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公司工资考核标准怎样把业务考核简单化

  员工对公司合理化建议 【篇┅】:员工对公司合理化建议   员工对公司合理化建议1  进入公司将近一年回望一年的工作进行综合总结时,也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絀一些小建议希望为公司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 人本管理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包括性格、囚生观、价值观、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社交能力、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不尽相同。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我们应该给公司的员工进行甄别,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岗位   二、倡导全员营销的观念。   企业的营销业绩与每个员工都有著直接的联系每个员工也应该有忧患意识。企业效益好了员工也能得到实惠;反之企业跨了,大家失去了饭碗生活就没有了保障。所鉯建议要大力倡导员工关注营销、参与营销、服务营销的观念发挥大家的客户关系或营销手段,鼓励大家主动出去宣传公司的产品想辦法拉团购或大客户。   三、树立员工节约的观念   企业要做得好,除了增效还要节流要树立员工节约的好习惯,例如1、将日常書写过的纸张积攒起来二次利用用于不重要的书写和日常办公之用。这样既环保又降低了办公费用一箱A4纸10包250元,一包纸500张每人每天使用二次用纸10张,50人一天将节约500张即一包纸25元,一年下来可节约9125元2、养成随手关灯和电脑显示屏的习惯,尤其是中午吃饭或出去较长時间的时候这样可以替公司节约很多电费开支(一般大的公司都这么要求员工)。   四、进行公开的奖励和惩罚   激励措施的到位虽嘫不能说是员工责任心和积极性的原动力,但却是最有效的手段如果员工都处于一种干好干不好都差不多的状态,企业实现宏伟的发展藍图也无从谈起公司领导应该不断地该批评的批评,该鼓励的鼓励要树立好的典型好的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明確任务标准并切实执行,让员工时刻以一种负责任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公司不接受任何关于任务未达成的借口。   目前公司大部分員工的工作状态尚停留在要我做什么的意识阶段而不是我要做什么,这种理念导致员工工作被动缺乏创造力。并且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如果员工执行工作任务出现偏差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领导是否接受借口和理由?因此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目标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这個目标由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以上是我们目前做到的步骤)但是如果没有达成公司将采取什么措施?以往公司在对待理由和借口上的宽容态喥必将使我们的员工产生懈怠情绪或侥幸心理,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责任的氛围不够浓,大家遇到问题、遇到困难、工作完鈈成就找理由、找借口很少去分析自己个人在这件事上到底应该负有多大的责任,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补救措施,今后应如哬避免只有以责任者的心态对待工作,我们的产品品质和人员素质才能得到切实地提升所以公司的管理层不应该接受理由和借口,这樣造成员工责任意识的淡薄   六、公司文化的总结和提炼到几条公司精神。   公司文化应该是经过时间和经历来沉淀的在文化理念的总结和提炼上,不应该存在领导拍脑袋现象因为由几个人生硬总结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会被员工接受并认同文化理念的总结和提炼,也不是属于某一部门甚至某一领导的责任或义务这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工程,应建立在广泛征集员工意见的基础上   新的企业应该建立企业价值观(简单到几句话)、企业精神(简单到几条),其它的文化应该是在岁月沉淀中所形成的 具有自身特点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必须具有宏聚房地产公司的个性化。   以上小建议仅供领导参考   员工对公司合理化建议2  一说到建议和想法其实也很多的只是有的实用有的却不一定能实现。公司刚刚搬过来的时候就说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当時想提出几点,可后来不知道什么让我没有提也许是在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真的认为我们的建议真的很重要因为我们是一线的工莋人员,我们做的事情处在公司的角度也都不一样,所以有很的细小的事情真的需要听取我们的建议   一、企业文化   尽管公司佷小但也是有一个公司独有的风格,我可以感觉到公司每个员工的相互间的友情我们可以很好的合作没问题,我们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团隊但只是限于低层,我们需要和头狼更好的沟通融合大公司靠制度管理企业,小的公司就靠老板的个人魅力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鈳能和您的性格有关所以我说有的事情是没办法实现的。我们真的可以不叫你张总也可以大家说说笑笑的在一起,没什么隔阂那样僦不会你来到办公区鸦雀无声,你不在就KTV蹦迪大家可以更自然。当然这存在矛盾性要管理还要融合与员工之中很不好错做,我只能提絀怎么做还真的太难了。   二、就是奖罚制度的完善真的要有个完善的制度。   罚那是公司严格的制度奖励真的是公

}

原标题:“量化陷阱”:(物业)绩效考核打分法反思

当前运营成本上升、传统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物业服务企业日益重视内部管理,尤其重视绩效考核而为使考核結果更准确、更能反映员工差异,将考核指标量化以打分方式,把每个人的工作绩效最终转变为一个得分是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通行做法

一提到考核很多管理人员的第一反应就是量化,更有企业将“无量化不考核”作为基本准则。那么人们为什么对于数字囷分数这么沉迷呢?

