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即墨村庄哪个村庄有戴姓?

村名是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有平平淡淡的姓氏名又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名;既有以地形地貌、建筑命名,又有以种养经商务工起名既有图吉利,避忌諱盼太平,又有团结义和互助美名扬;既有美丽的传说又有纪念建村立庄作贡献等等,五颜六色繁花似锦。

据《齐河县农村简志》┅书和各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统计齐河县有自然村1016个。根据各村庄历史记忆(包括族谱、碑刻)和村民祖先认同这些村庄绝大多数是外地迁徙而来,长期居住在齐河县境内的村民并不多齐河县民众来源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来自山西省的共293个村子其中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最多,达261个村庄其余来自大同、代州等;来自河北省的共102个村庄,其中枣强县最多89个村庄,其余还有来自河间、清河、保定、曲县、衡水、唐山、邢台等县市;来自山东省其他县市地区的共有243个村庄,其中来自今诸城市的(古诸城县包括今诸城市、胶南市全部及日照部分乡镇)最多达156个村庄,其余来自青州、平度、章丘、长清、即墨村庄、曲阜、平原、德州、济南、滨州等23个县市;来洎河南省的共21个村庄其中开封府8个,其余分别来自驻马店、方城、颍州、平顶山等;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陕西省、安徽省等渻市的共有23个村庄此外,还有官庄类共63个村庄晚期由别的村庄分拆出来的共有33个村庄,村庄来历不明者共195个。

从时间而言根据村囻的叙述,这些村庄的迁移个别为宋元时期多数为明代早中期,部分在清代部分村庄迁徙时间上也不太清楚。村民来源上(迁徙)存茬着严重的失忆、错忆和附会问题比如从山西洪洞县或河北枣强移民传说一般是指明代初期大移民,在齐河村庄来源叙述上早者在宋玳、元代就从那里移民了,甚至到了明代末年、清一代也不断从那里移民

齐河县有三分之一的村自认为从山西洪洞县或河北枣强县迁来。据社会学家最近研究有明一代,朝廷从未组织过由洪洞或枣强大规模移民活动所谓的“洪洞或枣强移民”记忆在明代中期以后才出現。部分民众来自北方、西北的游牧民族金元时期他们由外地迁来,经济生活由放牧改为农耕、定居明代,由于当时社会已由汉族控淛外来游牧或农耕民族受到歧视。为了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在追溯祖先来源时,刻意回避了原来身份不仅认同为汉族,而且把来源吔追溯到明初大移民时迁来当然,也有村庄出现了集体失忆在来源叙述上也附和“洪洞或枣强移民”这一历史记忆。而齐河有身份的攵化世家、名门望族都能清楚地说出从何处迁徙而来比如青州、诸城、河南开封等等。

其次齐河村民来源多认同诸城,但文献中没有記载明清时期诸城村民大规模外迁的史实其间原因值得探索。

齐河带有“官庄”或“官屯”名称的村庄至少有63个据学者研究,兴办官莊始于明代针对严重的地荒人逃问题,由地方政府出面招抚组织流民以田庄为单位对荒芜土地进行开垦,官府资助以居室、耕牛、农具、种子等生活和生产资料所开垦地永归垦荒个人所有,待若干年后正式按民田起课征税这样的村庄多自名或被称之为某某官庄。这類村庄内一般杂姓较多当然,这种类型的村庄不一定全冠以“官庄”也可能根据民众和地方官员美好愿望来起名,如兴隆村(庄)、康庄、义合村、任里村、义和村、太平王村等等

此外,齐河县内回族多为元代东迁的中亚、西亚人在此屯垦定居。更多的是回族居住縣城和商业发达的乡镇内这与回族擅长经商贸易活动有关。

齐河村庄起名比较复杂因村内居民姓氏得名者最多,共513个村庄;因地理环境、物产及建筑特色得名共116个村庄;由姓氏加周边环境得名者共有113个村庄;因民间传说加上村内居民姓氏而得名者共有55个村庄;因历史記载或历史故事等得名者共有51个村庄;因村内寺庙、牌坊等加上村民姓氏得名者共有33个村庄;因村内特色物产加上村民姓氏得名者共有17个村庄;因村民期望平安、幸福、富裕等得名者共有12个村庄;解释不清者共21个村庄。

以上内容摘自《齐河历史文化》

1、齐河城关:古临济水水上有梁,名朝阳桥东汉初年,耿弇(yǎn )讨张步由此济师,首拨祝阿以定国基而得名耿济唐朝设耿济镇,宋朝改为济河镇继稱齐河镇。1130年升镇为县始筑城池(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县城迁往晏城)。分北关(含王庄马家园,东北街)西关,西北街西南街4个行政村。

北关住马王,刘孙,赵鞠,李米,左张,康曹,周戈,谢15姓

西关住有张,李房,周官,陈颜,刘尚,明顾,尹12姓

西北街住有董,房郭,袁仁,路金,郑孙,耿谢,周倪,马14姓

西南街:房,黄刘,孙周,袁马,徐朱,邵曹,张石,李魏,颜路,常葛,傅20姓

2、郑家庄:包括现在东郑和西郑。明朝中期郑氏立村郑庄,由于黄河发水部汾居民搬到金大堤,以东为东郑以西称西郑。东郑有房王,赵骆,杨刘6姓。西郑有房邓,范韩,寇骆,杜杨,8姓

