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滴滴优酷个人资料审核核不通过怎么办??求人帮忙

没有客户端扫码马上安装

因空姐遇害事件 滴滴车宣布全国整改一周后, 现在怎么样了?

}

  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閱号:sinachuangshiji

  并购是商业世界的一个常见现象。

  滴滴合并Uber中国、美团合并大众点评、美团收购摩拜……在资本驱动的互联网行业公司之间收购的故事,不时上演最近,阿里巴巴集团以20亿美元全资收购网易旗下跨境电商平台考拉的消息让并购这件事再次被大众热议。

  并购是互联网公司之间,相互对抗并妥协的结果收购带来了互联网格局的变化,意味着有些公司之间的战争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但收购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团队磨合、管理差异,以及收购所延伸出来的故事却才刚刚开始。

  大众的目光往往聚焦在收购双方的管理团队但公司被收购之后,员工何去何从

  有Uber员工在听到公司被滴滴收购后,惊慨万分有一种“我在前线拼杀,元帅在大营投降”的无力感;有饿了么员工在公司被并购后选择出走因为领导说“你不需要干什么,待着就行”让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有去哪儿員工认为,并购双方的团队融合都是假象各自独立发展是一句假话。但是他们都能理解公司的决定,因为谁都说不准如果没有被并购公司发展到现在会是什么样。

  本期小酒馆聚焦那批被收购公司的普通员工,以及公司被收购之后的故事燃财经采访了6位员工,怹们的故事是互联网并购的一个缩影。

  打过仗的人是融合不了的

  张木 前去哪儿员工

  事件:2015年10月26日携程宣布与去哪儿合并

  合并是在我入职一年多时发生的,当时我们还忙着在跟携程打仗之前圈里总是盛传两边会合并,我们从来都不信因为CEO多次表示不鈳能、不同意。但没想到这一天突然就来了还是在我们全体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那天我们还在照常工作下班后突然接到同倳的消息说“最好来一趟公司”,去的路上不断收到圈里朋友的微信,我那时候还是说不可能、没听说到了公司,同事脸色凝重说恏像真的发生了这件事。

  当天我们在公司等到晚上7点多,直到每个人的邮箱里都收到了CEO的全员信一个是说这件事发生了,另一个僦是对我们的安排CC(公司内部对CEO庄辰超称呼)挺仗义的,为我们都做了考虑然后大家就纷纷回家了,不知道会面临一个怎样的未来

  后来的两个月里,大家都是有一搭无一搭地上班觉得自己可能随时要滚蛋。那段时间反而是最轻松的——没有工作压力也不用打仗了,过一天算一天

  两个月之后,团队领导告诉大家我们团队都留下了,会继续待在公司不过工作重心会转向携程。之后我们集体去了上海跟那一边的团队汇合、互相认识。那时候济济一堂坐了一屋子人,其中至少有一半在后来离开了当时我们还拍了一张匼影,两年后再看物是人非。

  合并之后我又在去哪儿工作了三年工作内容没什么变化,只是重心做了调整我最开始以为,我们嘟是打工的拿专业换饭吃而已,为谁打工都一样但后来发现,其实别人不这么认为

  由于两家公司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不茬一个办公室表面看上去,“融合”这件事比较轻松而我之前在上海的同事,由于要跟携程在一起办公体会到的压力是我们所感受鈈到的。其中一名同事在后来的半年里几乎得了抑郁症最后黯然离开。

  两家公司彼此的争斗很可怕有些人会打小报告,甚至连你領个电脑都会故意给你坏的。我们因为离得远没有感受到,之前一直以为大家都相亲相爱直到后来有一张泄出来的小群截图,我看箌他们议论我们用的词是“去哪儿的那群傻×”——那时候双方合并已经两年了,没想到他们还是把我们当做异类。后来发现,三年后依然如此。

  团队的融合都是假象打过仗的人是融合不了的。我也没办法假设如果合并没发生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在合并后不久資本的冬天就来了。如果我们两家不合并也许我们公司会扛不下去,但也许会超过对方

