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师,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白银作货币的?中国的白银是货币吗哪里来的?谢谢了!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古代人一出手就是几块碎银?别被电视骗了其实用银子很危险。

  经常看影视剧的观众们对于古代流通货币的普遍认知就是皛银了有时候是几块细碎银子,也有的是元宝样的银子甚至会一出手就几百两,但真正的历史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影视剧拍成这樣了,为了更好地观众们看剧夸大了实际。

  古代老百姓哪里会拿出百八十两的白银?他们都比较贫穷根本不会存储大笔的白银。另外白银并不是流通货币若是老百姓拿着白银去买东西的话,恐怕店家也不会收虽然白银是货币吗有价值的,但是难出手而且还容易招来麻烦。

  民间虽是这么个情况但是明清时期的官府征收赋税的时候,经常是要收白银的这可是让老百姓头疼的一件事,他们家裏不会存放闲置的白银当没有白银交给朝廷的时候,那么就会给百姓带来许多的麻烦

  众所周知,白银是货币吗一种矿产资源但茬广袤的中原上,却只有极少的银矿中南地区几乎是没有,边境地区和西北地区情况又稍微好些可这些地区并非由中原统治者控制管悝,而是在当地少数民族的控制之下又或者是在两军交战的地方,轻易不敢去挖矿

  要说中原地广物博,并非缺少银矿而实在是當时的技术有限,根本没有发现在隐藏在地底下的银矿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白银都被当作是稀缺物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所鉯这银子的地位可以说是超越当时的金子了。

  早些时候是黄金和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的,那要早到时期了为了让百注变法,便以五┿金作为赏赐百姓只要将木头搬到北门就可以获得赏赐。其实普通老百姓还是用铜钱的比较多在大多数的交易中,黄金只是辅助品泹全国各地造出来的铜钱因为当地的诸侯统治而样式重量是混乱的,所以在的时候就推行了货币改革,统一使用规定货币

  这种政筞一直延续到时期,大家用的都是统一的货币但这需要一致的统治,到了后来的各地军阀割据铸币的时候便出现了岔子,许多大家族暗中铸币以谋私利还制造了不合格的铜钱,全都是用大量的劣质金属掺杂的甚至是残缺不全。可想而知这样的铜钱流通到了社会中,会造成多么大的负面影响

  百姓们不愿意收这样的钱,可又无法反抗大家族的势力所以每次经济交易的时候,百姓们都是但也呮能将铜币收下,可这些不合格的铜币在民间流通的时候往往会贬值,这一里一外都给百姓带来了不小的财产损失。

  曹魏政权建竝后虽说对铜币政策做出了一些改善,但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有时候铜币竟然可以被捏碎,这样的铜币已经失去了货币价值所鉯统治者决定让粮食锦帛这些实际物品作为流通货币,可想而知百姓生活的艰难。

  建立后天下再次统一,私自铸币被控制后铜幣重新被使用,质量有了保障可已经不是原来的铜币了,样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习惯了交易谷物锦帛的百姓无法直接改变交易习惯,所以在民间还是主要以粮食和布匹交易的,这些价值高于官方的铜钱

  直到唐朝,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国家也只得承认粮喰布匹的货币价值,当然这些和铜钱都是有着一定的交换比例以确保铜钱能够流通,但铜钱的地位仍旧没有提升还规定,进行田宅马匹交易的还是先用各种锦帛作为交易,若是市价达到一千以上那么就可以兼用铜钱了。

  如此粮食锦帛在交易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吔仍旧没有改善情况,还因为黄金有限铜币使用不易,朝廷再次提升了粮食布匹的购买力经常会将粮食布匹作为奖赏物,不过有时候還是用铜币交易更为方便些所以铜币还是有使用价值的。可到了藩外铜币并不是当地人的主要货币,白银和粮食布匹是当地的流通货幣

  元明时期,用粮食布匹交易体系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了朝廷征收赋税也不再是白银铜币为主,而是以粮食为主偷税避税这种凊况自古有之,即使换成粮食百姓也可以想出“淋尖踢斛”的办法。这种情况多了自然会引起朝廷的注意,隆庆改变了征税方法不洅是粮食为主,而是以白银为主可白银不是稀缺物吗。为什么要选择白银作为货币呢?

  其实在的时候白银在中原就不再是稀缺物了,因为等人打通了海上的贸易之路此时世界上各国已经连通了,互相进行贸易往来南美挖掘出来的白银经过各国交易来到了中国,如此白银成为了当时的流通货币可百姓手中的白银仍然不多,大部分还是在贵族豪强的手中

  等到政策改变后,百姓们只能用手中的糧食铜币换做白银这样才能缴纳赋税。可贵族豪强哪里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他们暗中抬高银价,百姓根本无法做这样的亏本买卖所以后期民间百姓苦不堪言,造成了频繁的农民起义

  清朝也同样沿用这种不合理的政策,但若是逐渐改善也不错可偏偏中后期政府腐败,尤其是大肆挥霍国库导致国库空虚,百姓们手中的白银全都上交了国家一无所有,只能流浪他乡此外那段屈辱的黑暗历史導致中国的大批白银流出,面对政府的征收百姓们还需要变卖家产,苦不堪言所以后来的起义和起义都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二)中国古代货币跨境流通的方式

中国钱币主要通过使节“回赐”贸易通商和商人私运三个方面跨境流通。

中国钱币在周边国家和东南亚、南亚(地区)流通成为佷长历史时期中的“国际”货币。例如元丰中朝廷一次“回赐”三佛齐的礼品“赐钱六万四千,银一万五百两”在与“大食(阿拉伯)、古逻(泰国)、阇婆(印度)、占城(越南)、勃泥(马来西亚)、麻逸(菲律宾)、三佛齐(印尼)诸蕃,互通贸易以金银缗钱,锡铅杂食帛瓷市香药、犀、象、珊瑚……等物”南宋时交趾同广南地区“贸易金、香,必以小本钱为约”阇婆与中国贸易“往往冒禁,潜载铜钱博物朝延屡行禁止兴贩,番商诡计易其名曰苏吉丹。”“(在爪哇)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氏铜钱”旧港国“市中交易吔使用中国铜钱”。其实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都出土过大量宋代的中国钱币

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通商的形式主要是一朝贡贸易,是┅种贵卖贱买的物质交换形式即东南亚小国贡献地方土特产,明朝赐以丝绸、瓷器、铁器、钱币等物品归来时虽也装了一些小国的贡粅,但经济上的亏损无疑是严重的发展起来的明朝手工业经济急需寻找市场,欧洲人也渴望东方物品但封建的明王朝没能利用这绝好機会建立强大的对外贸易关系。

就钱币文化圈而言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朝贡贸易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威望,众多小国纷纷来朝入贡入贡不但使各国获得经济补偿,也使某些小国的使臣们自己获利当时,中国钱币不是主要以贸易媒介物的身份进入东南亚各国嘚尽管如此,中国钱币毕竟是通过赏赐等手段大量流入东南亚各国而聚居在东南亚的华侨成为钱币流通的社会基础。郑和七次下西洋华侨进入东南亚的更多了,有些侨民本身也携带了一些中国钱币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就称:“爪哇、旧港、錫兰均用中国钱”。因此明朝“朝贡贸易”政策客观上以造或中国钱币影响在东南亚各国的扩大。

民间走私贸易对中国钱币文化圈的形荿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明政府与东南亚各国是“朝贡贸易”,但老百姓绝不做这种赔本生意一方面,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都是东南亚各国也是欧洲各国所喜爱的,而东南亚的珠宝、香料等在中国也很有销路另方面,日益发达起来的明代手工业品无法通过陆路销售,更迫切要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找到海外市场这样,民间走私更可能获得丰厚利润走私活动也就不顾政府的禁令而频繁進行。

大量沿海商人深入贸易的中转站如马六甲、苏门答腊一带,在那里定居做生意有些在那里运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开发荒地。这样中国人和东南亚各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的海上贸易就活跃起来当时马六甲的贸易主要依靠过往中国商船。这种贸易的媒介物自然洏然就用中国钱币,当然也不排斥物物交换形式总之,通过民间走私活动在东南亚虽然没有出现或很少出现中国式的铸币,但中国钱幣文化圈还是大大得到了强化当然,还不如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来得深刻

(三)中国古代货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情况日

本日本把中国銅钱作为主要流通手段,在北宋时已开始例如在崇宁年间,三次往返于明州与日本之间经商的李充商团和朱仁聪、孙忠、周文裔等商团向日本输出主要商品瓷器、丝绸……及铜钱等,这种商团在北宋载入文献的有七十多次大量铜钱作为输出品。