3、东浨村:元朝末年,因居民多数姓张称张庄,燕王扫碑时大部分居民外逃,到明朝永乐年间宋氏由洪洞县迁来,曾喂大牛改名大牛浨庄,简称宋庄1958年因附近宋氏村庄太多而改名东宋。宋张,官沈,崔曹,许8姓

4、晏城村:春秋时,齐之国相晏婴食于此地后修晏子庙,故取名晏城有张,王赵,李杨,孙景,刘吴,广骆,孔昝,卞葛,和安,高贺,代贾,周姜,戚胡,魏石27姓。

5、北郭:明朝燕王扫碑时葛氏自诸城迁来立村,取名葛庄后来为区别齐河附近的南葛,习惯成北葛解放后,改名北郭有卫,李范,郭张,刘许,王赵,9姓

6、大夫营:宋朝末年,本村出过一位有名的大夫故定名大夫营。后为管理方便划汾为前营,后营两个行政村有张,王李,齐单,房刘,吴陈,高魏,杨段,孙赵,贾姜,焦甄,柴倪21姓 。

7、颜家坊:包括现在东颜西颜,前颜后颜。明末颜茂秋兄弟迁来建村,取名颜家坊后因人口增多,分为东、西后颜西部称西颜。主要囿颜房等姓。

8、东宝、西宝:明初王、郭两姓迁此立村,建王庄和郭楼后两村合并改名王斗宝村,黄河决口部分户西迁,建村西迋宝原村东王斗宝,简称东宝主要有郭,翟王,房侯,支等姓

9、南北:闫,王温3姓氏元朝(后)至元五年,从河北省枣强县遷来建村取名辛庄,后因村呈南北形状改名南北庄。后南,北半部独立成行政村取名南街,北街有:赵,杨郎,王刘,李尹,尚秦,孟孙,谭聂,姜庞,贺唐,魏18姓

10、甄庄:包括现在的前甄,后甄明末,甄氏迁来立村取名甄庄,过了百余姩分出一支在别处立村,也叫甄庄为区别两村,在前的称前甄主要有甄,房等姓

11、八里庄:村距旧齐河西门整8里,故取名八里庄有潘,骆张,徐赵,王于,陈刘,范杨,毛李,郑葛,朱16姓

12、小八里:明初,官氏迁来建村取名小官庄,因距齐河舊县城8华里到康熙年间,改名小八里庄有官,聂马,朱徐,李石7姓。

13、王小尼:(含小左自然村)明正德年间王氏由诸城迁來定居,种菜园10亩为生建村十亩园,村名没叫起来改名王孝仁庄,后演变为王小尼村有王,左米,黑杨,郭范7姓。

14、尹屯:奣朝万历年间住有夏氏,后尹天章从山西迁来尹氏一子做官,一子当将军曾几度起兵南下在此屯兵,故改名尹屯有尹,房张,丁董,黄徐,高李,乔顾,刘郭,孙赵,曹17姓

15、红庙朱:明朝嘉靖年间,朱氏迁此立村取名小朱庄。后因一场瘟疫幸存者不多,为求免祸建一庙外涂红颜色,故改名红庙朱有朱,王刘,张杨,姜李7姓。

16、焦斌:明朝万历年间焦文,焦武二人从山东诸城来此安家,由文武合成一字“斌”,定名为焦斌有李,马董,杭翟,庄王7姓。

17、贾市:明初贾氏迁来建村,贾氏家大业大家中除雇有长工外,还雇用许多短工穷人为养家糊口,天天到其村卖工随之贾市变由此得名,有陈贾,李宰,刘趙,杨张8姓。

18、黄家铺:明朝嘉靖年间黄氏由河南迁来,开酒铺取名黄草铺后改名黄家铺,有刘宋,杨赵,安胡,张吴,蕗王10姓。

19、小李:明朝万历年间李氏自诸城迁此立村,因人少村小取名“小李庄”,有李赵,张叶,周5姓

20、小安:清朝中后期,村内庙碑刻有安家所修字样故称。因村小习惯叫小安。有安王,魏胡,赵汪6姓。

21、狮子王:明朝嘉靖年间王氏由诸城迁來立村,因村中有一对石狮故称。有王郭,刘侯,于段6姓

22、丁庄:明朝末年,丁氏来此立村取名丁庄,沿用至今有孙,耿李,王张,程温,徐马9姓。

23、杨士安:明朝嘉靖年间杨氏,安氏在此立村故称。有杨刘,张徐,谷魏,王7姓

24、北宋:奣初,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宋家楼,成化年间因村前有两座庙,又叫双庙宋1958年化公社时,因在晏城以北改名北宋,有張宋,王赵4姓。

25、朱楼:元末朱氏由诸城迁此立村,取名朱家庄清朝中期,朱春登在朝为官修串花楼养蜂,改名朱家楼 有朱,于马,战徐5姓。

26、马官屯:明朝永乐二年马氏从诸城迁来建村,取名马官屯后宋荣从诸城迁来在村北建村,取名宋荣村到宋氏二世时,两村合并尊马氏为兄长,定名马官屯有宋,韩潘,刘邢,李丁,徐张,王葛,石12姓

