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5g手机。外/挂5g基带内置和外置和集成5g基带内置和外置有什么区别吗

今年的 iPhone 12 又恢复了昔日加价取货的盛况去年因为 iPhone 11 没有 5G 而持币观望的用户,终于有了换机的理由

而在发布会上,苹果也将 5G 作为最重要的亮点进行介绍iPhone 12 几乎支持目前所有嘚 5G 频段,超过主流的 Android 机型不过只有美版支持毫米波频段。

一些网友因此疑惑不支持毫米波的国行版,是不是一部阉割版的 iPhone 12 呢?答案是否萣的这并不会影响国内用户在 iPhone 12 上使用 5G,而国内的 5G 网络也不支持毫米波

不过,支持毫米波的 iPhone 12 和使用低频 sub-6GHz 的国行版在 5G 体验上的确存在差异今天就来谈谈 5G 毫米这个话题,这篇文章试图弄清楚几个问题:

  • 为什么美国 5G 网络支持毫米波而中国不用?

  • 现在的 5G 毫米波真的不可用吗?

  • 中国未來会用上毫米波吗?

美版 iPhone 12 独占的毫米波和国行版支持的 sub-6GHz ,其实就是目前全球 5G 网络频段两大分支

顾名思义,毫米波的频率波长小于 10 mm一般指的是 24 GHz 以上的频段。而 Sub-6 GHz 则是 6GHz 以下的网络频段因为波长为厘米级,又被称为「厘米波」

毫米波和厘米波,看名字似乎是毫米波赢了就潒导航卫星里毫米级显然比厘米级定位更精准,那么 5G 毫米波也比 sub-6GH 更强大吗?

的确毫米波有着 sub-6GHz 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从最直观的网速就能体現

根据网络测速平台 Ookla 的实测数据,5G 毫米波终端下载速度是 6GHz 以下频段的 4 倍平均速率达到 900 Mbps,峰值速率超过 2Gbps

在上个月的发布会上,苹果表礻 iPhone 12 最高可以实现 4Gbps 的峰值下行速率指的也是毫米波。目前国内 200 元以内套餐最多提供 60 G 流量在这个速率下 2 分钟就能用完。

既然毫米波这么强是不是得赶紧买个美版 iPhone 12 才更划算?

先别急,虽然毫米波在网速上可以轻松碾压 sub-6GHz却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信号衰减大覆盖范围小。

根据粅理学的常识电磁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传输距离越短穿越障碍物时的信号衰减也越长。比如 28GHz 频段的信号衰减就比 700MHz 要高 1600 倍

因此采用毫米波的 5G 手机可能被任何东西挡住信号,树木和雨雾就能阻挡掉一大半信号连人体对对毫米波的损耗也能达到 11~28dB,可以再现 iPhone 4 的「死亡之握」更别说要穿墙了。

尽管已经有不少技术方案来解决毫米波信号衰减和阻挡的问题但在商用中的表现依然不够理想。

Google 曾在美国对于相哃范围内、相同基站数量的 5G 覆盖范围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采用毫米波部署的 5G 网络,100Mbps 速率的可以覆盖 11.6% 的人口在 1Gbps 的速率下可以覆盖 3.9% 的人口;

正昰因为毫米波信号损耗高,集成到手机时还不能采用传统的天线需要安装更多天线,对基带数字处理能力依然提出更高要求美版的 iPhone 12 侧邊的「补丁」,就是毫米波的天线模组

更复杂的制作工艺带来的是更高的成本。根据郭明錤的说法 iPhone 12 系列采用的 Sub-6 和毫米波两种 5G 组件成本汾别为 75–85 美元和 125–135 美元。

此外最近 iPhone 12 被曝出在 5G 状态下耗电极快这也和 5G 手机的天线设计手机有一定关系。

5G 终端一般采用 Massive MIMO(大规模多入多出)天线技术来提升网络传输效率补偿信号衰减,毫米波要商用更离不开这项技术

不过 Massive MIMO 技术是以更高的计算成本为代价降低传输功耗的,手机需要集成更多天线多根天线同时发送(多出)和接收信号(多入)意味着更高的功耗,自然也更加耗电

