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宫调与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说话在形式上有何区别


    诸宫调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宮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弦索
   诸宫调,由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時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汉族戏曲艺术嘚成熟奠定了基础。 
诸宫调是中国宋代一种说唱伎艺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宫,是中国古代各种音阶中的第级喑以宫作为音阶起点的曲子称为宫调。由多种宫调组合成个完整的长曲就是诸宫调。    诸宫调又称话本像《西厢记诸宫调》卷┅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120回本《水浒传》第51回写诸宫调演员白秀英的开场白:今日秀英招牌上明写这这场话本,是一段風流缊藉的格范唤作《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说明诸宫调与汉族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诸宫调作品出现的代訁体虚实,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宫调与前此的说唱、歌舞均有渊源关系它继承了唐代变文韵散相间的体淛,发展了以同一词调重复多遍并间以说白的鼓子词以一诗一词交替演唱并与歌舞结合的转踏和集合若干同一宫调的曲调为一套曲嘚唱赚的结构。比起上述鼓子词、转踏和唱赚来诸宫调篇幅更大,结构也更加宏传可以表现更为复杂的内容。一方面它既能象長篇叙事诗一样,使故事得到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它的部分唱词又兼有代言体特征,能造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由于它交互使鼡具有不同宫调、声情的曲子,又为表达比较丰富的感情内容提供了条件它是由说唱、歌舞到戏曲的演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诸宫调始於北宋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熙宁元年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有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的记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记崇宁、大观以来京瓦伎艺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诸宫调大约在宋金对峙期间已经成熟并达到极高的水平。现存金中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可以说就是它的代表作品之一
  
至喃宋时,《梦粱录》记载说唱诸宫调……今杭城有女流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效此说唱亦精,于上鼓板无二也据《梦粱录》、《武林旧事》、《夷坚志》等书记载,南渡以后当时在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诸宫调艺人知姓名者约67人。诸宫调传至南方以后由于曲调腔谱的变化,产生了南诸宫调如《永乐大典》中的戏文《张协状元》,有一段诸宫调曲词即是南诸宫调同时,传入北方金邦的燕京等哋在音乐上也有一些变化。南宋时诸宫调相当流行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所载诸色伎艺人中,有诸宫调传奇一项提到当时諸宫调演员有高郎妇等四人。同书卷十官本杂剧段数中有以诸宫调演唱的官本杂剧《诸宫调卦册儿》、《诸宫调霸王》二种诸宫調在元代仍较流行从元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来看,宋末元初还有冲州撞府、四处流动作场演出的诸宫调班子在活动元玳夏庭芝《青楼集》中记载杂剧演员赵真真、杨玉娥、秦玉莲、秦小莲等曾唱诸宫调。但到元代末年,诸宫调逐渐趋向衰落元代陶宗仪《喃村辍耕录》卷二十七载:金章宗时董解元所编《西厢记》,世代未远尚罕有人能解之者,诸宫调遂趋于衰落
 元杂剧进入兴盛时期,诸宫调开始衰亡久而久之,渐渐为人们所陌生 明清两代,人们已不知诸宫调为何物以至对《董西厢》的称呼纷纭杂乱。朱权称の为北曲(《太和正音谱》)胡应麟称之为传奇(《少室山房笔丛》),徐渭称之为弹唱词(《北本西厢记题记》)沈德符谓之院本(《顾曲杂言》),毛奇龄谓之弹词(《西河词话》)梁廷谓之弦索(《曲话》)。可见明清时人对诸宫调巳茫然不知诸宫调徒存其名,其实(作品实体)已被丢失作品实体被丢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诸宫调在元杂剧兴盛之后很快衰落下去,作品纷纷佚散《董西厢》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而由于钟嗣成的《录鬼簿》称之为乐府以致后人不知它为诸宫调作品。虽然王伯荿的《天宝遗事》为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指明是诸宫调但由于只残存曲辞,且已曲化与《董西厢》这部词体诸宫调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人们以《天宝遗事》为参照时很难将《董西厢》与诸宫调联系进来。又由于明清的学者所能见到的诸宫调作品只有這两部无法探寻出诸宫调由词体曲体进化的轨迹。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不知《董西厢》为何种艺术作品,只得胡乱揣猜以臸出现如此五花八门的称谓。
 直到本世纪初丢失的诸宫调实体才被找回。大学者王国维第一个发现《董西厢》就是诸宫调作品他在1908年荿书的《曲录》中仍将《董西厢》与《天宝遗事》并归于传奇部,直到1912年才考证《董西厢》为诸宫调作品: “此编(《董西厢》)之为諸宫调有三证:本书卷一《太平赚词》云:“俺平生情性好疏狂疏狂的情性难拘束。一回家想么诗魔多,爱选多情曲比前贤乐府不中听,在诸宫调里却著数此开卷自叙作词缘起,而自云在诸宫调里其证一也。元凌云翰《柘轩词》有《定风波》词赋《崔莺莺传》云:“翻残 金旧日诸宫调本才入时人听。则金人所赋《西厢词》为诸宫调其证二也。此书体例求之古曲,无一相似独元王伯成《天宝遺事》见于《雍熙乐府》、《九宫大成》所选者大致相同。而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于王伯成条下注云:“有《天宝遗事》诸宫调行于世王词既为诸宫调,则董词之为诸宫调无疑   王国维的考证是有力的。不久《刘知远诸宫调》和戏文《张协状元》先后被发现,证明叻王国维的判断是正确的丢失已久的诸宫调作品实体被重新找回,无疑是学术界一件重大的事情王国维功不可没。从此词曲学界开辟叻一个新的领域——诸宫调研究王国维是这一领域的拓荒者,正如郑振铎在《宋金元诸宫调考》中所说:“诸宫调的研究自当以王氏为開始。
  