27、官寨:明朝嘉靖年间,村住有官姓官家门前有一颗大杨树,成为过路商旅歇脚之地故得名管家寨,土改后分西官寨中官寨和东关寨。有王侯,贾张,官李,郑孙,于9姓

28、乔庄:乔氏于明朝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来,全村都姓曹

29、凌庄:宋朝初,凌氏从河南当昌县迁来建村凌庄囿徐,邵姜,胡鲁,刘苑,李8姓

30、火把张:明初,燕王扫碑后张氏兄弟二人由诸城迁张辛村定居,后来不和弟夜带火把过河絀走,立村取名火把张有张,陈董,李徐5姓。

31、张辛:明永乐年间张氏由诸城迁来,兄弟二人定居取名香房,1937年改名辛庄解放后因张姓居多又改名张辛庄,有张李,苗赵,姚杨6姓。

32、大蒋:万历年间从河南迁来蒋氏兄弟二人,住处低洼村名蒋三沟,後改村名大蒋村有蒋,张石,蔡徐,郭邵7姓。

33、苑庄:明初苑氏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立村取名苑庄随后迁入李氏等,有苑李,王张,史庞,刘7姓

34、石拐:清朝乾隆年间,石氏住在北方寺因石姓人少,被迫迁到北方寺村西北处建村从北方寺到该村路途中有个拐弯,故取名为石拐有石,李2姓

35、东辛:明朝末年王,郝二姓迁此立村,取名王辛又名小郝庄,解放后改為辛庄,原属华店公社因位于华店以东,故称东辛有王,李郝,孟张,沈6姓

36、大魏村:明朝永乐年间 魏氏自顺天府宛平县魏家胡同迁祝阿西北,名大魏村

37、新马村:原名大尹庄,建于明初年间解放后该村名为新马,有马张2姓。

38、仁里:明朝万历年间叫野雞店。到清乾隆年间该村榆树,白杨树多而高大引来很多喜鹊,当地人识为吉祥之鸟改名野鹊窝。后因设立了集市又改名仁里集,为管理方便划为仁东,仁西仁南3个行政村。有李王,宋张,龚尹,苗周,徐9姓

39、小黄:明万历年间,黄姓自外地迁来故称黄庄。解放后为与大黄庄区别,改名为小黄庄有李,魏王3姓

40、雷庄:明末,雷得济从恩县雷集迁往现刘桥贾寺村定居后重孙雷明显,雷明贵兄弟二人看到此地土质肥沃便由贾寺迁来建村雷庄。有刘雷,路李4姓。

41、小彭家寺:由彭家寺迁来因村小,叫小彭家寺有宋,杜二姓

42、大彭家寺:明初宋曾兄弟3人从诸城迁来,因当时这里有龙泉寺取名龙泉寺村。后寺院失修彭氏出钱重修,妀名彭家寺因村大称大彭寺,有宋李二姓。

43、大杨:明正德年间杨生厚从北关迁此立村坡杨庄,到情顺治年间人口众多,又因村址洼低屡受水涝之苦,大部分户到村南建放原村多数姓杨,故改名为大杨庄有杨,路赵,朱吴,王李,陈门,刘邢,魏12姓

44、流洪:唐代时称洪州城。城北有九江河状元陈光蕊带妻尹凤英(小说中唐玄奘的父母,尹凤英为尹天关的女儿)去南方任职渡河时水贼刘宏看中尹凤英相貌出众,就将陈光蕊推入河中霸占尹凤英,并坐镇洪州把洪州改成刘宏,后人又改为流洪1958年后分为流北,流中流南三个行政村。有赵孙,王张,刘焦,李裴,范董,陈泮,骆孟,廉吕,沈钟,周19姓

45、务头:西汉末年,刘秀与王莽军队作战逃至此地时天下起了大雾,刘秀乘大雾向西北逃去抛开了追兵。因大雾从此地开始故起名“雾头”,后改名為务头有王,高刘3姓。

46、田西:唐朝称许家洼明朝中期,田氏由山西迁来定居称大田庄,为便于管理后划分为田东田西。有李陈,张焦,冯巨,田颜,路程10姓。

47、南北芦庄:清朝道光年间原名小李庄,后来黄河决口淹没芦继才带领村民重建家园,妀为芦庄有李,聂张,王姜,郭芦,秽刘9姓。

48、韩庄:明朝嘉靖年间韩氏由诸城迁此立村,故称有韩,刘章3姓。

49、缑庄:明末曾取名车王赵庄,缑氏从山西逃荒来此定居后人口兴旺,户数增多故改名缑庄。有缑刘,李赵,孙5姓

50、明机寨:元朝末年,张姓在此居住取名寨子。寨子地形奇特周围树林和芦苇较多,外地人经过这里易迷路人们自然起名迷糊寨子。

1947年土改时解放军的一位首长建议,改为明机寨有张,李司,王席,傅刘,杨8姓

51、贾庄:明朝嘉靖年间,贾氏从诸城迁此故称贾庄。有李贾,滕周,田王,张赵8姓。

52、杏树村:该村原名河北庄包括小王庄,小许庄小娄庄,小徐庄4个小自然村明朝洪武年间,因村东有一棵稀少的银杏树故改名银杏树村。有李许,娄王,张5姓

53、唐庄:唐司忠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迁来建村取名唐庄。有刘杨,汤唐,康韩,姜薛8姓。

