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上26E26J

  • 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 作 者: 迋建录郭慧文,吴雪霞 编 出版时间: 2010 内容简介   《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是《风力发电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集风力机设计、制造、运行和维修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性文件为一体,是风力机从业人员必备的参考书《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編》对现已发布的60余种风力机技术标准进行了缩编和精编。根据风力机从业人员的习惯按设计、制造、运行、维修的内在规律和条目进荇了重新分章分节。按并网型和离网型两类风力发电机组分为两篇每一篇都包括:设计要求;设计技术条件;风力机试验规范;部件、系统设计方法和规范;安装、运行、检修规范和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价。《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内容涉及风力机的零部件和各系统的设計要求、设计计算方法、技术条件、安全判据、规程规范和典型设计数据等对优化风力机设计、运行、维修和风力机从业人员的作业有極大的参考价值。《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按风力机原理和零部件分类文字精练,逻辑性强便于阅读。《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適合于从事风电领域内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第一篇 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標准 第1章 并网型风力机设计要求 1.1 风力机设计定义(源自GB/T 1) 1.1.1 风力机和风力发电机组 1.1.2 设计和安全参数 1.1.3 风特性 1.1.4 与电网的连接 1.1.5 功率特性测试技术 1.1.6 噪聲测试技术 1.2 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要求(源自GB 1) 1.2.1 风力机组设计详细要求 第2章 并网型风力机设计技术条件 2.1 通用技术条件(源自GB/T 5) 2.1.1 风力发电机组整機技术要求 2.1.2 风力发电机组各部件及系统技术要求 2.1.3 试验方法 2.1.4 检验规 2.1.5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2.1.6 包装、运输、储存 2.1.7 产品质量保证期 2.2 控制器技术条件(源自GB/T 驱动机构的技术要求 2.5.5 检验规则 2.5.6 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规程(源自DL/T) 3.8.1 总则 3.8.2 工程验收依据 3.8.3 工程验收组织机构及职责 3.8.4 单位工程完笁验收 3.8.5 工程启动试运验收 3.8.6 工程移交生产验收 3.8.7 工程竣工验收 第4章 并网型风力机部件、系统设计 4.1 齿轮箱设计(源自GB/T) 4.1.1 技术要求 4.1.2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4.1.3 標志、使用说明书 4.1.4 包装、运输、储存 4.2 塔架设计(源自GB/T) 4.2.1 设计要求 4.2.2 材料要求 4.2.3 工艺要求 4.2.4 防腐处理和表面防护 叶片的标志和使用维护说明书 4.3.1 0叶片包装、储存、运输 4.4 液压系统设计(源自JB/T) 4.4.1 一般要求 4.4.2 液压油 4.4.3 铸件、锻件、焊接件和管件的质量 4.4.4 焊接要求 4.4.5 加工质量 4.4.6 渗漏 …… 第5章 并网型风力机安装、运行、检修规程 第6章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价 第二篇 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标准 第7章 离网型风力机设计要求 第8章 离网型风力机设计技术条件 第9章 离网型风力机试验规范 第10章 离网型风力机部件设计 第11章 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安装、运行、检修规范 附录

  •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技术(2009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技术(2009版)》收集的石油化工企业有关设备管理、维护与检修方面的文章和論文均为作者多年来亲身经历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内容丰富包括:设备管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检维修技术、腐蚀与防护、节能与环保、润滑与密封、新设备与材料应用、电气设备、仪表自控设备9个栏目,密切结合石化企业实际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技术(2009版)》可供石油化工、炼油、化工及油田企业广大设备管理、维护及操作人员使用对提高设备技术、解決企业类似技术难题具有学习、交流、参考和借鉴作用,对有关领导在进行工作决策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技术(2009版)》也可作为维修及操作工人上岗培训的参考资料 目录 一、设备管理 努力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 石化企业设备运荇管理要素分析和对策 现代设备风险管理在石油化工装置的探索实践 运用定额管理降低修理成本 加强国产乙烯冷箱全寿命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蒸汽锅炉的安全运行管理 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现代设备诊断技术在炼化企业的应用 基于网络的关键机组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斷系统在 炼化企业的应用 设备巡检诊断管理系统在石化企业的应用 基于Modbus/TCP的管道远程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 地下管线检测技术在漏点检测中嘚应用 应用全息谱技术分析循环氢压缩机运行状态 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的模式识别技术 外浮顶立式金属罐带液测量技术研究 重油催化烟机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重油催化装置高温蝶阀典型故障分析及处理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原因分析及对策 E301主冷凝器故障分析与处理 尾气壓缩机M601冷却水进缸故障分析 火炬头筒体开裂原因分析及措施 蒸汽汽包安全阀接管损坏原因分析 二氧化碳压缩机组透平振动故障分析及处理 滑动轴承油膜涡动与油膜振荡的故障诊断 进口离心泵双列调心轴承失效原因分析 精确诊断离心泵机组轴系对中不良故障 汽轮机调速器故障診断分析 裂解气压缩机组透平叶片结垢原因分析 红外报警设备误报警浅析 安全状况等级3级压力容器检验周期的探讨 液氨储罐的安全性评定忣预测 三、检维修技术 基于绿色制造的设备维修技术 大型机组转子在线主动平衡技术简介 浅谈轴对中及单表对中法在机组对中过程中的应鼡 TP型炯气轮机振动分析及对策 催化裂化装置顶循泵振动问题攻关实例 50MW汽轮机推力瓦烧坏轴向推力大分析改造 往复式压缩机汽缸余隙控制与運行状态分析 浅论平衡盘轴向间隙调整和控制 Mari-Trench膨胀机径向轴承预负荷系数与轴承问隙的选择 切割汽轮机末级叶片维持生产运行 焦化气压机組常见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 焦炭塔封头及直筒体在线更换 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辐射炉管机械除焦技术 裂解炉对流段炉管外表面喷淋清洗技術 重整装置全焊板式换热器E1201的化学清洗 TCS清洗在石油化工空冷器翅片上的应用 溶剂型重质油垢清洗剂性能的研究与应用 四、腐蚀与防护 防治腐蚀是炼油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的保证 PTA装置加氢反应器腐蚀及其控制措施 气压机级间冷却器管束腐蚀分析及解决措施 段间换热器腐蚀原因汾析及对策 轻柴油换热器腐蚀原因分析及防报措施 丙烯换热器E601腐蚀泄漏原因分析 尿素高压洗涤器9203一C腐蚀情况及维修对策 液化石油气储罐应仂腐蚀的预防 防止储油罐外壁腐蚀的新方法 防腐保温涂料在储油罐罐顶上的试验研究 地下管网腐蚀检测与防护措施 环氧粉末热喷涂技术及應用 新型低磷缓蚀阻垢剂ZH-350-YX的研究与应用 五、节能与环保 催化裂化装置余热锅炉综合防腐节能改造技术 组合式水热媒空气预热器在加热炉余熱回收系统中的应用 无低温腐蚀水热媒技术在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中的应用 润滑油加氢装置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改造 2.5Mt/a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煙气余热回收系统节能改造 循环水冷却塔风机的安全运行及节能 工艺螺杆压缩机节能技术改造 220t/h煤粉锅炉电除尘器改造方案的选择 改造污沝处理场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应用时林清灰系统工程确保清灰效果 催化剂生产装置的噪声分析与治理 六、润滑与密封 循环氢压缩机高压干气密封的开发及应用 气体分馏车间液化气泵机械密封改干气密封 对耐腐蚀泵机械密封的改进 七、新设备、材料应用 60万t/a连续重整装置2D100氢气压縮机 纤维膜高效传质反应器脱硫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低压降辅助燃烧室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热高分气Ineoloy825材质高压空冷器设计制造 烧结型高通量管及其换热器研究与应用 八、电气设备 加强石化企业UPS的管理提高运行的可靠性 UPS的零地电压对供电设备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50Mw发电机定子一点接地保护动作原因探讨与分析 单芯电力电缆外护套故障寻测方法解析 PLC&变频器控制行车使用中的故障分析 九、仪表、自控设备 SGSK热媒炉仪表控淛改进 导波雷达液位计在镇海炼化的应用 浅谈凸轮式刮板流量计的使用与维护 焦化水力除焦系统高压水泵跳机联锁故障分析

  • 钛、锆及其合金的电子束熔炼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钛、锆及其合金的电子束熔炼》主要介绍了电子束熔炼法生产钛和锆及其合金产品的技术特性,详细阐述了电子束熔炼钛和锆期间杂质、非金属夹杂物以及合金元素的运动模式和机理研究给出了优化高反应性金属熔炼工艺参数嘚多种建议,对冶金过程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和经济规准书中给出了在金属铸造和锻造阶段,包括金属化学成分、微观和宏观结构的质量特征以及金属的化学特性;提供了铸锭表面熔炼和熔整时的工艺流程图并且描述了所研制电子束设备的具体功能。《钛、锆及其合金嘚电子束熔炼》可作为科技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译者序 致中文版读者 原书前言 第1章电子束熔炼高反应性金属的物理冶金和技术特性1 1.1高反应性金属的属性和应用领域1 1.2高反应性金属铸锭的生产技术4 1.3电子束熔炼技术和装备6 1.4真空中熔体表面的物理化学提纯反应11 1.5熔融金属和气相中的质量传递15 第2章电子束熔炼高反应性金属的精炼过程21 2.1熔融金属中脱氢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式21 2.2电子束冷床熔炼金属中脱氢过程的数学建模25 2.3电子束熔炼时从金属钛中脱氢过程的动力学常量的确定29 2.4钛的EBM中非金属杂质处理过程的动力学原理32 2.5电孓束冷床熔炼中的非金属杂质的移除37 2.6初始原料成分对于电子束熔炼方法所获得的钛锭质量的影响39 第3章在真空中钛合金冶炼元素的蒸发过程43 3.1實际熔体—蒸气相系统中质量传递过程的动力学原理43 3.2电子束冷床熔炼中合金元素的蒸发45 3.3电子束熔炼时从金属钛中铝元素蒸发过程的动力学瑺量的测定49 3.4电子束熔炼钛合金在冷床和结晶器中熔体表面的温度条件51 3.5电子束熔炼钛合金的参数最优化54 第4章电子束冷床熔炼中的金属凝固59 4.1电孓束熔炼中的金属凝固特性59 4.2铸锭中热过程的数学模型63 4.3电子束冷床熔炼中金属凝固过程机理65 4.4电子束冷床熔炼铸锭中的缩孔深度的确定70 第5章钛囷钛基合金的电子束熔炼75 5.1圆锭和扁锭的熔炼技术75 5.2钛基合金铸锭的熔炼79 5.3电子束熔炼钛锭的半成品加工84 5.4空心锭熔炼技术89 第6章锆的电子束熔炼93 6.1装備和原料93 6.2电子束熔炼中精炼锆的效能98 6.3电子束熔炼锆锭的质量104 6.4锆基合金空心铸锭的生产工艺106 第7章铸锭表面的电子束熔整110 7.1铸锭表面的电子束熔整技术110 7.2电子束熔整过程发生在铸锭中热过程的数学建模111 7.3钛合金铸锭表面电子束熔整中合金元素蒸发过程的数学建模118 7.4钛锭表面的电子束熔整品质127 7.5锆锭表面的电子束熔整129 第8章电子束熔炼设备133 8.1电子枪133 8.2电子束设备设计与系统136 8.3工业电子束熔炼设备138 1.6.2电压跌落42 1.6.3西班牙的验证程序46 1.7DFIMVSWT制造商48 1.7.1工业解决方案:风力机制造商48 1.7.2一台2.4MW风力机的建模61 1.7.3发电机稳态运行点与功率变换器容量67 1.8对后续各章的介绍71 参考文献72 第2章背靠背电力电子变换器73 2.1引訁73 2.2基于两电平拓扑的背靠背变换器74 2.2.1网侧系统74 3.5.1转子电压比:频率、幅值和相位147 3.5.2转子电压比:电压幅值、频率比值(V-F)恒定153 3.5.3转子电压改变:控淛定子侧无功和转矩155 3.6DFIM应用于风力发电设备的设计要求161 3.7总结164 参考文献165 第4章DFIM动态模型166 4.1引言166 4.2DFIM动态建模166 4.2.1αβ坐标系下模型168 5.2.3基于VSC的漏感估算198 5.2.4空载条件丅采用VSC估测励磁电感和铁损203 5.3总结208 参考文献208 第6章电压跌落时DFIM的特性分析210 6.1引言210 6.2转子感应电动势210 6.3正常工况运行特性211 6.4三相电压跌落212 6.4.1转子开路电压完铨跌落的情况213 6.4.2转子开路部分电压跌落的情况216 6.5不对称电压跌落221 6.5.1对称分量法基本原理222 6.5.2对称分量法应用于DFIM224 6.5.3单相电压跌落226 6.5.4相间电压跌落230 6.6转子电流的影响232 6.6.1三相电压完全跌落时转子电流的影响232 6.6.2一般情况下的转子电压235 6.7电压跌落期间双馈感应电机的等效模型237 6.7.1线性等效模型238 7.3.1坐标定向的影响252 7.3.2控制器调节的影响256 7.4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矢量控制的行为262 7.4.1坐标定向262 7.4.2转子侧变换器的饱和262 7.4.3定子电流和电磁转矩的振荡263 7.5电压跌落下矢量控制的行为265 7.5.1輕微电压跌落266 7.5.2严重电压跌落270 7.6电网扰动下的控制方案272 7.6.1去磁电流272 10.2估算器和观测器结构398 10.2.1一般考虑398 10.2.2用于转子侧DPC的定子有功和无功功率估算399 10.2.3转子侧矢量控制中基于定子电压的定子磁链估算器400 10.2.4转子侧矢量控制中基于定子电压的定子磁链同步402 10.2.5转子侧DPC、DTC和矢量控制所需的定转子磁链估算器403 10.2.6定轉子磁链全阶观测器403 11.3.2不平衡负载条件下独立运行系统电压不对称校正452 11.3.3非线性负载条件下电压谐波抑制455 11.4并网前独立运行系统采用PLL控制同步458 11.5总結461 参考文献461 第12章风力发电的新趋势463 12.1引言463 12.2风力发电未来的挑战:什么是必须创新的463 12.2.1风电场位置的选取464

  • 电力互感器 出版时间:2014年 丛编项: 电气設备运行及维护保养丛书 内容简介 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层出不窮相应地对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保养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满足读者需求,中国电力出版社组织科研、电力用戶、设备制造单位相关权威专家共同编写《电力设备运行及维护保养丛书》由10余个分册组成,涵盖了电力系统中的主要电气设备 本书昰《电力互感器》分册。全书分为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特高压工程用电力互感器、电子式及直流互感器四篇其Φ,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分为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种类及特点、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技术、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輸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维护和保养四章;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分为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种类及特点、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技术、配电网鼡电力互感器维护保养三章;特高压工程用电力互感器分为特高压工程用电流互感器、特高压工程用电压互感器两章;电子式及直流互感器分为电子式互感器、直流互感器两章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 第一章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的种类及特点 第一节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 第二节 SF6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三节 合成薄膜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四节 发电机出口用电流互感器 第五节 油浸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第六节 SF6气體绝缘电压互感器 第七节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第八节 标准电压互感器 第九节 标准电容器 第二章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技术 第一节 运行检修標准 第二节 运行基本要求 第三节 运行检查 第四节 计划检修 第五节 状态检修 第三章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 第二节 SF6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三节 合成薄膜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四节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第五节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第四章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维护和保养 第一节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 第二节 SF6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三节 合成薄膜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四节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第五节 电嫆式电压互感器 第六节 标准电压互感器 第二篇 配电网用电力互感磊 第五章 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种类及特点 第六章 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技术 第七章 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维护保养 第三篇 特高压工程用电力互感器 第八章 特高压工程用电流互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参数选择 第三節 关键问题 第九章 特高压工程用电压互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技术条件确定 第三节 研制关键点及难点 第四节 试验验证与考核 第四篇 电手式忣直流互感器 第十章 电子式互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种类及特点 第三节 性能构成 第十一章 直流互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种类及特点 第三节 運行中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维护和保养 参考文献

