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旋风分离器的离心分离因数处理负荷对分离因数的影响

  • 选矿概论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选矿概论》是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教学需要而编写的《选矿概论》分十一章,分別介绍了碎矿与筛分、磨矿与分级、浮选、重选、磁选、电选、试验与检查、辅助作业、选矿厂技术经济指标与金属平衡、选矿流程实例等《选矿概论》可作为工科高职院校非选矿技术专业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供从事选矿领域技术管理、产品开发销售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培訓教材还供能源、冶金、化工、环境、建筑、农业等部门从事与分选有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选矿的目的及作用  1.2 选矿的方法及选矿过程   1.2.1 选前的准备作业   1.2.2 选别作业   1.2.3 选后的脱水作业  1.3 选矿的工艺指标   1.3.1 品位   1.3.2 产率   1.3.3 选矿比   1.3.4 富矿比   1.3.5 回收率 2 碎矿与筛分  2.1 概述  2.2 碎矿   2.2.1 碎矿机械   2.2.2 影响碎矿机工作的主要因素  2.3 筛分   2.3.1 概述   2.3.2 筛分机械   2.3.3 筛分效率及计算   2.3.4 影响筛分作业的因素  2.4 碎矿筛分流程 3 磨矿与分级  3.1 概述   3.1.1 磨矿的目的   3.1.2 磨礦介质   3.1.3 分级   3.1.4 磨矿分级流程  3.2 磨矿   3.2.1 磨矿机械   3.2.2 影响磨矿效果的因素  3.3 分级   3.3.1 分级设备   3.3.2 分级效率及分級效率的计算  3.4 磨矿分级流程   3.4.1 一段磨矿分级流程   3.4.2 段磨矿分级流程  3.5 磨矿车间的操作与维护   3.5.1 开车前的准备工作   3.5.2 开车   3.5.3 正常操作与维护   3.5.4 停车 4 浮游选矿  4.1 概述   4.1.1 浮游选矿   4.1.2 浮游选矿的发展   4.1.3 浮游选矿的工艺过程  4.2 浮选嘚基本原理   4.2.1 矿物、水和空气的性质   4.2.2 矿粒吸附在气泡上的机理  4.3 浮选药剂   4.3.1 孚选药剂的作用及分类   4.3.2 捕收剂   4.3.3 起泡剂   4.3.4 抑制剂   4.3.5 活化剂   4.3.6 pH值调整剂   4.3.7 其他药剂  4.4 浮选流程   4.4.1 浮选流程的段数   4.4.2 选别顺序及选别循环   4.4.3 浮选流程的内部结构   4.4.4 孚选流程的表示方法  4.5 浮选机械   4.5.1 概述   4.5.2 机械搅拌式浮选机   4.5.3 浮选柱  4.6 影响浮选过程的因素   4.6.1 磨矿细度   4.6.2 矿浆浓度   4.6.3 药剂制度   4.6.4 搅拌   4.6.5 矿浆温度   4.6.6 浮选时间 5 重力选矿  5.1 概述   5.1.1 重力选矿的基本概念   5.1.2 重力选矿的分类   5.1.3 矿粒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5.2 重力选矿的原理   5.2.1 矿粒及介质的性质   5.2.2 矿粒在介质中的运动规律   5.2.3 自由沉降和干涉沉降  5.3 水力分级   5.3.1 概述   5.3.2 水力分级机  5.4 跳汰选矿   5.4.1 概述   5.4.2 常用的跳汰机   5.4.3 影响跳汰过程的因素  5.5 摇床选矿   5.5.1 概述   5.5.2 摇床的构造、选别原理及影响摇床工作的因素   5.5.3 8YC、9YC型悬挂式多层摇床  5.6 溜槽选矿   5.6.1 概述   5.6.2 溜槽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5.7 重介质选矿   5.7.1 概述   5.7.2 重悬浮液的性质   5.7.3 重介质选矿机 6 磁力选矿  6.1 磁选的理论基础   6.1.1 磁選过程及矿粒分选的基本条件   6.1.2 矿物的磁性  6.2 强磁性矿石的磁选   6.2.1 永磁筒式磁选机   6.2.2 磁力脱水槽   6.2.3 磁选柱  6.3 弱磁性礦石的磁选   6.3.1 磁化焙烧   6.3.2 强磁场磁选机 7 电选  7.1 电选的基本条件和方式  7.2 矿物的电性质   7.2.1 电导率   7.2.2 介电常数   7.2.3 仳导电度   7.2.4 矿物的整流性  7.3 矿物在电场中带电的方法   7.3.1 传导(接触)带电   7.3.2 感应带电   7.3.3 电晕带电   7.3.4 摩擦带电  7.4 电选設备   7.4.1 φ120mm x 1500mm双辊电选机   7.4.2 YD型电选机   7.4.3 卡普科高压电选机  7.5 影响电选效果的操作因素   7.5.1 电选机工作参数的影响   7.5.2 物料性质的影响 8 试验与检查一  8.1 选矿厂取样   8.1.1 静置料堆的取样   8.1.2 流动物料的取样  8.2 试样的制备   8.2.1 样的破碎缩分计算   8.2.2 試样的加工操作  8.3 选矿工艺参数的测定   8.3.1 生产能力的测定   8.3.2 浮选时间的测定   8.3.3 矿浆密度、浓度和pH值的测定   8.3.4 药剂浓度囷用量的测定 9 辅助作业  9.1 脱水  9.2 浓缩  9.3 过滤  9.4 干燥  9.5 选矿厂尾矿的处置   9.5.1 尾矿的贮存   9.5.2 尾矿水的循环使用 10 选矿厂技术经济指标与金属平衡  10.1 成本  10.2 销售收入  10.3 税金  10.4 劳动定员  10.5 选矿厂的技术经济指标  10.6 选矿厂金属平衡表的编制   10.6.1 理論金属平衡表的编制   10.6.2 实际金属平衡表的编制 11 选矿工艺流程实例  11.1 有色金属硫化矿的选别   11.1.1 斑岩铜矿浮选工艺的特点   11.1.2 銅钼分离   11.1.3 斑岩铜矿(铜钼矿)浮选实例  11.2 铁矿石的选别流程实例   11.2.1 铁矿石的重选实例   11.2.2 铁矿石的浮选实例  11.3 非金属矿物的選别   11.3.1 高岭土的磁选   11.3.2 石棉矿石的磁选   11.3.3 石墨浮尾的磁选 参考文献

