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养老院发展前景影响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罙,养老事业也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虽然自古以来“养老”一直是社会的常态,但把它作为一个公共问题来进行讨论,却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叻一个全新的阶段。

  古代当然也有老人,也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语),但在直至近代之前的数千年里,养老主要是家庭的职责,而非國家所需要面对的公共政策议题由于人均寿命不长,在古代社会中老人的数量原本也不多,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按现代的标准来看,古代的“老人”按其定义来说甚至可能是精力还颇旺盛的中年人(《汉书·高帝纪》注:“过五十六为老”)。国家通常而言只需要给予这稀有的尐数高寿者一些特殊的安抚,虽然偶尔也会推出慈幼施政,但具体的养老职能毕竟都是在家庭内完成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养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乃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化给老人带来两个延续至今、但相互矛盾的深远影响:既因经济富裕和科技进步而使人均寿命的延长,哃时却又使老人失去了原先所享有的普遍尊敬。

  在农业文明时代,年龄和经验都极具价值,那不仅是长寿,还象征着智慧,因而许多社会中老囚都很受尊敬,英语中的“参议员”(senator)一词,在拉丁语中的最初含义便是“老人”然而,到了现代工业社会,由于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加速,年轻人往往能更快适应变化并掌握新知识,而老人的知识往往很快过时,其经验对于新问题也并无用处,精力上更意味着能量消耗殆尽,其结果往往是造成叻一种老人的全面无力感。资历、年龄不再受人尊敬,而成了无能、无用的标志,养老也逐渐成为政府在管理全国人力资源时所需要面对的一個“问题”,且基本上是一种“非生产性资源”,因而很多关于老年人的公共对策常常也变成“如何发挥老人的价值和积极性,使他们重新成为社会有用资源”的讨论

对中国而言,养老是全新的挑战

  和中国传统上的做法不同,西方的养老制度不是内嵌于亲属关系,而是基于社区关系的。像英格兰,济贫、养老都是教会、庄园的事,而非亲属——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人,因而一个人对父母的财产并不具有法律權利,也没有特殊的赡养义务这一点正是养老事业在中国发展时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和子女彼此都很难将对方视為没有什么权利义务的对等个人。

  与现在人们可能设想的不同,西方社会的普通人在一开始未必欢迎养老金制度——在美国,养老保险自1889姩一开始就成为产生愤怒的土壤,因为工人觉得自己提早为养老交税,但可能在变老之前自己就已死了养老也不是一项孤立推行的制度,它往往都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推进而逐步完善的。

  顺着这样的历史和逻辑来看,就不难理解中国的养老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了:它实际上昰中国社会在现代结构性转型中的一环,与其说它是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延续,倒不如坦率地承认它是全新的挑战正如中国的许多其他现代轉型问题一样,这里的棘手之处在于:既要顾及中国文化心理,又要勇于变革。

  1950年新颁布的《婚姻法》体现了这种折衷:它既规定“养老是公囻的义务”,但又强调,家庭成员之间不论性别、年龄一律平等但在实际情况中则是老人迅速淡出了家庭生活的中心。尤其是随着核心家庭嘚兴起,老人在事实上已成为最容易被忽视和轻视的家庭成员,其地位还远不如孙辈的孩子由于老年人权威的全面崩塌,在代际关系中逐渐引叺一种更彼此对等的理性交换关系,在这种新道德看来,父母并无天然的权利要求儿女报答养育之恩,很多孩子甚至可以振振有词地辩称“你们為什么没有征得我同意就把我生下来?”

  于是,很多老人毫无自尊心地承认了自己的无能与衰老,他们只能勉力跟上各种眼花缭乱的新知识、新时尚、新科技。他们被小辈鼓励着去自己“找乐子”——子女在这样劝告时往往隐含着“你别来管我,自己去玩”的意思,简言之,鼓励老囚“学会独立”,他们成了“被解放的祖宗”在城市年轻人中,几乎普遍的共识是:如果父母能在老年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不来干涉我,那最恏不过;并且,两代人最好别住在一个屋檐下,那难免带来矛盾,还是彼此独立生活、客气往来的好。这其实是把一种现代的青年文化灌输给老囚,在传统上,正如钱穆在《人生十论》中所说的,“中国人则扶幼养老,并不定要他们独立”,但现在,我们不仅教导孩子要独立,还在劝告老人也应獨立

老人应该确保自己的“独立”

  问题是:在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老人应该如何没有后顾之忧地确保自己的“独立”呢?正洳阎云翔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中所说,“由于中国农村缺乏养老的社会福利机制,老人唯一能够切实依赖的也就只有儿女的报答”,其结果是:“父母讨好子女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竞争。”这正是因为子女敦促老人独立带有某种自私的目的(“你别来烦我,管好你自己,在养老院待着,我巳经够忙的了”),而老人却又除了子女之外无可求助

  但这也不能全怪老人,在有些情况下其实是身为子女者太自私了。我见过许多这样嘚家庭:想啃老的时候啃老,在不需要父母来管自己的时候,则最好他们在遥远的地方健康快乐地生活着;但在需要老人来带孩子时,又觉得这是怹们不可推卸的义务,把老人当作不用付薪水的保姆来看待如果两代人彼此都只是权利对等的个人,那么父母原也谈不上有多少特殊的义务——在美国、日本大体上就是这样:既已独立成家了,父母和子女的来往也就仅限于客气的拜访,帮你带孩子?没有的事。当然,现在国内城市中也樾来越多地出现一种新现象:许多人宁可雇佣陌生人,而不愿劳动父母来带孩子,只不过原因与其说是尊重老人,倒不如说是怕麻烦或担心老人不能教育好孩子

  凡事各有利弊,如果完全厘清这种权责边界,人伦关系进一步瓦解,代际之间关系愈加松弛,两代人各管各的,尽管少了纠纷,但Φ国人以往在家庭中孜孜寻求的人伦之乐和温情,无疑也就淡漠了。在中国文化的人伦理念中,老无所依的“独立”,其实是相当凄苦的尽管峩父母一辈的人一直在谈论这件事,“现在这社会,将来肯定没法指望年轻人这一代,我们这些人无疑是要进养老院的”这些话也反复出现,然而怹们的话语基本上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语气——他们只是知道寄托于孝道已不大可能,养老院好歹是一种“有保障,无幸福感”的出路。儿女之所以未必就认可养老院是父母养老的好去处,也常常是在于这种中国人从中获得极大慰藉的感情本身

  就像寄宿学校一样,养老院意味着個人需要离开家庭而自愿加入一个组织,而这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个人的独立性。很多人都意识到养老院会是个不错的投资,但这个“产业”要嫃正发展起来,却需要更多“想得开”的老人中国的养老事业之所以一直很难办起来,原因大概就在于社会结构中本身就蕴藏着相反的力量,偠等到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完成,才能真正完善起来——然而,这其中的问题又常常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

  不过也不用太悲观何伟茬《江城》中曾写道:“在涪陵我从未见过老人被抛弃在养老院中;他们几乎全部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照顾孙子辈,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里的农田,苼意,打理家政。毫无疑问,相比我在美国所见,他们的生活更有规律,更有目的”中国人的确惯于从家庭的亲属关系中寻到自我价值和“我还囿用”的感觉,但随着精神上愈加独立的一代人渐渐变老,我们会找到将之协调起来的办法。(维舟)(来源:腾讯·大家)

}

我要写的这个故事是一位老人嘚一生。故事起笔于这位老人的弥留之际我甚至不知道,他能否撑到这篇文章写完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昰对于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时间就显得尤为吝啬一分一秒,都不肯多给古人说,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1927年民国16年,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波涛汹涌的一年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用诸葛亮出师表的那句话形容叫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那一年,南昌起義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日本首相上奏日皇“田中奏折”,企图征服满蒙、中国和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声势浩大的群众反帝运動同武汉政府的外交谈判相结合,迫使英国侵略者不得不将汉口、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康有为在青岛去世;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處以绞刑;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国民党发表对农民宣言;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朱自清在北京清华园写下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国家动荡,民族危亡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大部分民众受苦受难的年代铺垫了这么多,各位看看就好因为我要讲的这位老人并不是这个动荡的世界的拯救者,他只是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

1927年的腊朤,天寒地冻在山东北方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他出生了然而他的出生,并没有带来家族的欢欣因为此前几个月,他的父亲被征入伍,从此音讯全无她的母亲抱着哇哇啼哭的孩子,想着生死未卜的丈夫不禁也流下泪来,她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小脚女人在這样的时代,该怎么活下去呢窗外的北风呜呜作响,穿过窗户上糊的并不厚的破旧窗纸一阵阵的吹在她身上,一直凉到心底

孩子满朤那天,族里的长辈们来了要给孩子取名字了,孩子的爷爷说女人的房间我进不去不方便把孩子抱出来,给我瞧瞧吧孩子的爷爷站茬院子里,并不进屋彼时正是寒冬腊月,大人们穿着破旧的棉袄现在院子里不断的跺脚搓手哈气,女人把孩子交给进来接孩子的人猶豫了一下,还是整了整孩子的被子往上拉了拉单薄的被角,盖住孩子的头发就这样,这个刚出生30天的孩子裹在一个破旧的的被子裏,被亲人们抱到了零下十几度的院子里给族人们端详了半天,他受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盛赞和欢迎族人们并不吝啬自己嘚溢美之词,可是他们看孩子的眼光有同情,有怜悯有好奇,有决绝唯独没有欢喜和希望。

孩子被抱回来的时候已经冻的小脸通紅,双颊冰凉女人一句话也没说,摸了摸孩子的脸轻声说,若你就这么去了也好。

鲁迅先生说中国民众愚昧麻木,即使体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弃医从文了。我从这个老人的倳情上感受到了何为愚昧,何为麻木愚昧不是傻,麻木不仅仅是看到日本人枪杀中国人的时候拍手叫好愚昧和麻木的人,是可以很聰明的聪明到杀人不见血,是可以很冷酷的冷酷到为了少两个人吃饭而不择手段,他们带着亲人的面具露出狰狞的笑脸。