  现在回过头看,对方的收购主要目标还是消灭对手而不是要发展我们。所谓的“各自独立发展”每家公司在收购时都会这么说,但就我的感受其实没有一个是真的。

  “勝利”的一方总是能够更包容一点

  刘敏 前58同城员工

  事件:2015年4月17日58同城合并赶集网

  58跟赶集合并的时候,我入职还不到一年昰一名前线销售顾问,负责产品的推广跟客户咨询接待之前收购的消息还是处于“江湖传说”的状态,直到有一天大家收到了老姚(创始人姚劲波)发来的邮件随之团队leader召开了部门会议,传达了58、赶集合并的事宜当时整个部门都还蛮兴奋的,打了好久的敌人变成战友嘚感觉

  我听到合并的消息后,并没有太多顾虑还是选择继续留下来在58工作,顺其自然的接受这个事情58和赶集网合并后,两家品牌下所有的业务也都进行了合并包括58到家、赶集好车等等。我个人工作没有太多改变也没有不适应,只是在工作内容上针对当时58售賣的在线产品套餐的一些话术做了调整,其他并没有太多影响

  因为我所在的58为“收购方”,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改变“胜利”的┅方总是能够更包容一点,心态更开放一点何况“开放协作”本来就是58的价值观。

  赶集当时是我们最大的竞品打了这么多年的仗突然握手不打了,反而可以让大家把精力更多放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上而不是每天处于跟竞品的各种对比、竞争与消耗。

  如果不收购赶集58可能会把更多的钱与时间都放在与赶集的业务竞争上,与其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握手言和,更好的服务属于彼此共同的客户楿比之前“打仗”的日子,合并后的日子其实更舒服了

  磨合肯定是存在的,对于赶集那边的人来说一些老员工或者说是带过一些咾项目的人,他们会接受不了觉得被架空或者有其他顾虑,最终选择离职包括杨浩涌(赶集网创始人)在合并七个月之后,就辞去了聯席CEO专心去做瓜子二手车也反映了这个问题。

  在中国互联网这个环境里面联席CEO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们底下负责人到底听谁的每個公司都多多少少有“派系”,无法做到真正的融合最后还是各站各自老板。 

  而对于留下的人来说可能就是看准了还有上升空间。离开还是留下就是看自己在这个公司还有没有什么想要的东西,或者说坚持的东西

  合并之后,但凡每个部门的leader离职都会带走┅批人,组内会有这种“联动效应”一年前,带我好多年的老大离职去阿里了新来的老大我多多少少会觉得不适应,然后想不如自己創业干点属于自己的事于是离开了58,不过还是有很多老同事在坚守岗位

  优酷是文科生,阿里是理科生

  事件:2015年10月阿里收购優酷

  优酷被阿里收购以后,我大概在阿里待了一年

  如果说优酷是文科生,那阿里就是理科生阿里和优酷在企业文化上的差异佷明显。优酷的主营模式是网络视频它的核心模式还是在买剧、自制综艺这种花大钱的项目上。而阿里整体更看重数据化它有标准的體系、标准的KPI流程。

  阿里期望用更严格的制度改造优酷但实际上文娱类公司是很难被严格量化的。即便到现在为止头部的视频网站也还在亏损,多数项目基本不可能有一个非常合理的数据化指标

  阿里收购优酷以后,每申报一个项目都要通过开会去决策以前鈳能就是通过制片人自己决定,看看剧本、选选演员但这个决策依然是一个谜一样的过程。他们会更严格地要求这些制片人、频道主编或者中心负责人,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解释他们的行为比如说今年要推几个剧?大概花多少钱分别什么时候上?在哪上为什么选这些嘉宾?预计怎么推广大概希望怎么挣钱?

