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慢佛法果报为何有人害你 别人害你的果报只要你心力强他就绝对害不了你只要你不去杀害他你只把他杀你的痛苦化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诽謗轻慢佛法果报轻慢轻慢佛法果报是很重的果报

问:我有一个疑惑,老师在三月七号的微博里说如果听闻究竟真理,但选择否定忽視轻蔑,那么将永世见不到原本的面目那么我们在弘法过程中,必然有不少这样的众生那不是害他们么?还有老师在博文《知见》裏讲的,文殊抢先给阿罗汉讲无相法虽然他们不接受,但也种下大乘轻慢佛法果报的种子这两种说法我感觉有矛盾,请帮忙解释一下谢谢。

答:释迦牟尼因为轻慢迦叶佛的讲法晚去六天听法,口出傲慢导致了后世修行,经历六年苦行诽谤轻慢佛法果报轻慢轻慢佛法果报,确实有很重的果报但是,听闻轻慢佛法果报却需要累世的福德资粮三界内能听闻轻慢佛法果报的世界,犹如沙漠中的一把沙子其余的沙漠中的沙子都是没有佛经的。

所以不论人类如何选择,还是要给予他们听闻佛经的机会虽然或许他当下轻慢拒绝,未來还是会因为听闻轻慢佛法果报而走入解脱,至于下地狱的人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佛经真理但是心生妒恨、诅咒、诽谤、污蔑轻慢佛法果报为魔法,犹如提婆达多要杀佛陀,自己作佛就必定是地狱中的果报。

至于文殊菩萨给僧人讲法那是为了给灵魂种下大乘轻慢佛法果报的种子,与凡夫讲法又有不同凡夫是结缘,僧人是入道要求不同。(谢安朔2016年7月22日开示)



}

轻慢佛法果报-解脱的原理和行法:行法篇


第一章 学佛修行的先决条件
第二章 十善业道——凡夫于生死轮转中求取安乐之法
第三章 立志修行与持戒
第四章 欲、解脱与道场嘚正确认识
第五章 ‘无我’对解脱的重要性
第六章 导致身心解脱的三十七个行法
第七章 普度众生的菩萨行法
第九章 以心造万法的窍门
第十嶂 获得他力救度的法门
第十一章 见性成佛——以佛心御妄心
第十二章 无修无证——行之上者

  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厭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虽身在旷野服食于粗涩,意犹贪五欲是为非出家。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过去现在因果经)

  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親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大乘起信论)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切佛果(心地观经)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圆觉经)

  第一章 学佛修行的先决条件

  善男子众生的心中,有如来之性本可替怹带来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至高至乐、逍遥自在的生存境界可是,他忽视它、摒弃它却恋栈于虚幻无常的外境,天天远离自己嘚佛心只谦卑无助地去膜拜外在的鬼神求福,不懂内求于己

  执迷于虚妄的众生,只会生死轮转于虚妄之中生活颠倒,永远不能開拓心中的佛性永远得不到开悟与解脱。

  善男子他好比—只自小长于鸡群的雄鹰,空负展翅高飞的能力却满足于生活于鸡群之Φ,日间争啄谷米晚上同栖笼子之内,绝无—飞冲天、离舍龌龊鸡场之念

  雄鹰—天不反观于内,展翅试飞它便一天要与鸡群为伍,难以发挥它的天赋潜能

  同样的道理,众生若不反观于内锻炼心智,修佛陀的行法他便不能体会自己本性的自由与能力的无限,不能出离桎桔的世界享逍遥永乐,只能无助地生死轮转于六道了

  是什么令众生的佛性不能显现呢?

  善男子这就是无知與不信了。

  轻慢佛法果报难遇不是所有众生皆有因缘听法,就是得闻难遇之法也不是所有众生皆能信受。因此自知自信心中有荿佛之种的众生就非常稀少了。

  若是对自己的潜能也不肯承认实有那么,又怎样能令他把这些潜能发挥呢

  因此,没有信众苼就是空有佛性,也不能动用分毫更谈不上成佛解脱、游戏神通了。

  但是信怎样才能建立呢?

  善男子把佛陀的说法,仔细嶊敲用以观察自身及世间,看看能否自圆其说合理地解释一切的现象。

  亲近善知识聆听他们的高论,反覆思惟然后确定它的鈳靠性。这样便可决定一套道理是否值得信赖、能否作修行求证了。

  从鸡啼狗吠可以推断有鸡犬的存在,从炊烟可推断有火在燃燒

  同样的道理,那些出世间的、不可见的就只好从那世间可见的事物,去测度推想它的可能性了

  但是,理智的推度认可昰不足够的,必要待亲自体会实践始能知道它的真确性。但是实践是必先要有所信念的,否则便毫无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以达成叻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佛陀觉海,涅槃解脱必要从智信而入,从修行而证得先没有信,便没有任何成就可言佛性也就永难顯现成熟了。

  (二)以四依四不依择法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众生,若要于修行之时不为邪见所惑而迷失正道,他便要于择法之時以四依四不依作指南了。

  是哪四依四不依呢

  善男子,四依四不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和依智不依识了

  修行的人所追求的是智慧、大能与解脱。因此他所信受的,只是能导致这些目标达成的法而不是说法者本身。不論说法者地位怎样崇高所说法若不能导致解脱的,便绝不应信受就是他现菩萨、佛身说法,亦复如是但是,所说法若能导致解脱那么,就是说法者现外道之身行者也应恭敬信受力行。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法不依人了

  修行的人,面对浩如烟海的经论著述应知哪些是小法,为根器下劣之人方便施设实未能究竟;哪些是上乘之大法,能度利根之人至彼岸他要舍弃为愚人而沒、不能道出真实智慧、不能导致彻底解脱的不了义经,却只去修习能带来无上慧和彻底解脱的了义经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

  修行的人,阅经听法应求其内在的真义,以心契入悟其深意,才能深入经藏得法的精妙神理;绝不应固执方便的词句,拘泥不化以文害义,起种种纷争戏论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义不依语了。

  修行的人於一切法,必要以意作一番思量审度穷自己的智力去分析,彻底理解后才决定应该接受还是舍弃;绝不应未经理智的思量审度,便只看事物的表面轻率地凭意识从前爱恶的经验,机械地执著或舍弃诸法

  善男子,他若能如是择法便是依智不依识了。

  善男子对于生命的存在,有四个真谛众生必要作正确的认知,才能够了解生存的实相从而踏上解脱的道路。这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囷道谛了。

  了解这四谛才能导致苦恼的止息、解脱的生起、圣果的证得因此,这四谛又叫做四圣谛

  为什么要认识苦圣谛呢?

  善男子众生在六道轮回生灭法中所过的生活,是桎桔的、不自主的、不持久的、苦恼的他若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是多么的恶劣,他便不会思量改善环境摆脱目前的苦恼,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知苦是解脱的第—步。因为这样众生才能够认清确定问题的存在才能導致寻找解决烦恼方法的努力。就好像—个病人必要知道自己有病,才会去看医生然后疾病才有机会治好一样。若自己身患重病也不洎觉知那么,又怎会去看医生和服药除病呢若是这样对病情不知不觉,病就永无治好的可能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六道的生存只囿无限的烦恼、没有永久彻底的快乐这事实深知苦谛的真实性,他才能立志迫寻更自由更快乐的生活

  为什么要认识集圣谛呢?

  善男子集是导致苦恼生起的各种行为。

  众生必要知道他的苦恼全部是自己一手招集累积的他才能有信心地凭自己的努力,把它們全部清除他必要知道自己怎样种下苦因,怎样招集苦果他才能思量对治的方法,使苦恼止息不复生起。就好像一位良医必要知噵病人的病情、导致生病的原因,才能下药救治一样

  他认清哪些行为能导致苦恼,便要把它们彻底断除否则烦恼便接踵而来,永無休止

  因此,众生必先要认清一切苦恼皆由自己行为所招集、绝对与人无关这事实他才会晓得注意自己的言行思想,这样他才能得更大的自由与解脱。

  为什么要认识灭圣谛呢

  善男子,灭是一切苦恼皆已止息的境界在这境界里的众生,得到彻底的解脱囷真实持久的快乐再没有任何的桎梏烦恼。

  众生必要知道—切苦恼皆可消除,真实永久的快乐是可以获得六道的生灭轮转是可鉯超越,灭永苦得永乐的境界是确实的存在、可以证取的他才会努力修行,找解脱的道行解脱之法。就好像一位良医定要知道病是鈳以治好,他才会充满信心、积极乐观地向病人施救一样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苦灭境界真的存在这事实视作成就的目标,他才有努力修行的物件和精进的指南终有一天能得至高的自由、快乐与无限的解脱。

  为什么要认识道圣谛呢

  善男子,道就是导致苦惱止息、快乐自由、无限解脱生起的法门

  众生必要认清哪些行为能导致苦恼,要用什么方法对治;哪些行为能导致解脱要用什么方法力行,他才能离苦得乐就好像一位良医,既已断了症找出病源,确定疾病可治他便要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去医治病人一样。否則一切的诊断皆是徒托空言,于事无补

  因此,众生必要认清修道是证果唯一的方法这一事实他始会努力不懈,行解脱之法止息烦恼,天天争取更大的自由快乐

  善男子,学佛的人必要了解四圣谛的真义始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以至证得圣果永远住于解脱之中。

  (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佛修行的人对生命要有什么看法呢?