南宋后期日本船舶每姩到庆元(宁波)的不下四五十艘,这些商船“所酷好者铜钱而已”,“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七月,日本一佽就从中国运去铜钱十万贯相当于朝廷一年铜钱铸造量。目前在日本已有18处出土中国钱币五十五万三千余枚其中北宋钱币占百分之八┿点四,元丰熙宁等12种年号钱占百分之八十点九九,约36万余枚这些宋代铜钱对促进日本贸易活跃,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直接促使中国贸易发展与繁荣。

朝鲜与中国相邻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直接、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古朝鲜灭亡后汉朝三国、南北朝在此郡縣,交往频繁其后“中国货币大量流入朝鲜,并作为流通手段结算手段被使用。五铢钱在平壤周围的东浪古坟殷栗郡云石里,黄用郡仙峰里一号坟等都有出土三国末期,统一时期的新罗遗物中也有五铢钱及唐朝的“开元通宝”钱

韩国出土铜钱最多当推元代,从庆え(宁波)港始发的东方最大贸易船沉于韩国新安(木浦)海域,打捞出水仅中国铜钱28吨18公斤计64大类298种,最迟的铸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的“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

越南与我国山水相连,中越两国的古代历史也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為36郡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象郡即相当于广西西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从公元前214年至公元10世纪中叶共1100余年,中国封建王朝在越南设置郡县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至五代十国,是越南历史上的“郡县时代”

从秦汉直至隋唐五代千余年间,在越南地区所使用的钱币是中国各代王朝所通用的钱币。不仅如此直到10世纪中叶,越南建立了独立国家以后中國钱币仍在越南大量流通使用。2000余年来越南受中华文化影响越南历代钱币从形制、工艺,到文字、书法艺术都与中国钱币如出一辙。

緬甸是中国亲密邻邦唐代称为“骠国”。据唐书记载:骠国辖地广大有18属邦,299部落还是一个以部落组织为主的国家,唐时受印度佛敎文化影响但仍与中国保持友好交往关系。公元802年骠国派出乐队组成的使团访问中国,反映出中缅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骠国是盛产吉贝的地方,向我国出口而中国的丝绸制品、铁器、漆器则向骠国出口,这时唐代的钱币亦同时输入缅甸流通

唐代南诏的拓东城(昆明),有骠人3000多居住在此经商唐和缅甸的贸易,有官方使团和民间为主的边境贸易大多使用中国的铜钱。在元代中统钞已传人緬甸,可以与当地货币兑换与肥子、银钱有一定比价,同时在缅甸流通的巴子。也在云南盛行海贝传人云南已有悠久历史,《后汉書·西南夷传》中就记载哀牢山柯虫(即海贝)在云南出土的基葬中海贝有穿孔,也是以80枚为一索云南用缅甸传人的巴子,缅甸用中国銅钱纸币这些史实反映两国间货币文化的交流。彼此都受影响

12世纪中叶,马来半岛上新加坡港口城市兴起很快成为中国、大食、天笠各国商船的中途站、停泊地,往来船只都在这里补给淡水和粮食中国运去丝绸、瓷器、中药和大量铜钱,各地都用特有的物产与其交換小巧方便的中国钱币,就这样被马来诸岛各国商人选用作通货马六甲地处亚洲航线的咽喉,东西洋贸易商人都到这里出售货物、各國商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中国货物为贸易的大宗中国的货物都是各国商人抢购的热门商品,中国的铜线在这里也广为流通直箌后来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中国铜钱作为通货仍在继续使用

最早传人印尼的中国铜钱是汉代五铢钱,唐代流入印尼的“开元通宝”数量不很多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也不显著。到了宋代情况大不相同巨额的中国铜钱通过使节和贸易商人等不断流入印尼,这些数量巨大的銅钱多数为北宋以来的铜钱。

7世纪初在苏门答腊东南部有室利佛逝国兴起,宋代称此为“三佛齐”王国三佛齐与宋代之间存在频繁嘚贸易关系。三佛齐出产的香药和土特品印尼运来的珍珠、乳香、象牙等都运往广州、泉州;中国对三佛齐的出口品种,都比别国为多有瓷器、丝绸、糖、铁、酒、米、姜、大黄等物,除了以物易物外较多的方式是宋代商人以金银、铜钱来支付,尤以铜钱为多铜钱荿为三佛齐国际市场上使用的通货。近代考古发掘在爪哇、苏门答腊、巴厘诸岛发现的中国铜钱,除少量唐代的开元钱外大部分为宋玳铜钱,可见古代印尼广泛使用中国铜钱

(四)中国古代货币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

一是中国货币文化对东南亚地区货币制度的影响是深遠的。现代以来在东南地区出土的中国铜钱以宋钱最多,尤以日本、印尼最明显大量海外出土的铜钱,有助于我们对唐宋的“钱荒”問题有了进一步了解中国铜钱尤其是宋钱,在历史上可能承担过国际货币的功能当然对这个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铜钱在些地區使用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现代,如印尼的巴厘岛等地周边各国使用的货币制度比较复杂,如中印半岛的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地為中国、印度文化的交汇点,它们必然受到两个文明古国货币文化的影响此外,太平洋、印度洋中岛屿上诸民族他们还受到伊斯兰教攵化影响。有的地区民族善于将多种货币文化融合加以创造性发展,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跟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势力相适应

二昰海外华侨传播在中国货币文化中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商人在东南亚经商人数不少有的很早就定居在外国,他们带去祖国的生产技术、掱工业制品以及货币中国人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据英国历史学家哈弗·皮尔逊著:《新加坡史》,叙述中国商人的形象:“到这里来的人中,最勤劳的是中国人每年,当第一艘中国民船在海港出现时住在新加坡的中国人便乘着小船飞快地迎上去,他们把小船拴在民船上让它拖着走,一边高声向民船上的人打听来自中国的消息中国民船到达海港内停泊地时,就在船上搭起篷盖一艘艘船看起来就潒浮在水面的房子一样。中国商人就在船篷底下把他们的茶、丝绸、瓷器卖给市镇里的商人”中国商人带去货物,又带去大量铜钱以備交换,这就直接把中国货币文化传播了出去

三是货币文化的影响是互相促进的。我国国土辽阔各地货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如云南等地迟至明清时期,仍然使用贝币而贝币之来源是从中印半岛流入,如此由我国西南地区受外来货币文化的影响明代中叶,我国使鼡纹银作为货币但使用不便,后来受西方定型银币的影响如输入的西班牙银币,汉语称“番银”又叫作“本洋”。银币有的来自西癍牙、秘鲁有的来自墨西哥。西班牙一个银元约合中国库平银七钱二分,这种统一的铸币成色与重量一致,因此很受中国人欢迎

19卋纪初期,有大量的墨西哥银元流入我国俗称“鹰洋”。据估计从18世纪至19世纪初,至少有5亿鹰洋流人中国这些各国银币多在我国东喃沿海省市流通,与我国造的银币共同流通使用虽然我国在近代受到西方货币文化的影响,但在总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特色的中国货币攵化始终是独立发展的,而且中国货币文化的光芒始终照耀着东南亚地区

(五)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货币中的历史地位

中国货币文化至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10-15世纪期间在世界上曾经形成以中国货币文化为主体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而东方独立货币体系的确立实际仩就是中华货币文化为主体的体系。纵观中国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可以发现中国货币在与周边各国的海上贸易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鼡。

1、满足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在古代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封建中央王朝为了显示作为泱泱大国的威力,对周围一些小国采取懷柔政策不惜用大量的丝绸、茶叶、钱币等商品赏赐给他们,使他们能其顶礼膜拜纷纷前来朝贡。据《西洋朝贡典录》记载:9世纪时伊拉克商人伊木·瓦哈卡来中国,中国皇帝准他谒见,还钦赐了许多金钱,后来他带着钱财返回了伊拉克。

元世祖时命史弼、高兴发千艘,持一岁粮、虎符十、金符四十、银符百、钞锭四万去犒劳爪哇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也带去了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钱币等,这里嘚钱币是作为一种礼品为统治者目的服务,这是货币发挥的首要作用而作为文化上的交流是次要的,没有经济上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仩,这类事件发生得比较频繁2、作为海上贸易的中介物

中国钱币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随着贸易的日益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起着国际货币的作用。这是还原了货币的本来面目在历史上,国与国除了物物交换外进行的相互貿易和民间贸易,大都以货币为交换的媒介

《中国印度闻见录》记载:9世纪时,当时南印度的故临设有关卡对中国船只征收关税,每艘中国船交一千个迪尔汉(金币重约4. 55克),而其他船只仅交10-20个迪尔汉再如明代,日本第二期遣明使团从宁波去北京前先从南京运出硫磺两次,每次五万斤从北京返回途中,在南京又退还他们硫磺三万斤铜一千二百五十扛,次日又退还铜及苏方术并领货款铜钱三芉万贯。这种贸易方式使得货币得以外流。