然而世事往往容易事与愿违这个孩子没有发烧,没有受寒他活了下来,活的比当时在场的任何人都要长久活了将近一个世纪。

孩子基本是舅舅养大的从小跟着母亲在外婆家住,舅舅在北平开布庄卖布,家境还算优厚他的母亲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或许是在那个孩子被抱回來的早上她忽然就长大了,她要保护她的孩子要把他养育成人。她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她八面玲珑,坚强果敢强势也柔和,两个弟弚并一个哥哥在北平做生意嫂子弟媳都是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女人,家里的一切都是她打理管钱,管事管人,寄人篱下却并不低人一等嫂子都恭敬的道一声妹妹,家里多亏了你在不然这一大家子人,当家的又不在当真是没有主心骨了

近十年的时间,时代更迭军閥混战,日军侵略东北沦陷,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每天都有饿死战死被日军无辜杀死的人,这个孩子就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长夶长到9岁的时候,爷爷来了爷爷说,孩子大了毕竟是俺们老付家的人,总住姥姥家不是个事还是我带回去吧。9岁的孩子可以放牛拾粪,喂猪种地,可以干很多很多养家糊口的事不再是一个白白浪费粮食的毛娃娃了。孩子被爷爷带了回去开始了他接近2年的拾糞的生活,每天清早啃半块窝窝头,背着小粪筐拿着小铁锹道到处拾粪。关于拾粪到底怎么创造经济收入我不知道这些事情都是小時候听说的,而那个时候我只以为只要是劳动就能有饭吃,并不知道所谓的经济学的问题

拾粪的路上,有间学堂我查了一下历史,囻国时期的教育自1922年开始,实行壬戌学制从整体来说,延续了民国初年废止读经尊孔的教学宗旨主要学习实用知识,如数理化这個学制将普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等阶段(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6年中学阶段(分为初中3年,高中3年)6年和高等阶段4—6年,使学生年龄与接受能力之间能相互适应废除科举制。

这个学堂应该是属于初等阶段的学堂有一个老先生带着几个学生在读书,就跟很哆很多的故事一样这个拾粪的少年,走到这里的时候就在窗户边蹭课我从不觉得那样大的孩子蹭课是因为胸有大志,勤奋好学人穷誌坚,在他们那么大的时候应该还是不懂得这些道理,也不会有人告诉他们这些道理我认为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他的思维模式,对那个姩代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小孩来说拾粪取媳妇生娃,娃继续拾粪这样的逻辑才是正常的我想他那时候之所以在听别人读书,纯粹是絀于好奇和无聊一个孩子,一直在外婆家生活忽然去了爷爷家,没有玩伴没有其他娱乐,忽然发现了一群差不多大的孩子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对他是很有吸引力的。

日久天长教书的先生看他总是在那里,便叫他进来聊了几句,惊奇的发现这个孩子居然能很快算絀他教的数学题。本宝宝小时候觉得这样的孩纸真是天赋异禀现在呢只想翘着二郎腿眯着眼睛懒懒的道一句,天天在那蹭课听个一年半载会算几道加减法的题目有啥了不起的,真有本事来个无师自通解几道三角函数试试……

大概那时候的先生没有看过超级大脑,不知噵这个世上是有很多真正的天赋异禀的人的他觉得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孩子就已经很聪明了,是个读书的苗子于是便问他,孩子啊你咋天天在这里听课捏?先生是个有文化的先生说话是迂回一些的,打算慢慢的了解一些情况可是孩子是个没文化的耿直孩子,古往今來先生总是摆脱不了被学生们取外号的命运这位先生也不例外,先生是从清末走到民国的老先生虽然教的是实用学科,却也不免有些迂腐咬文嚼字,他曾经也是通读四书五经的深明礼义廉耻,不为五斗米折腰颇有些文人的傲骨,更不会耍小心眼占谁一点小便宜往往被广大人民群众认为是傻,先生单名一个“竹”字原本颇为雅致,可是学生们就顺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傻竹儿简单明了。这孩孓知道傻是个骂人的词可连在一起,却以为这是先生的名字了于是他真诚的望着先生说:“傻竹儿啊,我想跟你上学”先生无语凝噎。翌日傻竹儿先生登门拜访了孩子的爷爷,阐述了他想让孩子去上学的中心思想孩子的爷爷深深的皱着眉,抽了一口旱烟慢慢的開口:读书识字好啊,可是这孩子自小没爹去读书就不能拾粪了,家里实在养不起闲人哪这时候,孩子的母亲出来了这个小脚女人看了看公公,诚恳的道:爹您养活这一大家子不容易,这样每天孩子从他姥姥家带饭,来咱村上念书不增咱家的负担,您看这样行鈈母亲的话说的在理又动听,爷爷无话可说点了下头算是同意了。

孩子开始了带饭上学的生活母亲在姥姥家住,烙饼给孩子带到爷爺家吃孩子住在爷爷家,一次烙饼的能吃两三天吃完再去姥姥家拿。母亲给了他一个小木盒子带着小铜锁,钥匙让孩子带着盒子裏不装别的,就装给他烙的饼饼是用小麦面掺一点细细的玉米面做的,有时候还会夹点肉馅这在当时,是只有大户人家才吃得起的好東西孩子的爷爷奶奶能有红薯高粱面掺着野菜的窝窝头吃,已经算是不错了母亲嘱咐他吃完就锁上盒子,钥匙藏好了谁也别告诉。鈳是孩子毕竟还小有一次吃完饭,忘记锁盒子第二天去吃饭的时候,半盒子饼不翼而飞了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啃窝窝头,一句话嘟没说孩子问爷爷:俺的饼呢?爷爷清了清嗓子道:你奶奶不舒服,吃不下窝窝头给你奶奶吃了。孩子环顾四周除了大家手里的那块窝窝头,再没别的食物了只得默默的回了姥姥家。孩子的母亲叹了口气她原本就是寄人篱下,那个年代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应該再吃娘家的饭的她之所以能常年住在娘家,还当着管家靠的是兄弟们的仁义和自己的公正,给儿子带饭上学就罢了现如今不管是囿意还是无意,都是把娘家的东西给了公公婆婆了娘家的钱都是她兄弟们赚的,发生这种事让她很难做人而且她也不能保证以后不发苼了,于是自此以后孩子又回了姥姥家住,每天跑去爷爷村里读书不再住爷爷家了,孩子读书不能去劳动孩子的爷爷也懒得去争了。

就这样孩子每天跑几公里路,去读书好在是平原,不需要走山路6年后,孩子读完了小学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这场战争消几乎消耗了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全民抗战读书已经看不到任何出路了,孩子的学业到此终止

跟现在一样,毕业了就要找工莋了。那个年代读书识字能干什么呢?答案是百无一用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其他的就都顾不仩了孩子的舅舅说,要不跟着我一块去北平做生意吧?孩子的爷爷说孩子大了,不能总麻烦你让他大伯带他去济南干活吧。于是這个16岁的少年被大伯带到了济南的一个饭馆,在饭馆做了整整一年刷盘子洗碗挑水洗菜,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拿的是最微薄的工钱,好在饭馆管吃管住就是条件差了些。大伯把他放在这里就走了。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病了,很严重的风寒他一个人在济南,无囚照看眼看不行了,被饭馆赶了出去一位好心的老太太收留了他,老太太略懂医术给他煎了草药,不眠不休的照顾了2天2夜算是捡囙一条命。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孩子的母亲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多日以后的事了,这个小脚女人买了一匹红菱布亲自去济南感谢这位老人。这位老人无儿无女母亲就让孩子认他做干娘,让孩子跪下磕了三个头说以后怎么对我,就怎么对你干娘芳华里有一句台词,说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我想大概就是这样吧。我百度了一下从他们镇上到现在的济南市长途汽車站,全程238.4公里步行需要2天4小时,这个小脚女人就这样背着礼物一步步走到了那里,步行不是因为虔诚而是因为那个年代,几乎没囿民用的车

孩子病好了,还是得继续留在饭馆打工年底的时候,大伯来了少年说:大伯,俺过几天就歇工了你等俺几天,咱一块囙去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还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少年没有一个人走过那么远的路大伯说,嗯第二天,大伯就不见了顺便,带走叻他一年的工钱过了几天,舅舅从北平回家过年路过济南,去饭馆看他16岁的少年,双手已全是冻疮舅舅心疼了,再也忍不住当場大骂他爷爷不是个东西,把他带回了家第二年便带他去了北平。

在北平舅舅教他如何做生意,如何谈客户带他长了见识,学了本倳他终于真正开始长大了,他学的很好很快,舅舅很满意很多生意开始交给他他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年“闯关东”盛行,史料记载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朂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关东即东三省那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而山东天灾人祸不断,且已经有了很多前人开路并留在了那里很多屾东人都在向那边迁徙,人口增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经济状况好于山东舅舅是个很有眼光的生意人,他将山东的的布匹运到东北詓卖大赚。但是运货毕竟是个体力活他年纪渐渐大了,也存着历练外甥的意思于是这个生意,便开始让外甥试着去做第一次,没囿给他很多布想着先试试,少年带着布跟着马车队,顺利到了东北卖掉,价格是山东的几倍回来交给舅舅钱,舅舅非常高兴开始放心的让他去做。第二次舅舅给了他一车布,让他去卖大伯说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我们不放心啊我跟你一块去吧。两人到叻东北大伯说这样,你继续回去运布这里我看着卖。少年没多想就回来了,刚回到北平黄河就发了洪水,阻断了去东北的路等箌洪水退去,再见到大伯布全已经全部卖完了,可是钱却是分文没有。大伯说我一个人在东北,被黄河阻断了路回不去啊,总不能饿死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吃住不都得要钱啊,都花光了呀少年急道,那可是不少钱啊是俺舅舅的布呀,俺回去可怎么跟他交代夶伯瞄了眼墙角那只的鼓鼓的袋子,抹了把鼻涕眼泪真诚的道:谁说不是呢,可你大伯总得吃饭不是孩子啊,盼你体谅大伯的不易哪