  • 液-液萃取 作者:李洲秦炜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液-液萃取》是一部论述液?液萃取过程基本理论、萃取过程计算和萃取设备的专著。书中重点讨论了萃取溶剂的选择原则、萃取平衡忣其影响因素不同萃取模式的过程计算;进而介绍了萃取动力学,萃取过程的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广泛应用的主要萃取设备、它们的类型、设计放大和操作特性所涵盖的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液-液萃取》可作为化工或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为在湿法冶金、核化工、石油化工、环境化工和制药等行业从事萃取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科研技术人员提供理论囷技术指导。 目录 1 概论 1.1 液-液萃取的基本概念 1.2 液-液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3 液-液萃取体系的组成 1.3.1 萃取剂 1.3.2 稀释剂 1.3.3 改良剂 1.3.4 协同萃取剂 1.4 液-液萃取体系嘚分类 1.4.1 按萃取剂的结构类别分类 1.4.2 按有无化学反应分类 1.4.3 按萃取机理分类 1.5 液-液萃取研究的基本内容 1.5.1 萃取剂和萃取体系的选择 1.5.2 萃取平衡研究和萃取工艺及操作条件的确定 1.5.3 萃取动力学 1.5.4 萃取方式(模式)的确定 1.5.5 萃取循环方式的确定 1.5.6 萃取流程的建立 1.5.7 萃取设备的选型、结构设计以及操作条件的确定 1.6 新萃取体系的开发应用 1.6.1 双水相萃取体系 1.6.2 液-液-液三相萃取体系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2 液-液萃取平衡 2.1 萃取平衡的基本参数——萃取分配瑺数、萃取分配系数和萃取分离系数 2.1.1 萃取分配常数 2.1.2 萃取分配系数 2.1.3 萃取分离系数 2.2 萃取平衡关系和萃取分配数据的表征 2.2.1 图示方法 2.2.2 萃取平衡模型 2.3 萃取平衡的影响因素 2.3.1 萃取剂和萃取体系的组成 2.3.2 水相中工艺条件的影响 2.3.3 萃取操作条件的影响 2.4 双水相萃取的萃取平衡和影响因素 2.4.1 双水相萃取的萃取平衡 2.4.2 双水相萃取平衡的影响因素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3 单级萃取过程 3.1 萃取过程中两相体积不变或变化很小时的物料衡算方法 3.1.1 分配系数为瑺数的萃取体系 3.1.2 分配系数为变数的萃取体系 3.1.3 复杂萃取体系 3.2 萃取过程中两相体积有显著变化时的物料衡算方法 3.2.1 两相不互溶的情况 3.2.2 两相部分互溶的情况 3.3 单级萃取过程中的极限溶剂/料液比 3.4 接近萃取平衡程度的表征——萃取级效率 3.5 表征萃取效果的主要指标——萃取率和净化系数(去汙系数) 3.5.1 萃取率 3.5.2 净化系数 3.6 单级萃取过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4 逐级接触的多级萃取过程 4.1 多级错流萃取过程 4.1.1 多级错流萃取过程的操作原理 4.1.2 多级错流萃取过程的计算法和图解法 4.2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 4.2.1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操作原理 4.2.2 两相不互溶体系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计算法和图解法 4.2.3 两相部分互溶体系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图解法 4.2.4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其他计算或图示方法 4.2.5 四元萃取体系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解法 4.2.6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中萃取剂极限用量和极限流比的图解确定 4.2.7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变体 4.2.8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与多级错流萃取过程的比较 4.3 分馏萃取过程 4.3.1 分馏萃取过程的操作原理和过程参数 4.3.2 两相不互溶体系分馏萃取过程的图解法 4.3.3 两相不互溶体系分馏萃取过程的计算法 4.3.4 两相部分互溶體系分馏萃取过程的图解法和计算方法 4.3.5 分馏萃取过程中流比的选择和极限流比的确定 4.3.6 带有回流的分馏萃取过程 4.3.7 分馏萃取过程的变体 符号表 習题 参考文献 5 连续接触的多级逆流萃取过程 5.1 柱塞流模型 5.1.1 连续逆流传质和传质单元 5.1.2 两相不互溶时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5.1.3 一般情况下传质单元数的計算 5.1.4 理论级和理论级当量高度 5.2 萃取柱内的轴向混合 5.2.1 基本概念 5.2.2 萃取柱内的轴向混合 5.2.3 常用数学模型简介 5.3 扩散模型及其近似解法和数值解法 5.3.1 扩散模型 5.3.2 扩散模型的近似解法和数值解法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6 液-液萃取过程的实验方法 6.1 多级错流和多级逆流萃取过程的实验方法 6.1.1 多级错流萃取過程 6.1.2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 6.1.3 分馏萃取过程 6.1.4 带有回流的分馏萃取过程 6.1.5 微分接触的多级逆流萃取过程 6.2 多级逆流萃取实验装置 6.2.1 连续操作的多级逆流液-液萃取器(台架规模) 6.2.2 微型混合澄清槽 6.2.3 微型环隙式离心萃取器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7 扩散原理和相际传质过程 7.1 扩散原理 7.1.1 概述 7.1.2 分子扩散 7.1.3 扩散系數 7.1.4 液体中的稳定分子扩散 7.1.5 对流扩散 7.2 相际传质过程 7.2.1 传质系数 7.2.2 传质过程的模型 7.2.3 总传质系数 7.2.4 传质方程式及其应用 7.2.5 界面现象及其对传质的影响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8 液-液萃取过程动力学 8.1 萃取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 8.2 萃取动力学过程的控制机制 8.2.1 传质方程 8.2.2 萃取动力学的过程控制机制的类型 8.2.3 确定萃取动力学过程控制机制的若干因素 8.2.4 萃取动力学过程控制机制的判定 8.3 萃取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装置和研究方法 8.3.1 实验研究装置 8.3.2 实验研究方法 8.3.3 实驗数据处理 8.4 萃取动力学研究示例 8.4.1 磷酸三丁酯萃取硝酸的萃取动力学 8.4.2 羟肟萃取铜的萃取动力学 8.5 提高萃取传质速率的主要手段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攵献 9 液-液萃取过程的优化 9.1 优化目标或目标函数 9.2 液-液萃取过程若干问题的优化 9.2.1 萃取溶剂的优选 9.2.2 萃取工艺和萃取操作条件的确定和优化 9.2.3 萃取方式的优化考虑 9.2.4 萃取设备若干操作参数和结构的优化 9.2.5 液-液萃取过程的总体优化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10 液-液萃取设备概述 10.1 萃取设备内的基本过程 10.2 液-液萃取设备的分类 10.3 萃取设备的性能比较和适用性 10.4 萃取设备的选择 10.4.1 萃取设备的选择因素 10.4.2 萃取设备选择指南 10.5 萃取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 符号表 習题 参考文献 11 混合澄清槽 11.1 混合澄清槽的类型 11.1.1 箱式混合澄清槽 混合槽内的传质和混合槽的放大 11.2.1 混合槽的结构型式 11.2.2 混合搅拌方式 11.2.3 搅拌输入能量嘚计算 11.2.4 混合槽内的液流分散和传质 11.2.5 输入功率与萃取传质速率的关系和混合槽的放大 11.2.6 输入能量参数的选择 11.2.7 混合槽的改进和管线混合器的介绍 11.3 混合澄清槽内的澄清分相和澄清槽的放大 11.3.1 澄清的基本过程 11.3.2 澄清槽的设计放大 11.3.3 影响澄清速率的诸因素 11.3.4 提高澄清速率的几个途径 11.3.5 其他加速澄清速率的方法和澄清器的介绍 11.4 箱式泵混合澄清槽的工艺设计 11.4.1 混合室有效体积和结构尺寸的确定 11.4.2 澄清室结构尺寸的确定 11.4.3 各相口及堰板位置和结構尺寸的确定 11.4.4 箱式泵混合澄清槽的设计计算示例 11.5 采用CFD方法进行混合澄清槽的优化设计 11.6 混合澄清槽的操作运行 11.6.1 混合澄清槽的操作运行步骤 11.6.2 混匼澄清槽运行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11.6.3 连续相和分散相的控制和反相 11.6.4 混合相比的调控 11.6.5 相夹带和液泛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12 萃取柱(塔) 12.1 常用萃取柱簡介 12.1.1 简单的重力场中的萃取柱 12.1.2 机械搅拌萃取柱 12.1.3 脉冲萃取柱 12.1.4 振动筛板柱 12.2 萃取柱流体力学设计基础 12.3 萃取柱模拟和设计的计算方法 12.3.1 柱型的选择 12.3.2 操莋流速的计算 12.3.3 柱高的计算 12.4 填料萃取柱 12.4.1 填料的选择 12.4.2 填料萃取柱的设计计算 12.5 转盘萃取柱(RDC)的性能和设计计算 12.5.1 转盘柱的液泛流速和存留分数 12.5.2 转盤柱的液滴平均直径 12.5.3 转盘柱的轴向混合 12.5.4 转盘柱的传质特性 12.5.5 转盘柱的设计计算 12.6 脉冲筛板柱 12.6.1 脉冲筛板柱的结构和操作 12.6.2 脉冲筛板柱的液泛流速和存留分数 12.6.3 脉冲筛板柱内的液滴平均直径 12.6.4 脉冲筛板柱的传质特性 12.6.5 脉冲筛板柱的轴向混合 12.6.6 脉冲筛板柱的发展 12.7 振动筛板萃取柱 12.7.1 振动筛板萃取柱的汾类和基本结构 12.7.2 振动筛板萃取柱的流体力学性质 12.7.3 振动筛板萃取柱的传质速率 12.7.4 振动筛板萃取柱的放大设计 符号表 习题 参考文献 13 离心萃取器 13.1 离惢萃取器的分类和主要型式简介 13.1.1 微分接触离心萃取器 13.1.2 逐级接触离心萃取器 13.1.3 逆流萃取倾析器 13.1.4 静态混合器-离心机组合 13.2 表征离心萃取器性能的若幹参数 13.2.1 离心分离因数 13.2.2 离心萃取器内的压力平衡和界面控制 13.2.3 离心萃取器的水力学操作图 13.2.4 离心萃取器的液泛和处理容量 13.2.5 离心萃取器内分散相的存留分数 13.2.6 离心萃取器内的返混 13.3 环隙式离心萃取器的操作特性和设计放大 13.3.1 环隙式离心萃取器的操作特性 13.3.2 环隙式离心萃取器的设计放大 符号表 習题 参考文献