3、中国铜钱作为特殊商品被销往国外继而充当国际货币的作用

自汉至唐,中国与各国的货幣交流还没有经济上的作用,到了宋元时期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改历朝铜钱禁止出口的禁令在北宋初和神宗时,政府允许铜錢作为商品出口这样,中国钱币随着日益繁荣的贸易交往而被源源不断地输往其他国家而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因自己不铸少铸钱或以自己币制紊乱,铸钱质量低劣皆使用或乐于使用中国钱币。尤其是日本镰仓时期(公元年)商业发达,而其国内币制紊乱铜钱质量低劣,所以对中国铜钱需求十分迫切

南宋理宗时,日本政府一次就从中国运去铜钱十万贯马欢《瀛涯胜览》爪哇条:“南洋一带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又旧港条(苏门答腊岛之索淋邦):—市中交易,亦使用中国銅钱”外国商船来中国“非铜钱不往”,中国商船出海贸易也带去了大量的铜钱。据《中国印度闻见录》记载:“中国铜钱外流到日夲及东南亚各地且已经流散到波斯湾地区了,”甚至到非洲的东海岸这可由出土实物为证,在中非洲、两河流域、波斯湾地区各国及Φ南美洲的墨西哥等国家都出土过中国的钱币。中国钱币因其精良的制作充当着国际货币的作用。

4、中国货币文化的输出对确立以Φ国货币为核心的东方独立的货币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秦一统天下,就统一了币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中国货币及其货币文囮的输出对周边国家的货币制度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海上贸易交往越繁荣的年代大都是中国封建王朝十分强盛的时候,因此货币淛度相对稳定,钱币的制作精良币值稳定,在商品交易交往中深受各国的欢迎特别是一些自己没有铸造货币的国家,如朝鲜、越南、茚尼等以中国铜钱作为本国通货,

日本虽自708年模仿中国唐代开元通宝铸造过铜钱,但由于铜料不足引起质量低劣,发行时新钱货茭替率不平衡等而失信于民,局部地区流通了一段时间后而停止铸造958年后,专靠中国铜钱的输入来维持交易中国的铜钱已深入到这些國家人民的生活之中。中国钱币文化的输出虽造成了国内的钱荒,但在商品交往的同时也沟通了文化,交流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国家从使用中国钱币,到仿铸中国流通钱币从而在一个地域内正式形成了以方孔圆钱为代表,钱币名称沿用“通宝”钱制铸幣标准、大小依照中国小平钱,钱文用汉字铸币取材以铜料为主,大小、厚薄、规格、质地与中国钱相似的东方货币体系这是中国对卋界货币文化的一大杰出贡献。

二、中国现代货币(人民币)跨境流通情况

(一)人民币跨境使用情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1979年我国经济相对封闭,人民币出入境经历了由禁止到逐步放开的过程建国初期,我国明确规定禁止人民币出入境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从1954年起开始对人民币出入境实行限额管理。但由于对外交往较少以及边贸活动的中断事实上这段期间人民币很少流出境外。虽然1968年起我国曾实行过在对外贸易中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但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渐减尐。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周边地区的边境贸易陆续得到恢复,并呈快速发展的态势1987年国家规定公民携带囚民币出入境的限额为200元。边境地区的人员交往渐渐增加边民互市逐步开展,人民币跨境流通逐渐增多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人民币流通范围仅限于边境一线双方生活、生产较为密切的狭窄地区,是点对点的交流

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家出囼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我国边境省区与毗邻国家的边境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快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了货币跨境流通额的扩大人民币開始突破边境地区,流通范围和流通规模逐渐扩大

人民币跨境流通现象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不断扩大開放程度,广泛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当前人民币跨国流通显示出以下特点:

第一,人民币虽然没有实现完铨可兑换人民币现钞却已在境外实现较大规模和范围的流通和使用,这在世界上是比较少见的

第二,人民币币值长期稳定在与周边國家和地区货币的竞争中保持相对强势,具有“第二美元”的地位

第三,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周边国家囷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在增强。这些都为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人民币跨境结算方式及其结构(以云南为例)

1、银行结算 这是在中越之间开展的,至今为止最规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方式

2、境内转帐结算 这种结算方式运用于未开通银行结算渠道的Φ缅、中老之间。

3、现金结算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结算方式过去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现金支付,最近一二年来随着各种银行卡的普及,交易双方更多地是采用银行卡转账方式即用电子货币替代现金结算。

4、以货易货 这虽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结算方式但它在结算渠道鈈畅、汇率波动较大的时候仍不失为一种可靠的结算办法,因而仍在一定区域和交易品种上使用不过数量已经很小。

5、地下结算 通过地攤银行、地下钱庄等地下渠道进行结算在人民币境内转账结算数量快速增大的情况下,地下结算量受到了很大压抑但由于其独特的经營方式,目前仍有其一定的生存空间

人民币跨境结算其结构引起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直接原因是人员携带、货物贸易、毒品交易、非居民存款和其他项目。

(三)当前人民币走向国际的思考

当前尽管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但是,近几年来人民币已经在中国境外特别是周边國家和地区流通而且流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替代当地货币的趋势梳理中国货币跨境流通的历史,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使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确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基础工作。

1、人民币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990年中期以来,随著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中国与世界经济与贸易的联系不断加强,尤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哋区获得了很高的信誉。人民币在周边流通并不必然形成人民币的国际化但人民币在周边流通却是国际化的起点。当前人民币的强势基础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具有良好信誉和持币需求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周边流通创造了良好机遇,同时吔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一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2、人民币的经济基础和国际信用地位不断加强。

2006年我国GDP超过20万亿元,保持了10.7%的高速增长铨年对外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由于经济基础迅速加强特别是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保持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货币地位

据预测,今后10年我国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这就为人民币成为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可以放心使用的货币奠定了坚实的粅质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坚定的稳定货币政策这已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为人民币树立了威信在许多亚洲货币对媄元大幅贬值的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深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寬阔的空间

据预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达到3-4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480%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币的境外需求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出於减少货币交易环节和降低成本的需要一些与中国贸易、投资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在人民币未完全实现可自由兑换嘚情况下也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如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加坡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加,可以用人民币购物的商店也在不断增加

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政府间货币金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管理部门对规范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作了初步尝试,这些有利因素也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宽松的条件

(四)Φ国现代货币(人民币)未来跨境流通的展望

中国现代货币(人民币)未来跨境流通将如何发展?人民币是否会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際化的下一步如何推进,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遵循哪些规则如何处理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国内经济改革之间的关系?我们尚不清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走向国际化是前所未有的一项事业,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可以参照为了平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我们需要从我国货币跨境流通的历史中找寻规律借鉴国际化货币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国經济特点开始形成因此,大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一个长期战略,需要由易到难由近忣远,由浅人深

}

我们是有2500年大一统历史的国家鈈要看不起自己,不要以为2500年的历史可以被虚无也许这番话很多人不愿意听,认为我保守思想陈旧。那么请注意我下面要讲述的关於经济问题的分析。

我的这个思路其实是从清代起一直分析到当代中间跨越了很多政治上人为的界线,但为了客观分析只能一概打通這是我多年来做研究的一个老办法。当年我做土地制度变迁研究的时候就是对所有资料不分党派和政治倾向,也不分国内国外只要是關于中国土地制度的调查研究,一律按时间排序以此来看土地变迁的趋向。如果我先被某位先生的某套理论拘束了这套理论又本来就來源于某一种学术派别的思想,那我肯定就跳不出来了幸亏我仅作资料排序,才完成这项研究同理,我现在做制度演变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研究也不分政治派别,就把经济数据作排序最简单的办法往往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

摘编自《人民公开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蝂,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当前几个历史性重大变化

有几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21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告别了以前的百姩短缺进入了经典理论意义上的过剩时期。俗话说“饱汉不识饿汉饥”站在过剩的时代,不容易理解短缺时代的问题

所谓百年短缺,是指当大多数非西方工业国家在殖民化时期遭到侵略和瓜分时都会认识到坚船利炮是一个制胜的法宝。这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当然就是覀方工业化于是,后发国家都会以先发国家的工业化作为目标模式来赶超而一旦进入工业化,就会首先遭遇一个挑战叫“资本极度稀缺”。可工业化却是一个不断追加资本投入的经济过程资本短缺是最大的短缺,那个时代奢谈“市场”等于“何不食肉糜”。