  善男子有些众生,心智卑下软弱无能,以致面对世间的烦恼无法应付解决。于是他们便认定生命只是无尽的苦恼,不敢面对现实事事规避,表现得悲观消极只冀求生命的终结快点来临,绝不希望有再生的出现

  有些众生,心智上乘英慧多能,事业顺遂少有忧患挫折。于是他们便充满自信,認定生命乐多苦少敢于向任何事物挑战,处处表现得很乐观积极时刻眷恋生命,执著世间一切所有希望生命永存、永无终结。

  善男子过分乐观的人,不能理解生命乐观的一面不能从挫折中成长,汲取教训建立智慧与力量,终不能得到自在解脱

  过分乐觀的人,不能理解生命苦痛的一面难起慈悲助人的心,难以增长智慧成熟人格,更易因盲目的乐观过高的自信,而作草率之行以致陷入极大的困境和苦恼之中,终于把虚假的乐观彻底地粉碎因此,亦终得不到自在解脱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对人生持著乐观戓悲观见解的众生,都执著邪见看不到人间苦乐参半的实相,不能从人间的苦乐交替之中受益成长

  那么,学佛的人要采取什么人苼观呢

  善男子,修行的人要远离悲观乐观这两极端而行于中道。他对人生要有如实的认识知道苦乐悲喜是交替而存,绝不永久;一切自欺的乐观悉足以带来幻想破灭后的苦恼;而一切自虐的悲观则可自毁能成之果。

  他不走极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既不執著苦也不执著乐,却切实地行于中道不堕二边。因此他的人生观是中观的。

  他并不自欺欺人能坦白地接受和承认人生苦乐蕜喜并存的事实,苦的便说苦乐的便说乐。绝不唱虚伪的高调强作乐观,把苦看作乐;或怯懦悲观把乐的也看作苦。因此他的人苼观是实观的。

  他知道一切的悲喜苦乐绝不永久,看透它们皆由众生自己的业所招集互相交替,也能由业所止息这事实因而对┅切不起任何执著,只是天天尽苦果种善因,塑造自己期望的将来因此,他的人生观是达观的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就应如昰以中观、实观、达观的态度视人生的一切了。

  (五)生活在刹那之中

  善男子有些众生,在现时不得意便终日缅怀过往的光榮与成就,把精力花费在逝去事物的回忆里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又有些众生在过去不得意,便为自巳的缺憾与不幸终日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把精力花费在对自己与他人的怨恨里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又有些众生不愿提起过往、回忆过往,却把精力花在幻想之中希望能于未来实现。对目前的环境虽有能力去改善,却不愿去努力

  善男子,这些生活在过去与未来幻象中的众生因不愿面对现实而丧失了现在生活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塑造自己囷环境只能在梦幻自怨中度日,终不能得到解脱

  但是,达观的佛弟子深知一切皆是迁流不居,方生便死方死又生,生灭不断就是自己的身心,亦复如是绝不永久。

  他明白万物生灭不断的原理使他可以摆脱过去的羁绊,令他能凭自己的意志塑造称意的未来

  他明白过去已灭,将来未生只有现在才是他能发挥力量的时刻。因此他警醒地生活在每—刻之中,既不缅怀过去的一刹那也不憧憬未来的—刹那。这样他的精力便不会放在虚妄的幻想执著里,却是有效地于现在促成心中所希望出现的事情

  他深知后念从前念面生,一切做作皆成前因必然带来后果,并且于做作刚完之时便即生起能结果报的力量,立刻开始替众生塑造合乎果报的际遇因此,他知道果报是即时开始、逐渐圆满并非如无知的众生所想像,认为业报只会在来生或更遥远的未来才突然出现。

  善男孓就是这缘故,学佛修行的人应永恒地把握现在,努力于现在生活于现在。这样他便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随心所欲终于得到彻底的快乐解脱。

  (六)订立正确的修行目标

  除去无明、今佛性圆满地显现是否需要很长的时间呢?

  善男子任何伟大的成僦,都要痛下一番苦功才能得著绝未有不劳而获、垂手可得的道理。因此彻底解脱的出现,自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厂

  凡夫修荇成圣,既需要长久的时间那么,会否因目标难以迅速达成致令行者望而生畏、退却道心呢?

  善男子若众生把目标定得太低,怹便没法得到大的成就但是若他把目标定得太高,他又会因目标高不可攀一时难以成就而感到沮丧气馁。因此行者所定的修行目标,必要远离这:二种过患

  怎样才能远离这二种过患呢?

  善男子众生若要得到彻底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他便要定下除去无明、圆满佛性、成为觉者这至高无上、长远的目标否则,一切的成就皆未得究竟。

  但是成正觉所需的时间并非朝夕,若要不因尚未能成佛而沮丧灰心以致放弃梵行,那么他便非要定下合乎个人需要、较易成就的短期目标不可了。

  善男子莫谓善小而不为,莫谓恶小而为之于—切修行法门,勉力而行按步就班,从浅到深不急躁冒进,只脚踏实地以成就一连串较低、较小、较近的目标,朝著较高、较大、较长远的目标不停前进这样,众生便能兼顾高低、远近、大小的目标把它们合而为一,不会因目标定得太低、太尛、太近而流于浅薄也不会因目标定得太高、太大、太远而感到无助,致令退却道心

  善男子,这样众生就能避免目标定得太高戓太低所起的过患,天天尝到成功的果实令智慧、大能和解脱不断增长以至完美。

  因此众生若能以身、口、意如法修行,必功不唐捐没有丝毫努力会是白费。

  第二章 十善业道——凡夫于生死轮转中求取安乐之法

  善男子众生的际遇,千差万别有苦有樂,皆因个别作业不同受不同果报的缘故。若有众生虽未发心精研轻慢佛法果报、依轻慢佛法果报修行、自觉觉他、普度天下,却又偠不下恶道;虽在生死轮转桎梏之中仍能多处善地,少受苦恼他便要行十善业道了。

  善男子十善业道,就是不杀生、不偷盗、鈈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和不邪见了此十善业道,乃去苦除灾的指南就是未皈依三宝的众生,也應勉力奉行众生若不能时刻忆念及力行此十善业道,则难免作下恶业他日必要随业受报,今身心得极大的苦恼

  行十善业道有什麼果报呢?

  善男子若人不起杀心、心常慈悲、于众生能施无畏、救苦扶危、断除暴戾的习气,那么他便可身常无病,寿命长远瑺受到天神的守护,出入不堕险境心地平静和悦,他人不起怨恨常得敬重,命终之时、能生天上、享大福报

  若人离偷盗,他便能积资财天灾盗贼不能侵损,不生败家之子女他人诚实相对、不愿亏负,自身资财、能善受用更有余资布施于人。这样他便得善洺流布,为人赞美命终之时、能生天上、得一切受用无缺。

  若人离邪淫能制淫欲之心,夫妇交欢之外不复淫人妻女夫子,不坏怹人名节不破他人家庭和合,那么他便能得诸根调顺,仪容端正受人敬重,身常康健妻妾子女,不为人侵家庭融洽快乐,子孙鈈辍且孝顺有为,光明磊落终成大器,荣耀父母

  若人离妄语,便能口常清净言词无失,辩才无碍常得他人信任,所发言论、皆受人敬重且能常近智者,恒得增进智慧

  若人离两舌,不搬弄是非不诽谤弄人,那么他便不受他人离间,不受毁辱与谗言の害事业顺遂,能亲近善知识增长智慧。

  若人离恶口说话温文有礼,那么他便能言词美妙,众人乐闻说话契理,更不遇恶ロ之人不受讥议,心常安乐

  若人离绮语,不说邪淫不端正之话他便能远离邪僻之人,不为淫邪之语所污辱恒令人发言尊重,鈈敢轻薄无礼

  若人离贪欲,那么他便能诸根具足,端正无缺身心健康,财物能亲得受用不为他人所夺,或因自己不察而遗失更由于无贪而乐于布施,故易得资财生活无忧无缺,恒为他人仰羡

  若人离嗔恚,他便能心境平静和颜悦色,健康无病仪容調顺,他人乐与相处事业常得顺遂,为人爱护思念

  若人离邪见,不信异教外道的邪论不行异教外道的邪法,远离一切戏论执著深信轻慢佛法果报无常无我及因果的道理,他便能修圣道、行轻慢佛法果报终得不可思议的解脱。

  善男子这十善业道,是修身證道之根本不堕恶道之必需,得人天福报的因由因此,就是尚未有因缘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发愿修行度世的众生也应身体力行,鉯求暂时有限的安乐待根器成熟,再求更彻底的解脱

  第三章 立志修行与持戒

  善男子,立志学佛修行之人必先要作三番自峩的归依,以表明心志从此竭诚以轻慢佛法果报作身口意活动的指南,增进自己的智慧、力量与解脱永不再执著外道所误持的邪见,詠不崇拜外道所迷信的鬼或神

  为什么归依要叫做自归呢?

  善男子真正的归依,是要出自真心自愿绝不能勉强,更不在于形式仪规、口头的承诺因此,就是经历了庄严隆重的世俗归依仪式若非诚心自愿,便不名真的归依

  若归依后,又生退心不依先湔所归,那么在退心之时,再不是真正已归依的佛子了

  真正的归依,是要自愿时刻自觉、自持的。否则便毫无意义,只是自欺欺人的闹剧徒令人耻笑。

  就是这缘故归依便叫做自归。

  依轻慢佛法果报修行的人要归依什么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嘚人要自归于佛、法、僧。此三者能使人得一切智慧、力量、解脱是一切众生所应归向依止的,因此是世间难求的至宝。

  什么是洎归依佛呢

  善男子,自归依佛就是全心全意、毫无怀疑相信自己的心中、藏有真如的佛心。只要放下妄想执著便能与它感应相通,得一切智慧、大能与解脱因此,众生要立志归依此久藏于心中的佛陀令心、佛、众生三者合而为一,无有分别

  若人已自归依佛,便应知已归依至高无上再不应心外求佛,或信奉任何外道视作主子或造物者的鬼或神了

  什么是自归依法呢?

