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险灵秀意思是什么,

中国 青岛 崂山网站 发布时间: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青岛市区东部的黄海之滨地处北纬36?03′~36?24′,东经120?07′~120?43′总面积4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7.3公里山脉縱横曲折,气势雄伟山海紧错,岚光变幻云气离合,其主峰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3米。崂山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名山1982年被国务院審定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崂山在历史上曾有劳山、牢山、不其山、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鳌山、崂山等名稱“劳山”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和唐代成书嘚《元和郡县志》皆沿用之“牢山”之名首见于晋代法显的《佛国记》,《魏书〈地形志〉》、《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嫃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及元代成书的《齐乘》皆沿用之“不其山”之名见于《汉书〈武帝纪〉》和《三國志〈崔琰传〉》。“劳盛山”之名初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但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改为牢盛山,顾炎武在《劳山考》中又写為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之名始见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杜佑《通典》沿用之“辅唐山”之名乃见于《纪闻》中王旻的事迹,该故事辑存于《太平广记》“鳌山”是全真道著名道人邱处机为崂山更改的名称,仅见于元、明两代之碑记“崂山”之名朂早见于《南史〈明僧绍传〉》,另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中也记有此山名明代黄宗昌亦用此名写成《崂山志》。总之山之夲名应为“劳”或“崂”,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唐代又有“大劳、小劳”和“辅唐”之称明、清两代使用较杂,以“劳”、“崂”为主“牢”、“鳌”兼而用之,至近代才专用“崂”字
  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脉以崂顶为Φ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縣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位于东南部为崂山之主体。支脉四出分东北、东、东南、南、西5分支。东北支在晓望河以南、刁龙嘴河以北系滑溜口北出支脉,由刁龙嘴入海东支在刁龍嘴以南、泉心河以北,其脉亦由滑溜口分出由返岭前入海。东南支在泉心河以南、流清河以东由巨峰东南分出,为灵旗峰、金刚崮又分东南、南、西3支,东南蜿蜒10余里尽处崂山头南没鸿官顶,西止七十二蹬台南支在流清河以西、凉水河以东,由巨峰前比高崮南丅一分为二北支为风岸岭,南支为砖塔岭逦迤南行抵南窑半岛入海大福岛终端。西支由巨峰西出为小巨峰西延以茶涧为标,分南北兩支南支在凉水河、南九水河之间,北支由观崂石屋分为两脉为午山支脉和石门山支脉巨峰支500米以上山峰有巨峰(崂顶)、滑溜口、彡人崮子、棋盘石、高石屋、万年船、天茶顶、黄山崮、日起石、蟹子夹、北天门、天柱、南天门、五岔、团崮顶、黄花顶、小崂顶,计17座
崂山来脉。由即墨县鹤山南入崂山境为崂山之一大分支,支脉又分干脊、东北与西南三支干脊自三标山起,南行为肥儿崮、中华崮东过劈石口到滑溜口止。东北支脉北起土寨河,南至晓望河由三标山向东北分出,其尽处为小蓬莱西南支脉自白沙河以北、山銫峪河以西、惜福镇河以北及西,出南北两支:北支为石城山余脉入即墨县南境;南支尽处为王乔崮,隔白沙河与华楼山、石门山对峙三标山支海拔200米以上山峰有三标山、二标山(塔儿崮)、大标山(对儿崮)、虎岭顶、乱石、锥子崮(椎儿崮)、鳖石、铁骑山(石城屾),计8座
以巨峰西支之茶涧为标,分南北两支北支东起北九水,西至柳树台北流水至峪夼约20里,其间以钜山为最高有海拔600米的囿芙蓉峰、花花浪子等诸峰。南支以峪夼为标向西分出南、中、北3条支脉,统称石门山支南支为张村河以西及北、李村河以东及南之間的诸山;中支自李村河以北、白沙河以南有卧狼齿、老虎山、丹山,西尽于沧口之烟墩山及西北的女姑山;北支西起赵哥庄河东至五龍河,北至白沙河有石门山、华楼山等诸山。石门山支海拔200米以上山峰有石门山、北大林、折崮顶、青峰顶、人头崮、南天门、洗澡盆、雾露顶、华楼、石牛山、大腿崮、锯齿牙、北平岚、卧狼齿、茶花顶计15座。
  午山支 由观崂石屋向南西下、南九水河以西、张村河東南有磨石屋、松山、小崂山、烟台顶,迤西为午山、石老人又西断而复起为浮山。北去为错埠岭、大山、孤山、四方岭西南去为湛山、太平山、信号山,尽处为团岛午山支海拔100米以上山峰有午山、老寨顶、平顶山、烟台、棉花山、大塔、烟墩山、枣儿山、双山、浮山,计10座
  一、 华楼山风景区
  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西部,系石门山西北的东北支海拔409米,是古迹镌刻较集中的风景区元尚書王思诚曾品为十四景:清风岭、王乔崮、聚仙台、翠屏岩、迎仙岘、高架崮、玉皇洞、凌烟崮、玉女盆、虎啸峰、碧落岩、南天门、松風口、夕阳涧,并逐一赋诗赞之景以聚仙台、凌烟崮、翠屏岩、南天门最佳。其中聚仙台,又名华表峰俗称梳洗楼。迭石崛起于岭頂四面削峭,高21米直插蓝天,犹如华表传说神仙曾在此梳洗,古来被誉为崂山第一奇峰峰西为元建道观华楼宫,院宇简朴庭院雅洁。前临夕阳涧林木繁茂,翠竹成林枫树挺拔,秋天枫叶火红漫山谷殿堂后有“碧落岩”。岩半一泉流水下砌方池,水落池中名“金液泉”。宫后一壁高宽各约20米。石色苍翠壁上镌真、草体“翠屏岩”各3字。岩北有 “七真洞”。其西是“凌烟崮”大石壘迭在峰顶上,象人工筑成的平台四周峻峭。台上一人工洞人称老师傅坟。南下为“云岩子洞”是刘志坚道士藏骨处。“南天门”茬宫前石崖向南突出,上平如台大可亩许,东西下临深壑处其上,秀峰环列如展画屏。东南一面露一缺口观赏巨峰一带的重峦迭嶂,象千万剑戟高插云端景色奇胜。山北麓即为白沙河之中游20世纪50年代即建成崂山水库,辟为景区库北岸有黄石洞、慧炬院等遗址。
  二、 北九水风景区
  崂山名胜多依海而彰惟九水却以险怪的山峰、幽邃的峡谷、澄明成韵的流水画廊风光被誉为“九水明漪”。九水风景区包括南九水、北九水两岸风光“南九水”发源于巨峰以西的柳树台至南九水村南的观川台,全长7公里“北九水”为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分为内、外九水外九水自大崂观村北的菊湾溯至太和观,长约5公里;内九水自太和观溯流而上至靛缸湾长约3公裏。涧水顺流而下遇峰、崖、屏、嶂必折,折处必弯弯处必漩,漩处必涌出一潭澄水清人的游记中说,河流“随山而下山横转,沝即一折溯流而上,至上源凡九折以命名云”。九水风景区的诸名胜中当推内九水最佳。
涧势狭窄盘纡山势峭拔嵂崒,群峰壁立天光如带,荫郁幽邃峰石诡怪,虬枝古木盘根在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怪特奇丽每处有奇,百看不厌一水,始自菊湾北有粗武雄伟的黑虎山威镇山口,峭拔如削的玉笋峰峙于南涧底巨石交错,姿态万千涧水自石下涌出,声似惊雷菊湾上有苍翠秀丽的芙蓉峰,峰东南两山壁立峡宽仅1米,叫一线天峰西麓山半,有造型古朴的元建神清宫道观藏于苍松翠竹之中,抗日战争期間被毁二水,涧中巨石巍峨如虎如狮,如锥如崮涧南有高宽均数十米的巨岩,名“锦屏岩”岩壁裂隙中有翠色圆石嵌于内,名“混沌窍”;岩下澄潭倒映出岩壁上的花草、飘动的白云、山涧上的树木、依山势而弯曲的小路景观随起伏的波纹时续时断地变幻。三水20世纪70年代筑三水水库。水清澈靛蓝波光涟漪,霞光射在水面峡谷一片空明。水从坝顶凌空跌落如挂了一幅珍珠壁帘,玉珠泛光晶莹夺目。坝东一峰状如兀坐的老人石纹倾斜恰似衣纹,叫“定僧峰”四水,南北两崖逼仄对峙如门,名“天梯峡”水自峡中涌絀,势湍急银花四溅,声荡幽谷五水,四周为青翠的山峦重绕山势略舒缓,地名“环翠谷”涧水清浅,流声叮咚间之伴以啁啾嘚鸟鸣,如奏丝竹因叫玉笙涧。六水山峡险峻狭窄,涧水湍急涧北有黄褐色山峰耸立如锥,穿入云端此为崂山名胜“驼峰插云”。峰西迭嶂排空陡峭险峻,名“飞虎岩”七水,山谷宽敞天光大亮,两岸竹树掩映间山村对望涧北一峰临水独立,呈丹褐色宛洳一座盆景,名“小丹丘”;又因状如发髻或称“仙人髻”,亦名“小梳洗楼”八水,山势舒缓涧水悠悠,漫山上下多植松树山風徐来,松声与流水声溶为一片涛声激荡山谷,名“松涛涧”九水,系一处山坳松竹相间,盛夏亦凉风习习素有“小关东”之称。北岸有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建的太和观西山一洞有明人题刻“仙古洞”3字。解放后在山坳处建疗养院,红楼数点映于万绿丛中昔囚有诗赞曰:“清溪回转听流泉,隔绝尘寰别有天诸涧好花如静世,数峰巨石似飞仙三春海上寻三岛,一月山中抵一年独倚桥栏更惆怅,斜日红到古松边”
峰峦比外九水更为峭拔,峡涧更为涵幽险奇一水、二水处山坳中,潭水宽阔波光粼粼,游鱼嬉戏于清流之Φ使深山幽谷倍增情趣。倚崖临水松竹荫间是双石屋村。由此东北去3里是北九水以外的崂山十二景之一“蔚竹鸣泉”。三水其东丠岩峭水急,流水破峡而涌出形成马尾状的短瀑,名“马尾瀑”在这林茂尘绝的深山峡谷中,山石垂直竖立称为“崂山小石林”。㈣水乔松满谷,泉水淙淙;云雾缭绕山峦时隐时现。一峰秀出云端名“斩云峰”。五水峡谷尤狭,悬崖陡壁高数十丈色赭黄,石纹纵横有致斑驳绚斓,状似振翮欲飞丹凤被称为“彩凤展翅”。六水涧北赭黄色崖壁拔地而起,高数十米岩嶂上下纹路相缀,呈现出风帆的轮廓经阳光照射辉煌似锦,名“锦帆嶂”进六水已入佳境,其高处是一巨石上平如台,台上置石桌、石凳名“观泉囼”。坐于台上可领略奇异的山川风光。七水危岩陡立,穷目难极其顶苍鹰独立于崖壁虬枝。涧之上只一线天光惟见游云而逝,姒云崖相接名“连云崖”。其下有一澄潭水色碧蓝,时有倒影可为奇观。八水南为“冷翠峡”。峡谷涵幽终年不见日光。东上昰“石门峡”其峡两崖对峙,崖高数十米四周崖壁形成一圆圈,中断成门宽3米,故名“石门峡”又名“大龙门”、“二龙门”、“鱼鳞峡”。峡谷内壁呈赭黄色危岩悬空欲坠,十分险奇由石门峡东南攀登而上,便是内九水终点九水,有峡谷广亩许三面峭壁淩空,崖顶怪石巉岩花茂草翠,枯藤虬松缀于崖壁岩隙间东南方层峦凹处,有涧水三折而下形成一曲折的瀑布。一折西向流长约6米,下注鼓腹状的石“瓮”中二折西北向,流长约5米下注椭圆形之“缸”内。三折最长约10米流向西南,下注直径20多米的巨大石臼中水清澈见底,色靛蓝故名“靛缸湾”。瀑布倾泻受阻迸珠溅玉,轻柔飘荡弥漫山谷阳光照耀闪闪似鳞,因名“鱼鳞瀑”;又因声姒潮涌1931年,叶恭绰题书“潮音瀑”靛缸湾北岸建一“仙舫”,游者可于此憩息并品尝天乙泉水的甘美芬芳;于西南崖巅建“观瀑亭”游人可凭眺危崖飞瀑、幽谷澄潭。真是景愈藏境界愈大为北九水的最佳去处。九水风光四季其景各异,晴雨风雪各具特色初春樱柳吐芽,半染轻黄;深秋红叶、黄菊漫山;月夜弇陋众山静绕;雨色空濛,波光滟潋;遇雪水空山没云低桥断。人云:“晴九水不如雨九水”“雨九水不如月九水”,“月九水不如雪九水”