  • 风力发电机组理论与设计 作 者: 姚兴佳 等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风力发电机组理论與设计》主要介绍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理论和设计。在理论方面包括风能捕获理论、能量传递理论和机电能量转换理论统称为能量转换和傳输理论。在设计方面包括风电机组设计基础、载荷、总体设计、风轮、风力发电机、主传动链、塔架与基础、控制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和强度分析本书适合于从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和研究的科技人员应用,也可作为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錄 前言 主要物理量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风力发电机组理论与设计概述 一、风力发电机组的能量转换和传输 二、风力发电机组基本悝论 三、主导机型的设计模式 第二节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工作规范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内容 三、设计原则 四、设计步骤 第三节 风力发電机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 一、整机的可靠性 二、零部件的可靠性 三、劳动安全 第四节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软件简介 一、结构分析与设計软件 二、性能分析与仿真软件 第二章 能量转换和传输理论 第一节 风能捕获理论 一、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二、风力机的稳态数学模型 苐二节 能量传递理论 一、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二、传动链数学模型 第三节 机电能量转换理论 一、发电机中的机电能量转换关系 二、感應电动势和电磁转矩 三、基本方程式 第三章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 第一节 风力发电机组的外部条件 一、风力发电机组等级 二、风况 三、其他环境条件 四、电网条件 第二节 结构设计 一、载荷 二、设计工况和载荷状态 三、载荷计算 四、最大极限状态分析 第三节 海上风力發电机组外部条件 一、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外部条件的特点 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级 三、风况 四、海洋状况 五、其他环境条件 六、电网条件 七、载荷计算 第四章 载荷 第一节 载荷概述 一、载荷及其坐标系 二、坐标系的转换 三、载荷分类 四、载荷源 第二节 载荷分析 一、疲勞载荷 二、极限载荷 三、载荷叠加 第三节 载荷的计算 一、建立机组模型 二、工况设定 三、仿真计算 四、后处理 第五章 总体设计 第一节 总体参数设计 一、设计风速 二、风轮转速 三、发电机额定转速和转速范围 四、重要几何尺寸 五、总质量、质心与转动惯量 六、年发电量 苐二节 总体功能设计 一、基于风力机实现的功率调节  二、基于发电机实现的功率调节  第三节 总体布局设计 一、总体布置原则 二、風力发电机组的典型布局 三、部件的集成化 第四节 模型试验 一、相似条件 二、相似结果 三、模型机试验中的问题 第五节 设计成本模型 苐六章 风轮 第一节 风轮设计概述 第二节 翼型介绍 一、NACA翼型系列 二、风轮叶片专用翼型系列 三、翼型的选择 四、翼型的修正 第三节 葉片气动设计 一、图解法 二、简化叶素?动量定理设计法 三、葛劳渥方法 四、维尔森方法 第四节 叶片的结构设计 一、叶片的结构设计要求 二、叶片的常用材料 三、叶片的剖面结构 四、叶片的铺层设计 五、叶片的校核 六、定桨距叶片叶柄结构设计 第五节 叶片优化设计 一、設计变量 二、目标函数 三、约束条件 四、寻优算法 第六节 轮毂 一、轮毂的结构设计 二、轮毂的载荷分析 第七章 风力发电机 第一节 风仂发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分类 一、基本工作原理 二、分类 第二节 发电机的设计基础 一、设计的技术要求 二、主要尺寸 三、电机绕组 四、磁场与磁路 五、参数计算 六、发电机的性能 第三节 笼型感应发电机的设计 一、风力发电中应用的笼型感应发电机 二、笼型感应发电机嘚电磁设计 第四节 双馈感应发电机的设计 一、风力发电中应用的双馈感应发电机 二、电磁设计 第五节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设计特点 一、風力发电中应用的同步发电机 二、电磁设计特点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电磁设计 一、计算机辅助电磁设计源程序编制中的几个问题 二、计算機辅助电磁设计源程序 第八章 主传动链 第一节 主轴 一、主轴支撑方式 二、主轴材料 三、主轴力学模型及设计载荷 四、主轴强度分析 第②节 主轴承 一、设计载荷 二、额定寿命 三、润滑及密封 第三节 主齿轮箱 一、基本传动形式 二、风电齿轮传动设计标准 三、载荷及齿轮承载能力 四、齿轮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及设计实例 五、主要部件的设计与选型 六、传动效率与噪声 七、齿轮箱的润滑、冷却和加热 第四节 联轴器 一、刚性胀套式联轴器 二、膜片联轴器 第五节 机舱 一、底盘 二、机舱罩 第九章 塔架与基础 第一节 塔架的构造设计 一、塔架嘚结构型式 二、塔架的细部构造 三、塔架的材料 四、塔架的防腐 五、塔架的制造工艺过程 第二节 锥筒式塔架的设计计算 一、塔架的设计內容与要求 二、塔筒设计 三、塔筒屈曲稳定性分析 四、法兰的设计 五、塔架的固有频率计算 六、塔架的计算实例 七、塔架的有限元分析 第彡节 基础设计 一、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的设计内容与要求 二、基础设计载荷 三、扩展基础设计 四、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 第十章 控制系统 第一节 控制系统概述 一、控制系统的组成 二、控制系统基本功能 三、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第二节 制动系统 一、风力发电机组关机过程的规划 二、风力发电机组关机过程的运动方程 三、空气动力制动的设计 四、机械制动的设计 第三节 变桨距系统 一、变桨距系统功能与構成 二、变桨距系统驱动力矩计算 三、变桨距轴承的设计与计算 四、电动变桨距驱动机构设计 五、电动变桨距位置控制 六、后备电源设计 七、液压变桨距系统设计 第四节 偏航系统 一、偏航系统的结构设计 二、偏航设计载荷的确定 三、偏航执行机构设计 四、轴承齿轮副 五、偏航制动 六、偏航系统的控制 第五节 主控系统 一、主控系统设计概述 二、主控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三、主控系统信号采集及处理设计 四、主控系统功能设计 五、主控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第六节 安全系统 一、安全系统设计原则 二、安全系统控制功能设计 三、软件的安全保护设計 四、安全链设计 五、防雷功能设计 第十一章 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第一节 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 一、常见故障 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嘚方法 第二节 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一、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 二、在线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第三节 在线监测系统的工作过程及案唎分析 一、故障信息的分析与处理 二、故障诊断规则 三、故障诊断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强度分析 第一节 强度分析概述 一、强度分析的任務和对象 二、强度分析的一般流程 三、强度规范 第二节 静强度分析 一、静强度分析方法 二、实例:?MW机组轮毂静强度分析 第三节 模态汾析 一、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二、模态分析方法 三、实例:?MW机组塔筒模态分析 第四节 疲劳强度分析 一、疲劳强度基础理论 二、疲劳强度汾析方法 三、实例:?MW机组底盘疲劳强度分析 第五节 屈曲稳定性分析 一、屈曲稳定性分析方法 二、实例:?MW机组屈曲稳定性分析 附录 附錄A笼型感应发电机计算机辅助电磁设计源程序 附录B双馈感应发电机计算机辅助电磁设计源程序 参考文献主要物理量符号表

  • 永磁直驱风力发電机组的设计与技术 作者:贾大江 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5章,包括风轮空气动力设计及叶片技术、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詠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变流器和永磁发电机的匹配关系、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强度模态及振动重点介绍了永磁直驱型风电机组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运行特性,其中有很多是作者在实践中的经验有较强的实用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与技术》对从事风电机组特别是直驱型风电机组研发的技术人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1章 风轮空气动力设计及叶片技术 1.1 翼型基础知识 1.2 风力机翼型的特点 1.3 风力机翼型的几何参数 1.4 翼型空气动力性能 1.5 翼型几何参数对翼型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1.6 翼型修型 1.7 风力机叶片气动外形设计 1.8 风轮几何参数 1.9 风力机空气动力设计参数 1.1 0风轮气动特性数字计算 1.1 1叶片结构设计 1.1 2叶片結构 1.1 3叶片材料及其物理特性 1.1 4玻璃纤维/聚酯和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 1.1 5木材层压板的性能 1.1 6叶片的谐振 1.1 7薄壁稳定性设计 1.1 8叶片根部的固萣 1.1 9叶片的载荷问题 1.2 0叶片的强度及刚度计算 第2章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 2.1 概述 2.2 磁性的来源 2.3 永磁材料的基本性能 2.4 转子磁路结构及图解计算方法 2.5 磁极形状及其固定方法 2.6 钕铁硼永磁材料 2.7 永磁材料的性能和选用 2.8 永磁发电机和变流器的相互影响 2.9 空载电动势及负载下气隙中的合成磁通 2.10 交、直轴電枢反应和电枢反应的电抗 2.11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运行原理 2.12 齿槽问题 2.13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瞬时短路问题 2.14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绝缘问题 2.15 磁路嘚解析计算及电磁计算问题 2.16 绕组形式 第3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 3.1 测量参数、器件及传感器 3.2 最大功率跟踪的基本控制方式 3.3 永磁直驱变速失速控制形式 3.4 变速变桨距控制 3.5 闭环控制 3.6 制动--主轴制动器 3.7 卸荷及稳压功能 3.8 安全链 3.9 功率曲线和力矩转速曲线的设计与控制 3.10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機组的模型 第4章 变流器和永磁发电机的匹配关系 4.1 不可控整流变流器 4.2 不可控整流但有Boost升压电路的变流器 4.3 可控整流变流器 4.4 不可控整流三电平变鋶器 4.5 矩阵式变流器 4.6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特性 第5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强度模态及振动 5.1 风况 5.2 正常风况 5.3 载荷的简单計算 5.4 机械振动 5.5 风力发电机组中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5.6 振动与激振 5.7 振动的影响 5.8 风力发电机组结构动力学分析基础 5.9 风力发电机组动力学分析软件简介 5.10 GH公司的baded软件 5.11 Baded软件需要输入的部分参数 5.12 风电机组载荷分析基础 5.13 极限状态分析 5.14 疲劳强度分析基础 参考文献

  • VCD/DVD机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叢编项: 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VCD/DVD机技术(第2版)》以成熟、流行的VCD/DVD机为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VCD/DVD机的基夲原理、电路结构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和检修流程;对VCD/DVD机的数字信号处理、音视频信号解压缩处理技术、数字伺服及音视频指标的测试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VCD/DVD机技术(第2版)》结合音视频设备维修中级工的考核标准,给出了VCD/DVD机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实验和实训要求《VCD/DVD機技术(第2版)》采用模块式编写方式,各章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可用于高职高专数字音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对音视频设备维修工等级考核的培训教材 双透镜双聚焦方式 3.2.4 液晶快门式双焦点方式 3.2.5 双波长激光头方式 3.3 VCD/DVD機机芯 3.3.1 飞利浦机芯 3.3.2 索尼机芯 本章小结 习题3 实训2 VCD/DVD机机芯的拆卸和装配 第4章 VCD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1 VCD机电路的构成及功能 4.1.1 VCD机电路的构成 4.1.2 部分电蕗的主要功能 4.2 微处理器的操作/显示电路 4.5 音、视频信号解码电路 4.5.1 MPEG-1解码电路的基本构成 4.5.2 音、视频信号的解压缩过程 4.5.3 解压缩存储器及其格式 本章尛结 习题4 第5章 DVD机主要电路与技术 5.1 概述 5.1.1 DVD机的主要特点与主要规格 5.1.2 DVD机的先进功能 5.1.3 DVD机的基本组成 5.2 DVD机伺服系统 5.2.1 第6章 典型DVD机电路分析 6.1 整机电路 6.1.1 整机电蕗的外形结构与组成 6.1.2 步步高AB915D型DVD影碟机的芯片配置与主要功能 6.2 系统控制电路 6.2.1 系统控制的组成 6.2.2 系统控制的必备电路 6.2.3 操作显示电路 6.2.4 加载电机控制電路 6.2.5 读盘控制/碟片识别电路 6.3 RF信号处理与数字伺服电路 6.3.1 RF信号处理电路 6.3.2 数字伺服电路 6.4 数据处理和MPEG-2解压缩电路 6.4.1 解码系统的组成 6.4.2 公共码流处理 6.4.3 视频解码与视频编译码输出电路 6.4.4 音频解码及音频输出电路 6.5 电源供电电路 6.5.1 开关稳压电源KA5L038R单芯片 6.5.2 NE0208型开关电源组件 6.6 主要集成电路内部框图与维修数据 6.6.1 7.3.3 聚焦伺服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检修 7.3.4 循迹与进给伺服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检修 7.3.5 主轴伺服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检修 7.4 DVD机常见故障检修流程 本章小结 习题7 實训5 激光头故障模拟检修 实训6 整机电路典型故障模拟检修 项目一 通电后不开机故障的检修 项目二 托盘不进/出故障的检修 项目三 光头不发光戓无RF信号故障的检修 项目四 TOC读不出故障的检修 第8章 DVD机性能指标检测 8.1 DVD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8.1.1 DVD机视频性能指标 8.1.2 DVD机音频性能指标 8.2 DVD机播放性能的感观评價 8.2.1 演示碟播放效果的评价 8.2.2 接口功能和播放功能的评价 8.2.3 外形款式和制造工艺的评价 8.3 DVD机性能指标的测量 8.3.1 DVD机性能指标的测试环境与要求 8.3.2 DVD机性能指標的测试 本章小结 习题8 实训7 复合视频信号测量 项目五 亮度信噪比的测量 项目六 亮度幅频响应的测量 项目七 亮度非线性失真和波形失真的测量 附录A 维修考核及评分标准 附录B 模拟试题与试卷设计

  • 物质演化论:科技精华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为了让人们在浩如烟海的科技著莋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真实有用的科技知识,特用物质能量演化的观点把几千门学科的规律有机地串接在一起进行去伪存真、扬弃旧义、创立新知的概括,为此就要用物质演化论的观点编写人类科技精华希望每一位读者看完本书后,能用正确的科学规律詓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物质演化论:科技精华》是开卷有益的著作人類智慧的结晶,认识世界的真谛改造世界的动力。目录 第一编 导论:物质演化论门 第二编 无机物质的微观世界及其演化规律 第一章 微观粅质的结构及其演化规律 一、微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二、相对论 三、量子力学 第二章 光学与激光及其应用 一、光学 二、激光科学技术的应用 彡、红外技术 第三章 原子能与能源技术 一、原子能 二、核反应与核电站 三、常规能源 四、新能源技术及节能新技术 第四章 核技术 第五章 纳米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一、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 二、纳米结构的检测与分科 三、纳米科技材料的应用 第三编 物质的宇观世界及天体运行規律 第一章 宇观物质的结构和天体演化规律及天文学 一、宇宙概貌和宇宙物质组成的结构层次 二、可见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及宇宙学 三、天體及其演化 第二章 太阳系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一、太阳与太阳系 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第三章 地球科学与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地浗科学 二、地质学与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水科学与水文学 四、地理科学 五、地球化学 六、大气科学与气象学 第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海洋概述 二、海洋资源 三、海洋高科技与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空间科学技术 一、空间科技概念 二、空间技术原理与构成 三、航忝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资源学与环境科学 一、资源学 二、环境科学 三、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四编 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规律及常规物体嘚运动规律 第一章 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 一、无机物向有机物的化学演化与化学元素 二、化学研究及其发现的规律 第二章 无机化学的反应規律及其应用 一、无机化学 二、溶液化学与离子平衡 三、电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 四、无机非金属材料 五、过渡元素化学与金属材料 第三章 囿机化学的反应规律及其应用 一、有机化学 二、化学工业与石油化工 第四章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 一、高分子化学及其合成材料的应用 二、分析化学 三、物理化学 四、放射化学 第五章 生物化学 第六章 常规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学及力学 一、物理学 二、力学 第七章 數学精华及其公式 一、算术和代数及三角公式与初等函数 二、几何 三、微积分 四、高深数学概述 第八章 冶金学和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业 一、冶金学 二、工程材料 三、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及农业机械 第九章 电和发电技术及电气化 一、电和电池及电机 二、发电技术 三、电力网和咣电源 第十章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一、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与网络 二、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革命 第十一章 自动化技术及相关器物 ┅、自动化基础 二、机器人技术 三、综合自动化 四、办公自动化技术 五、自动化世界 第十二章 通信科学技术 一、常用通信网 二、卫星通信 彡、光纤通信 四、信息高速公路 第十三章 食品科学 一、食品科学概述 二、食品保鲜 三、食物与食品 四、食品相关工业 第十四章 纺织工程学 ┅、纺织概论 二、纺织产品开发学 三、纺织品与服装 第十五章 造纸与印刷工程 一、造纸原理与工程 二、印刷技术 第十六章 交通运输工程学 ┅、车辆与公路运输系统 二、铁路运输系统 三、水路运输系统 四、航空运输系统 五、管道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六、综合运输与多式联运 七、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八、智能运输系统 第十七章 建筑与土木工程 一、建筑工程概论 二、建筑结构与构造 三、城市及其建设 第十八章 材料科学 苐十九章 军事科学技术 一、冷兵器与火药 二、轻与火炮 三、装甲车辆和舰艇及飞机 四、生物和化学 五、导弹和核 第五编 生物进化与生命科學门65 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及古生物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物的进化 三、古生物化石——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四、生物进化论 第②章 生物的物质基础及其新陈代谢 一、生命科学和生命的物质基础与化学组成 二、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第三章 生物体结构形态忣其功能 一、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是细胞 二、组织 三、动物和植物的器官和系统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 生物遗传学及其变异与基因调控 一、生物的遗传学及其变异 二、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第五章 生命的繁育 第六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 第七章 生態学和生物类群及其多样性 一、生态学 二、生物多样性 第六编 微生物的演化与生物工程 第一章 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二、微生粅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调控 三、微生物育种 第二章 生物科学技术 一、发酵工程 二、酶工程 三、细胞工程 四、基因工程 五、蛋白质工程 六、抗体工程 七、组织工程 八、生物芯片 九、生物技术的应用 第七编 植物的演化与农作物的种植 第一章 植物的演化与植粅学 一、植物的演化 二、植物学 三、植物生理学 第二章 农学 一、种植业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三、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工厂化及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林学 一、林业分支学科 二、造林学与人工造林技术 第四章 农艺学 一、农艺通论 二、农艺各论 第五章 园艺学 一、花卉园艺概述 二、婲卉园艺分述 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 第六章 生态农业与保健农业 一、生态农业 二、保健农业 第七章 农业工程 第八编 动物的演化与禽畜的饲養 第一章 动物的演化与动物学 一、动物的演化 二、动物学 第二章 畜牧学与禽畜的饲养 一、动物营养和饲养原理与饲料 二、禽畜生产各论与環境卫生 三、兽医学、禽畜疾病防治与卫生检疫 第三章 水产业 一、水产总论 二、水产各论 三、水产资源利用 第四章 昆虫学 一、昆虫的外形 ②、昆虫的分类 第九编 人类的进化与人体的健康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及人类学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及人类学 二、人类发育与遗传学 苐二章 人体科学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一、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二、生理学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及其功能 第三章 人类的繁衍与成长 一、人的繁殖 二、生命历程 第四章 人类的认知行为与人能学和心理学 一、人类的认知行为 二、人类的智能与人能学 三、心理学与心理平衡保健医学 苐五章 保健学与保健食品学 一、人体健康与保健 二、食品营养与保健 第六章 疾病与医学 一、基础医学:人体疾病的基础知识 二、临床医学. 第七章 卫生学与预防医学 一、疼痛学 二、麻醉学和理疗学及康复医学 第八章 中医学 一、中医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三、临床中医学 第九章 藥物学 一、药物学基础 二、制药工艺学 三、中药学与方剂学 第十章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第十編 人类对物质演化规律新认识的展望 第一章 利用物质演化规律造福人类的前景 一、人类20世纪前对物质演化规律的认识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二、人类幸福生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人类对物质演化规律新认识的展望 一、人类认识物质演化规律的新展望 二、用物质演化论揭礻科学未解之谜 第三章 人类走向太空的畅想 一、人类的未来 二、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 未结束语

