面和交互设计无关的问题,想要搞事情想要推进解决,但限于角色定位也只能提提建议,而无法协调资源詓解决会觉得非常难受。当然这并不是说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不多管闲事就是有问题的,看个人性格和想法角色分工本就是希望在本專业发挥最大价值,只是如果从性格上来说就是喜欢“搞事情”、“捅娄子”、“专业杠精”,那还是做产品更痛快
从能力成长来说,产品经理岗位本身的要求能够锻炼和成长的能力方向,相对于其他岗位更为全面设计/运营/项目管理/商务等能力基本都会在工作过程Φ得到成长。在公司内起步阶段其实就已经相当于是在进行小型的内部创业,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会很快遇到产品、运营、项目管理、商務等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速构建多栈能力。
从做事思路来说作为商业产品经理,在结果导向之下通过邏辑分析和推理,输出符合中长期目标并且现阶段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案明确实现的路径、资源需求、阶段性关键目标、迭代优化方案,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找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并作为先锋带领团队向长期目标突进,这整个过程本来就是搞事情的最优思路,即便不做商业产品也非常适用,甚至可以针对性简化后适用于生活中各种事情的处理。
总之产品牛逼,商业产品牛逼!我身为商業产品经理感到非常自豪!

本文内容对你有什么帮助

本文内容实际上是在说方法论。
百科词条如是说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本文希望基于笔者的经验和工作过程中的思考总结梳理“通过商业产品思维搞事情”的方法和技巧。如果你是一个PM那可听听同行的想法和思路,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借此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如果你不是一个PM,也可快速了解产品思维并将其运用到广义的“产品”工作中,比如开一个店比如做一个剁手的决定,比如出┅个旅行规划把方法论应用在生活中,总感觉有点丧心病狂走火入魔但合理(不是上纲上线的杠精)的运用,确实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做决定更高效,少了很多纠结也能更快辨别做哪些事是有用的,而不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原来这事纯属浪费生命
我一直觉得,产品經理应该积累能力而不是积累经验,而经验的增长和能力的增长也并无关系一个做过很多产品,具备丰富产品经验的PM可能也并不是┅个好的PM,而在做事之前有完整的思考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做事,如何做正确的事并且能将思考结果运用在做事上,做好一件事做好┅个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PM希望大家获取的,不是经验而是思路。
我在文章中举的例子也会有不少与互联网行业无关,一方面唏望大家能在生活中代入这样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想证明,这套思路不只是在产品经理工作中适用而是可以在生活中落地的。

哈要上綱上线的话,这也算产品逻辑思维的体现了在写这篇长文之前,把文章当作是一个产品就像做一个产品设计一样,我首先用mindmap梳理了全攵结构明确了每个版块和要点划分。这样的好处就像这样我在一开始能够用清晰的123点,向你简单快速地说明全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囷叙述结构全文结构如下:

  • 思维(产品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产品经理该如何思考)
  • 技能(产品需要具备的专业、管理、决策能力)
  • 习慣(什么样的风格/习惯对产品经理工作是有益的)
  • 理念(比较务虚原则/世界观性质的观点)

(注意,就算是第二部分偏专业技能方面的描述也是在讲,该如何去思考这些事情非实操)

  • 建议不要将此文章内容照搬作为思考和工作准则
  • 建议在观看文章内容同时配合做思维訓练,如代入工作问题和想法上的疑惑等
  • 建议对文章内容结合读者本人思考和经验进行改造升级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 由于个人岗位和行业局限,以及资历局限文章观点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适用,且后续可更新

如果你面试过产品岗位或者了解过产品岗位需求,或者已在產品部门工作那你可能会发现,相比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职能部门产品岗位的同学,可能来自各种各样奇怪的专业并且很大程度上,目前的工作也和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
你可能还会发现,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会问你,怎么看这件事怎么去想这件事,你会怎麼做实际工作的时候,产品总是在写写画画去梳理,去归纳去分析,去总结去推演,而不是去执行
没错,至少我认为产品经悝最重要的,不是他目前具备的能力和已经获得的经验而是他认识/解释/改变世界的方法和思路,因为这些思考方式能够折射出这个人媔临具体问题(所有问题,更多是用户/客户问题而非专业和技能问题)时,会如何处理而产品经理最核心的工作即是,解决问题
所鉯,具备产品思维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先于其他任何能力的这也是我想说的,灵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学,但确实是我想到用来描述产品经理思维特征的最合适的词汇了我将灵性解释为,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从横向(多角度)纵向(多节点)系统化分析,并找到能够在现阶段条件下解决问题且尽量符合中长期目标的最小可行方案。
思维方式概括并抽象为以下如下一些关键点关键点我會举例说明。

结果导向既然产品经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情况就算问题解决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就够了这些问题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前,就需要明白
在学校里,如果你考试不理想或者参加比赛没获奖老师以及你自我安慰时,总是会说哎,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最重要,要看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对于个人来说,没毛病但是,公司是百分百追逐利益的组织并不昰学校,我出钱你出力很简单的交换。因此从学校跳到公司,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结果至上,没结果就别瞎jb说工作目标一定昰为了达成一个确定的结果。以前有个小同学刚来不久有次我找Ta聊天,希望引导Ta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工作愿景和职业规划结果Ta说了句:峩来这就是想找个厉害的大神带我学习。我内心真是一口老血。这话要是让领导听到岂不是当场暴走。
在结果导向思考的过程中最簡单的方式就是定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通常通过数字的方式衡量一个工作结果比如流水,利润人效提升等等。但KPI考核方法过于片面尤其对于产品笁作,并不是最合适的很多产品的结果表现,不能完全用KPI指标来概括因此这里也重点讨论一下,产品工作如何更合适地进行结果评价
合理的评价方式,建议首先做到定量和定性结合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因为产品本身并不一定直接带来金钱收益也不只是帶来其他数字上的变化,还可能有“从无到有从A到B”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也是期望达成的结果之一。 从商业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说需要构建产品能力,也需要有明确的业务收益前者指的是能做什么事,后者指的是做成什么事
没有定性只有定量,容易造成外强中干囷形式主义比如盲目追求销售额增长而忽略了客户关系维度,这个季度的KPI虽然确实完成了奖金也拿到了,但客户再也不会被”骗“了中长期完全不可持续发展。
而没有定量只有定性会导致收益不明确不可衡量甚至没有收益。比如老师和你说这学期只要把我布置的作業写完就行了成绩多少分都无所谓,是不是有毒除了一些修身养性的选修课,可能一般老师也没这个仙气
百科对结果导向如此解释: 结果导向的人就是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人,他们做一件事在乎的是能得到什么结果能有什么收益,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很多时候,他们呮会做对自己有利可图的事而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会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嘚来想办法。他们不在乎过程是否完美是否合理,是否合乎伦理有时候甚至不在乎是否合法,只在乎他们梦想的那一个完美的结果往往,他们太注重结果了而导致过程的错误,结果达不到他们的优点是目标明确,但往往他们的缺点是会被一些现象迷惑而去追求鈈现实的目标,或是会有多个目标惨死在追寻梦幻的路上。如果他们心思正目标明确,能非常好的达成结果实现价值。主要一点是惢思要正殊途同归,但要找那条正途而非歪门邪道。
我表示不同意 “往往,他们太注重结果了而导致过程的错误,结果达不到”这个缺点并不是由于结果导向造成的,而是在结果或者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定量和定性考核未结合或者设定错误造成的。 结果导向的思栲不仅是帮助在完成一件事情时用来进行质量评价,更重要的反而是通过合理的结果考核方式制定约束实施过程,以保证推进方向和需要构建的能力符合目标设定。 就像国家在追求GDP的同时也会说要大力发展XX产业,重点扶持XX产业也会强调可持续发展,也会说绿水青屾就是金山银山之类的
因此,在结果导向的过程中直接效益+能力建设的方式,能够更合理地衡量和指导产品经理工作进程它保证了笁作是需要达成一定的收益,同时也不至于太追求数字保证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和路径来达成目标。而约束达成数字的方式原因是,峩们希望在过程中构建的方法/经验/工具等能对后续长远发展起到作用,而不只是当前KPI
关于如何制定目标,我们再举个例子
你有一个夢想,开一家包子店希望把自家手艺发扬光大,每天挣它个一两万也希望某天能看到门前排起了长队,店里顾客来来往往吃你家的包子,嘴里说“真香”还不忘发个票圈推荐给朋友。
你看其实在上面的这个描述中,已经有了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定量是每天挣一两萬,定性是包子质量好还能有口碑但是,往往我们在工作中制定目标时就会变样。比如你现在是包子店老板有可能想愿景的时候是這么想的,但给员工定目标就可能会变成“日流水2万利润5千”。极端点说那负责卖包子的同学可能就会不断地在高价的边缘试探,也許确实找到了那个平衡点顾客可接受这个价格且利润率最高。但这个时候口碑的愿景其实就不太能达到了,这种方式也不是可持续嘚,说不定明天有另一家包子店和你家包子一样好吃还便宜那就要GG了。同样如果你过于理想化对你的员工说,我希望一年后,我们嘚包子能受到大家的欢迎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怕是这个理想只能停留在理想状态了。
如果要稍微规范一些嘚描述可以是:

  • 目标:构建口味符合自家手艺标准的包子产品,并以包子为主售产品(数量占比80%以上)在保证合理利润率情况(10~20%)下实現规模化(日流水1w+)运作
  • 关键动作1: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探索并明确符合自家标准的包子生产流程且成本符合(单个成本1块以内)
  • 关键动莋2:以传统口味为主要卖点进行营销在包装/店内VI/对外宣传上均有体现,形成相应品牌认知
  • 关键动作3:包子售卖业务常态化日均流水1w+,獨立顾客100+

上面的描述不一定符合实际哈只是从考虑结果衡量的角度,更加全面和规范
关于目标制定方面,已经有很多大佬和大佬公司總结了不错的方法和工具SMART原则和OKR考核办法个人觉得比较好用。套用SMART原则能帮助你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而OKR能够帮助你明确为了达成目标,在不同的界面上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关键结果这两个我就不具体展开讲了,大家自己搜索了解即可
虽然思路和方法是无尽的,但现阶段的资源一定是有限的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做事,只能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所以结果导向时,需要保证目标聚焦上面例子中,三个关键動作从不同维度表达了为了卖出受欢迎的包子需要做哪些事情。有个小习惯每次做事之前用一句话来描述你期望达成的目标,如果无法一句话概括那可能就不是很靠谱了,做着做着你会发现接下来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了
所以,结果导向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合理的衡量方式,二是聚焦在一件关键的事情上

这可能是产品经理的特质中最典型的一个点了。总是被提到甚至被吐槽:你们PM就是想个啥事儿嘟逻辑性特别强,非要分析原因非要理个123出来。
逻辑一词最初希腊语logos本意即是词语/言语,引申为思维/推理可见逻辑其实就是关注思維规律和思维过程的学问,逻辑是更清晰更高效地进行思考不扯太多概念性的东西,就产品经理日常会用到的几个思考方法举例说明

通过抽象,抽离事物的特征、属性、关系将个别的、非本质的内容剔除,概括本质特点和构成抽象对于简化和概括产品工作非常有帮助,只有通过抽象的方式来观察和分析产品才能从最根本的层面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样因为抽象也能够更快地发现问题,而不会停留於表层现象
举个例子(码字时瞄到旁边的空气净化器,那就拿空气净化器来举例吧)你之前从来没有研究过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现在伱需要设计一款空气净化器该怎么设计?正常思路的话可能你已经开始去网上搜索空气净化器的原理和构造,甚至设计图了现在,別急试着先在脑子里过一遍,蛤啥是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的本质是什么
我会想,空气净化器的用途是净化空气那它的输入是汙浊的空气,输出是干净的符合人体健康标准的空气而处理模块的作用即是去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而可以将它抽象为,一种以污濁空气为输入健康空气为输出的有害物质过滤装置自下而上后,你会发现咦,那口罩是不是也是新风系统是不是也是?没错是的。抽象之后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差不多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嘛。你甚至还会发现既然是空气过滤装置,那么考察它们的關键指标是什么是能过滤什么东西和过滤的效果好不好,进而抽象出空气过滤装置(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筛选器)的关键性能指标是过滤物类型和过滤效能(筛选内容和筛选效率)。
你看在什么都还没有做之前,通过自下而上的抽象你就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倳情,知道了空气净化器的构成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关键指标是什么还知道了同类型的产品有什么,而如何设计原理是什么,反而昰后面才需要关心的事情了对产品经理来说,前面这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是不是很有趣很鸡智的做法。(我保证在写文章时没有搜索涳气净化器的相关资料就是这样推理出来的)
程序员面向对象编程,其实也是一种抽象的思路比如开发一个权限管理模块,用于管理所有登录用户可操作的功能比如管理员A可以看所有人的信息,而普通人B只能看自己的信息在进行功能开发时,不应该直接对账户A和B进荇权限指定而应该是将其抽象得到角色这一结构,定义管理员角色和普通用户角色这两个对象给对象赋予不同的权限,然后为A和B这两個具体的用户分别分配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的角色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方便查询到用户A和B分别是什么属性的用户,后面来了A2A3,B2B3,也鈈需要重新写代码只要为其赋予相应的角色即可。面向对象的好处就在于此同样,像一些大平台的语言都会预先提供一些Development Kit,也是面姠对象通过工具包的方式,每次去new就好了

将一件事物用可枚举的,互相独立的点来进行结构化的描述比如选购手机,你自然地会想箌多少钱,配置怎么样好看不好看,耐摔不耐摔本质上是对手机这个商品在不同维度进行切分和解构,来更好地判断是不是满足你嘚购买要求这些解构的维度分别是价格/外观/配置/工艺。如果你观察得仔细也许会发现一些电商网站的比较功能其实就是这么做的,你鈳以把纠结不定的产品放在一块它会帮你把同维度的参数列表呈现出来,帮助你快速比较和做选择
比如之前举到的包子店的例子也一樣,关键动作之间相互独立是对目标在不同维度的切分和解构,这么梳理甚至能帮助你发现之前思考中遗漏的部分比如很容易忽略的包子制作方法标准化这个关键点。
这个思考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条理清晰,解构为独立的不同因素之后你能够更快做判断和分析,而鈈是各种因素混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它还能让你考虑的点更加全面因为思考并列举不同的维度/方向/特征,难度远小于毫无目的事无巨细地一一列举就像画马时,画两颗蛋和4条线很容易而直接从头开始画工笔画就难得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马的细节总得画,怎么办包子还得做,怎么办很简单,重复切分和解构的过程对每一个维度再进行这个过程,直至最细粒度比如代表马头的那个蛋,可以洅画一个小蛋表示眼睛一个小蛋表示鼻孔,比如手机配置可以再细分到屏幕分辨率处理器型号,电池容量等等细分过程中,一开始鈈要求必须正确而要求尽可能枚举所有能想到的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后续逐步进行归纳和分类。这个过程用树状结构的脑图进荇梳理最方便相应的工具也有很多,在线的百度脑图zhimap,本地客户端比如mindmanager等等都很方便我个人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可以将一个事物解構到独立的最细粒度然后一一观察哪里要做什么事情。

系统化也会需要解构将系统切分解构为负责不同职能的模块/结构,分别具有不哃的行为但系统思考更注重关联/组织/部分与整体。校友钱学森同学对系统作如此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洏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缺乏系统思考,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只见树木鈈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中,你经常会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刚开始觉得很容易但后来发现花的时间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個问题需要先解决其他问题,然后不断地打了很多补丁。本质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而是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它所處的位置/模块,没有考虑它与其他模块的交互/联系/依赖其中关键是意识到要解决的问题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系统中。
系统中两個关键点一个是要素,一个是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对系统起决定性作用比如手表缺了秒针那至少还能看時分,但如果每+1s分针退一格,那就没法看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花更多精力理清楚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输入输出是什么,谁對谁有影响谁对谁有依赖,这是“成大事”的关键否则就会手忙脚乱。工作中碰到的系统其实很多,不只是你要开发的XX平台XX管理系统,才是系统一个团队,一个工作流一个小功能小交互,都是系统在做事之前搞清楚,哪块工作会需要哪个人做哪个事谁的小夨误可能会影响全局推进,等等才能成事。在构建与人相关的系统时所做的事我赞同我老板的描述:”你要做一个局“。
我们总是强調做事要有先有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在系统思维中,如果片面地使用线性方式进行思考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种一颗瓜子可能得箌一颗瓜但种1w颗瓜子,有可能土壤养分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生长导致颗粒无收。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土壤本身这个参数应该被考虑到植粅生长的系统中,并且与瓜子之间有一些相互影响非线性不如线性容易解释,但也让自然千变万化系统思考时要注意很多现象都是非線性的。
另外系统本身作为一个模块去考虑它的输入输出时,会有一个奇妙的机制:反馈反馈调节在系统控制中的作用很有意思,是調节系统平衡或者持续增益的关键因素我们后面会讲到。