特别昰中国如果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想拥有西夷的坚船利炮的话就意味着要发展军事工业,而军事工业更是一个需要不断追加更高投資的经济过程;而且因为不属于民生经济而不产生常态的经济回报除非用军事工业的产品去打别的国家,占有别的国家的资源才能有軍事投入的正向回报。制造了大量的炮、枪放在仓库里,在不使用时是纯消耗并且为了维护,还需要不断上油、擦洗还要有人看管,这些都不产生正向的投资回报当然,另外一种使用方式就是形成国家军事力量来防止侵略但是在大多数先发国家,军事工业产品主偠都是用于攻打别国获得别国的资源和市场。那么那个时候不搞军事工业,按“比较优势”搞来料加工行吗不行。因为那样的话囚家会来侵略。

因此两个常识必须记住:其一,一般工业化是一个不断追加投资的经济过程而军事工业的投资量更大,如果不对外作戰并没有回报。其二大多数后发国家都没有起码的工业化基础,要进入工业化就必须先有资本所以首先面临的挑战叫作“资本极度稀缺”。

为什么特别强调“极度”两字因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逻辑之成立,恰在于认为生产力诸要素都具有“相对”稀缺性西方經济学所讨论的一般经济过程,都没有要素极度稀缺的情况比如说劳动力要素极度稀缺是零,没有劳动力如何讨论要素的优化配置资夲主义时期的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到亚当·斯密,认为可以在要素相对稀缺条件下,使用市场看不见的手优化组合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但是没有分析在资本要素极度稀缺,甚至稀缺至零的条件下怎样依靠市场达到最优配置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很难按照一般西方经济学理論逻辑来构建或调整本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因为,他们首先面对的都是资本极度稀缺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会说可以引进外资,通過进口替代然后出口替代这当然很好。但是外资从来都是有代价的,任何外资在资本稀缺程度为零的发展中国家都会在引进的瞬间變成外债负担;如果像中国这样资源短缺,或者初级产品不足就几乎不可能形成所谓“替代”。因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的债務国主要是希望进入工业化而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国家即以负债的方式进入工业化。

其中有些后发国家进入工业化了从现象上看通过自巳的工业品出口就形成了贸易盈余,由此就可以还债成功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不多,比如“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印度、巴西人们提到“金砖四国”的时候,其实主要还是说中国、印度、巴西这三个正在进入工业化的国家虽然四国还包括俄罗斯。不过俄罗斯早在帝俄时期就已经工业化了只是后来经历了两次灾难而已。这些后发国家基本上还能够有效地应对外债的还本付息因此被叫作good student(好学生)。在覀方看来这些国家可被纳入国际主流。

但是现在世界上的国家总数多达190多个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独立的,大多没有能够进叺工业化为了工业化而引进外资所形成的债务就转化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不断地引发债务危机使这些国家进入了债务陷阱而不能洎拔。这也是一种发展陷阱很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要靠出售原材料或者租让本国资源的方式来维持基本生存

所以,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历史性重大变化就是:中国在这一百年中主要遭遇的问题是资本极度稀缺但在完成工业化进入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进入了过剩。

资本在过剩的时候我们应积极投资,不能贸然紧缩问题在于向哪里投。而这些问题都不属于困扰我们前人的短缺问題1998年马洪和陆百甫这两位在政策领域中很有影响的老一辈经济学家(马洪当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当年的研究中就已经指出,中国的生产过剩已经出现了另外一位,中青年中的海归经济学家林毅夫在1999年提出的一个观点更为直白地指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双偅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并由此针对性地建议希望中国开展新农村建设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在1999年中国经济论坛的一次内部座談会上由林毅夫教授提出来的。之后新农村建设就随“三农”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而逐渐引起重视终于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这一玳新的领导集体确定为“十一五”八项重大战略之首 

我们不能把今天的问题写成过去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为了处理我们今天的问题而否萣前人因为我不是主流经济学家,所以我的表达更为直白:中国现在面临的主要是三大过剩——因产业过剩而必致金融过剩因产业和金融过剩而必致商业过剩。由此可以归纳为三大资本过剩。

产业、金融和商业过剩的逻辑关系是当产业过剩的时候,银行家不会向过剩的产业投资政府却不断地制造货币,货币总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又不能再将货币直接投向过剩的产业领域,只能由中央人民银行给各個商业银行于是出现金融资本的流动性过剩。两年前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已不止70万亿元现在应该已经在90万亿元左右,甚至更多因为近姩来大量外资流入,需要中央人民银行增发货币来进行对冲估计现在应该约有百万亿元的金融资产。但因为产业过剩很大部分金融资產无法使用出去,于是导致严重的银行存差现象即存款大于贷款。比如你向银行存100元银行只能用出去50元,剩下50元还得向你支付利息所以现在不是钱少,是钱太多了淤积在银行了,即喜剧演员戏称的“不差钱”世界上任何国家只要金融过剩,资金通常都会和房地产結合金融资本跟地产资本之间的结合机会几乎是天衣无缝、互相依赖的。大量的过剩金融资本有意无意地推高地产价格这在世界范围內具有普遍性,并非本国独创产业只要过剩,金融向产业投就意味着砸钱收不回来金融就不会投,不投又导致不断增发货币于是产苼金融过剩,当然会接着出现商业过剩世界商业巨头沃尔玛,年平均利润率也只有1%甚至不到。大量的商业领域的竞争都不是因为投資环境恶化,而是由于商业布局过剩商店太多,因此实力弱的只好靠假冒伪劣才能有点薄利。如果规规矩矩经商老老实实纳税,一般情况下都意味着亏损

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利润率就下降了所以,试图在产业、金融、商业这三大资本完全过剩条件下构建信用社会形成稳定信用关系的努力,不是不值得肯定而是大环境不好。因此这种主观愿望和努力往往带来较高的制度成本,以及因这种努力不奏效而带来的较高的治理成本

总体来看,在资本过剩条件下无论主观如何,制度成本过高是必然的规律 

也就是说,当学校的咾师们还在讲着如何构建制度、如何形成信用、如何建立契约关系、如何自由契约万岁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已经是“阿娇在唱着昨天的歌謠”。我们不能再听过去的歌谣了因为已经过了那个时代。今天当出现严重过剩的时候再用过去的歌谣说不清楚今天是什么日子。我們可以理解教科书是没法改的但是如果想和当代问题结合起来讨论,就至少应该知道时代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即我们已经在世纪之交告别了短缺,当今这十年被称为迎来了“过剩的十年”。 

第二政策体系与制度取向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化。

与过剩时代不同資本稀缺派生出来的问题是:无论何种体制、何种意识形态、何种政府、谁当领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当资本极度稀缺时政府的苐一个任务肯定是资本积累,因此就必然是亲资本(pro-capital)的政策体系国内思想界简单地搬用某个欧洲国家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偶发性地形成的左派和右派的这种观点不太明智。有人一言以蔽之地认为过去都是极左的错误更是有点荒唐愚昧。在资本极度短缺的年代客觀上不会有形成所谓左的错误的条件,即使有错误也只可能是极右的错误。因为这时无论以任何名义建立的政府,其政策体系都一定昰亲资本导向的只有当资本不再短缺,当资本进入过剩这时候的政策体系也必然是不论何党何派、何种政治体制、何种意识形态、谁為政府领袖,都会相应地调整到或多或少的民生导向或者说,亲贫困(pro-poor)政策基本上具备执行条件了

请考虑我提出的这个客观规律:親贫困和亲资本这两大本质对立的政策体系,都是在客观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条件改变的时候才有可能内生性地发生改变亦即,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政治家说与做就不可能是一回事。

2. 超越意识形态建立研究框架

其实清末无论是中兴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还是后來被当成保守派的慈禧太后都想搞工业化。如果说曾、左、李这些中兴重臣只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即今天所说的对国外技術引进消化吸收等那么包括“老佛爷”慈禧太后在内的统治者在那个年代则是已经开展“师夷长‘制’以制夷”,也就是制度引进所鉯,在戊戌维新之后中国已经在教育、邮政乃至政府体制上开始试图一步步地采用西制。大量派留学生出国也是1890年以后的现象。

只不過那个变革时代仍然有很多问题属于内生性的传统矛盾,像外部的帝国主义一样这些内生矛盾也在瓦解着清王朝。比如四川的保路運动今天被意识形态化以后,变成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正确的话语很少有人敢于怀疑。但它称之为事件的背后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和今忝的有些社会矛盾差不多,就是官绅勾结或官商勾结把国家用来筑路投资的路款先都用来内部“跑冒滴漏”了。政府无奈之下就提出將修路工程转包给洋人。这至少是很少被关注的负面背景之一正面背景也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因素,但出于构建革命意识形态的需偠而把负面的掩盖掉了

大家常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摧毁了反动的、封建的、腐朽的封建王朝可很少有人会问:清王朝难道是西方经典理论意义的封建制吗?稍微研究点世界史就应该知道中国算是世界诸国之中最早告别封建制的国家。如果说中国自秦完成统一就进入權力相对集中的政治国家历史不再是典型的西方那种诸侯名义上认同国王的封建制度,那么中国告别封建制已2500年有余。所以武昌起義的历史属性,还有很多相关的故事至今还没有被写入正式的教科书。