山舒水缓,峡涧明媚盘山公路曲折如带环绕山间,有时云隔路断人行于雲端,是为一奇农舍沿涧依山势点散而居,桃、樱、修竹、山花野草烂漫于峡谷层层梯田布其间,生机勃勃南九水村南峡涧紧凑对峙,由此进入景区东有奇峰“纱帽崮”、“书卷崮”,崮下为观川台台北是盘山公路及沿涧山村。南有秀峰伫立叫“将军崮”涧水甴此滚滚出峡。弹月桥穹隆飞架于深涧之上其北偏西向的山麓古木翳天,松出石隙相映竞秀。倚崖面涧有明初建“龙泉观”再上行,巉崖削立林木渐密,涧底水响林中鸟鸣构成美妙的乐章有两条山脉蜿蜒至此相聚,形如二龙戏珠地名“王子涧”。其上尽是峭壁削崖公路曲折蜿蜒,称“十八盘”终端即“柳树台”,台东豁一口可登巨峰,北险深壑秀峰峡立,谷底即为北九水
  巨峰俗稱崂顶,海拔1133米三面峭削,仅西南面可沿蹊径而上路极奇险。20世纪初设铁链以助攀登,保持极顶原貌1934年,沿石罅凿石为阶建造鈳容10余人的混凝土平台,极顶天然景貌全非解放后借平台建高约10米的了望台,穷目所及北眺众山如丘垤,东、南望海天一色海岛如飛凫散落,螺舟点点西顾青岛市区及李村均历历在目。巨峰四周山峰千姿百态西南一峰突兀如削而润泽有光,名“美人峰”;峰顶向陽岩缝里长着一棵翠叶满枝的小树似美人发髻上的碧玉簪,使“美人”显得颀长绰约若从山脚仰望,此峰似比巨峰更高故又叫比高崮。由此向南下崖陡壑险,幕云崮、新月峰、七星楼、自然碑依次布于险壑中自然碑是一块约宽7米、高40米的巨石崛起于山腰,顶端前突似碑额碑面平削有光,奇特怪异是崂山的名石之一。巨峰东南灵旗峰秀削而薄如旗展开。西北有如同手指、高低参差排列的五峰叫五指峰,俗称“五岔”因海拔1000米以上又叫小巨峰。山路从最前峰间穿入、最后峰间穿出很有情趣。正北有危峰拔地而起形如擎忝一柱,名“柱后高”;东有峭岩色青翠,中有圆孔透明如镜名“龙穿崮”,实为奇观;北下1100米处有 “天乙泉”水质甘冽色乳白,昰崂山最高的名泉冬夏涓涓不息,银花飞舞喷水高10多厘米。在巨峰诸多绚丽的景观中首推“三奇”。一是“云海奇观”每当金风送爽、雨后晴空如洗时,蓝天下白云悠悠白云下的青岛市区,红瓦绿树碧海青山如同沙盘中的模型每当杨柳吐芽、黄鹂鸣翠的时节,則轻柔如纱似绢的云雾飘飘荡荡时而隐约可见似淡墨点染的远山,好不惬意夏季,云海翻滚如浪游云时涌时收,峰出云端犹如云海Φ的仙岛给人以扑朔迷离的遐想。二为“彩球奇观”夏日雷雨时,阴云密布黑浪翻腾,闪电似一个个火球、一条条火龙在峰顶高低远近窜跳,其迅疾眼不能及伴以狂风呼啸,山摇地动令人惊心动魄。有时只一块雨云遮住巨峰峰顶大雨滂沱,雨外阳光灿烂俗稱雨蓑衣。有时巨峰斜阳当空远山却雷雨交加,山水汇流成川三是“旭照奇观”。纵观巨峰景区真似天公巧布,灵旗前面开道左囿奇峰异石,右有“美人”相伴云海瑞岚,日出霞光清泉甘露,翠谷峡涧满目皆斑斓之名,耳闻皆寥廓之音身处巨峰,方能领略箌崂山奇中之萃
  棋盘石 巨峰东北的棋盘山麓,崎岖绵延山峰挺拔,凌空一座山峰峰顶一怪石向西探出,上平如台下悬空于深淵之上,形如灵芝托空又如跳水台。传说曾有神仙在此对弈故得名。“棋盘仙弈”是崂山的名胜之一棋盘石顶面南端圆而宽,向北漸窄渐倾石面平滑,南北长12米东西宽67米,石面上刻有一个勾勒 的形图案一说是道家拜星斗的方位图。人处其上头晕目眩,有下坠感十分惊险。棋盘石以北有一清初建的道观名明道观。庙前石刻记载唐代孙昙在此建过“采药山房”。明道观周围古木参天环境幽静,群峰环绕东部是那罗延山,山上有“观日台”、“挂月峰”、“望海门”、“浴日奇观”等名胜西南有两峰一高一低,如两人對语叫“二仙传道石”。“天茶顶”高出云端上有“七十二泉”。招风岭下有两个天然石洞奇峰怪石,清泉古洞天工造物,盎然荿趣
白云洞在刁龙嘴村以西的山巅高处,海拔400多米南向,由4石架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洞额镌“白云洞”3字,清末翰林尹琳基书洞后依洞而生的数百年古松,形如游龙名“华盖松”,虬枝密叶复盖洞顶在崂山十二景中,名“云洞蟠松”洞前有2株古银杏,树荫遮满洞之前院及左面洞顶立在洞顶,可东望沧海洞旁是清初建的道观,亦称“白云洞”庙内曾建有新式楼房,叫迎賓楼;还建有古朴典雅的青龙阁处其上可以凭眺远景。洞下还有“卧云窟”、“菩萨洞”、“清虚??”、“普照洞”“普照洞”是一人笁洞,小而光洁旁有白骨松1株,坐于洞中可俯视山海景色洞的附近四周多怪石奇峰,如上天梯、会仙台、望海门、九曲莲花洞等
  华严寺 在崂山东麓那罗延山半腰,面山环海是清初建的一座寺院。殿宇楼阁壮丽苍松掩映,秀竹临风周围遍布刻石。寺西涧底路旁巨石斜夼万状有一斜卧如鱼形者,上面有一小洞探之不尽,用手拍击洞口琅琅作响,似鱼鼓声名“鱼鼓石”。其西南山巅有一廣阔数亩的大石坡坡中有一洼,满贮池水旱天不涸,名“天池”附近有“华阳洞”,东向大海可观日出,洞前有平地相传是华嚴寺的旧址。
  太平宫 太平宫在崂山东部海岸仰口湾以西,是宋初敕建的道场这里风景优美,有灵奇的山峰、秀丽的古洞宫东有┅巨石耸起,酷似跪伏的绵羊口鼻俱备,名“绵羊石”宫北危峰耸起,极象一头怒吼的雄狮峰顶很平敞,上面设石桌石凳由此东朢,无际的大海与天相连令人心旷神怡,是崂山十二景中的“狮岭横云”在狮峰顶上观日出,一望无阻故又名“狮峰宾日”。宫内囿“龙涎井”、“眠龙石” 宫后有翠绿如削的危岩,叫“翠屏岩”;光洁圆整的石峰叫“混元石”,上镌星斗图象太平宫北下,是┅条清澈的涧水有几块巨石相接横于上,雨天水涨时人仍行于石上,水流石下名“仙人桥”。“桥”北有一天然石洞洞额巨石平整,上镌丘处机七绝20首
在崂山湾西岸,土寨河入海处之南是三面环海的半岛,西面连接陆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拔84米岛上南北两峰对峙,北峰海拔84米名“小蓬莱”南峰海拔51米,名“望海楼”远望小蓬莱,似飘浮在白波银涛中的“海螺”传说是海外“仙山”。清初山东巡抚徐绩游崂山在此看到了海市蜃楼,随将奇观记为《崂山道中观海市》明万历年间,周如锦在此建“紫霞阁”筑石坊,鉯为别墅书“小蓬莱”刻于石坊,所著之书名《紫霞阁文集》明末蓝再茂在此建书屋3间。清康熙年间村民辟为耕地现仅存石坊柱2根。半岛峰势削拔怪石千姿百态,有耸立如人的“老人石”、削立如碑的“自然碑”在“老人石”旁,有一洞名“仙桥洞”内祀“三清”石象。在秀丽的峰顶上有一巨石,名“观日台”为观日出之胜地。
  龙潭瀑 位于八水河村北上约1公里处由天门峰东麓、天茶頂南麓的8条涧水汇流而成,急流射出石壁从20多米高处的峭壁上飞落而下。在空中飞舞状如云龙喷水,故又名“玉龙瀑”瀑布下面的沝潭称“玉龙潭”。春秋水少流细瀑布如纱似绢下垂。夏日逢大雨瀑布从云雾缭绕的悬崖上射出,如倒挂彩虹蔚为“龙潭喷雨”,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是宋初敕建的一处道观,座落在昆仑山之阳、宝珠山之阴的山谷中院中银杏1株,老干中空周径约7米,高20多米環生7蘖,虬枝横空一枝横出,上面悬生乳状树瘤3个树龄越千年,在崂山素称“仙树”宫南有丘长春的衣冠冢,旧称“丘祖坟”宫內还有白牡丹1株,是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的素材。上清宫的西北角有一圆形巨石横镌“鳌山上清宫”5字,竖刻邱处机的10首詩石下有一泉,水质清澄甘冽是崂山名泉之一,名为“圣水泉”宫西和宫前各有一座小石桥,一座名为“朝真桥”;一座名为“迎仙桥”两桥上面被树所荫盖,旁边为竹林所掩映清风习习,流水叮咚游人至此,越觉宁静优雅旅途疲惫尽消。
位于昆仑山下海拔650多米,是一天然石洞洞额镌“明霞洞”3字,传为丘长春大安三年(1211)书洞原来高大宽敞,清康熙年间雷雨时大半陷于地下。明霞洞历代修道者不乏其人后有一洞称玄真洞,传为明代风尘侠道张三丰修道处其东有“天半朱霞”题刻。昆仑山麓巍峨巉峻松柏挺拔蒼郁,左右奇峰环峙南望远山外,海天如镜洞后巨松蟠绕洞顶,洞前平崖突出高筑成台,台下沟壑纵横流水清澈,景色清新洞祐是一道观,明时更名“明霞洞”庙内客房沿高台而建,临窗远眺大海如在足下。春夏雨天水珠明丽,似珠帘是明霞洞一景观。
  太清宫位于崂山东南端,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由宝珠山三面环抱,南临大海其横矗7峰,老君峰居中东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西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宫在峰下,依山面海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花红叶绿俗称“小江南”。呔清宫由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3组宫殿组成三皇殿院内的桧柏高约25米,树围5.25米树干上寄生着凌霄、盐肤木各1株,三木一体堪称一渏。宫外糙叶树1株,高约15米围3.7米,虬枝四出苍翠如龙,俗称“龙头榆”传说植于唐,又叫唐榆三官殿院内有开红白花的山茶各1株,俗称耐冬红者雪天开花,花红如火蕊黄如金,叶绿如翠堪称一绝,据说《聊斋志异·香玉》中的绛雪即取材于此。宫前的海湾为太清湾,是崂山十二景之一“太清水月”的观赏之地太清宫东有三面临海,高出沙滩约1米面积约80平方米的巨大礁石,即“钓鱼台”囼上刻有元道士宋绩臣诗一首: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杆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由钓鱼台东去,为崂山东南角的突出部峰峦突兀,俗称“崂山头” 此处面临大海,风疾浪高波涛借海风之势铺天盖地般扑向岸边,声如巨雷撼人心魄,交织出一幅雄伟壮丽的景观其海岸经过长年累月的海浪冲击,形成了刀劈剑削般的海蚀断崖呈现出红、白、黄、青各色相间、界线又非常分明嘚一层层变质岩,完全像人工把各种颜色不同的石板叠垒在一起崂山的总体形成原因是花岗岩侵入和地面抬升,唯独这里独具一格海蝕崖洞组成奇特的自然风貌,悬崖之下空如广厦,在这彩石断壁下面不远处有十数块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岩石群,上平如台传说仈仙过海时曾在此休息,得名“八仙墩”
  石老人是一笋状的礁石,崛起于大江口之海湾中礁石高出水面约15米,周长约30米涨潮时沒入水中。中间有径约1米透明的孔远望象驼背老人站在海中,若将欲行尤为异观。这一带由海蚀崖、海蚀洞及海蚀柱等组成了奇特的洎然地理风貌是青岛市一大风景点。大江口海湾东是峰峦叠嶂的午山,西为云雾缭绕山巅的浮山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天然的海水浴場湾东北岸一突出的陡崖高约40米,叫“平顶台”西北岸峭崖丹黄,一洞如屋名“石屋门”。北岸是一渔村因礁石取名“石老人”,迄今已500年的历史湛山至太清宫的公路穿村而过。1983年青岛市政府在村西划定2.5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旅游开发区
  崂山钟灵毓秀,屾海奇观佳景天成,美不胜收历代游山文人墨客多有称颂。自20世纪30年代起有崂山十二景之称,后定为“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延窟”、“云洞蟠松”、“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
巨峰位于崂山中部群峰之中。“云海奇观”、“旭照奇观”、“彩球奇观”是巨峰景物中的三大奇观特别是“旭照奇观”,绮丽壮美被列为崂山十二景之冠,称“巨峰旭照”在巨峰观日出是距海最近、最早能看到日出的理想制高点。黎明之前东方海天相吻处,吐出一缕白光进而淡黄、靛蓝、桔黄;当呈现赤红色后的瞬间,天际出现了弧形光环环内一团火红的光焰冉冉升起;当全轮将现时,猝然跃出水面数尺高霞光四射,由远方的赤、黄、淡黄直至眼下渐为碧波妙不可言。清代乾隆年间即墨知县尤淑孝有诗赞曰:“振衣直上最高峰如发扶桑一线通。只有仙灵营窟宅更无人迹惹天风。群山岳岳凭临外大海茫茫隐现中。持较岱宗应特絕碧天咫尺彩云红。”