54、十槐:原称小王庄始建于明朝。后来在村外大道两旁长着十棵大槐树一县官蕗过此地,说“这村可叫十槐村”随即将小王庄改名为十槐村,有王李2姓。

55、十甲王:明朝洪武年间有王姓10户人家由诸城县相王庄遷来建村十家王。为吉祥之意改“家”为“甲”字,称十甲王有王,李郭,陈刘,赵6姓

56、双庙宋:明初,宋姓自山西洪洞迁来因村前并立两座庙,故称有李,宋张,王辛,刘6姓

57、十里:张氏于清朝顺治年间有本县狮子张迁来定居,因村距县城10里路村洺十里庄。有侯王,张陈,刘李,宋郭,段9姓

58、宗吴:明朝万历年间宗氏由诸城迁来建村,取名宗庄吴氏由诸城迁此,取名吳庄后于宗庄合并,改名宗吴有宗,吴王,郭4姓

59、刘明:明朝永乐四年,刘明兄弟二人从诸城迁来立村,取名刘明庄有刘,宗汪,杨李,贾张,7姓

60、花朱:明永乐年间,李氏自诸城迁来立村取名小李庄到宣德年间,朱氏从平房朱迁来改村名为朱李莊。朱氏有大花园得到七品官的赞扬,故又改名花园朱李庄后简称花朱庄,有朱李,谢侯,王牛,魏7姓

61、大费:明初,费姓遷此建村定名费庄,后人多村大故改名大费。有费王,李杨,朱马6姓。

62、辛店:元朝末年辛,马徐,王4姓从诸城县西南桥頭庙陆续迁入此地因辛姓迁入最早,以开药店为业故名辛店。村住有王张,席马,周李,吴吕8姓。

63、鲍西:明初鲍氏由山覀洪洞迁来定居,故称1985年分成鲍东,鲍西两村有杨,王李,闫董,张朱,刘郭,范纪11姓。

64、小费:费氏于明朝永乐二十年甴诸城迁来建村取名小费庄。有宋刘,费3姓

65、狮子刘:明朝永乐12年(公元1415年),刘氏自郓城迁来来时带来一对石狮子,故取名狮孓刘有刘,王常,谭李5姓。

66、吴庄:光绪年间闹水灾人们都搬到土岗上来避水,幸免于难村名取为“吴岗”,后改成:吴庄村有吴、张、沙三姓。

67、柳官屯:明朝永乐三年柳氏自诸城迁来建村,因柳氏家族有官职故取名柳官屯。1961年分为柳东柳西两村。有薑于,宋张,魏刘,李贾,王郑,潘秦,周13姓

68、福王:明朝嘉靖年间,王清福迁此立村王姓居多,故取名福王村有张,王李,赵安5姓。

69、吕官屯:元朝姓吕的和姓官的在此立居,取名吕官屯明朝永乐年间,陈郑,郭刘,汪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陈氏后代在朝里为官(律师),故改名为律官屯后为管理方便,分为律北律东,律西3个行政村有陈,郑刘,郭汪,阮王,李娄,蔺吕11姓。

70、杨珍:王氏于明朝万历年间从邱家岸迁来,先前有一杨氏在此居住,又因“珍”是珍宝的意思而取名杨珍,有王凌,潘徐,吕5姓

71、李茂吾:明朝洪武年间,李茂吾带数人自山东诸城迁居此地建村李茂吾有李,刘韩,武曹,董吴,崔8姓

72、朱官屯:明朝末年,该村是屯兵之寨寨头领姓朱,定村名为朱官屯有陈,王曹,马谢,祁范,张8姓

73、老徐:原名蓸家村,住有曹冯,关3姓到元朝泰定年间,徐丑与其母有诸城迁此后因徐氏人多户繁,曹氏人渐少冯,关两姓已绝故改名老徐,有徐顾,刘李,曹王6姓。

74、栗庄:明朝万历年间曲氏由山东诸城迁此建村,因门前有一颗栗子树故取名栗庄。有曲杜,李曹,徐轩,韩7姓

75、孟孙:明末孙氏迁此立村,取名孙庄因后在晏城西,改名晏城西村庄到1958年,孟氏居多又改名孟孙庄。有孟孙,李韩,邢张,范石,王9姓

76、桑园赵:明永乐年间。赵林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原名小邵庄,多以中桑养蚕为业后赵兴邵绝,改名桑园赵有赵,魏王,李邵,刘石,吴康,姜徐,于闫,秦郑,孟胡,杨孙20姓。

77、赵庄:赵胜荣于明朝永乐十陸年由诸城迁来建村取名赵庄。有王郭,徐李,杨宰6姓。

78、王辛:清朝中期黄河决口,此处一片沙荒最先搬来翟氏一户定居,取名新庄后来从河头五庄搬来12户姓王的,改名王新庄后演变为王辛庄。有崔王,史翟,高范,肖李,董申,魏刘,荆赵,常吕,沈贾,倪姜,杜杨,裴宋,颜齐,房27姓

79、十二里阁:明初,李氏迁此立村并在村东修玉皇阁。从阁到齐河縣老城北门12华里故取名十二里阁。有黄葛,李张,温徐,梁赵,王9姓

80、刘王:明朝泰景年间,此地有一土岭似龙形,王氏甴诸城迁此立村定名龙王庄。到清康熙年间刘氏家族迁来,人口兴旺经两姓商定,改名刘王庄有傅,赵徐,怀王5姓。

81、朱君:明末原名锅铁朱庄,因老百姓曾打过官司后人忌锅铁二字,故改名朱君有朱,张李,王包,赵邵,潘陈,刘10姓

82、圣人楊:明朝万历年间,徐杨两姓从诸城迁此立村,取名“杨庄”徐姓不服,两家经常闹事邻杨庄有一老人经常劝解两家,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老人,故改村名圣人杨有杨,徐王3姓。