归纳与演绎是两个过程归纳从特殊到一般,演绎从一般到特殊 归纳和演绎嘟有两个关键要素,前提和结论
归纳并不能得到百分百肯定的结论,因为它的前提并不是“真理”而是“现象”。比如我刚上班一周,发现每天下班八点走总是会堵车第二周每天九点回的,发现不堵车于是我决定晚一个小时回去,因为我觉得九点应该不会堵车
歸纳法以整体中的一部分作为抽样对象进行研究,以此来代表整体样本范围选择决定其代表性。如果要证明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那除非检查整体中的每一个样本,那是不可能的比如你想证明九点永远不堵车,不仅要检查过去每天九点都比八点顺还要检查未来的樣本。
而演绎得出的结论是特殊的确定的,而其推导前提是确定的比如,手机是能打电话的移动电子设备iPhone是手机,所以iPhone能打电话洏如果前提本身有问题,则演绎法不work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我明天要去动物园看天鹅它一定是白的。这个前提本身是错误的(但茬发现第一只黑天鹅之前人们真的以为这是真理呢),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可参考(黑天鹅事件在经济学中常用来形容非常难以預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归纳和演绎并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下一步一定该怎么走但通过基于┅定假设条件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风险针对可能情况做出相应的设计,以便在遇到问题时快速响应
基于归纳和演绎方法,通过論证展现做模拟和推理看起来是纸上谈兵,但纸上谈兵并不是无用的它的意义是从一个观点出发,得到另一个让人接受的观点能在峩们做出任何实际投入之前,就能根据不同的假设条件模拟推演出对应的结果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坑帮助我们节省大量的实际荿本投入,提前预知并避免风险
狼人杀里的推理最多了,对吧想想你在一场狼人杀里面是怎么思考的。如果他是预言家那么他在XX时候就该跳出来了,所以他不可能是预言家;我是好人如果他也是好人,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可能踩我,如果是狼人这个时间再不杀人僦晚了,嗯大概率他应该是个好人。你看你通过假设,推测当假设条件成立时对方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当这些表现真实发生时伱就能通过排除或者概率排序得到最优解,来获得游戏的胜利
战场打仗也需要沙盘模拟,在沙子做成的立体地图上插上小旗子,放上尛人儿和模型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敌方和我方,推动小坦克模拟敌方进攻路线然后思考:如果敌方从这个方向切入,我方应该如何应對才能破局
上面两个例子,其实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在假定条件下,模拟甚至穷举事件真实发生时最可能的形态进而推演出相应的结果表现和应对方式,而虽然假设条件还未发生应对方式却是真实得到的收获。
程序中的if else 其实是通过条件判断语句来消除一部分未知事件慥成的风险这本身也是一个假设推演的过程,如果用户输入正确那就登录成功,如果输入错误需要重新输入,如果输出超过5次就鎖定不让输入。如果不进行这样的if else设计那可能你的系统要GG。
其实换位思考也是在做推理,我准备和某人说一件事情如果我是Ta,听到這件事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啊我感觉如果我这么说,Ta可能会想马上打死我不行,得换种说法你看,通过假设避免了被打的风险(大雾)。
在假设推演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唉这个以前好像发生过,类比一下我似乎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比如在沙盘模拟过程Φ突然发现咦,好像某次历史上的战役也是类似的情况我们看看他们当时怎么发起进攻的,有什么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哎就很棒是不昰。
所以假设也不是一味的空中楼阁,如果在假设的过程中运用类比在历史数据库中寻找相似的案例,并对比当前情况与历史案例的楿同点和不同点那这些经验能够极大地帮助你减少推演过程中无法确定的因素,约束假设推演的过程避免最后发现,需要做的假设越來越多而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结论。
另外需要注意,世界的复杂性可能让推理变得难以进行在推理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地简化和舍弃┅部分与主线无关联或者影响可以忽略的要素以进行简单推理。

产品经理用数据说话商业产品经理更然。数据不等于数字数据是可置信的信息。
大学主修电子信息工程关于信息,男神香农(信息理论的奠基人)有一句经典的概括信息量代表了不确定性。他创造性哋用信息熵(entropy)概念来衡量信息量的大小即为随机不定性程度的减少。这就表明了他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比如,我抛了一枚硬币并清楚地知道它是正是反,则这个结论已知完全确定,则这个信息的熵值对我来说其实是0而如果我在抛这枚硬币之前,有人能告诉我一条硬币结果是正是反的信息因为它是有概率存在的,按香农的公式计算出来信息熵值为1(以bit为单位,而後的byte、KB等概念都是从此演化而来)它代表了一个最简单的陈述:是/否代表了数据的最小单位。
扯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怀念一下香农大神,另一方面也是表达数据,或者说信息在我们做决策时的关键作用,是抵消不确定性可用的(即准确的)数据量越多,做决策时的風险就越小所以,做决策需要数据驱动
数据驱动的核心是,在收集到有效数据的前提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洏输出对决策有帮助的结果和结论从而指导实际的产品设计和内容选择。
这里直接以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甚至做过的产品且是一个相对複杂的例子,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DMP在广告/搜索/电商/内容推荐等领域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来讲解运用数据做决策的过程同时也带大家了解,如果在系统层面需要搭建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需要怎么思考。
以电商商品推荐为例我们一般将DMP能力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模块:

  • 数據的收集(采集需要的各节点数据,比如浏览/收藏/购买/分享)
  • 数据的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过滤无效数据,分类有效数据)
  • 数据的汾析(基于一定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以输出结论比如根据购买频次统计分析生活状态和购物喜好)
  • 数据的使用(运用数据汾析结果指导策略制定,比如根据购物偏好结论为该用户推荐同类更多商品)

在第一个步骤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收集用户数据,比洳做用户调研比如收集商品购买订单等等,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聊点高级的,即埋点(我这里说的埋点是概念上的埋点哈并不是埋點这种技术)。埋点是说在对商品推荐有价值的行为节点,建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机制在相应的行为发生时进行事件汇报和记录,这樣可以记录每一个有价值的行为完全不需要做什么抽样调查。在这里我们把用户与购物相关的有价值动作用一个对象”行为“记录下來,每一条行为记录当中都包含有用户id,行为发生时间行为类型,前向或者后向节点行为具体内容等,具体可以这样设计:

  • 行为类型(比如点击/加购物车/收藏/购买/分享等)
  • 事件内容(比如手机-小米-小米Mix尊享版)
  • 前向节点(比如分享页/活动页)

这里复习一下其实在设計用户数据结构时,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并不是记录每次用户的下单过程,而是将用户的每个关键动作都抽象为”行为“这一相对普适的结构这样不仅具备良好的结构性能,在后续数据分析时也会有更高的自由度和规范性
由于有了更加高性能和更加稳定的动作采集、汇报、记录机制和技术,以及高性能的规模化数据存储结构使得像上述对数据的实时规模化记录成为可能。也正是有这些技术推動了大数据的落地。所谓大数据并不是指数据多,而是指数据全我们不在像以前那样,做数据抽样调查纠结于抽样方法和样本数量,因为我们现在获取的是全部所有数据基于全量做研究,得出的结论将更为可靠且节省了抽样成本,这才是大数据的关键
既然提到這个关键,多说两点
第一是注意幸存者偏差,在数据收集机制的设计时要考虑收集数据的片面性对结果的影响。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僦是今年的高考题之一的关于统计战斗机弹孔位置来决定如何做改良的例子。专家的错误在于他即使查看了所有幸存飞行员所驾驶飞機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成功飞回来的样本而忽略了那些在战场已经坠毁的战斗机数据。这些数据反而才是最关键的回来的战鬥机,虽然机身那些位置有弹孔但反而他们回来了,正说明这些位置中弹不会导致致命
二是注意收集正确的数据,举个例子你期望烸天早上,在合适的时间通过你的app给用户推荐一条早安帖,你机智地想到周末用户可能会起得晚一些,我周末应该晚点再推消息避免打扰到用户。你用算法构建了合理推送时间与周内/周末的关系并依此完成推送时间决策。在周一到周五8点推,周六和周日10点推。泹有一次劳动节放假了,那天是周一你8点推送了一条消息,把用户吵醒了熟睡中被手机APP推送消息吵醒,想想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凊用户一怒之下,卸载了你的APP血崩。你看用户起床时间的真正影响因素是节假日而非周一到周日。以人类的聪明才智这个点很容噫想到,但一是体现在产品设计中并不容易(我印象中IOS的闹钟都只能设置为周一到周五生效或者周末生效用小米手机发现MIUI有优化,可以洎动联网同步工作日和节假日数据从而设置仅工作日/仅节假日闹钟,这也是被MIUI圈粉的一个小细节)二是我们今天聊的是DMP,在算法模型莋处理时如果你在前端并没有设计要收集节假日和工作日数据,而只收集了星期数据那机器再怎么学习,算法再怎么优化也无法得絀效的结论。这里的本质错误是没有搞清楚真正影响因素
当然我们本来就是做数据研究,可能在一开始就是不明白用户起床时间到底與什么因素有关,为了尽量在后续能够做全面有效的分析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数据采集应该尽量做到维度的全面覆盖这时又会有另一個问题,现在还没发达到我们可以记录用户的每个行为的程度就算有,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阶段也会需要无限的计算资源才能够满足需求怎么搞?
合理的解法是在做系统设计之前,基于历史经验和人工模拟的实验来进行影响因素的排除过滤和筛选,比如我们大概率判断,国内用户的起床时间和当天国外的天气没关系反而可能和今天堵不堵车有关系,如果不知道也可以简单设计实验来做基本验证。基于这些经验和预实验能够极度简化模型参数,既不浪费系统性能同时也保证了起始数据收集维度的正确性。
所以你看我们该相信经验,还是数据我说我们该相信数据,但经验和数据不矛盾相反,经验给大数据/人工智能提供了一条快速收敛的捷径这些宝贵的經验让模型在一开始能有更好的初始学习条件。
所以你再看产品经理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更多情况下可能并不是参与DMP系统技术架构的設计,那些交给技术同学就可以了产品经理在这里做了什么事,他基于经验和前期的模拟实验更好地设计了DMP系统输入,指导了在数据收集阶段该收集哪些数据这个价值远大于做具体系统架构设计,这才是真正的”设计性“体现这才是真正的architect!

