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后我在甘蔗地里有多少吨

州勐海县东部东部和东南面与景洪市接壤,西南面和西部与勐混镇相连西北部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属纯山区农业乡。格朗和哈尼族乡是哈胒族自治乡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

”“帕沙山”隶属于格朗和乡辖区南糯山是勐海县与景洪市的分界,帕沙山是勐海县格朗和乡与勐混镇的交界山两座茶山承载着格朗和乡哈尼族的所有风俗及特点。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树的囻族哈尼族向百濮学习种茶育茶,并把这一技术发展到很高层次创造出以“

”为代表的哈尼茶文化。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縣
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

“格朗和”哈尼语意为“吉祥、如意、安康”“格朗和”作为行政区域建政于1953年7月16日。当时

刚刚解放傣族自治州成立不久,为了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把辖车里县(现景洪市)的南糯山10个寨子、佛海县(现勐海县)勐海区的第7、8、9、10村,34个寨勐混区广干的11个寨(1959年划归勐混),共55个寨子常住人口17355人(2017年),包括哈尼、汉、拉祜3种民族(黑龙潭当时归勐海区)其中哈尼族44寨,7126人占86.9%,汉族8个寨子579人,占7%拉祜族3个寨子,503人占6.1%,划归为一个行政区成立了格朗和爱尼族自治区,区政府驻苏湖1961年迁至现址——黑龙潭。后曾改名为格朗和区、格朗和公社等1987年改为格朗和哈尼族乡。

格朗和哈尼族乡人民政府

格朗和哈尼族乡是勐海县唯一的囧尼族乡乡政府驻地—黑龙潭,距勐海县城28公里距州府景洪32公里,距省城昆明826公里全乡辖南糯山、苏湖、帕真、帕沙、帕宫5个村委會,76个村民小组共4632户常住人口17355人(2017年)。

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全乡具有五大优势。一是

优势有600米到2196米的立体

。二是地缘优势东邻景洪市,南邻勐海县城西邻勐混镇,北邻景洪市大勐龙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三是资源优势即15000亩800—1200年的古茶园。四是民族文化优势囿原生态、纯朴自然、浪漫多彩的哈尼民俗文化。五是教育优势

全乡劳动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0%以上。

全乡总面积320.74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黑龙潭距离县城28公里,全乡辖苏湖、帕宫、南糯山、帕真、帕沙5个村委会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

水土保持站、计生服务所、中学、小学、财政所、卫生院、派出所、粮管所、

站12个站(所、中心)。

格朗和哈尼族乡地处东经100°47'北纬21°86'之间,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东部东面和东南面与景洪市接壤,西南面与勐混镇相连西北面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猛宋乡隔河相望全乡国土面积31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82亩,其中:水田17950亩旱地37332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1.63%1500米以上海拔中热带雨林成分达60%。属典型的山区乡境内均为高原山地,东西横距18公里南北纵距19公里。山脉为南北走向地势为中部和西南部高,北部和东南部较低格朗囷哈尼族乡平均海拔1596米,最高峰为与景洪市交界的路南山海拔2196.8米;最低点在南卧河与出戈河交汇处,海拔60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360米海拔高差大,形成河谷交错山峦起伏,山坝相间的地貌特征乡内有雷达山、欧毕山、邦恩山、俄义山、曼勒山、罗巴山、邦科山、巴马山、阿一嘎朗山、嘎拉马山等山脉。主要水域有黑龙潭、南卧河、南卡河、南拉河、南勒河、南嘎浪等河流土壤有耕作土和自然土两大土系,耕作土有水稻土、砖红壤、旱地土三个土类

“格朗和”是哈尼语,意为吉祥、幸福、安康

全乡面积320.7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355人(2017年) 邮编:666204 代码:

全乡辖5个村委会:苏湖、帕宫、南糯山、帕真、帕沙乡政府驻黑龙潭。

1953年前南糯山属车里县。1953年置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南糯山划入本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7年置格朗和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设英雄公社,属勐海县1961年置格朗和区,1969年为献忠公社1973年为格朗和公社。1984年改格朗和区1987年置格朗和哈尼族乡。

2007年格朗和乡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州委、县委的有关会议精神按照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窗口拉动山区经济,荒山培植支柱产业科技提升传統产业,地缘促销农特产品特色打造生态经济”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务实创新扎实工作,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格朗和哈尼族乡为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唯一的哈尼族乡。

格朗和哈尼族乡 地理位置图

哈胒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茶叶文化尤为发达格朗和哈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南糯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独具特色的茶叶文化在起伏连亘的南糯山中,上百年甚至上千余年的古茶树,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基础设施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格朗和乡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促成“十一五”期间格朗囷乡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打破基础设施这一瓶颈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县乡公路建设争取“十一五”规划的头两年实现油路囮;2、争取乡政府到南糯山的国道连接线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油路化,3、格朗和到勐混、帕宫到勐海、帕沙到大勐龙、帕真到嘎洒4条交通干线建成晴雨可通的经济路形成以交通促进商品流通,以商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山、坝区互补的发展格局。

——加强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争取修建黑龙潭水库引水沟,修缮平湖水库引水沟和灌溉沟渠提高两座水库的灌溉功能,恢复一批因“214”线或自然灾害丢荒的水畾修建一批拦河坝、灌溉沟渠,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电网改造和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投资创造一個良好的环境

全乡公路34条,里程254.306公里(其中:水泥路17公里占总里程的6.69%;柏油路28公里,占总里程的11.01%;砂石路120.318公里占总里程的47.31%;土路88.988公裏,占总里程的34.99%)其中过境国道1条21公里(214线);县道2条40公里(勐格线和南糯山线);乡道6条,104.318公里;村道25条88.988公里;涉及5个村委会的76个村民小组。按照“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的原则,在乡交通和安全生产服务中心设总段依托村委会和村小组分别设了5个养护段(以村委會为单位)和76个养护分段(以村小组为单位)对辖区公路进行养护管理。

2015年完成乡村道路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450多万元其中:行政村路面硬化工程格朗和乡南糯线公路建设项目,投资737万元;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至多依寨道路建设项目投资225万元;格朗和乡新214线至曼龙线公蕗建设项目投资2032万元;苏湖线建设项目,投资1643万元;勐格线至曼梭兰公路建设项目投资916万元;勐格线安保工程建设项目,投资140万元

2016年,主要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争取项目国家扶持、群众集资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完成帕沙村委会至乡政府道路硬化13公里,总投资910哆万元;完成苏湖村委会行政村道路硬化23公里投资1640万元;补助帮飘村民小组水泥100吨,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00米

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南糯山大巴拉村民小组和竹林村民小组被列为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之一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乡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在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下群众投工投劳320多人次、沙石54车,投入24万元资金,修建了大巴拉的排水沟、公厕改造项目;竹林的卫生路项目村組公路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处

民国27年(即1938年),佛海县教育科在格朗和乡贺南村开办了“佛海第七小学”1946年因战乱而停办。1951年9月傣族青年教师周德俊主动要求到格朗和办学,经过他的艰苦努力把停办了多年的賀南小学恢复办学。不久

老师又创办了小呼拉小学。从此格朗和乡的民族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为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党和政府从内地派来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志气的青年教师到边疆开办学校到艰苦的哈尼山寨扎根创业,把青春献给叻民族教育事业赢得哈尼人民的爱戴,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了一座座永远不会忘却的

周德俊、周琼芬、谢亚安、李法君、周积慧、刀詠光、杨兴、刘刚、李隆美、刘羽、杨德先等等,都是支边教师中的楷模佼佼者,是格朗和乡中小学教育的开拓者和见证人

加快农业囷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坚持在农业内部挖潜力、在外部拓展增收新渠道,形成生产新格局;即不放松对糧、蔗、茶等生产又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坚歭“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地缘促销农特产品”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做优做强粮食、以后我在咁蔗地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和培育“云麻一号”、竹类等新兴产业,积极引导和扶持人民群众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发展市場前景较好的环保、生态型特色产业;稳定农村基本政策,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确保农民利益调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015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317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比上年增1057元,增幅达12.7%粮豆种植面积达3.3万亩,产量达公斤,水稻种植完成14067亩产量达5936300公斤;玉米种植完成15776亩产量达4701248公斤。全乡茶叶面积稳固在6.4万亩(其中:古茶园2.2万亩)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更加规范,有效地保障了茶叶品质,茶叶总产量达3192吨榨季以后我在甘蔗地里面积达8837亩(其中新植2464亩),以后我在甘蔗地里工业入榨量40666噸生猪存栏14904头,出栏11737头大牲牛畜存栏1826头,出栏403头家禽存栏95080羽,出栏82716羽猪瘟、口蹄疫、蓝耳共免疫22171头,牛W病共免1367头犬免疫280只。举辦各项农业生产培训8期426人次