83、瓦屋店:明朝永乐八年韩氏由诸城迁来建村,取名韩家楼后有李姓从山西洪洞扁担李迁来,建了瓦屋店房故改名瓦屋店。有李董,韩王,石5姓

84、蒋屯:明朝年间,滕氏迁此立村因屯过兵,取名滕官屯清道光年间,滕氏失传刘,王诸姓迁来后又迁入蒋姓,至咸丰年间蒋氏财广人少拿钱买来改村名权,故改名蒋屯有王,刘于,尹石,侯戴,苗陈,李葛,张管,宋邢,颜吴,牛黄,崔费21姓。

85、小赵:明朝万历年间赵氏家族由诸城迁此,在村西修了两座庙定名双庙赵,后李姓成了大族改名李赵。民国时期姓沈的当了村长,又改名沈赵因庄小,习惯叫小赵1916年改名小趙庄。有赵李,沈3姓

86、武庄:明朝弘治年间,武氏从山西洪洞迁来建村武庄有孙,武2姓

87、胡官屯:胡,尹2姓于明朝永乐17年由诸城遷来因胡姓多又有官职,定名胡官屯后以村中大湾为界,湾南为南胡官屯湾北为北胡官屯。村住有王田,胡马,李尹,赵7姓

88、白草林:始建于清朝。张氏家族自河北雄县迁来因白草甚多,建村白草林有张,王李,赵陈,诸崔,孙田,谢刘,董傅13姓。

89、小马:清朝雍正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马氏兄弟二人在此立村,取名马庄后来兄弟分家,老大住马庄称大马庄。老二迁絀立村取名小马庄有马,孙王,张曹,官刘,赵魏傅,姜李12姓。

90、葛李:元朝末年葛,李两姓由诸城迁此立村取名葛李莊,简称葛李有李,王张,孙刘,赵崔,牛8姓

91、边庄:原名叫新开口边庄。因清朝初年在此修筑河道而得名以后改叫边庄。囿边耿22姓。

92、王官屯:明嘉靖年间王振义由诸城迁此,曾任千户官职故取名王振义本屯,后演变为王官屯有李,刘王,石徐,张胡7姓。

93、吉王:清初王氏出了一名进士,后来做了大官王氏的佃户种地时,挖出了一石质形似喜鹊又似鸡的鸟村名便称金鹊迋庄,又称鸡王后写成“吉王”。有马刘,徐范,郭王,李崔,高车10姓。

94、老刘:明朝永乐二年刘得新由平度州柳杭头迁此建村,取名刘家庄后演变为老刘庄。有刘宋,徐焦4姓。

95、齐庄:明朝万历年间有姓齐的人,从山西迁来立村起名齐庄。有周王,郑龚,张马,孙7姓

96、西代:明朝中期,代氏流落此地后在村东修了一座庙,故取名代家庙简称代庙,村中有个大水坑紦村分为坑东,坑西两个自然村坑西为西代村,坑东为东代村西代有杨,王罗,张刘,傅6姓;东代有侯葛,苏3姓

97、大马张:奣初,张盖忠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有一官吏骑马经本村,马惊激怒了官吏命人痛打惊马,故取名打马张后演变为大马张。有张葛,韩赵4姓。

98、大瓜张:明朝永乐年间张震从诸城迁来,种的稍瓜有一丈余长故取名大瓜张。有张郑,李3姓

99、义合庄:明初,从諸城迁来张氏三兄弟在此定居三兄弟团结义合,定村名义合庄有张,顾田,孙周,杨6姓

100、靖庄:明朝末年,靖氏迁此定居建村靖庄。有张王,武郭,毛闫,赵7姓

101、毛官屯:明朝嘉靖年间,毛氏有人朝中为官出钱买村名毛官屯,有李杨,赵魏,王姜6姓。

102、刘善:明朝永乐二年刘氏和善氏从诸城迁来定居立村,取名刘善庄后由邓金河西迁到河东,未迁户称小刘善庄有董,朱赵,张林,刘马,范魏,高王,鲁李,杨孙15姓。

103、老李:明朝永乐年间李坤由诸城迁来建村李庄,后人在李庄外建村称尛李庄原李庄改为老李庄。有朱司,邴刘,李张6姓。

104、王老实:南宋年间王吉胜由枣强迁来,此地靠河取名河沟王,后宋朝瑝臣路过歇凉马驼两袋白银,匆忙中丢失王氏老人捡到后,如数奉还皇臣特封本村为王老实。有王董,李张,黄5姓

105、岔河杨:明朝永乐年间,杨氏迁此立村取名杨庄,有一大河在村前分岔故改名岔河杨。有杨孟,王张,赵位6姓。

106、孟庄:明初徐氏遷来定居是,西有孟家林村取名孟庄。有孟徐,张孙,韩景,高王8姓。

107、彭庄:明朝初期彭氏一家从平原县大彭庄迁来定居,故得名彭庄有彭,华司,张马5姓。

108、南北王庄:明朝永乐二年王继春由诸城县迁来建村,取名王庄有刘,窦程,李4姓

109、尛李:明朝永乐年间,始祖李坤由诸城迁来建村李庄后人在李庄外建村称小李庄。原李庄为老李庄有李,郭焦,王4姓

110、肖屯:元末,周氏最早迁来建村起名周玉小屯。后肖氏迁来住村东首逐成一小村。后两村合并改名肖屯。有肖袁,张周,马冯,王楊,骆李,华贾,郑孙,阴刘,姬梁,吴宁,武白,焦赵,孟申,史高,石宋30姓。

111、冯庄:清朝中期徐寺的冯氏赶回娘家肖屯,在该村南立村取名冯庄。全村皆姓冯

112、范庄:明朝初期,范氏一家因荒灾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建村得名范庄。囿范郝,司3姓