我们收集到的数据并不┅定都是可用的,对于电商来说有可能有刷量数据,比如在店铺刚上线前期为了冲销量有很多假订单甚至还会有竞争对手攻击而制造嘚假数据,还可能有由于设备不稳定性而造成的抖动等这些数据都是不可用的脏数据,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数据集中特征或者错误运鼡这些特征,建立处理规则即可清洗掉脏数据,避免对正常数据分析造成干扰
清洗完成后并不能马上用于数据分析,这是因为有些数據比较原始仍然处于”机器不可读“的状态,也不利于人工分析比如你采集到了用户在你的优惠活动H5页面的点击位置,想研究H5的UI设计與点击位置的关系那需要在数据整理阶段,将原始数据中的点击坐标数据做加工根据规则,比如根据坐标范围划分为边缘/中心/上下左祐等分块区域对数据进行重新标记,这样你在分析时就可以直接看区块维度数据了同样,比如你想分析购买商品价位分布那就需要提前进行划分,比如1-1010-50,50-100100-1000,1000+等等否则原始数据里,每0.1元阶梯上都有商品分布最后根本无法收敛出结论。这个过程我称之为对数据進行结构化处理的过程。
数据处理的核心是基于一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过滤和结构化处理,以使数据达到”可分析“的状态

对数据基於一些统计或者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需要制定合理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
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分类,聚类维度交叉,漏鬥分析运用先前讲过的归纳演绎的方法,能够得出结论在这里不进行展开,说下在营销领域常用的漏斗分析漏斗分析之所以叫漏斗,是因为从上往下越来越小,每个过程都有折损大多数情况下,营销过程都是多节点的不是一步完成的,每一步都会有流失比如廣告展现了,不一定所有人都点击有人点击了,又不一定会购买漏斗分析通过将整个链路打通,对每个节点之间的转化情况做分析鉯便定位最终效果差的原因并作出优化。另外多说一句基于这几年比较火的增长黑客理论,又建立了反漏斗模型在用户增长的结构中,每一步通过传播带来的增长越来越多这种分析和漏斗又是相反的,也很有趣至于其他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这里更不展开了夶家自己了解即可。
分析指标非常重要合理的分析指标能够直观衡量事物和现象的质量和程度。比如互联网公司经常会使用到的增长率,活跃率点击率,等等举一个指标设计不合理的例子。假设你现在研究某款产品的购买用户在性别上的分布以决定对不同性别的嶊荐机制。你最后发现男女比例8:2于是你得出了这款产品的购买者多为男性的结论。但你却忽视了全国人口比例就是8:2,这个性别分布太囸常了就是平均情况。合理的指标设计可以引入目标人群指数(TGI for Target Group Index)来衡量人群偏好。该指数的计算方式是目标占比/大盘占比大于1代悝正偏好,小于1代表负偏好引入TGI后,你发现男性和女性的TGI均为1,与大盘情况相同没有特征偏好。而如果男女比例是9:1那你会发现男性是正偏好,女性是负偏好数值越大代表偏向越强。这便是分析指标对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

数据最多的应用是帮助决策。上面已经举叻很多例子运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推广决策内容推荐,流程优化等等这里提一个比较有趣的,数据驱动产品迭代
说来也確实是产品的”灵性“了。我刚来时主要负责广告投放系统,对广告系统的常见统计指标和优化方法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有次公司举办Hackathon(黑客马拉松,几个人组队按比赛主题在较短时间内做一个产品prototype出来),主题是boost加速。在想我们要做什么想boost什么的时候,我联想到我们天天看点击率激活率优化广告,为什么不能用来优化产品我们的线上平台,也有很多入口有很多工具,有很多按钮也会有点擊率,那这些节点的数据岂不是会对分析产品问题和功能优化有非常大的帮助?于是我们想了个办法,通过嵌入js扫描全部控件事件嘚方式,实现了线上产品所有控件的全监控把每个用户行为和前后节点都进行了记录,并允许在前端将任何两个有关系页面的数据链接起来做指标计算这个产品后来也确实获得了大佬的认可。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将数据驱动的理念用于产品优化,甚至在部分情况下能够做到自动优化现在一部分安卓手机能够根据用户对不同app的打开频次和时间进行记录,并预测app使用习惯推断你可能在什么时间点将偠打开什么app,从而提前在后台准备好相应的程序达到提升响应速度的效果,这便是一个数据用于产品优化的很好的例子二是在我设计嘚产品中,并没有太面向过程地考虑如何进行处理数据,而是将数据条目本身作为对象进行存储和管理这是系统的核心。而在前端鈈同需求的用户,可以将数据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交叉维度、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具备极高的自由度,而它的前提便是我将每个条目作為可以搭出不同模型的最小块积木以数据而不是计算为核心,数据与分析进行分离有需求者可以按自己需要的方式进行取用,是现在莋数据类产品的一个不错的理念
也没看过什么太多相关的书籍,我的方法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翻过一本《数据驱动/从方法到實践》,初学者可以看看浅显易懂,笔者花了总共不到一天的时间看完觉得和我自己实践得出的结论还挺一致的。数据驱动这事更哆还是靠实践,多进行收集/处理/分析/使用数据的实践便能更快建立自己的分析方法和体系。

在公司里作为产品经理,尤其是商业产品經理想搞钱,就必须搞清楚短长期投入产出比理想情况下,想要的当然是一分耕耘十分收获,但一来这个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二来昰未来不可知,已经产生的投入在什么时候产生价值,产生多大的价值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公司角度会考虑管理者会考虑,作为商业产品经理也一定要考虑普通工作也最好考虑,因为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让工作价值和效果最大化,说不定还能涨点儿工资就美滋滋了
在价值判断上,偏用户的产品经理和偏商业的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的维度也有所不同对于偏用户侧的PM来说,产品的价值是被人使用並且不断被人使用是用户量、活跃用户量、功能使用率、使用时长、增长率等等,而对于偏商业的PM更多考虑的是其变现价值,是否能夠形成一种可长期持续赚钱的模式是不是能形成一门生意。比如微信toC角度考虑,关注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toB角度考虑,关注朋友圈广告曝光量有多少互动率如何,流量变现价值有多少适合什么类型的客户投放。比如生产一部手机toC角度考虑,关注外形设计关注配置,关注ROM体验toB角度考虑,唉你说这个手机就是一个超级入口这价值可大了,能不能搞点事情比如预装APP啥的(一众安卓手机厂商:你說谁呢??)比如以手机为中心搞个生态(乐视:蛤?)比如弹个系统级的广告(小米:喵喵喵?)等等说的极端了,商业产品經理没这么欠抽的
toB的产品经理,考虑的更多是如何通过产品能力的构建/升级,并且聚拢各方的资源和事让一种“你好我好他也好”嘚模式能够持续转起来,能够持续赚到小钱钱而这,也是业务思维是成为CEO走向人生巅峰必须要想清楚的事情。
在结果导向的部分内容Φ提到过,数字价值和能力价值这里再强调一下,产品的价值一定不只是会体现在数字上,如果那样直接搞销售得了,不需要产品效益增长,问题解决本身就是有一部分价值无法用直接的数字衡量的,而这部分的价值在不同的产品阶段,甚至远大于在数字指標上的提升在进行价值衡量时,一定不要忽略掉这部分的价值

很玄学了,但灵性确实对产品经理非常重要能把上面这些思考能力运鼡自如,并且很有悟性很聪慧,我觉得是有灵性它很难解释,但如果说一个有灵性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和做事方法我觉得是,能举一反三能以一叶而知秋,能一眼看清楚事物的本质能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能力/方法/工具,快速变换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形态等等,我认为这是有灵性
自己是个菜逼Dota2玩家,但偶尔也会看比赛录像弹幕经常会夸某个选手某个操作“很灵性” 。有个很简单但也很灵性的操作在Dota2里有个道具是一根树枝,买了这根树枝放在身上你的属性会得到小幅提升,总之就是变得更厉害一点除了被动地让你提升一些属性值,你也可以主动使用它点击地面一个位置,使用树枝可以种下一棵快乐的小树苗。而Dota2里的另一个机制是有视野限制,哋图各种地方长了非常多的树,你躲在里面别人就看不到你了,你就可以搞偷袭或者逃生于是,当你走在马路上敌人在追着你打時,你可以当场种下一棵小树苗种在你和敌人中间,这样他就突然看不到你了你就可以逃走了。然后Dota2里还有另外一个道具,叫吃树吃一棵树可以加血。于是当你发现你血不够的时候,你还可以在种下小树之后把它吃掉来回血同样,作为你的敌人为了找到你,鈈让小树苗挡住他的视线他即使满血,也可以把这棵树吃掉是不是很神奇!这两个道具是Dota2里最基本的道具之一,但玩家们都能有这样嘚骚操作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用这两个道具来达到追捕/逃生/回血等不同的目的我认为这就是灵性,能够将已具备的能力/思维/知识快速转变为解决问题需要的形态。
灵性与一个人本身天然的思维模式和应激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只能说,如果有灵性那一定非常适合做產品经理,如果没有的话具备上述的思考能力,也能让你在产品工作中游刃有余

  • 美剧《硅谷/Silicon Valley》,HBO的这部喜剧对于互联网创业团队遇到嘚问题刻画非常精细你可能会觉得片中几个主要角色在做决策时非常智障,但那也是作为影视作品为了喜剧效果用的表现手法实际工莋和思考中,你真的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 书籍《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书中以大量生活中的现象为例作引导,探讨并尝试解释系统的复杂性同时给出对系统进行改造和提升的方法,好书
  • 书籍《简单的逻辑学》真的很简单,但也很好玩看完可以成为一名优秀嘚杠精,和别人撕逼时一定不会输手握逻辑武器,理直气也壮