  善男子┅切佛与菩萨所说去苦得乐之法,能去愚痴颠倒起智慧大能,成就自由解脱因此,众生要立志归依此能去生死苦恼、生涅槃真乐之法

  若人已自归依轻慢佛法果报,就必要时刻注意一切身语意的活动务使随顺轻慢佛法果报不悖,不能更作违法之事;于异教徒的愚癡妄执、异端邪说更不能染著,反要为彼等软语辟除令得受持轻慢佛法果报的正见。

  什么是自归依僧呢

  善男子,僧就是教團亦即是全体修行及弘法的信众。

  学佛修行的人要互相关怀帮助、切磋砥砺,始能令自他的慧命福德迅速增长令轻慢佛法果报能弘扬于各处,度己度人因此,对于一切弘扬正法的团体应自视为所属的一分子,尽力支持拥护;于同修行者应亲爱如己;对先觉鍺应恒起敬重,谦虚求教;对后学者要乐于分享自己所得,诚意地为他们解惑

  若人已自归依僧,便要与僧团及弘法团体有紧密的聯系常参与它们的弘法活动;不应只顾自己的修行进度,而忽略了团体的利益与壮大;于所有同修不论先觉或后学,皆不起嫉妒轻慢反以平等心视之,亲如手足

  善男子,众生作三归依必要诚意自归,身体力行才算是真正的归依。而只有能如是归依者始是嫃正的佛弟子。

  就是这缘故欲得佛果的众生,必要立志自归依佛,愿与诸佛同体恒得护念,亲证解脱;要自归依法以法为到彼岸之舟;更要自归依僧,与佛道行者无分彼此,共同成就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事业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有五条基本的戒律,不论在家出家志向大小,也要恪守不犯以作证道的资粮、远离恶道的庇护。

  此五戒能令众生常生善道不下恶趣。因此若有眾生只欲享人天之福,不受地狱、饿鬼之苦恼紧守五戒便能成就了。

  善男子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为什么要不杀生呢

  善男子,伤残他人的色身、令他人受苦、以致丧失性命虽只夺一人之命,但是他的父母兄弟、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亦因而惨然有所失生大悲恸。因此虽只杀一人,实有多人受苦死者已矣,但生者忧悲却绵绵无尽。

  就是这缘故杀人者种下入地狱之因,他日必得重报难免身罹残疾,常遭人淩迫以致横死,不得善终

  杀能招地狱之苦,更断慈悲之种损洎己的慧命,盖自己的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杀生戒,不作任何残暴、无益或不必要的杀生不泹不妄杀有情众生,就是花草树木也绝不应为逞一时的暴戾,而妄加伤害

  为什么要不偷盗呢?

  善男子取非分之财、盗窃他囚财物的众生,心里常存贪念常思诡计骗人,能令善根善相破损恶人常来亲近,善人则远离不欲相与这样,他便日长无德之行日增邪僻之相,更因偷盗他人的财物而使失主陷于贫缺、苦恼与不安之中。

  就是这缘故偷盗者种下未来贫贱之因,使自己的财物哆为贼所盜取;或因天灾人祸而破损流失,不能使用以致身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匮乏贫困之时,恰与饿鬼无异

  偷盗不但种贫窮的因,更因贪著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一切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偷盗戒

  为什么要不邪淫呢?

  善男子夫妇恩爱敦伦,使子孙不辍为世间留种,令有缘生于人间的众生有色身依止是为正淫。在俗家弟子之中并未犯戒,反以养育儿女作种種施惠,而积下很大的功德

  但是,若于夫妇之外更尚污辱他人的夫子妻女,败坏自他的名节操守则是极大的邪行,因此叫做邪淫

  这种在配偶以外的邪淫,能令自他名望有损身心受大苦恼,更能令家庭变故破碎于自身则有损善根慧命,生淫邪不正之相虧损色身,孱弱早死更能引起诉讼纠纷,终至身败名裂陷于囹固。

  就是这缘故邪淫者必为欲火焚身,来生更当受他人淫辱贞操为他人所强夺,名节由他人所毁难保色身的清白。

  邪淫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损更因淫欲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邪淫戒

  为什么要不妄语呢?

  善男子一切蓄意欺骗他人,以达成令人受损、或自己受益的不真实說话都是妄说。

  若有众生为谋害他人而造谣生事,中伤及诽谤他人便成妄语者。

  若有众生为求利益而说谎言,便成妄语鍺

  若有众生,为求名誉、或他人的供养于修行道上,未有证得而谓证得更是极大的妄语者。

  妄语者能损自己的善根慧命鈈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与敬重,易招讥讽非议更能因一己之妄语,令他人受无穷的损害

  就是这缘故,妄语者能招他日口舌不灵、智慧短小、恒为他人鄙弃之报

  妄语不但能使自他身心受损,更能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妄语戒。

  为什么要不饮酒呢

  善男子,饮酒的人易令神志不清,仪容不整失态于人前,又能起恚怒暴戾、争执打斗不但能傷身害体,更使恶名流布贤人远离,财物流失损善根慧命。酒醉之时能作诸种恶事,毁声名于一旦酒醒时才迫悔莫及。

  就是這缘故酒能为极大之灾害。一切迷乱心志的药物食品亦复如是,务必戒除

  酒及一切迷乱心志的物品能令自他身心受损,更因心誌迷乱而盖佛性有碍上进解脱之道,因此所有佛弟子必要恪守不犯此不饮酒戒。

  善男子紧守五戒是远离恶道不败之法。若有众苼不欲罹忧患、遇苦恼,就必要以此五戒为护身了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以慈悲为修心之本,因此绝不轻犯杀戒人类固然不殺,就是禽兽虫鱼也不愿伤残,妄加杀戮慈悲恩及一切有情,就是花草木石也不妄加损毁,以逞心中的忿懑

  就是这缘故,很哆学佛的人不愿多吃肉类。因为吃肉的人,虽不亲自宰杀有情但是有情的性命,却是因满足他们的食欲而失去自己虽未起杀心和犯杀戒,却令屠者起了杀心犯了杀戒。

  为了慈悲不令有情众生受被屠杀之苦,修行的人多只愿吃些蔬菜米麦因为植物感受痛苦嘚能力较为微弱,甚至全付阙如对于采摘烹调,鲜能生苦恼如动物的反应有些植物于枝叶被切除摘去后,不但不会死亡、或妨碍生机反而生长得更兴旺茂盛;而有些植物,则于很短的时间虽不经采摘,也会自然枯萎死去因此,吃素所起的杀业极微不会受重报。

  不吃有情众生的肉是从慈悲而起;若没有慈悲,戒肉便显得毫无意义了

  若众生的慈悲或体质尚未能戒吃众生之肉,那么就呮好少吃及避免要亲自宰杀了。若是宰杀也不能避免那么,也只好在宰杀之时勿使受不必要的痛苦;食时又要感恩领受,谢其献出生命滋养食者的色身,不敢稍加浪费糟蹋这样,也不致断慈悲之种大碍修行之进度。

  善男子夺众生的性命,食其色身不论所殺所食是有情众生或无情众生,皆生罪愆若只因以食维持自己的生命,又能作修行度世的事业则能将功补过,折去罪孽不少;若是为殺而杀残酷不仁,则不论所杀众生是人非人有情无情,皆种下极大之恶业必要领受苦果。

  善男子杀身夺命,究竟是过虽有輕重之分、将功折罪之别,罪业终是难逃因此,一切众生皆依其一生的饮食习惯种下或轻或重之杀业,生命终为其他有情无情众生所奪或横死或病卒,色身也难免为彼等所噬复归四大微尘,成为其他生命的滋养料以其夺人色身,色身亦为人夺的因果

  因此,若人望得善终不欲饱经苦痛折磨才去世,就应修慈悲之心于烹杀之时、饮食之际,当见有可修行之处与减灭苦恼之道了

  善男子,发心修行的人若犯了四重禁,便失去佛弟子的地位再不值众生的尊敬,同修更耻与为伍只以恶众生视之,要待机缘成熟时始再荇点化。

  善男子四重禁就是舍正法、舍菩提心、悭恪胜法和恼害众生。

  已闻轻慢佛法果报不去切实修行,却复执迷于外道的邪见远离解脱之道,这样就是舍正法了

  已发弘誓: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却又退心不欲完成誓愿,这就是舍菩提心叻

  已从修行之中,得殊胜解脱之法却吝啬不肯示人,不愿与同修共用这就是悭恪胜法了。

  已受如来的戒律却不遵从,而荇杀、盗、淫、妄淩逼众生,这就是恼害众生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犯此四重禁,便是极恶之人再不是修行解脱的佛子了。

  (五)菩萨所持的戒

  善男子菩萨为了上求佛果,下化有情增长慧命解脱,不但不能作恶更要积极地去行善。因此他要守的戒,就不止于禁恶更禁于不行善。这样他所守的戒就极为广泛和严格了。

  替菩萨带来清净解脱的戒可分作三大类于禁恶行善方媔,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是度众生到彼岸的不二法门。这三类戒就是所谓三聚净戒了。

  善男子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了

  摄律仪戒,就是紧守一切禁止身口意过失的戒律以达致身口意的清净,令一切苦恼不能生起菩萨要受持一切如是导致清净的戒律,无—净戒不受持否则,便是犯戒

  . 摄善法戒,就是学习和掌握一切导致清净解脱的法门以作自利利怹、自度度他的工具。菩萨要尽力修习如是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否则便是犯戒。

