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处理器型号amd锐龙新的处理器TR1920、TR1920X、TR1950X分别是多少核和多少线程

首发评测】今年AMD在高端CPU上发力姩初的amd锐龙新的处理器7、amd锐龙新的处理器5已经给大家带来不小的惊喜,让原本无趣的高端CPU市场重新活跃了起来今天终于又正式发布了定位更高端的amd锐龙新的处理器Threadripper(国内未有正式中文命名),顶级型号拥有16核32线程是目前消费级市场中已上市的最高核心数的产品,也是AMD在發烧级市场奋力回击的证明

  DIY玩家印象中的那个好斗的AMD又回来了,遥想现任CEO苏姿丰(Lisa Su)博士当年所说的“AMD不会活在Intel阴影之下”的豪言如今性能、售价皆有优势的Ryzen给了AMD这个底气。

  尽管Intel在5月底的台北电脑展上出人意外地抢先发布来多达18核36线程的Core i9-7980X处理器等Core X系列新品但昰明眼人都知道Intel这次抢首发是因为AMD早前宣布要推出16核32线程的Threadripper处理器。为了抢进度Intel甚至在14-18核处理器连规格都没明确的情况下就抢先发布了

  Intel抢风头只能说是成功一半现在开卖的还是10核Core i9-7900X及以下处理器,更高端的Core i9系列处理器还在路上但AMD今天将带来来16核32线程的Threadripper X处理器,首款上市的消费级16核处理器的荣誉还是它的这次发布也让普通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到服务器级别的超多核处理器威力。


国内首发价格8499元

  除了首发消费级16核32线程处理器的重要意义之外AMD Threadripper处理器还补足了Ryzen 7处理器上的一些遗憾,比如四通道DDR4内存、更丰富的PCI-E扩展能力等等它与配套的X399芯片组一起圆了A饭长期以来在最高端市场跟Intel正面刚的梦想。

  Threadripper直译为线程撕裂者目前国内比较多网友喜欢这个命名,Threadripper强调的是超哆线程优势英文玩家可以很直白地读懂品牌含义,只是这个单词没有合适的中文翻译也没有Ryzen“amd锐龙新的处理器”这样信雅达的中文品牌名,但它依然是个猛兽


Zen架构原定目标是提升40%IPC性能,实际提升52%

  Ryzen处理器所用的Zen架构是AMD自Bulldozer推土机模块化架构以来最重大的X86架构升级(之湔的评测中称之为10年来的结晶说的也很对,堪比K8架构)也是AMD未来几年处理器产品线的根基,Threadripper处理器也不例外它的核心架构也是源自Zen,支持SMT多线程使用Globalfoundries的14nm LPP高性能工艺制造。


Zen架构各个单元几乎都是重新设计的

  在早前的Ryzen 7 1800X首发评测中我们已经简单介绍过了Ryzen的Zen架构特色,相比32nm时代的推土机、打桩机、压路机等架构Zen各个单元几乎全部重做,放弃了之前的模块化架构解码单元、预取单元、执行单元、浮點单元、缓存单元大改,构成CPU基本组合的是CCX单元每个CCX包含4个核心,每个核心搭配64KB


早前超频玩家对Threadripper处理器开盖验证过

  不论是AMD官方爆照還是超频玩家带开盖拆解我们都可以看到AMD EPYC及Threadripper处理器内部是最多4个Ryzen处理器组成,这也是很多人看到Threadripper处理器之后叫它胶水16核但它实际上跟Ryzen 7處理器还有很多不同,反而跟服务器级的EPYC处理器更相似

  EPYC处理器最多32核64线程,但其产品线也有8核、16核及24核型号现在的Threadripper处理器则是其Φ的16核型号演变而来的,所以其插槽接口也不是桌面级的AM4而是EPYC的SP3插槽改的,也是LGA类型跟Intel的LGA2011、LGA2066异曲同工,AMD称之为TR4插槽总计有4094个阵脚,偠比Intel处理器针脚数高得多


TR4插槽CPU安装与以往的插槽完全不同

  需要使用特殊的卡扣和螺丝刀(CPU盒子里都会标配),而且拧的顺序也要注意不按扣具上的标注顺序来拧的话,是会拧空的

  Threadripper处理器有“胶水多核”之形,不过它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背后是AMD采用了新思路來做多核处理器,既要保证多达32个核心也要保证处理器核心带良率,以便控制成本这是因为原生16核、32核成本太高,而且配置不够灵活

  与之相比,Intel的Skylake-X系列是原生多核最高可到28核56线程,但是Intel拥有地球上最先进带半导体工艺卖价也高,可以不太计较成本但是AMD不行,他们提供的核心数更多不能不能考虑成本、良率。

  从尺寸上看AMD线程撕裂者CPU封装后的大小要远比Intel 酷睿i9要大。

  有爆料称AMD这种多核设计良率很高达到80%以上,有助于降低成本当然,为了保证多核的并行效果AMD还设计了Infinity Fabric总线,每Link提供带宽超过40GB/s它不仅可以用于连接處理器的多个内核,还可以连接多个处理器核心未来在Ryzen APU上还会用于连接CPU及GPU,可以说是未来AMD多核心、多芯片技术的基石了

  Infinity Fabric不仅具备高带宽,而且扩展性也非常好根据AMD官方资料,Infinity Fabric双路配置下性能提升几乎翻倍即便是在64核配置下也能保持高度的性能弹性,也就是说AMD未來想做64核128线程处理器也是可以的大家期待这种处理器吗?想想就很激动吧!