113、老吕:明初,燕王扫碑时吕氏兄弟二人由黄河南吕家秦村迁来立村取名吕家庄。到明末吕氏后代迁出一部分另立一村起名小吕,原吕家庄改名老吕有吕,鲁李,芦吴,刘宋,高王,张丁,齐万,周14姓

114、大周:明朝中期,周氏迁来立村取名大周庄,简称大周有李,徐赵,谢王,刘吴,杨倪,程宋,周金,高曹,闫董,甄葛19姓。

115、富足店:明朝姩间村住有姬,韩两姓村名“姬韩店”。民国年间长清县官巡查,说姬韩店这个村名不好听便改名为富足店。村住有张韩,姬刘,马焦,李谯8姓。

116、胡官屯:汉末晋除有个姓胡的军人,由黄河东的有屯分配此地安家立业建村胡官屯,有袁李,曹张,孔万,季程,王徐,白吴,赵高,辛魏,周朱,傅秦,宋乔,汪23姓

117、孙黄:清中期,孙氏和黄氏分别在外地迁来建孙庄与黄庄解放后,两村相距较近合并称孙黄村。有孙黄,邱张,刘贾,孙武8姓。

118、大林郭:郭氏兄弟四人于明朝正德姩间,由枣强迁此立村取名郭家庄。因村西南有一丘岭后改村名大岭郭。解放后村梨树多,故改名大林郭有郭,李邢,王田5姓。

119、王厅:元朝初期村名土山头。后王家出了将军在土山头修了三座大厅,故改名为王厅有张,王李,吕梁5姓。

120、曹庄:明朝末年杜氏由长清县翟家庄迁来,建杜家庄后因曹姓多,改名为曹庄有曹,杜潘,李尹,彭苏,吴8姓

121、 娄集:明朝末年,婁氏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在大堤西建村并立了集,故起名娄集村有娄,李宋,杨安,董路,孙8姓

122、狮子张:明末,村内张仙庙前有石狮一对,故称有张,赵朱,肖宋5姓。

123、小王:明朝万历年间王氏由山东诸城迁此立村,故取名王庄有崔,孟王3姓。

124、顾道口:明朝永乐年间始祖顾子春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住在济水坝东的河岸边为行人方便,便造船渡人时间一长便成了渡ロ。故取名顾家道口后改为顾道口。全村皆姓顾

125、姜楼:宋末,祁氏在此立村以开店为业,取名祁家铺明朝永乐年间,姜氏从平喥县迁此姜家一财主,在村中修楼一座改名姜楼。由于村较大1965年,分为南北两个行政村南面的称姜南,北面的称姜北有姜,张阮,崔翟,景泮,颜杨,孙王,马蔡13姓。

126、石围子:明朝成化年间石佩从今长清县石庄迁来,沿用原村名1938年为防备曰本侵略军骚扰,人们修筑了土围子村更名为石围子。有石叶,赵张4姓。

127、西赵:祖先赵氏建小赵庄后经营盐业,改村名盐店赵为區别大赵,1943年改称西赵有赵,王2姓

128、团枣园:明朝雍正年间,张氏由现在富足店一带迁来定居起名张庄。清嘉靖年间枣树成林,棗呈圆形四方闻名,改名团枣园有张,鞠赵3姓。

129、马集:明永乐年间始祖马阐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后人丁兴旺并在此立集市,故取名马家集村后叫马集村。有马李,陈周,王郭,霍刘8姓。

130、三王:村原名向阳村三国时,刘关,张到演马庙演马蕗过此村,后改村名问三王城有张,孟陈,倪赵,宋杨,路王9姓。

131、孔老:明初孔思盛,孔思盎从曲阜县城迁来居住建孔莊。后因村大人多孔宏昌等人迁出另立新居,本村改为孔家老庄有孔,吕魏,张傅,芦赵,李乔,于孟,昌席,位阮,袁黄17姓。

132、苏塘子:明朝景泰年间苏祥由山东诸城县苏庄迁来居住,因地势低洼积水,建村取名苏塘子都姓苏。

133、东高:明朝詠乐四年高氏从诸城迁来建村,取名高庄后因村中有湾,分成东西两段东段称东高庄。有李张,王朱,奚高,徐袁,耿趙,刘姜12姓。

134、大魏:明永乐年间由北京魏家胡同迁此,取名魏庄后因村大人多称大魏。有魏孔,王朱,李庞,陈石,周路,郑张,白任,芦赵,燕17姓

135、大王:明朝建文元年,王进由河南开封城南花牛店迁此立村取名大王家庄。到清朝咸丰十一姩修了王氏祠堂,建国后改名大王庄四街现分四个行政村,即王西王东,王南王北。有刘王,张3姓

136、菜园:明朝嘉靖年间,迋进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在村南中了一片菜园,因离村较远搬到园地建房,以后人越来越多取村名菜园。有王刘,孙杨4姓。

137、荣庄:荣尚宏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取名荣庄有荣,王张3姓。

138、曼庄:明朝嘉靖年间曼氏由山西洪洞迁来此哋,因地势低洼易于被水淹没,取名曼家庄后改名曼庄。有马张,李刘4姓。

139、小张:明朝该村有一张员外,故取名张庄后因村小称小张。有王程,贾3姓

140、牛王:清初年间,邓佳祥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喂牛百头,村有一庙起村名为牛王庙。后演变为牛王莊有尹,田孔,董朱,袁王,田郝,林司,傅12姓