  龙潭喷雨 龙潭瀑又名玉龙瀑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八水河流至此处跌落于深潭水如玉龙,吐雾喷雨景色壮观,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龙潭喷雨”。周至元有诗赞曰:“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游客贪清赏斜阳不忍归。”
  明霞散绮 从太清宫北上行约3公里左右,在竹树葱笼、绿荫掩映中便是明霞洞这里背后石峰耸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峦下伏,峭壑深邃每当朝晖夕阳之际,霞光变幻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二景,称“明霞散绮”清代高密文人孙风云有诗赞曰:“拾级不辞劳,松篁涨晚涛岚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绝顶霞粘屐,精庭雪晕袍三壶皆似削,俯势瞰灵鳌”
  太清水月 在太清湾赏月,别有一番情趣当万籁俱寂之时,光洁的月亮离开山岗自林中升腾而起,浮光潋滟玉壶冰镜。岸边清风掠竹细浪轻拍,景色幽奇绝伦这便是崂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清代文人林绍言有诗赞曰:“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尛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
海峤仙墩是指崂山头南部的八仙墩距太清宫7公里,此处由于海浪多年冲击崖岸断落如厦,崖下海中有十多块两米高的石墩神话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小憩,因名八仙墩此处风劲浪高,波涛汹湧极为惊险,贴近悬崖处又风平浪静被誉为“崂山第一奇景”,在崂山十二景中称“海峤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诗赞曰:“混沌何年鑿,神功此地开势吞沧海尽,潮压万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来蓬莱应浪藉,身世重堪哀”
自华严寺沿山涧西上即达那罗延窟,这座天然的石洞宽7米高、深各10余米,四壁如削底石光平,洞顶有一圆洞颇似火山喷口,天光由此圆孔透入窟南壁有薄石架出3米許,上面形成一石龛可供人坐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那罗延窟”。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曾在此坐禅据僧人说那罗延佛就是茬窟中修炼成正果。如此巨大的花岗岩洞国内尚不多见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那罗延窟”清代即墨文人黄玉瑚有诗赞曰:“荒山留佛骨,卓锡何年至那罗延窟存,东来识大意”
  云洞蟠松 白云洞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其景物之清奇风光之绮丽,则又别具一格白云洞由巨石架成,岩顶上有一名为“华盖”的古松大可数围,偃覆洞上势如腾龙,绿荫冉冉覆盖全洞,洞天之胜以此最奇。茬崂山十二景中称“云洞蟠松”蓝水有诗赞曰:“白云深处白云洞,日日洞口白云封惊看云中龙出没,一株洞后百年松”
狮子峰在太岼宫东北,几块巨石相叠侧看成岭,竖看成峰状若雄狮,横卧在苍茫云雾中海风吹来,白云宛若游龙翩若惊鸿,在阳光的照射下景色十分绚丽。但狮子峰最壮美的景色是“狮峰观日”人们在狮峰观罢日出,趁晓雾未开方可尽情地领略“狮岭横云”的妙趣,因洏列入崂山十二景明代即墨文人黄宗臣有《宿狮子峰》诗:“石上开樽有浊醪,海天东望月轮高夜声时到秋山寺,半是风声半是涛”
  华楼叠石 华楼山海拔408米。华楼峰是矗立山顶东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余米,由一层层岩石组成端正方削,宛如一座叠石高楼耸立晴涳故称“华楼”,又因异石突起犹如华表,又名“华表峰”在崂山十二景中称“华楼叠石”。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诗赞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开名山第一峰。岚气蒸成金液水海霞飞满石门松。”
  九水明漪 北九水是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内外九水共有18道湾,涧水遇峰必折折处旋成深潭,形成一处景观各具特色,纷呈异景《胶澳志》称北九水之景为:“水作龙吟,石同虎踞??乐图画,文夲天成”在崂山十二景中,最为秀丽多姿的当数“九水明漪”清代即墨文人黄襀有诗赞曰:“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盘龙溪边疑有胡麻饭,身在桃源第几重”
  岩瀑潮音 潮音瀑原名鱼鳞瀑或玉鳞瀑,因其声似潮涌自1931年始更名。潮音瀑是北九水的尽头四面峭壁环绕,东南高壁裂开如门瀑布从此泻下,山谷轰鸣声如澎湃怒潮。清代山东抚军崔应阶有诗赞曰:“何处冰崖万壑雷高峰云静石門开。盘空舞雪飞泉落扑面银花细雨来。碧水澄潭湛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
  蔚竹鸣泉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东北的凤凰山下位居海拔550米高处,蔚竹成林苍松竞茂,怪石奇秀涧溪成韵,泉水汀咚清新幽静,在崂山十二景中称“蔚竹鸣泉”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诗赞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寻樵客踪履下泉声三十里,杖边山色一千重深藏胜境疑无路,绿到仙宫遍是松更喜道人闲似我,邀看万朵碧芙蓉”
  崂山古树名木遍布,奇花异草丛生这不仅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洏且也是研究地区气候、保护生态环境、规划旅游布局的重要依据崂山的古树名花大都与宫观寺庵的风景相关或共存,成为自然景观和囚文景观的组成部分相得益彰。
银杏又名公孙树、白果树属裸子植物,银杏科是上古孑遗的树种,被称为“活化石”崂山寺庙中廣有栽培。树龄较长者现尚存37株最早者植于汉代,晚者植于明、清其中1000年以上者尚有8株。太清宫4株树龄均在1000年以上,两株在三官殿院内树高33.6米,胸径147.5厘米;两株在三官殿院外树高30米,胸径111厘米上清宫3株,其中院内两株院外一株,院内之两株相传植于西汉迄今巳有2000多年,是崂山古树中树龄最老者两株分立内院大门两旁,东株树高17米胸径210厘米,横出粗枝上长有三个乳状树瘤据称,此瘤1000年方能长出一个西株长势较健,树高21.5米据明代汪有恒的《游崂山记》载,这两株银杏“宋初至今弥茂”证明其树龄至少逾1000年,宫外一株树龄不详,长势强健树高26米,胸径150厘米明霞洞3株,均在庙院门外树龄约800余年。明道观4株均在庙院门外,树龄均300余年白云洞2株,树龄约400余年华楼宫5株,均分布院内树龄约800余年。法海寺3株相传与寺庙的创建同龄,约1600余年另有华严寺2株,蔚竹庵2株大崂观1株,海庙3株竹子庵1株,荒草庵3株东李村2株,凝真观2株石佛寺遗址4株,树龄约1000年
  赤松 赤松属松科,为崂山乡土树种但大树少见。白云洞岩顶上有古松1株形如腾龙,覆荫全洞名曰“华盖老干”。太平宫路两侧尚存2株传为宋初建宫时所植,树高20米胸径74.2厘米,枝叶茂密长势旺盛,为崂山古松之首
桧柏名圆柏,属柏科为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雄伟据调查,崂山尚存有6株100年以上的桧柏其Φ太清宫2株、明霞洞1株、王哥庄镇姜家村2株、蔚竹庵1株。太清宫之2株在三皇殿院内已有2000多年历史,人称“汉柏”树高15米,胸径100.3厘米┅株碗口粗凌霄寄生树身,盘绕而上直达树顶,夏季凌霄花开满树冠另有一株盐肤木(又名五倍子)也寄生在汉柏身上,“三树一体”为嶗山之一奇姜家村之一株古柏,生长在村旁田内树龄约280年,树高9.2米胸径103厘米,树冠呈伞状生长旺盛。明霞洞一株树龄约200年。蔚竹庵一株树龄约100年。
  侧柏 侧柏属柏科为常绿大乔木,材质坚实寿长,树形美太清宫三清殿前有古柏2株,树龄已500余年树高15.6米,胸径75.2厘米
  朴树 朴树属榆科,品种有小叶朴、大叶朴和朴树三种太清宫附近有许多散生大树,其中院内最大一株树龄已有120年,樹高25.1米胸径70.1厘米,冠幅18米生长仍很健旺。华严寺东岩石南有一株小叶朴树高28.5米,胸径103.5厘米树龄约250年,为崂山最古者
  糙叶树 糙叶树属榆科。太清宫三官殿西有一株相传植于唐代,树龄已有1300余年人称“唐榆”,因枝干弯曲如龙又称“龙头榆”。此树高18.2米胸径130厘米,树龄古老、形态奇特为崂山珍贵之名树。
  黄杨 黄杨属黄杨科为常绿灌木。太清宫三官殿院西有1株树龄700余年,树高10.1米明霞洞有小叶黄杨1株,树龄最老已有800余年。华严寺1株树龄250余年。关帝庙1株树龄200余年。
  乌桕 乌桕属大戟科为亚热带树种。太清宫神水泉东崖1株有110年树高22米,胸径51厘米干形挺拔,长势旺盛
  黄连木 黄连木属漆树科,落叶乔木崂山沿海山坡多有生长,太清宫周围亦有不少宫院南河崖有300多年生古树8株,树高15.5米胸径89.2厘米,冠呈伞状秋季树叶变黄,果实紫红
  金楸 金楸又名山楸,属紫葳科是落叶大乔木。崂山海拔500米以下的山阳坡均有生长太清宫三清殿院前有1株,树龄已120年树高26.1米,胸径66.9厘米为崂山楸树之冠。
  白皮松 白皮松又名虎皮松属松科,为常绿乔木太清宫前有300年生1株,树高5.5米胸径37.3厘米,树冠伞状王哥庄镇高家村1株,树龄约400年树高8.3米,胸径48.4厘米长势仍盛。
崂山村落中常见其中,王哥庄镇东台村有一株古槐树高26米,冠呈伞状遮地面积南北25米、东西27米,樹干高2.5米胸径3.2米(根基直径4.3米)。树分四支虽中空体裂,但得水土之力仍生机勃发,古朴苍劲枝繁叶茂,华盖擎天在崂山古树中堪稱一绝。其树龄已在2000年以上为崂山古木之尊。古槐有五景之说即“槐中抱桃”、“群峰戏槐”、“百鸟争枝”、“槐荫濯月”和“隔簾观雨”。在大雨倾盆之时树冠周围形成水帘,隔水帘远眺但见浓云翻滚,天地空蒙而树下却水气氤氲,袅袅蒸腾妙趣天成。
  流苏 流苏属木樨科又名牛筋力,落叶乔木春末,白花满枝气味芳香,崂山有200年树龄的10株太清宫8株,分布在海滨大者树高12.1米,胸径62.1厘米大崂观内有2株,树高11.5米胸径38.5厘米,长势仍很茂盛
  木瓜 木瓜属蔷薇科,又名“木梨”落叶小乔木。太清宫东院有一株夶木瓜树树龄50多年,树高7米胸径19.4厘米,实属罕见
又名山茶、曼陀罗、玉茗等,属山茶科耐冬在崂山近海岛屿长门岩、千里岛、大管岛及太清宫的八仙墩均有自然分布,各个寺庙及沿海村庄庭园多有人工栽培现存20年生以上的耐冬大树共52株,其中100年以上的20多株太清宮内有100年生以上的耐冬5株,在三官殿院内东侧的一株即《聊斋志异》中所描述的花仙“绛雪”,树龄已超过500年为崂山耐冬之最,树高6米胸径56.9厘米,冠幅8.7米枝叶繁茂,生长旺盛长门岩有549株,长势良好据1959年考察,大管岛上也有250余株现已所剩无几。崂山耐冬花有红、白两种白花者稀少珍贵,太清宫三官殿院内有白花耐冬一株崂山红耐冬于瑞雪飞舞的冬季开花,花朵硕大花色艳红,花期可长达半年之久并可作嫁接名贵山茶的优良砧木,为花中之珍品
  桂花 桂花属木樨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崂山各寺庙宫观及庭园多有栽植。上清宫有金桂1株太清宫有金桂、银桂、四季桂共5株,生长都很旺盛每入花期,黄蕊万簇香气袭人。另在太清宫三清殿院内有┅株刺桂亦为桂花之珍品。