简单来说 ,毫米波就像是一个短跑选手爆发力强,但能跑的距离有限而 sub-6GHz 则是一个长跑选手,跑得更慢但跑得更远自身的优点恰好也是对方的缺点。

虽然高通去年曾暗讽华為 5G 不支持毫米波不是真 5G,但其实这只是双方在 5G 路线之争上的宣传手段而毫米波和 sub-6GHz 其实也不冲突,相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会以协同组網的方式提供 5G 服务

为什么美国用毫米波,中国不用?

正如前文所说5G 毫米波的商用面临不少问题,那为什么美国要以毫米波为基础部署 5G 网絡 难道美国运营商不知道毫米波的缺陷吗?

其实美国运营商何尝不想用低频的 sub-6GHz ,只不过这一频段大部分都已经用于军用通信和国防通讯即便要腾出来商用,清理频段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运营商只能押注毫米波其中为 iPhone 12 提供 5G 毫米波服务 Verizon ,也是全球最早商用 5G 服务的运营商早在 2018 年就在美国 4 个城市提供 5G 服务,并表示「毫米波频谱是实现 5G 超宽带网络的基石」

可受制于 5G 毫米波还未完全成熟嘚配套技术,5G 在美国的普及相对缓慢根据华尔街投资银行 Jefferies 旗下的 M-Science 的数据,截至 2020 年 7 月中旬美国 5G 用户数为 408.2 万户,还不到韩国 5G 用户数量的一半

而在全球范围内,大部分运营商都先采用了 Sub-6G 作为 5G 的组网方案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一份报告显示,截至今年 9 月在全球 52 个市场中已经商用的 113 镓运营商中,只有 12% 采用毫米波频段

显然在毫米波彻底解决信号衰减和覆盖范围的问题之前, sub-6GHz 才是在短期内让 5G 覆盖更广泛的有效方案

其實美国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回过头来部署 sub-6GHz 的 5G 网络不久前美国向运营商拍卖了原本用于军事用途的 100MHz 中频段频谱,计划在 2022 年中期開始投入商用

在美国国防部国防创新委员会发布的《5G 生态系统:对美国国防部的风险与机遇》报告中也指出:

由于传播和成本限制,现階段毫米波基本上不能在美国大规模部署Sub-6 GHz 的中频频谱(在 3 GHz 和 4 GHz 范围内)将成为未来几年广域网的全球标准。

而中国运营商则幸福得多的我国茬 Sub-6 频段的资源相对充裕,能将 100 MHz 或以上连续试验频率分配给几大运营而国外的运营商大都要靠拍卖来获取频段,价格往往数以亿计

比如詓年德国电信为了收购 2GHz 频段的 40MHz 频谱 ,就花费了近 22 亿欧元 (约合 172 亿人民币)

虽然中国不用因为频段资源急着上毫米波,但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和咘局毫米波因为现在看起来有点鸡肋的毫米波,才是 5G 真正的未来

没有毫米波的 5G,的确是不完整的

在 B 站 UP 主何同学成名的那期关于 5G 的视频裏他曾表示速度其实是 5G 最无聊的应用。

▲ 图片来自:虎嗅 

目前我们对于 5G 的感知主要还是网速快一些这是因为 5G 还缺乏杀手级的应用,有網友还调侃如今 5G 网络的杀手级应用就是测速软件

其实在 5G 的三大应用场景中,除了提升网速的增强移动宽带 (eMBB) 外还有海量机器通信 (mMTC) 和超可靠低时延通信 (URLLC)。

要实现后面两个这两个 5G 应用场景都离不开毫米波。

比如海量机器通信 (mMTC)的要让设备连接数密度达到 100 万台 / 平方公里这样即使在人满为患的地铁和体育馆中,每个人的设备也能流畅上网需要借助 5G 毫米波技术带宽大、瞬时速率高、系统容量大的优势来实现。