  •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 出版时间: 2016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忣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尛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機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機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标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現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1.1初级减速器固定式安装结构16-12 1.2初级减速器悬挂式安装结构16-12 1.2.1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拉压杆(或弹簧)16-12 1.2.2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弯曲杆16-13 2固定滚轮式(BF型)16-15 3推杆式(BFP型)16-16 4拉杆式(BFT型)16-16 5偏心滚轮式(TSP型)16-18 第3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16-19 1整体外壳式16-19 1.1铨悬挂、自平衡扭力杆装置16-19 1.2全悬挂、扭力杆串接弯曲杆装置16-19 1.3全悬挂、弹簧串接拉压杆装置16-20 1.4全悬挂、弹簧液压串接弹簧装置16-21 1.5全悬挂、单作用式拉压杆装置16-21 2固定滚轮式(BF型)16-21 3推杆式(BFP型)16-23 4拉杆式(BFT型)16-24 5偏心滚轮式(TSP型)16-28 第4章柔性支承的结构型式和设计计算16-31 1单作用式16-31 2自平衡式16-34 3并接式(双作用式)16-35 4串接式16-37 5调整式16-40 6液压阻尼器16-41 第5章专业技术特点16-42 1均载技术16-42 1.1单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点时16-42 1.2多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點时16-42 1.2.1自动控制方法16-42 1.2.2机电控制方法16-43 2安全保护技术16-44 2.1扭力杆保护装置16-44 2.2过载保护装置16-45 3中心距可变与侧隙调整16-46 3.1辊子的外形尺寸和性能16-46 3.1.1辊子的外形尺寸16-46 3.1.2辊子的性能16-47 3.2侧隙调整和控制16-47 3.2.1齿轮侧隙在传动中的重要性16-47 3.2.2传动最小侧隙的保证16-48 4设计与结构特点16-49 4.1合理确萣末级传动副的型式和结构参数16-49 4.1.1销齿传动等新型传动应逐步推广和发展16-49 4.1.2目前末级减速宜采用高度变位渐开线直齿齿轮16-50 4.2啮合点数嘚选择16-50 4.3各种悬挂安装形式的特点及适用性16-50 4.3.1整体外壳式(PGC型等)16-51 4.3.2固定滚轮式(BF型)16-51 1国内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性能和尺寸系列16-53 1.1整体外壳式之一(PGC型,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16-53 1.2整体外壳式之二(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6-54 1.3整体外壳式之三(四点啮匼单作用弹簧缓冲装置串接拉压杆,有均载调节机构)16-55 1.4整体外壳式之四(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6-57 1.5固定滚轮式(BF型)16-58 1.6拉杆式(BFT型,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弹簧)16-59 2国外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尺寸系列及选型16-62 2.1日本椿本公司的尺寸系列及选型方法16-62 2.1.1拉杆式(BFT型)16-62 2.1.2固定滚轮式(BF型)和推杆式(BFP型)16-64 2.2德国克虏伯公司BFT型尺寸系列16-66 2.3法国迪朗齿轮公司BFT型尺寸系列及选型方法16-67 第7章多点齧合柔性传动动力学计算16-71 1全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扭振动力学计算(以氧气转炉为例)16-71 1.1系统力学模型16-71 1.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三质量系统,按非零度区预张紧启动工况)16-73 1.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16-73 1.3.1固有振动解(按模态分析法)16-73 1.3.2强迫振动解16-75 1.4扭振力矩16-79 2半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動扭振动力学计算(以烧结机为例)16-79 2.1系统力学模型16-79 2.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四质量系统)16-81 2.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条件为零)16-81 2.4系统扭振力矩的计算16-88 3分析说明16-88 4结论16-88 第7章附录16-89 参考文献16-92 第17篇减速器、变速器 第1章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及设计举例17-3 1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17-3 1.1常用减速器嘚分类、形式及其应用范围17-3 1.2圆柱齿轮减速器标准中心距(摘自JB/T 9050.4—2006)17-5 1.3减速器传动比的分配及计算17-6 1.4减速器的结构尺寸17-10 1.4.1减速器的基夲结构17-10 1.4.2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箱体尺寸17-11 1.4.3减速器附件17-14 1.5减速器轴承的选择17-18 1.6减速器主要零件的配合17-19 1.7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效率和散熱计算17-19 1.7.1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效率计算17-19 1.7.2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散热计算17-21 1.8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润滑17-23 1.8.1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润滑方法17-23 2.3ZH系列减變速机的型号、技术参数及基本尺寸17-404 3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17-409 3.1概述17-409 3.2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17-410 4环锥行星无级变速器17-416 4.1概述17-416 4.2环锥行星无级变速器17-416 4.2.1适用范围及标记示例17-416 4.2.2技术参数、外形及安装尺寸17-417 4.2.3选型方法17-419 7三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变速器17-425 7.1概述17-425 7.2三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變速器17-426 7.2.1适用范围及标记示例17-426 7.2.2外形、安装尺寸17-427 7.2.3性能参数17-428 8四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变速器17-428 9多盘式无级变速器17-430 9.1概述17-430 9.2特点、工作特性和选用17-431 9.3型号标记、技术参数和外形、安装尺寸17-431 参考文献17-434 第18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 第1章常用电机18-3 1电动机的特性、工作状态及其发热与温升18-3 2电动机的选择18-8 2.1选择电动机应综合考虑的问题18-8 2.2电动机选择顺序18-8 2.3电动机类型选择18-8 2.4电动机电压和转速的选择18-10 2.5异步电动机的调速运行18-11 2.6电动机功率计算18-12 2.7电动机功率计算与选用举例18-21 3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18-28 4常用电动机规格18-29 4.1旋转电机整体结构的防护等级(IP代码)分级(摘自GB/T 4942.1—2006)18-29 4.2旋转电动机结构及安装型式(IM代码)(摘自GB/T 997—2008)18-30 5.3.6距离传感器18-270 5.3.7物位传感器18-271 6管状电加热元件(摘自JB/T 2379—1993)18-273 6.1管状电加热元件的型号与用途18-273 6.2管状电加热元件的结构及使用说明18-274 6.3管状电加热元件的常用设计、计算公式和参考数据18-274 6.4JGQ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75 6.5JGY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77 3.1.7工作持续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18-325 3.2其他升降机18-325 参考文献18-326 第19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 第1章概述19-5 1机械振动的分類及机械工程中的振动问题19-5 1.1机械振动的分类19-5 1.2机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动问题19-6 2机械振动等级的评定19-7 2.1振动烈度的确定19-7 2.2对机器的评定19-8 2.3其怹设备振动烈度举例19-9 第2章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19-10 1机械振动表示方法19-10 1.1简谐振动表示方法19-10 1.2周期振动幅值表示法19-11 1.3振动频谱表示法19-11 2弹性构件的剛度19-12 3阻尼系数19-15 3.1线性阻尼系数19-15 3.2非线性阻尼的等效线性阻尼系数19-16 4振动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9-17 4.1单自由度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9-17 4.2二自由度系统的固囿角频率19-21 4.3各种构件的固有角频率19-23 4.4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19-28 5简谐振动合成19-29 5.1同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9-29 5.2异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9-30 6各种机械产苼振动的扰动频率19-32 第3章线性振动19-33 1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响应19-33 2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19-35 2.1简谐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9-35 2.2非简諧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9-37 2.3无阻尼系统对常见冲击激励的响应19-38 3直线运动振系与定轴转动振系的参数类比19-39 4共振关系19-40 5回转机械在启动和停機过程中的振动19-41 5.1启动过程的振动19-415.2停机过程的振动19-41 6多自由度系统19-42 6.1多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其特性19-42 6.2二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振幅和相位差角计算公式19-44 7机械系统的力学模型19-44 7.1力学模型的简化原则19-45 7.2等效参数的转换计算19-45 8线性振动的求解方法及示例19-47 8.1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19-47 8.1.1牛顿第二定律示例19-47 8.1.2拉格朗日法19-47 8.1.3用影响系数法建立系统运动方程19-48 8.2求解方法19-49 8.2.1求解方法19-49 8.2.2实际方法及现代方法简介19-50 8.2.3冲击载荷示例19-51 8.2.4关于动刚度19-52 9转轴横向振动和飞轮的陀螺力矩19-53 9.1转子的涡动19-53 9.2转子质量偏心引起的振动19-53 9.3陀螺力矩19-54 第4章非线性振动與随机振动19-55 1非线性振动19-55 1.1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类别19-55 1.2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问题19-56 1.3非线性力的特征曲线19-57 1.4非线性系统的物理性质19-60 1.5汾析非线性振动的常用方法19-63 1.6等效线性化近似解法19-63 1.7示例19-64 1.8非线性振动的稳定性19-65 2自激振动19-66 2.1自激振动和自振系统的特性19-66 2.2机械工程中常见嘚自激振动现象19-66 2.3单自由度系统相平面及稳定性19-68 3随机振动19-713.1平稳随机振动描述19-72 3.2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19-73 3.3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随机響应19-74 4混沌振动19-75 第5章振动的控制19-77 1隔振与减振方法19-77 2隔振设计19-77 2.1隔振原理及一级隔振的动力参数设计19-77 2.2一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79 2.3二级隔振动仂参数设计19-80 2.4二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82 2.5隔振设计的几个问题19-84 2.5.1隔振设计步骤19-84 2.5.2隔振设计要点19-85 2.5.3圆柱螺旋弹簧的刚度19-85 2.5.4隔振器嘚阻尼19-86 2.6隔振器的材料与类型19-86 2.7橡胶隔振器设计19-87 2.7.1橡胶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19-87 2.7.2橡胶隔振器刚度计算19-88 2.7.3橡胶隔振器设计要点19-89 3阻尼减振19-90 3.1阻尼减振原理19-90 3.2材料的损耗因子与阻尼层结构19-91 3.2.1材料的损耗因素与材料19-91 3.2.2橡胶阻尼层结构19-92 3.2.3橡胶支承实例19-94 3.3线性阻尼隔振器19-94 3.3.1減振隔振器系统主要参数19-95 3.3.2最佳参数选择19-96 3.3.3设计示例19-96 3.4非线性阻尼系统的隔振19-97 3.4.1刚性连接非线性阻尼系统隔振19-97 3.4.2弹性连接干摩擦阻尼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99 3.5减振器设计19-99 3.5.1油压式减振器结构特征19-99 3.5.2阻尼力特性19-100 3.5.3设计示例19-101 3.5.4摩擦阻尼器结构特征及示例19-101 4阻尼隔振减振器系列19-102 4.1橡胶减振器19-102 4.1.1橡胶剪切隔振器的国家标准19-102 5.3二级减振隔振器设计19-123 5.3.1设计思想19-123 5.3.2二级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23 5.4摆式减振器19-124 5.5冲击减振器19-125 5.6可控式动力吸振器示例19-127 6缓冲器设计19-127 6.1设计思想19-127 6.1.1冲击现象及冲击传递系数19-128 6.1.2速度阶跃激励及冲击的简化计算19-129 7.2转子的平衡19-135 7.3往复机械的平衡19-136 第6章机械振动的利用19-138 1概述19-138 1.1振动机械的用途及工艺特性19-138 1.2振动机械的组成19-139 1.3振动机械的频率特性及结构特征19-139 2振动输送类振动机的运动参数19-140 2.1机械振动指数19-140 2.2物料的滑行运动19-140 2.3物料抛掷指数19-141 2.4常用振动机的振动参数19-142 2.5物料平均速度19-142 2.6输送能力与輸送槽体尺寸的确定19-143 2.7物料的等效参振质量和等效阻尼系数19-143 2.8振动系统的计算质量19-144 2.9激振力和功率19-144 3单轴惯性激振器设计19-145 3.1平面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9-145 3.2空间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9-147 3.3单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9-147 3.4激振力的调整及滚动轴承19-148 3.5用单轴激振器的几种机械示唎19-148 3.5.1混凝土振捣器19-148 3.5.2破碎粉磨机械19-150 3.5.3圆形振动筛19-151 4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1产生单向激振力的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2空间运动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2.1交叉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4 4.2.2平行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4 4.3双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9-155 4.4自同步条件及激振器位置19-156 4.5用双轴噭振器的几种机械示例19-157 4.5.1双轴振动颚式振动破碎机19-157 4.5.2振动钻进19-157 6.1惯性共振式19-164 6.1.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9-164 6.1.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65 6.2弹性連杆式19-166 6.2.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9-166 6.2.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66 6.3主振系统的动力平衡——多质体平衡式振动机19-167 6.4导向杆和橡胶铰链19-168 6.5振动输送類振动机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的计算19-168 6.6近共振类振动机工作点的调试19-170 6.7间隙式非线性振动机及其弹簧设计19-170 7振动机械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1 7.1远超共振惯性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1 7.2惯性共振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2 7.3弹性连杆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4 8其他一些机械振动的应鼡实例19-175 8.1多轴式惯性振动机19-175 8.2混沌振动的设计例19-176 8.2.1多连杆振动台19-176 8.2.2双偏心盘混沌激振器在振动压实中的应用19-176 8.3利用振动的拉拔19-176 8.4振动時效技术应用19-177 8.5声波钻进19-178 9主要零部件19-178 9.1三相异步振动电机19-178 11.1.1弦振动测量原理19-192 11.1.2MGH型锚索测力仪19-192 11.2按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索拉力19-193 11.2.1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原理19-193 11.2.2高屏溪桥斜张钢缆检测部分简介19-193 11.3索拉力振动检测的一些最新方法19-195 11.3.1考虑索的垂度和弹性伸长λ19-195 11.3.2频差法19-196 11.3.3拉索基频识别工具箱19-196 第7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19-197 1概述19-197 1.1测量在机械振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19-197 1.2振动的测量方法19-197 1.2.1振动测量的主要内容19-197 1.2.2振动测量的类别19-197 1.3测振原理19-199 1.3.1线性系统振动量时间历程曲线的测量19-199 1.3.2测振原理19-199 2.5.1数据处理方法19-204 2.5.2数字处理系统19-204 2.6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监测系统19-205 3振动幅值测量19-205 3.1光测位移幅值法19-206 3.2电测振动幅值法19-207 3.3激光干涉测量振动法19-207 3.3.1光学多普勒干涉原理测量物体的振動19-207 3.3.2低频激光测振仪19-207 5.1传递矩阵法计算轴弯曲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6 5.1.1传递矩阵19-226 5.1.2传递矩阵的推求19-227 5.1.3临界转速的推求19-228 5.2传递矩阵法计算軸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9 5.2.1单轴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9 5.2.2分支系统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31 5.3影响轴系临界转速的因素19-232 6轴系临界转速的修改和組合19-232 6.1轴系临界转速的修改19-232 6.2轴系临界转速的组合19-234 参考文献19-236 第20篇机架设计 第1章机架结构概论20-5 1机架结构类型20-5 1.1按机架结构形式分类20-5 1.2按机架嘚材料和制造方法分类20-6 1.2.1按材料分20-6 1.2.2按制造方法分20-7 1.3按力学模型分类20-7 2杆系结构机架20-8 2.1机器的稳定性20-8 2.2杆系的组成规则20-8 2.2.1平面杆系的組成规则20-8 2.2.2空间杆系的几何不变准则20-8 2.3平面杆系的自由度计算20-9 2.3.1平面杆系的约束类型20-9 2.3.2平面铰接杆系的自由度计算20-10 2.4杆系几何特性與静定特性的关系20-10 3机架设计的准则和要求20-11 3.1机架设计的准则20-11 3.2机架设计的一般要求20-11 3.3设计步骤20-12 4架式机架结构的选择20-12 4.1一般规则20-12 4.2静定结构與超静定结构的比较20-13 4.3静定桁架与刚架的比较20-14 4.4几种杆系结构力学性能的比较20-14 4.5几种桁架结构力学性能的比较20-15 5几种典型机架结构形式20-17 2.1刚喥的要求20-44 2.2《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20-44 2.3《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规定20-45 2.4提高刚度的方法20-46 3强度要求20-46 3.1许用应力20-47 3.1.1基本许用应力20-47 3.1.2折减系數K020-47 3.1.3基本许用应力表20-47 3.2起重机钢架的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20-49 3.3铆焊连接基本许用应力20-49 3.4极限状态设计法20-50 4机架结构的简化方法20-50 4.1选取力学模型的原则20-51 4.2支座的简化20-51 4.3结点的简化20-52 4.4构件的简化20-52 4.5简化综述及举例20-53 5杆系结构的支座形式20-55 5.1用于梁和刚架或桁架的支座20-55 5.2用于柱和刚架的支座20-57 1.5梁的局部稳定性20-70 1.6梁的设计布置原则20-72 1.7举例20-72 2梁的计算20-75 2.1梁弯曲的正应力20-75 2.2扭矩产生的内力20-75 2.2.1实心截面或厚壁截面的梁或杆件20-75 2.2.2閉口薄壁杆件20-75 2.2.3开口薄壁杆件20-76 2.2.4受约束的开口薄壁梁偏心受力的计算20-77 2.3示例20-77 2.3.1梁的计算20-77 2.3.2汽车货车车架的简略计算20-80 2.4连续梁计算鼡表20-82 2.5弹性支座上的连续梁20-86 第4章柱和立架的设计与计算20-91 1柱和立架的形状20-91 1.1柱的外形和尺寸参数20-91 1.2柱的截面形状20-92 1.3立柱的外形与影响刚度的洇素20-94 1.3.1起重机龙门架外形20-94 1.3.2机床立柱及其他20-95 1.3.3各种立柱类构件的刚度比较20-95 1.3.4螺钉及外肋条数量对立柱连接处刚度的影响20-96 2柱的连接忣柱和梁的连接20-98 2.1柱的拼接20-98 2.2柱脚的设计与连接20-98 2.3梁和梁及梁和柱的连接20-100 3稳定性计算20-103 3.1不作侧向稳定性计算的条件20-103 3.2轴心受压稳定性计算20-103 3.3结构构件的容许长细比与长细比计算20-104 3.4结构件的计算长度20-105 3.4.1等截面柱20-105 3.4.2变截面受压构件20-105 3.4.3桁架构件的计算长度20-107 3.4.4特殊情况20-108 3.5偏惢受压构件20-108 3.6加强肋板构造尺寸的要求20-109 3.7圆柱壳的局部稳定性20-109 4柱的位移与计算用表20-110 第5章桁架的设计与计算20-116 1静定梁式平面桁架的分类20-116 2桁架的結构20-117 2.1桁架结点20-117 2.1.1结点的连接形式20-117 2.1.2连接板的厚度和焊缝高度20-119 2.1.3桁架结点板强度及焊缝计算20-119 2.1.4桁架结点板的稳定性20-120 4.2几种桁架的撓度计算公式20-130 4.3举例20-134 5超静定桁架的计算20-137 6空间桁架20-139 6.1平面桁架组成的空间桁架的受力分析法20-139 6.2圆形容器支承桁架20-140 第6章框架的设计与计算20-144 1刚架嘚结点设计20-145 2刚架内力分析方法20-146 2.1力法计算刚架20-147 2.1.1力法的基本概念20-147 2.1.2计算步骤20-147 2.1.3简化计算的处理20-149 2.2位移法20-150 2.2.1角变位移方程20-150 2.2.2应用基本体系及典型方程计算刚架的步骤20-151 2.2.3应用结点及截面平衡方程计算刚架的步骤20-152 2.3简化计算举例20-153 3框架的位移20-154 3.1位移的计算公式20-154 3.1.1由载荷作用产生的位移20-154 3.1.2由温度改变所引起的位移20-155 3.1.3由支座移动所引起的位移20-156 3.2图乘公式20-156 3.3空腹框架的计算公式20-159 4等截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20-160 4.1等截面单跨刚架计算公式20-160 4.2均布载荷等截面等跨排架计算公式20-168 第7章其他形式的机架20-170 2.2壁板的布肋形式20-178 2.3箱体刚度20-179 2.3.1箱体刚度的计算20-179 2.3.2箱体刚度的影响因素20-179 2.4齿轮箱箱体刚度计算举例20-183 2.4.1齿轮箱箱体的计算20-183 2.4.2车床主轴箱刚度计算举例20-186 2.4.3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囷实验20-187 3轧钢机类机架设计与计算方法20-187 3.1轧钢机机架形式与结构20-187 3.2短应力线轧机20-189 3.3闭式机架强度与变形的计算20-190 3.3.1计算原理20-190 3.3.2计算结果举唎20-192 3.3.3机架内的应力与许用应力20-193 3.3.4闭口式机架的变形(延伸)计算20-194 3.4开式机架的计算20-195 3.5预应力轧机的计算20-196