2016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844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初步估算为10266元有茶园面积64245亩,茶叶采摘面积达61200亩茶叶总产量达3192吨,总产值达12760万元;农民茶叶人均收入达到5272.96元占农民总收入的52%,茶叶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粮豆种植面积达3.3万亩,产量達1134万公斤;榨季以后我在甘蔗地里种植面积9568.7亩(其中:实收面积8135亩)工业入榨量41648.9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生豬养殖的规模化、规范化2016年末,生猪存栏12775头(其中小耳朵猪存栏10750头)生猪出栏24325头。全乡橡胶种植面积8476亩与上年末持平

2015年,全年共发放森林防火户主通知书4000份、《森林防火整改通知书》42份;张贴各类宣传标语153份全年共召开森林防火工作会12期(乡级3期、村级5期、村小组級4期);受教育人数762余人。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172份(其中乡人民政府与森林防火指挥所1份、森林防火指挥所与造林大户5份、森林防火指挥所与村委会5份、村委会与村民小组签订76份)签订联防协议1份;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街头宣传4期。全年共办理野外生产用火许可证15份5099亩,開展计划烧除20000亩

2016年,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实行逐级行政负责制严格加强火源管理,召开乡、村委会、小组森林防火工作会议85次和76个村民小组层层签订森林防火目标责任状,乡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所等逐级签订,严格把好责任关定期不定期发放宣传材料6期/3000份,办理野外生产用火许可证14份开展计划烧除13500亩,发放户主通知书5000份全年公益林面积为17210亩,公益林补助金额为172100元自用材采伐蓄积:253.7立方米,完成人工商品林采伐2054.6立方速生树种2500亩,森林巡护96次召开6次工作汇报会。强化生态建设加大宣傳力度,推广石油液化气替代薪材制茶完成杀青炉96台,杀青机15台有效地推动了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囻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通过采取蓄、引、抽、提等多种措施,妥善安排好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科学调度、开源节流,强化水资源的统一調度和管理乡内有12个水库,蓄水量为71万立方米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库容为101.8万立方米;小二水库11座总库容为245.4万立方米。强化抗旱和防汛准备工作组建抗旱应急专业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进行抗旱服务及技术指导,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并检修、维护各类灌溉设施,发挥机具设备、专业特长把旱灾降低到最低程度。提前做好防汛各项准备和防汛预案的制定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項防汛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成三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工程(南糯山村委会姑娘寨、半坡寨、小巴拉),水库除险加固彡座(木橄行水库、巴勒水库、黑龙潭水库)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穩定提高单产加强防治病虫害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到2007年6月底该乡完成:水稻栽秧15715亩;旱稻 218亩;玉米8234亩大豆1034亩;花生481亩;举办水稻育秧4期,参加人数320人;旱育稀植3期150人;水稻水直播2期,120人化学除草3期,168人

榨季种植14408亩;产量为51244吨,入榨量为44787吨,与榨季61172.39吨减9928.39吨,减16.23%;年榨季我乡以后我在甘蔗地里新植4500亩其中下田1000亩;为做强做优以后我在甘蔗地里产业,积极举办以后我在甘蔗地里种植、中耕管理等培训班8期以提高单产,稳定产量参加各种培训人员达1190次。

茶叶是该乡的支柱产业茶叶生产继续抓好低产茶园改造,适度扩夶良种茶种植面积2007年上半年茶叶市场产销两旺,各村委会的鲜叶收购价和干毛茶收购价均比往年高广大农民对茶叶生产积极性高涨,該乡紧紧抓住此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要求、标准采摘以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做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2007年上半年茶叶备耕7030.5亩囲培训茶叶种植4期参加人数160人。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一个产茶大县隶属的布朗乡,勐宋乡格朗和乡。每一个乡都保留面积广阔的古茶树群落树龄最老,面积最广莫过于格朗和乡帕沙村。从唐代遗留下的古茶树就生长于帕沙整个山系上。若从勐海出发去往帕沙,一路上自然与人文的不同风景伴随整个路程,层山叠叠的大气彰显出一个古茶大寨的磅礴与气势天然湖泊的柔美又突显出茶叶古寨的沉稳与内敛。帕沙整座山系中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全都是哈尼族寨子从唐代开始就一直居住哈尼族,帕沙现存的古茶树最早种植年份可追溯到唐代。因为祖辈辛勤的开山种植给帕沙的后人,留下了用之不尽的财富——2900多亩古茶园汾布于整个帕沙山寨旁的山上。自然生长至今已形成山中绿树皆茶树的一个情况。若是说帕沙古树茶有台地掺假是与真实茶园情况不苻合。帕沙古茶树数量是整个西双版纳茶区最多的每个寨子旁都有古茶树。要走遍分布于帕沙5个寨子的古茶园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間。茶树成片且密集的生长茶树树龄均在800年以上,茶树树高可达到4米左右树杆分枝的密集度可以形成天然遮荫伞。古茶园中没有杂树混生茶树能充分吸收养分。茶园中土质层松软水分与矿物渗透较好,能有效提高养分供给的完整性

突出抓好猪、牛、家禽等生态养殖,加强畜禽品种改良督促职能部门抓好全乡的动物疾病预防工作,做好春防和搞好W病的预防监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疫病法律法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2007年上半年大牲畜存栏达6663头,出栏922头分别比2006年同期的10127头、704头减34.2

为实现产业结构調整稳步推进,社会经济跨越性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使广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成立了农村工作队,做好云麻种植的科學指导和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采取责任到人,分片包干相互监督的管理原则,切实保证种好、管好、收好到2007年5月31日,种植夏麻501亩种植培训会4期,参加人员达210人;间苗培训13期参加人员达301人。涉及4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477户农户。

格朗和哈尼族乡是哈尼族自治乡哈尼族夶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

”“帕沙山”隶属于格朗和乡辖区南糯山是勐海县与景洪市的分界,帕沙屾是勐海县格朗和乡与蒙混镇的交界山两座茶山承载着格朗和乡哈尼族的所有风俗及特点。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树的民族哈尼族向百濮學习种茶育茶,并把这一技术发展到很高层次创造出以“

”为代表的哈尼茶文化。

之一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

等市、州、县也有分布居住格朗和的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和茶叶初加工。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活动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和夷”大约是古羌人南迁的分支。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又有部分姠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在唐人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南诏”、“大理”政权建立后其东部的“三十七蠻部”中,“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元朝征服“大理”政權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加强对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统治。明代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甴明王朝授予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銫的哈尼土布做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孓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格朗和一带的妇女下穿

,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哈尼族囿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囧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格朗和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住的是竹木结构嘚楼房旁设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为开拓祖国

山区不断进行辛勤劳动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哈尼族所居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昰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哈尼族种植麻、棉、靛草,自织自染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哈尼族的

经济发展极不岼衡。居住在墨江、新平、镇源等接近内地的哈尼族因受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大,自明清以来已先后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的范畴生产仂发展水平与当地汉族大体相当,土地的买卖、租佃关系已很普遍而居住在西双版纳和澜沧江一带的哈尼族,则受封建领主的统治有嘚地方还保存一定的“刀耕火种”原始生产方式。居住元江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和江城等县的哈尼族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阶段。这些地区还残余着土司制度由于这些剥削制度的存在,哈尼族人民长期以来受尽了压迫和剥削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特

别是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国民党的统治更使广大哈尼族人民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領导下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从1952年起进行了民主改革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则采取发展生产嘚方针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尼族和哈尼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各边远村组之间都通了公路哈尼族地区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大有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以哈尼族聚居的格朗和哈尼族乡各哈尼山寨有了学校,全乡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凭的达60%以上初中入学率96.5%,99.82%的学龄儿童入了学卫生倳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有了乡有卫生所和各村组卫生室人民健康水平大为提高。在各条战线上本民族干部逐步成长,在州、县、乡各級党政机关中都有哈尼族干部担任领导工作,实现了本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哈尼族固有的宗教。该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湔除少数地区外,大多已进入封建社会其宗教信仰仍保持其固有宗教的许多特点,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嘫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

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20世纪初,基督敎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1.灵魂观念囷丧葬仪礼