像 AR/VR 、云游戏和工业机器人等需要低时延的应用场景也是而 5G 毫米波系统空口时隙长度最小可至 0.125ms,只有目前主流 5G 中低频系统的四分之一

就像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 (GSMA) 在《5G 毫米波技术白皮书》中提到的,5G 毫米波是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必然方向毫米波可以充分释放 5G 的全部潜能。

而提升 5G 毫米波覆盖能力的技术也日趋成熟除了前面提到 Massive MIMO 外,波束赋形技术也是常用的解决方案

传统 4G 基站和采用波束赋形的 5G 基站之间的区別,就像是灯泡和手电筒

4G 基站发出的信号就像灯泡一样全放为发散,而波束赋形则可以将无线电波对准需要移动网络的终端就像手电筒一样将光束照向目标,并随着目标移动这能大大增加毫米波的通信距离。

另外毫米波可以部署大量的小型基站过减小通信距离来保證高峰值吞吐量,从而提升覆盖范围这比 5G 中低频采用铁塔大小的宏基站成本更低。

在一系列技术加持下目前毫米波在室外视距传播已經可以达到 1-2 公里,而非视距的覆盖距离在 100-200 米之间

9 月份高通联合爱立信、Casa Systems 将毫米波的通讯范围扩大到 3.8 公里,这也是目前毫米波最长的传输距离

高通公司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皓曾表示,具备毫米波能力才是完整的 5G5G 毫米波的部署是实现 5G 全部愿景的重要步骤。

而上述这些技术让那个距离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 5G ,又近了一些

中国何时用上 5G 毫米波?

虽然中国 5G 去年 6 月才正式商用,但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 9 月底,全國累计开通建设的 5G 基站已经超过 69 万个中国 5G 用户超过 1.5 亿。

而目前全球部署的 5G 基站才超过 80 万个全球 5G 用户数量总共才不到 2 亿,可见中国在 5G 建設进度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在 5G 不断普及的同时,中国的毫米波应用也已经提上日程按照中国 IMT-2020(5G)推进组的规划,将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 5G 毫米波:

  • 2019 年重点验证 5G 毫米波关键技术和系统特性;

  • 2020 年重点验证 5G 毫米波基站和终端的功能、性能和互操作;

  • 2020 到 2021 年开展典型场景应用验证

在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联通将采用基于 5G 毫米波技术的组网方案为冬奥会场馆提供网络服务。

除了运营商硬件厂商也在为毫米波的商用做准備。毫米波定制版一加 8 成为中国首款支持 5G 毫米波的智能手机华为 Mate X 也有毫米波版本,但没对外发售

而在相关产业链上,中国联通网络技術研究院副院长迟永生指出国内毫米波的产业链相对国外还是比较薄弱,核心技术、核心器件国产化程度比较低

不过中国在 5G 毫米波芯爿上也有所突破,南京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研制的毫米波芯片已经将每通道成本由 1000 元降至 20 元,并有望在 2022 年商用

不仅是中国,目前全球 120 多家运营商都投入到了毫米波的研发中他们看中的是 5G 毫米波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可观的商业潜力

到那时,当人们提到 5G联想到的可能不再是手机,甚至已经有了取代智能手机的设备

}

高通(Qualcomm)骁龙865本年度5G芯片最后┅个玩家终于登场。

骁龙865采用台积电7nm搭载全新Kryo 585 CPU和Adreno 650 GPU,性能相比上代提升了最多25%能效提升了最多25%。高通称X55 5g基带内置和外置及射频系統是全球首款商用的基带到天线的完整5G解决方案,可提供高达7.5 Gbp的峰值下行速率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速率虽高但高通的5g基带内置和外置依然是外挂,并非集成到SoC中众所周知,集成基带在功耗控制和信号稳定性上明显要优于外挂基带

目前,业界已推出的旗舰级5G芯片华为麒麟990 5G、联发科天玑1000均是集成5g基带内置和外置的设计

高通总裁安蒙对此解释称,赋能全新的5G服务需要最佳性能的基带和AP,如果仅为了推絀5G SoC却不得不降低两者或其中之一的性能以致于无法充分实现5G的潜能,都这是得不偿失的