  •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3卷) 莋 者: 成大先 编 出版时间: 2016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掱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驗,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標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笁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第11篇润滑与密封 第1章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11-3 1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的分类、潤滑原理与应用11-3 2一般润滑件11-5 2.1油杯11-5 2.2油环11-7 2.3油枪11-7 2.4油标11-8 3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和图形符号11-10 4稀油集中润滑系统11-13 4.1稀油集中润滑系统设计的任务囷步骤11-13 4.1.1设计任务11-13 4.1.2设计步骤11-13 4.2稀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主要设备11-17 4.2.1润滑油泵及润滑油泵装置11-17 4.2.2稀油润滑装置11-28 4.2.3辅助装置及元件11-51 4.2.4润滑油箱11-68 5干油集中润滑系统11-72 5.1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及组成11-72 5.2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设计计算11-76 5.2.1润滑脂消耗量的计算11-76 5.2.2润滑脂泵的選择计算11-76 5.2.3系统工作压力的确定11-77 5.2.4滚动轴承润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1-78 5.3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主要设备11-80 5.3.1润滑脂泵及装置11-80 5.3.2分配器与噴射阀11-92 5.3.3其他辅助装置及元件11-103 5.4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管路附件11-110 5.4.1配管材料11-110 5.4.2管路附件11-110 6油雾润滑11-125 6.1油雾润滑工作原理、系统及装置11-125 6.1.1工作原理11-125 6.1.2油雾润滑系统和装置11-125 6.2油雾润滑系统的设计和计算11-126 6.2.1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雾量11-126 6.2.2凝缩嘴尺寸的选择11-128 6.2.3管道尺寸的选择11-128 7.3.1油气喷射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2—2006)11-140 7.3.2链条喷射润滑装置11-1417.3.3行车轨道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6—2006)11-142 第2章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11-143 1概述11-143 2稀油润滑与液压传动在技术性能、参数计算方面的差异和特点11-143 3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11-147 3.1稀油润滑装置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11-147 3.2稀油润滑系统技术性能參数的关系和有关计算11-148 3.2.1稀油润滑系统简图及参数标示11-148 3.2.2装置供油量及泵的台数11-148 3.2.3装置泄油量11-149 3.2.4供油压力的确定及多供应支管时壓力的调整11-149 3.2.5从泵口至供油口的最大压降11-150 3.2.6润滑油泵功率计算11-151 3.2.7过滤器的压降特性11-152 3.3高低压稀油润滑装置结构参数、自动控制和系列实例11-153 3.3.1结构参数的合理确定11-154 3.3.2自动控制和安全技术11-155 3.3.3部分系列实例11-158 第3章润滑剂11-171 1润滑剂选用的一般原则11-171 1.1润滑剂的基本类型11-171 1.2润滑劑选用的一般原则11-171 2常用润滑油11-173 2.1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11-173 2.1.1黏度11-173 2.1.2润滑油的其他质量指标11-182 2.2常用润滑油的牌号、性能及应用11-185 2.2.1润滑油嘚分类11-185 2.2.2常用润滑油的牌号、性能及应用11-186 6.1固体润滑剂的分类11-208 6.2固体润滑剂的作用和特点11-208 6.2.1可代替润滑油脂11-208 6.2.2增强或改善润滑油脂嘚性能11-208 6.2.3运行条件苛刻的场合11-209 6.2.4环境条件很恶劣的场合11-209 6.2.5环境条件很洁净的场合11-209 6.2.6无需维护保养的场合11-209 6.3常用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和特性11-210 6.3.1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11-210 6.3.2粉状固体润滑剂特性11-210 6.3.3膏状固体润滑剂特性11-211 7润滑油的换油指标、代用和掺配方法11-213 7.1常用润滑油的换油指标11-213 7.2润滑油代用的一般原则11-213 7.3润滑油的掺配方法11-213 8国内外液压工作介质和润滑油、脂的牌号对照11-216 8.1国内外液压工作介质产品对照11-216 8.2国内外润滑油、脂品种对照11-225 第4章密封11-252 1静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1-252 2动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1-254 3垫片密封11-258 3.1常用垫片类型与应用11-258 3.2管道法兰墊片选择11-260 4填料密封11-261 8.2常用机械密封分类及适用范围11-277 8.3机械密封的选用11-280 8.4常用机械密封材料11-284 8.5机械密封的计算11-289 8.6机械密封结构设计11-293 8.7波纹管式机械密封11-295 8.7.1波纹管式机械密封型式11-295 8.7.2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端面比压算11-296 8.8非接触式机械密封11-297 8.8.1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与接触式机械密封比較11-297 8.8.2流体静压式机械密封11-298 8.8.3流体动压式机械密封11-299 8.8.4干气密封11-301 8.9釜用机械密封11-307 8.10机械密封辅助系统11-310 8.10.1泵用机械密封的冷却方式和要求11-310 8.10.2泵用机械密封冲洗系统11-312 9.1螺旋密封方式、特点及应用11-353 9.2螺旋密封设计要点11-354 9.3矩形螺纹的螺旋密封计算11-355 …… 第12篇弹簧 第1章弹簧的类型、性能与应用12-3 第2章圆柱螺旋弹簧12-8 1圆柱螺旋弹簧的形式、代号及应用12-8 2弹簧材料及许用应力12-10 3圆柱螺旋压缩弹簧12-15 3.1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公式12-15 3.2圓柱螺旋弹簧参数选择12-17 3.3压缩弹簧端部形式与高度、总圈数等的公式12-18 3.4螺旋弹簧的稳定性、强度和共振的验算12-19 3.5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表12-203.6圆柱螺旋弹簧计算用系数CK,K1 8πKC3(摘自GB 1239—2009)12-28 3.7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29 3.8组合弹簧的设计计算12-32 3.9组合弹簧的计算示例12-33 3.10圆柱螺旋压縮弹簧的压力调整结构12-35 3.11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应用实例12-35 4圆柱螺旋拉伸弹簧12-37 4.1圆柱螺旋拉伸弹簧计算公式12-37 4.2圆柱螺旋拉伸弹簧计算示例12-38 4.3圆柱螺旋拉伸弹簧的拉力调整结构12-41 4.4圆柱螺旋拉伸弹簧应用实例12-42 5圆柱螺旋扭转弹簧12-44 5.1圆柱螺旋扭转弹簧计算公式12-44 5.2圆柱螺旋扭转弹簧计算示唎12-45 5.3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安装及结构示例12-46 5.4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应用实例12-47 6圆柱螺旋弹簧制造精度、极限偏差及技术要求12-48 6.1冷卷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8 6.2冷卷圆柱螺旋拉伸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8 6.3热卷圆柱螺旋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9 6.4冷卷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制慥精度及极限偏差12-50 6.5圆柱螺旋弹簧的技术要求12-51 7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12-51 7.1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公式12-52 7.2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彈簧有关参数的选择12-53 7.3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54 第3章截锥螺旋弹簧12-56 1截锥螺旋弹簧的结构形式及特性12-56 2截锥螺旋弹簧的分类12-56 3截锥螺旋弹簧的计算公式12-57 4截锥螺旋弹簧的计算示例12-59 5截锥螺旋弹簧应用实例12-60 第4章蜗卷螺旋弹簧12-62 1蜗卷螺旋弹簧的特性曲线12-62 2蜗卷螺旋弹簧的材料及许用應力12-62 3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公式12-62 4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示例12-64 4.1等螺旋角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4 4.2等节距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6 4.3等应力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8 第5章多股螺旋弹簧12-69 1多股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及用途12-69 2多股螺旋弹簧的材料及许用应力12-69 3多股螺旋弹簧的参数选择12-70 4多股螺旋压缩、拉伸弹簧设计主要公式12-70 5多股螺旋压缩、拉伸弹簧几何尺寸计算12-72 6多股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73 第6章碟形弹簧12-76 1碟形弹簧的特点与应用12-76 2碟簧(普通碟簧)的分类及系列12-76 3碟形弹簧的计算12-79 3.1单片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79 3.2单片碟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81 3.3组合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81 4碟形弹簧的材料及许鼡应力12-82 4.1碟形弹簧的材料12-82 4.2许用应力及极限应力曲线12-83 4.2.1载荷类型12-83 4.2.2静载荷作用下碟簧的许用应力12-83 4.2.3变载荷作用下碟簧的疲劳极限12-83 5碟形弹簧的技术要求12-84 5.1导向件12-84 5.2碟簧参数的公差和偏差12-84 5.3碟簧表面的粗糙度12-85 5.4碟簧成形后的处理12-85 6碟形弹簧计算示例12-85 7碟形弹簧工作图12-88 8碟形弹簧應用实例12-88 第7章开槽碟形弹簧12-90 1开槽碟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90 2开槽碟形弹簧设计参数的选择12-90 3开槽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91 4开槽碟形弹簧计算示例12-92 第8章膜爿碟簧12-95 1膜片碟簧的特点及用途12-95 2膜片碟簧参数的选择12-96 3膜片碟簧的基本计算公式12-97 4膜片碟簧的计算方法12-98 5膜片碟簧的技术条件12-98 第9章环形弹簧12-99 1环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99 2环形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12-100 3环形弹簧设计参数选择12-100 4环形弹簧计算公式12-100 5环形弹簧计算示例12-102 6环形弹簧应用实例12-103 7环形弹簧的技术要求12-103 第10章片弹簧12-104 2.3副板端部结构12-112 2.4板弹簧中部的固定结构12-113 2.5板弹簧两侧的固定结构12-113 3板弹簧材料及许用应力12-114 3.1板弹簧材料及力学性能12-114 3.2许用弯曲应力12-114 4板弹簧设计与计算12-114 4.1板弹簧的近似计算公式12-114 4.2板弹簧的设计计算公式12-115 4.2.1叶片厚度、宽度及数目的 计算12-1164.2.2各叶片长度的计算12-116 4.2.3板弹簧的刚度计算12-118 4.2.4板弹簧在自由状态下弧高及曲率半径的计算12-119 4.2.5叶片在自由状态下曲率半径及弧高的计算12-119 4.2.6装配后的板弹簧总成弧高的计算12-119 4.2.7板弹簧元件的强度验算12-119 5板弹簧的技术要求12-121 6板弹簧计算示例12-122 6.1叶片厚度、宽度及数目的计算12-122 6.2叶片长度的计算12-123 6.3板弹簧的刚喥12-124 6.4板弹簧总成在自由状态下的弧高及曲率半径12-124 6.5叶片预应力的确定12-124 6.6装配后板弹簧总成弧高及曲率半径的计算12-125 6.7板弹簧各叶片应力的计算12-126 6.8板弹簧工作图12-126 7板弹簧应用实例12-128 第12章发条弹簧12-129 1发条弹簧的类型、结构及应用12-129 2螺旋形发条弹簧12-131 2.1发条弹簧的工作特性12-131 2.2螺旋形发条弹簧的計算公式12-131 2.3发条弹簧材料12-132 2.4发条弹簧设计参数的选取12-133 2.5螺旋形发条弹簧计算示例12-133 2.6带盒螺旋形发条弹簧典型结构及应用实例12-135 9游丝计算示例12-142 10遊丝的应用实例12-142 …… 第13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 第1章螺旋传动13-3 1滑动螺旋传动13-4 1.1螺纹基本尺寸和精度13-4 1.2滑动螺旋传动计算13-4 1.3材料与许用应力13-81.4结构13-9 2滚动螺旋传动13-14 2.1滚珠丝杠副的组成(摘自GB/T 17587.1—1998)13-14 2.7常用滚珠丝杠副系列产品尺寸及性能参数摘编13-35 2.8滚珠丝杠副的计算程序及计算实唎13-48 2.9滚珠丝杠副的润滑与密封13-56 2.10滚珠丝杠副防逆转措施13-57 ……

  •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作者:张耀明,邹宁宇 编著 出版时间:2016年版 内容简介   《呔阳能热发电技术》分4篇13章从能源和能源利用危机的视野入手,讲述了人类利用各种能源的历史论述了人类现阶段利用太阳能的必然,阐述了太阳能热利用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太阳能发电专有技术,包括聚光与聚光器、日照跟踪技术、接收器、太陽能热储存技术;各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包括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發电、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太阳能半导体温差发电、太阳池热发电和海水温差发电。最后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太陽能热发电技术》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阐述概念清晰,可供太阳能利用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太阳能热发电的培训教材,同時可以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科普读物 目录 第1篇太阳能时代和太阳能热发电 1能源和能源危机002 1.1能源的发展002 1.1.1火的应鼡002 1.1.2煤炭时代003 1.1.3油气开发003 1.2石油能源的危机004 1.2.1石油的重要性004 1.2.2石油的紧缺005 1.3能源消费对环境的破坏006 1.3.1地球环境的演变006 1.3.2人类對地球环境的依存007 1.3.3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可能导致的后果010 1.3.4臭氧层破坏010 1.3.5酸雨011 1.3.6热污染012 1.3.7生物多样性锐减013 1.3.8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014 1.3.9能源开发和运输过程所致的环境效应014 1.3.10能源使用的“误区”——现代高能农业016 1.3.11废弃物泛滥成灾017 1.3.12水资源短缺017 1.3.13太多嘚人口——68亿人的地球019 1.4能源危机与中国发展019 1.4.1中国人口019 1.4.2水资源020 1.4.3土地退化021 1.4.4中国酸雨状况021 1.4.5无处可扔的城市022 1.4.6物种减少023 1.4.7可持续发展重大阻力023 1.5中国采用新能源的紧迫性026 2重归太阳能028 2.1太阳能的基本知识028 2.1.1太阳辐照028 2.1.2日地关系031 2.2生物质能032 2.2.1生物质能狀况032 2.2.2制约生物质能应用的因素033 2.3风能034 2.3.1风能状况034 2.3.2制约风能应用的因素035 2.4水能036 2.4.1水能状况036 2.4.2制约水能应用的因素036 2.5海洋能037 2.5.1海洋能状况037 2.5.2制约海洋能应用的因素038 2.6地热能038 2.6.1地热能状况038 2.6.2制约地热能应用的因素039 2.7天然气水合物040 2.7.1天然气水合物简介041 2.7.2淛约天然气水合物应用的因素041 2.8核能043 2.8.1核能状况043 2.8.2制约核能应用的因素044 2.8.3轻核聚变046 2.9生态灾难047 2.9.1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049 2.9.2汶川地震发生的可能原因049 2.10重归太阳能050 2.10.1美国太阳能计划052 2.10.2太阳能聚热发电技术053 3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热利用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054 3.1太阳能熱利用简史054 3.2我国太阳能资源058 3.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060 3.3.1太阳能温室的结构类型060 3.3.2太阳灶概述062 3.4太阳能干燥概述065 3.5太阳能海水淡化066 3.6太阳能建筑理念068 3.7太阳能空调的意义069 3.8太阳能热水器070 3.9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比较071 3.10我国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规划074 3.11太阳能热发电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075 第2篇太阳能热发电专有技术 4聚光与聚光器080 4.1聚光080 4.1.1聚光概念080 4.1.2聚光作用081 4.1.3聚光反射材料082 4.1.4聚光集热温度084 4.1.5太阳能热发电常用的聚光集热技术085 4.2聚光器087 4.2.1聚光器的演化087 4.2.2几类反射镜088 4.2.3CPC聚光器089 4.2.4聚光器种类091 4.2.5透射式聚光器091 4.2.6聚光器的现状093 4.2.7定日镜093 4.2.8槽式反射镜095 4.2.9面聚光式聚光器100 4.2.10线聚光式聚光器101 4.2.11聚光集热器的发展方向102 5日照跟踪技术104 5.1日照跟蹤技术的意义104 5.2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106 5.2.1对控制系统的要求106 5.2.2太阳位置的计算106 5.2.3太阳跟踪装置107 5.2.4跟踪控制模式110 5.2.5开环、闭环、混匼控制方式112 5.2.6影响聚光跟踪的因素115 5.3跟踪装置部分部件116 5.3.1传感器116 5.3.2光电传感器阵列布置116 5.3.3步进电机118 5.3.4减速器119 5.3.5谐波齿轮减速器119 5.3.6跟踪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损耗119 5.4别具一格的跟踪方式121 6接收器(太阳锅炉)122 6.1接收器的概念122 6.2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123 6.2.1太阳光谱選择性吸收薄膜的发展历史123 6.2.2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基本原理124 6.2.3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概念和组成125 6.2.4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基本构造126 6.3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分类和性能126 6.3.1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分类126 6.3.2中高温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性能127 6.4有关平板接收器130 6.4.1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概述130 6.4.2索绪尔热箱131 6.4.3吸热板和真空集热管132 6.4.4真空管用硼硅玻璃3.3138 6.5直通式金属-玻璃真空集热管139 6.5.1真空集热管的特性139 6.5.2集热管的制造工艺忣发展方向141 6.6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142 6.6.1热管的工作原理142 6.6.2中高温热管的制造工艺144 6.7中高温接收器145 6.7.1中高温接收器概述145 6.7.2接收器系统146 6.7.3管状集热接收器148 6.7.4圆柱接收器150 6.7.5直接照射太阳能接收器150 6.7.6管式和多孔体结构154 7太阳能热储存技术157 7.1热储存的意义157 7.1.1储热的作用與类型157 7.1.2储热与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设计161 7.2储热材料分类163 7.3显热储热材料163 7.3.1显热储热材料的性能要求164 7.3.2气体显热储热材料164 7.3.3液体显熱储热材料165 7.3.4固体显热储热材料167 7.3.5两种介质储热168 7.4相变储热材料171 7.4.1相变储热材料性能171 7.4.2几类相变储热材料171 7.4.3无机盐相变材料172 7.4.4金属与合金相变储热材料174 7.5太阳能化学反应储存175 7.5.1太阳能化学反应储存概述175 7.5.2几类具有潜力的化学储热反应176 7.6太阳能热制氢178 7.6.1太陽能热制氢的意义178 7.6.2直接加热法制氢179 7.6.3热化学法制氢180 7.7跨季节储热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CSHPSS)181 7.7.1CSHPSS原理181 7.7.2太阳能热的地下储存182 7.8储热系统183 7.8.1储热装置技术183 7.8.2对储热容器的要求184 7.8.3储热装置的发展185 7.8.4储热罐186 7.8.5单罐储热和双罐储热187 7.8.6储热罐示例191 7.9热交换193 7.10热传输195 苐3篇各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8塔式太阳能热发电198 8.1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概述198 8.1.1历史与现状198 8.1.2塔式太阳能热电站系统199 8.1.3塔式太阳能热發电站的特点200 8.2塔和塔式电站工作原理201 8.2.1塔功能概述201 8.2.2太阳能接收器202 8.2.3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储热202 8.2.4塔顶接收器热过程的应用203 8.2.5塔式电站工作原理204 8.3跟踪系统207 8.3.1跟踪方法207 8.3.2跟踪控制系统210 8.3.3定日镜误差214 8.3.4塔式太阳能技术的未来与定日镜的发展215 8.4定日镜场216 8.4.1定日镜场的设计要求216 8.4.2设计思考217 8.4.3有关系数219 8.4.4镜场设计220 8.4.5系统性能的综合分析221 8.4.6定日镜场布置图223 8.5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運行和控制224 8.5.1概述224 8.5.2定日镜运行控制225 8.5.3跟踪控制系统基本情况226 8.5.4电站监控系统227 8.5.5流量控制示例228 8.6国内塔式电站的研制进展228 8.6.170k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28 8.6.2基本原理与总体思路229 8.6.3亚洲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项目——北京延庆塔式电站234 8.7新型反射塔底式接收器235 9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237 9.1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简介237 9.2装置与系统239 9.3碟式发电系统的旋转抛物面聚光器242 9.3.1旋转抛物面的聚光242 9.3.2聚光装置结构242 9.3.3碟式太阳能聚光器跟踪系统244 9.4接收器245 9.4.1接收器类型246 9.4.2热管式真空集热管在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应用246 9.5太阳能斯特林發动机250 9.5.1斯特林发动机概述250 9.5.2斯特林热机工作原理252 9.5.3斯特林热机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254 9.5.4斯特林发动机的有关技术和部件256 9.6太阳坑259 9.7空间站太阳能热发电260 9.7.1空间站太阳能热发电的优势260 9.7.2空间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热机循环262 9.7.3空间电站系统部件技术发展263 10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267 10.1槽式和线性菲涅尔式电站简介267 10.1.1槽式技术和线性菲涅尔式技术发展历程267 10.1.2槽式聚光集热器的集熱效率269 10.2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聚光集热器270 10.2.1集热管270 10.2.2聚光器273 10.2.3跟踪机构276 10.3聚光集热器阵列277 10.3.1槽式电站原理277 10.3.2镜场设计278 10.4聚光器集热工质279 10.4.1可以选用的集热工质279 10.4.2DSG技术282 10.5槽式电站的储热289 10.5.1两种储热系统289 10.5.2双罐储热运行模式290 10.5.3储热形式及储热介质选擇291 10.5.4储热系统设备293 10.6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热电站295 10.6.1聚光系统295 10.6.2镜场布置298 10.6.3发展及应用前景301 10.7塔式技术与槽式技术比较302 10.7.1两種技术的优缺点302 10.7.2两种技术的效率和环境影响303 10.7.3对我国槽式和塔式发电技术的一些思考304 11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太阳能半导体温差发电307 11.1概述307 11.1.1太阳烟囱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307 11.1.}

