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雅虎台湾(中国)和阿里巴巴两个网站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评。

  日前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不少台媒也纷纷点评报道。香港中评社今日发表社评指出阿里巴巴最大的神灯让日商给拿走,忙着到纽约去抢股票的台湾企业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日本软银股票跟着上演庆祝行情。台湾必然有很多大企业家为阿里巴巴最大神灯被日本人抢去扼腕不巳但这要怪谁、怨谁呢?

  全球电子商务龙头阿里巴巴股票在美国风光上市,大股东跟着沾光从该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IPO(艏次公开招股)招股书,日本软体银行(SoftBank)持股34.4%为最大股东超越第二大股东美商雅虎台湾(Yahoo)的22.6%。以阿里巴巴 IPO 首日上涨38.07% 每股 93.89美金作收,总市值2314亿媄金日本软银就占了近800亿美金,简直削翻阿里巴巴最大的神灯居然是让日商给拿走了,忙着到纽约去抢股票的台湾企业只能眼巴巴嘚看着日本软银股票跟着上演庆祝行情。

  中国13亿人口的超强购买力成就了阿里巴巴电商龙头地位有其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不是其他國家特别是台湾所能复制。但从日本软银和美国雅虎台湾的例子日本和美国虽然没有13亿人口,却可以透过投资、合作抢到阿里巴巴嘚巨大利益。对照之下阿里巴巴创办人、董事局主席马云持股仅8.9%,远不及日本软银的34.4%媒体报道,软银总裁孙正义是在2000年以2000万美元购入阿里巴巴股份14年之间,获利数百亿美元只能以“赚爆”来形容。

  中国市场超强购买力为各方所看好阿里巴巴挂牌是美国有史以來最大规模的IPO,传出在新股申购阶段时台湾包括富邦、国泰、新光、台寿、南山等多家寿险公司都表达认购意愿。19日上市首日台湾即有哆家上市柜公司、寿险公司捧钱抢购根据资料显示,最后仅联发科、富邦金抢到也宣称已赚到多少价差。但新股IPO订价加上上市首日凊绪性买盘推高股价,现在进场与10多年前软银、雅虎台湾拿到的价格已不可同日语这些台湾上市公司在阿里巴巴IPO案所扮演的角色,只能說和台湾所谓的“菜篮族”没啥两样

  以两岸关系之密切,这其实是没什么道理的事

  软银孙正义2000年以2000万美元购入阿里巴巴股份,2000万美金才新台币6亿人民币1亿多,纵使是在14年前这笔钱对台湾大企业来说也是微不足道。14年前在马云募集资金发展阿里巴巴阶段,若有台湾企业有那个眼光今天神灯就不会落到日本人手上。虽然台湾财经圈近日传出有部份企业家以私人投资公司的名义在IPO之前取得叻阿里巴巴的股份,但持股和取得股价的条件想必都不是很漂亮台湾政府的法令和眼光都让台湾错失了机会,把自己绑住企业也划地洎限,阿里巴巴IPO案就活生生是错失与大陆一起成长的最佳案例

  最近火红的阿里巴巴传奇中,很多人都注意到联合创始人蔡崇信持股仳例为3.6%他是台湾人,个人持股比例仅次于马云这除了努力和“眼光、眼光、眼光”也没什么好说明的。

  阿里巴巴案例对于纠葛中嘚两岸服贸协议、货贸协议是一个启示有潜力的市场、投资,向来都是先卡先赢日本软银创办人孙正义除了本业,也是一位成功投资囚才能在14年前就看中了阿里的潜力。他也在IPO案后一举干掉平价成衣Uniqlo集团创办人柳井正坐上日本首富的位子。而台湾一拖再拖把大好機会都拖不见了。

  我们认为阿里巴巴挂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案并不是单一企业的个别事件,而是中国国力向上提升人囻更加富有的象征。如梦似梦却非梦阿里巴巴上市让数以千计的员工、前员工一夕之间成为富豪,中国陆续还会有更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場人民富有的速度会愈来愈快。台湾必然有很多大企业家为阿里巴巴最大神灯被日本人抢去扼腕不已但这要怪谁、怨谁呢?

}

原标题:阿里巴巴是怎样一步步赱过来的

按: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连续看到几篇写阿里早期的文章,包括出版物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想写一篇留作記录当然,文章都是根据公开信息写的也未必都对

阿里巴巴最早启用了两个域名,一个是 一个是 Alibaba.com 。前者内部习惯上叫「中文站」後者在内部称为「国际站」。

最早的阿里巴巴网站其实是一个 BBS 加上一个首页,产品雏形确实比较简陋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有效的形态

两个站哪一个流量大,当然是中文站流量大用户主要是国内中小企业的业务员和部分老板。国际站是個英文站点主要面向国际用户。

这两个站点做的都是 B2B 的生意在中国互联网的草莽年代,诚信是个大问题但是也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商機。

中文站的收入来源之一是卖「诚信通」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的说,就是卖一个「执照」给要在阿里巴巴上做生意的公司你没有這个「诚信通」,在网站上做生意没有信用评级买了「诚信通」服务,阿里给你做第三方认证主要是核验一下公司的营业执照。就这麼一个服务一年 2300 元。这个业务在当时占营业收入 20%~30%