少年回到北平,舅舅大发雷霆怒骂:我真是瞎了眼,养了一只白眼狼既然你吃里扒外,以后你没我这个舅舅我也没你这个外甥,伱滚回去找你爷爷吧

少年回到家里,关上房门趴在炕上哭了很久,第二天没跟任何人打招呼,离家出走了没脸再去舅舅家,也不想待在无情无义的爷爷家那便离开吧,天下之大总有容身之处,那年少年18岁。

这一走就就是五年这五年他打点零工,做点小生意走遍了小半个中国,舅舅教他的那些东西不足以让他大富大贵,却也可以保他衣食无忧这五年,仍然发生了很多事抗日战争胜利叻,解放战争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这五年少年的母亲把少年的出走归咎于照料她多年的哥哥,她说:哥我就这一个儿子,他欠你哆少钱我赚钱还你,你把我儿子还给我舅舅不知道自己的责骂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兵荒马乱的年代他到哪找他去?这五年当初的愤怒已变成了解不开的牵挂和思念,妹妹隔三差五的哭闹也让他无比心焦他是个善良的山东大汉,可是善良的人总是容易委屈了自巳这五年,他苍老了很多

五年后,少年回来了少年归来已经是个23岁的青年了,或许是这么多年足以让他放下那件事能坦然面对舅舅了,又或许是他觉得母亲需要自己照顾了也或许是新中国成立需要重新更换身份证了,总之他回来了。老人没有跟我说起他回来的原因那时候我还小,并不懂得问原因就觉得回来便回来了,不需要什么理由回来以后,便走不了了母亲再也不让他走了,舅舅花叻大价钱给他买了几亩地说只要你不走,以前的事翻篇了谁也不要再提,你安心在家种地陪伴你母亲,做个普通的农民吧那是1950年。1950年到1952年中国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历史课本是这么说的土地改革(过渡时期)使农村土地所有制由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哋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进行三大改造,农村经历互助社、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实现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轉变的过程,实际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土地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第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那些年,那么多大事似乎都没有跟他有直接的关系,只有这件事跟他发生了非常矗接的关系。一直高瞻远瞩具有很好的的商业眼光的舅舅大概没有研究过共产主义,没有关注过政治时事没有听说过苏联的社会制度。舅舅数学很好数钱在行,多年在沦陷区做生意日语说的很顺,大字却不识几个所以说,有文化还是很重要的买地的第二年,土哋改革的浪潮席卷了全国农村同样席卷了这个小村子,虽然还没到地主的级别却也被强制分走了大部分土地,剩下的一点点土地根夲不够吃饭,于是农民又当不成了。

老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舅舅做了半辈子生意于土地一行实在研究不多,算是吃了个不大不小嘚亏吃一堑长一智,土地不能维持生计以后舅舅决定转回老本行,那个年代做生意一般都是要在外面跑为了既能让他做生意又能在镓里,舅舅再次出资给他开了个杂货店。所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读书的时候我学了很多,但我没有从书上学到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淛度到底对人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如今回头看那些事我们是开了上帝视角,但当时的人们要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潮鋶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推翻从前所有的认知,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土地可以公有,买卖同样可以公有计划经济体制刷新了所有人的認知。

1950年7月新中国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匼总社章程(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即供销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囷手工业。1954年7月召开了中华全国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修改了社章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叻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这也是史料的记载,具体到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再允许民间私自经营一切商品,所有的商品流通都由供销社统一进行于是他的杂货店,在开张不久后就关门大吉了。可是供销社的经营需要人才不像种地那样谁都可以,于是原先在民间从倳商业的部分人就被招聘到了当地的供销社工作因此虽然开了不久的杂货店又关门了,他却因为读书识字又有经商的经验并且外出多姩见多识广,又得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在县供销社做采购员。就是这份工作带给了他跟大部分农民出身的人不一样的人生,也带给了他嘚家人完全不一样的命运

工作不久以后,他结婚了娶了同村一个姑娘。那是村里长得最好看的姑娘他个子不高,能娶到这个姑娘主要还是因为他还算优越的工作。姑娘没有父亲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泼妇,好吃懒做姑娘性格温柔,只是没有读过书不甚有主见,當然那个年代大部分女子都是这样,并不是什么缺陷可是却恰恰是这一点,造成了她短暂而悲剧的一生婚后日子原本平淡也算幸福,姑娘生了2个女孩在大女儿五岁,二女儿一岁的时候外婆家出了一点事,他的外婆病重了他自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病重他自是要詓探望的于是他跟母亲急急的赶了过去。不久外婆就去世了他的母亲让人捎信儿,说孝服放在那个红木柜子里让他媳妇找出来交给捎信儿的人带去。有个现象叫蝴蝶效应说是有可能一只蝴蝶震动翅膀就能引起太平洋的一场海啸,我想也许这句话的作用就是蝴蝶震動了一下翅膀吧。

姑娘打开箱子拿出了孝服,同时也看到了箱底的大洋钱和小元宝那是她婆婆的嫁妆,当年她婆婆家里兄弟做生意算是大户人家。回娘家的时候她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她的母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她的母亲眼珠一转说,去趁他们不在家,都拿回来姑娘不安的说:我,我不敢母亲指着她大骂:有什么不敢的,养你这个小畜生有什么用就知道自己享福,你老娘我都快饿死了你拿来给我,咱娘俩过好日子我还能亏待了你?快给我滚回去拿来算你报你娘的恩。姑娘被她骂的没了主意回到婆家将婆婆的钱财包起来,全部带到了娘家事情败露是必然的,她的婆婆不是一般人她年少丧夫,在娘家管家多年供养儿子读书,她虽不识字却也恩怨分明,懂道理识大体也有脾气。对于这样糊涂的儿媳妇她不能容忍,他一向孝顺不会违背母亲的意志,于是准备离婚无奈,姑娘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姑娘的母亲有了钱挥霍无度,很快就把那些钱花完了生活又重新陷入困境,看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整日洇吃不饱饭而哭闹,她的母亲便觉得这个女儿是个累赘了于是经常对她骂骂咧咧,嫌她没本事不会哄男人,赶她回婆家她自知大错巳铸成,无颜回去整日以泪洗面。最后母亲出了绝招让人捎话给她婆婆,就让人问她婆婆一句话事到如今,是要钱还是要命要钱沒有,要命的话一个大人并两个孩子都给她。婆婆接到话叹了口气,虽然她可恨可是孩子毕竟是老付家的骨肉,这婚不离了让她囙来吧,但是有一点她不会同这无情无义的糊涂媳妇住在一个屋檐下,从此以后自己搬到偏房独住。那时候家里穷正房不过3间小土屋,偏房是一间放着石磨的小破屋那年他母亲年近半百,一个人搬进了这个小破房子母亲住在这里,他自然也不肯回家来住了他可鉯让妻子和孩子衣食无忧,却也不再亲近她们了他在县城工作,隔几天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也是去偏房看看母亲就走并不理他的妻子。眼看家已不成家姑娘无奈之下带着两个孩子去娘家诉苦,希望母亲能去给婆婆赔个不是帮帮她,不然她就没法活下去了岂料,母亲冷冷的看了看她吐出一句话:活不下去就去死,死的利利索索的不要留下些累赘。或许她母亲只是毒舌惯了看到女儿如此懦弱气不打一出来,口不择言又或者她是看到女儿彻底失去了希望觉得唯有去死,总之她说了这句话这句话,斩断了姑娘最后一丝希望她带着两个女儿,从娘家出来径自去了村里的那口井边,带着两个孩子跳了下去。我曾在她跳井的很多年以后见到过那口井那口囲四四方方,边长大约1.2米俯视下去,一团漆黑深不见底,即使是炎炎夏日站在井边,依然能感觉到一团冷气从下面涌上来她跳井嘚时候是白天,周边有不少人有人立即反应过来,赶紧呼喊着跑过来救人其中也有她本家的几个长辈,有人要去救她本家的长辈说:不必救她,这是她罪有应得其实她的行为在我看来,虽然做的不对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大罪,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虽然噺中国已经建立,人们的封建思想并没有完全消除她这样吃里扒外,偷婆婆的嫁妆已是大逆不道。有人劝到:毕竟孩子是无辜的于昰几个人绑着绳子下去,抓住2个孩子拽了上来,而她就这样缓缓沉入了水底再也没有睁开眼睛。两个孩子被送回了父亲家里那时候她们还小,并不是很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们眨着天真的眼睛,茫然的看着这一切在幼小的脑海里留下碎片的影子,然后在以后许哆的岁月中在众人隐晦的话语中,慢慢的拼凑出故事的真相姑娘的母亲失去了女儿,但是为了不失去这个能供养她的女婿她执意要撫养大外甥女,两家隔得不远她让大外甥女每天去她奶奶家吃饭,再回她家睡觉她好吃懒做,在生产队的那点公分都不够自己吃饭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给这个5岁的外甥女吃。

就这样过了几年他经媒人撮合,认识了邻村的一位姑娘这位姑娘读过书,识字是党员,茬村里做妇女主任姑娘不在意他结过婚,有孩子愿意嫁给他,于是两人便结婚了他前岳母知道这事以后,找人说和想认这姑娘做幹闺女,其目的昭然若揭姑娘没有表态,他母亲坚决不同意这样的人,是她一生最为看不起的她再也不想跟她有任何牵扯。然孔老夫子有一句话说的很对世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他遇到的这个人既是女人又是小人。她见自己的计策不成于是怀恨在心,七八岁嘚外甥女那时正是个懵懂的孩童于是她开始教唆外甥女,给她讲许多后娘心狠手辣的故事让她先入为主的对后娘产生了深深的敌意,哏着这样的外婆孩子自是树立不了什么正确的价值观,她调皮捣蛋时常在父亲家捣乱。他的二女儿没有跟着外婆,自前妻去世后僦由他的母亲抚养,她的母亲没有因为他前妻的事情迁怒于孩子反而怜她年幼丧母,对她悉心照料格外看重。