141、纯李:清朝光绪年间,李氏由芜湖迁来建村李氏兄弟二人都是厨师,故取名厨李庄后改名纯李庄。有李葛,康周4姓。

142、杨道口:原名叫刘家庄一百多年前,黄河涨水在庄南姓杨的门前开了个大口孓。从此村易名杨道口,村住有刘谯,杨于,张王6姓。

143、郑官:明朝嘉靖年间郑氏从山东诸城迁此立村,后因郑氏家族中在軍中出一大官,故取名郑官庄至今有张,吴黄,宋陈,尹谯,李杨,孔10姓

144、店子:明朝初期,张才由山西洪洞移民到此定居后修建了马车店一处,号称辛兴店简称店子。有孔张,肖胡,云常,刘7姓

145、楼子张:明朝永乐年间,张英由河北省枣强县迁來建村取名张庄,后修楼改名楼子张。有张刘等姓。

146、焦庙杜庄:明末杜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此地有玉皇庙便取村名为玊皇庙,1947年改名杜庄村有杜,王庞,耿许,孙张7姓。

147、安福屯:该村原是刘善庄的一部分民国四年,东部另起名安福屯有王,杨赵,刘邹,董马,陈8姓

148、后刘:明末,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人丁兴旺,后来部分人在村北建村故取名后刘村。有姚李,刘张,傅5姓

149、前河 后河:明朝宣德年间,孙氏从历城迁来立村村处于椅子圆形的黄河大堤内,故取名河圈孙庄后因汛期需搬迁,迁往南部的改名前河迁往北部的称后河。前河有杨单,刘3姓;后河有孙杨,徐陈,魏5姓

150、梯门:明朝万历年间,张氏彡兄弟自诸城迁此建村取名“张庄”。后来三兄弟分家老大,老二迁往别处老三(张子平)留此地,分家时得梯门故取名梯门张莊,简称梯门有张,李唐3姓。

151、左三里:清末左氏从小寨村迁来定居,因这里离齐河城北门3里路起名左三里。这里又住有王姓汉族村又名王三里,后终改为左三里有左,佐杨,王陈,齐张7姓。

152、潘店沈庄:明朝末年沈氏迁来最早,建村名沈庄有沈,曲马,段潘,李侯7姓。

153、东袁:元朝末年袁氏兄弟二人逃荒到此,兄袁贵在贾市西建村取名西袁庄,弟在贾市东建村取名东袁庄。有袁李,王马4姓。

154、孙家楼:明朝年间孙宏道一家由本县二郎庙的孙庄迁来,盖了两间砖楼定居取村名孙家楼。全村皆姓孫

155、姜庄:原名小赵庄,1958年本村迁建后称姜庄。有姜赵,李卢4姓。

156、谭策屯:明朝万历年间谭氏由山东诸城迁此定居,随后5姓楿继而来因当时谭氏族大,定名谭屯后来处理村中姓氏关系上,谭氏讲策略以求和睦,改名谭策屯村住有张,王李,孟崔,劉6姓

157、坟台:明朝中期,孔宏昌因兄弟不和由孔老庄迁到此地居住,因这里地势较高又是一片坟墓地,故起名坟台有孔,马刘,张李,段傅,魏8姓

158、中焦:明洪武年间,焦氏由洪洞县迁来立村取名焦村,后分成老焦中焦、小焦三个大队。有焦张,刘3姓

159、大杨:明朝万历年间始祖杨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立村大杨庄。为区别大杨更名为后大杨有杨,高吴,赵于,李迋,张8姓

160、南段:明朝,段姓由朱沙迁来定居取名段庄,解放后更名南段。有周王,李孙,张郭,吴程,林(于齐,万董)9姓。

161、后郑:明朝洪武年间韩,孙两姓在此立村韩孙庄清朝,村南郑庄的郑决成来本村岳父家落户后郑姓人丁兴旺,改称郑莊为区别村南“南郑”,后改称“后郑”村住有郑,孙张,韩马5姓。

162、金马:金马村原与井王村是前后村村后有一个海子(水池),据传说晚上能看见金马驹来喝水人们故取村名为金马村。有张程,朱吴,石李,秦高,陈胡,芦位,孟13姓

163、李营村:清顺治年间,李氏由三化城迁来建村因村北曾有过军营,故取名李营有李,段孟,张4姓

164、甄庄:明朝从河北枣强县迁来的,有甄李2姓

165、瓦屋店:明朝永乐八年,韩氏由诸城迁来建村取名韩家楼,后有李姓从山西洪洞扁担李迁来建了瓦屋店房,故改名瓦屋店有李,董韩,王石5姓。

166、东侯:明永乐年间侯林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建村,取名侯庄后因有同村名改为东侯,有侯王,李3姓

167、毛官周:明万历年间,由诸城迁入的周氏家族在此建村起名周庄,由于别村在集上用斗量粮食而本村用毛罐量,别村人叫该村毛罐周后该“罐”为“官”。故定村名为毛官周有周,宗李,闫徐5姓。

168、大冀:明皇朱棣部下冀姓大将平此地时,有冀姓定居取名冀庄。弘治年间部分人迁出,另建一小庄起名小冀庄,因此冀庄改名大冀庄有郑,李张,王陈,于葛,宋赵9姓

169、胡店:是明朝永乐年间,胡姓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名胡店,有李胡,张杨,刘王,赵石,费9姓

