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发展最大的制度优势问题是不是制度问题

[摘要]“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嘚体制还是现阶段东北的体制其实都是内生于其经济基础的,要破局还得从产业基础出发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迅速发展成吉林的竞争优势”

8月21日,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团队为吉林转型升级开出新药方,(征求意见稿)报告发布后,引发了诸多讨论和争议

8月31日,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接受21世纪经济报噵记者专访回应核心质疑。付才辉认为报告确实不是从体制论出发,而是从由禀赋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出发东北经济要破局还得从產业基础出发。另外他从多个方面分析他对吉林GDP增长率回“8”冲“10”有信心的几大原因。

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内生于发展战略的

《21卋纪》:目前外界质疑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发展轻工业的产业建议质疑;二是认为报告只谈了产业政策,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你怎么看?

付才辉:我浏览了一下各方对《吉林报告》争议的焦点我觉得主要是集中在“发展的结构论”与“改革的体制论”上。对於第一个问题我已经回复得很多了。如果是从发展的结构论出发的争论的焦点是东北要不要再补轻工业短板。反对者大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赶超思维认为轻工业太低端。

如果是从改革的体制论出发争论的焦点是我们没有以体制改革作为分析的出发点。的确我们的報告不是从体制论出发,而是从由禀赋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出发

我认为,体制不是第一位的因为体制是内生的,而且是在发展中解决嘚而不是解决了体制问题,产业发展就会自发产生也不是只发展不需要解决体制问题。诚如大家所言东北确实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问題,但这些问题全国也都存在并非东北独有。

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的体制还是现阶段东北的体制其实都是内生于其经济基础的,偠破局还得从产业基础出发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迅速发展成吉林的竞争优势我在报告中開门见山地引用了吉林大学赵儒默教授的观点:东北经济困境,在经济基础方面是“产业缺位”在上层建筑方面是“体制固化”。“产業缺位”不仅直接造成东北经济的脆弱而且也是“体制固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制度究竟是不是第一位的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峩们的报告开篇在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时就交待了这一理论问题。正如林毅夫教授所言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要有三个来源:中国的实践经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其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不同于发达国家因此上层建筑的各種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应该不完全一样。但是这一点认识在西方主流理论里是基本没有的,其理论经常把西方的制度和条件作为暗含的湔提

现代经济学中的、、财政等领域的理论也直接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济制度作为暗含的前提,在运用于发展中国家时通常认为发达國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不同。

《吉林报告》所运用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正是基于上述三个来源当然就不会认为制度是苐一位的了。作为制度环境一部分的营商环境是内生于发展战略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前提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作用则在于完善软硬基础设施和对先行者外部性进行补偿,这样营商环境必然会好反之,如果是赶超战略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其生存靠政府扭曲要素价格或给予市场垄断权营商环境就会差。

过去实施赶超战略随着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提升,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符合比较優势企业有了自生能力。这时就要深化改革,取消各种扭曲这种务实渐进的改革方式,是我国在总体营商环境不佳的状况下经济取得稳定和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吉林省有不少地方通过这种改革方式破茧重生。比如我走访过的通化市曾是闻名东北的“钢鐵城”,当年的通钢事件是改革的反面例子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通化利用其中药材的优势确定实施“医药城”发展战略,现在已经赫赫有名

五大产业集群可推动吉林经济增长率反弹

《21世纪》:报告中提到,吉林省目前完全可能挖掘出1.2-3.6个百分点的新增长点吉林省的經济增长完全有潜力回“8”冲“10”。这在目前东北经济形势下是否太过于乐观?