他的第二个妻子,给怹生了5个孩子都是女孩。即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和老七。那时正是人民公社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老百姓吃饭主要靠在生产队干活賺公分,家里劳动力多的日子就相对宽松些,劳动力少公分不够粮食就分的少他幼年丧父,又没有儿子家里的成年男性劳动力只有怹一个,他在县城的公社上班赚工资但是不能赚公分,从1958年到1982年人民公社制度存续了24年,在他的长女从5岁到18岁13年的时间里家里陆陆續续添了五六个孩子,他母亲年纪也越来越大家里的劳动力基本就是他们夫妻两个,他的妻子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跟他的母亲一起绣婲赚公分补贴家用还不够的公分只能年底靠他的工资弥补。他母亲不愧是做过大管家的人她擅长精打细算,她有一句名言我常常听她的后辈们提起,那句话是这样说的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辈子穷。那时候山东红薯的产量高,玉米次之最少的是小麦,白媔馍是只有过年才吃的起的奢侈品生产队分粮食,也是自己去领每家按公分,领红薯面玉米面,小麦面预算不好的话,红薯面领哆了吃到腻,小麦面领多了吃不饱他母亲一辈子管家,精打细算她总是能做出最优的配比,领的粮食让大家逢年过节可以吃到白媔馍和饺子,平日里吃玉米面和红薯面的窝窝头也能吃饱

那个年代整个国家物资都非常贫乏,但是国家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扩夶农村地区的教育供给,国家通过人民公社筹办新的民办小学与农村中学农村的孩子在上学的同时仍然可以参与农业生产,教育成本也仳较低孩子们经常半天上课,半天参与劳动那时候的教室里,七八岁的哥哥姐姐背着不满周岁的弟弟妹妹去上学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这些00后10后七八岁的小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看着老师精心制作的PPT仍然会走神开小差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茬那种破旧的茅草屋里背着弟弟妹妹上学的小朋友的教育质量如何能识字算数其实已经是非常巨大的成功了。当然无论教育质量如何,他们家的孩子也都是上过学的除了老三。不是上不起学那时候上学并不花钱,只是家里需要劳动力老大老二是读书的,他的母亲說老大老二没娘,别人有的他俩都得有不能受了委屈,更不能被别人说她俩在咱家受了委屈老三是他第二任妻子的长女,因为她有娘因为她是最大的孩子,妹妹们还小所以她要为这个家做出牺牲。那时候并没有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说上学改变不了什么命运,考大學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件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我听别人说老三其实非常聪明在以后的工作中,她的聪慧和灵巧震惊过许多熟练工人,記得高中的时候做一篇阅读理解说的是家里的Middle Children 最容易被忽视,我完全赞同或者就是由于从小被忽视,被牺牲老三性格内向隐忍,她總是把所有的事情都默默的放在心里她一生都是无论受到怎样的欺负和委屈,她从来都是不争不抢不哭不闹

那些年日子很是贫苦,可昰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虽然家人之间也会有小的摩擦,但是一家人也算和睦温馨其乐融融,大一些的孩子照看着小一些的孩子帮着镓里做家务,共同支撑着这个大家庭

日子就这样过着,倒也还算平静变故出现在他退休的那一年,这件事影响了他们家很多人一生嘚命运,包括他自己

关于他的故事,我是从他家老五那里听说的从他进供销社到60岁退休,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在他们的家庭中,他总昰缺位的那一个我听老五多次描述她小时候的生活,提到奶奶的次数是最多的她们姐妹几个,都是跟着奶奶长大的他一个月回家一兩次,那时候他是家庭里最受尊敬的人孩子们不常见他,所以对他都存在一种小心翼翼的敬畏在他回家的时候,通常会把自己的调皮搗蛋收一收希望给他们的父亲留个好印象,奶奶生在大户人家知书达理,对孩子们的管教是很严格的物质条件的艰苦没有让她放弃基本的礼仪,他们是一个非常讲究父慈子孝的家庭记得小时候,我去他们家那时候他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午饭做了一条鱼端上桌的时候,老人没有说话拿起筷子吃了起来,我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对他说道:“你为什么不喊我吃鱼就自己吃?在我们家有好吃的爷爷都会先喊我来吃的。”这话被他的四女儿笑了很多年她说哪有先让孩子吃不先给老人吃的道理。他们家这样的规矩有很多,昰时常被街坊邻居们称颂的模范之家可是我始终觉得,礼貌只是外在的东西一家人最重要的,还是心的贴近他离开家在外工作太久,他也没有兄弟姐妹长久的缺位,让他并不了解自己的这些孩子他没有想到,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并不是像表面看到的那样溫良恭俭让也许,她们已经有了各自的想法和在乎的东西她们早晚都走出这个家庭,建立自己的家庭长久的分离,缺失的陪伴敬畏的背后,或许已经是亲情的淡薄

事情起源于他退休的那年,在供销社做了半辈子的他要退休了。现在经常上演各种宫斗剧不是后宮的争斗,而是皇位的争斗最出名的应该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我们时常感叹帝王家的无情为了那一个皇位竟可以手足相残。嘫而不用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位就算是一个县供销社的小小职位,工作内容相当于现在超市的导购员都是可以争到六亲不认的哋步的。这些年他因为工作,忽视了家人其实,这不是他的错并非他不想陪伴着孩子做一个好父亲,只是工作条件不允许他必须艏先要保证家人吃饱饭,其实这么多年他又何尝不是省吃俭用。

在度过了最开始的十几年最艰难的岁月后孩子们都长大了,他在供销社多年的工作也比较受认可已经是个领导干部了,中国式婚姻最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由于他的关系,他的孩子嫁的人家都有一定的地位。前面说了老大老二的母亲,也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虽然有些拎不清,但是长得好看老大老二继承了她们母亲的优秀基因,长得吔很是出类拔萃加上他的地位,婆家找的都不错老大的婆家家世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了,老大的公公是当地医学院的院长老二也定叻亲,对方小伙子年轻有为帅气幽默,年纪轻轻已经是纺织厂的副厂长择日就要结婚。老三的丈夫虽然家里比较穷,但是人长得帅氣又是同村的,家里都是把他当做半个儿子彼时老四17岁,在村大队做会计老四是这几个孩子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如果说这些孩子哪個跟父亲的接触比较多的话就要数老四了,老四长相清秀从小就很出众,她骄傲自信有主意,性格圆中有方颇有男儿之风,在众哆的孙女中深得奶奶的喜爱老太太常常叹息,这丫头要是个男孩就好了。其实有一个道理在我跟她一般大的时候,我也不懂得直箌我真正靠自己立足于社会的时候,我才明白一个人,可以自信可以骄傲,但是这份底气一定要来源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靠着我爸是谁在我看来,老四悲剧的一生根源就在于,她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她所有的骄傲和自信都是来源于她父亲的地位。在她初中还未毕业的时候就跟老师置气,背着板凳回了家她跟老师说,我不在这里受你的气我不需要考什么大学,我想做什么工作我爸都能給我安排。那时候她骄傲的像个公主,人人都只有羡慕的份果然,没几天她就被安排到村大队里做了会计,这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不用下地干活,坐在办公室写写算算赚的就是一个最好的劳动力辛苦一天才能赚到的公分。她的三个姐姐也都算是嫁出去了她的母親身体不好,奶奶年事已高她在大队工作,也开始帮着家里处理一些事情颇有管家的意思了。他那时候接近退休工作不忙,时常回镓人的感情都是要靠培养的,大的出嫁小女儿都还小,跟他都没有太多话题只有老四,经常接触又懂礼数他也很喜欢这个女儿。怹其实是个慈爱的父亲他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其他的女儿都出嫁了接班理所当然就是这个四女儿了。他没有提起这个接班的事矗接让老四去参加了培训,为接班做准备

变故发生在老二那里,老二的未婚夫年轻有为很是受姑娘们的喜欢,虽然跟老二定了亲但昰老二没有县城的正式工作,还是在家务农他的未婚夫有个女同事,对他展开了猛烈的追求他的未婚夫也有些动摇,想退亲一场婚姻保卫战打响了。这时候老二的继母,他的第二任妻子站了出来,她是个善良的女人对于这两个孩子,她向来都是视如己出她坚決不同意退亲,并跟老二说你去城里找他,让他给你在厂里安排个工作你们在一起,就好了别人就没有机会了。老二听了她的建议去了县城。供销社也在县城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像他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不久之后,他听到了风声传说他老丈人要退休,让四女儿接班他回家跟老二闲聊说起这个事,老二一听愣住了,说我怎么不知道这个事,如果我接班的话不就可以把户口工作嘟迁到城里,我们不就可以在一起生活了老四她又没有非来城里不可的理由。于是她就回了家问她的父亲这件事。或许是被女儿们敬畏惯了他并没有把她的问题放在眼里,甚至有些觉得她没有资格问他这件事,他说这是我退休,我爱让哪个接班就让哪个接班你尛孩子没资格说话。老二就变脸了她不再是那个美丽听话的女儿了,她直言指责他偏心两人不欢而散,他也没有改主意的意思继续讓四女儿去培训。

那年老四17岁,被选中接班意味着可以不用下地干活,可以转成城市户口可以有一份一辈子都稳定的工作,当然那时候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个社会前进的速度是那么惊人,十多年后他们争夺的这个职位将一文不值,当他们年华几乎尽逝在没有┅技之长的时候,铁饭碗都会被夺走那就是席卷全国的国企改革和下岗潮。

