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要出一次没出过远门的要怎么做,推荐一下可以方便携带的并且比较小的数码收纳盒

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区别:

两鍺的招生范围包括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报考大专的只需年龄满16周岁,具有二代身份证专科起点报考本科的,应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
成人高考主要以招收本地户籍生为主,外地学生也可以进行函授学习网络大学由于自身的授课方式嘚优势,招生范围没有地域上的限制

通过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学员都会获得经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待遇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相同都可以参加硕士研究生、事业单位、司法等不同类型考试。

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由学校根据栲试结果择优录取,统考每年举行一次
成教在入学前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每年举行一次学校根据考试结果择优录取。网教则昰招生院校自主命题每年春季和秋季两次入学。

通过成人高考进行继续教育的学费一般每学年不超过2000元网络教育则以学分收费,且收費标准因学校而异

成教是面授,主要有脱产学习、业余学习、函授学习等学习方式而网络教育既可以集中面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并远程提问与沟通。自制力与学习力偏弱的学员更适合面授的形式而对于心仪学校较远的学员,通过远程授课完成学业是一种很不错嘚方式

1、考试时间、难度不同

成人高考每年一考,考试时间为每年10月的第三周的周六和周日考试难度低于高考,成人高考被称为严进寬出;而网络教育一年两考分为春秋两季,一般每年3月份为春季入学报名截止至2月底,10月为秋季入学报名截止至8月底,报名成功后茬规定的时间内参加院校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考试难度不是很大。

成人高考主要有脱产、业余和函授学习方式根据业余时间由高校老師安排学习时间;而网络教育是通过网络在线授课,学员也可以在线完成作业线下浏览课程,通过BBS进行提问、沟通可参加学习中心集Φ组织定时收看,自方点播课程学习或采用课程光盘在家自主学习。对一些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不稳定的学员有极大好处不少希望进叺自己心仪的名校进行学习的外地学生,可以通过报考网络学院接受远程授课以完成学业。

两种途径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但昰对于那些工作忙的人来说,本来在星期六、星期天、想好好休息还要上课!烦啊!那么函授就不适合你了网络教育就是什么时间上课嘟行的教育方式,不用出门在家就能上课

成人高考利用业余学习3年,完成规定的学习计划任务达到毕业要求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文凭,符合国家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班学员可授予学士学位江西成人高考网/9q9JcDHa2gU2pMbgoY3K//business/profile?id=23147">奥鹏教育

2001年有中央电大发起成立,2005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奥鹏教育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单位,全国1840家学习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远程高等教育服务。

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

成人教育主要有三个途径,自考、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同学可以通过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考的方式报读大专或者本科学曆教育,毕业证书国家承认教育部学信网可查。

区别主要是在学习方式上

一、 自考,这种方式是省钱的方式看中自学能力,每个省戓地区都有自考办同学可以到当地的自考办报名,网上能查到当地自考办的电话想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直接到当地自考办现场报名幾百块钱就搞定了自己买书,自己去考试就可以了优点费用低,自己不用找机构找自考办就可以报名。时间短学的快的话一年半僦能毕业。缺点考试难度大

二、 成人高考,要参加统一的入学考试学习有面授课程,一般是周末或者平时的晚上和我们之前上学的形式类似,但是学习都是业余时间

优点是有面授,授课老师一般都是本院的老师缺点就是费用贵。

三、 网络教育也叫网络远程,就昰通过奥鹏官网报名网络学习的考试有的是笔试,有的是通过网络考试算是入学测试,学制/business/profile?id=19541">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
最具人气的网络教育领跑者

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完全采用互联网教学的网上大学。网上人大面向在职人员基于互联网,实行业余、分散式學习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网上大学之一。

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现玳远程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他们在入学考试、录取、课程设置、毕业年限、收费标准、学位授予、上课方式等有区别。学习方式有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函授三种这四种教育形式都是属于国民教育系列。

网络教育现在多指现代远程教育(也称为网络大学),昰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网络教育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考试合格获得学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后,鈳毕业,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符合学位授予规定的学员,同时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明天要出没出过远门的要怎么做 ┅时半会回不来 麻烦大家给推荐几本小说 不要那些乱七八糟的网络小说什么的都往上写 要亲自看了觉得真的好看的小说 本人在这里谢谢大镓了 希望能快一点 明天晚上的火车 呵呵 急啊急啊~~
全部
  •  给你推荐几本吧~ 青春文学类: 1皎皎的《君子一诺》 2。顾漫《何以笙箫默》(温暖文Φ的经典)《微微一笑很倾城》(延续作者一贯轻松温馨的文风) 3《翻译官》《致我们终将腐朽的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 以上都昰男女主人公相识在校园,虽然最后都发展到社会的但全书有较浓重的学院风味,结局不错
    都市情感: 1。《深爱》楼上也有人推荐叻,恩~确实好看的 2。《温暖的弦》呵~听名字就觉得不错吧? 3《花间》,还可以~ 4《孽情之灭绝师太》,名字雷了点而已~有一些地方雖然写的露骨但是很自然,一点不感觉带颜色看得出作者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古代:1《大漠谣》,还是想首推这部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错,写作也不似一般网络作家那样粗制滥造小说有血有肉。 2《云中歌》,讲的是大漠谣中男女主人公后代的故事但关联不大,女主人公敢爱敢恨可爱灵慧,遗憾的是结局悲惨 3。《风舞》安宁的书好几本都还行,建议可以去搜搜
    4。《且试天下》《情淡如菊》这两本是一定要推荐的,不是一个作者写的之所以把它们放一起是因为两本书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我非常之欣赏的! 以上都是亲自看了、感觉好、印象深的书,相信你不会失望~
    全部
}

引言 胡适当了一辈子的「青年导師」、「学界祭酒」和社会的「意见领袖」偶然也会劝勉大家「努力做学阀」。[1]他喜欢热闹、喜欢交际应酬、喜欢提携后进扶危救急泹也会拉帮结派争名争位,有时也会月旦人物引来是非是以他一生之中,有过众多的学生和朋友但也结下了一些冤家或对头。在所有嘚冤家或对头中冯友兰如果不算是胡适最讨厌之人的话,起码也是最讨厌的人之一 胡适的主要敌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上的敌囚一类是学术文化上的敌人。一般而言胡适对政治上的敌人要比学术文化上的敌人更为宽容一些。但无论是对政敌和学敌胡适大都放不下「正人君子」的身份和「缙绅阶级」(gentleman)的架子,[2]而总会显示出其宽厚、持平、讲理、公道、彬彬有礼和不为已甚的良好态度和修養例如,鲁迅是胡适的政治敌人对于鲁迅经常在文章中或明或暗的攻讦讥剌,胡适几乎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对于鲁迅在文學创作上的天才胡适一生都秉持着「最诚意的敬爱」,[3]对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无论是在公开或在私下也一再表示钦佩,[4]并為陈源、苏雪林诬指该书抄袭自日人盐谷温一事大声替鲁迅叫屈[5]例如,胡适对梁漱溟的文化观几乎完全不能同意两人也常为中西文化問题有口头上或文字上的争论,有时双方都不免动了火气而互指对方「刻薄」[6]但在胡适的内心深处,对梁漱溟的操守、人格、及其以圣賢自任的气魄和担当其实是十分的敬服[7]有时甚至还会兴起自愧不如之叹。[8]又例如郭沫若兼胡适的政敌与学敌于一身而胡适也颇为鄙薄其「阿谀」和「无行」,[9]但由于郭氏在甲骨文研究的成就胡适也照样提名他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的院士。[10] 胡适曾说过:「凡论一人总須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11]此话说得何等的好!如果说,胡适对鲁迅、梁漱溟、郭沬若等政敌学敌确实秉持了「惡而知其美」的持平态度,但当他一面对冯友兰便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不仅「恶而知其美」的持平态度难得一见就连他平日颇为自矜的「正人君子」的身份,还有那「缙绅阶级」(gentleman)的架子也可以因冯友兰而放下。胡适对冯友兰的心结几乎是终生不可开解。胡适長时期对冯友兰的种种苛责与他一贯待人接物的温良恭俭让,构成了如许巨大的反差这不仅使胡适的研究者咸感困惑,恐怕就连胡适洎己一时间亦难以说清楚讲明白

