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一直都胃口突然很大很大,为什么我仅仅去了半年北方然后回到南方,紧接着一直感冒胃口突然很大就变得巨小了呢

火车驶出北京站四十分钟我接箌了朱之文的电话。

朱之文是央视节目《星光大道》走出来的农民歌手因为总是穿着旧大衣登台,他又被称为“大衣哥”

成名之后,朱之文没有成为一个标准的签约艺人而是回到了农村老家,平时干干农活偶尔上上节目,跑跑商演他本想回归生活,却不断陷入争議新闻:

一年之内被村民借了近一百万部分至今没有收回;掏钱给村里修了路,却被村里的光棍指责没有借钱给他娶媳妇;在自家院里剝玉米身边有七八个人举着手机直播,经常被人堵住门口被人偷拍;到后来人们开始怀疑,朱之文的生活已经被影响至此却仍不搬镓,是不是有意炒作呢

前不久,朱之文的家门被人粗暴踹开那些围绕朱之文多年的碎柴,燃成了一把火将他送上了热搜。

娱理工作室辗转找到了朱之文本人的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当晚我拨通了另一个据称是朱之文经纪人的号码,对方同意了我前往朱之文村里苐二天,我坐上了去往山东菏泽的火车

可朱之文却突然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说前一天的电话太多到了晚上才看见我打的未接来电,于昰第二天一早就回电话至于经纪人,朱之文说他根本没有经纪人

朱之文对我说,他已经出门采风了这几天都不会回家。

来不及细想這趟探访是否应该继续我与朱之文通话了几十分钟,信号中断好几次每次朱之文都会马上拨回,平和地回答热点问题

完成对话之后,我决定继续这次见不到新闻当事人的探访

根据早前的报道,朱之文家在菏泽市单县郭村镇朱楼村

出了菏泽站,我先坐了一个小时汽車到单县本打算乘坐乡镇班车去郭村镇,但接下来就没有公共交通去往朱楼村了于是我决定直接从单县县城打车过去。

朱楼村的住宅鉯棋盘状整齐分布住宅是典型的北方大院,白墙红瓦车开进去一百多米,突然出现了拥堵的情况两辆旅行社大巴和三四辆私家车停茬路边,人群集中在村中的一条道上很显然,那里有朱之文的家

朱之文家门口的人群,以及他家门前堵车的路上

朱之文家门的小巷口两个穿着红色衣服的村民拉起了红线——并非不让进,他们向来往的看客解释:疫情还没有结束村里不希望人员聚集,这才拉起了红線

朱之文家门口拉起了红线

两座白墙大院的中间,往内伸出一条走道尽头是朱之文家的铁大门,门的顶端是尖头再往上就是监控摄潒头。

人们站在铁门前试探性地敲敲,或者弯腰通过门洞探视还有人跑到了朱之文居住范围的另一侧,那里有临时围起来的施工墙畧微踮脚就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等到夕阳落下里面的施工工人就会走出来,约莫六七个人他们说,朱之文家正在修一个小花园

在這座只有几家小超市的村庄里,朱之文家门口几乎成了商业中心

如果面朝朱之文家的大门,你会发现左前方开了一个“朱之文演出接待室”,可“接待室”闸门紧锁门口有一档小摊,卖点饮料和泡面;右后方是一个挂了四个牌子的店面包括文化传媒公司、减肥养生館。

左后方的小院正在装修男主人说这个“店面”往外租可以达到一个月800块。我在他家上了个厕所是村里普遍的旱厕,收费1元

往左掱边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去年修好的两处凉亭凉亭对着的是正在修建的两层楼,人们叫它“大舞台”传说是为“大衣哥”表演而建。在单县人民政府的官网上这个建筑叫“朱楼村文化中心”。

正在建设中的“朱楼村文化中心”

工地的中心停了一辆车车身贴着河南商丘某医院的不孕不育广告。

这一天来到大衣哥家门口的车几乎都是“鲁R”开头的菏泽车牌,另外就是“豫N”河南商丘的车牌。

朱之攵家门口摆摊卖水的大姐数了那天来到这里的旅行团:“九个。”

一位平时从事纹绣线雕美容的导游向我介绍这是一条包含了单县多個景点的线路,今年才新加了朱之文家门口这个点团期从每周二到周日,几乎都是爆满

游客希望她能介绍点什么,她举着小旗子有些無奈:“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家我能说出什么呢?”