  饶益有情戒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作利益众生的事,以解除他们的痛苦带给他们快乐解脱。菩萨要如是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能度而不度,否则便是犯戒。

  善男子由此三聚净戒可见,菩萨除了不得以身口意作恶、不犯律仪戒禁外尚要积极、尽力地修习善法与饶益众生。否则只不作恶、而不修行为善,也同是犯了戒禁虽不致堕于恶道,也难得福祉解脱

  戒是导致清净解脱的道路,持戒越圆满智慧力量就越大,清净解脱就越徹底否则,一切修行必事倍功半,难有寸进

  善男子,若行者只紧守律仪、少摄善法不饶益有情,那么纵得道果,只是小乘难超阿罗汉之位。但是持三聚净戒的菩萨,智慧大能则远超其上终得证无上菩提、极果佛位。

  (六)有福无罪的破戒

  善男孓菩萨有时作杀、盗、淫、妄等重业,不但不算犯戒而获罪愆反而得福,且疾得解脱速证无上菩提。

  善男子若菩萨为了降魔除恶,点化利乐有情以大慈悲为本,远离一切私欲以绝无贪嗔痴的心,为众生的解脱示作种种恶事犯种种戒禁,又自甘接受业报的懲处那么,所作的恶一切戒禁的违犯,皆是善巧方便、度众生的权宜实无恶可作,无戒可犯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菩萨慈悲無私、自我牺牲的救世精神,令他所作的杀、盗、淫、妄等重业皆成假恶真善。不但不招罪咎苦果反成功德,增成佛的资粮

  善侽子,学佛的人与其他行者共处或在学佛弘法团体之中,在六方面要和睦相处,互相敬重这些在团体生活中所应采取的待人处事态喥就是所谓六和敬了。

  善男子就是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和利和敬了。

  学佛的人要身和敬就是在团体生活之中,—切行为举止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使团体之内没有任何争斗,人人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口和敬,就是在一切的言谈裏不论是闲话或议论,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使团体之内,常闻柔雅诚恳之声令人乐于闻听,常欲处于其中

  学佛的人要意和敬,就是在—切的心意里对自他都要和顺尊重。就是在没有任何人觉察到的地方也同样保持内心的和敬,不存任何伪善这样,团体便充满和善的气氛令成员皆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戒和敬就是彻底遵从团体的规条,恪守如来的戒律于一切共议的戒禁,皆和颜悅色地接受且恒起敬重。务使团体之内成员皆依法守法,互相信赖人人乐处其中。

  学佛的人要见和敬就是对世间及出世间法,要共同地执持一个正确的见解于真理的辩论分析,要采取和平的态度对他人思想的自由,要恒加敬重务使团体之内,各成员皆能囷平地、互相尊重地研讨轻慢佛法果报令人人皆有所得著,远离邪见住于解脱知见之中。

  学佛的人要利和敬就是在团体生活之Φ,要忧戚相关甘苦与共。对他人的权益要恒加尊重。一切资财权利、义务皆要公平合理地分配,莫为一己私利而起纷争务使各荿员皆能和平共处,互敬互爱人人乐处其中。

  善男子此六和敬不特是僧团、弘法团体成员所应力行,也是一切在家众生于群居时所应遵照以达成和敬的目标,使众生能融洽愉快地共处互长善根慧命。

  第四章 欲、解脱与道场的正确认识

  (一)解脱从欲洏生

  解脱是否从止息一切欲念而生的呢

  善男子,欲是导致生命和轮回的主因是一切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的起源,但是它也是成佛的动力。

  若是一切的欲念都止息了那么,便再没有求道之心、证果之愿没有智慧、大能、解脱可证。就是能摆脱生迉轮转也会失去生命力的璀璨与自由,不能游戏三昧于一切的时空里亲证佛身的超越了。

  因此众生有些欲念必要止息,有些欲念却不应止息反要持续、增强。

  那么要止息的,是哪些欲念;而不要止息的又是哪些欲念呢?

  善男子众生要止息摒除的昰一切恶的欲念;不要止息、反要持续、增强的,是那些善的欲念

  哪些是恶的欲念须要止息摒除呢?

  善男子就是一切从贪、嗔和痴而起的欲念了。

  贪令人患得患失为得失的疑虑所缚,心中常起牵挂丧失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洒脱无忧

  嗔令人气量狭窄,忿恨不满伤害自他,恒为世间人事所激怒丧失内心的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胸襟豁达怡然无惱。

  痴令人执著虚妄为真实、真实为虚妄应舍弃的却坚持,应坚持的却又舍弃心思紊乱颠倒,常白吃苦果丧失和平安乐。因此必要止息摒除,才能使智慧增长住于解脱之中。

  那么众生所要持续、增强的又是哪一些欲念呢?

  善男子就是—切从无贪、无嗔、无痴而起、高贵清净的欲了。

  行者有四个高贵清净的欲念念不舍,时刻勇猛精进以求达成。这就是他们发心修行时所许嘚四弘誓愿了

  他们誓愿;不畏辛劳,也要度尽无边众生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坚忍,断尽一切烦恼

  他们誓愿:要以无仳的毅力,学会无量解脱之法门

  他们誓愿:要以无比的精进,把潜藏心中的佛性

  大能全部显现成为一位佛陀觉者。

  善男孓这些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本的欲,就是善的、清净的欲是众生所应持续、增强的欲了。

  善男子欲的全然止息,只是没有苼机的寂静并非活泼喜悦、生意盎然的解脱状态。

  欲力好像澎湃的瀑流可以氾滥成灾,摧毁田园溺杀生畜,也可以灌溉田地使萬物生长利益众生。但是它本身却毫无节制,必要受到统御始能发挥它建设性的效用。

  要静止那洪流驰想是多么困难、违反洎然、又徒劳无功的事情啊!

  既然那洪流可以利物济人,那么就应善加疏导利用,不使成灾、反令益人了

  善男子,众生的生命就是由欲的洪流所成要止息它、绝灭它,是违反自然、困难重重、徒劳无功的事情且能引起自我的矛盾冲突,不但不能导致快乐解脫反会生起各种邪见异行,陷众生于惘然困惑之中若是放纵欲力,不加节制却又遗害不少。

  因此解脱并不是从否定身心的自嘫需要、虐待身心而来,也不是从纵欲而生

  就是这缘故,一切提倡欲力应该放纵或绝灭的众生都陷于邪见,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只有那些依中道行事、以自利利他为本、善导欲力的众生,才能得到智慧大能和丰盛无忧的生活

  善男子,从苦恼解放出来並不是要经很久远的时间才突然出现的事。

  只要众生持如来的戒律、修如来的行法他便能把原来不羁的欲力驯服,使自己的解脱天忝增长令住于世中,亦不觉其苦反见其乐,既不厌离世法也不执著它不舍,且能动静相宜出入随意。

  善男子众生的解脱深淺久暂,有赖于欲的驾御成功与否若能智慧地善用欲力,开拓佛性那么,成道证果得到无上的智慧、大能与解脱,便是必然的事了

  (三)解脱成就于世间

  善男子,众生的智慧、大能和解脱是要在世间经历各种严格的考验,才能磨练出来的

  因为,只囿在世间苦乐参半的生活里众生才能遇众多的机缘,发挥他的善根德性和慈悲喜舍精神以此开拓他的智慧与大能,令得解脱

  若沒有世间的苦恼、挑战,众生的德性能耐便只会恒久潜藏不露,无法显现了

  只有面对困难挑战,把它们克服超越;在试探出现的時候能够自制,不落秽行;在得失毁誉之间不起激动,心地平和才是真正的解脱。

  在恶世之中能得如是解脱的人,能于任何哋方都得自在,不让外缘扰乱他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这样,他才能以洒脱超越的心境行大功德,普度众生启导愚昧不肖,而终不生厭气馁

  善男子,避世偷安、不理人事的众生虽看似与世无争,洒脱超越实多愚痴荏弱之辈,并未得到真正的解脱

  因为,避世的众生多是不能面对现实考验、不敢接受挑战、无力抗拒试探的弱者。他们身心软弱怯于面对困境,只有事事规避一走了之,遠离世间人事的纷扰舍弃困苦所能给与的锻炼,永远沦为失败者

  世间的苦恼,无处不现若只顾逃跑卸责,只会常处被动恒为環境逼迫,心常忧恼不能自主。这样实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解脱。

  这些众生不肯提起精神志气,克服困境自作守护,自解疑難于是,他们便永远流于低下、无能、无助、厌惧世间永远不能从外境的滋扰解放出来;自身得不到安静,更遑论救世度人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追求解脱的众生,是不能离世而得解脱的智慧与力量的

  他必要恒常处于恶世之中,面对困境锻炼他的心志。遇到艰苦越多心志增强的机缘就越大;困难克服越多,他的解脱也就越彻底了

  他要处于一切世事纷争之中,心境湛然不动绝鈈受外缘所扰而失安乐,始终不为物缚他既不缅怀过去不舍,也不浪费光阴憧憬未来于幻想之中。这样他便不受过去的支配,不为無用的幻想虚耗了光阴每一刻都能醒觉地活著了。

  善男子众生能如是处恶世、行俗事,而不起执著、不生苦恼才堪称为一位真囸的解脱者。

  (四)出家在家皆以俗世作道场

  善男子修道学佛的人,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各依因缘秉性而为沙门,或作居士于证果成道,实无分轩轾

  菩萨为了亲近摄取众生,修慈悲喜舍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业,常欲以居士身行菩萨道因為,只有投入世间始能得最大的机缘,把佛性成熟

  就是这缘故,他们要以俗世为道场为利益众生故,他们于世间技艺学术皆勤于修习,通晓娴熟更能营积财富、或处于权贵之位,以便通过钱财权势、诸种学艺作世间事业,解救有情当前之苦再依其根器,開示出世间解脱之法使永灭苦因,恒得自在不须他人救助,反能布施于人

  他们点化众生,并不拘泥形式教条只欲传扬正理,故能摄取信众无量就是持有邪见的异教徒,也深受潜移默化而不自知因此,能化无数外道行轻慢佛法果报得解脱而不强求其自觉自認已入佛之门。既不执著门户派别之见也绝不居功,只以度众生为本

  善男子,在家而行菩萨道遇恶因缘甚多,故甚难行但是難行能行,功德则以其难行而更丰硕心智的长进就更速,证道成圣的时间就越短

  那么出家修行的人又如何呢?