其实,胡适对冯友兰的心结是大约在一九二九年底读到冯友兰寄来的《中国哲学史》部分书稿时始种丅的。在此之前胡适不但不觉得冯友兰讨厌,而且还一度和冯友兰颇为亲近一九一七年九月,当胡适由美学成归国并第一次在北大开講「中国哲学史」课程之时冯友兰正好在该校的「中国哲学门」攻读,并刚刚升上三年级[12]若以年龄而论,胡适在当时还不满二十七足歲仅比冯友兰大四岁,比「中国哲学门」二年级生顾颉刚大不到二岁比「国学门」二年级生傅斯年大四岁多一点。[13]若以国学修为而论胡适不仅无法和刘师培、黄侃、陈黻宸、陈汉章等在北大任教的经史学大师比肩,即令与冯友兰、傅斯年、顾颉刚等国文程度超强的大學生相较亦容或有所不及。但是这几个心高气傲,目空一切动不动就要带头闹事驱逐「不够格」的老师的危险分子,[14]却在听过胡适嘚「中国哲学史」之后对这个年纪与自己相差不远,国学程度也不见得比自己高明的新来老师一齐佩服得五体投地。顾颉刚对自己和傅斯年从怀疑胡适到信服胡适的转变有极生动鲜活的回忆: 哲学系中讲《中国哲学史》一课的,第一年是陈伯弢先生(汉章)他是一個极博洽的学者,供给我们无数材料使得我们的眼光日益开拓,知道研究一种学问应该参考的书是多至不可计的他从伏羲讲起;讲了┅年,只到得商朝的〈洪范〉……第二年,改请胡适之先生来教「他是一个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里来讲中国的东覀」许多同学都这样怀疑,我也未能免俗他来了,他不管以前的课业重编讲义,辟头一章是「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莋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撟而不能下。许多同学都不以为然;只因班中没有激烈分子还没有闹风潮。我听了几堂听出一个道理来了,对同学说「他虽没有伯弢先生读书多,但在裁断上是足以自立的」那时傅孟真先生(斯年)正和我同住一间屋内,他是最敢放言高论的……我对他说:『胡先苼讲得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他的议论处处合于我的理性,都是我想说而不知怎么说才好的……』他去旁听了也是满意。从此之后我们对于适之先生非常信服。[15] 冯友兰一贯强调:向西方学习所要学的并不是西方的「迹」,洏是其「所以迹」;即如向神仙学点金术所要的并不是神仙由石头变出来的黄金,而是神仙那根能把石头变成黄金的手指头[16]那根手指頭就是现代学术的方法学。冯友兰、顾颉刚、傅斯年在胡适讲授中真正体验了西方方法学的惊人威力,也领悟到现代学者(如胡适)之所以比传统学者(如陈黻宸、黄侃、陈汉章)站得高看得远,全在其掌握和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在惊骇得「舌挢而不能不」之后,他们便都一齐低首降心决心以胡适为师,把西方的点石成金术学到手 而冯友兰则一直到了垂暮之年,仍充满了感恩地谈到了胡适的哲学史课程是如何地引起他对西方的现代学术方法学的惊羡[17]即使过了六十多年,冯友兰还是照样兴致勃勃地谈及胡适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和「系统的研究」在方法学上的突破和创新所谓「证明的手段」和「扼要的手段」,就是把三皇五帝等许许多多的无稽之谈一刀砍掉一部中国哲学史直接从老子、孔子讲起。这么一来便把冯氏从「毫无边际的经典注疏的大海中」拉拔了出来[18]所谓「系統的研究」,就是摒弃了传统学者述而不作、以选抄编排前人注疏为究竟的治学方式而代之以审查材料的真伪、分析其中的意义、探究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并全面而系统地把研究所得综合地叙述出来这又使陷在支离破碎、散漫而无所依归的注释迷雾中的冯伖兰,第一次找到了出路、摸着了头绪从而发见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某些思想系统和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某些线索。[19]所有这些都让冯氏洎觉「面目一新、精神为之一爽。」[20] 同样令冯友兰感奋不已的还是胡适在讲授中国哲学史时流露出来的浓烈反传统气息——亦即《三松堂自序》所谓的「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21]在冯友兰看来胡适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现在他悍然注销了儒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正统嘚地位而只把儒家视为百家中的一家,与以往咸被视为「支流苗裔」甚至是「异端邪说」的各种学术流派平起平坐其次还表现在他竟敢在讲义上,「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22]因为在胡适以前,中国的学术著作都是把经典的原文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把自己的话作为经典的注疏或附庸,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胡适这一「非圣无法」的大动作,实无异于思想上的公然造反这种「以我为主」的「胆大妄为」,无论从形式上或精神上都远远超过「六经注我」的陆象屾。 冯友兰负笈北大三年首先是在黄侃的接引下,饱饫了传统国学词章之华美;[23]接着是在陈黻辰的诱导之下瞥见了中国义理之学的奥秘;[24]最后是在胡适的启蒙之下,让他整个学术生命忽然开了窍跳脱出传统学术的羁拘,窥见了现代学术的新天地[25]如果说,黄侃、陈黻宸等传统学者曾把冯友兰引进了中国词章义理之学的新天地现代学者胡适便让冯友兰窥见了西方方法学更新的天地。这两重天地对冯伖兰而言,后者的境界不仅要远比前者更为充实、更为丰富、更为深刻而且在位阶上也要远比前者更为优越和更为高级。[26]在这两重天地嘚强烈对照之中冯友兰发见了新文化和旧文化的矛盾和冲突,[27]他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智的天秤都迅速向新文化的那一端倾斜。胡适到北夶才刚两个月便因缘际会成了哲学研究所的创所所长,[28]而冯友兰立刻就选修了胡适在研究所讲授的全部两门功课[29]紧接着在三年级下学期,亦即冯氏行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冯友兰除了继续修读胡适的这两门课之外,在西学方面还选修了沈步洲的语言学概论(三学时)、顾孟余的经济学原理(三学时)以及李石曾的社会哲学(二学时)。[30]大量的选修西方的社会科学课程显示了冯氏的治学方向和兴趣,已由传统学问向西学转移直接促成冯友兰思想转向的老师就是胡适。 在胡适的影响下一九一八年三月四日,冯友兰与陈钟凡、孙本攵、嵇明等十多位同学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哲学会并「以商榷东西诸家哲学,瀹启新知为宗旨」[31]这表明了冯氏已把个人对新文化尤其昰西方哲学的向往,提升为同志间互助和互教的集体活动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往往是密切关连的。同年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冯友兰参加了北大学生抗议北洋政府与日本缔结军事协议的集会,并和与会同学一道不顾蔡元培的劝阻,步行前往总统府请愿[32]这叒说明了冯友兰的一只脚,已从书斋迈入社会开始把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行动了。同年六月底冯友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九月在開封出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修身教员[33]但冯友兰虽人在开封,却心系在胡适等领导下的北京的文化革命运动他才一到开封任所,便立刻主编《心声》杂志[34]企图把他由北京带回的文化革命火种在河南点燃。[35]他也曾多次投稿傅斯年等主编的《新潮》直接为文化革命仂。一九一九年六月冯友兰考取了河南省公费留学,同年十二月乘搭中国邮船公司南京号海轮由上海抵达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继续深造。冯友兰之所以选择了哥大而不是美国别的大学原来又是遵照胡适的指示。《三松堂自序》云:「我要往美国留学的时候我找胡适,问美国哲学界的情况学哲学上哪个大学比较好。他说:『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都是有名的但哈佛的哲学是旧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是新的他本人就是在哥伦比亚学的新哲学。』」[36]由此,亦可见当时冯友兰对胡适是何等的敬重和信垺 只是,冯友兰到了大西洋彼岸不仅在地理上远离了胡适,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也和胡适渐行渐远如果说,冯友兰在北大时就像一只關在黑井底下的青蛙胡适方法学的启蒙,等于揭开了井盖让他窥见了头顶上斗大的一片蓝天。那么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的冯伖兰,便如同青蛙跳出了深井让他真正看见了西方理代学术的天地之大,宫室之美冯友兰往昔对胡适的信服和崇拜,也因眼界渐宽而逐渐消减 当然,这还不是冯友兰与胡适渐行渐远的最重要原因冯友兰与胡适疏离的最重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目睹西方文明内部的严重危机,西方的知识分子正开始对西方文化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十九世纪以来风行一时的进步主义和科学主义已开始式微,昨日对西方文化的乐观主义已渐渐被今日的悲观主义所代替战后西方思想界的重大转变,与当时中国思想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五四」风潮形成了极强烈的反差。一旦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机会来到欧美便再也无法对这种强烈的反差视若无睹。君鈈见就连洋人也承认西方文化并非一切都好么梁启超和张君劢正是因为旅游了一趟欧洲,才深感不宜妄自菲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冯友兰在美国留学,又岂能无动于衷! 其二是冯友兰在哥大攻读博士学位不及一年便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地把自己的自己的专業由西方哲学改为中国哲学这一转变,固然能使冯友兰易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在三年半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但是,专业的转变也往往会引起心态的转变冯氏在改变专业之后,便能以较为同情的态度与中国的传统经典及先哲进行内在对话(internal dialogue),洏儿时曾背得烂熟的古典其中隐而未显的意义和价值,亦在内在的对话和思想的反刍中得以砥砺发明所有这些,都使他离开胡适的「反传统」立场越来越远而越来越贴近了他在北大的另一个老师——一生矢志要为中国传统文化辩诬洗冤的当代新儒学开山梁漱溟。冯友蘭在一九二二年四月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英文论文“Why China Has No Science: An Interpretation ofth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37]以「能而未為」的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化何以「未能」产生科学[38]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隔海唱和。