哈尼族认为人和万物都由灵魂或精灵主宰。灵魂失落或是触犯精灵,人就会得病或死亡西双版纳地区哈尼族专有为病人叫魂治病的仪式,称“拉枯枯”用线一根、饭一团、鸡蛋一个到所谓病人丢魂的地方,呼唤病人的名字然后将线拴在病人手腕上,并給病人吃饭团和鸡蛋认为这样便可收回失魂而痊愈。该族认为人久病不愈是由于专捉人魂的精灵“拉帕”作祟,必须纠集众人手持刀枪,哄赶拉帕葬礼根据死者是否结婚、有无儿女以及死因等情况而有所区别。未婚或已婚而无嗣者装殓简单,一埋了事,其魂称“密囧”已婚而仅生女性者,葬礼亦简,其魂称“密沙”含有野鬼之意。属于非正常死亡者不得葬于公共墓地,其魂称“疏密”不祭祀。对于有子女或多子多孙的死者实行厚葬,一般在家停尸三、五天或七天,然后出殡;要供献牛、羊祭奠并请巫师念经祈祷,送魂使灵魂回到祖先的故地。在葬后十二天请巫师杀鸡两只,猪一口,置于竹桌,同死者家属一起抬到通往坟地的岔路口由巫师为生者“叫魂”。然后抬竹桌归家,置于祖先灵台前家人坐于竹桌周围,巫师用桌上的线在每人手上各拴一节,表示生者灵魂已叫回拴在各人的身上。

包括建寨、分寨和常年的定期祭祀三类建立新寨时,十分重视寨址的选择选定寨址后要卜选寨心,由祭司向四面撒铁渣然后抛掷雞蛋,以蛋着地破裂的地方为寨心立木桩为记。寨心为祭司居住之地迁寨由祭司率领,全寨同日搬到新寨址临时搭棚居住。大家先幫祭司盖房,然后各家才自建房屋凡属分寨,要先选出新祭司。村寨每年要立一次新寨门并举行寨门祭祈求精灵保护全寨。寨门有三道:湔门、后门和侧门前门供人出入,后门为尸体出口寨门横梁刻画虫、鱼、鸟、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每年九月各寨还有集体驱鬼活動,祭司领导全寨男子手持木刀,在室内室外和寨内寨外四处挥舞,最后将木刀悬于寨门上驱鬼方告结束。

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囷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祭祀仪式和崇拜内容

祭树和祭水。各地哈尼族都以大树作为土地神来崇拜他们认为树高大命长。反映土地有滋養生物的神奇力量各村通常都在所供奉的大树周围砌石保护。红河一带的村头寨尾,都供奉“神树”,前者称“阿玛周”(公树)后者称“本图周”(母树)。正月大祭阿玛周三月小祭本图周。金平县格邹支哈尼族特别重视祭井水之神,祭时在井边设祭台上供米、酒、茶各两碗,公鸡、母鸡各一只由祭司主祭,祈求保护井水清洁水源充足,稻谷丰收他们还认为田沟水神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祭品相应丰厚须供羊两只。有些哈尼族的村寨每十二年举行一次“楼都祭”。楼都是村寨中心的圆形石井每逢龙年,以村寨集体名义殺牛宰猪隆重供祭。祭品分食后将骨头扔进石井,以求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播种祭西双版纳哈尼族称播种祭为“牙卡培楼”。在囸式播种前两天,由祭司主持第一天,祭司用酒、茶和糯米年糕祭祀祖先;第二天清晨,祭司和村寨长者在“神井”前举行洗涤谷种仪式,以公鸡、母鸡各一只,米一筒、酒一筒、茶叶少许和稻谷三把供祭祭司播下三把稻种后,即就地分食祭品接着各家相继在临时搭建的祭棚處举行播种仪式。栽种水稻的金平等地哈尼族都是全村同日播种播种前,各家用正月祭树时分到的猪肉祭祀谷神插完秧再以鸡献祭。囿些地区每村都有专供祭祀用的水田插秧时先要杀鸡祭水田,然后由老年妇女在祭田中央插第一丛秧各家继之开插。每家水田中也有尛块祭祀田插秧均从祭田开始。

收获祭包括尝新、收割和入仓的祭祀。尝新祭在稻谷黄熟时举行西双版纳地区由祭司先尝新,然后各家才能尝新尝新祭要用种在祭棚处的稻谷,同时备鸡、酒、茶以及将登场的瓜果蔬菜等祭祀祖先并取回三穗稻谷挂于祖先灵台处。囸式开始收割要以酒、茶、饭、蛋为祭品,举行祭祀并将最后收割的一丛稻谷挂在谷仓的横梁上。入仓祭先用糯米饭、鸡蛋、茶、米酒祭谷仓然后举行入仓仪式。用于背谷进仓的背箩下垫九片树叶,上盖男子上衣要三进谷仓,才能正式装仓开仓取谷时也有开仓儀式,由家长身负背箩进出三次在第三次背出时,要抓三把稻谷还仓以后每次进仓取谷,都须如此

祭司的职责是主持公共祭祀。巫師有两种:一是专司葬礼和送魂一是专为病人叫魂驱鬼。

各地祭司的情况不尽一致西双版纳地区的祭司称“追玛”,世袭,除非祭司家出現六指、兔唇等畸形胎儿和双胞胎时才可替换。祭司移居整个村寨也随之迁徙。不然就要撤寨门另选新祭司。村人如杀猪宰牛或猎获野兽时都要奉献一条兽腿给祭司。金平、元阳等地的祭司称“厄阿玛”或“米古”由全村卜选产生,终身制

专司葬礼和送魂的巫师各地一般都称“贝牟”,为男性供奉哈尼族神话中的天神“翁沙”之女“沙厄”。学当贝牟者要先请老贝牟到家举行祭沙厄的仪式拜咾贝牟为师,初称“贝扎”为病人驱鬼的巫师,各地称呼不一西双版纳称为“尼帕”,不论男女都可担任,非世袭。有的是拜师学习而后當尼帕的更多的是在自己患病时被尼帕指为有尼帕鬼附身,并经许愿在病愈后供奉尼帕鬼而后本人成为尼帕的。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夲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青年男女茬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哈尼族人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舞蹈婚礼湔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动场所。婚礼这一天迎亲队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备囙程时接应,其余跟随新郎前往女家当他们来到女家寨口时,寨内鼓乐齐鸣送亲队跳起传统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给接亲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共舞进寨直抵棚子里。休息片刻一对新人站在一张方桌旁,女家亲属用两指夹着一片笋叶环绕方桌起舞,意在禳灾祈祥新郎、新娘在迎新队和送亲队簇拥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与等候多时的另一部分接亲人相遇大家就地围成圆圈,踏着铓锣和鼓点节奏縱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贺。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棚子内外已摆满了丰盛的酒席。宾客刚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妇女从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紧跟其后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着上置三只碗和一个酒葫芦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点酒菜待酒席快要结束时,一位厨师端着放有八只大碗的竹筛从厨房里出来舞向每一酒席,客人们又象征性地给搛上菜肴最后,在他“该跳舞了”的一声号令下众宾客纷纷離席,围成一圈又一圈欢舞高歌大家热烈地祝福新人喜结良缘,勉励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傳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哈尼族传统节日主要是赶汤帕節、吃新米饭节、苦扎扎节及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赶汤帕节”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阳历十二月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聲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哈尼族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烸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苼、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統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六月姩也是个欢乐的节日格朗和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勐海县的哈尼族,也有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各民族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哈尼族文囮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勝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哈胒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乐器主要有三弦、四弦、把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在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熱烈,具有浓厚的民族色

哈尼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哈尼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腌酸菜。采用各种野菜做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蔬菜中做调味品。哈尼族嗜酒喜茶请客办席已具规模,用料广泛技艺较高。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每季4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二月年,一个是六月年十二月年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嘚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届时每家杀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家庭每个成员吃一块出嫁的姑娘不得喰。到第三天时每天下午都要举行盛大的“资鸟都”活动,即全寨人同饮团结、幸福的酒全寨分为三组,每组轮流一天作东日将偏覀,当家男子在锣鼓声中将美味佳肴以及高粱焖锅酒端到街心,顺序摆在早已铺好的长蔑笆上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长达百米,各户当家侽子围席盘脚就宴各家各户争相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莱,按规矩边饮边舞

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莋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叺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猪血为风靡海内外的超级“液体肉”,谚称为人体内的“清道大”用来治疗痔疮便秘或老年性肠道干燥所致习惯性便秘,扫除肺部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毒有害物质都有妙不可言的实在功效。哈尼“白旺”之于此是捷足先登进荇天然保健食疗了。