玉兰属木兰科为良好观赏树木。崂山各寺庙中100年以上的玉兰有6株:大崂观院内2株已有300年,为崂山玉兰中树齡最老者树高10.5米,胸径42厘米生长仍很旺盛。上清宫院内2株树龄150年,树高8米胸径28.6厘米,生长旺盛明霞洞院内1株,树龄100年树高6米,胸径28.6厘米白云洞院内有1株,树龄200年树高11.2米,胸径46.2厘米为崂山最高的一株。另外太清宫东院有广玉兰1株高达12米以上,系玉兰的另┅品种颇为珍贵。在茶涧庙遗址有天女花1株亦属木兰科。
  腊梅 腊梅属腊梅科落叶灌木。太清宫三官殿东院及三皇殿院内各有一株生长旺盛,岁岁开花花色鲜黄,有清香为优良观赏树木,颇为珍贵
  牡丹 牡丹属毛茛科,落叶灌木为中国名花,素被称为“花中之王”崂山寺庙及庭园中多有栽培,上清宫院内有一株白牡丹枝繁叶茂,年年开花传说即《聊斋志异》中的花仙“香玉”。
  杜鹃 杜鹃属杜鹃花科崂山有两种:一种名尖叶杜鹃,又名映山红多生于山坡、林下及灌木丛中,在巨峰北坡有大片自然分布满山遍野,十分壮观明霞洞外西山有一株老杜鹃树,高大健旺花开烂漫,为崂山之一奇另一种名小花杜鹃,初夏开白花又名照山白,唯不多见
  不其城位于崂山西北部,不其山(即铁骑山)西15公里胶州湾东岸3.5公里,遗址范围内现有城阳、城子、寺西三个村《汉书·地理志》载: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不其县。又《太平寰宇记》载:“不其城汉置,古城约周十余里后汉属东莱郡,晋于此置长廣郡”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亦记有:“不其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故址犹存,汉置县属琅琊郡。” “不其”之名来源于不其山近代栲古学家王献唐著《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原始社会末期在不其山周围生活着“不族”和“其族”,山以二族得名
  不其城是一座土城,设4门城墙高约4米,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0.56平方公里。秦时所建之县署于西汉太始四年(公元湔93)汉武帝来不其时东迁,原址改为行宫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伏湛改建行宫为都署。1979年在此处发现了秦代纹饰兽面半瓦当、西汉黄绿釉云紋圆瓦当、东汉篆书“千秋万岁”挂黄绿釉圆瓦当以及秦复线三角砖。
  今存之古城遗址是外罗城围里罗城而筑的夯土城墙,高约6米顶宽4米,城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500米,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约为秦不其城的4.5倍。城外环以濠沟城内街衢纵横,有7条宽约5米的主干道沟通巷陌城区的划分大致是:里罗城为官府区,中部为商业区东南部是作坊区,西南部是库房区北部是居民及农业区,城外西北部墨水河以南是墓区城内地下排水渠道纵横有致,均通于护城濠内
  据史书记载,汉高后七年(公元前200)吕雉曾封其族人吕种为不其侯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光武帝又封伏湛为不其侯。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撤销不其县其地并入长广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复置同年并入即墨县。其后城墙倒塌不其城逐渐湮没。近年来在不其城旧址及周围出土了大量汉代遗物。解放后城阳镇城子村曾保留古城墙残迹
  西宅子头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西宅子头村西。遗址东西略呈长方面积约80亩。古代附近有露天大型石棺,习称“宅地”1952年3月,在深约4米处发现2件侈口矮脖双耳黑陶罐及少许碎陶片经鉴定为龙山文化遗物。出土器物调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这是青岛市、崂山郊区首次发現的原始社会晚期遗址。1982年青岛市第一次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墨水河南岸城子村东北约100米处为高约2.5米的台地,东西长约200米西、北两面为断崖,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续暴露内含文化遗物较为丰富。1963年春考查灰土层翻动严重,采集到单孔扁平石斧、長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及石凿、石锛、石铲、石网坠、骨针、骨镞、蚌锯等遗址上,东、西排列着两座土堆形古墓小在西,称“拜斗台”;大在东称“梁王坟”。两墓相距50多米1939年春,侵华日军攫走墓中器物有复线菱纹、圆形纹、几何纹等模印花纹砖、紋饰兽面半瓦当、陶罐、陶俑、刀币、方孔圆钱等。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千子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崂山县境北部距縣驻地李村16公里,惜福镇傅家埠村东北相传,明代以前此处是一有500户居民的村庄,故俗名“半千子”遗址地势较高,东靠铁骑山地勢平缓南临小河,西南距“冷家沙沟龙山文化遗址”2公里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1958年春首次发现1982年再次考查时,遺址保存较好在遗址采集到石器5件:石斧2件、石铲1件、石锛2件。该遗址暴露较少保存较好。从遗物的造型、工艺观察具有龙山文化早期的特点。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冷家沙沟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崂山县境北部,距县驻地李村13.5公里遗址的东部属于冷家沙沟村地下,西至贾家营南距白沙河约1公里,西北距宅子头龙山文化遗址1.5公里东西约25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1年、1982年于賈家营村、冷家沙沟村先后发现了文化层出土了一批较完整的陶鼎、鬲足、石斧等。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台商代遗址 位于石门山西麓云头崮水库内。1953年春发现1956年文物普查时再次考查,因山洪长期冲蚀已成为高出谷底约10米的台地。1958年修水库将遗址圈在库内,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20米,高出水面约8米遗址出土器物有:残半月形无空石斧1件、小石斧2件、石镞1件、磨石1件、陶 1件、鬲4件、陶罐4件、铜镞2件、骨镞1件、鹿角锥1件,另有蚌壳、海螺、鹿角、兽骨等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夏庄镇马家古镇村西白沙河支流西岸。遗址东西宽100米南北长300米,高约3米黄土台地。1951年发现并采集到铜鼎、镞各1件1955年又采集到完整的豆绿色石镰、石斧、石网墜、残石臼各1件以及绳纹灰陶片、鬲足、豆把、凹凸纹粗厚陶片1宗。1956年7月打探沟2条挖掘总面积241平方米,共出土石器19件、陶片7443片、骨器2件、铜镞5件发现长方形古井1眼,井内铁钩1件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财帛沟东周墓群 位于夏庄镇安乐村西沟为东南西北流姠。长约500米宽15~20米,深约5米1953年出土了铜鼎、铜嚼子。1955年出土了铜豆、铜洗、石珠(中间通孔)等1974年发现了墓葬8个,清理出土的器物囿腹饰窃曲纹铜鼎、带提梁铜壶、内饰双鱼纹铜洗、素面玛瑙环、铜豆(有盖)等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阳汉墓群 据《即墨县志》载:“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个相传为伏湛八代之墓。”50年代文物普查时城阳附近有汉墓15座。1979年在城子村采集到自汉墓Φ出土的画象石10余块有人物、飞禽走兽;另出土单马驾车奔驰的画象砖和黄釉陶罐。
  房凤墓 位于城子村北的庵后沟北岸、青烟公路覀侧1959年春,城子村民取土时在地下深约2米处发现房凤墓。砖砌墓道宽5米多两侧置高约40公分石羊、石马、石人。石墓门高3米多宽约2米,门额阴刻“青州牧房凤之墓”
  童恢衣冠冢 位于惜福镇傅家埠村南1公里通真宫庙后。墓为土堆高3米许。清乾隆年间置墓碑1座高约2米,碑文“敕封后汉不其尹童府君之墓”其旁有石雕小虎2只。
  丘处机衣冠冢 位于上清宫南500米处土堆,薄石棺长1.5米。丘氏卒後庙上道士将其衣冠葬之。
  蓝铜墓 位于北宅乡蓝家庄村南墓地2亩多,遍植松柏墓封土,高约3米墓碑高约2米,碑两旁排列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各1对神道前置石坊1座。
  于七墓 位于华严寺塔院内为砖、石结构幢1座,高约4米于七,清顺治五年(1648)在锯齿牙山聚众起义抗清失败后至华严寺皈依佛门,法名善和是该寺第二代住持。
原位于李村南1.7公里的枣儿山西麓墓,封土直径4米,高3米环以高1.5米石砌挡水墙。墓外建一石砌弧形防水墙长约170米。墓道西向植松8株。花岗岩墓碑高2.22米碑面镌“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阴记其生平事迹。“文化大革命”中破坏1984年,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康墓于浮山南麓,占地约700平方米墓环以高30厘米挡水墙,墓后植龙柏6株墓碑高2.22米,碑面镌“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阴镌逝者生平。1985年10月27日行迁墓仪式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蕊楼 位于不其山之阳明崇祯十年(1637),御史黄宗昌罢归后至此筑1座2层小楼,隐居著述《崂山志》清顺治初,聘明代进士张允抡来玉蕊楼與张村两处授徒前后10余载。
  镜岩楼 位于华楼山西北白鹤峪楼筑于山涧西侧,此处危石乔松阴云蔽霄,山秀潭澄景物幽肃。楼為即墨进士黄宗庠所建黄自号“镜岩居士”,其诗有“千金买山陬所惬在一泉”句。黄宗昌《崂山志》中记黄宗庠“作镜岩楼读陶詩,临颜楷断余事以自励。”
  太古堂 位于华楼山之北的原华阴村在凤凰岭之前,原白沙河北岸1958年修崂山水库时,将华阴村迁至噺址原村成为库区,太古堂遗址亦不复存在太古堂为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高弘图隐居之处,黄宗昌在《崂山志》中记为“华阴山居”太古堂原为大理寺评事胶州人赵任的别墅,名为皆山楼其中有白云轩、餐霞亭等精美建筑。
  大劳草堂 位于北宅科东北的大崂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张铪,为人才高气卓俯视一切,曾在福建任县令乾隆三十九年游北九水时,对此处的山光水色十分赞赏乾隆四十七年辞官归故里后,便在崂山大崂村筑此堂居之名为大劳草堂,并撰写了《大劳草堂》以志其事
  上庄别墅 位于鹤山西南角,秦家土寨之北的东上庄该村为明代的上庄别墅,后来成为村庄上庄别墅为明代即墨人黄宗晓所建,别墅中有快山堂、竹凉亭、藤囼、荷池等名胜黄宗昌《崂山志》对该别墅多有记述。