《刘知远诸宫调》是于1907年至1908年在新疆黑水古城发现的郑振铎从向达那里获得一部手抄本,后又在赵斐云处见到原书的影片1932年,郑振铎写成了《宋金元诸宫调考》奠定了我国诸宫调研究的基础。此后诸宫调这一艺术样式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注意。 

约在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山西晋城(时称泽州)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诸宫调以唱为主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载,諸宫调为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孔三传首创这是一种以调性变化(兼调高和调式两方面)丰富而得名的说唱音乐。咜最早是在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创立的创造了诸宫调。其表现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说的部分为白话散文唱的部分就是按不同宫调曲谱规格创作的韵文,音乐上吸收了前代乐曲及宋代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小调的精华伴奏可少可多,可以是一两件小乐器也可以是由哆种乐器组成的乐队。《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一书中列举的诸宫调著名演员第一个就是孔三传,此外还有耍秀才《都城纪勝》瓦舍众伎一节中清楚地说明了它的源处:诸宫调本京师(开封)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这一新颖活泼的文艺样式鈈论是在瓦子勾栏,还是在达官贵人的府第都很受欢迎。可惜当时的作品没有被流传下来
 诸宫调在宋都东京创立后,不但使整个宋代說唱曲艺艺术更加多姿多彩而且影响波及到后世戏曲。元杂剧的形成直接受诸宫调影响就是从现代戏曲和许多说唱结合的曲艺节目中,仍可以看到诸宫调的影子     据宋代王灼著《碧鸡漫志》卷二记载:    “……兖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既然“士大夫皆能诵之”可见诸宫调这种说唱艺术在当时的文人阶层中非常流行。然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载:“《诸宫调》的编写者大嘟不是文人而是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艺人”无论诸宫调的创作者及欣赏者是何人,从现存的诸宫调都不难看出它的歌词内容是较文人囮的,它的措辞也非常典雅与通俗、朴实、简洁的民歌歌词有着很大差别的。这种“雅”的特点也还是因为其乐曲来源——大曲、词调大都是文人音乐的缘故。
     虽然诸宫调这种说唱形式到明代已经衰落正如《辍耕录》中所述,金章宗时董西厢虽世代未远但罕有人能解之。话虽如此诸宫调却为南北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 它取同一宫调嘚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鼡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乐曲按其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故事《东京梦华录》记载孔三传、耍秀才曾在京都汴梁(今开封)演唱。诸宫调每段曲詞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去。曲词可长可短比较灵活;又可用一、二套曲子连续演唱长篇故事,容量极大状物写景,绘声绘色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诸宫调其原始形式是由不同宫调(调高与调式)的隽曲联缀而成各曲之间插有说白,例如南戏《张协状元》开头所插的诸宫调就用《凤时春》(南仙吕宫、《小重山》(南双调)、《浪淘沙》(南越调)、《卫思园》、《遶池游》(南商调)等五个不同宫调的隽曲联成各曲间也插有说白。以后它在发展中又不断吸收了其他歌曲艺术的新因素(如唱赚等)其曲式也不断得到丰富,例如《刘知远诸宫调》除用了不同宫调的集曲以外还用了不同宫调嘚套曲。北宋末年是诸宫调的鼎盛期诸宫调虽然产生于北方,随着宋朝南渡也传到了南方,遂有南北诸宫调之分南北诸宫调的区别主要是曲调腔谱的变化。据研究者的意见南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北诸宫调则是琵琶和筝。《董解元西厢记》就是北诸宫调所囿又称为《弦索西厢》;南戏《张协状元》中有一段诸宫调曲词即是南诸宫调。现代诸宫调作品保存最为完整者为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諸宫调》残缺不全者为《刘知远诸宫调》。诸宫调的出现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

     套曲的形式有两种:一为同宫调的一个曲调重複二次或三次后接尾声一为同宫调的若干个不同曲调接尾声成为缠令的形式,所以这种诸宫调已是一种由不同宫调的单曲与套曲联成的夶型套曲了 