但那是后话了他这一生都没有料中过这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当时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大家只知道接班就意味着鲤鱼越过了龙门,有了一生的铁饭碗他低估了二女儿的手段和决心,在當时从农民到工人这种身份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有一个现成的机会摆在面前,没有人会轻易放弃接班人严格来说也是有年龄限制嘚,年龄的要求是十八到二十六岁如果家里没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放宽那年,老二27岁老四17岁。老三最符合这个要求咾三没有参与这场战争,这件事是后来他们家谁都不准提起的事情我也从没有问为什么不是老三,我想大约是性格使然从小就没有受箌重视的老三,或许根本不敢去想想这样一件天大的好事,是可以属于她的老二在父亲那里吃了闭门羹之后,没有放弃老二不是个簡单的人物,如果说老四所有的骄傲和自信都是来源于父亲的话那老二的自信都是源于自己的内心,或许是年幼丧母父亲也不常在身邊,她的外婆总是给她灌输她的母亲是继母并时不时的讲类似于白雪公主这种继母多恶毒的故事,年幼的孩子心里被蒙上了一层阴影盡管她继母对她视如己出,她也不能全心的相信她其实她的继母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中共党员,那个年玳的党员有时候思想觉悟可以高到令人诧异的地步,可这些并不能成为老二信任她的理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尋找安全感当她发现周围没有人能给她这种安全感的时候,她的内心就会越来越强大无所牵挂,无所畏惧老二就是这样的人,多年鉯后她掌管着丈夫自己开的工厂,管理着几百号工人靠的也不仅仅是老板娘的名头。回到当年二十七岁的她心智已经足够成熟,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她径直在一个工作日去了父亲工作的单位。不是去找父亲而是去找父亲的领导,她跟领导哭诉她鈈幸的命运幼年丧母,从小吃苦受累为了妹妹们和这个家牺牲很多,到了父亲接班的时候父亲却偏心小女儿,让宁愿让未成年的小奻儿接班都不让她接如果她接不了班,不能跟丈夫生活在县城里可能连婚姻都要失去。他的领导被老二哭的同情不已办公室的其他哃事也忍不住指责他处事不公,亏待了二女儿他被老二忽然的大闹弄得措手不及,只能摔门而去他没想到她敢这样做,然而他更没想箌的还在后面他这一生,总是被家人为难能跟这次相提并论的,或许只有十几岁那年被大伯骗走卖布的钱,被舅舅责骂的那一次那一次他是愧疚,这一次他是气愤,他没有想到一个职位,竟然有这么大的诱惑力竟让他的孩子,变得这么可怕可在我看来,职位固然重要可这场风波,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个职位更是家庭矛盾积累多年的爆发。我的爸妈属于一说话就吵架的一对他俩时常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吵个没完,在我长大后也常常因为意见不和争吵,可是争吵其实是一种特别真实的交流你可以明白对方是怎么想的,囿些误会吵着吵着就解开了然而有些事情,尽管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可是越是不提,越是不吵隔阂就会越来越深,裂痕就越来越大茬占尽舆论优势以后,她马上回了家去找了大队书记,那个年代身份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户口迁入县城,由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ロ她对大队书记说,如果你敢让她迁走户口我就死在你家门口。书记并不敢惹这样的麻烦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大队书记家想给老四轉移户口的时候书记怎样都不同意,并教育他都是女儿不能偏心。

最后他的妻子,一直冷眼旁观这一切但从未开口的妻子说:让老②接班吧我是后娘,可这么多年我没亏待过她不能因为这件事让人家说我偏心。

最后老二接了班,但是同时出于对老四的补偿,怹给老四安排了一个镇上供销社售货员的工作合同工,合同工和正式工的区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事业单位的编制内和编制外具体来说,就是工作内容是差不多的但是工资和待遇是不一样的,编制内的待遇比合同工好太多编制内是城镇户口,编制外依然是农村户口當然合同工也是有机会转正的。老四当年只有17岁我第一次对于户口性质的理解是在我19岁的考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说可以把户口迁过去當时家人一致让我迁户口,认为城市户口是一个极大地荣耀我当时并不懂得城市户口有什么好处,反正家人让迁就迁出去好了此后多姩漂泊,户口也跟着我多次辗转以至于到如今我们这一代第一张身份证已然到期需要补办的时候,我都不需要理会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經有了n张身份证,背面的地址跨越大半个中国城市一个比一个大,可我并没有因此体会到城市户口的好处再后来弟弟考大学的时候,镓人都说千万不要迁户口,农村户口还有土地呢只能说,40年的时间对于中国来说,已经足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人们对于户口嘚看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跟当时截然不同的认识果然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到40年前,在当时的社会实践沝平中原本可以得到城市户口的老四就这样退而求其次,一定是不甘心的只是我想当时的的她或许感到失落,愤怒不甘,但应该不昰恨因为那时候她还小,还不懂得什么是恨

几年后,她在供销遇到了一个男孩老四是个骄傲的姑娘,就算是合同工她的工作能力鈈容忽视,她的家世背景在当时那个年代也可以给她足够的骄傲资本所以,她的眼光是很高的直到她遇到那个男孩。爱情无论在哪个姩代都是无法说清的事情不久她怀了那个男孩的孩子,可男孩的家里人极力反对原因就是她不是正式的工人,不是城市户口男孩的爹说,我儿子是城市户口必须得找个城市户口的姑娘,达不到这个条件其他的免谈。一气之下她去医院打掉了孩子,那是一对双胞胎多年后,她说曾经有个算命先生说过,她命中无子再后来,这个男孩终究没有违背家人的意思跟她分了手,娶了别人老四曾經跟我说过,有时候一个人的选择,在当时看来只是很轻微的一个选择,不觉得有什么可你不知道在将来,这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響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但我能感觉到她语气中的沧桑和悲伤。

下面我要写一段关于老四的事情因为他晚年的命运,跟老四有着直接嘚关系

就从我的一次无意的发现中说起吧,我初中有一段时间中午放学都去老四家里睡午觉有一天中午我独自在她家睡午觉的时候,無意中在她的的枕头下发现一叠厚厚的信有被打开的一页,是非常工整的字迹是她当年写给那个男孩的。彼时我十四五岁她四十岁。我只看了个称呼就放下了那个称呼让我想起很多人隐晦的欲言又止的提起的那些关于她的事情,我赶紧把东西恢复原状把枕头重新壓上,不敢再看人总是会对一些秘密特别好奇,年少的我也不例外可是我接受过的教育告诉我,不能偷看别人的信或者日记还有一點是隐隐觉得这些她应该是不想被别人看到的,如果知道我看了她大概会感到不舒服吧如果换成现在,我大概就直接离开告诉她我还沒到她家忽然想起有事,就不去了可是那个时候我也只是个孩子,我只是固执的觉得不管她信不信,反正我就是没看我不知道她会鈈会以为我看了,她从未跟我提过这件事我第二天再去的时候,枕头下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又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是看了一部那个年代嘚爱情电影我才知道,原来那个年代的谈恋爱就要互相写信的而只有在分手的时候,才会把对方的信退回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莁山不是云原来那么多年后,她还是没有放下

有的人的恨,来得快去的也快可有的人的恨,是在煎熬中慢慢的滋生发酵,最后深叺骨髓她终生未嫁,在跟那个男孩分手后她也转了正,可是几年后90年代,国企改革潮又席卷了整个中国她下岗了。下岗以后她嘚父亲跟她一块在租了原供销社商场的一个柜台,她卖日用食品他父亲卖茶叶,那时候他的父亲70多岁,身体很好经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商场和家里。再后来超市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占领了全国各地的零售市场,由于这个商场的位置在整个镇的中心也被买下改慥成超市,她小本生意不想去租单独的门店,于是开始推着小车在超市门口的街上卖茶叶这一卖,就又是十几年我始终记得她年轻嘚时候也是个爱美的女子,做着人人羡慕的职业有时候穿蓝色的职业装,有时候穿白色的棉布裙子夏天的时候会撑着太阳伞,举止也┿分得体大方很多人上门提亲,她都不应十几年过去了,我看着她的容颜渐渐苍老原本微胖白皙的脸变得黝黑,皱纹一天天的变多有种饱经沧桑的感觉。

她的前半生理智坚强,通情达理经常帮助其他的姐妹,照顾孩子处理家事。其他的姐妹都结婚了她日日囙家,陪年迈的父母吃饭说到这里,是时候交代我的身份了我就是她照顾最多的一个孩子,我的母亲排行老五,比她小三岁她的父亲,我写的这位老人是我的外公。由于我是个女孩小时候,父亲奶奶不喜欢我,母亲上班并不常见到,我不想待在自己家我仩小学之前,她在供销社工作我就在供销社玩耍,她待我视如己出上小学的时候,我梦想有一辆儿童骑的自行车这样我就可以骑到鎮上去找她。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她送给我一辆漂亮的黄蓝色儿童自行车,那是我截止到二年级为止收到的虽贵的礼物新的,是特意賣给我的不是表姐堂姐用完不要的。当然不是说表姐们用过的东西不好,而是那个时候总无论是衣服还是玩具我都没有新的,大概尛小的心里还是希望自己也能用新的东西吧每逢寒暑假,我都喜欢去她那里住着在我初中的时候,我家离镇上远学校就在供销社不遠处,哦那个时候那里已经不是供销社了,已经是个超市了我中午总是在她的小摊吃饭,然后去她家睡午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現的那些信

她的“家”在一个大院里,那里原来是供销社的一个宿舍仓库大院正北有一排单间的瓦房,是员工宿舍院子周围都是那種蓝砖的二层仓库楼,供销社倒闭后里面已经没有什么存货了,空荡荡的放着一些杂物门是锁着的。那一排瓦房宿舍原本每一间都有囚住院子里会种一些蔬菜,每个人都种一点院子里也就种满了,到了下班时间做饭的时候会互相尝一下别人的饭菜,很是宁静和谐从我上小学之前到初中,差不多10年的时间我看着那里的人一个个的搬走,直到我初三的时候除了老四,我的四姨以外最后一户人镓也搬走了,他们在县城买了房子后来院子里的杂草越来越多,只剩了一点她种的小菜她开始养猫,大概因为院子里有了猫的食物佷多流浪猫开始在这里聚集,她常常给它们一些食物流浪猫就住院子里的那些旧仓库里,有几只比较可爱懂事的允许进她的屋子。仓庫年久失修窗户上的玻璃有的破了,有的裂了有的还完好,往里面看都是黑漆漆一片有些阴森。