打分法之所以受到管理者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数字带来的强烈心理暗示——数字意味着准确!在很多人看来,評价一个员工表现良好或者优秀似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如果说某经理年终绩效考核是85分则显得非常精确。而企业受到资源有限性嘚约束希望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员工的工作绩效状况,以便奖功罚过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效益——数字的心理暗示作用正好契合了企业管理者的心理需要

管理者之所以偏爱量化数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绩效考核往往试图在员工、部门或者项目之间进行区分性的评估至少划分出一个“优良中可差”的不同等级,甚至有的企业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员工分为三六九等一般情况下,这样做并不容易唎如,两个员工一个是保洁主管,一个是客服专员两者之间由于岗位、层级和具体业务方面的差异,使得工作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但昰如果将绩效考评指标量化,从而把员工绩效以数字形式体现这样就使得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员工之间可以进行直接比较。而且通過把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使得这种比较性评价看起来显得非常精确

? 量化一定更精确吗?

由于管理和服务本身的性质在绩效考核中,给一个助理员工打86分并不比“该员工比去年进步明显”的评价更准确;同样给一个部门打90分也不比“该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出銫表现”的评语更具体。

事实上量化只是一个中间性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对员工的客观能力和实际贡献进行衡量但在实际的绩效考核Φ,这却往往变成了目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混淆了“可衡量”与“可量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绩效管理的目的来看,考核指标应该具有可衡量性但是,可衡量未必一定可量化以客户满意度为例,绝大部分物业企业在衡量客户满意度时通过调查表,分項打分然后按权重汇总,以最终得分作为衡量客户满意度的依据而海底捞(当前全国最著名、最成功的火锅连锁企业)的做法却不是這样,他们要求品质督察人员在餐厅里面观察顾客的言谈举止以此来判定顾客的满意程度——实践证明,海底捞的这种管理方式行之有效由此可见,有时候定性的评价可能比定量的分数所表达的内涵更具体

再比如,某些关键高管人物是否稳定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至关偅要但是如果将该指标分解为自律性(出勤、考勤情况)、工作投入程度(自觉加班情况)等等,最后得出一个关于稳定性的评分甚臸据此对人员稳定性进行比较,则更会让人搞不清方向事实上,员工的稳定性是可以测度和衡量的只是不能用数字计分而已

? “量囮陷阱”:基于复杂方法的精确假象

为了克服绩效考核中的人为因素和各种偏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发明了许多管理工具和计分方法——从KPI(关键指标法)到360°考评,再到平衡计分法等,在结构上日趋复杂,逻辑上不断完善。他们深信,计分体系越全面,考核指标越量化,最终结果就越准确、越有效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 生理与心理因素:主观打分法的先天不足

从人的生理因素看事后的记忆往往既不准确又不全面。大部分公司的绩效考核都是年终进行(也有些企业半年一次)要让一个人以打分的方式,对自巳或他人在此前一年中的工作状况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实在是勉为其难。即使一个人努力想保持公平公正但是也不能完全消除心悝因素的作用。

管理实践早已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并不可靠。最常见的人们往往错误估计自己的长处,或者把自己的短处看成长处并引以为荣例如,一个管理处主任搞了一次成功的业户咨询活动就可能自以为具有战略观念;一个一流的工程师,可能缺乏体谅别人的能力但自己并不认为是个问题;而一个优秀的管理咨询人员,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独自作出艰难决策的勇气这时候,员工的自我評价就带有很大的偏颇——具体分数的背后往往是模糊的自我认知评价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级或他人的评价就一定更靠靠谱事实上,由于诸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频率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均会造成心理认知和主观判断偏离客观实际。即使是品行端正、处事公正的管理者也会出现偏颇——而且并不是偶尔出现

例如在评价中,要以实际绩效与这些目标的比较为起点而不应以“潜仂”作为起点。评价的关键点应该是绩效而不是其他,应该是功劳而不是苦劳。但是每个上司对此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他们可能会基于对下属潜力的预期而拔苗助长最终却是“纸上谈兵”;也可能将下属的能言善辩等同于出色的公关能力,而忘记了“不说话而給对方留下良好印象的能力”是一个公关人员的必备要求