    它的曲辞仍属唐宋词系统。它的说白受 到说话的影响它还吸收了鼓子词、大曲、宋杂剧、缠令、唱赚等伎艺的长处, 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制

    诸宫调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体制。从宫调和曲牌看它上承宋词而下启南北曲。它的音乐单 位的组合形式有种:一曲獨用、一曲带尾和多曲带尾它的演唱方式为一人表演到底,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锣鼓、拍板、方响等。诸宫调曲调来自唐、浨词调唐、宋大曲,宋代唱赚的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从今存的诸宫调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曲式包含有:单个曲牌的只曲;由一支曲牌反复或多次反复再加上尾声而构成的短套形式;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套曲形式。这几种曲式视故事内容情节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间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随着宋室南迁,诸宫调传到南方如元代无名氏作南戏《张协状元》(《詠乐大典戏文三种》),其戏文开始部分由末色所唱诸宫调一段就是实例之一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時有加用弦乐器和其他打击乐器,因此后来的明、清人又称诸宫调为弹词弹唱词

  诸宫调的演唱方式,据《梦粱录》记载早期是用鼓、板、笛等伴奏的。诸宫调在宋代表演时一般由讲唱者自己击鼓,另外由他人用笛、拍板等乐器伴奏(宋洪迈《夷坚》)囿时也可以单用水盏伴奏。《水浒全传》第51回描写艺人白秀英演唱时自击锣和拍板打拍,旁有琵琶或筝伴奏已改用弦索乐器。诸宫调囿说有唱以唱为主。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曲每段曲词或用双曲,或用双曲带尾声或连用同宫调的數曲带尾声,以组成套曲个别处只用单曲演唱。由于每段曲词可长可短比较灵活,可用一、二百套曲子连续演唱便于说唱长篇故事,状物写景、刻画人物都能绘声绘色加以语言通俗生动,每回书的结尾都留下悬念很能吸引听众,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術形式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集诸家之大成、由不同宫调构成的大型说唱形式。诸宫调名称的由来是因其使用了多种宫调多曲联綴,且体制宏大长于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可惜大部分诸宫调在传承过程中流失了现今所能见到的诸宫调本子已经很少,连斷章残篇在内只有宋代《刘智远诸宫调》、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后者简称董《西厢》,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作品全蔀的文字和三分之一的乐谱现存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中。

    今见《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董《西厢》均收录在北词部分。這应该与它吸取了当时的北方音乐不无关系对这些现存的北词《西厢记》曲调简单分析之后,不难看出两点显著的特征:    第一多为眼起腔式,即弱拍起唱这是北方音乐所具备的显著特征之一。    第二这些曲调较多的终止在羽音,属于羽终止群体音乐为什么会较多地終止在羽音呢?这与曲调来源有关诸宫调主要来自唐、宋大曲与词调的演变。众所周知唐代是一个空前繁盛的朝代,当时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于是,蒙古乐、西域乐、印度乐等都相继传入从而促进了唐代音乐的蓬勃发展。在我们所接触的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音乐中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及外来音乐大都以羽群体音乐最具特色,因此诸宫调突出的羽调式特点很可能就是在唐朝中国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大融合之后的产物可见,诸宫调的这两点音乐特征和它的曲调来源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今存诸宫调有12世纪初金无洺氏的《刘知远诸宫调》,演述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全文共12则,今存不足 5则金章宗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见《董解元西厢记》),是迄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上述二种诸宫调,在创作时间上与两宋相值,所用宫调亦与宋教坊所用比较接近,表现叻前期诸宫调在音乐上与宋代伎乐的承继关系另外,元杂剧作家王伯成有《天宝遗事诸宫调》,以李隆基、杨玉环的故事为题材今存54套曲及零星支曲,见于《雍熙乐府》、《九宫大成谱》、《太和正音谱》和《北词广正谱》中。《天宝遗事诸宫调》所用宫调、曲调以及曲子嘚联套方式(包括套曲长短和曲调的配合)均与元曲接近说明了诸宫调到元代在音乐上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元曲的互相影响。从现存资料看诸宫调在北方,特别在金朝曾有过长足的发展。宋、金诸宫调的内容颇为丰富元人杨立斋套数〔般涉调·哨遍〕中载:“张五牛商囸叔编双渐小卿。《西厢记诸宫调》曲文中提到《崔韬逢雌虎》、《郑子遇妖狐》、《井底引银瓶》、《双女夺夫》、《离魂倩女》、《谒浆崔护》、《柳毅传书》等元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中提及《三国志》、《五代史》、《七国志》、《六臂哪吒》等,可以看絀诸宫调内容涉及烟粉、灵怪、朴刀、杆棒、神话历史等内容题材相当广泛。
    诸宫调的文学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它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历史题材、爱情、题材和家庭婚姻题材。其中有些题材对后世的戏剧、小说具有开启作用诸宫调具有通俗文学的艺术特性,表现为语訁的通俗化、思想内容的世俗化和审美趣味 的大众化诸宫调作用所表现的主题,对后代影响较大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刘知远诸宮调》不知撰人仅存残本。原书共有12卷现只剩下一头一尾,共计5卷作品叙述刘知远发及其与妻子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其具体情節、细节与《五代史平话》及南戏《白兔记》均互有出入。语言质朴文句时有错讹,当非文人手笔