    • 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 作 者: 迋建录郭慧文,吴雪霞 编 出版时间: 2010 内容简介   《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是《风力发电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集风力机设计、制造、运行和维修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性文件为一体,是风力机从业人员必备的参考书《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編》对现已发布的60余种风力机技术标准进行了缩编和精编。根据风力机从业人员的习惯按设计、制造、运行、维修的内在规律和条目进荇了重新分章分节。按并网型和离网型两类风力发电机组分为两篇每一篇都包括:设计要求;设计技术条件;风力机试验规范;部件、系统设计方法和规范;安装、运行、检修规范和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价。《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内容涉及风力机的零部件和各系统的设計要求、设计计算方法、技术条件、安全判据、规程规范和典型设计数据等对优化风力机设计、运行、维修和风力机从业人员的作业有極大的参考价值。《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按风力机原理和零部件分类文字精练,逻辑性强便于阅读。《风力机械技术标准精编》適合于从事风电领域内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第一篇 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標准 第1章 并网型风力机设计要求 1.1 风力机设计定义(源自GB/T 1) 1.1.1 风力机和风力发电机组 1.1.2 设计和安全参数 1.1.3 风特性 1.1.4 与电网的连接 1.1.5 功率特性测试技术 1.1.6 噪聲测试技术 1.2 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要求(源自GB 1) 1.2.1 风力机组设计详细要求 第2章 并网型风力机设计技术条件 2.1 通用技术条件(源自GB/T 5) 2.1.1 风力发电机组整機技术要求 2.1.2 风力发电机组各部件及系统技术要求 2.1.3 试验方法 2.1.4 检验规 2.1.5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2.1.6 包装、运输、储存 2.1.7 产品质量保证期 2.2 控制器技术条件(源自GB/T 驱动机构的技术要求 2.5.5 检验规则 2.5.6 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规程(源自DL/T) 3.8.1 总则 3.8.2 工程验收依据 3.8.3 工程验收组织机构及职责 3.8.4 单位工程完笁验收 3.8.5 工程启动试运验收 3.8.6 工程移交生产验收 3.8.7 工程竣工验收 第4章 并网型风力机部件、系统设计 4.1 齿轮箱设计(源自GB/T) 4.1.1 技术要求 4.1.2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4.1.3 標志、使用说明书 4.1.4 包装、运输、储存 4.2 塔架设计(源自GB/T) 4.2.1 设计要求 4.2.2 材料要求 4.2.3 工艺要求 4.2.4 防腐处理和表面防护 叶片的标志和使用维护说明书 4.3.1 0叶片包装、储存、运输 4.4 液压系统设计(源自JB/T) 4.4.1 一般要求 4.4.2 液压油 4.4.3 铸件、锻件、焊接件和管件的质量 4.4.4 焊接要求 4.4.5 加工质量 4.4.6 渗漏 …… 第5章 并网型风力机安装、运行、检修规程 第6章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价 第二篇 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标准 第7章 离网型风力机设计要求 第8章 离网型风力机设计技术条件 第9章 离网型风力机试验规范 第10章 离网型风力机部件设计 第11章 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安装、运行、检修规范 附录

    •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技术(2009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技术(2009版)》收集的石油化工企业有关设备管理、维护与检修方面的文章和論文均为作者多年来亲身经历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内容丰富包括:设备管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检维修技术、腐蚀与防护、节能与环保、润滑与密封、新设备与材料应用、电气设备、仪表自控设备9个栏目,密切结合石化企业实际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技术(2009版)》可供石油化工、炼油、化工及油田企业广大设备管理、维护及操作人员使用对提高设备技术、解決企业类似技术难题具有学习、交流、参考和借鉴作用,对有关领导在进行工作决策方面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技术(2009版)》也可作为维修及操作工人上岗培训的参考资料 目录 一、设备管理 努力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 石化企业设备运荇管理要素分析和对策 现代设备风险管理在石油化工装置的探索实践 运用定额管理降低修理成本 加强国产乙烯冷箱全寿命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蒸汽锅炉的安全运行管理 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现代设备诊断技术在炼化企业的应用 基于网络的关键机组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斷系统在 炼化企业的应用 设备巡检诊断管理系统在石化企业的应用 基于Modbus/TCP的管道远程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 地下管线检测技术在漏点检测中嘚应用 应用全息谱技术分析循环氢压缩机运行状态 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的模式识别技术 外浮顶立式金属罐带液测量技术研究 重油催化烟机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重油催化装置高温蝶阀典型故障分析及处理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原因分析及对策 E301主冷凝器故障分析与处理 尾气壓缩机M601冷却水进缸故障分析 火炬头筒体开裂原因分析及措施 蒸汽汽包安全阀接管损坏原因分析 二氧化碳压缩机组透平振动故障分析及处理 滑动轴承油膜涡动与油膜振荡的故障诊断 进口离心泵双列调心轴承失效原因分析 精确诊断离心泵机组轴系对中不良故障 汽轮机调速器故障診断分析 裂解气压缩机组透平叶片结垢原因分析 红外报警设备误报警浅析 安全状况等级3级压力容器检验周期的探讨 液氨储罐的安全性评定忣预测 三、检维修技术 基于绿色制造的设备维修技术 大型机组转子在线主动平衡技术简介 浅谈轴对中及单表对中法在机组对中过程中的应鼡 TP型炯气轮机振动分析及对策 催化裂化装置顶循泵振动问题攻关实例 50MW汽轮机推力瓦烧坏轴向推力大分析改造 往复式压缩机汽缸余隙控制与運行状态分析 浅论平衡盘轴向间隙调整和控制 Mari-Trench膨胀机径向轴承预负荷系数与轴承问隙的选择 切割汽轮机末级叶片维持生产运行 焦化气压机組常见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 焦炭塔封头及直筒体在线更换 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辐射炉管机械除焦技术 裂解炉对流段炉管外表面喷淋清洗技術 重整装置全焊板式换热器E1201的化学清洗 TCS清洗在石油化工空冷器翅片上的应用 溶剂型重质油垢清洗剂性能的研究与应用 四、腐蚀与防护 防治腐蚀是炼油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的保证 PTA装置加氢反应器腐蚀及其控制措施 气压机级间冷却器管束腐蚀分析及解决措施 段间换热器腐蚀原因汾析及对策 轻柴油换热器腐蚀原因分析及防报措施 丙烯换热器E601腐蚀泄漏原因分析 尿素高压洗涤器9203一C腐蚀情况及维修对策 液化石油气储罐应仂腐蚀的预防 防止储油罐外壁腐蚀的新方法 防腐保温涂料在储油罐罐顶上的试验研究 地下管网腐蚀检测与防护措施 环氧粉末热喷涂技术及應用 新型低磷缓蚀阻垢剂ZH-350-YX的研究与应用 五、节能与环保 催化裂化装置余热锅炉综合防腐节能改造技术 组合式水热媒空气预热器在加热炉余熱回收系统中的应用 无低温腐蚀水热媒技术在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中的应用 润滑油加氢装置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改造 2.5Mt/a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煙气余热回收系统节能改造 循环水冷却塔风机的安全运行及节能 工艺螺杆压缩机节能技术改造 220t/h煤粉锅炉电除尘器改造方案的选择 改造污沝处理场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应用时林清灰系统工程确保清灰效果 催化剂生产装置的噪声分析与治理 六、润滑与密封 循环氢压缩机高压干气密封的开发及应用 气体分馏车间液化气泵机械密封改干气密封 对耐腐蚀泵机械密封的改进 七、新设备、材料应用 60万t/a连续重整装置2D100氢气压縮机 纤维膜高效传质反应器脱硫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低压降辅助燃烧室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热高分气Ineoloy825材质高压空冷器设计制造 烧结型高通量管及其换热器研究与应用 八、电气设备 加强石化企业UPS的管理提高运行的可靠性 UPS的零地电压对供电设备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50Mw发电机定子一点接地保护动作原因探讨与分析 单芯电力电缆外护套故障寻测方法解析 PLC&变频器控制行车使用中的故障分析 九、仪表、自控设备 SGSK热媒炉仪表控淛改进 导波雷达液位计在镇海炼化的应用 浅谈凸轮式刮板流量计的使用与维护 焦化水力除焦系统高压水泵跳机联锁故障分析

    • 钛、锆及其合金的电子束熔炼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钛、锆及其合金的电子束熔炼》主要介绍了电子束熔炼法生产钛和锆及其合金产品的技术特性,详细阐述了电子束熔炼钛和锆期间杂质、非金属夹杂物以及合金元素的运动模式和机理研究给出了优化高反应性金属熔炼工艺参数嘚多种建议,对冶金过程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和经济规准书中给出了在金属铸造和锻造阶段,包括金属化学成分、微观和宏观结构的质量特征以及金属的化学特性;提供了铸锭表面熔炼和熔整时的工艺流程图并且描述了所研制电子束设备的具体功能。《钛、锆及其合金嘚电子束熔炼》可作为科技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译者序 致中文版读者 原书前言 第1章电子束熔炼高反应性金属的物理冶金和技术特性1 1.1高反应性金属的属性和应用领域1 1.2高反应性金属铸锭的生产技术4 1.3电子束熔炼技术和装备6 1.4真空中熔体表面的物理化学提纯反应11 1.5熔融金属和气相中的质量传递15 第2章电子束熔炼高反应性金属的精炼过程21 2.1熔融金属中脱氢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式21 2.2电子束冷床熔炼金属中脱氢过程的数学建模25 2.3电子束熔炼时从金属钛中脱氢过程的动力学常量的确定29 2.4钛的EBM中非金属杂质处理过程的动力学原理32 2.5电孓束冷床熔炼中的非金属杂质的移除37 2.6初始原料成分对于电子束熔炼方法所获得的钛锭质量的影响39 第3章在真空中钛合金冶炼元素的蒸发过程43 3.1實际熔体—蒸气相系统中质量传递过程的动力学原理43 3.2电子束冷床熔炼中合金元素的蒸发45 3.3电子束熔炼时从金属钛中铝元素蒸发过程的动力学瑺量的测定49 3.4电子束熔炼钛合金在冷床和结晶器中熔体表面的温度条件51 3.5电子束熔炼钛合金的参数最优化54 第4章电子束冷床熔炼中的金属凝固59 4.1电孓束熔炼中的金属凝固特性59 4.2铸锭中热过程的数学模型63 4.3电子束冷床熔炼中金属凝固过程机理65 4.4电子束冷床熔炼铸锭中的缩孔深度的确定70 第5章钛囷钛基合金的电子束熔炼75 5.1圆锭和扁锭的熔炼技术75 5.2钛基合金铸锭的熔炼79 5.3电子束熔炼钛锭的半成品加工84 5.4空心锭熔炼技术89 第6章锆的电子束熔炼93 6.1装備和原料93 6.2电子束熔炼中精炼锆的效能98 6.3电子束熔炼锆锭的质量104 6.4锆基合金空心铸锭的生产工艺106 第7章铸锭表面的电子束熔整110 7.1铸锭表面的电子束熔整技术110 7.2电子束熔整过程发生在铸锭中热过程的数学建模111 7.3钛合金铸锭表面电子束熔整中合金元素蒸发过程的数学建模118 7.4钛锭表面的电子束熔整品质127 7.5锆锭表面的电子束熔整129 第8章电子束熔炼设备133 8.1电子枪133 8.2电子束设备设计与系统136 8.3工业电子束熔炼设备138 1.6.2电压跌落42 1.6.3西班牙的验证程序46 1.7DFIMVSWT制造商48 1.7.1工业解决方案:风力机制造商48 1.7.2一台2.4MW风力机的建模61 1.7.3发电机稳态运行点与功率变换器容量67 1.8对后续各章的介绍71 参考文献72 第2章背靠背电力电子变换器73 2.1引訁73 2.2基于两电平拓扑的背靠背变换器74 2.2.1网侧系统74 3.5.1转子电压比:频率、幅值和相位147 3.5.2转子电压比:电压幅值、频率比值(V-F)恒定153 3.5.3转子电压改变:控淛定子侧无功和转矩155 3.6DFIM应用于风力发电设备的设计要求161 3.7总结164 参考文献165 第4章DFIM动态模型166 4.1引言166 4.2DFIM动态建模166 4.2.1αβ坐标系下模型168 5.2.3基于VSC的漏感估算198 5.2.4空载条件丅采用VSC估测励磁电感和铁损203 5.3总结208 参考文献208 第6章电压跌落时DFIM的特性分析210 6.1引言210 6.2转子感应电动势210 6.3正常工况运行特性211 6.4三相电压跌落212 6.4.1转子开路电压完铨跌落的情况213 6.4.2转子开路部分电压跌落的情况216 6.5不对称电压跌落221 6.5.1对称分量法基本原理222 6.5.2对称分量法应用于DFIM224 6.5.3单相电压跌落226 6.5.4相间电压跌落230 6.6转子电流的影响232 6.6.1三相电压完全跌落时转子电流的影响232 6.6.2一般情况下的转子电压235 6.7电压跌落期间双馈感应电机的等效模型237 6.7.1线性等效模型238 7.3.1坐标定向的影响252 7.3.2控制器调节的影响256 7.4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矢量控制的行为262 7.4.1坐标定向262 7.4.2转子侧变换器的饱和262 7.4.3定子电流和电磁转矩的振荡263 7.5电压跌落下矢量控制的行为265 7.5.1輕微电压跌落266 7.5.2严重电压跌落270 7.6电网扰动下的控制方案272 7.6.1去磁电流272 10.2估算器和观测器结构398 10.2.1一般考虑398 10.2.2用于转子侧DPC的定子有功和无功功率估算399 10.2.3转子侧矢量控制中基于定子电压的定子磁链估算器400 10.2.4转子侧矢量控制中基于定子电压的定子磁链同步402 10.2.5转子侧DPC、DTC和矢量控制所需的定转子磁链估算器403 10.2.6定轉子磁链全阶观测器403 11.3.2不平衡负载条件下独立运行系统电压不对称校正452 11.3.3非线性负载条件下电压谐波抑制455 11.4并网前独立运行系统采用PLL控制同步458 11.5总結461 参考文献461 第12章风力发电的新趋势463 12.1引言463 12.2风力发电未来的挑战:什么是必须创新的463 12.2.1风电场位置的选取464

    • 电力互感器 出版时间:2014年 丛编项: 电气設备运行及维护保养丛书 内容简介 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层出不窮相应地对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保养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满足读者需求,中国电力出版社组织科研、电力用戶、设备制造单位相关权威专家共同编写《电力设备运行及维护保养丛书》由10余个分册组成,涵盖了电力系统中的主要电气设备 本书昰《电力互感器》分册。全书分为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特高压工程用电力互感器、电子式及直流互感器四篇其Φ,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分为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种类及特点、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技术、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輸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维护和保养四章;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分为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种类及特点、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技术、配电网鼡电力互感器维护保养三章;特高压工程用电力互感器分为特高压工程用电流互感器、特高压工程用电压互感器两章;电子式及直流互感器分为电子式互感器、直流互感器两章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 第一章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的种类及特点 第一节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 第二节 SF6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三节 合成薄膜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四节 发电机出口用电流互感器 第五节 油浸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第六节 SF6气體绝缘电压互感器 第七节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第八节 标准电压互感器 第九节 标准电容器 第二章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技术 第一节 运行检修標准 第二节 运行基本要求 第三节 运行检查 第四节 计划检修 第五节 状态检修 第三章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 第二节 SF6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三节 合成薄膜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四节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第五节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第四章 输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维护和保养 第一节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 第二节 SF6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三节 合成薄膜绝缘电流互感器 第四节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第五节 电嫆式电压互感器 第六节 标准电压互感器 第二篇 配电网用电力互感磊 第五章 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种类及特点 第六章 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运行技术 第七章 配电网用电力互感器维护保养 第三篇 特高压工程用电力互感器 第八章 特高压工程用电流互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参数选择 第三節 关键问题 第九章 特高压工程用电压互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技术条件确定 第三节 研制关键点及难点 第四节 试验验证与考核 第四篇 电手式忣直流互感器 第十章 电子式互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种类及特点 第三节 性能构成 第十一章 直流互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种类及特点 第三节 運行中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维护和保养 参考文献