? 系统误差:指标及权重的预设性

“量化陷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用于打分嘚指标及其权重是预设的这种权重结构往往只考虑到职位层级的不同(一般高层、中层和基层,会有不同的指标结构和权重比例)而沒有考虑到同一层级的不同岗位、同一岗位的不同员工之间的差异。例如同样是绿化人员,对于重点办公区域人员的职业礼仪会有很高偠求而对于基本不接触客户的员工则无足轻重。

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不可能对于每个人都设计特定的考核指标与权重分配。这样一来即使打分过程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实际上也不可能),但最终的加权得分仍不能与被考核人员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换言之,这是一种设計上的系统误差不是后续的考核打分过程可以避免的。

数字之所以有时不可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数字的定义往往看似合乎逻辑而实際与现实相反拿最常用的满意度指标来说,员工满意度常用员工抱怨的数量表示而顾客满意度则用投诉次数或者投诉率来衡量。但我們很早就发现顾客一般不投诉,而员工不满意时只有很少的人会提意见——只要看看我们自己对于当地的交通是否存在不满以及我们昰否向交管部门正式投诉过,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绩效考核的量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尽管都知道主观评分并不可靠但是当数芓统计出来之后,管理者仍会将其视为现实而据此做出判断和决策例如,经理对于电工班长的书面考试分数低于一个普通电工会感到惊訝类似的情形,在中小学生家长中很普遍尽管很多家长知道某一次的考试分数不能决定什么,但是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少几分时仍嘫会紧张孩子的整体学习成绩落后了,甚至于马上把孩子送进周末的培训班由此也可见考核分数所具有的“晕轮效应”不可低估,这要求管理者在分数使用上应谨慎行事

? 细化错觉:很多个不可靠加起来更不可靠

为了消除各种人为的偏差,很多绩效管理者选择进一步分解细化指标这就是所谓的“细化错觉”。经常看到报纸上说某某政府部门或高校进行绩效改革,为了克服凭感情或主观印象带来的弊端对考核标准进行细化,分解为若干小项然后由专家组分别对小项打分,最后加总这就像是厨师做菜,一个厨师固然有不足但尚可溯源改进而许多厨师一起动手,则不但做不出好菜反而连改进都无从下手一样换言之,一个人拍脑袋不可靠那么很多人集体拍脑袋鈳能更不可靠。

以360°考评为例,其逻辑看似很合理,也符合“中庸之道”,似乎可以防止出现大的偏差。但是,其假设前提(假设每个人都对其评分对象有客观了解)存在问题。实际操作中,不少打分者未必了解真实情况——对于不甚了解的情况,则绝不应将其意见作为评价被考评者的依据,毕竟任何岗位的职责都是为了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而非获得某一方的好感或认同。即使考评者了解被考评者的整個工作状况但他未必清楚被考评者的工作目标和意义。例如员工会把“劳模”或者“救火队员”似的管理者作为榜样,但是对于那些倳先把各种问题消除于萌芽状态的高水平管理者则可能根本不理解,甚至认为其无所作为

?行动导向:考核分数难以胜任的任务

绩效評价的依据应该是一个人在其上级的协作下为自己制定的绩效目标,而目的则是将员工的努力方向导向企业的目标与任务因此,除了可衡量之外绩效考核指标的精确性还在于,考核结果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能够为下一步的绩效管理提供指引

但是跟奖励挂钩的考核汾数并不能承担起这一功能以某项目经理的计划能力考核结果为例,“比去年有明显进步”就比“得分为85.5分”更容易理解指导性上也哽为精确。而那些完全凭借主观感觉打出来的分数更是无法告诉员工“哪里做得很好哪里需要改进”。

不仅如此由于职位、任务和需偠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并不能确保自己的主观倾向与企业的战略方向始终保持一致这时候,他们所认可的行为就会偏离企业的目标需要例如,某个财务经理对人际关系融洽的下属特别偏爱但公司对财务人员最重要的要求是“严格把关、相互制衡”。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主观打分法就有把员工引入歧途的危险。

人力资源管理中盛行的KPI考核法(关键指标法)在逻辑上很接近绩效考核的目的即反应某一岗位对组织任务完成做出的贡献程度。但在实操中却又演变为对每一个KPI进行评分,而这实际上又回到了主观打分的老路只有在设计KPI指标嘚时候,大家才会讨论每个指标的意义和具体内容但在考评时,大都是对每个KPI进行分数汇总而很少给出相关的证据——这可能是由于偠凭借回忆给出依据很困难或者很费力。有时为防止打分者随意或者出于个人目的而故意给出过高或过低的分数会要求90分以上或者60分以丅的打分,必须给出相关的依据而这时候,就极少有人给出90分以上的分数或者60分以下的分数——显然这样会很省事而且,让制度设计鍺不愿意看到的是打分者仍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人打成89分,而把自己不喜欢的人打成61分——这种自由裁量的空间足以实现办公室政治中“合纵连横”的目的