一九二三年暑期冯友兰完成博士论文“Way of Decrease theWest”(《天人损益论》)该论文于一九二四年由上海商务印书局出英文本,其后又于一九二六年九月由上海商务印书局出版中文本书名被改为《人生哲学》。[39]如果说冯友兰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中,其辩护策略是强调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并以「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为理由替中国文化争取平等地位;那么,冯友兰在《人生哲学》中其辩护策略则是强调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在《人生哲学》所罗列嘚损道、益道和中道三大派中每派都是由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流派共同组成的。尽管冯友兰在表面上承认了每一派都各有所见亦各有所蔽,但他还是把以先秦儒家和宋明新儒家为主体的中道派的位阶和价值置放在损道派和益道派之上,而断定中道派是「其蔽似较少」的「较对之人生论」[40]约而言之,冯友兰无非是要向读者表明:西方文化所有的中国文化也有但中国文化所有的比西方文化还要更好。[41]所囿这些都显示出冯友兰已基本上脱离了五四反传统主义的营垒,而正式加入了新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行列[42]二、导火线 尽管冯友兰在学术攵化思想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但直至他的《中国哲学史》(上册)书稿寄呈胡适指教之前亦即在一九二九年底之前,两人仍维持着师苼间的微妙关系冯友兰自一九二三年夏返国在河南大学哲学系任教,恒不安于位亟思离开河南这个学术文化的边缘地区,到其他学术攵化中心谋一位置[43]他先后到过广州的广东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任教,最后得偿所愿于一九二八年秋加入了罗家伦接收清华的领导班孓,不但成了中国另一最高学府的教授而且还先后在清华担任过校秘书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代理校务(即代校长)等要职,變成了清华第二号人物[44]由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九年底,胡适曾与冯友兰有书信往来彼此也曾「畅谈甚快」,胡适有新的著作也会寄冯伖兰一份[45]冯友兰尝多次投稿胡适主编的《现代评论》,多次把自己的论文寄呈胡适求教 黄山书社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囲收入的冯友兰致胡适书函六通此六函中有五函应撰于两人关系尚算正常之时。冯友兰在信中曾向胡适请求介绍工作请求介绍出书,請求帮助通过中基会的补助等等其时冯友兰对胡适仍执弟子之礼,每封信末均着有「学生冯友兰谨启」等文字[46]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谈馮沅君与陆侃如婚事的二封信。冯沅君原名冯恭兰是冯友兰的胞妹,七岁丧父在冯友兰的影响下走上创作和研究中国文学的道路,毕業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大文科研究所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女作家。冯友兰对沅君极为怜爱对沅君与陆侃如的婚事原来并不赞荿。原因之一是陆侃如比沅君还小三岁更重要的原因是冯友兰经过调查,发现陆侃如在家乡已与一庄姓女子订有婚约于是一怒之下曾指责陆家骗婚,因之与陆父闹得极不愉快[47]为了其妹的终生幸福,以「长兄如父」自任的冯友兰甚至曾一度想过把沅君介绍给门当户对洏其才学又让自已佩服的陈寅恪。[48]但此时沅君正热恋她的「璧弟」(侃如)对其兄的「荒谬」之举自然十分反感。[49]不过由于一心希望嘚到家中的祝福,沅君便请出自己在北大的师长胡适与蔡元培出面当调人冯友兰眼看其妹意不可回,而陆家又满足了他提出的与庄家「登报解除婚约」加上「官厅登记」和「律师证明」等先决条件也乐意接受了胡适的调停。他在一九二八年九月八日致胡适函云:「近接侃如来信知与庄女士关系已断,并经律师证明学生即据以与家慈婉商,家慈虽然不免疑虑但已允诺听舍妹自决,不加干涉此事可謂告一结束。而先生执柯伐柯亦于是告厥成功矣。」[50] 但是两个学术思想南辕北辙,又同在一个城市中治相近专业的人要长久地和平囲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俟胡适读到冯友兰寄来的《中国哲学史》书稿时维系着胡、冯两人暂时相安无事的微妙的师徒关系便被撕裂了。在胡适而言冯书不仅在精神上和自己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唱对台戏,而且还用「释古」的典范取代了自己书中所树立嘚「疑古」典范[51]拔赵帜,树汉帜等同于入室操戈。我们知道《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不仅是胡适藉以成名的学术资本,而且还昰胡适反传统的重要武库[52]胡适已习惯于把别人对这本书的批评,看成是反动的文化势力对革命阵营的反扑以前他对梁启超的批评便秉歭着这种看法。他在一九二一年初致陈独秀函云: 你在北京的日子也很久了……你难道不知我们在北京也时时刻刻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伱难道不知他们办共学社是在《世界丛书》之后他们改造《改造》是有意的?他们拉出他们的领袖来讲学——讲中国哲学史——是专对峩们的(他在清华的讲义无处不是寻我的瑕疵的。他用我的书之处从不说一声;他有可驳我的地方,决不放过……)你难道不知道他們现在已收回从前主张白话诗文的主张(任公有一篇大驳白话诗的文章,尚未发表曾把稿子给我看,我逐条驳了送还他……)你难噵不知延聘罗素、倭铿等人的历史?(我曾宣言若倭铿来,他每有一次演说我们当有一次驳论。)[53] 现在面对冯书的挑战胡适除了想箌这是反动势力的反扑之外,还极可能想到这是学生对师门和「文化革命」的背叛既然对反动须予以打击,对叛教者更不能宽恕胡适對冯友兰的批评,便不再念及师生的情谊对冯友兰而言,在私方面他之所以能在数年间变成了学术的主流派,全凭自己的努力和争气而胡适究其实并无给予过多大的帮助,他对胡适并无亏欠;在公方面学术文化本是天下公器,他与胡适所争者乃系中国学术文化之夶是大非,孔门素有「当仁不让于师」的遗教西哲亦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之明训又岂可以私谊以害公义!职是之故,冯友兰對自己与胡适的论辩也据理力争寸步不让。两人一来一往地互相批驳使得彼此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 两人之中胡适的最强的一项是栲据,最弱的一环是义理;而冯友兰的强项是义理较弱的一环是考据。胡适在注意到冯书把《老子》一书考订为战国时人作品故其作鍺应出生在孔子之后,与自己的书把《老子》的作者考订为孔子的前辈故《老子》成书应在《论语》之前的论断相舛,因而在《老子》嘚年代这一考据上的问题向冯友兰发难藉由一点突破以推翻全面。关于胡、冯两人论争的细节本文限于篇幅无法详加探究,而只能从整体上略加裁断 冯友兰的所长虽不在考据,但对考据却并不外行他对于《老子》书成于战国的判断,乃系综合自崔东壁、汪中、梁启超等人对《老子》书及其作者的辨伪和考证成果冯友兰在书中特别强调:「此三端及前人所已举之证据,若只任举其一则不免有为逻輯上所谓『丐词』(begging the question)之嫌。但合而观之则《老子》之文体,学说及各方面之旁证,皆指明其为战国时之作品此则必非偶然矣。」[54]洏胡适则紧揪着这句话不放强调若所有证据分而观之不免有为「丐词」之嫌,则虽「合而观之」亦不能确定「其为战国时之作品」[55] 胡適的推理并没有错,冯友兰的「合而观之」法究其实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老子》是战国时作品但胡适的正确推理并没能给自己带来勝利。因为按照胡适的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份证据的东西」的硬性规定,[56]胡适自己就是在没能提供「充份证据」的情势之下仍舊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里把《老子》的成书安排在《论语》之前。换句话说胡书中「老先孔后」的说法,和冯书中「孔先咾后」的说法都只不过是未能被完全证实的假设,而决不应被视为定论既然胡适和冯友兰都无法提供充分的确凿证据,证成自己的假設那么,他们的假设的孰优孰劣便只能由其「被证成的可能性」的大小来决定。冯书使用了「合而观之」法当然能大大增加了其假設「被证成的可能性」,因而又要比其假设「被证成的可能性」较小的胡书高明[57] 即使以自己最引以为傲的考据,胡适还是没有办法压倒馮友兰在当时参加《老子》辩论的学者如梁启超、钱穆、顾颉刚诸人,几乎都一致反对胡适「老先孔后」的论点[58]胡适的挫折感是可想洏知的。[59]胡适很可能没有觉察到他的书中「老先孔后」的说法,只不过是一未经证实的假设而他却一直把这一未经证实的假设,当成叻已经被证成了的定论如此一来便违背了他自己一贯教人要「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份证据而后信」的「思想和学问的方法」。[60]并苴他一再以未能提供「充份证据」为理由,以挑剔和否定冯友兰等人「孔先老后」的假设之时却忘记了自己也同样地未能提供「充份證据」,忘记了自己所坚持的「老先孔后」也只不过是假设忘记了自己的假设并没有比冯友兰的假设更具优越性。正因如此胡适把他囷冯友兰关于《老子》成书时代的争论,分别写入了他批评冯友兰的中英文的相关文章中藉以突显冯友兰的荒谬可笑,殊不知却更突显叻自己错认假设为定论的谬误例如,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台北版自记〉中说: 在民国六年我在北京大学开讲中国哲学史之前Φ国哲学是要从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讲起的。据顾颉刚先生的记载我第一天讲中国哲学史从老子、孔子讲起,几乎引起了班上学苼的抗议风潮!后来蔡元培先生给这本书写序他还特别提出「从老子、孔子讲起」这一点,说是「截断众流」的手段其实他老人家感覺到他应该说几句话替我辩护这一点。 四十年来有些学者好像跑到我前面去了。他要进一步把老子那个人和《老子》那部书都推翻,都移后两三百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就是这样办的…… 冯先生举出的证据实在都不合逻辑,都不成证据我曾对他说: 积聚叻许多「逻辑上所谓『丐词』」,居然可以成为定案的证据!这种考据方法我不能不替老子和《老子》书喊一声「青天大老爷,小的有冤枉上诉!」聚蚊可以成雷但究竟是蚊不是雷。证人自己承认的「丐词」究竟是「丐词」,不是证据 这是我在二十五年前说的话。峩到今天还没有看到班怀疑的学人提出什么可以叫我心服的证据。所以我到今天还不感觉我应该把老子这个人或《老子》这部书移挪箌战国后期去……[61] 其实,冯友兰提出的证据并非如胡适所谓「都不合逻辑,都不成证据」而是一些藉以证成「孔先老后」的可能例證。这些可能例证若分而观之,固然不足以证明「孔先老后」(有关这一点冯友兰已公开承认)但若合而观之,则能使证成「孔先老後」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尽管合众例证仍不能「完全而充份地」证成了「孔先老后」(有关这一点冯友兰已提及但说得不够清楚)。胡适若因为冯友兰不能「完全而充份地」证成了「孔先老后」而拒绝把冯友兰的假设视为定论,拒绝在自己的书中「把老子这个人或《咾子》这部书移挪到战国后期去」这是胡适个人的自由,也无可厚非但胡适在没有提供充份证据的情势下,却无权把自己「老先孔后」的假设视为定论也无权要求冯友兰除非握有百分之百的充份证据始能另行提出「孔先老后」的新假设,更无权禁止冯友兰因自己的假設能被证成的可能性较大而自觉其优越个中道理,本是一清二楚但胡适却对如此显明的道理视而不见,并大半辈子在这一问题上纠缠鈈休这可能因为关心则乱的缘故罢。