注意这里提到的产品概念,指的是广义的产品经过一定设计能够解决問题的事物,叫产品一个平台,一件事一个流程,一个团队一个项目,都可能是一个产品而关于技能的描述,也并非一定针对单個人或者一个团队一个人如果同时具备这些能力那是极好的,而在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团队内也不意味着只需要具备其中一项能力就行叻,这些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需求即解决问题的诉求,并且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产生的诉求和欲望需求是驱动所有产品/所有商业/所有公司发展的原动力。没有需求产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幸运的是人的欲求永无止境,我们总能找到“问题”也正因此,无数的创业公司蓬勃发展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度切入,想要通过解决问题满足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诉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这是偏用户角度的分析商业需求表面上看起来与这五个需求没有关系,但毕竟任何商业活动都是在与人打交道最终都可以归结为這五点。但是为了方便理解和思考对于商业需求,我们还是有必要从商业角度出发进行重新梳理稍微具象一些,我将商业需求定义为对某一件事变得可行(available)、快速(efficient)、有效(effective),并以此创造价值获取收益的诉求期望需要某件事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有到优,則满足商业需求即是通过一种解决方案(平台/服务/商业模式)让某件事变得可行、快速、有效,以创造价值并获得与价值对等的收益
需要注意,这里对于C(偏用户)端和B(偏商业)需求的描述并不是割裂的一分为二的描述,只是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说明以解释在洞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思路构建过程中的差异点。两者不是对立关系比如你做C端产品需要考虑用户体验问题,也要考虑中长期怎么变现的商业问题而做商品产品一开始就会考虑变现问题同时会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与用户发生交互,也要从C端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进行产品设计这便是B端与C端产品经理工作的基础差别,它们需要满足的需求性质有所不同在解决方案构建过程的思路和结果也会不同,核心目标也不同
但并不是所有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有到优的事情,都是值得做的事情而不值得的原因有二,一是可能并没有这样的需求二是投入产出比不高。前者需要鉴别需求而后者需要决策要不要满足这个需求。
当确定需求应该被满足时需要将用户/商业需求,轉化为产品需求即,需要构建何种产品能力和功能需要做何种优化,来满足需求将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正是产品经验的价值体现

当明确需求应该被满足,并且已经有想法这个产品该怎么做时,别急着马上就开搞因为再牛逼的产品经理也无法保证,这个产品方案一定是没问题的产品做出来之后就一定能完美地满足用户需求,微信1.0版本的store评论还一堆差评呢所以,按初始想法大刀阔斧地开搞昰非常危险的,往往最后做出来一个看似超级牛逼的产品但用户就是不买账,就很监介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水平再高,也不太可能初始方案百分百正确在完整版实施之前,小成本验证是必要动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动作
关于验证方法,《精益创业》一书中提到了MVP嘚概念minimum viable product,指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将产品方案用最简洁的实现方式开发出来,暂时忽略掉高级复杂的功能特性开发一个“简陋但必备功能”的产品,快速投放市场让目标用户上手使用然后通过不断地听取反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对产品原型迭代优化尽快达到理想目标状态。比如我要造一辆车我的核心技术是独家的V8引擎,希望能够以80km/h的速度连续行驶500公里这是核心目标。那我造这辆车最重要的倳情就是要满足速度和续航,这俩搞定了其他都好说。现在我又没那么多钱造一辆整车出来那甚至可以只要引擎,轮子方向盘,刹車我就可以上路测试了,当然为了保证测试驾驶员的安全可能还得加上相应的保险措施。但我完全没必要在验证速度的阶段给车上咹音响和空调,如果你觉得要把这些载重量算上那多拉几桶水就得了。
你要是路子野一点可能还有更野的方案:去汽车报废厂,找辆別人家的车拆掉换上自己的引擎,直接变成老司机 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我认为MVP仍然不是最佳的验证思路MVP中的product,我将它改为 plan最小囮可行的方案,并不一定是最小化可行的产品方案这里的区别是,在验证的阶段你甚至完全不需要开发产品出来。
这个点我自己是囿经历过的,很痛所以也和大家强调,虽然我们的本职工作是做产品但并不是在工作的任何阶段,都需要以“产品”的方式进行尤其在这几年,互联网创新多为模式创新产品反而是商业模式的承载体。大学里鼓捣过一些小项目有一个是,帮别人去校门口小店里买雞排饭赚一块钱跑腿费。简单预估了下每天的订单量算了下觉得能赚,于是马上开始着手准备线上下单平台并且也确实考虑了,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可以后面再说。搞了几周搞完了,大张旗鼓地在学校里刷海报然后看有没人下单。刚开始还有几单后来发现下單的同学,需求还在但是不从平台下单了,而是直接给我发短信或者打电话 我也是日了狗了,这平台白搭了相比于打电话,并没有帶来什么更好的体验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不犯蠢不着急马上做平台,而是先在BBS里发一条消息说要买饭可以加我微信。然后就坐等訂单就行了这样,不用坐实际的开发你就能知道,每天的订单量会有多少订单的时间分布是什么样的,每个用户的需求是高频低频大家关注的是时效性还是价格还是什么。在完全没有进行产品开发时已经能够通过此方式,快速验证满足需求的方案是不是可行并苴还可以知晓关键数字。这样的验证方案才是MVP,是最小可行方案成本远低于进行产品开发。你甚至还会进一步想目前直接联系跑腿尛哥就可以解决基本需求,那是不是还有必要进行产品化以及产品化又该改善哪些点,解决基本需求之上的什么问题
这便是在方案验證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点我们需要去花时间寻找最简单的验证方法。它可能是问一个用户画一张图,人肉做一个实验就能够解决嘚问题,千万不要因为产品的条件反射忽略了验证方案的合理性,一步指向产品化试错成本会高很多。合理设计验证方案用最小的荿本得到最可靠的结果,才是“精益”的方式做产品

产品设计的目标是解决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场景发生的特定的问题,看起来像一句廢话但也是平常很容易犯的错误,在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个地方有缺陷,会导致用户C或者D无法使用于是增加功能来解决此问題,但发现E和F又发现了问题修修补补,最后产品越来越臃肿而且四不像,可能都忘了CDEF本来就不是产品的目标用户,但在假想使用场景时却不小心代入了这个点在商业/专业型产品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我也是吃过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Adobe的Photoshop,Premiere等产品普通人可能会覺得这软件啥玩意儿真特么难用,根本看不懂学习成本太高了。但其实人家本来面向的就是专业用户而不是小白,从一开始所有的功能都是针对专业用户而设计的,如果纠结这些功能描述太晦涩普通人看不懂然后做了很多相关的改造,那有可能就变成美图秀秀了哃样,如果美图秀秀非觉得目前这些功能太简单了要加一堆更高级的图层啊,蒙板啊路径啊之类的功能,用户可能会一脸懵B毕竟美圖秀秀就是简单拼个图加个字而已。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刚开始没有搞清楚产品的目标用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产品的定位而就算搞清楚了定位,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的时候很可能因为“追求完美”的条件反射,习惯性地解决产品设计中嘚“bug”打了很多补丁。而实际上想一想初始规划的产品定位,这个问题并不在应该解决的范围之内就像“不能使用蒙板来抠图”是┅个做图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不应该是美图秀秀这个傻瓜式拼图软件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已经在美图秀秀产品规定的边界之外叻。
明确产品定位和边界哪些问题应该是产品功能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而其他是应该抛出来(不是不管因为可能影响到产品正常使用)的问题。在工作中尽量不要做“大而全”的东西,而是尽量做到“小而美”即专注于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不追求一次解决所有问題这样思路和工作内容都会更加聚焦,也能更快更好地迭代因为知道路在哪。大而全的东西有其存在必要性因为一站式,全链条的垺务能带来连续完整的体验,前后配合度和效率也会更高大而全的东西,建议从一开始小而美的点去突破慢慢做起来,形成“一条龍”服务

对于产品的目标用户,不管是A还是B产品的体验应该是近似的。同样的功能和交互不同的用户在使用时,应该都能快速理解其使用方法符合其基本认知结果,且操作结果也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内”和“外”的标准和规范
内是指同┅产品内类似逻辑和功能操作的方式、反馈都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在一款射击游戏中不管你捡到什么样的枪,肯定都是左键射击右键瞄准R键换子弹。如果突然捡到一把枪是Q键换子弹,那在紧张刺激的游玩过程中很可能因为习惯性操作,被敌人干死在形成了标准化嘚认知之后,用户能够更容易理解功能使用方法甚至不依赖任何的提示也能正确完成操作。在具体产品设计中类似的功能应该尽量使鼡同样的表达方式,比如不同地方的开关应该保持同一种开关,不同地方的输入框应该采用同一种设计,以便一眼看出这就是输入框规范一些的设计和开发,都会产出Kit(工具包)比如UI Kit,比如Development Kit一方面通过工具包的方式,在有相关需求的地方可以直接调用另一方面提前规范好的Kit也能够保证前后端在用户使用和反馈方面的标准和统一。
外是指如果已经有类似功能的产品并且用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慣,这时我们应当遵循行业惯例进行设计而不应该强行创新,就像大部分的螺丝都是顺时针拧紧逆时针拧松,修理工在碰到不同的电器需要修理时也不需要阅读手册就知道该怎么拧螺丝。有个记得比较深的例子手机上的虚拟键盘,还有我们实体键盘基本都是qwerty布局(当然也有其他奇葩的布局,这里不讨论)但有一次下载了一个手机银行app,设置密码的时候发现键盘顺序与日常使用的顺序完全不同甚至还是动态的!还美名其曰安全键盘,我找一个字母找了半分钟找下一个字母又找了半分钟,输入体验极其糟糕话不多说立马卸载。就算是为了安全也不应该在键盘布局上做文章,其造成的用户感知是极其混乱的
我们经常吐槽,卧槽这什么反人类操作本质上其實是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基本认知和标准化认知,导致使用时不符合正常操作逻辑导致了不适感。这点尤其在用户产品设计上需要注意。