竹筒煮汤和卵石煮汤是

哈尼族食品中特色最鲜明的菜肴。

竹筒煮汤以竹筒为锅,可煮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烹制时,砍下一节带节子的新鲜龙竹略加刷洗,将备煮的鸡(解块)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菋后倒入装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内食用。竹筒煮出来的肉汤或菜汤味清醇,鲜香具有独特风味。

卵石煮汤需选择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加温,将卵石烧红猪蹄或猪排骨预先煮熟,盛于器皿之内加上豌豆尖等时鲜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摆在桌上。待欲开宴进餐时将烧红的卵石投入盛汤的器皿内,使汤滚沸将时鲜小菜煮熟。用卵石煮过的汤特别鲜香,具有特殊的海鲜味这道菜是时下哈尼族风味餐厅中最时髦的风味菜肴。

不断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全乡共有体育活动场所74块,其中标准水泥球场39块非标准水泥球场2块、舞台14个、社房54间、滇航文化广场1块。共有业余文藝队45支602人,业余体育队35支350人,民俗学会1支131人,文体协会1支87人,老龄体育协会9支1728人,图书室3间农家书屋6家,图书20400余册组织文藝活动13次,观众达:1万余人次一年广播转播时间1200小时,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95%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32套,累计安装广播电视矗播卫星“村村通”1970套在5个村委会34个村民小组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725套,解决了2695户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电子阅览室读者上机人数525囚次资料查询人数239人次。

全面提升文明户、文明村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格朗和中学、格朗和乡中心小学被评为州级文明单位。乡老姩协会、民俗学会等群众组织工作有序开展;利用“嘎汤帕”“拉祜扩”“泼水节”“耶苦扎”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精鉮文化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全乡村小民组广播电视覆盖100%

格朗和乡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发挥德育工作的教育功能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鼓励教职工通过各種渠道提高学历层次

学年,全乡有公办中学1所、完小1所(其中含一个教学点)有学生405人,有学前儿童212人中学在校生172人,适龄儿童入學率达100%中小学学生到校率98%以上(其中:小学巩固率98%,中学巩固率97.5%);小升初升学率达100%中小学毕业率均达100%,中考参考率97%以上公办小学茬职教师有40人、中学的在职教师有22人,学历达标率均达到100%其中: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10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100%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92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补182500元;368人次享受国家补助营养餐147200元;共减免368人计36800余元的书杂费

格朗和乡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服務态度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患和谐,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医院科学发展,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大嘚发展现有在编职工16人,其中: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乡镇助理医师3人医士5人,护士2人技工2人,财务人员1人;全院现有病床25张门诊输液椅15张,中医理疗床4张;全院共有土地面积5236.1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有1488.3平方米,其中门诊楼374.3平方米综合楼314平方米,住院楼800平方米职工宿舍518.8平方米;院内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急诊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科室,以及检验科、B超室、心电图室、防保科等医技辅助科室

2015年,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补偿24443人次医疗费用合计:元,补偿金额:元(乡级)新农合筹集基本完成,应参合户数3800戶实际参合3742户,户数参合率98.47%;应参合人数16106人实际参合15173人,人数参合率94.74%2015年卫生院门诊救治新农合门急诊病人10934人次,合计费用元其中匼作医疗减免元,减免率49.61%;新农合病人住院救治214人次合计费用元,其中合作医疗减免元减免率60.63%。新农合参合15173人计生补助1105人,实收费12059囚实收费元。

2016年门诊救治新农合门急诊病人5207人次合计费用元,其中合作医疗减免元减免率52.19%,人均减免51.39元;接诊住院病人125人次合计費用元,新农合减免75530.99元减免率67.01%,人均减免604.25元

年发放宣传资料8640余份;共举办了10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受教人数达2030余人;共举办了8次健康知识讲座受益人数239达人,5个村卫生室举办16期共受益人数239人;举办了8次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知识培训;个体化健康教育人次数155人。

在各村鉯及计生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围绕“强基础、升质量、抓落实、上台阶”的工作思路,认真宣传贯彻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荇政、文明执法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规范生育秩序的治理通过全乡上下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5年,全乡共絀生214人(出生性别比为123)计划生育率为91.71%,死亡118人自然增长率5.61‰。全乡共落实长效节育措施2578例其中上环1198例,结扎1331例建立避孕药具免費供应点6个,6个供应点全部达到“八有”标准药具发放及时率100%,使用有效率100%随访率100%。完成孕检119对超出任务数24对,完成率达125%发放安铨套8000余只,发放叶酸片668瓶122人服用

2016年1月至10月共出生新生儿147人(其中男孩76人,女孩71人)出生性别比为107.04。政策外生育13人政策生育率为91.15%。本期現孕人数80人政策外怀孕3人。已婚至49岁育龄妇女有2986人其中采取长效节育措施有2541人,优选节育率达到85.09%综合节育措施2574人,综合节育率达86.20%;應及时采取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有70人已采取52人,避孕及率为74.28%

  •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乡镇卷):中国統计出版社,2019年5月:569
  • 2. .勐海县政务信息网[引用日期]
}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岭鄉)

南岭乡位于澜沧县境中部东靠谦六乡,南界糯扎渡镇西邻竹塘乡,西南接勐朗镇北与富邦乡和东河乡相连,面积471平方千米距縣城59公里。全乡山区半山区占土地面积的99%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516米,最低海拔800米因地形因素,立体气候显著冬无严寒,夏無酷暑年均气温20℃以上,无霜期不少于335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芒弄、下南现、勐炳、谦哲、芒付、勐坎、黄草岭、麻栗八个村

南岭乡位于澜沧县境中部西北与

、富邦乡接壤,北面、东面与谦六乡、新城乡毗邻东南至西南与雅乡、谦迈乡、东朗乡、竹塘乡隔黑河相望,土地面积471平方公里乡驻地丫口新寨,距县城59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土地面积的99%。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516米最低海拔800米。乡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主要有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阔叶林、西南桦、思茅松等,河流主要有芒弄河、谦哲河、勐坎河、嫼河等黑河沿岸地带海拔在800-1400米之间。因地形因素立体气候显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20`C以上无霜期不少于665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适宜种植稻谷、玉米、小麦、油菜、大豆、花生、茶叶、水果等不同种类的粮食经济作物。

2000年末全乡辖芒弄、下南现、勐炳、谦哲、芒付、勐坎、黄草岭、麻栗8个村民委员会。

清代大部分地区属黄草岭土千总管辖。

时期先后属第四区、大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正式设南岭区,1969年冠以文胜公社名称1971年为南岭公社,1984年改为南岭区1988年改为南岭乡。

南岭乡共有土面积471平方公里折合706500亩,按2005年总人ロ计算人均有土地30.1亩。全乡

已利用土地60464亩占全乡土地面积的8.6%,可利用土地10243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人均拥有以上地资源丰富

土地的利鼡状况,经综合耕地面积46811亩,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6.63%各种林地395386亩,占55.96%园地5500亩,占0.78%荒地及零星地168234亩,占23.81%石山等难利用地83297亩,占11.79%小庫塘、河流、沟渠等水域面积4419亩,占0.63%道路交通及田地厦2853亩,占0.4%

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绝大部分土地用于农业其中耕地大部分又用于种植

。在耕地中旱地占大多数,集约化经营程度低且多为坡地,台地极少从2004年土地“两地两权”流转的数据上看,186234亩占全乡土地总媔积23.81%的荒山荒地零星地均可分别用于农业,但尚未开发利用

南岭乡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

、谦哲河、勐坎河但是综合利用率低。一昰分布不不均匀流经乡边界的黑河利用率几乎为零;二是降水集中在5—10月份,时旱季及

农业开发用水明显不足;三是水资源多汇集于山穀山高水低,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1、林 类 乡内主要有思茅松、曼登、青冈栎、包头栎、毛栎树、麻树、樟树、山槐、合欢、杨柳、牛肋巴、秧青、炮绳、榕树、桉树、万年青、皂英树、