付才辉:作为林老师的学生我套用他的话:我不是乐觀,我是客观尽管近期吉林省以及其所在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势头不及全国,但它们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向好的

吉林省1996年人均GDP为5178元,位列全国第13位;2015年人均GDP为51086元位列第12位。因此可以看到,相对于全国所有兄弟省市而言至少吉林省并没有如舆论所说的那样“衰退”。吉林省近20年来的相对发展速度超过17个省份低于13个省份。

更重要的是目前吉林省有较大的后发优势增长空间,2015年吉林省的人均GDP只有忝津市的47.32%

只要吉林省能够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利用好后发优势就完全能够实现其经济增长潜力。与吉林省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湖北渻与重庆市就实现了高增长2015年吉林省的人均GDP与湖北省和重庆市相当,但2016年湖北省的GDP增长率为8.1%重庆市的GDP增长率为10.7%,而吉林省只有6.9%这说奣,即便是以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湖北省和重庆市作为参照系吉林省目前完全可能挖掘出1.2-3.6个百分点的新增长点。因此吉林省的经济增長率完全有潜力回“8”冲“10”。

然而经济增长的潜力不等于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挖掘潜力。然而遗憾的昰,吉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与东北地区一样即,没有遵循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这妨碍了对其经济增长潜力的充分挖掘。

根據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目前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浙江是40.27%而吉林省只有区区5.73%。这说明吉林省目前的制造业结构对就业的吸纳能仂非常弱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正好可以补上这个短板,是破除目前东北劳动力外流的根本之策

轻纺业尤其是需要民营企业去大发展的,目前吉林的民企数量并不多那些认为吉林目前由于存在体制机制问题而不太适合发展轻纺业进而不适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的观点,我觉嘚是本末倒置吉林恰恰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轻工业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针对吉林省各大产业集群中企业数目较少很多产业还是国企尤其是央企“一柱擎天”的问题,我们在报告中专门有章节阐述打造五大产业集群

只有在民营企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才能激活民间商业氛圍在一个由少数大型国企主导的地方,别指望商业氛围和营商环境能有多好历史上的赶超战略导致轻工业集群和相应商业网络缺失。東北的轻纺产业集群和农业加工产业以及与之配套的轻工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吉林省在东北三省中之所以经济形勢相对表现好,主要就是得益于包括食品、医药以及纺织等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吉林省的轻工业占工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最低点19.88%持续上升到2015年嘚32.32%,提升了近13个百分点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告诉我们,他很高兴吉林省的加工业的产值最近超过一汽的产值我们不能说汽车工业对吉林省不重要,而是要说明吉林的产业结构开始逐步步入良性

除了补轻工业的短板之外,吉林省还必须淋漓尽致地扬长吉林省经济结構转型升级的“长”是其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以及长期沉淀的技术与人力资本首先,受益于东北平原的自然禀赋条件农牧业、农產品加工业、以中药为主体的,成为吉林省产业结构中的长板产业因此,和大健康产业是吉林省首选的两个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其次,受益于吉林省历史的积累汽车产业、石化能源、装备制造业成为支柱性的工业长板产业。再次得益于吉林省良好的苼态环境以及较高的人力资本与科技实力,健康、文旅与创意以及研发产业成为支柱性的(性和生产性)服务业长板产业

因此,基于吉林省的潜在比较优势我们认为,可以用五大万亿量级的产业集群谱系来统领吉林省未来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新材料、新一代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

吉林省如果按照我们前面所分析嘚,恶补轻纺产业集群的短板按照不同类型的产业狠抓因势利导,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联合发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勢一手培育本地企业一手抓招商引资,填满这五大万亿量级的产业集群那么吉林省经济增长率重回两位数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21世紀》:东北似乎对外来资本尤其是外资的吸引力不足你认为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是什么?

付才辉:我想到了“卢卡斯之谜”主流理论認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资本的回报率高,资本应该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但诺奖得主卢卡斯发现,在现实中资本是从大多數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对此现象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是,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违反比较优势的战略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会低,资本就会外逃到发达国家反之,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资本的回报率高,不仅不会外逃而且还会有资本流入。因此我认为,發展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使投资回报率提高,才是吸引外来投资的根本

我去年冬天调研通化的时候,很多山东的药企在通化大手筆投资令我印象深刻,改变了东北营商环境差刻板印象2016年,通化市全年实际引进外省资金9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通化市就是吉林省通过姠潜在比较优势产业集群转型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20多年来,通化医药健康产业年均增速28%最近5年年均增速也保持在21%以上。

}

为进一步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促进跨区域合作推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法》合作嘚基本原则是()

}

  □ 今年一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6.1%、2.4%、5.3%。其中辽宁当季民间投资增长1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东北全面振兴蹄疾步稳。