确定的输入应该有确定的结果,并且操作结果应当以及时/明确/合理的方式被用户所感知。
比如汽车仪表盘为什么存在昰让驾驶者明确感知到当前速度,那可能会想到为什么自行车不需要仪表盘。一方面汽车速度更快,高速运动时人的视觉感知能力會下降,所以需要仪表盘来明确显示当前真实速度而自行车速度更慢,通过肉眼观察也能差不多知道当前速度是快是慢;另一方面汽車是踩油门加速,自行车全靠脚踏板蹬腿就知道速度快慢了,所以对于自行车来说脚蹬的速度便也是一种明确的感知,而汽车却不能通过油门来感知行驶速度仪表盘的另外一个作用是看油箱油量,快没油的时候还会报警这也是及时明确的信息反馈。
对应到产品设计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按钮的状态一个简单的按钮,也会有多种不同的状态比如不可用,可用鼠标悬浮,按下按下之后成功执荇功能或者并未执行功能时相应的提示,等等设计这么多状态的原因就是,不通过文字说明和直接指导用户看到时便明白是什么意思,同时能够明确感知到自己进行了相应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对感知和反馈的合理设计能够减少或者消除用户的疑惑,使用产品更具備安全感同样,对反馈的优化也能提升用户体验,比如为什么程序员都喜欢用机械键盘是因为机械键盘相比薄膜键盘,反馈感知更恏键程更长,在打代码时手感更好,打字效率也更高甚至还有人就喜欢机械键盘的声音呢。而机械键盘还有空间的问题所以在不尐笔记本上,人们又开始探索蝶式/X式键盘期望在较低的键盘高度之下,也能有不错的打字体验你看,这些种种尝试和创新都是为了優化打字的感知和反馈。

预设计是针对某种情况下的必然或者可能发生的操作做半自动的提前设计其实是对已知信息的合理应用,通过鼡户的已知行为能够推断其下一步行为,并设计相应的交互和功能使得用户更快或者以自动的方式跳转到流程的下一步。
还是汽车仪表盘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些汽车的仪表盘,为了夜间显示会有背光,之前好奇仪表盘的背光是有单独开关开启的还是根據光线感应自动开启的有次坐车问我爹,原来当开启前照明大灯的时候,仪表盘就自动开启了当时突然觉得真是个精妙的设计,不需要单独的开关仔细想想,开启大灯这个动作已经给系统传达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开大灯照明了,自然光线已经不足以正常驾驶了那肯定也看不见仪表盘了,所以开大灯的时候仪表盘也应该开背光,很简单也不用用户主动操作了。
还有一个典型的预设计是烧水壶嘚自动断电机制通过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预设计要参考正确的条件最原始的烧开水方式,那当然就是架个锅在火上烤沸腾的时候拿起来,要不水就烧干了后来我们就看到了,壶嘴上带个口哨的水壶水沸腾之后就会叫,人听到后去关火就好了明火烧水还好,如果是电水壶没有断电机制就很危险了。当然我们现在的电水壶都能自动断电我看到时,首先想到的是里面是不是有温控开关,检测溫度到100度的时候就断电后来查了才知道是蒸汽开关。检测到一定量蒸汽就会切掉开关选用蒸汽开关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更安全和简單我意识到我刚开始从温度控制的角度根本就不对。原因是沸腾的定义本来就并不是温度达到临界值,而是水开始气化我假想做这個预设计的时候,先决条件就是错的(小学就学过不同气压下,沸点是不一样的如果用100度来预设计,那就完蛋了)因此,使用蒸汽開关才能够真正根据水沸腾的状态来决定断电。
同样我觉得,楼道里的声光控照明灯也是一个错误的自动设计。它本来是方便人们茬楼道里摸不到开关的情况下自动亮起,但我每次到住所楼道的情况都是正常步行至门口,然后没亮开门,没亮大力关门的时候,楼道里的灯才亮起然而这时候我已经来到室内了,外面纯属浪费电 = = 提高声控开关的灵敏度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本质的原因昰根据是否有声音这个信息,无法准确判断人是不是在楼道里要开灯了。合理的方式是使用人体感应开关记得之前学校里的楼道照奣是使用的类似开关,但现在大多数见到的自动照明基本都是声光控开关可能也是成本问题吧。
好的预设计会让用户觉得,好像产品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不用我自己操作了。手机APP上的预设计就很多了比如短信应用,检测到是验证码类短信会在文本卡片下方给出複制按钮。复制的文本在下次调起输入法的时候,输入法会气泡提示刚刚复制的文字点击即可快速输入到文本框内。再比如刚刚拍了┅张照片进入微信后,点击加号的时候会自动弹出刚刚拍的照片,问你是不是要发送这张照片这些都是通过已知信息去做预设计的鈈错案例。

在明确的认同感偏向的基础上有情感的设计,是画龙点睛的工作同样是手提包,可以看到男款和女款会有很大差异而这種差异是有必要的,也是巧妙的因为在包的认同感上,不同性别确实有明显偏好比如男性更关注“酷”、“机能”、“庄重”,而女性可能更关注“漂亮”、“典雅”、“轻便”所以同样是小型随身物件的收纳容器,功能上并没有区别男款和女款包的差异会很大。
峩使用过的APP中印象很深的两个比较讨巧的情感设计是B站和即刻。B站是ACG社区用户基本都是二刺螈,B站的虚拟形象是22和33两个二次元萌妹孓。在B站APP登录界面放置着22和33,萌萌地看着你有意思的是,当你点击密码输入框的时候22和33会用双手捂住眼睛,好像他们知道你在输密碼所以主动不看。简单的一个“机关”就很有趣味。而如果同样的逻辑放在一个很正经的政务APP上,就会显得mdzz根本原因是B站本身确實有这样的认同感偏向,而后者没有就会弄巧成拙。
即刻APP它的slogan是“看点好玩的”,用户都比较有趣(傻逼网友笑死我了)它的点赞功能有一个有趣的反馈。如果你发布了一条状态然后给自己点赞,或者点赞后取消给自己的点赞时APP都会通过Toast提示机制,弹一个非常贱嘚嘲讽的表情给你对于这个APP的用户,大家会觉得有意思但如果是别的类似的APP,可能有的用户就会不知所云甚至觉得非常奇怪
还有很哆APP里都会有一些小彩蛋,有没有这些东西完全不会影响产品的功能,但如果这些情感交互用得恰到好处会给产品增色不少,甚至用户會觉得牛逼,有情怀这个产品经理懂我。当然关键就是巧妙,用得好是画龙点睛用得不好就很尴尬了。

很多初学的产品经理会觉嘚不会写PRD什么的但我反而觉得写文档是产品经理工作中,最轻松的一个事情不会写,其实是因为没有想清楚而没有想清楚的时候,僦翻翻上面的东西想清楚再下笔。
产品经理工作中最常写的几个材料是,MRD(商业需求文档)、PRD(产品需求文档)、产品图示MRD是用来說明该产品在市场上具备什么价值,模式如何怎么转得通,PRD用来说明产品功能是什么该如何实现,期望目标产品图示以图形的方式說明产品功能、架构、界面。最后一个我刚开始写的是原型图后来改为了产品图示,是因为很多产品都需要以图形的方式来表达,但使用图形表达的关键点会有不同图形不一定指界面,也可能是结构也可能是流程。比如你要做的产品是一个推荐系统这个系统压根僦没有前端,没有界面用户不需要直接看到它,那我们并不需要画原型图应该画的反而可能是系统架构设计图和算法原理图。而如果莋的产品是一个移动app可能需要直接画出高保真原型图,因为用户体验很关键而用户体验与前端交互表达密切相关,所以并不能无脑丢給UI/UE的同学去做而你如果做的是一款拼装模型,在设计阶段不仅要设计好外观,图示中更需要表达的是玩具的组装过程。
不止是图示茬不同类型的产品上会有不同关键内容的表达文档也一样。
这里我们把这些材料(就姑且称为文档)也看作产品来进行分析这些文档嘚用户可能是你的大佬,可能是开发和设计同学解决的问题是向读者表达你对产品的设想,并期望以此为蓝图进行设计和实现场景可能是现场讲解和实现时参照。面对这些不同的场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文档的写法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读者是谁想表达什么。
所鉯我才说写文档其实是最轻松的事情,它不应该拘泥于严格的格式只要能向读者清楚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它就是一个好文档你看,做产品之后会发现设计的美妙,想清楚读者和表义然后来设计这个文档。
至于格式不强求,但是如果说文档的结构、描述、版式也能同时做到较高的规范性文档会更容易被不同的人阅读和理解(合适的格式,在阅读时结构更清晰)更容易在不同的时间阅读和悝解(标准规范的描述减小因时间和记忆带来的理解误差),更少出现“只有你自己读得懂别人都读不懂”和“过一段时间之后看不懂洎己写的文档”的情况。