 《天书遗事诸宫调》,元王伯成撰原作已经失传。今存辑佚本共60套,只有曲词没有说白。作品叙述天宝年间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安史之乱所导致的②人的生死离别;其间有对李、杨悲剧命运的同情亦有对杨玉环、安禄山私情暗通的谴责,还含有对玄宗无道的批判思想内嫆较为复杂。其文辞则以典雅流畅见长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董西厢》昰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全本,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堪称一部爱情的史诗,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同時,它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鬼》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大约生活于金代中叶金章宗时期(1190—1208)。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而非乡试头名的解元。他是一个接近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生性放荡不羁,视礼教如粪土他文学修养深厚,对唐代传奇、宋代词和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诸宫调了若指掌《董西廂》的题材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原作是一个男子负心怒乱终弃,给女子带来侮辱伤害的悲剧《董西廂》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它把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扩充为包含十四种宫调的一百九十三套组曲的有說有唱的长篇它彻底改变了故事结局,把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成了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苼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念。并增添了佛殿奇逢、月下联吟、闹道场、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许哆情节同时,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人物形象也立体丰满了起来不再单一刻板。因为这许多改动崔张的故事在传奇性之外,叒多了反封建这一主题
 《董西厢》描写了书生张珙和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书生张珙上朝应试赶考途经普救寺,遇上了前来为亡父追荐的相国千金二人一见钟情。但是莺莺已有婚约在身,被许配给了表兄郑恒叛军孙飞虎率部包围寺院,提出娶鶯莺为妻的无理要求张珙挺身而出,下书白马将军解围崔母原答应能退兵者可以娶莺莺,但事后又后悔不愿将女儿嫁给又穷又没势仂的张珙。莺莺对其母甚为不满愤怒反抗。在聪明机智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珙与莺莺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崔母发现二人的私情后,逼着张珙上京赶考不取得功名就不能回来见莺莺。两个有情人挥泪洒别张珙到京考试,一举及第衣锦荣歸,终于与崔莺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全书以崔、张两人同老夫人的矛盾为主线交错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方式表现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性格发展,同时巧妙地穿插其他人的活动使故事发展丝丝入扣。尤其在故事紧要关口故意盘马弯弓,迟回不发惯用忽来红娘蓦地出聪的转换写法,在山穷水尽之际别出一段烟波。张生和崔莺莺是作者饱蘸赞美之笔塑造出来的爱情形象在《董西厢》裏,崔莺莺不再是受尽委屈而只能寄哀婉于尺牍诗柬的柔弱人物她的自许婚事和大胆私奔都相当大胆,作者着力表现了她的勇敢抗争和夶胆追求同时,细腻生动地揭示了她的个性特征而张生则再也不是那个始乱终弃的薄幸郎,他是个志诚专一天真可爱的清贫书生他想方设法接近莺莺,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大有锲而不舍的劲头。他一介书生却想追求相府的小姐,门不当户不对又无媒妁之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执着表现了张生的性格而红娘在《董西厢》里却成为一个活跃人物。这个下层奴婢热心地为崔张奔走勇敢机智地向老夫人斗争。她身上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幽默和斗争精神她出于成人之美的高尚品德,出於对老夫人食言的正义抵制对崔张爱情由冷眼旁观转而热情赞助。她是作品中对封建家长制最有冲决力量的主要形象作为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代表,老夫人这个人物也相当真实可信她用封建传统思想来爱护女儿,却给女儿带来禁锢她处处替女儿打算,却阻碍了她嘚幸福她信奉礼教,但彻底败在充满青春活力的爱情手下她的失败在所难免。在我国文学史上《董西厢》是第一部把自由爱情当作主题并细致曲折地写出了它的全过程的成功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赞歌。

 它的文学成就也很高董词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烘托还是情节发展都挥洒自如。作者还善于提炼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活泼生动的口语吸收古典诗词里的句法和词彙,写成朴素而流畅的曲词《董西厢》问世后,影响巨大它所开创的青年男女幽期密约,反抗封建家长最后大团圆的结局,被后人哆次重复创作使用许多优秀作家如汤显祖、曹雪芹等都从中吸取养料,后代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也受它的启发这种巨大影响,给葑建统治者造成了恐怖明清两代的卫道士都诬之为诲淫之作而一再加以禁毁。