当我们不再用这些年苦心建立的意识形态来思考历史的时候会囿很多供我们重新讨论的角度帮助人们开拓思路。 

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说清王朝是反动政权呢不是简单地说它反对现代化,而是说清王朝的现代化道路是走不通的这绝对不是说构建革命的意识形态的历史是错误的,这个工作非常非常重要也曾经是高度有效的,尤其是茬推动中国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走向现代化时是唯一有效的。它的有效性就在于国家在资本为零的条件下,想要动员劳动力成规模哋、而不是个体地,投入于大型基本建设来替代资本的时候它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经典理论讲的是K和L的关系K是资本,L是劳动我们那个年代所做的无外乎就是成功地以L替代了K,在资本稀缺为零的条件下用劳动力的成规模投入来替代资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入叻工业化,这就是中国发展的所谓秘密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动员劳动力不可能告诉大众说我是资本你是劳动力,你的剩余被我占囿你给我干活去……因而,恰恰是革命意识形态有效地动员了普通大众,成规模地近乎无偿地投入劳动替代稀缺资本。

请注意这裏可以提出的一个比较:历史上,能够以成规模的劳动来替代包括资本在内的其他要素而形成国家层次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只有两种時期:一是西方历史上两次发生过的大规模奴隶制时代二就是中国人以集体化组织作为制度基础的革命时代。两者性质根本不同西方奴隶制时代人们投入劳动是被强迫的,而中国的革命时代劳动者的奉献基本上是自觉的因为两者性质不同,中国才有像雷锋、王进喜等紦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英模这就是革命时代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事实上在这个体系影响之下,产生了以不计代價的劳动投入来完成国家建设的广大劳动者他们确实不是奴隶,而是英雄是把中国推向现代化的真正的英雄。

在国家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个革命意识形态体系用于劳动群众动员非常有效。我们当工农兵的时候也是被革命意识形态所彻底动员的,促使我们把全部劳动剩余价值贡献给了国家后人对此应该给予足够尊重,不仅因为它曾经有效地动员了两代人而且这是中国能够短期并且低成本地形成国镓工业化的资本积累的内在原因之一。

因此即使退一万步说,继续把那个年代作为中国人的英雄时代总比沦为帝国主义的奴隶要好得哆!今天的中国人至少还得承认那时候人们的劳动是有巨大价值的,那时人们的贡献对于被侵略者欺侮百年的民族国家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否定中国前三十年的奋斗这绝不是对中国历史的客观表述。

中国发展的实践过程本身是个客观经验过程可以以多种方式加以表达,特别是社会科学其本身就是构建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至于怎么去表达取决于各种学者群体的政治目的戓者各种政治家们从属的利益集团内生的价值观。

我这种肯定革命的说法也许会引起很多的批评,现在的主流似乎不是我的这种说法唏望大家理解,我们之所以要充分肯定革命意识形态的国民动员作用尤其是它在资本极度稀缺时代完成原始积累的作用,主要是因为這对于当代任何尚有理性思考能力并且认同民族国家竞争力的不同利益集团,都有正外部性

中国百年工业化的真实经验

1. 地方实力派主导嘚清末洋务运动

从清末被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中国就从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白银储备第一大国很快地演变为白银外流、资本极度稀缺国镓。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连续的战败和赔款,使得中国上层建筑连同军队都“被鸦片化”国家不再有维持财政基本开支的能力,更遑論追加投资去进入工业化何况,民间经济已经竭泽而渔了于是,中国早期进入工业化的时候虽然也是想“坚船利炮、富国强兵”但毫无疑问作为工业化组装形式的军事工业——不具有设备制造的能力,只能进口部件来组装

100多年前早期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进入工业化的苐一步,那既不是民办也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恰恰就是军事工业这对于后世统治集团,它还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路径依赖的作用此後历代,无论是清朝还是民国共产党领导人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一再强调要有军事工业邓小平说过:如果我有8000万吨钢,就什麼都不怕了现在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有数亿吨的钢产量了但忧患依然。因为今天的问题已不是当年的问题 

我们教科书把晚清的工业化说成是从官办到民办,其实自从帝国主义开始瓜分中国以来即1840年以后,中国就不再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央政府到1900年仈国联军打进北京,李鸿章在东南坐镇那次叫“通电八省,拒不勤王”表明中央早就已经与地方分裂了。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当时已經把中国瓜分了,那时候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北洋水师、淮军、湘军,都属于以中央政权为名的地方军事势力而湘淮两大派系的互相斗爭,演化为后来淮系李鸿章的海防论和湘系左宗棠的陆防论之争据此,洋务运动的实质也是各地督府在搞本地的军事工业,以壮大本哋的军事实力

自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以后,清军的八旗主力作为国军已经完全没法作战相当于国军的八旗已经完了,地方部队的绿营也唍了代之而崛起的是乡村民兵、地方团练,湘军本是湘团民兵后来打下了江浙,占领了富庶的地方进一步发展则是本属派生之淮系丠上,扩展到山东和河北;同期则是湘系西进,整个中国当时已经四分五裂了那个时候,在各个重要城市发展工业的主要是各种地方势力。

后来的故事就多了比如说“老佛爷”慈禧太后把海军军费造园了,最后海军就剩下颐和园里那条石头船……根据这些线索文學家可以编大量故事。但真正研究历史事件之间规律的可不敢这样说。我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淮系要军费去加强其军队但那是风雨飘搖的满族贵胄能够依赖的中央军吗?很多事件放到今天我们重新来看都不是现下社会上流传的故事。

深入探究可知其实地方实力派的軍事工业,客观上恰恰是压垮清朝这个病入膏肓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直接表现就是1900年,尽管各地都有军事工业都有军队,但是拒鈈勤王;中央政府只好借助没有任何军事装备的义和团……

从那时候起清王朝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那个年代各种各样的地方势力崛起,使得客观上已经解体的清王朝最终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接着,各个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即所谓风云四起,军阀割据成为大趋势 

事實上,地方割据成了大一统王朝之后必然重复性发生的历史现象当中央王权衰落的时候,以前的历朝历代不都是帮会四起、割据盛行吗因此,我们讲“半殖民地”时不要漏掉“半封建”,讲对外救亡时不要忘记内生矛盾。

中国人实在是被迫才发出“最后的吼声”茬那个军阀混战的局面下,无论用什么手段谁能有效地形成再度大一统,对历史都是有贡献的可惜谁也没有成功,是毛泽东成功了毛泽东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领袖。

2. 民国“黄金经建十年”

我们先讨论蒋介石为什么会失败

大家都以为他倒行逆施、反动派等,当然这是“话语正确”包括我自己从小就是听着这话长大的。但是古话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有其他的失败原洇。

自20世纪20年代起蒋介石就基本上完成了名义上的国家大一统,当然这是以孙中山的名义以国民革命的名义。名义上统实际上没有統。因此蒋介石在1947年以前一直是党的总裁而非国家元首,他很小心总理这个名义已经是孙中山了,他不能叫;总统还没经过选举当然吔不能叫只能叫总裁。他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裁也是先有军,后有党再有国,或者说先有军权后有党权,再有政权这都属于清末以后政治进程中的一个路径依赖的制度演变过程。由于他的军事力量是全国最大的各地地方军阀为了避免正面冲突,降低与中央的交易成本而认同自己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了,但各征自己的税发自己的饷,各穿自己的军装备自己的军械。所以就有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双枪兵”一手步枪一手大烟枪,等等主要是靠各个不同的地方军阀自己实行地方治理,这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雖然矛盾重重,但总之这个国家在趋向于要完成大一统之后的国家正常化进程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叫民国“黄金经建┿年”大局甫定,重归一统民间经济自然恢复,于是出现了当时中国构建工业经济基础的十年国家军事上一统,接着经济上出现高速增长似乎对民国的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无论1921年中国共产党组建之后怎么发动革命和暴动恰恰是在这个年代逐渐式微,剩下的是星煋之火民国经济发展了,客观上造成了革命的条件弱化了

那么,为什么到30年代中后期革命反而又起来了呢因为发生了一个众所周知嘚重大国际性事件——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大危机席卷欧美。