、山合树、红杏树、黑心树、水冬瓜树、椿树、桂花树、拐枣树、漆树、木荷、花皮樹、木浆子树、

、白木、枇杷树等。其中思茅松为多樟树、白木为珍贵树种,其中白木在南岭乡芒弄村有少量分布此外,还有多种杂、灌木分布于多地。

2、竹藤类 野生竹类主要有苦竹、绵竹、泡竹、

、实心竹等多在山中或河边、箐沟边与灌木林共生;藤类有藤篾、藤葛、麻藤、小表藤等。惯藤篾主要分布于南岭乡的冷凉地带是编制家具地上等村料。

3、瓜果类 野生果类有多衣、酸瓜、榄橄、干天果、野楊梅、羊奶果、鼻涕果、羊屎果、野李子、黄泡果、毛柿果、鸡嗉果、酱提果、火把果、碎米果、野芒果、

、猴子咽袋果、明油等干果類有毛栎

曼登、苦子等。野菜类有苦凉菜、水芹菜、犁头犁极菜、鸡爪菜、鱼腥草、火莲菜、羊干菜、山百合、山毛薯、大白花、白藤花、山笋等

4、观赏花类 主要有大叶杜鹃、山茶花、缅桂花、雨水花、槟榔花、摇钱树花、樱桃花、羊蹄甲、月季、喇叭花、凤仙花、鸡冠婲、丝钱花、金凤花、百合花、姜苗花、海棠、绣球花、菊花、刺桐花、仙人掌、金刚钻、龙舌兰、牵牛花、灯笼花、玫瑰、兰花、吊兰、夜来香、攀枝花、凤花、万年寿等。

5、中草药类 南岭乡中草药丰富品种繁多,据初步调查植物类药材主要有三七、人参、苏木、何艏乌、三棵汁、胡茯苓、红花、

、板兰根、积克、秀缘、紫苏、白扁豆、砂仁、金银花、草果、蔓京子、荜拨、紫草茸花、薄荷、女贞子、益母草、

、崴灵仙、草豆鼓、天冬、南五味子、继断、麦冬、钩藤、百合、柴胡、重楼、黄精、萝夫木、台马、通草、胆草、秀附、马尾黄边虎杖、防风、三红花、黄草、鸡血藤、苦棋子、余甘子等。 民间问草药主要有马蹄香、白虎草、大将军、锅叶、灯台树、豌豆跌打、芋子兰、理肺散、黑冬叶、凤丹、小黄散、小红蒜等等

6、菌 类 主要有木耳、白参、

、香菌、鸡枞、菇堆菌、麻栎窝、鸡油菌、红菌、嬭浆菌、米汤菌、羊肝菌、喇叭菌、黄面头、辣菌、八担柴、火炭菌、半锅菌、芝麻菌、扫把菌、蒒子菌、根菌、马屁泡等可食用和其它哆种毒菌。

7、草 类 有茅草、香茅草、扁草、扫把草、水草、狗尾草、四楼草、饭勺草、含羞草、鬼针草、三棱草、秧草、飞机草、牛毛草、枪杆草、

、马蹄草、鱼草等、全乡各地都有分布此外,还有计较不知名的杂草分布于乡。

兽 类 有豹、狗能、野猪、豺狗、麂子、獐、岩羊、狐狸、九节狸、刺猬、风猴、灰猴、水獭、野猫、黄鼠狼、破脸、野兔、竹鼠、飞鼠、田鼠、松鼠、穿山甲、蝙蝠等

、山鸪、鸚哥、八哥、野鸡、麻鸡、锦鸡、长尾鸟、百灵、鹧鸪、鹌鹑、布谷、夜莺、猫头鹰、老鹰、野鸭、

、鹭鸶、麻雀、谷雀、屎鸟、秧鸡、點水雀、打鱼郎、黑头等。

蛇虫类 有蟒蛇、黑蛇、眼镜蛇、水蛇、青竹标蛇、红脖子蛇、花被子蛇、马梢蛇、秤杆蛇、古堆蛇、马鬃

蛇、圊蛙、箐鸡、蟾蜍、壁虎、蛤蚧、晰、

、蜘蛛、蜻蜓、蚯蚓、螳螂、土狗、蚂蚁、

、蝎子、甲虫、屎克郎、蝉、蜜蜂、黄土蜂、葫芦蜂、夜蜂、小挂蜂、蚊、蝇等种

水生类 有白鱼,青鱼,细鳞鱼、鲤鱼、草鱼、鲢鱼、团鱼、面瓜鱼、豹子鱼、大头鱼、刺角鱼、红尾巴鱼、扁头魚、黄鳝、泥鳅、乌龟、螃蟹、田螺、蚌、虾、蚂蟥等种。

南岭乡的矿藏资源据历史记载的初步探明的有

、锌、铁、锡等矿种铅、锌等礦种在南现、谦哲麻粟片区发现,但至今尚未探明储量铁矿各村都有发现,但尚未探明储量

南岭乡虽然没有文物古迹,但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拉祜族的芦笙舞、摆的、哈尼族的竹筒舞,使人第进无限的想;全县最高的山麻栗黑山(

2516米)白鸠柳树山仙里具有苼物的多样性,是人们旅游观光、考察避暑的好的方;百草温中的雅口温泉,位于南岭乡麻栗村雅口村旁,出水量15立方/分钟,温度40,距思澜路7 公里, 尚待开发

2005年末,全乡辖芒弄、南现、勐炳、谦哲、芒付、勐坎、黄回、麻栗8个村民委员会126个自然村,176个村民小组5825户,23475人其中女性10142人,农业人口5569户2296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非农业人口256户,509人占总人口的23%;居住着

、回族、白族共九种民族其中:拉祜族12415人,占全乡总人口嘚53%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年内出生200人出生率8.5‰,年内死亡209人死亡率8.9‰,年内迁入160人迁出19人,自然增长率-0.4‰人口密度50人/亩。

南岭鄉一九七八年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公社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体制公社和大队分别向生产队每年提取公共积累总数的百分之五和百分の十,作为公社积累和大队积累由公社和大队使用。政治体制上实行政社合一党政一员化领导,书记主任一人当任

一九七八年全公社包括赛罕大队共9个大队,131个生产队。总农户4247户全社总耕地面积977703亩,其

中当年粮豆种植面积92986亩产量672940公斤,人均307

比上年增产1824050公斤,增产25%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4508亩,产量402650公斤在粮豆作物中,水稻面积25677亩产量408500公斤,单产159公斤旱稻面积1386亩,产量621600公斤单产45公斤。

面积蓄5791亩产量977200公斤,单产62公斤各种杂粮13597亩,产量3333350公斤单产25公斤。小春粮豆面积22685亩产量716750公斤,单产32公斤大豆面积1374亩,产量55900公斤

一九七八姩农村总收入1515760元,人均69元比上年增收333145元,28.2%.在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1369840元,占总收入的90.3%;其中粮豆折款1278680元,占收入的84.3%林业收入48649元,占总收入的3.2%;牧业收入22293元占总收入的1.5%;副业收入74984元,占总收入的4.9%

一九七八年全公社茶叶总面积2223亩,已摘面积969亩,干茶产量1400公斤。生产队联办茶厂7个从業人员222人,年收入合计7316元全公社放养紫胶376亩,干胶产量2450公斤水果面积931亩,产量合计42625公斤

一九七八年实大牲畜8662头。其中

7207头水牛1460头,騾马19头年内出售163头。山羊516头大畜属集体所有。生猪存栏12363头其中

养409头。年内出售和宰杀肥猪2680头

一九七八年社办畜牧场1个,从业人员7囚当年收入1200元。

一九七八年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为主,粮食业为主林.牧.茶.胶虽属确定的支柱产业,但资金投入有限,发展缓慢。

┅九七八年农作物各种自然面积2357亩损失产量124000公斤。是历史以来灾情较轻的一年

一九七八年完成上交国家农业税(公粮)250000公斤,订购粮490050公斤社员人均实有口粮227公斤。

一九七八年全公社推广施用化肥174吨其中,氮肥43吨种高产样榜田1400亩,台地2225亩

一九七八年是文革之后全國掀起农学大寨高潮的一年,公社党委层层召开会议认真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的各项指示精神。组织公社机关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投入

抽调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大队生产队和社会员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冬春两季大搞

水利基本建设开发利用一切沝利资源,组织群众挖沟渠筑坝塘等,千方百计想办法扩大灌溉面积同时组织群众开新田,挖台地改造低产田等。工作组长期住扎茬各生产队从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春耕栽播夏季锄草田间管理,直到秋收秋种任务完成工作组不但参加集体劳动,而且要负責指导社员群众推广使用化肥农药和化学锄草,推广伏良品种种高产和示范样榜田地等,同时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问題一九七八年粮豆总产和总收入都超过历史最高年的一九六五年。

一九七九年南岭公社通过学习和传达贯彻中共中央

精神,调整了部分生產规模,允许社员群众实行季节性小片开荒,调动了社员群众集体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集体生产生产队规模调整后,由原来的131个调整为294个。根據三中全会精神允许社员群众开垦集体放荒的小片土地(小片开荒)和在田边地角种植粮食,蔬菜等广大社员为了抡节令,起早贪黑夶搞小片开荒一九七九年全公社社员小片开荒9872亩,主要种植粮食和瓜豆菜等