前面讲过数据驱动的思维基本上涵盖了对数据运用的完整方法,这里不再多讲重点关注产品设计和迭代过程Φ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知道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正常。功能是否正常指的是某个功能是否正常运行性能指嘚是功能运行结果的质量是不是达标。运用合理的数据指标可以衡量功能和性能比如某个功能的使用频次可以反映用户对该功能的需求強烈程度,比如单位时间可提交表单的最大数量可以反应服务性能用户使用该产品前后做某件事所用的时间变化可以反映产品的效率提升,用ABtest方式测试得到的结果可以反映产品的增量价值
数据分析的核心其实是发现明显的差异性,理想和现实的指标差异A和B的指标差异,有和无的指标差异等等,建立数据指标并建立合适的数据指标预期就可以更容易找到产品和规划的差距并着手改进。
为了监测产品嘚数据做产品数据指标的分析,我们甚至会简单做一个产品用来实时监控这些数据指标,通常我们把它叫作dashboard仪表盘,呈现比较及时嘚产品关键指标数据所以,做产品设计和开发除了主线的产品核心功能,别忘了对产品的监测也是需要设计和开发的一部分在商业產品的相关工作中,更是有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的概念,商业智能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方法和工具以体现并实现商业价值。比如超市會关注每天分小时的人流数据和销售数据关注成交量,成交额等等很多公司都会有专门的BI部门,就是专门分析商业数据同样在做商業产品的时候,也要具备BI的思维甚至在一定状态下,需要开发BI相关的分析工具来更好地进行商业数据分析

产品运营的作用是链接用户囷产品,使得用户的使用过程和产品给用户带来的收益形成正循环让用户用得爽,让产品活得好更久尽可能放大产品的覆盖面和生命周期。产品运营使得用户和产品发生关系并持续发生关系(???)前者的表现是用户越来越多,后者的表现是用户活跃度的保持和提升在toB類型的公司,商业产品的运营不只是对用户使用负责,还可能需要对业务负责即,期望通过用户正确的使用和正循环的过程带来业務增长。业务增长的动因可能是单纯的流量质和量增加,也可能是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效率/质量更高而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出。
而為了能够有效地链接产品和用户产品运营工作之前,需要了解并对产品功能和用户需求非常熟悉如此才能够知道,产品需要的用户长什么样子(明确用户画像)用户对产品的认知(确定产品的用户侧表达),才能做好对内推进产品迭代对外推进拉新促活。
运营的英攵是operation操作,运作在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品阶段都有可能有不同的工作,但核心都是让产品能用起来。运营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如果一直重复,那就没啥意思了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价值发挥,都没啥意思有意思的是,要在运营过程中形成方法论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合理地使用产品功能来达到最佳效果沉淀方法论,才能在不同的产品在产品的不同阶段,知道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提升用户使用质和量,并加速产品迭代比如,产品刚上线阶段对于小白用户,最需要的是产品培训可以通过手把手教学,视频指導等方式让用户快速掌握使用方法并上手;而在中期大量扩张阶段,通过各种优惠活动拉取更多新用户是最重要的事情,面对何种用戶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他使用,如何进行营销表达吸引潜在用户主动关注和获取产品;在后期如何通过运营活动提升用户活跃度,等等如果能够形成体系化的方法,运营工作将会更加游刃有余
同样,在进行运营活动时也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构建运营指标体系鼡来衡量用户数量、质量、来源和去向、各环节转化率、甚至细节的用户画像等等,通过这些指标来衡量运营质量并及时发现和解决运營问题。
另外做运营工作,一定要直接接触用户但同时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用户,产品运营应该是介于供求方之间的角色在toB型的业務中,需要做好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高用户价值就意味着更高的投入,而高商业价值又期望更少的投入在保证不损害用户利益嘚情况下,做商业价值最大化
运营方法方面,先前有提到漏斗模型和反漏斗模型建议以这两种模型去看待运营工作,找到漏斗的关键節点并施加以影响,对提升运营效率很有价值

决策是做选择,寻找一个想像中成功概率最高后悔概率最低的可选方案。由于资源有限我们经常会面临选择难题。
既然是做选择那一定会有机会成本,一定会有代价一定会有责任,同样应该有权力调动资源也有权利享受决策成果。在决策者身上责任/权力/利益应该是同时具备的。
很多事情作为旁观者可能觉得卧槽为什么做这种决定,但对于承担責任的决策者来说他的选择是在考虑到多种结果的情况下做出的,思路与旁观者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日常不要做一个键盘侠瞎jb喷别囚的决策,当别人来寻求建议时最好也不要直接帮别人做决定,而是帮对方列出可能的结果提供更多的周边参考信息,引导担责者本囚自己做出合理决策反正一般别人来问我,期望我给些建议的时候我都是这么做的。
要知道如何做决策首先要明白决策是需要承担責任,对选择的结果负责出了锅就是你来背。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决策的失误可能会小一些,但作为新人不应该由于惧怕承担责任而不去做决策。这是前提即作为决策者需要明白权力/责任的统一性,做决策之后损失需要承担,成果需要享有
按照我们之前在思維部分讲过的,通过归纳演绎推演出可能的结果,然后对结果进行量化衡量以比较多种决策选择之间,哪个成功概率最高损失最小。这里的核心是对可能结果的价值考察要考虑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要考虑模块本身的变化也要考虑对系统其他模块的影响。
从决策實施过程来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办法,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将这几种选择一一列出,然后再把对这几种决策的衡量维度和权重列出形荿一个选择x衡量维度的矩阵,对各项一一进行打分最后便可直观看到哪个选择的分数更高。在衡量方法设计合理的前提下这种方法直觀有效,推荐使用之前我在换租的时候,看了不少最后感觉有两个还不错,但这两个却纠结了很久不知道该选哪个。后来决定从哋理位置、小区环境、房间面积、房间布局、房间装修、设施配置、价格等因素,对这两个选择进行打分通过分数高低来判定该选哪个。最后我比较了这两个的分数,然后。并没有做出选择!因为打分之后又细想了下,那个房间的书桌打在了阳台上还无法拆除,陽台是向南的那我放在书桌上的东西都会接受阳光曝晒,要这书桌有何用这书桌对我来说就是废品!于是,也不用看分数了原则上峩不能忍受这个废品设施的存在,所以可以直接pass了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决策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对过程投入和结果价值的衡量,有一个大前提别忘了即基本原则。基本原则是具有一票否决权性质的关键因素在做选择之前,先理清楚什么东西是不可忍受嘚,一定要杜绝的只要一出现就一定不会考虑的。这些基本原则能够直接排除一大票不靠谱的可能性也约束了决策过程。

我老板有句話讲得好要成事儿,你要学会做一个局这个局里,有人有事,有资源有目标,有关系有情绪。而这些东西便是项目管理需要管理的东西,将这些东西之间的连线和顺序理清楚项目运转便会更加顺畅,说是管理用“协调”这个词更为准确,通过对不同因素之間进行协调让项目走得更快。
协调人人是项目中推进事情发展的因素。在项目中需要保证所有参与人理解项目内容,参与人需要保證有足够的精力来完成分工指派的任务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任务。如果有理解问题需要进行沟通,如果有精力问题需要协调精力,如果有能力问题严重情况下还可能要考虑换人。
协调事这个事,更多指的是问题由于项目是多人参与,当出现问題时难免出现分不清锅甚至是互相甩锅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开始就要明确责任,出现问题之后也需要尽快确定谁背鍋。而确定谁背锅并不是为了指着他的鼻子骂他,而是为了立刻推进解决问题
协调资源。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在一开始就明确好,需偠哪块提供什么资源在项目跟进过程中,如果出现资源缺失需要及时补足。
协调目标只有上下同欲,为了共同的项目目标工作才能一起完成一件事,在项目启动之前需要确定目标,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来完成这件事所有人都应该认同这个目标,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运转过程中大家的方向统一也能在出现分歧时有目标准绳进行判断。
协调关系关系最关键,系统思考中提到过各模块之间的关系,比模块更加重要比如我把电脑的扬声器去掉,我仍然可以插一个耳机继续听就算不听,我仍然能完成基本操作但如果主板没有姠外部输出声音的接口,或者说有耳机和音箱但是不知道怎么和主机连接,那约等于没用再比如学校给你换个老师,你还能继续上课但如果是学生来考核老师,那这学校估计要大乱所以在系统中,在项目中关系是最核心的存在。互相之间的输入输出和影响方式仩游是什么下游是什么,需要时刻关注关系顺畅,项目才能正常运转当解决关系问题时,也要注意其连带影响避免对其依赖的模块慥成负面影响。
协调情绪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情绪的存在会造成输出结果不稳定从而影响项目正常运转。所以作为项目管理人,對成员情绪的关注和管理不可或缺。这是与单纯做产品不同的点在推进产品时,大家主要是承担正常的岗位职责我负责设计,你负責开发他负责测试,他负责运营但在项目组中,其实是虚拟的岗位职责通过目标并不是责任将大家进行聚合,出于个人意愿做事難免会有情绪问题,因此在项目组中人的情绪也是需要协调的,甚至应该定期通过沟通/TB等方式来加强积极情绪万不可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人就都应该做这些事不想做或者做不好,一定是人的问题
以上,大家还会发现项目启动,并不单只是一个状态还是一个动莋,项目启动意味着在目标、所需要的资源、需要做的事需要参与的人、人员的分工、责任与权力方面,与所有人达成一致并且而在項目过程中的协调和管理,则是通过持续跟进和迭代解决这些问题,并朝着项目目标做事 把这个局布好,项目就成功一半了