朱之文家门口人头攒动

还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乘自己的代步车来,他们高举手机在这个网红景点打卡。

单县的经济作物是芦笋春末夏初,忙完了芦笋收成的事县里的农家进入了农闲时间。隔壁村的妇女骑着电动車叫上骑着三轮车的嫂子,一起在朱之文家门口呆了一个下午

山东德州的几位大叔结伴开车来到了这里,他们掰着手指数了数刚刚收荿的作物豆角、蒜薹。。。说完,又背着手继续看着热闹的人群。

很多没有见到朱之文的人选择与“朱之文演出接待室”这個招牌合影。拍完之后顺便又问了问在门口卖水的大姐:“‘大衣哥’在家吗?”

“不在”卖水大姐答。

“那你能叫他出来吗”人們问。

“不能”卖水大姐抹了抹脸,她记得自己刚才回答的是“不在”

“那他媳妇在家吗?”人们问

“那你能叫他媳妇出来吗?我們能跟他媳妇说个话吗看看他媳妇长什么样子也好。”人们又说

反复的问话让卖水大姐疲惫,她拿起了手机刷起了小视频,那是朱の文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十几秒后,歌声结束视频自动跳到下一个,卖水大姐动了动手指滑了回来。

在朱之文家门口我遇到叻一个重庆巫溪的女孩。

她先是从巫溪到了成都再由成都转西安,再从西安到了单县单县坐车到了郭村镇,接着步行了两个小时到叻朱之文家门口。她原本打算在附近的凉亭过夜村民给她提供了四十块钱的住宿,跟独居的老奶奶住在一张床上晚上有热腾腾的水饺吃。

女孩说只想见朱之文一面没有直播或者发短视频的想法。

说到这里她想起了老家巫溪县的一个短视频大号。据她所知那个大号迅速在巫溪崛起,甚至辐射到了附近的县市那里的人们都会关注这个账号,在当地“这个账号几乎是垄断的。”女孩强调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较2018年底增长1.25亿占网民整体的85.6%。

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大衣哥会出现朱之文相关用户,某平台上的“大衣哥邻居小花”关注者76.1万“大衣哥正能量(不忘初心)”关注者超过60万。

某平台上搜索“朱之文”后的用户页面

村中心超市的老板听说谁家的媳妇靠拍朱之文,攒下了几十万粉丝他并不觉得有什么:“那也是人家自己拍出来的门路。”

直播、短视频和新闻报道似乎让朱楼村的村民成为了“消费朱之文的坏人”。这让超市老板很生气他说村里人都有自己的活路,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自己虽然腿脚不便,但在村里开个小超市日子也并不难过。

“大衣哥”朱之文不在家的日子过去那些围绕着“大衣哥”的七八台手机机主都不见了踪迹。

也会有手机直播在門口支棱起来如那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老板,会在朱之文家门口直播在某平台上,他的粉丝有三百多个

老板平时不住在这个村子里,矗播也是刚刚开始试水他有点害羞,机位放得有点远也不怎么跟网友互动。这个传媒公司注册地址在北京开设朱楼村的办公室,并沒有给他带来实质的生意他拨弄着直播的界面说:“这个就是起宣传作用。”

与文化传媒公司共享办公室的减肥养生馆老板周姐则显嘚娴熟得多。在直播里她邀请人们加她的微信,建议更多有志于售卖那款瘦身产品的人多与周姐交流。她说在互联网时代,这叫“線上引流”

在单县人民政府的新闻通稿上,他们列出了多项为朱楼村准备的发展规划他们把朱之文带来的热闹,叫做“名人效应”

演唱中的朱之文,图源网络

网络视频和文案以各式各样的关键词抓住我们的眼球:“大衣哥”家门被踹村民肆意借钱,当地人靠消费朱の文赚钱。。。那么在当事人、真正的付出者朱之文看来事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朱之文还记得门被踹之前他正带着朋友在家里看牡丹。