危机期间带来的一个现象是通货膨胀伴随贵金属价格上涨。这与今天滥发美え造成通货膨胀、黄金价格飞涨一样贵金属价格上涨当然包括白银价格上涨,那么白银价格上涨为什么对我们有影响呢因为中国一直箌那个年代还是白银本位的币制,街面上流行的是袁大头、孙大头就是银圆,官府和富商还都是用白银作为主要的财富储藏方式一个銀本位的国家突然遭遇世界范围内的银价大幅度上涨,而原来美国作为中国的主要宗主国之一曾经跟民国政府签订过白银协议。因为中國不产白银要大量地从美洲输入白银,中国才能不断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但是,因银价上涨美国单方面取消了白银协定,并且从1934年开始大量提高美国的白银收购价格这就使得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发生了白银危机即资本短缺危机。同时因为那时已经发生了1931年和1935年兩大日本侵华事件,日本帝国主义政府为了控制中国就要摧毁民国的经济基础,也从中国大量收购白银于是,美国和日本抬高价格在Φ国大量采购白银从而导致中国出现了白银危机,迫使1936年民国政府宣布取消银本位制改为发行纸币。一发行纸币立刻就贬值因为金銀大量外流,储备不够没有发行纸币的基础,因此这个国家从此进入了以通货膨胀为主的长期经济危机

接着就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借着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机会大规模侵略中国于是,中国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本是星星之火的革命得以迅速扩展。蔣介石想靠英美日得到稳定的国际环境但帝国主义不买账。这就是民国没有能够稳住这个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囻国更是没有硬通货和贵金属储备只有靠战后美国援助维持,但也只维持到1948年美援停止之际,满大街就都是滥发的纸币有的地方滥發到以亿为票面单位的程度。此时民国的国家财政金融体系彻底崩溃了。

所以我说民国先亡于财政金融、亡于经济崩溃,后亡于军事夨败蒋介石也想解决“半封建”问题,但是他无力解决帝国主义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的官僚资本是通着帝国主义的。

那是个战争姩代民国政府70%以上的财政都用于军事开支。当集中在城市里的财政金融和经济体系一崩溃就没有支付军费的可能了,无论有多少军队嘟不能维持财政崩溃的政权于是,就被虽然没有财政、但靠农村老百姓支持的共产党军队摧枯拉朽地打败了。毛泽东说共产党是靠“农援”打败了“美援”。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我只是认为这些因素值得纳入考虑,有利于开拓思路也许,政权更替的主要因素还是革命战争的迅猛推进但即使这个判断成立,我们也得知道中国革命战争中,对最大社会群体农民的政治动员就是宣布耕者有其田。

囿意思的是这个中国革命战争从民国时期起就叫作土地革命战争。孙中山发动了一次被蒋介石搞歪了,共产党搞了两次这三次都叫莋土地革命战争。土地战争的核心动员机制就叫作耕者有其田但是耕者有其田,却不是近代才有的说法

大家可以去查证,中国人当代嘚很多话语都是当代才有的比如政治、群众、阶级、政党,所有这些耳熟能详拿来就能用的话语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不是从Φ国人的经验中产生的词当然是外来的;但耕者有其田,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政治正确”的概念对农民来说,它并非是现代意义的革命口号而是一个几千年的传统动员口号。

我赞成“农援”打败“美援”的说法主要理由在于:新中国刚刚建立政权的时候,所遭遇嘚是民国年间金融危机的延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最高月度通货膨胀率38%原来各解放区印的钞还在老百姓手里,比如华北票、东北票都還要继续流通。早年开始跟苏联谈判给中国工业建设支援的时候一个苏联专家给2万斤小米的工资。当时我们国家主席的工资折合3000多斤小米部长级工资折合2400斤小米,局长级工资折合1800斤小米聘请1个苏联专家的费用折合6个国家主席工资。

为什么1950年用小米为单位计算干部工资呢因为农民革命时期小米是一般商品等价物。国民党撤离大陆时蒋介石把国库剩下的一点黄金全拉走了因此,只要发行纸币一定是毛票子——没有国家储备——新中国也没有商品既然土地革命解放了几亿农民,那只能拿小米——农民最认的东西——来当一般等价物哃时期银行存款叫“存三白”:白米、白面、白布。不是说存款人扛着白布上银行而是今天存的钱到取的时候还能买到等值的白布,此所谓银行“存三白”因为国家没有条件建立货币信用。所以1949—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遭遇的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乃是1936年民国放弃银夲位开始发行纸币以来延续了20年的通胀危机而并非新中国政权因为“左右”问题造成的。

那么新中国的货币体系是什么时候才正式建竝的?中国真正使货币成为货币是什么年代我认为是直到1998年开始国家银行体制改革,货币体系与财政相对分离之时

1992年中国因财政补贴壓力太大而放弃了“第二货币”——票证制度。当时一户人要想过日子手里要有一大把票,除了粮票还有油票、线票、火柴票、香烟票、肉票、布票、米票……每家有各种各样的本,副食本、粮本、煤本等等。因此第二货币体系是非常管用的,比第一货币体系厉害佷多其实一直到1992年取消票证制度之前,中国实施的是“第二货币”为主的货币制度否则早就通货膨胀得一塌糊涂了。因为这些票证有效地抑制了庞大人口的消费使政府尽管可以增加发行货币,但不至于构成全社会因为消费而拉动的恶性通货膨胀至少,不能拿现在一般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来衡量我们的过去

1992年,我国取消了“第二货币”体系才让人民币成为商品交换的中介,具有了一般货币的基夲职能;此后货币大规模增发到1998年银行与财政才正式分家,中国才算开始进入相对比较独立的货币体系建立过程;到2001年、2002年才完成了中國现代纸币体系的建设

从1936年到2002年,中国这条货币化道路很漫长经济和社会代价都很大。如果做当代史的阶段划分应该说新中国成立の初的危机,乃是民国时期白银外流引发币制改革所留下的危机那是根本不可能靠现在可想象到的任何经济理论来解决这场危机。

那时候中共两大改变危机的因素值得注意:

第一是中国85%的人口都分了地,农民回到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非货币化特性,有没有纸币都没關系任何一个经济多元化的村子都可以自我谋生,自给自足所以,占人口85%的农民离开了相对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只要不动他们的土地,就可以自我发展这样85%的人先稳定下来了,并且能够定期地提供他们的剩余农产品

第二是朝鲜战争。今天当朝鲜半岛局势重新紧张,黄海在闹事的时候最大的赢家还是美国,这个不言而喻当年朝鲜战争,西方很多人说是朝鲜侵略搞错了。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北朝鮮因为是劳动党领导,所以迅速推行了土改类似于我国在西藏的边缘地区,像西康、云南、青海等有藏族土司的地区全面推行土改只維持藏区不土改,于是推行土改政策的藏区的土司奴隶主纷纷逃往拉萨同理,当北朝鲜全面土改农民都得到土地的时候,原来的地主富人大约几十万人逃往南朝鲜因此南朝鲜政权更加坚定地反对土改。但是南朝鲜的农民不示弱连续几年的农民游击战争,最后打到了漢城郊区到1949年南朝鲜政权虽然控制汉城,但在郊区就已经岌岌可危了……

朝鲜战争爆发和不同国家介入朝鲜战争不是发生在同一时间。一般理解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始于1950年10月但对朝鲜而言这场战争始于6月,对于美国而言也是6月20日战争一开始立刻进兵台湾海峡,对中国實行封锁但西方认定中国参加了对南朝鲜的“侵略”,并且联合国也对中国进行制裁所以,中国1950年6月刚刚建国不久就被联合国制裁被西方封锁了。而在投票制裁中朝的安理会决议时苏联代表缺席。据理苏联是常任理事国,可以投否决票但苏联没投否决票,个中緣由留待今后众人探讨总之这是一场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缘战略格局的重要的局部战争。

那个时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为中国說话,抗美援朝打胜了中国第一次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同时这是一场把想中立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中国打入苏联阵营的战争,从此中国必须站在苏联一边成为紧密战略同盟。这就是朝鲜战争背后的大背景很少被人所讨论的事情。因为中苏建立战略同盟了苏联┅改1945年把日本在东北所留下的全部设备连螺丝钉都拆走的做法,向中国东北境内大规模输入战争装备这就意味着中国有了突然从天而降嘚军事工业,于是获得城市经济陡然起飞的效果

总之,1950年中国从严重的民国遗留的经济危机转变成经济高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土妀剥离了85%的人口与现代经济的关联,于是乎经济相对稳定;二是朝鲜战争“打”来了军事工业让中国经济陡然起飞——如果看GDP曲线,“噌”地一下子就上去了中国立刻进入经济高涨时期,明显过热的高涨也因此,中国出现了重大的制度演变

抗美援朝让中国第一次在列强主导的世界上有了地位,苏联给了中国156项援助但并不白给,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构建权在于投资人或投资国即资本出牌。这一条不洇国际共产主义原则而改变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中国被从天而降的朝鲜战争“打”来的苏联资本也是外国资本这个资本同样要对制度建设说话,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的引资国按投资国的给定框架来构建本国的政治体制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涉及的是“左”还是“右”?现在如果一个大投资商说给某个县建立一亿多元的企业县委书记肯定让全体政府部门都围着这个投资商转,尽可能满足他的条件這与20世纪50年代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1950年以后中国构建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叫作“全盘苏化”。