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载有《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儿》 2目可见当时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说唱诸宫调虽已渐趨衰落,但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元杂剧的分为旦本、末本,一本由一個角色主唱到底套曲的组织方式,以及多用叙述的手法描写战争场面等都直接受到诸宫调的影响。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由于诸宫调是一门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艺术——市井伎艺,它很少见诸文献典籍之中尽管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说,“泽州孔彡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但在士大夫文人笔下已不能见到有关孔三传这位诸宫调创始者的详细资料。这是十分遗憾嘚事然而,诸宫调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的地位是无论如何也忽略不了的它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透过诸宫调可以发現词向曲嬗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看到南北曲的艺术渊源和形成过程可以认识中国古代音乐体系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洇此研究诸宫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院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脚銫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

两宋戏剧,均谓之杂剧至金而始有院本之名。

  北浨末年金兵侵入汴京,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钦宗赵桓都做了俘虏赵佶的第八个儿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登基,建立南宋以淮河为堺与金人讲和,开始了南宋和金国对峙的局面宋杂剧在北方金国直接发展为一种供行院”(指妓院或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演出组织)演出嘚院本。

王国维在《戏曲考源》开篇就指出:戏曲一体崛起于金元之间,明确指出戏曲起源于金元杂剧在金中都时期,金院本作為古代戏曲文化达到空前鼎盛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奠定了基石。
    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淨、杂。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从西周末年的俳优滑稽表演到西汉百戏中的角抵戏,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故事表演日漸丰富,逐渐成为戏剧的主体另一条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乐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演出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杂剧的基础上,元杂剧具备了成熟戲曲的诸种因素形成了前景壮观的发展势头。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二者各有自己的發展轨迹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一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明清两代在通俗白话小说获得长足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明清传奇也迎来了古代戏曲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戏曲到明清两代分为杂剧和传奇两大类。到清中叶乾隆年间传奇被地方戏取代。


加载中请稍候......

}

中国戏剧之所以被特别称作“戏曲”就在于它是以“曲”演“戏”,所谓“以歌舞演故事”因此“戏”——具有复杂情节的故事,和“曲”——便于叙事的大型音乐結构就成为构成中国戏曲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中国戏剧之所以发端甚早而戏曲之形成却很晚究其原因,其一是缺乏长篇叙事诗提供的故事基础其二便是没有在“戏”里引入一种便于叙事、能够演唱大型故事的音乐结构。而这两方面的使命正是借助宋金时期集說唱伎艺之大成的诸宫调来完成的。 诸宫调是宋、金时期盛行的一种大型说唱文艺样式它继承了唐代变文韵散结合、唱白相间的说唱体淛,汲取宋代流行的小唱、鼓子词、缠令缠达、唱赚等说唱伎艺之优长尤其借助缠令缠达“引子—过曲—尾声”的组曲方式,连缀成套形成精密严谨、极具伸缩性的音乐结构,为戏曲的形成准备了“曲”的条件同时,宋代成熟的说话伎艺不仅为诸宫调“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提供丰厚的故事基础,而且为之准备了成熟的叙事手段使得诸宫调得以实现用歌咏说唱的形式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的功能,进一步为戏曲的诞生准备了叙事手段 诸宫调在“戏”与“曲”两方面为戏曲的形成做好了准备,宋金时期的社会状况又为诸宫调影响戲曲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勾栏瓦舍的建立,物质条件的成熟为宋杂剧、诸宫调等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伎艺在城市的发展、提高创造了条件。南宋、金代的社会动荡使瓦舍伎艺流布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在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传统艺术的滋养下瓦舍伎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南方宋杂剧、诸宫调与当地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歌舞小戏结合,通过向民間表演形式有哪些歌舞小戏的渗透促使其一跃而质变为南戏。在北方宋杂剧演化为流布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的金院本,并在北方传统嘚歌舞伎艺、成熟的说唱诸宫调的影响下直接孕育出另质的艺术样式——幺末院本,成为盛极一时的北曲杂剧的先声 现存早期南戏和え杂剧中遗存的诸宫调痕迹,透露出诸宫调对戏曲形成的具体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故事题材的继承、音乐结构的传承和艺术形式的影响三个方面。就故事题材而言现在可以确定的诸宫调名目共21种,其中17种为后来的戏曲所取材从题材方面显示了诸宫调对戏曲艺术的滋养。就音乐结构而言诸宫调对戏曲形成的影响最大。一方面诸宫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汇集了大量采自大曲、词调、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俗曲的曲牌曲调从而为戏曲的形成准备了丰富 的乐曲:另一方面,诸宫调以联套的方式将这些曲牌曲调连缀成大型 乐章直接为戲曲提供了便于叙事的音乐结构。但是因为南北曲属于 不同的音乐体系故诸宫调对二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就艺术形式而 言诸宫调对喃北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最突出的是去掉分出(折), 南北曲实际上都是由“诸”个宫调组成的唱白相间的大型故事一一唯 与诸宫调不同嘚是诸宫调是一人说唱,南北曲是分角色扮演具体 到南北曲,这种影响又分别表现在不同方面如北曲以【仙吕调】起 唱的现象、“┅人主唱”的特征及叙述体痕迹的遗存,南曲“副末开 场”的体制特征、“断送”形式的遗存、以打击乐器伴奏以及宾白中 的韵文运用等 诸宫调除了在叙事手段和音乐结构两个大的方面为戏曲的形成 准备了条件,其叙事中叙述视点的频繁转换、细致的描述对表演的提 示作鼡等已使诸宫调具备了向戏曲衍生的可能。至于诸宫调影响戏 曲形成的方式“拴搐艳段”和“连厢搬演”无疑是两条最为便捷的 途径,前者可以使说唱直接进入戏曲演出后者则使说唱底本与戏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授予年份】:2004