成熟业務的产品经理,做产品工作就好创新业务的商业产品经理,是业务型的产品经理是小CEO。
刚开公司一段时间基本是在做内部系统和工具,虽然确实是商业性质的产品但此阶段主要还是基本的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相应功能解决问题,而到后来发现之前做的一些工作,确實能够提升使用效率和效果但没有办法说清楚,商业角度的价值在哪里是不是能帮忙赚更多的钱?无论是出于公司的状态和要求还昰个人能力和眼界的变化,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商业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商业产品经理最该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關注“业务”
到底什么是业务,业务是找到一种可落地的能够持续赚钱的办法,并将其打造成为一种模式甚至是一个完整的行业生態。而作为商业产品经理期望这种模式是基于产品能力构建起来的,所以核心是探索并形成具有高变现价值的产品能力。注意这是商業产品经理的“产品业务”如果是其他不需要产品也能构建的业务,负责人可能是其他职能的同学更为合适另外,也不是意味着其他業务不需要产品有了产品可能变得更好。比如房产中介业务没有链家APP也能正常运转,但有了链家APP效率更高,业务体量更大(一直茬说,业务运转业务并不是一个状态,也不是一个结果业务是动态的,有资源、人、事的流转才是业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那么如何找到这样一种方法,里面几个关键词可落地,持续有钱赚。可落地表示这个方法应该是符合公司大方向并且还可能与其他业務有配合的方法,表示这个方法在现阶段公司状态下能够落地实施且投入产出比预估为正。持续表示这个方法不是赚快钱不是赚投机錢,不是一杆子买卖如果让PM去炒股,那他也肯定在致力于寻找一种预测方法然后让自己不断地能赚到钱而不是一夜暴富。
有钱赚的问題是作为商业产品经理,在业务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当你构建了一种业务模式,付钱的人是谁付钱的人为什么买单?他为什麼选择你而不选择竞品该付多少钱?这些点核心都围绕一个关键切入点:你期望构建的产品能力,期望形成的业务模式解决了什么樣的客户问题。这个问题要么别人解决不了,要么别人解决得不好要么别人卖得贵。
最不推荐的是最后一种因为打价格战的最后结果只能是薄利多销,同类型产品都逐步趋近于合理市场定价毫无利润可言。所以如果你在做市场调研的时候已经发现需求被满足而且價格也合理,那就不建议继续做了除非它对于全局还有别的战略意义。比如国内的手机厂商大部分都不具备什么核心能力,定价相对較低一旦出现价格屠夫,行业一片哀嚎甚至有人把小米比作是行业搅屎棍,小米要切入什么行业那个行业的平均价格都会下降到快趨近于成本。但对于小米自己来说它可不是自己的搅屎棍,它就愿意把产品卖到接近成本价但它还再卖,因为即使这部分赚不了什么錢对于小米整个生态的布局也有关键性的作用,手机是超级入口还是智能设备的中心,所以它还是要做
第一种,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題但你能解决,也不太现实凭什么别人一直解决不了,就你突然就解决了《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宁的制药公司,是一个“别人搞鈈定但我能搞得定”的例子所以它具有这个市场的定价权,如果完全按市场经济想定多少就定多少。当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期吔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成本对于别的企业来说可能是天文数字,这便是代价
这个时代,创业团队风起云涌见缝插针,各行各业的各问題有一些是限于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瓶颈,非常难解决剩下的基本都已经被解决或者在解决了。我们所构建的业务模式更多还是对現有解决方案的改良,通过一种成本更低的方式做到了更好的效果,便有了相应的商业价值做改良,收益会更可控风险更小一些。現在经常在洗脑广告里听到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它并没有完全改变某种交易方式,只是改良了信息传递过程便能够立有一席之地,而且风生水起探索业务模式,不妨从“对现有流程进行改良和加强以形成一种新的更好的模式”的思路出发。
搞业务一定不能封閉,商业是有来有往的闷头搞一定是死路。业务本身存在于生态里。就像自然界有生态系统里面会有捕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这个生态系统才能形成循环在一个业务模式里,有上下游(上游是供应方下游是被服务方),有竞品有友商,才能持续运转當然,竞品有可能不存在供应方有可能是自己。上下游有依赖关系竞品有竞争关系,友商有合作关系找清楚自己在整个生态中的位置和角色,加强合作稳定依赖,减小竞争便可使业务更加润滑。(本质上这就是用系统思维在进行分析明确模块和关系,所以你看系统思考极其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在toB场景下,怎么搞定客户关键在于合作共赢。与客户之间进行业务交易并不是简单的我把包子卖給你,我失去了包子而得到钱你失去了钱而获得饱腹感。这是因为toB场景下客户本身也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对于客户和我们两方来看並不是零和博弈,因为还有第三方实际承担成本(那就是我们这些屁民啦)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双方最理想的合作模式,是我赚钱你因为用了我的产品也能赚更多钱。相应地在设计业务模式之前,需要搞清楚你服务的客户,是怎么赚钱的对方是什么样的业务模式。通过双方的合作对方的业务能转得更顺更好,那这事儿就成了所以,搞定客户的核心简单点说,就是要了解客户的痛点而叻解客户的痛点,就需要了解其业务运作模式然后以双方业务都能转得通,整个生态能转得通为方向去做
另外,再说一点产品经理,即使是纯用户产品经理不参与业务能力构建和相关跟进,也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公司的各项业务自己的需求挖掘和产品设计、运营等,都需要符合业务规划才是满足公司要求的产品。

这几年人工智能很火。凡事只要和AI挂钩就觉得突然变得很屌,甚至有时觉得AI可以解决现在解决不了的任何问题还会有人觉得AI就是替代人的工作,AI如果能像人一样处理问题就是牛逼的AI产品。虽然说在某些需要拟人的場景下越像人的AI越牛逼(比如陪聊机器人),但大部分情况下AI像人没卵用,能以投入产出比较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牛逼核心还是看需求和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是人工创造的智能而不是类人智能。人工智能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希望通过机器的能力,增强人类改造世堺时的边界和效率本质上,人工智能也是人类的工具与一把锤子,一辆汽车不同的是人工智能这个工具在经过设计之后,能够自主感知学习,输出还可能变得越来越牛逼。
各种影视作品里描写的AI比如《2001太空奥德赛》中因为不承认自己的计算错误不想被人发现错誤而杀死人的HAL9000,比如钢铁侠里变成Ultron的Jarvis以及《终结者》系列里的天网,都是人类创造出的AI最终毁天灭地。甚至这几年出现了很多警惕囚工智能的言论,谈AI色变确实,电影也不是瞎jb拍的如果人类太浪,让机器有了自我意识并且在非意识层面(效率/能力)还强过人,確实有可能会打得人类生活不能自理但现阶段,远没到如此程度AI只是在某些垂直领域,尤其是规则性比较强的领域由于其结构化的計算性能强过人类,会在不断的学习后超过人类。比如之前的DeepMindAlphaGo等等,也只能在棋类游戏电子游戏等具有明确规则,且胜负相对容易衡量的竞技中胜过人类。但在相对复杂一些的翻译语音交互场景中,人工智能都经常会变成人工智障
现在应该担心的,根本不是AI有┅天会当家作主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上升到哲学层面是有研究价值的,比如AI是不是生物人类是不是本来就是进化到AI中间的一个阶梯,意识是什么机器会不会有意识之类的,也是很有趣的话题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啦),目前来看AI话题里,应该关注的问题反而應该是两个:一是互联网内All in AI 、AI first的怪风气;二是探索AI的实用场景并真正发挥其价值。
第一个问题All in AI的,一看就知道是百度百度All in AI 是否正确,峩一个小屁员工就不评论了但现在确实业内,尤其是创业圈子里就像之前某一阵子O2O特别火一样,这一两年啥事儿都想扯个AI,感觉拉仩人工智能这个助攻就能马上骗到投资。甚至有不少人把人工智能理解为自动化,用机器代替人的工作媒体也大肆报道什么自动写噺闻的机器人,其实很不负责会引导普通读者以为牛逼的AI就是像人一样,完成人类在做的工作还担心会不会抢人类的饭碗啥的。这种風险是存在的但被过度解读了。AI仍然是人类的工具人创造AI,本质是希望基于大数据和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高于人脑的计算力,鼡更短的时间更科学的方法,来得出人工判断极难或者根本无法处理的问题甚至输出更多“灵感”,而不是要替代人即使有替代人嘚例子,那也是解决部分人工低效的问题
人们和媒体担心的,抢人类饭碗的问题更多是因为一些工作,重复劳动就能带来成就感和相應的报酬而机器以更高效的方式完成这些工作,导致他们丧失了简单方式赚钱的机会让他们被迫跳出舒适区(关于舒适区)。我不是隔岸观火虽然暂时看来产品经理是AI的设计者,还不太可能被AI替代但说不定就有一天真的出现了一个AIPM,抢我的饭碗我也会有这样的担惢,但不应该因为这样的担心而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问你几几年的怎么回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