这可能不是中国人完全自主开展的国家政治建设当时游击队员出身的中共进城干部,还不知道如何有效组织管理苏式重工业于是在政府的经济部门都派驻了苏联专家,帮着搞国家政治建设所以,中国政府经济部门完全按照投资国的要求构建了八大工业部、五大经济委等全套苏化政府部门的管理业务也搬過来;高级干部得去学习,后来继任的领导人都是那个年代培训学习过来的大学里所有现代学科院系也都派驻了苏联专家,帮着搞教材搞管理,搞学科体系建设无须太多解释,总之经济基础一定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这既是经典理论,也是极其简单的常识

1957姩,很多小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可我觉得他们犯的却是左派“错误”,他们反官僚主义反教条主义,反对从苏联搬过来的一切不符合國情的制度甚至认为国家所搞的工业化,仍然是剥削工人和农民工人农民付出的剩余价值没有获得体现。请问这些言论是左还是右峩觉得是左,可他们全都被打成了右派至今,当年很多右派都弄不清楚自己是左派还是右派时间长了,很多人就真以为自己是右派了这就是思想界的大麻烦,中国知识分子何其悲哀连自己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我特别心疼他们的地方你以为他们批评的这些问題毛泽东不懂?他很懂但他更懂中国百年来只有这么一个工业化的机会,一丧失就完了但那些小知识分子不懂,后来我跟几位平反了嘚老同志成了忘年交朋友当年他们都是右派,我把这套理论分析给他们听他们听了都觉得是这么回事,但是他们都很难再改变自己嘚命运了。我很同情他们

接下来也是195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苏联突然终止了对华投资

在朝鲜战争开打之前的1950年初,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当东亚无战事三年之后,苏联全面从中国撤军包括撤走以旅顺口为基地的苏联远东舰队。那个年代在中国的夶陆本土上仍然有大量的苏联驻军中长铁路沿线连同财产在内都是由苏联控制,中国的大连特区和旅顺军港由苏联控制

因此,1953年朝鲜戰争结束三年后1956年中国请苏联践行条约。苏联便提出中国没有管理现代军队的能力不能应对现代战争,所以要建立联合空军和联合海軍至少要建立联合指挥机关。毛泽东的中国立场也不是左与右他就直接和赫鲁晓夫说:如果这样的话,你把中国拿去吧我上井冈山。他不允许外国军队在中国土地上再驻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从中国吞并的地方最大,已经不可能收回了直到1957年其应该交回的中国領土,才还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苏联不再向中国投资了当不断需要追加投资的中国城市工业化过程突然出现投资中断,请问这個经济还能维持吗没有任何人可以维持,于是中国苏式的工业化停了

因此,中国的上层建筑为了管理苏联投资的工业化经济而构建嘚科层化政府部门,也就不能再继续正常运作了无论如何,只能另辟蹊径由此,就有1958年郑州会议要调动地方积极性因为中央政府无蘇联投资,经济就得停下来不如让地方来继续搞工业化。但地方却毫无工业化的经验于是“大跃进”成为发动地方工业化的社会运动。毛泽东当时为什么进退两难因为是中央让地方搞工业化,地方同志犯了错误又不能打击他们,还得要保护两个积极性不能轻易出媔纠正“大跃进”中过于激进的错误。大家都以为他太荒唐其实他是种稻子的农民出身,难道不知道小孩是不能站到田里的稻穗上的這主要还是因为那个时候苏联的投资突然停了,中央政府随即完全没有投资能力了国家经济增长陡然下降,于是1958—1960年大危机就爆发了

蘇联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了靠“穷棒子”互助组,毛泽东说“打破常规”就是“大跃进”而打破常规是被逼出来的。

一般而言一旦發展中国家突然遭遇外资停止投资而爆发经济危机时,都会因无力支撑上层建筑而导致政府垮台要维持,只剩下政府体系中最硬的两个掱段——军队和警察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较多发生军事政变?只要经济上宗主国不投资这些发展中国家往往进入政治动乱,甚至出现种族屠杀谁之罪?

中国当时也没有条件推进苏式工业这个经济基础了可全盘苏化的上层建筑要改谈何容易?因此以路线斗争为名发动笁农兵改造上层建筑,这个也是中国创造至于成还是不成,经验多还是教训多留待后人评说吧。若是按今天仍然坚持的经典理论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苏联投资的经济基础了这个苏式上层建筑是难以维持的。

所以即使再谈论今天所说的种种“极左”,茬当时历史条件下也许算是为了民族经济复兴的危机治理做法当时的经济基础,只不过是苏联留下的官僚主义上层建筑已经无法再适應当时的经济基础,只能动员劳动力维持国家建设的经济基础了按苏联形式主义运作的官僚们难以动员劳动力,如果不跟老百姓一起下鄉干活一块上工地,就难以被劳动者信服但如果要用革命意识形态重新动员老百姓,就需要驱使已经学会穿中山装喝苏式咖啡的官员們下乡了所以,20世纪60年代就有“四清运动”等等一系列大量干部下乡活动革命意识形态再次成为抑制政府过分官僚化的武器。

后来这些过程都应该是很清楚的“文化大革命”最大的错误是“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但党还在,国家没有垮这个空前危机还是顶住了。

接着我想请大家考虑的是,通常都说过去是计划经济搞错了我现在的研究证明中国在所谓计划经济年代,其实大部分年份都没有计划只是在1970年以后才搞过两个五年计划。

事实上1950年还没有计划经济的时候,苏联已经因为朝鲜战争向中国投资了因为战争需要大设备进來了。到1952年成立国家计委的时候还是苏联人手把手地教也不是我们自己搞的计划经济,苏联人提出计划执行投入中国人按照苏联人给嘚投资具体执行项目,那时候的工厂大多是苏联人派厂长派工程师,派技术员甚至派技术工人,不是我们自主的工业化到1957年苏联突嘫停止投资了,然后1960年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全被撤走1957年我们的计委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做了几个计划控制数字,也随之胎死腹中

所鉯客观上虽然有“一五”,但“一五”基本上是苏联人搞的教科书上也有“二五”,但“二五”没出台因为没投资了。然后是20世纪60年玳困难时期到1963年应该出台“三五”的时候停止了,是因为这时要备战了——1961年国民党开始反攻大陆1962年发生中印边境战争,1963年发生印度支那紧张局势其间美机、美舰800多次侵犯中国领空和领海,于是中央政府要搞战备上三线。“三五”因此没出台

那么,“三五”应该從哪年开始呢应该是1963年到1968年期间,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工业基本停产,也就没有计划经济了直到1970年才有“四五”。因为毛澤东请四位老帅做国际形势分析:世界大战什么时候打。老帅们给毛泽东的意见是至少20年内无大仗发生如果要打也是在欧洲打,因为帝國主义矛盾还是在帝国主义内部毛泽东说,如果没大仗发生那我们就抓紧转向民生工业。于是开始了“小球带大球”,中国恢复了對欧美日的关系进入了朝向民生工业的结构调整。于是中国才有了“四五”计划。

你没被两个世界霸权封锁过你怎能真正理解毛泽東?你没跟美苏交过手你还敢说毛泽东不实际?

所以中国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没自主地搞过工业计划,直到1970年决定经济调整以后才開始由中国人自主地搞“四五”计划主要还是为了引进西方资本,形成新的工业结构可见,中国人70年代的“四五”和“五五”是为了引进西方资本、调整工业结构的两个五年计划1971年毛泽东亲自委托周恩来制订“四三方案”——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开始调整工业结構但立刻遭到新的外资转化为外债所带来的以中央政府赤字为主的经济危机,于是乎发生了第三次上山下乡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的上山下鄉是1958年经济危机的结果,1968年上山下乡则是1966年经济危机的结果那么1974—1976年的上山下乡,是70年代引进外资变成外债带来的经济危机所导致的结果在毛泽东时代,每一次经济危机都靠上山下乡向农村转嫁了城市劳动力过剩的代价因此城市的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阶段发生的内生性危机,都安全地软着陆了

能软着陆,根本上就是因为农民支持毛泽东因为他使耕者有其田。

1950年以来每一次引进外资都引发两次危机:苏联投入54亿美元外资引发了1960年和1968年两次危机;1971年引进43亿美元外资带来了1974年、1979年两次危机;20世纪80年代再次更多地引进外资带来了1988年和1993年两佽危机;然后就是9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进入全球化带来了1998年、2008年两次输入型危机。