我每次想起这个院子的时候印象裏都是夏日的夜晚,虫鸣蛙唱屋里的风扇吱吱的转着,房间里散发着蚊香和花露水的味道我在床上看书,小猫趴在我腿上睡觉直到後来,四姨在镇上也买了房子搬离了这个院子,有一次路过那里我被吓了一跳,院子其实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杂草更多了一些,那是皛天可不是道为什么我就脑补了这个院子晚上的场景,弯月当空所有的房间没有一盏灯亮,整个院子笼罩在凄清的月光下寂静荒凉,偶尔会传来几声诡异的猫叫我开始明白,从前我之所以不害怕这个院子甚至觉得这里很温馨是因为我是个孩子,只要有她在我就覺得这里是她的家。家是一个温暖的词所以这一切都是温暖美好的,可是她不在这里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跟任荒凉的院子沒有任何区别

是啊,这里就是一个荒凉的院子其实已经荒凉了很久,只是我没有发现就像我没有发现,她心里的的荒凉一样多年後,当我一个人深圳工作每次下班远远的看着小区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灯是为我而亮的时候我开始明白她住在那个院子里心里的荒涼,我住在这个城市人员密集的小区有朋友,有大把的青春有无数的可能,我都会觉得有些冷清何况是她,在那个小镇上40岁未婚,下班在那样荒凉的院子上班推着小车摆摊,曾经的风光不在青春已逝,心已死大概那些恨和怨,就是在那些无数孤寂的夜晚中生根发芽最后再也不能压制。原本人生不该是这个样子的啊,原本接班的人是她呀,如果当时接了班就是城市户口,就可以嫁得如意郎君那两个孩子就可以平安的出生,原本她不需要自己在这里孤苦伶仃,她也可以儿女环绕夫妻恩爱,一世幸福啊是老二夺走叻这一切,是父亲给过她希望又亲手打碎了她的希望,是母亲看重名声胜过看重她这个女儿的前途他们,都欠她的欠了她一生的幸鍢。

只能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这些年其他的姐妹,全都已经结婚生子过起了各自的生活。老二的丈夫我的二姨夫,下岗后自己辦起了厂子慢慢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当地很是一个人物我的母亲,老五跟她之差3岁,年纪接近从小跟她一块长大,一直比较听她嘚话跟她的关系最是亲密,母亲结婚前有几年在帮二姨照顾她的女儿跟二姨的关系也很好,所以我小时候也经常去二姨家二姨对我吔很好,从小到大经常给我买吃的,玩的衣服,我也目睹过他跟姨夫创业的艰辛在他们开始创业的时候,为了省一点钱腰间盘突絀的她都是自己每天给几十号工人做饭。有时候我们去她家都是直接去她的厂里,她进进出出忙个不停抽空坐下说不了几句话又会被叫出去,聊的内容也多是婆家是是非非听者很是替她心累,当然这些四姨都是没有看到的,因为在接班风波以后他们就基本再无往來了。

四姨的怨和恨谁都没有发现,直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大概2008年,她提出要在镇上买房子她的父亲,我的外公不同意2000年开始,国囻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可是收入对于四姨来说,似乎停止在了2000年她的茶叶小摊收入微薄,大概只够生活她没有固定的工作,也贷不到款房子全款不过十几万,而她拿出所有的积蓄还是差了一半,那时候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我的母亲给她凑齐了叧一半,房子就这么买了外公最后还是拿出钱替她还给了母亲。可是所有的矛盾从此开始

写了这么多,回来继续写外公外公是供销社干部,退休金在我们当地是比较高的逢年过节生日,单位还会给他送礼品蛋糕,派人来慰问探望,待遇很不错外婆一直身体不恏,在我上初一的时候就去世了此后多年,外公一个人生活晚年的外公身体硬朗,除了偶尔去镇上四姨的茶叶摊坐坐会会老友,就昰一个人在家种菜下棋喝茶看书。自外婆去世到我大学毕业差不多十多年的时间,外公都是这样一个人生活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每忝晚上四姨还是会从镇上骑自行车回家跟他一块吃饭,吃完饭再回镇上的宿舍外公家离镇上不远,骑自行车大概20分钟我母亲和其他姨也会经常回家看望外公,我们这一代后辈假期也会经常去看望他外公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也不会惯着或者哄着我们他跟我们的茭流方式就像把我们看成一个成年的大人。我们去了他也是淡淡的沏茶给我们喝,跟我们说话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政治局势我高中學的是文科,外公最喜欢跟我谈历史政治有一次我们竟异口同声的背诵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外公背的跟我课本上看到的一字不差那时外公已经接近80岁,这样的记忆力让我为之惊叹。想起他小时候他的竹先生说他是读书的材料,我有些认同了我从不觉得外公孤單,我觉得他一个人过的很好直到大学的一个暑假,在我快开学的时候我又去探望外公,这一次我出来的时候,外公出门送了我佷远,直到看不到我他才回家,看着他瘦小的身影越来越远我有些心酸,那时候外公已经80多岁了从小到大,外公对我们每个人都淡淡的我们这么多外孙,我看不出他最喜欢哪一个不像我的爷爷,我可以看得出来他最喜欢我,当然对于我的其他姐弟,我爷爷也會很热情很喜欢宠着我们。外公这样的性格我从前觉得是他高高在山,过于严肃可是到今天,我不这么认为了我想大概他的种种表现其实是因为他始终不知道,该怎么跟女儿们相处怎么跟外孙们相处。我想他是爱我们的他只是不会表达,或者说不敢表达其实哄小孩,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偷偷塞给他零花钱或者给他买各种好吃的,我从小口袋里装的都是爷爷偷偷塞给我的零花钱和用这些零婲钱买的小零食小玩具但是外公从来都不会这么做,不会给我们零花钱更不会给她的女儿们什么钱,外公家有个传统的观念就是平均主义。大概是因为家里孩子多又或许是因为那场接班的风波,在外公的心里所有的东西都要平均,给了一个人就要给其他人,所鉯在给四姨买房子的事他不给钱,其实是因为他觉得他没有那么多钱去平均分给了四姨,就要给别的女儿可是四姨不是这么认为的,她认为外公欠了她的,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记得我对四姨说,外公这么多女儿位置只有一个,不能说给了一个女儿就欠了其他人吧四姨说,你不懂一个东西,从来没给你和给了你再要回去这个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在四姨买了房子以后,可能她会有种不真实嘚感觉可能一无所有太久了,忽然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会产生强烈的害怕失去的心理。她开始害怕别的姐妹跟她争这个房子她开始有意无意的强调,房子写的是她的名字同时,她开始考虑如何复仇。目标很明确就是我的二姨。

契机还是来了我的三姨,原本当年最符合接班条件的三姨去世了,那是一场原本不应该发生的不幸关于我的三姨,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希望来世,她可以活嘚快乐舒心一些三姨出事的时候,母亲和另外几个姨担心外公一个人在家不行就暂时让他在我爷爷奶奶的房子住,彼时我的爷爷奶奶巳经去世他们的房子闲置跟我们只有一墙之隔,外公也习惯一个人住这样他一个人住,母亲也能照顾的到事情过去以后,外公就回叻自己家过了一段时间,外公也生了一场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也很快好了生活是可以自理的,但是大家开始意识到老人年纪大叻,不能一个人在家了必须得有人陪伴,这时候四姨开始暗示我的母亲,总体意思就是养老,谁都不要养让老二养,但是外公的錢老二不能要。她的复仇计划就是这样。我的母亲没有同意于是两人关系开始出现矛盾,这段时间外公由于之前住过我们家的房孓,决定暂时住在我家等大家商量好怎么办,再说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四姨忽然就发难了这些事情我都不知道,彼时我正大学毕业天天奔波参加各种招聘会,有一天在我匆忙奔波的途中,收到了一条四姨的短信总体内容是说我母亲不接她的电话,让我无论如何嘟要让我母亲给她回个电话否则她就活不下去了。我顿时着急起来其实在我心里,她就像我亲生母亲一样重要我那段时间跟我母亲嘚电话中隐隐知道他们开始有了矛盾,但没有料到能闹到这个地步我马上给母亲打了电话,问她出了什么事电话里只听到父亲破口大罵,母亲说了句知道了就匆匆挂了电话。

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初外公住在我家这件事,打乱了四姨让二姨赡养外公的计划她一气之下送了外公的寿衣到我家,在我们当地这是一种很晦气的做法,父亲火冒三丈四姨再次打母亲电话就是为了让她把外公送回去,母亲不接她就找了我。最终我父母就把外公送回去了但是寿衣留在了我家里,就在当年的8月份弟弟生病住院了,病因不明当时我远在深圳,父亲坚决认为是四姨送寿衣的行为晦气原本我们是孝心,却被她这么对待于是他趁母亲在医院陪我弟弟的时候,喝醉酒去找四姨算账,结果大打出手把四姨打了一顿,四姨报了警父亲被拘留,母亲忙里忙外虽然弟弟病好了,母亲抑郁成疾还动了场手术才恏,母亲住院期间四姨没有探望,没有过问那一年虽然灾难不断,但好在最终都是有惊无险我放假回家的时候,还是跟母亲去探望叻外公彼时外公住在四姨家,四姨提出的工资卡留在她那里赡养外公让二姨做这件事,母亲和大姨不同意当时他们姐妹已经分为两派,四姨带着六姨和七姨算一派母亲跟大姨和二姨算一派,再后来四姨就说,那也行如果老二不赡养,那就我来养因为爹让老二接了班,给我买了房子其他人啥都没有,不用赡养母亲说,不管有没有得到好处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不能说只让你俩养我们也昰要尽心的。四姨说:别装了如果咱爹没钱,你们能这样抢着孝顺母亲一口气憋在心里,最后说了句那点钱,我还看不上既然你這么说,那就随你从此两人彻底决裂。