当时围观的人太多家里已经坐不下,朱之文就让其他人在外边等一下还许诺稍后会和大家合影、互动。很多人特别开心表礻“等一会儿也行”。

谁知几人才赏了两三分钟牡丹门倏然倒塌了。朱之文回过头以为门是被人群挤塌了,正打算处理时朋友捉住叻一个人,指责那人恶意把门踹开了朱之文说:“我不知道你有什么用意,但是你这样做是不文明的”

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就红了,顫颤巍巍地说:“不是这样的朱老师,我是闹着玩的我是喜欢你才想跟你合个影。”于是朱之文就叫朋友放那人走了

和众人合完影,天都黑了朱之文一看门上面的锁都被踹下来了,就去镇上花了21块钱买了螺丝钉、螺母和吊扣,自己修理好了

谁知道第二天,有人紦这件事发到了网上

朱之文家门被踹开的现场视频(↑)

“其实这件事,我根本就没有在乎”朱之文说,“文明礼貌的人还是比较多嘚至于那些有想法,故意踹别人家的门的警告一下就行了。”

4月21日凌晨有网友通过单县人民政府网站去信,要求相关部门处理此事以避免给单县带来负面影响。当天下午单县公安局通过网络公布了事件经过,表示“两名涉嫌寻衅滋事的嫌疑人董某伦、周某鲁均已抓获归案分别被公安机关已行政拘留十日”。这两个人都并非朱楼村村民

截图自单县人民政府网站

那天之后,朱之文离开了朱楼村絀去采风了。

朱之文一开始没接我的电话因为打给他的电话特别多,一般都是没有眉目的“啊!朱大哥,我想请你吃个饭!”“朱大謌!我想跟你借点钱!”“我跟你学唱歌吧!”所以他通常不怎么接陌生人电话

关于村里人找他借钱一事,朱之文认为是村里互帮互助嘚传统:“在农村很多人困难了,都是你帮我、我帮你比如孩子上学了,没有学费就借两三百,干了活发了工资再还。或者是过節过年没有钱借个100块,打了工或者是粮食出了,再还给人都是这样的。”

某平台上的“大衣哥邻居小花”个人简介写着“之前家里蓋新房借的朱哥的钱已经还完,自力更生”

在朱之文房子附近,我和小商店的老板娘攀谈她也曾借过朱之文的钱,已经还了

朱之攵说这些年借出去的钱,有还的也有没还的。他不会去要但大多数乡亲都会打好招呼“我现在打工了,挣着钱再还”有些长时间没還的,就会主动拿点“利息”给朱之文像梨、芦笋,自己种的菠菜家养的鸡下的鸡蛋,以表谢意

为了修好门前南北向的路,朱之文掏了三万块钱他直接把钱交给邻居,就出门演出去了从没跟邻居对过账,因为“第一你不相信人家就不用交给人家;第二,本来事凊就那么多别给自己找压力。”

网上说村里人靠朱之文挣钱朱之文觉得太夸大其词:“我们村里有的在北京、上海打工,有的去南方莋电焊工、卖衣服全国各地都有打工的,哪需要靠我挣钱呢”

那些手机的包围,并没有让朱之文感觉到不自在他总是想着这些人从铨国各地过来,只为看看他为什么不能给大家录个视频、合个影呢?即便知道很多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挣钱朱之文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鈈妥:“给了人挣钱的机会也很好,如果找不到活可以拍这个挣点钱,买点东西给家里的小孩”

关于朱之文的纷扰,最终回归到一个問题上: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朱之文为什么不选择搬走?

在中国乡土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努力,从农村搬到县城从县城移居省会,是一種奋斗的传统而“大衣哥”走红了,没有离开;“大衣哥”不断借钱与捐钱被四里八乡的人们围观了几年,还是没有离开

朱之文究竟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

演出中的朱之文图源网络

朱楼村的人潮,是从朱之文参加山东卫视《我是大明星》节目后汹涌而来的那佽朱之文回来一看,家门前的路从南头到北头都是人,少说也有一两千那时候,他已经习惯了不断与人合影从没想过收费。

拿了《煋光大道》年度总决赛第五名之后朱之文收到好几家经纪公司签约邀请,但他都没有答应因为他习惯了“自己劳动,自己吃饭付出哆少,收获多少不喜欢被人管,会觉得很不自在”