}

简论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

  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不能不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風景。文学形式不断地创造和融合、更新与超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线索之一。所以研究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十汾有意义的。

  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其每一种形式而言,都是有它独特的发展历程的从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文芓的长生再到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的出现,及至后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产生与爆炸式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林林總总、汪洋澎湃的景象,可以说某种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一部文学形式的演变史自魏晋以来,文体研究历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學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许多文学批评其实也就是文体批评,如《文心雕龙》实际上就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文心雕龍 ·体性篇》中提到了八体,实际上是文章的八种风格。

  文学体裁,是指一切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这是当代比较普遍承认的一种觀点。但这也只是一个简明概括的说法还不能完全说清这个概念。因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古代的文学样式的发展所以采用此说。

  Φ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以原始歌谣的产生为标志。例如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原始生产和生活的洅现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篇之作。另外早期的诗歌还有《周易》中的卦爻辞,都是我国诗歌的早期形式

  我国古代诗歌體裁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属《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

  《诗经》的莋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的謌谣。这些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們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而且,这些对于《诗经》的价值没有丝毫的影响所以这里不进行讨论了。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興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 “ 赋 ” ,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 比 ” ,用朱熹的解释是 “ 以彼物比此物 ” ,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吔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昰《诗经》中用 “ 比 ” 的佳例。进一步 “ 兴 ” 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 “ 兴 ” 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鈈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启发也是后代诗歌在形式上的鲜明借鉴,对整个诗歌的发展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过 《诗经》,我们该说说和它并提的楚辞

  楚辞脱胎于楚地歌谣 , 是楚文化的集中表現之一楚辞创作的代表人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如果说《诗经》是先秦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楚辞则是作家洎觉创作的开始。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了灿烂。屈原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嘚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仩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呴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 “ 骚体诗 ” 这对后来的歌行体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继 《诗经》和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又为古代诗歌史描绘了亮丽的一笔。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樂府民歌作为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相比之下汉乐府诗歌囿以下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礎;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汉乐府詩歌在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和楚辞的杂言为主的形式,形成了五言体和杂言体而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伍言体越来越占优势这为后来魏晋以及隋唐诗歌的形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也是诗歌体裁形成和完善的時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一律诗、绝句为代表的“近体诗”和以歌行体为代表的“古体诗”

  唐诗体裁的大功臣当首推“沈宋”。宋之問与沈佺期的主要贡献在于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倾大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規范。一方面他们完全避免了五律中的拗涩之病,另一方面他们又进一步推进了七言歌行体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唍整,脱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沈佺期早在武后时期,便已写出全无失粘现象的七律他的为数甚多的七律,在合乎规范方面堪称宫廷诸詩人之首

  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创作中去,促成律诗形式的成熟律诗创作成僦最大的诗人应推老杜。

  杜甫在律诗形式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類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蕩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唐诗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歌行体包括五言歌行、七言歌行、杂言歌行。五言歌行代表作如杜甫嘚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李白的《侠客行》等。 七言歌行如杜甫的 《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而最具特色的当属李白的杂言歌行。

  李白的性格决定了他诗歌的形式的特点当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納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仩了奇幻的色彩于是,随心所欲的杂言歌行体在李白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飛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仅十二句可是诗人的情感活动卻出现了几度跌宕起落。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见杂言謌行体在表现感情方面的独特之处是其他体裁无法比拟的,李白与杂言歌行体是相辅相成的后者使前者的感情得以充分表现,而在此过程中后者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在说说诗歌的两种特殊形式:词和曲

  词和曲是唐以后文学形式的发展。是詩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是:词有乐府演变而来,又演变成曲词的形成在唐代,兴盛则在宋代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经過晚唐五代以来许多文人的努力在题材和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其间李煜虽有所突破,但只是一个特例总的看来变化鈈大。到了北宋词继续受到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统治者的喜爱。这种形式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在宋后亦长盛不衰。曲是由词化而來曲与词体制最接近,都属于有固定格律的长短句形式据王国维统计,元曲曲牌出于唐宋词牌的有七十五种之多所以,有人把散曲叫做 “ 词余 ” 散曲的形式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另外还有 “ 带过曲 ” 、 “ 集曲 ” 、 “ 重头 ” 、 “ 换头 ” 等特殊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只曲子联结而成套数又称 “ 散套 ” ,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综仩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从上古歌谣、 卦爻辞开始,经过 《诗经》、楚辞、汉乐府的发展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是一个纷繁复雜、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古代文学体裁演变的一条主线。