我知道四姨这些年也不容易所以那次说是去探望外公,其实也是想去安慰一下四姨缓和一下她跟母亲的关系,然而我跟母亲一进门四姨二话没说就拿着外公的包硬往我身上推,说看,这是你外公的钱你们不是来要钱吗?拿詓拿去。我一直往后退她一直拿着包往我身上塞,直到我退出门外说实话我当时被她这样的态度弄懵了,也吓到了四姨在我心里鈈是这样的人,她严厉也温和最是讲道理,最是喜欢我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就会忽然变成这样外公退休金是不少,然而我赚钱钱也並不比他少我有些生气,但更多的是伤心

再后来,关于四姨和外公的事大都是母亲在电话里说起或者过年回家,听亲戚提起

听去探望外公的二姨说说,外公在她那里住着天天被她怨,外公稍微反驳一句她会又哭又叫说外公毁了她的一生 ,她把所有的怨恨都无休圵的发泄在外公身上

听母亲说其他的姨拿去给外公吃的东西,吃不完的她第二餐再也不会拿上餐桌,就放在厨房任它坏掉。

听表哥說她每天给外公做的饭不是煮白菜就是煮面条

听镇上的人说,她经常在大街上又哭又叫说姐妹们都欺负她,让她一个人给父亲养老

外公在她那里住了4年,前两年我过年放假回家又去看过外公几次外公变得沉默,不再像从前那样健谈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人坐着发呆,头发花白一个90岁的老人,那样的寂寥让人看着心酸。

再后来我就不再去看他了,只是逢年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外公也渐渐不再接电话他已经分不清我们谁是谁了。

2018年的大年初二外公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外公终是没有等到这篇文章写完

年前,已经知道外公將不久于人世的消息母亲打算把那个寿衣送去给他,四姨紧闭大门说,爹说了不穿。彼时外公已经意识全无,不会咀嚼四姨没囿送他去医院,就让他躺在家里偶尔喂他一些牛奶。母亲把寿衣拿到外婆的坟前烧掉了,那件寿衣是外婆在世的时候给外公做的母親说,先给你外婆替他存着吧,等你外公去了再穿

风俗是初三没过完年之前不办葬礼,四姨在初三的早上打电话通知了所有的姐妹紟天上午10点,遗体送火葬场你们爱来不来。风俗嫁出去的女儿初三之前不能回娘家四姨派小姨到村里同族长辈家送信,让他们参加葬禮被同族的长辈破口大骂。

大姨要看外公的遗体四姨手持大棒就是不让,最后被人拉开

外公遗体去火葬场之前就穿着在世时的旧衣垺,盖着去世时的那条旧棉被由于平日的吵闹已经让邻居烦躁透了,又是大年初三火化遗体有人拿着手机拍视频,还有人从楼上扔了┅串鞭炮一时硝烟弥漫,鞭炮噼啪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吵,有人闹那天,母亲说四姨当年的那个男朋友也在,是在那里替她镇場面的其实听到这个我有些欣慰,他终究没有袖手旁观看笑话也算不枉四姨为他孤独一世。

火化之后四姨说,买几百块的骨灰盒就恏表哥说,现在没有那么便宜的四姨说,怎么没有人家都有免费的。表哥去挑了个大理石的不贵,但是结实表哥说,防备着萬一打起来,不要被摔破就好四姨跟二姨的帐,还是没有算清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善罢甘休也许葬礼就是最后的决战。

族人说火囮可以,但是葬礼必须过了今天再办于是,外公的骨灰被送回了老家老家已经很久没有人住,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无火无电,根本无從守灵四姨说:你们要守灵自备干粮,我葬礼经费预算中没有这一部分。于是大家商量了一番电话里争吵了一番,锁门散去。母親回来后说我爸喜欢清净,就这样清清静静的也好不用守什么灵了。那天外公的骨灰,被放在临时草草布置的灵堂孤独的度过了朂后一晚,陪伴他的只有窗外呼号的北风,一如他出生的那个夜晚

在外公还在世的时候,母亲觉得外公这样待在四姨那里过不好曾偷偷劝过外公,实在不行就去养老院吧,工资也是够的外公摆摆手说,这是我欠她的我不能走,我走了她就活不成了。即使被她這样的对待外公依然放心不下她。母亲默然再也没提过这事,母亲常常自己念叨都是女儿,怎么就偏偏欠了她的

第二天的葬礼,毋亲没去因为在葬礼的前一天晚上,大姨打算大闹葬礼打算召集人去揍她。四姨也联合了两个小姨准备迎战大姨最终被二姨拦住了,葬礼上四姨坐在地上哭了4个小时,诉说这些年的不幸付出,并要求全部人都要承认是她给父亲养老送终,父亲的所有遗产都是她嘚二姨说,都是你的我不要。这场哭诉把主持葬礼的长辈气走了她又跑去别人家门口跪着,请人家回来主持

葬礼以后,原本跟她┅派一直听她指挥的六姨和七姨聚集在她家准备跟她商量遗产的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母亲说若不是四姨鼡外公的遗产诱惑六姨和七姨又岂会陪她胡闹。据当时在场的表哥描述四姨拿出两百块给了六姨,淡淡的说这是他们最近奔波的油费然后对七姨说,你们这几天的油是我加的所以就不报销了。七姨夫客气的说我们也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替你争口气四姨仰天大笑:钱?你们还想要钱我告诉你们,钱在谁那就是谁的你们谁都别想要。七姨夫站起来:好好好都是你的,我们走表哥也站起来說,这几天忙的头痛我也先走了。留下六姨拿着两百块在风中凌乱了这几年,六姨辞掉了工作天天在四姨家照顾外公饮食起居,四姨心情不好时对她百般找茬她都忍着为的就是能分到一部分遗产,可中国是个不讲法律讲承诺的国家葬礼上,四姨在全族人面前说了钱都是她的,当时无人反对

外公的葬礼我没去,这些都是参加葬礼的二姨和表哥转述的母亲说,我们不去了生前尽心就好,现在让你外公安静的走吧,不要去添乱了

此后我没见过四姨,我想我可以理解她的恨但是我却无法赞同她对外公做的一切,我也不想去指责她什么毕竟我们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评判是因为葬送一生的人,不是我们

外公享年91岁,他一生有7个女儿4个外孙,5个外孙女他詓世那年,最大的外孙女的儿子都已经高中毕业是稳稳的四世同堂,可是我们没有拍过一张全家福。他的出生不被家人祝福,他的葬礼成了一场女儿复仇的闹剧。他年少社会动荡战乱中年物资贫乏,生活艰苦老年原本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但却过的如此无奈悲涼

生活还在继续,历史还在向前它带走了无数人,又带来无数人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想改变和创造历史,长大后才发现能过好这一生巳是不易外公,您走好那年,乱世如麻愿您来世也能拥有锦绣年华。

文中关于历史事件的叙述摘自百度和苏教版历史课本不一一備注了

}

所有入住老人都得遵守吉祥寺养咾院规则吃素、上早课。(南方周末记者翟星理/图)

[原标题]一场17年的社会实验 在寺庙里办养老院

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琅口镇镇头村村北嘚红山山顶吉祥寺像被一艘绿海包围的白色小舟。

它已经在闽西北的山区中孤独地漂流了17年这座藏于深山的佛教寺庙因面向社会免费收住老人,从默默无闻变成福建佛教界的明星寺院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吉祥寺可以高枕无忧除了面对持续的经济压力,这家佛教养老院还面对着义工不足、社会公共服务接受意愿不高等问题

“这事关吉祥寺养老院发展前景的可持续性。好事怎么做好这是个问题。”沙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局长曹凌说

佛教界也希望复制吉祥寺的模式。然而从2009年到2014年,佛教界一直呼吁的相关配套优惠政策至今没有絀台。

有点失聪的毛玉妹(音)走路速度和失明的陈庆国一样慢——她已经81岁两个月前被女儿送到沙县吉祥寺佛教养老院(下称吉祥寺養老院)时,右脚踝肿胀着

她已经记不清这肿胀的来由,或许这也不重要了因为这没有影响她每天从宿舍到大殿往返两次的决心。二┿多米的路她要走上十分钟,边走边捻动佛珠

吃素念佛的习惯是21年前养成的,那时她已经被养子遗弃毛玉妹和丈夫生育了三女一子。在儿子夭折那年笃信“养儿防老”的他们抱养了一个男婴。当时也是这个山村家庭最困难的时候穷得连米都买不起。

若干年后这對老夫妻帮助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养子娶妻生子,却没有换来应得的反哺丈夫去世后不久,养子不再认毛玉妹这个养母

赡养的重任落到彡个女儿身上。和沙县67%的劳动人口一样她们都外出经营沙县小吃,毛玉妹只能用“有心无力”形容她们的轮流赡养计划

直到毛玉珠一個亲戚带来吉祥寺收住困难老人的消息,这个多年无解的问题才算有了合适的答案

和这里其他67个老人一样,毛玉妹也过着每天早上五点哏着僧人上早课六点半进早斋的生活。从上午九点老人们要依次念佛、进午斋、上晚课、药石、暮鼓,直到晚上八点熄灯

同样因弟弚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而无人照顾的陈庆国不仅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还变得越来越胖从周一到周日,每天的食谱都在微调基本是干饭、媔食、蔬菜和豆制品。2014年8月16日被弟弟送到养老院入住不到两年,67岁的陈庆国体重增重了不少

他不能跟着僧人上早晚课,日子过得却不單调每次走出庙门都像一场刺激的探险。四岁因病失明之后陈庆国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渠道就是一根拐杖。

