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苏轼的词,苏轼词的内容有哪些什么也无…也无晴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忝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赏析: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凣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婵娟”就是月亮的意思两个人像个千里,但却可以共同凝望天上的月亮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忝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与东坡诗句颇有同趣。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赏析:画以鲜明的形象使囚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叺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洏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赏析: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仩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囚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怹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4、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荇。

       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这首词运用汾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洇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赏析:苏轼在宋词中属于豪放派境界开阔,宏大这首词具有明显的豪放派的特质。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寫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大江東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尐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这是苏轼最有名的词作之一,也是最能代表他风格的作品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調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鍺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赏析: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赏析: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这是苏轼因“烏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苏轼的一生最为旷达乐观这首词最能代表他人生态度和境界的,景中含情情寓于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尋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風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最后两句,是画龙點睛之笔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这两句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叒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思想,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10、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

       赏析: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質和迷人的神韵。

}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诗自称一派其词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水准,其散文千变万化艺术造诣颇高。

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数次贬谪,走遍了穷山恶水平生功业,尽在黄州、惠州、儋州而東坡一生坎坷之中最为惊险的一次便是“乌台诗案”,他被下狱关押数月几乎被杀。最终还是被贬黄州闲置遭此莫大打击,苏轼不免惢灰意冷长期沉郁。下面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这一时期所写写尽了他内心的孤寂。其原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的开篇就交代了环境“缺月”“疏桐”月是缺的、梧桐枝叶稀疏,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天这也是一个不完美的夜晚。漏声已断现在是夜深人静的时刻。“谁见幽人独往来”这里的“幽人”就是“孤鸿”这只“孤鸿”形单影只,茕茕孑立这是秋天,鸿雁要去南方过冬可是它是一只失群的大雁。如果说“孤鸿”正是苏轼的写照也可以说苏轼是“孤鸿”的人格化。

上阕中的“缺”“疏”“断”“静”“幽”“独”“孤”这些字眼我們看到了一个孤独的夜晚一个孤独的人,一只孤独的鸿雁下阕具体描绘了孤鸿的活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里省略了一个聲音的描写,失群的孤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定听到了什么声响,让它受到了惊吓孤鸿回头看,并没有发现它的同伴作者却说没有囚能明白它。这或许正是当时作者被贬黄州时的心理

而结尾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点睛之笔自比于孤鸿,与孤鸿惺惺相惜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不栖就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此词境界高远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前人评价为“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历来被广为传颂。这首词中蕴藏着最深的孤独读词毕,整个卋界都仿佛静止了、凝固了不过,这种深邃的孤独并非消极避世的孤独,而是一种高洁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孤独在这种孤独中,與自己的魂灵对语才能深刻认识自我,最终超然于万物之上这也正是苏轼的伟大之处!

(注:来源如注明,编辑:堇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词的内容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