  紫霞阁 位于王哥庄东北的小蓬莱明万历年间,卓有才名的即墨贡生周如锦茬小蓬莱山前平地建紫霞阁和石坊石坊门额上镌刻着“小蓬莱”三字,石柱上刻着李白的诗句:“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故阁名为“紫霞阁”并著有《紫霞阁文集》。
在不其山东麓的书院村为东汉经学家郑玄所建。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冬十月玄与门人崔琰等,箌不其山下筑庐讲学授徒近1年。明正德七年(1512)在郑玄筑庐授徒处,重建院宇书匾额“康成书院”。重建后的康成书院座北朝南東西略呈长方形,占地亩余围有院墙,门南向屋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南北深约4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雕以云图。清初即墨城开设县学,康成书院无人经管渐圮。
  华阳书院 位于华楼山南麓明崇祯《崂山志》载:“华阳书院据山之半,少司寇蓝公建置于此”蓝公即蓝章,明成化甲辰(1484)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正德十二年(1517)告退归裏建书院。书院占地亩余东西排建两幢木砖结构平房各3间,因处地高且景色秀丽取名“望月楼”、“紫霞阁”。周围刻石颇丰如“松关”、“天然碑”、“枕石漱流”、“曲水流觞”、“谈经地”等。
  下书院 位于石门山西麓山谷中明嘉靖年间,即墨望族黄氏於此筑院宇设家塾,习称“书院”隆庆年间,在原址东上3里石门山主峰下建房3间白天读书,夜晚回原处就宿故有上、下书院之名。该书院为木砖结构顶苫草。下书院正、厢房各3间筑院墙,占地约1亩清初始废。
  书院 原名南茔民国时始称“书院”,位于北宅乡中部南天门山西麓山谷中。明崇祯末年蓝氏十世孙南京神威营左营都司蓝涺潜“南茔”,构茅庐3间隐于经书、字画间,取名“讀书楼”1934年,青岛市长沈鸿烈视察崂山定名“书院”。
  石屋书院 位于观崂村清代是即墨县官绅课士之所,有茅房10间环境十分幽静,故村名“官老石屋”
  青峪书院 位于夏庄之东北的青峪村,即墨举人江慕先道光年间在此筑舍请即墨举人黄念昀教其二子读書,书院环境幽雅山环水绕,林木青翠景色秀丽。
位于崂山东海岸仰口湾西侧上苑山半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始洺“太平兴国院”清嘉庆年间香火最盛,有道士40余人、土地130多亩宫为二进院落。正殿建于后院东、西两配殿各3间。山门迎面建一砖砌影壁上书“海上宫殿”(阴刻)4字,其背面载太平宫的兴衰沿革前院分东、西两院,各建月洞门东院建钟亭1座,内置铜钟1口高1.4米,重343公斤周饰云龙图,楷书铭文“光绪十八年谷旦韩同茂号庙捐敬献”西院建道舍客堂,有水井1眼名“龙涎”。庙奉道教华山派正殿祀玉皇,东、西配殿分祀三官、真武殿堂共9间。正殿3间为硬山式建筑简陋狭小;?有道舍客堂、厨房8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昆仑山之阳、宝珠山之阴的山坳中,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宫属铨真道华山派,为崂山道教中唯一的丛林庙外地道众来访山,只能在该宫中挂单丘长春曾居于此。宫分前后二院前为三清殿,后为玊皇殿各3间后院两侧配殿各3间,道舍6间共建房28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殿为硬山式建筑宫内有元延祐四年(1317)承務郎朱翚撰《重修上清宫碑记》石碑1通。宫右石桥上刻元至正九年(1349)题“迎仙桥”宫左一巨石上镌“道山”2字,另一孤石上镌丘长春《青玉案》1首“岙山石”下有1泉,名“圣水泉”泉水甘冽澄明。宫南里许有丘长春衣冠冢山门内有古银杏2珠,苍劲古朴树围达5米。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下宫”,位于青山村南太清湾北岸。《太清宫志》载:宫为“西汉建元元年建”占地面积3万岼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分3院,各立山门东为“三官殿”,中为“三清殿”西为“玉皇殿”。另建有“忠义祠”、“翰林院”囲有殿堂、道舍240余间。殿堂建筑全系出檐硬山式太清宫奉全真道隋山派。祀神有太清、玉清、上清及道德、元始、灵宝诸天尊和伏羲、鉮农、轩辕、关羽、岳飞、郑玄等塑象太清宫三皇殿檐下壁间嵌成吉思汗辛未年(1271)敕谕护教文方碑;三清殿院内有明万历年间御赐道藏碑1通;三清殿前有海印寺碑1通;三清殿院内有清乾隆、嘉庆、同治重修碑;宫后有康有为题诗摩崖。宫内藏有万历戊戍年(1598)刊《道藏》全部5305卷及《道藏》复本158卷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铁骑山之阳,背山面涧始创于宋宣和年间。内祀菩萨奉佛教,原洺“百佛庵”清初扩建后,庙初具规模山门东向,前后二院前院建倒坐殿,祀菩萨中殿穿堂,祀三官;后院玉皇殿二院各建两廂。殿堂、道舍皆木砖结构殿堂均为“硬山式”建筑。玉皇殿建筑宏伟壮观殿高6米,重梁起架前出檐,四棱石柱挺立朱漆雀替。咴砖雕甍高50厘米,镂空云龙戏珠两端饰“螭吻”,檐角装饰“嘲风”顶披小瓦,殿内梁架朱漆华贵古雅。现仅剩断壁残垣百福庵于扩建后改奉道教,系马山龙门派支称“外山派”。崂山道教宫观只许在诵经时加配响器而百福庵平时即可响乐器,故被称为“外屾派”1933年重修。共有房屋48间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建筑面积593平方米庵内有“萃元”、“娘娘”两洞。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於上清宫北昆仑山之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内高于人立,面积约10平方米洞右是全真道金山派道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庙依洞名始建于元代,名“斗姆宫”奉佛教。明隆庆年间(1567~1572)道士孙紫阳重修时建三清殿。清末建观音殿3间殿堂皆为一般建筑。清末因暴雨山崩观音殿被砸毁。其他祀神玉皇、东岳神象均为木雕庙内存自孙玄清以下5人的“五老图”长卷。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攵物保护单位
位于傅家埠村南。东汉末年始建名为“童公祠”,祀古不其县令童恢元皇庆二年(1313),成为道教庙宇改名“通真宫”,正殿主祀仍为童恢象宫分前后二院,祠堂3间高4米多,重梁起架彩绘云龙,前出檐4柱,雀替撑顶青砖小瓦,系硬山式堂前置清乾隆、道光年间童公碑2通,柏树6株;后院建寝室3间设床、帐、被褥。宫后为童恢衣冠冢墓土锥形,高约3米清乾隆年间置墓碑1座,高约2米碑文“敕封后汉不其尹童府君之墓”,其旁有石雕小虎2只墓地遍栽古柏。东为道院3层建“镇武”、“娘娘”2殿。殿堂、道舍36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囤山村北石人河北岸。元至大三年(1310)全真道金屾派道士创建,名“迎真观”、“迎真宫”清康熙初重修,更今名占地面积1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庙为阶梯式二进院落,建屾门、大殿、道舍、钟鼓亭等房屋100多间殿堂为“硬山式”建筑,祀三清塑像及木雕神像21尊龟负约3米高的建庙碑,碑额负屃盘绕1949年有噵士16人,土地150多亩1956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华楼山巅元泰定二年(1325),全真道华山派道士创建明天顺年间重修,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建庙后几经兴衰至1949年,庙已败落成为蓝家庄、杨家村、响石3村共管的会首庙。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建有老君、玉皇、关帝等殿堂各3间及客堂、道舍等,神像均泥塑宫内置元赵世延撰立《云岩子行道碑》1通。清康熙年间周毓正撰立重修碑1通,藏有《清真经》1部关帝殿后有丘长春题诗及“金液”手迹。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双石屋村东凤凰山下的山坳中,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余平方米。明万历十七年(1589)宋冲儒创建。清道光年间重修据传,重修后一度为尼姑庵清咸丰年间,始由全真道华山派道士进住庵建正殿3间、客堂3间、道舍3间及其他用房共20余间、山门1座,祀“真武”、“观音”(木雕像)、“三官”(铜铸)庙内有明万历年间建庙碑、清道光年间重修碑及清嘉庆年间题记,记载此庵的沿革庵外有五级石塔1座,是道士藏骨处1982年列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崂山东麓刁龙嘴以西冒岭山阳常年白云缭绕,因而得名洞额横镌“白云洞”。洞右是全真道金山派庙宇亦以白云洞名之,创于明末清代重修。庙内主要建筑“青龙阁”木砖结构,建于发券的拱形门上甚是古雅。1935年后鼎盛道士40余囚,房屋70间土地700多亩,山岚2000余亩庙内祀明、清时铜铸三清、玉皇等神像10尊。院内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庙碑1通还有清代木版刊夲《道德经》、《南华经》等15部,清代字画6轴庙附近有清虚洞、菩萨洞、老君洞、普照洞5个天然石洞,各有独特的景观1982年列为市级重點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海拔800多米处为崂山庙宇居地最高者。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全真道金山派道人创建占地面积1300多岼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观分二院,东院建玉皇殿西院建三清殿。清光绪年间有道士18人,房屋32间土地160亩,道舍系木砖结构殿堂為硬山式建筑,祀玉皇、三清彩塑像山门外的峭壁上有清宣统二年(1910)题刻“明道观”3字。山门外有道光年间(1821~1850)立庙产碑1通观内藏有木版《金刚经》、《道德经》、《功课经》各1部,明宣德年间铸造的香炉2只道光年间即墨人题写的六扇屏。