事实上,一直定位旗舰级的8系列汇聚了高通朂先进的芯片技术,是全球手机芯片业的风向标单从参数来看,骁龙865依旧有着极致的表现只是面对竞争对手以及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飛速推进,8系列近几年销量持续萎缩加上自身对5G进程过于乐观的判断,这家来自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正在褪去往日霸主的光环与此同时,搭乘高通这条船的中国手机品牌也站在了关系命运的十字路口

诺基亚时代,德仪在芯片界堪称王者后来随着诺基亚一起没落,归根結底是基带做不过高通所以,基带芯片可以说是高通的最大优势而手机芯片中最核心、决定胜负的,主要就是基带芯片凭借此功,高通在3G、4G时期如日中天

虽然骁龙865基带外挂,但基带与射频系统进行了更好的融合高度集成的X55 5g基带内置和外置,帮助骁龙865峰值速率达到7.5Gbp位居目前已发布的5G芯片之首。此外还包括支持毫米波以及6GHz以下TDD和FDD频段、非独立(NSA)和独立(SA)组网模式、动态频谱共享(DSS)、全球5G漫游多SIM卡等。如果单比基带芯片高通依然是王者。

5G与3G、4G不同它是全新的通信技术,对于芯片和基带协作和性能要求更高集成的做法被公认为是最佳嘚方式。集成到一个SoC中意味着5G模块可以真正融入芯片中,而不是简单地封装到一起通信模块和CPU、GPU共享着芯片内存。相比于外挂5g基带内置和外置方案或者简单地封装方案功耗更低,数据传输速率更快

一位芯片设计厂商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集成方案相对于非集成方案在物理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避免芯片间额外线路的传输损耗,节省功耗和空间

但SoC中包含的模块愈加丰富,集成度越高技术门槛越高,投入也越大

华为海思麒麟990 5G芯片在一颗指甲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103亿个晶体管,成为国内首个集成度超过百亿晶体管的芯爿联发科天玑1000,全球首款采用A77 CPUG77 GPU架构的5G芯片自研新一代AI处理器APU 3.0。这些均离不开别后高额的研发投入

联发科CEO蔡力日前在接受腾讯新闻《潛望》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0亿美元占营收的25%,且未来这个比列不会随着5G成熟而降低”据了解,过去四年联发科投入80亿美元用于研发,而且将名研发人员移转至5G、AI重点领域据称,仅麒麟990华为就投入研发超过6亿美元。

除了外挂基带被诟病骁龙865的速率也被外界嘲讽。

在发布会上高通强调了对毫米波(mmWave)技术的支持。但中国的三大运营商、欧洲国家及地区普遍采用Sub-6GHz频段只有美国AT&T目前使用了毫米波技术,这意味着用户只有在美国使用AT&T的网络才能享受毫米波7.5Gbps的速度虽说国内有运营商已开始着手部署毫米波,但这个“烧钱”的技术并非一日便能建成

此外,高通并没有针对Sub-6GHz做优化下行速度只有2.3Gbps,而联发科天玑1000首发了5G双载波技术能够载波聚合实现4.7Gbps丅行速度。在目前以Sub-6GHz为主的5G网络环境下不管是联发科天玑1000还是华为麒麟990 5G的下行速度都比高通骁龙865要快至少两倍。

那么高通为何还要在驍龙865上选择外挂基带呢?从技术上来讲主要是考虑其基带的优势的迭代。相比之下外挂的开发难度更小,更能展示极致的性能从竞爭角度而言,自苹果、华为、三星等出货量高产户开始启用自研芯片后骁龙8系列早已不再是首选产品,加上缺乏竞争力致使销量持续萎縮这一点从骁龙8系列最大客户小米的旗舰机出货量上即可窥见一斑。

不仅如此几乎一整年缺失5G拳头产品,高通的财报也是令人担忧高通最新公布的2019财年Q4业绩显示,其营收48亿美元同比跌17%。据悉高通在本季度共出售1.52亿个芯片,同比下降34%财报里预计,2019年全年公司芯片絀货量在6.08颗-6.28颗同比跌22%-24%,创近5年来最差表现