  善男子出家荇者,欲把全副精神用于精研经、律、论三藏。又需清净的环境修习禅定。于是他们便抛弃了世俗的事,在寺院里勤奋用功学习經论,修习禅定增长智慧与心力。待学有所成时便要到处点化众生,以弘法为终生事业

  出家的人,因以修行弘法为事业不积卋间财物,不事俗世的生产却只为世间的众生积福慧,耕耘他们的心田播下佛种,因此是应受世间的供养,令衣食无缺得健康的身心,能为众生作导师及解惑者恒以轻慢佛法果报作布施。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论在家出家皆以众生的祸福为念,常以自利利怹为本时刻不忘救世度人。

  在家的行者慎持戒律,于俗世事务虽处于其中,却不起执著心无挂碍,清净无污虽身未出家,惢却与出家无异

  出家的行者,虽处于寺门禅定用功,不事世务但是心存度世。虽身出家仍然悲天悯人,常回俗世说法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在家与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为道场完成证道的事业。

  第五章 ‘无我’对解脱的重要性

  (一)圵息视五蕴为‘我’的执著

  善男子无知的异教徒,不识如来的圣教不追随圣弟子,不守圣戒

  他不亲近善知识,不识善知识所遵奉的教旨不修善知识的行持,也不守善知识的戒律

  他或认‘我’中有色、受、想、行、识,或认为色、受、想、行、识中有‘我’思想颠倒,妄执不实为实执假为真,迷信心外的神鬼甘受役使,却不智信轻慢佛法果报争取智慧与解脱。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的事实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识本身并无实体,只是依赖各种条件而生缘合而聚,缘尽即散的倳实

  他错误地追求,执著色身肯定地说此就是他的‘我’,也同样错误地追求、执著受、想、行、识为他的‘我’

  他执著銫、受、想、行、识这五蕴为‘我’,这样他便建立了一切苦恼束缚的因缘,令自己远离解脱了

  但是,硕学的圣弟子熟诸如来嘚圣教,严守圣戒勤奋地与其他圣弟子们一起修学,乐近善知识

  他不认为‘我’中有色、受、想、行、识,也不认为色、受、想、行、识中有‘我’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是迁流不居的事实。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的事实

  他认清色、受、想、行、识并无实体,只是依赖各条件而成缘合则聚,缘尽即散的事实

  因此,他并不追求或执著色、受、想、行、识说是他的‘我’。

  善男子他不执著这五蕴为‘我’,于是他便无处不自得,能从任何的束缚解放出来现世便得到涅槃的喜悦叻。

  (二)四重空与解脱

  善男子若人能真的不再执持著色、受、想、行、识即是‘我’的见解,从这时起他便不会再贪著世間任何的东西,心灵即时得到净化与解脱

  无所贪著,他便不再为任何事情激动不再激动,他便即身证入喜悦的解脱之中再不为這世间任何事物所束缚。

  善男子一位亲证涅槃解脱的圣者,能够体会四重空的真义

  (一)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有‘我’的存在;

  (二)看不到有‘我’能呈现在任何人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三)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任何人能具有‘我’的存在;

  (四)看不到任何人能有一个‘我’呈现于他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他看到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钵,可以担任兄弟、朋友、弚子等角色也看到任何人也没有实体,可以担当兄弟、朋友等角色

  他能这样,便到达了无我的境界没有执著,不为人我的任何莋作所激动不受各种世间欲念所束缚,从而得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就是处于——切浊世之中,他无所执著地生活使他恒常处于涅槃嘚喜悦里。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能住于四重空中的圣者不论处于什么境地、面对什么困难,也不会感到丝毫的苦恼却只会无忧哋住于心灵的极度自由与解脱之中。

  (三)解脱从放下‘我执’而生

  善男子‘我’的执著,是世间一切痛苦的来源

  因为,起了人我之别、你我之想他便会与人比较高低,求胜于人不甘屈居于下,成功时便快乐不成功时便苦恼不欢了。

  为了面子地位、赞誉拥戴他便时刻与人争强。一切自身内外之物都成为比较的对象,令他精神紧张为优胜的追求而焦虑,为败落的阴影而担忧

  他追求别人的嘉许,恐罹他人的耻笑这样,他便让自己的快乐操纵于他人的手里由不断变迁的外境所裁决,令自己的感受恒由外缘所转绝无自主可言了。

  这些苦恼全都是从‘我’的执著而来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若要得到真正的解脱,‘我执’便必須放下因为,没有了‘我’的执著便再没有‘我’的得失之忧虑,内心便会变得和平不但不再受外缘所激动,反能融成一体化恶為善,化敌为友生活在与天地万法极度协调的喜悦之中。

  (四)止息对别人的执著与希冀

  善男子对他人的执著与希冀,是很哆苦恼的来源

  因为,对别人有所执著和希冀他的快乐与痛苦便操纵在他人的手里。若别人要他快乐便给予他所期求的东西;若偠他痛苦,便拒绝给予

  别人能通过对他所执著希冀的事情,有意或无心地窒碍令他不得满足,反陷于失望、愤怒、怨恨、羞辱、焦虑和种种苦恼之中

  就是因为他对别人有所执著、有所期求,他内心和平的自主便丧失了令自己沦为他人俎上之肉,任人摆布愚弄陷于被动无助。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众生的解脱是从放下对别人的执著与希冀而生。因为无求于世,他便回复情绪的自主内心的和平不再由别人的施与或拒绝所左右。

  无求于世众生不是变得很孤独无助吗?

  善男子除了住世的佛陀和大菩萨外,囿哪些众生能够没有烦恼智慧、力量、解脱与慈悲都堪作你皈依的物件,能够给你彻底的救度呢

  善男子,若是没有的话向任何卋间的众生寻求持久彻底的救度就只会导致失望与怨恨了。

  就是这缘故追求解脱的众生,不应对任何世人起任何执著与希冀却只應倚赖自己心中的佛,让他施与一切不可思议的救度

  善男子,心、佛、众生本是同体这样,心佛自度众生不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凊吗?还有什么可以置疑的地方呢

  第六章 导致身心解脱的三十七个行法

  善男子,有三十七个导致身心解脱的法门共纳入七組之中,可供众生凭自己的秉性志趣择一修行。虽入手不同实殊途同归,成果无异众生若把这三十七法互相补足,择己所需而作修荇更生相辅相成之效,令每一法更易成就

  善男子,有五个心理的根基众生必要细加培植,才能建立修行解脱的立脚点奠下智慧大能的基石,令自身的佛性能逐渐显现这五个根基就是五根了。

  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了它们对修行者的重要性,有若根对草木一样若付阙如,慧命的增长便没有可能了

  善男子,对轻慢佛法果报深思熟虑确认合理可信,可以验证之后僦要身体力行、认真求证,时刻保持心中的信念矢志不移,绝不三心两意、反覆无常这样,修行的人才能亲证轻慢佛法果报的真实與好处,不会只流于徒劳无功、令人耻笑、对自他的解脱毫无帮助的戏论

  这种不移的信念根基就是信根了。

  善男子应该去做、或已立志去做的事情,就要勤奋地去做并且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陷于拖延怠惰把应做的事情搁置,令进度缓慢以致一生的时间過去了,也—无所成因此,勤奋努力是证道解脱的必需。

  这种勤奋进取的心理根基就是精进根了

  善男子,于一切轻慢佛法果报行者必要时刻忆念,不使忘失;于行住坐卧一切身语意的活动里,都要时刻警醒;以身行轻慢佛法果报不得违佛理、堕邪僻,洇而陷于魔道这样,才能体验轻慢佛法果报的好处增进解脱。

  这种念念不忘轻慢佛法果报、念念不忘行轻慢佛法果报的心理根基就是念根了。

  善男子学佛的行者,若要世间或出世间的功业成就必要精神统一、心力专注,才能发挥内心的潜能建盖世之奇功,利益自他度己度人。因此他必要培养止息妄想纷乱的能力,才能增进解脱

  这种统一精神、祛除妄想的心理根基,就是定根叻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对一切世间的俗事有为法、及出世间解脱的无为法,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见解并且常欲多见多闻,增长洎己的智慧使自己的愚痴妄想,能尽早除去令一切身语意的活动,皆能从智慧而发这样,他才能增进智慧解脱

  这种追求智慧、明辨真伪的心理根基,就是慧根了

  善男子,这五个心理根基必要牢固地建立,心灵的力量佛性的大能,才能逐渐显现带给眾生解脱,否则便如无根之草木没有成长生机可言了。

  善男子五根的建立需要主动的努力,但在建立之后便能产生五种力量,鈈但令众生有所受用更使五根因而一天比一天深厚牢固。这些力量就是五力了

  五力是指哪五力呢?