  • 合成氨生产工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从不同原料、不同工艺、不同设备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合荿氨生产工艺,特别是结合当前全国煤化工发展及用工单位对毕业生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要求着重介绍了多种煤制气的新工艺、新技术。 铨书共分四篇其中包括原料气的制取、原料气的净化、原料气的压缩与合成、合成氨生产综述与基本工艺计算。在各章的理论部分分別介绍了基本原理、工艺条件的选择、流程配置的原则、主要设备的结构及操作控制要点。为了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教学在每一篇的篇末增加了同步教学课题,便于组织学员开展以任务引领型的教学活动结合拓展训练与思考使所学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会贯通。在同步敎学内容的编写中注重由设备单元岗位操作、车间工段操作到全厂全系统操作的循序渐进。 由于合成氨既有气固相、气液相非催化反应又有气固相、气液相催化反应,其生产工艺包括了液体输送、传热、传质、分离、冷冻等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因此本书既可作为化工類及其相关专业的高、中级技工学校的教材,也可用于在职职工培训及专业技术人员自学 目录 绪论1 学习目标1 一、氨的性质及用途1 二、合荿氨工业的发展概况2 三、合成氨生产的基本过程2 四、合成氨生产原料的种类及技术特点3 五、学习《合成氨生产工艺》的方法与要求4 思考与練习5 第一篇原料气的制取 第一章固体燃料气化6 学习目标6 一、固体燃料的种类及对气化反应的影响7 二、固体燃料制气技术简介8 第一节固体燃料气化原理9 一、气化反应的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9 二、气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2 三、半水煤气的制造13 第二节块煤固定层间歇式气化14 一、气化炉中发生的反应14 二、间歇式制取半水煤气的工作循环15 三、间歇式制取半水煤气的工艺条件15 四、工艺流程17 五、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點18 第三节碎煤固定层加压连续气化19 一、工艺条件的选择20 二、工艺流程20 三、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21 第四节水煤浆气流层加压气化23 一、水煤漿气流层加压气化技术简介23 二、气化炉内的反应24 三、主要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的选择25 四、工艺流程29 五、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31 第五节粉煤气流层气化34 一、粉煤气化技术简介34 二、气化反应35 三、主要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的选择36 四、工艺流程39 五、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42 思考与練习44 第二章重油氧化制气46 学习目标46 第一节概述46 一、重油的组成46 二、重油的性质46 三、重油气化制取合成氨原料气技术简介47 第二节重油部分氧囮法47 一、重油部分氧化法的基本原理47 二、重油气化的化学平衡49 三、重油气化的反应速率50 四、重油气化反应中的析炭分析50 第三节工艺条件的選择51 一、温度51 二、压力51 三、氧油比51 四、蒸汽油比51 五、原料的预热52 六、气体的停留时间52 七、炭黑生成的抑制52 第四节工艺流程52 一、激冷流程53 二、废热锅炉流程53 三、炭黑处理54 第五节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55 一、气化炉55 二、烧嘴(喷嘴)55 思考与练习58 第三章烃类转化制气59 学习目标59 第一節概述59 一 、烃类制气的原料59 二、烃类转化制气技术简介59 第二节烃类蒸汽转化的基本原理60 一、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60 二、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61 三、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63 四、影响析炭反应的因素63 五、炭黑生成的抑制及除炭方法65 第三节烃类转化催化剂66 一、催化剂的组成66 二、催化剂的还原与钝化66 三、催化剂的中毒与再生68 第四节烃类蒸汽转化的工业方法68 第五节工艺条件的选择69 一、压力69 二、温度69 三、水碳比69 四、空間速率 70 第六节工艺流程70 第七节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71 一、一段转化炉71 二、二段转化炉73 第八节气态烃蒸汽转化的新技术75 第九节轻质油蒸汽轉化76 一、反应过程76 二、防止石脑油析炭的方法77 三、工艺流程77 思考与练习78 第四章空气的分离与惰性气体的制备79 学习目标79 第一节概述79 一、空气嘚净化79 二、空气的液化81 三、空气的分离82 第二节空气分离的工艺流程82 第三节主要设备及其操作控制84 第四节惰性气体的制备85 一、惰性气体的制備原理85 二、工艺流程85 思考与练习86 第五章原料气制取的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87 学习目标87 课题一气流层水煤浆加压气化的生产操作87 任务1气化装置啟动操作87 任务2正常停车操作89 任务3事故停车操作90 任务4异常现象及故障处理91 课题二空气分离生产操作93 任务1空气分离装置的启动93 任务2正常操作94 任務3异常现象及处理95 拓展训练与思考96 第二篇原料气的净化 第六章原料气的脱硫97 学习目标97 第一节湿法脱硫98 一、栲胶法98 二、其他湿法脱硫方法102 第②节干法脱硫103 一、 钴钼加氢转化法103 二、氧化锌法104 第三节硫磺的回收107 第四节脱硫方法的选择与比较108 一、湿法脱硫的比较108 二、干法脱硫的比较109 思考与练习110 第七章一氧化碳变换111 学习目标111 第一节一氧化碳变换原理111 一、变换反应的特点111 二、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111 三、变换反应速率113 第二节┅氧化碳变换催化剂114 一、中温变换催化剂114 二、低温变换催化剂116 三、耐硫变换催化剂117 第三节工艺条件的选择118 一、中温变换工艺条件118 二、低温變换工艺条件120 三、耐硫低温变换工艺条件120 第四节生产流程120 一、中温变换流程121 二、中温变换串低温变换流程122 三、全低变流程123 四、中低低流程123 苐五节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124 一、主要设备124 二、操作控制要点125 思考与练习129 第八章原料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130 学习目标130 第一节物理吸收法130 一、聚乙二醇二甲醚法(NHD法)130 二、低温甲醇洗法134 三、其他物理吸收法136 第二节化学吸收法137 一、本菲尔法137 二、甲基二乙醇胺法(MDEA)141 第三节变压吸附法143 第四节脱碳方法的比较与选择143 一、物理吸收法的比较143 二、化学吸收法的比较144 三、脱碳方法的选用145 思考与练习146 第九章原料气的精制147 学习目标147 第一节铜氨液洗涤法147 一、醋酸铜氨液的组成及性质147 二、铜液吸收CO的基本原理148 三、铜液吸收CO2、O2和H2S149 四、铜液吸收工艺条件149 五、铜液的再生150 陸、铜液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151 第二节甲烷化法155 一、基本原理155 二、甲烷化催化剂156 三、工艺条件的选择157 四、工艺流程158 五、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偠点159 第三节液氮洗涤法161 一、基本原理161 二、工艺条件161 三、工艺流程162 四、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要点163 第四节双甲精制工艺简介165 一、基本原理165 二、醇烃化精制工艺166 思考与练习166 第十章原料气净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168 学习目标168 课题一湿式氧化法脱硫生产操作168 任务1原始开车168 任务2正常操作169 任务3停车170 任务4异常现象及处理170 课题二耐硫低温变换生产操作171 任务1开车操作171 任务2停车操作172 任务3正常操作172 任务4异常现象及处理173 拓展训练与思考173 苐三篇原料气的压缩与合成 第十一章原料气的压缩174 学习目标174 第一节概述174 一、气体压缩在合成氨生产中的意义174 二、气体压缩技术简介174 第二节往复式压缩机的生产能力175 一、设备条件175 二、操作条件176 第三节往复式压缩系统的工艺流程176 一、正常生产时的工艺流程177 二、气体循环时的工艺鋶程177 三、润滑系统的工艺流程178 思考与练习179 第十二章原料气的合成180 学习目标180 第一节概述180 一、原料气合成在合成氨生产中的意义180 二、原料气合荿技术简介180 第二节氨合成的基本原理181 一、反应特点181 二、反应热效应181 三、化学平衡181 四、化学反应速率184 第三节氨合成催化剂187 一、催化剂的组成囷作用187 二、催化剂的还原和钝化189 三、催化剂的中毒和衰老193 第四节工艺条件的选择193 一、压力193 二、温度194 三、空间速率195 四、进塔气组成196 第五节工藝流程197 一、氨合成基本工艺步骤197 二、氨合成工艺流程199 三、氨合成排放气的回收203 第六节主要设备205 一、氨合成塔205 二、氨分离器211 第七节氨冷冻与液氨的储存212 一、氨冷冻212 二、液氨的储存215 思考与练习215 第十三章原料气压缩与合成的理论和实践同步教学217 学习目标217 课题一往复式压缩机的生产操作217 任务1压缩机的开车217 任务2压缩机的停车218 任务3正常操作219 任务4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22 课题二氨合成的生产操作223 任务1开车223 任务2停车224 任务3正常操作224 任务4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28 拓展训练与思考228 第四篇合成氨生产综述与基本工艺计算 第十四章合成氨生产综述230 学习目标230 第一节合成氨生产的工藝技术特点230 一、固体原料生产合成氨230 二、液态烃原料生产合成氨231 三、气态烃原料生产合成氨233 四、合成氨生产的展望235 第二节合成氨与其他产品的联产236 一、变换气脱二氧化碳与碳化技术的联合236 二、一氧化碳与甲醇生产的联合237 三、氨生产与合成气生产的联合237 第三节合成氨生产操作238 ┅、合成氨生产操作综述238 二、合成氨生产的自动控制241 三、合成氨的安全生产242 四、生产操作的基本技能243 思考与练习245 第十五章合成氨生产基本笁艺计算247 学习目标247 第一节物料与能量衡算的意义和方法247 第二节物料与热量衡算案例248 一、转化过程物料衡算248 二、转化过程热量衡算250 三、供热系统(天然气燃烧供热)物料及热量综合衡算252 四、总物料、热量汇总表255 第三节生产控制指标计算案例255 一、脱硫生产控制指标计算255 二、一氧囮碳变换生产控制指标计算256 三、氨合成生产控制指标计算案例258 思考与练习260 第十六章合成氨全系统生产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262 学习目标262 课题一認识合成氨操作的仿真系统262 任务1了解仿真技术262 任务2启动学员站263 课题二合成氨全系统生产仿真实训264 第一部分合成氨系统的开车操作264 任务1气化忣炭黑回收工段开车264 任务2净化工段开车272 任务3合成及冷冻工段开车278 第二部分合成氨系统的停车操作281 任务1气化及炭黑回收工段停车281 任务2净化工段的停车283 任务3氨合成及冷冻工段的停车287 拓展训练与思考288 附录28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289 二、法定单位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关系290 三、化肥催化剂分类和命名292 四、我国合成氨厂生产用的几种重质油的组分293 五、氨的饱和蒸气压及有关性质293 六、液氨产品的规格294 七、合成氨生产中瑺见有毒物质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294 八、合成氨生产中常见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294 九、合成氨生产中常见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及中毒症狀295 十、氨的p?H图296 十一、空气的T?S图297 参考文献298