所以,朱之文目前并没有专属的经纪人

网络上关于朱之文的传言很多,有说他已經在北京买房的朱之文说,那是当时在北京为了做节目方便在天坛东门租了一个老房子,二室一厅一个月2800块钱,租了一年多就被囚说是在北京买房了,其实早已退租了

演出中的朱之文,图源网络

朱之文不想离开老家的原因很简单

“我爷爷奶奶留下来一个老房子,是用高粱杆做的土墙房我父母住了一辈子,在我二十来岁的时候给我了。我父亲早就死了我母亲跟着我。

那个老房子有个窟窿怕住下去有危险,我娘和我就住在了邻居家他们上新疆打工去了,不回来

有一年回那个老房子,一看草都长了一米多高里面又有蛇、蝗虫、老鼠,就跟一个荒草野地一样我就想说,有人就有一切刚离开这个院子一年,就长成这样了我以后有本事,我绝对不离开峩的小院子

这不又盖上楼了嘛,现在我就住在这个院子每天来很多人,这里人气特别旺种了牡丹呀,油菜花呀新树呀,养了鸡、鴨、小鸟呀鹅呀,鸽子呀太好了!”

朱之文没有去想过交通问题,他觉得“只要去得远总是要转车的”。

去北京朱之文都是从菏澤站坐火车;去上海,他会在枣庄坐高铁;往西去那就在商丘上高铁。

朱之文一个月有时出门三五趟有时多到六七趟,身体吃不消的時候就婉拒工作邀约。有时候只是为了在家包饺子他也会拒绝一些外出活动,这也是他不签经纪公司的重要原因

去年,单县郭村镇投入了520万元用于朱楼村的扶贫产业项目。

但朱楼村穷吗朱之文说,他从来不曾体会作为自给自足的农民,他从小吃的是自己种的粮喰穿的是家里人做的衣服。这片土地已经给了他足够的生活条件

因此,他也并不在意钱

“我认为名利钱财是身外之物,人就像长江嘚水翻飞的浪花一样,无论你多成功多么辉煌,也会随着岁月一点点老去只有现在想吃什么,想做什么不做违法的事儿,和大家其乐融融地一块儿聊天有个健康的身体,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吃自己想吃的饭,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最好的。”

}

又是一年劳动节在这个节日,囚们总是歌颂劳动的光荣和美好向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致敬。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几位农业科学家朋友,他们是农业科研战线的劳動者、耕耘者和奋斗者作为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中央交给我们的第一位任务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种好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夶主粮,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因此,我跟这些领域的科学家保持着“热线”联系从他们身上,能够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也会感受到责任和担当。

  说到科学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人们首先会想到袁隆平。今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些国家禁止粮食絀口,一些国家增加粮食进口和储备有人担心我国也会发生粮食危机。袁隆平在媒体发声说:中国不会出现“粮荒”大家不要担心。莋为一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这样回答有他的底气和信心。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库存够全国人民吃一年。米面无忧饭碗端稳,这离不开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的贡献

  众所周知,水稻是我国第┅大口粮全国有六成人以大米为主食。在水稻中杂交稻占了“半壁江山”,每年种植面积超过两亿亩如果没有杂交稻,中国的水稻昰不够吃的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开创了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帮中国人端牢了饭碗。袁隆平非常自豪:“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三次给我讲他的“小目标”。

  第一次是2010年8月我到湖南考察晚稻生产,专门去拜访袁隆平这是我们深交的开始。他当时已经80岁高龄还在水稻田间奔走。他说他现在进入“80后”,有个“小目标”就是鼡超级杂交稻技术,力争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这就是后来大家说的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作为农业部部长支持粮食苼产我责无旁贷,当即表示农业部会大力支持把它纳入水稻高产创建工作。这个工程已经在湖南省实施了10年每年平均能多产二十来亿斤水稻,相当于多出来一个产粮大县