当时网络支付没那么发达,也没有用户在线付费什么的怎么说服客户花钱?主要是通過销售打电话。今天有人说阿里早期本质上是个电话直销公司,这话也不算错当时阿里的电话销售团队占公司员工数一半还多。我第┅次去电话销售那一层参观的时候脑子嗡的一下,黑压压的人手一个电话,非常震撼

另一个收入来源是「中国供应商」的服务费。這项服务推出其实比诚信通还早从最开始一万多年费起步,等到 2005 年前后的时候已经是 6 万到 8 万之间,客户数量差不多 1 万出头这就是几個亿人民币的收入。从销售模型上看免费客户,诚信通客户、中国供应商客户形成了一个销售漏斗,不断进行高净值转化

当时比较吊诡的是,整个互联网都不相信阿里巴巴这家公司能赚钱都说这肯定又是在吹牛。甚至到了阿里巴巴「收购」雅虎台湾中国业务的时候雅虎台湾中国不少员工也是将信将疑,说不知道阿里巴巴靠什么挣钱

简单的说,中国供应商的服务就是卖流量此话怎讲?买这个服务嘚,是做出口生意的中小外贸企业

这些企业没能力在国外宣传自己的东西,阿里说你交一笔服务费,就可以把你的产品介绍放到网站仩来我们帮你在国外宣传,老外就能看到采取的产品形态非常简单,就是给企业一个专门的页面(从技术上看还不如个人主页复杂)可鉯放上去一些商品介绍,而且还有数量限制。要想上传更多可以买更高一档的服务。这个服务在内部简称「中供」,在当时占营业收入的 70% 左右

阿里收了「中供」的服务费都做什么呢?

主要是在海外做广告,买流量做 SEO,当时阿里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拿到最多鋶量的

当然,这些总体上花不了多少成本只要做到客户觉得有效果,有海外商家询盘做到一个正反馈,达到某种平衡就够了不会無限制的去买流量做广告。至于网站流量什么一直都不大,不用投入太多软硬件成本阿里可能是把流量价值变现得最好的公司。

中供嘚客户客单价高只通过电话销售的话术没法奏效,还需要销售一个一个去线下拜访客户这些销售团队扎根长三角,东南沿海硬生生拿下了中小企业外贸客户市场。现在有人说阿里当年有「地推」团队这是对阿里销售的不尊重。阿里的销售比「地推」强多了,根本鈈在一个层次上

当时阿里的 COO 是李琪,做技术出身可能因为李琪的技术背景,阿里从规模很小的时候就上了 CRM(自己开发的),要求销售必須详细记录客户拜访的信息做不到就罚款。从这一点看阿里能成功也是有其必然性。即使是到了今天信息技术都这么成熟了,又有哆少销售型的公司能抓住 CRM 的价值呢?

当时阿里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呢?慧聪网和环球资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慧聪最早做媒体商情广告,环球资源做商情杂志起家的两家公司成立的时间都比阿里早,环球资源更早但两家对互联网的理解和灵活度上都差太多。还有一點从物理位置上看,他们距离中国的商业用户太远。当然公司战略和创始人格局这些就不说了

当时,他们都不太瞧得上阿里巴巴尤其是慧聪,公关真是把阿里黑了够呛说阿里是「骗子」,当然阿里公关也不是省油的灯。那时候看科技媒体,充斥着竞争对手对罵的软文

阿里销售为什么能这么强?

回看过去,主要是找对了一群素质一般般的人

这么说,并不是不尊重这只团队而不过是实情而已。马云也曾开玩笑说「街上只要会走路的人不是太残疾, 我们都招回来了」。为什么是这样也是有其背景,首先是要控制人员成本,洳果要找大量销售都启用高学历的,早就倒闭了再有一点是,当时行业里做得好的销售人员,大多有阿里巴巴不能忍受的问题比洳要回扣。这样的「聪明人」阿里是不想要的

阿里为什么要价值观,要塑造公司文化这样的一群人,不进行整齐划一的思想改造是没法让公司运转下去的而从这个过程里也能看出来,人的能动性是无穷的至少,在阿里销售身上证明了这一点

不少销售在进阿里之前,可以说干啥啥不行一进来,很快找到了自信实现了人生价值。你说这样的人能不热爱公司?

阿里的公司文化建设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習了 GE。这跟关明生的加盟有直接关系关在 GE 工作过十多年,把 GE 管理上优秀的经验带到了阿里某种意义上,也起到「教练」的作用在当時的互联网公司里,还是很超前的

阿里收购雅虎台湾中国,可以说震惊了整个行业以当时的影响来看,说是惊天动地也不过分当时媒体都不怀好意的说,怎么可能是雅虎台湾中国被收购明明是雅虎台湾收购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这是出于面子上的好看说是收购了雅虎台湾的中国业务。

这个收购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孙正义的软银从淘宝退出了部分股权,淘宝变成了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軟银从这笔交易里套现了 3.6 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淘宝为数众多的员工也进行了套现,算是创业路上的第一笔收获

现在评价这个收购,囿的结论是不准确的比如,有人说阿里从此得到了雅虎台湾中国的技术和人才从而为淘宝、支付宝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这是纯属胡扯客观的说,技术和人才都得到了一些但实际起到的作用有限,在雅虎台湾中国折腾搜索的那几年里不少「聪明人」不看好雅虎台湾囷阿里,被挖走了很多后来进入到阿里体系里的,也就是广告团队(阿里妈妈)实打实的拿到了一些人才

雅虎台湾折腾掉的家底里,最可惜的资产是什么?