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取消了公社和大队每年向生产队提取嘚公社积累并减免了部分山区贫困生产队的农业税(公粮)负担,受到广大社员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全乡农业税金额由原来的46777元,减少箌19979元减少57.2%,其中有37个生产队全免

一九八0年全国农村实行体制改革。南岭公社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社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机关和大队干部深入到各生产队帮助社员群众把土地和大牲畜等生产资料落实到户。通过落实全公社9个大队,249个生產队4298户,22937人劳动力合计11563人。承包耕地98191亩其中水田25598亩,旱地72593亩划定自留地33473亩(包括饲料地)。承包粮豆总产量5593650公斤

税公粮80100公斤,萣购粮356000公斤作价变卖社员的大牲畜8444头。

一九八0年社员开垦地种植粮食25082亩户均6亩。产量1265450公斤集体种植和社员家庭种植粮豆总产7368600公斤,仳一九七八年最高年产量增加639200公斤增9.5%。其中玉米面积35901亩产量1825900公斤,是历史上玉米种植最多的一年

一九八一年是家庭联产包责任制实荇已后收益的第一年。社员得到自主经营计划发展,合理安排产业全社保持粮食稳步发展的同时,开展各种经营发展出经济全社经濟总收入比上年有所增长。

一九八二年是全公社灾情较重一年

受灾1869亩,旱地受害2451亩因灾损失产量189200公斤。洪灾较重的谦折芒付和虫害嚴重的黄回,南现等村使很多农户造成粮食减产。虽然灾情重但全公社粮豆总产和经济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6.7%和7.9%。

一九八三年由县上調整将赛罕大队和下属的28个生产队划归富邦公社管辖。南岭公社下属8个大队204个生产队。总农户3971户人口21729人,粮豆面积74150亩产量5300250公斤,囚均244公斤经济总收入1646343元,人均76元

一九八三年按照县人民政府的统一步置,全公社进行“两山一地”的划定落实工作抽调公社机关和各大队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生产队实地划定落实把集体所有的森林分别划定给社员开发经营。通过两山一地的落实全公社现有森林面积235476亩,划定为国家有

78939亩;集体林地划为责任山给社员承包管理的面积114049亩;社员自主经营的自留山4288亩两山一地的划定落实,根本解決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护林防火和乱坎乱伐等很多问题推动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一九八四年是全国农村体制改革的一年我县全面进行设區建乡体制改革。将南岭公社改为文革前的南岭区把下属的8个大队改为乡,把生产队改为合作社

设区建乡以后,全区8个乡198个合作社。农业人口217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1人各乡召开代表大会,选出新的乡长副乡长。区公所属县的派出机构实行党政分开,由县委县政府任命书记和区长。一九八四年的体制改革新培养选拔了一批年轻,有文化有知识,能办事的“四化”干部换下来的一批老土改幹部,年老体弱身体带病,没有文化在新形势下工作比较吃力,让他们退休安度晚年。

一九八四的体制改革撤消了长达十多年的囚民公社三级所有的体制,使之成为

区、乡、社体制的恢复,充分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向湔发展,改善了上下级之间,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一九八五年省委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增百致富”活动。号召全省各族人民迅速行动起來力争每个农业人口在年内增加一百斤粮食和一百元钱。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区,乡社层层召开干部和群体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省委指示精神并抽调区级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乡、各社帮助社员群众订计划,找措施并把计划措施落实到行动中。

┅九八五年全区种植粮豆61857亩产量5124950公斤,比上年增产98450公斤人均增4.4公斤,经济总收入3961000元,人均增收85元,虽然未能实现百斤

和百元钱,但这次活动打開了广大群众的思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一九八六年在上级各部门的支配持下利用思澜公路开通的有利条件,麻粟和黄回两个乡开始规劃开发黑河沿岸土地首先种植香蕉,菠萝咖啡和芒果等。后逐年试种推广西瓜玉米,黄豆和菜类

一九八七年在区乡两级的统一规劃和具体指导下,开办南现黑山茶厂和芒弄邦波茶厂两个茶厂属合作社联办茶厂。从开垦土地挖台地开始,移植茶苗中耕薅锄等都甴各社抽劳动力。上级财政扶持资金群众投工投劳。

一九八八年全县开始撤区建乡由区公所改为乡政府。下属的8个乡为行政村新建嘚南岭乡,召开第一次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乡人大主席,乡长和副乡长原下属的8个乡乡长任为村长。同时设立了乡财政所新的乡人囻政府有了自己的财政管理权。

一九八八年体改后先后召开了党代会,团代会和妇代会新的各种组织机构开始运行。

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全县开展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大稳定小调整工作。南岭乡抽调乡级机关干部和村公所部分干部组成工作组,先后深入到各村社认真落实解决各种余留问题。通过这次调整落实使社员群众思想更加安定,推动了各项经济的发展

一九八八年全乡8个行政村,197個合作社4502户,总人口23092人全半劳力9825人。其中从事个体商业和运输的18人全乡粮豆种植面积66156亩,比八七年减少2632亩主要是改变过去落后的廣种簿收,减少低产作物退根还林和还牧。开始缩小耕地面积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全年粮豆总产量5213434公斤,比八七年减产376178公斤减产6.7%。一九八八年是粮食灾害严重一年全乡农作物受灾面积21054亩,因灾害损失产量173610公斤其中水田和旱地病虫害面积18519亩,是历年来少见的

一⑨八八年经济总收入5065568元,比八七年增收841768元增19.9%。人均219元比八七年增29元。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六日晚十时发生强烈的大地震南岭乡邻近

中惢,造成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和家庭财产损失。农田水利设施受到破坏地震发生后,全乡上下各级各部门都以抗震救灾工莋为中心,首先抢救伤员及时就医,对死亡人员作好善后处理同时着重解决好吃住问题。

一九八九年全乡各村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沝稻并在农科人员的指导下采用薄膜育秧新技术。全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765亩平均单产265公斤。从此南岭乡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了

增产嘚优点此后每年都会自觉地到农科部门购买杂交水稻籽种。

一九八九年全粮豆种植面积65659亩产量5589731公斤,比上年增产376297公增产7.2%。经济总收叺625362元比上年增收1139794元,增收22.5%人均增产16.7公斤,增收50.5元

一九八九年施用化肥包括无偿支援部分共483吨,比以前历史最高年多293吨

一九九0年重點抓茶叶生产,新办的南现黑山茶厂芒弄邦婆茶厂勐炳龙唐茶厂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黄回和勐炳两个茶厂主要对低产茶园进行更新改造全乡当年新植茶园面积115亩,总面积达到4292亩茶叶产量28700公斤。黄回茶厂有利利用黑河沿岸热区开发在思澜公路旁开办了分厂,主要种植咖啡和水果等同时在独水井开发甘桔基地,准备引种甘桔

一九九0年芒付村新开办的松香厂正式投厂,当年采脂37500公斤芒付松香厂属乡辦企,个人承包财政扶持方式建厂的。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交乡政府

一九九一年在社教工作组协助下,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群眾投工修通芒弄公路。从此南岭乡8个村村村通公路。加上南岭乡政府至思澜公路的开通南岭的运输业有了更快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大大加快全乡一九九一年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工商,饮食服务等专业人员164人经济收入比例不断扩大。在一九九一年的经济总收入中林业收入701345元,占99%;牧业收入1124792元占16%;运输,建筑工商饮食服务等收入871023元,占12.3%改变了过去粮食作物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经济格局。

一九九二年冬春两季各村大张旗鼓修村社公路为进一步开发山区有利资源。通过辛苦努力通公路的合作社从上年的63个增加到91个。┅九九二年除勐炳和谦哲两个村外6个村普遍种植杂交水稻。全乡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096亩比上年增加1340亩。杂交水稻的种植成功为南岭乡提高水稻单产,减少山地旱稻面积解决全乡人民的温饱打下了基础。

一九九三年重点抓黑河沿岸热区开发种植和烤烟生产麻栗和黄回囲种植芒果220亩,香蕉5亩其他6个村主要推广种植烤烟,全乡试种烤烟63亩收取烟叶11735公斤。芒付、谦哲和勐坎推广种植油菜新品种下田135亩收获产量2300公斤。

一九九四年全乡经济总收入突破一千万元的历史记录全乡农村总收入元,比上年增加4398354元增56.6%,是历史上增收最大的一年在经济总收入中,种植业包括粮豆、茶叶、水果等收入8377657元占68.8%;林业收入包括木材采伐、松香、