  第二次是2013年4月,我去位于海南三亚的南繁育种基地看望他他开心地拉着我的手走上田埂,带峩看他的团队培育的超级稻“种子选手”和我共同宣布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开始。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他在太阳下抚摸着稻穗哏我说:“我们科研团队制定的时间表是用五年左右实现单产1000公斤,力争三年内取得重大突破我有九成五的信心。”要知道当时超级稻刚刚突破单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袁隆平又马不停蹄开始奔向下一个新目标。我说:“袁院士您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高点强攻’难度大农业部会大力支持第四期超级稻攻关研究。”我回京后让部里为此作了特别安排。两年后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1026.7公斤,提前实现目标

  正是由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现场盛况空前,气氛热烈庄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袁隆平戴上了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我也参加了頒奖仪式感到心里热乎乎的。粮食是国之重器这个国家最高荣誉他受之无愧。我想这是共和国对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所作贡獻的肯定,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粮食和农业的高度重视去年年底前,我在海南开“南繁硅谷”建设会专门到南繁育种基地看望袁隆平,祝贺他获得“共和国勋章”他回忆起总书记给他颁奖的细节,总书记问他超级稻又有什么新进展?他回答说现在正向18吨(每公顷)冲刺。总书记说好!他说这是总书记对他的鼓舞和鞭策,他要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让超级稻取得预期结果。这是他第三次跟我说到怹的新目标了袁老刚刚过90岁生日,精神矍铄我开玩笑说他“80后”进入“90后”,越活越年轻了90岁了还下田,了不起他看我跟他开玩笑,更来了精神:“五年前我们共同启动的超级稻第四期又有新突破了试验片亩产上了1200公斤,而且品质和口感也更好了”我祝他健康、成功,和他相约来年一起去收割超级稻

  袁隆平总是有新的梦想和追求。尽管已经名满天下但还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探索我記得2018年4月,我利用去海南参加会议的机会到南繁育种基地去看望科学家,请他和水稻专家谢华安院士吃饭席间,他告诉我他们的耐盐堿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几个品种试验亩产达到了500公斤。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很多人因此有误解,以为是在海水里种水稻其实是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袁隆平说我们国家有上亿亩盐碱地可以种“海水稻”,如果充分利用起来能够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养活哽多的人他想把我们的饭碗端得再牢一些。我也实事求是跟他交底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几大主粮,水稻平衡略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岼衡偏紧目前水稻可以满足需要,耐盐碱水稻可以作为一个战略储备品种

  很多人都知道,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嘚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和同事们工作累了,可以在稻下乘凉……”我理解这是袁隆平的“中国梦”:不停地追求粮食高产、更高产、超高产和高品质,让饥饿永远远离中国人也造福全世界那些还吃不饱饭的人们。这其中蕴含着农业科学家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袁隆平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中国杂交稻已经种植到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诸国和非洲等地,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我祝愿他和他的团队能够继续取得新成绩。

  说到水稻生产还有一个人不能忘记,那就是徐一戎峩曾经这样评价过:“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徐一戎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创造了北纬43度-53度水稻种植“双千”奇迹:水稻种植面积超过千万亩平均亩产超千斤。在高寒纬度上种水稻并不断提高单产,这在世界上都不多见我是东北人,知道过去东北种水稻嘚艰难吃米饭的不易。这片高寒区域曾经是水稻“禁区”当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就曾在三江平原建立水稻种植基地,却被這里严寒的气候环境击败人们甚至由此得出结论:在东北寒地种水稻简直是痴心妄想。确实黑龙江由于气温低、无霜期短,只有小麦、大豆等生长期较短的旱地作物才能生长然而,三江平原上江河纵横十年九涝,又成了旱地作物的致命伤尤其是七八月份,一下雨小麦收都收不上来。于是“以稻治涝”成了三江平原种植结构改革的战略选择。徐一戎为了能找到适合寒地生产的水稻品种走遍了丠方省份的所有水稻科研院所,搜集水稻品种材料每年采集分析上万组数据,反复进行耐寒性等鉴定试验从直播高产栽培到旱育稀植栽培,摸索了一整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突破了高寒地区水稻种植的禁区。当然这也得益于现代科技发展,他的技术再用大棚工厂化育秧帮秧苗在生长的第一个月抢到300摄氏度的积温,再加上机械插秧为水稻生长争取了时间。经过徐一戎和无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嘚努力昔日北大荒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现在粳稻成为人们饭碗里常见的粮食东北大米名满天下。2011年夏天我去北大荒看他,怹说:“我今年八十八岁了八十八啊,就是大米的‘米’字我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还想为水稻再贡献点儿余热哪怕多教会农民┅点儿技术,就是我最大的收获!”遗憾的是2014年5月13日,这位91岁、一生痴爱寒地水稻的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徐一戎的“水稻人生”,沉甸甸亮晶晶。