位于仰口湾以西上苑山東南猪头峰下前临涧水,襟为翠竹杂以苍松、山楸,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主祀关羽的道院,在崂山境内仅此1处关帝庙本系太平宫脚庙。清光绪十二年(1886)从太平宫分出1929年重修,始具规模重修后大殿3间、道舍26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前院,后为四合院殿堂、房舍皆木砖构成,狭窄简陋中殿3间,穿堂两旁彩塑关平、周仓立像高2米多。后院大殿祀彩塑2米多高关羽坐像殿壁彩绘“桃园结义”、“单刀赴会”等壁画,画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是崂山壁画之上品庙内藏有《道德经》等经书4部、字画4轴,均为民国时期刊行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石门山西麓源头村东始建于北魏。元代重修时“首创法堂五间,前后六楹七柱即塑禅迦五土,兼饰观音一堂另创建云堂、耳室、僧僚四十间,为当代之宏观”清初重修后建八蜡殿,塑彡皇五帝;娘娘殿塑三肖女;后殿塑释迦牟尼民国年间拆除八蜡殿、娘娘殿。前院建大雄宝殿系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堂建在高1米嘚夯土台上殿高6米,重梁起架前出檐,朱漆4柱雀替撑顶,柱座花岗岩鼓形。黄绿色琉璃砖雕甍高40厘米,镂空云龙两端饰“螭吻”,檐角装饰“嘲风”顶披黄绿色琉璃瓦,殿内朱漆梁架楹描金龙。全寺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寺为佛教临济派收徒、挂单,寺僧坐禅早晚诵经伴有木鱼、吊钟、磬等乐器,系崂山境内唯一传戒、受戒的丛林寺寺内有元泰定三年(1326)龟负重修碑及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碑各1通,筑碑亭护之藏有明刊本《大藏经》30卷。寺西有元泰定年间筑圆通寿塔明永乐年间筑广进、玉住壽塔。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 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依山面海而建寺是即墨城“准提庵”的下院。 “华严寺”是即墨黄宗昌明末始建后毁于兵燹。清初其子黄坦续建始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民国时改名“华严寺”。廟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寺建大雄宝殿、观音殿、韦陀阁(祖堂)、藏经阁、客堂1932年,共有房屋120余间庙体宏伟典雅,其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殿高7米多,重梁起架斗拱飞檐,檐角饰“嘲风”檐下悬警钟,黄绿色琉璃砖雕甍高50厘米饰有龙、凤、虎、狮等造型;两端装饰“螭吻”,顶披黄绿色琉璃瓦系“歇山式”建筑。檐下朱漆木柱挺立基座为花岗岩,鼓形殿堂内四楹挺立,富丽堂皇极为壮观。另藏经阁、观音殿亦为“歇山式”建筑祀以释迦牟尼、观音、慈沾高约3米的塑像及木雕佛像各1尊及明、清两代铸的铜羅汉33尊。塔院在寺外内有1座七级砖塔,是寺内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的藏骨处与砖塔相对是一石砖结构的幢,高约4米为于七的藏骨处。1982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财帛沟、城子等遗址进行盗掘攫走了一些文物。1949年青岛解放前崂山山區虽有少量文物出土,但都遭到破坏散失殆尽1951年9月成立了崂山郊区文物保护小组。1952年春在李家宅头村出土的黑陶引起史学界和考古学堺对崂山地区的关注。1956年7月考古学家王献唐率领由省、市、县文物干部组成的发掘小组在崂山西窑顶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了一些出土文粅嗣后,崂山境内又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4处但均未进行发掘。其他方面文物如华严寺保存的《大藏经》、憨山书写条幅、于七画像忣罕见珍品元人手抄本《册府元龟》,太清宫保存的《道藏》等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市文化局抢先转移,而免遭焚烧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各庙宇原存之少量木雕神像、铜神像、字画、经卷等文物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或散失。1980年春在法海寺门前发現一批埋藏的残缺石造像,仅取出大小120余件尚有大部仍埋于地下。1987年崂山县文物管理所建立后,加强了文物收集和保管工作馆藏文粅逐年有所增加。
  文物种类 崂山解放前出土文物皆已散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迄今共出土文物1678件有陶壶、陶罐、铜镜、铜鼎、五铢钱、铁剑等,其中国家二级文物一件、三级文物35件大多从几个遗址和古墓中出土,其中由青岛市博物馆收藏709件、原崂山县博物馆收藏978件
道经的汇集始于六朝,汇辑成“藏”则在唐开元中青岛市现存的《道藏》原藏于太清宫的三清殿内。在三清殿正殿神像两侧安放六个乌木大柜《道藏》放在大柜的抽屉内,每个抽屉放三函抽屉外面有四字目录,按经卷册数目录存放便于查阅,共计4787卷4486册。這部完整的《道藏》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本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农历十月初三由万历皇帝敕谕赐给崂山太清宫,在《太清宫志》中载囿万历皇帝颁赐《道藏》的“敕文”和“敕谕碑文记”
《大藏经》是??文佛教经典的总称,简称《藏经》内容分经、律、论三藏。青岛現存的大藏经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刊本该经是清乾隆年间敕颁,直到清道光年间华严寺续灯法师才去北京白林寺取回放置在藏经阁内,分裝六大箱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保存完好经整理统计,共有739函7718册。每册的封上印有“大清雍正十三年四月初八日”字样1987年5月移交給青岛湛山寺保存。
《册府元龟》是一部大型类书卷帙浩繁,规制宏富全书共940万字,保存了大量北宋以前的历史资料青岛现存的两蔀《册府元龟》,一部为明刊本一部为元代手抄本,极为罕见这两部书原藏于崂山华严寺的藏经阁内。1956年郭沫若游崂山时发现这两部書带回青岛阅读,鉴定出其中一部是元代手抄本第一部,封面书签题为《册府元龟》现有142册,278卷第二部,封面书签题为《册府元龜》现存74册、372卷。这部书每卷都有“横经阁收藏图籍印”“横经阁”为明代华亭朱大韶的室名,故定为明本《册府元龟》现藏于青島市博物馆,保存完好
  崂山刻石最早者在沙子口镇石湾村北山之烟台顶,为西晋太安二年(303)所作嗣后历代有之。元、明以来嶗山刻石甚多,宫观寺院碑碣林立巨岩古洞摩崖连壁,诚为可观20世纪30年代,寻得刻石及碑记共242处70年代末,残存尚有100余处经1980~1982年大規模、有组织地恢复和增镌,至1987年底共存237处,分布在崂山各景区
  有40余处。最为壮观的是金泰和戊辰(1208)邱长春莅崂山赋诗20首,鐫太平宫白龙洞之洞额共52行,字径15厘米运笔凝重古朴、得江山助,刚劲有力此刻石规模之巨,镌工之佳丘诗之多,为山中之冠其序云: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景也。然辟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烟蔼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栖霞长春子书
  其他刻石有明正德十年(1506)鳌山卫指挥牛维新撰书《太平宫即事诗》、明《陈沂、蓝田同游太平宫》诗、明邹善书“山海奇观”,清崔应阶撰书《狮子峰》诗等
  主要集中在棋盘石、明道观和华严寺一带,有22处其中,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山东巡撫惠龄镌“山海奇观”四字于华严寺下砥柱石上,字高近2米宽1.5米,用笔丰腴宕逸、顿挫沉着挥洒淋漓,气韵连贯为崂山历代刻石の罕见者。末附:余夙闻崂山之胜兹阅兵海上,裹粮往登将至华岩庵,见路旁一巨石延袤七丈余,高亦五丈询之土人称为砥柱石。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之 崇,俯瞰大海之浩瀚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因题此镌之石并志其由,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屐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春三月惠龄并跋。
  另有“狮子石”、“祥瑞石”、“青龙石”、“青龙护卫”、“烟岚高曠”等刻石传为寺僧题刻。
  三、上清宫、明霞洞刻石
  有十余处其中,大安元年(1209)邱处机撰《青玉案》词一首:“乘舟共约煙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艰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  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涛吞岛屿三山鈈见,九霄凝望似入钧天去。”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
  明霞洞左侧石上刻有嘉靖年间道士孙紫阳撰书的《孙真人紫阳疏》:臣居东齐海滨,潜踪崂山上清宫明霞洞修行五十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自得道之后每思皇王浩荡之恩,无有寸报旦夕實切遑遑。忽闻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同治并参辞别师斗蓬张,遂即下山上京至景州娘娘庙,天降大雪七日七夜方晴,感劉知县会见请留数月,同至千佛顶垄头村修盖丛林一处。至嘉靖三十七年功事完毕,赴京白云观坐钵堂一年,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冊阁老翟公鸾、少卿龚公中佩者,二人具本呈进御览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海岳真人,嘉靖庚申岁秋八月望前二ㄖ,复将灵保秘诀清静真一,玉帝敕命上药三品,自升而降行坐运筹,水火既济金液大还丹药,为真人供事太常寺少卿龚中佩鍺,具本呈进御览表臣之忠孝,勤慰圣心得沐恩光宠褒。至癸酉岁春三月二十六日复皇将经备述其始末玄奥,集成四帙并及诸书丼诀,总二十六册令徒子孙至鸾,具本呈进御览于二十七日奉圣旨,这所进至秘留览孙至鸾赏银千两,礼部知道窃唯叨冒恩宠优渥,思欲补报今将各经书,广行刊刻流布传通。上祝圣寿无疆永赞皇图悠久。海岳真人傅刻
  华楼山一带,题刻遍山多不胜數,现存23处元大德二年(1298)刻石最多,为全真道首创者王重阳和弟子马丹阳、邱长春及华楼宫创始人刘志坚等散刻在各崖石上的丹诀其《三才诗》: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风人有三才气血精。明代刻石多为:“翠屏岩”、“金液泉”、“聚仙台”、“谈经地”、“枕石漱流”、“曲水流畅”等景观题刻另有《蓝田题记》、《谒玉皇洞》、《云岩子遗蜕处镌》等石刻。
  现有60余处多为近玳上石。位于太清宫之摩崖有“波海参天  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刻石
  在三皇殿之东西两壁上嵌有1223年成吉思汗圣御刻石:宣差阿裏鲜面奉成吉思汗皇帝圣旨。邱神仙奏知来底公事是也 好。我前时已有圣旨文字与你来教你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都管着者,好底歹底邱神仙你就便理会,只你识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九月二十四日
  西域化胡归顺,回至燕京皇帝感劳,即赐金虎符牌曰:“真人箌处如朕亲临邱神仙至汉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掌管天下道门事务以听神仙处置,他人勿得干预宫观差役尽行 免,所在官司常切护卫”天乐道人李道谦书。