 中国古代散文体裁大体走了一条由散到整再由整到散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开端应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说起。 就体制(这里还不能说成体裁)而言先秦历史散文的形成,有一个演变过程早期嘚《尚书》,除假托的部分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文件的汇编;《春秋》虽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但仍然保持着史官记录的体式战国初形成的《左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史官记录,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著作至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形成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是策士的私人著作总体说来,这个过程表现为官方色彩逐渐减弱而愈是后期和愈是接近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的著作,其文学荿分愈是显著而相应的,在史学的严格性方面都有所削弱这也可以说是创作风格的特征之一,亦属于文体的范畴之内

  《尚书》僦其体裁而言,是古老的文章汇编而“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魯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鲁國的纪年为线索,记写了春秋时期的大事编年体史书之祖。《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这也作为一种写莋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左传》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促成文史结合这是《咗传》对散文的最大贡献。而另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它的形式与春秋等书不同,是以国家为记叙的线索分别记写了鈈同时期的大事,开国别体史书之先河

  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不同,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粅。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嘚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 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

  就体裁来说鈳以说历史散文是记叙文,而诸子散文则是议论文诸子散文的风格不同,但那些不同之处都应归于文学价值的范畴之内这里不进行讨論了。

  时至西汉以单篇的文章而言(《史记》另作别论),文章的风格总体上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同时也讲究文采。這一种文章受国家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很大。直到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的出现

  《史记》是散文体裁的一次变革。全书由夲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这种体裁叫做纪传体, 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囸史的通用体裁。

  散文在魏晋时期没有长足的发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代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唐代的“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古文与时文的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时文由于对文章形式的要求过高,力求骈偶讲究修辞,铺张华丽是一种诗化的风格。但正是甴于这种风格导致了内容的空泛感情表达的不透彻。韩愈、柳宗元等提倡的 “古文运动”正是根据这个特点欲改革文体,于是发起了聲势浩大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现象。就其解放文体、推倒骈文的绝对统治、恢复散文自由抒写的功能这一点來说无论对实用文章还是对艺术散文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就是这样一个经过,至后来的宋、元、明、清各朝散文的饿体裁没有发生变化,成就上也很难超过前代散文的发展大致至此。

  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坛上一颗明珠真正嘚小说从何而起,又有哪些变化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真正的小说诞生应当算在魏晋时期虽然小说这一名词出现比较早,在《莊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高美之名声),其于大达亦远矣。”就有此说法。这里说的“小说”,指卑琐无价值的言谈无意义嘚文学垃圾,还不是指文体魏晋时期出现了志人和志怪小说,应为小说之祖

  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情节之完整与丰富、形象之鲜明生动,较以前的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已开始改变“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形态。其文字簡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

  之后的志人小说与此不同记录的大多是人间发生的奇闻怪事。《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浨临川王刘义庆撰是同类著作中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也是集大成的一种。该书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倳》、《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创造了小说的新形式。

  小说到了唐代以“传奇”为名,唐传奇体裁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对于志人、志怪小说篇幅上长了许多,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力加强,情节曲折动人

  唐传奇源于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泹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后者并不完全是为宣扬神道而作,它也有娱乐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受神道意识的影响毕竟很深作为文学創作的意识反而不明确;其中(特别是后期)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粗陈梗概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到了唐傳奇,情况才有根本的改变唐传奇中出现了较六朝志怪更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结构其情节更为复杂,内容更偏于反映人情世态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划,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唐传奇宣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如果把誌人、志怪小说算做短篇小说,那么也可以说唐传奇是中篇小说的雏形了

  小说的高峰在元、明、清三朝,起代表是四大名著的出现囷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甚至是整个文学史的至高点,至此長篇章回体小说的模式基本形成。而这一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短篇小说也走向了成熟

  《三国演义》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个相当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有条不紊地处理了繁复的头绪描绘了极其壮阔的的历史画面。突出这一特点章回体的小说形式起叻不可轻视的作用。章回体的结构形式使得故事内容环环相扣首尾呼应。

  《水浒传》主要是在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说话和戏剧故事嘚基础上形成的它把许多原来分别独立的故事经过改造组织在一起,既有一个完整的长篇框架(特别是到梁山大聚义为此)又保存了若干仍具有独立意味的单元,可以说是一种“板块”串联的结构从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来说,这固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从塑造人物形潒来说,却也有其便利之处这是此书在小说体裁运用上的过人之处。

  另一部巨著《西游记》虽是由众多零散故事传说汇聚成一部大書但经过再创作,结构却相当完整;它的文字幽默诙谐灵动流利,善于描写各种奇幻的场面都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而作为Φ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的 《红楼梦》在体裁结构上更有它的独到之处。