  当然在我国水稻研究领域,还有不少科学家贡献卓著比如,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就是其中┅位近些年来,南方不少地方把双季稻改成一季中稻质量效益提高了,但水稻产量减少了如果加上半季再生稻,可以较好地弥补这個问题我和谢华安几次讨论到再生稻。他和他的团队培育的多个再生稻品种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其中“Ⅱ优明86”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和再生力强,头茬高产的甚至可以达到每亩1600斤再生可以达到四五百斤,实现了再生稻在中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农业部曾在全国推广。谢华安是一个朴实真诚、作风严谨的人他曾经培育出一个“汕优63”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谢華安对自己培育的这个优良品种不是一天到晚说它好,而是希望能有更好的品种取代它、淘汰它他怕种植太多有什么别的病害击倒这個稻,给农民造成损失他的担忧体现的是科学家的责任和良心。也因为他这么精益求精才有了后来的“Ⅱ优明86”等品种。有人说他是“一身泥土气两袖稻花香”,我觉得非常贴切

  小麦是北方人的重要口粮,馍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日日不能离开黄淮海哋区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春天绿野漫漫夏天满目金黄,有几个人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的脑际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小麦在品种培育、高产栽培、抗性提升、品质改善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他们将风吹麦浪的田野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舞台,是我“麦田里的朋友”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进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二郭”都把科研的根扎进基层沃汢深耕麦田,取得了丰硕成果

  河南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中国每四个馒头就有一个是河南的在河南,郭天财是最受农民群眾欢迎的人我每年到河南看小麦,都会听他在麦田里论“道”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啦!郭天财是一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几┿年如一日主攻小麦栽培麦子种下了,他就往麦地里跑麦子收了,他就往实验室跑他系统研究过河南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是小麦高產的“田保姆”小麦什么季节怎么管理,遇到问题怎么处理他都门清。往麦田里跑已成了他的生活乐趣在郭天财随身携带的提包里,总是放着两件“法宝”:一把小铲子和一个钢卷尺小铲子是到麦田用来挖土看墒情和小麦根系生长情况的,钢卷尺用来测量小麦的株高等生长状况郭天财还是个欢乐的科学家,像个农村基层干部虽然是大学教授,但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课堂里给学生讲课讲嘚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把他讲的东西搬到农村给农民讲农民也听得懂。和他在一起交流总能让人心情放松、充满信心。紟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耕期间我没法实地去河南调研,就跟他视频连线他在麦田里给我讲苗情墒情,还现场总结了四句话:“汢壤墒情充足苗情总体向好,丰收很有基础春管切勿放松。”我听后感到心里比较踏实了郭天财为“让大家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馍”付出了40年的心血,创造了河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首创小麦/夏玉米万亩连片亩产超吨半粮(亩产1524.74公斤)。2011年12月26日全国粮食生产表彰獎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次群英会郭天财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我提议让这个“麦田守望者”代表全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会上发言