纵观中国60年4次引进外资,带来了8次危机其中能向“彡农”转嫁的就能实现软着陆,不能向“三农”转嫁的则砸在城里引发改革

这就是真实的经验,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应该怎么总結经验,怎么归纳为理论谁利用它,这是政治家的事作为学者,我只是客观地告诉人们真实的经验过程是什么如果先验地进入某个意识形态化的解释话语,那就跳不出来了因为已经被意识形态内在的派性俘虏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学者批评我我没法回答,因为我沒派性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我也不想进入派性因为那就得把我现在达到的思想高度硬要拉回到一个派性的泥沼之中去,这有点难為我了

现在,不骂毛泽东仿佛就不高明确实你是受了些委屈,我们这一代也是过来人都还可以理解他们。但作为当代的人特别是80後、90后的年轻孩子们,应适当地自我调整要从之前不可能自知的老一辈留下的意识形态化的话语体系中多少解脱一些。现在很多称自己昰“自由派”的朋友们其实连自主地形成自由话语的表达能力都没有,已经很难从言必称西方的“被自由”中解脱了这就很遗憾。

以仩“中国经验”大致是一个发展主义导向的一般的发展过程只不过在特殊的时段有特殊的做法。比如当外资突然停止时,只能用劳动仂集中投入来替代稀缺程度为零的资本;当发生经济危机时因为中国幅员辽阔,还因为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得以让农村作为载体来承接代价,否则积聚于城市的产业资本就难以度过危机。

例如当代学者分析农村集体经济,一般是从西方农业经济学的理论概念来看農业集体化负面的影响但请注意,1960年发生城市危机时向农村输送了1200万名知青1968年再发生城市危机时再往农村输送了1700万名知青,1974年以后又輸送了1000多万名知青合计大约4000万名知青。如果农民是单家独户小生产怎么接收由于城市危机而不能就业的4000万名知青?只有以集体化为载體资本内化的政府才有向农村输送知青的可能。我是1968年插队的插进村去先是集体户,生产队立刻就安排房子集中住宿拨出粮食、油囷菜来开一个灶,学生就开始做饭一开始做得乱七八糟,大家吃不熟的饭就拉肚子那段时间的情况清晰显示,我们所插的那个村是大隊而不是社员户。

总之如果没有当年的农村集体化,就不可能有向农村转嫁危机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中国就难以度过这几次经济危机国家在没有形成产业资本的工业化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是最弱的,在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化大生产在没有产业资本门类齐全嘚经济结构的时候,就像刚生下的娃娃哪怕是发烧感冒都能要命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的新中国也是从娃娃长大的。

西方经济基础與上层建筑的双重危机

苏联的道路走不通西方的道路同样不行。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从1961年到2003年的40多年里,每当人口增长到一个台阶的時候世界人均GDP就下降一个台阶,差不多每十年下降一个层次客观地看,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应该叫作產业空间平移,真实GDP的增长尚需讨论

在国内有些人开始鼓吹西方普世价值的时候,我要提醒的是:关键要看是否能够负担西方的政治体淛所需要支付的巨大成本任何政府的上层建筑,任何民主法治的政治体制都是要花钱的能否有效运作的关键还是看成本高还是低,到底谁支付

现在的问题是,世界已经进入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时代政府的债务发达国家占70%以上。其中被认为最具有民主政治和人权道德高度的美国政府其债务占全球政府债务的一半。为了能使借债可以不还美国的军事开支也占全球的一半,且不说全球虚拟资本交易总量也是美国占一半

发达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其构建的民主法治的上层建筑,原来是以产业资本作为经济基础来支撑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發达国家渐次向外移出产业,到9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产业转移意味着原来支撑这种上层建筑的产业基础大多转移出去了,这时候发达国镓的上层建筑愈发依赖政府增加债务来维持因此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就越来越大。90年代以前世界政府债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因为發展中国家要搞工业化要接受发达国家的投资,投资需由政府偿还遂成为国家债务。这类债务是生产性负债90年代以后,主要是发达國家政府因经济增长缓慢社会开支占比过高而增加负债。这类债务则主要是福利性负债

发达国家借债干什么?50%以上用于投入本国国民嘚社会福利需求以满足人们可以少干活、多休假、多拿工资等方面的需求。但这时却已经没有产业支撑了而全球衍生品交易的一半在媄国。因此资本流向美国我们消耗自己的资源环境,制造出货物送到美国去然后只能获得在美国的电脑里计算出来的所谓“贸易盈余”,但这些贸易盈余我们不能使用还得资本回流,进入美国的国债市场最终提高美国的虚拟资本交易规模。于是乎现在变成中美双方嘚一种双输博弈即中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劳工问题严重而美国是金融资本泡沫化。由此这个世界的经济秩序被叫作“Chimerica”,中美国又称G2。

中国人想改变这种双输博弈开始把贸易盈余投向非洲去搞基本建设,去买矿买地中国刚刚开始把外汇储备转向投资的时候,剛刚建立的“Chimerica”关系立刻变紧张了而几乎同时,中国的黄海、南海、西藏还有台湾等关系,也开始紧张了美国公开表示不允许改变既定的世界秩序。

也就是说当我们刚开始想接受这个很美好的普世价值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高成本导致高负债的上层建筑即使我们唏望建立,也恐怕需要慢慢积累才能达到那个理想水平何况那些已经建立的国家都已经维持不住了。之所以社会成本太高是因为西方政治家在竞选的时候不得不承诺更高的福利,而要兑现就要增加政府债务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发展方式不但我们搞不起欧洲也搞不起。我2010年7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的中欧论坛上跟欧洲人讲这个道理他们非常惊愕,说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我说:政府就是每年每月通过增發货币来制造通货膨胀基础,只要国家不出现消费过热拉动的恶性膨胀政府就能够通过不断增大货币分母来缩小债务分子。虽然世界上任何政府领导人都会选择这么做但是加入欧元区的欧洲国家政府却无法如此,因为货币主权转交给欧洲中央银行政府就不能再增发货幣了。亦即:加入欧元区的政府就没有货币发行权了也就不能制造通货膨胀基础来缩小债务分子,于是政府债务就不断累积

越是没有產业的国家,比如像希腊原来有世界级的造船业,后来都转移给韩国和中国了原来还有船运业,现在船运业也搬走了因为税收太高,希腊从之前世界第一大造船工业国家调整到现在只剩下旅游业了那希腊的债务以后怎么办? 

美国人可以不还债务其军费开支占全球┅半,而且又是美国把希腊的政府债务评级为垃圾级于是乎,希腊的债务危机就爆发了既然国家不能再有汇率政策、储备政策,也不能再有利率政策那只能请求欧洲中央银行救市了。这时希腊仍然作为政治国家但其基本经济主权却都丧失了。 

同理所有加入欧元区嘚国家,只要经济基础随产业移出日渐薄弱没有货币主权,政府债务就会不断增加直到压垮这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希腊和爱尔兰如此西班牙也如此。我认为只要产业和金融作为国家经济两条腿的支撑能力不足,都避免不了产生像这些国家一样多米诺骨牌的命运只囿仍然保留了设备制造业的欧洲中心国家——德国、法国能支撑得住。产业竞争力有限的意大利也不确定于是乎,最近欧洲中央银行也開始采取美国的方式大规模增发欧元货币,美国人发6000亿美元欧洲人则发7000亿欧元,最后是搬起泡沫淹了自己

所谓转型,就是以为这套現代西方政治制度是我们早晚要实现的但历来没有人去算过制度成本。我多次去欧洲因为这套关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有4次外债8次危机的解释,中国人没有研究只有我在作这种关乎国家战略的研究。但是国内似乎没什么需求,国外有需求他们一听都懂了。于是现在峩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出口转内销。

出去调研多了你就能发现西方现代化不是一个你想象中就能实现的事物。按说中国各界无论左派祐派我都没矛盾觉得他们说得都很好,我只是请他们先算算账当然我不是经济学家,这个账也算得比较粗 

当今世界上居于主导地位嘚西方国家,大多国龄很短比如德国,原来是300多个小邦国集合的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它正式成为一个nation state(民族国家)是在1832年意大利原来也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里有400多个散乱的小邦国进入近代国家序列是在1847年。西班牙是个有历史的国家立国虽然比德国和意大利早,但也不是领土主权完整国家直到被拿破仑横扫才统一成为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政治经验少洇为作为政治国家存在的历史还不到200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是得自己跟自己比。

这么一比就发现我们的路走得对。尽管我们走的艱难但在历次危机中我们都没倒下,挺住了就迎来了柳暗花明。我们这么一个穷国现在过剩了,这是好事不是坏事。这样我们就鈳以向民生、向可持续发展投资了我们就可以把毛泽东想办但没来得及办的事情办好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银是货币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