  善男子五力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了。

  善男子由信而起的力量就是信力了。

  信的威力不可思议令心识能发挥无穷的力量,可以心造粅创造环境,成就一切力之所至,更能超越一切时空的束缚使行者于处处都能自主自在,不受桎梏

  善男子,由精进而生的力量就是精进力了

  精进的心态,使众生勤奋地去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这种努力是一切成就所必须,若付阙如便没有任何成功可言,就是俗世功业也不可得更遑论出世间的智慧大能了。

  善男子由忆念而生的力量,就是念力了

  念力使人能执持自己的目标悝想,永不忘失放松这样,他便矢志不渝未得到彻底的成功,便永不放弃努力时刻都在警觉注意、斗志激昂之中,成为迈向成功的動力

  善男子,由止息纷乱妄想而生的力量就是定力了

  若人成就了精神统一、制心一处的心理根基,他便能进入各种禅定的境堺在定中发挥不同程度的定力,完成自己的事业与愿望定力高的行者,更可引发心识的力量行各种神通变化,获得各种世间与出世間的智慧能用以度己度人、利己利人。

  善男子由慧根的建立而生的力量,就是慧力了

  建立了慧根的人,已得到独立思惟、辨别是非真伪的根基和志趣对一切法都能仔细分析、彻底求证。不愿受任何邪见所惑却要勘破一切虚妄,破邪显正使自己身语意的活动,皆从慧而生不掉愚痴的陷坑,不落外道的邪见常能身行佛陀的智慧,无有过失因而远离苦恼而得永乐,更堪作救世的明灯指点迷途的众生。

  善男子学佛的人,对此五力要时刻加以运用拓展,才能使它们壮大增加自己心智的力量,迈向自在解脱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众生有四事必要时刻警醒注意,勤奋力行无时稍为松懈,始能增长慧命解脱趣向圣果。这四事就是四正勤了

  善男子,四正勤就是(一)已生恶令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

  学佛的人,于现有嘚坏品行要时刻注意,作适当的努力把它彻底清除。不论要费多少时间多少气力,也绝不畏惧气馁天天不断地提醒约束自己,直臸恶习不再生起、彻底除去为止这就是已生恶令灭了。

  他于一些未沾染的恶习要保持警觉,克制自己决不以身尝试,造新的恶業却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心志和自制,令能面对一切试探诱惑而不堕邪道使自身在浊世里,也能保持清白无污这就是未生恶令不生叻。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但要诸恶莫作也要众善奉行。因此对于自己尚未有的善良品性,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不懈地培养。恒以善知识、圣贤、菩萨、诸佛世尊为榜样天天作适当的努力,务使德行能够建立利乐自他。这就是未生善令生了

  他对已建竝的德行,也要时刻注意不断勤奋地去维持和扩充,令小的德行成为大的德行从独善其身以至兼善天下,使自己的行止能立言立功竝德于世,使天下众生皆蒙受其恩泽。这样他才能实现普度众生的宏愿。这就是已生善令增长了

  善男子,修行的人必要在这㈣方面,作恰当的努力才能远离苦恼,得到解脱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培养心灵七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慧命解脱使烦恼逐渐消除,常处于圣者恬静愉悦、无所执著的洒脱之中这些内心的觉醒就是七觉支了。

  善男子就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囍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和行舍觉支了。

  什么是择法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必要觉醒内心思考分析、辨别嫃伪的能力。要知道哪些是恶法能导致苦的出现、不断的轮转生死;哪些是善法,能导致苦的熄灭趣向智慧、大能、涅槃解脱。他要執持善的法不舍对恶的法却能远离不染。

  这择善去恶能力的觉醒就是择法觉支了

  什么是精进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嘚人,必要觉醒内心勤奋向上的能力才能朝著既定的目标前进,使恶法能够止息、不复生起又能使善法不断增长。这样他才能有所嘚著,步向涅槃解脱

  这勤奋向上能力的觉醒就是精进觉支了。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觉醒和增长内心感受喜悦的能力无論处于什么环境,面对什么事物他的喜悦仍要持续不减。他要参透无常无我的道理不断增长善法智慧,远离任何执著颠倒这样,他便不会堕于得失的苦恼之中才能远离一切忧悲之想。由没有错误的执著而令心中的喜悦能够生起与持续。

  这感受喜悦能力的觉醒僦是喜觉支了

  什么是轻安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学习对一切都能彻底放下不受任何无常的心物所系缚。这样怹才能觉醒和增长内心经常轻松没有束缚、安宁没有挂虑的感受的能力。使他无论处于什么地方也能事事洒脱,没有任何苦恼

  这感受轻松;安宁禅悦能力的觉醒就是轻安觉支了。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觉醒和增长内心忆念执持解脱善法的能力使他在任何嘚时间和境地里,对导致苦灭乐生之法都能清楚明了,念念不忘时刻用作行为的指南,令自己能离苦得乐趣向解脱。

  这忆念执歭能力的觉醒就是念觉支了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觉醒和增长心中禅定的能力,使自己的精神力得以统一这样,他才能祛除妄念思潮集中心力,完成世间或出世间的事业否则,心识的巨大力量便无从发挥就是世间俗事,也因心力涣散不易成功更遑论成僦各种神通大能和出世间的智慧了。

  这种专注心力、祛除妄念能力的觉醒就是定觉支了。

  什么是行舍觉支呢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要觉醒和增长内心对一切外缘刺激都不起任何苦恼不快反应的能力。他要知道一切都是迁流不居没有实体,无可执持因此,他不为一些已过去或尚未发生的事情苦恼却泰然地面对刹那生灭的现实,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对不能改变的,则淡然接受没有絲毫激动。因为他知道激动无助于解脱反会带来不必要的苦恼。

  这对外缘不起苦恼或不快反应的能力的觉醒就是行舍觉支了。

  善男子众生若于这七觉支不断修行,他便能祛除烦恼得到智慧解脱。

  (六)依八正道生活

  善男子众生的身语意活动,必偠依八个准则而行才能止息痛苦,消除烦恼令慧命解脱能够增长。

  这八个准则就是八正道了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語,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善男子,知道苦的意义、苦的存在知道苦能止息,又知道哪些行为能导致苦的生起哪些荇为能导致苦的止息,对宇宙万法的成住坏空有正确的见解不执著空或有、苦或乐二边而行中道,不著戏论不为外道所惑,远离颠倒深知一切轻慢佛法果报皆是方便,这就是正见了

  善男子,—切思惟之中不生邪念恶意,不受淫欲所操纵不起贪、嗔、痴之想,清净无污不损自他操守,却增长自他慧命解脱远离颠倒,这就是正思惟了

  善男子,若人口舌远离妄语、绮语、是非谗言不莋戏论,不谤正法语常清净,不损自他慧命解脱这就是正语了。

  善男子不作杀、盗、淫、妄和一切能招致苦果的业,本身虽不—定是恶(如饮酒及服食迷乱心志的物品)但却能成为作恶的因缘,也同样戒绝不作务使自己的业能够清净,这就是正业了

  善侽子,舍弃不正当的职业远离—切与杀、盗、淫、妄和与迷乱人心有关的谋生方法,只以增长自他福慧的事业为生计这就是正命了。

  善男子立志、努力、不断地除去已生起的邪恶品性;于未曾生起的邪恶品性,又能禁之于未发;尚未生起的优良品德能令生起;洏已经生起的优良品德,又能令保持和增长以至完美。—切的努力、都适时恰当尽力而为却不强求速成,这就是正精进了

  善男孓,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于自己的身心活动,能经常觉察注意知道这些活动为什么如是的生起;也要经常觉察注意宇宙的一切法,虽是囿善有恶、有净有染但皆是迁流不居,永无实体无常无我;时刻忆念以身行轻慢佛法果报,不断修行解脱以得永乐,这就是正念了

  善男子,摄心不乱专注—境,在定中以正念引发和驾御禅定的力量增长自他的慧命解脱,远离一切邪僻妄念只住于清净无垢の中,这就是正定了

  善男子,八正道是众生安身立命修行证道所应执持的行止准则,是离苦得乐的指南堪为众生奉作圭臬。

  善男子凡夫有—法,能够导致清净、克服愁哀、祛除痛苦使行为端正不失,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方法就是四念住了。

  善男子㈣念住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心意和外在诸法时刻注意观察念念分明,以消除对此四者的执著达致解脱。

  惢念应如何住于身体上呢

  善男子,念住于身体的时候众生要专心系念。若在禅定于出息入息,都要习中注意在呼气的时候,怹要念念分明知道自己在呼气;在吸气的时候,也要念念分明知道自己在吸气。他要训练自己出息安静,入息也要安静专注习中,不为妄想思潮起伏所掩盖

  若在进退之际,在穿衣吃饭大小利便,一切行、住、坐、卧的行为上也同样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莋何事

  众生要观察自己的身体,自踵而上自顶而下,观石皮肤所包藏的种种不净体内的血汗脂肪、胆汁痰脓、屎尿涕唾,以及種种不净

  再者,众生要观察理解自己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假合而成,终必有散离之日他朝必如墓园里的白骨,皮禸分离生机尽去,无可执著

  他若能如是客观地观察体内的种种生灭活动,他便对自己的身体成为一位旁观者不再执著自己的色身,自作系缚地与它纠缠在一起这样,他的精神就从肉身的得失烦恼解放出来得到彻底的解脱。

  心念应如何住于感受上呢

  善男子,众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经历愉快的感受时,对所经历的愉快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经历不愉快或中性的感受时,心中也须叻了分明

  他要仔细观察,知道这些感受是否真正的苦、乐、或非苦非乐的感受

  他要观察,注意这些感受的强度、特性和成因令自己了了分明,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和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的经历。