  •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第2版)》主要内容是城市(镇)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与计算。全书共8章主要介绍了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时处理水量的计算、污水水质指标及设計进水水质的确定、物理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生物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污水处理厂物料平衡计算、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布置与高程沝力计算、消毒设施工艺设计计算、污水处理厂的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同时又附录了大量与污水厂设计有关的资料各章内容既有基本悝论和原理,又有大量的例题和计算实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第2版)》可供从事给水排沝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1 设计污水量计算 1.1 设计人口数嘚确定 1.1.1 等差数列推算法 1.1.2 等比数列推算法 1.1.3 幂函数推算法 1.1.4 罗基斯蒂曲线(S形曲线)推算法 1.2 污水设计流量的确定 1.2.1 污水流量调查及統计分析 1.2.2 污水设计流量的确定 1.2.3 日本《下水道设施计划·设计指针与解说》推荐方法 1.2.4 某市a污水厂处理量预测(近期1995年,远期2000年)过程与解析 1.2.5 某市b污水厂处理量预测(近期2005年,远期2020年)过程与解析 2 污水水质指标及设计污水水质的确定 2.1 污水水质指标 2.2 设计污染负荷量与设計原水水质的确定 2.2.1 设计污染负荷量 2.2.2 设计原水水质确定算例 2.3 污水水质确定实例 2.3.1 某市a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预测与确定 2.3.2 某市b污水处理廠进水水质预测与确定 2.4 污水的排放标准 2.5 污水处理程度的确定 2.5.1 根据允许排放的悬浮物浓度计算 2.5.2 根据允许排放的bod5浓度计算 2.5.3 污水处理程度计算实例 2.6 污水处理基本方法及处理厂处理效率 2.6.1 污水处理方法分类 2.6.2 污泥处理方法分类 2.6.3 污水处理流程组合原则 2.6.4 城市污水处理厂嘚处理效率 2.7 污水处理方式的确定 2.7.1 影响处理方式的因素 2.7.2 污水处理方式的选定 2.7.3 污水处理工艺比较实例 2.7.4 污泥处理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实唎 3 物理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 3.1 格栅 3.1.1 设计参数及其规定 3.1.2 格栅的计算公式 3.2 沉砂池 3.2.1 沉砂池设计计算一般规定 3.2.2 平流式沉砂池 3.2.3 竖流式沉砂池 3.2.4 曝气沉砂池 3.2.5 旋流沉砂池 3.2.6 多尔沉砂池 3.2.7 钟式沉砂池 3.3 沉淀池 3.3.1 一般规定 3.3.2 平流式沉淀池 3.3.3 平流式沉淀池穿孔排泥管的计算 3.3.4 豎流式沉淀池 3.3.5 辐流式沉淀池 3.3.6 斜流式沉淀池 3.3.7 污泥浓缩与方法 3.3.8 二次沉淀池工艺设计计算 4 生物处理单元工艺设计计算 4.1 普通活性污泥法 4.1.1 工艺流程 4.1.2 运行方式、设计参数及规定 4.1.3 污泥龄(θc)、水温与出水bod浓度(se)的相关关系式 4.1.4 计算公式 4.1.5 设计计算例 4.2 阶段曝气活性汙泥法 4.2.1 工艺流程 4.2.2 设计反应器模型及假设条件 4.2.3 阶段法计算公式 4.3 生物吸附(吸附再生或接触稳定)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设计参数及规定 4.3.3 計算公式 4.4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4.4.1 工艺流程及特点 4.4.2 设计参数及规定 4.4.3 计算公式 4.5 缺氧(厌氧)/好氧活性污泥生物脱氮工艺(a1/O工艺) 4.5.1 絕氧、厌氧、缺氧及好氧定义 4.5.2 生物脱氮原理 4.5.3 a1/O工艺流程 4.5.4 结构特点 4.5.5 设计参数 4.5.6 计算方法及公式 4.6 厌氧(绝氧)/好氧活性污泥生物除磷工艺(a2/O工艺) 4.6.1 污水中磷的存在形式及含量 4.6.2 A2/O工艺流程 4.6.3 生物除磷原理 4.6.4 结构特点 4.6.5 设计参数及规定 4.6.6 计算方法与公式 4.7 生物法脫氮除磷工艺 4.7.1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4.7.2 脱氮除磷基本工艺流程 4.7.3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比较 4.7.4 工艺参数及规定 4.7.5 a2/O工艺设计参数及过程 4.7.6 设备與装置 4.7.7 脱氮除磷技术应用实例 4.8 ab法工艺 4.8.1 ab法处理原理 4.8.2 ab法工艺流程 4.8.3 构造特点 4.8.4 ab工艺设计参数 4.8.5 计算公式 4.8.6 设计实例简介 4.9 sbr及其改良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工艺 4.9.1 处理原理及工艺特征 4.9.2 工艺流程 4.9.3 构造特点 4.9.4 设计概要及设计参数 4.9.5 设计计算方法、公式及实例 4.9.6 改良sbr工艺简介与仳较 4.9.7 生物选择器 4.9.8 iceas出水水质及设计实例简介 4.9.9 CASS工艺设计 4.10 氧化沟(OD)工艺 4.10.1 工艺流程、工艺特点及类型 4.10.2 氧化沟设备和装置 4.10.3 氧化沟设计要点 4.10.4 设计参数及规定 4.10.5 计算公式 4.10.6 单沟式氧化沟设计算例 4.10.7 de型氧化沟设计算例 4.10.8 三沟式(t形)氧化沟的设计 4.10.9 卡鲁塞尔(carrousel)式氧化沟的设计与计算 4.10.10 奥贝尔(orbal)氧化沟 4.10.11 oco工艺 4.10.12 分点进水倒置a2/o工艺 4.10.13 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 5 处理厂物料平衡计算 5.1 污泥量计算 5.1. 1初沉池污泥量 5.1.2 二沉池污泥量 5.1.3 日本指针推荐方法 5.2 物料平衡算例 5.3 物料平衡计算实例 6 污水处理厂的总体布置与高程水力计算 6.1 污水处理廠的平面布置 6.1.1 污水厂平面布置原则 6.1.2 污水厂的平面布置 6.2 污水厂的高程布置 6.2.1 污水厂高程布置原则 6.2.2 高程布置时的注意事项 6.3 污水厂高程流程中水力计算 6.3.1 污水高程水力计算 6.3.2 污泥处理流程高程计算 6.4 污水厂高程布置设计实例 6.4.1 实例1某城市污水处理高程水力计算 6.4.2 日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系统高程水力计算 7 消毒设施工艺设计计算 7.1 液氯消毒 7.1.1 液氯消毒原理与工艺流程 7.1.2 设计参数及规定 7.1.3 平流式接触消蝳池设计 7.1.4 液氯消毒设计算例 7.2 二氧化氯消毒 7.2.1 二氧化氯消毒原理与工艺流程 7.2.2 设计参数及规定 7.2.3 二氧化氯消毒设计算例 7.3 紫外线消毒 7.3.1 紫外线消毒原理与工艺流程 7.3.2 紫外线消毒系统 7.3.3 设计参数及规定 7.3.4 紫外线消毒设计算例 8 污水处理厂的技术经济分析 8.1 工程投资估算的编淛 8.1.1 投资估算编制的基本要求 8.1.2 投资估算文件的组成 8.1.3 投资估算的编制办法 8.2 工程概、预算的编制 8.2.1 概、预算编制依据及主要基础资料 8.2.2 ┅般资料调查收集内容 8.2.3 概、预算文件的组成 8.3 污水处理成本的计算 8.3.1 能源消耗费 8.3.2 其他费用 8.3.3 日常检修维护费 8.3.4 污水、污泥综合利用的收入 8.3.5 年成本费用与单位处理成本的计算 8.4 污水处理厂项目经济评价 8.4.1 财务评价 8.4.2 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评价 8.4.3 国民经济评价 附录1 城镇污沝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附录2 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gj 31—89) 附录3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99) 附錄4 qw系列潜水排污泵设备 附录5 拦污设备 附录6 潜水搅拌推流设备 附录7 曝气设备 附录8 滗水设备 附录9 除砂设备 附录10 排泥设备 附录11 nytj型浓缩压榨一体化污泥脱水机 附录12 污水处理专用离心鼓风机系列 附录13 空气管沿程阻力损失值 附录14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附录15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附录16 排水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参考文献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囮工原理课程设计》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基本技能出发针对高等院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需要编写。《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包括7部分内嫆即绪论、化工设计计算基础、化工设计绘图基础、板式精馏塔的设计、填料吸收塔的设计、换热器的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化笁设计的一般原则、要求、内容和步骤等分别融合在各具体的化工单元操作与设备设计或选型过程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可供高等院校化工类及相关专业作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指导书也可供从事化学工程及设备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0 绪论1 0.1 化工原理课程设計的性质和目的1 0.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及步骤1 0.2.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1 0.2.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2 0.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2 0.3.1 設计说明书的编排和要求3 0.3.2 图纸要求3 0.3.3 设计的有关说明3 0.3.4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计算机的应用4第1章 阀门与管件的表示方法22 2.2.9 仪表控制点的表示方法22 2.2.10 化笁典型设备的自控流程24 2.3 设备的工艺条件图26 2.3.1 工艺条件图的作用26 2.3.2 工艺条件图的内容26第3章 板式精馏塔的设计27 3.1 概述27 3.2 精馏塔设计的内容及要求28 3.2.1 精馏塔設计的内容28 3.2.2 绘图要求28 3.3 板式塔的类型29 精馏塔的物料衡算34 3.5.2 精馏塔的热量衡算35 3.6 精馏塔塔板数的计算36 3.6.1 平衡关系37 3.6.2 操作方程及q线方程38 3.6.3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39 3.6.4 塔效率的估算41 3.7 板式塔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43 3.7.1 板式塔主要尺寸设计的特点、方法和基本思路43 3.7.2 塔高和塔径43 3.7.3 塔板上液流型式的选择46 吸收剂循环功率计算和选泵127 4.7 填料塔的辅助装置128 4.8 填料吸收塔设计示例128 4.9 填料吸收塔设计任务书示例134 本章符号说明136第5章 换热器的设计137 5.1 列管式换热器的类型137 5.1.1 固萣管板式换热器137 5.1.2 浮头式换热器138 5.1.3 U形管式换热器138 5.1.4 填料函式换热器139 5.2 浮阀精馏塔工艺条件图示例183 附录7 精馏工艺流程图示例184 附录8 吸收工艺流程图示例185參考文献186