胡适虽以《中国哲学史大纲》「暴得大名」但胡适的哲学训练,却常变成了某些中国专业哲学家清谈的笑料例如,金岳霖借弦而歌在撰写审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书面报告中,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发出了楿当尖刻和严苛的批判和讥讽: 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根据一种哲学主张而写出来的我们看那本书的时候,难免一种奇怪的印象有的时候简直觉得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胡先生于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的成见,是多数美国人的成见茬工商实业那样发达的美国,竞争是生活的常态多数人民不免以动作为生命,以变迁为进步以一件事体之完了为成功,而思想与汽车┅样也是后来居上。胡先生既有此成见所以注重效果,既注重效果则经他眼光看来,乐天安命的人难免变成一种达观的废物对于怹所最得意的思想,让他们保存古色他总觉得不行,一定要把他们安插到近代学说里面他才觉得舒服。同时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先苼之所长所以在他兼论中西学说的时候,就不免牵强附会哲学要成见,而哲学史不要成见哲学既离不了成见,若再以一种哲学主张詓写哲学史等于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的成见,所写出来的书无论从别的观点看起来价值如何总不会是一本好的哲学史。[62] 金岳霖一直箌晚年撰写回忆录时还不忘狠狠地幽了胡适一默: 我认识的人不多,当中有些还是应该研究研究胡适就是其中之一,我不大懂他我想,他总是一个有很多中国历史知识的人不然的说,他不可能在那时候的北大教中国哲学史顾颉刚和傅斯年这样的学生,都是不大容噫应付的 这位先我确实不懂。我认识他很早的时候在一天他来找我,具体的事忘了我们谈到necessary时,他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必须的戓必然的事要做」我说:「这才怪,有事实上的必然有心理上的必然,有理论上的必然……」我确实认为他一定有毛病。他是搞哲學的呀! 还有一次是在我写了那篇〈论手术论〉之后。谈到我的文章他说他不懂抽象的东西。这也是怪事他是哲学史教授呀! 哲学Φ本来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我回想起来胡适是有人生观可是,没有什么世界观的看来对于宇宙,时空无极,太极……这样一些問题他根本不去想;看来他的头脑里也没有本体论和认识论或知识论方面的问题。他的哲学仅仅是人生哲学对这个哲学的评价不是我嘚回忆问题。[6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维也纳学派断言一切形上学都没有实证上和认知上的意义从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以形上学为基础的传统哲學的一切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先以中国哲学史「暴得大名」的胡适此时的自我定位,已完成了从哲学家到历史家的转变到了三十年代初期,胡适在北京大学也开始宣传「哲学关门论」不知是否因为哲学家们对自己的轻蔑,还是因为受了冯友兰的刺激受辱和挫折让一貫以聪明自负又眼高于天的胡适,更加对哲学和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而此一反感又增强了胡适本来就十分强烈的作为历史家的骄傲和优越感,遂演成了一种「历史的傲慢」怀着「历史的傲慢」,胡适见到哲学家往往出言不逊甚至还曾一度设想运用自己手中的权仂取消北京大学的哲学系,让北大的哲学家没有饭吃据哲学家贺麟回忆道: 在九一八事变后,他曾大唱其「哲学要关门」「哲学家没囿饭吃」的论调。他当时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了一个英文的演讲(讲稿尝在当时北京英文报上发表,)大发其「哲学是坏的科学」的荒谬议论他从孔德的反动的实证主义出发,认实证科学已代替了哲学哲学已没有研究的领域,并以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作为哲学上的「树倒猢狲散」,哲学要关门的例证……每遇见一个专门研究哲学的人他就一再问他:「你何不早些改行?」他在当时北京大学所讲授嘚「中国哲学史」课堂上每年照例要重述一遍他的「哲学要关门」的荒谬议论。他甚至打算取消北京大学哲学系而迫使其他哲学教师「改行」或「没有饭吃」。北京大学哲学系虽未被他取消但当时唯一用新观点讲授「左派王学」相当受学生欢迎的嵇文甫先生却被迫离開了北京大学。[64] 贺麟这些话虽是在中共一九五五年批胡适高潮时所说的但剔除去其中的大批判语言,他所说的基本上与事实相符因为,贺麟的话已经在钱穆的回忆录中得到证实胡适确曾一度计划要把北大哲学系关掉,甚至要以历史系取代整个文学院钱穆说:「在余初到之年(翟按:即在一九三一年秋),北大历史系开会适之为文学院院长,曾言办文学院实则只是办历史系因其时适之已主张哲学關门,则哲学系宜非所重又文学系仍多治旧文学者掌教,一时未能排除……」[65]除了逼走嵇文甫,胡适还不顾汤用彤和钱穆的反对执意解聘了理学大家蒙文通。据钱穆回忆: 某日……适之告余,秋后蒙文通将不续聘余答,君乃北大文学院长此事与历史系主任商之即得,余绝无权过问且文通来北大,乃由锡予推荐若欲转告文通,宜以告之锡予为是而适之语终不已。谓文通上堂学生有不懂其所语者。余曰文通所授为必修课,学生多宜有此事。班中学生有优劣优者如某某几人,余知彼等决不向君有此语若班中劣等生,果有此语亦不当据为选择教师之标准。在北大尤其然在君为文学院长时更应然。适之语终不已余曰,文通所任乃魏?南北朝及隋唐两时期之断代史。余敢言以余所知,果文通离职至少在三年内,当物色不到一继任人选其他余无可言。两人终不欢而散文通在丠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66] 蒙文通原是四川经学大师廖平的传灯高弟后来又曾负笈于支那内学院佛学大师欧阳渐门下,文史哲一身兼通于宋明理学与佛学之造诣尤为深邃,在北大任教时常与文化保守主义者林宰平、熊十力、钱穆、湯用彤等人声应气求从他在北平时向不入胡适的家门的「稀有之事」看来,他对胡适及胡适的学问大概也无甚敬意胡适之所以解聘蒙攵通,当然也绝对不会仅仅是因为有学生投诉「不懂其所语」因为,当时普通话尚未普及北大的教师各操家乡方言授课,而蒙文通所操者属于成都官话系统又要比北大许多教师的家乡方言易懂得多,至少要比钱穆的无锡话易懂得多[67]蒙文通被解聘的真正原因,极可能昰由于他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立场而又敢于放言高论遂使自已成了胡适的眼中钉。为了达成把文学院办成历史系的目标胡适还以「革新」之名在北大中文系解聘了旧派老教授许用晦和林损。[68]回想到胡适在二十年代初期才刚掌北大文学院大权便一口气解聘了包括保瑝分子辜鸿铭在内的八个教师,[69]由蔡元培一手开创的兼容并包的北大自由讲学的学风到了胡适手中便受到了严重的压抑。以胡适愈来愈嚴重的「历史的傲慢」情结及其肃整「不适任教师」之铁腕,倘若冯友兰当时不是在清华而是在北大哲学系任教,日子恐怕也不会太恏过吧 (二)「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之右者」 但是,「各人头上一片天」胡适虽在北大有权有势,却还真奈何不了已经在清华打下了┅片铁桶江山的冯友兰眼看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出版完上册之后,不久又出齐了下册而自己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茬出版了十多年之后,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写出下册;更兼陈寅恪和金岳霖所写的扬冯眨胡的三篇「审查报告」又都附在冯书之後,使得学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冯书要远远胜过己书所有这些,都很难免让胡适耿耿于怀 「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胡適也是人,有时难免也会在人前人后月旦人物只不过,胡适对自己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学术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有相当充份的自觉和自信深知自己的片言只语,都有可能变成了日后的研究者研究和分析的史料胡适经常劝喻他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忘记在通信中把发信的年朤日书写清楚,以免造成日后研究者考订上的困难便是此事最有力的左证。正因如此胡适在人前人后、在书信或日记中对他人的批判譏讽,无论他是有意或是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其损人和伤人的实际效果和他的公开撰文如果真所有不同的话,也只不过是在时间上的先后而已 日记有两种,一种是不打算写给别人看的一种是写给别人看的。胡适的日记不但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且还知道日后一定会絀版的正因如此,他在日记中批评别人和他的撰文批评并无甚不同。胡适在日记中批评冯友兰的地方有好几处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二朤《胡适日记》有云: 这几天读张其昀君借给我看的《思想与时代》月刊…… 这是张君主编的,钱是蒋介石先生拨的其中主重【要】囚物为张其昀、钱穆、冯友兰、贺麟、张荫麟。他们没有「发刊辞」但每期有启事,「欢迎下列各类文字」: 1.建国时期主义与国策之理論研究 2.我国固有文化与民族理想根本精神之探讨。 3.—6.(从略) 这两条就是他们的宗旨了…… 张其昀与钱穆二君均为从未出国门的苦学鍺,友兰虽曾出国而实无所见。他们的见解多带反动意味保守的趋势甚明,而拥护集权的态度亦颇明显[70] 胡适是个反传统主义者。洳果有人在胡适面前肯定中国历史文化的正面意义和价值很可能会被胡适批评、鄙薄和不屑。例如有个湖南的留法学生向胡适请教「《Φ庸》上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话怎么解?究竟确不确」弄得胡适又好笑,又好气在日记中狠狠地嘲笑他「到了法国七年,法文还不曾学会却记得这些昏乱的胡话!」[71]又例如胡适有一天与一熟朋友饭后一起去看庄士敦(Johnston),闲谈中胡适听到该朋伖说「中国文学胜于西洋」,气得在日记中大骂他「见解甚陋贻笑于外人。」[72]甚至是「外人」如牛津之教授Jenkin与牛津之锡兰学生会会长及茚度学生会会长等在胡适面前称许中国和东方文化也让胡适听来十分逆耳,在日记中认定他们「装腔作势」「说的话不是良心话!」[73]胡适常把维护传统文化与愚昧、保守、反动画上等号,《思想与时代》的编者和主要撰稿者既以「我国固有文化与民族理想根本精神之探討」为其宗旨自然难免要被胡适划入「愚昧」、「反动」、「保守」和「拥护集权」的另册。但在所有人当中胡适又最鄙薄冯友兰。洇为胡适知人论世极看重学历和出身。像钱穆、张其昀这一类没有留过洋的「苦学者」胡适还会因未受过现代学术训练而不忍苛责,維持着表面的客客气气但冯友兰既毕业于北大,又是哥大的洋博士居然还和这些未见过世面,未闻大道的「苦学者」一道宏扬传统文囮在胡适看来,真是愚不可及白吃了许多洋面包和枉读了好几年洋书。 胡适从来就以聪明自负并常以自己为标尺去衡量他人。在他看来真正聪明的人都应像他那样反传统;而维护传统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被蠢人所误的聪明人如梁启超。胡适在一九二九年二月二ㄖ在《日记》中曾对梁启超的晚年转向「卫道」相当不满:「他晚年的见解颇为一班天资低下的人所误竟走上卫道的路上去,故他前六七年发起『中国文化学院』时曾有『大乘佛教为人类最高的宗教,产生大乘佛教的文化为世界最高的文化』的谬论此皆欧阳竟无、林宰平、张君励一班庸人误了他。他毕竟是个聪明人故不久即放弃此计划。」[74]而另一种是不折不扣的蠢人最着芟如冯友兰。早在一九三┅年春胡適和錢穆討論老子問題,就突然冒出這一句:「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之右者」[75]不知胡适所谓的天下第一至蠢,是指冯友兰坚歭「孔先老后」的蠢抑或身为洋博士还去维护中国传统的蠢?当钱穆晚年把胡适的这句话写入了回忆录时胡适墓木已拱,而冯友兰尚還健在据冯友兰的学生钟肇鹏说: 一九八七年秋,一次我到冯老家中谈倒最近我读了钱宾四所写的《师友杂忆》,其中有讲到冯先生嘚宾四记胡适谓「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先生听后默然。良久曰:「胡适顶聪明但他『作了过河卒子,只得勇往直前』我卻不受这种约束。」[76] 冯友兰虽不像胡适那样自负聪明但也绝不会想到自己和「愚蠢」二字有任何关连。他做梦也不曾想到胡适竟会把怹列为「蠢人」,而且还位居天下等一大概是钟肇鹏并没有把胡适说此话的时间、地点和脉络交代清楚,致令冯友兰想来想去最后竟想到了自己在中共立国前夕,没有像胡适那样逃离大陆因而后来在中共治下受尽折磨,胡适一定是因为我冯友兰不曾作了逃亡的「过河卒子」从而断定我是天下第一蠢人罢?冯友兰的猜想简直离题万里! (三)英文书评 在胡适的日记中,至少有两处在批评冯友兰的《Φ国哲学史》一九五○年一月五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前些时曾见冯友兰的“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简史》),实在太糟了我应该赶快把《Φ国思想史》写完。[77] 我们知道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Philosophy),本是由他于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间在美国宾州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嘚英文讲义整理而成的由于该书其实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精华版,故不特史料精熟选材精当,而作者更能充分发挥其以简御繁嘚特出本领把数千来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的源流演变及其精神面貌讲得颇为透切精辟,故冯氏在该书〈自序〉自谓其书「譬犹画图尛景之中,形神自足……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78]此言虽有自伐之嫌但亦不失其实。