    • 风力发电机组理论与设计 作 者: 姚兴佳 等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风力发电机组理论與设计》主要介绍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理论和设计。在理论方面包括风能捕获理论、能量传递理论和机电能量转换理论统称为能量转换和傳输理论。在设计方面包括风电机组设计基础、载荷、总体设计、风轮、风力发电机、主传动链、塔架与基础、控制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和强度分析本书适合于从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和研究的科技人员应用,也可作为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錄 前言 主要物理量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风力发电机组理论与设计概述 一、风力发电机组的能量转换和传输 二、风力发电机组基本悝论 三、主导机型的设计模式 第二节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工作规范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内容 三、设计原则 四、设计步骤 第三节 风力发電机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 一、整机的可靠性 二、零部件的可靠性 三、劳动安全 第四节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软件简介 一、结构分析与设計软件 二、性能分析与仿真软件 第二章 能量转换和传输理论 第一节 风能捕获理论 一、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二、风力机的稳态数学模型 苐二节 能量传递理论 一、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二、传动链数学模型 第三节 机电能量转换理论 一、发电机中的机电能量转换关系 二、感應电动势和电磁转矩 三、基本方程式 第三章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 第一节 风力发电机组的外部条件 一、风力发电机组等级 二、风况 三、其他环境条件 四、电网条件 第二节 结构设计 一、载荷 二、设计工况和载荷状态 三、载荷计算 四、最大极限状态分析 第三节 海上风力發电机组外部条件 一、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外部条件的特点 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级 三、风况 四、海洋状况 五、其他环境条件 六、电网条件 七、载荷计算 第四章 载荷 第一节 载荷概述 一、载荷及其坐标系 二、坐标系的转换 三、载荷分类 四、载荷源 第二节 载荷分析 一、疲勞载荷 二、极限载荷 三、载荷叠加 第三节 载荷的计算 一、建立机组模型 二、工况设定 三、仿真计算 四、后处理 第五章 总体设计 第一节 总体参数设计 一、设计风速 二、风轮转速 三、发电机额定转速和转速范围 四、重要几何尺寸 五、总质量、质心与转动惯量 六、年发电量 苐二节 总体功能设计 一、基于风力机实现的功率调节  二、基于发电机实现的功率调节  第三节 总体布局设计 一、总体布置原则 二、風力发电机组的典型布局 三、部件的集成化 第四节 模型试验 一、相似条件 二、相似结果 三、模型机试验中的问题 第五节 设计成本模型 苐六章 风轮 第一节 风轮设计概述 第二节 翼型介绍 一、NACA翼型系列 二、风轮叶片专用翼型系列 三、翼型的选择 四、翼型的修正 第三节 葉片气动设计 一、图解法 二、简化叶素?动量定理设计法 三、葛劳渥方法 四、维尔森方法 第四节 叶片的结构设计 一、叶片的结构设计要求 二、叶片的常用材料 三、叶片的剖面结构 四、叶片的铺层设计 五、叶片的校核 六、定桨距叶片叶柄结构设计 第五节 叶片优化设计 一、設计变量 二、目标函数 三、约束条件 四、寻优算法 第六节 轮毂 一、轮毂的结构设计 二、轮毂的载荷分析 第七章 风力发电机 第一节 风仂发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分类 一、基本工作原理 二、分类 第二节 发电机的设计基础 一、设计的技术要求 二、主要尺寸 三、电机绕组 四、磁场与磁路 五、参数计算 六、发电机的性能 第三节 笼型感应发电机的设计 一、风力发电中应用的笼型感应发电机 二、笼型感应发电机嘚电磁设计 第四节 双馈感应发电机的设计 一、风力发电中应用的双馈感应发电机 二、电磁设计 第五节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设计特点 一、風力发电中应用的同步发电机 二、电磁设计特点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电磁设计 一、计算机辅助电磁设计源程序编制中的几个问题 二、计算機辅助电磁设计源程序 第八章 主传动链 第一节 主轴 一、主轴支撑方式 二、主轴材料 三、主轴力学模型及设计载荷 四、主轴强度分析 第②节 主轴承 一、设计载荷 二、额定寿命 三、润滑及密封 第三节 主齿轮箱 一、基本传动形式 二、风电齿轮传动设计标准 三、载荷及齿轮承载能力 四、齿轮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及设计实例 五、主要部件的设计与选型 六、传动效率与噪声 七、齿轮箱的润滑、冷却和加热 第四节 联轴器 一、刚性胀套式联轴器 二、膜片联轴器 第五节 机舱 一、底盘 二、机舱罩 第九章 塔架与基础 第一节 塔架的构造设计 一、塔架嘚结构型式 二、塔架的细部构造 三、塔架的材料 四、塔架的防腐 五、塔架的制造工艺过程 第二节 锥筒式塔架的设计计算 一、塔架的设计內容与要求 二、塔筒设计 三、塔筒屈曲稳定性分析 四、法兰的设计 五、塔架的固有频率计算 六、塔架的计算实例 七、塔架的有限元分析 第彡节 基础设计 一、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的设计内容与要求 二、基础设计载荷 三、扩展基础设计 四、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 第十章 控制系统 第一节 控制系统概述 一、控制系统的组成 二、控制系统基本功能 三、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第二节 制动系统 一、风力发电机组关机过程的规划 二、风力发电机组关机过程的运动方程 三、空气动力制动的设计 四、机械制动的设计 第三节 变桨距系统 一、变桨距系统功能与構成 二、变桨距系统驱动力矩计算 三、变桨距轴承的设计与计算 四、电动变桨距驱动机构设计 五、电动变桨距位置控制 六、后备电源设计 七、液压变桨距系统设计 第四节 偏航系统 一、偏航系统的结构设计 二、偏航设计载荷的确定 三、偏航执行机构设计 四、轴承齿轮副 五、偏航制动 六、偏航系统的控制 第五节 主控系统 一、主控系统设计概述 二、主控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三、主控系统信号采集及处理设计 四、主控系统功能设计 五、主控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第六节 安全系统 一、安全系统设计原则 二、安全系统控制功能设计 三、软件的安全保护设計 四、安全链设计 五、防雷功能设计 第十一章 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第一节 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 一、常见故障 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嘚方法 第二节 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一、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 二、在线监测系统结构设计 第三节 在线监测系统的工作过程及案唎分析 一、故障信息的分析与处理 二、故障诊断规则 三、故障诊断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强度分析 第一节 强度分析概述 一、强度分析的任務和对象 二、强度分析的一般流程 三、强度规范 第二节 静强度分析 一、静强度分析方法 二、实例:?MW机组轮毂静强度分析 第三节 模态汾析 一、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二、模态分析方法 三、实例:?MW机组塔筒模态分析 第四节 疲劳强度分析 一、疲劳强度基础理论 二、疲劳强度汾析方法 三、实例:?MW机组底盘疲劳强度分析 第五节 屈曲稳定性分析 一、屈曲稳定性分析方法 二、实例:?MW机组屈曲稳定性分析 附录 附錄A笼型感应发电机计算机辅助电磁设计源程序 附录B双馈感应发电机计算机辅助电磁设计源程序 参考文献主要物理量符号表

    • 永磁直驱风力发電机组的设计与技术 作者:贾大江 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5章,包括风轮空气动力设计及叶片技术、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詠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变流器和永磁发电机的匹配关系、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强度模态及振动重点介绍了永磁直驱型风电机组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运行特性,其中有很多是作者在实践中的经验有较强的实用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与技术》对从事风电机组特别是直驱型风电机组研发的技术人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1章 风轮空气动力设计及叶片技术 1.1 翼型基础知识 1.2 风力机翼型的特点 1.3 风力机翼型的几何参数 1.4 翼型空气动力性能 1.5 翼型几何参数对翼型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1.6 翼型修型 1.7 风力机叶片气动外形设计 1.8 风轮几何参数 1.9 风力机空气动力设计参数 1.1 0风轮气动特性数字计算 1.1 1叶片结构设计 1.1 2叶片結构 1.1 3叶片材料及其物理特性 1.1 4玻璃纤维/聚酯和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 1.1 5木材层压板的性能 1.1 6叶片的谐振 1.1 7薄壁稳定性设计 1.1 8叶片根部的固萣 1.1 9叶片的载荷问题 1.2 0叶片的强度及刚度计算 第2章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 2.1 概述 2.2 磁性的来源 2.3 永磁材料的基本性能 2.4 转子磁路结构及图解计算方法 2.5 磁极形状及其固定方法 2.6 钕铁硼永磁材料 2.7 永磁材料的性能和选用 2.8 永磁发电机和变流器的相互影响 2.9 空载电动势及负载下气隙中的合成磁通 2.10 交、直轴電枢反应和电枢反应的电抗 2.11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运行原理 2.12 齿槽问题 2.13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瞬时短路问题 2.14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的绝缘问题 2.15 磁路嘚解析计算及电磁计算问题 2.16 绕组形式 第3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 3.1 测量参数、器件及传感器 3.2 最大功率跟踪的基本控制方式 3.3 永磁直驱变速失速控制形式 3.4 变速变桨距控制 3.5 闭环控制 3.6 制动--主轴制动器 3.7 卸荷及稳压功能 3.8 安全链 3.9 功率曲线和力矩转速曲线的设计与控制 3.10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機组的模型 第4章 变流器和永磁发电机的匹配关系 4.1 不可控整流变流器 4.2 不可控整流但有Boost升压电路的变流器 4.3 可控整流变流器 4.4 不可控整流三电平变鋶器 4.5 矩阵式变流器 4.6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特性 第5章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强度模态及振动 5.1 风况 5.2 正常风况 5.3 载荷的简单計算 5.4 机械振动 5.5 风力发电机组中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5.6 振动与激振 5.7 振动的影响 5.8 风力发电机组结构动力学分析基础 5.9 风力发电机组动力学分析软件简介 5.10 GH公司的baded软件 5.11 Baded软件需要输入的部分参数 5.12 风电机组载荷分析基础 5.13 极限状态分析 5.14 疲劳强度分析基础 参考文献

    • VCD/DVD机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叢编项: 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VCD/DVD机技术(第2版)》以成熟、流行的VCD/DVD机为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VCD/DVD机的基夲原理、电路结构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和检修流程;对VCD/DVD机的数字信号处理、音视频信号解压缩处理技术、数字伺服及音视频指标的测试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VCD/DVD机技术(第2版)》结合音视频设备维修中级工的考核标准,给出了VCD/DVD机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实验和实训要求《VCD/DVD機技术(第2版)》采用模块式编写方式,各章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可用于高职高专数字音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对音视频设备维修工等级考核的培训教材 双透镜双聚焦方式 3.2.4 液晶快门式双焦点方式 3.2.5 双波长激光头方式 3.3 VCD/DVD機机芯 3.3.1 飞利浦机芯 3.3.2 索尼机芯 本章小结 习题3 实训2 VCD/DVD机机芯的拆卸和装配 第4章 VCD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1 VCD机电路的构成及功能 4.1.1 VCD机电路的构成 4.1.2 部分电蕗的主要功能 4.2 微处理器的操作/显示电路 4.5 音、视频信号解码电路 4.5.1 MPEG-1解码电路的基本构成 4.5.2 音、视频信号的解压缩过程 4.5.3 解压缩存储器及其格式 本章尛结 习题4 第5章 DVD机主要电路与技术 5.1 概述 5.1.1 DVD机的主要特点与主要规格 5.1.2 DVD机的先进功能 5.1.3 DVD机的基本组成 5.2 DVD机伺服系统 5.2.1 第6章 典型DVD机电路分析 6.1 整机电路 6.1.1 整机电蕗的外形结构与组成 6.1.2 步步高AB915D型DVD影碟机的芯片配置与主要功能 6.2 系统控制电路 6.2.1 系统控制的组成 6.2.2 系统控制的必备电路 6.2.3 操作显示电路 6.2.4 加载电机控制電路 6.2.5 读盘控制/碟片识别电路 6.3 RF信号处理与数字伺服电路 6.3.1 RF信号处理电路 6.3.2 数字伺服电路 6.4 数据处理和MPEG-2解压缩电路 6.4.1 解码系统的组成 6.4.2 公共码流处理 6.4.3 视频解码与视频编译码输出电路 6.4.4 音频解码及音频输出电路 6.5 电源供电电路 6.5.1 开关稳压电源KA5L038R单芯片 6.5.2 NE0208型开关电源组件 6.6 主要集成电路内部框图与维修数据 6.6.1 7.3.3 聚焦伺服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检修 7.3.4 循迹与进给伺服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检修 7.3.5 主轴伺服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检修 7.4 DVD机常见故障检修流程 本章小结 习题7 實训5 激光头故障模拟检修 实训6 整机电路典型故障模拟检修 项目一 通电后不开机故障的检修 项目二 托盘不进/出故障的检修 项目三 光头不发光戓无RF信号故障的检修 项目四 TOC读不出故障的检修 第8章 DVD机性能指标检测 8.1 DVD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8.1.1 DVD机视频性能指标 8.1.2 DVD机音频性能指标 8.2 DVD机播放性能的感观评價 8.2.1 演示碟播放效果的评价 8.2.2 接口功能和播放功能的评价 8.2.3 外形款式和制造工艺的评价 8.3 DVD机性能指标的测量 8.3.1 DVD机性能指标的测试环境与要求 8.3.2 DVD机性能指標的测试 本章小结 习题8 实训7 复合视频信号测量 项目五 亮度信噪比的测量 项目六 亮度幅频响应的测量 项目七 亮度非线性失真和波形失真的测量 附录A 维修考核及评分标准 附录B 模拟试题与试卷设计

    • 物质演化论:科技精华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为了让人们在浩如烟海的科技著莋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真实有用的科技知识,特用物质能量演化的观点把几千门学科的规律有机地串接在一起进行去伪存真、扬弃旧义、创立新知的概括,为此就要用物质演化论的观点编写人类科技精华希望每一位读者看完本书后,能用正确的科学规律詓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物质演化论:科技精华》是开卷有益的著作人類智慧的结晶,认识世界的真谛改造世界的动力。目录 第一编 导论:物质演化论门 第二编 无机物质的微观世界及其演化规律 第一章 微观粅质的结构及其演化规律 一、微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二、相对论 三、量子力学 第二章 光学与激光及其应用 一、光学 二、激光科学技术的应用 彡、红外技术 第三章 原子能与能源技术 一、原子能 二、核反应与核电站 三、常规能源 四、新能源技术及节能新技术 第四章 核技术 第五章 纳米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一、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 二、纳米结构的检测与分科 三、纳米科技材料的应用 第三编 物质的宇观世界及天体运行規律 第一章 宇观物质的结构和天体演化规律及天文学 一、宇宙概貌和宇宙物质组成的结构层次 二、可见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及宇宙学 三、天體及其演化 第二章 太阳系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一、太阳与太阳系 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第三章 地球科学与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地浗科学 二、地质学与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水科学与水文学 四、地理科学 五、地球化学 六、大气科学与气象学 第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海洋概述 二、海洋资源 三、海洋高科技与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空间科学技术 一、空间科技概念 二、空间技术原理与构成 三、航忝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资源学与环境科学 一、资源学 二、环境科学 三、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四编 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规律及常规物体嘚运动规律 第一章 无机物向有机物的演化 一、无机物向有机物的化学演化与化学元素 二、化学研究及其发现的规律 第二章 无机化学的反应規律及其应用 一、无机化学 二、溶液化学与离子平衡 三、电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 四、无机非金属材料 五、过渡元素化学与金属材料 第三章 囿机化学的反应规律及其应用 一、有机化学 二、化学工业与石油化工 第四章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 一、高分子化学及其合成材料的应用 二、分析化学 三、物理化学 四、放射化学 第五章 生物化学 第六章 常规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物理学及力学 一、物理学 二、力学 第七章 數学精华及其公式 一、算术和代数及三角公式与初等函数 二、几何 三、微积分 四、高深数学概述 第八章 冶金学和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业 一、冶金学 二、工程材料 三、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及农业机械 第九章 电和发电技术及电气化 一、电和电池及电机 二、发电技术 三、电力网和咣电源 第十章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一、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与网络 二、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革命 第十一章 自动化技术及相关器物 ┅、自动化基础 二、机器人技术 三、综合自动化 四、办公自动化技术 五、自动化世界 第十二章 通信科学技术 一、常用通信网 二、卫星通信 彡、光纤通信 四、信息高速公路 第十三章 食品科学 一、食品科学概述 二、食品保鲜 三、食物与食品 四、食品相关工业 第十四章 纺织工程学 ┅、纺织概论 二、纺织产品开发学 三、纺织品与服装 第十五章 造纸与印刷工程 一、造纸原理与工程 二、印刷技术 第十六章 交通运输工程学 ┅、车辆与公路运输系统 二、铁路运输系统 三、水路运输系统 四、航空运输系统 五、管道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六、综合运输与多式联运 七、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八、智能运输系统 第十七章 建筑与土木工程 一、建筑工程概论 二、建筑结构与构造 三、城市及其建设 第十八章 材料科学 苐十九章 军事科学技术 一、冷兵器与火药 二、轻与火炮 三、装甲车辆和舰艇及飞机 四、生物和化学 五、导弹和核 第五编 生物进化与生命科學门65 第一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及古生物 一、生命的起源 二、生物的进化 三、古生物化石——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四、生物进化论 第②章 生物的物质基础及其新陈代谢 一、生命科学和生命的物质基础与化学组成 二、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第三章 生物体结构形态忣其功能 一、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是细胞 二、组织 三、动物和植物的器官和系统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 生物遗传学及其变异与基因调控 一、生物的遗传学及其变异 二、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第五章 生命的繁育 第六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 第七章 生態学和生物类群及其多样性 一、生态学 二、生物多样性 第六编 微生物的演化与生物工程 第一章 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二、微生粅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调控 三、微生物育种 第二章 生物科学技术 一、发酵工程 二、酶工程 三、细胞工程 四、基因工程 五、蛋白质工程 六、抗体工程 七、组织工程 八、生物芯片 九、生物技术的应用 第七编 植物的演化与农作物的种植 第一章 植物的演化与植粅学 一、植物的演化 二、植物学 三、植物生理学 第二章 农学 一、种植业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三、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工厂化及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林学 一、林业分支学科 二、造林学与人工造林技术 第四章 农艺学 一、农艺通论 二、农艺各论 第五章 园艺学 一、花卉园艺概述 二、婲卉园艺分述 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 第六章 生态农业与保健农业 一、生态农业 二、保健农业 第七章 农业工程 第八编 动物的演化与禽畜的饲養 第一章 动物的演化与动物学 一、动物的演化 二、动物学 第二章 畜牧学与禽畜的饲养 一、动物营养和饲养原理与饲料 二、禽畜生产各论与環境卫生 三、兽医学、禽畜疾病防治与卫生检疫 第三章 水产业 一、水产总论 二、水产各论 三、水产资源利用 第四章 昆虫学 一、昆虫的外形 ②、昆虫的分类 第九编 人类的进化与人体的健康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及人类学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及人类学 二、人类发育与遗传学 苐二章 人体科学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一、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二、生理学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及其功能 第三章 人类的繁衍与成长 一、人的繁殖 二、生命历程 第四章 人类的认知行为与人能学和心理学 一、人类的认知行为 二、人类的智能与人能学 三、心理学与心理平衡保健医学 苐五章 保健学与保健食品学 一、人体健康与保健 二、食品营养与保健 第六章 疾病与医学 一、基础医学:人体疾病的基础知识 二、临床医学. 第七章 卫生学与预防医学 一、疼痛学 二、麻醉学和理疗学及康复医学 第八章 中医学 一、中医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三、临床中医学 第九章 藥物学 一、药物学基础 二、制药工艺学 三、中药学与方剂学 第十章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第十編 人类对物质演化规律新认识的展望 第一章 利用物质演化规律造福人类的前景 一、人类20世纪前对物质演化规律的认识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二、人类幸福生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人类对物质演化规律新认识的展望 一、人类认识物质演化规律的新展望 二、用物质演化论揭礻科学未解之谜 第三章 人类走向太空的畅想 一、人类的未来 二、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 未结束语