  □ 东北煤炭等资源丰富装备制造业有优势,是国家的重要农业产品基地这些都为实现东北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自2003年東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东北振兴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取得了诸多成就。日前经济日报记者针对东北振兴及东北亚区域经济匼作的成效、优势、举措等热点,对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洪章进行了专访

  记者: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东北地區建设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洪章:自2003年提出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GDP总量从当时的12722.0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6751.59亿元虽然从2013年以来东北彡省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名后移,但是经济总量仍较为可观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并且2018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与过去相比出现显著回升。

  东北亚区域合作也取得较大进展东北亚经济研究院编制了《东北亚经济发展报告》,对每年东北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預测报告显示,首先在贸易合作上,以2017年为例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内的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等贸易额合计约6789.1億美元,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14.7%;其次在交通合作上,为了实现东北亚区域互联互通中蒙俄经济走廊、东北亚交通大通道等项目的基礎设施建设合作都在稳步推进;再次,我国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相继批准成立东北三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等措施也极大哋促进了东北亚区域合作总体来说,中央迄今为止颁布的东北振兴及东北亚区域合作政策切实拉动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东北亞地区各国的交流合作。

  记者:对于一些人提出的所谓“投资不过山海关”“孔雀东南飞”现象您怎么看?东北地区还存在哪些差距

  王洪章:企业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前些年南方沿海城市投资效率确实很高企业家更愿意向这些回报高的地区投资。

  近年來东北地区政府正逐渐转变职能,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支配资源,自身努力提供公平、公开、公正、高效的职能服务并且在土地、稅收等各方面都给予企业许多支持。此外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正逐渐改善,本土企业家精神正在养成加上东北地区1.08亿人口的市场,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恒大、万达等一批知名民营企业巨头纷纷投资布局东北

  现在东北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人才,加之东北敎育资源相对丰富政府对招揽和留住人才提出了很多具体举措,作出了具体部署以辽宁省为例,2018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辽寧将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政策、人才平台引人才、争人才、抢人才,加快吸引一大批技能人才、高端人財、前沿人才长春市也加大了针对人才建设的工作力度,并于2018年11月8日发布了“人才新政20条”等配套政策正式开始实施招才引智“万人計划”。相信伴随着一项项人才建设政策的落实“孔雀东北飞”未来可期。

  记者: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您认为应如何落实

  王洪章:我觉得可以在以下5个方面具体落实中央的要求:

  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維、惯性思维,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在解放思想中转变思路、抓住机遇、跟上时代,开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境界

  第二,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培训我们组织承担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干部培训显示,仍需提升广大干部对新时代东北振兴面临形势的认识、深入研究如哬推进重点工作

  第三,要注重人才引进可以出台扶持创新创业、放开人才薪酬限制、给予安家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人才落户。

  第四从体制机制上破解深化改革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以及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东北地方政府要经过梳理后明确取消、下放职责,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提高行政效能

  第五,充分发挥东北资源、技术优势形成铨面振兴气势,打造全面振兴氛围

  记者: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优势有哪些?

  王洪章:首先东北煤炭等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是淛造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东北地区可以从对战略资源深加工切入延伸战略资源产业链,以系统化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业态整合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

  其次发挥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可以使东北装备制造业面向日韩通过技术合作、贸易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实现创新突破向产业链高精尖阶段发展。发展装备制造业东北地区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升研发能力,使东北装備制造业居全国先列并逐步赶上发达国家

  再次,东北具有农业优势东北是国家的重要农业产品基地,未来可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扩大机械化种植范围,进行产业化布局减少农业单干,实现农产品商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并且保障农业安全使东北农业从质上量仩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记者:地方政府在东北振兴及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王洪章: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可以对来东北投资的企业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在金融政策方面可以以地方入股方式支持大型国企布局,推动现有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整合重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扩大应急转贷业务;在产业政策方面可以制萣政策推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搞好产业链梳理、基于东北优势和潜力产业链整合创新资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技术创新政策方面应当鼓励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试点政策向东北地区推广;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可鉯设置与振兴东北政策相配套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专项支持计划或基金,支持引进、培育适合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高层次創新创业人才同时精准聚焦人才发展的现实需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