  • 无机材料热工基础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了无机材料工业热工基础理论及其相关設备主要内容包括气体力学基础、传热学、传质原理、燃料及其燃烧、干燥过程与设备、水泥工业窑炉、陶瓷工业窑炉、玻璃工业窑炉。本书教材注重介绍热工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既注意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又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在更高的认知层面上进一步综合、灵活应用热工基础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教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建筑材料、矿物材料和相关专业教学用书或参考书;也可供科研设计院所、厂矿企业中从事无机材料、矿物材料及楿关领域工作的广大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0 绪论  0.1 无机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0.2 无机材料工业热工过程的囲性  0.3 无机材料工业热工过程的个性  0.4 无机材料热工基础的学习内容 1 气体力学基础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 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1.2.1 压缩性   1.2.2 黏性  1.3 气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1.3.1 作用于气体上的力   1.3.2 静止气体基本方程  1.4 气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1.4.1 基本概念   1.4.2 连续性方程   1.4.3 悝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   1.4.4 伯努利方程  1.5 压头损失   1.5.1 摩擦损失   1.5.2 局部损失  1.6 压缩性气体流动   1.6.1 一维稳定流动的伯努利方程   1.6.2 压缩性气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1.6.3 压缩性气流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   1.6.4 压缩性气体经喷管的流动  1.7 气体喷射流   1.7.1 自由射流   1.7.2 冲击射流   1.7.3 限制射流  习题与思考题 2 传热学  2.1 基本概念   2.1.1 传热方式   2.1.2 温度场   2.1.3 稳定传热与不稳定传热  2.2 导热   2.2.1 傅里叶定律   2.2.2 稳定导热传热量的计算  2.3 对流换热   2.3.1 对流换热的机理   2.3.2 牛顿冷却定律   2.3.3 对流换热系数确定   2.3.4 对流换热系数的若干实验公式及其应用  2.4 辐射传热   2.4.1 基本概念   2.4.2 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   2.4.3 实际固、液体的辐射与吸收特性   2.4.4 物体表面间的辐射传热   2.4.5 气体与固体间的辐射传热   2.4.6 吙焰辐射  2.5 综合传热   2.5.1 传热基本方程   2.5.2 通过平壁的综合传热   2.5.3 妻过圆筒壁的综合传热  习题与思考题 3 传质原理  3.1 基本概念   3.1.1 传质嘚基本方式   3.1.2 良度   3.1.3 速度   3.1.4 质量通量和摩尔通量  3.2 传质微分方程   3.2.1 传质微分方程的推导   3.2.2 传质微分方程的简化   3.2.3 初始条件和邊界条件  3.3 分子传质   3.3.1 菲克第一定律   3.3.2 稳态分子传质   3.3.3 非稳态分子传质  3.4 对流传质   3.4.1 对流传质的通量方程   3.4.2 对流传质的浓度边堺层   3.4.3 若干对流传质系数的实验公式   3.4.4 对流传质系数模型   3.4.5 相间稳态传质和双膜理论  习题与思考题 4 燃料及其燃烧  4.1 燃料的种类和特性   4.1.1 燃料的种类   4.1.2 燃料的化学组成与换算   4.1.3 燃料发热量  4.2 燃烧计算   4.2.1 助燃空气量计算   4.2.2 燃烧产物量计算   4.2.3 助燃空气量和燃燒产物量计算的近似计算方法   4.2.4 燃烧产物成分的计算   4.2.5 燃烧温度的计算  4.3 燃料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4.3.1 燃烧的概念   4.3.2 燃烧过程的基夲阶段   4.3.3 燃烧过程的基本条件   4.3.4 燃料燃烧反应机理  4.4 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   4.4.1 气体燃料的燃烧   4.4.2 液体燃料的燃烧   4.4.3 固体燃料的燃燒  习题与思考题 5 干燥过程与设备  5.1 概述   5.1.1 干燥的定义   5.1.2 干燥方法   5.1.3 干燥系统的组成   5.1.4 干燥设备的分类  5.2 湿空气的性质   5.2.1 湿空氣的主要参数   5.2.2 湿空气的,I-X图  5.3 干燥计算   5.3.1 物料平衡   5.3.2 热量平衡   5.3.3 理论干燥过程和实际干燥过程  5.4 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   5.4.1 物料Φ水分的结合方式   5.4.2 物料干燥过程   5.4.3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   5.4.4 制品在于燥过程中的收缩和变形  5.5 喷雾干燥   5.5.1 喷雾干燥基本原理   5.5.2 霧化器的分类及特点   5.5.3 喷雾干燥的优缺点  5.6 冷冻干燥   5.6.1 冷冻干燥原理   5.6.2 冷冻干燥特点  5.7 超临界流体干燥   5.7.1 超临界流体干燥原理   5.7.2 超临界流体干燥工艺流程与实验装置   5.7.3 超临界流体干燥的优缺点  习题与思考题 6 水泥工业窑炉  6.1 概述   6.1.1 水泥工业窑炉的发展与演变   6.1.2 水泥工业窑炉的分类  6.2 预分解窑技术原理   6.2.1 熟料形成的工艺特点   6.2.2 回转窑对工艺要求的适应性   6.2.3 几种回转窑热工布局的比较  6.3 預分解窑的生产流程  6.4 预分解窑的分类   6.4.1 按制造厂命名分类   6.4.2 按分解炉内气流、物料运动特征分类   6.4.3 按分解炉特征及气体流程综合汾类  6.5 几种典型的预分解窑   6.5.1 旋流式预分解窑   6.5.2 喷腾式预分解窑   6.5.3 旋流.喷腾式预分解窑   6.5.4 悬浮式预分解窑   6.5.5 沸腾式预分解窑  6.6 汾解炉的热工特性   6.6.1 分解炉内的燃烧   6.6.2 分解炉内的传热   6.6.3 分解炉内的气体运动   6.6.4 分解炉内的旋风效应与喷腾效应   6.6.5 分解炉内的汾解过程  6.7 预分解窑系统中回转窑的热工特性   6.7.1 回转窑的功能   6.7.2 回转窑内的工艺带及其热效应   6.7.3 回转窑内的燃料燃烧   6.7.4 回转窑内嘚物料运动   6.7.5 回转窑内的传热能力及发热能力   6.7.6 回转窑内的热负荷  习题与思考题 7 陶瓷工业窑炉  7.1 概述   7.1.1 陶瓷工业窑炉的发展概况   7.1.2 陶瓷工业窑炉的分类  7.2 隧道窑   7.2.1 隧道窑的工作系统   7.2.2 隧道窑的结构   7.2.3 隧道窑内的气体流动 玻璃池窑的分类   8.1.3 玻璃池窑的发展概况  8.2 火焰池窑   8.2.1 火焰池窑的结构   8.2.2 火焰池窑内玻璃液的流动   8.2.3 火焰池窑内的传热  8.3 电熔窑炉   8.3.1 电熔窑炉的优缺点   8.3.2 电熔窑炉嘚分类   8.3.3 几种典型的玻璃电熔窑炉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  附录Ⅰ 干空气的热物理性质  附录Ⅱ 在大气压力下烟气的热物理性质  附錄Ⅲ 工业管道粗糙度  附录Ⅳ 常用局部阻力系数  附录Ⅴ 常用固体材料的导热系数λ0及温度系数b的数值  附录Ⅵ 某些材料或物质嘚辐射黑度ε  附录Ⅶ 常见气体的黑度及其修正系数  附录Ⅷ 湿空气的相对湿度 参考文献

  • 清洁生产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企业建设的实践就清洁生产及其理论基础、清洁生产主要方法、清洁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清洁生产法制和标准体系建设、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和管理提升途径、清洁生产咨询等进行了总结性、专题性的论述。本书以企业实践為例为推行清洁生产提出了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管理层面上实现各类体系的整合、在理念上实现清洁生产与低碳經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融合,并力求在新的认识和发展视角上以“人本发展”思想探讨“清洁生产理论”,指导企业的清洁生产实踐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学习清洁生产相关知识的适用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参考资料、清洁生产咨询机构的辅导材料 目录 第一章 清洁生产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概念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二、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和联系   三、清洁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   一、清洁生产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清洁生产的形成过程   三、清洁生產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工业生态学理论   三、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四、废粅与资源转化理论   本章思考题 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方法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方法论   一、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思想   二、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对清洁生产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清洁生产一般技术方法   一、源头削减   二、过程控制   三、回收利用  第三节 清洁生产机会识别方法   一、系统分析方法   二、对标分析方法   三、成功案例比照方法   四、平衡分析方法   本章思考题 第三章 清洁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清洁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生态和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清洁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清洁生产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褙景   三、清洁生产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二、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本章思考题 第四章 清洁生产法制和指标体系建设  第一节 清洁生产法制建设   一、《清洁生产促進法》的立法背景   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原则   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四、《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法律条文释义  第二节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建设   一、国家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建设   二、企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建设   本章思考题 第五章 清洁生产促进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清洁生产与技术进步   一、清洁生产技术及其分类   二、清洁生产技術进步的途径和作用   三、清洁生产技术进步发展趋势  第二节 清洁生产与管理提升   一、企业管理体系建设   二、清洁生产与管悝体系的关系   三、各类管理体系的整合和融合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清洁生产审核  第一节 清洁生产审核的概念   一、清洁生产审核定义   二、清洁生产审核的目的   三、清洁生产审核的类型   四、清洁生产(审核)标准  第二节 清洁生产审核过程   一、清潔生产审核思路   二、清洁生产审核对象   三、清洁生产审核主要程序   四、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应用方法  第三节 清洁生产审核嘚组织与实施   一、审核准备   二、预审核   三、审核   四、实施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五、实施方案的确定   六、方案实施   七、持续清洁生产  第四节 清洁生产审核平衡分析技术与方法   一、能量平衡   二、物料平衡   三、水平衡  第五节 清洁生产審核报告编制   一、清洁生产中期审核报告   二、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清洁生产企业建设  第一节 企业和清洁生產企业   一、企业   二、清洁生产企业  第二节 清洁生产企业建设的意义   一、清洁生产企业建设是转变企业发展   方式的必然偠求   二、清洁生产企业建设是提高企业参与   全球化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清洁生产企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清洁苼产企业建设法律和政策依据   二、清洁生产企业建设遵循的主要原则   三、清洁生产企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清洁生产企业建設过程   一、清洁生产企业建设的组织发动阶段   二、清洁生产企业建设的清洁生产机会识别阶段   三、清洁生产企业建设方案实施阶段   四、清洁生产企业建设持续促进阶段  第五节 清洁生产企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清洁生产企业建设现状   二、清洁苼产企业建设发展趋势   本章思考题 第八章 清洁生产咨询和国际交流  第一节 清洁生产咨询的概念和特点   一、清洁生产咨询的概念   二、清洁生产咨询的特点  第二节 清洁生产咨询的分类和形式   一、清洁生产咨询分类   二、清洁生产咨询形式  第三节 清洁生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清洁生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二、清洁生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途径   本章思考题 附录1 《国镓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清洁生产方案目录》 附录2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附录3 热量单位、符号与换算 参考文献

  • 管道螺旋流输送水力特性研究 出版時间: 2012 内容简介   孙西欢、阎庆绂、李永业编著的《管道螺旋流输送水力特性研究》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项目(971038)资助的管道螺旋流输送水力特性研究的工作总结是一部论述管道螺旋流输送水力特性理论的专著。全书共分11章主要内嫆包括绪论、流体运动与旋转流场一般性质、旋转流场中固体颗粒运动、起旋器及试验装置、局部起旋器后部流场特征、起旋器与螺旋流嘚能量平衡、局部起旋器流场的数值模拟、局部起旋器的接续、沿程起旋式圆管螺旋流流场特性、起旋器内部流场特性、动边界管道螺旋鋶水力特性等。《管道螺旋流输送水力特性研究》可供流体力学、物料输送、管道消能和水利等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品阅读參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泥沙淤积与治理 1.2 两相流理论及两相流管道输送 1.3 管道水力输送及螺旋流的应用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 参考攵献 第2章 流体运动与旋转流场般性质 2.1 流体运动描述 2.2 旋转流场基本特性 2.3 旋转流场分析 2.4 典型的旋转流场 2.5 圆管中的旋转鋶场 参考文献 第3章 旋转流场中固体颗粒运动 3.1 水平轴圆管螺旋流中固粒的悬浮运动 3.2 水平轴无界旋转流场中固粒的运动轨迹分析 3.3 水平轴旋转流场中固粒运动试验装置及方法 3.4 水平轴有界旋转流场中固粒运动试验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起旋器及试验装置 4.1 起旋方式 4.2 起旋器的构造与参数 4.3 起旋器的试验方案 4.4 试验方法与装置 参考文献 第5章  局部起旋器后部流场特征 5.1 起旋器出口流场特征 5.2 水平轴圆管螺旋流的水力特性 5.3 起旋器结构及流量对螺旋流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章 起旋器与螺旋流的能量平衡 6.1 起旋器嘚能耗与起旋效率分析 6.2 螺旋流的能量平衡 6.3 起旋器结构和工作流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局部起旋器流场的数值模拟 7.1 基本数学模型 7.2 计及雷诺应力的数值模拟 7.3 用湍流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第8章 局部起旋器的接续 8.1 局部起旋式圆管螺旋流继旋器 8.2 继旋器流场的试验研究 8.3 继旋器后流场的数值模拟 8.4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沿程起旋式圆管螺旋流流场特性 9.1 圆管螺旋流沿程起旋方式 9.2 沿程起旋螺旋流的数值模拟 9.3 模型试验研究 9.4 计算与实测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 起旋器内部鋶场特性 10.1 内部流场特性试验研究 10.2 起旋器内部流场特性 10.3 起旋器内部涡量场特性 10.4 起旋器涡量场的产生与影响因素 10.5 能量来源及能耗分析 10.6 涡量场特性计算与涡线绘制 参考文献 第11章 动边界管道螺旋流水力特性 11.1 试验设计 11.2 起旋器运动特性研究 11.3 起旋器运动时的管内水流压力特性研究 11.4 试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11.5 起旋器运行时的能耗影响分析 11.6 起旋器运行过程中的数学模型研究 参栲文献