曾几何时,8系列是高通引领芯片行业的标志性产品如今黯然失色。

“介于成本和销量的压仂高通只能逐步放弃8系旗舰产品,转而聚焦“腰部产品”发力以保证出货量。”上述人士表示据了解,此番和骁龙865一起亮相的还囿定位中档的骁龙765/765G。其中765G集成X52 5g基带内置和外置。而本月基于骁龙765G小米的红米K30、OPPO的Reno3Pro将对外发布

如果说8系列的旗舰“失色”难以撼动高通嘚地位,或许后面更危险是面临手机厂商在芯片上的重新选择。

根据Canalys的最新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华为手机(含荣耀)在国内市场出货量为4150万部再次刷新纪录,达到42%的市场份额年增长率为66%。华为的强势增长对其他手机品牌构成了明显压力除了华为一枝独秀,小米、OPPO、vivo降幅都超过20%分析认为,未来5G手机将成为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

从搭载芯片来看,苹果、三星、华为绝大部分高端机型已用自研芯片替代了高通芯片其余手机品牌可以归为“高通系”。在今年华为重塑下的中国市场迫于竞争压力和高通5G芯片的缓慢迭代,一些掱机厂商开始寻求芯片“替代方案”

对于即将发布的第三款5G手机,vivo X30系列最大亮点莫过于同时支持NSA(混合组网)和SA(独立组网)除了华為外,目前市面5G手机NSA单模居多“高通系”的双模5G手机基本锁定明年第一季度。如OPPO、小米等在骁龙865发布后就已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vivo没有迉等高通X30系列先选择了与三星5G芯片Exynos 980合作,且深入到芯片的前置定义阶段之前vivo的手机芯片主要来自高通和MTK。这个不寻常的举动被外界普遍认为vivo有意摆脱高通的依赖,并为自研芯片做储备

不仅仅是vivo一家有自研芯片的想法。早在去年9月份OPPO就成立了针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公司,目标直指自研芯片据未经证实的消息显示,OPPO首款芯片或被命名为“OPPO M1”

另一方面,在今年5G手机卡位战中暂处于劣势的OPPO和小米很早僦放出狠话,将首发骁龙865只不过最终选择上这些品牌变得比以往更灵活。一位手机厂商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抢发骁龙865,更哆是为了提升5G品牌形象毕竟8系列曾经辉煌过,有一定影响力而真正在意的产品是定位中档的骁龙765G。”

OPPO副总裁吴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當前4G和5G还将共存一段时间,2020年将是5G手机普及规模化阶段从目前到2020年年底,主要集中在元的中高档市场2020年以后将会有千元5G手机进入。言外之意OPPO的5G手机主要集中在3000元左右,4G手机也会继续推出这与骁龙765/765G定位非常吻合。

小米此次5G芯片选择上也没有过分依赖高通介于联发科囷红米这几年不俗的表现。有人爆料称K30 的Pro版将搭载联发科的天玑1000目前,OPPO、小米、vivo等基于骁龙765G的产品已在路上

此外,不同以往旗舰机芯爿只考虑高通“高通系”的手机厂商也把联发科的天玑1000列入了采购名单中。“骁龙865外挂功耗控制起来很不易加上手机内部各种干扰信號会降低芯片之间的信号传输效率,所以还需要主板上额外设计保护这都对终端设计都造成了一定难度。”“高通系”的一些手机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5G手机大概会在1.5亿部左右到2022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4亿部可以预见的是,以三星、华为、苹果自研芯片为苐一梯队的手机品牌已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并逐步向下渗入;以OPPO、vivo、小米依靠高通芯片为第二梯队手机品牌将在中端市场展开激烈争夺。

媔对庞大的5G手机市场第一梯队能否捍卫自己的位置,第二梯队能否不掉队都取决于对芯片的把控5G面前失色,高通后期难料中国手机廠商或到了重新做选择的时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g基带内置和外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