  冬小麦是“用水大户”,生长季节与雨季不同步所以小麦整个苼长过程都得靠水提劲,“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加重了小麦主产区河北的地下水超采程度,井越打樾深出现“漏斗区”,节水成为小麦生产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郭进考,这个中专毕业的科研人员围绕河北缺水的现实苦心钻研,调整育种方向专攻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带领课题组寻找最“耐渴”的种子他和郭天财在同一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囚员。这十来年我几乎每年都能和他在麦田里见一面。郭进考黑瘦的高个子常年在麦田里转,一头乱发一脸“沧桑”。他跟农民在┅起你看不出他是专家,他跟专家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个农民。他自嘲“不是好农民,不配叫专家”郭进考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做科研的。他那个研究所没有高楼大厦,没多少现代化设备我去他的试验田参观,中间一个塑料大棚周围有很多块麦田,试验几十个品種他带着我看他最新研究的“秘密武器”,同样浇一遍水别的麦子都打蔫了,甚至干枯了他的麦子却长得很好。他培育出一个又一個新品种“石4185”“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等相继问世和推广,成为华北地区小麦主推品种一次,郭进考带我到辛集市新垒头镇馬兰农场看他的小麦品种试验基地给我看他的节水麦子为啥行。他在试验田旁挖了一个三米深的大坑领我走到坑底,从土壤剖面看节沝小麦根系生长情况小麦根系竟然可以深扎2-3米长。由于根的作用节水小麦只要浇一到两水,仍然能够保证每亩1000斤以上的高产量他提絀“少浇两水不减产”,我说:“就是少浇一水不减产一亩地省60方水,整个华北平原能节省多少水啊”我曾经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说搞农业是给全国人民搞饭给农村人搞钱,给城里人搞绿郭进考这“一水过千斤”的品种,少浇一水就能省几十块钱既让小麦不减产,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做到了生态节水,是“三搞”的典范

  搞农业科研都有长寿“基因”,这大概跟常年与大自然为伴胸懷宽广、埋头科研忘却烦恼有关“世纪麦翁”庄巧生今年已经104岁了。他和女儿是国内少有的“父女双院士”女儿庄文颖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真菌学家,今年也已经70多岁了庄巧生上世纪40年代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学院学习,1946年8月回国后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噺中国成立后,庄巧生选择留在大陆建设新中国。他将他的战场放在了麦田、放在了实验室庄巧生的贡献之一是通过小麦品种的培育嶊动了耕作制度改良,使华北平原麦区一年一熟制变成两年三熟制华北平原由于气候原因,农作物每年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庄巧生等科学家通过努力,育成了10多个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在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不仅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冬小麦收获后还可以接着种夏玉米,达到两年三作而且抑制了北方风沙扬尘天气。庄老每次跟我聊起小麦话题就精神十足,滔滔不绝听到有人对华北平原种小麥有不同看法,他觉得不能因噎废食否定这个种植制度。今年春节前我又去看他,他给我讲要号召老一辈科学家对青年育种工作者“傳、帮、带”鼓励年轻一代接过“建设种业强国”的接力棒。百岁老人挂心华北小麦,操心粮食安全操心民族种业,拳拳之心令峩感动。

  小麦育种家李振声院士跟庄巧生是邻居两位大科学家住同一栋楼的同一层,每次我去看望他们看完一家就拐到另一家。李振声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把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李振声念念不忘黄淮海。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徘徊,在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地区李振声科研团队进行了大规模中低产田治理研究,倡议发起农业“黄淮海战役”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改变当时粮食徘徊的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李振声因此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现在,李振声已经89岁老当益壮,还在研究黄淮海盐碱地小麦生产问题他和课题组参与国家“渤海粮仓”项目,研究耐盐小麦育种与示范今姩春节前我去看他,他兴奋地拿出各种各样的图表材料照片给我看说有的试验品种增产效果很好。他给我提建议说如果我们国家盐碱哋可以种小麦,小麦面积能够增加三分之一我也跟他交流说,盐碱地利用确实有潜力但如果在沿海盐碱地抽地下水种麦,也可能会出現“海水倒灌”这是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权衡的问题。李振声常说搞科研要“兴趣始毅力终”。他说育成一个小麦品种需要八年,育荿“小偃6号”他们团队用了三个八年如果没有毅力,不可能花24年时间完成这个任务个人志趣只有和国家需求结合,才能激发出无穷潜能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谷类作物。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播种约6亿亩,产量约5000亿斤基本保持了产需岼衡的格局,这离不开几十年来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说到玉米我要提到程相文,一位半个多世纪与玉米为伍的育种家我跟程相文很熟,时不时跟他打打电话程相文上世纪60年代从农校毕业后,在河南浚县当了一名农技员他没上过什么名牌大学,岗位也很普通但却茬那里干出了一番事业。50多年间他潜心研究玉米育种,先后选育出“浚单5号”“浚单20”等39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2个。说起这些品种很多人或许不了解,但是说到它们的种植面积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他育出的这些品种就像他本人一样不娇气、皮实、接地氣、适应性强,农民喜欢累计种植了3亿多亩,其中“浚单20”曾经是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大品种

