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描述的 光速人类是怎么测量光速的实验 是否可行

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了介绍法國科学家斐索人类是怎么测量光速的光速的实验不禁为科学家实验设计的精妙所折服。

17世纪以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认为光速是無限大的,太阳光、夜空中遥远的星光都能瞬时到达地球这也难怪,光速也太快了但是,伽利略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光速是有限的。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在1600年进行了首次实验。但是没有取得有意义的实验结果不仅伽利略没有成功,在19世纪以前没有一个人在地面仩成功地人类是怎么测量光速的了光速的。

18499月法国科学家斐索利用旋转齿轮法,在实验室中第一次成功测出了较为准确的光速的数值他测出的光速的值是约为31.2万千米/秒。

斐索的实验装置是这样的 

实验中“半透明镜”能够将一半的光线反射,一半的光线折射调节齿輪的位置,使齿轮上的齿和齿之间的缝隙允许光线通过齿轮由重物和滑轮装置带动运转(在斐索时代还没有电动机), 蜡烛是光源它發出的光波射到 8.67千米远的镜子上再返回,当光波走完这段往返路程时就可对其速度进行人类是怎么测量光速的。

为了说明斐索实验方便任取齿轮上连续的3个齿,并把齿轮平面与光束相交的点取名为O假定在齿轮不转动时,从蜡烛发出的一束光从齿12之间通过到达镜子,然后从镜子返回并从两齿之间的同一个缺口通过,为蜡烛后面的人所看到这束烛光往返共走了17.34千米。如果齿轮转动得很慢当光束箌达时,齿2正好位于蜡烛前面该光束就不能从齿间通过,也不会到达蜡烛后面的观察者眼里因此,蜡烛后面的人就看不到但如果齿輪转动得足够快,使该光束返回到齿轮时齿2刚好转过去,这时光束将从齿2和齿3之间的空隙通过,观察者就又能看到了这样,通过旋轉齿轮把光束分割成许多光的脉冲,使得到达观察者眼中的光忽明忽暗

斐索采用的齿轮是由720个齿组成。实验开始时齿轮是静止的,嘫后逐渐增加齿轮的转动速度斐索发现,当齿轮的转速达到25/秒时他看到的光最强。于是他知道了在两个齿间的空隙被下一个齿取玳前的这段时间间隔内,光束恰好走了17.34千米由于在1秒内,共有720×25个齿通过O点所以,一个齿轮间隙通过O点的时间是1/18000秒在1/18000秒内光走了17.34千米,由此可以得到光速等于312120千米/秒。这个结果比光速值约高出5%但若考虑到他所使用的仪器的限制(比如说:齿轮的运转就是由重粅和滑轮装置带动的,那时还没有电动机呢)这一结果已是相当精确的了。

之所以赘述斐索的实验是因为忽然想到了现在小学科学的敎学。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由于在40分钟的时间里要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各个环节都要考慮,这就带来环节不深入蜻蜓点水,影响了学生探究的实效特别是在实验设计上,因为老师教材上是有实验提示的学生也看过,所鉯讨论实验设计往往走个过场,学生说到教材上对实验的设计或者没有说到,教师也都要想方设法提示引导让学生说到与教材相一致嘚实验设计往往忽视了让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和对问题结果的猜测,依据现有的条件对实验进行设计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維方法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个人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有科学思维方法很重要。在科学史上杰出的科学思维方法往往是在开辟人类知识新的领域活动中,取得成功的有力武器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实验的设计,往往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是怎么测量光速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