  这些问题就相当于一个节目或内容的商业计划书甚至后来有段时间,这些负责人把自巳关到办公室里天天去算数据。原本他们就只是一帮只看剧本和演员的人当然这种改变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最开始正是因为这些人只看剧本所以很多项目才无法量化。不过确实也没有固定的量化标准你到现在也不能保证哪个电影就能做10亿票房。

  阿里收购优酷后其实还是观望了一段时间。古永锵(优酷创始人)离开之后换了杨伟东,后者还是优酷老人阿里对优酷的早期管理依然是隔着原来嘚管理层,当然阿里体系的其他高管后来慢慢接管了某几块业务,但没有很快把团队换掉

  我个人理解,它不像优酷收购土豆这倆属于同业收购,岗位、职能、人才结构一致收购以后可以迅速替代你,阿里不一定有这么可以替代的人而且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阿裏收购完后成立的大文娱事业部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没有一下子就把阿里的文化带到优酷首先在人事、行政这些非常基础的体系做了融合,然后才是法务、财务这些业务上就相对更慢。

  我的离开是因为个人原因当时优酷员工是有一些股票的,收购时也有很多自甴选择的方式所有高管的股票可以选择转化为现金,如果你看好公司发展也可以兑换成阿里的股票。我当时想得比较多就直接换成叻现金。

  被并购的一方进行裁员非常正常

  方英东 前Uber员工

  事件:2016年8月1日滴滴合并Uber中国

  我是2015年下半年加入Uber中国的。当时Uber正處在跟滴滴打仗的阶段滴滴融了非常多的钱,势头非常猛到处挖人。很长一段时间Uber和滴滴打得不可开交,我们谁都没有想到两家公司后来会合并。

  8月1日合并我是下午才听到消息。当时我很懵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关键问题是被合并的是Uber,这意味着我们被滴滴收编了,突然就成了敌方阵营的人

  合并带来了剧烈的人事震荡。首先Uber原来的两个大区经理,随后就离职了他们走的时候,带走了一批老部下当时我就觉得人心惶惶,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局面会怎么走向Uber的大几百号员工,也不知道要怎么安置

  合并後,有一批人选择继续留在Uber被派往Uber海外市场;有一批人选择离职,加入ofo这类新的明星公司或者自己创业;还有一批人加入了滴滴。

  加入滴滴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我们这些前Uber人,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在滴滴能做什么。我加入滴滴不到半年就离开了茬我离开之前,陆陆续续有人离职或许这也是在滴滴意料之中的。

  滴滴的企业文化跟Uber完全不同Uber是一家外企,内部崇尚自由开放員工有很大的个人权限。员工的履历背景都非常优秀大家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有非常强的凝聚力能够一起打仗。相比之下滴滴要更狼性、更接地气一些,更像一家创业公司内部有非常多的制度,管理控制要更加严格

  在Uber的时候,我们出差都是住星级酒店到了滴滴,标准就降成了快捷酒店在Uber我们感觉很自由,但在滴滴总觉得很拘束滴滴的发展确实非常快,但内部的氛围也非常紧张

  不論对外怎么说,其实在内部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败军之将,要让自己完全融入滴滴实际上非常困难。另外价值观层面的差异,也是难鉯融合的重要原因所以很多人离开了。

  Uber团队在滴滴内部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在资源投放上,滴滴也不会优先考虑Uber团队我知道當时我们努力去做过一些争取,滴滴优享是一个例子但内部有很多斗争和妥协。

  我觉得任何一场并购都不会那么容易。表面上看好像合同签署了,并购就完成了其实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被并购的一方进行裁员非常正常,从管理层到中层,一直到基层员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业的本质就是这样

  靠本事吃饭的人不能忍受“被养老”

  张新 前饿了么员工

  事件:2018年4月2日,阿裏巴巴收购饿了么

  我在2016年进入饿了么当时公司有1万多名员工,处于快速扩张的尾声被收购是在我工作两年多以后。2018年过完年后網上就传消息说阿里要收购我们了,我不算是悲观的人那时候团队士气还可以,感觉收购对我们来说就是补充一些弹药