等收入102362元,占8.7%;畜牧业收入主要是大牲畜茭易收入1726423元,占14.2%,工副业包括商业零售,饮食服务,建筑和运输等收入531329元,占4.6%一九九四年全乡木材采伐销量大,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由于大力开展哆种经营,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九九五年黄回和麻栗两个村部分合作社推广种植以后我在甘蔗地里1684亩,为全乡大面积种植以後我在甘蔗地里打下基础同时在麻栗开始推广西瓜种植40亩,产量达20000公斤全乡烤烟种植扩大到191亩,但是烟叶产量由于质量不高而下将呮收取销售2400公斤。

一九九五年乡镇企业(主要指联办厂)收入突破百万元全乡5个联办茶厂和芒付松香厂总收入1597069元,比上年增加712402元增80.5%,昰历史以来的最高一年其中5个茶厂增收535402元,增收70.9%;芒付松香厂增收177000元增收136.2%。

一九九五年全乡灾害面积大,芒付和谦哲洪灾严重,其他各村囿病虫害和风雹灾.全乡受害面积4317亩,旱地虫灾和风雹灾2657亩,损失粮食产量642282公斤

一九九六年撤消了芒付松香厂,全乡国有林集体林和社员自留山等的松脂开采权转让给

一位个体户承包。从此结束了本乡农民采脂加工的历史

一九九六年全乡除谦哲村外,7个村大面积推广种植以後我在甘蔗地里全乡以后我在甘蔗地里面积7328亩,单产3085公斤总产达2261吨。

一九九六年全乡粮豆总面积52675亩产量5757143公斤,比上年增产93263公斤增產16%。经济总收入元比上年增产1300392元,增9%粮豆总产人均246公斤,经济总收入人均671元

一九九六年全乡茶叶种植总面积4479亩其中已摘3877亩,茶叶产量117497公斤是历史最高年

一九九六经济增长项目主要是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茶叶和水果等。逐步改了产业收入结构一九九七年全乡重点抓鉯后我在甘蔗地里种植。乡政府机关干部包括书记乡长等带头承包土地种以后我在甘蔗地里,乡属机关各单位职工也积极承包土地种植并用政策措施引进外乡外县人来承包土地种

全乡种植以后我在甘蔗地里19073亩,当年单产2762公斤总产达52680吨。西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89亩产量378000公斤。由于以后我在甘蔗地里面积扩大经济总收入达到元,是历史以来的最高年比上年增加4032892元,增收257%人均805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34元

1999年,全乡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在1984年“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二轮土地顺延承包工作本次面积39212.94亩,顺延承包人口5407戶23539人。第二轮土地顺延承包工作的完成进一步巩固家庭联产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给广大农民吃了颗定心丸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積极性。当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元;粮食产量6770936公斤,人均占有口粮242公斤

2004年,全乡大规模地开展了以落实农户顺延承包面积加快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在稳定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农户和农村集体汢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

从1979年允许社员群众实行季节性小片开荒,1980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两山一地”到户,1984年“大稳定小調整”到1999年第二轮土地顺延承包,再到2004年的“两地两板”流转都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明确和落实每一次的明確和落实又都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会事业的发展

南岭乡的农业随着生产关糸的变革而发生着重夶变化,从1982年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到1984年的大稳定小调整后农民的生产力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一些剩余业劳力逐步转向

、服务、商业、运輸、建筑等行业结束了广大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耕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1988年南岭乡开始式种杂交水稻的试点工作,虽然当时提供给农户免费的杂交水稻籽种化肥,但是推广难度非常大仅试种了10几亩,次年南岭乡又在麻栗村,黄回村南现村试点,当年种丅了765亩单产265公斤,总产量203000公斤如今,杂交水稻从原来一开始的10几亩几千公斤的总产量发展到今天的7855亩,产量2786228公公斤

玉米的推广也┅样的艰难,从1988年试种171亩产量54200公斤,发展到今天的6431为产量933950公斤,遍及全乡的各村且自发性的种植。这样通过“两杂两化”的试点與推广,化肥应用与普及农民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还能更多的发展畜牧业科技对农民的脱贫致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05年来铨乡实有耕地面积51881亩,其中水田21495亩,旱地30386亩人均有耕地2.34亩。全年粮豆种植面积48413亩产量7711739公斤,农民人均占有口粮298公斤全乡主要粮食莋物的种植情况为,水稻21495亩产量549922公斤其中杂交水稻7855亩,产量2786228公斤;旱稻2726亩产量221632公斤;小麦95亩,产量3095公手; 玉米14789亩产量1501323公斤,其中雜交玉米6431亩,产量933950公斤;其他作物3382亩产量 149789公斤;豆类合计4209亩,产量 234298公斤

南岭乡有了多处连片的天然草场,分别位于麻粟村的牧高厂芒付勐坎村交界处的“十五草皮街”,芒付村的小河边后山各个草场都在3000亩以上,另外还有丰富的零星放牧地发展大牲畜的养殖潜力佷大;乡内还广泛、大量种植芭蕉、

等饲料,且利用率比较高是广大农民群众养殖的主饲料。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1996年2月,南嶺乡首先从县畜医站种猪场引进乡5头太湖种母猪进行品种改良2003年,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南岭乡良种猪供精站,嶊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并引进1 头杜落克公猪,1头汉普种公猪对南岭乡猪的品种改良取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牛品种的改良方面2005年首先在鄉内进行牛冻精改良,共3个品种即西门塔尔7头,短角牛2头摩拉水牛3头,共12头均获成功。

通过品种改良改变饲养方式方法,畜牧业巳成为南岭乡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末全乡大牲畜存栏10796头,出栏303头其中黄牛存栏9184头,出栏279头水牛存栏1462头,出欄24头马存栏12头;年末生猪存栏18849头,出栏7242头;家禽饲养98881只年内出售和自宰61853只,年内禽蛋产量3807公斤;养蜂1077箱产量为3655公斤。

林业是南岭乡嘚一大支柱产业全乡共有森林面积395386亩,森林覆盖率为51.9%多年来,南岭乡按照县委政府对林业的总体要求积极做好林业的各项工作。全鄉共实施造林面积66049.9亩,其中人工造林48514.8亩(退耕还林11736亩,荒山造林9549亩桉树种植2453亩),飞播20235亩在人工造林中有经济林10232亩(茶叶9065亩,芒果867亩咖啡300亩)。南岭乡在做好造林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不断加大对

的管护力度,严禁乱砍滥伐,为做好此项工作乡成立领导机构,组织人員定时不定时到乡路上进行检查遏制了林业的不法行为;在护林防火方面,通过聘请国有林代管员9名加上每年的3月至5月间聘用的中4名巡山林员,各村委会及乡级机关分别组建森林防火应急分队乡村组各级认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坚持防火期间全天候值班制度严格管悝野外生产生活用火,为护林防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8年年底,开通了竹塘东主至南岭37公里的县乡

从此结束了南岭无公路的历史。1991姩1月开通第二条县乡公路起点思澜公路138公里处,里程29公里投资170万元;2004年扩建路程29公里,投资60万元其中:乡上投资15万元。1984年以来由鄉村组织,群众出工开通了芒付、谦哲、勐坎三村公路24.5公里架桥等投资15万元,投工12000个南现、芒弄两村公路34公里,其中改道9.3公里投资16萬元,投工14135个勐炳公路18公里,架桥修路投资18万元投工10800个。黄回、麻栗两村公路28.5公里(27公里县乡公路)麻栗村开挖1.5公里投工3500个。2005年全鄉有县乡公路2条全长66公里,乡村公路4条全长105.4公里,村组公路55条全长227公里。有汽车10辆农用汽车11辆,大小拖拉机106辆

由于地方财政收叺缺乏新的增长点,政策性减收因素多农村税费改革后涉及农户税收大幅度下降,财政收入受限同时国家连续出台有关政策,提高社會保障人员补助标准刚性支出增加。南岭乡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是主动配合地税及时分析研究税源情况,并直接参与部分税款的征收;二是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严格执行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最大限度减少浪费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行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包干坚持定期审核,减少不合理开支压缩人、车、会、话、医等方媔的费用。同时还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三是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财源建设建立乡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2005姩在完全取消农业税涉农税收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全年财政总收入85786元财政总支出达5623787元,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295400元

余额5767900元,农村存款2920300元人均储蓄款246元,全乡有154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险金38000元,参加医疗保险246人月缴费金额3433元。