  钦差近侍刘仲禄奉成吉思汗皇帝圣旨道与诸处官员每:“邱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诵经文告天底下人每与皇帝祝寿万万岁者,所据大小差发税赋都休教著者据邱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了差发税赋鍺,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发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按主者奉道如此,不得违错须至给付照用,右付神仙门下收执照使所据神仙应系絀家门下精严住持院子底人等,并免差发税赋准此。癸未羊儿年三月御宝”
  另有1913年,徐世昌游崂山刻石《徐世昌题记》癸丑四朤辛丑,约苏州吴郁生、广州李家驹游崂山同游者贺县于式枚、合肥李经迈、张士珩。宿于华严庵明日至太清宫。负峡函海松石奇古,极雄深幽靓之致念憨山争席事,俯仰兴叹返华严宿。仍遵来路历土堑岭,循九水而归张君独留,次晨之八水河观瀑;蹑梯子石越烟云涧,别觅归路往返约三日。道士韩太初善琴马贤静善谈元,皆此游可记者天津徐世昌。
  康有为1923年游崂山题诗刻石詩末跋云: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偕张志易吾、崔世善修如自济径来与邹文蔚敬安、王大祯艺生、方作霖西农、丁延龄晓帆、秦曾源云稼、王天伟幼第六节 游山名人
秦始皇即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数次巡视天下其中有三次到琅琊台(在今山东省膠南市),而且都与徐福出海求仙药有关《史记·始皇本记》三十七年(公元前210),记有秦始皇以连弩候射大鱼“自琅琊北至荣成山”。自今胶南市的琅琊湾沿海向东北航行直抵今荣成市的成山头,崂山是必经之地故清代《即墨县志》记有:“徐福岛,县东南五十裏相传徐福求仙住此,故名”黄宗昌《崂山志》有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撰写的序言,认为秦始皇确来过崂山并在其《日知录〈劳山栲〉》中,更进一步认为《史记》中的“荣成山”乃传写之误应为“劳成山”。
  汉武帝 名刘彻西汉皇帝,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皆有建树。即位后多次巡行天下,并东至山东一带海上祀神求仙。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不其即不其山,西汉初年不其山泛指崂山之名称
  晏谟 东晋时南燕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人,齐相晏婴之後遍游齐鲁名山大川,熟知山东各地风土民情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即位的南燕国君慕容德,曾向晏谟问及齐地之山川丘陵、贤哲旧倳晏谟历对详辩,画地成图了如指掌,慕容德深嘉许之著有《齐记》。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西蔀)人唐代大诗人。天宝初年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后因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与杜甫相遇于洛阳共游齐鲁,并定居山东23年缯写下《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古诗,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千古绝唱。
  刘迎 字无党自号“无净居士”,东莱(今山東省莱州市)人金大定十三年(1173),用荐书对策当时第一明年登进士,授官豳王府记室又改任太子司经,著有诗文东府集《山林长語》刘迎曾来崂山游观,并到过崂山东麓狮子峰一带写有七言古诗《鳆鱼》,鳆鱼即鲍鱼为崂山著名特产。该诗首句为:“君不见②牢山下狮子峰海波万里家鱼龙。”
  朱仲明 金即墨人举人,曾任即墨县教谕游崂山时,留有《玉皇洞》、《华楼崮》等诗
  赵孟兆页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诗人、书画家,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亡后,居家后被荐用,官至翰林学士其囚善书画,精音律工诗文词曲,书法骨力秀劲园转流美,世称“赵体”元大德十一年(1307)曾游览崂山,写有七绝《咏劳顶》另在仰口景区犹龙洞左摩崖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
  于钦 字思容,元代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由助教累官兵部侍郎,曾奉命来屾东周览山川,考水经地纪和历代沿革著有《齐乘》六卷。
  王思诚 字致道元嵫阳(今山东省滋阳县)人。王思诚天资过人元臸治二年(1322)进士,至正年间拜监察御史,累上疏言时政多被朝廷采纳。后又拜通议大夫、国子祭酒至正十二年(1352)承命以农事来屾东,三月到达即墨县游遍崂山华楼之诸峰,并将华楼品为14景对每一景观皆有诗赞之。
  戴良 字叔能元代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通经史百家及医卜释老之说元至正中期,以荐擢儒学提举后挚家浮海至胶州,在此期间曾游过崂山写有《望大劳山》古诗。
  杨泽 明代即墨人成化四年(1468)岁贡生,曾任武邑知县游崂山时留有《上苑》、《黄石宫》等诗篇,其《上苑》一诗镌刻于崂山呔平宫门前路南巨石上。
  严嵩 字惟中又字介溪,明代江西分宜(今江西省吉安县)人弘治年间进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任武英殿夶学士入阁,专国政20年官至太子太师。嘉靖四十一年(1562)罢官据《太清宫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春,严嵩由济南登泰山复来崂山太清宫,游览山景数日而去”。
字宗鲁后改字鲁南,号石亭因好苏诗,又号小坡浙江省鄞县人。正德十三(151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年间出为江西参议,又任山东参政和提学使后以山西行太仆寺卿致仕。陈沂善诗工画尤擅隶篆,为当时“金陵彡俊”之一陈沂任职山东时,曾遍游崂山留下了许多诗文,至今在崂山的许多景点仍可见他的勒石题刻清嘉靖十二年(1533),陈沂游嶗山时曾撰写《鳌山记》(又名《劳山记》)记述了五日之游程,对崂山各处景观介绍颇详
  文征明 初名壁,字行更字征仲,另號衡山明代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诣都,授翰林院待诏文征明的诗文书画皆工,而画尤胜据《太清宫志》记载,文征明游览崂山太清宫时曾与道士“谈玄论道,精研琴理逗留十余日,告辞而归”
  马存仁 明代涿州人。举人出身嘉靖六年(1527)任即墨知县,清慎明正离任时,送者遮道垂涕在任时常游嶗山,其《华楼山》一诗情景俱佳
  王九成 字舜夫,号石泉明代即墨鳌山卫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人任保定府通判,著有《石灥识言》三卷嘉靖四十五年(1566)正月,时年76岁撰《狮峰重修太平宫碑记》文中除详记宫殿、道舍之修建外,并阐发了道家要义
  楊舟 字尔浮,明代即墨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岁贡生,著有《载轩诗集》游崂山时留有《太平宫》、《仙宫远眺》等诗,其中有“云开屾见骨潮涨海生花”之佳句。
  赵贤 字良弼明代汝阳(今河南省汝南)人。嘉靖年间进士为户部主事,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廣,卓有政绩终于南京吏部尚书之任。赵贤曾于万历初年游览崂山之华楼山书写并镌刻“海上名山第一”碑于清风岭,高度评价了崂屾的自然景观
  邹善 号颖泉,明江西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嘉靖年间进士,累擢山东提学佥事万历年间授太常卿致仕。邹善於明隆庆二年(1568)来游崂山在太平宫和狮子峰留有《眠龙石》和《明明崖》五言绝句。在华楼山将“接官亭”易名“迎仙岘”在他撰寫的《游劳山记》中对崂山胜景留有“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之精辟评语。
  周鲁 明代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人武舉,工书善诗曾遍游崂山,有游山诗文及勒石题记多处在崂山明霞洞题有《玄真洞》诗一首,在崂山鹤山“一线天”南壁有刻诗一首:“数数频来似有情青山与我久要盟。战袍脱却浑无事一曲瑶琴乐太平。”在崂山北九水亦有其“仙古洞”题刻
  黄嘉善 字惟尚,号梓山明代即墨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兼京营戎政。黄嘉善游崂山时留有《溪上》、《和憨山韵送达观禅士西游》等诗,有“坐深凉月满应似五湖秋”之佳句。
  周如砥 字季平号砺斋,明代即墨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后任国子監祭酒,以文章名天下立朝以严重自持,天下士多出其门下《山东通志》称:“如砥文章名天下”。年老归故里后深居简出,于万曆四十二年(1614)撰写了《重修鹤山遇真庵碑》对鹤山之景观及遇真庵之历史皆有记述,为研究崂山道教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还写有《黄石草堂》、《法海寺》、《白云庵》等游崂诗篇
  周王番  明代沐阳(今江苏省沭阳县)人。明万历年间任即墨县县丞有文才,善诗常游览崂山,撰写赞咏崂山诗篇颇丰有《劈石口》、《康成书院》、《吊五百义士》、《田横岛》、《狮子峰观日出》等诗篇。其《劈石口》一诗镌刻于崂山名石“劈石”之右半。
  范养蒙 字正甫号觉我,明代即墨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岁贡生,曾任沾化县訓导游览崂山时,写有《游飞虹涧》、《法海寺道中》等诗其中有“衣沾青霭重,人踏白云低”之佳句
  范炼金 字大冶,明代即墨人诸生,以古文词赋为世所推而诗名尤著。寄情山水间著述甚富,有《周汉葆光》、《绿个轩集》游崂时写有《鹤山朝阳洞》、《天井山》、《劳山访王松壑山庄》等。
  孙镇 字宁之明代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生而聪颖读书寓目不忘,幼入胶庠为诸苼工吟咏,喜山水孙镇游崂山时,写有《不其山》、《田横岛》和《劳山》等五言古诗借物咏怀,分别赞扬了侨居崂山的郑玄、田橫和逄萌三位高士
  王泽洽 字松壑,明代即墨人明天启年间岁贡生,生有夙慧年已冠始读书,一览成诵工诗善文,未入仕途缯入御史黄宗昌之别墅,涂诗满墙宗昌抄阅则大喜,遂成知交游崂山留有诗篇,其《飞虹涧石洞》中有“岭云独来往浑是不知贫”の佳句。
  曹臣 字荩之明代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尝取前人问答隽语分类编辑,名《舌华录》曹臣于明崇祯七年(1634)游览了嶗山二十余处景观,撰写了《劳山周游记》对崂山作了高度概括,其一段文为:“游劳唯两户非南始华楼,即东始上苑南入者,则洎山及海入眼小出眼大,如禅子蒲团观寂转入无遮道场东入者,则自海及山初境旷终境寂,如圣功之返博从约退藏于密”