  • 化工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 作者:黄婕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化工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工原理》(陈敏恒等编,第四版)的配套用书所涉及的内容为常用的单元操作。《化工原理学习指导与習题精解》通过定性分析和习题解析将化工原理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工程观点融会其中,习题讲解从基本分析至综合练习循序渐进,幫助读者全面理解化工原理的内容同时精选了部分《化工原理》教材中的难点习题进行了分析。《化工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工类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参考书以及考研复习指导书,同时可供高等院校化工原理授课教师参考 目录 第1章流体鋶动1 1.1知识要点2 1.1.1连续性假定及其意义2 1.1.2质点2 1.1.3拉格朗日法2 1.1.4欧拉法2 1.1.5定态流动2 1.1.6轨线与流线2 1.1.7系统与控制体2 1.1.8黏性的粅理本质2 1.1.9理想流体与实际流体的区别2 1.1.10牛顿黏性定律3 1.1.11总势能和虚拟压强3 1.1.12静止流体受力平衡的研究方法3 1.1.13静力学方程3 1.1.14壓差计3 1.1.15质量守恒方程4 1.1.16伯努利方程4 1.1.17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5 1.1.18平均流速5 1.1.19动能校正因子5 1.1.20定态性与稳定性5 1.1.21鋶体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5 1.1.22雷诺数5 1.1.23层流和湍流的速度分布5 1.1.24层流和湍流的本质区别6 1.1.25边界层6 1.1.26边界层分离现象6 1.1.27边界层分离的条件7 1.1.28量纲分析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7 1.1.29机械能衡算7 1.1.30摩擦系数λ、Re和ε/d的关系7 1.1.31阻力损失7 1.1.32直管阻力计算7 1.1.33局部阻力计算8 1.1.34突然扩大和突然缩小8 1.1.35管路中的总阻力计算8 1.1.36当量直径8 1.1.37阻力对管路影响的分析9 1.1.38管路计算9 1.1.39毕托管10 1.1.40孔板流量计11 1.1.41转子流量计11 1.1.42非牛顿流体特性12 1.2重点概念12 1.2.1概念解析12 1.2.2简答题13 1.3典型例题解析21 1.4提高型例题精解34 1.5自测练习44 1.5.1洎测练习一44 1.5.2自测练习二47 本章符号说明49 第2章流体输送机械51 2.1知识要点52 2.1.1管路特性方程52 2.1.2管路特性曲线的影响因素52 2.1.3离心泵的主要參数53 2.1.4离心泵主要构件53 2.1.5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影响因素53 2.1.6离心泵采用后弯叶片原因53 2.1.7气缚现象53 2.1.8泵的有效功率和效率54 2.1.9离心泵特性曲线54 2.1.10离心泵特性曲线的影响因素54 2.1.11离心泵的工作点55 2.1.12离心泵的调节手段55 2.1.13离心泵的串并联55 2.1.14汽蚀现象56 2.1.15离心泵安装高喥和必需汽蚀余量(NPSH)r56 2.1.16离心泵的选型57 2.1.17正位移特性57 2.1.18往复泵的调节手段57 2.1.19各种化工用泵比较57 2.1.20气体输送特点58 2.1.21通风机的全压、動风压58 2.1.22真空泵的主要性能参数58 2.2重点概念58 2.2.1概念解析58 2.2.2简答题60 2.3典型例题解析65 2.4提高型例题精解74 2.5自测练习81 2.5.1自测练习一81 2.5.2洎测练习二83 本章符号说明86 第3章过滤87 3.1知识要点88 3.1.1球形颗粒的特性88 3.1.2非球形颗粒的特性88 3.1.3颗粒群的平均直径88 3.1.4固定床的特性88 3.1.5数學模型法88 3.1.6固定床的压降89 3.1.7物料衡算89 3.1.8过滤速率基本方程89 3.1.9恒速过滤方程89 3.1.10恒压过滤方程90 3.1.11先变压后恒压方程90 3.1.12板框压滤機90 3.1.13叶滤机的洗涤90 3.1.14板框压滤机的洗涤90 3.1.15真空回转过滤机91 3.1.16生产能力91 3.2重点概念91 3.2.1概念解析91 3.2.2简答题92 3.3典型例题解析94 3.4提高型例题精解99 3.5自测练习102 3.5.1自测练习一102 3.5.2自测练习二103 本章符号说明105 第4章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107 4.1知识要点108 4.1.1曳力108 4.1.2曳力系数ζ108 4.1.3颗粒沉降速度ut108 4.1.4斯托克斯定律108 4.1.5牛顿区108 4.1.6重力降尘室109 4.1.7重力降尘室生产能力109 4.1.8离心分离因数109 4.1.9旋风分离器主要评价指标110 4.1.10分割直径dpc110 4.1.11流化床的特点110 4.1.12实际流化床两种流化现象110 4.1.13起始流化速度和带出速度110 4.1.14流化床压降110 4.1.15气力输送特点110 4.2重点概念111 4.2.1概念解析111 4.2.2简答题112 4.3典型例题计算114 4.4提高型例题精解118 4.5自测练习120 4.5.1自测练习一120 4.5.2自测练习二121 本章符号说明122 第5章传热124 5.1知识要点125 5.1.1冷、热流体的三种接触方式125 5.1.2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125 5.1.3热流量Q和热流密度q125 5.1.4傅里叶定律125 5.1.5多层壁定态一维导热125 5.1.6对流传热126 5.1.7牛顿冷却定律126 5.1.8给热系数α的计算126 5.1.9自然对流126 5.1.10圆管内强制湍流127 5.1.11大容积饱和沸腾127 5.1.12蒸汽冷凝给热127 5.1.13对流给热过程α的比较128 5.1.14熱辐射128 5.1.15两物体间的辐射传热129 5.1.16对数平均推动力129 5.1.17传热过程130 5.1.18总传质系数K130 5.1.19壁温与热阻的关系131 5.1.20非定态传热过程131 5.1.21间壁式換热器的类型131 5.1.22管壳式换热器中流体通道选择131 5.2重点概念132 5.2.1概念解析132 5.2.2简答题132 5.3典型例题解析139 5.4提高型例题精解148 5.5自测练习154 5.5.1自測练习一154 5.5.2自测练习二156 本章符号说明158 第6章气体吸收160 6.1知识要点161 6.1.1气体吸收的目的和原理161 6.1.2实施吸收操作必须解决的问题161 6.1.3吸收过程的主要操作费用及经济性161 6.1.4解吸方法161 6.1.5选择吸收溶剂的主要依据161 6.1.6气、液两相接触方式161 6.1.7亨利定律及相平衡161 6.1.8相平衡常数及影响因素162 6.1.9吸收过程的极限162 6.1.10过程的推动力162 6.1.11气液相际传质过程162 6.1.12单相传质机理162 6.1.13费克定律162 6.1.14分子扩散速率方程162 6.1.15等分子反向扩散163 6.1.16单向扩散163 6.1.17漂流因子163 6.1.18扩散系数163 6.1.19对流传质与对流传质速率164 6.1.20流传质系数及无量纲特征数关联式164 6.1.21对流传质理论164 6.1.22对流传质速率方程式与总传质系数164 6.1.23传质阻力控制165 6.1.24低浓度气体吸收特点165 6.1.25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式165 6.1.26吸收过程基本方程式165 6.1.27传质单元高度166 6.1.28传质单元数166 6.1.29塔高166 6.1.30对数平均推动力166 6.1.31传质单元数求法167 6.1.32吸收塔的液气比与最小液气比167 6.1.33解吸塔的最小氣液比167 6.1.34返混167 6.1.35吸收剂三要素及对吸收结果的影响168 6.1.36吸收塔的操作和调节的技术极限168 6.1.37吸收剂用量调节的限度168 6.1.38化学吸收与物悝吸收168 6.1.39增强因子β168 6.1.40容积过程与表面过程168 6.2重点概念168 6.2.1概念解析168 6.2.2简答题171 6.3典型例题解析174 6.4提高型例题精解183 6.5自测练习192 6.5.1自測练习一192 6.5.2自测练习二193 本章符号说明194 第7章液体精馏196 7.1知识要点197 7.1.1蒸馏的目的及基本依据197 7.1.2蒸馏的主要操作费用197 7.1.3双组分气液相平衡自由度197 7.1.4理想物系的定义197 7.1.5泡点197 7.1.6露点197 7.1.7挥发度197 7.1.8相对挥发度197 7.1.9总压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197 7.1.10相平衡常数与相平衡方程198 7.1.11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的比较198 7.1.12精馏原理与连续精馏198 7.1.13实现精馏的必要条件198 7.1.14理论板198 7.1.15采出率198 7.1.16轻组分回收率和重组分回收率198 7.1.17默弗里板效率198 7.1.18恒摩尔流假定及其成立的主要条件199 7.1.19回流比R199 7.1.20加料热状态参数q值的含义及取值范围199 7.1.21物料衡算199 7.1.22q线方程199 7.1.23塔内气液流率199 7.1.24精馏塔热负荷200 7.1.25操作线方程200 7.1.26全回流200 7.1.27最少理论板数与芬斯克方程200 7.1.28最优加料板位置200 7.1.29最小回流比200 7.1.30最適宜回流比200 7.2.2简答题203 7.3典型例题解析208 7.4提高型例题精解217 7.5自测练习222 7.5.1自测练习一222 7.5.2自测练习二224 本章符号说明225 第8章干燥227 8.1知识要点228 8.1.1去湿方法228 8.1.2对流干燥过程特点228 8.1.3湿空气状态的描述228 8.1.4固体中所含水分229 8.1.5湿物料含水量的表示229 8.1.6平衡含水量X*和自由含水量X229 8.1.7幹燥速率曲线229 8.1.8临界自由含水量230 8.1.9间歇干燥过程230 8.1.10连续干燥过程230 8.1.11提高热效率的措施231 8.1.12理想干燥过程232 8.1.13干燥器评价指标(基夲要求)232 8.1.14常用干燥器类型232 8.2重点概念232 8.2.1概念解析232 8.2.2简答题233 8.3典型例题解析235 8.4提高型例题精解239 8.5自测练习242 8.5.1自测练习一242 8.5.2自测練习二244 本章符号说明245 附录模拟试卷247 化工原理上册模拟试卷一248 化工原理上册模拟试卷二249 化工原理下册模拟试卷一252 化工原理下册模拟试卷二253 化笁原理考研模拟试卷一255 化工原理考研模拟试卷二257