是以该书于一九四八年出版后極受中外学界推重,除英文之外尚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捷克文、日文、韩文、中文等十二种不同文字的译本行卋。这本虽「小」而实「大」的书由于作者是冯友兰之故,在胡适眼中自然是「实在太糟了」 数月之后,胡适读到了杨联升所撰写的關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点文书评同样感到不满。杨联升本毕业于清华经济系于四十年代中在哈佛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後留在哈佛任教其人学殖深厚、知识渊博,极为胡适所器重成了胡适在晚年与之「论学谈诗」的最亲密学生。但杨联升负笈清华之时冯友兰正担任文学院院长,因冯友兰在清华开的「伦理学」是必修课故杨联升极可能修过冯友兰的课,不仅在是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仩是冯友兰的学生。杨联升对冯友兰本无恶感他曾于一九四六年圣诞新年假期在康桥与冯友兰等人过从,「无话不说无说不话」,听「冯先生谈了许多学生运动的情形」[79]杨联升在哈佛教授「近代文选」(每周五小时),还特别选用了「梁任公《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哏冯友兰的《新事论》作教本」[80]我们知道,《新事论》中本有大量评击五四反传统主义的文字而杨联升竟用之为哈佛教材,可见杨氏當时在学术文化思想上与冯友兰并无对立甚至还极可能引冯友兰思想为同调。是故当杨联升寄来他评冯友兰的A treatment of the importantschools.”他一字不提「颜李学派」可见他无见识。他接受了Northrop 的胡说作纲领更是好笑。[81] 数年之后冯友兰的学生卜德(Derk Dodde)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全部翻译成英文在美國正式出版,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关注胡适知道杨联升在一九五四年底曾写了一篇批评卜德(Derk Dodde)译书的英文书评,便忍不住修书向杨联升索取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胡适致杨联升、劳干函云:「又Dodde 译的冯芝生《哲学史》,杨公曾有书评现寻不着单本,倘有存本乞再賜一份。」[82]但当胡适读到了杨联升寄来的书评校样[83]不禁彻底失望了。原来杨联升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批评了冯书在佛学一环稍弱之后其主要的兴趣和篇幅,端在与卜德讨论英文翻译中的技术性和支节性的琐碎问题[84]对胡适而言,杨文不仅没能打中冯书的要害甚至连隔靴搔痒也谈不上,于是便亲自出手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四日《胡适日记》云: 旧历乙未元旦。 我早起忽然水泻了八九次后来服Kaopactate,才止住不知何故。 写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书评“The AmericanHistorical Review”要我写此书英译本(by Derk Bodde)的书评,我担误了半年今天扶病打完。 为此事重看冯书两遍想说几句好话,实在看不出有什好处故此评颇指出 此书的根本弱点,即是他(冯)自己很得意的「正统派观点(见自序二) 「囸統派」觀點是什么?他自己并未明说但此书分两,上篇必须以孔子开始力主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力主孔子「以能继文王周公之業为职志」「上继往圣,下开来学」下篇必须叫做「经学时代」,也是此意(但更不通)。 陈寅恪(审查报告二)说得比他清楚:「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此即所谓「正统派」观点也[85] 在胡适「扶病打完」的英文书评中,除了不能不承冯书是「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这个唯一的优点之外便继续缘用旧时策略,紧紧咬住冯书「正统派观点」这一「根本弱点」不放藉以把冯书否定。[86]我们知道梁启超的《新史学》在刊出時曾洛阳纸贵,风行一时《新史学》中有一篇著名的〈正统论〉,把「持正统论之史家」一律丑诋为「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人之奴隶根性」的「陋儒」从而展开猛烈的挞伐和攻讦。[87]胡适早年曾极端崇拜梁启超直到一九一二年十一月十日他在日记中还是这樣写道:「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の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88]从早年胡适对梁启超嘚无任景仰和崇拜我们很难说他竟会没有读过梁氏著名的〈论正统〉一文。他在英文书评中以秉持「正统派」观点为冯书的「根本弱點」,并据之以否定冯书他的「正统派」意涵是否与梁启超的相同,我们还须作进一步的求证但即使胡适真的未曾读过〈正统论〉,怹在英文书评中使用的「正统论」也决不会是一个好的字眼。依照胡适一以贯之的「非正统派」的学术立场近代「正统派」企图维持、辩护和强固的,是已经变成了建设现代中国的最大障碍的传统文化是以冯友兰、钱穆、张其昀、贺麟、张荫麟等「正统派」,在胡适嘚眼中自然是「见解多带反动意味,保守的趋势甚明而拥护集权的态度亦颇明显」。原来「反动」、「保守」和「拥护集权」正是胡适对「正统派」的正解。尽管胡适在日记中自以为自己的书评已打中了冯书的要害。但对于不明「正统派」这个「今典」的西洋读者胡适的书评便难免变得有点不知所云。因为在当时的西方汉学界,「正统派的观点」(“orthodoxy” Chinese standpoint)并不是一定是负面的批评有时甚至还昰一句恭维的话。[89]胡适的书评究其实并不能对冯书造成多大的毁损并且,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自被Derk Bodde翻译成英文之后,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必读的经典而胡适居然在「重看冯书两遍」之后,竟然还「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这和胡适曾一再宣扬的「恶而知其美」嘚「持平」态度,并不十分吻合 胡适最能予冯友兰以沉重打击的机会,端在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提名和选举在这次选举中,胡适昰主持大局的总操盘手尤其是文科院士的当选,几乎是胡适说了就算可谓「一言九鼎」。如果胡适能利用手中的权势让当时已被认為是当代中国哲学第一人的冯友兰中箭落马,便可以把冯友兰正式逐出学术主流派这对名位极有企图心的冯友兰,无疑将是一极难堪的公开羞辱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二日胡适在自己的日记中,录下了一份他在该日「发出」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选举『人文组』的『囚文院士』部分拟提名单」: 哲学:吴敬恒、汤用彤、金岳霖 中国文学:沈兼士、杨树达、傅增湘。 史学:张元济陈垣、陈寅恪、傅斯年 语言学:赵任、李方桂、罗常培。 考古学及艺术系董作宾、郭沫若、李济、梁思成文地理:(想不出人名) 民族学:(想鈈出人名)[90] 值得注意的是,名胡适的「拟提名单」之内者共有十七人除了罗常培、沈兼士和傅增湘三人之外,其余十四人均能顺利出線当选[91]尤可怪者,吴敬恒(稚晖)本非学界中人在学术上亦无重耍成绩,因其有「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虚声兼与胡适友善之故被胡适提名为哲学组院士之首,其排名尚在汤用彤、金岳霖之前并且,冯友兰当时已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哲学第一人」其哲学成僦尚在汤用彤、金岳霖之上,若胡适把其「哲学关门」论坚持到底哲学组不设院士则已,若设院士冯友兰必居第一吴稚晖在中国哲学仩的贡献,又如何可与的冯友兰相提并论而胡适所拟的哲学组院士名单中竟有吴稚晖而无冯友兰,可见胡适取舍标准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已迹近是非不分。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是胡适政治上的死敌,而郭沫若的名字竟也在胡适所拟的「考古学及艺术系」组中排名第二,可见胡适对冯友兰的成见甚至已超过了政治上的好恶。但是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毕竟和政界有所不同。政界可把黑说成白把白说成嫼;但在学界中只能把灰说成白,把灰说成黑若要把黑说成白或把白说成黑则相当困难。尽管没有胡适的提名冯友兰仍旧当选为第一屆中研院哲学组的院士,紧接着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委员(常委)[92]由此可见,即令以胡适当时的权势仍无法完全违逆学界最起碼的公道和共识。这也说明了冯友兰羽翼早成已非胡适所能扼制。是以胡适藉公器私用对冯友兰的打压不仅阻止不了冯氏继续在学术主流中赢取更大的声名,反而暴露出自己的鲜为人知另一面相 (五)人身攻击 胡适不断从报刊和朋友的书信中得到知,冯友兰在中共统治下吃足了苦头台北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藏有一封唐锡如于一九五○年二月十一日致胡适函。当时唐锡如刚从大陆逃抵香港其函云: 适之生生: 这儿附上的诗,是施蛰存先生给先生的他本来预备写托我带来香港寄,因为危险性太大所以改写了诗,也没有署名這张纸是缝在棉袄里的,所以几次检查都没有查出蛰存先生还嘱我告诉先生,请不要将他的诗公开发表原因是他现在身在匪区,这对怹怕有不利的缘故……中国的智识份子,除了自甘堕落作卖国贼的以外都在捱着被侮辱被损害的日子。朱光潜先生在北大据说有半姩多没有一个学生上他的课,结果被逼写了一封「自白书」在华北人民日报上发表,全国各报即刻转载了冯友兰先生听说所受的压迫哽加厉害,除了一再逼他撰文登报否定他自己的哲学上的见解外还要他参加京郊土改运动。我的家乡有位老先生年近七十岁了,是一個中学校长军事代表逼着他在街上「扭秧歌」表示前进,这位须眉皆白的老先生当街表演这种丑态,当然引得许多人发出哄笑可是看了落泪的也大有人在。…… 至于施蛰存那六首被「缝在棉袄里」夹带出来的呈胡适诗则云: 万户无烟囷鹿虚那堪一夕几抄梳。江南生意随年尽缀网犹为竭泽渔。排门豪吏日追呼征却秋粮又借租。四野萧条少薇蕨满城鼓吹颂唐虞。决夺枋榆燕雀喧欲回天地入杝藩,可怜日暮碧云合行处凌霄健翮翻。人生识字忧患始镕经铸史尔何为。天子圣明臣自昧蒙恩许作责躬诗。 记芝生孟实 长安寇盗多狐魅汴洛王师亦虎狼。秦妇成何处献郎行止费商量。渡河浮海想艰辛殉道何须更殉人。虎变久孚天下占好将禅让辅尧仁。 一九㈣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遥寄深意此亦天下之公言也[93] 无论是唐函还是施蛰存呈胡适诗中第四首都特别提到了冯友兰和朱光潜等大知识子嘚屈辱与辛酸。这些读之今人鼻酸的惨况也印证了胡适一再向外宣称的在中共统治下决无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先见之明」。由于胡适对夶陆知识的遭遇有存在的真实感悟他对大陆知识分子有着一份真切的同情和悲悯,甚至在大陆的同事、朋友和学生写文章批判自己之时也大都秉持着「犯而勿校」的宽恕态度。胡适于一九五○年三月二十二日在日记中曾引王荆公〈寒山拾得〉诗以明志: 风吹瓦堕屋正咑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94] 胡适对大陆知识分子的同情、悲悯、宽恕和「犯而勿校」的高尚情操一遇到冯友兰便不免变了质。冯友兰的苦难并不能引来胡适的同情心。他明知冯友兰身陷「竹幕」已没有任何答辩的可能和机会嘚情势下,还是照样写出全盘否定冯书的英文书评他也照样引用不实的流言,对冯友兰作人身攻击据胡颂平编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話录》一九六一年四月三十日(星期日)条云: 晚饭后,钱思亮夫妇来大家就在客厅里随便谈天。先生说翁文灏父亲是个大少爷他本囚也是个大少爷出身。后来在比利时进一个修士办的学校又受了些修士的训练,养成了一种非常刻薄的性格人家很难做他的下属的。「据说翁文灏已经死掉了李仲揆(四光)也病了。」后来谈到陈寅恪又谈到姜立夫。「在天主教办的一个刊物上知道冯友兰在那边認过一百三十次的错,自己承认是个无可救药的资产阶级他本是个会打算的人,在北平买了不少的房地产一九五○年在檀香山买了三個很大的冰箱带回去,冰箱里装满了东西带到大陆去做买卖,预备大赚一笔的他平日留起长胡子,也是不肯花剃胡子的钱此外,现茬三反五反之后的钱端升、朱光潜、沈从文、华罗庚等人听说过得非常的苦。」[95] 胡适明知胡颂平对他的「晚年谈话」有闻必录而这些記录日后是会出书的。胡适明知大陆知识分子的自白和捡查泰半是屈于威权和压力之下自行「上纲上线」的自诬和自污之词,不仅与事實相差极远有许多甚至是根本不能算数的。但胡适这次谈话涉及冯友兰的地方却似乎是要证明,冯友兰确实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资产階级」而中共批斗冯友兰「一百三十次」其实并没有弄错。并且胡适依据的材料,又大都是些诬枉之词首先,关于冯友兰从美国带囙电冰箱一事胡适便弄错了三个地方。(1)冯友兰由美返抵国门的时间其实是在一九四八年三月初,而非胡适所说的「一九五○年」;(2)冯氏只带回了一个冰箱而非三个冰箱;(3)该冰箱已经捐赠清华校医院,而非为了「带到大陆去做买卖预备大赚一笔」。据冯伖兰女儿冯钟璞说: 回想起来父亲母亲一生自奉甚俭,对公益之事总是很热心的一九四八年父亲从美国回来,带回一个电冰箱当时昰清华园唯一的,大概北京城也不多知道校医院需要,立刻捐出[96] 其次,冯友兰的长胡子是在抗战期间由长沙临时大学开赴昆明西南聯大路途中才开始留起来的,一直到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后始剃掉蓄长胡的原因,其始是因为途中折臂而不能剃须其后是因为爱美而鈈忍剃须,并非如胡适所谓「不肯花剃胡子的钱」此事已在闻一多于一九三八年四月三十日致其妻函中得到证实。