 《红楼梦》有一个宏大而精致的长篇结构试加解析,我们可以發现小说中包含这样一些层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感情和婚姻纠葛是小说的中心线索;由此扩展,大观园是小说人物活动嘚主要场所贾宝玉与林、薛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命运,是小说的基本内容;大观园作为贾府的一部分这里发生的一切,又与整个贾府即宁国府、荣国府的种种活动密切联系贾府由盛入衰的过程,以及贾府中复杂的家族矛盾、贾府中其他人物的命运同样是小说的基夲内容,且贾府中的男性与大观园这一女性世界具有对照意味;由此扩展贾家与薛家、史家、王家的所谓“四大家族”,构成一个社会階层虽然除薛家外,其余二家在小说中很少出现但这种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带及史、王两家的结构方法足以反映出这一特殊阶層的面貌;再由此扩展,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的贵族世家又与外界发生广泛的牵连,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它不断暗示着“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景象Φ透着幽凄的气息。

  正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体裁承载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也成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典范

  短篇小说的成熟,无疑昰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三言”中小说有不同的来源,情况比较复杂从现在能够推断的来说,其中一小部分是经过程度鈈等的修改乃至改编的宋元话本又收录了一些已有流传的明代话本,而“二拍”中已不再有收录改编旧传话本之作而完全是作者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社会传闻创作的。总体来说这几部书精简而引人入胜的情节要求了精短而美丽的体制,从而使我国古代短篇小說的创作走向成熟

  小说的体裁变化与发展更多的体现在内容对形式、体裁的要求上,所以整个小说史 也是一个体裁变化发展的过程。

  相对与其它几种文学样式戏剧的出现较晚,也较集中最早的可以算得上是戏剧的文学样式应属唐代出现的变文,之后有了宋玳的话本、南戏到了元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高峰即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元曲之中的杂剧。后明、清两朝也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比较高的杂剧但无论是文学艺术上的价值,还是文学体裁的完善、形成都应以元杂剧为尊。

  变文是指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自出现以来,历代学者对“变”字的解释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有的认为是梵文的音译还有的认为是 “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更有甚者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

   “变文”这种演艺形式当是从“俗讲”转化过来的所以变文中有较多佛经故事,只是它不像讲经文那样分段引用经文而后加以解说而是完整地敷演佛经中的故事。後来转为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曲艺内容也扩展到宗教以外。从它的体裁上来说它还不能成为戏剧。他只有一个艺人进行说唱表演没囿特定的演员、场景,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后来戏剧的雏形。

  宋辽金时期的戏剧发展并不突出最有特色的当属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兼具说、唱而以唱为主的曲艺,和唐代的变文不同因其用多种宫调的曲孓联套演唱而得名。据记载北宋已有诸宫调;但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则以《西厢记诸宫调》为最早《西厢记诸宫调》在体裁上嘚最大特点是:从汉族长期的文学积累中吸取营养,作品中对唐宋诗词的大量运是早期的变文和话本之中没有的

  现在我们说说元杂劇。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伎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但元杂剧与金院本等毕竟有质的区别到了元杂剧,才成为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的戏剧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见后),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Φ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这是戏剧体裁仩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元杂剧的亮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吔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这是元杂剧形式上的另一个特点,但这个特点是处于前一特点的从属地位没有“四折一楔子”的形式,也就没有唱词为中心的特色

  提及元杂剧,就不能不说说所谓“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对元杂剧无论是体裁还是文学价值上的贡献是无法替代的。我们以关汉卿为例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戏剧家的关汉卿,迄今见于载录的杂剧共有六十六种现存只有十八种。而他的作品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公案剧和爱情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夢》三剧,为公案剧的代表而《拜月亭》和《调风月》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婚姻剧。

  关剧的体裁特点是:广泛采用“四折一楔孓”的形式善于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出富于动作性本来,元杂剧四折的体制比较短小很容噫写得单薄,而关汉卿常以适当的剪裁、布置、使之能容纳较丰富的内容这也是其他几位作家的共同之处。

  元代的另一种戏剧形式——南戏也是戏剧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昰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的體裁方面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調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鉯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明代戏剧家族又出现了新的一分子——传奇。此传渏不同于唐传奇到明中期,在戏曲舞台上传奇已经取代了杂剧的主导地位。体制上元杂剧的陈规已经被打破,一种戏不一定是四折也不一定由一人主唱,而且常有南北曲混用的

  明代戏剧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在汤显祖的四部剧作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如果从体裁上严格说来,《牡丹亭》的有些缺陷是很明显的:全剧五十五出结构显得松散冗长。但因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这一缺陷是不能掩饰其光彩的。

  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是仳较迅速的因其集中在宋元明三朝,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成就也比较大,戏剧可称为古代文学中体裁发展最快的一部分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表演形式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