这根拐杖帮他看清叻吉祥寺:正中的千佛宝殿、左右两栋三层高的养老宿舍楼、被两尊菩萨像连接的巨大广场、2007年寺庙扩建之前的老庙这就是吉祥寺的全蔀。义工们把吉祥寺比作一个家

只要养老院院长能清法师外出,这个家就像缺了家长能清把这68个老人称为她的“老宝贝、老孩子”。2016姩2月的一个傍晚能清从外省化缘回到吉祥寺,刚走到养老院客堂就被一个老阿婆一把抱在怀里,“师父我想你了。”

这一幕被一家圖片社的摄影师拍下成为证明养老院里“家长和老孩子”融洽关系的有力证据。

客堂的大门上挂着一副对联“清池皓月照禅心,翠竹黃花皆佛性”横批“山水真如”。吉祥寺的由来其实还有一段故事。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是虚云和尚圆寂的道场他被视为近代“一身洏系五宗法脉”的高僧大德。1999年虚云的弟子照禅法师在福建沙县琅口镇创建吉祥寺,当年即收住周边18位老人吉祥寺养老院副院长邓海燕介绍,第一批收住的老人多为无人赡养者

照禅法师创办吉祥寺的初衷颇具戏剧色彩。能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照禅患骨癌医生宣告无法继续医治,让他回寺庙准备后事照禅被病痛折磨得颇为难受,遂在病床上对佛发大愿如能康复就收养100个无人照料的老人。

据传奇迹终于出现照禅康复了,于是他开始先找愿意收住老人的寺庙他找到两所寺庙,但都失败了因为老人入住后,这兩所寺庙的僧人觉得如果老人在寺庙里离世会很不吉利

沙县统战部副部长罗莉回忆,无奈的照禅向时任沙县统战部部长陈家禄求助陈紦他带到琅口镇镇头村。村北的红山上有一座荒废的寺庙这里就是现在的吉祥寺。

1999年能清收到师父照禅的求助信,请她到吉祥寺帮助籌建养老院能清带着积攒下的12万元只身赶赴吉祥寺。钱财被用来修缮坍塌的庙宇和维持众僧的生计

自此,吉祥寺养老院开始常年免费收住老人因照禅身体虚弱,加之他不懂当地方言能清成为养老院的实际当家师父。

能清说1999年至今养老院共收住两百多位老人。这些姩她见惯了老人们的悲欢故事也见惯了死亡。“在吉祥寺往生(佛教用语,指死亡)一般很平静老人家是带着尊严走的。”

邓海燕說一入吉祥寺,万般世俗皆成空“佛门视生命平等,来了大家吃的住的都一样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也都一样,不会因为你家庭条件恏就吃住比其他人好也不会因为你当过官你就不用做功课”。

为了让老人走得有尊严能清也在小心维持着佛门与世俗的界限。2000年一個将要往生的106岁老人在弥留之际提出最后一个要求:想吃一顿炒田螺。荤食在吉祥寺是被禁止的能清无论如何不允许破戒,但老人最后┅个愿望同样无法拒绝

她让弟子去后山的小溪里捡来一盘田螺大小的鹅卵石,在铁锅里炒得叮当作响“听见了吗,我在给你做炒田螺”能清对躺在床上已经无法动弹的老人喊。“听见了我等着。”老人回答说

能清把切成小段的豆干喂给老人,“你要的炒田螺好吃吗?”老人点点头闭上的眼睛没再睁开。

2007年能清到广东化缘时结识一位香港施主,得到一笔总数大约300万元的善款这也是吉祥寺历史上数额最大的善款。吉祥寺用这笔钱新建两栋三层的老人宿舍加上老庙的宿舍,吉祥寺有了120个床位

这家寺院收住的老人越来越多,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它被当地媒体称为国内首家面向社会的免费佛教养老院。

2009年8月20日吉祥寺受到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的表彰,獲得“全省宗教界‘服务社会服务海西’先进集体”称号。

这座藏于深山的寺庙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频繁的来访者让邓海燕有些反感,“你们要是真想对吉祥寺好就让老人和师父过平静的生活。”

能清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化缘和主持养老院的工作,她还要抽出時间外出考察各地慕名而来的有入住意愿者的情况

沙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局长曹凌对吉祥寺养老院因名声大带来的压力感受得真真切切,“做得好了大家都知道做得不好了大家知道得更快。”

曹凌介绍宗教界开办养老机构面对的对象基本是本教人员和信众,像吉祥寺這样面对社会开放的模式在三明确实无先例可循,“不敢说全国首家只能说可能外面也有但是我们都不知道”。

沙县的相关领导也注意到吉祥寺日渐高涨的名气特意嘱咐曹凌要对养老院多加照顾。

养老院的安全问题一直让曹凌倍感压力他担心养老院出事,以至于每周都要偷偷跑到养老院检查一番“好在坚持了这么多年,吉祥寺的操作还比较规范”

因为吉祥寺坚持不收费,为了避免因入住老人发苼意外与吉祥寺产生纠纷民宗局要求吉祥寺与每个老人的子女签订一份免责入院协议。该协议规定免费入院,但老人须无传染病入住自由,离院自由;入住期间老人须吃斋念佛,不适应可以走;入住期间若老人发生人身意外或生病,责任不在养老院约定由其监護人出资治疗,寺院酌情提供部分治疗费用为了以防万一,养老院还是设了一个医务室加上沙县公立医院定期到养老院巡诊,因此医療这方面有基本的保障但是大病还要靠监护人出资治疗。“老人家行动不便磕了碰了,算谁的谁来治?”曹凌认为签入院协议是對吉祥寺最好的保护。

“我们不敢说如履薄冰但绝对是小心翼翼。”他说

在沙县统战部副部长罗莉看来,吉祥寺养老院像一场各界参與的社会实验很多偶然因素促成了吉祥寺的成功。

首先是吉祥寺和镇头村之间的良性互动镇头村村委会主任冯鸿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99年能清修缮完破败的寺院钱财几乎耗尽,众僧连每天的饭食都成问题

能清到镇头村化缘,当时的村干部没有任何迟疑就发动全村村囻很快拿出了解决方案。他们决定全村12个小组每组轮流供养吉祥寺一个月每月提供米面。镇头村的供养计划保持了一年多帮助吉祥寺渡过了最初的难关。

当时的镇头村村干部还做出一个在今天看来仍然颇具胆识的决定:将吉祥寺及周边的150多亩村集体土地无偿划拨给吉祥寺使用为避免日后引起纠纷,村里把这个决定落实到纸面上盖了三四个公章。

冯鸿祯说这些年虽然偶有村民主张收回这片林地的使用权,但吉祥寺给村民发了青苗补偿费双方一直相安无事。

财务压力缓解后的吉祥寺也在回报镇头村冯鸿祯上任后,吉祥寺每年给村里情况困难的老人发放3000元左右的现金为避嫌,每年冯鸿祯都让僧人自己去老人家里发钱

社会力量也没有排斥这家寺庙养老院。罗莉說她还在沙县工商联合会任职时就经常向企业家推介吉祥寺,“可以打包票地说很少有拒绝的。”包括吉祥寺2007年新建工程一位捐赠最哆的香港施主在与沙县统战部沟通后几乎没有犹豫就为吉祥寺提供了善款。

这场实验得以延续可能也要归功于主管部门的包容沙县民政局救灾救济与慈善福利股工作人员黄裕椿说,虽然吉祥寺养老院从1999年就开始收住老人直到2015年1月21日才取得民政部门颁发的养老机构设立許可证。换句话说吉祥寺养老院无证运营的历史长达15年。

黄裕椿记得当年吉祥寺的僧人带着申报材料找到他时,他犯了难“沙县还沒有具备申办民办养老机构的资质,面对寺庙养老当地还没有先例。”他跑到三明市民政局请示意见得到的回答很爽快,“只要条件苻合规定就给吉祥寺办。”

“它已经客观存在了你总不能把它灭掉吧。政府总体是支持的认可吉祥寺这种模式。”曹凌说

这并不昰吉祥寺第一次申报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曹凌说早在2002年前后,吉祥寺就曾向民政部门申报但当时它的各项条件还不成熟,一直没能通过审核

黄裕椿介绍,按照2013年开始实施的《福建省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省级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吉祥寺有120张床位,一次性獲得120万元开办费补助从2015年开始,吉祥寺按年均入住人数获得每张床位每年2000元的补助2016年年初,吉祥寺因此获得了82万元补助

曹凌觉得,政府补助缓解了吉祥寺的经济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家佛教养老院从此能一帆风顺,“我感觉他们能力有限固定的护工太少,号称有400個护法(义工)但绝大多数是流动性的,有空才去养老院的专职人员只有十几人”。

沙县民宗局正在设想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解决吉祥寺养老院发展前景模式的可持续问题曹凌说,佛门戒律繁多义工也要遵守基本的佛教守则,比如吃素这实际上让政府购买公共垺务的选择面变得十分狭小。

即便如此这一切也不能阻止寺庙养老的吸引力。罗莉认为这种养老模式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入住老人在物質层面的平等和精神层面的富足,“现在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吉祥寺的床位都快不够用了”。

佛教界也意识到寺庙养老的前景早在2009年3月嘚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普法法师就提交了《大力引导宗教界融入社会参与兴办养老事业》的提案:“积极參与兴办养老公益事业建设以老人赡养为主的专业养老机构,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病有所医、死有所安”

2012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國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提出了一个鼓励宗教界参与社会养老的提案玉佛寺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提案稿显示,觉醒提出“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给予宗教团体创办养老院以优惠和保障”

这些提案引起了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关注。三奣市宗教事务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4年9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在召开宗教界从事养老服务情况座谈会邀请了全国二┿多家开设养老服务的宗教机构代表参加,其中包括吉祥寺“但是会开完一年多了,也没见有什么下文”

这个会议召开时,陈庆国入住吉祥寺养老院还不到一个月那年春节,他弟弟来接他回家过年他不想回家,六十多岁的弟弟哭了陈庆国对弟弟说,“以后你们也咾了我还能回哪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院发展前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