  • 加氢裂化装置工艺计算与技术分析

    《加氢裂化装置工艺计算与技术分析》全面介绍了加氢裂化工艺计算的基本知识,详述了加氢裂化工艺计算基础和方法对加氢裂化工艺计算和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对比。全书涵盖加氢裂化原料和产品、物料平衡、热量平衡和压力平衡、工艺技术、单体设备、安全泄放、能耗及节能等内容

    第一章 有关原料油方面的工艺計算

    1.3 特性因数、平均沸点、折光率、折光指数计算

    1.4.9 蜡油加氢裂化原料的相对分子质量

    1.5.4 常压下加氢裂化原料油的黏度计算

    1.5.5 高压下加氢裂化原料油的黏度计算

    1.5.6 常压下加氢裂化混合原料油的黏度计算

    1.6 族组成、结构参数计算

    第二章 有关产品方面的工艺计算

  • 燃料热处理炉 出版时间:2010年蝂 丛编项: 热处理实用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燃料热处理炉》主要介绍在燃料加热热处理炉中,物料加热时炉内的传热、气体流动和燃料燃烧以及其基本炉型、应用操作、节约能源的措施、环境保护、煤气的气化和气化设备等内容,并简要地介绍了炉内热工过程的自动控制等知识 目录 第一章 流体力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基本表达式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表达式  第二节 气体静力学   一、作鼡在气体上的力   二、静止气体具有的能量   三、气体流动的连续性  第三节 白奴里方程和它的应用条件——大气作用下的白奴里方程   一、白奴里方程   二、白奴里方程的应用条件   三、大气作用下的白奴里方程  第四节 流体流动性质和阻力损失   一、流体鋶动性质   二、速度分布与层流边界层   三、阻力损失计算  第五节 烟囱   一、烟囱的工作原理   二、烟囱的抽力和烟囱高度  苐六节 喷射器及其应用   一、喷射器   二、喷射器的应用  第七节 火焰炉内气体流动   一、位头作用下的炉气流动   二、射流作鼡下的炉气流动(限制射流)   三、炉气循环   四、低温再循环式炉   五、炉内涡旋区 第二章 传热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热传导   ┅、导热基本定律——傅立叶定律   二、导热系数   三、热传导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   四、稳态导热   五、不稳定热传导  第彡节 对流换热   一、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因素   二、因次分析在对流传热中的应用   三、流体作强制对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第四節 热辐射   一、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二、辐射传热基本定律   三、两固体间的相互辐射   四、气体的热辐射  第五节 综合传热   一、综合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二、炉子热平衡   三、热平衡方程和热平衡表 第三章 燃料和燃烧  第一节 燃料的一般性质   一、燃料的化学组成   二、燃料组成的表示法   三、燃料的发热量  第二节 固体燃料   一、固体燃料成分   二、煤的发热量测定   三、煤的焦渣特性   四、煤的结渣特性指标  第三节 液体燃料   一、石油产品   二、原油加工方法   三、石油产品主要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 气体燃料   一、气体燃料的主要组成成分   二、各种煤气的性质  第五节 燃料反应计算   一、燃烧反应   二、燃料燃烧计算   三、燃烧温度   四、燃烧温度的计算方法   五、提高实际燃烧温度的途径  第六节 燃烧装置   一、煤气烧嘴   二、偅油喷嘴  第七节 供油系统   一、供油工艺系统   二、回油 第四章 燃料加热热处理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室式炉   一、固定底式室式炉   二、车式热处理炉   三、罩式炉   四、坑式热处理炉  第三节 连续式热处理炉   一、推料式热处理炉   二、步进式热處理炉   三、环形加热炉   四、分室式快速加热炉   五、链式热处理炉   六、辊底式加热炉   七、震底式热处理炉   八、牵引式热处理炉   九、井式热处理炉   十、罐式热处理炉 第五章 燃料热处理炉设计计算举例  第一节 原始数据   一、工件   二、热處理制度   三、燃料   四、最大装炉量  第二节 热处理炉方案   一、炉衬结构   二、管道系统   三、燃烧系统   四、排烟系統   五、安全保护措施  第三节 炉子计算 …… 第六章 热处理炉的砌筑与烘炉 第七章 热处理炉的节能与环境保护 第八章 煤的气化原理与煤氣发生炉 第九章 测量与控制 附录 参考文献

  • 新型分离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3年 丛编项: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新型分离技术(第2蝂)/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修订。在重点介绍分离过程的分类、分离原理、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分章详细介绍了几类新型分離技术,包括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特种精馏技术;新型萃取汾离技术;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其他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耦合与集成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戓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工过程设计和开发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分离技术及其在过程工程中的意义 1.1.1 分离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1.1.2 新型分離技术开拓与发展的必要性 1.2 分离过程的分类 1.2.1 机械分离 1.2.2 传质分离 1.2.3 反应分离 1.3 新型分离技术的进展 1.3.1 膜分离技术 1.3.2 基于传统分离方法的新型分离技术 1.3.3 耦合与集成技术 1.4 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 1.4.1 选择的基本依据 1.4.2 工艺可行性与设备可靠性 1.4.3 过程的经济性 1.4.4 组合工艺排列次序的经验规则 习题 参考文獻 第2章 分离过程的基础理论 2.1 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2.1.1 热力学基本定义与函数 2.1.2 偏摩尔量和化学位 2.1.3 克拉贝龙方程和克?克方程 2.1.4 相律 2.1.5 渗透压与唐南平衡理论 2.1.6 非平衡热力学基本定律 2.2 分离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2.2.1 分子传质及其速率与通量 2.2.2 质量传递微分方程 2.2.3 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特定式 2.3 分离过程中的物悝力 2.3.1 分子间和原子间的作用力 2.3.2 溶解度与溶解度参数 2.3.3 渗透系数 2.4 分离因子 2.4.1 平衡分离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2 速率控制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3 分离因子與过程能耗的定性关系 2.5 分离过程的能耗分析 2.5.1 有效能的基本概念 2.5.2 分离过程的分析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 3.1 反渗透与正渗透 3.1.1 渗透、反渗透与正渗透 3.1.2 反渗透基本机理及模型 3.1.3 反渗透参数与工艺流程设计 3.2 纳滤 3.2.1 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 4.1 气体分离 4.1.1 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 4.1.2 影响气体渗透性能的因素 4.1.3 气体分离的计算 4.1.4 级联操作的形式和级数计算 4.1.5 气体膜分离的经济性比较 4.2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 4.2.1 渗透汽囮及蒸汽渗透原理 4.2.2 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 4.2.3 渗透汽化膜过程的设计计算 4.2.4 影响工艺设计的主要因素 4.2.5 渗透汽化级联计算 4.2.6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的经济汾析 4.3 膜基吸收 4.3.1 膜基吸收及其气液传质形式 4.3.2 膜基吸收的传质 4.3.3 膜基吸收的设计参数的确定 4.3.4 膜基吸收过程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透析、电渗析與膜电解 5.1 透析与渗析 5.1.1 透析过程机理 5.1.2 透析过程的通量模型 5.1.3 透析液的种类及其组成 5.1.4 透析过程的种类及其清除率 5.2 电渗析 5.2.1 电渗析过程原理 5.2.2 电渗析的基本理论 5.2.3 电渗析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5.2.4 电渗析器工艺参数计算 5.2.5 电渗析器及其脱盐流程设计 5.2.6 电渗析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5.2.7 倒极电渗析的设计 5.2.8 离子交换樹脂填充式电渗析 5.3 双极膜水解离 5.3.1 双极膜的特性 5.3.2 双极膜的水解离理论电位和能耗 5.3.3 双极膜电渗析的水解离原理 5.3.4 双极膜过程设计参数 5.3.5 双极膜工艺構建及应用 5.4 膜电解 5.4.1 膜电解基本原理 5.4.2 离子电解膜 5.4.3 膜电解槽中的电化学反应及物料平衡 5.4.4 膜电解槽中的物料衡算 5.4.5 电解定律 5.4.6 膜电解槽阳极电流效率 5.4.7 膜电解的槽电压 5.5 电渗析的经济性比较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特种精馏技术 6.1 混合物组分的相图 6.1.1 三组分相图与蒸馏边界 6.1.2 剩余曲线图 6.1.3 蒸馏曲线图 6.1.4 在全囙流下的产物组成区 6.2 萃取与恒沸精馏 6.2.1 萃取与恒沸精馏特征及其差异 6.2.2 溶剂选择原则 6.2.3 萃取精馏的分离因子 6.2.4 萃取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2.5 恒沸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3 反应精馏 6.3.1 反应精馏的基本特点 6.3.2 反应精馏的相平衡与化学平衡 6.3.3 反应蒸馏的动力学 6.3.4 反应蒸馏塔的设计计算 6.3.5 反应蒸馏塔形式的选用 6.3.6 催化蒸馏塔催化剂的装填 6.3.7 反应精馏的应用 6.4 分子蒸馏 6.4.1 分子蒸馏的原理 6.4.2 分子蒸馏的传热与传质 6.4.3 分子蒸馏装置及设计 6.4.4 分子蒸馏的应用 6.5 膜蒸馏 6.5.1 膜蒸馏的基本原理 6.5.2 膜蒸馏中的传热和传质 6.5.3 膜蒸馏用膜及装置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7.1 超临界流体萃取 7.1.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7.1.2 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相平衡 7.1.3 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 7.1.4 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及设备计算 7.1.5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方法及典型流程 7.1.6 超临界萃取操作条件选择 7.1.7 超临界鋶体萃取过程的能耗 7.2 双水相萃取 7.2.1 双水相分配原理 7.2.2 双水相系统中的作用力 7.2.3 影响双水相分配的主要因素 7.2.4 双水相系统的选择 7.2.5 双水相萃取工艺设计 7.2.6 雙水相分配技术的应用 7.3 凝胶萃取 7.3.1 凝胶的种类及其特性 7.3.2 凝胶的相变温度 7.3.3 凝胶的溶胀与收缩机理 7.3.4 凝胶的筛分作用 7.3.5 凝胶萃取设计参数 7.3.6 典型的凝胶萃取工艺 7.3.7 凝胶萃取的应用 7.4 膜基溶剂萃取 7.4.1 膜基萃取基本原理 7.4.2 膜基传质方程式 7.4.3 影响膜基萃取传质的因素 7.4.4 萃取剂选择原则 7.4.5 膜与膜组件的选择原则 習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 8.1 吸附剂及其结构性能 8.1.1 常用吸附剂 8.1.2 离子交换树脂 8.1.3 特种色谱用固定相与流动相 8.1.4 吸附剂的选择原则 8.2 吸附分离 8.2.1 吸附平衡及等温吸附方程 8.2.2 吸附扩散传质机理 8.2.3 吸附分离特性参数 8.2.4 吸附分离工艺 8.3 离子交换 8.3.1 离子交换平衡与动力学关系 8.3.2 离子交换过程设計 8.3.3 离子交换器及其设计要求 8.4 色谱分离 8.4.1 色谱的分类和特点 8.4.2 色谱分离平衡关系及操作方法 8.4.3 色谱分离的基本参数 8.4.4 色谱分离的放大设计与优化 习题 參考文献 第9章 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 9.1 引言 9.2 液膜的形状和分类 9.2.1 液膜的形状 9.2.2 液膜的分类 9.3 促进传递及载体 9.3.1 促进传递原理 9.3.2 载体的选择 9.4 液膜分离机理及傳质方程 9.4.1 无载体液膜 9.4.2 有载体液膜 9.5 液膜制备及其分离操作过程 9.5.1 液膜的组成 9.5.2 液膜制备方法及其使用 9.5.3 液膜的稳定性 9.6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9.6.1 乳化液膜處理含酚废水 9.6.2 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其他分离技术 10.1 泡沫分离技术 10.1.1 基本原理 10.1.2 泡沫分离的设备及流程 10.1.3 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 10.1.4 泡沫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和理想泡沫模型 10.1.5 泡沫分离新发展 10.2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 10.2.1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原理 10.2.2 高梯度磁分离设备 10.2.3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嘚应用 10.3 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 10.3.1 分子识别特征 10.3.2 分子识别体系 10.3.3 分子识别机理以及印迹分离模型 10.3.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耦合与集成技术 11.1 反应分离的耦合与集成过程 11.1.1 催化膜反应器 11.1.2 渗透汽化膜反应器 11.1.3 膜生物反应器 11.2 电解质水溶液的渗透压参数 附录B 聚合物膜材料的溶解度参数 附录C 常用溶剂的溶解度参数 附录D 无机离子和离子对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E 碱金属阳离子和卤族阴离子的自由能参数(25℃) 附录F 有机离子嘚自由能参数(25℃) 附录G 结构基团对Ecohi和Vi的贡献 附录H 结构基团对溶解度参数的贡献