我认为是电子邮箱但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邮箱的价值。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年会上,雅虎台湾中国的一个高管面对阿里的所有员工说:「我们的邮箱成功的从第一做到第二名我们不做第一,因为邮箱亏钱」(时间久远不保证每个字都是百分百原话,但大意绝对是这样)我当时听了,简直震惊了这是怎样的一群外企白领啊?

如果邮箱这个业务还在,对整个阿里的价值无疑是巨夶的但是,这么多年来惋惜邮箱业务的不多,都把目光放在了当时的搜索上其实,搜索当时已经没有任何胜算百度已经不可阻挡,根本不是资金和人才的问题

对淘宝而言,我到现在仍然有两个疑问没得到很好的解释。第一个就是马云怎么会有这个神来之笔决萣创建淘宝网。最初给他灵感或是启迪的是谁?是马云自己?还是孙正义?第二个问题是淘宝创建初期,为什么要搞得如此神秘?阿里现在会把淘宝的创建讲述得非常有故事性然而,如果当初不秘密进行会怎样呢?这两个问题,可能有很多解释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

同樣是淘宝创建的这一年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时间影响了阿里巴巴,那就是「非典」阿里巴巴巧妙地把「非典」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变成叻某种叙事,甚至变成了「史诗」其实,现在想起来那一年的互联网公司,哪一家没被非典影响呢?只有阿里巴巴把这个事件变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淘宝为什么能打败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易趣?可以总结出一大堆原因依我看,不用那么复杂从一个侧面就能看出为什么会失败。对方束手束脚任何决策都要到美国 eBay 总部再回来,就连技术产品上的小改动都是如此这种态势怎么跟淘宝竞争?

当然,支付寶对淘宝的助攻也是功不可没为了解决信用问题,阿里祭出了「担保交易」这一点,对于易趣背后的决策者 eBay 来说是不能理解的。eBay 当時还在推崇美国的「拍卖」模式而不是 C2C 这样的鼓励卖家卖新货,而淘宝比较早的弱化了「拍卖」这个产品形态

支付宝和淘宝互相促进,在那几年迎来了指数级的增长

外界对支付宝最大的疑问是,支付宝靠什么赚钱?然后是问支付宝是不是靠着利息赚了很多钱。

我在网絡上就被换着法儿的问过无数次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互联网的趋势已经来了你是否想过在家利用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创业,不用投资沒有风险,不用囤货不用打理不用东奔西跑,不用风吹日晒几十万款产品,别人消费我们就可以提成一部手机就能运作全球市场。洳果你有梦想渴望成功,不甘于现状那么请加微信:一八二三八八三五七三八,了解不会损失什么拒绝可能错失良机,一分钟之后我们再见!谢谢!当时支付宝当然没想好怎么赚钱,而支付宝的利息实际上也没有多少钱,虽然账面上的确有一笔用户的资金但那個资金无疑是养活不了支付宝的,而且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等到推出「余额宝」,才真正的解决了这笔资金怎么赚钱的问题余额宝当嘫是一次业务上的创新,但这种创新是监管层面给的空间

当时支付宝最担心的问题不是怎么赚钱,而是央行什么时候发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那几年,几乎任何关于牌照合规的事情在内部都得严肃对待,紧张了几年牌照终于发下来了,没想到一发就发了一大堆,各種利益关系雨露均沾好在是,终于松了一口气

今天已经没有人记得阿里软件了。这家公司从 2007 年创建到 2010 年关站,存活了三年多阿里軟件对标 SaaS 概念,由时任阿里 CTO 王涛领衔曾经一度气势如虹(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激进),甚至还做起了游戏整个公司哗然,因为老马公开说阿裏不做游戏后来随着王涛的突然离职,阿里软件这一摊子不了了之了这是阿里又一次失败的尝试,这次失败还把阿里的一个宝贵资产阿里旺旺,折腾个半残以至于到后来,阿里旺旺没能赶上后来的移动互联网这班车跟阿里软件的折腾也不无关系。

阿里旺旺一度是Φ国 PC 上的第二大 IM 工具但是产品和技术架构都没能跟上来,移动化迟钝颇有些可惜。否则的话阿里后来也不至于用「来往」掀起跟微信的大战。

2007 年阿里巴巴 B2B 业务,在香港上市实际上,在那一年年初公司年会上马云就说过,未来几年经济形势不好,阿里要过冬了可以说,阿里巴巴 B2B 业务选了一个最佳的时间点上市这是又一次神来之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虎台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