  收购之后矗观的变化就是,阿里控制欲比较强刚合并的时候派过来了一个CEO,人力、财务、公关各一个负责人另外还有一个小团队接管了一些战畧规划上的业务。到后面陆陆续续各个业务线都派了人基本上顶替了所有原来业务线的负责人,被边缘化的老员工不在少数

  我们當时的团队来了新的负责人,不到半年时间老员工离职的有80%2019年4月,还有一个部门五个中层以上员工里的四个集体离职了影响员工离开嘚主要因素还是管理,阿里整体的价值观、文化我是认同的但是具体执行的人做起来就有差别了,甚至有一个领导曾直接问一个老员工“你什么时候走?”

  两个公司做事的风格很不一样阿里是个大机器,靠的是整体运作的一套架构和体制个人更像一颗螺丝钉。餓了么在被收购之前看重个人的努力,我们会去做一些突破而被收购后做多了还不如少做。

  出现这些情况还是因为不被信任当時的领导曾直接说,“你不需要干什么待着就行”,可我们是靠本事吃饭的我不希望这份工作变成“养老”,“养老”总有一天会被幹掉

  公司被收购以后,低阶的员工可能比较看重大公司的光环觉得将来即使出去也有一个很好的简历,但实际上大公司的普通员笁都是螺丝钉不可能让他们变成操盘手。高阶一些的员工价值观早就形成了多半会走。留下来的员工有的是没有更好的地方有的希朢有一天能够进入阿里的大体系,还有的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

  从情怀上来讲我当然希望饿了么能独立上市,但是退一步讲被並购肯定比“死”了好,这个决策在当时来看是明智、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张旭豪(饿了么创始人)做得很好的是给员工和投资方争取到了比较理想的期权兑换比例,并购之后大部分人的期权都拿到了

  我们员工虽然在合并后体验不好,但也能理解这样的逻辑被收购,公司肯定是要跟金主姓金主又不傻。饿了么这样的公司其实特别能锻炼人不少人自己创业或去了别的公司做了高管或升了好几級,发展也都很不错

  我们大部分员工对饿了么和张旭豪还是很有感情的,陪公司从默默无闻到百团大战再到乾坤已定能参与这么夶的行业性事件我很荣幸,回看这段经历还是很宝贵

  时间会磨平一切,整合在循序渐进地进行

  蔡东海 前摩拜员工

  事件:2018年4朤4日美团收购摩拜单车

  2016年是资本市场低迷的一年,这一年共享单车打破沉寂屡获融资。尤其是下半年共享单车开始疯狂入驻北仩广等一线城市,我就在这时候加入了摩拜

  那时候摩拜和ofo作为双巨头,疯狂融资几乎是前后脚宣布打得不可开交。而对于摩拜和媄团来说这个时期还是两条平行线,双方并没有业务合作也鲜少交集。

  2018年4月3日深夜摩拜股东会通过美团收购方案,我们基本上昰跟着媒体的消息走的大概是在正式宣布的前一天知道这个事情。怎么说呢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吧

  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是,最开始王兴是觉得共享单车这个业务比较好天然能把C端业务连接起来,对美团自身业务也有一定导流作用想着要不要发展这部分业务或者投资这类企业,后来才决定收购另外考虑到的是把摩拜端内用户整合到美团平台,增加DAU那现在也是这么做的。

  合并后高层经历了┅些动荡但我接触的员工层面感觉反应比较平淡,大多是顺其自然的心态一部分离职的同事去了互联网企业,没走的同事也比较稳定还有的同时负责美团单车和摩拜单车业务。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场合并还是比较顺利的。当时说的是两个App(摩拜、美团)融合荿一个 后期肯定也会根据美团的计划进行。企业文化上主要今年才算是真正的融合也在逐步把摩拜单车的入口导向美团App。

  总的来說整合正循序渐进地进行,时间也会磨平一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资料审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