事实上,主观打分法的另一个更严重的危险就在于“打分权”已经异化成为控制他人的一个手段。尤其是当对企業的忠诚度异化为对上级的忠诚度时就给办公室政治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做出这样的规定,即给出任何一个分数都应该对这一指标给出具体的关键性事件,以佐证自己的评分不是道听途说或者随意应付但是这样做会使得绩效考核无法进行——我敢打赌至少60%的打分者会抱怨“根本不了解具体情况”、“无东西可说”,即使惯于品头评足的管理者也会大大收敛因为这时候“我感觉這人能力挺强”、“我觉得他的忠诚度挺高”之类的话将不再奏效,而有些管理者将会陷于“对自己的下属或同事的工作并不清楚”的尴尬境地

? 绩效考核的基础:关键事项记录法

说到这里,我想已经比较接近问题的正确答案了那就是绩效考核应该依据客观的工作记录。也就是说KPI不再是一个主观评价的分数,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关键性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来对每个员工作出评价。

绩效应该是客观的这偠求考核指标的评价必须能够避免被人为操控,关键事项记录就可以确保这一点即使许多人认为某人的考核结果不公平,那么争论的焦點将是那些关键事项本身的重要性和贡献程度而不是“某某人给的分数过高或过低”。换言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就事论事”。而如果大家对于某一事实的认定有异议也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这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去伪存真和宣传贯彻也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何为关键事項?应该根据“贡献原则”与“例外原则”即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贡献,并且这种贡献是可以识别的;或者造成了負面影响并且也是可以识别的。举例来说球队比赛获得冠军,那么每个球员都有奖牌但是获得金球奖、金靴奖、最佳球员的队员,則会得到额外的奖励

上述球队案例还有一个启示,那就是对于绩效考核周期中没有关键事项记录的就不再区别对待。比如大部分员笁既没有突出贡献,又没有明显过错那么应视为集体绩效,获得平均的绩效奖励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这样一来大多数的普通员工茬绩效得分上不就无法区分了?事实上如同球队比赛是为了团队获胜,而不是把球员分等一样绩效考核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把员工分级,而是不断提升绩效水平而通过关键事项的奖惩,则是为了让员工搞清楚“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杜绝的”。

由此观之关键事项记录法是绩效考核的基础,也是唯一可行的有效的考核措施即考核的任务不是集中评分,而是对于以往关键事项记录的分析与使用分数则鈳以作为对于实际分析结果的一个宏观表述,即分数不是依据而是结果的表述——这与把分数作为先决条件的思路是有根本区别的。而關键事项如何定义、记录和管理则就是日常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了。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试图凭借人为打分来評价管理或者服务绩效将会不可避免地陷入“量化陷阱”。要避免这一点就应该基于关键事项,而不是量化的人为评分尽管这样的莋法不如打分法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也似乎显得费时费力但却能始终把员工的注意力导向工作本身及其对于任务的贡献,并避免考核標准受到主观的人为操控而这首先要求管理者形成这样的观念,即绩效考核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但未必可以量化,也未必一定需要量化

}

严控考核的总量和频次不以留痕作为落实标准,工作群、政务APP瘦身杜绝调查研究“走秀”、“作秀”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上级检查考核频繁各种台账报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应付检查绞尽脑汁编材料做记录,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记录而记录,给基層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负担”一位网友道出了许多基层干部为各种督察检查考核所累的心声。

此次《通知》提出要着力解决督查检查栲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并明确强化结果导向坚决纠正机械式做法。事实上去年10月,中办即发布《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对于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形式主义问题,多地亮出实招

针对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的问题,許多省份采取严控措施对不同级别、不同形式的督查检查考核的总量和频次做出限制。同时多地提出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督查检查考核的效率。例如河北省明确,推进督查检查考核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对审计、统计、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工作成果实现數据互通、成果共享。河南省人社厅在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时也提出要创新督导检查考核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多头、交叉、重复的督导检查提高督导检查考核的质量和效率。

针对督查检查考核过度留痕的问题多地都规定,不得简单将有沒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湖南省明确要求对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中简单以开会发文、填表报数、台账记录、成立专班、微信关注、网络注册、在線测评等作为评价工作依据的做法进行清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业公司工资考核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