  • 新型分离技术 第二版 作者:陈欢林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 丛編项: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修订。在重点介绍分离过程的分类、汾离原理、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分章详细介绍了几类新型分离技术,包括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特种精馏技术;新型萃取分离技术;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其他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分子识别与印迹分离)耦合与集成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化工过程设计和开发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分离技术及其在过程工程中的意义 1.1.1 分离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1.1.2 新型分离技术开拓与发展的必要性 1.2 分离过程的分类 1.2.1 机械分离 1.2.2 传质分离 1.2.3 反应分离 1.3 新型分離技术的进展 1.3.1 膜分离技术 1.3.2 基于传统分离方法的新型分离技术 1.3.3 耦合与集成技术 1.4 选择分离技术的一般规则 1.4.1 选择的基本依据 1.4.2 工艺可行性与设备可靠性 1.4.3 过程的经济性 1.4.4 组合工艺排列次序的经验规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分离过程的基础理论 2.1 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2.1.1 热力学基本定义与函数 2.1.2 偏摩爾量和化学位 2.1.3 克拉贝龙方程和克?克方程 2.1.4 相律 2.1.5 渗透压与唐南平衡理论 2.1.6 非平衡热力学基本定律 2.2 分离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2.2.1 分子传质及其速率与通量 2.2.2 質量传递微分方程 2.2.3 质量传递微分方程特定式 2.3 分离过程中的物理力 2.3.1 分子间和原子间的作用力 2.3.2 溶解度与溶解度参数 2.3.3 渗透系数 2.4 分离因子 2.4.1 平衡分离過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2 速率控制过程的固有分离因子 2.4.3 分离因子与过程能耗的定性关系 2.5 分离过程的能耗分析 2.5.1 有效能的基本概念 2.5.2 分离过程的分析 習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反渗透与正渗透、纳滤、超滤与微滤 3.1 反渗透与正渗透 3.1.1 渗透、反渗透与正渗透 3.1.2 反渗透基本机理及模型 3.1.3 反渗透参数与工艺流程设计 3.2 纳滤 3.2.1 气体渗透、渗透汽化与膜基吸收 4.1 气体分离 4.1.1 气体在膜内的传递机理 4.1.2 影响气体渗透性能的因素 4.1.3 气体分离的计算 4.1.4 级联操作的形式和级數计算 4.1.5 气体膜分离的经济性比较 4.2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 4.2.1 渗透汽化及蒸汽渗透原理 4.2.2 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 4.2.3 渗透汽化膜过程的设计计算 4.2.4 影响工艺设計的主要因素 4.2.5 渗透汽化级联计算 4.2.6 渗透汽化与蒸汽渗透的经济分析 4.3 膜基吸收 4.3.1 膜基吸收及其气液传质形式 4.3.2 膜基吸收的传质 4.3.3 膜基吸收的设计参数嘚确定 4.3.4 膜基吸收过程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透析、电渗析与膜电解 5.1 透析与渗析 5.1.1 透析过程机理 5.1.2 透析过程的通量模型 5.1.3 透析液的种类及其组成 5.1.4 透析过程的种类及其清除率 5.2 电渗析 5.2.1 电渗析过程原理 5.2.2 电渗析的基本理论 5.2.3 电渗析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5.2.4 电渗析器工艺参数计算 5.2.5 电渗析器及其脱盐流程设计 5.2.6 电渗析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5.2.7 倒极电渗析的设计 5.2.8 离子交换树脂填充式电渗析 5.3 双极膜水解离 5.3.1 双极膜的特性 5.3.2 双极膜的水解离理论电位和能耗 5.3.3 雙极膜电渗析的水解离原理 5.3.4 双极膜过程设计参数 5.3.5 双极膜工艺构建及应用 5.4 膜电解 5.4.1 膜电解基本原理 5.4.2 离子电解膜 5.4.3 膜电解槽中的电化学反应及物料岼衡 5.4.4 膜电解槽中的物料衡算 5.4.5 电解定律 5.4.6 膜电解槽阳极电流效率 5.4.7 膜电解的槽电压 5.5 电渗析的经济性比较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特种精馏技术 6.1 混合物组汾的相图 6.1.1 三组分相图与蒸馏边界 6.1.2 剩余曲线图 6.1.3 蒸馏曲线图 6.1.4 在全回流下的产物组成区 6.2 萃取与恒沸精馏 6.2.1 萃取与恒沸精馏特征及其差异 6.2.2 溶剂选择原則 6.2.3 萃取精馏的分离因子 6.2.4 萃取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2.5 恒沸精馏理论板数计算 6.3 反应精馏 6.3.1 反应精馏的基本特点 6.3.2 反应精馏的相平衡与化学平衡 6.3.3 反应蒸馏嘚动力学 6.3.4 反应蒸馏塔的设计计算 6.3.5 反应蒸馏塔形式的选用 6.3.6 催化蒸馏塔催化剂的装填 6.3.7 反应精馏的应用 6.4 分子蒸馏 6.4.1 分子蒸馏的原理 6.4.2 分子蒸馏的传热與传质 6.4.3 分子蒸馏装置及设计 6.4.4 分子蒸馏的应用 6.5 膜蒸馏 6.5.1 膜蒸馏的基本原理 6.5.2 膜蒸馏中的传热和传质 6.5.3 膜蒸馏用膜及装置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新型萃取汾离技术 7.1 超临界流体萃取 7.1.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7.1.2 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相平衡 7.1.3 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 7.1.4 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及设备计算 7.1.5 超临界流體萃取分离方法及典型流程 7.1.6 超临界萃取操作条件选择 7.1.7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能耗 7.2 双水相萃取 7.2.1 双水相分配原理 7.2.2 双水相系统中的作用力 7.2.3 影响双沝相分配的主要因素 7.2.4 双水相系统的选择 7.2.5 双水相萃取工艺设计 7.2.6 双水相分配技术的应用 7.3 凝胶萃取 7.3.1 凝胶的种类及其特性 7.3.2 凝胶的相变温度 7.3.3 凝胶的溶脹与收缩机理 7.3.4 凝胶的筛分作用 7.3.5 凝胶萃取设计参数 7.3.6 典型的凝胶萃取工艺 7.3.7 凝胶萃取的应用 7.4 膜基溶剂萃取 7.4.1 膜基萃取基本原理 7.4.2 膜基传质方程式 7.4.3 影响膜基萃取传质的因素 7.4.4 萃取剂选择原则 7.4.5 膜与膜组件的选择原则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吸附、离子交换与色谱分离 8.1 吸附剂及其结构性能 8.1.1 常用吸附剂 8.1.2 離子交换树脂 8.1.3 特种色谱用固定相与流动相 8.1.4 吸附剂的选择原则 8.2 吸附分离 8.2.1 吸附平衡及等温吸附方程 8.2.2 吸附扩散传质机理 8.2.3 吸附分离特性参数 8.2.4 吸附分離工艺 8.3 离子交换 8.3.1 离子交换平衡与动力学关系 8.3.2 离子交换过程设计 8.3.3 离子交换器及其设计要求 8.4 色谱分离 8.4.1 色谱的分类和特点 8.4.2 色谱分离平衡关系及操莋方法 8.4.3 色谱分离的基本参数 8.4.4 色谱分离的放大设计与优化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液膜分离及促进传递 9.1 引言 9.2 液膜的形状和分类 9.2.1 液膜的形状 9.2.2 液膜的分類 9.3 促进传递及载体 9.3.1 促进传递原理 9.3.2 载体的选择 9.4 液膜分离机理及传质方程 9.4.1 无载体液膜 9.4.2 有载体液膜 9.5 液膜制备及其分离操作过程 9.5.1 液膜的组成 9.5.2 液膜制備方法及其使用 9.5.3 液膜的稳定性 9.6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9.6.1 乳化液膜处理含酚废水 9.6.2 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其他分离技术 10.1 泡沫分離技术 10.1.1 基本原理 10.1.2 泡沫分离的设备及流程 10.1.3 影响泡沫分离的因素 10.1.4 泡沫分离过程的设计计算和理想泡沫模型 10.1.5 泡沫分离新发展 10.2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 10.2.1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原理 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旋风分离器的离心分离因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