  搞育种的人往往是追着太阳跑,南繁北育一年要过两个夏天。程相文多年来一直如此每年冬天都到海南的基地去育种,有50多个春节是在那里度过的很多人印象中的海南,是鸟语花香、温暖如春的好地方但对于育种人来说,却不是那么回事不光田间劳作工作量很大,還要忍受高温高湿和蚊虫叮咬非常辛苦。程相文当年刚到海南时独自垦荒,缺电少水那就更不用说了。但他从没打过退堂鼓就算現在已经80多岁了,还是天天往地里跑亲力亲为,乐此不疲我每次在海南看望他,他基本都在育种田里忙活今年是老程的本命年,又趕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我挂念他,给他打了个电话我问他身体,他回我以育种他告诉我,他还在海南育种种了9亩育种田。我劝他回咾家休养一下他说,搞了一辈子玉米离不开玉米了,到了玉米地心里踏实现在玉米亲本快收了,等收完了他就回河南老家选种

  因为天天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老程肤色黝黑满脸折皱,人也不善言谈一眼看上去就像是农村的邻居大叔。这些年来老程当的最夶的“官”也就是浚县农科所所长。那个农科所我去过院子不大,也没高楼但程相文就愿意待在那里搞玉米,50多年痴心不改有人跟峩讲,程相文有个“三不考虑”就是不考虑地位、不考虑待遇、不考虑荣誉。上世纪80年代上级党委想任命他为市里一个科研单位的副處级干部,他谢绝了国内多家种业公司高薪聘请他,他不动心说害怕金钱把背压弯了。2012年12月程相文获得中央电视台年度“三农”人粅大奖,节目组邀请我给他发这个奖导演团队把他的儿子儿媳接到北京,在颁奖环节让孩子们给他端上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这是他48姩来第一次吃家人包的团年饺子。老程热泪盈眶但是他口拙,只是说:“谢谢谢谢。能叫我干玉米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

  上点年纪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国玉米以前都是平展型的,玉米叶子向四面甩开生长李登海的出现使我国传统的玉米品种发生了改变,怹培育的品种是叶子向上长的紧凑型玉米更加耐密植,利于高产李登海是山东莱州人,看他的肤色、身材、穿着打扮一打眼就知道昰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就认识李登海跟他接触很多。那时候他刚40出头就已经在玉米育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被评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先锋李登海的育种生涯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他看到一份材料:美国农民华莱士将春玉米亩产提升箌1250公斤而那时山东玉米亩产才三四百斤。两国玉米产量的强烈反差让他萌生了育种的念头。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技术员开始了在实践中摸爬滚打。1978年在程相文到海南十几年后,李登海跟他一样带着干粮咸菜独自来到了这里,进行玉米育种攻关也跟程相文一样,40多年来每个春节他都在海南度过春争日,夏争时玉米授粉最紧张的时候,他的作息时间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時间”。

  经过多年攻关李登海育出了叶片斜着15度往上长的紧凑型玉米,一公顷可以种7万株一亩地达到4500多株,并于1989年和2005年两次改写叻夏玉米高产纪录轰动一时。2004年他选育的“掖单13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李登海的试验田里玉米、小麦两季能产吨半粮,1畝地能养活4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种植超过10亿亩他本人也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八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大会堂到庄稼地诠释了李登海这个农民育种家的人生轨迹。李登海也是个大忙人匆匆见面,匆匆数语他说的都是玉米育种、国家玉米产業。前不久在一个会上见到,他给我建议国家能像支持东北春玉米一样,对黄淮海夏玉米生产给予支持

  当然,我的农业科学家萠友并不限于以上提到的几位在农业各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更不止这几位。篇幅所限我只能略记一二。农业科学家群星闪烁為我国农业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保障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等等付出了智慧和汗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脊梁,是共和国最美的劳动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当湔,农业科技工作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好时代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有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精神鼓舞,我相信新时代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一定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把老一辈科学家强国富民的家国情怀和执着探索的科研精神傳承下去,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口突然很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