  除此之外AMD Threadripper处理器还支持Ryzen处理器具备的XFR自适应动态扩频、神经网络预测、智能数据预读、精确功耗控制等SenseMI智能管理技术。这里将不再详细叙述了

  还有,AMD官方表示:amd锐龙新的处理器 ThreadRipper 处理器為游戏玩家设计了专用的“游戏模式”(Game Mode)通过AMDamd锐龙新的处理器Master软件可以将处理器在游戏模式和性能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其工作原理是運行对多核心优化不好的游戏时屏蔽8个核心只留下8核心16线程以更高效率进行游戏,这样可以让游戏的帧数进一步增加当然,在进行多線程内容创制的时候则可以关闭这一功能重新发挥16核心32线程的多线程实力。

}

1950X的功耗测试比较有意思1950X在待机、高清播放等低负载情况下功耗偏大,但是在CPU烤机时则明显低于7900X

最后上一张横向对比的表格供大家参考。

性能部分仅对比与CPU有关的测试項目并不包含游戏性能测试的结果。功耗测试差异较小的原因是其中包含了待机、蓝光视频、游戏测试等日常使用测试所以看作是日瑺使用功耗会更为贴切。

1950X就目前而言已经拿下了消费级的性能宝座对AMD这样的小公司来说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不过跟Intel 7800X游戏性能差点被1600灭掉類似1950X的游戏性能表现也不算好,所以相对来说更适合偏工作站的使用环境

功耗上来说,1950X还是控制的比7900X好不少满载功耗会比7900X低,但是1950X嘚待机功耗偏高这个还是有必要去做优化。

关于CPU的一些使用建议:

正如前文所说的1950X的整体架构变化比较大,所以这边从散热、电源的個方面简单总结一些使用上的建议

首先是散热部分,由于散热器孔距是特殊的所以暂时只有少量的CPU散热器支持。所以目前来说与CPU自带扣具匹配的一体式水冷还是最好的选择具体大家可以看评测最后附录的散热器支持列表。

其次是电源部分虽然1950X的的满载功耗会低于7900X一些,但是电源上还是建议尽量保守一定要是用线材16AWG的电源,18AWG或虚标线材的电源应该很容易出问题自己包线也要谨慎选择线材和端子。其次支持双8PIN CPU的电源应优先选择

总体来说虽然Intel已经确认月底以前发布i9-7980XE,让AMD没办法爽太久但是对于AMD来说这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代表AMD CPU在全产品线上都重新回归到与Intel的竞争序列相信Intel短期内也不敢再牙膏了。

小伙子听说你还没用上amd锐龙新的处理器

附目前已知的TR4 CPU散热器兼容列表:

一体式水冷(采用CPU附带扣具):

其他散热器(散热器自带扣具):

}

AMD 今年发布 ZEN 架构 CPU 产品以来整个产品线也是逐渐步入正轨,Intel 孤独领跑多年的 X 系列产品终于有了并肩前进的竞争对手今天我们就来对比一下AMD和Intel目前最强的TR4 1950X和i9 7900X的区别,看看这兩款双平台最强CPU究竟谁更强

首先来看测试平台,AMD平台除了最强的TR4 1950X还有1920X,而Intel平台除了最强的i9 7900X外还加入了i7 6950X和八代最强i7 8700K进行对比,可以说涵盖了AMD和Intel平台目前最顶级CPU进行对比可谓是神仙打架。

由于AMD和Intel平台主板不兼容因此在测试平台中,可以看到除了CPU不同外主板也是不同嘚。而显卡、散热器等其它硬件方面则是一样的用的是AMD高端VEGA 64水冷版显卡,内存则为四通道32GB DDR4 3200内存平台规格非常高。

显卡的具体型号为迪蘭恒进的VEGA 64水冷版性能强劲,关于其性能排名可以参考下:【】。

内存使用的是海盗船的DDR4 3200 8G X4由于四通道,实际运行频率是2133C15和2666C15以下是内存特写。

以下是测试部分主要包括CPU性能测试:包含系统带宽、CPU理论性能、CPU基准测试软件、CPU渲染测试软件、3DMARK物理得分;搭配独显测试:包含独显基准测试软件、独显游戏测试、独显专业软件基准;功耗测试:在独显平台下进行功耗测量。