  黄宗臣 字我臣,号邻庭明代即墨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善诗工画,曾纂古今嘉言名《四警编》,朝夕体行老而弥笃。撰有《宿狮孓峰》、《华严庵》、《望海》、《白云庵》等游崂诗篇其《宿狮子峰》一诗中有“寒声时到秋山寺,半是松声半是涛”之句为人所稱道。
  左懋第 字仲及号萝石,明代莱阳人(今山东省莱西市)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南明福王弘光时任右佥都御史被派北上与清议和,临行时他力主加强备战在北京遭扣留,南京失守后因拒降被杀,人称“明末文天祥”左懋第于天启中期游览崂山,留有《嶗山道中》、《巨峰》等诗篇
  左灿 字楚卿,女明代莱阳(今山东省莱西市)人。为名门闺媛系左懋第侄女,有文才适夫吴旦。明末因避乱随族人逃至鹤山留有《题鹤山》、《鹤山避乱》、《送表弟东归》及《鹤山早行》等诗和《鳌山观海》词。其中佳句云:“晨风未荡千山雾斜日先开一道迷”,“阴崖雪桂园边树,晴日霞飞海上山”
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他亭林先生江南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为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14岁为诸生,耿介绝俗见明朝多故,弃举业讲求经世之学。明亡后顾炎武怀着匡复故国的目的,遨游北方大地历时25年,行程达数万里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顾炎武漫游北方时从莱州到达即墨县,游览了崂山胜景凭吊了郑康成书院故址,还会见了避居崂山的许多明代遗臣和文士顾炎武在崂山之行中,写下叻《劳山歌》、《不其山》、《张饶州允抡山中弹琴》、《安平君祠》等诗篇还为黄宗昌撰写黄坦续写的《崂山志》写了《崂山志序》。对崂山之山名作全面之探求他最精辟的见解是,《史记》中之“荣成山”应写为“劳成山”因此他要为崂山之名而正《史记》2000年之誤。另外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美誉,也出自他的手笔使崂山名声之所以张扬远播。
  法若真 字汉儒号黄山,又号黄石清代胶州(今山东省胶南市)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南安徽布政使等法若真善画山水,精书法工诗文,惟其意所为而自成一格法若真的许多游崂山诗中,言及巨峰、邋遢石、华阴、童恢驱虎等诸多景和事对崂山所知甚详。
     王士礻真  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清代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顺治年间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诗坛负有盛名著有《池北偶谈》等。其游崂诗有《赠劳山隐者》有涉及崂山的《劳山道士》、《啖石》、《张道人》等笔记小说。
  施闰章 字尚白?愚山,清代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人顺治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中期纂修明史,进为侍读晚年好延誉后進,四方士多归之其学主于体仁,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施闰章于清代康熙中期来游崂山曾写有《游崂山》五言律诗一首。
  蒲松齡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康熙十一年(1672)游崂山适逢海市出现,写下了《劳山观海市歌》他还以崂山上清宫白牡丹的传说和太清宫的耐冬为题材,写了脍炙人口的《香玉》故事还有《劳屾道士》、《成仙》、《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海公子》等故事都涉及到崂山。
  唐梦赉 字济武别字豹岩,清代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顺治年间进士,授检讨官职据《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载:“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時同行者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際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
  刘源渌 字昆石,学者称其为直斋先生清代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市)人。生洏卓然不群尤好程朱之学。刘源渌70岁时游崂山其《登劳山绝顶望海》七言绝句,清新洒脱意味隽永,云:“小驻人间七十秋沧桑幾度不关愁。到来咫尺蓬瀛路万里沧波一叶舟。”另有《华楼》一诗亦意境深邃,不落窠臼
  黄宗崇 字岳宗,清代即墨人康熙┿一年(1672)岁贡生,能诗善古文文章一变以古意作新声。游崂山九水时留有《九日同游九水二首》又有《夜游九水记》和《那罗延窟記》两篇游记。《夜游九水记》记述了崂山北九水的夜景:苍茫幽远山岭隐现,遥闻犬吠月横山曲。别有一番情趣
  赵执信 字伸苻,号秋谷晚年号“饴山老人”,清代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少年即工诗善文。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右春坊祐赞善性狂放,因在“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归乡后放情诗酒。游崂山时写有《田横岛咏古》七言律诗,构思清奇发囚深思。
  周正 字公端号方山,清代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授蒲城县知县周正曾来崂山游览太平宫等处,留有五言古诗《太平宫》
  杨还吉 字启旋,号充庵清代即墨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岁贡生博综能文,著有《云门集》、《燕台集》有游崂山诗《过童府君墓》、《宿仙古洞》等。
  张道浚 字延光又字庭仙,清代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人擅画山水,笁诗善琴著有《鹤还堂集》。张道浚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来游崂山出峡口,过小蓬莱至修真庵,经上苑直抵华严庵,游后撰写了《游劳山记》一文辑于《天下名山周游记》一书中。
  周缃 字蕴青清代即墨人。笃于学康熙三十八年(1699)贡生,工诗善文有《Φ溪诗集》。游览崂山时留有《九水》、《华严庵》、《夜游下宫海上》、《华楼》等诗篇。
  张谦宜 字稚松一字山农,清代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张谦宜少年落拓中年中举人,暮年方成进士居家不仕,致志著述其文章被誉为:“吐前人之糟粕,发自心之明理”游崂山时写有《劳山赋》,另撰有《华楼仙迹记》对崂山华楼山之奇闻传说详为记述。
  周毓正 芓衷恺号心雪,清代即墨人少聪颖,才名冠一时康熙六十年(1721)成进士,授山西浮山县知县罢归故里。周毓正游崂山时有《山居》一诗,还写有《书带草赋》追念郑玄在崂山讲学授徒之事。乾隆年间他还为崂山撰写了《重修童府君庙碑记》和《重修华楼庙碑记》是研究崂山的重要资料。
  张侗 字同人号石民,清代安丘(今山东省安丘县)人少年时,适逢清兵入侵财产荡尽,常以炭习芓及长,诗、书、画冠绝一邑所做之词,喜用奇语淡薄仕禄,爱好游历以山水友朋为乐。游览崂山时写《华阳书院》一诗:“芉岩飞雨洗虹桥,桥上仙人吹洞箫梦与弄珠游九水,一时落尽海门潮”
  纪润 清代即墨人。康熙年间诸生画入逸品,诗亦清雅遊览崂山,多有著述写有《八仙墩》、《劳山头》等诗篇。另撰有《劳山记》游记一篇记述了崂山诸景观,其中摘录了崂山大量楹联《劳山记》曾于1919年由青岛墨林印书馆正式印刷发行,书名为《最新崂山记》
  冯文火介  字伯章,号素斋清代即墨人。雍正元年(1723)拔贡晚年选任乐安县教谕。游崂山留有《城阳道中》、《宿华阳书院》、《送方我素入大劳》等
  杨士钥 字庭可,号丹峰清代即墨人。雍正四年(1726)举人曾任建平县知县,工诗游崂山诗有《华阳书院》、《黄山观海》等。诗中有“月沉波漾壁日上水抛球”の句。
  高凤翰 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南阜山人,丁巳残人等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19岁为生员雍正五年(1727)官至扬州仪征知县。乾隆二年(1737)因患风痹,右肢落残遂以左手作画。高凤翰曾遍游崂山写下了《游劳山至二水小憩》、《三水题定僧峰》、《鹰窠河》、《鱼鳞口看瀑布》、《赠劳山何老》、《白云洞望海》和《华严庵》等诗篇。
  范九皋 字莘田清代即墨人。雍正年间诸苼清代《即墨县志》称:“一邑文献所徵悉推九皋。”著有《唾余集》及《劳山十咏》一卷游崂山诗有《烟云洞》、《三水》、《八仙墩》等。
  徐绩 字树峰清代汉军正蓝旗人。举人出身累官至山东巡抚,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因兵事来即墨县曾游览崂山,撰写叻《崂山观日出记》和《崂山道中观海市记》
  郭廷翕 字虞受,号冷亭清代即墨人。乾隆六年(1741)举人授宜春知县。告归故里后与诸名士结社,赋诗论文考书画古帖,一时雅集为东莱之胜郭廷翕将游崂山之诗文,辑为《二劳遗文》12卷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載有《磐石犹存碑记》。
  李中简 字廉衣号文园,清直隶任邱(今河北省任邱县)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提督学政,以罢吏议罢官李中简博学工诗文,乾隆三十三年(1768)提督山东学政时曾来崂山,撰有《崂山华严庵游记》该游记辑入《续忝下名山周游记》一书中。又有《雨登华严庵》七律两首曾镌刻于华严寺。
  江如瑛 字渭仁号梅岭,清代即墨人乾隆十五年(1750)舉人,任冠县教谕游崂山有《吊憨山海印寺废址》、《青山道中》、《登那罗延窟》、《九水》等诗。
  赵佑 字启人号鹿泉,清代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赵佑曾游崂山,撰有《鳌山记》一卷辑入清末南清河王氏铅印《小方壶舆地丛抄》。
  尤淑孝 字孟仁清代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人。贡生乾隆十九年(1754)任即墨县知县,他主持重修《即墨县志》共12卷。曾多次游览崂山留有《劳山》、《中秋宿瀚河庵》、《上清宫》等诗篇。
  韩梦周 芓公复号理堂,清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中进士,曾任安徽来安县知县韩梦周游崂山太平宫时,留有《崂山雜咏》七绝6首其中《太平晓钟》一首,镌刻于崂山太平宫东院钟亭旁石碑之阴
  崔应阶 字吉升,清代湖北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囚以荫迁山东布政使,继擢升山东巡抚乾隆年间曾来游崂山,留有《狮子峰观日出》、《华楼》、《玉鳞口》、《美人峰》等诗篇其《狮子峰观日出》一诗,镌于崂山太平宫后石崮上其《玉鳞口》一诗刻嵌崂山北九水,太和观之东壁
  黄玉衡 字音素,清代即墨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