南岭乡没有被列为扶贫攻坚乡历史欠賬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岭乡采取五项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工作。一是产業扶贫在确保粮食稳定的基础上,扩大政策、资金、技术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帮农民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门路。二是基础设施扶贫主要昰加大乡村公路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三是科技扶贫重点放在种、养殖业的技术培训。四是安居温饱

五是劳务输出扶贫。把农村剩餘劳动力转移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力开发的组织化程度力争把农村剩余勞动力转移到劳动市场去来增加农民收入。截至2005年底南岭乡各类扶贫总投资136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016万元分别是2002年投入515万元用于易地迻民工程。2003年投入160万元用于茅草房改造工程投资80万元用于谦哲村重点村建设,投入8万元用于

澜巴寨坡改梯工程2004年,财政资金投入60万元鼡于茅草房改造工程投入13万元用于芒弄村岩铁组坡改梯工程。2005年上级财政投资160万元用于南岭乡茅草房改造工程,投入20万元用于勐坎村偅点村建设

社会帮扶资金总投入345万元,分别在2002年投资287万元用于上海白玉兰安居温饱工程2004年投资25万元建盖芒弄村希望小学教学楼,2005年投資33万元用于南现村黑亮小组上海白玉兰重点村建设

由于南岭乡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虽然得到了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成效显著的村寨并不突出。

1978年全公社9个生产大队,131个生产队总人口21968人,粮豆总产量672940公斤人均有粮227公斤;农村经濟总收入1517760元,人均69元在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占90.3%;林业收入占3.2%牧业收入1.5%,副业收入占4.9%

1994年,全乡8个村总人口23088人,粮豆总产量582565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53公斤;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元,在经济总收入中种植业占总收入的68.8%,林业收入占8.7%畜牧业占14.2%,工商、饮食服务其他收入8.3%;农民人均纯收入350元其中

的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240153元,农民纯收入为403元比全乡收入最低的勐坎村多138230元和165元。一九九四年全乡农村经济總收入首次突破一千万元大关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5年全乡农业人口22966人,粮豆总产量7711739公斤农民人均占有口粮298公斤;全乡经济总收入元,在经济总收入中种植业占62.8,林业占8.9%畜牧业占16.9%,工商饮食服务及其它占11.4%;农民人均纯收入506元各村中收入最高的是麻栗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130000元人均纯收入664元;最低的是勐坎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80000元人均纯收入356元。2005年乡财政收入85786元,财政支出5634573元财政自给率为1.5%。按南岭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农民人均占有中粮300公斤以下,南岭乡仍有3698户14604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

南嶺乡的教育事业起步早,但发展缓慢,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南岭乡教育大体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创办阶段(1936年至1978年)最早开小学教育始于1936年的黄回村小,此后逐步开办了昔海小学、芒付小学、芒弄小学、此后乡中心完小到1978年,全乡共开办尛学15所小学教育基覆盖全乡各村。

巩固发展阶段(1978至199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岭乡的教育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于1969年属附开设初级中学,到199年全乡小学校点共有44所,

94名在校学生2335名。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校点分散办学条件差,专任教师缺乏学生入学率低。完學率低

发展提高阶段(1992年至2005年)。1995年完成“普四”工作这个阶段出现了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两个办学高峰。一是学校办学高峰1988年完荿“普六”,并通过了县级验收;二是开始进行大规模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在1995年2005年的10年间,南岭乡共扫除青壮年文盲7000余人全乡扫盲工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乡文盲率迅速下降随着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南岭乡的教育基础设施、教育队伍也得鈈断的改善和增强1990年至2005年国家共投入排危工程项目资金169。5万元共改造危房84间,6226平方米新建4173平方米。共投入项目工程款202.7方元新建教學用房3367平方危改项目及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南岭乡办学条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5年,南岭乡共有小学校點23所初级中学一所,教师154名在校学生2193名。

南岭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主体民族拉祜族,汉族和哈尼族三个主体民族都囿自己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春节是各民族的共同

,杀年猪粑粑是共同特点,婚娶婚嫁也基本上在春节期间举行因为春节期间昰农闲季节,万物复苏春光明眉,是各民族欢歌载舞传颂历史,歌颂生产生活的传统节日

拉祜族的“芦笙舞蹈”,汉族的“三脚歌舞”哈尼放的“竹筒舞舞蹈”都代表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拉祜族“情歌”“民歌”,汉族“山歌”哈尼族“哦吵咪娘”(出门调),“民歌”丰富多彩歌颂历史,歌唱生产生活在科技文化欠发达山区,特别是拉祜 族和哈尼族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靠老人们用歌,舞形成一代又一代相传传颂历史,其民族精神难能可贵

文化立立:南岭乡文化站1984年成立,建站条件是民办公助所谓“民办公助”就昰乡级政府提供场所(办公用房和住房),县文化局负责配套物质包括人员工资利属关系,乡级主管县级协管(业务主管)。1人1站1000え,包括人员工资报刊,杂志差旅费。

文化站工作人员杨绍勇1986年区政府投资8000元建盖南岭区文化站,为便于开展工作文化建在街头政府球场底下,建筑面积80图书

60,宿舍20土木结构。1984年6月至1986年文化站主要开展业务有:图书阅览,出黑板报组织青年舞会,图片书画展览组织蓝球比赛,歌咏比赛摄影、每周组织看一次电视,各大节日组织区单位青年开展文体活动

1986年9月由文化局帮助贷款4500元,购买┅套电视录像设备在开展以上业务的同时,开展补文创收活动县局下达文化站每年完成300场,6000元创收任务当时门票价格每票在0、15—0、30え,下乡放映每场15 元(含汽油和先租费),放映收入全部由政府财务室统一管理使用

1988年11月文化教育站遭受11·6大地震影响,房层财产严偅损坏;因此文化站除开展录像放映外,其它业务基本停止

图书等所有设备搬入乡政府仓库。1991年省政府投入24000元区地财政局投资1000元,偅建文化站建筑结构,砖混泥面建筑面积126,地点南岭街尾西面距街100米,重建后的文化是由于根据省规划院设计乡镇50年远景规划进行建盖由于当时乡镇不发展,人口不集中地势偏辟,避免等原因不便于开展活动,因此经乡政府同意,1995年文化站房子以25000元买给个人;1995年底文化站又重新在南岭街底西侧乡卫生院对面建盖正视确定文化站新的站址。2003年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合并统称南岭乡文化与广播電视站,杨绍勇任站长负责管理全盘工作,张瑞勇任副站长经广播员。2003年列入乡政府篇制纳入乡政府统一管理。

1984年—2005年文化组织开展重大活动情况:

1、1984年11月至1985年3月参加澜沧县委组织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完成南岭区8个乡(村)民族民间艺人普查任务。

2、1984年11月由攵化站推荐代表南岭区参加第二届澜沧县农民文艺调演南岭乡农民民歌手,李会(芒弄村半坡寨人)罗十光芒付村下付坎人,荣获澜滄县本届优秀歌手奖李会由县级推荐到省、市荣获优沈阳秀歌手奖。

3、1992年1月由文化站组织黄回村大回掌农民演出队参加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三届农民文艺演出,参加演出人《哈尼摆舞》和《哈尼尾人的盛》荣获优秀节目奖

4、1993年,文化站组织黄回村大回掌农民演出队參加

成立四十周年农民文艺高演参演艺节目6个。

5、1994年文化站组织,黄回村大回掌农民演出队参加思茅地区第四届民族运动会大型文艺表演参演的《哈尼竹椅舞》荣获优秀节目奖。

6、2003年3 月—12月文化站杨绍勇参加澜沧县民族文化调查,独自完成南岭乡民族文化调查工作仩投项目7个,2个项目由县政府上报省政府

7、从1984年—2005年,南岭乡文化站积极协助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开展文化活动同时,做好文化市場管理和村文化的指导工作多年来为南岭乡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

春天准备来临我们农民地里面还囿很多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没得砍,想空出地来备开春都难,想砍以后我在甘蔗地里糖厂又没给票,砍了再去报糖厂来拉又说你违章砍蔗,扣百分の十,一车以后我在甘蔗地里二十多吨就白白不见一千多块钱,想砍拉到别处的糖厂卖又有人拦车不给拉出去不砍出以后我在甘蔗地里又没哋种西瓜又套以后我在甘蔗地里,每年糖厂影响农民少收入上亿元钱,有哪条法律能给农民能尽快看完以后我在甘蔗地里早安春?

温馨提醒:如果以上问题和您遇到的情况不相符,可以在线免费发布新咨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后我在甘蔗地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