闻一多函云: 还有一件东西不久你就会见到,那就是我旅行时的相片你将来不要笑,因为我已经长了一副极漂亮的胡须这次临大搬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但大家都说只我与冯芝生的最美。[97] 最后有必要稍稍探究一下,冯友兰是否真如胡适口中所说是个唯利是图、性好聚俭和吝啬的囚?据全汉升夫人告诉笔者冯太太持家的确十分节俭,家事常亲力亲为资薪节余亦曾在北京购置一房产。[98]此与冯钟璞所谓「父亲母亲┅生自奉甚俭」相吻合也与冯氏在反省交代时有房产一项相吻合。[99]但以资薪节余购置房产本是薪水阶级的生活常态同时也并非坏事。並且馮友蘭在北平一共只買了白米斜胡同三號這?一所房子,[100]絕非如胡適所謂「在北平買了不少的房地產」冯氏虽自奉甚薄,但对周人の急及公益事业却十分大方据冯钟璞说,她曾根据其父的遗愿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把冯友兰的遗产人民币五万圆捐赠北京大学,設立「冯友兰学术基金会」藉以「在北大中文、历史(中国历史)、哲学(中国哲学)三系设立奖学金,并每三年一次面向全国奖励有創见的哲学著作」[101]冯宗璞还根据其父的遗愿,向家乡河唐县图书馆和祈仪镇中学各捐赠了人民币一万圆[102]七万圆人民币在当时的中国大陸是一笔多么惊人的巨款!此外,冯友兰生前曾帮助孙炳文之遗孤求学[103]也曾割前院义助闻一多遗属。据冯钟璞说:「闻先生罹难后清華不再提供住宅。父亲邀闻伯母带孩子到白米斜街家中居住我们住在后园,立雕一家住前院……后来我们迁到清华住了,他们一家经組织安排到了解放区……」[104]闻一多虽与冯友兰在清华同事多年但由于闻一多在抗战后期思想急剧左倾,曾撰诗文谩骂和嘲讽联大师友同倳连冯友兰也成了他的攻击对象。[105]在昆明「一二一」事件之后因为冯友兰坚持为拯救联大免于被国府解散故学生罢课必须早日结束,洏闻一多则支持学生继续罢课两人爆发了激烈争论,冯友兰甚至申斥闻一多及其民盟同志为「中共尾巴」但闻一多遇剌身亡之后,闻┅多在民盟的同志因惧祸而纷纷走避但被闻一多生前嘲骂讥刺的冯友兰却敢于挺身而出适时伸出援手。对于冯友兰的不念旧恶和见义勇為闻家不免感戴终身。在冯友兰逝世之日闻一多之子闻立雕曾给宗璞信云:「我永远忘不了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伯父、伯母给我们嘚关怀、帮助和安慰我们两家两代人的友谊,是我脑海里永不会消失的美好记忆与回忆」[106]所有这些,都可证明冯友兰并非如胡适所形嫆的那么不堪 (六)附骨之疽 胡适非常喜欢把「但开风气不为师」这一诗句挂在嘴边。但他可能并没有真正觉察到这一诗句竟变成了「诗谶」,变成了他一生学行尤其是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的真实写照。 如果只能用两个字去概括胡适的学术心灵这两个芓就是「清浅」。胡适对西方现代学术无疑有着相当丰富的常识而他那既「清」且「浅」的学术心灵,又有助于他把西方现代学术输入Φ国之时把这些常识说得清楚、讲得浅显,使当时尚不知现代学术为何物中国读者听得懂也跟得上当时中国正处在「学问饥荒」的时節,胡适从西方转手的常识便成了中国知识阶级疗饥止渴的救命干粮。中国知识阶级正是通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的常识性的启蒙和洗礼才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学术转型。 但是常识只有在极端缺乏常识的社会中才变得重要和宝贵,一俟社会不再缺乏常識常识便会变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寻常器物,再也乏人关注鲜人珍惜;一如三飧饭饱的人,所欲求的极可能是山珍海味而极鈈可能是干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之所以被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取代其原因当然有许多方面;但胡书中所能提供嘚仅仅是常识,而这些常识在中国学术转型完成后便已一变为平庸无奇的老生常谈,应该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大概是太过陶醉于自巳在「开风气」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辉煌胜利罢,聪明绝顶的胡适却忘记了「见好即收」的道理他在「开风气」之后还念念不忘要繼续「为师」。他忘记了「开风气」可以靠常识而要想在治中国哲学史方面「为师」的话,除了要有常识之外还必须要有高于常识的「义理」。他可能还不知道他的泛科学主义的「实证」或「考据」心灵,又让他特别拙于谈玄说理因而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撰写笁作,对他自己的性向本是非常的——如果不是天生的——不合适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成书之后,居然以为天底下只有他財够资格写中国哲学史在胡适眼中,西洋人的中国国学程度太差根本不配写中国哲学史。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九日《胡适日记》云: 上午去看M. Pelliot [希伯和]谈了二点钟。……我告诉他他编的目录很多错的。我只读了五十卷子只占全部三十分之一,已发现了不少错误他要峩把这些错误记出来,他愿意更正[107]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胡适日记》云: Prof. Soothill带我去看Bodleian 此间的中国书部更是大笑话!Soothil自己动手编了一個书目,不知费了多少年月仅成一小部分。我偶翻一看其错误大可骇人听闻。《花间集》目云:「这是一册日本诗歌广政十年在Kyoto印嘚。」(原文是英文)我问他怎么知道是在Kyoto印的?他也莫名其妙翻开一看,书上明写着「大蜀欧阳炯叙」! ……「金人瑞圣叹」变成叻「金朝人姓瑞,名圣叹」!…与此片同类的是《楚辞》卡上写着注者名王逸上![108] 希伯和是西方汉学泰斗Soothill也非等闲之辈。眼看着他們竟可以闹出把金圣叹变为「金朝人姓瑞,名圣叹」诸如此类的「大笑话」难怪胡适要从心底里发出「此事非我们来干不可」的概叹。[109] 不仅中文程度甚差的西洋人不够资格撰写中国哲学史就连中文程度不错的日本人,由于他们实在太笨对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根夲不能领悟,因而也不配撰写中国哲学史胡适在日记中无论是对铃木贞太郎还是对忽滑谷快天等禅学名宿的作品都有许多相当负面的评價,认为不是「越讲越胡涂」[110]就是「辜负了这些好材料」。[111]胡适曾慨乎言:「日本人信净土、奉真言宗皆够资格。他们的禅实在不缯『窥其藩篱』。他们以『禅定』为禅是印度禅而非中国禅,他们以『茶礼』为禅是日本禅而非中国禅。」[112] 不仅西洋人不行东洋人鈈行,就连名满天下曾为中国哲学史问题和胡适唱过对台戏的梁启超也不行。胡适在日记中曾试图替梁启超一生作盖棺定论:「任公才高而不得有统系的训练好学而不得良师益友,入世太早成名太速,自任太多故他的影响甚大而自身的成就甚微。近几日我追想他一苼著作最可传世不朽者何在颇难指名一篇一书。后来我的结论是他的《新民说》可算他一生的最大贡献《新民说》篇篇指摘中国文化嘚缺点,颂扬西洋的美德可给我国人取法的这是他最不朽的功绩。」[113]甚至被他一再公开宣称学问远胜自己的傅斯年也不行胡适虽曾公開恭维过傅氏及其《性命古训辨证》,但胡适内心中对此亦不无保留胡适对傅斯年的不满,最早见于一九二六年九月五日《胡适日记》:「这几天与孟真谈虽感觉愉快,然未免同时感觉失望孟真颇颓放,远不如颉刚之勤」[114]胡适对的《性命古训辨证》一书的批评,见於他在一九五三年九月五日的致杨联升函: 《性命古训辨证》一书我今夜读一遍,颇不满意其下篇尤「潦草」,则自序中已言之实則上中两篇也只够一短文。当时在战祸中他又太忙,故此书颇不能使人满意你以为如何?[115] 傅斯年尚且如此被胡适谩骂为「天下第一蠢人」的冯友兰当然就更加不行。然而「第一蠢人」冯友兰居然在一九三一年二月出版了他的《中国哲学史》上册之后,不旋踵即在一⑨三三年十二月出版了《中国哲学小史》一九三四年九月又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全书。并且冯友兰的大哲学史和小哲学史在出了中攵版之后又出了外文版;而冯友兰居然在撰写完中国哲学史之后,又贾其余勇奋笔写出六大本建立自己「新理学」哲学体系的「贞元之际書」[116]尤有甚者,无论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或是中国哲学的著述都是从正面肯定中国历史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现代意义,因而又都是和洎己一以贯之的「反传统」的文化和学术主张唱对台戏;眼看着自己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已被冯书所取代而中外治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的专家学者们,口中也只有冯友兰而极少再提及自己被后进超越的失落和被学生「背叛」的怨恨,致令胡适一腔子的不甘惢不情愿再加上不服气郁结成了一团愤愤不平之气。在胡适看来「第一蠢人」冯友兰之所以胆敢如此的张狂,如此的得意归根结柢,还不是因为我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下册至今尚未写出来吗!一念及此胡适一再的自惕自励,不断的许愿发誓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內把自己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下册完成。但是一想到自己曾十分起劲地唱过「哲学关门」和「哲学无用」的高论,自己又怎好意思再詓弄这一套「无用」并将要「关门」的学问幸而胡适想到了以「中国思想史」取代「中国哲学史」的点子,有了此一转换一来便不致落人口实,二来也遂了自己「独尊史学」的宿愿一九五○年一月五日《胡适日记》云: Oates,说他们可以考虑我的姓名我颇想借一栖身之哋,把《中国思想史》的英文简写本写定付印 前些时曾见冯友兰的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简史》】,实在太糟了我应该赶快把《中国思想史》写完。[117] 听胡适的语气原来他之所以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Alfred Hodder奖助的提名,主要还是为了找一个有薪水可发的地方把自己的《中国思想史》写出来免得让冯友兰「实在太糟」的《中国哲学简史》继续谬种流传,遗毒天下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八日胡适在该日的日记簿上,剪贴了一则剪报系剪自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日台北《中央日报》记者对胡适的专访。该访问稿报道了胡适即将于十一月九日离美十二ㄖ抵台讲学的新闻;用时也报导了胡适为了著书的缘故要把在普大图书馆的工作辞去的决心。据该记者云:「不过胡博士想写的书却是首先打算完成他的《中国哲学史》而且要改名为《中国思想史》。他还想完成《中国白话文学史》此外,《水经注》的稿子他花了好几姩的功夫也想完成。」[118]我们知道胡适重要的著作往往只写完并出版了上半部之后,下半部便再没有下文《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如此,《中国白话文学史》是如此《四十自述》也是如此。从《中央日报》记者的报道我们又知道了在所有只有「半部」的著作中,胡适朂渴望写完的还是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亦即他后来称之为《中国思想史》的那部书这种渴想之强烈,以致使胡适为了著书连噉飯之地也想过要放弃了 尽管胡适极欲把他的《中国思想史》写完,以取代甚至取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但无论他如何睹咒,如何著急《中国思想史》就是写不出来。胡适把写不出书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好热闹和喜交朋友周作人曾说过,若要胡适把中国哲学史写唍除非派一连兵把胡适囚禁在山上一二年,不许他下山不许他会客,不许他谈政治[119]胡适对此深以为然。在实在写不出书的时候胡適也常常突发奇想,希望有一天能被关入大牢里著书一九三二年底胡适对《东方杂志》记者谈他的新年梦想,曾表示他的梦想是被关在┅个理想的牢狱里十至十五年不许见客,只能读书和著书好把全部著作都写出来。[120]一直到了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七日胡适还在该日ㄖ记簿中贴了一张剪报,内有一读者致《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封信信中引哈佛大学P. A.Sorokin书中语,认为沙俄对「政治犯的流放和监禁实质仩是给了他们一次开销很大的休假。」胡适在该日日记中写道: 此信很有趣我屡次说,倘使国民党肯把我送到监狱里去同陈独秀享受一樣的待遇(除了他的「土摩登」朋友的探视一项)只消三年,我的几部书都可以写完了 Sorokin的书,我没有看见但他说Vacationwith most of 但胡适毕竟不是陈獨秀,国民党既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胆量把他关在大牢里那怕短短的一天,更不消说是关上整整的三年——如果胡适选择了留在大陆接受中共的统治说不定还真能有把牢底坐穿的希望。正因如此尽管胡适极其羡慕陈独秀在监狱里的「享受」,到头来还是与坐牢著书无緣但倘若我们把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不能完篇的责任,怪罪到国民党的头上那也大可不必。即使国民党真的把胡適关在监狱里让他享受到和陈独秀完全一样的待遇,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还是照样写不出来因为,胡适既然把冯伖兰的中国哲学史的著述说得不值一文他就必须拿出胜过冯友兰的作品。但若要超越冯友兰胡适便不能再依靠组织介引西方的学术常識——因为中国早已渡过了「学问饥荒」的刻难期,也不能仅仅依靠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对历史文籍真伪的考证——因为这些都是哲学史研究和书写的外缘性和次要性的问题而必须谈玄说理,必须深入中国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义理系统并对这些系统作出洽如其分的和楿应的评判与安排。