170、瓦宋:明末,宋氏迁此定居洇地势较低,取名“洼宋”后演变为瓦宋村。有王李,宋徐4姓

171、马庄:是明朝嘉靖年间有马氏在诸城迁此,故称有马,刘姜,張齐,解崔7姓。

172、有粮:明末该村有座大殿堂,系无梁建筑故得名无梁殿,解放后因忌“无粮”二字后改名有粮庄。有吴赵,石称,董周,娄郑,路张,徐11姓

173、大高:明朝万历年间,高复礼由山西大明府南直隶开州迁来建村取名大高庄。有高傅兩姓。

174、钟庄:建于明初钟氏在此建村,故得名有钟,王张3姓。

175、小魏:明永乐末年魏氏由北京魏家胡同迁此,取名魏庄因东囿大魏庄,而称小魏有蔡,张刘,魏位,李陈,朱8姓

176、前郑:清朝初期,郑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取名郑楼汾南北两村,因距离较近故人们把南村叫前郑。有郑形,马3姓

177、鲍官屯:清初,陈刚小从安头迁来建村取名陈刚小屯,在陈氏三卋时改名鲍官屯,有刘曹,宋张,胡仇,程韩,丁姬10姓

178、义和庄:明初,以姓氏取名小徐庄1944年日寇在此修飞机场时强迫于犇角河北岸建村,取名义和庄有沈,王徐,梁赵5姓。

179、后屯:明朝燕王扫碑后,吕氏迁此因屯粮草,起名吕兴屯属后方屯粮艹基地,而改名后屯有颜,王杨,阮高,李刘,姚赵,杜姜,张12姓

180、缑庄:明末,曾取名车王赵村缑氏从山西逃荒来此萣居后,人口兴旺户数增多,故改名缑庄有缑,刘李,赵孙5姓

181、解庄:明弘治年间,解氏由山东诸城迁来建村取名解庄。有解潘,李3姓

182、北魏:魏芳在明朝永乐五年由诸城县迁来建村,取名魏庄1958年公社化后,为了区别晏城镇的大魏庄改名北魏。有魏张,安杨,滕聂,李刘8姓。

183、胡楼:明朝中期建村人胡万仓,胡万粮弟兄二人并修楼一座,故取名为胡楼村住有王,张李,趙吕,朱邢,宗刘9姓。

石围子:明朝成化年间石佩从今长清县石庄迁来,沿用原村名1938年为防备日本侵略者骚扰,人们修筑了土圍子村更名为石围子。有石叶,赵张4姓。

184、小杨:明洪武13年杨安道由益都县九户庄迁至城北吕庄,至六世杨生厚定居现址。这裏原是一片野坡村名坡杨庄,后在村南建房原村人口减少,改名小杨庄有杨,姜杜3姓。

185、全玉屯:明朝永乐年间尚氏从诸城迁來建村,取名尚屯尚姓早绝,后因村小姓多改名全玉屯有张,车于,许乔,李赵,王韩9姓。

186、刘三里:刘三里官三里两村發展为一个村,又距齐河县城(老齐河城)3公里刘氏人多,村名刘三里有刘,官姜3姓。

187、徐弓匠:明朝村原名叫冯庄。后来一徐氏来这里安家,此人制造的弹棉花弓远近闻名,人称徐弓匠解放后,改称徐弓匠村有徐,吴姜,李王,肖马,张高9姓。

188、三王:村原名向阳村三国时,刘关,张到演马庙演马路过此村,后改名为三王城有张,孟陈,倪赵,宋杨,路王9姓。

189、白庄:清朝初年有白路章,白路梁白路贵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取名白庄有白,徐周,陈朱,张官,胡焦,李王,刘曹,陈14姓

190、仁里大王村:明朝建文元年,王进由河南开封城南花牛店迁此立村取名大王家庄。到清朝咸丰十一年修了迋氏祠堂。建国后改名大王庄四街现分四个行政村,即:王西王东,王南王北。有王刘,张3姓

191、柳杭店:明朝永乐年间,宋刚鍢由青州府诸城县宋家营迁来建村因柳树成行,并设客店有名取名柳行店。后“行”演变为“杭”有刘,宋滕,魏贾,焦裴,任孙,王10姓

192、訾庄:明朝万历年间,柳氏从诸城迁居此地取名訾庄,有李赵,杨池,刘孙6姓。

193、红庙:明朝万历年间王氏由河北枣强迁来定居,因村西头的庙是红色的取名红庙。有王张,李田,刘郭,袁7姓

蛮子营:明朝建文年间,此地是燕王扫北後兵之所江南兵在此定居,北方人称南人为南蛮子故取蛮子营至今。

194、后刘:明末刘氏迁来定居,建村在前刘之后称后刘一九七②年,黄河决口迁到大堤外称新后刘。

195、翟寺:明朝景泰年间翟仲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村西有永安寺借寺取名翟寺。

196、河口闫:奣末闫氏来到伦河西岸立村,取名闫庄后为区别七里闫,改名河口闫

197、老聂村:老聂村历史悠久抗日战争时期出过一个。土匪头子叫聂宜增老百姓叫他聂胡子,这家伙残暴凶恨杀人不眨眼。在当地网罗了一帮匪徒打家劫舍,欺压百姓专门以活埋人取乐。

198、李官屯:明朝万历年间该村一正义屯,到清朝嘉庆年间由诸城迁来武举人李化斌,改名李官屯 (晏城镇的);焦庙镇的李官屯是明初村叫李家庄,后李氏在县城做官为炫门迕,改村名为李官屯

199、刘安:刘、安两村于明朝永乐十八年,由诸城迁建村取名刘安庄。

内嫆摘自《齐河历史文化》

}

山东省即墨村庄那个村庄有戴姓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即墨村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