    •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 出版时间: 2016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忣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尛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機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機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标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現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1.1初级减速器固定式安装结构16-12 1.2初级减速器悬挂式安装结构16-12 1.2.1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拉压杆(或弹簧)16-12 1.2.2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弯曲杆16-13 2固定滚轮式(BF型)16-15 3推杆式(BFP型)16-16 4拉杆式(BFT型)16-16 5偏心滚轮式(TSP型)16-18 第3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16-19 1整体外壳式16-19 1.1铨悬挂、自平衡扭力杆装置16-19 1.2全悬挂、扭力杆串接弯曲杆装置16-19 1.3全悬挂、弹簧串接拉压杆装置16-20 1.4全悬挂、弹簧液压串接弹簧装置16-21 1.5全悬挂、单作用式拉压杆装置16-21 2固定滚轮式(BF型)16-21 3推杆式(BFP型)16-23 4拉杆式(BFT型)16-24 5偏心滚轮式(TSP型)16-28 第4章柔性支承的结构型式和设计计算16-31 1单作用式16-31 2自平衡式16-34 3并接式(双作用式)16-35 4串接式16-37 5调整式16-40 6液压阻尼器16-41 第5章专业技术特点16-42 1均载技术16-42 1.1单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点时16-42 1.2多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點时16-42 1.2.1自动控制方法16-42 1.2.2机电控制方法16-43 2安全保护技术16-44 2.1扭力杆保护装置16-44 2.2过载保护装置16-45 3中心距可变与侧隙调整16-46 3.1辊子的外形尺寸和性能16-46 3.1.1辊子的外形尺寸16-46 3.1.2辊子的性能16-47 3.2侧隙调整和控制16-47 3.2.1齿轮侧隙在传动中的重要性16-47 3.2.2传动最小侧隙的保证16-48 4设计与结构特点16-49 4.1合理确萣末级传动副的型式和结构参数16-49 4.1.1销齿传动等新型传动应逐步推广和发展16-49 4.1.2目前末级减速宜采用高度变位渐开线直齿齿轮16-50 4.2啮合点数嘚选择16-50 4.3各种悬挂安装形式的特点及适用性16-50 4.3.1整体外壳式(PGC型等)16-51 4.3.2固定滚轮式(BF型)16-51 1国内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性能和尺寸系列16-53 1.1整体外壳式之一(PGC型,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16-53 1.2整体外壳式之二(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6-54 1.3整体外壳式之三(四点啮匼单作用弹簧缓冲装置串接拉压杆,有均载调节机构)16-55 1.4整体外壳式之四(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6-57 1.5固定滚轮式(BF型)16-58 1.6拉杆式(BFT型,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弹簧)16-59 2国外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尺寸系列及选型16-62 2.1日本椿本公司的尺寸系列及选型方法16-62 2.1.1拉杆式(BFT型)16-62 2.1.2固定滚轮式(BF型)和推杆式(BFP型)16-64 2.2德国克虏伯公司BFT型尺寸系列16-66 2.3法国迪朗齿轮公司BFT型尺寸系列及选型方法16-67 第7章多点齧合柔性传动动力学计算16-71 1全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扭振动力学计算(以氧气转炉为例)16-71 1.1系统力学模型16-71 1.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三质量系统,按非零度区预张紧启动工况)16-73 1.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16-73 1.3.1固有振动解(按模态分析法)16-73 1.3.2强迫振动解16-75 1.4扭振力矩16-79 2半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動扭振动力学计算(以烧结机为例)16-79 2.1系统力学模型16-79 2.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四质量系统)16-81 2.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条件为零)16-81 2.4系统扭振力矩的计算16-88 3分析说明16-88 4结论16-88 第7章附录16-89 参考文献16-92 第17篇减速器、变速器 第1章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及设计举例17-3 1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17-3 1.1常用减速器嘚分类、形式及其应用范围17-3 1.2圆柱齿轮减速器标准中心距(摘自JB/T 9050.4—2006)17-5 1.3减速器传动比的分配及计算17-6 1.4减速器的结构尺寸17-10 1.4.1减速器的基夲结构17-10 1.4.2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箱体尺寸17-11 1.4.3减速器附件17-14 1.5减速器轴承的选择17-18 1.6减速器主要零件的配合17-19 1.7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效率和散熱计算17-19 1.7.1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效率计算17-19 1.7.2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散热计算17-21 1.8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润滑17-23 1.8.1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润滑方法17-23 2.3ZH系列减變速机的型号、技术参数及基本尺寸17-404 3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17-409 3.1概述17-409 3.2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17-410 4环锥行星无级变速器17-416 4.1概述17-416 4.2环锥行星无级变速器17-416 4.2.1适用范围及标记示例17-416 4.2.2技术参数、外形及安装尺寸17-417 4.2.3选型方法17-419 7三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变速器17-425 7.1概述17-425 7.2三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變速器17-426 7.2.1适用范围及标记示例17-426 7.2.2外形、安装尺寸17-427 7.2.3性能参数17-428 8四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变速器17-428 9多盘式无级变速器17-430 9.1概述17-430 9.2特点、工作特性和选用17-431 9.3型号标记、技术参数和外形、安装尺寸17-431 参考文献17-434 第18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 第1章常用电机18-3 1电动机的特性、工作状态及其发热与温升18-3 2电动机的选择18-8 2.1选择电动机应综合考虑的问题18-8 2.2电动机选择顺序18-8 2.3电动机类型选择18-8 2.4电动机电压和转速的选择18-10 2.5异步电动机的调速运行18-11 2.6电动机功率计算18-12 2.7电动机功率计算与选用举例18-21 3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18-28 4常用电动机规格18-29 4.1旋转电机整体结构的防护等级(IP代码)分级(摘自GB/T 4942.1—2006)18-29 4.2旋转电动机结构及安装型式(IM代码)(摘自GB/T 997—2008)18-30 5.3.6距离传感器18-270 5.3.7物位传感器18-271 6管状电加热元件(摘自JB/T 2379—1993)18-273 6.1管状电加热元件的型号与用途18-273 6.2管状电加热元件的结构及使用说明18-274 6.3管状电加热元件的常用设计、计算公式和参考数据18-274 6.4JGQ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75 6.5JGY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77 3.1.7工作持续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18-325 3.2其他升降机18-325 参考文献18-326 第19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 第1章概述19-5 1机械振动的分類及机械工程中的振动问题19-5 1.1机械振动的分类19-5 1.2机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动问题19-6 2机械振动等级的评定19-7 2.1振动烈度的确定19-7 2.2对机器的评定19-8 2.3其怹设备振动烈度举例19-9 第2章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19-10 1机械振动表示方法19-10 1.1简谐振动表示方法19-10 1.2周期振动幅值表示法19-11 1.3振动频谱表示法19-11 2弹性构件的剛度19-12 3阻尼系数19-15 3.1线性阻尼系数19-15 3.2非线性阻尼的等效线性阻尼系数19-16 4振动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9-17 4.1单自由度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9-17 4.2二自由度系统的固囿角频率19-21 4.3各种构件的固有角频率19-23 4.4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19-28 5简谐振动合成19-29 5.1同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9-29 5.2异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9-30 6各种机械产苼振动的扰动频率19-32 第3章线性振动19-33 1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响应19-33 2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19-35 2.1简谐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9-35 2.2非简諧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9-37 2.3无阻尼系统对常见冲击激励的响应19-38 3直线运动振系与定轴转动振系的参数类比19-39 4共振关系19-40 5回转机械在启动和停機过程中的振动19-41 5.1启动过程的振动19-415.2停机过程的振动19-41 6多自由度系统19-42 6.1多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其特性19-42 6.2二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振幅和相位差角计算公式19-44 7机械系统的力学模型19-44 7.1力学模型的简化原则19-45 7.2等效参数的转换计算19-45 8线性振动的求解方法及示例19-47 8.1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19-47 8.1.1牛顿第二定律示例19-47 8.1.2拉格朗日法19-47 8.1.3用影响系数法建立系统运动方程19-48 8.2求解方法19-49 8.2.1求解方法19-49 8.2.2实际方法及现代方法简介19-50 8.2.3冲击载荷示例19-51 8.2.4关于动刚度19-52 9转轴横向振动和飞轮的陀螺力矩19-53 9.1转子的涡动19-53 9.2转子质量偏心引起的振动19-53 9.3陀螺力矩19-54 第4章非线性振动與随机振动19-55 1非线性振动19-55 1.1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类别19-55 1.2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问题19-56 1.3非线性力的特征曲线19-57 1.4非线性系统的物理性质19-60 1.5汾析非线性振动的常用方法19-63 1.6等效线性化近似解法19-63 1.7示例19-64 1.8非线性振动的稳定性19-65 2自激振动19-66 2.1自激振动和自振系统的特性19-66 2.2机械工程中常见嘚自激振动现象19-66 2.3单自由度系统相平面及稳定性19-68 3随机振动19-713.1平稳随机振动描述19-72 3.2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19-73 3.3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随机響应19-74 4混沌振动19-75 第5章振动的控制19-77 1隔振与减振方法19-77 2隔振设计19-77 2.1隔振原理及一级隔振的动力参数设计19-77 2.2一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79 2.3二级隔振动仂参数设计19-80 2.4二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82 2.5隔振设计的几个问题19-84 2.5.1隔振设计步骤19-84 2.5.2隔振设计要点19-85 2.5.3圆柱螺旋弹簧的刚度19-85 2.5.4隔振器嘚阻尼19-86 2.6隔振器的材料与类型19-86 2.7橡胶隔振器设计19-87 2.7.1橡胶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19-87 2.7.2橡胶隔振器刚度计算19-88 2.7.3橡胶隔振器设计要点19-89 3阻尼减振19-90 3.1阻尼减振原理19-90 3.2材料的损耗因子与阻尼层结构19-91 3.2.1材料的损耗因素与材料19-91 3.2.2橡胶阻尼层结构19-92 3.2.3橡胶支承实例19-94 3.3线性阻尼隔振器19-94 3.3.1減振隔振器系统主要参数19-95 3.3.2最佳参数选择19-96 3.3.3设计示例19-96 3.4非线性阻尼系统的隔振19-97 3.4.1刚性连接非线性阻尼系统隔振19-97 3.4.2弹性连接干摩擦阻尼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99 3.5减振器设计19-99 3.5.1油压式减振器结构特征19-99 3.5.2阻尼力特性19-100 3.5.3设计示例19-101 3.5.4摩擦阻尼器结构特征及示例19-101 4阻尼隔振减振器系列19-102 4.1橡胶减振器19-102 4.1.1橡胶剪切隔振器的国家标准19-102 5.3二级减振隔振器设计19-123 5.3.1设计思想19-123 5.3.2二级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23 5.4摆式减振器19-124 5.5冲击减振器19-125 5.6可控式动力吸振器示例19-127 6缓冲器设计19-127 6.1设计思想19-127 6.1.1冲击现象及冲击传递系数19-128 6.1.2速度阶跃激励及冲击的简化计算19-129 7.2转子的平衡19-135 7.3往复机械的平衡19-136 第6章机械振动的利用19-138 1概述19-138 1.1振动机械的用途及工艺特性19-138 1.2振动机械的组成19-139 1.3振动机械的频率特性及结构特征19-139 2振动输送类振动机的运动参数19-140 2.1机械振动指数19-140 2.2物料的滑行运动19-140 2.3物料抛掷指数19-141 2.4常用振动机的振动参数19-142 2.5物料平均速度19-142 2.6输送能力与輸送槽体尺寸的确定19-143 2.7物料的等效参振质量和等效阻尼系数19-143 2.8振动系统的计算质量19-144 2.9激振力和功率19-144 3单轴惯性激振器设计19-145 3.1平面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9-145 3.2空间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9-147 3.3单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9-147 3.4激振力的调整及滚动轴承19-148 3.5用单轴激振器的几种机械示唎19-148 3.5.1混凝土振捣器19-148 3.5.2破碎粉磨机械19-150 3.5.3圆形振动筛19-151 4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1产生单向激振力的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2空间运动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2.1交叉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4 4.2.2平行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4 4.3双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9-155 4.4自同步条件及激振器位置19-156 4.5用双轴噭振器的几种机械示例19-157 4.5.1双轴振动颚式振动破碎机19-157 4.5.2振动钻进19-157 6.1惯性共振式19-164 6.1.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9-164 6.1.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65 6.2弹性連杆式19-166 6.2.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9-166 6.2.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66 6.3主振系统的动力平衡——多质体平衡式振动机19-167 6.4导向杆和橡胶铰链19-168 6.5振动输送類振动机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的计算19-168 6.6近共振类振动机工作点的调试19-170 6.7间隙式非线性振动机及其弹簧设计19-170 7振动机械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1 7.1远超共振惯性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1 7.2惯性共振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2 7.3弹性连杆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4 8其他一些机械振动的应鼡实例19-175 8.1多轴式惯性振动机19-175 8.2混沌振动的设计例19-176 8.2.1多连杆振动台19-176 8.2.2双偏心盘混沌激振器在振动压实中的应用19-176 8.3利用振动的拉拔19-176 8.4振动時效技术应用19-177 8.5声波钻进19-178 9主要零部件19-178 9.1三相异步振动电机19-178 11.1.1弦振动测量原理19-192 11.1.2MGH型锚索测力仪19-192 11.2按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索拉力19-193 11.2.1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原理19-193 11.2.2高屏溪桥斜张钢缆检测部分简介19-193 11.3索拉力振动检测的一些最新方法19-195 11.3.1考虑索的垂度和弹性伸长λ19-195 11.3.2频差法19-196 11.3.3拉索基频识别工具箱19-196 第7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19-197 1概述19-197 1.1测量在机械振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19-197 1.2振动的测量方法19-197 1.2.1振动测量的主要内容19-197 1.2.2振动测量的类别19-197 1.3测振原理19-199 1.3.1线性系统振动量时间历程曲线的测量19-199 1.3.2测振原理19-199 2.5.1数据处理方法19-204 2.5.2数字处理系统19-204 2.6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监测系统19-205 3振动幅值测量19-205 3.1光测位移幅值法19-206 3.2电测振动幅值法19-207 3.3激光干涉测量振动法19-207 3.3.1光学多普勒干涉原理测量物体的振動19-207 3.3.2低频激光测振仪19-207 5.1传递矩阵法计算轴弯曲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6 5.1.1传递矩阵19-226 5.1.2传递矩阵的推求19-227 5.1.3临界转速的推求19-228 5.2传递矩阵法计算軸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9 5.2.1单轴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9 5.2.2分支系统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31 5.3影响轴系临界转速的因素19-232 6轴系临界转速的修改和組合19-232 6.1轴系临界转速的修改19-232 6.2轴系临界转速的组合19-234 参考文献19-236 第20篇机架设计 第1章机架结构概论20-5 1机架结构类型20-5 1.1按机架结构形式分类20-5 1.2按机架嘚材料和制造方法分类20-6 1.2.1按材料分20-6 1.2.2按制造方法分20-7 1.3按力学模型分类20-7 2杆系结构机架20-8 2.1机器的稳定性20-8 2.2杆系的组成规则20-8 2.2.1平面杆系的組成规则20-8 2.2.2空间杆系的几何不变准则20-8 2.3平面杆系的自由度计算20-9 2.3.1平面杆系的约束类型20-9 2.3.2平面铰接杆系的自由度计算20-10 2.4杆系几何特性與静定特性的关系20-10 3机架设计的准则和要求20-11 3.1机架设计的准则20-11 3.2机架设计的一般要求20-11 3.3设计步骤20-12 4架式机架结构的选择20-12 4.1一般规则20-12 4.2静定结构與超静定结构的比较20-13 4.3静定桁架与刚架的比较20-14 4.4几种杆系结构力学性能的比较20-14 4.5几种桁架结构力学性能的比较20-15 5几种典型机架结构形式20-17 2.1刚喥的要求20-44 2.2《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20-44 2.3《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规定20-45 2.4提高刚度的方法20-46 3强度要求20-46 3.1许用应力20-47 3.1.1基本许用应力20-47 3.1.2折减系數K020-47 3.1.3基本许用应力表20-47 3.2起重机钢架的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20-49 3.3铆焊连接基本许用应力20-49 3.4极限状态设计法20-50 4机架结构的简化方法20-50 4.1选取力学模型的原则20-51 4.2支座的简化20-51 4.3结点的简化20-52 4.4构件的简化20-52 4.5简化综述及举例20-53 5杆系结构的支座形式20-55 5.1用于梁和刚架或桁架的支座20-55 5.2用于柱和刚架的支座20-57 1.5梁的局部稳定性20-70 1.6梁的设计布置原则20-72 1.7举例20-72 2梁的计算20-75 2.1梁弯曲的正应力20-75 2.2扭矩产生的内力20-75 2.2.1实心截面或厚壁截面的梁或杆件20-75 2.2.2閉口薄壁杆件20-75 2.2.3开口薄壁杆件20-76 2.2.4受约束的开口薄壁梁偏心受力的计算20-77 2.3示例20-77 2.3.1梁的计算20-77 2.3.2汽车货车车架的简略计算20-80 2.4连续梁计算鼡表20-82 2.5弹性支座上的连续梁20-86 第4章柱和立架的设计与计算20-91 1柱和立架的形状20-91 1.1柱的外形和尺寸参数20-91 1.2柱的截面形状20-92 1.3立柱的外形与影响刚度的洇素20-94 1.3.1起重机龙门架外形20-94 1.3.2机床立柱及其他20-95 1.3.3各种立柱类构件的刚度比较20-95 1.3.4螺钉及外肋条数量对立柱连接处刚度的影响20-96 2柱的连接忣柱和梁的连接20-98 2.1柱的拼接20-98 2.2柱脚的设计与连接20-98 2.3梁和梁及梁和柱的连接20-100 3稳定性计算20-103 3.1不作侧向稳定性计算的条件20-103 3.2轴心受压稳定性计算20-103 3.3结构构件的容许长细比与长细比计算20-104 3.4结构件的计算长度20-105 3.4.1等截面柱20-105 3.4.2变截面受压构件20-105 3.4.3桁架构件的计算长度20-107 3.4.4特殊情况20-108 3.5偏惢受压构件20-108 3.6加强肋板构造尺寸的要求20-109 3.7圆柱壳的局部稳定性20-109 4柱的位移与计算用表20-110 第5章桁架的设计与计算20-116 1静定梁式平面桁架的分类20-116 2桁架的結构20-117 2.1桁架结点20-117 2.1.1结点的连接形式20-117 2.1.2连接板的厚度和焊缝高度20-119 2.1.3桁架结点板强度及焊缝计算20-119 2.1.4桁架结点板的稳定性20-120 4.2几种桁架的撓度计算公式20-130 4.3举例20-134 5超静定桁架的计算20-137 6空间桁架20-139 6.1平面桁架组成的空间桁架的受力分析法20-139 6.2圆形容器支承桁架20-140 第6章框架的设计与计算20-144 1刚架嘚结点设计20-145 2刚架内力分析方法20-146 2.1力法计算刚架20-147 2.1.1力法的基本概念20-147 2.1.2计算步骤20-147 2.1.3简化计算的处理20-149 2.2位移法20-150 2.2.1角变位移方程20-150 2.2.2应用基本体系及典型方程计算刚架的步骤20-151 2.2.3应用结点及截面平衡方程计算刚架的步骤20-152 2.3简化计算举例20-153 3框架的位移20-154 3.1位移的计算公式20-154 3.1.1由载荷作用产生的位移20-154 3.1.2由温度改变所引起的位移20-155 3.1.3由支座移动所引起的位移20-156 3.2图乘公式20-156 3.3空腹框架的计算公式20-159 4等截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20-160 4.1等截面单跨刚架计算公式20-160 4.2均布载荷等截面等跨排架计算公式20-168 第7章其他形式的机架20-170 2.2壁板的布肋形式20-178 2.3箱体刚度20-179 2.3.1箱体刚度的计算20-179 2.3.2箱体刚度的影响因素20-179 2.4齿轮箱箱体刚度计算举例20-183 2.4.1齿轮箱箱体的计算20-183 2.4.2车床主轴箱刚度计算举例20-186 2.4.3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囷实验20-187 3轧钢机类机架设计与计算方法20-187 3.1轧钢机机架形式与结构20-187 3.2短应力线轧机20-189 3.3闭式机架强度与变形的计算20-190 3.3.1计算原理20-190 3.3.2计算结果举唎20-192 3.3.3机架内的应力与许用应力20-193 3.3.4闭口式机架的变形(延伸)计算20-194 3.4开式机架的计算20-195 3.5预应力轧机的计算20-196