系统带宽测试内存带宽上AMD TR4 1920X与i9 7900X大致相當,不过7900X的读取更快1920X的写入和复制表现更好。CPU缓存上1920X总体比1950X要弱不少,平均幅度在30%左右相比7900X的话L1会弱不少吗,但是L2和L3还是会更强總体平均下来差距不是很大。

CPU理论性能测试是用AIDA64的内置工具进行的,可以测试很多CPU的基本性能1920X会略高于7900X,幅度不超过5%

CPU 性能测试,主偠测试一些常用的CPU基准测试软件还会包括一些应用软件和游戏中的CPU测试项目。

TR4 1920X在这个大项中表现比较弱成绩接近i7 8700K。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測试软件很难真正测出CPU的性能而包含了较多的单线程测试项目也加剧了TR4系列在这个大项中的劣势。

CPU渲染测试测试的是CPU的渲染能力。CineBench三個版本测试多线程性能1950X分别是7900X的87%、113%、111%在较新的版本里1920X还是明显有优势的。不过由于单线程比较弱所以总体这个项目会稍弱于7900X

3D物理性能測试,测试的是3DMARK测试中的物理得分这些主要与CPU有关。7900X会比1920X相对更高一点差距大致在5%左右。

CPU 性能测试部分对比小节

其实还有一个比较纠結的问题就是单线程和多线程这边也做了一下分解。

单线程:1920X 的单线程性能与 1950X 大致相当不过由于7900X的单核睿频性能很强,所以 7900X 已经达到8700K 嘚水平比TR4系列要高 15% 左右。

多线程:多线程测试因为不完全能调用到1920X 24线程的性能所以这边评分反而显得比 7900X 略低一点。

磁盘测试部分用的昰CrystalDiskMark 51G的数据文件跑9次,这样基本可以排除测试误差测试的SSD分别是535 480G和750 400G,都是挂从盘简单科普一下这个测试里的概念,SATA接口和PCI-E通道都是可鉯从CPU或芯片组引出的(看CPU厂商怎么设计)所以这边的测试里面会尽量都测试到位各种接口的情况。


从测试结果上来看与之前的情况大哃小异。NVMe的测试还是存在10%左右的差别AMD还是会弱一些,不过内存在超频2666后AI的差距明显收窄之前2133下差距可以达到15%。

SATA的测试中最低的反而是1950X1920X则相对居中,但都差别不大全部在2~5%左右。

独显3D基准测试主要是跑一些基准测试软件,1920X与1950X的跑分基本相当略弱于7900X,但差距不到5%

独顯3D游戏测试,表格中将DX9~DX12不同世代的游戏进行了分类这样会更加清晰一些。

分解到各个世代来看DX9上劣势最为明显,DX11上会收窄DX12上各个CPU之間差异都不大。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1920X在DX11下会略弱于1950XD12中则会反超1950X。不过测试中发现无论是1950X还是1920X在部分游戏中会出现显卡降频的问题,在蝙蝠侠和全面战争系列中均有体现

虽然影响到的游戏不是太多,但是明显拉低了测试成绩如果说比较纠结TR4的游戏性能,建议把主板调箌性能档位可以改善上述问题。

独显专业软件基准测试专业软件部分以SPEC viewperf 12为基准测试,这个测试是针对显卡的专业运算测试这个软件對CPU内部延迟较为敏感,所以TR4系列在这个测试中相当吃亏8700K、7900X和1920X的成绩大致是10:9:8。

从测试结果来看SPEC viewperf 12似乎对CPU的延迟比较敏感,TR4的得分均较低遊戏性能上1920X则与1950X的表现大致相当,弱于7900X

1950X的功耗测试比较有意思,1920X在待机、高清播放等低负载情况下功耗偏大但是在CPU烤机时PM95是1920X较高,而AIDA64嘚FPU则是7900X较高如果考虑到日常使用,1920X整体功耗还是会高于7900X


最后上一张横向对比的表格供大家参考。性能部分仅对比与CPU有关的测试项目並不包含游戏性能测试的结果。功耗测试差异较小的原因是其中包含了待机、蓝光视频、游戏测试等日常使用测试所以看作是日常使用功耗会更为贴切。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1920X大致性能与7900X相当不过能耗比上会有一定劣势。

这次的测试主要用到了1950X、1920X、7900X、6950X、8700K8700K作为主流级平台性能最高的产品之一,为整个测试的标杆

功耗对方面, TR4 1920X介于7900X和1950X之间能耗比上有一定的弱势。

以上就是脚本之家小编为大家带来的AMD目最强嘚1920X、1950X和i9 7900X、i7 8700K的性能区别了相信看完本文,心中会有答案大家如果还有疑问的话,可以在下方的评论框内给我们留言哦我们会尽自己所能的为大家解答。谢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也请大家继续关注脚本之家的后续教程和软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md锐龙新的处理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