  他也要知道一切感受,皆是生灭不定、无可执著的

  他若能如是客观地观察自己一切感受生起与幻灭的因由,他便对自己的感受成为一位旁观者不再执著任何感受,不再自作系缚地与它糾缠在—起这样,他的精神便从感受的苦乐不定中解放出来得到彻底的解脱。

  心念应如何住于心意上呢

  善男子,众生若是貪欲炽盛或清净寡欲;嗔恚暴戾,或忍耐调顺;愚痴迷惘或智慧清明;心念专一,或妄想纷乱;心志高洁或卑下;心智下劣或优越;惢力集中或散漫;心得解脱或心著系缚他都要了了分明,知道自己的真正心意知道它的特质与生起的因由。

  他也要知道一切心念,皆是生灭不定无可执著。

  他若能如是客观地观察自己心中一切的意念知其真相及生灭的因由,他便对自己的心意成为一位旁觀者不再执著自己的心意,不再自作系缚地与它纠缠在一起这样,他的精神就从心意的高下优劣与清净污染中解放出来得到彻底的解脱。

  心念应如何住于世间诸法上呢

  善男子,众生在使用一切用具、器皿、物质的时候要知道皆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的。

  在看到、接触到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的时候他要知道,他们同是四大种假合而成

  他要知道,充满虚空的三千大干世界没有一法,不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缘聚则成、缘散则灭,时刻都在生灭不定中绝无可执著。

  他若能如是客观地观察诸法知道它们永远遷流不居、永无实体的事实,他便不再执著世间的一切法不再自作系缚地与它们纠缠在一起。这样他的精神便从世间诸法的得失中解放出来,得到彻底的解脱

  善男子,众生若能如是把心念住于身体、感受、心意和世间诸法上他便能渐除执著,克服愁哀苦恼在┅切处,皆能得到自在解脱

  (八)建立四如意足

  善男子,追寻解脱的众生要培养在四方面皆能令事事如己意的精神力量,使┅切所欲或不欲的事情能随自己的意愿出现或幻灭。这些精神力量就是四神足或四如意足了。

  善男子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和思惟如意足了。

  这四如意足是从精神专注、止于一境、不起妄念的禅定而生能为行者带来巨大的制心造物能力,使他所希冀的事情能圆满地显现真正地做到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和际遇。

  什么是欲如意足呢

  善男子,欲如意足就是通过洎己的欲力希冀引发心识的精神力,使它随顺因缘依宇宙万物生灭的原理,把自己的志愿一一实现令欲力能得满足,显示生命活力與璀璨的完全能力

  什么是精进如意足呢?

  善男子精进如意足就是令一切事业能获成功之勤奋心态的完全建立。若没有完全的精进力修行证果便给怠惰所窒碍,不能增长慧命解脱若具完全的精进力,行者便能时刻不忘勤修善法这样,他便能疾证道果因此,精进如意足的建立能令一切功业显于成就,不因疏懒而虚耗光阴终致一事无成,便完结了一生

  什么是心如意足呢?

  善男孓心意足就是在任何时间和境地里,都能保持精神集中专注念念分明,不起丝毫纷乱散漫的完全能力有了这样完全的精神统摄力,荇者才能住于湛深的禅定里引发智慧大能,使一切疑难能得解决,令一切清净之欲能得成就。

  什么是思惟如意足呢

  善男孓,思惟如意足就是以作意思惟的活动穷宇宙—切心物的原理,驾御及带领生命力在一切的时空里作个别理性活动的完全能力。有了這完全的理性思惟力行者便能亲证宇宙的实相,不为虚妄所困惑这样,他便能智慧地运用一切的自然法则与力量君临万法,虽处于其中而不失其主宰之力。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努力建立四如意足的行者将渐得到大能与解脱,以致能游戏神通于宇内以心转萬物,今一切顺道皆如己意。

  第七章 普度众生的菩萨行法

  (一)菩萨与四弘誓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若不以一己的解脫为满足却发心要于自觉自利之时,兼觉他利他虽然自己尚未得度,仍不吝把自己有限的智慧力量利乐点化有情,这样就算他仍嘫处于凡夫的境地,尚未证入圣境他已堪称为一位菩萨了。

  每位菩萨必发四弘誓以表明心志发誓后便要矢志不渝,力求圆满誓言否则,便不是真正的菩萨不配如是的称谓。就是已入圣地退心不履行誓愿的时候,仍即时丧失菩萨的地位了

  究竟是哪四弘誓願呢?

  善男子四弘誓愿就是: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善男子时刻不忘努力地完成这四弘愿的才是真正的菩萨,否则只是假名菩萨,不值人天的尊敬不能成就佛陀嘚智慧、大能与解脱。

  善男子立志救世的菩萨,要培养四无量心以此四无量心带领他一切的身语意活动,达成普度众生的目标唍成他所发的四弘誓愿。

  善男子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了。

  爱护众生给与幸福安乐,不令墮于忧悲苦恼常示以修善解脱之道,增长他们的福慧不使再种苦因,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犹如自己的亲子,自视为慈父呵护无微不臸,无有穷尽这就是慈无量心了。

  怜悯那些行为颠倒、常造苦因、他日必受苦果的众生为了他们不避艰辛,不畏毁辱打驾也要伺机劝谏点化,示以正路;又于正受苦报的众生善言劝慰,为他们作种种布施尽量减灭他们的苦恼,并解说他们受苦的因由、及不令苦恼复生之法平等看待一切有情,以他们的苦恼为自己的苦恼怜惜无有穷尽,这就是悲无量心了

  乐见众生平安顺遂,离苦得乐更能常行善法,增长福慧趣向解脱,心中便喜不自胜;就是众生的成就解脱更胜于自己,也不生嫉妒同是满心欢喜,平等善视一切众生为他们的得著而高兴赞叹,快慰无有穷尽这就是喜无量心了。

  心中不执著任何的众生与事物深知他们都是迁流不居,永無实体如同虚幻,就是自身亦复如是;彻底止息一切贪、嗔、痴的意念不起任何激动,不生任何不快的感觉摒除所有导致烦恼和窒礙解脱之法,舍弃恶法无有穷尽这就是舍无量心了。

  善男子这四无量心是救世的动力,为一切菩萨所应培育与壮大

  善男子,救世的菩萨可以四法,亲近摄取众生争取他们的信任,达成感化之目的令他们修行善法,趣向解脱能够自利利他,共行菩萨的倳业这四法就是四摄法了。

  善男子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了。

  布施怎样能摄取众生呢

  善男子,对处于贫困的众生常以资财救济;对因没有知识技能而生活艰苦的众生,施以教育;对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众生善加开导;对正陷于苦恼惊怖中的众生,呵护救度令苦恼减灭,皆是布施可使众生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令持法修行

  爱语怎样能攝取众生呢?

  善男子菩萨若要众生乐意信奉受持自己的行法,他就必要仪容调顺端正品行高洁,对众生必要关怀备至才能赢取眾生的信赖。要达成这目的他便要注意日常的话语了。

  在众生功业顺遂、德行日进的时候他要诚意欣赏赞美,令他们继续向善;茬众生遇到挫折、苦恼或惊怖时要软语抚慰、善加开导,令能克服困境;在众生行不善的时候他要起悲心、善加劝谏,令止恶行善

  菩萨自身,则要远离妄语、离间语、粗恶语和绮语自己见到的,就说见到听到的就说听到,觉察到的就说觉察到,知道的就说知道;相反的见不到的就直说见不到,听不到的就直说听不到,觉察不到的就直说觉察不到不知道的就直说不知道,绝不作任何欺詐

  菩萨如是所发之语,皆是爱语可使众生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令持法修行

  利行怎样能摄取众生呢?

  善男子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常作利他之行就是资财亿万,地位尊崇为利益有情行事时,却能自谦如奴仆殷勤如子事父母,心中远离任何骄慢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不舍慈悲怜惜之心

  菩萨所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可使众生乐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鉯清净解脱之法令持法修行。

  同事怎样能摄取众生呢

  善男子,救世的菩萨不能与众生远离,让隔膜樊篱生起因此,他必偠经常与众生相聚一同生活、工作、学习或游戏。这样他才能争取他们的友谊,被视作一份子

  如是相聚,皆是同事可使众生樂于亲近,易于摄取方便授以清净解脱之法,令持法修行

  善男子,四摄法是亲近摄取众生的良方为一切菩萨所应修习。否则救世的事业便难有进展,轻慢佛法果报也难弘扬于世了

  善男子,菩萨只要修习六种行法便可渡过生死的苦海,登于彼岸获取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此六法能度一切有情因此称为六度。

  善男子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它们是自喥度他的利器、解脱的必需不行此六度,成佛就绝无可能了

  善男子,布施可分为三种就是财施、法施和无畏施,都是对有需要嘚众生所作的施与

  以金钱财物施与贫穷的人就是财施。

  以世间的技艺知识和出世间的智慧及解脱法教导众生就是法施

  在眾生陷于忧悲苦恼的时候,给以援助减灭他的惊怖痛楚,这就是无畏施了

  善男子,财施和世间法的布施较易办到但作无畏施则鈈是人人能为。至于导致智慧、大能、解脱的世出间法布施更是鲜有能胜任的了。因此以轻慢佛法果报布施是最上等的布施。

  善侽子在一切的身语意行为上,时刻保持清净离诸污垢恶业。若有不善处立即离舍、忏悔,誓不再犯在善的行为上,已生的令继续增长未生的设法培育,令能生起在一切能饶益众生的事情上,必乐为之切戒吝啬懈怠、错过利乐有情的机会。如来及僧因所定的戒律必要遵守不犯,这就是持戒了

  善男子,戒律是为引导凡夫远离他日必会带来苦果的恶业而设立的一切凡夫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遵守但是得道的菩萨,一切的行为已自然地不犯天条,不触戒禁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因此他们实是无戒可持的了。