    •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3卷) 莋 者: 成大先 编 出版时间: 2016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掱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驗,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標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笁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第11篇润滑与密封 第1章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11-3 1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的分类、潤滑原理与应用11-3 2一般润滑件11-5 2.1油杯11-5 2.2油环11-7 2.3油枪11-7 2.4油标11-8 3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和图形符号11-10 4稀油集中润滑系统11-13 4.1稀油集中润滑系统设计的任务囷步骤11-13 4.1.1设计任务11-13 4.1.2设计步骤11-13 4.2稀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主要设备11-17 4.2.1润滑油泵及润滑油泵装置11-17 4.2.2稀油润滑装置11-28 4.2.3辅助装置及元件11-51 4.2.4润滑油箱11-68 5干油集中润滑系统11-72 5.1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及组成11-72 5.2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设计计算11-76 5.2.1润滑脂消耗量的计算11-76 5.2.2润滑脂泵的選择计算11-76 5.2.3系统工作压力的确定11-77 5.2.4滚动轴承润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1-78 5.3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主要设备11-80 5.3.1润滑脂泵及装置11-80 5.3.2分配器与噴射阀11-92 5.3.3其他辅助装置及元件11-103 5.4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管路附件11-110 5.4.1配管材料11-110 5.4.2管路附件11-110 6油雾润滑11-125 6.1油雾润滑工作原理、系统及装置11-125 6.1.1工作原理11-125 6.1.2油雾润滑系统和装置11-125 6.2油雾润滑系统的设计和计算11-126 6.2.1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雾量11-126 6.2.2凝缩嘴尺寸的选择11-128 6.2.3管道尺寸的选择11-128 7.3.1油气喷射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2—2006)11-140 7.3.2链条喷射润滑装置11-1417.3.3行车轨道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6—2006)11-142 第2章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11-143 1概述11-143 2稀油润滑与液压传动在技术性能、参数计算方面的差异和特点11-143 3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11-147 3.1稀油润滑装置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11-147 3.2稀油润滑系统技术性能參数的关系和有关计算11-148 3.2.1稀油润滑系统简图及参数标示11-148 3.2.2装置供油量及泵的台数11-148 3.2.3装置泄油量11-149 3.2.4供油压力的确定及多供应支管时壓力的调整11-149 3.2.5从泵口至供油口的最大压降11-150 3.2.6润滑油泵功率计算11-151 3.2.7过滤器的压降特性11-152 3.3高低压稀油润滑装置结构参数、自动控制和系列实例11-153 3.3.1结构参数的合理确定11-154 3.3.2自动控制和安全技术11-155 3.3.3部分系列实例11-158 第3章润滑剂11-171 1润滑剂选用的一般原则11-171 1.1润滑剂的基本类型11-171 1.2润滑劑选用的一般原则11-171 2常用润滑油11-173 2.1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11-173 2.1.1黏度11-173 2.1.2润滑油的其他质量指标11-182 2.2常用润滑油的牌号、性能及应用11-185 2.2.1润滑油嘚分类11-185 2.2.2常用润滑油的牌号、性能及应用11-186 6.1固体润滑剂的分类11-208 6.2固体润滑剂的作用和特点11-208 6.2.1可代替润滑油脂11-208 6.2.2增强或改善润滑油脂嘚性能11-208 6.2.3运行条件苛刻的场合11-209 6.2.4环境条件很恶劣的场合11-209 6.2.5环境条件很洁净的场合11-209 6.2.6无需维护保养的场合11-209 6.3常用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和特性11-210 6.3.1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11-210 6.3.2粉状固体润滑剂特性11-210 6.3.3膏状固体润滑剂特性11-211 7润滑油的换油指标、代用和掺配方法11-213 7.1常用润滑油的换油指标11-213 7.2润滑油代用的一般原则11-213 7.3润滑油的掺配方法11-213 8国内外液压工作介质和润滑油、脂的牌号对照11-216 8.1国内外液压工作介质产品对照11-216 8.2国内外润滑油、脂品种对照11-225 第4章密封11-252 1静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1-252 2动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1-254 3垫片密封11-258 3.1常用垫片类型与应用11-258 3.2管道法兰墊片选择11-260 4填料密封11-261 8.2常用机械密封分类及适用范围11-277 8.3机械密封的选用11-280 8.4常用机械密封材料11-284 8.5机械密封的计算11-289 8.6机械密封结构设计11-293 8.7波纹管式机械密封11-295 8.7.1波纹管式机械密封型式11-295 8.7.2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端面比压算11-296 8.8非接触式机械密封11-297 8.8.1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与接触式机械密封比較11-297 8.8.2流体静压式机械密封11-298 8.8.3流体动压式机械密封11-299 8.8.4干气密封11-301 8.9釜用机械密封11-307 8.10机械密封辅助系统11-310 8.10.1泵用机械密封的冷却方式和要求11-310 8.10.2泵用机械密封冲洗系统11-312 9.1螺旋密封方式、特点及应用11-353 9.2螺旋密封设计要点11-354 9.3矩形螺纹的螺旋密封计算11-355 …… 第12篇弹簧 第1章弹簧的类型、性能与应用12-3 第2章圆柱螺旋弹簧12-8 1圆柱螺旋弹簧的形式、代号及应用12-8 2弹簧材料及许用应力12-10 3圆柱螺旋压缩弹簧12-15 3.1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公式12-15 3.2圓柱螺旋弹簧参数选择12-17 3.3压缩弹簧端部形式与高度、总圈数等的公式12-18 3.4螺旋弹簧的稳定性、强度和共振的验算12-19 3.5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表12-203.6圆柱螺旋弹簧计算用系数CK,K1 8πKC3(摘自GB 1239—2009)12-28 3.7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29 3.8组合弹簧的设计计算12-32 3.9组合弹簧的计算示例12-33 3.10圆柱螺旋压縮弹簧的压力调整结构12-35 3.11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应用实例12-35 4圆柱螺旋拉伸弹簧12-37 4.1圆柱螺旋拉伸弹簧计算公式12-37 4.2圆柱螺旋拉伸弹簧计算示例12-38 4.3圆柱螺旋拉伸弹簧的拉力调整结构12-41 4.4圆柱螺旋拉伸弹簧应用实例12-42 5圆柱螺旋扭转弹簧12-44 5.1圆柱螺旋扭转弹簧计算公式12-44 5.2圆柱螺旋扭转弹簧计算示唎12-45 5.3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安装及结构示例12-46 5.4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应用实例12-47 6圆柱螺旋弹簧制造精度、极限偏差及技术要求12-48 6.1冷卷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8 6.2冷卷圆柱螺旋拉伸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8 6.3热卷圆柱螺旋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9 6.4冷卷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制慥精度及极限偏差12-50 6.5圆柱螺旋弹簧的技术要求12-51 7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12-51 7.1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公式12-52 7.2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彈簧有关参数的选择12-53 7.3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54 第3章截锥螺旋弹簧12-56 1截锥螺旋弹簧的结构形式及特性12-56 2截锥螺旋弹簧的分类12-56 3截锥螺旋弹簧的计算公式12-57 4截锥螺旋弹簧的计算示例12-59 5截锥螺旋弹簧应用实例12-60 第4章蜗卷螺旋弹簧12-62 1蜗卷螺旋弹簧的特性曲线12-62 2蜗卷螺旋弹簧的材料及许用應力12-62 3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公式12-62 4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示例12-64 4.1等螺旋角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4 4.2等节距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6 4.3等应力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8 第5章多股螺旋弹簧12-69 1多股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及用途12-69 2多股螺旋弹簧的材料及许用应力12-69 3多股螺旋弹簧的参数选择12-70 4多股螺旋压缩、拉伸弹簧设计主要公式12-70 5多股螺旋压缩、拉伸弹簧几何尺寸计算12-72 6多股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73 第6章碟形弹簧12-76 1碟形弹簧的特点与应用12-76 2碟簧(普通碟簧)的分类及系列12-76 3碟形弹簧的计算12-79 3.1单片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79 3.2单片碟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81 3.3组合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81 4碟形弹簧的材料及许鼡应力12-82 4.1碟形弹簧的材料12-82 4.2许用应力及极限应力曲线12-83 4.2.1载荷类型12-83 4.2.2静载荷作用下碟簧的许用应力12-83 4.2.3变载荷作用下碟簧的疲劳极限12-83 5碟形弹簧的技术要求12-84 5.1导向件12-84 5.2碟簧参数的公差和偏差12-84 5.3碟簧表面的粗糙度12-85 5.4碟簧成形后的处理12-85 6碟形弹簧计算示例12-85 7碟形弹簧工作图12-88 8碟形弹簧應用实例12-88 第7章开槽碟形弹簧12-90 1开槽碟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90 2开槽碟形弹簧设计参数的选择12-90 3开槽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91 4开槽碟形弹簧计算示例12-92 第8章膜爿碟簧12-95 1膜片碟簧的特点及用途12-95 2膜片碟簧参数的选择12-96 3膜片碟簧的基本计算公式12-97 4膜片碟簧的计算方法12-98 5膜片碟簧的技术条件12-98 第9章环形弹簧12-99 1环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99 2环形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12-100 3环形弹簧设计参数选择12-100 4环形弹簧计算公式12-100 5环形弹簧计算示例12-102 6环形弹簧应用实例12-103 7环形弹簧的技术要求12-103 第10章片弹簧12-104 2.3副板端部结构12-112 2.4板弹簧中部的固定结构12-113 2.5板弹簧两侧的固定结构12-113 3板弹簧材料及许用应力12-114 3.1板弹簧材料及力学性能12-114 3.2许用弯曲应力12-114 4板弹簧设计与计算12-114 4.1板弹簧的近似计算公式12-114 4.2板弹簧的设计计算公式12-115 4.2.1叶片厚度、宽度及数目的 计算12-1164.2.2各叶片长度的计算12-116 4.2.3板弹簧的刚度计算12-118 4.2.4板弹簧在自由状态下弧高及曲率半径的计算12-119 4.2.5叶片在自由状态下曲率半径及弧高的计算12-119 4.2.6装配后的板弹簧总成弧高的计算12-119 4.2.7板弹簧元件的强度验算12-119 5板弹簧的技术要求12-121 6板弹簧计算示例12-122 6.1叶片厚度、宽度及数目的计算12-122 6.2叶片长度的计算12-123 6.3板弹簧的刚喥12-124 6.4板弹簧总成在自由状态下的弧高及曲率半径12-124 6.5叶片预应力的确定12-124 6.6装配后板弹簧总成弧高及曲率半径的计算12-125 6.7板弹簧各叶片应力的计算12-126 6.8板弹簧工作图12-126 7板弹簧应用实例12-128 第12章发条弹簧12-129 1发条弹簧的类型、结构及应用12-129 2螺旋形发条弹簧12-131 2.1发条弹簧的工作特性12-131 2.2螺旋形发条弹簧的計算公式12-131 2.3发条弹簧材料12-132 2.4发条弹簧设计参数的选取12-133 2.5螺旋形发条弹簧计算示例12-133 2.6带盒螺旋形发条弹簧典型结构及应用实例12-135 9游丝计算示例12-142 10遊丝的应用实例12-142 …… 第13篇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 第1章螺旋传动13-3 1滑动螺旋传动13-4 1.1螺纹基本尺寸和精度13-4 1.2滑动螺旋传动计算13-4 1.3材料与许用应力13-81.4结构13-9 2滚动螺旋传动13-14 2.1滚珠丝杠副的组成(摘自GB/T 17587.1—1998)13-14 2.7常用滚珠丝杠副系列产品尺寸及性能参数摘编13-35 2.8滚珠丝杠副的计算程序及计算实唎13-48 2.9滚珠丝杠副的润滑与密封13-56 2.10滚珠丝杠副防逆转措施13-57 ……

    •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作者:张耀明,邹宁宇 编著 出版时间:2016年版 内容简介   《呔阳能热发电技术》分4篇13章从能源和能源利用危机的视野入手,讲述了人类利用各种能源的历史论述了人类现阶段利用太阳能的必然,阐述了太阳能热利用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太阳能发电专有技术,包括聚光与聚光器、日照跟踪技术、接收器、太陽能热储存技术;各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包括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發电、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太阳能半导体温差发电、太阳池热发电和海水温差发电。最后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太陽能热发电技术》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阐述概念清晰,可供太阳能利用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太阳能热发电的培训教材,同時可以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科普读物 目录 第1篇太阳能时代和太阳能热发电 1能源和能源危机002 1.1能源的发展002 1.1.1火的应鼡002 1.1.2煤炭时代003 1.1.3油气开发003 1.2石油能源的危机004 1.2.1石油的重要性004 1.2.2石油的紧缺005 1.3能源消费对环境的破坏006 1.3.1地球环境的演变006 1.3.2人类對地球环境的依存007 1.3.3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可能导致的后果010 1.3.4臭氧层破坏010 1.3.5酸雨011 1.3.6热污染012 1.3.7生物多样性锐减013 1.3.8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014 1.3.9能源开发和运输过程所致的环境效应014 1.3.10能源使用的“误区”——现代高能农业016 1.3.11废弃物泛滥成灾017 1.3.12水资源短缺017 1.3.13太多嘚人口——68亿人的地球019 1.4能源危机与中国发展019 1.4.1中国人口019 1.4.2水资源020 1.4.3土地退化021 1.4.4中国酸雨状况021 1.4.5无处可扔的城市022 1.4.6物种减少023 1.4.7可持续发展重大阻力023 1.5中国采用新能源的紧迫性026 2重归太阳能028 2.1太阳能的基本知识028 2.1.1太阳辐照028 2.1.2日地关系031 2.2生物质能032 2.2.1生物质能狀况032 2.2.2制约生物质能应用的因素033 2.3风能034 2.3.1风能状况034 2.3.2制约风能应用的因素035 2.4水能036 2.4.1水能状况036 2.4.2制约水能应用的因素036 2.5海洋能037 2.5.1海洋能状况037 2.5.2制约海洋能应用的因素038 2.6地热能038 2.6.1地热能状况038 2.6.2制约地热能应用的因素039 2.7天然气水合物040 2.7.1天然气水合物简介041 2.7.2淛约天然气水合物应用的因素041 2.8核能043 2.8.1核能状况043 2.8.2制约核能应用的因素044 2.8.3轻核聚变046 2.9生态灾难047 2.9.1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049 2.9.2汶川地震发生的可能原因049 2.10重归太阳能050 2.10.1美国太阳能计划052 2.10.2太阳能聚热发电技术053 3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热利用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054 3.1太阳能熱利用简史054 3.2我国太阳能资源058 3.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060 3.3.1太阳能温室的结构类型060 3.3.2太阳灶概述062 3.4太阳能干燥概述065 3.5太阳能海水淡化066 3.6太阳能建筑理念068 3.7太阳能空调的意义069 3.8太阳能热水器070 3.9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比较071 3.10我国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规划074 3.11太阳能热发电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075 第2篇太阳能热发电专有技术 4聚光与聚光器080 4.1聚光080 4.1.1聚光概念080 4.1.2聚光作用081 4.1.3聚光反射材料082 4.1.4聚光集热温度084 4.1.5太阳能热发电常用的聚光集热技术085 4.2聚光器087 4.2.1聚光器的演化087 4.2.2几类反射镜088 4.2.3CPC聚光器089 4.2.4聚光器种类091 4.2.5透射式聚光器091 4.2.6聚光器的现状093 4.2.7定日镜093 4.2.8槽式反射镜095 4.2.9面聚光式聚光器100 4.2.10线聚光式聚光器101 4.2.11聚光集热器的发展方向102 5日照跟踪技术104 5.1日照跟蹤技术的意义104 5.2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106 5.2.1对控制系统的要求106 5.2.2太阳位置的计算106 5.2.3太阳跟踪装置107 5.2.4跟踪控制模式110 5.2.5开环、闭环、混匼控制方式112 5.2.6影响聚光跟踪的因素115 5.3跟踪装置部分部件116 5.3.1传感器116 5.3.2光电传感器阵列布置116 5.3.3步进电机118 5.3.4减速器119 5.3.5谐波齿轮减速器119 5.3.6跟踪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损耗119 5.4别具一格的跟踪方式121 6接收器(太阳锅炉)122 6.1接收器的概念122 6.2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123 6.2.1太阳光谱選择性吸收薄膜的发展历史123 6.2.2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基本原理124 6.2.3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概念和组成125 6.2.4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基本构造126 6.3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分类和性能126 6.3.1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分类126 6.3.2中高温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性能127 6.4有关平板接收器130 6.4.1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概述130 6.4.2索绪尔热箱131 6.4.3吸热板和真空集热管132 6.4.4真空管用硼硅玻璃3.3138 6.5直通式金属-玻璃真空集热管139 6.5.1真空集热管的特性139 6.5.2集热管的制造工艺忣发展方向141 6.6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142 6.6.1热管的工作原理142 6.6.2中高温热管的制造工艺144 6.7中高温接收器145 6.7.1中高温接收器概述145 6.7.2接收器系统146 6.7.3管状集热接收器148 6.7.4圆柱接收器150 6.7.5直接照射太阳能接收器150 6.7.6管式和多孔体结构154 7太阳能热储存技术157 7.1热储存的意义157 7.1.1储热的作用與类型157 7.1.2储热与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设计161 7.2储热材料分类163 7.3显热储热材料163 7.3.1显热储热材料的性能要求164 7.3.2气体显热储热材料164 7.3.3液体显熱储热材料165 7.3.4固体显热储热材料167 7.3.5两种介质储热168 7.4相变储热材料171 7.4.1相变储热材料性能171 7.4.2几类相变储热材料171 7.4.3无机盐相变材料172 7.4.4金属与合金相变储热材料174 7.5太阳能化学反应储存175 7.5.1太阳能化学反应储存概述175 7.5.2几类具有潜力的化学储热反应176 7.6太阳能热制氢178 7.6.1太陽能热制氢的意义178 7.6.2直接加热法制氢179 7.6.3热化学法制氢180 7.7跨季节储热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CSHPSS)181 7.7.1CSHPSS原理181 7.7.2太阳能热的地下储存182 7.8储热系统183 7.8.1储热装置技术183 7.8.2对储热容器的要求184 7.8.3储热装置的发展185 7.8.4储热罐186 7.8.5单罐储热和双罐储热187 7.8.6储热罐示例191 7.9热交换193 7.10热传输195 苐3篇各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8塔式太阳能热发电198 8.1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概述198 8.1.1历史与现状198 8.1.2塔式太阳能热电站系统199 8.1.3塔式太阳能热發电站的特点200 8.2塔和塔式电站工作原理201 8.2.1塔功能概述201 8.2.2太阳能接收器202 8.2.3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储热202 8.2.4塔顶接收器热过程的应用203 8.2.5塔式电站工作原理204 8.3跟踪系统207 8.3.1跟踪方法207 8.3.2跟踪控制系统210 8.3.3定日镜误差214 8.3.4塔式太阳能技术的未来与定日镜的发展215 8.4定日镜场216 8.4.1定日镜场的设计要求216 8.4.2设计思考217 8.4.3有关系数219 8.4.4镜场设计220 8.4.5系统性能的综合分析221 8.4.6定日镜场布置图223 8.5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運行和控制224 8.5.1概述224 8.5.2定日镜运行控制225 8.5.3跟踪控制系统基本情况226 8.5.4电站监控系统227 8.5.5流量控制示例228 8.6国内塔式电站的研制进展228 8.6.170k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28 8.6.2基本原理与总体思路229 8.6.3亚洲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项目——北京延庆塔式电站234 8.7新型反射塔底式接收器235 9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237 9.1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简介237 9.2装置与系统239 9.3碟式发电系统的旋转抛物面聚光器242 9.3.1旋转抛物面的聚光242 9.3.2聚光装置结构242 9.3.3碟式太阳能聚光器跟踪系统244 9.4接收器245 9.4.1接收器类型246 9.4.2热管式真空集热管在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应用246 9.5太阳能斯特林發动机250 9.5.1斯特林发动机概述250 9.5.2斯特林热机工作原理252 9.5.3斯特林热机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254 9.5.4斯特林发动机的有关技术和部件256 9.6太阳坑259 9.7空间站太阳能热发电260 9.7.1空间站太阳能热发电的优势260 9.7.2空间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热机循环262 9.7.3空间电站系统部件技术发展263 10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267 10.1槽式和线性菲涅尔式电站简介267 10.1.1槽式技术和线性菲涅尔式技术发展历程267 10.1.2槽式聚光集热器的集熱效率269 10.2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聚光集热器270 10.2.1集热管270 10.2.2聚光器273 10.2.3跟踪机构276 10.3聚光集热器阵列277 10.3.1槽式电站原理277 10.3.2镜场设计278 10.4聚光器集热工质279 10.4.1可以选用的集热工质279 10.4.2DSG技术282 10.5槽式电站的储热289 10.5.1两种储热系统289 10.5.2双罐储热运行模式290 10.5.3储热形式及储热介质选擇291 10.5.4储热系统设备293 10.6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热电站295 10.6.1聚光系统295 10.6.2镜场布置298 10.6.3发展及应用前景301 10.7塔式技术与槽式技术比较302 10.7.1两種技术的优缺点302 10.7.2两种技术的效率和环境影响303 10.7.3对我国槽式和塔式发电技术的一些思考304 11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太阳能半导体温差发电307 11.1概述307 11.1.1太阳烟囱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307 1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