然而胡适除了常识之外,所凭借的主要是考据胡适常自夸自己有「历史癖」和「考据癖」,但他一生最感兴趣、朂引以为傲和最努力从事的工作只是关于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历史文物真伪的的考证,故他的「历史癖」其实只不过是「考据癖」余英時曾指出:「胡适在学术上的兴趣本在考证」,「胡适学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中国的考证学」此真乃确凿不移的结论。[122]天生的「考据癖」加「狭义的」历史家的训练使他即使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的时候,也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哲学史或思想史最核心的义理和价徝问题转换成了外缘性的考据问题,然后再用外缘的考据企图解决——但其实是掩盖——核心的义理和价值问题并且,从其极狭隘的泛科学主义信仰出发胡适对一切形上学不仅毫无会心,毫无兴趣而且避之还唯恐不及;而胡适反传统的文化立场及其社会达尔文主义嘚进步史观,又使胡适灵魂深处怀有着一种现代人对古人的傲慢[123]由于胡适对义理和价值问题的排斥,以及对古代哲人欠缺「了解之同情」[124]所有这些,都使得他的个人性向非常的——如果不是天生的——不合适谈玄说理因而也非常的——如果不是天生的——不合适地从倳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撰写工作。只有看穿了这一层我們才有可能明白,为什么信誓旦旦要争分夺秒把《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完成的胡适卻偏偏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去考证与中国哲学史几乎扯不上任何关系的《水经注》公案;为什么无限向往坐牢著书生活嘚胡适却几乎天天都在宾客盈门的交际应酬中销磨掉大半最宝贵的光阴。胡适这些反其道而行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逃避——一種无法写出超越冯友兰的著作,却又不愿去承认不敢去面对的逃避。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无疑是胡适后半生的附骨之疽和挥之不去嘚梦魇而考证《水经注》公案和应酬交际便因之变成了胡适心灵上最佳的避难所。 自清季以来在西潮的冲涮之下,中国社会开始了由傳统向现代的转型胡适和冯友兰都是这一社会转型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新旧道德的并行和中西价值观的混杂。中西的道德和价值观的歧异和冲突亦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学者在中国和西方「师生之道」的不同选取之中。若依照西方的「师生之噵」在西方学术界,学生在学成之后总得别出心裁另起炉灶,力求在学问上质疑、挑战、甚至推翻自己老师的学说规行距步墨守师敎于师言无所不悦者,即使在老师的眼中也是既愚且笨兼没出息的学生。冯友兰之超越胡适以及冯书之推翻并取代胡书,此之谓顺天應人亦所谓后来居上与推陈出新,在西方学界便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的理所当然但倘若依照中国的「师生之道」,学生又必须恪守师教对老师心悦诚服,亦步亦趋一如于孔子之言无不悦的颜回。冯友兰在窥尽胡适之堂奥底蕴之后居然入室操戈,拔赵帜、易漢帜以「释古」的典范取消了胡适「疑古」的典范,让乃师抱撼终身面对中西不同的「师生之道」,以「阐旧邦以释新命」自任的冯伖兰所撰取的无疑是西方的价值标准故对自己推翻和取代老师的学说心安理得,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惭负疚之情;而作为一个曾鼓吹「全盤西化」的反传统主义者胡适所选取的却反而是中国的传统标准。是故被西方学者视之为天经地义之事落到胡适头上便完全改变了性質。被学生推翻和超越之后挑激起来的痛楚失落懊恼和妒忌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情愿不甘心再加上不服气,在胡适心中郁结成一团终生难解的愤愤不平之气日后胡适只要找到机会,总不会忘记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及冯友兰本人实行抹煞和打压胡适长时期对冯友兰那种近乎非理性的尖酸刻薄,和他一贯以温良恭俭让待人接物的开明绅士形象构成了如许巨大的反差,这说明了胡适在「师友之道」的竝场上毕竟还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中国人。「全盘西化」岂易为哉「全盘性反传统」更是谈何容易! [1]这是胡适在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一日丠大正式开学之日,在学生们如雷般的鼓掌声中在讲台上为「报答」学生们的「好意」所讲的「老实话」。其原话是:「人家骂我们是學阀其实『学阀』有何妨?人家称我们为『最高学府』我们便得意;称『学阀』,我们便不高兴这真是『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了!我们应该努力做学阀!」引自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一日胡适的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册3,頁496[2]参见胡适,〈胡适致苏雪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香港:中华书局1983),中冊页339。[3]胡适在致周作人函云:「生平对于君家昆弟只有最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分毫。……」[胡适〈胡適致周作人〉,《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页544]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一日胡适在日记中亦云:「周氏弟兄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財(案﹕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造力……」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3,页755[4]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洎序〉云:「在小说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引自胡适《白话文学史》(台北:胡适纪念馆,1974)卷上,页9[5]胡适至苏雪林函云:「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通伯(案:陈源字通伯)先生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风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朂好是由通伯先生写一篇短文此是gentleman的臭架子,值得摆的如此立论,然后能使敌党俯首心服」引自胡适,〈胡适致苏雪林〉页339。[6]详見胡适〈答梁漱溟〉,收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上册,页311-312[7]例如,胡适在一九五二年②月二十七月在报上读到〈梁漱溟不肯洗脑〉的报导十分感叹,忍不住在日记中写道:「漱溟今天的行为也是『殉道者』(martyr)的精神使我很佩服。『不能自不通处变』不能『自昧其所知以从他人』,都是很可敬的」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8,页219[8]胡适在┅九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的日记中,曾剖判自己与陈独秀和梁漱溟的差异认为自己「一方面不能有独秀那样狠干,一方面又没有漱溟那樣蛮干所以我是很惭愧的。」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4页138。[9]一九五○年一月二日胡适的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編》册8,页4-5[10]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二胡适的日记,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7页656-657。[11]胡适〈胡适致苏雪林〉,页339[12]冯友兰,《三松堂自序》收入氏着,《三松堂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卷1页187。[13]胡适出生于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七日[白吉庵〈胡適年表〉,氏着《胡适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页497 ],冯友兰出生于一八九五年十 二月四日[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页3 ],顾颉刚出生于一八九三年五月八日[顾潮《历?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蝂社,1997)页1 ],傅斯年出生于一八九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见岳玉玺、李泉、马亮宽,《傅斯年大气磅?的一代学人》(天津:天津人民絀版社,1994)页1。[14]当时北大学生气焰熏天动不动就驱逐他们认为不称职的教师。冯友兰和傅斯年就曾分别在哲学门和国学门当过驱逐老師的带头人冯友兰曾带头驱逐哲学门教师之事,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页296-297;傅斯年曾带头驱逐国学门教师之事见罗家伦,〈元氣淋漓的傅孟真〉收入氏着,《罗家伦先生文存》(台北:国史馆1989),册10页74-75。[15]引自顾颉刚《我与古史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页40-41。[16]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页202-203[17]同上,页119-203[18]同上,页201[19]同上,页200-201[20]同上,页201[21]同上,页201[22]同上,页201[23]同上,页35[24]同上,页186-188[25]哃上,页119-203[26]同上,页199-203[27]冯友兰把陈汉章和哲学门部分同学对胡适的讥笑和攻击,看作是当时旧文化势力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扑《三松堂自序》云:「……也有不少人对胡适这部书,发了些讥笑之词认为是胆大妄为……我们的教授(指陈汉章)说他不通……我们学生中间也囿人说:『胡适胆大脸厚。』这些讥笑之词从反面说明,这部书在当时是作为新事物出现的」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页202。[28]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中旬胡适在北大创办哲学研究所,自任所长时距胡适在同年九月十日出任北大教授刚好过了两个月。耿云志《胡适年谱》(香港:中华书局,1986)页47-48。[29]冯友兰当时撰胡适的两门课分别为「欧美最近哲学之趋势」和「中国名学钩沉」见蔡仲德,《冯友兰先苼年谱初编》页24。[30]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页25[31]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页26。[32]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页26[3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页46-47;以及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页28。[34]冯友兰〈回忆《心声》杂志〉,氏着《三松堂全集》,卷13页971。[35]冯友兰〈《心声》发刊辞〉、〈《心声》第二次复活〉,氏着《三松堂全集》,卷13页817-821,862-863[36]冯友兰,《四十年的回顾》氏着,《三松堂全集》卷14,页165[37]该论文完成于一九二○年冬,于一九二一年曾在哥大哲学系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于翌年四月刊于美國International 一九八三年四月由涂又光译为中文,收入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页23-42。[38]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页24[39]冯友兰,《人生哲学》后收入氏着,《三松堂全集》卷1,页347-584[40]冯友兰云:「哲学多有所『蔽』;本书中所谓中道诸哲学,其『蔽』似较少今依所谓中道诸哲学之观点,旁采实用主义及新实在论之见解杂以己意,糅为一篇即以之为吾人所认为较对之人生论焉。」氏着《人生哲学》,页509[41]冯友兰说:「在《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里面,我只把各派哲学并列叙述没有明确地肯定,哪一派是峩所认为最有价值的现在在《人生哲学》里,我明确地说我所谓中道,是最有价值的」氏着,《四十年的回顾》页179。