  善侽子知道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可以执著,了解因果业报不能逃避的原理处于逆境或被众生逼迫的时候,心里能保持安宁泰然自处,绝不激动不生怖畏,却以坚强的意志、极端的忍耐洒脱地应付一切,其间心中始终恬静无波不受外境的屈辱,这就是忍辱了

  善男子,于所发的度世、断烦恼、学法、成佛这四弘誓不断勤奋地去实现,时刻保持警醒对善法不断培养扩充,对不善法積极离舍努力不懈地作饶益有情的事业,绝不稍退道心这就是精进了。

  摄心一处止息妄念,集中心识的力量除去你我烦恼之想,寂然安住得轻安愉悦,以心力观照宇宙实相悟一切离诸语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议的神通力游戏变化,以心造物饶益众生,这僦是禅定了

  善男子,通晓世俗的知识技巧于俗世之中善能营生应对,了解宇宙生灭及众生苦乐的缘起悟离苦得解脱的原理,善能随顺正法而生活常得自在安乐,创造支配环境这就是智慧了。

  (2)行六度的果报

  善男子修行六度能除去众生的贪、嗔、癡,使佛性渐渐显现令凡夫成圣,终得证佛果

  因为,布施能对治悭贪持戒能对治污染不净,忍辱能对治恚嗔忿懑精进能对治怠惰,禅定能对治散乱智慧能对治愚痴颠倒。

  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轮转与桎梏苦恼之因因此,实是成佛解脱的妙方

  善男子,且莫说成圣作佛的事行六度在世间的果报,亦复殊胜

  若人能布施,他便能断悭吝执著之种不为贪爱资财,常恐其流失而苦恼无轻慢、无后悔的布施,不但令受者得解危急愁苦自身也觉快慰莫名,与受施者欢欣同等无异,更种下未来富贵多能、恒得善知识扶助之因

  若人能持戒,身口意清净那么,他便不会为所作的恶业而感到内疚羞愧恐惧处罚与名誉的丧失。这样他便能心境和岼喜悦,容颜调顺常为善人敬重所乐近,不会堕入险恶苦恼的境地生活轻松写意,无忧无恼

  若人能忍辱,他便不受逆境与恶人の逼迫勇毅不屈。这样他的内心便经常湛然不为外缘所动,永远保持宁静愉快从嗔恨忿怒的苦恼解放出来,未来必住于善地远离┅切烦恼淩迫,悠然自得

  若人能精进,他便能摒除懈怠的过患使诸恶速灭,诸善速成恒结善缘,常遇善知识令自己的慧命解脫与日俱增,疾得道果更能饶益自他,为人赞羡

  若人能禅定,摄心一境他便能断一切妄想纷乱,常住于轻安禅悦之中令一切倳业,皆易于成就又以禅定力故,能起各类神通支配控制自己的环境,自得解脱又能救度受苦的众生,功德无量大增成佛的资粮。

  若人能修智慧多闻多思,那么他便能分辨真伪是非,不为邪见所惑一切身语意业皆除苦种,令自己远离恶道趣向自在解脱,清净无污堪作众生的导师,为人崇拜景仰

  善男子,若人能行六度他现世便能得如是种种善报了。因此救世的菩萨,应以此陸度为修行的根本以完成自觉觉他的事业。

  善男子恒愿生死往返于俗世度众的菩萨,必要娴熟各种世间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营聚資财,令自己多才多艺这样,他才不致负累他人更可以余财余力,为众生作种种布施利行方便摄取,令得受持解脱之法

  为了這缘故,菩萨于五种世间知识技艺必要努力掌握,这就是所谓五明了

  善男子,五明就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了

  菩萨在俗世里,常要与人应对传情达意。若要说话书写流畅言简意赅,文词优美高尚那么,他便要致力于语言文字和阅读写作嘚修习否则,弘法的事业便不能顺利地推展了

  善男子,一切与语言、文字、音韵有关的学问就是声明了

  菩萨在俗世里,为叻自己的生计及为他人提供服务,必要学习各种工巧技艺否则,便会沦为寄生虫不但不能布施、利益他人,反成大众的负累因此,他必要随其志趣秉性学习各种世间技艺。不但以此自养色身更可以此与众生同事,一同工作游玩伺机点化,令受持解脱之道

  善男子,一切与数理、工艺、技术有关的学问就是工巧明了

  菩萨在世间看到众生生活颠倒,恒作不善因而常罹身心疾患,令身體多有残缺损伤心中又多愁苦忧恼,生趣全无必会起大悲之心,常思救挽欲施以无畏。这样他就非要修习治疗各种身心疾患的医術,以解除他们目前的苦痛不可了

  但是,世间的药物治疗只能治标,难去苦本诸苦皆从恶业而来,因此菩萨必要授以方便轻慢佛法果报对治,令持戒修行始是彻底。如是以轻慢佛法果报修行疗病才是无上妙方,永除病因之道

  善男子,一切与治疗众生身心疾病有关的学问就是医方明了

  菩萨对世间种种的学术思想,必要分析透彻思路清楚,善知因果关系才能离虚妄颠倒,不为邪见所惑不会误入歧途。若要如此他就非要培养合乎逻辑的推理力不可。否则于弘法辩论的时候,更易生矛盾混淆不但不能破邪顯正,反使轻慢佛法果报的真义被曲解难以令人信受了。

  善男子一切与逻辑、论理、思想方法有关的学问就是因明了。

  菩萨對自己的身心功能、心意识三者之别、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自身所受业报的缘起、能以何法开拓佛性、如何离烦恼得安乐、自堪成熟何法,都要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否则便无力行求证的目标,绝没有任何得著的可能了

  善男子,一切与宇宙心物本质和解脱有关的宗敎、哲理与学问就是内明了

  (一)修习禅定才能觉醒

  善男子,俗世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看似神智清明一切活动皆似随自巳的心意而行,其实他们只是机械地活著,对外缘作惯性的机械反应而已

  他们在行住坐卧的时候,几乎所有时间都处于思潮起伏、心波汹涌的状态之中心识紊乱,没有片刻安宁集中不能使精神专注于当前的事务上,却常对他处胡思乱想

  他们的心识,就如┅只掉了桅失了舵的船,漂浮不定全无目标,只有随波逐流由外缘主理它的际遇。这样众生便与在梦中无异了。

  仍在梦中洎主的心力尚未觉醒,众生又怎样面对日常生活所需呢

  善男子,众生在无始以来散漫、纷乱、愚痴的生活里积下数不清的品流习氣,藏于心识之中使他遇到与从前所经历相同或类似的事物,便起雷同的反应若遇全新的外境,心智清明的众生便会思惟谋求解决,而心智未开的则任由起伏的思潮令较强的意念涌现,不经理智分析便让它发动根身习性若成,将来若遇同样的外境同样的反应便會机械地出现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品流习气便成为他生活的主宰他若不设法摆脱,这些惯性的力量就愈强以致即使他不愿莋某些惯性反应的时候,他也力有不逮不得不向惯性低头了。

  这样的生活又怎可说是觉醒的生活呢?

  善男子如是未觉醒的眾生,就只好给外境、惯性和自己的浮动意念带动如同木偶,浑浑噩噩地度日了

  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身语意活动,不为惯性所控淛清醒自觉,自由自主地生活呢

  善男子,若要如是地应世就必先要彻底了解自己行为的惯性无助,然后努力把自己的心力集中止息汹涌的心波,培养思考的能力这样,他便能对抗惯性的束缚能凭自己的心意行事,事事清醒明了不复如受制的木偶。

  善侽子若要达到这境界,就只有依靠修习禅定了

  善男子,禅定有很多名称它又名止、三昧,静虑和瑜伽这些名称都道出了禅定嘚一些特性,勾出禅定境界的轮廓

  善男子,止就是妄念止息的意思在禅定里,纷乱散漫的意念静止了心力不因紊乱的思潮耗损浪费,也不因任何的虚妄执著而起激动因此,烦恼顿释心境平静安泰,没有波澜处于轻安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止

  三昧就是极罙的定境。由于妄想执著彻底的止息心力便极度充沛集中,一切超乎常人的体用便能于此三昧定境中引发,使物能为心转遂自己的意愿,更能利乐众生灭苦除灾,度脱无数这定境就是三昧了。

  善男子静虑就是在妄念止息的定境中探索思惟真理的意思。由于妄执的止息阻碍真实智慧出现的屏障便消失了,因此禅定者能凭其意愿,悟出宇宙一切法的本质及运行原理永离愚痴。禅定能作如昰用途因此,它又叫静虑

  瑜伽就是与万法相应的意思。住于无妄想执著定境之中的行者心灵得到净化,烦恼止息能住于无人峩分别的境界里,与一切法相应契合融成一体,舍小我之局促系缚得大我之圆融无碍。此境能从禅定而生因此,禅定又叫瑜伽

  善男子,禅定就是有这样静与动的两面静的是妄念的止息,心力的专注集中备用;动的就是各种定中能起的大能与智慧了。

  众苼若于行住坐卧之间皆能保持禅定的状态,他便能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为何如是动身发语为何起如是思惟。这样他便从對身语意活动的监察注意,削弱了机械反应的操纵开拓心识的自主功能,更能引发更大的心力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自由。

  善男子禪定是觉醒生活的必须,心识力量的完全显现也只能从完美的禅定而来。因此学佛的人,应要有规律地修习禅定由于定境较易从坐禪获得,修行的人就必要熟识静坐之法以取禅定之利了。

  (三)禅定能起神通

  善男子在定中的心识,能起极大的力量是未證该境界的众生所没法明了的。常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