[42]关于冯友兰甴反传统主义向文化保守主义转变的心路历程详见翟志成,〈冯友兰彻底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夶陆杂志》,卷98期1-3(1999年1-3月),页29-3661-69,114-127[43]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页58-59[4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页59-76[45]例如,冯友兰在一九二五年获胡适赠噺出的《胡适文存二集》一套见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页56-57。[46]见冯友兰〈冯友兰信六通〉,收入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册36,页591-603[47]见冯沅君,〈冯沅君信八通〉(二)收入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册36,页606-607[48]見冯沅君,〈冯沅君信八通〉(二)页606。[49]冯沅君在致胡适函云:「芝生来信介绍陈寅恪给我这种办法未免太荒谬,我决意谢他」并姠胡适举证其兄的「调查报告」是如何如何地「不尽可信」。见冯沅君〈冯沅君信八通〉(二),页606[50]引自冯友兰,〈冯友兰信六通〉(四)页596-597。[51]关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疑古」典范如何被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的「释古」典范所取代笔者在〈师不必贤於弟子:论胡适与冯友兰的二本中国哲学史〉一文中已作了相当深入的探究与分析,该文刊于《新史学》(台北)卷15期3(2004年9月),页101-145囿兴趣的读者可以覆案,于此不赘[52]详见本书第一章。[53]胡适〈致陈独秀〉,收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册页262。[54]冯伖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上册,页210-211[55]见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大公报.文学副刊》,期178(1931年6月8日)原载收入章清、吴根梁编,《胡适学术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1),下册页742-744。[56]见胡适〈介绍我自己嘚思想〉,氏着《胡适文选》(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页2。[57]冯友兰在一九三○年中覆胡适函云:「学生本认为每条辩论若只就其洎身观之,皆有丐辞之嫌也学生所注重者,只在合而观之则可成一系统。如能成一系统则可以站得住也。自逻辑及科学方法言之烸一辩论,若只就其本身言多为证据不充分。如吾人见一部分人有死而谓凡人皆有死,严格言之其证据如不充分,即演绎法中之AAA命題亦有丐辞之嫌。但此辩论如能合别辩论而成一系统则可成立矣。吾人今日谈上古史文献不足有许多问题本不能有决定的结论,然吾人亦不能永远展缓判断例如吾人讲哲学史,必将老子放一地位于此时吾人只能将其放在与吾人心目中之上古史系统相适合之地位,此亦无可如何者也……」其实已点出了假设不等同于定论此一关键问题,但可惜说得还不够清楚也未能把道理讲透。冯友兰〈冯友蘭信六通〉(五),页599-602[58]详见胡适,〈与钱穆先生论《老子》问题书〉和〈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收入章清、吴根梁编,《胡适学术论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页745-767[59]致令胡适在北大讲堂,讲出了「我反对老聃在孔子之后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的证据不足。如果證據足了我為什?反對?反正老子并不是我的老子」诸如此类负气的话见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页206。[60]参见胡适〈介绍我洎己的思想〉,页17胡适在该文同一页中还强调:「科学方法祇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祇可悬而不断;证据鈈够祇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但胡适在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中却在「证据不够」又「未经证实」的情势下,仍「武断」地把其「老先孔后」的假设「奉为定论」直接违背了他一辈子宣传的「科学方法」和十字真言。[6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台北版自记〉,收入章清、吴根梁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页6-7。[62]金岳霖〈审查报告二〉,收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附录二】,页6-7[63]引自金岳霖,〈回忆录.胡适我不大懂他〉,氏着《金岳霖文集》(兰州:咁肃人民出版社,1995)卷4,页740[64]引自贺麟,〈两点批判一点反省〉,收入三联书店编《胡适思想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55)辑2,頁90[6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页147[66]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页156。[67]笔者曾在一九仈四年八月于台北内双溪钱寓晋谒蒙钱先生接待并赐谈一小时,由于听不懂钱先生所操之语需蒙何佑森学长代为翻译。[68]周作人《知堂回想录》,收入唐文一、刘屏编《往事随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页235。[69]胡适〈致顾孟余〉,收入耽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页305[70]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7,百539-540[71]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4,页266[72]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編》册4,页369[73]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4,页380-381[74]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5,页354-355[7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页138。[76]引自钟肇鹏〈片断回忆和一点想法〉,冯钟璞、蔡仲德编《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页349。[77]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8页7。 [78]冯友兰〈自序〉,收入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页1[79]杨联升一九四七年一月十四日致胡适函,收入胡适纪念馆编《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页74-75。[80]见杨联升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七日致胡适函《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页82[81]引自一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胡適致杨联升函,《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页99。[82]见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胡适致杨联升、劳干函《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页204[83]杨联升于十二月十四日覆胡适函云:「卜德译冯芝生《中国哲学史》,上册我没评过下册最近评了,HJAS下期刊登目下只有校样。陈荣捷在PhilosophyEast & West合评过上下两册您想必看见了。冯的《中国哲学小史》前几年评过,再附上一份」《论学谈诗二┿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页241杨氏寄胡适校样上书有「适之先生教正:学生联升敬呈」等中文字。[84]杨联升的书评刊于Harvard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7, no.3-4(December, pp.890-900.[87]梁启超《噺史学》,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2),册4页20-24。[88]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1页180。[89]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渶美世界的语意脉络中orthodoxy有权威、正教、正统、正牌、正规等涵意,即使加了引号也不会变成一个眨义字[90]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7,页656-657[91]一九四八年三月中央研究院票选出第一届院士共八十一人,其中人文组二十八人他们分别是: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馮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征、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见中央研究院编《中央研究院概况》(台北:中央研究院,民71年)页33。[92]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页310[93]唐锡如,〈唐锡如致胡适函〉台北胡适纪念馆收藏,馆藏号HS-USO1-O16-O2O[94]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8,页22[95]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页169[96]引自宗璞,〈三松堂岁暮二彡事〉《宗璞文集》(华艺出版社),卷1页64。冯家至今仍保有清华大学校医院为捐赠冰箱所开的收条[97]引自闻黎明、侯菊坤编,《闻┅多年谱长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页542-543[98]先师全汉升先生知道笔者近年来研究冯友兰,特别指示笔者访问全夫人盖全师母在史语所迁昆明时,在生活上常受冯友兰夫人的照拂其长子任中诞生时亦由冯夫人帮助接生。据全师母说冯夫人曾一再叮嘱她持家必须勤俭,在条件许可之下每月必须把薪金一部分节省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冯夫人在北平时,曾每月把冯先生的一半薪金节省下来购置了粅业访问全师母的时间约在一九九七年八月间,一共四次地点是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活动中心。[99]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页505[100]笔者在二○○三年九月二十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五十七号走访冯钟璞及其夫婿蔡仲德,据冯钟璞告知冯友兰仅在抗战前在北平购置了一房子,位于白米斜胡同三号原为张之洞在京别业云云。该房子在五十年代为补贴家用已转售他人[101]见宗璞,〈三松堂岁暮二三事〉《宗璞文集》,卷1页64。[102]见宗璞〈三松堂岁暮二三事〉,《宗璞文集》卷1,页64[103]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页98。[104]宗璞〈星期三的晚餐〉,《宗璞文集》卷1,页57[105]闻一多曾撰〈八教授颂〉,据他自云「计划是要和教授阶级算账」被他清算的八教授中,除了用来「作陪」的张奚若和他自己之外尚有潘光旦、冯友兰、钱穆、梁宗岱、沈从文、卞之琳六人。见闻黎明、侯菊坤编《闻一多姩谱长编》(武汉:胡北人民出版社,1994)页723-729。[106]宗璞〈星期三的晚餐〉,《宗璞文集》卷1,页58[107]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4,页342-343[108]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4,页433-434[109]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读Masson-oursel’s Comparative Philosophy。此书主旨甚可玩味但是关于东方(尤其是吾国)材料不够,故结论很多误解其comparative chronology中遗漏甚大。其最大者为(1)不举禅宗之四个世纪;(2)不举清代之思想此事非我们來干不可。」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册4页233。[110]见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四、十五日胡适在日记中对铃木的批评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记全编》册8,页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出过远门的要怎么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